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运营人才需求范文

新媒体运营人才需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运营人才需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运营人才需求

第1篇:新媒体运营人才需求范文

【关键词】小微企业;动漫改革;人才需求;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我国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以我省为例,根据省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我省拥有小微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7%,小微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56.3%左右。小微企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中小型和微型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近年以来,我国的小微型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经营困难,融资困难和企业人才质量等问题突出。国家与地方政府不断出台新的扶持政策,从资金、财税等多方面为小微型企业提供帮助与扶持。

从表面上看,小微企业可能急需融资帮助和减税,以抵消来自各方面的冲击。然而,从实质上看,对于小微型企业而言,人才质量问题才是企业是否能长期发展与成长的根本。小微型企业因为企业与资本规模的局限,对人才的需求比较特殊,往往希望一个员工能够胜任多种技术工种,而对人才的学历条件与工作经历条件的要求比较宽松。这就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主要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之一就是小微型企业。高职院校如何从小微型企业的真实需求出发,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与制定专业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迫切且十分有意义的命题。

为了获得第一手的企业资料,我们对8家杭州小微型行业企业与机构进行了走访与访谈调查,对全省36家高职高专进行了电话、QQ访谈;前往多家在杭高职院校参观;与20余名专业毕业学生进行了面谈与QQ访谈。

一、杭州动漫行业企业发展特点

杭州是闻名世界的“动漫之都”,拥有2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3个国家级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动漫企业由2004年的不到10家发展到2012年的270家。与动漫产业相关的企业更是不计其数。

总体看来,杭州动漫行业企业有以下特点:

1.小微企业占大多数,广泛分布在动漫应用的各个领域。

杭州是首批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帮扶措施也是吸引了很多人到杭州创业,在这其中,文化创意类和科技型企业的小微型企业为数众多。杭州能赢得“动漫之都”、“创意之城”的美誉,这些中小型企业功不可没。开展针对小微型企业的动漫人才需求与培养对策,对于小微型企业而言,可以得到更合适的、质量更高的人才,为其长期发展与成长提供保证。真正起到推动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动漫与相关行业的企业数目众多,广泛分布在泛动漫应用的各个领域,如文化传播业、广告业、电子商务业、教育业、会展业、房地产行业、制作业等等;其次,中小型企业、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微型企业多,形成了旺盛的动漫人才需求。

2.小微企业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泛动漫”概念越来越得到行业的认可。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需求除专业对口的电影、电视动画片的设计与制作外,也广泛分布在各个相关交叉行业中。“泛动漫”的行业模式已经全面形成。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动画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日益广泛,已经从单一的文化娱乐传播领域扩大到教育、设计、会展等各个领域。同时,动漫产业播映平台也得到了拓展延伸的机遇,出现了网络动漫、手机动漫等众多新兴播映形式和传播平台。当今的动漫产品早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动漫画作品,而是指包含多种表现形式、多种传播渠道、多种功能用途的“泛动漫”产品。

二、小微企业动漫人才需求情况

1.产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行业企业员工数量规模有很大的差异,以杭州为例,100人以上规模的大中型动漫企业不到动漫企业总数的15%,其它都是100人以下的中小型甚至微型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也有很大不同。大中型企业要求员工专而精,能掌握前沿技术;而小微型企业要求员工能一人顶多人用,能掌握与胜任多个工种的工作任务。

以我院动漫专业为例:自本专业06年开创以来,已有4届共计350余名毕业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毕业生就职或曾就职于各个小微型企业。以本专业08级毕业生为例,全专业88名学生,经首次就业情况统计,专业对口与基本对口人数为75人,占总人数的85%,75人中在从业人数1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就业的有51人,占总人数的58%,在从业人数1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就业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17%。

这种情况在我省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办学中广泛存在,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动漫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在小型及微型企业内就职,这是由区域行业特点及本专业定位等实际原因综合造成的。这给我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2.人才招聘情况与未来人才需求

据2011年的中国动漫游戏行业发展报告称:全国纯动漫卡通企业(含工作室)约有12500家左右。从业人数大约为20万人左右。据相关报告,2012年我市的动漫行业人才需求近7000人,但全省每年院校动漫专业毕业生不足4000人,动漫人才急缺。

动画人才的匮乏,尤其是兼通艺术表现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复合型动漫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动画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动漫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缺口中包括了大量的动漫产业链下游的相关从业人员,而其中紧缺人才可分为以下六类:故事原创人才、交互动画开发人才、三维动画制作人才、动画产品设计人才、游戏开发人才和动画游戏营销人才。

但同时,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动画专业是就业率排名最低的红牌警告专业,学生就业非常困难。“人才荒”和“就业难”这一矛盾尖锐地摆在动漫专业面前。这就要求动漫专业办学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反思,及时地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调整。

3.小微企业动漫专业人才素质、知识能力需求分析

项目组对8家小微企业动漫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因为小微企业业务范围较广,变化灵活,反馈的信息比较杂,经过汇总与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人才岗位需求类型分析

策划人才,主要从事动漫创意策划、产品策划、文案编写策划、视觉设计策划、内容编辑等相关工作;管理人才,主要从事项目管理、产品管理、业务规划、运营管理等相关工作;技术人才,主要从事动漫产品开发、交互功能开发等相关工作;客户人员,主要从事公司业务咨询、客户投诉、客户建议接纳等相关工作;营销人才,主要从事产品营销、市场推广、资源合作、商务拓展和管理等相关工作;运营人才,主要从事产品统筹和运营、产品版权引入、内容审核、产品分析、终端管理、产品培训、产品测试、经营数据分析等相关工作;制作人才,主要从事各类动画、漫画成品设计、制作、格式转换等相关工作。

(2)参加人才需求反馈的企业构成

参加此次需求反馈的合作企业主要是我专业的各合作企业,以杭州的小微型企业为主,涵盖包括电子出版物制作、动画外包、移动平台动画产品开发、网页游戏开发、虚拟现实产品开发、原创动画产品开发等泛动画产业多个领域。

(3)各类人才紧缺程度排序

分析各合作方企业向动漫基地反馈的人才需求,各类人才按紧缺程度,按从高到低排序为:技术人才、运营人才、策划人才、制作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客服人员。其中,由新媒体动漫技术研发技术人才、新媒体运营平台开发和维护人才等属于各合作方缺口最多的人才类型。适应动漫新媒体的商务运营模式、经营分析、运营规划的企业日常运营人才,也是各合作方企业缺口较多的人才类型。

(4)动漫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分析

我们对各企业需求最大且最符合高职动漫专业毕业生的技术、制作两大类型的人才专业技能要求进行了调查。由于动漫制作与技术应用面广,技术分工细,岗位多,需求比较复杂,因此我们对专业岗位进行分析,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对专业能力与知识的要求进行了分析。

虽然各企业业务范围不统一,对人才专业技能的需求也比较复杂,但有意思的是,在对技术与制作人才的职业技能的需求中,各企业都将“平面设计能力”排在专业技能重要度前三名,其它比较集中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分别是“绘画基础能力”“运动规律”“造型能力”“色构基础能力”。

可见,虽然各企业对动漫人才职业技能的要求有较大差异,但对其基础的艺术修养与动画基本功都十分重视。

(5)企业对动漫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分析

我们通过对多个企业负责人的访谈列出了8条比较集中的动漫人才综合能力项,分别是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压力承受度、忠实度、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创意创新能力。重要度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学习能力、忠实度与创意创新能力。

多数企业将动漫人才学习能力的需求排在第一位,这是由小微企业业务变化灵活,发展空间大等特点决定的。而人才流失度高也使得各企业十分重视员工的忠实度。

三、关于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及建议。

1.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还是不能满足行业要求

尽管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很多学生仍不能“就业即上岗”。

(2)专业发展不能紧跟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十分迅速,11年以来,基于移动平台的交互性动画技术渐渐成为行业新的主流技术,动画的传播模式与表现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大多数高职动漫专业教学还是远远滞后于行业发展。

(3)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要很漫长的历程

专业教师比较年轻,教学科研经验不足,省内院校动漫设计制作专业大多高级职职称的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动漫专业出身的高级职称的较少。虽然各院校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都下了很多工夫,但青年教师的成长还是个很漫长的过程。

2.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坚定办学方向,专业方向应当细分重组,注重近期行业发展趋势。以企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要面对专业现状,积极培养面向中小微型企业,培养“泛动漫”产品设计与制作人才为目的。

