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新进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

高校新进辅导员培训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新进辅导员培训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新进辅导员培训方案

第1篇:高校新进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

1、从学风建设考核指标来看学风建设的现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评估方案,学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涉及政策与措施、学习氛围、校园文化活动三个主要观测点,具体包括校园氛围、管理体系、教育载体、形象表现、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等五个方面。目前我们的校园氛围在精神文化、学术气氛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我们的管理队伍还存在管理能力欠缺的情况,我们的管理体系还有许多不尽合理之处,我们的教育载体对学风促进的作用方面还有待加强,我们的学生在考试作弊、迟到早退、旷课、自习、课堂听讲等方面都还有待改进。我们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方面也还远远不够。综上,从学风建设考核指标来看,我们的学风建设状况并不乐观,还有许多亟待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2、从学风的构成要素来看学风建设的现状

为切实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学风建设的发展,诸多学者对学风建设体系进行了研究,其中尤以田飞等人研究最具代表性。他们认为,学风建设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品质和行为。另外,他们还对学生的期望体系进行研究,也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及学生品格、学习方式、技巧、理念。随着灰色理论知识的引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学风评估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以灰色理论知识为基础的高校学风学风评估模式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即学习状况、组织领导、日常管理、学生活动、治学与学术。通过问卷、访谈以及对到课率的抽查情况来看,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目的、态度、兴趣、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学风状况堪忧。

二、从主体角度出发对学风建设困境的分析

我国高校的学风建设设计各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学生、教师、辅导员则是高校学生建设的主要载体和主体,教师是学风建设的关键,学生是学风建设的基础,辅导员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我们寻找问题的根源,促使我们有效地解决问题。

1、教师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风学风相辅相成,在课堂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良好的教风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推动学生向学风气的形成,不良的教风则会在潜移默化中削弱学风。教师主体的不良教风对学风建设带来的深远影响不容忽视。

(1)工作没有热情,对教学投入不足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教师收入水平的问题,很多教师都在校外做兼职,导致时间精力分散,对本职工作无暇兼顾,教学投入严重不足,仅仅满足于不出教学事故,备课不认真,极大的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致使学生感觉上课收获不大,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风。

(2)教师科研任务重,对教学不够重视

学校由于考评和排名的压力往往对教师科研的重视要大于对教学的重视,对科研的奖励和鼓励政策也往往大于教学的奖励。在这样的政策导向和职称评定的压力下,教师往往更倾向于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来,而对教学这一根本任务则明显重视程度不足。

(3)新进教师教学方法欠缺,影响教学效果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新进年轻教师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年轻教师在走上教学岗位之后,在教学方法、课堂掌控、知识点的讲解与把握等方面都需要相应的培训和指导才能更好的适应岗位的需求,但现实情况中往往缺乏对年轻教师这方面针对性的培训,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4)制度不合理导致教师对于课堂管理缺乏动力和热情

在学风建设活动中,课堂到课率由于较易量化而往往被用作衡量学风好坏的主要指标。虽然学风好坏不能仅仅用到课率来衡量,但到课率也确实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风状况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在课堂到课率这一学风建设指标上恰恰体现出学风建设责任主体缺位的问题。现实情况中,由于相应考核指标缺乏、学生评教等多方面的因素,任课教师往往对于课堂管理缺乏动力和热情。导致课堂到课率成为学风建设中的难解之题。

(5)师德的缺失削弱了教师在优良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部分教师师德缺失,对学生没有责任心,为批改方便任意减少作业要求,提前下课、擅自停课、调课,甚至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获取较好的评教结果,降低考试要求或者划重点、泄考题等等;有的对学术没有追求,论文弄虚作假。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对优良学风形成带来了不好的示范和影响。

2、辅导员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事务性工作繁杂,工作量大,往往缺乏时间与精力来

做细致的思想工作现实情况中,辅导员往往一人兼带二个年级300多名学生,工作量大,事务性工作繁杂。在对课堂到课率的管理上,辅导员对于学生的约束显然不具有任课教师的优势,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平时成绩等多种方式来对学生到课形成一定的约束,而辅导员则仅仅能通过点名、谈话这种单一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教育,再加上辅导员往往事务性工作繁杂,在对迟到、旷课同学的思想教育工作上往往无法做到及时、细致。

(2)缺乏培训,辅导员的班级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班级班风建设在整个学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班级的班风好了,年级的学风才会好,年级的学风好了,整个院风、校风才会好。在同一个年级中,各班之间的班风、学风总是存在班级差异,有的甚至差距甚大。所以班风建设是整个学风建设的基础环节。而班风建设则与辅导员的管理能力水平息息相关。从这个层面来讲,辅导员的班级管理水平对于学风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由于辅导员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和班级建设经验,造成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3、学生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现在的大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生活富裕而安逸,安逸的环境导致他们往往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不明白自己所肩负的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不了解学习是为了什么,从而导致学习缺乏源动力而往往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流连于影院歌房。

(2)对就业的担心影响了学习热情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压力和就业矛盾突出。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低迷,高校在校生学习兴趣明显下降,“学习无用”思想开始膨胀,对学校学风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3)调剂生增多,学生专业兴趣降低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已经开始发生转变,开始逐渐向大众化教育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各专业调剂人数急剧增多。调剂后的学生本身对于专业缺乏学习兴趣,造成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降低,影响了整体的学习风气。

(4)自控力差,价值观念扭曲

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了家长的约束,犹如脱缰野马,时间管理能力差,无法很好的平衡学习和生活,再加上身边形形的诱惑,无形中便将学习摆到了次要位置,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思想,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

三、基于主体分析对学风建设路径的思考

1、以优良教风带动学风。

在高校学风机制的建设中,要积极以教师为学风建设的主体和推动力,加强对教师师德的培养,强化教师的责任担当意识,积极倡导教师的风险精神。另外,在进行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注重教师的诉求,注重教师的全面发展,制定保障性措施全面保证教师的待遇。在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充分落实教师保障制度,积极发挥教师的作用,发挥教师的辐射作用,以教师带动学风的建设。在学风建设中,还要注重学科建设,以教师爱心和责任心的培植为学风建设的核心,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注重教师的后期培养,包括培养教师的教学方法,以求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培养教师的亲和力,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等等。也只有在有效的可控的制度范围内,才能实现对教风形成过程的控制,才能形成良好的教风,才能实现教风对学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在教风辐射效果的实际评估中,高校要做好教师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尽管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但是应该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不能脱离教师的实际教学实际,偏离教师教学的主任务。因此在今后高校改革中,实现科研和教学之间的融合,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

2、以严格管理促进学风

辅导员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辅导员能否积极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高校学风建设的成败,为此必须积极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以严格的管理促进学风。要想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管理作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是实现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分流工作,在可控的范围内降低辅导员的工作量,将辅导员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学风建设方面,加强学风建设的管理力度,最终实现高校学风建设的发展。其次是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提高辅导员的班级管理能力。高效率的管理工作才能节省时间,才能实现时间的分流。随着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的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开始实现班级的严格管理,开始实现以严格管理促进学风,其结果必然会促进高校学风的改善和提高。

3、以扎实德育端正学风

第2篇:高校新进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

(一)招聘工作:

结合我院教改及师资队伍现状,制订了《制定xx—xx学年度人才引进方案》,通过前程无忧、中国研究生人才网、各高校就业网等渠道招聘信息;选择东北五校、山大、山师、山建筑、海大等部分重点高校参加其校园招聘会或举办专场招聘会;有选择的参加了济南、青岛人才市场招聘会。

认真完善招聘流程,一是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简历,及时审阅、筛选简历,对符合要求的简历尽快送用人部门再审核;二是及时组织试讲,尽量减少因时间过长导致的人才流失;三是建立较为完善的招聘工作记录,如各部门收取简历总数、同意试讲/面试人数、合格人员名单等信息均建立了较为详细的档案,以便查询和分析。

截止xx-3-4,我院共收到简历5386份,同意并通知试讲727人,到校试讲276人,同意录用79人,已签协议51人(附表)。招聘任务完成过半。

(二)新进人员接收工作:

为完成学院本年度人才引进计划,做好新进人员接收工作,本学期主要完成了学院引进人才信息上报;大中专毕业生接收、改派、二次派遣、落户及外地在职人员的引进;全院劳工合同的新签、续订、招工表劳工合同的整理归档四个方面的工作。截止xx-12-29,已办理完毕32位省内外各高校应届毕业生协议书。

(三)档案管理工作:

为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人事科在完善纸质档案的同时,进一步建立了教职工个人电子档案。同时,通过多次与学院网络中心沟通交流,人事管理软件开发工作基本结束,基本信息登陆完毕即可使用。

(四)其他日常工作:

坚持周一工作例会及每周工作总结、汇报制度,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及理论、政策水平,明确了工作分工,增强了工作配合,提高了工作效率,收到很好的效果。组织了暑假管理干部培训班,收到较好效果。完成了行政部门科室设置及科长考察、任命工作。对个别违纪人员分别作出批评教育、通报批评及解除合同等处理工作。此外,在新进教职工接收、调动、请销假与离职管理、科室间协调等方面,人事科各位老师也做了大量工作,基本按要求完成了工作。

(五)认真完成了院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师资科

(一) 教师培训工作:

本学期师资科工作以教师培训工作为重点,逐渐探索符合学院实际的教师培训工作。

1、进行骨干教师精品课程培训

在骨干教师培训上,探索尝试,组织参加了骨干教师精品课程培训。共有16名教师参加,教师反馈效果极好,相关总结已交学院。

2、组织新教师参加省岗前培训

本学期省岗前培训工作于8月22日-8月 27 日进行,我院共参加教师100人,89人取得合格证书。

(二) 教师考核工作、辅导员考核工作

为做好教师考核工作,本学期对现实行的教师考核办法执行情况进行了多方面征求意见建议,了解了教师的考核办法执行现状,教师考核办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和修改,收到较好效果。

同时对重新修订的辅导员考核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总结。

对外聘教师和校内兼课教师亦进行了综合评议。最新高校人事工作总结范文

(三)教师资格认定等工作。本年度经过审查,共有82名教师获得高校教师资格。顺利完成其他职业资格的审核报名工作。

(四)教师进修。完成了教师在职进修的审核和管理工作,xx年共组织23名教职工进行了在职进修,收到较好效果。

(五)教师的转正定级工作和教育人才考核工作。

本学期进行专业技术职务初级确认24人。包括教师、实验、图书资料、工程四个系列。其中助教16人、助师4人、助工5人和助管1人

本学期按规定适时进行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职称确认工作,共确认26人,均为讲师。

本学期完成上级年度考核334人

(六)职称评审工作。xx年1月4日我院召开xx年度职称评审工作会议。共46人参加职称评审,通过37人。此项工作正在备案整理中。

第3篇:高校新进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例外原则 辅导员 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021-02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学生管理部门及辅导员都面临着一种尴尬的情况:辅导员整日忙忙碌碌,为学生管理尽心尽职,被越来越多的事务性工作纠缠而抽身不得,但管理效率较低,对自身职业发展茫然。面对如此困境,必须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以攻克此难题,而科学管理创始人泰罗提出的例外原则对改进辅导员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 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辅导员角色定位不准确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高校辅导员的三重角色做出了明确规定:一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二是学生的人生导师;三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辅导员只把自己看做是一名“管理者”,习惯用行政方式进行班级管理。相对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关于“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出现的“帮助”、“引导”“指导”“协调”等关键词来说,多数辅导员更多地强调自身的“权威”和学生的“服从”,一方面,抱怨事务性工作缠身;另一面,却因其定位不准,导致对工作职责理解不全面、履行不到位。

2.部分辅导员漠视学生的个性发挥

准确把握学生群体共性特征及单一学生的个性,是辅导员顺利开展班级管理的基础。相对于具体学生的个性而言,辅导员更重视班级的共性特征,甚至以班级合力、团队精神、整体利益等为借口要求学生“牺牲小我,换取大我,放弃个性,追求趋同”,其结果必然导致班级成员的个性创造和个性发挥被扭曲和湮没。而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本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社会活动,如果漠视学生的个性表现,辅导员开展班级管理的要点和重点就无处着手,即使整日忙忙碌碌,但工作无的放矢,只是徒费精力而已。基于此认识,可以说对学生个性的把握程度,决定了班级管理质量的优劣和辅导员管理水平的高低。

3.部分辅导员对班级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辅导员只满足于做一个上传下达的“桥梁”,表面上完成了学校规定的事务工作,但缺乏对班级情况的深入分析及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二是部分辅导员为了职称评定和经济利益承担了较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导致精力分散,疏于班级管理,对学生放任自流;三是部分辅导员根本就不热爱这份职业,只是将它视为事业跳板,甚至想通过“不作为”实现早日转岗;四是频繁的人员更换造成管理脱节,新进辅导员在工作中磕磕碰碰,虽然工作热情较高,但离“全面、准确、深入、积极地履行工作职责”还有较大距离。

4.辅导员职业倦怠情况较严重

不仅是辅导员自身,学校领导和行政管理部门也对辅导员角色理解模糊。后者认为班级的任何事都是辅导员的责任,而且要求“管好学生,不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包揽了从学生的思想引导到生活指导,从入学教育到毕业离校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在如此负荷高、压力大的状况下,辅导员极易产生倦怠情绪,逐渐对工作丧失热情和兴趣,不再尽心尽责,表现为情绪衰竭、情感疲惫、内心焦虑、精神消沉,对工作和生活持否定、消极和偏激的态度,喜欢冷嘲热讽和唱反调。

二 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施行例外原则的必要性

例外原则指的是组织的高层管理者把一般的日常事务(例行工作)拟就处理意见,使之程序化和标准化,然后授权给下级去处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即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这是科学管理应用最广泛的原则,目前这一原则不只是适用于企业管理,已深入到各种形式的组织管理行为中。针对辅导员的种种困惑,我们有必要将例外原则引入班级管理中。

1.有利于辅导员推动班级管理规范化

管理的真谛可以通俗表述为“事情做得好,事情做得少”。处理好其中的“好”与“少”的关系,正是例外原则的精髓体现。辅导员在运用例外原则过程中必先明确班级管理的程序化工作和非程序化工作的分类。凡是班级管理中经常、反复出现的工作内容都可归纳为程序化工作。这些事项应该通过相应的制度来管理。而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环境改变的适应等非程序化工作,则通过辅导员的管理决策来完成。这样,既可避免辅导员工作事无巨细所带来的焦头烂额,又能清晰地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和处理班级大事,从而推动班级管理的规范化。

