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儒学与传统文化范文

儒学与传统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儒学与传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儒学与传统文化

第1篇:儒学与传统文化范文

目前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

在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后,接下来,就应当了解目前我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以求找出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更好办法。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不明显。当前教学活动中由于专业限制,对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设差异很大,甚至不开设此类课程,平时所教授的也是围绕考试范围展开,侧重点在课本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只注重课本知识,而不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教师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不明显,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2.市场经济下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在21世纪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产生重利重直接效益的思想,这也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文化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看到成效的,因此,学生对于老师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免有厌烦的情绪,不利于教师教学的顺利开展。

3.古代文学的特殊性。古代文学与现代话语在语法、构词、词义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比较吃力,需要下大工夫去学习、理解文章的意义、思想,教师想着如何教好学生,学生想着如何学好知识,侧重点均在知识的学习上,也就忽略了对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进行学习。

4.部分老师对教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无法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部分老师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作用没有信心,被动的进行教学活动,必然使有限的教学活动收效甚微也是一个原因。没有能够效的利用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开展不同形式的拓展教学活动,没有能够实现教学中的最大化,这是教师教学中对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够的弊端。

对于更好地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诉,对于在古代文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古代文学的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客观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评价。任何一种文化都不会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文化,都是在不断发展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的教学时,对于其中的传统的文化,要教导学生运用辩证的思想进行分析评判,去粗取精,对于精华要吸取,对于糟粕要舍弃。例如,《论语》中教导子女要完全听从父母以及关于“违”、“孝”的教导,如今,这个说法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父母与子女其实是平等的,父母的话不一定全都是对的,子女不应为父母的附庸和愚孝,父母有错的地方,子女也要指出并进行纠正。对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仁、爱、孝、诚、信、恭、俭、让等,朴素、温暖、智慧的传统文化是我们需要传承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具体实际结合在一起。古代文学是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直接媒介,教师在进行传统教育时,不能搬开教材而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应当使两者相互结合,例如,学白的《将进酒》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其怀才不遇,但又拥有远大抱负的伟大志向,教师可在这是教育学生,不管现实有多么残酷,人只要有一个伟大的抱负,一个认定的人生目标,并为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艰苦奋斗自古就是我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注重古文字的教学。中国文字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再到现如今的简化字,文字的发展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适当穿插对古文字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古文字的构形法、构意法,了解古文字的基本含义,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例如“,天”的甲骨文是,《说文解字》中有这么一句话。“天,颠也。颠,顶也。”指的是天是在人的头顶的,有的解释是正面站立着的人,也反应出了天人合一这一古代著名的思想观念。

4.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师自古就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教师自身不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他就不足以去教学生,因此,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完善自身的修养,学校也要定期对新进教师进行道德修养的培养,培养教师的良好美德。

结语

第2篇:儒学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礼俗;课文;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14

浙江高考自2009年开始,将传统文化解读直接纳入高考。当高考语文进入深化改革阶段,广博而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必将是高考分值流向的最大可能。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课堂上有必要运用好传统文化知识,使传统文化的教学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下面,笔者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挖掘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教学,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社会生活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是以社会文化生活为主要讲解内容的,所以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恰当地重视以及搞好传统文化教学,对上好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下面,笔者就服饰礼俗、居所礼俗及位次礼俗来谈谈如何让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走进《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

一、服饰礼俗走进课堂

服饰和礼仪是汉民族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一种文化符号。服饰之美不仅是方便美观,更重要的是不同场合的服饰所代表不同的文化意义。通过一个人的着装,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性格、风度、爱好、志趣等,展示一个时代的风貌。对《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服饰描写进行探究,将会开启一个新的解读视角,让人获得别样的阅读乐趣。《林黛玉进贾府》中写了很多人的服饰,有详有略,其作用各异,相得益彰。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渗透传统文化的服饰礼俗。

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衣着服饰可以显示人的身份、地位。王熙凤的出场是《林黛玉进贾府》的一个重头戏,曹雪芹浓墨重彩写她的服饰。“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五彩刻石青”应该是清初朝褂之形制。结合后面小说的情景我们知道,贾琏捐了个正五品同知,王熙凤自是五品夫人。她的穿着正是显示了其身份和社会地位。她的打扮自然“与众姑娘不同”“恍若神妃仙子”,她是贾府的实际掌权人,地位显赫,打扮当然与众不同。她的服饰还以金色为主,整体色调“彩绣辉煌”,体现其高贵与华丽,也彰显了她在贾府所处的显赫地位。

