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基础课件范文

计算机基础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基础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基础课件

第1篇:计算机基础课件范文

关键词:慕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56-02

一、慕课的现状

在国外,MOOC课程模式起源于网络开放课堂,起源于加拿大。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的乔治・西门子和斯蒂芬・唐斯基于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模型,首次提出了MOOC并创建了全球第一个cMOOC类型的课程。cMOOC强调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把课程设计者、学习资源、学习者组建学习共同体等作为一个整体。大规模在线课程形成,出现了Coursera、edx及udacity等大规模平台[1]。

在国内,MOOC同样受到关注,于2013年正式进入中国,5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宣布加入在线教育edx,同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相继宣布加入coursera,当前慕课在中国正快速发展[2]。

随着微课和慕课的广泛应用,对当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种模式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计算机基础教学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会随之发生变化。随着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促进了课程改革。(2)随着慕课在国内外的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变化是信息技术诞生以来的重大变革之一,将深刻影响未来的高等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众多院校必开的一门课程,多少都要受慕课影响。(3)学习方式和授课形式的变化,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变化。

二、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使用的目的和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熟练操作常用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慕课当前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并且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通过深入教学一线及教学实践,探索慕课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关联,探索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深入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探讨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有效共享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使用,主要目的如下:(1)在高校课时量较满的情况下,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不增加或减少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的教学。(2)利用慕课,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的完善结合,有效提高授课质量。(3)数字化资源改变着课程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包括课内考评和课外评价。对期中测试、期末测试产生影响,尝试与现代化技术结合,以更有利的方式考评。

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使用,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本课题通过深入教学一线,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出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关注慕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慕课教学模式具有新颖和独特的特点,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目前大部分高校包括一本、二本和三本或高职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各个高校课时不等,比如在我校学时数为32,在其他院校可能会是64课时、甚至96课时,实施扩展课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3]。我们也在思索如何在减少课时的情况下,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好、学好。(2)在当前教学中,有效的使用现代化通信方式实施课外教学,能够适应当前的发展。在我校,当前计算机实验室发展规模比较迅速,在获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情况下,把当前的电子设备发挥重大的作用。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让使用者尽可能方便地使用已有资源,实现数字化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慕课建设和使用。

我们建设慕课使用的平台是中国大学MOOC的爱课程平台,目前这个平台已经有数万门课程在线开设,是使用范围比较大和平台稳定性^好的平台。这个平台分为教师端和学生端,身份不同,所拥有的操作权限也不同。学生在选择课程学习时,不但支持电脑网页观看和学习,还支持苹果公司的APP下载安装和Android系统安装。非常适应学习的多手段和多方式。爱课程平台的教师端可以实现公告、设定评分标准、添加课件、布置测验和作业、在线考试和线上讨论等多种功能。

涉及课程的内容都要由老师精心设计和规划,所讲授的内容的教学设计方案尤为重要,这决定着这个知识点要如何分解,讲解,以视频、录屏还是课件等方式展示,这个知识点最后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考核,以测试、讨论或互评等方式评价。所以做慕课的第一步,是实现每个知识点的课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动手操作能力的练习。所以在策划知识点分类时就分成了两大类,理论讲解类和实践操作类。理论部分考察主要以理论测试题的形式进行,实践操作主要以结合校内考试系统,互评和老师评价的方式进行。

目前,这门课程的慕课教学已经在部分班级的教学中应用,实践的效果有待验证。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还是能很好的调动同学们的兴趣。

四、结束语

虽然慕课开展时间比较短,但是在国内一些著名的平台上,如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等精品课程还是成倍增加。如何向已经建设完善的课程学习,使得自己所建设的课程能够适应当前的技术和发展,能够对当前的教学形式有所促进,还是要不断思考和不断进步的。

参考文献:

[1]宋文.MOOC在我国高校本土化建设初探[D].硕士研究生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5,(5).

[2]蒋卓轩.基于MOOC数据的学习行为分析与预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52).

[3]孙勤红.大学本科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自学与必修的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5,(10).

[4]董晶.慕n(MOOC)的发展现状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硕士研究生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5,(5).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for Class Construction

SUN Qin-hong,LIU Fen-xia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anJia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12,China)

第2篇:计算机基础课件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 2(b)-0011-01

1 引言

当今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对于职业和岗位的要求,计算机和英语同样成为谋职的基本技能。因此,在大学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必须的,面对当今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在我国高校里,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改革也是迫在眉睫的。就目前而言,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方向,就是要提高教学效果,并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该课程,我们要从教学目标、指导思想、新的教学模式的组成等几个方面来论述新的教学模式和改革,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2 我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现状

2.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作用和地位

近五十年来,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可以用“迅猛”两字来形容,我国的计算机发展也由少数理工科专业发展到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了相关课程。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属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指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总数的90%,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网络知识以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们会利用计算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使他们毕业后进入企业能很快入手。

2.2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由于城乡地域差异,大一新生入学时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差异非常明显,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有的偏远山区的学生甚至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在入学前许多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QQ聊天等,但是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并没有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目前,随着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原本属于大学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已经慢慢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区域差异,新入学的大一新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对中、英文打字、word2003字处理软件、Excel2003数据处理软件了如指掌,而有些学生连盲打都不能很好的完成。

随着各行各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就和英语一样,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

3 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3.1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年轻老师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的办法。不断提高年轻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很多老师觉得大学计算机基础比较简单,自己已经非常熟悉,所以对备课教学环节不充分准备,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学校应该通过听课途径使老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提高教学水平。

