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中的家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千年江南镇,浦江郑义门,同堂亲如初,共著孝义书……”孝义之家的郑义门家法如山。因此,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孝义之家去看看郑义门的家规吧。
《郑义门》电视剧是一部廉洁主题动漫片,一共12集,每集时长10分钟左右,采用古装动漫形式,深入挖掘浙江浦江“郑义门”168条家训;郑义门电视剧蕴含着优秀传统的文化内涵。以家长郑濂的故事为经线,以郑氏家规为纬线,通过“江南第一家”《郑浩拒礼》《俭以持家》等12个生动故事来体现“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引导当下党员干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郑义门》电视剧是一部廉洁动漫片,让同学们在享受传统戏剧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廉政教育。观看廉洁动漫片《郑义门》后,我们班的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积极发言畅谈观后感。看后,我也深深地受到启发。是《郑义门》电视剧,让我明白了一定要好好读书;是《郑义门》电视剧,让我明白了要好好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郑义门共有家规168条,其中包括:第十五条“身为家长的,应当至诚对待家众,讲话不可随便,行动不可妄为,希望家长行事能够符合古人的以身作则之意。临事之际,不要在细节问题过于计较以显示精明,也不要糊涂待事,在决断时要大度,以量容人,平常爱护家庭如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
郑义门,让我们懂得了忠孝礼仪,郑义门把“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创造了15代不分家、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的家族传奇,以及一幅幅孝廉文化图景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同学们,如果你还没有看过《郑义门》电视剧的,就请赶快去看吧。
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族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族谱的价值
族谱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族谱不仅是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而且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所谓“尊谱施教”,一部家谱,就是一本教科书,它对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子孙后代的影响将会世代传承。家谱中的祖训家范、治家格言、族规家戒、艺文著述等内容,都充满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
1.增强族群认同意识,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人们通过族谱增进了对家族的了解,强化了家族观念。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宗谱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2.通过族谱寻找家族的源流,增强了族群归属意识。追宗念祖,宣扬祖先功德,激励后人,是家规家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家人修族谱, 旨在追念祖宗,弘扬祖风、宗功、祖德。通常,客家人将子孙后代的兴旺发达归功于祖先的功德:“非始祖有余荫不至此,非始祖以有列祖之余荫亦不至此,非始祖以上更有远祖之余荫亦不至此。”
3.族谱非常重视教育
善恶是我国传统道德观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与对人生的态度,是个体道德素养的基础。 族谱历来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教育,故专设家规家训篇。其家规家训,总按修身、齐家、治国三大类统属,止恶扬善。族谱不仅重视对子孙内在身性的培养,也强调对子孙社会公德的教导。族谱中有关社会公德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促动族人积极培养家族人才以兴家旺族爱国爱民的节烈观在谱牒中也是着力宣扬的重要内容。那些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志士及本族先贤,往往载入谱牒,用大量篇幅颂扬他们的高尚品格,为晚辈树立楷模。祖先中的英雄人物是全族子孙世代引以为自豪的。谱牒中有很多家训、规劝类诗文,家族长辈往往在此劝勉后辈子孙立志高远,报国兴宗。
4.重视品行,“忠信孝悌”、“勤俭治家”的伦理道德观
“忠信孝悌”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谱牒在形成和传播这些伦理道德过程中的教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许多族谱在家规家训中对族人的行为规范作出规定,不仅要求族人当事亲敬上,而且要求育后兴宗,更以讲求伦常秩序、礼仪规范为行为的道德标准。“敦孝悌”是客家家规家训的基本内容之一,几乎所有的族规都很重视这点。勤俭治家的观念也是谱牒中重要内容之一,几乎没有谈治家而不提勤俭者。勤俭观中首先是强调要辛勤创业,同时在家庭经济生活中节俭防奢,尽量降低物质愿望,达到俭朴持家、立业永久的目的。“量入为出”的勤俭治家之道,备受历代谱牒所重视。
5.增强华侨族群的归属感
源于同一祖先的人们,由于身上流着同样的血脉,不管身处何方、时隔多久,当他们循着族谱聚在一起时,很快就会产生族群的归属感,有了精神的依靠。我国对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明清时期,我国南方沿海很多人移民海外。当地很多族谱中记录了移民海外的人物或事件。因此,侨乡的族谱对华侨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文献资料价值。族谱和传记、文集都是研究华侨史重要的资料。姓氏与血缘是家族特有的符号与特征,炎黄子孙尤其是背井离乡、客居在外的人们对祖先和故土有着割舍不断的眷念情怀,他们把姓氏与血脉看作是家族的根,而记载着家族姓氏与血脉渊源的族谱则是人们寻根访祖的依据,凝聚着人们对族群归属的心理情结。
6.连接两岸人民的血缘亲情
由于福建与台湾的地理位置相邻,台湾的汉族同胞,百分之八十左右祖籍闽南,是闽南各个家族的裔孙,仅此一点就表明了台湾与闽南的特殊关系。台湾同胞的根在大陆,闽台两地人民同族同祖,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同谱同牒。在台湾与闽南诸多难以割断的纽带中,族V文化无疑是其中关系最直接、影响最大的一个。福建地区很多族谱记载了福建和台湾人民的往来。闽南人根深蒂固的族谱文化伴随历史上大批闽南人渡台而播迁台湾,弥散于在台的闽南宗亲社会中,对闽台关系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闽南与台湾族谱文化是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海峡两岸人民的血缘亲情。做好闽南与台湾族谱的文献资源建设和利用工作,有利于沟通闽台两地的血脉亲情,凝聚两岸民族演变历史。
族谱的真假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族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族谱虽然蕴藏着丰富的史料价值,但是,这些史料价值有一定的局限,主要原因就在于族谱成为宗族凝聚的纽带,具有加强宗族凝聚力的作用之后,族谱就和宗族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修谱的人出于宗族利益的考虑,往往使族谱中存在一定的虚假成分,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现今人们在利用族谱资料时疑虑重重。族谱的真实性是族谱史料价值研究的起点,失去了真实性,族谱的史料价值只能是一句空谈。族谱中不真实的部分最典型的存在于始祖和世系上。这部分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攀附。攀附,就是把历史上的名人作为自己的祖先,记在族谱上,然后伪造世系,加以衔接。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一些宗族在修族谱的时候,为了给自家装点门面,前面的序言常常请一些当时的名人来写,如果不是第一次修族谱,还会将前修的族谱序言抄上。当一些宗族的族谱的序言并非是名人所撰写的时候,造假就产生了。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族谱中都详细记载了历代祖先的迁移历程。始祖的迁移因为年代久远,记忆模糊,其可靠性值得怀疑,而关于始迁祖的记载,则因为年代较近,知之者众,其记载较为可信。族谱在移民史研究中的价值主要存在于始迁祖及之后的迁徙记载上。关于族谱中有关移民的内容的可信性问题,一旦人们完全相信族谱,就会受到它的蒙蔽,对我们的研究工作造成损害。我们在使用族谱材料的时候,要注意族谱中始祖各方面资料一定要详加考察。