(2)在“实用,够用”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对应的岗位能力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整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将学生有限的精力尽可能的集中到本专业、本方向的核心课程、核心技能的学习之中去。

(3)深入开展与中小微企业的合作,建立合作单位群,向专业学生提供尽可以能多的实训与实习机会。不要过于追求大企业合作,要重视与小微企业的多方面合作。

(4)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优化各类校企教学资源,为专业教育教学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5)开展培训、挂职等形式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建议采用轮训的方式将专业教师下放到企业中去煅炼。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第2篇:新媒体运营人才需求范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断和传统行业相结合,形成“互联网+”的产业模式。在旅游行业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运用,带来了旅游行业的转型升级,出现了旅游电商、自由行、定制旅游、智慧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和销售方式,于此,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也发生了变化,有必针对新形势下旅游产业的变化分析新的旅游人才需求趋势。

一、“互联网+”对旅游产业的影响

(一)“互联网+”对旅游者的影响

“互联网+”对旅游者最大的影响在于旅游观念的改变,旅游者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通过互联网,旅游者在旅游前就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了解旅游行程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资源改变了旅游者旅游观念从而影响到他们旅游决策的制定,导致旅游需求市场的变化,旅游者不再满足于旅行社所提供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更加依赖灵活多变的旅游电商产品来满足自身追求个性,希望与众不同的心理。另一方面,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搜索,预定结付等服务使得旅游者的出行变得更加便利,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尝试脱离旅行社的中介,独立制定计划外出旅游。散客游,自助游、定制游、等的旅游方式已成为我国旅游的主流旅游模式。

(二)“互联网+”对旅游企业的影响

互联网对旅游产业最大的改变在于旅游信息的获取变的更加简单、廉价,造成传统旅游中介机构旅行社的信息优势几乎全部丧失,从而导致以大批量销售旅游线路产品获得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利润的旅行社行业受到冲击。旅行社开始转变运营模式,一方面,规模大、实力强的旅行社导入旅游电商的模式成立自己的OTA,例如港中旅下属的芒果网等,但是网站运营、维护和网络人才的养成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实力较弱的旅游社通过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提供个性、周到的服务内容来赢得市场。而旅游OTA之间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竞争愈加激烈,需要研究旅游者的需求,不断细分旅游市场,针对不同的需求提供更有特色的产品来站稳脚跟。

二、旅游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作为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旅游大专院校,担负着旅游转型期间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分析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企业转型的人才需求趋势才能更好的研究人才培养方案。本文通过走访旅游企业以进行调研,对人才需求情况做出以下分析:

(一)旅游综合素质高、职业素养强的人才

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是首要看重的是学生能否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旅游企业注重经验的积累,学生从学校走向岗位时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阶段,需要学生能够坚持因此企业在招聘时十分注重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旅游行业是一个对客服务的行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善于和人交际,具有开朗活泼的性格和良好的外形气质条件,同时最好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以便服务外国客人或者和海外供应商联系。

(二)国际旅游人才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放开了对出入境旅游的管制,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因此,旅游企业急需一批精通一门外语,掌握外国文化、国际礼仪懂得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涉外旅游人才。另外网络信息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缩短,对于旅游服务标准、旅游产品开发也日趋国际化,旅游企业急需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人才结合国际标准开发研制一批高水准的旅游产品。

(三)旅游电商人才

随着旅互联网技术在旅游行业的深入运用,旅行社的线路设计、产品销售、导游服务等主要环节都离不开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例如线路设计时旅游者需求分析、同行线路价格比较,产品销售时运用新媒体宣传进行病毒式营销,导游服务过程中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搜索,收集客史资料等都离不开对电子商务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旅游企业需要一批既能够掌握网络营销、新媒体宣传、大数据分析、跨境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同时又能够掌握导游、计调知识的旅游电商人才。

(四)有创新思维,能提供个性化服务旅游人才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者大大的扩充了信息来源和降低了信息成本,有利于旅游者自己制定行程外出旅游。尽管个人行、散客游占据了大量的旅游市场,但是旅行社还是可以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来获得一席之地的。因此,旅行社急需一批有创新思维,能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旅游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信息搜索和整合能力,同时在旅游专业以外还能够掌握跨专业的知识,例如旅游+养生,旅游+体育等从而能够更好的为旅游者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三、总结

第3篇:新媒体运营人才需求范文

关键词:互动媒体;人才需求;能力体系;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软件和动漫等创意型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2006]32号),标志我国动漫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9年,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动漫产业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重点文化产业门类之一,标志动漫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为更好地办好互动媒体专业,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调研活动。

1.政策支持

我国各级政府对游戏(互动媒体)行业的发展都给予大力扶持,都把它当成了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为扶持中国游戏产业和行业发展设立各种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各种配套法律法规。

广州成为继北京、上海、成都之后,我国第4个建立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的城市,网游动漫产业将被纳入广州市“十一五”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文化发展规划。动漫产业是广州“十一五”期间规划发展的重点产业,政府规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广州市进一步扶持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快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从2007年起的5年内每年安排1.5亿人民币,设立广州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和鼓励广州动漫业的发展。

2007年7月12日,“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广州番禺园区”的金匾落户番禺。动漫产业是番禺区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番禺区不断加大培育扶持力度,积极搭建发展平台,先后出台多项扶持措施,促进动漫游戏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产业发展状况

游戏动漫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经历20世纪末的形成期阶段以及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游戏产业现在正处于成长期并快速走向成熟期。

作为华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近年来广州的网游动漫产业发展较快,年增长速度超过50%。其中,网易互动娱乐有限公司、广州光通通信有限公司、世纪龙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和广东道明科技有限公司等都有自主开发的大型网游产品上线,在国内市场有较大影响。广东爱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制作的动画系列片“神探威威猫”已在全国多个电视台播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这为加快广州成为我国重要的网游动漫产业基地奠定了必要的产业基础。

伴随着游戏产业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游戏企业对游戏专业人员的要求与日俱增。专业人才供求关系矛盾的扩大,也进一步加剧行业人才争夺。专家指出,在中国游戏的发展进程中,广东地区年收入在2011年超过250亿人民币,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成为当年中国游戏增长的新亮点。

3.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面对日益升温的游戏产业,游戏人才供给却赶不上其迅速发展的步伐。目前,国内网络游戏产业的专业人才缺口很大,据非官方的统计数字显示,国内专业的网络游戏人才仅有3 000人左右,而中国游戏人才缺口达30万,国内至少有50%的企业难觅专业游戏人才,尤其是专业的设计、开发与策划人才。

最新报道显示,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著名人才招聘网站在近几个月中,平均每月游戏招聘岗位约1000个,关键岗位仍是高级游戏设计与程序开发等。游戏的开发需要从游戏策划到设计剧情、刻画人物性格、设计音乐服装,再到编辑关卡程序、开发市场等各个环节紧密配合,这其中包括很多岗位,如游戏策划与设计人员、游戏主程序员、引擎工程师、原画师、3D美术工程师、游戏测试工程师、游戏市场拓展员、游戏技术维护工程师等。

我们可将网络游戏企业岗位大体分为5类:游戏软件开发设计程序类、美工设计策划类、市场推广专员等市场销售类、游戏运营经理等管理类及其他行政财务类。据统计,企业对美工设计策划和游戏软件开发设计2大类人才需求量较大,约占网络游戏企业岗位的85%,其中又以游戏软件开发设计人员的需求更为迫切,其余岗位如市场推广专员、游戏运营经理及其他岗位占15%。国内网络游戏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比例如图1所示。

4.互动媒体专业方向发展思路和建设措施

4.1面向产业定专业,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了目前游戏产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及今后的人才发展趋势,明确企业和社会对游戏专业人才在岗位、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互动媒体方向培养适应互动媒体应用领域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既具有一定的用户界面设计修养又具有互动媒体创意、制作、编程、应用相关技能,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及一定的美工基础,了解网页游戏、手机游戏的基本开发流程,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Flash面向对象编程、ActionScript开发平台与网页制作,能够从事Flash网站和Flash游戏开发,理解面向对象的思想,可以在Flash游戏开发团队中从事网页游戏客户端、服务器端、游戏工具、游戏引擎等方面软件编码、调试与测试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4.2契合产业需求,精准定位就业岗位

国内网络游戏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比例表明,游戏产业主要需求游戏策划设计师和游戏美工设计师、游戏程序设计师。然而,不同的人才需要的知识结构截然不同,职业岗位任务也完全不同。