3.2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一些陈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模式影响着计算机基础教学,学生上课感到很乏味,枯燥,对计算机公共课提不起兴趣。针对高等学校这些具体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急需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所以,现在我校就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每周上四节课,两节上课,两节上机。两节上课课主要由老师讲解,再讲完后给学生布置本周上机课的实验内容,让学生下去先做准备,这样学生上机课就知道这次上机该干什么了,在两节上机课上,主要由学生自己动手做,如果有问题,老师单个指导解决。这样可以提起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除了计算机专业之外,还有许多专业也和计算机密不可分,如艺术专业?、建筑专业、化工专业等。所以,计算机的课程应该文理分科,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教学课程,例如工程性强的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比较多,艺术类专业会用到多媒体处理。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针对该专业特点。我校针对不同的专业,例如文科学习ACCESS,理科学习C语言,机械类学习VB等不同的语言。

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以及以后就业的前景需求,计划内的计算机必修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还增加了选修计算机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的。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3更新教学方法

大学计算机课程是基础实践课程,这门课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我们应该不能只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教学,目前,网络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许多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已经建立起了课程网站,来拓展教学资源,将一些课程的电子教案和网络课件、视频、录像、还有试题库发到网上,并通过校园的BBS,聊天群等配合网上讨论,并可以通过网上提交实验报告和作业。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延伸,使老师和学生能很好的进行互动,实现资源共享。

3.4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目前,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的形式是上机考试。总评成绩包括考勤、作业、实验成绩、期末上机考试成绩四部分。其中,考勤占15%,作业和实验占15%,期末上机考试成绩占70%。

第3篇:计算机基础课件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改革 实践 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66-01

一、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基础课在高职院校开设已有十几年了,尽管大多数学校在教学方面都已经根据高职教育要求,围绕教学内容开展了系列改革,但实践教学过程往往因人而异,安排不够合理,传统的考试方式也还是理论多,实践少,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水平的考核,这些都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需要,其教学效果也严重与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偏离。目前高职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调应用性,因此为了改变现状、加强基础、突出应用、强化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水平,我们从学生以及市场的实际出发,对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进行改革。

二、改革的思路

计算机基础课有两大特点,一是课程的内容更新快,二是课程的实践性强。此外,随着国家对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针对这些特点,课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课程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

三、改革的措施

1.教学管理的改革。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课,其教学涉及全院所有的一年级学生,由于其跨系的原因,通常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使计算机技能成为毕业生就业的突出优势,首先在组织和管理上要进行改革。

一是确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三统一”,确保教学质量。“三统一”即学大纲,学要求,统一考核取证三部分,具体工作由教务部门或教学系负责统一组织,并安排落实。

二是引进激励机制,加大对任课教师的考核力度。为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任课教师要保证所教学生首次过关率不低于75%。对首次过关率达到90%以上的任课教师在全院通报表扬,评价结果计入年度考核;对过关率低于60%的授课教师在下一届计算机基础课安排时,不再续聘。

2.教学内容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的内容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多则显得杂,少则不能让学生学到必需掌握的知识。应从计算机应用现状、发展趋势、社会需求出发,制定切合实际、实践操作性强的教学大纲。

3.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以及精讲多练、边讲边练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过程中除采用多媒体系统进行直观教学外,还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以及“二课活动”的作用,增加学习途径,提高教学效率。例如使用QQ群、博客、微博、课程教学网站等放置优秀教学课件、优秀案例、技巧性文章等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还可通过打字比赛、简历制作大赛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

5.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可分成5个环节开展。一是授课时先讲案例,用案例带动知识点的学习。例如PPT教学中围绕企业培训讲义、产品展示文档等演示文稿实例展开教学,WORD学习中引进个人简历表的制作,EXCEL中引进企业财务表格进行处理,这样即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又有利于知识与岗位的结合。此外,教研室还组织教师不断开发新案例,将知识点与趣味性融入其中,促进学生学习效率。

二是上机做练习,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和技巧。授课教师要加强指导,保证学生训练质量。

三是课后留作业,巩固学习效果。课后作业对学生要具有实用性、挑战性等特点,刺激学生探索知识、自我学习。

四是综合练习,每个教学模块结束后结合知识点给出综合练习项目。

五是课程设计,整个课程结束后完成课程设计,达到综合应用的目的。

通过以上五个环节,使得实践教学充满整个教学过程,大大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6.考试模式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型的课程,如果单凭试卷来检测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实用性不强,与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相违背。对此我们制定了期末考试+日常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日常考核包括课堂考核、作业考核、课程设计;期末考试引入了证书考试的模式进行,即用证书考试试题作试卷,学生过关后可直接申请办理相应证书。

一是课堂考核,在平时课堂上机实践中进行考核,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操作水平。

二是作业考核,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考核,例如利用Office设计名片、贺卡,制作报表等。

三是课程设计,课程结束后进行考核,安排涵盖知识点较多、具有一定综合性的作业,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一个有意义的作品。

四是期末考试,引进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ITAT考试,进行课程考核,考试合格者可直接获得ITAT资格证书,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考试的学生还可以获得证书,为其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改革的成效

通过这次课改,逐步使得教师统一了教法,学生明确了目标,教和学的积极性均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实践操作,创新实践过程,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达到了课改的目的。

一是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通过奖惩提高了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能力。

二是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对案例的制作充满了好奇,学生会想尽千方百计作出案例的效果,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自学能力。