族谱的收藏
族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是中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族谱作为重要的民间史料,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重视。
族谱在记述家族历史、维护家族团结、促进家族发展,乃至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族谱中记载的许多居家生活、为人处事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尤其是其中的德育内容,它以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为核心,是家族历代成员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系统发掘和整理族谱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去芜存精,对于传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作为传统典型的家庭教育和家族教育范式,族谱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形式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一部完善的家谱,可以说是一部与时间并存鲜活的生命史和奋斗史。寻根问祖之风越来越盛,海内外同胞回乡祭祖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水有源,树有根,落叶要归根。”正是这种对祖根的依恋,对血脉亲情的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激发着海内外同胞寻根问祖的热情。族谱蕴含着大量的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等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各姓氏后人寻根认祖、增强族凝聚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正是因为族谱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才显得弥足珍贵。当前全世界各大图书馆收藏的中国族谱,约有三万四千多种。@一统计数字,还没有把散布于民间的各种族谱包括在内。族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因为族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族规。
从年初起,央视《新闻联播》对社会各阶层就家规、家风的认识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这样写道:“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庭教给我们人生第一课。因此,树立良好的家风、家规,将使代代都受益。在新时期,重新思考家风、家规,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家规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源于先秦,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其内容和形式趋于成熟,是一种在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训诫后辈子孙的家教方法。家规家训是古代先哲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我国教育的发展曾经一度走入误区,那就是过分依赖学校教育。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教育思想又多取材于国外的家教理念,舍本逐末,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今日之中国,教育正在面临一种严峻的考验,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围绕着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精英教育而进行,孩子成了牺牲品,这是教育的极大失败。
为了孩子成功成名,家长的家教法可谓五花八门,在家长的苦逼下,虽然有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去了,可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品行和相关的技能,却被丢到“爪哇国”去了。
人们在不断地探索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而有一种对孩子品行、能力和学习均有裨益的家教法,却早已被丢弃了,这种家教法就是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方法――家规。说熟悉,是因为大家都听说过,说陌生是因现代家庭极少有订立家规的,而且还因为它早已淡出了很多现代家庭,被湮没于滚滚历史红尘中。
家规,对于很多现代家庭来说,仿佛是一个穿越时空的词汇。这里的“家”是指家庭,“规”则是规矩或规范,通俗的理解就是: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懂规矩、讲规则。
现代家庭对家规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影视剧或书刊。在讲述古代家庭生活或教子故事时,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家里的长者,在动用家法惩治儿子或孙子时,总会先把家法读出来,然后再附上惩罚的办法。这里的家法就是现在我们所称的家规。
家法作为一种家庭自治规范,其产生与法律是同源的。二者都是源于原始的社会习惯规范,直到后来“国家”出现,二者才开始逐渐分离,各自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家庭与国家一样,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从宗族到家族到大家庭,再到现在的个体小家庭。
由于产生于封建社会,传统家规也带有那个时代的一些弊端,有的家法甚至等同于霸王条款:其一制订不经过全家讨论,尤其是不征求未成年子女的意见;其二是很多家法只是强调惩罚,缺乏奖励措施;其三只对妇女、儿童有限制,对家中男性、长者则全无约束。现代家规则不同,有奖有罚,体现出现代的元素,即民主和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说起家规,最著名的莫过于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的嫡子孙、清代学者朱伯庐先生的《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同为清朝的李毓秀是康熙年间的秀才,他的著名典籍《训蒙文》,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弟子规》,也是经典教规,“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弟子规》侧重于生活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言行谨慎讲信用,对他人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学习有仁德的人,多学习经典文化艺术知识。对于塑造孩子聪慧乖巧、品行端正大有益处。
这两篇治家格言,可谓家规中的经典作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远超乎人们的想象,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幼童,很多人都能够背诵其中的重要文句。无论是《治家格言》还是《弟子规》均出自封建时代的文人笔下,肯定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仍不乏我们可借鉴之处。特别是这种“家有家规”的意识,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家规,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全家人的,是家庭“公约”,人人都应该遵守。朱伯庐的《治家格言》就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针对孩子的,是家长用守则的形式来约束儿女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针对孩子的家规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不能成人化。对任何家庭来说,这两种家规都是需要的。没有“公约”式的家规,针对孩子的家规就难以执行,因为孩子会觉得不公平。
