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心谈心活动范文

交心谈心活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心谈心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交心谈心活动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活动探究教学 创新思维

在我国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中,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和限制,普遍存在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不合理、教学目标不明确等现实问题,以上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教学工作的整体发展和进步。在现代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活动探究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实施得到了国内教学界的广泛认可。同时,为了全面提升国内现代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以及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活动探究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实施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地位都是很重要的。

一、改变教学观念,从根本上树立创新意识

美国著名教学学家哈尔莫斯曾经指出:“问题的合理创设是现代教学工作的心脏,有了问题,探究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探究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探究才有创新。”由此可见,在现代各学科、各层次的教学工作中,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教”的效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而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活动探究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实施不但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错误观念,而且要求教师树立作为引导者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充分发挥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学生作为一个统一的群体,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在讲解同一教学内容时,缺乏对于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深入分析,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活动探究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实施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将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让他们在深刻认识自身思想、优点及缺点,也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早在我国古代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在探究式教学的基础上,做到教学工作中的取长补短,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而深入发掘学生潜在的学习和接受能力。

二、精心创设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活动探究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情景活动,进而激发学生积极探求的心理。为了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和探求的精神,而且要尽量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放开的状态。特别是在部分较为枯燥生物理论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注重课堂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并且保证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形成独立的创新意识。近年来,我国教学主管部门大力推行新课程理念,并且针对于各学科、各层次教学工作任务和目标的不同,分别制定了有利于增强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的教学环境。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不难发现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探究教学活动的同时,才能逐渐加强对于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与传统的应试教学相比,现代教学工作的目标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独立的思考,得出具有鲜明个性和科学性的结论。

三、利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工作中,对于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仍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部分教师仅是将课堂作为传授知识和讲解理论的阵地,而忽略了对于现代教学理论和观念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但是随着现代教学改革制度的日趋深入,广大教学工作者一定要从思想根源上认识到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的重要性,并且注重对于新颖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应用,进而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新思维的进一步启发。教学工作的依据是教材和新课程标准,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首先要尊重课本中的基本理论、概念、知识,并且深入挖掘课本中所蕴含的隐性知识点,逐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从现代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只有全面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更好的满足其今后的进步和发展。活动探究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在加深对于现代教学理念认识的基础上,才能逐渐实现教学方式呈现出新颖性的特征,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在合作交流中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得到一个结论更重要。”由此可见,在现代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通过活动探究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实施,积极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活动探究并不是指针对于某一个学生而展开,而是要在群体的环境下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从社会科学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以及探究能力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并且真正做到在学习中的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帮助,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更好的发挥“学习共同体”效应,进而实现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在现代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的发展历程中,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实施都需要经过广大教学工作者的深入探讨和研究,进而才能形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特征的科学教学理论。活动探究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和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深厚的教学学知识和理论,而且要了解学生在成长中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需求,通过将自身阅历与时代信息的整合形成精湛的教学技巧,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更为理想的环境和条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活动探究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具体制定和实施,不但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作用,而且实现了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的长远目的。同时,针对于现代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活动探究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分析、理解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刻意识和感觉知识的重要性,并且有信心和勇气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最终全面激活自身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刘丽佳,吴汉文,张琦.新课程•新理念•新思维系列丛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2篇:交心谈心活动范文

1.钻研新课标,把握精神实质,彻底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必须高瞻远瞩,必须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学习钻研新课标,深刻理解新教材中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从思想深处去克服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相悖的育人观念,克服对课外教育活动的错误认识。这些认识包括:一是认为课外活动就是教室之外的活动;二是认为在操场上打打球、赛赛跑,或在体艺室画点画,搞些书法,或在室外畅游畅游就是课外活动;三是认为“课外课外”课本之外,与课本内容无关,就是纯正的课外活动;四是认为“课外课外”本学科之外,不与其它学科牵连;五是认为“课外课外”课外点缀一下,无关紧要。致使课外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范围单狭、学科单立、学生单选,孤家寡人、单家独户,随随便便。新课标的学习,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更加清楚明白课外教育活动的真正内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课外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实践活动,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知识、用知识,拓宽视野,砥砺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2.教育实践成效初见,活力增添,局面改观

