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第四方物流;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5 文献标识码: A
一、第四方物流的概述
1.第四方物流概念的提出
在当今物流链中,买卖货物双方为第一、第二方,物流公司被称为第三方,而向前三方提供供应链管理、物流咨询等系统供应链解决方案的企业叫“第四方物流”。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4PL)这一概念最初仅是在1996年由埃森哲咨询公司(Anderson Consulting)在《战略供应链联盟》一书中首次阐述并作为专有的服务商标进行了注册。该公司认为:“第四方物流就是一个供应链的整合者及协调者,管理组织本身与其他互补所有的资源、能力和技术来提供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4PL经营者基于整个供应链过程来考虑问题,扮演着协调人的角色:它一方面与客户协调,与客户共同管理资源、计划和控制生产,设计全程物流方案;另一方面与各分包商协调,组织完成实际物流活动。因此,4PL提供的是一种全面的物流解决方案,与客户建立的是长期、稳固的伙伴关系。
2.第四方物流的特点
(1)第四方物流的特点之一是其提供了一个综合性供应链解决方案,以有效地适应需方多样化和复杂的需求,集中所有的资源为客户完善地解决问题,因此对于传统以功能性为主,如运输、配送、加工等外包的第三方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提升。综合供应链的解决方案包括:
①应链再造。供应链的参与者将供应链规划与实施同步进行,或利用独立的供应链管理的传统模式,将商贸战略与供应链战略连成一线,创造性地重新设计了参与者之间的供应链,使之达到一体化标准。
②功能转化。主要是销售和操作规划、配送管理、物资采购、客户响应以及供应链技术等,通过战略调整、流程再造、整体性改变管理和技术,使客户间的供应链运作一体化,提供技术、仓储和运输服务的最佳组合。
③业务流程再造。第四方将客户与供应商信息和技术系统一体化,把人的因素和业务规范有机结合起来,使整个供应链规划和业务流程能够有效地贯彻实施。
④实施第四方物流,开展多功能、多流程的供应链管理,为供应链功能或流程提供完整的服务。
(2)第四方物流的特点之二是通过影响整个供应链来获得价值,为客户带来的利益包括:
①利润增长。第四方物流的利润增长将取决于服务质量的提高、实用性的增加和物流成本的降低。由于第四方物流关注的是整条供应链,而非第三方中仓储或运输单方面的效益,因此其为客户及自身带来的综合效益会出现惊人的进展。
②运营成本降低。即通过整条供应链外包功能达到提高运作效率、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流程一体化、供应链规划的改善和实施将使运营成本和产品销售成本降低。
③工作成本降低。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的管理流程和标准化管理,使存货和现金流转次数减少,工作成本大幅度降低,目前很多第三方物流提供商正采取这种流程或是信息化改善的步骤,通过与出色的服务提供商联盟来提高他们的技能。
④提高资产利用率。客户通过第四方物流减少了固定资产占用和提高了资产利用率,使得客户通过投资研究设计、产品开发、销售与市场拓展等获得经济效益的提高。第四方物流的出现能否解决我国“物流瓶颈”问题,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目前我国第四方物流发展状况和制约因素
1.第四方物流在我国实施的意义
在当今的供应链环境中,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物流服务质量、服务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物流服务商从具体的运输管理协调和供应链管理上升到对整个物流供应链的整合优化和供应链方案的再造设计,建立社会化、现代化、一体化的物流模式已成为解决我国物流瓶颈的关键因素。第四方物流能够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推动物流业向规模化、社会化、网络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可以实现快速度、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运送服务;能够解决在合作关系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合作双方能够彼此间信任;能解决整个社会物流的主要问题,使整个社会物流资源得以整合。可以看出第四方物流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其可提供“一站式”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这一点是传统物流企业所不具备的。因此我国发展第四方物流不仅对于形成第四方物流市场有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整合传统物流企业资源及指导传统物流企业的转型都有重要的意义。
2.我国第四方物流发展现状
目前构成我国物流市场竞争主体的主要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总体来说,随着供应链不断向纵深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面对客户复杂的物流需求显得力不从心,需要有专门的物流企业针对供应链活动提出完整而有效的方案。第四方物流企业就充当了这一角色。据中国仓储协会对全国450家大中型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75%的企业将会选择新型的现代物流企业,并把自己的所有综合物流业务外包给这些物流企业。
我国目前物流市场中的第四方物流企业为数甚少,于2002年11月28日成立的广州安得供应链技术有限公司为东泽电器提供从供应商到经销商、从经销商到单一客户的一整套涉及货物运输、仓储、货物跟踪等全流程的解决方案,是国内第一家第四方物流企业;2002 年12月,海尔集团物流有限公司与寰宇空港物流签订北京首都机场的物流合作项目协议,也标志着海尔物流己进入第四方物流领域;亚洲物流(天津)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网络物流服务商;共和快捷也成为北京地区首屈一指的第四方物流企业。
3.制约我国第四方物流发展的因素
(1)第四方物流在中国的市场需求不足。如果说第三方物流是对供应链部分功能的整合,那么第四方物流则是对整个供应链的整合,其产生必须以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目前国内物流产业尚不成熟,大部分物流企业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对物流效率缺乏重视,第三方物流产业还远远未达到高度发达,在这样的前提下,要发展第四方物流,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的障碍。
(2)缺乏客户的认可和信任。第四方物流服务就是要管理他人的资产、他人的网络,既要为客户设计一个价位合理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价位的基础上,从承运人和配送商那里为客户争取到一个面面俱到的协议。如果在这些具体的运作环节中,无法实现对客户的承诺,将失去客户的信任。
(3)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差
设施和装备对第四方物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其整合多方资源的一个必需的硬件。而我国在这方面做的相当不够,一是基础设施在质和量上都不够,且建设布局不合理;二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三是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四是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4)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滞后。具体拿TT技术服务提供商这个环节来说,4PL的实施离不开其所提供的全面供应链及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此系统必须与客户现有的商业物流服务平台进行无缝衔接,才能实现供应链上所有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共享,达到资源整合的目标。第四方物流企业往往有自己一定的技术实力,但不可避免的还是要依靠电信、呼叫中心等技术力量强大的服务商。从竞争优势的角度看二者的核心能力在于提供的服务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信息技术提供商也可能成为第四方物流的潜在竞争对手,而且由于它们自身的独特的技术能力和其擅长的模仿能力,难免不保证技术服务商也进入这个领域。
(5)人才的匾乏。4PL的管理咨询专家要具备综合的物流咨询能力,不仅要具备物流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还要具备人力资源管理、技术集成等全方位的知识和能力。
三、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对策
1.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第四方物流发展作铺垫。因为第四方物流首先是通过第三方物流整合社会资源的基础上再进行整合,只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才有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比较分散,既有改制后的大型物资集团,又有生产企业延伸供应链而形成分管专业化物流公司,还有外商和民营企业,为满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现代物流的需要,必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大型企业集团,这样既可以在不增加资本投入的情况下,提高物流业的效益,又可以为协作企业创造“第三方利润源”。
2.促进物流信息化的进程,加速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的融合,建立全国性的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我国目前正在推进信息化进程,同时物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重要的地位,把当前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产业结合起来的最佳途径就是培育第四方物流,建立全国物流行业的公共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形式整合物流企业(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源,使我国物流产业真正有质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物流公司的竞争。
3.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做好物流基础建设、产业服务、规范工作。政府转变其管理职能,搞好物流基础建设、产业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在物流产业政策上,应重点放在物流基础建设、产业服务、规范工作等方面。由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收期长,因此应建立以政府资金为主导,引导外资、民间资金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投资体系,并借鉴国外的经验,改革物流设施投资的纯现金回报制度,让物流企业低成本运作,适当时候可以发行物流建设债券,或者放宽科技含量高的物流公司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条件,为物流建设筹资。
4.规范行业标准,优化市场秩序。第四方物流对整合社会资源、提升物流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发展第四方物流应该是政府重点发展的对象,在物流产业政策上,要重点投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网上物流信息和商务活动,做好物流规范工作,如建立商品条形码标准,鼓励物流企业技术创新等,给物流产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5.加强培养专业物流人才,提升物流产业水平。我国物流人才和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我国物流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目前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人才匮乏,因没有对物流资源进行有效管理而使其利用率低下已经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一大问题。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资料:
[1]陈建清,刘文煌,张安廷.第四方物流现状及决策支持初探[J].企业管理,2002,9:48-50.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资金保障,提前预支,合理分配