家规是一种文明和进步的体现。相比外国的家庭,中国的家庭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对长幼尊卑的秩序很看重,往往都是以家长的话为基准,尤其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更是很少考虑他们的感受,而国外的家庭环境相对民主一些,家长和孩子经常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平等对话,更有利于家庭关系的融洽和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思想,为人做事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所以家规应成为我们现在家庭必不可少的一种行为规范。但现在一些年轻的家长,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缺少家规意识,在家庭生活中,明显地缺少规矩的约束,不但对家庭建设不利,对孩子的成长也没有好处。
名人家规
(一)
王永庆家规:“要忍耐”,凡事不要只看眼前,要看长远。
“台塑大王”王永庆对子女的教育以严格出名。儿女们在美国的生活并不富裕,王永庆给的学费、生活费刚刚好。因为觉得打电话太贵,王永庆和儿女沟通都是通过写信,从来不打电话。儿女回信,还要报告花了哪些钱,连买条牙膏也要写上去。
王雪红是王永庆的三女儿,顶着“经营之神的女儿”的头衔,王雪红却坚持不靠家庭,独立创业,其唯一的经济支持来自于母亲送给她的一套房子,靠着用它抵押贷款来的500万新台币(合100多万人民币)王雪红创办了威盛集团。
(二)
有时候,不用文字表达,父母的身体力行也能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在他的博客里讲过一个关于捡砖头的故事。俞敏洪的父亲是个木工,常帮别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会把别人废弃不要的碎砖瓦捡回来,有时候父亲在路上走,看见路边有砖头或石块,也会捡起来放在篮子里带回家。
当时俞敏洪只觉得父亲一个人就盖了一间房子很了不起。长大后,俞敏洪才从一块砖头到一堆砖头,最后变成一间小房子中体悟到做成一件事情的全部奥秘。
“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依然能积攒足够的砖头来造心中的房子,捡砖头的精神后来就成为俞敏洪做事的指导思想。
(三)
周福仁家规:贫困是资本,而不是障碍。
在地图上看,海城位于辽宁省南部,辽河下游左岸,辽东半岛北端,市内有平原,适宜农业发展;市内也有矿山,但在开采之前,对填饱人们的肚子没有任何作用。
关键词:乡镇中学;语文教学;“国学”精髓;“国学”实践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从《礼记 ・ 学记》、《周礼 ・ 春官宗伯 ・ 乐师》等都可以找到这个字眼。不过,相比现世,“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此后朝代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有所变化。真正把"国学"同诸多“外学”相提并论,作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则是在“西学”东渐、我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处于空前转型的二十世纪初。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内容广博精微。笔者认为“国学”,应该是一个正常国家历史传承下来的思想、文学、科学、技艺等各项文化现象的综合。文以载道。国家之文学,才是“国学”之根本。中学语文教师传承“国学”责任重大。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国学”的意义。
传统经典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我国可收集流传的古籍经典浩如烟海,是中国历史与智慧的浓缩和精髓。
1、我国现代教育借鉴美国和前苏联的课堂教育模式,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中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学“国学”正是时候。中学文言文教学,如果不能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那确实是语文教学的遗憾。
2、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为了防止不良文化侵蚀,使孩子们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增强祖国意识,提振民族精神,必须弘扬“国学”。
二、中学生应该接受“国学”教益的内容。
“国学”内涵包括了有国家文化与艺术特征的各类学科,这些学科具有历史性、延伸性、发展性、国家性。笔者认为“国学”在当下,就是号召国人学习、传承、扬弃传统文化。结合多年不断的教学实践,现将本人认为中学生应该接受“国学”教益的内容推介如下:
1、商周前古文明。古代神话传说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封神演义》、《精卫填海》等等构思精巧,想象大胆,表达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热爱生活、敢于突破困难的人生信念和坚持正义必胜的价值取向。燧人氏根据天文观察做《河图》、《洛书》,是国学的奠基;伏羲推演八卦五行,是“国学”创立的完成。中华民族祖先在劳动生活中凝结的进取、正义、创新精神,是我们世世代代力量之源。
2、“百家争鸣”的先秦文化。诸子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小说家等。诸子百家,各司其职,各园其说,在生存、生活、生产领域发表了许多观念和见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我国宝贵的“争鸣”文化。
3、孔孟之道,儒家规范。儒家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培养人的各种技能。儒家文化是国学精神里面最核心的东西,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4、大治时期的规范文化与乱世融合的文化创新。
5、书院文化、程朱理学、船山文化等特定文化现象。
6、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赋、曲及散文、小说。
二、、乡镇中学语文教学中“国学”实践的根本要义。
我们开展“国学”教育至少要让孩子们知晓这三个根本要义:
1、“国学”是顺应自然规律的科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国学是生生不息、绵绵若存的自然、客观、伟大的规律,是永恒的真理。
2、“国学”是个人修身的蓝本。“国学”直视人的生老病死规律,提出了国人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个人价值取向,揭示了人生贵重于衣食住行修的“人本”,所以“国学”是成人成才成贤成圣之大成之径途。
3、“国学’是家国和谐的根源。克己复礼,推己及人,“国学”充分认识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族宗亲是国家的神经元素。在家国治理方面强调“和”文化,认为“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和万事兴,“和”文化是在剧烈变化的时代,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剂。在强调个性解放以及民族创新的今天,尤其需要强调家庭、家族、国家、人类、地球、宇宙“和合一家”的“国学”观念。
三、在当下乡镇中学语文教学中,“国学” 实现的两个主要途径。
(一)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学语文课本收入的文言文,具有突出的文学代表性,蕴涵着美学、哲学、艺术。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乡镇中学,地处偏僻,家庭世代多以务农为主,几乎没有藏书,孩子们较少接触大部头的原始国学典籍,也很少碰到有深厚古文学底蕴的知识人。接受传统“国学”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教学当中采取诵读的方法,让学生记住是第一要务。识记理解当然也不能马虎,不过最最关键的是延伸教学。正所谓“国学”教育的功夫在教科书外,只有延伸教学,国学的魅力才能释放出来。目前有不少的语文教师为讲课而讲课,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知识延伸、思想传导做得不够。文言文教学是抵消外来、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治疗孩子文化素养严重“营养不良”的药方。“国学”在课堂,能够消除孩子们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健全成长人格。
(二)文言文课外阅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孙子兵法》、《史记》等经典著作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智慧。虽然我们仍然待遇不高,但是我们要有时代意识。乡镇语文教师要主动担当“国学”启迪的责任,为“国学”资源鼓与呼。语文教师要想办法求得这些国学经典,供自己和孩子们阅读。在互联网+ 时代,纸质图书外,我在我的住所(兼办公室)自费装备了电脑,开通了网络,许多的国学经典可以查询学习,“国学”实践又开辟了新的途径。
我们的乡镇中学的孩子们大部分是留守少年儿童,在老师的引领下,传统国学经典融合到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随着他们慢慢长大,“国学”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这就是我们乡村教师意义伟大所在!