游戏策划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游戏框架设定、游戏数据调配和平衡、游戏策划管理、系统分析及软件规划等,职业要求是应具备市场调研能力,对系统工程的操作能力,对程序、美术、音乐的鉴赏能力,对游戏作品的分析能力,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及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

游戏程序设计师是游戏设计的核心,主要任务是游戏引擎设计、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开发等,应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精通计算机图形学原理并具有较强的数学分析能力,还要有丰富的游戏开发经验。

游戏美工设计师在游戏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游戏片头动画还是游戏,都离不开美工设计。游戏美工设计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策划的构想和要求进行游戏的原画设计、模型设计及特效设计。

在游戏行业,基于Flash的网页游戏近年来得到空前发展,传统的网络游戏纷纷向网页游戏转型,精通Flash编程的游戏人才需求量不断攀升。网页游戏成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互动媒体技术方向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互动媒体方向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范围、主要业务工作如表1所示。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互动媒体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游戏软件、游戏美工设计、游戏策划等产业的开发和设计,将重点放在游戏程序和游戏美工设计的专业能力培养上,尽量做到直接与产业接轨,让学生将来可以更快地适应产业中的各种工作。

4.3应就业岗位需求,构建能力体系

为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面向第一线的应用型游戏程序、游戏美工设计人才为宗旨,以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侧重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基于以上思考和就业岗位需求,我们构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互动媒体方向的职业能力体系,包括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3个方面和游戏开发、媒体设计与制作2个职业方向。

其中,职业专门能力包括:①一定的用户界面设计、审美能力;②图形图像处理、平面UI设计、音频视频编辑、2D/3D动画创意制作能力;③互动媒体项目编程能力;④丰富媒体体验的“艺术+技术”项目开发能力;⑤利用Flash技术在网络、移动设备上进行游戏设计开发的能力;⑥与他人协同工作、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包括:①Flash创意设计能力,主要拓展学生应用Flash的“艺术+技术”能力,将Flash作品作出新创意;②丰富用户体验的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开发能力,主要拓展学生利用Flash技术在网络和移动设备上进行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开发的能力;③平面设计能力,对于艺术基础和感觉比较好的学生,可以拓展其平面设计能力。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互动媒体2个职业方向的能力体系如图2所示。

4.4优化课程体系,适应岗位能力要求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需要根据产业、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认真剖析计算机应用制作各环节的岗位职责、岗位技能、岗位素养等要素,按照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开发模式,从2009年开始确立以Flash为主线,构建互动媒体技术方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主要核心课程有Flas设计、Flash高级编程、数据库基础、Flash游戏开发,这一系列课程构成了统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主要核心课程完全基于工作过程,符合计算机应用职业岗位高端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互动媒体技术方向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4.5校企合作育专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注重联手企业共同培育高端技术人才。近几年,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先后与广州市倍儿悦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蓝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深圳市迪拓尔实业有限公司、广州越维信息科技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积极实现大学生学校学习、企业实训、顶岗实习与就业的无缝链接,主动引进企业文化、生产任务与实际项目,帮助大学生拓展工作视野,尽力扶助大学生早日迈入工作岗位。学生可以在这些基地进行二维/三维动画制作、互动网站、Flash广告/动画片、动画片编剧、平面创作、网页游戏设计、网页游戏编程、交互式创意媒体等实习、实训岗位的顶岗实习,从而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实训任务。

信息工程学院还聘请企业工程师为兼职指导教师,企业工程师利用学生假期和毕业实习时间,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践,学生在校企教师合作指导下,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研究实践。例如,教师在Flash游戏项目开发课程中引人广州市倍儿悦动漫科技有限公司的网页游戏,将其作为学生项目开发的内容,要求学生按企业要求进行项目开发;项目实训过程完全模拟企业场景,设有项目经理、技术总监、协调员、版本管理员等;项目实训要求学生除了完成项目本身外,还要填写各种技术文档,每周进行项目展示与小结,最后进行项目答辩。

5.结语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自开办之初,依托广州市和珠三角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深入调研产业发展现状,认真分析产业需求和岗位要求,找准专业建设定位,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将专业建设与当地产业、行业和企业发展相结合,从而适应广州市文化立市的建设目标、与产业对接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邬厚民,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3):19-22.

[2]李芾然,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7-9.

[3]谢建华,高职院校游戏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5):1107-1108.

[4]沈云云。以混合学习活动为中心的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2(8):80-83.

[5]王小敏,王程维,基于就业市场分析的Flash教学目标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2(17):45-49.

第4篇:新媒体运营人才需求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人才;产业发展;供给分析;培养机制

一、网络新媒体兴起与行业发展

(一)网络新媒体的涵义

网络新媒体(Internet New Media),又称为“网络媒体”、“新媒体”或“第四媒体”,是指继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期刊(纸制媒体)等传统媒体之后,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和卫星等传播渠道,以电脑、手机及其他数字接受设备为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形态。作为传播技术进步的产物,网络媒体以其巨大的信息负载能力、数字化技术、超时空传播等卓越的优势成为媒介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从媒介进化过程来看,“新媒体”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媒体形态,而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概念。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革新,传统媒体也在不断自我分化和创新,孵化出丰富多样的新媒体形态,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已成功构建新媒体4i框架,即利用自身传统报业优势打造出手机报(i-news)、数码杂志(i-mook)、公共新闻视屏(i-street)和电子报纸(i-paper)四大新媒体。

(二)我国网络新媒体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网络媒体产业始于1994年因特网的接入服务开始。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猛,短短15年时间就从当初单一的网站建设“热潮”发展到如今初具规模的产业。2005年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培育和推动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先后建立了多个动画产业基地和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更加刺激了该产业规模的增长,如2005年12月31日,首个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在北京大兴区成立,如今已初显集聚效应:30余家新媒体及其相关媒体机构已入驻园区,项目投资总额将超过20亿元;50多个电视栏目在基地录制,800多部的影视作品在这里拍摄;已经完成300多部动漫作品的创作;50多家国内外电视台已把节目制作间落户在这里。

此外,从新媒体的受众规模(网名数量)来分析,如图1所示,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简称CNNIC)统计,2000年至2008年,我国网民规模增长速度逐年加速,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1.9%);网民规模较2007年增长8800万,年增长率为41.9%,这说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产业正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新媒体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

此外,2005年以来我国无线网络媒体业务(WAP)也在迅速成长。截至2007年3月底,我国WAP活跃用户数约为3900万人;我国具有独立域名的WAP站点数量约为6.5万个;网页数量约为2.6亿个,特别是随着我国移动多媒体和3G网络的实现,通过手机、移动电视等数字终端来接收和传播信息会成为人们的时尚选择。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2月底,我国使用移动通信服务的用户已达6亿5978万,占全国人口的48.5%。此用户量比比2008年2月增长了16.73%。这预示着网络媒体正从“有线网络”向“无线网络”延伸和拓展,其发展已从最初“新经济”现象发展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产业。

二、我国网络新媒体人才供给分析

我国媒体产业正处于大分化和新整合的关键时期,新媒体发展突飞猛进,其惊人的技术革新速度和产业增长规模使得该行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国内高校作为新媒体人才的主要供给主体,成功应对这一挑战首先需要对自身供给现状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

(一)新媒体人才供给的高校规模分析

从1995年开始,国内的广播电台、报刊社、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纷纷上线组建门户网站,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媒体研究和教育机构的极大关注,不少高校开始进行网络传播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相关研究并尝试进行网络媒体专业教育,总体数量经过短暂的平稳增长后于2003年开始大幅攀升,如图2所示:

1996年,仅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一所院校率先在全国招收22名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科生;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全国也只有7所高校设立网络传播专业;到2003年发展成为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10多所。然而,截至2005年,国内开设有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方向)的新闻院系却猛增到110多所,而且近些年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这说明:第一,网络新媒体人才备受推崇,属于行业的“稀缺资源”,供需缺口增大。第二,近几年开设新媒体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新媒体专业教育市场出现泛化趋势。事实上,这种泛化现象对传统的媒体教育市场是不利的,它使得媒体人才培养环境有所恶化,整体人才质量有所下降,致使输入市场的人才参差不齐,所学技能与现实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导致人才供给难填企业“胃口”而出现“相对过剩”。正如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在“2006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上所言,为了人才先行,有些学校在没有条件,不了解市场和这一产业学科的前提下盲目上马,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

(二)高校新媒体专业办学模式分析

由于国内高校对新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新媒体专业的院系所设置不敢大张旗鼓,多采取依托学校传统媒体院系的办学资源,采取挂靠方式进行办学,专业与相关院系所的设置一般通过两种途径进行,如图3所示:

第一种途径是从增设专业方向开始到试设新媒体专业再到开设系所和研究中心的途径,如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数字艺术系和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Digital Media Research of CUC)、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系与新媒体营销传播研究中心等;第二种途径是通过先设置新媒体研究中心(部所)到开设研究生相关专业或研究方向,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候再下行延伸,开设本专科相关专业,如中国美术学院首先于2001年9月组建了新媒体艺术中心,在此基础上再于2003年6月设立了“新媒体系”。

(三)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层次分析

目前高校对于媒体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和本科生层次,在研究生层次中以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主,博士研究生培养占总体比重非常小,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高校通过专业挂靠培养一些技术型专科人才。各层次比例如图4所示。

其中,具有本科办学层次的高校有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10多所;具备硕士生办学层次的有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广西大学、上海大学、福州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科研单位30余所;博士生培养层次的高校仅有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专业)、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专业新媒体传播方向)等几所。不难发现,当前新媒体高层次研究型教育急需加强,尤其在新媒体技术、新媒体产业运营和新媒体未来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型和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上。

(四)新媒体专业培养模式差异性分析

1、培养目标定位差异性。突出表现在偏文和偏理的院校在新媒体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技术型人才(技术主义)和人文艺术型人才(产业主义)定位之争。

2、课程设置体系的差异性。以本科生为例,我国不少知名高校就显现出各自不同的倾向性,如表1所示。以上5所高校在网络传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代表3种典型:第一类以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其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总共19门,传统新闻学方面的课程有13门,网络信息传播方面的课程只有4门,课程设置特点是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第二类以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其总课程20门,其中互联网应用技能技术方面的课程9门,占课程总数近一半,课程设置突出特点是以互联网应用和技能训练为主,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辅;第三类以复旦大学为代表,其16门专业核心课里,网络类课程只有2门,和传播学有关的课程有7门,其他课程大多以新媒体人才综合素养教育为主,如组织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课程体系突出以传播学训练为主,以媒体综合应用能力为辅。此外,高校对新媒体课程名称及所含内容也颇有争议,如将“新媒体基础”称之为“网络传播学”(南京大学)、“网络传播原理与应用”(复旦大学)、“电子传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媒体导论”(清华大学)等多种。

3、培养方法的差异性。由于新媒体是一个新兴学科,其培养方法上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尽管不少高校都在呼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大实训模块的比重,提出“课程外包”、“实地教学”等主张,但是这些方法大多因为办学条件不足、跨行业合作机制不完善、教学难以管理等原因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优化新媒体人才供给,调节供需矛盾的途径

(一)强化对新媒体办学市场的监管

从公共经济学角度而言,高等教育是一个准公共物品。作为这一物品的最终供给者,政府拥有对高等教育市场供给进行调节和监管的权力。当前新媒体人才供给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导致人才供需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些年高校“培养热”造成的,因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制定完整的新媒体人才办学资质审核标准,对高校新媒体专业的办学现状进行全面核查,整顿现有办学市场并对后期申办相关专业的高校进行严格把关,设置准入门槛,控制办学质量,为新媒体人才的培养营造更加规范的教育环境。

此外,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与传媒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长期以来,我国的传媒管理主要靠方针政策和行政手段进行,有关传媒的法律法规数量相对较少,应当针对当前媒体产业发展新趋势完善传媒法律法规体系及依法管理的制度,这样行为能够对新媒体教育市场具有明确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二)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导入市场需求管理

尽管需求管理是企业管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但它对于企业剖析市场需求以及调节生产具有重大实践价值。需求管理是一个包含市场需求调研、市场需求分析、产品生产调节、产品需求反馈4个环节的循环管理活动,如图5所示。

需求管理可以实时发掘市场需求信息,通过调研和信息反馈一方面可以准确获取“售出产品”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识别市场新需求,快速做出反应以调整生产线,制造新产品满足新需求。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培养的人才也早已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优化配置,高校培养出的“产品”能否符合市场需求直接决定该校的未来发展,因此,现今高校的职能已不能简单停留在培养上,而应该更加关注培养的学生市场竞争能力。要实现这种转变,除了更新教育理念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对于行业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新媒体专业教育而言,本文倡导的市场需求管理就是调节人才(包括新媒体人才)供需矛盾、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在高校管理上如何导入人才需求管理呢?可以通过以下链接来实现:

1、在高校设立人才需求研究中心,建立职能机构,专门从事人才(包括新媒体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和信息处理工作,对行业人才需求进行及时地扫描和监控,对输出的人才开展调研反馈,评估培养成果。

2、实现人才需求中心与学校具体培养部门(系部)数据共享,确保人才需求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到具体培养部门,其信息流程如图6所示。

如图6所示,高校设置人才需求中心后,该中心与各具体培养部门(系部)的数据信息交换是双向的。第一类数据交换是关于市场需求新信息的交换:一方面,研究中心将新媒体行业人才需求新信息和新媒体教育市场信息定期向本校承担培养任务的系教务机构和招生部门反馈,系(部)教务机构再传递至相关教研室并组织教师进行集体讨论和研究,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报告并报教务主管部门审批并下达执行;另一方面,研究中心将信息输出到招生就业部门,并报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招生专业和招生规模的调整并下达执行。第二类数据交换是内部调研需求信息的交换:相关系部教务机构和招生就业部门也需要定期将培养信息和就业信息以及调研需求输入研究中心,由中心根据部门调研需求指令组织市场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再次反馈到需求提出部门。

3、人才需求中心的调查方式可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两种方式进行。定期调查包括定期召开已就业学生座谈会、组织媒体用人单位联席会等方式。调查既可以通过在门户网站上设立调研窗口进行网络抽样调查和电子邮件调查,也可以通过电话约谈、电视会议等方式进行,还可以针对性地与相关媒体咨询公司和公关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委托调研和构建数据交换机制。

(三)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规范课程体系,实行层级模块管理。针对当前新媒体专业课程设置种类繁多、专业课程开发不规范的现状,当务之急是尽快构建高校间沟通合作机制,在规范课程设置、开发相关核心教材等方面密切合作,通过举办新媒体研讨会和论坛等活动加强国内外高校成功办学经验交流和学习,对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核心课程内容及创新性的教学方式等领域展开广泛探讨,使新媒体课程设置趋于规范化。新媒体专业的理论课程模块可以按照基本素养课程、新媒体专业课程(包含实训课程)和综合能力塑造课程3大部分来构建。现以本科为例,如图7所示。

总课程体系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分体系,以本科四年为例,人才培养随着学年的递增而实施不同的课程模块,其培养的目标层次也在不断由学科基础层向专业中心层以及综合提高层上升。大学第一学年主要修学基本素养课程,属于学科基础层次,包括大学英语和数学和政治等基础课外,还包括如新闻学导论、传播学概论、计算机基础等媒体基本理论课程;大学第二学年主要修学新媒体理论和技术课程,属于专业中心层,包括网络新闻采编、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动画等;第三学年的综合能力塑造课程及第四学年的实习模拟属于综合提高层,能力塑造课程包括新媒体运营管理、媒体市场营销、传媒法律、财务管理等课程。

2、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总体来说,新媒体人才培养包含3个重要过程:基础理论教育过程、实践教育过程、研究和再学习过程。基础理论教育过程指系统性的大学本科教育或研究生教育,这一过程主要完成新媒体的理论教学,过程创新点是积极探索教学新方法,在明确教学目标前提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新媒体教育会涉及到网络和软件技术、媒体管理以及法律等非媒体专业课程,需要做好这些跨专业师资的调配和协调工作,开展诸如跨系研讨会来集体探讨新媒体教育问题。实践教育过程可以分为实验室教学、协助科研活动、创新竞技活动和实习活动等过程。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新媒体相关的竞技、设计、成果展览和推介等活动,营造学习氛围,提升学生操作技能。研究和再学习过程是在工作实践中通过自我研习前沿理论技术以及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来更新知识、提升从业技能以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过程。这一过程容易被忽视,但这是新媒体教育过程创新的重点。

3、拓展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新媒体行业是一个技术性强、变化速度快的新兴产业,对人才技术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应重点放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关键在于探究实践教学新方法,而实践平台是构建实践教学的基础和硬件,它直接决定了新媒体人才实践教学的空间和效果,因而创新实践教学应该从如何搭建完善的实践平台入手。当前新媒体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实践平台”的缺失或管理机制不完善,如果将为数不多的实验实习课程和学术活动等同于新媒体实践教学的全部内涵是不准确的,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来构筑融合性的“实践平台”,如图8所示:

内部平台建设可以通过课堂仿真教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校园竞技及学术活动的开展以及校园产业基地建设来完成。在高校内部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硬件”。其中校办产业园建设尤为重要,尽管目前国内高校由于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条件限制而在此方面还少人问津,但产业园建设具有重大的长远价值:可以丰富教学资源,营造教学氛围;有利于产学研结合,便于开展新媒体研究及成果转化;为外部合作创造良好通道,有利于引进高端媒体机构、高端项目和高端人才,为新媒体产品的代工生产提供便利。外部平台建设主要包括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以及高校与科研培训机构合作3个平台。其中,校企平台可以为实训基地建设和新媒体产品“代工生产”提供支持,通过新媒体专业合作办学、参与内容制作和媒体管理运营;校际合作是便于教学资源互补利用,包括教学实验设备和优秀师资调配等方面;扩大与媒体科研机构以及媒体培训机构合作是便于新媒体项目协助研究、新媒体人才单项技能培训等业务开展。总之,新媒体人才的培养需要“多管齐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更需要一个复合型“实践平台”。

4、构建继续教育和再学习机制。众所周知,在我国会计行业,由于会计准则和财务管理技术不断变化,为了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以适应变化的需求,我国政府通过委托财政部门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一年一度的综合素质继续教育和资质年检。从实践结果来看,这项举措效果斐然。那么,新媒体行业与会计行业具有相似的特征,都是技术不断革新的行业,如何使现有的新媒体人才保值增值并满足行业变化的需求,建立继续教育机制和资质定期审查制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事实上,当前不少媒体从业人员也正在为自身技能滞后于时代而四处问道,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委托或授权相关机构包括定点高校、私人培训机构、政府职能部门建立关于新媒体行业的正规化继续教育制度,构建新媒体人才再学习机制。

四、结束语

新媒体竞争实质是媒体人才的竞争。如何在媒体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探究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极具争议而又必需认真探究的课题。在历时半年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力求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猎取相关研究的最新资料,然而在研究过程中却发现一些当初很“新”的资料已经悄悄变得些许陈旧,新媒体发展之快令人叹服,对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更是时不我待!本文主张从宏观层面入手规范办学环境到微观层面进行创新培养模式、导入需求管理等两大层次来优化人才供给,这是一个系统的实践过程,更需要实践中进行检验和修正。

参考文献:

1、付荣校,杨福康.网络传播与教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闵大洪.网络传播学科发展报告[R].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

3、王灿发.中国新闻人才发展报告[J].现代传播,2006(2).

4、徐晓波.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以新闻传媒发展变化为导向[J].今传媒,2007(8).

5、李永晖.北京大兴区新媒体产业基地初显集聚效应[N].文化创意产业周刊,2007-06-25.

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1).

7、2007年中国WAP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简版)[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5).

8、张芹,黄宏.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3).

第5篇:新媒体运营人才需求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111-02

总理在20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7月初《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1]。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编辑队伍在不断扩大,2005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10个新职业网络编辑作为新职业之一正式加入三百六十行之列。网络编辑活动是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而产生的,通过生产或整合各种信息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内容服务的一项社会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传媒组织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求激增。网络编辑是指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编辑,通过网络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信息,并且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的工作人员[2]。网络编辑承担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信息采集和编辑任务,成为当代最有前途和最有前途的职业之一。网络编辑不仅是信息的“搬运工”,更是网站内容的缔造者和网络文化的开风气者;不仅具备网络技术优势,更是信息时代“内容为王”的力行者;不仅拥有相关专业知识,更是网络编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兼长者。2005年11月8日第六记者节,三位网络新闻人员被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称号。2005年普利策奖中,网络报纸突破公共服务奖项获得了其他新闻奖项的提名,这在普利策奖历史上实属首次。这一系列的变化无不让人感到网络媒体乃至网络编辑的地位在不断上升,网络编辑作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新兴职业,其重要性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3]。高职院校培养网络编辑人才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之举。在若干年的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如下高职网络编辑人才培养的发展和创新策略。

一、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一:专业定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

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为例,2012年开办的信息传播与策划(网络传播方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具有良好职业前景。从毕业生追踪调查信息来看,该专业学生毕业时以在各类公司和网站担任网络编辑工作为主,但一段时间后有相当一部分转向产品运营、网络营销类岗位,其所属部门有运营部、市场部、产品部。很多人并没有沿着网络编辑员、助理网络编辑师、网络编辑师和高级网络编辑师的纵向生涯方向发展,更多人是横向发展成为运营经理和产品经理等。这正契合了镇江高专培养人才“能胜岗+能转岗”的人才培养策略。在培养网编人才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里,既要集中有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和实训,如网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艺术网页设计、网络活动与策划等,又要根据社会要求和实际开设素质拓展课程,如新媒体技术与运用、网络广告和网络营销等课程,按照学校提出的四平台八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制定网编人才教学计划。当前,网络编辑专业设置要适应行业需求变化进行变革,专业定位不再是培养 Web1.0时代狭义的网络编辑,而是培养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紧缺的“大网编”――互联网产品运营人才。不仅培养学生的内容采编制作能力,更要加强移动媒体信息采编和网络传播推广、数据可视化等方面综合的互联网运营能力。据此,网络编辑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为:紧密结合互联网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能采编、熟练使用设计软件、懂运营、懂制作,掌握各类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移动端内容采编制作和运营的新媒体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二:创新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一)对口企业外聘教师参与专业课教学

校企合作与实验教学是培养网络编辑人才的重要思路。该专业建设按照国务院最新文件精神,深化互联网领域产教融合,进一步聘请行业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探索“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与更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实施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立更多联合实训基地,校企有效对接,实现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与镇江高专培养网编人才专业合作的是镇江报业传媒集团金山网、名城镇江网和七百度网络传媒公司。金山网是国家一类新闻网站,镇江市第一综合性门户网。数名金山网资深的网编直接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如金山网总编辑许益明的“网络活动策划”、采编部主任陈洁“网络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制作”以及新媒体部主任高新的“新媒体的制作与运用”等。网站资深编辑走进学校,给学生进行网站具体编辑实务(网络新闻采编、网络专题策划和网站编辑案例)的介绍,用具体生动的实务让学生消化课堂理论了解实际操作,并使得这种教学方式制度化。这些网站资深专家还通过QQ、微信等方式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专业学习的若干问题。学生们也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在网站实习实践,参加新闻采编和各类网络营销活动,有效拓展了学习领域,保证了学习效果。校企联手、产学研结合,对于更好地推进复合型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大有裨益。

(二)校企合作保证实践环节效果

由于学校实行“2+1”的教学模式,在两年的时间学生掌握专业的核心技能有一定困难。镇江高专与镇江报业传媒集团金山网合作,灵活排课程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建了一个学和生产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一个学期完师生共同进入校企合作工作室进行金山网的参观,并且第一时间注册论坛成员参与论坛实践。进入第三学期后,结合具体的专业课教学参加历时数周的网编实训,如网络新闻采编、网络活动策划和网络运营实践等。要求对学生进行考勤并实行指导老师制度,有针对性地强化网编核心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第三年顶岗实习,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所学专业到各地网站和传媒公司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从事网编实践,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要求,充分调动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了企业的作用,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

(三)建立三级专业技能实习体系,保证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的获得

实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网络编辑专业三层实践教学体系,讲课内实践体系、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和校外产学研体系结合构建协同的系统专业实践体系,形成本专业实践育人的特色,分层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如表1所示)。

三、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三:以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构建网络编辑实训平台

由于在校外合作基地建设、合作项目管理、行业教师引进政策等具体问题上存在观念、制度、操作上的障碍,导致在构建实训体系中存在资金、人力、管理上的持续投入力度不够。一是实习经费不足,二是合作上存在各种障碍使得学校主动放弃,三是学生忙于就业、深造,对实践教学也不够重视。因此以学院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模拟网络新闻工作情景,构建网编实训体系就成了有效的实训体系组成。