1.中小企业物流供应链融资的相关定义
1.1中小企业当前物流供应链基本定义。物流供应链是将当前物流供应链中的上流整体规划设计企业与中下游物流供应和实施企业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资金、资源等进行循环整体控制,根据当前企业的组成模式、资金的组成结构以及物权的整体归属进行整体解决规划的一种融资模式。这个最新型的融资模式可以解决在当前物流供应中中小企业担保难、资金难以为继的困难境地,同时可以大大的提高整体供应链的效率,是企业提高物流有效性的强有力的手段。
1.2 物流供应链融资当前的主要类型。物流供应链融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大种:第一种:监管融资服务方案。这个融资服务模式主要是依托于规模比较庞大的零售商对其下属配套的物流供应企业进行第三方的外包担保,利用其比较好的信誉与巨大的销售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担保和监管,同时进行业务的金融机构提供融资、资金管理、资金结算的整体配套服务。第二种:保理融资服务方案。这一方案将就是将物流企业赚取的资金进行转卖,将这些转卖给第三方的银行结构,这种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服务产品的发行行需要承担着较大的金融风险。第三种:保兑仓融资方案。是四方银行、供应商、经销商、仓储商四个方面进行金融合作,以流通中的货物为担保,将银行的结算汇票作为计算工具,利用银行树立的强大信用体系作为承担着,进行的融资服务。
2、中小企业物流供应链融资带来的影响
2.1供应链融资为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供应链融资方案为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他们可以在面临着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的情况下求助于这一经营模式,能够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在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可以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减少交易风险,能够有力的解决当前物流供应中层出不穷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借助银行提供的融资供应链可以稳固资金的流向,掌握当前供应链的具体行程情况,减小资金流通的压力,可以赚取更大的利益。
2.2供应链融资为银行带来的好处。供应链融资作为一个整体融资解决方案有着其他融资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他是利用在物流供应过程中各个基本节点进行物资担保,随着物流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影响范围,并会随着信用额的改变有着不同程度提升,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低银行的应用危机,由于其收益与金融风险的完美整合,能够完全符合银行和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利益需求,能够在客观上规避可能存在的信用缺失的问题。
3.中小企业物流供应链融资运行机制的思路和方法
物流供应链的融资对于当前物流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物流行业进行了一定大范围的改革,当前主要的物流供应链主要举措是:
(1)银行根据当前物流供应链中职能不同的公司理顺出他们的关系和主要经济内容活动,同时得到他们潜在的物流产品以及对于市场的影响和各自的收入和组成模式,以便进行金融产品设计时提高效率,使资金能够更加有效的分配。
(2)银行整合自身的经济能力,根据自己的经济完善度和服务提供的范围对自身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结算供应链中的公司的实际支付能力和资金的流向,将流动资金和产品服务特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着重考察当前服务需要服务的交易流向背景,资金的控制和流向模式,结合当前最近的经济分配模式,进行整体的企业资金分析和有效的资金的风险控制。
(4)最终银行结合整体的情况提供一系列融资方案、资金整合业务、结算结果完善的整体综合服务,最终形成有效的业务链的形成,使之能够长久稳定的运行下去,从中得到更多的利益。
4.中小企业物流供应链融资未来前景和相应的问题
4.1中小企业物流供应链融资的光明市场
供应链有着优秀的完善体制是其能够整体长久存在的内在原因。首先这是符合银行未来发展需要的。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银行需要新鲜的血液和更加广大的用户群体来扩展自己的金融业务,因此银行面临着推陈出新的必然选择。其次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在当前各种抵押系统不够完善同时需要较高成本进行融资交易的发展困境下,中小企业物流在苦苦的挣扎,他们渴求一种能够需要较少抵押产品的金融交易物,同时可以提供大量的流动资金和等值的抵押卷。因此中小企业物流融资产品受到了当前中小企业的亲睐。
4.2中小企业物流供应链融资的当前和未来实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中国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信贷机制会成为未来供应链融资中的巨大问题。银行与各个供应链阶段的公司没有一个相互有利的信用保障,这在发生信贷危机时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由于没有有效的信用控制,那么在银行的方面没有能力进一步提高金融产品在这一部分的投入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尽快的解决以上问题以便在未来可以规避各种金融风险的产生,加强物流行业的完善性,使之能够长久快速的发展起来。
5.结语。当前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中小型企业在物流方面的不完整,使物流行供应链融资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银行和企业同时提高自己在融资方面的意识和信用,使加快物流供应链融资进程的有效方法,建立一个能够有利于各个阶层的供应链模式是我们当前首要的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郭自明;;建立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CRM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A];2005年全国塔器及塔内件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贾玉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A];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李倩;;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服务提供商的支持[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关键词】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
[作者简介】李远远,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140-04
物流专家戴定一指出,智能物流标志着信息化在整合网络和管控流程中进入新阶段,即进入动态、实时选择和控制的管理水平。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指出智慧物流将是信息化物流的下一站。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是提供整合物流服务的协同平台,综合利用集成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智能化地思维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使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运作,在统一、协同的管理平台上提供高效率、标准化的综合性物流服务。从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成为能提供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的整合运营商。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能有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物流业务彼此独立运作、缺乏整合、物流业务之间难以无缝连接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规避物流业务主体自建信息化平台的重复投入问题,以高度集约化、功能耦合、以物流电子商务为核心、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的整合信息平台,为物流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撑,提升物流企业、企业物流以及区域物流的综合竞争力。本文即对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目标、平台功能及系统框架进行系统分析,并以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实例分析。
一、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目标
将智慧物流理念贯穿于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和运营,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解决方案,实现物流服务一体化、物流过程可视化、物流交易电子化、物流资源集成化、物流运作标准化、客户服务个性化。
物流服务一体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对主要物流业务进行整合,消除业务间不能无缝对接的情况,提高不同业务的协同和整合能力,提高物流服务整体效率。
物流过程可视化,应用物联网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移动位置信息服务(MP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无线通信等技术,使供应链物流全程透明可追溯,对运营全面管控和规范化管理,使运作过程的事故率和货损率降低。
物流交易电子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物流电子商务功能提升了物流服务交易效率,提高了客户和物流企业的互动效率。降低了物流服务的搜寻和交易成本,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物流资源集成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通过整合各类物流资源。合理化分类管理和调度,能更有效地调度更多的社会物流资源,实现集约化利用,提升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和成长空间。
物流运作标准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对物流运作方案实行全面标准化管理,实现标准化信息管理和物流业务运作,提高管理效率和防范风险能力。
客户服务个性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能为客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专业、细致、个性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提升了物流服务营销能力。此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还能进行统一结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管控力度。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最终将成为社会化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为众多物流企业和客户企业所用,成为一个能提供整合供应链物流服务的运营平台,改变区域的物流生态,使各个物流企业和客户企业之间建立先进的信息沟通平台和规范化、标准化、高效率的物流运作模式,降低整个物流生态圈的运营成本和提高盈利能力,同时,更有助于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物流生态圈进行有效管控。制定促进物流生态圈运营发展的政策措施。与智慧城市建设协调同步并为其提供支撑。
