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特长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特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工程技术特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工程技术特长

第1篇:建筑工程技术特长范文

【关键词】职业资格 建筑工程 课程体系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20-01

一 建筑工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建筑工程专业资格证书涉及建设施工、生产、服务各岗位从业人员。2002年,建设部、劳动部共同下发了《关于建设行业生产操作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2012年住建部新颁布了《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建筑“员”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认证类型分两种:一是管理类的,从事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岗位证书,如建筑“员”和造价员等岗位证书;二是操作类的,主要有传统的电工、电焊工、混凝土工、砌筑工、钢筋工等职业工种和智能楼宇管理师、室内装饰设计员、家具设计师、制图员、装饰装修工、公路养护工等新职业工种。

二 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

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应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起点,分析构成各专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考评内容,根据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和建筑工程岗位要求,构建包括基本素质、通用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拓展技能四个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和框架,课程内容服务于职业任职资格及考核标准,实现“课、岗、证”的统一,体现课程理念紧紧瞄准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第一,以建筑工程工作过程、所需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岗位设置为导向,确定专业技术和专业方向。参照建筑行业职业岗位(群)要求和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技术规范,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和技能融入教学过程,构建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相融通的课程体系;整合传统教学内容,淡化课程学科性,将建筑施工技术、钢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等整合为几门主要的施工课程,将房屋建筑课程调整为建筑构造与识图,增加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知识,开设建筑施工图识读、结构施工图识读等整周教学;综合实训以工程项目工作全过程为内容,突出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资格、能力发展紧密融合,达到学以致用、课证结合的目的。

第二,以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培养为目标,搭建公共基础和个性化知识框架。个性化教学包括专题、选修课程、社会实践、创新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项目式、个性化专题教学围绕建筑结构形式、建筑工程质量、论文等多种方向进行调研,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课内教育与课外应用相结合、指导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选修课程从专业先进技术、延伸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技术服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创新教育,设立特长生课题学习和专业社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和校外项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开展个案式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第三,建设工学结合职业岗位训练基地,强化实习实训。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加强校内“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建设和校外“工学整合学习岗位”实训基地建设。在校企融合发展平台上,借助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建校内外综合实验、实训基地;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设置实训项目,加大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力度;由在校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发课程、编写实训教材、组织实习实训和考核,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专长,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通过专业教室、实训室、教学工地等分层次、分项目、分阶段开展知识技能一体化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四,双证合一,实施“教、学、证”一体化的教学考核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融合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将“员”、智能楼宇管理师、室内装饰设计员、钢筋工、砌筑工、混凝土工等国家职业标准、资格考核规范整合到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中,实现职业资格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为就业做好准备。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和特长强化职业能力课程学习,积极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开设以施工员、技术员、安全员等职业岗位为核心的能力培养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分层次进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形成专业技术基本应用能力,鼓励指导学生通过相应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等职业岗位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三 结束语

高职教育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理实一体、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专业应根据专业方向和岗位要求,制定出符合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促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

第2篇:建筑工程技术特长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许多建筑工程不仅在准备阶段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与不足,这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人员问题。从我国建筑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从事建筑工程的工人大多为农民工,它们从事最基本的劳动力,多是凭借体力来赚取报酬,由于他们工作经验和知识的缺乏,导致他们只能从事最基本的劳动,无法参与到技术性更高的工作中去。设备管理问题。由于受到人力资源的影响,建筑工程施工中许多大型设备都没有人能够熟悉操作,还是沿用传统的靠人工为主的作用形式。在材料的使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合格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等。

1、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重要性

建筑行业都非常重视施工技术和工程质量的管理,工程的使用安

全、工程质量与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都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每一项建筑工程的竣工都是由不同的环节组成,每个环节的工作都与建筑工程的质量有关系,因此注重施工过程中的细节非常重要。随着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提升企业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成了企业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不断创新施工技术的管理方法,选拔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在施工中处理好了细节问题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先机。另外,保证了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还能提升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建筑工程的管理有很多环节,施工技术管理作为其中之一,其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工程施工的进度、项目的建设质量、安全和后期造价的高低。因此,提升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能够有效提高工程的施工进度。研究一些有效的方法,能够大大减少工程建设的成本,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利益,同时还能让施工的操作人员有生命安全的保障。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在责、权、利明确的同时,落实好相关责任也是管理水平得以体现的关键环节。在建筑工程具体实施时,项目经理必须对工程的施工质量高度负责。项目经理的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如果项目经理明确了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就会对该工程的施工投以足够的关注度,保证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做到位。项目经理应该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工程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及时发现现场出现的一些技术及质量问题,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并作到层层落实。此外,项目技术负责人还必须对工程施工图纸和测量的数据进行反复的审核,要亲自参与到工程质量控制的工作中去,保证所使用的原材料、构配件和半成品都符合国家的标准。总之,项目负责人必须负责解决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质量监管问题。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提高措施

面对当前我国建筑施工表现的问题,必须要结合当前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有效的分析建筑行业的特点与现状,不断加强工程技术管理,将工程技术贯穿到各个方面中去,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做到以人为本。要不断的加强员工教育,在员工入职前要做好相关的培训教育,而不是急于将其用到施工中去,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够有效的保证工程质量,促进施工管理。在培训的过程中,要进行一些技能培训、质量意识与安全意识的培训等,特别是对于一些从来接触过建筑工程的人员来讲,加强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每一项工程都要对其进行详细介绍,让他们充分了解建设的特点与重点。要不断提高用人机制,严禁出现用人唯贤的现象,尤其是一些项目管理人员,要建立合理优化的用人机制,确保用人公平公正;二是要在施工前和施工中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在工程建设之前,要能够根据施工项目的具体特点进行明确分工与核查,确保人尽其能,核查的内容要包括身份、技能、学历以及特长等,做到专业了解清晰,每一个人都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要对施工方案进行详细沟通与磋商,确保各项程序无问题。在材料选择上,要能够切实根据施工项目的特点进行材料选购,防止出现材料过多的现象,还要加强在材料的使用上进行监督,防止出现材料不符合的现象,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与采购单据,避免出现浪费与损坏现象,有效保障施工质量。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只有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够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有效促进工程质量,为社会发展贡献必要的力量。

