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萌芽阅读答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开放性阅读;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23-02
所谓开放性的阅读,就是阅读中注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的反应。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手段创设质疑情境,挖掘创造思维因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特别是要鼓励学生不断生疑,大胆发问,对问题,新知识始终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以运用创造性思维激发出新的灵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看法或理论,从而达到不但学生能独立的获取知识,而且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何运用开放性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能力呢?我认为:
1营造开放性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参与,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开放性阅读首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师问倒了……”“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在这种激励性的氛围中,教师结合教学情境,通过语言鼓励、神态暗示,动作启发,情绪感染、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2确立开放性阅读教学目标,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突出学生个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读懂课文为目标,而开放性教学是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目标(达到教材双基的目标,为后面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弹性目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目标(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如《落花生》这篇课文的基础目标是要求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弹性目标是教育学生能将落花生的品质对照新时代人才需求的异同;发展目标是学了课文后让学生思考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这样,分层要求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突出学生的个性。同时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策略。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评价要避免单一化,而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①自我评价法,这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进行自我考察,思考自己在对文本的理解方面,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修改,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避免学生的盲目自信和自卑;②同伴互评法,这是鼓励学生对同伴在阅读教学中的行为、态度和学习状况发表意见,培养学生初步的民主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的评价方法;③成果展览法,这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每个学生以各种形式如展现阅读经验、申述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等,从而体验成就感的评价方法。
3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社会,单靠课本与课堂教学是远不能满足发展中学生的需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阅读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所以,阅读教学也要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这比教师在教室里用口述,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动。比如第三册的《秋天》一文,教师就可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悟、体会秋天的景色和韵味,使阅读课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且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并与学过的内容相结合,以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意识
关键词:中学地理;阅读能力;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387-01
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在语文课中被当成一个重点,但是,在地理学科中,学生缺乏耐心,愿认真阅读,究其原因是:地理学科的科普性强,专业术语多,对于年轻而又感彩浓厚的中学生而言,确实有些枯燥乏味。再者,我们疏于经常性地训练,但是地理学科也有其吸引人的一面,即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它研究的是自然现象、人类生产活动、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实际问题,再加上其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善于引导,地理阅读的训练是会引起学生重视的。