2.有利于培养学生骨干管理能力

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对高校班级管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辅导员好比集团企业的董事长,各班班长就像分公司的经理,其他班团干部和学生党员则像公司职能部门负责人。对于班级程序化工作,辅导员要敢于授权和善于授权,让学生骨干依据制度设计管理目标、管理计划及实施管理,自己则做好一个导师、参谋和监督员。如此,才能充分锻炼学生骨干的组织管理能力,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3.有利于落实学生“三自教育”要求

班级管理的要义在于“管”在程序化工作,“理”在例外事项,“理”通则“管”顺。基于此,大学班级管理的思路可以简要地归纳为学生自我重“管”,辅导员用心在“理”。辅导员的“理”重在理清思路、理顺关系和处理好突发事件。这对学生能否顺利进行自我的“管”起到决定作用,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培养对自己行为的主动负责精神,使班级成员的潜力发挥出来,共同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 对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落实例外原则的建议

1.正确认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教育部关于高校辅导员的三重角色定位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职能明确的状况相比较,仍是一个比较虚的概念,只能对辅导员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无法使辅导员对自己形成明确的预期。受此影响,在工作实践中,辅导员自身的定位容易出现偏差,往往只关注于班级事务的处理,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咨询服务这两块内容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辅导员在定位自己工作角色的过程中,要提高两个认识:第一,“管”是基础,“导”显功夫。班级建设的基本要求从基础抓起,这个基础就是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到位,但当代大学生更渴望辅导员成为他们的“辅导者”,希望辅导员从他们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活过程中能够提供良好的思想引导和咨询服务。这正是辅导员核心业务发展的趋势,也是辅导员业绩提升的关键。第二,在班级建设中,辅导员工作重要,但学生自我管理更重要。当代大学生普遍带有个性释放、自主意识强烈的特征,他们抵触事无巨细、包办代替的管理方式。辅导员应顺势而为,积极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针对学生心智发育尚未健全和社会认识缺乏等方面。

2.善于将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程序化

辅导员的工作往往被形容为“千条线,一根针”,在千头万绪的繁杂事务中,若不能做一个清醒的管理者,则可能导致辅导员只能埋头“处理”事情,而不是在“管理”。辅导员有必要根据例外原则,对班级事务进行合理分类,可以将学生课堂考勤、寝室卫生、文明规范、学业档案、作息管理、安全教育、文体活动等一系列常规工作程序化,并制定明确的书面规章和程序以确定标准和指导行为。此项任务的关键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程序化工作必须是班级日常管理中反复、经常出现的事务,且主要依靠学生骨干牵头完成;二是班级建设目标的明确和班级配套制度的制定,在班级制度的建设中,可能难以全面或精细,但必须要将制度内化为学生公认的处事方法和准则,体现班级的核心文化;三是所有依靠学生骨干完成的程序化工作必须能接受学生的监督和辅导员的掌控。这样,既能将辅导员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又能体现班级建设公平高效的原则。

3.积极掌握和运用授权艺术

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运用例外原则,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要敢于和善于授权给学生(尤其是学生骨干)。辅导员的权力不是体现在行政力量,其本质是责任、资源和服务。辅导员的授权就是要形成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强化责任意识、共享校园资源、以相互服务实现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在对学生骨干授权过程中,辅导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向学生骨干明确的内容主要是责、权、利。“责”体现在学生骨干对班级程序化工作的充分落实;“权”意味着学生骨干依据制度履行程序化工作的管理权和决定权;“利”是学生骨干在班级管理中得到锻炼,班级管理质量明显提升。二是与学生骨干共同规划班级建设方案,设定班级建设目标,使学生骨干充分明确自己的权限与责任,激发他们的热情和责任感。三是加强对学生骨干的指导和培训,在学生骨干实施目标计划时要进行方向性指导,在其实施任务、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其偏差。四是要给予学生骨干支持和信任,用心关爱他们,使之发挥潜力,不断地鼓励学生骨干提出合理建议并放手让其行动。

4.主动掌控和处理学生突发事件

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是辅导员工作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也是辅导员例外管理的难点。虽然高校非常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对校园危机事件采取了严密的预防措施,但正如一些研究所指出的:“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小学、中学阶段就已有所形成,而在这个阶段,不恰当、不科学,甚至是糟糕透顶的家庭教育给学生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不良后果。”学生中如果出现什么变动,与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辅导员肯定是事件的直接处理者,这种角色他人无法替代。为此,辅导员应主动思考,系统谋划班级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机制。在常规工作中,实施“安全知识教育”。辅导员可以利用班会和周末晚点名的机会开展法制校规、专业思想、恋爱观念、心理维护、生活安全等专题教育,提高学生的危机应变能力;在特殊时期和针对特殊学生启用“危机预防制度”。辅导员要通过班团干部和信息员两个渠道及时掌控班级信息,建立心理问题学生档案,在关爱学生的前提下有效实施干预;当学生紧急事件发生时,辅导员要严格遵守学校所制定的“危机处理办法”,镇静应对,控制事态,果断处理,做好善后工作,努力将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转变为凝聚班级人心的良机。

5.将主要精力用于班级的品牌项目和特色建设上

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程序化后,辅导员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总结班级建设经验,提炼班级核心文化,构思班级持续发展的思路。一个先进集体的形成不只是具有扎实的基础工作,更需体现在重点工作的突破和特色工作的创新。因此,班级的品牌项目和特色建设越来越引起高校管理层的重视,是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重要课题。对班级来说,品牌和特色是凝聚人心的一面旗帜,代表着这个集体的核心竞争力和精神风貌;对辅导员来说,班级的品牌和特色是一种事业追求和管理理念,是辅导员价值实现和业绩提升的关键;对学生来说,班级的品牌和特色是一个磁场,吸引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班级建设中。作为班级管理的灵魂人物,辅导员应抓住工作重心,做好班级的品牌项目和特色建设,力求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和辅导咨询服务三大职能的均衡实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康斌.大学班级管理与建设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第4篇:高校新进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

一、党政两条线齐抓共管,建立矩阵结构的学生管理体制

学院根据本科生特点,提出了党政两条线齐抓共管、加强一年级班主任管理、二至四年级学士导师管理的新理念,创新建立系统育人的矩阵管理体制。加强一年级新生的班主任配备和管理,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独立能力和学习能力,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院主要领导、专家、知名校友为新生开设学业学术的指导讲座,拓展视野,建立专业思想,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年级至四年级本科生,实行学士导师制。由学院行政总负责,各系、教研室主任对本系学生负责,协同各专业负责人,由专门配备的学士导师根据学生特点和发展方向进行专业、学术、科研创新等能力的精心指导和培养。高年级辅导员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党建、班团建设和对学士导师的指导上,各教研室(研究所)支部书记和专业负责人将主要精力放在抓本专业学士导师和学生的工作上。在学生培养管理上,形成学院党政两条线齐抓共管:党总支书记——辅导员——教研室支部书记——学士导师——学生;院长——系、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学士导师——学生。这种纵横结合的方式,形成矩阵结构的学生管理模式,切实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培养和管理工作。