三是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院组织的简历设计大赛等活动中学生作品极富想象力,制作的极其精美。

四是学生证书考试过关率高。2012年,全院2862人参加了考试,其中ITAT考试中有2661人一次性过关,占总人数的93%,加上平时成绩以及作业,共2804人及格,过关率为98%。

五、总结

课程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做好课程改革不仅能支持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水平,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考试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第4篇:计算机基础课件范文

摘要:本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我校设置情况对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课程体系设置给出了一些经验和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财经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课程体系改革的起因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相继出台了“白皮书”和“蓝皮书”,针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1+X”课程体系的指导意见。我校作为培养财经类人才的院校,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作为专业以外的培养重点。我们对企业、教师、学生进行了计算机使用情况的调查,了解应用人员在软件使用方面的现状和对课程建设的建议,发掘了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需求,以此作为改进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参考。

2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2.1需求情况及分析

多年来信息化实践表明,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信息技术人员的工作,更是各类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财经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要精通专业管理知识,还应当具备与信息技术人员沟通的能力及应用信息系统的能力。

(1) 操作应用能力,是指最基本的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操作系统的基本应用能力、文本与图形表述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网络应用能力、简单的数据处理能力等。

(2)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本专业领域的能力。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还需要具备应用与专业相关的专业软件的能力,例如财务管理类软件、ERP软件、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等。

(3) 研究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通过能力分析,我们可以围绕着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确定知识结构,规划课程体系。

2.2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我们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明确对财经管理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确定与能力相对应的知识结构、设计以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构建财经管理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如表1:

2.3具体措施和办法

(1) 限选课和任选课的确定

上表所列出的课程是从财经管理类专业整体角度出发而设计的,具体到不同的专业可结合专业特点来确定,例如财会专业可以选择“会计电算化”、“Visual Basic NET”;商务及管理类专业可以选择“管理信息系统”、“EXCEL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会展专业可以选择“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与商务网站开发技术”;国际贸易专业可以选择“电子商务中的国际贸易模块”等作为限选课。其他的课程可以开成全校的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

(2) 分层次教学,弥补个性需求,适应不同专业需要

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较大,原因是计算机非高考科目,各中学要求不到位;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高中学生计算机教学差距悬殊;城市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的计算机教学有差距。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对第一门课程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增加中学时没有涉及的内容,如Word当中的目录自动生成,插入脚注、公式的编辑等;EXCEL中增加函数图形的绘制、数据统计分析等。以学生可以通过摸底考试的方式分出层次,分别实施教学。

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具体要求有很大差异,通过与专业教师合作,确定各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具体要求和授课的侧重点。

由于每个专业的教学课时是有限的,特别是近年的本科评估要求每个专业的总课时控制在2500学时左右,建议“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三门课为必修课,其他课程均根据专业的不同确定为限选课或任选课。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课外讲座扩展视野,举办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辅导班,丰富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计算机真正成为解决专业问题的有力工具。

2.4教学模式和资源建设

(1) 课堂教学

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方式,将“任务驱动”、“启发教学”、“讨论研究”等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支持资源,突出自主学习的特点,强化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多方位的训练机会,方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 课外实践

除了完成规定的实验课程环节外,还应该设计一些自助的实验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是扩展知识的验证实验、设计和开发性实验、涉及若干相关课程的综合实验、企业仿真实验等。这些实验的特点是在业余时间,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选择,保证计算机课程学习四年不断线。

(4) 资源建设

教授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应该充分按照该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课程特点和需求对基础课程做补充,做到学有所用。另外,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大纲、进度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习题等在网上。

3几点启示

3.1坚持一个方向

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们都培养成为计算机专家或专门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开发的专业人员,而是使他们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应该是面向各专业应用,而不是面向计算机学科。要根据现在和将来的应用需要来确立知识体系、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计算机学科的体系来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3.2认清两个区别

(1) 区别非计算机专业与计算机专业。非计算机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在培养目标、学生基础、工作性质、学时数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所用教材都应当是不同的。应当针对各专业的实际需要来构建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创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切合非计算机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

(2) 区别计算机专门人才与计算机应用人才。显然,这两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学习重点是不相同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主要是计算机应用人才,而不是计算机专门人才。

3.3处理三个关系

(1) 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关系。计算机应用必须大力加强动手实践环节,包括作业、编程、上机、上网、做项目,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拓展知识。压缩课内学时,增加实践环节和课外自学是发展的趋势。有的实践性强的课程可以完全通过上机学习。

(2) 课程设置与统一考试的关系。课程设置应从实际出发,不受统一考试的束缚,考虑问题应以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主要原则。学生可以自愿参加各种统一考试,但统一考试只能是对学校教学的一种补充,而不是指挥棒。

(3) 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只有把计算机应用渗透到各专业课程中,才能使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真正全面、深入和持久地进行下去,也才能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结合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第5篇:计算机基础课件范文

摘要:本文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探讨了新形势下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提出了“边学边干”的教学理念,阐述了在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多元化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近十年来,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根据网络建设的需要,各种网络设备随时可能用到。因此,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就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最新技术发展及各种常用产品、网络需求来讲解,以此加强理论学习的效果。以目前常用的一些网络仿真软件、协议分析工具、结合网络实验室中各种网络设备的配置、调试已经成为大学生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学生学习、研究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课程的首选。这为大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实验平台,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主要讨论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课程的培养目标

围绕着浙江大学以“知识、能力、素质”(KAQ模式)为目标的办学理念,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是:

