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级教学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2年6月7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质量技术监督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各直属检验检疫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规范各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教育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制定了《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规范》,现印发你们。请各省级教育行政、质检部门参照本《规范》,认真抓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工作。
教育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从2012年起,每年将从各省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中遴选出一批国家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请根据《教育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建立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质量教育的通知》(教基一函[2011]6号)要求,制定本地区质量教育基地的申报规范和评审细则,部署本行政区域省、市、县三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创建工作。
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规范
1.目标
1.1 规范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工作,探索建立基地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衔接机制,提升中小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质量教育基地网络。
1.2 依托企事业单位,建立设施完善、内容适宜、形式多样、注重实效,适合各年龄阶段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需求的质量教育基地。
2.依据与范围
2.1 本规范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及《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建设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质量教育的通知》(教基一函[2011]6号)制定。
2.2 本规范适用于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命名的国家级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包括:消费类产品的生产企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内的企业;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院所和检测机构、实验室;旅游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企业等。
2.3 高危险、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等不适宜中小学生参观学习的企业不建设质量教育基地。
3.申报与评审
3.1 申报时间从每年7月1日起至8月10日止。
3.2 申报材料。
(1)《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申请表》;
(2)质量教育基地建设情况;
(3)质量教育活动开展情况;
(4)适合不同或特定年级学生的活动实施方案;
(5)接待手册;
(6)申报单位全貌、生产线(或检验检测设备)及开展质量教育活动照片共6张。
各省教育行政、质检部门将推荐的国家级质量教育基地的申报材料纸质和电子版(刻录成光盘),纸质材料一式两份分别报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和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
3.3 评审。
3.3.1 省级质检、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从本地区省级质量教育基地中,确定申报国家级质量教育基地的推荐名单。
3.3.2 教育部与国家质检总局组成联合专家组,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质检部门推荐的质量教育基地进行文件审查。
3.3.3 文件审查包括:申报材料齐全性、申报范围符合性、申报条件符合性等。
3.3.4 教育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可安排专家组或委托省级教育、质检部门联合对通过文件审查的部分单位进行现场评审。
3.3.5 现场评审包括:申报单位基本条件、承担质量教育基地适宜性、质量教学内容、质量教学方式、动手操作体验、讲解人员、参观路线、接待能力、安全措施等。
3.3.6 专家组依据评审结果,形成评价报告,提出初选名单,经教育部、质检总局两部门审查批准后,确定并正式入选名单。
4.建设与管理
4.1 基本要求
能够根据质量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对工作环境、参观路线、教学场地、学习内容、人员师资等进行合理安排。在不影响正常生产和检验检测工作的前提下开辟参观走廊,明示质量教育标志,提供相对封闭的培训、教学场所;能够满足教育部门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要求,并培训专业讲解人员。有明确的机构及人员负责中小学质量教育工作,并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
4.2 教育内容
结合生产和检测工作特点,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各学习阶段,或针对某一知识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相应的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1)质量基础教育,涉及质量基本知识和质量安全相关知识,如对质量的含义、质量和质量安全的相关标志、标识等。
(2)生产(检测)流程控制及质量管理知识,包括生产(检测)流程设计与控制、质量管理关键环节的展现与介绍。
(3)与生产或检测工作相结合的互动性体验。
以上三个方面为质量教育的主要内容,申报单位应根据不同对象(小学、初中、高中)的实际特点设计教学方案,拟定从“知道”到“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
4.3 接待条件。
4.3.1 讲解人员要求。
(1)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讲解人员。
(2)应保证所有讲解人员具备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掌握生产操作规范,讲解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讲解技巧,应对中小学教育情况有基本的了解。
4.3.2 设施要求。
(1)有适合中小学生参观学习的有关产品质量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国内外质量管理读物等。
(2)本单位有关的资料、实物、案例等。
(3)应能具备可供中小学生操作、体验的检测仪器设备或能够动手制作的相关产品。
4.3.3 环境条件。
(1)参观场地应该满足安全、环保、通畅的基本要求。
(2)应具有明确的参观区域标识,必要时制定专门程序或参观路线。
4.3.4 接待要求。
(1)应明确公示接待时间。分期、分批接受中小学生开展质量教育实践活动。
(2)全年接待天数不少于36天。每次可接待60-100名以上的学生。
4.4 安全措施。
4.4.1 应强化安全管理。建立保障安全的组织管理机制和保护措施,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4.4.2 现场活动中的讲解人员和企业负责安全的人员应认真履行安全职责,做好参观区域的现场管理,保证学生安全。
4.5 监督管理。
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将对质量教育基地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检查,对出现以下情况的质量教育基地的实行退出机制,撤消其命名。
(1)开展质量教育活动明显偏离方案目标的;
(2)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
(3)管理不善,不能及时报告发展动态的;
(4)未按要求推进质量教育活动或成效不明显的;
(5)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受到有关部门处罚的。
4.6 工作交流与信息报送
4.6.1 应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广泛宣传质量教育活动成果,加强质量教育经验交流,及时反映质量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关键词:公平;初中班级管理;对策
为了实现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公平教育在初中教学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要保障教育的公平性,需切实落到每个班级的管理和整个学校的教育工作管理中,公平教育是建立和谐校园的关键。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式而言,不公平教育现象到处可见,造成这一现象与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有很大关系。
1初中班级管理不公平教育现象分析
1.1班级管理中存在偏袒现象:公平、公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创建和谐课堂的基础,班级管理的公平性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素质心理都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如果忽视教育的公平性,对班级的管理有害无利,这样成绩优秀的学生会更加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青睐,尽管这是教师无心造成的偏袒,但那些教师关注少、成绩不理想的的学生会认为教师对他们的教育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的身心带来阴影和伤害,同时也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进行。
