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退休制度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弹性退休制度的含义
我国中小学教师行业执行的是强制退休政策,即女性55男性60岁退休。退休后开始领取养老金。弹性退休制度是指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自由选择继续工作和开始领取养老金的时间,政府根据延迟退休年龄和领取养老金的行为予以相应奖励。
二、实行弹性退休制度的优点
1.有利于教育行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教师是脑力工作者,他们的经验往往要在工作数年以后才可以累积到一定程度。多数教师要到四十岁左右才进入职业生涯的巅峰期。按照现行的退休年龄制度,他们所贡献的有效工作年限非常有限。而教师行业人力资本也较体力工作者高,他们往往有较高的前学历和较多的职业培训投入。弹性退休制度可以让他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退休时间,相应延长人力资本投入的回收期,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2.有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全国范围来看,城镇和农村的基础教育差距逐渐加大,很多年轻教师不愿意扎根农村,导致农村中老年教师比例很高。推行教师弹性退休制度,有利于中老年教师更多地服务农村基础教育事业。
3.有利于社保基金的节支
按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中小学教师的退休金不计入社保基本管辖范围以内。但从国家的长远改革目标看,中小学教师也会像医生以及其他事业单位一样,或将被纳入社保统筹规划范围。如果教师选择延迟退休,那么就会暂时减少社保的压力,有利于社保的统筹安排。
三、中小学教师弹性退休制度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1.地区差异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延迟退休和缓解就业是天生的悖论。中小学教师行业一向是我国很受欢迎的行业之一,想从事此行业的年轻人数量众多。但是,他们都倾向于到城镇,不愿意去农村。而我国的具体情况是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所以,推行教师行业弹性退休制度,必须考虑农村和城镇的地区差异。
2.职称差异性
我国中小学教师行业评价教师的方式主要是职称。从大多数情况来看,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工作效果更好。因此,在推行弹性退休制度时,要充分考虑职称差异。
3.岗位差异性
我国对体力劳动者退休时间的划分中就有对特殊岗位劳动者可以提前退休的规定,如重体力岗位或者是有毒岗位。中小学教师的岗位不一样,需要的体力成分不一样。比如体育科目和音乐科目,或者中小学实验室工作者,相较于其他科目就需要更多的体力支撑。所以在推行弹性退休制度时,也应充分考虑岗位差异。
4.性别差异性
我国女性平均年龄比男性长,“弹性退休”的实施可以不再局限于男女性别的区别待遇,而是按照职业要求和个人的健康状况、生活需要决定退休年龄,体现出真正的男女平等。
四、中小学教师弹性退休的具体时机和方法
为了准确地判断中小学教师弹性退休的时机,得出方案,我们对全国中小学学龄人口、规模,中小学教师需求进行了预测,对中小学教师的职务、年龄以及城乡现状进行了分析。
1.2000年至2040年全国中小学学龄人口预测
如果以7~12岁、13~15岁、16~18岁分别为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适龄人口,根据资料预测的2000~2040年各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变化情况见图1。以预测的结果看,小学学龄人口在2020年前有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2020年后持续下降;初中学龄人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高中学龄人口在2005年达到顶峰7100.4万,以后呈现下降趋势,到2040年约为4409.2万人。
图1我国中小学教育各学龄段人口预测
2.2000年至2040年全国中小学规模预测
利用学生流模型,综合学生学业完成情况、招生规模变化、各级教育升学率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参数关系,作出如下表所示的预测。
表1 我国中小学教育规模、入学率预测
3.2000年至2040年全国中小学专任教师需求预测
目前我国城市小学、初中、高中的平均班级规模为45、50、55人,远高于OECD国家平均25~35人的班级规模,也超过我国班级设定标准。为适应中小学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推进素质教育,满足人民对高质量、个性化和特色化教育的需求,小班化教育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参照国际经验,按照我国小学平均规模30人,中学40人,小学、初中和高中每班配备2,2.8和3.2名专职教师,需要的专任教师预测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中小学各级教师需求预测
图2 我国中小学各级教师需求预测
按照上述班级规模和班师比配置标准,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短缺。
4.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源现状
截至2010年底,我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1065.9万人。其中,小学教师561.7万人,初中教师352.4万人,高中教师151.8万人。县镇以下中小学教师占到79.5%。在数字的背后,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
第一是教师队伍的总量增加,配置状态总体得到了改善。幼儿园、初中、高中教师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5.8万人、1万人和2.5万人。全国普通小学的生师比是17.7:1、初中生师比15:1、高中生师比16:1,分别比上年下降了0.2、0.5和0.3。
第二个变化,教师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中青年教师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45岁以下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分别占到了69.9%、84%、87.3%。其中,农村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分别占到了63.2%、83.9%、89.7%。
第三个变化,教师职务结构总体上不断改善,农村具有中高级职务的教师比例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具有中高级职务的教师分别为53.1%、54.8%、59.4%,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1.7、1.4个百分点。农村的这三类教育具有中高级职务的教师分别为50.2%、48.9%、52.3%,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1.7、1.8个百分点。
五、弹性退休方案
鉴于城市与县镇教师的资源不平衡,职称差异、岗位差异、性别差异等,笔者认为可供选择的方案有三个。方案一,男性的强制退休年龄保持不变,女性的强制退休年龄提高到60岁,重体力及有毒岗位不延长强制退休年龄,根据职称高低可弹性选择退休年龄。方案二,男女的强制退休年龄保持不变,设定男女弹性退休年龄都为65岁,男女的弹性退休年龄同时提升同时到达,但是提升的幅度不同。方案三,男女教师从50岁开始,可以选择缩短1/5的工作时间,55岁缩减2/5……直至70岁完全退出受薪工作。
这三个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方案一:此方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现在至2020年,逐步改革劳动制度,将女教师的强制退休年龄提高到60岁,在此期间,女教师可自由选择退休时间。第二阶段,从2020年起,男女教师的强制退休年龄都为60岁,重体力及有毒岗位不延长强制退休年龄。男女教师达到60岁后可选择弹性退休,鼓励县镇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继续从事教育事业,可按照每年签订合同的方式参与教学工作。
方案二:此方案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现在至2020年,逐步改革劳动制度,将女教师的强制退休年龄提高到60岁,在此期间,女教师可自由选择退休时间。第二阶段,从2020年起,男女教师的弹性退休年龄都为65岁,男女教师在达到60岁强制退休年龄之后,可以选择工作到65岁弹性退休,弹性退休工作的名额向县镇、高级职称教师倾斜。
方案三:从2020年起,男女教师在50岁后可以选择缩短工作时间,从50岁开始,可以选择缩短1/5的工作时间,55岁缩减2/5……直至70岁完全退出受薪工作,即渐减式工作时间的退休方案。
这三个方案存在相似性,但是具体的实施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从对就业的影响看,三个方案都使中小学教师人口得到提升,但是情况也有所差异,方案一对就业的影响最小,方案二三显著提高了教师人口的数量,但是给年轻人就业也会带来一些压力。
从退休年龄人口看,方案一调整最不明显,方案二和方案三使处于退休年龄的中小学教师人数大大降低,降低了养老金,提升了高级职称比例,稳步增加了县镇教师的数量,退休年龄人口比重的增加趋势得到了缓解。
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需求普遍短缺,在此领域就业压力不大,因此方案二和方案三在没有增加太大的就业压力情况下,达到了减小养老压力,调整中小学教师结构的目的。考虑到国内的教育管理实情,方案三的管理难度会比方案二更大,可以把方案二作为首选,方案三作后备。
最后还需要指出,在目前理想的预测情况下,中小学教师弹性退休是一个上佳的选择,它可以推进教育改革,增加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活力,提高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改善民生;可以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人尽其才。但是,弹性退休制度的改革还需要保障制度的支撑,以照顾到中小学教师的不同身份,尊重劳动者的意见,这将是一个长远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水平报告(20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和人事司,2010.