对于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贾宝玉,曹雪芹也是不惜笔墨来装扮他的。对贾宝玉的服饰描写,在短时间里就有两次,且不惜精工细描,可见贾宝玉在贾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读者对此岂能视而无睹?林黛玉初见贾宝玉,他出门刚回来,可以顺理成章地分两次写他出门时的豪华服饰及居家便服,就更全面地展示了宝玉的形象。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项上挂着“金螭璎珞”,还有那片刻也不离身的“通灵宝玉”,用“五色丝绦”系着。当他知道神仙妹妹都没有玉,便把玉狠命地摔在地上,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等到贾母等众人安抚,风波才得以平息。仅从玉上我们就可见他作为贾母、王夫人的掌上明珠,贾府的宠儿。课文中其他少量的关于仆人的服饰描写,也可以看出贾府之富有,丫头、仆妇甚至小厮打扮得气度不凡,这也彰显了贾府的地位。

服饰还可以烘托人物气质。王熙凤的外貌是她在贾府能够纵横捭阖,特别是她对付男人的有力武器。曹雪芹肯定要精心打扮她的,与她本人风格相得益彰:紧身袄红袄,外罩石青色褂,下面则是青绿色的裙,再配以浅黄绿的宫绦,玫瑰色的玉佩,多么俏丽!头饰以黄色为主色调,与衣服形成红黄对比强烈,显得富丽堂皇,艳丽夺目,给人以威赫华贵之感。 与之对应的是,稍后出场的宝玉一身行头不次于王熙凤,出门在外的服饰:“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列出他的服饰颜色,“二色金”“大红”“石青”“青”“金”,我们就发现,穿戴整齐不俗,绣金线图案的大红箭袖高贵典雅,罩上石青倭缎褂又不显得张扬,再束五彩丝宫绦点缀,加上头上的金色饰额、足下的青缎靴,真是色调和谐,高贵大方。

二、居所礼俗走进课堂

中国古代居室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关注其中的人物描写和“问读”“摔玉”等情节,每每跳过了贾府中建筑布局、房屋摆设、建筑装饰等描写内容,特别是上的“大”与“小”的细微差别之处,似乎觉得那些建筑布局、房屋摆设离我们太远。其实,有关贾府外在建筑与内里布局、房屋摆设、建筑装饰,都是林黛玉进贾府时观察的重点,课堂上也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

课文一开篇,写林黛玉“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这里的建筑彰显了贾府的富贵荣华和社会地位自不必说,为什么林黛玉到了荣府,却不走正门,只走西角门。这也正是印证了古人说的“庭院深深”“侯门深似海”的句子。古代院落正面有大门,大门建筑颇为复杂,一般是三开间,中是明间、左右是暗间,前者称门、后者称塾。日常富贵人家的正中间的大门是不轻易打开的,正显示其门第之高。那到底什么时间可以打开呢?笔者认为遇到元妃省亲的时候,就应该允许进大门了。说明了不同的人在进门这一小事上受到的待遇也是不同的!可见,贾府规模之大,礼仪之繁杂,等级之森严。

古代宅院依中轴线而建,沿中轴线到堂前的开阔场地就是庭。庭较大,是主人接待客人的地方。古代正规的住宅多为堂室结构,因为堂与室都建在中轴线上,所以颇显尊贵。黛玉来到荣国府的核心位置――荣禧堂,荣禧堂坐落在荣国府中轴线上的内仪门内,是五开间正房,是荣国府地位最高的建筑,也是荣国府的场所。课文中通过黛玉的眼睛观察,我们知道荣禧堂住着贾政,黛玉来拜见贾政,自然不会入正堂。这样的正房什么时候用,书里写到过一次,那就是贾家过年(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类似这样的节日应该还有元春省亲和可卿出殡,不过书中并未多述。黛玉去正室东边三间耳房等待。注意,东边!为什么去了东边的耳房,因为黛玉是来拜见贾政的,所以才在东边的耳房等待,如果黛玉是来拜见王夫人的,那么直接去廊子边的小正室就可以了。这说明这正室东边的耳房也不是正常起居的地方,只是贾政夫妇招待客人之处,如果有重要的客人来,他们的内眷就应该是在这里接待了。

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窥一斑见全豹,通过居所礼俗,也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礼仪之繁杂,等级之森严,由此能使人领略到封建礼制在维系封建社会延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