首先,我们知道,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
而问题是思维的萌芽,思维的起点,它孕育着极大的智慧潜力。教学中,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致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和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冲突,进而“生疑”、“困惑”,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设计问题要具体,就一句话、一段文字,常见现象提出问题,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阅读资料上来。
其次,阅读是学生地理学习中获取各类信息的最重要的基本手段之一。学生每天都在利用书籍、报刊乃至互联网等媒介学习知识、认识世界、获取资料。但是“走马观花”、不加思考的阅读 对促进地理知识的掌握是徒劳无功的。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主 要给予学生三方面的建议:第一,强调高效阅读应具有积累性、理解性、评价性、创造性的 特点和功能。建议学生在大量地理事实材料的积累性阅读基础上,理解性的阅读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进而通过阅读做出价值判断和优劣评价,最后从阅读中引起触发,得出新的创造性设想或认识。第二,建议学生阅读过程中列出问题主线。也就是在阅读地图和 课文的同时尝试着自己将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列出阅读纲要。列出问题主线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边阅读边积极的思考。第三,建议学生形成阅读总结的学习习惯。无论在预习还是复习都试着用简短的语言对所阅读的内容做总结,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内化。
但是,我们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阅读自学方法,使学生要自学,会自学。遵循学生自学与教师讲受紧密联系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时,应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际水平,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自学方法,让学生的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大。这样学生就乐于自学精于自学。
首先是“语意式”阅读法。这种阅读自学方法就是让学生用类似学习语文的方法去阅读地理课文。“语意式”阅读法主要适合于课本篇幅较长,但知识点不多,层次比较清楚的章节或段落,如高中地理下册的一些章节。使用这种方法自学时,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逐段、逐句、逐字地通读,先找出知识点,排一排知识层次,再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然后做好读书笔记。对重要的要领可做句子成份分析,找出关键词,对看不懂的疑难问题作上标记。教师在学生自学时要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考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对于知识简单的课本内容,采取“语意式”阅读法让学生自学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避免因教师讲解过多而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首先,阅读教学手段的单一。我们一次次地呼唤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一次次地倡导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但作为教师的我们,似乎对“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教学形式情有独钟,乐此不疲地灌输着。
其次,阅读教学内容的教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挂在嘴边的熟语,但是真正的教学中,我们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了吗?标准化、结论化替代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把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萌芽之中。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能够发展自己创新性思维的环境,是语文阅读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倡导学生进行创新性解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创新性、个性化的解读,学生只要不是那种“无中生有”式的理解,都应当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所谓的“标准化”强加给学生,不能背离了学生的主观认识。教学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我们对人物形象的传统解读是:安东尼奥是人文主义的代表,他重情重义、宽厚仁慈,为了朋友不惜向夏洛克借高利贷,最终落得个差点被割肉的悲惨结局;而夏洛克则是自私、贪婪、凶残的代表,他得理不让、冷酷无情,是一个典型的吝啬鬼的形象。但是有的学生却认为,夏洛克也有其无奈和值得同情一面,在以安东尼奥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打压下,作为犹太人的夏洛克苦苦挣扎,几乎无法生存下去,他的报复和反击是必然的。这样的创新性的解读,本身就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超越了文本本身,已经上升到了社会、阶级矛盾的高度。这正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学生创新思维的律动,是能给我们的阅读教学带来许多意外惊喜的星星之火。