一年来课外教育活动的开展,使我们的教育有了源头活水,富有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出现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新局面,让我们尝到了甜头,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一是课外教育活动占领了学生的课余阵地,让学生多余的时间、剩余的精力花在了课外教育活动上,课余打打闹闹、无所事事的少了,为开展好活动,忙于上网收集资料、上图书室积累知识、上社区农村走访调查的多了;二是课外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到校园生活不再枯燥、乏味,觉得新鲜有趣,学校是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大显身手,表现自我的场所。致使那些过去不愿读书、不爱学的学生也变得愿意学、愿动脑动手了;三是课外教育活动的开展,让我们真正改变了观念,深切感到课外知识是课内的补充,教法更灵活了,课堂更活跃了;四是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

第3篇:交心谈心活动范文

一、审美素养音乐活动设计

音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实施美育重要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而审美的前提是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到音乐之美,这样才能够起到音乐教育对审美的作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审美特点,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觉,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只有当学生心灵节拍与音乐节奏一起律动共鸣时,才能真正地体验到音乐里所蕴涵的情感语言,才能更好地诠释艺术之美。

二、艺术实践音乐活动设计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音乐教学中,强调通过实践参与音乐活动,要主动积极,不能形成被动局面。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所在。其次,把握时机选择教学切入点,以最佳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你所设计的音乐活动。注重多种形式并用,用声情并茂的活动内容吸引学生。这样的教学设计,生动有趣,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音乐素养。

三、拓展视野音乐活动设计

以上两种音乐活动的设计主要针对的是音乐课程内容标准设计的,下面谈谈以拓展学生艺术视野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更能够体现出当前新课改下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定位。它强调在审美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尝试用声音编写故事情节内容。假如时机成熟,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自制乐器、编写伴奏乐谱,改编歌曲,甚至设计舞蹈。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其中,乐在其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层层深入,学生的好动、好奇心理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产生爱音乐,喜欢上音乐课的心理。这种心理需求,可以变成他们学习音乐的永恒动力。要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断努力永远不会错。

四、音乐活动中细节问题点滴

新课程改革中,我们除了关注学生的双基掌握情况外,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互动环节、参与程度和情绪反应。中小学艺术课并非以培养艺术家为前提,有没有天分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兴趣。而激发和培养兴趣这一点,作为教师是可以做到的。我认为,在设计和开展音乐活动中,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1)用音乐形式,体会情感教育。音乐活动也是一种流动的音乐活动形式。如果缺少了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那便是一种呆板乏味的教学步骤罢了,是机械式的教育。在音乐活动中,教师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以及体态语都是课堂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创设情景的催化剂,它能使抽象的音乐转化为生动的画面。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2)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与自由。人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作为音乐教学主导者,我们更应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心理舞台。不论是以个人还是小组(自由组合或指定组合)的方式进行活动,都必须面对同学和老师的评价,而每个学生会因自身的性格或气质上的不同而表现不同。这时,作为老师,首先必须以“尊重”为前提,以情感为纽带,以激励为手段。要明白,学生们是最会看老师的脸色行事的。这样,才有利于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们的心理具有安全感,他们才会把音乐活动当成是自由创造的天地,进行着大胆的艺术尝试,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第4篇:交心谈心活动范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活动式;教学策略

不同于其他的课堂教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目的不在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道德体系的构建和社会认知的形成,因此要提升《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质量,打造有效《品德与社会》课堂,就必须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活动来实现。而《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主要包含三个阶段:课前预习、调研活动――课堂道德体验活动――课后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道德认知,第二阶段升华和强化道德认识,第三阶段实践道德规则、进行道德评判。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前预习、调研活动,形成道德认知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毕竟比较琐屑,尚未形成体系,而《品德与社会》课程就是要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生活经验,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前预习、调研活动,让学生亲身获取第一手资料,形成初步的道德认知。课前预习、调研活动是《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第一步,在这一准备阶段,教师应该设计合理的课前活动教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前预习、调研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将生活体验与课堂学习有机联系起来,获得对生活、对社会的初步认知,而不是对课堂内容一无所知,这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意义重大。课前预习、调研活动主要包括两大类:实地调研活动和资料搜集、整理活动,下面初步探讨这两类准备活动的具体开展策略。

(一)资料搜集、整理活动方案设计

在课前,开展课堂相关资料搜集、整理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进行这项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积累直接经验,理解基本概念,形成对课堂主题的初步了解。但资料搜集、整理活动的开展不能毫无计划,应该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学生的资料搜集、整理是为了课堂做准备,因此活动开展必须围绕课堂学习主题,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以问题为脉络,学习任务为主线,广泛并深入地探索、研习《品德与社会》学习主题。