网络新闻编辑实训不再是理论和模拟,而是真刀实枪真功夫。学院和网站新闻系统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工具。系统采用动态采编系统,支持以记者、栏目编辑和管理员等不同身份登录,实现网络新闻稿件采编和的完整流程。镇江高专艺术设计学院的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就由传播班的学生担纲,主要从事公众号的栏目建设、内容策划、文字采集和编辑以及图片摄影后期技术处理等环节。微信内容紧密联系学院师生实际生活,不仅有校园新闻,还有饮食养生、娱乐、星座、职场等内容。艺术设计学院成立微信工作室,配备了学识和技能过硬的老师,从策划立意、新闻采编、摄影图片、影视拍摄后制、网络技术等方面予以指导并把关。专业老师和传播班学生共同策划了一些有创意和校园生活气息的活动,如杯子舞、设计校徽活动选拔、《超能战队》的大白带你参加艺术学院等活动。在微信专题策划上,传播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策划了环绕音乐会学院老师专题、优秀学生专题和校友专题。这些策划的活动和专题对宣传学院、宣传学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每期微信公众号的访问量从最初的10+到现在的2000+。传播班的学生利用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微信运营、策划、图文编辑和以及部分编辑素材整合排版工作,极好地宣传了学院和学校,为学院招生工作和反应艺术学院师生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有效地提高了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

四、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四:进一步加强完善师资力量

由于网络编辑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兴职业,因此,高校开办这些专业通常会滞后于行业企业发展步伐。从高校原有的相关专业转过来的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对应度等方面一时难以适应新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事实上许多高校都亟需建立一支具有新闻采编、网站网页设计、数字技术、媒体经营等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这需要多学科交叉型人才队伍,具备这样素质的人才不可能事先由高校培养出来。一般情况下,专业教师由企业的技术人员和高职院校的教师两部分组成。企业的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方法有限;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网站的实践经验。因此要解决师资的问题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定期对网站的网络公司的外聘教师进行教学法等知识的培训,同时给高职院校的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用制度要求他们到企业一线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学习网站的实际操作经验,通过培训、业务进修和企业锻炼等方式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能有效加强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 师静.“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人才的培养[J].青年记者,2015 (12):91.

第6篇:新媒体运营人才需求范文

【关键词】校企联合 动漫人才培养模式 建构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 1200 多所高等院校开办动漫及相关专业或课程,[1]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形成了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设计师型人才培养模式,一般由艺术设计学院开设,先期学习艺术设计与动漫设计基础课,后期学习电脑软件类课程并培养动漫设计与创造能力。二是历史沿革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多是高校依据自己原本优势学科,后添加一部分课程而形成动漫专业。三是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学校多是职业技术类院校,这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多是技能型人才定位,培养模式以短、频、快为基本特点。[2]

整体而言,我国高校动漫人才培养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很落后,专业课程安排没有体现应用型、复合型特色;教学计划是普通高校或中专动漫专业教学计划的翻版;教学方式模式化,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专业教材应用性不强;培养目标不能适应市场、社会的需要等。[3]因此,建构并验证一套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及适应性的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国内动漫教育领域研究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我国借鉴国外动漫教育经验,结合国内动漫培养资源及人才需求特征,研究开发了一套校企联合的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所谓校企联合,是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育和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4]

一、校企联合的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联合培养动漫人才,涉及的最根本问题是在哪些方面可以合作,在哪些方面可以互动,在哪些方面可以实现双赢,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商业问题,是两个主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走在一起。高校需要的是办学效益与良好的就业率,企业需要的是优秀的人才与快速的发展,学生需要的是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和成就感。为此,校企联合首先要明确联合内容。校企之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合作空间。

1.学校与企业共建专业与课程。所谓校企共建专业,是指高校与企业依据市场人才需求调查与人才培养资源调查,通过资源共享,共同开办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共建专业的最大好处是适应市场需求,就业率高。所谓共建课程,是高校与企业通过资源调查与共享,共同建设开发课程,促进学生形成相应知识与技能。师资共享是最主要的合作点,开发的主要课程应该是以动漫理论为基础,以项目制作为载体,以能力形成为目标。

2.学校与企业共建动漫研发中心。所谓共建动漫研发中心,是指动漫企业与高校依托项目合作,共建动漫研发制作实验中心。在该中心,高校可以提供科研项目、实验设备设施和学生,企业提供生产项目与员工,校企通过资源整合,共同研发、创造、制作动漫项目,从而产生相应回报。在项目研发与创制过程中,教师、学生、员工可以提高业务与能力水平,学生毕业后,也可以与合作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或项目合作协议,这样既可增加就业率,又有助于企业与学校提高业务水平。

3.学校与企业可以通过学制对接,共同完成学生学业。典型合作内容就是“3+1”模式。所谓“3+1”是指高校四年制动漫专业教育中,前三年在高校学习动漫相关理论课程,第四年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完成毕业设计。实习实训与毕业设计均以实际项目的参与制作为主要载体,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如此既可以夯实动漫专业的理论系统,又可以形成实际技能,消除校园与企业之间的壁垒,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4.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这个合作典型代表就是订单式培养模式。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与企业就某种动漫人才需求规格进行交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然后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最终形成毕业生为企业所用的合作培养模式。这个模式的特点是按需培养,全员参与,定向就业。因此,订单式培养可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受益的良好目的。

5.学校与企业可以通过资源置换进行合作。所谓资源置换,是指高校或企业通过互相为对方提供优势资源以换取短缺资源,从而实现双赢的合作方式。比如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动漫制作设备,以换取企业对高校学生与教师的培训;或者反过来,企业为高校提供动漫制作设备或场地,以换取高校优秀科研项目的参与权、知识产权的优先转化权或员工培训机会等。

二、校企联合的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 基本设想

通过对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总体特点以及细分的动漫产业链条的分析与把握,结合本土文化、政策资源、高校资源的基本概况,着眼实际,充分前瞻,本着对我国现有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的修正,进行校企联合的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基本设想如下:招录美术类考生,采用四年学分制的教育机制。一、二年级开设动漫专业基础课(必修)、文化修养课(必修)、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四个课程模块,主要培养目标是夯实专业理论基础、道德基础、文化基础。三年级依据学生个人兴趣及高校与企业培养资源,结合黑龙江省动漫人才市场需求特点,以适应与适当前瞻为原则,让学生分专业方向分流学习,如影视动画方向、动漫制作方向、动漫产品运营与营销方向、动漫创作方向等。开设专业方向主干课程模块(必修)、动漫专业选修课模块。主干课程以项目课程为主开设。一、二年级在高校授课,师资来自高校。三年级虚拟项目课程及动漫专业选修课在高校授课,三年级实际项目课程在高校实验室或企业进行授课。以高校师资为主,企业师资为辅。三年级主要培养目标是夯实专业方向理论,初步具备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年级进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主要课程是实际项目课程,包括企业项目与学校科研项目两类。毕业设计通过,修满学分者可以取得学士学位。四年级全部在企业授课,以企业师资为主,高校师资为辅。

(二)校企联合的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培养目标的厘清

总体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具体目标:依据不同的动漫专业方向,制定略有差别的培养目标。破除动漫等于美术加多媒体技术的传统目标观,培养综合型的一专多能人才。所谓“一专”是指学生在某一专业方向能力极其突出;(转第页)

(接第页)所谓“多能”是指学生具备其他动漫方向的基本发展素质;所谓“综合型”是指学生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文化基础、思维基础,能创造性地研发、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动漫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如下:具备较好文化基础、影视新媒体和动漫创作必备基础知识和理论;能够从事与电影电视等媒体制作、动画剧本改编、动画原画、动漫创意设计和编导、游戏研发与设计、动漫产品营销与运营等全面创造性人才。具体培养目标依据不同专业方向略有改动。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动漫创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影视动漫设计及制作的技能;初步具备影视动漫作品的编导和科研能力;熟悉动漫项目的运营、管理与流程。

2.课程体系设置

第一学年开设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模块:美术基础课、动画技巧、影视理论以及相关电脑软件操作课程。公共必修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文化修养课模块。

第二学年:专业基础课模块。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模块。动漫专业课模块:动漫概论、动漫流程与制作、动画运动规律。动漫基本技术基础课程模块: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动画画面分析与分镜头设计、动画场景设计、摄像基础、动画技法设计。文化修养课模块。

第三学年:分方向的专业课模块。具体方向有:平面动漫创作方向: photoshop 软件操作、flash 动画制作等。三维动漫制作方向:3DMAX、MAYA 等三维软件操作。影视制作方向:摄影摄像、After effects、premiere 等。动漫产业运营与管理方向。影视动漫编剧与编导方向。动漫专业选修课模块:动漫史、动漫策划等。

第四学年:企业实习实训、毕业作品设计。

3.教学模式的拟定

教学制度是招收美术高考生,有条件的学分制。一、二年级采用班级集体授课,在高校使用班级或实验室授课,师资来自学校。三年级部分教学采用小组授课,部分教学采用班级集体授课,以学校师资为主、企业师资为辅。四年级部分教学采用小组授课,部分教学采用个体指导,以企业师资为主、学校师资为辅。

4.教学方法的确定

动漫基础课程模块、动漫专业选修课模块、文化修养课程模块、公共课程模块采用讲授法教学。动漫专业课模块、动漫技术课程模块采用演示法教学。项目课程模块采用实践法教学。实习实训与毕业设计采用实践法、作业法教学。

5.评价机制的确定

考核原则是,理论是否掌握、能力是否形成。所有课程通过考核记学分。理论课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项目课、实习实训、毕业设计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进行考核。在学校授课的理论课、文化课、公共课采用试卷考试。在学校授课的选修课采用作业考察。在学校授课的实验课、项目课程采用实际任务的结果是否完成加以考核。实习实训课程与毕业设计采用专家小组评议进行考核。

(注:本文为2013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校企联合的高校动漫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3B0010)

参考文献:

[1]北京商报.全国已有千所大学开设动漫专业.[Z].http:///20080219/n255233448.shtml

[2]陈林彬.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新闻界,2009(4).