总而言之,乡镇中学语文教学的“国学”实践,让农村孩子们也得到了思想启迪和净化。《易经・系辞》“周乎万物道济天下”,一个“济”道出了数千年来文人志士的利他情怀。万文正《岳阳楼记》 所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忧国爱民的伟大宣言。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市场经济商品社会,权钱和欲望涌动的今天,高扬“国学”的旗帜,绝对不仅仅只是一种象征,乡镇中学语文教师,“国学”实践细微、任重、道远。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是学前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有效开发和利用民族课程文化资源,能帮助幼儿理解本族文化并享有应有的文化尊重。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羊图腾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B县是一个羌族聚居县,现有3所公办幼儿园、9所民办幼儿园及24所小学附属幼儿园,全县3―6岁幼儿共计9383人,在园幼儿7036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78.24%,学前两年毛入园率为81.36%,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88.24%;教职工567人,其中公办园在编教职工94人。根据幼儿园的类型、级别及地域等因素,本文选取了6所幼儿园(2所公办幼儿园、2所民办幼儿园及2所附属幼儿园),对其基础设施配置、教玩具配备以及羌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
一、B县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配置现状
(一)幼儿园基础设施配置情况
1.幼儿园班级基础设施配置情况
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学习生活离不开适宜的桌椅、盥洗及饮水设备和多媒体等基本设施设备。根据调查,仍有3.95%的幼儿园没有配置匹配幼儿身高比例的桌椅;6.58%的幼儿园不能满足幼儿一人一水杯、一人一毛巾的饮水、盥洗设备需求。此外,如表2所示,该地区仍在班级活动区缺失的状况,有30.26%的幼儿园班级没有设置活动区,班级内只摆放了桌椅,且摆放方式与小学班级一致。
总体而言,B县大部分幼儿园能满足幼儿基本的学习生活设施配备,但部分幼儿园仍需加强安全、卫生、消防等方面的措施,并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办园特色设置班级活动区,如图书区、科学区、美工区、表演区等。
2.教玩具配置情况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的要求,为了实现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创造活动和表现的条件与机会,为幼儿提供身心发展所需的各类教玩具。
(1)体育类教玩具
如表3所示,该县农村幼儿园体育类教玩具配备情况与国家规定的幼儿园教玩具配备标准有一定差距,每个幼儿园满足配备标准的教玩具只有球和跳绳,配备有攀登架、爬网、秋千、投掷靶及压板等体育活动设施设备的幼儿园不足40%,该县幼儿园连“跳床”这一体育活动教玩具都未配备。
(2)构造类教玩具
如表4所示,该县农村幼儿园最常见的构造类教玩具为小型积木,其次是串珠和中型积木,而拥有大型积木、结构玩具、拼图接龙等构造类的教玩具的幼儿园较少。此外,国家对小积木、拼插玩具、穿编玩具(串珠、穿线、绣花板等)的数量还做出了明确规定,但该县部分农村幼儿园构造类教玩具种类和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幼儿活动和学习的需求。
(3)科学类教玩具
如表5所示,该县农村幼儿园科学类教玩具的配备情况较差,幼儿园除了挂图、计算器和塑料彩棍,其余科学类教玩具的配备率都在50%以下。此外,被试幼儿园都未配备陀螺、万花筒、量杯、逻辑几何块等科学类教玩具。
(4)美工类教玩具
如表6所示,该县农村幼儿园最常见的美工类教玩具有彩色水笔、幼儿油画棒及小剪刀。值得关注的是,该县虽是羌族自治县,但被试幼儿园都没有配备学习羌绣活动所需的刺绣工具,这可能与该地区羌族特色文化课程开发力度不够和幼儿使用刺绣工具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有关。根据调查,该县农村幼儿园美工类教玩具的配备情况还需进一步改善。
(5)音乐类教玩具
如表7所示,该县农村幼儿园的音乐类教玩具配备情况不太乐观,拥有量最多的音乐类教玩具是小铃鼓,只有33.33%的幼儿园配置了羌族特色乐器(如羌笛、唢呐、羊皮鼓、铜锣等)。此外,该县部分幼儿园还自制了具有羌族特色的教玩具,如小背篓、推杆、押加、竹筒、丢窝窝等。
(二)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
该县有一所公办幼儿园以传承和创新羌族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发羌族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浓厚羌族文化特色的幼儿园。现阶段,该县也正在创编首本幼儿羌语图书。
1.教学语言
虽然该县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但被试幼儿园中并没有完全使用羌语教学的幼儿教师,只有17.11%的幼儿教师采用双语教学,大多数幼儿教师仍使用汉语教学。由此可见,该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并不常用羌语,这可能与羌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难以传承有重要关系。
2.教师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5.79%的幼儿教师对羌族传统文化较多了解;大部分的教师表示对羌族传统文化只有大致了解;但仍有1.32%的教师根本不了解羌族文化。由此可见,B县的幼儿教师对羌族文化的了解程度普遍偏低,这可能与该地区不少羌族幼儿教师被汉化及汉族幼儿教师学习了解羌族文化主动性较差有关。
3.羌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上述统计表中可以看出,该县农村幼儿园关于羌族的艺术品、服饰、书籍、音像制品等的配置情况良好,只有22.37%的幼儿园其羌族艺术品、服饰、书籍、音像制品的拥有数量非常少。虽然该县的幼儿教师都意识到传承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实际将羌族文化运用到教学过程的情况并非特别良好。只有约17.1%的幼儿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较多地向幼儿讲述羌族风俗习惯、英雄故事以及羌族儿童文化作品(如表10),约10.53%的幼儿教师会经常有意识地将羌族优秀文化融入教学过程(如表11)。
二、B县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条件简陋
该县部分幼儿园办学条件较为简陋,使用厂房或民房改造办园,场地窄小,达不到安全、卫生、消防等部门的相关要求,设施设备陈旧,活动空间不足,教玩具数量不够,与《四川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相差较大。
1.班级活动空间小,活动区角缺失
该幼儿园的班级活动空间小,只有9.21%的幼儿园班级活动室面积为51O以上,与相关规定的幼儿班级活动室面积不应少于60O相距甚远,且30.26%幼儿园班级教室内没有设置活动区,只有整齐摆放的桌椅。有教师表示“班级幼儿人数多达44人,班级教室面积较小,除去幼儿必需的桌椅,只能划分和设置图书区这一个活动区域。”有教师认为“班级活动区域少,不能不能满足幼儿活动和游戏需求,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一定阻碍”。
2.教玩具配备不达标
该县体育类、构造类、科学类、音乐类、美工类等教玩具的配备都与相关规定的数量和种类尚有一定差距,不少附属小学与小学共用户外运动场地,配备的活动器材的类型不完全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数量也无法完全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此外,该县关于羌族特色文化相关的教玩具也十分稀少。
(二)羌族课程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汶川的羌族羊皮鼓舞和羌族刺绣、松潘县的羌族多声部民族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汶理茂三县的羌年则被列入急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此可见,羌族文化弥足珍贵,需要代代羌族人民的保护和传承。但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的羌族课程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1.幼儿教师对羌族文化了解程度低
由于羌族没有文字,羌语很难被完整保存。随着时间的流逝,会羌语的羌族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当代很多羌族年轻人都已经被汉化,对羌族文化、羌族语言的了解甚少。调查结果显示,73.68%的教师认为羌族文化资源开发的首要难题是“不了解羌族文化”。虽然很多教师表示学习羌族文化非常有必要,但由于自身对羌族文化了解不多,又缺乏专家指导,对于如何把羌族文化融入教学活动感到迷茫。整体来说,该县农村幼儿园的羌族文化氛围不太浓厚,大多数幼儿教师对羌族文化了解程度低,且只使用汉语教学。