例如,在进行《花钱的学问》(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前,可以鼓励学生以“家庭”为课前活动场所,收集关于自己家庭的收支情况,包括经济收入来源、必要开支等信息,让学生对家庭收支形成初步的概念,并向父母咨询家庭中“花钱的学问”,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符合家庭实际的支出计划书的制定,然后整合资料分析一个合格的“家庭小管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关于这一单元的资料搜集、整理活动设计方案始终围绕“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主题,以教材中的问题为主线,比方说“父母是怎样赚钱的,赚的钱都花在什么上了”,再如“面对喜欢的东西,钱又不够,该如何做取舍”,围绕这些问题开展以资料收集和整理活动为主的课前预习活动,有利于课前准备活动效率最大化的实现。

(二)实地调研活动方案设计

人们的感性认识经验一般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课前进行实地调研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取直接的感性认识经验。实地观察、调研活动是一种“亲知”活动,从“行”中得获取知识。针对《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主题,教师可以采用以实地调研为课前准备活动的主要形式,让学生实地考察,自己动手获取新的认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合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在主题选择上必须结合实际仔细斟酌。

例如,在进行《寻路和行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前,就十分适合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多次遇到寻路和行路的问题,积累了相关的一些经验,也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学生自己可能并没有意识到。纵观这个单元的四个主题:学看平面图、校外探路、出行的学问和马路不是游戏场,可以分析出这个单元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地认识“路”的相关知识,掌握基本交通规则,形成对“路”的正确概念。对此,教师可以印发一些学校的平面图,让学生根据平面图去找到学校周围一些标志性的建筑,此项实地考察活动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给不同小组布置不一样的任务,再看看哪组任务完成得最成功。在寻找标志性建筑物的课前准备活动中,学生集中经历参与“寻路和行路”,可以帮助唤醒学生相关认知和经验,同时还让学生对平面图进行探索,在课堂学习中就可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为学生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道德体验活动,升华和强化道德认识

课堂道德体验活动可以集中所有资源构建学生的道德认知体系,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学的关键。针对《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活动设计,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实施策略。

(一)营造道德情感体验氛围,唤醒道德情感共鸣

道德情感呼唤和道德情感培育是《品德与社会》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情感的培养和强化,不可能凭空而来,需要适合的背景情境进行教学的烘托和氛围的渲染,比如利用富有感染力的音乐烘托情感教学,或是教师进行富有感情、声情并茂的朗诵,让教学内容变得鲜活生动起来。神经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情感的区域,并不是所有思维活动都能触发这块区域,只有营造特定的体验式情境,创设具有感染力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进行情感式体验,激发学生脑子中的情感区域,才能培养和强化情感述求。

例如,在进行《不屈的中国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先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组织学生一起歌唱,烘托和渲染教学气氛,再鼓励学生谈谈对国歌词的理解、曲的感受,以增强和强化学生爱国情感体验。还可以组织学生观赏《》等纪录片,将中国旧社会积贫积弱遭受欺辱的状态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脑子中的情感区域,从而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述求。

(二)创设真实社会道德情境,检验道德评判标准

引导学生构建道德评判体系、形成正确的道德评判标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枯燥的知识点、道德准则讲解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并不能让学生真正获取道德实践经验,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社会道德情境,为学生检验道德评判标准创造机会和搭建平台。

例如,在进行《社会呼唤诚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时,就可以将引起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造成巨大社会影响力的“三鹿毒奶粉事件”抛出,引导学生对该事件进行探讨,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三鹿企业行为的看法,再由教师发问三鹿企业这种行为属于什么性质,会对社会、对百姓造成什么样的恶劣影响等问题,从而创设真实社会道德情境,检验道德评判标准。

三、全面展开课后实践活动,实践道德准则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其开设意义就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体系,以规范自身行为,在实际社会道德环境中实践道德准则。道德实践离不开生活,停留在说教、限制于校园的德育教学毫无意义。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与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展开课后实践活动,为学生实践道德准则创造机会、提供平台,具有现实意义。

例如,在进行《人类的家园》(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时,在学习完“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问题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尝试在家中进行垃圾分类,在家庭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第5篇:交心谈心活动范文