(1) 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宗旨,走“边学边干”的教学路线;

(2) 针对本学院学生理论基础扎实、英文功底强的优势,采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协议及技术;

(3)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与能力,在要求学生完成基本实验的基础上,鼓励、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科研项目,激发他们的研究创新能力。

2课程内容与教材建设

2.1课程内容

在确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授课内容时,我们积极跟踪国外最新的计算机网络相关教材,摒弃了传统网络课程中那些过时的知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网络技术中越来越广泛使用的网络协议与实现技术。譬如,我们摒弃了传统网络课程中的IEEE802.4,IEEE802.5和ATM等内容,加强了IEEE802.11系列协议、MPLS、IPv6、网络安全等内容的介绍。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课课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的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充分贯彻“边学边干”的教学理念,我们围绕网络基础课程中的重要概念、协议与相关技术,在基础课程中,设计了基于仿真环境为主的9个主题实验,内容基础实验主要涵盖:Windows和Linux环境下的网络命令的使用和分析、基于协议分析软件Ethereal进行数据帧(Ethernet)的获取与分析、路由器/交换机各种网络接口的配置、交换机和VLAN的设置、静态路由设置、动态路由协议RIP设置、动态路由协议OSPF设置、使用SOCKET编程实现mini FTP client/Server或聊天程序等的网络编程、使用协议分析软件Ethereal分析网络高层协议等实验。要求学生至少选择其中5个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时,学生可以完成,也可以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人数一般不超过3人,实验后要求学生安组提交实验报告及相应的代码。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有选择性地安排部分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实践经验交流。

这些实验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实验,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将实验重点放在基于Windows、Linux和各种网络仿真软件上进行实验。在学生们熟悉了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各种使用方法后,另外又开设了两门网络专业选修课:网络系统设计与工程、网络程序设计,分别为2.5学分和2学分。“网络系统设计与工程”课程注重学生在网络硬件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无线设备等)上的动手能力培养,学院网络实验室配置了8组Cisco设备、8组华为3Com(现H3C)设备,每组实验配置4台路由器,2台交换机(其中1台3层交换机)、1台防火墙、1个无线AP及2块无线网卡。要求学生能掌握2种主流品牌网络设备的配置及组网技术。实验内容主要涵盖了Cisco CCNA和CCNP相关内容。“网络程序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网络编程的能力。课程主要讲解了网络程序设计的标准、实现和技术,重点介绍套接字接口,包括TCP、UDP和其他有关内容,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如何建立健壮的、高性能的网络系统。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网络程序设计的标准、实现和技术,能够使用套接字接口独立编写完成网络应用程序。

为了让学生真正能“边学边干”,在课程安排上,我们将“计算机网络基础”安排在春、夏两学期(浙江大学已对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全面实行四学期制),将“网络系统设计与工程” 安排在夏学期,“网络程序设计”安排在秋学期。这样,学生在春夏学期有充裕的时间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基本原理,而在夏学期和秋学期,就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边学边干”了,很好地贯彻了“理论知道实践,实践强化理论”的教学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对上述课程的掌握程度,计算机网络基础课和网络系统设计与工程课全部实行双语教学。教材、课件、试卷、答卷全部要求用英语。

2.2教材建设

我们在不断跟踪国内外优秀计算机网络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了采用国外的影印版教材的思路。目前,本科生采用的是Andrew S. Tanenbaum的《Computer Networks》4th Edition (英文影印版)。我们认为,这是一套非常优秀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材,较好地跟踪了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同时,我们也根据最新网络技术的现状,不断补充讲解相关新技术,以适应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的演变。

由于目前国内尚缺乏适合我院教学特点的实验教材,本组教师在总结多年教学实验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践教程》、《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践教程》、《网络实验指南》和《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等多部教材,并把它们介绍给学生,作为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参考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使学生对网络实验的重要性有更深的认识。以此丰富了课程内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和实验效果。

3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围绕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我们开展了教学方式的大胆尝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3.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中强调个性化教学,开放式课堂。将师生的交流,从传统的课堂,拓展到课堂、网络讨论、电子邮件、实验室、机房。注重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在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安排超过三分之一的课时组织讨论班。

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拘形式,只要有利于教学目的,全部充分利用。目前采用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Internet、电子邮件、原版英文教材、双语教学、网上作业、网上答疑、BBS论坛、计算机网络资源网站等。另外,学生利用自备电脑查资料、做实验。推荐学生去公司实习、参加网络相关产品会、技术培训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网络教学环境方面,我们开发了适合网上学习的网络课件,已在校园网内部运行数年,提供课程资料、网络分析和仿真实验工具、学习资料下载、通知等服务。通过网络教学这一先进手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营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氛围。

3.2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教研结合

主讲老师都是学院的科研骨干。在完成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和实验的同时,带领学生参加到相关科研项目中去。这些项目包括网络编程、网络工程、嵌入式系统、集群计算等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这些学以致用的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学习网络技术创造了难得的机会,而且也提高了浙大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研发能力方面的竞争力。

4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保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方面,我们采取的重要举措包括:

4.1“边教边研”,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担任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是学院的科研一线队伍,基本上都承担了网络研究与应用、嵌入式系统、网络与集群计算、应用服务器等方向的科研项目。这些科研项目与网络技术紧密相关。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与研究,教师“边教边研”,在网络技术方面始终站在技术的前沿。

4.2加强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课程组经常派教师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相关的研讨会、Cisco、华为等网络公司的技术研讨会等各类教学研讨会,学习、吸收同行的先进教学方法。