[2] 林宝.中国退休年龄改革的时机和方案选择.中国人口科学,2001(1).
[3] 司马媛.改革我国退休年龄的研究综述.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3).
[4] 上海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城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2009.
[5] 陈卫民.退休年龄对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性别差异的影响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4(1).
[6] 李建民.关于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人口与发展,2011(4).
[7] Joulain,M.l.,& Mullet,E.(2001).Estimating the appropriate age for retirement as a function of perceived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Work & Stress,15(4).
我国现行退休年龄的两个基本规定源于1978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按照相关规定,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男性统一为60岁,而女性则分化为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对特殊行业、特殊工种以及残疾重病人员等情况,国家另有规定。同国际对比,我国存在着退休年龄偏低、男女性退休年龄差距大、女性退休年龄不统一的问题。
我国退休年龄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更加凸显其不适用。当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该国家就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10.33%,也就是说,在21世纪初中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占总人口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18831709,占总人口8.87%,所有数据显示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从全球人口运行趋势看,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各国的老龄化进程不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仅用了18年,而国外最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法国用了115年,美国用了66年,其中日本最短也是用了25年。这些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即所谓的“先富后老”,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则是“未富先老”,因此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影响更大。
二、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与退休年龄偏低的矛盾
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规定源自于20世纪50年代的退休制度设计,当时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仅有50岁左右。目前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3.5岁左右,但是规定的退休年龄却没有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而延迟。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预期余命时间规定是50岁退休为195个月,55岁退休为170个月,60岁退休为139个月。按此规定计算,50岁退休的预期寿命为66.5岁,55岁退休为69.1岁,60岁退休为71.6岁,显然与我国目前的人口预期寿命差距太大。在预期寿命延长的同时,我国的人力资本的时间投入也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加大,也就是人们参加工作的年龄比以前推迟了许多,显然人们的工作年限就不可避免的缩减了。要保持原有的工作年限,延长退休年龄是唯一的办法。
(二)男女退休差距大,女性退休年龄不统一
从现行退休制度可知,我国男女退休年龄差距是5或10岁,但是实际上男性的预期寿命却比女性低。据有关专家推测,女性的预期寿命大约比男性高3.8岁,但是退休年龄却比男性早,表现出严重的男女不平等。随着社会发展,大多的家庭都只生育一个小孩,妇女从传统的家庭中逐渐解放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工作。另外,随着男女平等工作的推进,女性也越来越多地接受高等教育,女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等都是比比皆是。此时的女性参加工作的年龄延后了,是一种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因此,无论是从男女平等、男女预期寿命差距,还是从现代女性解放发展来看,统一男女退休年龄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我国对于不同职位的女性实行不一样的退休年龄规定,在强调民主平等的现代社会中也是不合理的,应当消除这种职位歧视,统一女性退休年龄。
(三)退休年龄偏低加重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负担
在人口老龄化还没有开始之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就一直处于“空账”运行,最高的时候曾达到8000亿“空账”。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退休人员越来越多,并且因为人口预期寿命延长,每个人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不断延长,给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巨大压力。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可以在增加养老保险收入的同时减少养老保险支出,从而逐渐将养老保险资金缺口收拢,弥补原有的制度设计缺陷。
三、关于我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争议
(一)延迟退休年龄会增加年轻人就业压力
在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讨论中,许多专家提出了延迟退休会加大年轻人的就业压力,使得更多的大学生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境遇。确实今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日渐增多,就业不容乐观。2011年我国毕业大学生有660万人,初次就业率仅达到73%左右,接近180万大学生在初次就业中没有机会。但是笔者认为就业压力的根源不在于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劳动力与岗位的匹配度较低。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的同时,我们也会了解到企业由于招收不到合适的员工而焦虑,所以我国的就业现实是有供给也有需求,只是供给需求没有严密匹配导致部分劳动力市场不和谐。所以延迟退休年龄只是让年纪大有足够经验的老人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用,不会在根本上挤压年轻人的就业,年轻人应当多方面发展自己,适应岗位需求。
(二)延迟退休年龄剥夺了公民自我选择的权利
也有很多专家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剥脱了老年人自我选择的权利,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有的人偏好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而有的人则偏好于闲暇舒适和亲情培养等。所以对于先行退休年龄,有的人支持延迟,也有人反对延迟。对于这种情况,在改革退休制度时应当向国际学习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尽可能满足大家的意愿。
参考文献
[1]孙玄.关于退休年龄问题的探析与前瞻[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下退休政策改革的发展趋势
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日趋严峻,为缓解日趋失调的生产性劳动人口与退休人口的比例,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将是我国家退休政策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提高退休年龄可增大养老保险计划的资金投入,相对减轻养老保险计划的过旺需求。
实行弹性退休政策。经在70、80年代欧洲国家的推行,弹性退休政策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应付人口老龄化、调整劳动力市场结构的重要政策主张。一方面可以减轻劳动力市场供求压力,缓解尖锐的失业问题,协调老年劳动者与青年劳动者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逐步退休或部分退休的方式,有助于劳动者理更好适应退休后的生活与体现收入保障。
抑制提前退休,鼓励延期退休。养老金压力越来越大,适当提高退休年龄,延期退休,一方面可以增加养老金积累,另一方面可以减缓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另外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退休年龄都在60到65之间,高于我国的退休年龄,因此从我国的长期发展来看,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是和世界接轨的必然。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下退休政策改革的影响