三、位次礼俗走进语课堂

古代座次的排列也反映出古代中国特有的礼仪习俗。宴席上座次如何排定,看似小事,但事关礼仪、事关与席者身份、地位的尊卑次第,故自古及今人们都很重视,绝不会随便对待,正规场合、隆重场面尤其如此。

林黛玉来拜见二舅舅的时候,“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为什么呢?因为黛玉看出来这两个锦褥是贾政和王夫人的位子。自然,东边为贾政,西边为王夫人,所以黛玉不肯上炕,“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黛玉虽说今天是贵客,但毕竟是外甥女,王夫人虽说要尽地主之谊,但依然还是要保持长辈的尊严的。所以她坐了东边的椅子,这也是很得体的。

黛玉正在与二舅母谈宝玉的事,“只见一个丫鬟来回:‘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王夫人携黛玉回到贾母处,“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是四张空椅子。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知是上座,十分推让,贾母解释后才肯落座。接着迎春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清代座次排列上“最尊为南向坐,次为西向坐,再次为北向坐,最后才是东向坐”,座次安排要看人物的身份、地位。按照传统的仪宾礼,坐北朝南为正为上,是主客之位,可黛玉幼小,外祖母当为上位,左一为次上,右一再次之,依次类推。而且按传统礼仪,客人不能主动就座,要有照客的安排其位。贾母设的虽为家,但也显示出宴请的礼仪堂上的宴请座次是颇为讲究的。 “在宴请中,人们极重视座次的排列,且由此显示出身份、地位的尊卑贵贱之别。”看似小事,但事关礼仪,因此从中可见封建贵族家庭礼仪习俗的严谨。

第3篇:儒学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人文精神的底蕴,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很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学习,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与智者对话,和圣者交流,感受他们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魅力,又能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还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现总结如下,和大家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一、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现行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知识,而且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所以我在讲课时,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领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苏州园林》使学生鉴赏到华夏文明的细腻典雅;《沁园春・雪》使学生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春酒》、《高邮的鸭蛋》等课文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此外,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与仁慈;感受到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缜密与严谨;感受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强烈的爱国思想;了解《傅雷家书》、《汉乐府》、《乡愁》等诗词文化及名人轶事,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切实领会这些经典美文中凝结的文化精髓。

二、加强对经典名著的推荐和引用

现在的中学生,面临着太多的诱惑和挑战,离许多用方块字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正越来越远。我国的四大经典名著,很多学生家里都有,但是他们却很少能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我就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推荐和引用四大名著,把它当成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比如,讲《香菱学诗》时,学生了解了作者刻画的香菱这个人物非常细腻。《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个个形象生动传神,如“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俏平儿情掩虾须镯”……我适时向学生推荐阅读原著,以便学生了解其他人物形象。在讲《武松打虎》一课时,我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理解《水浒传》中人物形象中所蕴含的不屈的反抗精神,正是对这种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传承,才有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对世界列强侵略的英勇反抗屈服,也有了对中华文化的一脉传承。

此外,在讲《陈涉世家》人物蕴含的反抗精神时,我专门引用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一句话:“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指出孙悟空不仅仅只会降妖除魔,还有很强的反抗意识。这种反抗意识,和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类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讲《生命 生命》这一课时,我引用了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以此激励学生珍爱生命,有所作为,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成长为栋梁之才。

三、从经典名著中品味作品的文化意蕴

经典名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充分调动我们的生活经验,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去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智取生辰纲》一文讲的是晁盖、吴用等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学完课文后,学生意犹未尽。结合学生特点,我确定了“走进水浒”综合性学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研究的主题,下面是一组我推荐的选题:《水浒传》中人物外貌与性格的研究;《水浒传》中人物别名的来源;《水浒传》中武器与人物的关系;从歇后语看水浒故事……然后分小组研究讨论。学生有的阅读《水浒传》,有的欣赏《水浒传》的电视剧精彩片段,有的搜索有关《水浒传》的歇后语、人物称号,然后以小报的形式展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感受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魅力。

第4篇:儒学与传统文化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近几年,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学热一浪高于一浪。十以后,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越来越浓。总书记就“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频繁发声。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并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造的过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所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

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呢?