2.1 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探析

2.1.1 明确施工技术管理职责和提升技术管理水平

第一,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明确施工技术管理的职责、权力范围,完善技术管理责任制,并严格要求做到贯彻落实。组织企业工作人员加强学习施工建设技术规范, 在学习时应特别注意施工与规范验收环节两个环节的学习, 以便让工作人员充分了解各施工环节中分项施工技术规范, 科学合理的施工方式和质量控制标准等,从而为施工验收!技术评定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第二,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 吸收和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大力开展关于施工技术的培训和人才的培养,不仅能增强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与业务素质, 还能进一步提升建筑企业施工管理水平,从而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第三, 积极发扬施工技术的民主性, 不断鼓励施工技术革新,充分调动施工技术人员积极性,还应通过科学开展全员性的技术创新、新技术研究与推广活动,从而有效处理施工建设中的技术问题,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1.2 贯彻落实施工技术管理制度

优秀的管理制度能让施工技术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因而也必须得到贯彻落实。首先应充分了解施工设计图纸,熟悉各项图纸会审制度, 详尽规划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合理明确技术交底制度, 并对工程技术变更和科学技术管理进行细化了解。与此同时,还应对施工材料、半成品的试验环节与质量检验,施工建设的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与验收管理, 工程的结构设计的检查与验收,竣工验收与工程技术档案的管理, 工程质量的评定等实行严格的、科学的控制。

2.1.3 科学合理的进行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任务, 这就对技术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应根据国家与相关主管部门颁布的各项政策根据国家及有关部门颁发的各项规范、规程、标准和规定, 并结合建筑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合理适宜地对各项技术管理制度进行制订、修订及贯彻。其次,在工程实践中对各项技术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与补充, 确保进行的各项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然后,科学合理地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并进行对技术管理工作的检查,开展对施工项目的总结和评比,详尽的记录检验结果,通过评比的方式建立完善的奖惩激励制度,实行奖优罚劣, 从而令企业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科学、创新的施工精神与竞争意识,创造一个优秀的良性循环。最后,应根据建筑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科学合理的行政与经济手段

密切结合的管理方法,加强培养业务技术人员,并从中选择优秀的人员加以提拔,从而充分调动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更好的加强自身建设、为自己树立良好职业规划,进而让其才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挥。

结语

在进行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是建筑企业的生命。在建筑工程中,质量关系着整个工程的成败,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每承建一个项目,第一是要对这个项目的质量控制。只有好的工程质量才会树立良好的信誉,也才会获得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必须加强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第3篇:建筑工程技术特长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管理措施

建筑工程的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同工程建设的各方面紧密相关,建筑工程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的措施,这就要求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运用合理的工程管理手段,建立工程控制程序,密切配合,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水平,促进建筑生产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形势不容乐观,存在很多有待健全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管理制度不能深入基层。近年,我国各级建筑行业领导部门都加大了对建筑行业的监督力度。也出台了一系列科学的建筑管理文件和政策来宏观调控建筑行业的体制。但是,建筑工程管理制度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当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在下发到各单位以后,没有被真正运用到工程管理中,而是成了应付上级视察的法则宝典。

2、在建筑管理体制中不设有科学完善的管理部门机构,工作人员更是不能到位为。为了节省开支,建筑工程管理部门不是精简分支和人员,就是如同虚设,没有起到调节管理工程进度和配备人员的角色。工作人员扎堆出现或者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时有发生。

3、质量责任关系不严谨,奖罚制度不明确。建筑工程管理中,没有明确的确认个工作人员的责任,质量与责任挂钩不紧,造成工作人员责任感的淡薄,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总体质量。同时,还缺乏健全奖罚制度,造成工作人员敷衍了事、潦草施工的心态。只有加强考核,制定严明的奖罚制度,切实落实该赏的赏,该罚的罚才能确保工程质量。

4、缺乏明确的质量监管核心与机制。施工工程质量监督与控制工作是建筑管理工作的一重要内容,该工作的实施需要施工、监理以及质检机构三方参与。三者处理工程项目的方向不同,利益出发点也是不同的,并且三者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这就形成了没有明确的监管工程质量的核心机构的局面。缺乏明确的质量监管部门,势必为把握工程质量的安全增加了难度。

5、安全管理意识淡薄。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队伍以农民工为主,其很难把握和认识安全与质量、进度、效益错综复杂的关系,当质量、效益、进度与安全管理工作发生矛盾时,往往选择安全让步的错误观念,进而留下了较大的施工安全隐患。

二、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的措施

1、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注重技术水平的提升

(1)以法治企,强化落实。建立和健全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和技术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权、职、责。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技术干部学习现行规范。尤其是对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学习,明确施工中各个分项、分部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并以此来组织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

(2)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组织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从而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3)发扬技术民主,鼓励技术革新、创造发明,开展全员TQC活动,通过PDCA循环,解决技术瓶颈。

(4)通过技术管理,探索、研究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2、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

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科学地组织企业各项技术工作的保证。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①施工图的熟悉、阅读和会审制度;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场地总平面图;③施工图技术交底制度;④工程技术变更联系单管理制度;⑤施工质量管理制度;⑥材料及半成品试验、检验制度;⑦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制度;⑧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制度;⑨工程结构检查、验收与竣工验收制度;⑩工程技术档案与竣工图管理制度。

3、不断加强对技术工作的管理

(1)依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各项规范、规程、标准和规定,并针对企业特点,适时地制订、修订和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严格做到技术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对技术管理工作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按建制开展施工项目。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建筑市场管理和监督体系,但遗憾的是运作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是层层不负责任行政领导不按市场规律和科学办事,在决定工程监理和验收等关键环节上领导一个人说了算,使很多原本有效的机构被从中架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造成管理力度不够,执法管理不严。使工程验收和监理流于形式.工程质量隐患不能及时发现。

(3)实行行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培养和提拔技术业务人员,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积极性。

(4)注重人才培养。现在有些企业不注重人才培养,导致管理水平的下降。只有不断地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同时不断地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才能使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4、制订企业标准,逐步完善成套技术要求施工企业制订企业标准,这是施工规范标准体系改革的重要方面,是落实规范标准的规定,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举措。

工程技术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标准最高,国家标准最低,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标准的真正贯彻执行。企业标准有产品标准、补充标准、工艺半成品标准、方法标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等。

企业标准的制订。通常施工企业制定施工工艺标准都按以下四种办法:

一是选择企业最优的专业(专项)或特长,结合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制订出该项的施工工艺、工法或操作标准。再按该标准进行施工,把施工过程及工程质量检测的数据记录下来,然后根据这些记录,检查施工工艺、工法或操作标准,哪些条文是有效的,哪些条文是应改进的,使其再完善或进一步改进,直到用最简便可行的工艺,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把其固定下来,经过企业的技术委员会或总工程师批准,就正式成为企业标准,贯彻执行。