二.尊重学生创新性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创新性阅读,要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敢于质疑,敢于创新。这让我们想起了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课堂上,教师问学生们这样一个问题:雪融化了是什么?一个孩子怯生生地回答:雪融化了是春天。多么富有诗意的回答,多么丰富的情感,学生的思想闪耀着创新的光芒。但是,这样的答案并不符合教师的所谓的“标准”答案,就这样被无情的否定了。试想,这个孩子以后还敢“标新立异”吗?作为教师的我们,难道不该为这样的教学行为感到愧疚吗?所以,教师作为平等地位中的首席,更要明白自己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和深远,更应该去肯定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注重学生对文本思想的多元开发
创新性阅读的本质意义在于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灵魂与灵魂的碰撞,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读者对文本材料进行重新的加工、整合,从而产生新的社会认识和价值判断。很多的教师都抱怨现在的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了,连教师自己都觉得语文课上得索然无味。试想一下,我们抱着前人给我们编订好的教参、教辅,一遍又一遍地去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这还有什么兴趣可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也不断地提高,对文本的理解也随之出现了新的认识。在教学《愚公移山》的时候,有的学生就认为新的时代,像愚公这样墨守陈规、不知变通,靠着一代代的“子子孙孙”来移山的迂腐精神是不值得提倡的;同样在蒲松林《狼》这篇小说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也从狼的身上学习到了知己知彼、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样的解读是符合这个时展的特征的。
关键词 阅读 探究 新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评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所谓“探究型”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活动过程。“探究型”的学习为各学科所倡导。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应重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创造性阅读教学,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几年来的课程实验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大胆质疑,初步掌握预习的方法
先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规定预习包含的几个板块,具体内容则由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发挥其能动性去书写,鼓励学生将预习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大胆质疑,提出疑难,同桌互相交流,展示预习中的好作品,以提高预习质量,为课堂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一学生曾在《孙权劝学》一文中预习中提出:“吕蒙为什么要找借口推辞孙权”。我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一提问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在热烈的讨论中解决了这一问题,明白了对故事的理解可多样化,然后再引入古代关于读书的故事,从而劝学生好好读书,并对生活有所启示。
二、搞好课堂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关键
对于教材,我由以往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凭这些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课堂上教师应精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去探究,从而达到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事先预习,已对文本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笔者再引导学生完成四方面的探究阅读:
(一)体味语言是课堂阅读教学的中心
阅读教学的根本在于对语言的研习,作者创作意图的显现和文章的内涵美等都需要借助语言这一载体,学生要结合时代背景、个人的生活体验等去探究文体语言的美,感受美文语言的生命力。
如让学生体味字词:僧敲月下门”中为什么用“敲”不用“推”。“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好在哪里?通过字词的体会来达到语感的训练。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做主合作探究,讨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教师的教为的是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有对象的,有内容的,这就是学习的客体。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别人不能越俎代庖。因此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他们,教师只需引导,评价。