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规划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规划要基于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供应链物流运营的商业模式。面向区域物流生态圈。围绕提供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目的,设计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
1.运营主体:国内外物流企业、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等。通过平台布局形成供应链物流运营网络。提供国际国内物流业务服务。
2.服务范围:从供应链一体化的角度,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上协同供应链各节点成员、物流客户以及平台服务人员,涵盖仓储、运输、配送、货代等物流业务并将各物流业务无缝整合,完成供应链物流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
3.管理体系:智慧物流信息平台通过管理供应链节点企业、管理物流业务、管理客户、管理平台服务人员、智能学习等,实现平台的协同运营。管理供应链节点企业,是平台管理体系中最核心的功能,在各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建立规范、顺畅的信息互通和协同运作机制,稳定并拓展智慧物流生态圈;管理物流业务,对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业务进行有机的过程管控和整体绩效管控,服务于整个供应链战略;管理客户,以智慧物流核心理念深度营销客户,充分挖掘客户潜在价值,建立客户服务标准和规范,为客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个性化服务、人性化服务,维系客户忠诚度,与客户之间建立共同的风险管控机制并将其渗透到物流业务运作的各个环节;管理平台服务人员,将员工绩效、能力提升、薪酬激励与平台价值创造相结合,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平台管理指标相结合。具体落实到物流方案的各个环节;智能学习,平台立足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整合国际国内物流业务。不断创新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
4.输入输出:平台的输入是物流资源(包括平台自有物流资源和能调度的社会物流资源);平台的输出是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具有专业化、标准化、个性化、人性化等特征。因此,平台的壮大取决于输入物流资源及输出物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即以优化的物流资源组合,为客户提供满足需要的、个性化、一体化物流服务。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应具有宏观视野,综合利用各种物流资源,创新客户服务价值;具有管理协同能力,提高物流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产出水平。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从本质上看,其功能体现为人性化的客户服务、有智慧和灵性的协同、“手机+鼠标+车轮”的响应方式。智慧和灵性的协同又分三个层面,即:物流业务之间的一体化协同、供应链一体化协同、物流生态圈的协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则实现了这三个层次的协同,形成了良性和谐的物流生态圈,和谐了与供应链伙伴、客户及员工的关系,提高了社会物流运作整体效率,降低了社会物流运营成本,最终提高了整个物流行业的综合效益。
三、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系统框架设计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实施,需要以智慧物流和供应链一体化为基本理念,根据物流生态圈的要求,建立支持实时信息联通和工作流的信息协同机制;应用智能物流电子商务模型;支持多元化物流业务(含仓储、运输、配送、货代等)并能实现业务协同和管理协同,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物流企业、客户、平台员工都能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目标统一、协同一致地运作。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由图所示,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四种有机整合:(1)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政府部门的物流信息服务,提高政府监管能力。航空、铁路、公路、水运、邮政、海关、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烟草、安全监管、工商、税务、公安、商务等部门的物流信息资源都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得以整合和深度开发:(2)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重点物流行业。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等电子单证信息可以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有效地协同。促进了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多种运输方式的一体化发展;(3)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物流全过程。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开展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服务,物流全程透明化、可视化,并能对物品实现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推动物流服务的社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科;(4)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其他物流信息平台资源。通过与其他物流信息平台形成联动网络,拓展物流信息网络的覆盖范围,促进专业化物流信息服务业的规模化发展。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主要应用三类技术:(1)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RFID、3S(GNSS、GIS、RS)等通信和信息技术;(2)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云计算等技术;(3)智能交通系统(ITS)、物流信息管理系统(LMS)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将这三类技术应用于物品电子标识、自动识别,信息交换、移动信息服务,可视化服务和位置服务,以及智能交通、物流经营管理等方面;并能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影响和带动一批专业化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创新。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一种转化:将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等释放的零散物流需求整合起来。通过平台的智能匹配和综合服务功能,输出综合物流解决方案。所提供的服务按照深度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也代表着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不断发展创新的方向:(1)基于单供应链的一体化物流业务解决方案;(2)基于供应链网的综合性物流业务解决方案;(3)基于物流生态圈的全方位物流业务解决方案。因此,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是以智能化的高水平物流业务解决方案为其核心产品,以物流全程可视化为其提供数据支撑,以物流业务标准化为其实施保障。
四、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实例分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性位置及其发展条件为其建成依托海港、连通多区域的国际通道和成为国际性现代物流基地奠定了有利条件。目前广西北部湾物流信息化工作已初具成效,南宁、钦州、凭祥保税物流信息系统已建成并实施:广西电子口岸物流服务信息平台、钦州港国际航运中心电子口岸、南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柳州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等正在逐步构建;部分大中型物流企业已开始应用JIT、VMI、SCM等管理系统来提升其专业化能力。
然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物流运作较大部分仍采取单独、孤立的方式,如货代企业、运输公司、仓储公司等的各种物流业务之间缺乏整合,无法实现不同物流业务之间的无缝连接,致使整体物流运作效率偏低;物流信息系统也是自成体系、缺乏有效连通,致使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交换。存在重复采集、不匹配、更新速度慢等问题,更谈不上智能信息管理和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方案。因此,需要构建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以信息化建设带动整体物流运作效率提升和物流成本下降。优化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最大限度地盘活物流资源存量。
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目标:以供应链物流服务为立足点,建设区域性物流服务平台。建立规范便捷的信息交互系统,与公路、铁路、机场、港口高效联接,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接,与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信息进行交换与共享;通过平台交易中心,客户和物流服务商可以自由交易,获得一站式供应链物流服务。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应成为“国家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成为本区域的物流信息中心和物流服务平台,提供符合本区域特色需求的区域物流信息服务及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
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按照“政府引导、行业主导、社会参与;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机制科学、运营良性、开放兼容”的原则。在规划实施中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整合分散的物流信息。虽然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系统中的企业及物流基础设施都在逐步信息化,但是,在信息资源的汇集利用、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智能物流运营管理与决策等方面还显得不足,无法满足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需要,必须首先进行信息整合和有效集成;推进信息采集的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建立依托价值链、各关联主体的物流信息资源开放互联、注重标准化和安全性的物流信息链,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在部门与企业之间建立信息互联互通的机制,协调好政府部门、物流重点行业(航空、铁路、公路、邮政等)、物流企业、企业物流之间的关系,做好信息沟通、集中管理及共享的组织与制度保障,逐步营造信息共享的良好环境。通过信息共享也能有效配置和利用运力。避免运力过剩而导致行业发展不稳定的现象发生。
3.建立良性运营模式。平台向会员提供运输配送、货运、物流信息管理、推荐物流服务商等系列服务,实现物流过程人、车、货、客户等信息共享,并通过多重监督系统确保货物安全到达。平台有强大的汇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可由政府、协会和企业联合起来统计和区域物流业的权威数据信息,为企业经营者和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因此,政府在平台规划、建设、运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平台是公共性物流服务企业,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一定盈利来维持运作。