2.幼儿教师羌族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
通过访谈,该地区大多数幼儿教师羌族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在日常生活和活动教学中缺乏有意识的将羌族文化融入其中,并没有认识到自身是开发羌族文化的主体。部分教师表示:“受自身羌族文化知识薄弱的限制,没能系统了解和掌握羌族文化,开发羌族课程文化资源,根本无从下手”,不少教师对羌族课程资源开发的关注不够,认为自身不是开发羌族课程资源的主体,“开发羌族课程资源的主体应是幼教专家和教研员”。此外,不少园长也表示“我们园现阶段还没有开发和利用羌族文化课程资源”,不少幼儿园的园本教材及教学活动与汉族无异,缺少羌族特有的文化元素。
3.幼儿园关于羌族文化的环境创设较少
该县城只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关于羌族文化的环境创设较多,其余幼儿园关于羌族文化的环境创设则比较少。该园园长表示“我们园的特色课题是‘羌族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在教学活动中也会有意识的教幼儿学习羌语,教师也会用羌语与幼儿交流,鼓励幼儿之间用羌语相互问好,努力为幼儿营造羌族特色的文化氛围”。该幼儿园教师表示“我们园的环境创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羌族食品、羌族民间民俗、羌族民间游戏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喜爱羌族”。
三、优化B县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配置的建议
(一)完善设施设备,丰富活动区域
由于该县幼儿园的基本设施设备与国家规定尚存在一定差距,故政府应加大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补助力度,对照国家规定的幼儿园基本设施设备标准,对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园和附属幼儿园进行改建、添置必要的设施设备。
针对该县部分幼儿园班级活动区域缺失、区域划分和设置不合理这一现状,政府和幼儿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区域活动是幼儿主动探索事物、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自主活动形式,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幼儿通过对物体的操作和摆弄,满足自身的好奇和探索欲望,在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的同时,实现“做中学”“玩中学”,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快乐、自由、健康的成长。政府和幼儿园应提高活动区的划分和指导质量,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二)完善羌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系统
1.政府应完善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系统
该地区政府应完善羌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系统,开发羌族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和园本教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服务于羌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其中包括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寻找精通羌族文化的人才及羌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专家及研究员等。发挥教研部门和教研人员在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先锋引领作用。此外,政府可派出专家和教研员对幼儿教师进行羌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培训,促进培训的实效性。
2.幼儿教师应确立自身开发主体的意识,提升民族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
作为开发羌族文化课程资源的主体,教师应采取以主题为核心、经验为依托的教学原则,开发羌族文化课程园本教材。并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将羌族的优秀文化融入其中,渗透于五大领域,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的了解和热爱羌族文化。如羌族民间游戏“二牛抬杠”是多年前农耕方式的演变,教师不仅可以把它作为健康领域的活动,也可以进一步延伸,作为社会领域的活动内容,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羌族文化。教师可以选取适合幼儿的羌族传统刺绣、绘画及手工艺创作品教给幼儿;采编适合幼儿的羌族传统儿歌、舞蹈教给幼儿;向幼儿讲述羌族的民风民俗,如羌族服饰(云云鞋、佩饰)、羌族劳动工具、羌族食品(核桃花、砸酒)、羌年等。此外,教师还应精心选择大量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文化底蕴深厚,能吸引儿童,感染儿童,使他们获得有益经验的民间游戏加入到课程内容之中。让幼儿体验到羌族民间游戏的乐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实现民间游戏与羌族课程体系的衔接与融合。而且,羌族民间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部分羌族民间游戏的原有材料存在安全隐患,幼儿教师应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在如把“打弹子”的玻璃弹珠改成小纸球、把“扭棍子”的棍子两端用布和棉花包裹好,把“背水”及“筛米”游戏中的用的小背篓和米筛,用花布包边等。这些简单的改动既保留了原有游戏的乐趣,又保障了幼儿的安全。
3.建构幼儿园羌族课程文化资源共享机制
调查结果显示,该县开展羌族文化特色教学活动的情况较差,多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与其他地区无异,未能向幼儿展示羌族文化的特色魅力。据此,政府应充分调动幼儿园开发羌族文化课程资源的积极性,建立羌族多元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验推广机制。即政府应以示范园为试点,打造羌族文化精品课程,并以该县幼教教研网为载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幼儿园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将示范园开发的羌族文化课程资源成果与其他幼儿园共享,以示范园带动薄弱园,实现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共享,实现羌族文化课程的特色化、精品化和共享化。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产生之前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唯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唯心史观不是按照实际生活过程来揭示人类历史,不是从现实的人的物质关系来说明社会意识,从根本上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针对这种思辩观点,他们阐明了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以及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马克思在1859年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一段话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
二、家风的概念、表现及意义
(一)家风的概念。家风又叫门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道的总和。家风来源于长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及示范倡导。
(二)家风的表现形式。家风具体表现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表现在有成文或者不成文的家规家训、品德要求、价值取向、处事原则等方面,也表现在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沟通方式等互动之中;既表现在物质文化追求方面,也表现在精神文化追求方面,对家庭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一定影响。总之,我们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无不受到家风的深刻影响。