[3]王玉敏.高校动漫教育产学研探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8).

第7篇:新媒体运营人才需求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三网融合;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59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102-02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九章明确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三网融合技术逐渐成为了新的技术亮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投入。培养高质量的三网融合人才,一方面需要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支撑,另一方面也将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两者相辅相成。

1 培养高质量的三网融合人才是时代的要求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此次会议明确提出,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第一次将三网融合发展路线图清晰地摆在大家面前。2010年7月确定的第一批12个试点城市目前三网融合的推广工作进展顺利。

三网融合试点的顺利推进,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更是人才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三网融合后的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将通过技术改造,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而这其间不断涌现的大量技术革新与市场开拓,都需要更多合适人才来助推。

根据国外经验,三网融合后的市场规模将是单网发展的3倍,随之而来的人才需求量也将呈现同步增长。可以预见,融合后的人才需求增长将远超3倍以上。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估算,三网融合在未来3年内包括投资与消费在内的市场规模将高达6 000亿元以上,由此带来的人才需求量可见一斑。

人才需求量的暴增,并不代表所有通信和网络人才都符合三网融合后的人才需求。技术的融合化发展,使得单一技能的人才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更需要适应产业发展的复合性人才。相对于以往各自为政的发展时代,三网融合后的这几个领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培养高质量的三网融合技能型人才是当今社会的要求。

2 三网融合人才职业能力分析

2.1 高职三网融合人才岗位群

三网融合发展至今,技术已经成熟,大部分企业人才储备也在逐步完善中,新增就业岗位主要属于原有就业岗位的增员及职业技能的扩充,其中技术类的就业岗位主要有如下几类:

(1) 通信设计工程师:主要负责三网融合工程的规划与设计;

(2) 通信工程监理:主要负责对三网融合工程项目的质量管控;

(3) 通信网络管理员:主要负责三网融合运营设备的调试与维护;

(4) 接入工程师:主要负责用户三网融合业务的开通与维护;

(5) 网络安全管理员:主要负责保障网络中的信息安全。

2.2 三网融合人才职业技能

就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而言,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就业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使得毕业生很难真正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因此,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应先对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进行细化,然后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去。上述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具体可细分为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

(1) 专业基础知识模块:

熟练掌握数据通信、光纤通信等通信基础知识,包括电话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无线通信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熟悉计算机网络及因特网方面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及技术、网络互联、网络布线、网络管理、网络安全与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三网融合的基础知识,包括光通信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宽带接入技术、软交换技术等。

(2) 职业技能模块:

具有三网融合工程勘察、设计、优化和概预算的能力及常用测试软件、网络规划软件、优化软件、概预算软件的使用能力。

具有通信工程的项目管理与施工组织能力。

具有常用三网融合网络设备的调试与维护能力。

具有三网融合业务的开通测试及使用、业务开通阶段的线路测试能力。

具有FTTH常见故障诊断与维护能力。

具有三网融合末端安装与维护的能力。

具有根据网络安全需求制定及实施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能力。

3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三网融合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3.1 校企深度融合,建立“共建、共享、共赢”的长效机制。

目前的校企合作最大的难题是“校热企冷”,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投入校企合作,但企业参与的动力和热情明显不足。要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必须把要以合作发展为动力、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就业为目标。以合作发展为动力,校企合作的双方秉着合作互利、互惠互赢的目的而开展合作,只有这样合作才能长久坚持下去;以合作育人为模式,校企合作的成功依赖于一个理想的合作模式,对企业和高职院校来说公共的目标就是合作育人;以合作办学为机制,通过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办公室,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争到更多的资源,这样就才能办更好的高职院校,更能提升为行业、社会及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以合作就业为目标,通过订单式培养等合作途径,一方面学校为企业输送了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环境,真正达到“共赢”的目的。

三网融合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只有和通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或者通信工程公司联合办学,才能走上三网融合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

3.2 走产学研结合道路,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网融合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的交叉应用性学科,积极开拓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大力推广学校与企业联盟,让高职院校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各项技术研发中。不仅能够提高科研成功转化效率、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又能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最新技术、掌握企业的技术发展动态,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网融合的产学研相结合可以走自己的特色之道,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工程公司、实验实训室、“企业孵化器”等多种模式,为很多优秀的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也为通信企业输送了大量的高级技能人才。

3.3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从本质上来说,高职教育是典型的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就业机会与岗位。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办学思想,从三网融合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培养在三网融合技术生产、设计、工程中需要的各种高级技能人才。

三网融合的技术特征,要求学生不仅仅要能够掌握通信专业的基本技能,还要了解计算机网络及广电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于是,三网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就需要综合光传输技术、宽带接入技术、移动通信技术、VOIP技术、视讯技术、网络安全与管理、IPV6等多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只有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三网融合行业。

3.4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最大的特色与优势,高职教育的顺利发展离不开企业与行业的支撑。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充分体现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出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毕业后不会与行业脱节。三网融合技术技术具有更新快的特点,课程的设置应紧随技术发展新动态,培养更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2) 课程设置应注意职业技能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比例的合理性,防止课程设置中本末倒置。高职教育既是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决定了不能像社会培养班那样只开设专业技能课程,但是也绝不能降低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必须在兼顾文化基础课程的同时适当提高职业技能课程的比重。

(3) 课程设置上应以一个至两个岗位群为主干,同时辐射与之相关的多个相近的岗位,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3.5 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创新和促进教育改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加速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成为了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在高职的三网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应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出应有的努力。

(1) 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合理应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重点抓教学过程、方法,加强技能训练,提升教学的实用价值,在教育信息化道路上起带头作用。

(2) 强化教学研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为每门专业课程设计出高质量的实用教学模式,提升课程的实用价值。

(3) 创建具有互动交流功能的网上学习平台,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的特征,积极运用和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平台上来,培养其良好的自学能力与合作精神。

第8篇:新媒体运营人才需求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86-03

“互联网+”背景下,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传媒领域的深入使用,传统传媒产业的边界日趋模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进程逐步加快,进入全面转型升级阶段。伴随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传媒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矛盾:一方面,传媒业界需要大量具备复合能力的新型传媒人才,新闻单位苦于人才难求;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按照传统新闻传播专业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编辑、记者已经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很多新闻单位宁愿选择非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也不要现有新闻传播教育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出来的人才。大量非新闻专业出身的人才进入传媒业,进一步挤压了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就业空间。[1]就业难,成为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共同性问题。“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改革现有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业界提供真正需要的新型传媒人才,是当前新闻传播教育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传媒变革与新型人才需求

以互联网技术为主要推动力的这一轮传媒变革是从信息传播渠道和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开始的,进而扩大到传媒运营模式与企业营销方式,从而改变了整个传播格局与传播生态。传媒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深刻变革需要大量新型采编人才与新型运营人才的推动。

1.全媒体内容生产方式要求新型采编人才具备跨媒介内容生产能力。随着网络与手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媒体的崛起,媒介内容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微信、微博、博客、手机电视等具备较强互动性、及时性、社交性的新型传播方式诞生并快速积累用户。传统媒体也积极转型,与新媒体进行深度融合,开启了全媒体时代:媒介机构把记者采访编辑好的内容,以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等表现手段,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介同时传播,受众可以选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收任何一种媒体的同一信息。全媒体的生产方式要求传统采编人才转型成为能够进行跨媒介内容生产的新型采编人才,不仅在技能层面要熟练掌握不同媒介的内容生产方式、新兴的网络技能以及现代设备的操作,还要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在面对同一新闻题材时,能够快速进行判断、选择,确定合理的跨媒介内容生产方案。这是“互联网+”时代对新型传媒人才的最基本要求。