钱梦龙老师提倡“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这个“人”就是学生。“目中有人”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因此,教师应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中存在认识上的差异,要充分肯定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保护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允许学生提出错误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同桌讨论或全班讨论,对不同问题,要用多种形式,相互交流,或辩论、或展示、或竞赛等。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学生已习惯在预习中大胆提问,在课堂上,学生有互相学习、相互探讨的好习惯,增强了参与意识。
(三)以“学”为中心,“教”为辅助
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但不能等同于“放羊”,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进行有效引导。如果学生未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或直接由教师本人设计出有启发性的问题——这就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适时引导,可充分利用文本所提供的资源,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追求美。
如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教师先举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危险时的例子,让学生们讨论后再阅读课文,既提高了兴趣,又取得了好的效果。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引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主动探究,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就能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得到科学思维和方法技能的训练。
(四)要能也许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来的错误观点,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教师要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必要用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统一学生的认识。要鼓励学生大胆“唱反调”,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在一次次的争执、质疑、解疑中,学生有了问题意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才会由以往的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变为主动探寻事物究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阅读经典图画书,开拓思维
经典图画书有很多足堪传世,义理丰富,画力非凡,幼儿们爱不释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们反复地阅读,不断思考,深刻体会。经典图画书能承受时间的考验,被不同时代的幼儿们所喜爱,具有特性的同时也具有共性,对很多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推动了很多人前进的步伐,比如说《安迪和狮子》《弗朗希丝的面包和果酱》《妈妈的红沙发》《颜色》《失落的一角》等等,不胜枚举。
读书要有所得,要有所感悟,要让儿童们发现其中的秘密甚至缺点,解读里面没有明显表述的细节。例如在阅读经典图画书《鼠小弟的小背心》的时候,小朋友毛毛就发现了其中有一个破绽,这本书在前面13、15页有明显的胡须,17页却消失了,毛毛发现以后,小朋友们一片哗然,于是大家纷纷行动,不一会儿又找出了其他的毛病,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难道是图画书的作者出错了吗?或者是印刷出了问题?这种可能性不是不存在,但是很少有这种可能,在教师的带领下,小朋友们一起行动,找原因,翻画册,找答案……在这个过程当中,幼儿们养成了细致观察,大胆质疑、询问、认真寻求研究与解答甚至辩论等等的好习惯,同时在阅读中形成精读细品的习惯。
二、倾听音乐,锻炼耳力
(一)音乐教学要有一定的情境
艺术是相通的。过年过节前后,小朋友们都穿上了色彩鲜艳的服装,教室外面鞭炮隆隆,洋溢着喜气。我对小朋友们说,现在过年啦,大家都很开心都很高兴,那么我们来听一首音乐,你们分析分析,这首音乐和我们现在的心情是不是吻合呢?于是我放了一首凄凉的歌曲《妈妈,你在哪里?》歌曲里面,小女孩儿声音悲切,哽咽凄凉,有的小朋友忍不住笑,于是我又马上又放了一首新的歌曲《新年好》,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清脆悦耳,愉快奔放的音乐让幼儿们忍不住手舞足蹈。
(二)随时把身边的事情和音乐联系起来
每个小朋友都有很多图画书,里面都有着美丽的童话故事,读了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的故事,我问小朋友们,我们拿什么样的音乐来表达七个小矮人的心情呢?有的时候,有的小朋友过生日,爸爸妈妈拿了蛋糕让所有的幼儿一起分享,我对幼儿们说,我们用一首什么样的歌曲来表达我们对她的祝福呢?幼儿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理解了生活和音乐的联系,强化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增加活动,丰富想象