(三)家风的意义。良好的家风,是每一个家庭共同追求的目标。好的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家庭成员进行着塑造。良好的家风不仅可以保证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而且对社会风气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良好的家风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是社会公德在家庭中的具体体现,影响着社会公德的发展水平以及稳定程度。从古至今,从没有哪个时代稳定的社会状态是建立在混乱的家庭风气上的。
三、家风衰微的原因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社会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家风的衰弱也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所决定,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发展。
(一)宗族观念的减弱。家风的意识淡出人们的生活,源于宗族观念的衰落。“五四”以来,在文化上有很多历史词汇改变了现代人的家庭生活模式。在一场接一场的历史“运动”中,传统文化被推到了现代文明的对立面,因而出现了砸祖先牌位、烧家谱族谱、漠视家训家规的现象。传统文化的传承危机,以及宗族观念解体,是家风衰微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家庭模式的改变。中国家族在城市化大潮中冲击下,原本是以大家族为主的家庭模式被小的家庭单元模式所取代,这也是家风观念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口之家已经代替了原来的四世同堂。在农村地区,由于青壮年在城市务工,其家庭模式为夫妻而二人在城市,而老人和孩子在农村,这种情况也使得家风得不到延续。
(三)“单独”孩子的教育问题。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家庭现在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兄弟姐妹,这直接危及延续数千年的亲族网络及其社会伦理观念。此外,因为只有一个小孩,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放松了对孩子家风方面的教育,很多良好的家风渐渐淡化。
四、家风的重建
角色之一:弱势儿童的保护神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人口流动性加大,外来务工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都在逐年增加。因为人口的流动,人的婚姻家庭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单亲家庭子女比例越来越高。从我校2012年下学期统计数据来看,留守儿童占学生总人数的14.8%,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生总人数的9.7%,单亲家庭子女占学生总人数的8.0%,学困生占学生总数的8.5%,以上四类儿童共计139人,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1.0%。
面对以上现实,校长要有一种大爱,爱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关注那些弱势儿童,精心呵护他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校园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既要关心弱势儿童的物质生活和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
1.关注贫困生的物质生活
单亲家庭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般物质生活条件都比较差。农村单亲家庭子女的抚养者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养家糊口的必要技能。基本上依靠低保生活。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着最艰苦的劳动,待遇往往也不高。我们应该高度关注这两类学生的物质生活,通过联系民政部门或有爱心的地方企业结对帮扶特困生,动员富裕家庭的儿童捐献闲置的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帮助单亲家庭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样做能让贫困生和他们的家长一起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关注学困生的学业进步
学困生是一种特殊的弱势儿童,因为学业成绩欠佳,有的自卑敏感,有的破罐破摔。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我认为,这些问题可以利用老少同乐园或校外辅导站解决。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那些离岗退休教职工或者退休的党员教师到老少同乐园、乡村学校少年宫和校外辅导站任教,担负起这部分责任,免费为学困生辅导功课,帮助他们提高学业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笔者发现一个现象,那些每天一大早就赶到学校的学生,90%以上是留守儿童。通过了解得知,这些学生缺少父母的关爱,又不喜欢跟祖辈交流,每天早早赶到学校,就想趁着没有老师监管的自由时间,和小伙伴交流交流,校园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比家庭更幸福的场所。
鉴于留守儿童比例越来越高的现实,自2008年起,在我市关工委和教育局关工委的指导下,我校先后承办了“留守儿童夏令营”和“同在蓝天下,携手共成长”、“感恩父母,关爱他人”、“知我中华,爱我家乡”等主题校会,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些主题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孩子们之间的感情,增强了弱势群体儿童的自信心。
我市农村学校根据文明办要求,相继组建了乡村少年官。举办初衷是充分利用学校设备设施和师资力量的有利资源,为学生课余时间和假期生活提供方便。就目前实际来看,如果能够顺利解决学生往返途中的安全和辅导老师的加班补贴这两个问题,乡村学校少年宫将成为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能为弱势群体儿童的健康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
角色之二:教师发展的铺路石
农村学校教师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长的远见卓识和正确引领。校长要区别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让不同类型的教师都能享受到职业带来的幸福。
1.校长要甘做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
目前,农村学校校长,在教育教学专业领域几乎个个都是一把好手。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比较,无论是人脉还是教学资源都相对贫乏。同时,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校普遍缺乏一种积极进取的氛围。这种环境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同等素质的青年教师,分在城区学校还是分在农村学校。专业成长的结果有天壤之别。这对那些踌躇满志的青年教师来说是极不公平的。学校的发展要靠全体教师,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做校长的责无旁贷。校长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引领青年教师安心教学、乐于奉献、坚守校园,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出类拔萃,让他们享受到职业带来的成长之福。
2.校长要甘做中年教师持续发展的成就者
大多数农村学校的中年教师,因为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很少有机会在更高的平台上成为学术方面的领军人物。他们大都容易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和经验,往往在业务上变得不思进取。这部分教师其实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家长和社会对农村学校的评价,基本上也取决于这部分骨干力量的工作态度、进取心和教学业绩。
因此,校长要自觉担当起铺路石的角色,为这部分骨干力量的进一步发展铺路搭桥,督促他们积极进取。同时,校长应该利用自身在资源方面的优势和职务方面的影响,高度关注中年骨干教师的社会声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宣传他们的工作业绩和扎根乡村教育的光荣事迹,让他们体会到职业带来的成就之福。
3.校长要甘当老年教师不良情绪的疏导员