【关键词】漫画教学 选择教材 倒叙欣赏 场景模拟

中班幼儿教育是一个较为特殊阶段的教育阶段。在这一教育阶段的教育实践中,作为教育者,理解教育对象在这一时期的特殊性以及根据这一特殊性去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显得尤其的重要。幼儿在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是那天真浪漫的想象激情。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就是在教育者的科学引导和规范下最大潜能地去发掘它们的合理想象成分。要达到这一理想的教学效果,该如何来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呢?笔者认为选择漫画教学这一形式很合适幼儿在这一时期的心理性格特征。漫画有其独特的特征,它是一种视觉的幽默,它用简单、夸张、诙谐的图形歌颂美好,讽刺错误;漫画以其源于生活的本质、大胆夸张的想象画面、幽默诙谐的表现手法,及转折性的情节变化,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将漫画欣赏融入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漫画,让孩子们在笑声中启迪心灵,初步培养幼儿阶段的文学审美童趣和丰富的想象力。

如何使这一教学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灵活地应用是我们在教学上重点和难点所在。我们传统的漫画教学方式存在其许多不合理的方法,根据笔者的观察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教学形式上陈旧没有突破;教师的提问过于刻板、缺乏灵活性,不能充分的调动幼儿的欣赏兴趣;教师在选材上没有结合考虑幼儿的年龄知识结构。

在漫画教学的过程中,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选择教材的问题。不是每一幅漫画都能当作我们幼儿教学的教材,我们所选的教材必须是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符合孩子们的年龄和心理的特点,应选择一些绘画手法夸张的,故事情节性强的,符合幼儿文学欣赏特点,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漫画作品的幽默、风趣与诙谐的作品。比如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浇花》这一教材就取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有四个画面构成的一组画,这组画面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们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积极主动地对漫画的内容发挥想象性地理解。同时这组画还有一个特点是充满幽默,在充分调动他们发挥想象力之后,最后一幅戏剧性的画面昭然若揭,让他们发出幽默会心一笑的教学效果。可以说这种教材的选择,在内容的与幼儿们生活联系,自主参与理解,发挥想象力,感受幽默效果等方面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先让他们欣赏前三幅画,出示这些图画,让幼儿自主观察,说一说这三幅画有哪些变化,如:时间、花盆中的“花苗”等,并引导幼儿猜测:花盆中会开出什么,有什么变化,孩子们积极参与讨论。在发现变化方面,他们很快地看出了时间变化这一点:窗户中太阳移动的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花盆中的“小苗”慢慢地长大了。紧接着,我引导他们想象会发生什么,许多孩子不假思索地说道花,这自然是从他们的生活实际中得来的合理结果。不过有一个孩子突然说道:“黑黑的,是小蚂蚁!”这是他想象的结果,我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们继续发挥想象。他们热情高涨地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在积极地想象。不过他们的这种想象,有点天马行空式的不着边际的不合理成分,这也是我在文章开头说的,我们的教学就是要求教育者在科学引导和规范下,最大潜能地去发掘它们的合理成分。接下来的最后一幅就是去引导去规范他们的想象力了,我把谜底揭开,孩子们高兴的喊着“是雨伞!”这时他们又会想自己先前的想象为何不合理了,原来自己的想象是毫无根据的想象,而画中的结果是有生活根据的:原来是妈妈一边打电话一边浇花,水太多了,所以其结果是雨伞。这种教学效果,既让他们欣赏到了幽默的艺术效果,又让他们在无意识之中认识到了想象的方法。它不是毫无根据的想象,而是要求符合生活的内在逻辑,才能有其合理性。“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虽然他们没办法在他们这样的年龄来理解这样的道理,但通过我们不断地有意识地去培养,这种理念会在他们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因而我们说,教材的选择很关键,它在帮助学生自主参与,理解内容,发挥想象,感受幽默等方面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中,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也很重要,我在这里应用一种倒叙欣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往往是用看图讲述、图谱儿歌教学那样单一的方法来引导幼儿观看图片,顺序地讲述情节的发展。教师可以突破原有的看图讲述的教育方式,运用插叙,倒叙等阅读顺序,灵活地将问题抛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欣赏作品的效果。在教学《追赶》(三幅)时,我就用了这种教学法。我先让他们欣赏作品中最精华、最有趣、最的第三部分,并问他们“你觉得这张画中最有趣(奇怪)的是什么?奇怪在哪?”“这是什么?为什么它的身体这么长?”调动学生想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把结果给他们,让他们去想象。再出示第一张漫画,让他们观察这是谁,小猫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出示第二张漫画,让他们观察小猫跑到了哪里,为什么,它会怎么做。通过这样的倒叙欣赏更好地让孩子们体验到狗追猫时的紧张气氛以及最后猫和狗都被卡在水泥管时猫的那种惬意,狗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变化,加深了幼儿对作品的理解。这种反常规的教学目的就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想象,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漫画提供的场景,让学生来表演这样的场景,让他们通过具体的言语和行动来体验漫画所带来的情感和艺术效果。这种场景模拟的教学法,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热情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摘苹果》教学中,我先对他们抛出这样的问题:“树这么高,你们猜猜他们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他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接下来我在班上设置了一个类似的场景并鼓励幼儿用班上、身边现有的材料,寻求摘苹果的方法。他们用桌子,用椅子,用绳子,更重要的是用他们的智慧来模拟摘苹果。他们在感受游戏的快乐,欣赏自己的智慧的同时,也很好地与作品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总之,漫画的教学,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同时还要从漫画的特征出发,让幼儿的审美心理在欣赏漫画的时候,最大限度地给予发掘和培养。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诸多因素,要选择教材,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中还要求考虑多领域整合,教学手法多元化,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想象力等方面。