二是抓住企业中最影响工程质量的项目,进行专项治理,制订出必要的措施和要求,在施工中实施,将实施的过程及结果记录下来,再根据记录来研究改进措施和要求,到一定程度就制定成施工工艺、工法或企业标准。再经过实施和完善,使按其操作要求而能达到预期效果,形成企业标准,经过正式批准贯彻执行。

三是借用外企业的标准或国家工法,经过使用逐步改进,最后达到能满足本企业的施工要求,经过正式批准贯彻执行。四是有的可按工程急需,抓几个工序经过上述程序,而形成企业标准,逐步扩大范围,完善配套,形成企业标准体系。企业要有计划地形成企业标准体系。企业标准是企业保证工程质量的根本措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的重要内容,但必须配套形成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企业标准是企业从事施工的依据,是实现质量进度和经济效益管理目标的有效措施,也是向建设方做出承诺的保证。逐步完善成套工艺,创造企业特色。企业要想进一步取得更好的质量效果和经济效益,单靠有了企业标准是不够的,必须把一些企业标准和先进的施工机具,从小到大,优化组合,形成综合的企业标准一成套工艺。可以先从一个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相配套完善起来,也可以以一定的结构形成为基础,先搞出一个小范围的配套的施工工艺,最后由几个小的配套工艺形成大的成套工艺,并不断完善、改进、提高,形成企业的工艺标准化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企业特色。

参考文献:

[1]何维峰. 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的措施[J]. 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 2010,(06)

第4篇:建筑工程技术特长范文

关键词: 建筑工程;工程管理;管理技术;体系;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more and more fierce, and pay attention to technology management, training technical personnel, reasonable use of management function and the method of science, to occupy a space for one person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ditions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alyzes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project management; management; system;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的基本条件

1.1技术管理体系。(1)管理机构的设置。工程开工以后,总承包部设立综合性技术管理部门,其工作职责是:协助总工程师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较大的技术问题;宏观控制工程总进度,明确施工进度网络计划关键节点;参加单项工程完工验收;参与主体工程、临建工程及有关专项的立项技术评定和评(议)标工作;负责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应用成果的收集整理。技术委员会是工程建设的技术决策机构,解决和决策工程重大技术问题;负责工程建设中重点、复杂的单项技术设计审查及与之相关的科研组织工作。(2)技术管理措施可以在工程技术问题上实行总承包商总工与设计总工联合负责制。针对技术活动特点,将技术管理设置成项目管理模式,并在管理层次和专业划分上加以区别,且随工程建设进展对机构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技术活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管理需要。

1.2技术保障体系。(1)建立健全技术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为切实加强工程建设技术管理工作,总承包部技术处牵头制订了技术管理相关规定,对工程建设技术管理职责、技术保障体系、技术决策原则、技术决策程序、技术决策权限以及设计变更和设计修改、技术联络会议等均做出明确规定,这是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文件,是技术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是技术措施严格实施的保障。 (2)定期召开专题技术会议。定期召开专题技术会议,研究较大技术问题,由总承包商总工程师主持,业主、监理和设计三方参加。会前发出通知,各方准备好汇报材料和有关资料,各方人员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以理服人。经过认真讨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最后由总工程师归纳总结大家的意见,做出决定,会后整理成绩要下发。(3)技术信息共享。在工程建设期间,信息管理是技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业主、监理、设计三方分工不同,责任不同,但目标一致。有关试验、原型观测、质量检查、地质等资料应及时传递和交流,以便各方及时掌握工程安全、施工质量等信息资料,共同采取有力措施,预防或补救,也可进一步优化设计。(4)编制紧急情况预案。在施工方案的基础上,就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编写紧急情况预案。如原有厂房上浮量偏大情况、桩打不下去等情况均给出了解决办法和紧急处理方案。

1.3 技术支持体系。建筑承包企业对工程勘测、设计、施工、设备采购、安装、以及试运营全面负责。工程建设的技术支持体系可以主要由参建各方的技术力量组成,受建筑公司总承包部统一组织和领导。工程建设的技术支持体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由设计院负责该项目的设计总工、建筑公司总工程师、设备供应商代表、以及参与工程建设的技术骨干组成的技术委员会;二是由设计、监理、供货商、承包商、土建施工项目部组成的工程建设技术体系。

2. 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的措施

2.1制订企业标准,逐步完善成套技术。要求施工企业制订企业标准,这是施工规范标准体系改革的重要方面,是落实规范标准的规定,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举措。

工程技术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标准最高,国家标准最低,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标准的真正贯彻执行。企业标准有产品标准、补充标准、工艺半成品标准、方法标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等。

企业标准的制订。通常施工企业制定施工工艺标准都按以下四种办法:一是选择企业最优的专业(专项)或特长,结合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制订出该项的施工工艺、工法或操作标准。再按该标准进行施工,把施工过程及工程质量检测的数据记录下来,然后根据这些记录,检查施工工艺、工法或操作标准,哪些条文是有效的,哪些条文是应改进的,使其再完善或进一步改进,直到用最简便可行的工艺,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把其固定下来,经过企业的技术委员会或总工程师批准,就正式成为企业标准,贯彻执行。

二是抓住企业中最影响工程质量的项目,进行专项治理,制订出必要的措施和要求,在施工中实施,将实施的过程及结果记录下来,再根据记录来研究改进措施和要求,到一定程度就制定成施工工艺、工法或企业标准。再经过实施和完善,使按其操作要求而能达到预期效果,形成企业标准,经过正式批准贯彻执行。

三是借用外企业的标准或国家工法,经过使用逐步改进,最后达到能满足本企业的施工要求,经过正式批准贯彻执行。

四是有的可按工程急需,抓几个工序经过上述程序,而形成企业标准,逐步扩大范围,完善配套,形成企业标准体系。企业要有计划地形成企业标准体系。企业标准是企业保证工程质量的根本措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的重要内容,但必须配套形成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企业标准是企业从事施工的依据,是实现质量进度和经济效益管理目标的有效措施,也是向建设方做出承诺的保证。逐步完善成套工艺,创造企业特色。企业要想进一步取得更好的质量效果和经济效益,单靠有了企业标准是不够的,必须把一些企业标准和先进的施工机具,从小到大,优化组合,形成综合的企业标准一成套工艺。可以先从一个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相配套完善起来,也可以以一定的结构形成为基础,先搞出一个小范围的配套的施工工艺,最后由几个小的配套工艺形成大的成套工艺,并不断完善、改进、提高,形成企业的工艺标准化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企业特色。