二、创新学士导师制,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卓越培养体制

1.落实学生专业化个性教育,创新、扎实、有效地实行学士导师制学院实行学士导师制,主要针对二至四年级的本科生,每个年级5人左右配备一名学士导师。学士导师一般由具有中级职称或博士以上学历的专职教师(包括实验室教师)担任,其他人员(如不具有中级职称或博士以上学历的实验室老师)提出申请,经资格认定后也可以担任。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学士导师选择与分配工作。原则上在各专业范围内,采取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方式,最后由学院统筹安排。一旦确定学士导师与对应指导学生,原则上不再更换,对于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如有充分的理由,在选题阶段,经双方学士导师同意,学院备案,才可以更换指导教师。学士导师履行的职责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的职业发展定位(考研、出国、就业、创业等)、学业指导(选课、学习成绩、诚信考试、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科研、创新等)。学院对于学士导师的工作,给予指导每位学生每年4学时的工作量补贴。对于学士导师所带学生有突出成绩的,给予奖励,情况包括学生以第一作者或负责人的名义公开、获得专利、获得或完成省市级以上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省市级以上科技类竞赛奖项等,学生拿到第二学位、被正式录取为国内外研究生、在规定时间内正式与实习企业或其它单位工作签约,在培养学生方面取得其它一致公认的成绩等。学士导师在推荐免试研究生时具有优先推荐权,在学生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必须听取学士导师意见。对于工作特别突出的学士导师,每年给予一次额外奖励,奖励力度视育人成果的大小而定。对于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对学生不负责任,造成不良影响的学士导师,将会影响其任期考核等级和职务晋升,严重者将会影响其续聘。

2.做好新生教育,加强新生班主任管理针对本科新生,学院加强班主任管理工作。每两个班约80名学生配备一名班主任。班主任主要由学院辅导员或专职管理人员担任。一年级新生面临学生学习方法、生活态度、人生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多方面转变。班主任针对每位学生特点,加强通识教育,着力提高一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院每年年底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和获奖情况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奖励。班主任工作成效也作为其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的,影响其职务晋升,甚至影响续聘。

3.对竞争力落后的学生采取帮扶措施在实施学士导师制的同时,对于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落后的同学,采取帮扶措施,给予特殊的指导与帮助。安排落后学生和专业教师结对(学士导师优先,也可是博士或硕士研究生),给予能力提高的指导;和学生党员结对(本班学生党员),给予思想提高的帮助;和成绩优秀同学结对(同专业优秀学生)“一帮一”,给予学习和能力提高的日常帮助和及时监督。

4.建立学生的发展数据库,实现电子化管理为每位学生建立发展数据库。新生入学后,为其设计一张四年重要信息电子表,基本信息由辅导员或班主任填入,并导入学校有关的信息系统数据。二年级转给学士导师,由学士导师跟踪填入相关信息,包括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不及格课程、特长、重大奖项等。日常管理中,由学士导师在学校信息系统通过个人信息门户在网上进行信息录入和管理,实现学生管理的电子化。所填写的信息同时作为年底考核和奖励的重要依据。(信息门户系统未开通阶段,通过补充填写电子表格,更新学生信息。)

三、立足学生个性与需求,建立卓越工程师教学体制

1.压缩理论课程,增设“专业综合技能实习”环节人才培养不仅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促进人的发展,还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按照这种观念,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消除传统工程教育的弊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从2010级学生起,三年内完成理论课教学,第7学期增加“专业综合技能实习”环节(14学分,学时16周),根据学生就业、创业、出国、考研、选读第二学位等不同志向设计不同的专业综合技能实习内容。课程主要分为三个模块:生产实习模块、专业综合技能实训模块和创新与创业实训模块。第8学期进入毕业设计,就业学生可进入单位完成毕业设计。对有条件的专业可修改2009级学生的培养方案,参考2010级学生的培养方案先行实行。“专业综合技能实习”环节课程主要分为三个模块:生产实习模块,专业综合技能实训模块,创新与创业实训模块。生产实习模块: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实地获取专业及相关的生产技术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促进学生尽早了解社会和企业实际情况,同时也让企业了解学生的情况,利于学生择业和就业。本模块包括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在专业教师和公司、企业专业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到相关公司、生产企业全面了解相关企业最新的科技发展、各生产环节和工艺等。近年来,学院与诸多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相关协议,为高年级学生到企业实习创造有利条件。目前,学院大多数本科毕业准备就业的学生,能够利用暑假等课余时间,到企业实习实训,了解就业需求,提高实践能力。这一模块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受到企业用人的欢迎。创新与创业实训模块:主要利用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和学院与企业建立的产学研基地进行教学。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验教学中心或产学研基地完成科学研究、实验、产品开发等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及实践能力,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学士导师制实行以来,对学生参加竞赛的专业指导大大增强。学院落实了对优秀学士导师指导竞赛获奖的奖励,也激励了学士导师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学士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各类竞赛,需要投入很多业余精力。学院多位教师不辞辛苦,积极投入到竞赛组织与指导中,安排学生参加集训,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参赛。2011年,学院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有3组获上海市一等奖,其中有2组获全国二等奖。这充分体现了光电学士导师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敬业精神,成为学士导师中的表率。专业综合技能实训模块:这一模块是为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考研、出国能力而设置的。内容包括专业课程综合设计(实训)、研究生入学考试能力训练、国际交流生合作项目等内容。近年来,我院本科出国人数也持续增加,2009年为34人,占4.8%;2010年为46人,占5.8%;2011年为41人,占5.4%。2011年,还有多位毕业生,因安排在9月份之后出国,没有统计在数据之内①。

2.重点加强新生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学院学生工作的重心向低年级转移,担任班主任的专职辅导员或管理干部每周都要去新生校区,集中精力抓好新生的工作。为使学生尽早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了解熟悉专业相关知识及发展状况,学会职业规划和设计,树立创新创业思想,学院在第1学期增加“学业学术系列讲座”课程,由知名教授、专业负责人、学院主要领导、部分优秀教师以及企事业单位高级技术人员给新生作学业学术系列讲座或报告,使学生尽早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了解熟悉专业相关知识及发展状况,学会职业规划和设计,树立创新创业思想。对于一年级新生,班主任、讲座专家和辅导员共同努力,从做人道理、学习态度方法、专业思想、理想目标、校纪法规及恋爱审美等全方位对其进行教育。

3.打通学科实验室和本科实验室,改革实验教育体制杨振宁认为,改革教学方法必须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4]。学院改革实验环节,实验室全部开放,实验内容全部清理,使本科学生也能享受学科建设的成果。实验以动手、设计、创新为主,以做出结果为考核标准,学生可以重复做,直到做出为止,消灭实验不及格现象。

4.加强国际合作大学间应建立起国际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进行国际化学习的机会,包括提供攻读双学位、联合学位和学分转换的机会[5]。学院与国外大学进行多渠道多方位的合作,组织有能力的教师开出更多的全英课程,相关政策向能开出全英课程的教师倾斜,争取有更多的学生与境外学校交换培养(互派一学期或一学年),吸引更多的境外学生来院交流学习。在鼓励更多的学生去国外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同时,争取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