可以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解决分配不公。分配制度差距过大,养老金双轨制不公问题使贫富悬殊过大,使社会矛盾突出甚至激化,严重阻碍和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企业工资政策的调整,缩小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差距,解决企业分配制度的过度自主化、无政府状态化状况,取缔和抑制高管高工资化。国家减免工资过低企业的税收,提高工资过低企业职工的收入,使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收入差距尽可能的缩小,可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
可以逐渐填补养老金缺口,减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发展,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潜在财务危机,法定退休年龄的延长,劳动者退休期限的缩短,就业期限即可相对延长,从而抑制急剧上升的养老保险费用支出;依据社会保险的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通过弹性退休年龄制度,每延后一年退休,参保人就多交一年的养老金,同时推迟一年领养老金,研究表明若提高退休年龄五年退休金支出可以减少一半,这样可以减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危机。
可以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缓解在下世纪中期日趋失调的生产性劳动人口与退休人口的比例。现阶段实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国家包揽过多,保险基金不堪重负,缴费多者与缴费少者在享受退休待遇时差别不大,职工自我保障意识和责任淡薄,缺乏激励约束机制。职工在职时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多少与其退休时的待遇应是相对应的,这样才有激励约束作用。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下退休政策改革完善的对策
要推行标本兼治的退休政策改革策略。按照现行发展模式,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巨大压力、失业压力同养老保险及退休制度构建的内在冲突,难以轻易克服,提前退休将会是一种长期困扰。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政策主张,在具体实施中难免同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相抵触,其效果尚不能过分乐观。因而,应当拓宽视野,力求在养老保险和退休政策之外寻求综合配套的改革思路,尤其是联系发展模式、就业模式的改革进行更为广泛深刻的调整。
关键词:职业紧张;延迟退休;成就动机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77-02
一、背景
退休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个人以及国家利益,并对社会稳定有着重要影响。由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退休制度需要相应的调整,要求我们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建立符合国情的退休制度。本研究以社会热点“延迟退休”等相关内容为切入点,通过问卷法获取相关数据,结合社会现状并通过数据的分析,对本次调研的有关内容进行验证,从而为政策的改革提供一定理论思路。
二、理论综述
1.职业紧张。紧张又被称为压力或应激,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侧重方向,国内研究人员把职业紧张分别定义为职业压力或工作应激等,现阶段我国统一定义为职业应激或工作应激。职业紧张的理论模型主要有:①个体―环境匹配理论,该理论认为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产生了职业压力,职业紧张主要是由于环境要求和个体能力之间的不匹配造成的。②交互作用理论,主要是以个体认知评价过程为基础,认为职业紧张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环境要求、主观控制和个体的应对等三方面动态相互作用的结果。
2.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指的是个体主观上愿意从事自己认为有价值并且较为重要的工作,并在此过程中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内在心理过程。成就动机的主要研究理论有: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他认为动机可以分成两个不同的趋向,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种,并且动机是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合力,主要由倾向强度、成功概率以及诱因三方面构成。
3.延迟退休。延迟退休主要的含义是通过打破原有的退休制度和退休政策,在一定意义上延长员工的工作时间,增加退休灵活度,从而使得员工有更自主的退休选择,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现状。有关延迟退休,国外学者运用迭代模型证实了推迟退休年龄会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就业率造成影响,产生家庭转移,可能会增加年青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投入时间。国内学者认为,延迟退休年龄的决策基础是人均寿命延长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客观基础是生理上的人均余命的延长。
三、问题提出
本研究结合社会现状,探讨工作因素(职业紧张)对于临退休人员工作意愿(延迟退休)态度的影响,并考虑个人因素(成就动机)的影响。探究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态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检验成就动机的中间作用。在此基础上,调查性别、月收入以及学历等因素在个体延迟退休态度上是否具有差异性。
四、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法获得有关数据,共计使用三个问卷。职业紧张问卷,共计30个条目,信度为0.96;成就动机量表,共计两个维度,30个题目,其分半信度为0.77。此外,延迟退休态度量表为自编量表,共计三个维度,共计27题,信度为0.95。
五、延迟退休态度的问卷编制
1.理论原则,Krech确立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的“态度三成分说”。按照此理论进行项目编制,期初共计32题,三个维度。
2.初步试测,根据专家评定法所进行的内容效度分析,确定每个维度所包含的项目数。初次试测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91份。进行同质性检验,删除个别项目与总体分数未达到显著以及相关系数小于0.4的项目;再进行决断值检验,以此对各项目的鉴别力进行分析。经过运算,共计删除5个项目,初步确定了问卷具体构成并进行第二项试测。
3.再次试测,发放问卷共计140份,收回121份,有效数据为102份。
4.问卷信度为0.96,认知维度0.92,情绪维度0.85,行为倾向维度0.87,信度指标良好。
5.问卷效度,RMSEA0.083,CMIN/DF1.702,CFI0.895,TLI0.877,经检验,问卷效度良好。
经试测与分析后确定问卷结构,共计27个题目,分为三个维度,分别为认知维度(10题),情绪维度(8题),行为倾向维度(9题)。
六、研究结果
本次在全国范围内多个城市发放问卷共计300份,回收27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51份,有效率为92%。
1.差异性检验。①学历状况在延迟退休三个维度上的差异性检验。根据数据分析发现,在延迟退休认知维度、行为倾向以及总分上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差异系数分别为3.93、2.87、3.08。结合各维度的均分和标准差发现,高学历水平比低学历水平个体更倾向于支持延迟退休。在情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②月收入状况在延迟退休三个维度上的差异性检验。根据数据分析发现,在延迟退休认知维度、情绪维度、行为倾向以及总分上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差异系数分别为6.92、8.29、8.76、8.94。结合各维度的均分和标准差发现,具有较高月收入水平的个体比较低水平的个体更倾向于延迟退休。③性别、与照顾子女家庭两个因素上,个体的延迟退休态度并没有展现出差异性。
2.各变量的相关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发现: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态度三个维度之间均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认知-0.127、情绪-0.225、行为倾向-0.183,简言之,随着职业紧张的程度增大,个体不会倾向延迟退休,情绪维度表现最为明显。调节变量中,追求成功的动机对于延迟退休无显著的相关性,避免失败的动机与延迟退休态度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认知-0.151、情绪-0.167、行为倾向-0.158,个体避免失败动机的提高会造成个体延迟退休意愿的削弱。