有的时候课外活动,我就注意到,很多幼儿围在一起,观察一群蚂蚁在吃虫子,他们看得津津有味,有的聚精会神一言不发,有的好奇不已议论纷纷。幼儿有这样的好奇心,才能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的幼儿们条件优越,各式各样的玩具应有尽有,完全扼杀了幼儿们丰富的想象和动手动脑的机会;幼儿们走出房间,到处都是建筑物,尤其是城市的的幼儿,到处都是摩天大楼,幼儿们接近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幼儿们蹲在地上观察蚂蚁,在草坪上打滚,对一只昆虫研究来研究去,一块泥巴,都会引起他们莫名的兴奋,要鼓励他们多参加活动,这是他们对科学的萌芽阶段,也是语言的发展阶段。
《陕北柳》是一首盛赞陕北柳、盛赞黄土地母亲的动人歌谣,仔细品读,陕北柳的无私,陕北柳的坚强,让人叹服,让人心颤。
对比手法现柳魂。第一段简短地描写了陕北柳的形状,第二段则进行鲜明的对比。把陕北柳跟江南垂柳、塞外白杨、黄山松、曲阜柏树进行对比,极力凸显它的普通。它长在陕北的河道、渠沟、山坡、崖畔,既不婀娜,也不挺拔,也不长青,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更加凸显了陕北柳的坚强、奉献,比直接写柳树更能引起读者的敬意。
灵动的比喻、拟人,赋予陕北柳无限的灵气。整篇文章都是把陕北柳当作人来写的,“她是一棵母亲树。……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儿女出力流汗、耗费心血”“她出嫁了。……嫁给了河边的泥土”“她学着母亲们的样子,开始了第一次梳妆”……这些充满灵性的比喻和拟人,生动传神,将陕北柳坚强、奉献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它被砍割,安家在泥土里,奋斗,生根,萌芽,喂养出孩子,献出椽子,身体被掏空,枯干老丑,枯竭,融入黄土地。这就是陕北柳无私奉献、无私劳作的一生。这些比喻和拟人,富有感染力,让我们想起自己辛劳的母亲,一生劳碌,衣着简朴,老了,也别无他求,默默地来,默默地去,直到生命的结束。
动人的细节,饱含地域特色。《陕北柳》没有大篇幅的叙事,但在细节的刻画上也有不少点睛之笔。“毛驴靠在她身上蹭痒,她不恼;山羊抵在她身上磨角,她不烦”“主人正等着用这些粗壮的椽子,给他第三个儿子的新窑洞制作雕龙的窗棂和添置待客的炕桌”……这些富有陕北地域特色的生活情节别具风味,就如陕北民歌,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描写中插入这些生动的细节,使《陕北柳》活灵活现,更具韵味。
难点指津
《陕北柳》语言优美,比喻、拟人十分灵动,感染力强,值得读赏。这篇散文在文字的理解上没有多大的难度,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
1.对“陕北柳生命历程”的理解与主题的思考。
读罢全文,我们了解到陕北柳的生命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插杆;(2)长枝;(3)成椽; (4)砍椽;(5)腐烂成泥。在这个生命历程中,作者详写了哪几个环节?细读全文,不难看出,详写的环节如下:长枝,砍椽,腐烂成泥。为什么要详写这几个生命环节?与文章主题结合起来思考,我们发现,这样写是为了深层次地展现陕北柳的坚强和无私奉献精神,使文章更具内涵。文章详略安排,别具匠心,值得深究。
2.对于“如何体现陕北柳的坚强和奉献”的写作方法的探究。
阅读与考试应该结合起来,很多省市在中考和高考的时候,都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读这篇散文,文章的主题是很好把握的,但主题是如何凸现的?值得探究。
(1)从正面去描摹。如第三段和第四段,“赤条条地安家,光溜溜地奋斗,从滴血的伤口上生根,从的肌肤上萌芽”“摇摇摆摆度过冬春,她学着母亲们的样子,开始了第一次梳妆”。这些句子都是直接用灵动的拟人修辞去表现陕北柳的精神和品质。
(2)从侧面去烘托。第二段用对比手法去表现陕北柳的普通,后面的文字则是从侧面去烘托。比如第九段,“炸雷在头顶霹响,洪水在脚下吼叫。……狂风从身上抽过,大雪向肩头压来”,炸雷,洪水,狂风,大雪,都是载体,目的是体现陕北柳的坚强和隐忍,以及它的无私。对于这种写作方法的理解,要学会思考。
考点训练
1.简要概括《陕北柳》的思想意义。
2.赏析下列句子:
(1)她面对利斧时的颤抖,只是分娩前的阵痛和离别时的酸楚,她的心里是甜的。
(2)在最后的日子里,她变得枯干老丑。
附:参考答案
此方法非常简单,第一步:把一段材料先标上序号,再一句一句的读。第二步:分析句子,找出能够说明其实际性质的句子成分。第三步:分析句子中的关系,找到重要的语句。第四步:找关键词,关键词有时候能够准确的反映材料要求。第五步:联系设问,最后概括出答案。
上面的步骤不是孤立的,而且也不是必需的,这要根据材料进行适当选择,一般每一步都可以,也有必要同第五步联系起来,毕竟分析材料要时刻带着问题,围绕着问题。
此做法虽然简单,但实用性却强。
例题一:
材料:①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其主导地位……②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③表明自明中后期至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分析解答:
第一步:先标上句子序号,共3句。第二步:先读第①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句子,按句子成分分析,重点在宾语主语部分,是讲兴盛的表现,即“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按这一句的重要性选择,再联系问题,去掉中间的一句,就是要找的答案: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占据主导地位。第三步:接着读第②句。第②句是一个分句。先看分号前的一句,抓关键词:新型地主经营。新型地主经营就是农业资本家的经营,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来提高经济效益,它不是以往的地主把土地租给农民收取地租的方式;分号后的一句,抓关键词:早期资本家。把两者结合起来看,再联系问题,即可得出答案:形成了早期资本家。第四步:再读第③句。抓关键词:准备阶段、过渡阶段。这里只要搞清楚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就很容易找到答案:即商品经济发展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性质)产业革命(工业化)。由上面分析,可得出答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例题二:
材料:①早在17世纪初,欧洲人就开始有组织地向北美移民。②但在十七八世纪,由于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移民的规模还不很大。③美国独立后的最初几十年,尽管迫切需要劳动力,对外来移民基本上持欢迎态度,但当权者对大量移民的涌入还有疑虑。④在约翰・亚当斯任总统期间(1797-1801年),美国政府颁布针对外国移民的法律,对移民的活动和归化实行限制。⑤1784-1793年间,每年到美国的移民不多于4000人,1794年1万人。⑥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对不列颠群岛和大陆进行封锁,英国以海上封锁作答。⑦英法实行的政策阻碍了欧洲向美洲的移民。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在美国独立后的最初几十年间影响欧洲向美国移民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分析解答:
一、用好开考铃响前的5分钟
做好标准答案纸上的两写(姓名、准考证号码),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然后浏览试卷,了解卷面长度、宽度,卷面的题型、类别,知识的分布结构、分值的设置等。了解试题的难易情况,大致确定答题的顺序,尽管不能动笔答题,但是应该抓紧时间思考做题。
二、考试答题进行中
1 先易后难,遇难先跳,难题暂时储存、搁置。如对选择题按序操作时,将能直接作出正确判断的题目在试卷上勾出,将存有疑惑的题目暂时搁置,在题号前做明显标记,等把容易题目做完后再回过头来做。至于答题卡答案的涂写,可边做边涂,也可以做完后统一涂,也可放在面临主观题、难题时进行。这样既利用时间段的“空闲”,又不耽误对主观题的思索。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涂写时都要特别注意对应题号,否则会造成连锁反应,错误一串,损失惨重。
2 合理把握时间。考试时既要注意答题的准确度,又要注意速度,凡是会做的题目力求一遍做对(当然审题千万要认真),并且要相信第一感觉、第一判断。因为第一次进行选择时,大脑此前没有接收相关的信息,也没有前摄抑制,所受干扰相对要小一些;同时,第一次选择通常是相当审慎地作出的,其正确率较高。有科学统计,凡将第一判断的,其中近55%是将对的改为错的,30%是将错的仍改为错的,只有15%是讲错的改为对的。因此凡是已作出判断的题目,要作改动时,一定要慎重,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没有十分把握千万别改。选择题一般在40~45分钟内完成,对较难的题目暂时搁置,等一轮做完后再加以处理,千万不要死盯住不放。若处理不当,不但浪费时间,甚至可能对答题的信心产生重大冲击,以致影响全卷的顺利完成。也就是遇到难题时,要运用难题暂时储存原则。一般考试遇到难题时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畏惧,从而产生压抑,进而影响到对其他题目的解答;另一种是不服气,激发起大脑皮层的应激性反应,下决心不解出来誓不罢休,则越想越糊涂,越糊涂越不服气,情绪大受影响。难题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此前从未见识过的,一类是曾经会做,却又一时遗忘了的,特别是对后一类,大多数学生会一股劲儿苦思冥想,以致耽误了许多宝贵时间。此时自我提示一下,这个题目我能够想起来,只是在某个方面还未理通,然后继续做下面的题目。往往过不了多久,脑海中似火花一闪,难题已想出破解方案了。凡是从未见识过的难题,在最初的读题、审题时能分辨出来,在一定时间内解得出来则罢,5~8分钟仍无从下手,则再耗时间已属徒劳,不如放弃。而凡是暂时忘记了的,均属大脑神经暂时性中断,此时强制自己搜肠刮肚去想,只会增加脑细胞的受压抑程度,反而更加想不起来,不如先放松地去做其他题目。因为减少了许多无谓的抑制而会更趋于科学合理,往往会有令人惊奇的突发性“灵感”,如果到交卷时也没有“灵感”光顾,你也不要遗憾,因为你没有为之耗费太多的时间,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去做其他题目也是有益的。宁可放弃某个难题(把握不大的题),也要留点时间检查全卷。
3 细心审题,规范作答。审题是解题关键,题意审错,全盘皆输。审题时务求一字一句理解题意,必须搞清楚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做什么。审题时要注意抓住关键字,即题眼。特别是似曾相识的题目更要引起高度注意,切记不要先入为主而不注重题目。对于叙述长的材料型选择题或阅读理解题,可以先看题目要求(或问题),再看题目或材料,以避免思维混乱、阅读时无针对性。答题时一定要按题目要求作答,特别要注意选择题的要求,属选是选非,还是选同选异。看是符合题目当前要求还是所学一般原则、规律等。做历史问答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问什么答什么。审清题目的中心词和限制语所包含的内容,限制语主要包括时间、空间、主体及答题方式要求等四大类内容,作用是限定制约中心词。
其次,在明确题意的基础上,思考构造提纲。用数字列纲,纲之间余下空间,在纲后列上目,再在目后填充史料来加以说明,以充分体现史论结合,并且运用序号分解和段落化原则,既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利于作答,思路清晰,不易混淆或遗漏答案要点,又可以把所答内容层次化、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等,而利于评卷老师理解作答者的意图。退一步讲,这样从宏观到微观分析书写的好处还在于,即使未完成全题也能取得分数的最大值。
另外,主观题作答时,可以渗透公式化原则。如经济发展与否的原因条件等。如果面临的是新内容,就要注意临场根据教材或材料相关内容借用并推理,达到知识的有效迁移。也可采用框架化办法,框架化是学习教材时形成的一种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的归纳方法,如世界史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三大进步潮流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等。在作答时,对印象不深的内容,可以按内容的排列加以回忆推理。一般来说,背景、结果往往是前后章节的内容,当问到某点,可以向前向后适当扩展。评卷所遵循的原则是只对正确答案给分,而对错误答案不扣分的原则,如把握不大,那就全部答上,摆开地摊让评卷老师挑选。对于分析题,如教材没有相应的叙述,可借用同类内容的分析方式或比较方式,特别对于材料表格题,应在提问的基础上回忆教材相关内容,与教材挂钩,重视迁移,因为答案要点往往是教材的观点或知识。此外,格式化是指做题书写的规范性,因为主观题是渗透思想观点的完整短文,忌史料堆砌而缺乏观点,要做到史论的有机结合。观点往往是恒定的(如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分析、实事求是等)。论证、说明只能依靠多角度的转换、层次的扩展来完成。同时也要注意知识点的到位性,使用直观、明确、科学化的语言,遣词用句尽可能多地借用教材,体现历史的学科性,尽量用历史语言,不用文学语言。还要注意逻辑性及时间性,同一阶段有时间先后顺序,或先因后果,或总分结构,或并列结构,回答时,叙述要注重历史的过程性,如“从……到……”“由……到……”等。要注意概括性和说明性特点,达到史论结合,前后呼应,紧扣主题,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逻辑严谨。