四、服务学生发展,构建卓越职业发展教育体制

1.以专业任课教师为依托,细化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实践职业发展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新的增长点[6]。将专任教师纳入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队伍,完善学生培养和管理体系,设立学士导师制。改变原来学生管理由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相结合的体制,改为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和学士导师相结合的新体制。学士导师同时负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学习、思想和就业等,尤其是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内容,作为专任教师的新任务,给予一定的培训辅导。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专任教师,参加专业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培训,并参加认证考试。新进教师,除了学习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方面的内容也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加以培训和辅导。在新体系下,从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来看,学院学生的本科毕业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学习与努力的方向更加清晰,本科阶段学生初次就业满意度高,出国和读研人数明显上升。2010年781名本科毕业生中,出国的本科生比例占毕业生总数的5.8%,考上硕士研究生占14.9%。2011年761名本科毕业生中,出国的本科生占比达5.4%,考上硕士研究生的占比11.0%。

2.以课程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为依靠,加强大学生职业实践能力锻炼学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来,深入行业调研,对行业有清楚认识,了解行业现状、发展趋势、需要技能、工作状态等,了解职场,调查各企事业单位潜在的用人机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7]。以加强学生职业实践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改革,改进实验环节,压缩理论课程,三年内完成理论课教学,第7学期增加“专业综合技能实习”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培养,根据学生就业、创业、出国、考研、选读第二学位等不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不同的专业综合技能实习内容供不同学生选择。通过生产实习模块,使学生实地获取专业及相关的生产技术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促进学生尽早了解社会和企业实际情况,增强职业生涯发展能力。重新布局实验体系,构建了从本科到研究生,从基础到专业的更有效的实验室管理体系。真正实现依靠实验实践,提高学生的能力。学院学生在国家级、市级创新创业类和科技实践类大赛中多次获奖,本科生申请专利和数量明显增加。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机器人大赛等知名竞赛中,仅2009年与2010年两年,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奖项,每年都是30多项,2011年更是达到近70项。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3.以合作为平台,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学院与行业内多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培养关系,根据企业反馈,学院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工作胜任力和综合素养。签约知名企业的毕业生人数增加,包括签约、升学、出国、合同就业和国家地方项目构成的高质量就业率,2009年就业率为65.17%,2010年毕业率大幅上升,达到87.84%,2011年尽管因有新专业毕业生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就业率仍达到79.76%。同时,学院加强与美国、德国等大学的合作,采取多种模式开展国际教学,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力。

第5篇:高校新进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167-02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教学工作起着指挥、组织、协调的作用,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校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办学质量的高低。教学管理人员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对保证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运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对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有着重要影响。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与深化、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不少单科性院校由单一专业、单一学科门类向多专业、多学科发展的趋势,使高校的教学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使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面临着新挑战、新考验。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及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据此拟定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路与对策,充分发掘作为学校教学工作指挥者、组织者、协调者的教学管理人员的潜能,发挥教学管理工作在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方面的作用。

1 教学管理应具备的素质

1.1 职业道德素质

教学管理是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指挥、策划、组织实施的过程,关系着学校教学秩序的大局。教学管理人员强烈的责任心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是保证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维持教学秩序稳定的前提。其次,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原则性。教学管理人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原则性,才能严格执行教学规章制度,保证教学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才能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学事故处理、学生违纪处分等工作中做到公平、公正,才能保证在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毕业、肄业、结业等各类证书管理等日常工作中不,维护成绩、学籍、证书等相关资料的严肃性、权威性。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宗旨之一。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在工作中以热情周到、认真细致的态度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日常工作中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1.2 业务素质

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学校开办的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要求、人才成长规律等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以便对这些专业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教学管理是对学校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人员进行管理的过程,故教学管理人员应具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以达到造就良好教学环境、优化配置教学资源、高效组织教学活动的目的。教学管理人员还应对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史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是由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属性、教育管理工作性质、特点决定的,是科学治校、依法治校的需要,也是扩招后单科性院校向多专业、多学科发展的需要。教学管理并不仅仅是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是兼有学术性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双重职能。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以体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学术性,这既是发展高校教学管理理论的需要,也是跟进教学管理研究前沿,掌握先进的教学管理理论,用于指导教学管理实践工作的需要。

1.3 行为能力素质

教学管理是对学校教学活动进行策划、指挥、组织实施的过程,故组织、决策能力是教学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也是高校教学工作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同时,教学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涉及教务、考务、教学质量监控、教材建设与管理等各个方面,且各环节密切相关,单凭个人才智与努力是无法完成如此复杂的工作的。教学管理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团结协作能力才能共同做好这项庞杂的工作。另外,教学管理工作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既需要协调与各级领导、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也需要协调各院系、有关教研室的关系,还需要与兄弟院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络以达到交流经验、互相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以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现状

2.1 领导重视不够,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缺乏制度支撑

大多数高校存在着重教学、轻管理的现象,对教学管理人员在提高办学效益、办学质量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编制配备、素质培养重视不够,致使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缺乏政策层面的支撑与扶持。国家有关部门对政治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作了硬性规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对不同类型院校的师生比例有明确的要求,而大多数高校在实际工作中亦会按人均学时数对教师工作量进行核定,作为教师引进、配备的依据之一。教学管理工作繁杂琐碎,但工作很难实现量化,致使教学管理人员的编制配备缺乏充分保障,不少院校出现了扩招前数百人办学规模的教学管理队伍对扩招后数千人乃至上万人规模的教学工作进行管理的现象。

由于教学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工作繁重,无暇参加业务培训、进修。此外,部分领导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认识不足,致使教学管理人员在培训、进修、学术交流方面难以获得与专业教师一致的机会。以上种种,导致了大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教学管理工作停留于事务性管理层面,教学管理的学术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2.2 年龄、学历结构有所改善,专业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以往,大部分高校教学管理队伍整体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不易接受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对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环境适应性差。近年来,不少高校补充了部分高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参与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管理队伍趋于年轻化,整体学历层次有所提高,队伍的活力、对新的教学管理理念及教学管理环境的适应性增强。

但是,很多高校在补充教学管理人员时,迫于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往往优先选留本校应届毕业生,致使教学管理队伍教育类专业人员相对缺乏,教学管理人员对教育理论所知不多,开展工作的深度不够,层次提升受限。教学管理队伍中为数不多的教育类专业人员,则缺乏学校办学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对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成长规律认识不足,难于对各专业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2.3 缺乏自我提高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

长期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使教学管理人员从时间上、精力上均无法进行必要的进修、学习。同时,教学管理工作难于在短时间内出现显性成效,不少教学管理人员心理上充斥着碌碌无为的感觉,致使其意志消磨、惰性思想滋生、自我提高意识缺乏。此外,由于教学管理工作量化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引发了教学管理人员奖惩激励机制难于建立、职称晋升难度大、提拔任用机会少等系列问题,使其工作积极性受挫、开拓进取精神缺失,导致了其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限。

3 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3.1 加强领导重视和制度建设

领导重视是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关键。各级领导只有转变观念,树立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工作,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建设教学管理队伍的政策、措施,并使其得以贯彻、落实。此外,必须尽快改变目前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制度保障滞后的现状,制定相关制度,涵盖教学管理人员编制配备、能力素质要求、培训教育、奖惩激励、选拔任用、提拔晋升等方面,使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以制度约束人、激励人、塑造人。