2.2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第5篇:建筑工程技术特长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智能化;问题;对策实施

1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近几年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建筑也应运而生。所谓智能化建筑,就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实现建筑物的优化设计,从而为人们提供全方位的、安全舒适的、质量高的、便捷快速的优质服务。现阶段,建筑智能化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方向,目前许多智能大厦和智能小区正在兴建之中。由于建筑智能化涉及到的专业较多,技术要求较高,且技术水平在不断完善和提高,与建筑工程技术也处于适应和磨合阶段。本文即在阐述智能化建筑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智能化建筑存在的问题,并就智能化建筑的项目管理以及智能化建筑工程的实施过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对策,以期为建筑行业的智能化建筑工程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2 智能化建筑的特点

2.1具有智能化、集成化和协调化的特点

由于智能化建筑应用了大量的电子信息计算机等高新技术,通过BMS./IBMS系统的集成设计和开发,对所有建筑设备采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同时,智能化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决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向智能化方向迈进。

2.2 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智能化建筑可以提高建筑物内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系数,加强应对突发事件和灾难的防御能力,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建立高速信息传输网络,并提供便捷快速以及多样化的信息通讯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3 降低能源消耗

智能化建筑通过科学的管理,可以实现建筑物内各类电气设备运行管理和维修保养的自动化,降低能源消耗。

3智能化建筑存在的问题

3.1 业主方面

(1)很多业主对于建筑智能化期望太高,大大超过了建筑物自身的规模和功能对智能化的要求。他们不仅不了解建筑物的需求,也不清楚智能化产品,就盲目投资,导致投资效果很不理想。在智能化系统投入使用后,发现很多问题。

(2)怀疑智能化集成系统带来的增值效应。由于资金投入方向的问题,业主可能会不适当的减少在智能化系统上的投资,从而造成建筑物档次的下降。

(3)缺乏系统整体集成的概念和长远发展的考虑,以致招标、设计、施工以及修改同时进行,导致返工浪费严重。

(4)缺乏掌握智能化系统技术的人才,出现问题难以及时纠正。

(5)建成智能化系统后,不重视日常的管理和维护,尤其是对在建设时就应当予以重视的问题放任自流。

3.2设计方面

(1)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设计部门对智能化产品和智能设计方法还不很熟悉,尤其在集成方面更弱些,还需要产品商和系统集成商的支持和通力合作。

(2)目前对智能建筑设计的注意重点大都集中在智能化系统上,而在建筑平台方面注意不够。业主盲目相信境外设计单位,结果由于这些单位并非智能建筑行家,图纸和设计文化水平也并不见得比国内设计部门高,再加上文化背景,设计方法、施工习惯的不同,往往拿到境外设计的图纸都无法实施。

3.3 实施方面

(1)智能化系统的施工队伍素质较低,缺乏经过正规训练有经验的施工人员。大量刚进城务工的农民进行施工安装,造成安装质量不高。

(2)施工组织与管理不够健全,指挥不灵,协调不力,由此导致施工中相互扯皮,施工效率低下。

(3)对施工的全面质量管理重视不够,很少有制定明确的质量管理标准或规定。

(4)工程现场的施工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也亟待提高。

4 解决智能化建筑存在问题的具体策略

4.1 业主方面

业主方应当聘用那些具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外,特别是应当聘用具有建筑智能化专业人才的工程建设咨询监理单位,他们技术过硬,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优势,根据建筑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向业主方提出有益的建议。这样就明确了莆田市综合体育馆、游泳健身馆智能化工程的具体建设目标,为该智能化工程的具体建设指明了方向。只要业主方认识到上述的两点,统筹安排,就能充分发挥建筑物智能化系统的作用,并使其长久运行下去。

4.2 设计方面

为了使竣工后的智能化建筑充分发挥其作用,避免设计失误造成的缺陷,在智能化建筑工程项目的初期筹划阶段,选择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智能化建筑设计单位至关重要。业主方也可以从实际出发,邀请有关专家参观由所洽谈的设计单位承担设计的智能化建筑工程项目,通过分析判断,选择最佳的设计单位,这样从一开始就能保证建筑工程的智能化符合预期的要求。在设计方案出来后,有条件的业主方可以继续邀请有关专家对设计单位的智能化方案进行评审,提出改进意见,完善建筑物的智能化设计方案,保证智能化设计方案的先进性和合理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4.3 实施方面

首先,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实施应该委托给那些专业技术力量雄厚、具有丰富的智能化系统施工经验、承担过规模较大、技术复杂、施工要求高的智能化系统承包商。其次,业主方应当要求智能化系统承包商委派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施工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智能化系统项目的实施,并由一个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业团队来督导实施。能够保证智能化系统设备的安装质量;有完整的调试程序以保证智能化系统的运行质量。

5 结束语

建筑智能化是全球建筑行业发展的方向。尽管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很多已建工程的智能化程度并不高,在智能化系统的安装、管理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需要我国广大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为我国的建筑智能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栋,王萍,智能建筑的有关问题探讨【J】,山西建筑,2007,(5):62―63。

【2】 李铁,谈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1):20―22。

第6篇:建筑工程技术特长范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工程项目管理 课程体系改革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与国家建筑工程管理人才执业资格的要求对接,以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眼光探索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工程项目技术背景,重视工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及工程能力。

应根据行业人才需求调研,依托本专业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制定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创建“卓越工程师”实验班。总体思路应体现工程建设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的综合特征,特别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培养模式设计如图1所示。

二、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改革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在工程建设领域一线工作的,能进行项目决策,有效组织、管理和实施工程实践和技术开发活动的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是指以工程服务过程为主线,采用了“模块化结构”,便于知识的按需组合和更新。工程服务过程包括了项目与工程项目、项目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等概念、特点、生命周期、过程模式等,以及工程项目及其管理在策划评价、规划设计、实施竣工等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

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要求,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应体现“模块化”的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和行业的最新理念。此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也是将原来强调学科知识体系转变为以工程项目实践为主线,在现有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可采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平台中的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共同知识,一般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等方面,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模块是由多个相互独立的专业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组成的,是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修的专业层面的课程,按照工程服务过程和周期的知识模块来设置课程,从浅到深、从先到后的逻辑顺序,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要求。由此可见,“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际上是分别按照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要求进行设计和构建的一种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一种能够较好地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