一、充分利用古诗文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遴选了若干诗、词、文、赋、曲、小说等古代文学作品。其中蕴藏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骚》《登高》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兼济天下积极用世的价值取向;《山居秋暝》《归园田居》蕴涵着宁静淡泊的隐士情怀,代表了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劝学》《师说》阐释了勤学好问、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陈情表》《项脊轩志》则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对亲情爱情的珍视……我们应充分利用古诗文教学的契机,让学生在诵读中拓展文化视野,积累文化知识,吮吸优秀传统文化的甘霖,吸纳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为其精神奠基。

二、充分利用古代名著阅读

《史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是高中生必定会接触到的古代名著,我们应充分利用带领学生阅读古代名著的契机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下面以读《史记》为例,谈谈这个问题。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中包含着丰富的文言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出自《史记》的成语就有七百多个。《史记》中还蕴涵着作者独特的“历史观”“英雄观”“荣辱观”“生死观”等。就“生死观”而言,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作主题阅读。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一也。”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死观:“士为知己者死”,荆轲为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勇敢刺杀秦王,为“义”捐躯;项羽是个本色英雄,他兵败垓下后,本有逃生机会,但他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知“耻”自刎乌江;屈原,举世皆浊而其独清,众人皆醉而其独醒,在苦心经营希望君明国强而不得的情况下,自沉汨罗,以死明志;司马迁本人,一个正直的史官,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被处宫刑,本应自裁,但他“恨私心有所不尽”,隐忍苟活,发愤著书,用皇皇巨著洗刷前耻,以生践志。通过主题阅读,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生死观”的内涵,启发学生关注自身的生命价值和人生取向。

三、充分利用读与写

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读写结合。作家韩少功说:“语文是一种慢功。”要写好文章首先需要大量积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积累素材,为其写作作准备。除了司马迁、苏轼、屈原,教材中还有大量的人与事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积累。如《劝学》可作为“借助外物,实现理想”的论据,亦可作为“成功在于持之以恒”的例证;《师说》可作为“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的论据;《烛之武退秦师》可作为“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的论据;《谏太宗十思疏》可作为“民安方能国泰”的论据;《逍遥游》可作为“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由”的论据等等。这样以读备写,以写促读。无论是读是写,都可以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充分利用课外活动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还应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我们可以作以下尝试。

1.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比赛,如优秀古诗文诵读比赛,国画、毛笔字比赛,讲传统故事比赛等。

2.充分利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让学生挖掘和整理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自觉参与传统节日的各种实践,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加强与家庭内成员和家庭外成员的沟通交流,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家庭团结和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以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3.组织学生观看央视品牌栏目《文明之旅》,了解中华传统的文字、礼仪、服饰、功夫等方面的知识和文化。观看《百家讲坛》,听钱文忠教授讲《弟子规》,听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等,用大家和电视媒体激发学生对国学产生兴趣,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心向往之。

4.通过报纸电视了解时事新闻,让学生品评社会丑恶现象,赞颂最美妈妈、最美老师、最美孝心少年,让学生懂得节约是美德,浪费是可耻;汇聚公益广告的力量,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5篇:儒学与传统文化范文

从教育层面上看,高中生物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课程。在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中,应该具备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和生物技术的了解程度,实现生物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此,教师要立足高中生物教育的发展现状,通过多方面的强化措施,使学生获得更加重要的生物科学和技术基础知识,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物课程的发展特性。在生物教学中,蕴含着许多传统文化思想,如果我们能够恰到好处地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且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之间的相互关联,以严谨、客观、积极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自然、改造自然。使学生能够保持“以人为本、科学创新”的发展意识,形成健康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表现

新课程改革之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的传统文化更加广泛,其内容十分丰富、实施措施更加完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探索生命规律通过丰富多彩的生物学科知识积累和实验探索,增强高中生物学生的德育范畴,在生物学中探索“植物细胞结构”、“生物进化规律”和“植物生长经验”,逐渐形成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加深学生对生物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同。从细胞的分裂、分化中领会到生命的神奇,从而更加尊重生命、珍视生命。在对生物科学的探究中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生物知识,形成客观的思想和认识。(二)凝聚思想价值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学生不但要借助于生物实验,体验学习乐趣,更要在生物教师的带领下,感受学科中蕴含的思想内涵。例如在“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中,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够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关切之情、理解生物学中的“进化与适应”思想,使学生能够透过生物教育的现象看本质,养成珍惜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观念。除了要具备和谐的发展意识,还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受“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感恩之情。此外,在基因遗传与变异教学内容中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性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跳出生物教育的局限性,在思想上更加健康,养成大胆质疑、勇于探究的思维和能力。(三)端正生活心态“珍爱生命、远离烟酒、拒绝、关注健康”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生物科学知识的渗透,能够促使学生将“识毒、防毒”和“生命、健康”信息融入实际生产、生活中,自觉的运用生物技能,处理和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生物科学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深入,弱化高中学生承受的升学压力,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四)继承优秀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在总体上呈现出了积极的发展态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积蓄的力量和知识直接体现出时代的精神特色,融合健康的道德观念,实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生物教育的相互结合。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生物课堂是他们探索知识的重要空间,也是继承优秀文化的发展阵地。发展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优势。除了让他们能够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还能将“礼、义、仁、智、信”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被学生继承下去,将优秀的文化发扬光大,切实提高高中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遭遇的瓶颈