在农村学校,有极少数老教师,自我感觉劳苦功高,因为负面情绪的影响,成天琢磨着出出校长的洋相,看看校长的笑话,好在年轻人面前显摆自己的能耐。这部分职工,专业职称升级无望,学历进修又毫不相干,常常以年老体弱或疾病缠身为借口,不愿意多担教学任务,但背着校长在年轻人面前说闲话时,又是那么津津有味、眉飞色舞。校长如果坐视不管,这少数人很可能会影响到学校大局,影响到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面对这种情况,校长首先要本着“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雅量,甘当负面情绪的灭火器。笑对流言和蜚语。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职工。其次,通过师德建设,努力使广大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教育改革发展的推进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再次,校长对于自身的不足和工作中的失误,要虚心接受老教师的批评,采纳合理化建议,对于暂时不具备实施条件的建议还要及时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在沟通的基础上达成理解。最后,真心关怀老教师的切身利益。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家属子女的生活和就业等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改革的阻力变成前进的动力。让老教师享受到职业带来的圆满之福。
角色之三:校园文化的规划师
学校应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心,成为师生幸福生活的精神家园。为此,农村学校的校长应该统筹规划校园文化。身体力行地做一名校园文化的设计师和建设者。
1.通过环境布置,建设美丽校园
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发扬光大,这些流传千古的文化遗产经过千百年的考验,对国民修身养性、治学择业等诸多方面均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农村学校近年来通过“六有”工程建设及教育现代化、现代化学校创建等活动,校舍及配套设施基本达到了现代化标准。校长可以通过校园内文化环境的建设提高校园的文化品位,打造美丽校园,让师生在美丽的校园内诗意栖居。在廊墙如何张贴师生书画作品、名人名言、经典诗文,在绿化带如何布置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要仔细斟酌。凝聚着管理者心血和智慧的文化环境,能够让师生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力量。
2.加强内涵发展,打造学校特色
学校真正的生命力在于长期努力所形成的办学特色。为此,农村学校的校长在注重文化环境布置的同时,更应该倾注全力加强内涵发展,打造农村学校特色。
农村学校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在很多方面和城区学校相比先天不足。但农村学校也有自身优势,比如周边有淳朴勤劳的村民,放眼就是一望无垠的农田,甚至那些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看似土得掉渣的埭名、桥名,这些都可以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元素。
作为农村学校的校长,完全可以立足乡土实际,充分挖掘农村生活中的潜在资源,挖掘乡土文化蕴藏的教育资源,打造乡村特色学校。我校根据本地广为流传的“明礼成士”、“礼贤下士”的故事与学校之间的渊源联系,明确了“立德立人,教学相长”的办学理念,大力开展“爱的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利用家规家训对学生进行爱的熏陶,将爱的教育分为“善待生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热爱自然”、“精忠报国”五个板块。其中《家规家训代代传》节目代表靖江市参加泰州市“知我中华,爱我家乡”家规家训吟诵表演荣获金奖,后来相继参加了靖江市网上夏令营开营仪式演出、泰州市优秀传统文化现场会展演。受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参与活动的教师、学生、家长都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学校的发展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家风家教;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世代相传的道德要求和处事原则。换言之,家风是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凝聚一个家庭文化和家庭传统最核心的部分,是反映一个社会整体价值观的缩影。自古以来,家风家教就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德育方式。良好的家风家教在价值观念、目标追求、育人方式上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相契合的地方。当前,如何弘扬良好家风家教,并充分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家风教育的现状
家风传承是指家庭成员建设和延续良好的家族风尚、特色的家庭风格,并在遵守和传承这种门风的过程中对家族成员进行思想教化和行为约束。中国自古非常重视家风教育,出现了《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优秀的传统家训。当前,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文化多元化都在影响着传统的家风家教。其中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现代家风教育逐渐开始重视个性的培养,并在^承传统家风的内容中融合了一些适合时展的新内容,如自由、民主、平等、独立、感恩都被逐渐纳入其中。同时,在多方面因素冲击下,家风家教的德育功能逐渐减弱,家风传承面临着一些现代困境。
首先,家风教育难敌不良世风。讲关系、炫富、走后门等不良社会风气在现代社会不断滋生和蔓延,这与家风教育中的很多内容相抵制与冲突,使孩子感到困惑、矛盾。这时,很多家长都选择向现实妥协,难以坚守和捍卫自己的门风。比如,虽然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家风教育中提倡勤俭节约,但是当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在使用名牌时,为了孩子和自己的面子,往往也会尽力满足孩子的虚荣心。
其次,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变化冲击着家风教育。传统的以家族而居的大家庭模式在时代变迁中已逐渐消散,随之相关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巨变,这使良好家风难以传承。同时,离婚率攀升、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的家庭结构,都进一步冲击着家风的传承和发展。其中,单亲父母没有更好的精力和条件对孩子进行良好教育,独生子女则因是家庭的“独苗苗”而倍受宠爱,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根本无法顾及孩子在农村的生活和教育。近年来,因家庭教育缺位而引发的青少年的犯罪率明显高于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青少年。
最后,重智育轻德育,考学“压倒”育人。部分家长只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培养孩子的品德修为、生活能力、个人素养。家长分数至上的理念和态度对孩子们起到错误的价值引导,让孩子们认为思想品德并不重要。并且,很多家长不仅弱化家风教育,甚至自身的行为就是一种错误的示范。他们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到所谓的“名校”,不惜走后门、攀关系、让孩子撒谎等,这与他们的家风家教背道而驰,极易影响青少年正确“三观”的形成。
二、家风家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1、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渠道。家风家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在悠久深厚的历史土壤中扎根于无数民间家庭。虽然各家的传统和规矩不同,但彼此相互交集,这个交集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伦理,是这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中国传统的优良家风中,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或是“坚韧刚毅、自强不行”的人生观,还是“仁、义、礼、智、信 ”的伦理道德,都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与主要内容相契合。总之,生动丰富的传统故事、意味深长的家规家训、言简意赅的成语典籍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
2、进一步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因此,环境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家风教育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家庭环境对子女思想品德形成有重要影响力,而家风家教是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家风家教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增强家庭成员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家风教育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载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生活单位,无数家庭的好风气汇聚到社会,必然会形成好的民风、国风。