4.推动物流社会化运作机制。推动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将物流业务剥离,交给社会化的物流服务平台和物流企业来完成,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即可发挥这一作用,推动物流服务需求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联通和联动发展,提高物流社会化水平,增强物流企业的专业化能力,提高产业链运作效率和节点企业的及时响应能力。推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与大宗商品集散市场、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网络零售等业态的整合和一体化服务。推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成为自动识别、可视化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主体,提升重点领域(医药、农产品等)的信息管理水平和质量保障能力。推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成为行业协同、重点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的服务平台。
关键词:建筑企业;材料采购;供应链;采购管理
1前言
建筑行业是重要的支柱型经济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在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推进,建筑行业发展规模逐步提升,这同时也增加了建筑市场内部的竞争。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并且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除了“苦练外功”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之外,还需要“兼修内功”做好企业内部管理,其中材料采购管理就是需要特别关注的要点。通过对材料采购的管理,降低采购成本,这有助于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提升经济效益。所以,作为采购工作者来讲,就需要对材料采购管理加强研究,将供应链这一理念运用起来,融入采购管理之中,推动材料采购的优化构建,降低整体采购成本。
2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分析
2.1供应链概述。供应链(Supplychain),根据业界的研究,可以认为供应链是指在生产或流通过程中,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和下游企业,由此构建起来的网链式结构。供应链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结构,而是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呈现,主要涵盖了物资流通、商业流通、信息流通和资金流通等流程,每个流程各自具有不同功能,也具有不同的流通方向。物资流通,这是供应链中的主要流通过程,是物资商品从商家流向消费者的流程,其中还涉及批发、物流、零售等不同环节。商业流通,则是商业层面涉及的相关内容,包含了接受订货、签订合同、合同执行等。信息流通,则是交易双方或多方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如价格信息、数量信息等。资金流通,则是交易主体之间的资金流动。总的来说,供应链是市场营销中的一种重要模式,这对于企业采购工作来讲,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需要对此形成认识。2.2采购与管理。采购,就是依据实际的物资需求,通过一定的渠道,面向生产厂家购买所需物资的相关工作,这是生产资料从供应端向制造端转移的核心流程。不仅如此,采购还涉及很多其他的工作,如物流运输、产品包装、储存等。采购的核心本质,就是物资的所属权发生了转换,在这一过程中,也涉及对应的资金转换。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主要业务是工程建设,而工程建设会使用到很多不同的物资材料,比如水泥、钢筋、管材、电缆、机电设备等。为了保证工程的正常开展,那么就需要保持物资供应充足和及时,这就需要确保采购工作和工程建设形成对应。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将材料采购的成本降下来,尽可能减少采购成本支出。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落实管理工作。采购管理,就是针对采购工作所进行的管理,涉及采购价格控制、采购数量管理、材料质量管控、物流运输管理、库存管理等多环节的工作。通过采购管理的执行落实,能够切实提高采购工作的水平,使其发挥出显著效益。2.3供应链采购。在供应链视角下,采购工作需要建立起供应链采购体系,要从传统的采购模式中摆脱出来。依据采购工作的实际发展来讲,传统采购模式存在较多弊端。比如招标采购的模式,以招投标的形式,面向企业进行采购,这种模式的流程较为烦琐,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且需要一定成本,这和简化采购、降低成本的要求存在不契合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立足供应链,建立起供应链采购的新模式。供应链采购,就是建筑企业要建立起采购供应链,形成完善的采购渠道,在产生采购需求的时候,可以直接通过供应链采购物资,不需要重复开展招投标工作,这样不仅可以简化采购流程,还可以节省一定的成本。不仅如此,供应链采购,还可以优化建筑企业的物资材料管理,减小库存压力,从而降低建筑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
3建筑企业材料采购在供应链视角下表现出的问题
供应链视角下,反思建筑企业的材料采购工作,可以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关注。3.1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供应链采购体系。供应链采购体系和传统采购模式相比,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如效率高、成本低等,这符合新时期建筑企业发展的切实需求。对于建筑企业来讲,就应该推进供应链采购体系的建设,逐步取代传统的采购模式,推动采购工作步入新的阶段。然而,从目前建筑企业工程材料采购的实际情况来说,并未建立起完善的供应链采购体系。在建筑企业中,针对某些工程材料,建立了供应链,比如水泥、钢筋这些大宗材料,建筑企业都会确定长期的固定供货商。然而对于一些小宗、非标准的物资,建筑企业这没有建立起采购供应链,对于这些材料还是处在传统的采购模式当中。供应链采购只是覆盖了主要工程材料,对其他非主要材料的覆盖不足,这就导致供应链采购体系不完善,有待进一步优化。3.2采购供应链彼此独立缺乏相互关联。供应链并不单纯是链式结构,高层次的供应链,应该是网状链式结构,也就是不同供应链之间,需要形成结合,让不同供应链之间保持协同和匹配。针对建筑工程建设来讲,在施工中对于物资材料的使用速度并不相同,有的材料使用快,有的材料使用慢,这样在采购时,对于使用快的材料,就要加强采购;对于使用慢的材料,则要放缓采购。在采购实践中,就需要保持二者协调,提升材料的使用率。然而在现实中,建筑企业采购供应链之间彼此独立,是以单链条的形式存在,不同采购供应链彼此之间没有形成有效交互,导致采购工作的协调不足,这就会影响到材料采购的整体效果。3.3对供应商的选择不合理。建立采购供应链,需要对供应商合理选择,将可靠的供应商加入供应链的建设之中,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供应链。如果某个供应商不可靠,那么就会导致供应链中断的风险较大。对于供应商的选择,需要通过对多方面指标的分析,综合评定,如产品质量、产品价格、物流运输、售后服务等。要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确定最为合理的厂家作为供应商。不过,在当前采购管理实践中,对于供应商的选择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对供应商的评定不合理,将一些实力不足的厂家纳入了供应链,从而埋下了一些隐患。3.4供应链管理力度不足。在建立起采购供应链之后,还需要针对供应链做好管理,确保供应链稳定发挥作用。而供应链的管理,主要包含供应商管理与供应链优化。对于供应商而言,在市场条件变化、企业经营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供应商的评级会出现变化,这就需要周期性评价供应商,对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予以更换。而在供应链优化方面,这需要结合建筑企业材料采购需求,对供应链进行补充或是精简。从当前建筑企业的材料采购管理来讲,这些方面的工作,都体现出力度不足的问题,导致采购供应链的稳定性出现下滑,给采购工作带来影响。
4供应链视角下建筑企业做好采购管理的对策
针对建筑企业工程材料采购管理在供应链视角下表现出的一些问题,管理人员需要对此予以理解,把握这些问题带来的影响,以供应链为导向,优化建筑企业采购管理,切实提高工程材料采购有效性。4.1建立完善的采购供应链体系。在供应链视角下,建筑企业工程材料采购,需要建设起供应链体系,将各项材料的采购,都纳入供应链当中,形成完善的采购体系结构。具体来说,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大宗物资、标准化材料的采购供应链建设。这就需要结合工程建设的发展,面向不同工程的材料需求,对大宗物资和材料的供应链进行优化完善。另一方面,对于小批量和非标准材料,也需要建立采购供应链。这就可以立足电子商务渠道,依托电商平台,面向全国范围内的常见,寻找可靠的小批量和非标准材料的供应商,建立起供应链。4.2加强采购供应链的网链式构建。在采购管理中,还需要注意加强采购供应链的网链式建设,不能让供应链之间彼此隔离,要围绕工程建设,在不同材料的供应链之间构建起有机联系。第一,需要立足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对各类材料的需求量、使用情况、使用时间等进行估算,编制出工程材料采购清单,在清单中要明确各类材料的不同采购时间、不同时间段的采购量等基本信息。第二,立足供应链企业,将采购清单提供给他们,让供应链企业依据提供的采购清单,按时准备好材料并且及时发货。第三,还需要关注到材料库存情况。因为工程建设还会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工程建设进度偏离预期,这就导致材料使用出现偏差,产生库存过多或是库存告急的问题。因此,还需要将材料库存情况融入采购供应链之中,基于材料库存,及时调整采购策略,确保工程材料的合理供应。4.3加强供应商的评定和选择。为了保障采购供应链的有效性,还需要做好供应商的评定和选择。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需要依据科学方法进行评定,如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定性分析,可以采用招标法、协商选择等手段。定量分析,则可以使用标准量化考核。比如标准量化考核的使用,针对待选供应商,从材料质量、供货价格、运输成本、企业规模、企业经营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量化考核,综合评定企业实力,选择实力优秀的企业作为供应商。如果使用定性分析的招标法,则需由供货厂家提供具体的材料供应投标方案,通过评标专家组的综合评审,确定最优方案,然后将对应企业作为供应商企业。4.4加强采购供应链的管理。采购管理的开展,还需要特别注意到对供应链的管理。首先,要定期对供应商做好评价。供应商的实力并不是恒定不变的,随着市场发展,供应商的材料质量、经营情况与供货价格都可能发生变化。建筑企业需要定期对供应商展开评价,将评价不达标的供应商淘汰,然后选择新的供应商。其次,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的变化,会导致对工程材料的需求产生变化。对于一些新出现的材料需求,要及时建立新的采购供应链。最后,要注意供应链整合。在不同工程项目中,会存在相同的材料需求。为了避免出现重复采购的问题,就要对不同工程的采购供应链进行整合,实现集中供应,提高采购效率,降低成本支出。
5结束语
总之,对于建筑企业来讲,工程材料采购,需要着眼于时展,将供应链融入进来,推动采购供应链的建设。在具体实践中,要做好供应商评定和选择,加强网链式供应链建设,完善供应链体系,并做好供应链管理,全面提升建筑企业工程材料采购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范仕军.供应链视角下的大型建筑企业采购管理创新[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8).
[2]王琳.供应链管理视角下建筑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研究建议[J].居舍,2020(2):194.
[3]杨丽敏.供应链视角下企业采购与库存的协同管理分析[J].投资与创业,2019(1):165~166.
[4]黄园芝.供应链视角下企业采购与库存的协同管理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4):121~122.
[5]张微.房地产企业基于供应链的工程项目采购管理分析[J].投资与创业,2019(3):82~83.