3.2 确定准入标准,严把入口关

以往,由于教学管理队伍没有明确的准入标准,造成了教学管理队伍学历层次偏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虽然补充了不少高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参与教学管理工作,但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尚未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因此,对选留的毕业生或其他教学、管理岗位欲改行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有必要从专业、学历、职称、年龄、能力、素质等方面确定准入标准,通过严把入口关,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结构。

首先,在补充教学管理人员时,应注意教育类专业人员与学校办学相关专业人员要达到一定的比例,专业搭配合理。其次,通过设定高学历的门槛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学历层次,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确定选留毕业生应具备的学历层次,对其它岗位转行人员,亦应在学历及职称方面有相应的要求。在年龄方面,应老、中、青三结合,形成教学管理队伍的梯队,故应根据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确定教学管理队伍新进人员的年龄范围。此外,新进教学管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及较高的综合素质。

3.3 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

学校有关部门应通过岗前培训、在职进修、攻读学位、组织校际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构建教学管理人员的终身学习体系,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非教育类专业人员应加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方面知识的学习,教育类专业人员则应积极学习学校办学相关专业方面的知识。教学管理人员还应努力跟进教学管理研究前沿,并应用于工作实践,切实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

3.4 完善教学管理人员奖惩激励机制

首先,应根据教学工作量、在校生人数、教学资源情况等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量化。以教学管理工作量化为基础,确定教学管理工作的岗位目标,实行岗位责任制。同时,应制定科学、规范的考核标准,作为确定待遇与提拔晋升的依据之一,此外,应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促使教学管理人员树立自我提高意识,培养开拓进取精神,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3.5 实现教学管理与教学、科研工作的相互渗透

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如果只懂教学、不懂管理,工作起来就会没有章法,不会产生好的管理绩效,如果只懂管理、不懂教学,就会只停留在一般化的管理上,而抓不到教学管理的本质规律。因此,应实现教学管理与教学工作的相互渗透。教学管理的学术性管理职能,则要求实现教学管理与教学科研工作的相互渗透。

实现教学管理与教学、科研工作的相互渗透,有两种途径。其一,以专、兼职结合的形式配备教学管理人员,即教学管理队伍除专职人员外,还应挑选部分一线教学人员参与教学管理工作。这既可以缓解教学管理人员人手不足的局面,还可以使一线教学人员对教学管理的流程、规律有深刻认识,从而理解、支持教学管理工作,促进一线教学人员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和谐合作。其二,鼓励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参与教学、科研工作。教学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可以使其对教学一线工作有切身体会,使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能设身处地地为广大师生着想,强化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教学管理人员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则可以实现以工作带科研、以科研促工作,使科研活动成为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层次与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3.6 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

第6篇:高校新进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 学分制 教学督导 评价体系

学分制是相对于学年制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为学习计量单位,以学生修满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课程的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基本衡量标准。多元化的课程能够扩充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用新视角看问题,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学督导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校教学中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分析指导和信息反馈等。从传统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到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习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必然导致教学督导管理模式发生改变,必将推动教学督导评价体系更完善。

一、实施学分制的意义

学年制管理模式是一种传统的学校批量培养人才的模式。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单一,类型单一,课程高度结构化和专门化,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不利于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另外,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统一规定的,没有弹性。进入大学后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学习不努力,学习质量下降。而实行学分制管理后,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课程、任课教师、教学水平较高的任课教师,教学水平较低的选课学生人数太少的教师将可能没有课上,势必影响教师的声誉和经济收入。这种机制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觉钻研业务知识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有利于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生因补考不及格必须缴费重修,将给学生在学习上带来时间和经济成本增加,这种机制不仅起到督促学生自我约束、认真学习的作用,而且让家长参与管理教育学生的工作,促进良好学风形成。由此对学生的学风建设和教师的教风建设都起到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

二、我校实施学分制的效果

我校升专历史不长,对高校教学管理有的还处在摸索阶段,多年来都是实行的传统学年制管理模式,从2013级普通大专生才开始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目前我校实行的是有限弹性学分制,学生可以延长修业年限,最多顺延2年(服兵役除外),但不得提前毕业。实施学分制是学校教学组织和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自从我校实行学分制以来,无论是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推动教务管理改革,教务管理手段和方法要求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实行学分制涉及学校内部管理诸多方面。如学生的成绩管理、学籍管理、主修专业的管理、主辅修专业的管理等都要根据学分制的要求,做相应的变动。为此学校在教务处专设相应的职能科室,对有关人员进行学分制管理培训。其次,推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诸方面的改革,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合理调配运用教育资源。以前教师教得好坏结果都一样,实行学分制后,有的老师用老方法、陈旧的教学观念和内容教学,结果到目前已有近十位教师因无学生选自己的课而导致收入下降,同时对自己的声誉和进职称和岗位晋升都有一定的影响,这样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再者,实施学分制后,无形中给学生增大学习压力,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以前学生上课迟到现象严重,学校专门组织人在教学楼前督促检查,但效果不佳,而现在学生为了抢到位置都是提前进教室,以前一到晚上校园到处是三三两两谈情说爱、聊天、散步的学生,现在自习教室和阅览室经常座无虚席。

三、我校实施学分制出现的问题

我校学分制实施时间较短,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未预料到的问题。一是实施学分制后导致行政班级和教学班级两种班级同时存在。无论是学校层次的管理还是教师教学管理都增加了难度,教室的安排、辅导员和班干部的任命、任课老师的考勤等方面都与以前有很大不同。二是由于我校教师人数有限,任选课的可选课程未达到学生完全满意的程度,有的学生喜欢的课未选到,为了修够学分,不得不选自己不一定喜欢的课程。三是我校是医学院校,实训实验课特别多,选修课上课时间很多时候就与实训实验课时间重叠,导致学生无法两头兼顾,老师和学生都有怨言。

四、我校教学督导评价体系建构实践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督导依据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对教学工作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价,以此达到对教学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督促和指导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实施单位和师生按教学规律办事,提高教学质量。科学构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督导体系,是高职高专院校保证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和重要内容。

教学督导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障,学分制下教学督导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建立具有权威性的督导机构,是进行教学督导活动的保障。目前我校教学督导机构是教学督导委员会,属于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直管的学校内部教学机构,由九位来自教学和临床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副高职称以上的资深教师和专家组成,并有两名专职教学督导员。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参照其他兄弟院校的经验及结合我校实施学分制的实际情况,我教学督导委员会制定听课评价标准(理论)、听课评价标准(实训)、学生网上评分标准、教学计划检查评价标准、教案检查评价标准、考风考纪巡查记录表、教学秩序日常巡查评价表、教师调课申请表等评价标准,督导专家们据此对我校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制度化监督、检查、评价指导。

1.教学督导听课制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质量,对课堂教学实施督导是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重要措施,听课是教学督导对教学过程实施监督的最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从类型上说有理论和实训实验课,从性质上说,有必选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对于选修课则更侧重督查学生出勤情况和教师教学准备是否充分及教学效果等。高职高专性质决定了课堂督导的重点在于实训实验课,学分制的实施强化了教学督导对选修课的督导,教学督导专家们通过随机听课和专项听课的方式,采取集体听课、集体评议的方式或随机、单独听课的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督导。被听课的对象主要是近三年入学的教师、年轻教师、网上评教较差的教师和巡查中发现问题较多的教师,课后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课件和学生名册等教学资料,如实填写听课评价表中项目,并与任课教师进行平等而富有成效的交流。