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对新鲜事物抱有好奇的心理,难免会受到不良思想的诱导,从而在自身习惯、生活心态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受独生子女的影响,任性、自我的思想负面层次不断上升。(一)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高中生承受着较为繁琐学习任务和升学压力。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高中生在处理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进一步适应青春期的心理问题,这些压力如果不经过正确的疏导,就会使高中学生出现潜在的心理隐患。在人际交往、青春期教育上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亟待相关工作者通过训练、辅导等形式,促进生物教育中健康教育的发展成效。(二)生物教育和传统文化缺乏融合一直以来,生物教育被广大教育者认为是一项技术性、探究性的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教师需要在课程方法、评价措施、课堂内容等方面进行多方的探索。在生物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挖掘仍然存在着空缺。缺乏相关著作文献和技术探究。特别是发展领域的空白使生物教育和传统文化难以融合,学生无法获得更加高效思维形式,导致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无法得到统一。

四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生物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课程中存在的依据,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和价值观。使传统文化教育发挥出应有的成效,具体分析如下:(一)认识生命,善待他人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对于生命他们有着很多的不解。在生物教学中,生命的起源以科学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他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青少年生物教育来说,其中融合的传统文化是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和珍视。在《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有着这样的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就是说,身体是父母所给的,不能进行毁坏,这是传统孝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这句话和高中生物教育中生命的教育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关联。当前社会中,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生物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对青年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思想引导。因此,教师应该结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体生理知识,使学生在生物课程中体会人体孕育、分娩、成长等过程,深深领悟到生命的珍贵。从而更好的理解父母、照顾自己、善待他人。(二)凝聚情感,深化思想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充分的提升。人是万物的灵长,为此教师需要在生物教学中,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融合,赋予学生良好的思想心态、生活习惯和学习目标。例如,在苏教版必修三《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相关内容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养成“珍惜时间、重视规划”的学习思想,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时间、习惯进行调节,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中学生的身心发育如果能够和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实现更好的教育成效。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深化,还要立足生物发展优势,结合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内容,探究科学技术中存在的精神和理念,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结合传统文化,结合礼仪、忠孝、爱国、修身、齐家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提高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三)多措并举,德育为先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其发展核心是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成人、成才”。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在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发展理念,通过形式多样的措施,引导学生修德做人。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上,教师可以一主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于不同的课程,不能简单粗暴的逢课必用多媒体,要把精力放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如何提高学习效果上来,老师们要积极探索二者的主动对接和深度融合,而不是简单应用,喧宾夺主。(三)多媒体应用要适度、适时不能让多媒体信息满堂灌,过犹不及。尽管丰富多彩的画面,有声有色的资源有助于将学生带入情景设置,但另一方面教师更应配合这些图片、动画适时讲解,点拨。严格控制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要重视讲授,更要注重吸收和消化,不能违背了小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作者:李影 单位:贵州省兴义市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喜飞.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方式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1):129-131.

第6篇:儒学与传统文化范文

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代表作《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对小弗朗士他们说:“对一个民族最大的打击,莫过于毁灭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可见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000年,教育部重新修订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文化素养”这一概念,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应“熟悉中国文化传统,有一定作者简介:冯巧娥,浙江科技学院语言文学学院英语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电子邮箱:gracefeng79@163.com*本文系浙江科技学院教改项目“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中培养本土文化意识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10IB-a32)的研究成果。的艺术修养”。然而反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现状,过分重视西方文化的输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受到了阻碍。许多大学生捧着巧克力和玫瑰花却不知“七夕乞巧”;戴着面具、点着南瓜灯却不知“盂兰盆会”,当被问及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四大发明”、“四大国粹”和“四大文学名著”时,则更是傻眼。一个对本国文化都缺乏了解和热爱的人,对他国文化也很难熟悉和认同,也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学好一门外语。英语专业学生作为与世界接轨的一个人群,在跨文化交际中无疑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如果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稍有偏颇就会直接影响西方国家人士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因此,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客观辩证地看待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文化特征,理解中华民族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话语权”。