[6]危静.基于供应链视角的JH公司采购管理优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关键词] 晋商银行;中小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分析
[中图分类号] F832.39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大型国有银行的贷款授信要求严格,主要为资信等级高、有足够抵押资产的企业提供贷款。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资产、信用等多方面存在先天性不足,较难获得国有银行的融资。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将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看为一个整体,对供应链中企业间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有效整合,通过各种金融产品向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
目前发展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市场的银行主要有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开拓者,几大国有银行和其他中小银行是追随者,正处于高速发展中。最早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探索的是深圳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自九十年代开始,深圳发展银行不断归纳和摸索银行在贸易融资方面的成功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有利于中小企业和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同时开发了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估体系,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方面的问题。随后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及服务。
由于我国中小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在成立时间、资产规模、行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其具体业务的发展情况也是不同的。本文从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出发,以中国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为例,对比分析了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两个不同规模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状况;找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可以为我国其他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建设思路。
二、不同规模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比较――建行与晋商银行的比较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有着中小银行不具有的优势,具体表现在:第一,大型商业银行具备扎实的业务基础,拥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地位,信誉好,有利于提高客户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认知度。第二,大型商业银行拥有大量稳定的客户,与大型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民营龙头企业也都建立了长期互信合作的关系。第三,大型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产品业务齐全,信息技术先进,可以实现传统融资业务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良好互动,为开展供应链融资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也具备一些独特的自身优势。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具有很明显的区域优势和信息成本优势,由于其业务主要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对于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情况和管理能力都较为熟悉,也易于捕捉信息动态更新,便于控制风险。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具有灵活经营的优势,其组织结构简单、业务量集中,贷款审批效率高,且其市场响应速度快,创新能力强,可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方案,可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此外,中小商业银行以当地政府的方针政策为发展方向,当地政府会在财政政策、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地方银行以一定的支持。
下面本文从供应链融资产品体系、服务客户差异比较、信息技术发展比较、风险管理构架比较四个角度以中国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为例,具体分析不同规模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一)供应链融资产品体系比较
根据授信支持资产和担保模式的不同,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现有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大致分为应收类、预付类、存货类和其他类。如表1所示。
应收类融资是指上游企业以应收账款作担保,从银行获得融资的一种产品,适用于以赊销为主要销售方式,且下游企业信用状况较好的企业。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在应收类融资业务拥有相同的三种产品,分别为应收账款融资、国内保理、订单融资。但建设银行的应收账款质押模式与晋商银行相比,更为灵活,主要体现在建设银行可以让企业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诸如信用证、保证、承兑等授信业务。预付类融资是指依据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行为,银行针对下游企业向核心企业采购过程中所产生的资金需求,提供的融资服务产品。在预付类融资业务中,建设银行拥有金银仓、保兑仓两种产品,而晋商银行则没有该类产品。存货类融资是指借助于第三方企业对供应链中货物的监管能力,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银行委托第三方企业履行质押物监管职能,企业无需提供其他担保即可获得融资支持。两家银行都拥有存货质押融资和仓单质押融资两种产品。除上述三大类融资产品外,建设银行还拥有其他几种产品,如法人账户透支、电子商务融资(e贷通)、保单融资,而晋商银行不再有其他融资产品,由此可以看出晋商银行产品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创新,同质现象严重。
(二)服务客户差异比较
由于2015年晋商银行的年度报告数据难以获取,本文选取2014年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的各类贷款数据进行客户差异方面的比较,如表2所示。
由贷款占比可以看出,晋商银行贷款业务中,公司贷款占有较大的份额,个人贷款占比较低,贷款比重倾斜较为严重。公司银行业务仍是晋商银行的主要业务模式和收入来源,因而公司业务的发展决定其商业银行模式的发展。
对于有供应链融资需求的企业,建设银行规定的行业门槛高,供应链的核心客户须是行业龙头企业,企业评级八级以上,还要有还款保证,承诺回购。这使得供应链金融发展战略与其本质属性产生矛盾,使得建设银行供应链融资的客户多为大型企业,一些中小企业虽然有困难仍得不到银行的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很难从国有商业银行得到贷款,分析其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从性质上所有权为国家,主要服务对象为国有大型企业。其次,银行经营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尽量减少呆账、坏账率,而中小企业由于轻资产、资信差、管理水平不足以及市场风险较大等原因,使得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持有的态度是惜贷、拒贷。
晋商银行是山西省省属中小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晋商银行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为:“做强一类客户、做实一个区域、做深六大行业”,“做强一类客户”是指将中小企业客户作为未来核心目标客户,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及服务模式。从中可以看出,晋商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主要客户是中小企业,与大型商业银行建设银行相比,晋商银行市场定位准确,灵活性强,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市场机会,并能够主动配合客户开发出符合其需求供应链金融产品。
(三)信息技术发展比较
互联网技术、4G手机、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银行业的经营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银行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开发本行的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金融产品,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电子支付渠道的普及大大降低了银行的运行成本,提升和拓展了银行的服务和管理范围,使银行的服务突破了地域瓶颈。
在供应链融资业务方面,建设银行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是比较大的,采取了诸如变革经营理念、实施科技兴行战略,大力推进信息系统建设等一系列举措。2014年,建设银行电子银行业务收入64.08亿元,增幅11.59%,在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上,企业网上银行客户330万户,增长18.16%;交易额128.82万亿元,增长23.53%;交易量23.00亿笔,增长18.35%。此外,建设银行还涉足电商领域,创造电子商务和金融结合新方式,建立了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拥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客户在该平台上发出信用良好的客户在平台上发贷款申请,可优先获得贷款。2014年,“善融商务”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交易额462.75亿元,年末活跃商户达1.45万户。
相比之下,晋商银行由于资产规模小、资金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在信息科技运用方面仍有不足,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上相应的信息平台建设较为落后,而且也没有相应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和电子商务融资业务。从银行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础,那么银行的发展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四)风险管理构架比较
本文对2014年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的不良贷款份额进行了比较分析,如表3所示。
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由表3可以看出,晋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略高于建设银行。供应链融资的重要作用是解决供应链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供应链融资在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如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原因等所固有的高风险特性,这些风险不仅无法避免,而且还是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技术所必须应对的。这对银行加强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识别是前提与基础,是指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前以及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对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潜在原因进行分析;风险评估是银行进一步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分类,并分析风险在量上达到的效果以及带来的损失大小,以决定如何加以控制。风险控制是指对经过识别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主要风险为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类。
为应对供应链融资服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建设银行实行“垂直管理、平行作业”风险管理架构。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建设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有着严密的操作规程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图2为晋商银行风险管理架构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目前晋商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流程还不够完善,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理念还尚未与传统资金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区别开来,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审查审批团队,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职责不清,业务效率低,与市场标准差距较远。
从目前晋商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来看,其风险管理体系、流程不够完善,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理念尚未与传统资金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区别开,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审查审批团队,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职责不清,业务效率低,与市场标准差距较远。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问题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作者发现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以下不足:
(一)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创新能力
通过比较发现晋商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只集中在应收类和存货类这两类产品,缺少预付类融资产品。而建设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较为成熟,产品丰富多样。由于供应链融资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创新力,就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灵活多样的需求,从而造成客户和利润的流失。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业整体来看,需要针对供应链融资模式开发自己的新产品,丰富自的业务结构,进一步提升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竞争力。