参考文献:

[1]马克爱德蒙森.王柏华,马晓东译.文学抵抗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3.

第6篇:交心谈心活动范文

【关键词】美术欣赏;音乐;交融

本文以米罗的《星空》画为例,对美术作品中画面的意境、符号、情节与音乐的情绪、节奏、旋律的结合进行了分析,由此得出将美术与音乐巧妙融合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能激活幼儿潜在的艺术灵性,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达到优化品质教学的目的。

一、画面意境与音乐情绪的融合

米罗笔下的《星空》画,展现了宇宙与生命交融的景象,是对生命运动规律的探寻。米罗坚持对“自然诗意般的认识,主张艺术家始终带着新的眼光,像儿童观看新世界那样去体验生活,洞悉现实,以求在艺术中实现纯净而有诗意,诚实而又自由的思想”。他以女性、小鸟、眼睛、星星等神秘的艺术形象来描绘星空,并用流畅的线条、丰富的色彩表现宇宙的原动力,其作品意境轻快、柔和,充满了抒情意味。日本音乐家久石让的配乐《天空の城ラピュタ 》(《天空之城》)丰富了米罗的作品,不着痕迹地将《星空》的飘渺与诡奇烘托地淋漓尽致。他的音乐富于幻想,正如天空一样,湛蓝、清澈、纯粹而不带一丝杂质,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现代和人与未来等特殊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用交响诗一般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代表了一种充满绿色生机的纯真生活与美好理想。这样空灵、美妙的乐曲情绪能够使人的心境平和,能与每个人的心灵轻轻碰撞进而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这幅名画的时候,借助了音乐的渲染,让幼儿走进了浪漫的星空里。发现和感悟茫茫宇宙中丰富多彩、神秘变幻的自然之美。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给一幅幅画配上一曲曲美妙的音乐,会使孩子们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使孩子们对作品有更立体、更丰富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提高艺术感受能力。

二、画面符号与音乐节奏的融合

桑塔耶纳说过:“只有我将印象或符号本身同它们唤起的情感混合在一起,只有我在听到的字眼和声音中发现的快乐和甜蜜,它的表现力才会构成美。”在《星空》画中,米罗用各种符号表达自己的欲望,如将圆柱、圆锥、球体、三角、长方体这样的几何符号与局部特征夸张、变形的人物、动物、植物等组合在同一画面里,这些形态各异的形象和符号承载了画家的情感,构成了一幅璀璨的星空图。而《天空之城》四四拍的音乐节奏给作品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让你隐隐感觉到那悠扬的琴声似乎也蕴藏在画中。音乐中节奏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跟线条、色块等绘画符号具有异曲同工的象征意义,弱的音量可表现宁静、神秘,强的力度传达着坚定的信念、勇敢的品质。在细品《星空》画的环节,老师和小朋友玩起了节奏游戏。