4.3竞争机制的引入

早在1996年,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师就进行了较大的变动,以目前的课程负责人为主,通过公开试讲并由教学委员会表决的方式,成立了由充满活力、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教师队伍。10 多年来,教师队伍的建设始终坚持这样的竞争机制,适时地吸收在计算机网络领域业务能力强、学历高、教学认真负责的青年教师。

近几年,又引入了学生自由选择任课教师的机制,选课人数少的教师将暂停开课,这给任课教师带来了直接的压力。任课教师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每个学期所在教学班上的学生和学院督导组将对教师进行打分,以评定教师的教学质量。

5结束语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已成为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特色专业课。然而,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掌握最新计算机网络原理、提高对各种网络技术的实践能力,依赖于教、学双方的不懈努力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为适应新形式下我国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需要,计算机科学中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必须大胆创新、敢于实践,开创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陆魁军. 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践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陆魁军. 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践教程―基于华为路由器和交换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计算机基础课件范文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基础 分极教学

[作者简介]聂晶(1975-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与高职教育管理。(广西 南宁 530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A类课题“广西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JGA31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33-02

一、前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计算机入门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能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应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随着高职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院校不断增多,加之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生等因素,使得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多元化,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高低不同,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果按照常规的班级建制来教学,教师面对能力不同的学生将较难开展教学活动:基础好的学生感觉太简单,基础差的学生却感觉非常吃力,难以在计算机教学中平衡教学难度和重点。计算机基础教学只有进行教学改革,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分级教学的理论支撑

分级教学又叫差异教学、分层教学、自然分材教学、分类推进教学等。国内学者认为分级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对于分级教学的教学目标,美国教育专家Diane Heacox提出了以下观点:要为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的任务;教学内容要包含基本的概念、学习过程和技能;对于教学内容、过程和考核,要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偏好要给予回应;要提供多种机会,制造各种环境给学生进行锻炼;让每位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本着提高教学效果、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摸底测试,根据成绩与专业的不同,划分不同的教学班级,利用和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并为之制定专门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使得每个层次的班级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施重点

1.合理分班,科学分级。合理而完善的分级策略是整个分级教学计划得以成功实施的基础。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所有新生入学时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分级考试,根据考试成绩由高到低划分出三个层次的班级:创新性综合应用层级班、拓展性高级应用层级班、标准化基础应用层级班。对三类班级设置不同的教学计划进行分级教学。同时结合专业分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时受专业限制,知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2.合理设置课程。分级教学需要有合理的分级课程设置做保障。根据我院学生实际,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1、2、3,难度递增)按照不同类别专业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进行分级教学:标准化基础应用班以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为目标,学习多媒体课件设计、办公软件基本应用;拓展性高级应用班以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为目标,培养其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学习Excel高级应用;创新性综合应用班以掌握较高层次的计算机知识为主要目标,着重培养其计算机应用和创新能力、竞赛能力,学习程序设计和高级商务应用。

3.编写相关分级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其科学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分级教学对课本教材的要求较高,目前各出版社在这方面的教材还比较欠缺,我院组织师资自主编写了计算机基础分级教材,内容适合于上述的三个层次的班级。各级教学班次根据授课内容自主选择教材中相应章节内容进行授课,其余章节内容可以作为自学使用。依据科学的学习规律,优化知识结构,不仅有各种功能和操作步骤的详细说明,还结合了大量的上机操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学练结合。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方面,分级教学需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我院提倡以老带新,建立教研室QQ群,通过交流和资料共享等,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形成一支既有较高业务水平又有高度责任感的师资队伍。我院还建立了教师资源库,解决教师选用难的问题。另外,任课教师与实验室管理人员保持良好沟通,及时报告和反馈实训设备存在的问题,尽力为学生提供正常的实训环境。

四、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解决分级教学与班级排课之间的冲突。因为各个学院的专业实验、实训周期的安排不同,而计算机分级教学需要打散原来的班级建制,将不同班级水平相近的学生划分在一起进行授课,给教学秘书的排课计划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学生要在计算机分级教学班上计算机课,又要随原本的班级上专业课,课程安排上要尽量避免二者的冲突。对此,我院的解决办法是在每周划出固定时间段统一安排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课程,从而达到分级与排课互不干扰。

2.针对分批录取学生的分级工作统一安排协调。招生补录等情况造成新生进入班级学习的时间不统一,相关的工作也需要统一考虑,比如补录生的分级测试、分级教材的发放等。各系部处室均应在自己的工作规程上加进相应的分级教学程序,以便使分级教学不受补录影响,有序地进行。

3.分级教学中成绩评估与奖励机制。计算机分级教学的考核机制是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实施分级教学之后,各层级的计算机教学班的考核范围和难度必须有合理的区别,这样考核结果才科学合理,否则有违分级教学的初衷。另外,在学生自然班评奖评优过程中,也需要将计算机分级考试分数实行加权换算,以示公平。学校还应建立奖励机制,对计算机教学效果突出、成绩优秀的任课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教师评定职称时给予一定的照顾。

4.正确处理分级带来的学生心理失衡问题。计算机分级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心理平衡可能会被打破:分入慢班学生的自卑心理、分入快班学生的骄傲心理,进而对计算机分级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学校需要及时、正确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计算机分级教学的必要性、合理性,使得快班的学生不骄不躁,慢班的学生坦然面对。同时,制定灵活的升降班级制度,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绩提升很快,掌握较好,感觉所在班级已经不适应其学习进度,可以提出申请,经教师考核合格后,升入更高级别的班级学习。

五、结束语

分级教学的效果评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涵盖了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积极探索,我院目前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2011年实施计算机分级教学以来,一级考试通过率有显著提高。创新性综合应用班学生的竞争力、创新力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明显增强,在广西高校计算机应用大赛和全国信息水平应用大赛中均有优秀表现。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软件设计师项目的考试通过率也高于区域平均水平,且进入软件企业的学生能很快融入项目团队,从事相应岗位工作,体现了较强的职业能力、适应能力和协作能力,达到了预期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分级教学既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又兼顾了高职教育的特点,成为解决高校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问题的理想选择。

[参考文献]

[1]仇虹豪.杜威的差异教学理论新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4).