三、国内外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美国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审批都是由美国建筑工程教委员会(ACCE)来完成,ACCE对各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进行专业评估,使毕业生具有对建筑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和现场施工监管能力。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建筑行业,所以ACCE的课程设置总的要求是,使学生具备在建筑业中进行领导工作的能力以及成为对社会负责任的一员。课程反映出社会、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发展,以及行为科学、定量科学中新知识在建筑业中的应用。ACCE 规定的课程主要包括:一般教育(一学期18个周课时),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及交往沟通技巧等。数学与科学(一学期18个周课时),包括数学及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建筑科学(一学期24周课时),包括建筑材料及实验;静力学、动力学、材料力学、土力学、水力学、力学;结构力学、机械学、电工学、道路、排水;工地临时设施、模板、脚手架、基础工程、工程测量;可行性研究、价值工程、现场规划、房建法规等。预算与管理(一学期21周课时),包括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会计与财务、企业管理、房地产市场学等。建筑(一学期27周课时),包括制图、规范、合同文件、计算机应用、报价与投标、项目设施、项目控制等,包含案例。其他课程(一学期12周课时)。

目前国内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这些院校以综合性质的、工科性质的和财经性质的院校为主。湖北地区有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以及相关专业,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专业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1、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

一是满足培养目标需要的课程体系必须达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标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随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调整,课程体系要作相应的变化。

二是课程体系应体现学科专业领域整体的发展,既要重视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又要注重构成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和信息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所以课程的确定要经过充分的人才需求调研。

三是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要注重系统性,具体到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就是要按照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系统来决定课程和教学内容。

四是课程体系应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在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把握国内外管理学科的最前沿知识,将最新的知识及时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

2、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

按照“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工程化背景下的平台课程的设置要求具有宽广的覆盖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平台中的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共同知识,一般包括工程技术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工程经济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应占较大比例,以秉持“工管融合、以管理为方向、以工程为基础”的学科发展道路。模块课程体系的设置,首先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以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为主线组织课程体系,可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以学年为单位设计四个模块课程。

按照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的导向,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鱼骨图,其中平台课程主要指专业基础课,平台课程1指工程技术类课程,平台课程2指经济和管理类课程,模块课程主要指专业课和专业拓展课,模块课程1至4指按照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为主线设置课程,如图2所示。

五、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1、确定主干课学科和核心课程

一是主干学科:包括土木工程、管理学。二是核心课程:基础核心课程包括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工程经济学、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管理学原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概预算、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筑法规。

2、确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框架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安排各学年的课程,如图3所示。

课程体系的改革就是要强化工程意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走产学合作的办学之路。可以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在校内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在课程教学中,重视课程的实践环节和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实验、实训室进行课堂教学,努力塑造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素质。

六、结语

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专业教育改革深入教学环节的最佳切入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改革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体制,形成一整套既适应经济需要又适应行业需要的工程管理教学体系、知识层次和培养制度,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师的需求。我们的研究仅仅是一个小的分支,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有待在实践中加以检验,逐步完善,力图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模式。

(注:本论文来自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面向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2013C067)。)

【参考文献】

[1] 王雪青:中美英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2] 陈金陵、梁桥:教学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2010(11).

[3] 王煊、杨增科: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

[4] 杨太华、、潘华、蔡依平:工程管理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

[5] 蒋时节、祝亚辉、任波、周俐: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模块化教学初探[J].学理论,2010(5).

[6] 方德斌: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

[7] 刘武成、王进、王冬梅: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2).

[8]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

[9]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10] 郑皎: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

[11] 王淑雨: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

[12] 胡小芳、成楠: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的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6).

[13] 邹祖绪、邓彦兵:基于大土木环境中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1(11).

第7篇:建筑工程技术特长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1505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1]。国家经济增速放缓,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难情况日益严重,地方普通高校应响应国家号召,反思本身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向应用型教育体系转变。同时教育应面向市场需求,市场应引导教育改革,普通高校应致力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对于应用型人才,目前尚无权威性的定义。当今社会把人才区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并从学术型的对应视角来定义应用型人才,其实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应用既包括技术性操作应用,也包括知识和技术的开发应用。地方普通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或理论型人才,也不同于技术操作性人才,主要培养的是知识应用型人才,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强调既要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也要有应用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2]。

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设置要求

(1)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这要求重构教学内容,转变理论知识传授脱离实际应用、教学内容滞后的状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又要重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的联系,加强教学内容实践性、生产性和生活性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内容层面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2)加大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形成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从学生应用能力形成的规律出发,围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合理设计分层分类的实践教学。(3)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形成教学、实践、培训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以实践性、应用性课程安排学生实习实训,将理论与实践通过实习实训结合,强化学生知识应用、知识转化和技能操作等实践应用的能力。

高等建筑教育2016年第25卷第3期

刘海芳应用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二、应用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工程造价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土木工程技术及安装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工程造价方面的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编制工程投资估算、概算、预算、编制标底、投标报价和工程竣工决算的能力,具备建设项目投资分析、造价确定与控制等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工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上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与国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一致,主要问题是如何完成工程造价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前提,下面通过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探讨应用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与不足。

(一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成

本专业通过多年研究整合了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内容,调整了具体课程学时,形成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图1)。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在大学一年级就让学生接触到工程造价概论、建筑材料、建筑工程识图、工程测量等这些学科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是“培养什么人”[3],培养学习兴趣。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CAD绘图、房屋建筑学、工程力学、工程经济学、工程结构、建筑工程合同、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等,通过上述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本专业是“如何培养人”[2]。本校的工程造价专业分为建筑工程造价、装饰装修工程造价、安装工程造价三个方向,建筑工程造价方向对应课程有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装饰装修工程造价方向对应课程有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等,安装工程造价方向对应课程有建筑设备技术、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造价等,各方向还有对应的软件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具体构成见图1。

图1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流程(二)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考试相对应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实践方面要精于研究型大学,基础知识方面广于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型技能让毕业生尽快在就业市场中立足,宽厚的基础知识也为未来的快速发展提供广泛空间。为此在课程设置中综合考虑了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表1为本专业课程与造价师资格考试科目对应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符合执业资格考试内容需要。表1工程造价专业开设课程与注册造价师资格考试科目的对应情况

注册造价师考试科目注册造价师考试内容工程造价专业开设课程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

(土建)工程地质、工程构造、工程材料、工程施工技术、工程计量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学、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