3.回归分析。根据相关分析我们得知,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存在负相关,并且避免失败动机与延迟退休存在负相关,因此适宜采用回归分析来进行因果关系的检验。在差异性分析中发现学历、月收入在延迟退休态度上存在差异性,因此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后续检验。①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回归分析。根据分析发现,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三维度均存在显著的回归作用,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职业紧张可以解释认知维度1.6%的方差,其回归系数为(β=-0.127);职业紧张可以解释情绪维度5.1%的方差,其回归系数为(β=-0.225);职业紧张可以解释行为倾向维度3.3%的方差,其回归系数为(β=-0.183)。②成就动机的调节作用。结合上部分相关分析我们发现,避免失败的动机与职业紧张和延迟退休态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适宜作为调节变量进行检验。职业紧张带入方程,职业紧张与情绪维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β=-0.225),情绪维度的5.1%(R2=0.051)的改变可能是由于职业紧张所引起的。调节变量避免失败的动机维度带入方程,它与情绪维度负相关关系显著(β=-0.134),并且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增加(R2=0.017),即在除去职业紧张对于延迟退休中情绪维度的影响后,避免失败动机这一维度可以独立解释情绪维度1.7%的方差。职业紧张与避免失败动机的乘积变量带入方程,与情绪维度之间负相关关系显著(β=-0.819,R2=0.027)。这说明在职业紧张与情绪维度的回归分析中,避免失败的动机维度所起到的调节作用显著。职业紧张与避免失败的动机维度交互作用与情绪维度之间负相关关系显著(β=-0.819,R2=0.096),情绪维度可被解释的方差增加2.7%。说明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回归分析中,避免失败的动机起到了调节作用。
七、结果讨论
1.延迟退休态度的差异性分析。①学历状况上的差异性分析。不同学历个体在延迟退休认知维度、行为倾向以及总分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情绪维度方面差异不显著。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较高学历水平的个体相比较低水平的个体更具有延迟退休倾向。②月收入水平上的差异性分析。不同的月收入状况的个体在延迟退休三个维度以及总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高收入个体比低收入个体更加支持延迟退休。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个体在退休后所面临的经济状况而决定。如果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月收入较高的个体主观上更倾向于延迟退休,而对于依靠退休金来维持生存的低收入个体,倾向于提前退休或者是正常退休。
2.相关分析。经过分析发现,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如果职业紧张程度增大,个体不希望延迟退休,在情绪维度上表现最为明显。在职业紧张与成就动机的相关分析中发现,职业紧张的增强会带来个体避免失败动机水平的提升,会出现个体以减少错误为原则,而不再以完成目标为原则。
3.回归分析。①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回归分析。在数据分析中,自变量与因变量各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的回归作用,自变量与因变量中认知、情绪以及行为倾向的方差解释率分别为1.6%、5.1%、3.3%,表明职业紧张对延迟退休态度存在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因果关系显著。②调节作用分析。在数据分析中,避免失败动机维度在自变量与因变量中情绪维度的回归分析中起调节作用,与自变量的交互作用能够解释9.6%的方差。当个体面临延迟退休时,除了职业紧张以外,个人因素如成就动机在延迟退休态度方面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这提醒我们,在制定相关退休政策时除了需要考虑职业种类、职业紧张程度以外,也需要将个体因素列入参考范畴。
记者:董教授,您好!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关注人口老年化问题,社会各界谈论有关人口老年化问题的越来越多。人口老年化有什么标准?我国目前老年化程度如何?由此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
董登新:首先要肯定的是人口老年化是一种世界现象或趋势。衡量人口老年化程度的指标有许多,其中,最主要的测度指标包括老年人口比重、老年抚养率、老少比、年龄中位数、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人数。第一,老年人口比重。由于各国法定的退休年龄标准不同,因此,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年化”社会的标准。但当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4%时,标志着“老年社会”已变成现实。第二,老年抚养率。也称老年抚养负担,它是指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值,即年满65周岁的人口数与15~64岁人口总数比值。第三,老少比。也称老年化指数,它是指老年人口数与少年儿童人口数的比值。第四,年龄中位数。即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自然顺序排列时居于中间位置的人的年龄数值。年龄中位数是一种位置的平均数,它将总人口分成两半,一半人在中位数以上,另一半人在中位数以下,反映了人口年龄的分布状况和集中趋势。截至2010年底,在全球226个国家或地区,年龄中位数在20岁以下的国家和地区共有43个,基本上都是非洲地区国家,其中,年龄中位数最小的国家是乌干达为15岁。年龄中位数在20~30岁之间的国家和地区共有88个,大多为亚非拉地区的相对落后国家;年龄中位数在30~40岁之间的国家和地区共有64个,年龄中位数高于40岁的国家和地区共有31个,其中,年龄中位数最高的国家是西欧的摩纳哥为48.9岁,其次是日本44.6岁。
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大多为北美、欧洲及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在金砖五国中,南非为24.7岁,印度为25.9岁,巴西为28.9岁,我国为35.2岁,俄罗斯为38.5岁。全世界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8.4岁,正好巴西处在世界中间水平,南非与印度处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我国和俄罗斯则处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上。
对于人口老年化类型标准的划分,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年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提供了老年型建议性标准:年龄中位数30岁以上;65岁以上人口比重7%以上;14岁以下人口比重30%以下;老少比30%以上。
此外,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1999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首次达到7%,迈入老年化社会的大门。2010年为8.87%,大约2026年达到14%,正式成为老年社会。2050年将达到30%,2100年将达31%。2050年之前称之为“加速老年化”阶段,2050年之后称之为“稳定的重度老年化”阶段。
人口老年化将直接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劳动力减少,社会消费能力下降,经济发展减速;二是社会保障压力剧增,养老医疗社会投入增加,社会保障基金收支难平衡。
记者:如此说来,我国已经逐步进入老年化,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关系到老百姓养老社会保障的问题更是时刻触动着中国社会的神经。当前,我国养老保障现状如何?老年化给我国目前带来哪些问题和难题?
董登新:世界各国对于人口老年化问题的关注,都是基于退休制度将要承受更大的养老负担而引发人们的担忧与不安的。我国也不例外。因为我们有13亿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要新增老年人口1300万人,这一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相当于一个英国或德国的总人口。如果计算60岁以上人口,老年人口绝对数就更大了。
从农业社会的“家庭养老”到工业社会的“社会养老”,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养老保障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然而,养老保障面的宽窄以及养老保障程度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一国或地区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发达程度。
事实上,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已有较大变革。其中,部分群体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如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另有部分群体则采用了全新的规则,如城镇企业职工。从养老保障面来看,目前,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大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城镇企业职工;(2)有城镇户口的自雇者和灵活就业人员;(3)农民工;(4)行政单位职工;(5)事业单位的职工;(6)少数已实行城乡统筹地区的农民,如北京市。
总之,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本上呈现多元化、碎片状特征。
我国不仅有着13亿的庞大人口,而且城乡差别大,城市化进程缓慢,大多数人口仍生活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公民的养老保障必将遇到“四大难题”:全国统筹;城乡统筹;行政、事业与企业统筹;多元化、多支柱养老统筹。
记者:董教授,请您具体地谈谈我国养老保障的“四大难题”,您先谈行政事业退体制度改革好吗?