2.中国传统文化导入的途径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在树立“知彼文化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己文化意识”呢?针对这一问题,浙江科技学院语言文学学院对英语专业一年级《综合英语》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项目主要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导入,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途径:

2.1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工具,是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教材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好坏”(刘润清、戴曼纯2003)。美国著名语言学家CharlesFries(1945)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指出:“最有效的教材是这样的教材:它的立足点是一方面对所学的外语进行科学的描写,一方面又对学生的母语进行相应的描写,并加以仔细的比较”。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所选取的文章多承载着西方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母语文化缺失严重,鲜有教材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教程》(第2版)的第一、二册为例,仅有第一册在第六单元IsAnOnlyChildALonelyChild和第八单元MyForeverValentineDay的预习问题中提到了有关“计划生育”和“七夕”情人节等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根据授课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适当地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比重。

2.2教学方法

如果把综合英语课堂按时间顺序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那么每一阶段教师都可以随时、随地、随境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点。

(1)课前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作用,还能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综合英语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尤其注重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解释和补充。仍然以《综合教程》第一册第六单元为例,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班里做一份英文调查,有多少比例学生是独生子女,然后让他们查阅有关“One-childPolicy”产生的背景、涵义、影响,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谈谈该政策的利弊。调查结果呈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对话、采访、演讲等。教师在正式导入时,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客观的评价,让他们正确理解在中国特定国情下产生的计划生育政策。

(2)课中

1961年,泰勒和索伦森提出了“文化包”这一教学模式,主张通过文化对比讲解或讨论本族文化与异族文化的差异,使学生获得文化敏感性。教师可根据上课的实际需求选择讨论的中心议题,如: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因此在综合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所涉及的内容有选择地融入课堂,并将其与西方文化做鲜明对比,形成巨大的反差,让学生印象深刻。以《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三单元WhateverHappenedToManners为例,文章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论述了讲究礼节的必要性和意义,全文中心明确,围绕“礼节”贯穿全文,论证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师在教授时,如何将一个比较抽象的主题,深入浅出地剖析给学生是一个难点。刘国正(1985)曾提出:“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该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自然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不礼貌现象入手,如交际语言、餐饮和服饰礼仪等,将中西方礼节进行对比。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同时,能切身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仪原则;了解并认识西方传统文化“强调个性、崇尚自由”的原则。这里要特别补充的是,文化本身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有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意识之别,教师在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仍可借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案,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3)课后

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根据笔者在学期初对大一英语专业新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国的成语典故、民间神话故事、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先利用这些潜在元素,逐步引导学生对儒家思想或中国文学等较深奥内容的关注。这里分享笔者的一个教学实例:许多学生都看过电影和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可是当教师把“MomentinPeking”写在黑板上并告知他们这就是《京华烟云》的英译书名时,同学们都惊叹不止,深感中英文互译的奥秘。于是教师顺水推舟把林语堂先生的生平介绍和部分作品推荐给他们,还给他们开了一份课外阅读的书单:如《生活的艺术》、《吾国吾民》、《浮生六记》、《中国的智慧》等。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惊喜地发现,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就是来自林语堂、辜鸿铭等中国文化大师的著作。这些文章不仅体现了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也是对综合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导入的一种肯定。

2.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起着检验教学效果、提供反馈信息的作用,还在整体上引导和调控着整个教学进程。教学评价过程往往借助于教学测试来实现和完成。“英语测试是衡量英语教学成效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科学的衡量工具”(陈俊森2006)。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无论是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还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都侧重考查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缺失对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查。例如笔者建议在综合英语教学评价中可以适当比例地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测试。测试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短小的文化讲座、知识竞猜、文学戏剧表演,也可采用传统的考试方法,模仿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在试卷中专门设置一道人文知识题,其考察内容为中国国家地理、历史、文化传统和中国文学知识等。

2.4教师作用

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古之学者必有师”;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黄宗羲也曾说过“古之学者有大小,未有无师而成者”。千百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入,首先要提高英语教师的英文化和汉文化素养。教师在脑海里应绷着一根文化琴弦,通过广泛阅读、知识培训等不断充实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大量研究和调查的基础上,将这些洞察的结果自然地、有条理地融入于思维之中并服务于语言教学。其次,教师在激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地同时,还应注重文化个体的差异,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爱好特长、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角度完成一些有关文化知识点的课程作业,使他们感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其学以致用。与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授相比,教师一旦将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境界将大大升华。