三、利用家风家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
1、选好话题、讲好故事、做好互动。要营造和谐的家庭风尚和社会风气,就必须加强媒体宣传,创新宣传载体和形式,把握舆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赢得社会共鸣。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舆论宣传需要选好话题,用全新的角度进行宣传。在这个过程中要深挖家风家教的生动案例,努力挖掘家风背后的感人故事,突出个性化的表达。最重要的是,不能只局限于媒体的单方面宣传,应强调好与广大群众的亲密互动,争取让“家风”成为社会的流行词。只有通过这样的全方位、互动式、立体式的宣传,才能让人们从家风家教的角度去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提高培育良好家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做好传承、找好创新、促进发展。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这对传承和发扬良好的家教家风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文化传承上,我们要强调传统家风中的精髓部分,将其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学习;在创新发展上,我们应争取将传统家风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使其内容上与时俱进,方法上推成出新。
[关键词] 传统艺术;天妃宫;旅游产品;吉祥文化
1、下关天妃宫吉祥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下关天妃宫既是南京著名旅游景点,又是滨江风光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史记载,郑和在永乐七年一月奏请明成祖封海神宋灵慧夫人为弘仁普济天妃并建祠于仪凤门。景区内“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是唯一保存下来的原宫中的遗物,该碑是国内现存最大的郑和下西洋刻石,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历史以及明初天妃宫建布情况的珍贵的实物资料。尽管如此,下关天妃宫至今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文化价值由于缺少开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与西方旅游发达国家相比,国内旅游景点普遍对旅游产品提升策略的重视度不高。传统景区往往回头客少,有的景点在节庆活动中只追求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却没有“含金量”;有的偏离自己景区景点的特色,热衷搞商品展销,或致力于推销保健用品,只追求较少的租赁效益,忽视了景区形象的建设,只闻吆喝声,难求休闲处,毫无特色可言。天妃宫景区虽占据了有利的地理和交通优势,但该景区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都远远落后上海、北京及南京市内其他明文化特色景区,其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存在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调研结果表明,该景区内销售的大部分旅游产品多为缺少特色的廉价小商品,既不精致更无文化性可言,因此有必要对其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做更准确的定位。
2、“吉祥文化”和“旅游产品”
“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风貌独特,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和喜爱。吉祥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更是具有迷人的魅力和开发潜质。天妃宫在明代被特定为祭祀祈福的场地,这让人不禁更对经济发达、文化交流广泛的明朝盛期广为流行的各类吉祥文化产生了强大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
2.1吉祥图案装饰。明代艺术作品中,花草树石、蜂鸟虫鱼、飞禽走兽、无不入画。吉祥图案的使用频率更胜于前——从人物服饰、家居陈设到园林小景、书法篆刻等等。这一时期,吉祥装饰图案不仅美观大方,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以动物和植物为例,较为典型的有鱼、鹿、牡丹、蝙蝠、桃、石榴等。“鱼”的谐音是“余”,因为含有剩余的意思,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再如由蝙蝠和寿字组成的图案,“蝠”与“福”同音,表示幸福长寿;“鹿”与“禄”同音;“桂子”与“ 贵子”同音等。另有文献记载,郑和出使西洋返回时曾带回西域海棠、黄蔷薇和牡丹等名贵花木,种植天妃宫内。
2.2吉祥文化活动。以“天妃”为主题的吉祥文化活动主要包括三种,即撞钟祈福、神像巡游和祀典乐舞。“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敲钟祈求一年中化凶为吉,平平安安。一年一次的撞钟祈福活动深受百姓喜爱。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妈祖诞辰纪念日,通过组织公祭、妈祖踩街巡游等活动庆祝妈祖诞辰,线路为:天妃宫-建宁路-盐大街-中山北路-绣球公园-天妃宫;祭拜仪式将按照传统皇家规格,由主祭人“郑和”带领文武百官和十方信众共同祭拜妈祖。据考《天妃显圣录》,曾经记载妈祖的飞升传说,其中一个说法就是因其舍身救父而升天。自南宋以来,历代帝王不仅对妈祖频频褒封,还由朝廷颁布谕祭。元代,曾三次派朝臣代表皇帝到湄洲致祭。明永乐则在南京天妃宫举行御祭,由太常寺卿主持,并配备乐舞。如今,最著名的是福建郎官巷天后宫的祀典乐舞,它结合福州民俗传统,对祀典礼仪不断加以完善,特别是在祀典乐舞方面融入了禅和乐等元素,将宗教祀礼与祈福这种吉祥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融合。
2.3旅游产品现状。旅游是城市创汇与对外交流的倚重,不少城市因旅游而兴,旅游业在城市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多为龙头产业或支柱产业,产业贡献率高,是城市财政收入的重要保障。我国的旅游事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有进步也有不足,比如有些古城旅游被戏称为“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缺乏应有的活力和生气,还有的过分强调第一、唯一,侧重于历史与传统,反而缺乏亲和力和感召力。有鉴于此,对于南京天妃宫旅游形象的提升在设计思路中我们就考虑到了新媒体技术传播的应用。
3、吉祥文化在该景区旅游产品新媒体传播中的应用策略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传播方式,它以“智能化”为主要特色,结合WIFI技术、平面媒体、网络交互、影视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得艺术传播内容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例如早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数字影像与舞蹈的结合,再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各种展示技术等,新媒体技术在传统文化传播的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调研分析,天妃宫吉祥旅游产品开发基于新媒体语境的创新应用可分为五个方面:
3.1景区WIFI全面覆盖。景区在三年内实现无线宽带覆盖,加快推进旅游数字化系统,告别“门票经济”时代。如今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来宁游客选择自助游增多。景区WIFI提供的手机定位导游、蓝牙下载导游词、实时查看景区天气和人流等服务,将极大方便自助游游客。
3.2优化平面媒体形象设计。天妃宫景区在平面媒体形象设计中应定位于吉祥文化的特点,在图像、色彩等方面与自然景观的景区区别开来,突出地域特色和天妃传说的“优势”进行特色宣传,结合明式家具展示、明式建筑、明代古街书画交流活动等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3.3设计制作主题影视广告动画。影视广告动画作品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利用不断切换的动态画面和优美的音效,能够在几十秒的时间里全面展现天妃宫景区的形象、特色,传递丰富的旅游信息。
3.4利用现有场地打造数字化声光电文艺演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依托狮子山、小桃园一线的自然地理优势,打造山水城林的新古城印象,运用激光、投影、室内舞台等打造精彩的“天妃普济”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