董登新:行政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制度:仍旧承袭计划经济的“老做法”。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雇主是非盈利性机构,它不同于盈利性企业,由于自身无法产生收益和利润,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部支出均由财政全额拨款,如果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加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则意味着财政不但要给职工发放工资,而且还要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也就是说,财政一手为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缴费,一手又将收费最终纳入财政预算养老专户,这实际上形同“左手”转“右手”。因此,为了与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区别,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暂不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而是继续沿用了计划经济年代的一贯做法,包括对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实行“离休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其他人则实行“退休制度”。
公务员退休制度的受益人在退休前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退休后可直接享受国家财政拨付的退休金。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后,国家公务员实行职务级工资制。国家公务员退休后,其退休金的计发办法是:职务工资、级别工资按一定比例计发,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均按原工资的100%计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公务员基本退休金也应适时调整。其调节办法是:在国家统一调整生活必需品价格时,退休公务员可按在职国家公务员并入基础工资的补贴数额增加退休金;在职国家公务员根据企业相当人员的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动指数调整工资标准时,退休公务员可按调整工资标准的幅度相应提高基本退休金标准。事业单位职工退休比照公务员退休标准执行。
然而,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单独实行“高福利”退休制度,至今却仍不能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对此,公众和舆论界存在诸多批评和指责。他们认为,从养老给付的替代率来看,养老福利水平最高的是行政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其次是城镇企业职工;其他群体的养老福利水平则相对较低且不稳定。有人估算,如果说企业职工养老给付的平均替代率大约是50%,那么,行政机关要比企业高出1.1倍,事业单位则比企业要高出0.8倍。
很显然,这是有悖社会公平的。其一,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退休金给付替代率严重偏高,必须尽快实行与企业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制对接。因为企业养老给付替代率更接近国际惯例做法,例如,美国社会养老保险给付的平均替代率大约是40%左右。因此,大多数人主张,必须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与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起来,在养老金统一给付标准上,要么让行政事业单位向企业看齐,要么让企业向行政事业单位看齐。
2009年1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宣布,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正式下发,上海、浙江、广东、山西、重庆5省市率先试点。为此,不少公立学校教师闻风而动,他们担心试点后退休待遇下调,因此,他们希望提前办理退休手续,赶在新方案试点前拿到养老金。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在试点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养老统筹对接时,必须认真测算,科学推行,以此为行政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养老统筹对接积累经验、作好准备。
记者:您再谈谈由于城乡割裂而造成的农村养老仍无法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
董登新:除作为直辖市的北京市于2009年1月1日率先宣布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外,其他省市的农村地区仍不能直接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列。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历史上的城乡二元分割,经济差距巨大,在社会养老保险上很难实行城乡统筹;其二,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大多缺乏自我积累能力,农民基本上是农业自雇者,没有雇主,社保缴费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因此,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直是我国社会保障网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不过,十分值得安慰的是,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试点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大体进度规定如下:2009年底,争取试点覆盖全国10%县(市、区);2012年参保率达到50%以上,2017年参保率达到80%以上,2020年基本实现全覆盖。
事实上,十七大要求2020年之前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意味着到那时我国农民将会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那时,我国农村数千年的“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将会被重新改写。这是时代的进步,更是下一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
记者: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有利于劳动力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存在那些障碍呢?
董登新:我认为省级统筹乃至县级统筹直接障碍了全国统筹下的账户划转。我国目前虽然已有17个省份实现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但大多数省、区仍以“县级统筹”为主(全国大约有2000多个统筹区),要想实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至今仍存在很大困难,这就造成了参保人异地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制度障碍。为此,国务院已提出基本对策:2009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2012年实行全国统筹的目标。
由于我国人多地广,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尤其是东中西部差距巨大,因此,在目前财政分灶吃饭的情况下,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账户的“无缝”划转,养老账户划转存在“转出地受益,转入地受损”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劳动力(包括农民工)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不利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扩面”与发展。彻底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实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
实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主要有三个标志:其一,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号码,比方,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社会保障号码;其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必须由中央政府统一收支并负责管理;其三,将地方社会保险费改征为中央社会保险税,由国税局统一征收,这既可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征集的统一性、固定性和强制性,也可以提高社会保障工作效率和法律地位。
记者:董教授,请您最后谈谈多元化,多支柱养老保障。
董登新:当前,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负担压力巨大,第二支柱实力有待大力增强。因此,建立多元化,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势在必行。从养老保障结构来看,“三支柱”的多元化养老保障框架已在我国逐步形成。其中,第一支柱就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养老保险(这就是城里人一般所讲的“社保养老”);第二支柱则是由雇主发起设立的“补充养老保险”(俗称“企业年金”);第三支柱则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家庭养老”(也称“自我保障”)。
不过,目前我国公民的养老保障仍然呈现两极分化格局:城市人主要依赖第一支柱养老,农村人则主要依赖第三支柱养老。与此同时,唯有少数垄断行业(如银行、电信、航空、电力等)和特大型国有企业的职工能够在第一支柱养老之外,还能独享丰厚的企业年金(即第二支柱养老),而绝大多数普通企业职工则无福享受企业年金福利。这便是我国养老保障的基本现状。
从国际社会养老保障结构的发展趋势来看,第一支柱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载重比例正在下降,而第二支柱的雇主补充养老保险载重比例则在不断上升。以美国为例,从美国人的养老给付结构来看,社保给付替代率平均不足40%,其余养老给付部分则由补充养老保险与个人储蓄投资来满足,也就是说,企业和个人承担了美国人养老负担的大部分。这就是“三条腿”的美国人养老保障体系。
相比之下,我国养老基本上只有“一条腿”,而国外的养老金一般都是“三条腿”,尤其是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占养老金储备的绝大比例,而我国的养老金储备中却基本上没有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的位置。因此,要想降低社会养老保险的负担,就必须大力发展补充养老(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分散财政和社会统筹的压力。
我国的养老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一个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不能仅靠社会养老保险这个单一支住,补充养老(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要尽快壮大起来。要想降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给付的替代率,减轻单一支柱养老保障的财政支付压力,我国必须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制度,不仅各类企业需要建立企业年金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也应该为其职工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只有为国民建立起了广泛的补充养老保险机制,才能真正有效地分担政府及财政的社会养老负担。同时,这也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大趋势。只有到那时,“为养老而投资”才能真正成为家庭理财与个人投资的一种社会时尚。
记者:我们今天的采访占用了您不少宝贵时间。虽然还有一些问题想向您请教,但不便再继续打扰您,改天方便的话,我们再来采访您。
摘 要 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六十岁以上老人达2亿,“养老金亏空”也愈演愈烈,于是,人们普遍认为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增加劳动力供给,减轻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但是,严峻的就业形势等却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是否延迟退休,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反对目前阶段延迟退休的原因分析以及鉴于“延迟退休为必然之势”,目前可以针对此问题应做出的努力。