第7篇:计算机基础课件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3-0040-03

Practices into Reform in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s//Shi Yufang, Bu Yaohua

Abstract To meet the new situation, we adopted the changing teaching ideas, updat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greatly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uter skills, adapt to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mputer basis course; content of courses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Inner Mongolia Business &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Hohhot, China 010070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实践性较强的公共基础课程。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通过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手段、加强教材建设,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受到更高层次的、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计算机以及相关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 更新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设置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时,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分析本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相互间的差异,建立起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划分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二个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第三个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1]。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概念多、操作性强、课时少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抓课程的重点、难点,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地介绍最主要的概念。第一学期就统一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从第二学期开始,根据不同专业需求,陆续开设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例如,针对工科类专业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而对于商科财经类专业则开设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在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层次的教学培养计划时,教学内容的组织有较强的可塑性,结合计算机基础阶段学过的课程,逐步将计算机应用融入专业课教学当中,将教学重点放在解决本专业在计算机领域应用上存在的问题,这个层次的教育也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

2 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离不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改革以单纯知识传授为主的方法,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倡导个性化教育和创造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在教学手段方面,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开发和应用上,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先进媒体和技术,提高教学起点,拓展教学时空。与此同时,要加大实践活动的开发力度,把学生的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2.1 教学方法的实践

1)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它是一种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教学方法,是以完成一个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Word基本应用”内容教学过程中,设计“制作求职简历”的教学任务。把任务呈现给学生以后,学生产生好奇心,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将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制作个人简历;制作自荐书;制作封面。这一阶段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只给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相关知识点,特别是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学生与学生协作的方式,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阐述,以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自主与协作结合,可以更好地弥补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协作和团结精神。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项目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项目教学法是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之一,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例如,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按5个阶段进行:确定目标、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项目应用。

①确定目标.在设计开发“图书管理系统”中,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理解数据表、查询、窗体、报表、数据访问页、宏和模块这7个对象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它们的应用;其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再次,激励学生勤于实践、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形成严谨、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②项目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具有真实应用价值,并且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模拟项目“图书管理系统”。在确定好项目后,梳理相关理论知识,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参考资料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详细的项目需求描述,并以此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③项目实施。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探索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付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任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能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合作及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④项目评价。其作用是重视学生学习主体,重视学生的反思,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互评让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共享,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以及提出改进意见。教师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项目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评价学生在项目教学中的独立探究能力及与小组合作的精神。

⑤项目应用。如果项目真实地来源于生产实践,教学能直接地为生产服务,这是项目应用的最佳形式;如果项目不是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但项目规划时也往往接近现实情况或模拟真实场景,对真实工作过程也有借鉴意义。所以在项目应用中注重项目产品的保存工作,包括项目任务书、项目报告书、项目数据、文献资料、项目评价材料等项目文件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2]。

项目教学法在强调动手实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应更进一步总结提高,大力应用推广。

2.2 教学手段的实践

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发多媒体演示课件,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将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等课程,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把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原则放在首位,将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以课程内容讲解为中心,结合生动形象的案例分析,通过直观的图形动画动态传播演示效果,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2)开展信息化网络课堂教学。以校园网为依托,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网络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到教学活动的数字化,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信息化。为此,研究开发网上教学系统,结合校园网上的院级以上精品课程,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开辟了网上精品课程、演示与实验、作业与辅导和测试与评价等栏目。通过校园网,学生可以上网浏览到课程的相关章节,扩大知识面,增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通过CAI课件,生动的动画演示、丰富的图形信息,便于理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提交一些设计性的电子作业,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还可以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本人对教学的意见,通过网络提交给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共同讨论;学生可以针对某个章节的习题进行自我测评,以此来测验对课程内容及各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加强薄弱环节的学习。

3)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教材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结合学院教学改革的实际,注重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考虑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突出实用,使教材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①采用行动引导型教学法组织教学内容,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和特点,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力求精炼明了、通俗易懂,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避免繁琐抽象的公式推导和冗长的过程叙述,如开发的校本教材《Access数据库应用基础》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

②在综合课程中全面贯彻行动引导型教学法和适用于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因材施教,遵循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认识规律,以开发智力和调动学习积极性为目的,以添加案例和实验或实训项目为手段,形成理论、设计计算、实验或实训一体化教材,如校本教材《新编计算机基础案例教程》《计算机基础实训指导与习题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和《计算机网络实训教程》等。

③工作过程系统化建设。首先基于工作过程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和明确课程标准,之后再进行具体的教材建设。