(安装)安装工程材料、安装工程施工技术、安装工程计量、通用设备工程、管道和设备工程、电气和自动化控制工程建筑电气、建筑设备安装技术、安装工程造价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及其基本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工程项目投融资、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建筑工程合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项目投资与融资建设工程计价建设工程造价构成、建设工程计价方法及计价依据、建设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预测、建设项目发承包阶段合同价款的约定、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合同价款的调整和结算、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的编制和竣工后质量保证金的处理工程造价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设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建设项目投资估算与财务评价、工程计价、施工方案技术经济分析、工程计量与计价、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工程合同价款管理、工程结算与决算工程造价案例分析课程设置完成后建立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责任人根据课程建设指标体系和实际情况明确提出具体建设方案(包括思路、措施等),并根据课程组每一任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和能力将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如课堂讲授效果、实践性教学、课程教学研究等任务落实到人,定期对工作进展进行检查和小结,该教学效果明显。

三、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模块构成

工程造价专业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必须合理有效。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实践训练模块主要分为基础能力训练模块、单项能力训练模块、合成能力训练模块和综合能力训练模块,后三项属于专业训练模块。其中单项训练模块在大学二年级完成,主要包括房屋建筑学专业实践、工程经济学课程实践、建筑工程识图课程设计、工程结构课程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识图、绘图、简单设计和分析的单项基本能力。合成训练模块在大学三年级完成,包括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践、建筑装饰工程造价实践、安装工程造价实践、建筑工程造价软件实践和施工组织设计实践等,主要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编制建筑工程造价文件、装饰工程造价文件、安装工程造价文件及利用相关软件进行操作和管理的能力。综合训练模块在大学四年级完成,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本校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最后一年中,考研的学生可以专心复习准备考试;准备出国的学生可以专心学习外语;准备就业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实践单位的实际岗位积累工作经验,以便更好地寻找就业单位。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设计,可具备将工程造价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结合的能力。

(二)细化实践环节的任务和目标

本专业开展了“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工作[4],重构了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以及实践教学的软硬件环境,理清了实践教学的思路,重新设计实践任务书,制定详细的实践考核指标和实践指导措施,让实践教学的效果得到了充分保证,具体内容见表2。通过实践教学巩固了理论教学成果,为培养与市场需求相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表2细化实践环节的任务及目标专业实践学时培养目标具体任务工程经济学课程实践1周掌握建设项目的财务评价方法分组进行,每组数据资料各异,编制项目的现金流量表、计算工程经济学各种参数,分析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进行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分析项目的风险承受能力房屋建筑学专业实践的设计设计中学教学楼,绘制图纸目录、设计说明、门窗表、底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立面图。立面图包括主要立面及侧立面 、剖面图(需剖到楼梯)、楼梯间详图(包括一、二层楼梯间平面图,附计算过程)建筑施工技术实践1周熟悉建筑施工工艺参观在建工地,让学生向现场专业人员学习,在现场实践中亲自体会本专业生产生活的经历;最终整理实践成果,编写实践报告施工组织设计专业实践2周掌握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根据图纸绘制出施工平面总图、列出场地平整、三通一平的人、材机需求量表;编制施工组织,按照所给定的图纸编排主体施工的工序;列出主体施工个主要分项工程的劳动力、材料、机械的需求;编制出主体施工的流水施工图,编制装饰工程的施工工序和人、材、机需求量表;完成整体施工的组织设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实践3周掌握中型建筑工程的造价编制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对《工程造价课程实践图纸资料》中的二层培训楼进行钢筋工程量的手工计算(占40%);二是对广联达办公大厦进行指定部分(土方和基础必做,其余楼层包括地下室、一层、二层、三层、四层含屋面根据指导老师随机确定某一层进行)的土建工程量计算(含柱梁板墙门窗楼梯等图纸完整内容,含措施项目,不含装修和钢筋),并利用13清单规范和08定额进行清单计价,计取各项费用,计算工程造价(占60%)建筑工程造价软件实践1周掌握应用软件进行造价计算的能力广联达办公大厦图纸,框剪结构,筏板基础,二级抗震,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平屋面。按照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计算钢筋和图形工程量,对得到的工程量进行组价,编制工程量清单报价表建筑装饰工程造价实践1周掌握高级装修工程造价的编制学生完成给定图纸(一套)的室内装饰工程量的手工计算工作,并套取相应定额,计取各项费用,计算工程造价(要求利用统一格式的工程量计算表、预算表)安装工程造价实践1周掌握建筑的水暖电安装工程造价编制学生完成给定图纸(水电任选)的安装工程量的手工计算工作,并依据2013清单规范编制工程量清单,依据相应定额进行清单计价。(要求利用统一格式的工程量计算表、清单计价表)四、完善应用型工程造价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

通过多年教学和实践体系的不断研究和整合,现有教学和实践体系构成已趋于合理,教学效果突显,但还有一些方面仍需完善。

第一,加强新知识、新技能的引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教学效果,工程造价专业一直在不断地引入新知识,包括从03平法图集到11平法图集的更新,从08清单到13清单的引入,还有地方定额的更新换代,以及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介绍等。近几年随着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的推广使用,对造价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专业教师更应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继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相关竞赛,组建学生竞赛指导团队,以便取得更好的竞赛成果,逐步把BIM知识引入到课堂教学。

第二, 加强师资实践能力培养。虽每位教师教授的课程和擅长的领域不同,但由于工程造价专业实践较多,有时实践安排比较集中,需要的指导老师较多,要求专业教师有综合的实践能力,这是现有教师需要强化学习的方向,为此应鼓励教师参加实践培训,增加专业教师的实践训练,鼓励专业教师取得注册师执业职格,建立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专业化的教学团队。

第三,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继续努力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把企业需要的知识融入教学,把企业的的先进技术引入教学,校企联合办学,进一步细化校外实践基地的信息反馈制度,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专业教学,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在专业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五、结语

在国家普通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政策下,工程造价专业本身的定位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本文从课程和实践两大方面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调整和改革,教学和实践体系基本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但还要通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引入,通过加强师资实践能力、校企合作等多途径继续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为工程造价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希.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J].陕西教育:高教,2015(12):33-34.

[2]刘焕阳.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67-70.

[3]尹贻林.应用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工程科学,2015(1):114-119.