关键词 延迟退休 就业 养老制度 契约精神
一、引言
多少岁退休最合适?在2008年年底,媒体就“延迟退休”一直议论纷纷,且当时传出消息“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时值2013年,也未有任何措施动态,一时间,相关的调查、讨论盛行,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均大量存在。人保部相关人士表示:关于目前我国是否延长退休年龄仍在“研究”阶段。
二、反对目前延迟退休原因分析:
1.对于就业方面影响:
(1)老人不退,新人没位。
我国是人口大国,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有2500万人左右,而目前每年大约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因此“老人不退,新人无位”较为普遍,且能征得很多人共鸣的一个论点。提出提高退休年龄,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使社会整体就业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倒挂”之势,即老人就业比年轻人就业相对充分。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这种就业形势会产生诸如 “啃老族”的弊端,而一些不愿意作为“啃老族”的年轻人,也会选择一些极端的方式危害社会,因此加剧社会的不稳定性。
(2)产业结构不同,对就业者要求不同。
在发达国家经济主要是服务业而非制造业,在私营和公共服务机构中很多工作都要基于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故经验极重要,而且脑力劳动当然要比体力劳动对人体的要求要小很多,这样就为延迟退休提供了可能性,而偌大的“中国制造”需要的大部分是劳力型人才,所以如果延迟这部分人的退休年龄,必定会使这部分人感到力不从心,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
(3)部分中老年人群也会产生就业困难的困扰。
对于一些企业的基本职工,由于本身薪酬待遇等均不高,不得不“再就业”,而延长退休年龄类似于剥夺了再就业的机会。随着岁数的增加,被企业返聘的几率就越小,他们再就业的公平就业权和收入权就难以保障,目前“4050”群体就业难的现象,就佐证了这个问题。
(4) 对企业的影响。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中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比例明显增加,倘若进一步延迟退休年龄,会使企业人员的流动性减弱,影响企业活力。
2.延迟退休年龄对我国养老制度的影响:
(1)“延退”与养老金亏空问题
据报道,推迟退休一年,国家可节省养老金200亿元。我国养老统筹基金亏损严重,延迟退休年龄可以弥补社会保险基金的亏空。但这是个治标不治本,“饮鸩止渴”的方式。养老金亏空数量巨大,解决这个问题得追本溯源,由于制度转轨所造成的问题需要对症下药,故无论是做实个人账户还是采用名义个人账户,养老统筹基金的个人账户部分都需要一个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仅通过延迟退休年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产生对社会保障体制的威胁。通过延长退休年龄来解决亏空的这个想法是不成熟的。
(2)“延迟退休”对我国养老制度推行方面影响。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才进行了改革,各个方面都还处在一个磨合时期,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旦延迟退休年龄,养老保险制度又需要对不同的人群进行相应的改变,这会使人们在理解和执行养老保险制度上产生更大的问题和混淆,对整个养老体系的发展不利。
(3)“延迟退休”会加剧我国养老金给付制度不公。
我国目前养老保险给付制度对于不同的工作形式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这使得一部分人希望尽早退休,一部分人希望延迟退休,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与无保障人员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3.对于“国与民之间契约关系”的影响
2010年度,法国通过了备受争议的退休制度改革法案,之后全国跨行业罢工反对该项改革实施。分析这种现象,即是社保制度是一种国家和国民的契约关系,单方面修改契约本身是一个违约行为,而对于契约精神相当完善的西方国家而言,会出现如此现状也比较容易理解了。通过这一事件我国要吸取这方面的教训,即针对延迟退休方面的政策,一定要多次听证。
总体看来,延迟退休年龄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人们对虽然随着国民生存寿命的增加, 劳动能力也在增长, 从长远看,延迟退休年龄是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但延迟退休年龄不仅要看制度, 还要看时机。
三、具体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法
1. “柔性”“弹性”
从2010年10月起上海实施的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虽并非能等同于延迟退休年龄。但这一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被用于对退休年龄政策制定上。 鉴于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和诉求多元的社会,社会人群的结构复杂,而 “柔性”“弹性”的做法符合了不同层次,不同状况人群的需求。
2.“男女平等”,“女干部与女职工平等”
男女退休的政策源于计划经济时代,历史上,对劳力要求较高,而目前阶段,这种趋势渐降,很多女性在老年时几乎可以有与男性相同的工作能力,再加之,“宪法的平等性原则”也要去女干部与女职工退休年龄的同化。 故可以采取先延迟女性退休年龄使得男女退休年龄同步,再同时延迟男女退休年龄的方式,逐步缓慢地对退休年龄进行调整。
3.逐步推行
最明显的例子是美国,它采取循序渐进的做法。1983年就要将退休年龄从65岁推迟到67岁,但到2000年才真正实施,对社会冲击力十分小。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经历了如此之久,而我们目前到2035年仍有25年逐步探索改进,相信唯有我们逐步推进,不断修正探索,退休养老问题一定会有所改善。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中图分类号:F 840.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135-02
引言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任何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按照国际通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到该地区7%或者60岁人口占到10%以上就标志着一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我国最新一期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占我国社会总人口比例的13.26%,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程度低,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老年人口数量巨大,我国社会已经呈现出“未富先老”的尴尬局面。这一切都给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压力,因此,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并且与我国经济发展水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将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分析出发,找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给出可行性的操作意见,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作用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全社会的责任。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不仅仅会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对我国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1.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是全社会的责任
老年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国家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既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当前社会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期,国家正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老年人使我们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完善我们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才可以保障老年人的各种权益,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
2.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有利于扩大内需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后危机”时代,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对外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的发展完全依靠国内的投资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的扩大。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一方面,增加了国家财政投资,刺激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人们的安全感,降低资金的储蓄,增加当前的消费,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3.有利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也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员工的养老保险问题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关系到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才可以让我国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依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保证改革后员工的养老问题,才能减轻改革的阻力,保证改革后员工福利的保证以及社会的安定。
4.减轻企业发展负担,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企业的发展也同社会的发展一样,在经历过一定的发展时期以后,也面临着员工的老龄化问题。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可以为企业减少员工养老支出,给企业积累发展基金,保证新成立企业与一些老企业的公平竞争性,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已经完全进入了老龄化的阶段,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势在必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老龄化进程存在老龄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以及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的特点,给我过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保人数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过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年人人口基数大,社会老龄化的速度快,全社会面临着很大的养老保险压力,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保险体系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难题。相关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将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由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员工扩展到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重大进步。2010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和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57亿人,农村居民参保人数达到1亿人。