3.中国传统文化导入的原则

3.1综合性原则

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体。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内涵丰富,既注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又崇尚“和谐统一”的价值原则,还倡导“中和中庸”的修养境界。所以在综合英语课堂上,教师应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将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社会、历史、文学、风俗等穿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其在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把握,真正做到“融会贯通”。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入不是生搬硬套、强加于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而是在整个英语教学框架内进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意识和修养。

3.2阶段性原则

宋代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曾说过“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入也应遵循这一规则,导入的内容应与学生所处的语言教学阶段相适应。教师先要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准确定位,然后根据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进行导入。在初级阶段,导入的内容可以是饮食、服饰、传说、风俗、礼仪等较生动形象的文化知识;在高级阶段,导入的内容可上升为文学、科技、艺术、宗教等教深奥的文化知识。

3.3启发性原则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可谓“启发式”教学的代表人物,他在《论语•述而》中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得不出结果就不去开导他,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适时启发。在综合英语课堂中,启发式教学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问”,教师要对所导入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精心设计,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从“听而有得”的被动局面转到“思而有获”的主动局面上来。

3.4建构性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单是一个外到内的知识转化和传递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应根据自己所积累的新旧经验,对接收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处理,形成新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在综合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入也不是强行灌入的,要让学生认真对比、体会中西方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异同,对各民族文化形成自己正确的判断,既不“全盘西化”,也不“唯我中华”,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

4.结语

第7篇:儒学与传统文化范文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学。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借语文课堂教给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精华的方法,从而达到对学生思想感情的滋润、熏染和精神情操的提高。

语文教学 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学。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用祖国的山川之美、风俗之美、历史之美陶冶学生;用民族的传统之美、文化之美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让学生在民族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我在黑板上写“雅正”一词,请学生释义,无人能答;我又写“物色”一词,也是鲜有人知;至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也大都不知所云。在如今中学生的“字典”里,似乎只有“指教”“寻找”“我爱你”这类浅俗的词句,而稍富传统文化色彩的“文辞”,他们却知之甚少。语文教学经过数十年的探索研究,“少慢差费”问题依然摆在广大师生面前。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学生连我们古老而优雅的母语都掌握不好,何以在其他方面有更高的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工具性”自不必说,而我们的学生很大程度上就是缺乏这种“人文性”的开发。我们不否认别国优秀经验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但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是要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以补足学生人文素质的严重低下。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如今,大部分中学生对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匮乏,因此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自然不如人意。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学。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用祖国的山川之美、风俗之美、历史之美陶冶学生;用民族的传统之美、文化之美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让学生在民族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当语文学科的性质重新确定为“文化载体”时,我们更应担负起培养学生健康向上、高品位的文化素养,重铸新世纪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

转贴于

一、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是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它本来就该满载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语文教学就要起到文化传递的作用,我们要努力营造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感受到传统文化特有的甘甜与魅力。

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一个民族特定思想情感、特定生活情景、特定文化传统的写照。古典诗文是汉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我们必须着意引导学生去把握汉语言文化的内在特质,体会作品中蕴涵的精神价值、道德观念。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鼓励学生读背,使学生养成品读古诗文的习惯,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含优美意象的古诗文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品性灵气。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唤醒学生的心灵

夏丏尊先生说:“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汉语言婉转和谐的音乐美,揣摩汉字的形式美、意蕴美,唤起丰富多彩的意象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对汉语言的内在美有更加丰富、细腻、深刻的理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交流,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推动,在潜移默化中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觉悟,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源泉。我们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在体验中深入作品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用生动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实物的展示、音乐的渲染等方式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氛围之中,真正感染学生的心灵。

三、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是培育和发展民族精神的载体,担负着传承民族精神的庄严使命。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是新世纪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举措和重要保证。

第8篇:儒学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诸多文化常识及相关内容,例如丰富的优秀文化典籍,《史记》《汉书》《后汉书》《诗经》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对文化常识进行渗透,必须深层次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充分利用古诗文教材,传承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经典型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非常明显,有传统美德、传统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爱国主义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教学《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引出孔子的“礼治”,就要对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畴和概念、术语,像“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加以强化。在《劝学》和《师说》的教学中,抓住古人勤学、尊师的美德,结合目前的现状,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教学《陈情表》时,让学生趁机接受“孝”的教育。在教学《苏武传》时,利用朗读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古文经典篇目,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把关注的意识投向人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屈原、陆游、杜甫,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进苏轼、李白,理解什么是豁达、豪放……特别是在必修三、必修五的诗歌教学中,对那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古诗文篇目,就倾心倾力,有意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震撼、感染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可以形成一种强大动力,最终积淀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