(二)信息技术水平落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供应链融资业务中,这样可以大幅降低操作成本,降低人为操作风险,增加信息的透明性。晋商银行目前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还比较落后,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也不够完善,相比建设银行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线上供应链业务和电子商务业务。
(三)风险管理构架不完善
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企业多、业务流程复杂,而且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相互依存,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的正常运行。这些特点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特征和风险控制手段与传统的融资模式有较大的区别。通过对比分析晋商银行与建设银行风险管理构架,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略有不足,风险管理理念不够成熟,缺乏全面、完善、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框架和系统化的管理化流程。
四、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建议
(一)丰富产品,创新业务模式
目前,国内多家银行大致都采用“1+N”供应链融资模式,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在“1+N”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具有本地区或本行特色的模式,如“N+1+M”模式,“1”代表核心企业,“N”代表其上游供应商,“M”代表其下游分销商,共同组成了银行授信方案中的授信企业群,银行的服务范围得以拓展,信贷规模得以扩大,利润来源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利用交易关系,依托于核心企业较高的资信水平,发放融资,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所有的参与者都能从中获利。此外,商业银行还需进一步丰富模式下融资产品种类,如晋商银行需补充自己在预付类融资模式下产品,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以全面而丰富的产品来应对需求多样化的市场,挖掘潜在客户,扩大市场份额。还可以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如推行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根据行业、产品的不同特点,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二)加大投入,发展信息技术
当今的世界是以网络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金融行业越来越重视信息科技的应用,信息化已经成为引领银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不仅在建设高效、方便、可靠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发挥着基础作用,而且对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水平与优化资源配置更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需加强线上供应链融资的建设,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线上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滞后,而供应链融资需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多方面的配合,这就需要银行有一套相当完善的线上系统,可以降低人为操作的风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整个供应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畅通的信息交流,商业银行需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起上下游企业、第三方企业和商业银行的信息共享平台,降低信息传递的风险,保证信息传递的畅通,实现参与者的高效运作。
(三)完善体系,提升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能力是中小银行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风险管理对银行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创新融资模式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由于发展不太成熟,银行承担着较高的风险。因此,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管理应该从机制和流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合理制定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部门,加强专业化团队的建设,提升专业风险控制能力,强化内部机制见识,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另一方面,要完善业务流程设计来加强供应链金融业务内部控制,根据具体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特点细化不同的操作流程,做到贷前调查、贷中审查与贷后检查,控制及关键风险点,要做到全流程风险防控,不留死角。
[参 考 文 献]
[1]张敬峰,周守华.产业共生、金融生态与供应链金融[J].金融论坛,2013,8:69-74
[2]宋炳方.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韦克游,张连云,郭沛,张敬石.我国供应链融资研究的主题、理论与方法述评[J].统计与决策,2012(16):86-89
[4]何娟,沈迎红.基于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云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7):5-13
[5]屠建平,杨雪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绩效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13(7):182-183
[6]牛晓健,郭东博,裘翔,张延.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测度与管理――基于中国银行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11):138-151
[7]刘可缪,宏伟.供应链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基于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13(1):36-44
[8]周建,任露璐,赵炎.供应链金融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J].西南金融,2015(7):38-41
[关键词]第四方物流;成因;战略构想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131-03
[基金项目]2008年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青岛市第四方物流市场分析与发展模式研究”(批准号:QDSKL080214)
[作者简介]陈艳,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山东青岛266520)
房庆军,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山东青岛266520)
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物流模式的不断变革,当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3PL)刚刚被世界物流界普遍认同时,一种全新的物流理念――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简称4PL)又在物流界倍受瞩目。作为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供应链管理理念,4PL通过供应链集成商来整合物流资源,使物流效率和成本不断逼近最优水平,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第四方物流的内涵及特点
4PL是由美国埃森哲(Accenture)咨询公司于1998年率先提出并注册的,它将其定义为“一个调配和管理组织自身的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与技术,来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供应链集成商”。从概念上来看,4PL是有领导力量的物流提供商,它可以通过其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力,提供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也为其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它不仅控制和管理特定的物流服务,而且对整个物流过程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电子商务将这个过程集成起来。4PL正日益成为一种帮助企业实现持续运作成本降低和区别于传统的外包业务的真正的资产转移。它实际上是一种虚拟物流,是依靠业内最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顾问和其他增值服务商来整合社会资源,为用户提供独特的和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这是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能单独提供的。
因此,4PL特点之一是能提供一整套完善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以有效地适应需方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求,并集中所有的资源为客户完善地解决问题。它不仅集成了管理咨询公司和3PL服务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使客户价值最大化的统一的技术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运作,只有通过咨询公司、技术公司和物流公司的齐心协力才能够实现,而4PL则扮演着重要的协调人的角色。4PL的特点之二是通过其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影响的能力来增加价值,即其能够为整条供应链的客户带来利益。4PL充分利用了一批服务提供商的能力,包括3PL、信息技术供应商、合同物流供应商、呼叫中心、电信增值服务商等等,再加上客户的能力和4PL自身的能力。总之,4PL通过提供一个全方位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来满足当今企业所面临的广泛而又复杂的需求。这个方案关注供应链管理的各个方面,既提供持续更新和优化的技术方案,同时又能满足客户的独特需求。
二、青岛市第四方物流发展成因分析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形势下,青岛市大力发展交通多式联运,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实现港口物流增值,加快外引内联实现共赢,一系列重大举措使青岛物流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成为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领跑者”之一,并且已经出现了4PL的初步实践。2002年12月12日,海尔集团物流有限公司与寰宇空港物流公司签订了北京首都机场的物流合作项目协议,标志着海尔物流进入第四方物流领域。该合作项目旨在为一个用户――海尔提供全方位的、定制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此外,山东海丰国际航运集团有限公司也于2006年10月正式启动其旗下的物流公司与新时代国际运输服务有限公司的合并计划。海丰集团将其原物流体系中新海丰物流有限公司以及一系列与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有关的优质资产与新时代公司合并成立海丰物流有限公司。合并完成后的新公司整合航运、空运资源,货源客源同步扩大,“海丰物流”这一国内创新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与综合物流企业随之诞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青岛第四方物流的产生?青岛应该对4PL持观望还是发展的态度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青岛4PL的发展成因进行分析:
1.市场需求充分。作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和半岛都市群的中坚力量,青岛市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一五”期间,青岛市积极实施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1113”工程,即以港口为核心,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物流园区为依托,构建青岛市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现代物流政策平台三大平台,建设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功能的物流枢纽,形成包括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市域物流三个层次的现代物流体系,以海港和空港为支撑,打造高效率、低成本的综合物流运输体系,成为服务山东半岛、辐射沿黄流域的综合物流中心和富有特色的现代物流典范城市,力争建成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枢纽。预计到2010年,青岛市物流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20%左右,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逐步下降到16%,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水平。由此可见,随着现代物流在青岛经济中地位的愈益突出,市场对4PL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2.3PL发展势头良好。4PL是在3PL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健全的3PL是发展4PL的关键。近年来,青岛市积极引导、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运输企业、货运、仓储、国际贸易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培育了青岛交运物流、青岛中远物流、中海山东物流、山东海丰航运、裕龙物流、青岛远洋大亚物流等国内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还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青岛投资,从事国际采购、国际分拨、国际中转业务,并尽可能与我市企业建立物流合作关系,促进其合作、竞争和发展。马士基中国北方分拨中心、香港伯灵顿东北亚物流中心均落户青岛;马士基、伊藤忠、胜狮、韩进、远洋大亚、交运、海丰、裕龙等各种资本性质的企业纷纷在青岛投资设立集装箱物流场站;联合包裹公司(uPs)在青岛开辟了全货机直航服务,青岛成为UPS在中国大陆第4个主要货运基地;联邦快递(Fedex)也成立了青岛分公司并投入运营;韩国韩进公司与青岛交运集团合资成立了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新加坡机场航站服务有限公司与青岛机场就货站建设问题达成合作意向。
3.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方兴未艾。这是第四方物流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根据青岛市政府公布的有关资料,未来几年内,青岛将着力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利用物流协会行业管
理平台和企业物流信息中心,整合青岛其他信息资源,建成物流行业统一管理的电子商务平台。该信息平台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为物流企业提供集网上虚拟物流市场、货物跟踪服务平台、解决方案、应用托管、门户网站、企业宣传为一体的信息化综合服务。物流会员企业可通过该平台共享信息资源,、获取各类物流信息,减少信息化运作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届时,青岛市物流信息、物流相关数据的应用价值和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及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物流市场的竞争能力将得到大幅提高。