4)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优化教学环境。多年来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的是以死记书本、应试为主的学习方法,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学习效果不佳,考试及格率偏低。为此,从2006年开始进行考试改革,加大实践操作的考核比例,同时计算机基础课程全部采用上机考试。在引进软件的基础上自主开发切合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实际的基于校园网的网络考试系统,取消所有课程笔试,全面实现无纸化考试。试卷均由计算机随机生成,参加考试学生与其前后左右考试学生的试题内容互不相同;考试成绩由计算机统一评分,杜绝人为因素影响,充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使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水平大大提高,学生上机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涨,学习效果显著。表1是近3年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合格率统计。

3 结束语

通过3年多的教学实践,经统计证实,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方案切实可行,教学效果较好,对促进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益处。鉴于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块的特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高质量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计算机基础课件范文

关键词:硬件技术基础 课程整合 教学方法 考核方法 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141-02

对计算机偏软专业而言,在教学培养目标方面,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非常重要,能促进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功底的系统设计和开发的高级人才,但具体开设哪些硬件课程?在本科的哪些阶段开设?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硬件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具备哪些硬件实践能力?这些问题都是培养方案中需要切实解决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我院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对于计算机偏软专业如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只需要通过一门计算机课程精炼的学习,就能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的硬件知识,从而培养具有扎实硬件基础的 高级设计开发人员。

该文通过该课程的定位分析,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1 课程的定位

本课程定位在大专院校计算机偏软专业如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学院各专业、网络工程专业、信息安全专业等对计算机硬件基础需要有一定了解,同时也无需安排多学时、多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为主线,涵盖数字逻辑与设计、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等相关硬件课程的内容并进行有机的衔接,达到一门课程完成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涉及内容讲解的目标。课程围绕如何理解和构建一台简单的计算机硬件系统为目标,全面而系统地讲解计算机组成的工作原理,同时以最具代表性的Intel 8086为背景,简要讲述微处理器及常用的接口电路的原理,并从计算机系统结构的角度讲述了提高计算机系统性能的各种方法和技术[1]。

目前,这门课程安排在大一的下学期开设,先导课为《计算机导论》,共80课时,除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外,还安排了一周的课程设计。

2 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2.1 重视课程内容的建设,突出应用性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且内容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内容主要涉及到《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系统结构》等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通过调整教学大纲,减少重复度,把上述四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2],从而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就能覆盖计算机偏软专业所需掌握的硬件知识;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精炼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以注重能力培养为目标,重点讲述计算机组成的工作原理,并强调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的应用。另外,增加目前广泛使用的32位机的硬件技术,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改善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化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另外,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的现象,体现以学生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式、探究式学习能力。

2.3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动手能力

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实验教学之外,还安排了一周的课程设计。在实验教学环节,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不断更新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在课程设计环节,突出综合性、应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2.4 改革考核方法、实行“教考分离”

改革传统考试中的“谁任教,谁出卷”的考核方法,课程组通过多次研讨,规范课程的教学大纲、重点、难点,建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试题数据库,并每年更新10%的试题,每次考试前根据题型、知识点、难度等从试题库中抽题组卷,从而对课程实行“教考分离”,避免了任课教师不同,试卷的要求和难度不同的情况。课程考核后,课程组还需进一步对试卷进行分析和对课程进行考试后的总结,并以此促进下一轮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5 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在课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逐步完成课堂教学视频的制作。依托扬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教学视频、实验指导、习题等全部上网,并设置了疑难解答[3]。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弥补了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控制的不足,方便了师生间的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制定了网络教学资源更新计划,更新比例要求每年不低于10%。

2.6 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合格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证。通过成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组,建立了一支由教学水平高、工程能力强的、教授领衔的,副教授、讲师等教师组成、老中青搭配的硬件教学团队[4],保证了课程建设的连贯性。课程组注重培养骨干教师,尤其加强对青年主讲教师的培养,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培训,通过老教师指导、课程组研讨、督导听课、学生反馈等手段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工程项目,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以实践促进教学。

3 成效

近几年来,课程组对《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不断进行深入的改革与探索,在课程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以下成效。

3.1 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针对计算机偏软专业的培养要求,课程组通过多次研讨,对该专业所需掌握的硬件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在课程的内容方面,围绕“硬件”这条线,整合了《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系统结构》等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减少了重复度,突出了重点,突出了应用性,同时在教学中穿插介绍当前最新的计算机知识点,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3.2 构建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本课程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为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构建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验环节,主要完成数字逻辑实验、计算机部件实验、微机接口等方面实验,为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项目设计方面,既有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又有一定难度的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通过实验难度的不断提高,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在课程设计环节,突出应用性,把汇编程序、FPGA、硬件设计等内容结合起来,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

3.3 加强了实验室的建设

现有的硬件技术基础实验设备比较落后,远远滞后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过多方调研,及时维护现有实验设备,同时更新、引进先进的硬件设备,从而大大改善了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实现教学与时俱进,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为满足对学生课后开放实验室的需求,同时为提高实验室设备的技术含量和使用效率,下一步,将制定创新性、开放式实验室规划及开放计划,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来积极参与实验及科研项目,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5] 。

3.4 强化了教材建设

为配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组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了兼具“实用”和“创新”特色的教材《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2011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本教材共分为11章,第一章概述;第二章介绍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的基本知识;第三章至第八章重点讲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内容,介绍了运算器部件、存储器部件、控制器部件、总线和指令系统等;第九章到第十章以Intel 8086微处理器为背景,讲述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以及常用的接口电路及其使用方法;第十一章讨论了指令流水线、多处理机系统等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1]。

通过对全书内容进行精心编排,使得教材内容衔接流畅、深浅适当、通俗易懂;覆盖知识面宽、叙述简练、重点突出;满足了一门课程涵盖计算机硬件系统涉及内容的讲解要求。目前该教材在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已使用四轮,学生使用效果较好,后续还将继续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4 结语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如何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课程改革是关键,该课程为计算机偏软专业的学生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硬件知识作了有益的探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涉及知识点较多,要注意突出重点,强化应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反映硬件发展的新技术,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李云,葛桂萍.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 孙德文.计算机硬件课程改革与建设探讨[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

[3] 黄伟,冯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计算机,2011(5):36-37.