2.养老保险缴费率设置不合理
国际平均的养老保险缴费率为10%,而我国的养老保险缴费率则高达23%,比国家警戒线还高出3个百分点,养老保险缴费率设置严重不合理。过高的养老保险缴费率严重地加大了企业的发展负担,给企业带来财务危机。企业每年需要将大笔的资金用于员工的养老保险,减少了企业用于发展和投资的资金,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恶性循环。此外,还造成一些企业通过隐瞒收入的方式逃避高额的养老保险费用的缴纳。虽然相关部门加大了征缴力度,但这些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企业欠缴现象依然严重,为了保证退休员工的养老保险,相关部门不得不动用在职员工的个人账户资金,加大财政投入。
3.退休年龄过于刚性
我国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过于刚性,男性要求60岁退休,女性要求50岁退休,女干部可以延续到55周岁。这一规定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出入。当前我国因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典型的未富先老局面。但老龄人口不一定就意味着社会养老保险的压力,老龄人口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发展做贡献,而我国刚性的退休制度却进一步加重了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负担。
三、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议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事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是国家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加参保人数,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
以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保障范围。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先保后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逐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工资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进一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为全社会的老年人提供稳定、安乐的老年生活保障。
2.调整养老保险缴费率,增加征缴力度
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缴费率设置很不合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部分企业为了减轻财务负担,通过各种手段逃避养老保险的缴纳。这就给我国的养老保险管理带来了混乱,既不利于员工的养老保险,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给国家的管理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国家设置合理的养老保险缴费率,让企业能够主动承担员工的养老保险义务;同时,国家相关部门还需要增加对养老保险的征缴力度,改善对养老保险的管理,保证所有的企业都按照相关规定为员工定期足额缴纳养老保险。
【关键词】延迟退休政策;珠海市;回归模型
中国老龄化程度严重,是全球唯一的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据联合国统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现状,中国有望于2017年正式出台实行延迟退休方案,为落实好延迟退休政策。珠海市作为经济特区,政策优势、地缘优势、人才优势、经济优势明显,探讨珠海市作为试点城市的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关延迟退休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资料,雷勇和蒲勇健发表的《基于给付确定制的最优退休年龄经济模型分析》为员工选择最优退休时机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2年,张文学和任彦霏发表题为《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下的最优退休年龄动态模型构建与应用――以陕西省为例》,探究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O最优退休年龄模型;到2013年,李含伟和汪泓基发表《基于个人幸福最大化的最优退休年龄分析与柔性退休制度仿真》,该论文考虑了个人获得的物质享受与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价值。
2.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探究最优退休年龄文献较早,其中较为重要的研究有: 1984年Gary・ S・ Fields运用劳动力供给模型,对国民收入结构、养老保障等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其会影响退休行为;2008年,Jonathan・Barry ・Forman探讨退休年龄与人口统计学的关系,初步拟出养老金法案,为公共政策制定参考依据。2009年,Michael Tucker和Juan A.Lacomba两位学者定量分析分别给出在正常市场和消极市场下最优退休年龄应该在62q,且法定退休年龄也受到政治与经济因素影响的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对延迟退休年龄问题争论已久,但与国外成熟国家的退休年龄相比,中国学者研究最优退休年龄着重考察个别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文献较少。本文在前人验证延迟退休年龄合理性的基础上,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侧重对相关数据进行定量的实证分析,进一步论证了珠海市延迟退休的可行性。
二、珠海延迟退休可行性探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特约研究员孙永勇等学者认为最佳退休年龄与参加工作年龄、退休年龄、死亡年龄、名义利率、退休前死亡概率、个人效用之间可建立数据模型,根据历史数据测算得出城镇就业人员最有退休年龄达64.14岁。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明将制定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城镇就业人口法定标准退休年龄有望达到男性65周岁,女性60周岁。
1.珠海市延迟退休政策定性分析评价体系
为探究珠海市就业人口退休年龄,充分利用评价模型和预测模型,定性分析4个关键因素: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求关系、市民受教育程度,得出“延迟退休”科学可行的制度设计。
假设:
(1)4个国情指标对于延迟退休影响等值。
(2)假设研究延迟退休对某一指标的影响,其他指标值忽略不计。
(3)影响珠海市与影响中国退休年龄的因素基本一致。
根据珠海市统计局数据可知,第一,随着珠海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珠海市的人口老龄化呈增长趋势,2010年珠海全市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80.2岁,而珠海市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珠海全市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2.5岁,居广东省之首;第二,退休年龄与受教育年限延长不相适应,受教育程度与受教育年限成正比,维持原来的退休年龄规定,劳动力可能处于人力资本高峰期退休,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第三,退休年龄与人口老龄化趋势不相适应,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珠海市延迟退休政策定性分析,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在珠海市同样具有可行性。
2.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以调查者愿意频率来反映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是否可行的概率。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是对定性变量的回归分析。在实际问题中,是否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确定延迟与不延迟两个变量。
设因变量y是0-1型,自变量为j x (j=1,2,3)。设y=1时的概率为p,则Logistic回归方程为
根据职业类型的划分,从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体力劳动者三个角度对P值进行计算。P1代表事业单位中愿意退休的频率,P2代表企业单位中愿意退休的频率,P3代表体力劳动者中愿意退休的频率。
模型估计的结果可以写为:
综上,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显示出中国人均GDP与人均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固定资产投资额对退休年龄有显著影响,人均GDP的增加有助于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
三、研究结论和建议
1.将珠海市作为延迟退休试点城市具有可行性
本文对珠海市延迟退休政策定性分析评价体系,得出延迟退休政策χ楹J芯济发展、劳动力市场优化、教育可持续发展和珠海整体战略布局这四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结合中国与珠海的数据进行定量的实证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法,得出人均GDP与人均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固定资产投资额系数的t统计量都高度显著相关,且所有系数都具有正确的符号,表明人均GDP与人均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固定资产投资额系数这两个变量共同对愿意延迟退休有显著的影响,延迟退休方案在珠海市实施具有可行性。
2.建议推行弹性退休制,完善养老金给付机制
实行弹性退休制,意味着城镇人员可以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工作意愿在55岁到65岁之间选择合适的时间来办理退休手续。养老金与退休年龄相挂钩,可提高参保人员的缴费积极性、减轻社会养老压力,还可有效避免富有劳动力人员提前退休。能够积极引导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退休决策中的作用,使得个人在退休决策时选择的方案可以达到最优化。
政府应当制定退休年龄的指导性政策,制度设计与利益激励相符,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实行弹性退休制。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动态监管,避免养老金缺口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建立完善的养老制度也有利于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实现,将养老金的给付水平与退休时间紧密联系起来,可以根据不同的退休时间调节养老金的给付,从而体现养老金收缴及发放的公平与效率结合。
四、结语
珠海市作为经济特区,具有经济创新创优的政策优势;地处珠江口西岸,与香港隔海相望,与澳门陆地相连,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以“蓝色珠海高层次人才计划”为核心的战略布局,具有人才优势;建设发展建立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有益成果基础上,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开拓“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建设新局面,具有显著的经济优势。有作为退休政策试点城市的优势。
紧随国家改革,发挥优势,通过试点城市效用带动作用,将对珠海市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延迟退休政策的探究,契合社会需求,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延迟退休问题的重视程度,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中国学者研究最优退休年龄着重考察个别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文献较少。本文在前人验证延迟退休年龄合理性的基础上,侧重对相关数据进行定量的实证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延迟退休政策的合理性,得出珠海市作为延迟退休政策试点城市的可行性,并提出推行弹性退休制,完善养老金给付机制的建议。日后,研究会继续数据收集、社会调查工作,在模型中增加要素研究,持续关注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及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甜.我国最佳法定退休年龄的趋势分析与数学建模[D].江西理工大学,2012.