4.物流人才队伍建设已纳人正轨。我国的物流人才奇缺,而4PL的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不但要有物流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还要具备IT、人力资源管理、技术集成、供应链管理等全方位知识。青岛市将研究制定系统的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并将联合国家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南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机构和院校,争取在未来4~5年内重点引进和培养20名物流学科带头人、50名物流高级管理人才、100名物流高级技术应用人才、1000名中级物流管理和技术人才,基本建立起一支素质较高的、实用型物流骨干人才队伍,为青岛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青岛市第四方物流发展的战略构想
由上述四个方面的原因来看,青岛市发展4PL已有充分的市场需求,而且也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3PL的良好发展、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逐步完成以及物流人才的大力培养和引进。但是要使4PL在青岛真正兴起并获得良性发展,还需要走相当长的实践道路,尤其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借鉴我国其他地区4PL发展模式,我们得出如下一些关于青岛市4PL发展的战略构想:
1.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的产生,得益于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高度发展。第三方物流是对供应链部分功能的整合,而第四方物流是对整个供应链的整合,第四方物流应该源于第三方物流,是第三方物流服务内涵的拓展。虽然近年来青岛市3PL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目前青岛市有2000多家物流企业,其中中小型物流企业居多数,即便是规模相对较大的物流企业,其实体网络不够发达,能够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比较有限。受限于规模与实力,大多数企业对外部物流资源的整合能力不强,这使得运输、仓库等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比较低,抵御燃油涨价等风险因素的能力也比较弱。此外,围绕着产业集群而兴建的专业化物流企业比较少,大多数的3PL企业都是大包大揽,在目标市场选择、企业定位等方面缺乏突破。因此,当务之急还是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使3PL企业在服务内涵、经营模式以及功能定位方面不断变革,从而不断扩展3PL的服务广度和深度。
2.政府要发挥好市场培育的作用。在物流业发达的国家,第四方物流主要靠市场自发发展,即当第三方物流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第四方物流产生需求时,由行业的领先者牵头发展第四方物流。在我国,由于物流市场尚不成熟,第三方物流力量比较薄弱,在多数地方包括青岛,短期内不可能形成有领导力量的第四方物流提供商。这就要求政府要发挥好市场培育的作用,具体如下:
首先,大力培育第四方物流运营主体。在当前物流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一方面,要特别重点扶持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第四方物流市场运营主体,并以此为龙头逐步带动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通过一体化、重组、并购、联合、剥离等形式,引导本地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有效整合区域物流资源,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不断提升物流业整体水平,为4PL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不断扩大第四方物流市场需求。一是鼓励全市各类经济组织发展核心业务,扩大企业产品采购、运输、仓储等服务外包量,积极开拓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外包业务,不断拓展服务外包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加快对外开放,促进进出口贸易,不断提高口岸进出口总额,扩大国际物流需求。三是要保持工业较快的增长速度,做大做强传统支柱产业和新兴主导产业,不断夯实第四方物流的需求基础。四是要依托青岛前湾港、中铁青岛集装箱中心站、保税区、开发区、青岛国际机场等,建设前湾港国际物流园区、青岛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区、建设青岛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青岛空港国际物流园区等,推动青岛物流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4PL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
第三,积极制定有利于4PL发展的产业扶持政策。政府扶持的主要着眼点在于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保证物流市场的良好健康发展态势,培育出有利于4PL发展的市场运行机制来。第四方物流运营商是市场的主体,只有将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才能培育出良性的市场。因此,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第四方物流公司的积极性极为关键。应适时出台一系列高效合理的扶持政策,比如可以按照所产生的地方财政收入给予一定的财政返还、补贴等。但是,给予的政府扶持一定要同企业的经营实绩相挂钩。同时,政府要注意政策措施之间的匹配,包括各类扶持政策、产业升级资金,给与评级评优资格等,以发挥出政府引导的最大效益。
第四,逐步健全第四方物流服务体系。一是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要以交通信息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物流信息平台服务效率,同时,要建立物流信息平台与海关、税务、检验检疫等单位信息系统的信息沟通共享机制,不断提升4PL的运作能力和水平。二是提供绿色通道式监管服务程序。应围绕促进市场监管、依法调节、保障市场秩序、维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涉及网上简易实时服务程序和优先受理的一体化常规服务程序。三是积极推广先进物流技术和标准,鼓励开发研究先进的物流设备和技术,广泛应用国家物流标准,不断提高4PL发展水平。
[关键词] 中小石油企业 供应链再造
我国石油行业已经先后经历了体制改革创新阶段,“装备现代化”的规模化发展阶段,正在迈入ERP管理和供应链集成管理的“信息化工业”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石油行业的重组和改制,涌现出了为数众多的中小型石油企业。这些企业既缺乏成本和资源的优势,又承担着市场补缺者的重担。如何改进经营效率和改善发展环境使其真正成为石油经济的催化剂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出发,结合国外先进石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经验,提出了供应链再造模型。
一、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1998年国内石油行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和结构调整,按照上下游、内外贸和产销一体化的原则,分别按地域组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中国石油化工两大集团公司,加上业务主要集中于上游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形成了国内的三个主供应链体系。中小石油企业是国有大型石油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他们面向供应链的某个特定环节,实施服务性或者辅的经营策略。我国中小石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现状为:
1.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缺乏整合和优化。目前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几乎没有对自身的核心业务和流程进行彻底根本的定义,定位,评估,获得,控制,倍增和保护工作;也没有联系业务流程的上,下游企业对流程和操作进行整合和优化工作。
2.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中的信息流和物流运作缺乏效率。现阶段石油企业物资采购计划编报、物资采购询价、合同管理、质量检验、仓储管理和物资配送等各环节信息还缺乏计算机系统的整合。物流链上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不能共享,致使物资计划、采购和储备及生产信息,销售信息不能及时沟通和交流,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的建设管理的系统化、集成化和无缝化。
3.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伙伴关系没有形成,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明显。我国中小石油企业间的关系更多的表现“画地为牢”的模式和高度集权的管理,隔绝了各个节点企业与市场的紧密联系;企业间产权联结和隐性契约使得整个供应链拥有高度“安全感”,造成各企业不关注产品服务而关注关系纽带,不关注效率优化而惰性化严重的问题。
二、国外先进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经验借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革新给石油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后,通过实施有效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石油行业的供应链效率得到巨大的提升。总结起来,国际性的一体化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通过纵向一体化战略或者横向一体化战略,实现企业联合和产业链的重组。实行产业链构建战略有利于石油企业减少成本,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形成协同效应,从而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利于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形成进入壁垒从而减少竞争,取得垄断利润。
如BP并购阿莫科使它成为具有更强竞争优势的石油巨头。BP公司原来只是家从事油品贸易的石油公司,并购阿莫科公司不仅加强了其在美国油品零售市场上的地位,还增强了天然气业务和化工业务,增加了专有技术拥有量,实现了技术优势互补,弥补了现有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完成了产业链的合理构筑。
2.通过企业业务外包,实现归核化战略。许多国际石油企业将一些业务进行战略性的外包:钻井,油井服务,地震数据获取和处理,油品运输等,从而达到了集中企业资源锻造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同时,承包企业通过业务量的集中也容易形成专业化和规模优势。
如埃尼集团1992年把核心业务定位在石油、天然气、石油化工方面。1992年~1995年通过150多项交易,实现了对非主营业务的剥离,同时集团还围绕加强上游实力的战略剥离了石油技术服务类公司,扭缩了石油产品中的非主导型产品,加强了对上游企业阿吉普公司的直接管理,通过减少管理层次提高上游企业的效率。
3.通过企业信息化战略,不断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根据2000年《财富》石油行业综合排名,位列前50位的石油公司均已采用了SAP公司的石油天然气行业解决方案,如ExxonMobil , Shell ,Chevron ,BP Amoco等占主导地位的企业。许多企业除了实施完整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及石油天然气行业上游解决方案之外,还实施GFM(集团财务管理),BI(商业智能系统)、SRM(供应商关系管理),EP(企业门户)、SEM(战略企业管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协同电子商务套件。
三、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再造策略模型
结合以上关于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国外先进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经验,笔者提出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再造的策略模型:
1.组织边界运动与供应链伙伴关系管理相结合。中小石油企业的组织模式是典型的“小而全”模式,将各种生产设备和业务流程,技术措施组织起来,进而把企业的财力,物力,人力集中在企业内部。企业边界运动遵循内部市场化的再造原则要求进行:(1)组织的重组,规模的缩小,管理层次的减少以及业务单元和内部流程的重新设定,将企业庞大的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2)业务责任和员工角色的转变,使企业与个人集中精力于市场与顾客而非生产与竞争者本身。(3)建立外部合作机制,更多地依靠外部资源;同时进行业务的归核化,集中战略力量于擅长的领域,对其他的业务采取放松管制,分立,剥离,外购的策略。
积极的供应链管理实现合作的关键是每一个供应链成员拥有独立的,明确的责任,每个企业对于所作的承诺负经济和道义上的责任。供应链中的浪费现象会导致企业合作的效率的低下;供应链中的过度竞争,自利行为会导致企业关系的恶化;供应链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甚至会导致企业合作的解体。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供应链成员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建立信任和奖惩约束机制。
2.业务流程再造与供应链成本管理相结合。我国中小石油企业的业务流程定义不清晰直接导致的专业化操作水平低下和创利能力的缺失。石油企业业务流程再造需要依据石油行业的特性实现高标准的质量性和高效率的过程性,进行基于成本,时间和绩效的业务流程再造,评价提高生产率的范围并且传递最优的绩效模式。业务流程再造的实施需要结合TQM与CRM的思想实现“为满足顾客的需求而连续的改进质量,为使产品价格低廉吸引顾客从而创造利润而不断降低成本,为使产品服务及时送达顾客而不断改善配送”的目标。
供应链成本管理可以采用目标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降低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供应链的绩效需要从供应链成本,供应链收益,供应链能力三个方面来改进,分别降低产品的成本,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和提升生产能力过程的成本。
3.信息化建设与供应链知识管理相结合。我国中小石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信息化建设固定投资巨大,绩效衡量困难,信息化人才匮乏。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是把信息视为一种战略性的商业能力,信息的交流和产生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手段;以构建信息系统和物流信息标准化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为目标。
供应链伙伴企业之间的知识确认,沟通,开发,保护是供应链再造的重要方面:供应链组织目的不仅仅是经营,制造或配送产品,更应当是发展人力技能,知识资产和能力以协调和整合链上复杂的技术和流程,创造价值与传递价值。
四、结论
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面临着巨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和自身绩效改善的迫切要求,运用供应链再造的措施改进中小石油企业的供应链将激发巨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供应链再造就是要将条块分割的层级化管理变革为无限接近市场的网络化经营;将业务流程不清的放任管理变革为核心竞争优势的专业化经营;将信息不对称的链条变革为伙伴合作的价值增值链。而这其中供应链组织结构变革,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和供应链信息化的建设是供应链再造的出发点和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乔恩・休斯马克・拉尔夫比尔.米切尔斯著孟韬张丽萍译:供应链再造.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8
关键词:精益供应链、需求、供给
在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制造企业努力摆脱现有僵硬的、缓慢的经营方式,转向更加灵活、更低成本的战略管理方式,以增强自身竞争优势,其中,满足顾客“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低消耗”的精益管理模式是企业普遍采用的解决方案。精益管理是企业实现“柔性”特征的有力工具。因此,占据企业总成本55%~80%的供应链成本逐步成为制造企业重点推进精益化管理的目标。
构建精益供应链的要素及规划