2.教学秩序日常巡查制

开展教学秩序日常巡查是教学督导对教学环节实施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对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增强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有很好的监督作用。教学督导每天安排专人对我校几个校区进行巡查,教学楼外重点是检查老师和学生上课迟到,把食物带入教学楼等不良现象,教室内重点检查老师到岗、着装规范、教学投入、学生听讲的情况,巡查比到教室听课更能了解教师教学的真实情况,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备案,及时通报给有关部门和分管校领导,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3.教学管理常规督查制

督管是教学督导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教学督导工作的难点,我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只是一个学术机构,不是一个职能部门,在督管上,教学督导采取灵活务实的管理方式,以常规管理督导为主,包括开学前的教学准备工作检查,各教学部门行政坐班人员到岗检查,教师上新课试讲、新进教师试讲检查,教师调课规范检查,领导干部听课完成情况检查,期末考试考风考纪、试卷批改检查,校外实习医院和教学班等检查。对检查的结果以与部门沟通交流为主,对突出严重问题上报给分管领导处理,让教学管理真正服务于教学,保证教学秩序正常运行。

4.教学管理协助制

教学督导对教学管理进行适当协助是对教学管理监督的有益补充,是充分发挥教学督导专家经验丰富的长处,服务于教学的有益尝试。教学督导专家通过借鉴他校经验,结合我校教学特点,设计了学校新的教案,教学计划,教学日志模板,报校领导批准,由教务处,在全校实施。教学督导还协助教务处和各系部中心搞好新教师的培训,参与学校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的验收,参与学校各类教学评比的评审,参与学分制方案的审定等。

5.教学信息收集反馈制

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环,教学督导专家深入教学第一线,对教学各环节和教学质量进行跟踪监督,通过听课、学生干部座谈会、网上评教等多种手段,广泛与师生接触,及时了解他们对教学管理部门的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师师德、教学态度、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意见,及时把收集到的信息和意见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学校领导,使教学督导真正起到领导和师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6.教学督导评价建议指导制

教学督导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评价过程,教学督导通过对学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然后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建议,以帮助和指导教师及教学管理部门改进教学,同时供学校领导决策和解决问题。目前,我校教学督导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采取及时性评价建议,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对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定时的评价建议,每月以简报的形式汇报给分管校长,并在每月校长办公例会上通报,每学期结束时,对一学期教学工作进行总结性评价,提出指导性建议,上报分管校长。

7.教学督导自我建设制

教学督导要能科学公正地对教学实施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需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总结学习,加强教学督导的自我建设,是提高教学督导质量和水平的前提。制定教学督导委员会部门职责和主任委员、秘书、专职督导员和兼职督导员职责,通过每月召开教学督导例会,总结当月教学督导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习国家教育法规和学校教学管理文件,用以指导和规范教学督导活动,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借鉴他山之石,建立完善的教学督导档案,储备好第一手教学资料,办好教学督导网站,使之成为师生了解学校教学的窗口,监督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和教学管理的舆论工具。

参考文献:

[1]李萍莉.全面构建两级管理体制下的教学督导与评价体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5):83-85.

第7篇:高校新进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谨代表建筑与艺术学院行政领导班子及全体教职员工对04~05年度的工作作总结述职,请予评议.

团结战斗的学年即将过去,在过去的一年里,在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校各处室,各兄弟院系的积极支持下,我院全体教职工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进步,基本完成了任期目标本年度的任务.过去的一年里是紧张奋斗的一年,又是脚踏实地完成日常工作平凡的一年.

过去的一年我院在取得"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的通过的基础上,又紧擂战鼓迎来了学校本科教学优秀评估的试点工作.

过去的一年我们为积极申报学位授权点做好准备工作,同时,我们又努力做好日常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为不断总结经验,特作总结如下:

一,党政班子团结一致,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努力学习,共同进步.

院党政班子团结一致,认真贯彻执行校党,政布署的各项学习与工作.坚持周三政治学习的制度,认真抓好政治思想教育及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不断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重大事件集体民主决策制度.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切实做好服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管理工作中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管理到位就是服务到位."班子同志努力为广大教职工做好教学,科研的服务工作,同时又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各系主任,办公室积极配合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充分调动骨干教师及党员同志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中心工作在我院得到积极地响应及贯彻落实.在我院教职工中形成既有紧张严肃的工作,又有团结,活泼的工作氛围的和谐局面.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人才,加大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

本年度共接收硕士研究生7名.积极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现在读硕士学位18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7人,今年已有5人获得硕士学位.

加强对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给年青教师每人配备一名老教师作指导教师,做好传帮带.院每年举办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活动,并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参加校级竞赛.

认真做好教师职称评比前的工作,凝炼学科方向,汇集学科队伍.积极支持和帮助青年创新团队做好科研及课题申报工作.

三,以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本科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本科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在学校的统一布署下,我院以评估为契机,评建结合不断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首先我们建立了教学组织领导及保障体系,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的本科教育领导班子,下成立专门本科教育学办公室,做具体工作.坚持院系领导深入一线听课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004年学院顺利通过了第三次全国建筑学教育评估后,紧接着暑假中又开始了学校首批本科评建的试点工作,这两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学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分阶段有测重点的顺利完成了上述二项评估任务,并已写出整改报告,现正在落实建设之中,其中全国建筑系专业教育评估(本科研究生)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充分的肯定与好评,在成都会议上全票通过.2004年9月进行的我校迎接2006年全国本科教育优秀评估,校内予评,我院是全校第一个试点单位.全院上下认真学习领会教育评估的指标与内涵,"对照标准,找出差距,明确责任,整体推进,加快整改,务见成效".通过认真的自我摸底,将评估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系,系分解,落实到人.做到"人人关心评估,人人参与评估,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为评估作贡献".树立"达标,争优,创特色"的信心,形成了齐心向上的态势,在校教务处,评建办的指导下,通过了艰苦的努力我院的评建试点工作受到校内专家的肯定与好评同时提出整改意见.我们又认真地进行分析研究了整改意见.提出了整改措施报告,在评估过程中我们还出刊"评建通讯"及时总结阶段做法.我们的试点是一个学习练兵的过程同时也给学校整体评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经验.

在本科教学中我院还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着重加强,创造发扬专业特点,在建筑学专业全国大学生优秀设计作品展获2名优秀奖,艺术设计专业2004年"第二届中国高校环境艺术毕业作品大赛"中获奖9项.

四,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发展,学科学位建设不断加强.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我院现有"建筑设计及理论"及"设计艺术学"二个硕士授权点,生源充足报考热门.03年招收59人,04年68人,05年已达76人.2005年毕业硕士,研究生33人(其中同等学历7人).现在校研究生人数已达203人,本学年也是研究生管理下放学院管理的一年,我院以党总支书记为领导,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专门设立研究生学籍管理办公室,在抓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同时,抓研究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我院在第三届研究生学术交流年会上获"优秀单位组织奖".参加重庆大学全国建筑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发表讲演并举办展览.