[4]郝丽,刘海芳.以职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学[J].高等建筑教育,2012(3):57-60.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 of applied engineering cost specialty

LIU Haifang

(City Institut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600, P. R. China)

第8篇:建筑工程技术特长范文

[论文关键词]产学合作 寓学于工 人才培养 

 

一、产学合作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产学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行业)根据各自所承担的使命与职能,在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框架内,依据市场的“游戏规则”所进行的人才培养实践。它涉及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策略研究、方案落实、关系协调、成果共享等。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产学双方合作培养人才。本文侧重于后者。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兴起,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开展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方面更加重视,在一系列重要法规和文件中都作了相应规定,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要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我国的教育方针对此也有明确的表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规定和要求,既是为了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使高职教育迎接经济全球化、适应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产学合作的理想目标是建立在校企互动、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形成人才培养、技术进步、校企竞争力等都能得到提高基础之上的“互惠、多赢”的产学合作目标。其鲜明特征是:一方面企业主动寻求合作,向学校提供技术、设备甚至是资金的支持,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为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和真实的岗位,使学生感受企业工程氛围,了解企业生产组织、产品设计和制造,接触生产实际,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树立工程观念,增强职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企业优先选拔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学校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立科研课题,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产学合作,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学校和企业资源、环境的共享,有效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多突出“产学合作”的特征。首先产学合作的理念比较清晰,认为高职教育是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强调产学合作是保证质量的“助推器”;在培养目标上,突出人才培养与就业制度的衔接,如德国的工程师、经济师,英国的技术工程师,美国的技术员、技术师,法国的高级技术员和高级管理员,韩国的多技能技术员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起“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运作机制,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北美的cbe模式(能力本位),英国的“三明治”模式、联合国劳工组织推广的mes模式(技能本位),美国的工读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官”合作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印度it业的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模式等;在产学合作的管理模式上,从制定法规、建立组织、规范制度、理顺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制度化的体制和机制;在人才培养结果评价上,德国由企业、学校、工会和行业代表共同实施,美国由工程技术评估委员会制定评估标准,加拿大由合作教育协会制定标准,澳大利亚由行业协会制订培训计划和标准(培训包)。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产学合作培养高职人才有很多优点,符合高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鲜明特色。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所有问题的根本点就在于产学合作。产学合作既体现了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高职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高职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 

二、打造“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模式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合作为纽带,以课程体系开发、专业教学团队打造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支撑,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壁垒,创新、完善“寓学于工”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即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广泛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采取模拟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渐进方式,把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操作技能的掌握融入工作过程和工作岗位的环境中。 

(一)产学合作开发课程体系 

按照国家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学院确立了“走产学结合道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实现该目标,学院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根据学生专业岗位及未来就业岗位群的行业标准、技能要求和工作流程,制定课程标准及相关教学培训软件包,确定技能训练项目模块,全面创新学习考核评价方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构。 

2005年,学院以产学合作为平台,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试点,开始对原有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颠覆”性重构:首先通过到邯郸市晨祥建筑有限公司、招贤建筑有限公司等一批产学合作企业进行深入调查,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了建筑施工一线的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岗位;进而邀请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召开专题会议,与专业教师一起探讨、研究并确定建筑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将学习领域和内容的目的性、指向性同岗位工作过程准确地联系在一起;再次,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行业职业标准的最新要求,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重新编写各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最后,通过建立的“优质资源库”大量选聘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并与他们合作开发和编写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结构》《建筑识图与构造》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的理论及实训配套教材,逐步构建起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拆分—建造”课程体系。新构建的课程体系在2007年“中德高职建筑技术专业行动导向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班”上进行了交流,受到了德国专家及与会单位的好评。 

(二)产学合作打造教学团队 

长期以来,学院采取“送、下、带、引、聘”的措施,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1)先后输送一百八十多名中青年骨干教师攻读硕博士学位、专业进修和业务培训,先后选派38名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业务培训。(2)以产学合作单位为基础,建立起由各个行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组成的教师资源库,资源库中拥有各类兼职教师2355名,实现了实践教学主要由来自生产一线的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进行讲授和指导的目标。(3)从行业企业聘请专家建立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面参与学院的专业设置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改革、实训实习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及答辩等人才培养的各主要环节。(4)与产学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了相应制度与计划,确保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下企业一线锻炼实现制度化、连续化;此外,学院还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发挥专业特长,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技术、管理、咨询等各方面的服务。经过不懈的努力,学院现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各一个,已逐步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国际视野和双师素质、符合高职教育特点与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 

(三)产学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学院确立了“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的育人理念。为落实该理念,学院以产学结合为纽带,有效整合社会资源,遵循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通过社会投入、校企合作共建等各种有效方式,在校内重点建设一批区域领先、国内一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有效运行提供支撑平台。 

1.“筑巢引凤”。学院通过设计、建设适合企业经营的楼宇场所和制定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了美食林集团、中国移动(邯郸)公司、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等与自身专业联系紧密的不同类型的企业进校园,为市场营销、金融保险等专业的“双职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战提供了舞台。 

2.“借鸡下蛋”。学院与邯郸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合作在学院成立了“邯郸市建筑科技示范基地”,借助召开建筑材料博览会的契机,为其提供场地和服务,由20余家公司共同出资40万元,建成28项工程实物模型,展示建筑工程材料及各种构造和标准做法、推广行业新技术,并在会后作为现场教学的教具留在了校园内。此外,产学合作单位邯郸市招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还提供设备和劳务费用共计20万元,在校内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起了“教、学、做”一体化模型和工种实训现场,为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拆分—建造”人才培养模式的操练做好了铺垫。 

3.“借船出海”。围绕邯郸市产业结构调整和邯郸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经过多方努力,由邯郸市信息中心、建设银行邯郸分行、西安西雅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下属北京华信智原教育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单位共同出资一百余万元,在校内建成了嵌入式软件实训室、网络软件项目开发技术、大型数据库开发技术、多媒体技术、微机组装与维护等7个实训室和2个计算机软件及应用实训中心,为软件技术类专业的“分层项目引导”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奠定了基础。 

4.“合作共赢”。学院以土地、政策等作为投入,先后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设备并在校内投资建设厂房,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实习实训安排上,由学校提供管理,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实训指导教师,以企业为主组织学生实训,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造了条件。 

第9篇:建筑工程技术特长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本教材;教材开发

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获得某种职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职业生产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同时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渗透对学生职业道德、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这些教育活动开展的载体是教材。教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增加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教材可以辅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师资水平发展;教材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