2.按照互联网逻辑重构价值系统的传媒组织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新型运营人才。作为一种支撑社会的全新技术形态,互联网正在全面变革传媒运营模式。近两年传统媒体广告收入断崖式下跌的现实已经说明传统媒体高度依赖传统广告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渐走向衰落。只有按照互联网的基本逻辑进行传媒价值系统和业务模型重构的媒体才可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而这一切的变革,最终依靠人的推动与实施。很多传统媒体在向全媒体转型过程中都会增设“产品经理”的岗位。“产品经理”,作为互联网公司的常设职位,负责对产品从创意到上市,包括调研、创意、开发、测试、推广、迭代等相关环节的控制。传统媒体积极将产品意识引入媒介运营中,要求传媒产品经理不仅考虑内容生产环节,还要综合考虑传输渠道、载体特征、运营模式等多个变量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并能够不断通过产品迭代提升用户体验。这一职位的设置表明越来越多的媒体需要的不再只是传统的传媒运营人才,而是能将互联网的产品思维全面运用于传媒运营的新型人才。

二、“互联网+”背景下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目标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新闻传播院系应该着重在知识结构、能力体系和思维模式三个方面对传媒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满足业界对新型传媒人才的现实需求。

第9篇:新媒体运营人才需求范文

一、当前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办学现状

(一)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社会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需求增加,我国对于新闻传播类人才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从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的新闻系算起,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已走过了60年的历程。从“”刚结束时只有三五所高校开办新闻传播专业,到2013年中国有390多所高校开办新闻传播专业,短短35年的时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几乎是从零基础发展到了一个遍地开花的程度,这样快速的发展说明社会对于此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即使是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不景气的当前,根据2013年中国高校各专业就业形势调查报告显示,新闻传播学类就业工作对口度高,起薪高,跳槽对薪酬涨幅影响明显,五年后收入高,综合满意度高。就业率达到了93.26%,在所有专业中排名第7位。同时也说明,目前高校培养出的高层次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仍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体系逐渐完善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规模扩张更大、办学层次更丰富、学科外延继续扩大。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办学模式呈现多元化状态,出现了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广播学院为代表的传统名牌新闻院系的办学模式;以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等一批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新闻院系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新闻院系的办学模式;以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全国著名大学新建新闻学院的办学模式;师范、体育、财经、理工类等专业院校创办新闻传播专业的办学模式;非全日制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民办大学创办新闻传播专业的办学模式。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呈现出体系、层次较为全面的办学状态。

二、强化新闻传播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对于新闻传播类人才需求有增无减

社会对于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仍在不断增加。首先各类媒介和出版机构对专业人才有大量需求。目前,我国媒介仍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对于专业人才数量需求仍在增加。同时,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出现,他们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以传统媒介广播电视为例,目前的从业人员超过75万,并以每年4%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新兴媒体从业人员更是大量需求,如网络编辑从业人员已达300多万。其次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宣传、公关类人才的需求,他们对于高校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提出了理论要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要求。再次是新闻传播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由于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快速发展,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很多教师是从其他专业,通过短期培训转过来的,因此急需此类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学历高水平人才。

(二)目前新闻传播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1.全日制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无法满足社会需要。作为培养新闻传播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力军,全日制教育这种形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培养出来的人才理论知识全面,专业素质较高。但是,它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是人才培养周期长,少则两年(专科),多则七年(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二是进入门坎较高;三是数量较少,目前全国各类普通高校新闻传播类本科生在校生为23万,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是本科以上层次的学生。

2.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程度不够。师资力量目前来说是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点,师资力量的好坏会影响到高校教育的好坏,在新闻传播教育中,随着新闻传播的持续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师资状况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被认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的高校拓展,导致了师资力量不够,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然而,这些老师既没有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也没有相关的新闻传播实践的经历,只能将课本上的知识“复制”给学生,这就是典型的照本宣科,知识教学理论偏离了实践。

3.课程设置没有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理论与文化课程较多,譬如,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与写作、传播学概论、中外传播学史等。这些课程虽然都是新闻传播学的课程,但课程的设置都是理论知识,相对的实践课程少之又少,在老师授课过程中,一直给学生灌输着死板的理论知识,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现在新闻媒体对引进人才的标准不断提高,对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希望懂新闻业务,又要懂得媒介经营管理,然而现在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还是注重在记者和编辑这方面,这使得培养出的人才不是社会上所需要的,这就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且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三、加强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继续教育,真正提

升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素质,促进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对于新闻传播类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是“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特征的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专业,使其具有从事新闻媒体、舆论宣传、出版发行、文化管理和教育科研等部门工作的能力和素质。”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加强继续教育则是完善当前新闻传播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相对于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1.培养对象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系统的理论学习效率更高。新闻传播教育要以实际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重点。换而言之,就是说新闻传播教育应以实践为重。然而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实践能力是培养环节中最弱的一环。对于继续教育的对象,即参加新闻媒介的专业工作人员来说,他们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学生,这些人员都已经在社会上工作过一段时间,对于专业的实际操作的掌握程度要强于在校大学生。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数有着较高的学历、技术职称和对事业的责任感,对于他们所从事的新闻行业所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较为敏感,且又孜孜以求,目标明确。

2.继续教育针对性强,能够满足不同培养对象的要求。高等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使本科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所必备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高等学校的教育内容笼统而广泛,没有较强的针对性。而继续教育的内容是将许多学科或技术分解或综合成若干个小单元来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继续教育的内容不再是纸上谈兵,往往会结合国内外热点问题,以及教育对象的实际经验,使得理论教育更加切合实际,更加深入全面。已经从事于新闻传播的媒体人对自己今后是专攻于新闻媒体工作加强自己的技术专业水平还是想要从事于媒介管理的方向,这些“媒体人”对于自己今后的方向都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他们会朝着自己的专业目标而努力,而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初次接触这个专业,对于自己想要从事的方向都没有明确,对于课堂、课本之外的知识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只是被动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

3.继续教育周期短,方式灵活多样,能够快速达到培养的目的。继续教育的学制以短期为主,短周期的学制给工作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极大便利。继续教育对象的职称经历,专业素质层次不同,他们有不同的需要,继续教育的教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针对性、多样性,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并不像普通大学教育那么“死板”,媒体人员在继续教育中,通过研讨会、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汲取精华,取长补短,使自身的才能得到了升华。参加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于自己的目标都非常的明确,所以在通过高水平的讲授课程和短时期的培训中,参与者很快的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继续教育这种短周期的培训效率高,见效快。

(二)全面加强继续教育,全方位提高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水平

1.政府要完善继续教育体制,实现学历补偿、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毕竟时间较短,全日制教育体制尚不健全,继续教育更是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目前只有一些老牌院校,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成人教育学院依托新闻学院开展了新闻传播专业的继续教育。因此,政府要进一步重视新闻传播类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研究把握此类人才继续教育的科学规律,明确目标任务,根据社会发展调整人才培养观念,不断满足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多样化和多元化需求。要进一步强化统筹,积极调动高校、广电、报社、培训机构等各方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尤其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统筹好学历、非学历的继续教育,重点做好短期业务培训和高层次专业硕士的继续教育。要进一步形成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设置,培养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利用好互联网、各种网络通讯软件等平台,扩大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更好地推进新闻传播类人才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高校要依托现有资源,根据行业特点加强新闻传播类人才继续教育的发展。目前来说,高校仍然承担着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一些发展时间较长的专业,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已比较完备,包含了函授、夜大、自考、全日制助学班、地方学历班、专业证书和岗前培训等多种形式,而新闻传播专业继续教育形式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本专科的传统教育方式,如成人高考、函授、自考等。高校应当依托发展较快的全日制新闻传播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分层次、分水平、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机制。当今社会对于新闻传播高层次人才需求增加,在传统媒体中,本科及以下学历的就业市场已基本饱和,高校应当在传统媒介专业硕士、在职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加强。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一些新的媒体岗位产生,如信息数据编辑、互动编辑等。而传统媒体岗位也对从业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如“了解互联网的技术和工具、社交媒体的特性和平台“对微信、微博等新兴网络媒体软件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这就要求高校要及时了解社会动向和行业特点,进而调整或增加教育内容,使继续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