节奏符号画:《有趣的星座》

节奏符号画:《仙女的梦境》

教师跟随音乐轻轻打拍子,小朋友每隔四拍就画一个符号。音乐起,幼儿画,音乐停幼儿也停。当音乐短而急促时,教师引导幼儿画点、短线条等简单的符号;音乐长而缓慢的时候,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画复杂的符号或拉长线条。最后,在唯美的钢琴曲中,完成点、线、面等各种符号的连接,互动游戏结束。我们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将画面中的符号和音乐的节奏进行融合,让音乐节奏成为一种指令,带着幼儿去发现抽象符号背后的“真实原型”,使幼儿随音乐的变化进行美术创意的表现,达到音画合一的效果。在符号与节奏的互动之中,在画与音的互通之中,提升孩子们的审美表现力。欣赏过程中的动手创作环节,可以使孩子们对作品的认识不只停留在对感性形式的直接接受,而是深入地感受到作品的丰富内涵。

三、画面情节与音乐旋律的融合

记得舒曼曾说过:“听音乐的奥秘就在于你能否迅疾将音乐转换成画面,当你一旦看到这个画面,那也就听懂了音乐”。所以,听出音乐中的画面,让音乐旋律来助推画面情节的移步换景。《天空之城》的引子部分是由管乐器演奏出的俏皮曲调,轻快的旋律像是在描述星星与月亮相见的喜悦。而助推这个画面情节的音乐是随后的小提琴独奏,此时各种图案和流动的线条,在悠扬的主题旋律声中纷纷登场。它们飞翔着、飘动着、舞蹈着,像怒放的烟火一样飞上天去拥抱星星和月亮。之后伴随着一段婉转动听的小提琴乐曲,脑海里浮现的是流星坠落的情景,仿佛天使降临人间。最后的钢琴演奏曲又回归到了主旋律上,像是诉说着仙女们的星空奇遇记。此时音乐旋律带动了画面的故事情节,音画交融,使米罗的《星空》谱出了富有运动感和韵律感的“视觉音乐”。在这样的视听效果下,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创造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可以感受到他们笔下鲜活的情节,金牛座、白羊座、巨蟹座、射手座、水瓶座在浩瀚的宇宙里玩耍,青蛙座、白马座、剪刀座等各种有趣的星座诞生了,身披梦幻长袍的仙女,神秘而高贵,伸出她那长长的手臂飞舞在星空中,仿佛是星空中最引人注目的明星。在对音乐的感受中,幼儿把画中的符号想象成了有生命的形象,它们怀着欢快、激昂、自由、奔放的心情在天空遨游着。可见,画面情节与音乐旋律交融所表现出来的画面情节感极富感染力, 这种音画交融的欣赏方式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星空情境中,亦真亦幻的审美体验也让他们的作品更生动、更有想象力。

在音画交融的美术欣赏活动中,音乐是为美术服务的,音画之间密不可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了音乐,美术就失去了原有的生机。在带领幼儿欣赏绘画作品时借助音乐的形象性、可听可感性,通过眼观耳闻,产生联想、扩展思维,使他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表现、去创造。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在刺激幼儿的视觉、听觉,活跃幼儿的思维,增强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力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版

[2]王悦娟.回归童心的美术教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版

[3]王道荣.“音画手法”的理论与实践[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第7篇:交心谈心活动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创新措施;有效实践

新课标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思索、加强。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小学数学教材,对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创新进行探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创新和实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现状

1.教研活动没有体现出教学特色

事实上,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是普通高校或是中专院校毕业的,所以教研活动的开展方式也都是延续普通高校或中专院校的教研形式。对此,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多数以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为依据,很少涉及实际的数学实践以及“以学生为本”来开展教研活动,这很难体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特色。

2.对教研活动的投入不多

现阶段,大部分小学都没有建立专门的教研活动教室,也没有设立专项的教研经费。这就使得教师缺乏合适的场所进行学习,从而很难进行小学数学教研,获得创新与实践。

二、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创新与实践

1.创新教研内容,进行有效教研

传统小学数学教研活动都是以“走过场”为主,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因此要开展实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目标,就必须对教研内容进行创新。首先,在进行教研之前能明确教研活动的主题。其次,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对于部分细节问题要慎重考虑,将教研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都一一进行分析。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乘除法”的教学研究时,部分教师很难向学生详细分析这一知识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很难理解。而在教研活动中,全体教师可以共同探讨,加深教师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印象,提高教师的讲课水平,从而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这一知识内容的教学。

2.改革教研模式,开展教研活动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研模式都是以分散式教学方式为主,并没有体现出教研活动的集中性原则。在创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时,构建专门的数学教研活动小组,对小组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并对小学数学备课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此改变传说教研模式。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加减法”的教学研究时,学校要鼓励该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去,选出教研活动小组的组长,让组长对授课教师进行指导,进一步增强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比如,教师在对等腰三角形进行教学时,直接向学生讲解三角形的概念并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该项知识。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教研组长要及时对该授课教师进行指导,引导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改革,促进小学教研活动更好地开展。