精益需求和供给
随着技术更新的加快和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科学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并进行有效供给,是构建精益供应链最重要的环节。
(1)实现按需物流是基石
精益供应链的关键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设计流程,实现按需物流,因此,准确预测客户未来需求是供应链规划的基础。
按需物流执行的过程以适时、可视化、信息共享、协同化为特征。可利用ERP/Intemet技术实时掌握成品及在制品的库存状态和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库存水平,可以通过集成化的信息平台,与供应链上各企业实现信息共享,促进供应链协调发展。此外,利用APS优化引擎来实现端到端(EtoE)快速协同响应,也是精益供应链掌握准确的客户需求信息、实现按需物流不可缺失的环节。
(2)保证有效供给是途径
精益化的有效供给通常由两个因素决定:企业生产能力、成品库存。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常利用弹性工作制、转包合同、双重设施和柔性化生产来控制生产能力。成品库存的控制则按照预测需求信息提前建立并保有库存来实现。编制准确的主生产计划(MPS)、物料需求计划(MRP)和高级排产(APS)是降低库存、缩短前置时间、实现有效供给的重要技术环节,通常依托ERP系统来实现。准确的需求预测与有效供给推动精益供应链向上和向下的完善与高效。
精益库存的管理与规划
JIT、VMI是企业用来降低库存、改善存货水平的方法。实际上,由于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结成战略联盟,甚至同一供应链上企业的竞争等方面的限制,真正实现供应链的协同预测(CPFR)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JIT、VMI等模式的最终结果往往是把库存转嫁给小规模的供应商、分销商、商,不利于整条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缺货带来的高缺货成本也使企业不得不对关键性物料水备库存利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供给能力成为精益库存管理的核心。通常,规模经济是降低成本最显而易见的方法,但由于规模经济产生的循环库存,其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固定成本和存储成本等)带来的浪费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因此需要全面衡量并利用EOQ方法找出最付亡的循环库存量。在供给和需求都发生变化时,为提高供给能力,企业还会设定安全库存,并且采用缩短供应商的交货周期、降低供应商的最小订购最(MOQ)、尽可能使用通用零部件、材料替代等降低原材料库存的方法。降低产成品的库存,则通常用到延迟战略,即供应链延迟产品差异(或产品个性化)发生的时间,直到接近产成品出售才让其发生的战略。延迟战略使得供应链通过集中库存的方式,减少安全库存量而不降低供给水平。另外,对关键性物料从周期性监控转换为连续性监控,同样有利于降低库存。
精益运输网络设计
(1)运输网络的选择
随着供应链的全球化,运输线路变得更长。运输决策直接影响着供应链成本和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还影响库存决策和设施决策。因此,对于运输方式要进行精益的选择。海运、空运、快递各有优点,但在低于某重量时,快递与空运的成本接近;在低于某体积时,空运与海运拼箱成本相同。此外,运输网络设计可以是直接由货源地A到目的地B,也可以应用运输路线规划和排定送货顺序等方法通过一个联合中心进行运送。
(2)运输网络与运输成本
精益运输网络应统筹考虑运输成本、风险、库存成本、运输费用和对客户反应能力之间因素的权衡,在快速反应的同时降低总成本。如运送核物质(或有害物质)时,首要考虑运输成本和风险。
精益信息化建设
信息系统包含4个功能层次:交易系统(现场)、管理控制(运作管理)、决策分析(经营)、战略决策。信息系统的一体化要求信息技术实现同步化业务流程,应用IT方案集成将客户需求和业务执行无缝连接,实时反映供应链的运营状况。此外,精益供应链的信息技术还应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体现强大的功能,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
基于精益供应链运行的绩效测量系统
[关键词] 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
一、我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供应链管理是对企业所处供应链中的各种竞争力和资源进行集成,并对供应链中的各种运作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的管理,从而使企业在快速多变的市场中具备高度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本文试从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现状的分析入手,总结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探索促进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对策。在我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信息技术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之间不愿意应用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共享、利益共享,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小部分利益去争取供应链的最大利益,企业间相互不信任,总想把风险转移给“链”上的其他企业,从而造成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难以取得好的成效。
2. 技术落后。在我国供应链管理中支持性技术的应用水平相当落后,而且在推行过程中阻力重重。以物流条码技术的推广过程为例,物流企业埋怨生产企业不给商品印制条码,影响他们建立自动扫描系统,而生产企业则埋怨物流企业不建立应用系统,使商品印制条码费时费钱徒劳无功,物流条码的不规范也给配送带来了极大困难,增加了配货的难度,延长了运输和储存时间,使得成本提高、效益降低。
3. 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少。在我国实现上网的企业只占20%~30%,其中多数仅是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标注E-mail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有的企业网站长时间不更新信息,成为有名无实的空站。相比之下美国有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90%以上的大企业已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展商务活动。
4. 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成本高。现阶段,我国IT厂商主要提供PC机、显示器、终端等产品,能够给企业提供售前咨询、模组化的方案、方案的实施、售后的运营维护等一条龙服务的IT厂商少之又少,这是导致企业信息化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后期维护与协调困难的重要原因。
5. 企业电子商务进展缓慢。近年来,全球电子商务高速发展,2003年网上交易总额达3.2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现货市场、有形市场还不完善,企业信用差,资金拖欠严重,缺乏配套的信息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系统和制度保障导致大部分企业对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不够积极。
二、信息技术应用的作用和可借鉴的已有成功案例
可以说,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提供可靠的支持。根据一项研究报告披露的信息,80%接受调查的管理人员反映,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在希望减少与销售有关的间接费用企业中,87%的企业计划增加或保持他们当前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
(一)信息技术应用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信息化进程大大加快,一方面进行纵向的上下信息传递,把不同层次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的信息传递,把各部门、各岗位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人、财、物和产、供、销之间的复杂关系,使得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自己公司的生产和库存等状况,控制企业的能力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加强。
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在于将供应链上的企业紧密地连接起来,使链上的信息路线与产品的物理运动路线相一致,这样各个企业能够共享链上的信息,有效协调各自的行为。另外,信息技术也为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开发实施并行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供应链企业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加强。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涉及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经济活动,直接影响供应链企业供应、生产、库存、销售中任何一环的成本。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供应链企业的交易成本,建立与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更快、更方便、更精确的电子化联络方式,实现信息共享和管理决策支持,使供应链企业能以低成本实现共享管理,并能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
(二)可借鉴的已有成功案例
美国的沃尔玛公司在短短几十年间,由一家小型折扣商店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企业。在沃尔玛实现短时间发展壮大、超越对手、坐上世界零售企业头把交椅的各种因素中,强大的物流信息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靠自身的、通过通讯卫星建立的基于网络平台的物流信息系统,沃尔玛每年能够满足全球5 000多家连锁店对8万多种商品的配送需要,每年的运输总量超过78亿箱,总行程达6.5亿千米,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物流信息系统在沃尔玛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内企业成功案例也有很多,比如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由浙江工商大学和浙江省烟草公司杭州分公司联合承担的2003年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物流配送系统”获得了200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全国商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在企业内部网和杭烟配送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通过输入卷烟配送中心零售网点的数量、地理位置、历史需求量等参数,以配送车辆容载量和送货线路工作量为目标函数,系统运行后即输出所有配送网点的不同配送线路划分,指出不同配送线路包含的零售网点个数及名称,输出每日每次配送车辆的调度方案,并在GIS上可视化输出,实现卷烟配送车辆的实时优化调度。
三、实施供应链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一)实施供应链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很多,但总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保证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合理配置资源,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2. 信息的标准化。信息标准的制定,既要考虑到与国际标准接轨,也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另外,不同行业的供应链,其标准也有所不同。
3. 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供应链管理中,时间的价格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及时的信息分析有助于制定出有效的竞争策略。时间与预测也有很大的关系,快速的反应可以提高预测的可靠性。另外,信息的准确性是做出准确预测和决策的保证。
4. 协同与协作。企业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企业之间,而是扩展到供应链之间,需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进行相互协同与协作。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普及,消除了信息反馈的时空障碍,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更加简单,为企业间更好地协同与协作提供了可能。
(二)发展对策
1. 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我国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必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投资建设信息系统。鉴于国内企业的实力相差很大,各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条件,采用适合本企业实际的信息化方案。对于实力比较雄厚的大型企业,可以采用国外著名的SCM软件厂商的高端产品;对于实力一般的中型企业,可以采用国内优秀的SCM软件厂商的产品或采用自主研发的方式;对于实力较弱的小型企业,可先从企业内部的部分信息化做起,等条件成熟后,再推行供应链管理方案。
2. 加快核心技术的推广力度。条码技术、EDI技术、电子商务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支撑技术,其应用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管理的成败。针对我国条码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在继续推广商品条码技术应用的同时,不断提高商品条码的应用质量,引导生产企业应用商品条码进行业务管理,改变过去被动应用商品条码的情况,而是让商品条码真正为自己的企业服务。同时还要加大工作力度,在商品包装、运输工具、供应链成员等供应链过程中各实体的有效标识和自动数据采集中应用条码技术,为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打下基础。
四、小 结
由于技术的发展与支持作用,供应链管理的各种思想与理论得以实现。实践已经表明,只有那些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并最终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才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得到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管理思维的创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正成为公司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以前的竞争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是一种“合作竞争”。由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差异,如何消除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流畅通无阻,进而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利用,仍然是许多企业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文铭,朱慧. 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与发展[J]. 化工管理,2005,(12).
[2] 黄梦醒,潘泉,齐洁,张洪才. 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J]. 矿山机械,2006,(6).
[3] 陈志祥. 电子化供应链研究的国际动态与述评[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3).
[4] 彭兴,杜跃平,曹铿,杨玲. 企业信息化与供应链管理[J]. 情报杂志,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