第9篇:计算机基础课件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实践教学;教学平台;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9-0036-03

《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课程是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具备规划、设计、安装、调试计算机网络系统等核心能力的主要专业课程,是本专业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突破传统,重组教学内容

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产品销售、网络组建、网络维护等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确定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初中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现有课程大多介绍网络理论并覆盖网络技术等内容,各知识模块相对独立。对于网络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并易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取决于两个决定性的因素:一个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一个是课程内容的序化[1]。因此,为实现“教师所教即为行业所需,学生所学即为行业所用”,必须加强与企业合作,借助思科、H3C网络技术学院资源,深入企业进行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调查,与一线专业人员共同确定学习领域的内容,选取岗位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在介绍网络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增加各种最新的网络知识,注重各知识模块的衔接,将传统相对独立的课程内容章节重组为5个项目:网络认知、网络组建、网络管理、网络应用和网络防护。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每个项目都设有一半学时的实验环节,并尽量利用Packet Tracer工具软件加以展现与强化,如表1所示。

二、转变思路,创新教学模式

本课程以往的教学是在教室进行理论教学、在机房进行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师生交流,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拓展提高。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请实践专家回忆并陈述自己的职业成长历程、划分职业发展阶段,找出各阶段有代表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并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的框架[2]。对不同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采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和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

所谓课内课外结合,就是从“课内教学”转向“课内外结合教学”,利用学校校园网,让学生综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参与管理、维护校园网,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校园网络为媒介,建立课程网站,提供大量的技能认证教程、课件和教学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所谓校内校外结合,就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参加企业社会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岗位适应能力。工学结合,就是以实际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根据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突出学习任务的职业情景,力争达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每个项目中的学习任务都是以具体完整的工作过程来实施教学,教学活动中围绕“做什么怎么做具体做做的效果如何”等环节进行能力训练,整个过程既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考取思科、H3C网络工程师认证证书打下基础,使之具备企业认可的专业能力。

三、着眼全面,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作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工具和手段,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有着重要意义。直接决定教学方法的主要因素是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习特点[3]。本课程原有教学方法主要为讲授法和实验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岗位培养的理念、思想、原则、方法探索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从整体上做到理论知识讲透,实验要求具体、任务明确、可操作性强、便于实施,各个训练任务都有其对应的训练目的、内容和指标,使学生学习有目标、实践有依据,通过自已的探究完成实验,并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注重课堂讲授。理论性知识或概念在生活实际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影子,在教学中举一些内容贴切、学生熟悉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和难点,使用动画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图片,增强直观教学。

加强实物教学。实训室里摆放各种传输介质、网络设备供学生观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感、新鲜感,活跃学习气氛。让学生亲眼见到具体的网络设备,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善用虚拟教学。针对平行班授课大多使用同一机房的现状,充分利用虚拟软件进行训练。特别是对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服务器的学习,学生的每次操作不会对机器原有配置造成影响,可以重复多次练习。

用好仿真教学。为克服实训受地点、条件的限制,使用思科公司的网络仿真软件Packet Tracer进行仿真训练,使学生在个人电脑上形成一个小型网络实验室,及时复习强化实训内容。从最初搭建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到计算机网络基本命令、网络设备选择、网络线缆连接、网络协议工作方式,再到网络服务器的构建,结合思科Packet Tracer软件,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积极组织大型课程作业。通过分析学校机房的组网需求,提出组建方案,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同时将与认证相关的网络资源和辅助文献及时介绍给学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填补空白,丰富教学资源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建设,通过思科、H3C网络技术学院等网络教学平台,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但没有定期的整理、补充,缺乏系统性、前沿性。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要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4]。因此,本课程不断开发和补充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制作新的教学课件,并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和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编写一套内容先进、体现本课程建设成果与特色的教材、学习指导书和实验指导书,建设完整、科学的习题库、案例库、试题库、技能测试题库。

五、把握节奏,完善教学评价

原有课程考核方式为“理论+操作”,只在期末进行,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总体情况。改革后,加强了形成性考核,由教师把握节奏,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定。平时考核:每节课都要进行考核,主要根据学生出勤、听课、完成作业和习题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实践考核:每个任务学习后进行实践考试,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组网规划和动手组网,教师根据实际完成情况给予评定;模拟认证考核:每个项目学习后进行模拟认证考试,主要针对技能认证内容,此项考核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供了自测方法,并明确自己的知识薄弱点和以后学习的方向;理论考核:整门课程要进行理论考试,采取闭卷方式,主要是对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是否牢固、全面,给出正确的评价。

这种考核方式,能够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测试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与学习品格,有效地检验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邹羚,等.高职《Photoshop图像处理》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3-35.

[2]赵志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学习任务设计[J].职教论坛,2008(6):1.

[3][4]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82-86.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s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Dong-en, SHA Ji-dong

(Changchu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13003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