3.结合课例分析,实施教研活动

一般来说,课例分析式的教研活动主要是借助观察手段和诊断手段,对特定的教学课堂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从而得出合理的教学评价,并以此作为依据,寻求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的一种教研活动新模式。课例分析式教研活动的实践对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使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的含义,紧扣新课标教学的要求,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更好地进行。在课例分析式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倡导自主探索、全体交流的教学活动模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我,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对称、平移和转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卡片,让学生对卡片进行分类,比赛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样,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实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在开展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有效性教学的目标,就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研方式,结合实际的课例分析,开展教学实践。通过这样的创新手段和创新方式,对教研内容大胆改革,有助于实现教研活动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对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世武.以研究性学习创新小学数学教育[J].中华文化论坛,2009(S1).

[2]张代春.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发展前瞻[J]. 成功(教育版),2010(07).

第8篇:交心谈心活动范文

【关键词】自主探究 精心设计 优化 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32-02

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方式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充分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究和自主建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传授,将知识强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表现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为如何以教材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引导和点拨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模式下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 探究活动要依据课程标准制定

探究活动的设计要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能脱离课程标准,更不能脱离教材,以失去针对性,为探究而探究,使探究流于形式,缺乏实效。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根本,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通过教学达到课程标准的媒介。探究活动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生要在教师指导的下,进行探讨,寻找答案,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 探究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作为一种教学和学习方式,探究活动渗透于所有的学科和活动之中,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三个特点。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结合学科的教学内容,需要讲授的内容才讲授,适合学生探究思考的问题就结合探究性学习的三个特点,引入探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来解决问题,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让学生联想他们的生活经验,全面地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满足他们内在的各种需要。

1.探究活动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体现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学生学习、求知的动力,在教学中可采用激趣、设疑、悬念、探讨、故事、游戏等各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去思考。如在讲授新课时,可根据课题的内容创设好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的探究活动是围绕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的,可设置“问题串”,让学生直接参与研究思考,通过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每当学生学习新的概念,甚至一个新的定理或公式时,对学生来说都是面临一个新问题的挑战。事实上,课本中的不少概念、定理、公式的证明和推导,都是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的好材料。比如,在进行“过三点的圆”的学习时,我分发给每位学生一个破碎的圆形硬纸片,同时说明每位同学拿到的是一块打碎了的圆形摩托车后视镜片,现在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才智,看谁能最快帮老师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镜片?学生们马上忙起来,有的用量角器、圆规比划,一段弧一段弧的连接;有的几个人在一起探讨,把各自的碎片拿出来拼凑等,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几何定理,更重要的是像数学家一样地进行研究和创造。

2.探究活动在教材中的“试一试”“想一想”等教学环节上的体现

我们教材的优势在于非常适合探究活动课题的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上精心设计,才能达到奇妙的境界,比如在“试一试”或“想一想”的教学环节中,可以把它处理成一个个小小的课题进行研究。例如:A、B、C三个村庄不在同一直线上,现在要建一个供水站,要求到三个村庄的距离均等,应如何建?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入研究思考,如何能保证供水站到三个村的距离相等?学生可以讨论怎样保证到A、B两个村距离相等。讨论怎样保证到B、C两个村的距离相等。这个问题通过学生的探讨、交流和思考可以加深理解,形成知识的技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适当地采用生动活泼并富有启发、探索以及创新的教学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3.探究活动在开放性试题中的体现