[2] 汪海菊,高广阔,张腾化.中国最优退休年龄测度方法研究综述[J].改革与开放,2015,(7).
[3] 李含伟,汪泓. 基于个人幸福最大化的最优退休年龄分析与柔性退休制度仿真[J]. 上海经济研究. 2013(08)
第一,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体系,现阶段中国已明确了建立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军人养老保险制度、征(失)地农民保险制度、新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这几大制度有的已经全面落实,有的正在试点推行,有的政策正在逐步出台,各项制度正在不断得到完善。第二,将包括公务员、企业(含国有垄断行业)职工、事业单位职工、城乡居民及无固定职业的各类人员全部纳入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管理,打破社会保险对身份、职业、年龄、户籍、区域的限制,依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金保金卡”工程,为每个公民建立唯一的社会保障号码,发放一张全国通用的社会保障卡,实现全国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第三,在全国各级社会保障经办系统专门设立个人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接机构,为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接手续的人员提供便利和优质的服务,提高个人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接的效率。第四,将社保基金从实现省级统筹逐步过渡到全国统筹管理,避免在办理个人养老保险关系转接手续时保险资金出现频繁转移,影响社保基金的使用和利用效率,要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提升社保基金保值增殖的能力和空间。中国已建立了覆盖全国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涵盖中央、省、市、县(区)、乡(街道)、村(社区)全国城乡的社会保险各级经办机构正在不断充实和完善,统筹考虑各类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出台个人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接政策和转接办法的具体条件已经具备。
个人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接的具体措施
(一)个人养老保险参保关系的转接办法
参保人在参加国家开设的任一类别的社会养老保险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用参保人的个人身份证信息为参保人建立个人基本社会保障号,个人身份证号码也是参保人唯一的社会保障号。参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标准制度,统筹考虑其他各类社会保险办法,制定全国统一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缴费基数和比例、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消除各地区、各行业之间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差异,允许各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与比例,鼓励各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多标准、多层次和统一的补充社会养老保险办法。
1.参加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如何转接。企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因工作单位变更或户籍迁移时,如保险关系转移发生在同一社保统筹区间属于本区转接的,可以到原参保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具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证明后至新参保单位的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办理保险关系接续手续,参保人的个人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不发生转移,保险资金不进行划转;如保险关系转移前后不在同一社保统筹区域跨区转接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除为参保人办理保险关系转接手续外还要对参保人的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保险资金依据规定进行跨区划转,对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可以不转出,对超出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可以划入转入地的社保经办机构。当参保人员在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流动时,企业养老保险与公务员、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转接办法可以待全国实施公务员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后作出具体规定,转接办法可以参照企业养老保险关系转接方法制定,逐步打破参保人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时对年龄、身份、区域的限制规定,简化办理养老保险参保关系转接的手续。
2.参加军人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如何转接。《关于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对军人在服役期间参加社会保险和退役之后社会保险关系转接的具体政策,对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关系和相应资金的转移接续办法作出了调整和规范。军人退出现役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国家给予退役养老保险补助,军人服现役期间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中央财政承担,所需经费由总后勤部列年度预算安排。对退役养老保险补助的范围作了划定,明确对转业到企业工作和复员的军官、文职干部以及由人民政府安排工作和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给予退役养老保险补助,退役养老保险补助在军人退役时一次算清,军官、文职干部和士官,按本人服现役期间各年度月工资20%的总和计算;义务兵和供给制学员,按本人退出现役时当年下士月工资起点标准的20%乘服现役月数计算。其中,12%作为单位缴费,8%作为个人缴费。转业到企业工作的军官、文职干部,除给予退役养老保险补助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仍给予养老保险一次性补贴。对2012年7月1日前已退出现役的军人,其养老保险办法按原有“军龄视同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政策执行。对军人退役后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其养老保险关系转接办法按照公务员、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规定办理。
3.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如何转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中断缴费,参加企业养老保险时,可保留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暂停缴费,直接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中断缴费,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时,可以暂时停止企保缴费,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保留企业养老保险关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被政府征收土地时,应终止保险关系,退还参保人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含财政补贴),纳入征(失)地养老保险。参保人达到退休年龄时,如企业保险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符合办理企业保险退休条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储存额(含财政补贴)可以全部转入企业保险,抵算应缴的企业养老保险费,累计合并计算参保年限,办理企业退休手续;参保人企业保险累计不足十五年,不符合办理企业保险退休条件的,参保人可以选择延长缴费至缴足十五年办理企业退休手续,也可以将企业保险缴费的个人账户储存额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企业保险年限视同城乡居民养老保缴费年限,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退休手续。
4.参加征(失)地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如何转接。农村居民在被政府征收土地后,全部参加征(失)地养老保险,用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金设立征(失)地养老保障基金。对未超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退休年龄的农村居民,将其获得的征地补偿金按企业保险历年缴费基数和金额向前折算成企业保险参保年限,办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折算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年限累计不超过十五年,折算后征地补偿金有余额的可以一次性退还,也可以抵扣以后年度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对超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退休年龄的农村居民,可以直接发放征(失)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费,发放标准可以参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十五年的退休待遇执行;对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农村居民可以给予一次性征地补偿金,不进入征(失)地养老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