4 心态要平衡。①充满自信。平时复习充分了,考试并没有什么可怕的。②以平常心对待考试中的一切。不要在意监考老师走动、外面声响、别人提前交卷等,要遇“难”不惊,遇“易”不骄。
三、用好考试结束前15分钟
这是一个明确的检查时间段。监考教师会明确提醒,这时,应把手中题暂时放下,对全卷剩余的题作一审视。综合评估15分钟的利用值,以获取单位时间的最大分值及效益。若时间实在来不及,也尽量不留空白,变换角度思考,或采用猜题或采用提纲式答题、列要点勾画框架等方法。
一、鼓励为主,让学生敢于说
初中生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但由于教师评价的不当、中学生自尊心的日益增强等原因,不少学生对回答问题存在恐惧心理,唯恐回答不当,招来教师的责骂和同学的讥笑。受这种心态的影响,学生不敢大胆发言,久而久之,会失去参与课堂的兴趣。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制定正确的评价标准。许多问题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不能死守教参中的答案来评价学生的回答。应注意发现学生答案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循循诱导其他同学向正确答案靠齐,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要尊重学生的观点,不要对学生不同的见解嘲笑和讽刺。有了平等的对待,有了民主的氛围,有了多方的启发,学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害怕和顾虑,就会敢于站起来说。
其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双 “慧眼”,做一个从多角度观察的“有心人”。课堂上,注意有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激起其参与课堂的兴趣;课后,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情况,一起讨论大家感兴趣的语文问题;准备好一本笔记本,随时记录下学生的奇思妙想,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参与课堂的快乐。
鼓励学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形式也各具特色,但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说”,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二、积累知识,让学生有话说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有话说,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1.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用心体会。
可能是独生子女的缘故,现在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长辈的无限关爱之下,对他们来说,享受关爱是理所当然的,而付出关爱是不可思议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很少,思想的触角迟钝,难以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要经常引导他们去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才会用心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一棵小草的萌芽、一朵鲜花的盛开、一树红叶的飘落、漫天雪花的飞舞,都会让学生感到无比的喜悦,产生许多的遐想;父母的一个眼神、同学的一句问候,都会让他们体会到无限的爱意……指导学生观察这一切,用语言表达出来,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2.博览群书,学会摘录,稍加点评
要求学生认真学好每一门课科,鼓励学生多读好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充分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引导学生养成做摘录的习惯,把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文章等摘录下来,并简单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文章。定期检查他们的摘录,稍作点评,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鼓励他们长期坚持下去。
三、导而有法,让学生善于说
学生敢说了,有话说了,又往往容易乱说,喜欢漫无边际地说,这时,教师的导就得起关键作用。正确的导,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思维训练。
1.导而有向
要做到导而有向,就需要教师认真地钻研教材,围绕文章的主题巧妙地设计问题: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基础性的练习到开放性、探索性练习,层层展开,不要让学生感到突然,不知所云。特别是在让学生在质疑时,要明确是针对什么内容来质疑的,不要什么问题都问。
2.导要有时
教师的导不能太多,多了学生记不住,也容易形成依赖的心理。只有等学生处于对知识“心求迫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时给予指导,才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同时,可使学生产生克服困难、主动探索知识的愿望和动力。
3.导要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