数学开放性试题体现了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就相当于探究的过程。数学的开放性试题既展示了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又反映了解答对象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数学开放性试题的类型很多,如:某中学实施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的空地上建一个花坛,现征集可行性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为轴对称(可以用圆、正方形或其他图形组成),怎样设计?开放性问题是一种变化无穷、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一改学生死搬硬套传统的解题模式,能有效地改善学生模仿、死记解题的习惯,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研究,寻求多样性的解题方法。因此,利用数学开放性试题引入探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此类问题的出现,对初中数学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向导作用,有利于具体地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三 探究活动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数学探究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大力主张生生探究,但同时也应注重师生探究、师师探究,而且更应充分地发挥这些方式的积极作用,才能够让我们的探究活动更有理性,更富激情,更具有实效。在这里,老师探究是上课的前奏,实际相当于课前的集体备课环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和其他同仁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能发现自己在课前备课中所没有预设到的东西,从而加以补充修正,我们要充分相信集体的力量,让我们的探究活动教学更具理性,这是保证上课时顺利开展探究活动的重要前提;师生探究、生生探究是上课时探究活动的基本形式,生生探究是学习主体间的心灵碰撞、智慧交流,不同的学习个体在进行同一对象的认识时,产生的想法是有差异的,这与个人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富有创意的群体,标新立异,不囿于常规,这种不确定性正是他们能够在探究中迸发更多激情的认识根源,也是推动探究活动教学向纵深发展的根本动力,师生探究则是促进生生探究向预定轨道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探究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和主导者的作用,让探究活动能够沿着预设的轨道进行,在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张扬其主体作用的同时,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四 探究活动要力求“生成”,避免“灌输”

数学课堂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探究是过程,不是结果,探究是方法,不是目的。故在探究式教学中,我们应追求生态课堂水到渠成效果,把每一个探究活动都视为不可重复的激情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充分发扬民主,发动学生,遵循认知的基本规律。教师可引导、参与,并及时地给予总结,但切忌过早下结论,尤其是在学生的探究出现方向性错误时,更要悉心引导,而不是急于求成,强行“出手”,痛下结论,造成学生认知上的“硬伤”。教师要学会用赏识的教育观念,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想方设法,给予学生信心,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少越俎代庖,能让学生做的尽量交给学生去做,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坚决不干预,甚至在总结这一环节,也可大胆地交给学生,既可以激发他们不断挖掘自身潜能,锻炼他们的认知归纳能力,又可保护他们继续参与的热情。这样,才能使探究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使我们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要真正建构符合课改要求的探究型数学课堂,我们就必须以探究活动为“抓手”,紧扣标准,依托教材,求实务本,同时兼顾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不断地开拓创新,发动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参与作用,教师必须做好课堂教学中引导、组织和参与者的角色,这样才能实现效率与效果的嬗变,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马赫穆托夫.教学的问题性原则[J].教育研究,1985(10)

[2]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9篇:交心谈心活动范文

教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死水一潭,学生在数学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令人刮目相看。课改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给中学数学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推开了一扇多彩的窗户。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贴近生活.更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的发展。我感觉到.这套教材可以让学生"触摸"到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1)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创新的思路。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新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1.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数学史上的辉煌成就和各种数学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的重大贡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例如在教学"圆周长"一课时。使学生了,解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把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学了这课后.同学们深深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真了不起.真的很聪明。我们要努力学习各门学科,努力创新、不断进取,长大后为祖国争光.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幅度.感受到祖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脉膊.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的热情。

2.教会学生创新性使用学具

2.1铺垫性操作。所谓铺垫性操作,是指为了学生学习新知识而进行的操作。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小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因此.许多知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需要用与之有关的旧知识作为知识基础。在复习准备中.通过操作学具.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以及操作技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2.2引人性操作。所谓引入性操作.是指学生在动手中发现新问题,从而引出新知的操作。它既是一种操作学具的方法.也是一种引入新知的方法。古语说:"思源于疑"。也就是说有了疑问.才垒引发思考。引人性操作正是可以引导学生找到思之源.并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3.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

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扎根在脑海中,"做数学"的核心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和创造出来,在教学"轴对称"一课时,让学生自备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圆形,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折纸,在折纸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两部分能否完全重合,从而得出轴对称的性质及条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认识了轴对称这一抽象的概念,而这一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当然,我们也不止一次听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也不例外,我们所经历的每一次教学,当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4.保护特有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

《爱因斯坦》一书中对少年的爱因斯坦的好奇心有一段生动的描述:"有一天,爱因斯坦病了,父亲就拿来一个小罗盘给他玩。孩子的小手捧着罗盘,只见中间一根针在轻轻地抖动,指向北边。他把盘子转过去,可是那根针又回来了,还是指向北边。他惊讶了,张大眼睛盯着玻璃下面那根红色的小针,是什么东西使它总是指向北边呢?这根针四周什么也没有,是什么力量推着它向北边的呢?小小的罗盘……唤起这位未来的科学家的好奇心。这种神圣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学的幼苗。""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会因为好奇而质疑,提出-些奇怪的问题。创新恰恰来自质疑,只有勤于动脑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少,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采取启发性的提问、娴熟的演示、美观的板书、新颖的教具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鼓励、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