进一步加强学科学位建设,依托我院本科专业发展内涵,提高办学层次,适应科学发展,市场需求,使学科学位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积极引进人才,引智人才,我院与深圳建筑设计总院联合申报"建筑设计及理论"博士点,同时申报"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及"美术学","城市规划及理论"."建筑技术科学"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现材料已经整理完毕申报.在整理的过程中也是我们整合学术梯队,提高科研,教学水平的过程.重在过程,重在建设.

五,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我院结合本科教育评建的要求,制定了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确定了建筑CAD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摄影实验室及建筑学院图书资料室的建设目标,本学年我院新增实验室面积900M2(包括450M2展览中心),已投入使用,已部分完成摄影实验室采购工作并投入使用.本学年配合评估实验开出率100%的目标,已投入70万元.

一年来我院承接各类科研纵向课题9项,经费19.9万元,横向课题16项,经费计209万元.75篇,专著9部,完成各类设计任务及方案设计35项,参加国际,全国,省级各类美术展览18项次,各类获奖70余项次.

六,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教师学术水平

学术活动,我们采取了走出去和请进来进行学术交流的方法.我们参加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学术会议,城市规划学会的学术年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术交流会,以及各类分委员会的会议,并在会上.部分教授还应邀到兄弟院校及单位作学术报告,我们邀请了美国,日本的教授来校交流,邀请何镜堂院士,大师,清华大学秦佑国教授,中元集团总建筑师曹亮功教授,深圳院院长孟建民,叶青教授等来我校讲学.并聘任何镜堂院士等任我校兼职教授.

我院在亚明艺术馆成功举办了"合肥工艺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师美术作品展",引起美术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校艺术中心举办"校首届摄影艺术作品展".引进博物馆在我校举办"工大源泉徽文化博物藏品展"使博物馆首次走进高校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媒体报导.在东楼举办"01级艺术设计毕业汇报展"都收到很好的效果,提高了校园文化.

七,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在新形势下努力探索大学生管理的新模式,按学校要求,除专职学生队伍外还配备了教师兼职的辅导员,班导师,班主任,组织员等,使各项中心工作及学生的思想工作落到实处.

除开展日常的管理工作外,我院学生还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各项公益活动及创新活动,如每年举办的"建筑风"活动.学生出版专业刊物"筑雅"等.参加省首届大学生"挑战杯"获二等奖."全国建筑学设计学生作品竞赛"获优秀奖二名,"全国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大赛"获得9个奖项,获各类活动竞赛40余项.2004年毕业生就业率100%,2005年就业率达93%以上.学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第8篇:高校新进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119-02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常态的出现,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新常态下的人才需求,许多高校有针对性地开设新专业,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新增设专业的建设,为高等院校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培养具有专业综合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力求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学生能就业、易就业、就好业,是新增设专业的主任、学校各有关部门和辅导员必须面临的问题。西安工程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新增专业学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西安工程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情况

我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应用物理学专业微电子方向的基础上,于2009年提出申请,同年9月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于2010年增设的,专业代码为080704,属于工学大类,电子信息类。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具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能在微电子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制造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的专业特征

通过实验、技能训练和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固体电子学、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集成电路和其他半导体器件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具有独立进行版图设计、器件性能分析的基本能力;(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熟悉国家电子产业政策、国内外有关的知识产权及其他法律法规;(5)了解VLSI和其他新型半导体器件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微电子产业发展状况;(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具备以下特征:兼容性:本专业是理工兼容的专业,融合了物理学、化学、电子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学等多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交叉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超净、超纯、超精细加工等多种技术交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基础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电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基础,是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三、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重在建设和积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以教学团队为抓手,以课程群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深化改革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持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将教学团队建设、课程群建设和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作为系统工程整体推进,实现成效的最大化。

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相结合。教学团队从师资队伍中产生,不能孤立于师资队伍建设之外,师资队伍建设需要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带领和引导,需要传帮带。为了使教学团队具备坚实的基础,同时发挥其辐射引领作用,必须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大面积教学质量,必须大力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开办时间不长的新专业而言,更要特别注重新进青年教师的培养。

首先,理念引导,认识到位。我们始终坚持教学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的宗旨,确立了教学的重要地位,为了把教学这个良心活做好,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一再强调换位思考,希望任课教师要像当年要求自己的教师那样要求自己,以对学生、学校、家长、专业、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讲好每一节课。教师们教学态度端正、认识到位,责任心强,这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其次,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措施,如青年教师培训培养机制、教学信息交流反馈机制、资源经验共享互用机制,通过互相听课、针对性听课、随机听课、学生评教等渠道了解、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做到有问题及时反馈、沟通并督促限期整改。

针对新近开办专业青年教师多的现状,我们着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定期、不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交流治学、教学、科研经验,要求他们跟班听课并要听不同教师的讲课,博采众长。同时,要求青年教师根据工作需要,结合个人特长选定主讲课程(至少两门),扎实练就教学基本功。鼓励和支持年轻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加速他们的成长。

1.课程群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学团队不能脱离课程而单独存在,课程群需要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去建设。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本科教学的主渠道,因此必须将课程群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融入课堂教学,才能把建设落到实处,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建设效果。微电子教学团队和课程组认真研究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设计原理等这几门课程之间的区别、联系、共性和互补性,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改革,以促进各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更好地处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把教学团队和课程群建设的成果有效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接受课堂和学生的检验,并做到互相促进,增强了整体效果。

2.课程建设与科学研究、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相结合。只有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才能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我们对教学研究常抓不懈,常研常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方案实施等方面全方位抓起,不断深化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对于课程内容的研究与改革,从宏观上把握课程的科学体系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清主线、抓住要点;从微观上对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如MOS场效应管与现行手机屏之间的关系,由于和实际生活非常近,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研究与改革方面,可以阅读科学史和科学家传记,从中受到启发,如杨振宁的老师泰勒水平很高,但往往无暇备课,上课时总是现想现推,有时就会陷入困境或误入歧途,恰恰是在他摆脱困境和纠错的探索中,让细心的学生有机会亲眼看到老师的思维过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鲜活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泰勒是无意的,有经验的教师难道不可以有意而为吗?教学的关键和难处在于揭示前人的发现过程和思想脉络,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了解相关的历史和教育学原理,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通过提问、专题讨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其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纠结探索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把自己现有的纵横向科研课题带入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氛围,并通过专业课程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科学美感。

3.理论教学、模拟实验、实验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践、毕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几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微电子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提高校内实验实践基地建设的规模与水平;加强与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合作,提升校外合作教育基地的层次和联系紧密度,实行“双师型”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坚持不断的实训,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取代传统的教师主体式的模式,构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体系。加大力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力求每年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和学科竞赛活动的学生比例逐年递增的趋势。生产实践是学生学以致用、锻炼能力、增强创新的重要活动,通过不断加强实验性、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教育环节,使学生自己体验学、用微电子的乐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结语

在学科建设中多位一体,统筹统建,将课程群、教学团队、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育、青年教师培养等有机融合、统筹统建,视为一个系统工程整体推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综合效益。经过6年的建设与实践,教学团队建设不断加强。2014年8月我校微电子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团队称号,青年教师培养富有成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也得到了兄弟院校和同行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刘占柱,于彦华,赵湘莲.新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4).

[2]刘焕军.培养大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

[3]刘晓.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以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的平台创新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