深入挖掘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语文教材中蕴藏着非常多的文化常识。例如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汪蓉、刘伶等。如果不注重学生的体验和领悟,学生停留于表面的认识,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不利于文化常识的真正渗透与传播。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了解,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化常识进行深入剖析,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文化常识。以“北宋文化四大家”苏轼的文化作品为例,选其作品《赤壁赋》展开讨论,苏轼以独特的笔触,将人生观娓娓道来,既包含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也包含随缘而安的人生态度和忘情尘世的洒脱。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层次发掘汉语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出促进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和人格健全的因素,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教学语文教学内容表达的深刻内涵和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除此之外,通过文化作品了解文化常识,还要求学生对其语言进行了解。例如《赤壁赋》一文先后呈现出了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于课文的字里行间,这就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和魅力。

三、巧用课外诵读实践,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通常情况下,教师要通过课外诵读和实践这两个途径来进行。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其要鼓励学生在闲暇时间多阅读文化经典,诵读经典诗文,将传统文化与道德实践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合理的指导、规范学生的行为活动,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与初中生相比较,高中生的认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阅读文化名著,即《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诗经》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其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并且也会将传统文化精神继续弘扬下去。

四、利用作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第9篇:儒学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教学;综合素质;活动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81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师生必须对其加以重视。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的要求。要想更好地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历史教师队伍。为此,历史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道德修养水平,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具备良好的情操和性格。

为了提升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我们可以组织他们外出考察、参观等,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或邀请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到校做讲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要鼓励教师阅读历史专业书籍和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让他们能更好地对历史教材进行专业性的把握。

对历史教材的专业性把握,应本着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切忌讲假话,讲大话,讲空话。一切真的、善的都是美的,历史教学如果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美,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当代社会已走入信息时代,学生的历史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并且和教师处在同一个平台。教师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总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识的掌握和良好性格的养成。如何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不同看法,能集中反映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如果教师宽容、理解学生,就等于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给了他们足够的助跑距离,使他们能够展翅高飞,有所作为,反之,则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到的只是专制与非理性。

二、引领学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课堂是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知识宝藏。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的这些知识,组织学生思考、探讨、交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汲取这些文化营养,充裕自己的头脑,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适时的启发。

如“文字的演变”,通过展示从甲骨文到大篆体“马”的演变,引导学生思考:在此期间文字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不难发现,原先曲折象形的线条逐渐被拉直拉平,方形圆形的团块被线条所取代,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

如“孔子”,教师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孔子有关教育的言论,使学生意识到古代圣哲的观念直到今天仍有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完全摒弃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一大损失。

如秦汉时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魏晋南北朝时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句,宋朝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清朝扬州八怪的绘画作品等,均可作为课堂师生共鉴的材料。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表现方法去品评、赏析,而且要学生去思考作品本身蕴藏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而深邃的,区区几本历史教材无法将其全部涵盖其中,只能展现部分历史文化现象,更多地需要学生自己去揣摩与搜寻课外阅读材料,进而理解、消化、整合、升华。作为教师,应率先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触摸中国传统文化之脉搏,形成自身的传统文化品格,以应对当今瞬息万变的各种文化现象。这样才能使现实的历史教育与丰富的传统文化有效结合起来,推动新的一代以自身的文化品性去创造中国美好的未来。

三、通过多样的活动体验,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学生从课堂教学和书籍中获取的知识虽然不少,但能真正内化为自己文化认同的却十分有限。教师可根据中学生的认知及心理特点,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地方自身资源的优势和特色,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为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使课程具有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功能,使传统文化更具亲切感、亲和力。

学生通过对经典的阅读,修身益智,在浸润经典文化中传承文化,提升素养。如教学“惠山泥人制作课程”时,组织学生走进泥人博物馆、古运河窑址博物馆等进行体验实践,并通过泥人制作,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手,进一步了解家乡文化和民间工艺,提高审美情趣。又如组织学生以校园、社区、家庭为背景,通过寻找、捕捉身边的真实故事,以“微电影”、小报道的方式,反映普通人“诚实、谦让、孝顺、勤奋、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等真善美,使学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再如利用春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区探究“楹联文化”,参加民俗活动,听社区老人讲述传统故事。让学生用画笔创作有关核心价值观和民俗文化的四格漫画,为社区的居民书写春联,用行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外,还可组织学生通过参加社会上的一些传统仪式活动来了解传统文化的习俗内涵,如中秋祭月仪式等,让学生通过学习古代礼仪能深入体会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