一、校本教材的特点

校本教材是指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的教育问题,依据本校专业特色、学生特点、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由学校教育人员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发的教材。因此,校本教材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贴近实际。教材应突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校核雨棚上部拉杆的强度、脚手架的受力分析与计算引入到教材中,通过引入在工程实际中常见的力学问题,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二)简明扼要。传统的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繁琐、计算复杂,教学效果不理想。新编教材开门见山,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抛开一些公式的推导、证明,强调公式的应用,符合学生的学情。(三)形式灵活。教材在编写上采取更灵活的形式,安排了一些适合学生讨论、探索的内容,比如:如何利用报纸搭建桥梁;一次性筷子搭建桁架结构的游戏等,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在学生动手的同时强化了理论知识的运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四)内容宽实。教材编写时将三大力学的知识相互融合与渗透,强调力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入最新的科学前沿技术和创新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

基于上述校本教材的特点,我们在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尽量遵循以下原则:(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职业院校校本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学生实际,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区别对待。专业基础课的教材在编写时坚持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在编写时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应尽可能选择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简化抽象的理论知识推导过程,增加相关的实例图片,适当加入可操作性强的实验,使教学更加直观,满足技能需求,突出高职高专教材特色。(二)以技能为核心的原则校本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原则,打破僵化的学科体系界限,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职业能力体系,在此基础上,理顺课程知识点和技能要点,组织教学内容、技能训练内容和考核内容。(三)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的原则校本教材的内容应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以岗位需求为依据,通过调研,分析岗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和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然后按学科进行归类,组合成新的课程知识体系和内容,编制相应教材。那种从学科体系出发,简单粗暴地将原有教材削枝强干、删繁就简来拼凑教材的做法不适合用在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开发中。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在职业院校校本教材编写中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在教材内容选取上要有一定的广度和弹性,满足学生今后在专业领域以及学历提升发展的需求。

三、校本教材的开发步骤

下面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力学》校本教材的开发为例,对校本教材的开发步骤做论述。(一)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描述了某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实施建议,因此,它对校本教材的开发起到指导作用。《建筑力学》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的工程项目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项目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二)确定编写内容所谓课程知识的架构是指在进行教材编写时明确哪些知识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的。这些知识通过何种形式来组织和展现出来,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以上三个过程需根据岗位特点分析,确定知识、技能目标,按照工作过程,将工作任务变成教学任务,以任务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下面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力学》课程为例,说明教材体系结构的构建。《建筑力学》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研究建筑构件及结构中普遍存在的受力、变形及破坏规律的学科。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工程计算,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服务。建筑类专业力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大力学,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但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繁琐、计算复杂,与工程实际联系不够,力学知识的应用环节较弱,不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校本教材编写时,我们应以学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依据。根据岗位要求对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同时兼顾学生认知、成长规律,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单一到综合设置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于上述原因,在进行《建筑力学》校本教材开发前,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应的各工作岗位进行了充分的调研,提取各岗位对力学知识的要求。根据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将实践中与力学紧密相关的工程案例、工程事故引入到教学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构建“二维一体”的体系结构。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整个教材分为基础模块、进阶模块和进修模块。其中基础模块包含两个教学模块:绪论和力系的平衡。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力学的研究对象;课程特点以及学习方法;静力学公理;平面汇交及一般力系的平衡。进阶模块包括桁架结构的计算、螺栓的受力分析与计算、屋面梁的计算及放置、阳台的计算、塔吊的稳定性计算、脚手架的受力分析与计算、梁板墙柱模板及支撑截面的选择和模板的起拱。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轴力计算、轴向拉压杆的强度校核;轴向受拉、剪切、挤压计算;支座反力、梁内力计算;悬臂构件支座反力和内力计算;压杆稳定计算;强度及稳定性计算;平面图形几何性质;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进修模块包括两个教学模块:静定结构与超静定结构和多跨梁的受力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和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通过对原有力学和结构教材知识的梳理、整合,实现了教材内容要对接行业的岗位要求、职业标准,将新知识和新方法融入教材编写中,增强教材编写的实效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材的表现形式要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文字,加入图片、生动的语言、各种图形的方式,给学生呈现图文并茂的教材。(三)编写、审定教材教材编委会应对参编教师就教材开发的总体设想、编写的意图、编写框架和要求以及编写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如字体、格式等的要求进行详细说明,以保证编写工作的顺利开展。随后根据参编老师的特长、任课情况等进行编写任务的分工。在编写过程中,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了解参编教师在编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关注教材编写的进度状况,对一些专业性、实践性强又拿不准的问题,还可以借助校外行业专家的力量,让他们出谋划策,进行指导。校本教材编完后,由主编对所有内容进行审定。审定后的校本教材,方可定稿。

四、校本教材编写、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通过此次开发《建筑力学》校本教材,发现在校本教材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一)编写教师的局限性编写校本教材的主要人员是在校的老师,由于平时工作负担较重,时间限制较多,许多教师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也较少,更多的时候是独立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掌握的行业信息较少较落后,这种长期以来的工作方式直接影响教师在参与编写教材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影响教材的编写效果。因此,作为学校,应该组织相关部门加强对参与教材编写教师的帮助与管理,让他们掌握编写教材的基本程序、方法,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提高编写教材的能力和效率。(二)缺乏校本教材建设评估机制对已经开发的校本教材,学校应对其进行评估。目前的状况是有些校本教材编写完成后,就束之高阁,似乎校本教材的编写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考核目标或是成为教师个人提升的一个途径,这就失去了编写校本教材的意义了。对校本教材评估时,原则是所开发的教材是否有利于本专业本课程教学效果的改进与提高。校本教材的评估可采取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种。内部评估主要在本校内完成,是通过学校教务处、系部专业教师以及使用的学生对教材进行评价和反馈,提出建设性意见,供教师完善校本教材。外部评估是请行业、企业专家,从岗位需求出发,对校本教材进行评估。通过评估,一方面可以加强教师对校本教材开发的责任感和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了解校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教材的进一步修订。

参考文献:

[1]陈翔.信息化模式下中职《平面设计》校本教材实施探究[J].创新教育,2016(29):174.

[2]刘平娥,罗建远.高职高专校本教材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8):59-60.

[3]余祖文,谭维奇,张鹏顺.关于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132-133.

[4]熊健民,郭兴红.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0(2):67-68.

[5]刘磊,孟洁.职业院校校本教材非理性开发的实践反思[J].职教论坛,2016(25):36-39.

[6]杨丽.常德市中职学生导游业务能力培养的校本教材开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10):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