1.2班级管理制度不平衡:班级管理工作要想顺利开展必须制定适合班级的管理制度,但是现在的初中班级管理在管理制度这一方面还不够完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制度失衡现象,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奖罚制度方面的不公平。比如,学校为了鼓励成绩优异的学生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奖励方面,学校的奖品力度不大,但在惩罚方面,学校为了告诫学生,加大了与奖励制度不成正比的的惩罚力度。而且学校奖罚制度的标准是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而不考虑其他因素,这一点体现了初中班级管理不公平现象严重。
1.3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的权利有限: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会培养优秀干部进行班级的管理,但在班干部的选择上,教师会优先选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作为班干部任职对象,选择标准过于的单一化,同时,教师授予班干部的管理权力有限,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上显得力不从心,对于学习成绩不突出的学生而言,这样的班级管理制度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更加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进行。
1.4班级课外组织活动少: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使部分教师和家长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全身心健康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很少组织甚至不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班级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考试让路,成为教学课程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长此以往,会严重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完善班级管理,提高教育公平性的对策
2.1建立公平、公正、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班级管理服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体态快速发展,心理也产生快速的变化,个性化特征较强,班级管理中注重的是个体与整体的的融合,倡导公平、公正、民主的管理制度至关重要,班级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管理制度,具体到每个班级每个学生,最大程度的满足班级成员的心理需求,方便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平、民主的班级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互动性,公平、民主的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班主任要树立公平、公正、民主的作风,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对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以关注,加强每个学生都争做班级小主人的意识;二、班级的制度管理要吸取全体学生的意见,保证每个学生有发表个人意见的权利,最大程度的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三、在执行班级管理制度时,学生们要积极监督,发扬班级主人公的意识;四、班级管理干部民主化轮流进行,加强每个学生对班级的责任心。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把握教育契机,结合教育资源对班级管理进行整合,当有突发性问题出现时,教师要从学生和班级两个方面进行教育,通过对学生个性与特点的分析,对他们进行教育。
2.2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制度:初中教学管理中要意识到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文化素养,在中学生的成长阶段,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制度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文化。比如,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做到提问机会均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这一阶段的学生都爱表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提问机会也同样要留给成绩落后的学生,回答正确给予表扬和赞美,回答错误给予鼓励和希望,这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都可以激发他们认真独立自考的能力和欲望,同时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也会有所提高。另外,学校方面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制定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定期组织一些走进自然、融入社会的活动,让中学生积极踊跃参加,提高中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结束语:总之,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建立民主、公平、和谐的班级管理制度,杜绝和消除课堂偏见现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每一个心灵都得到温暖。
作者:黄炎强 单位:五华县龙村中学
参考文献:
[1]朱磊.提高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的主要对策.《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17期.
[2]邱百惠.初中班主任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改进策略探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年11期.
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中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初中生正处于认知世界和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其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养成也是在这个时期,初中班主任需要以身作则,通过深入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制定科学的管理教育策略,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初中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需要具有现身教育的思想觉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保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保持最好的工作状态。这是做好初中班主任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该对《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法律知识进行认真的学习,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与素质水平,帮助教师在育人方向的选择上更加的客观与明确。
2、具备淡泊名利的高尚境界。名利观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具体体现,树立良好的名利观是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第一步,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价值体现,其辛勤工作并不是为了追求名与利,而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方式,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还要将如何更好地完成自身的使命,作为今后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同时,学校应该对班主任所做出的付出和努力进行适当的奖励与激励,通过给予一定荣誉的方式,肯定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的付出,使班主任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而这一切的付出都需要班主任教师具有淡泊名利的高尚境界。
3、具备多元智能教育。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其自身存在着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学习和认知能力有限等特点,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并不利于帮助学生自我成长。此外,由于初中生具有自我管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强烈欲望,以及较强的自我表现意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实现多元智能的教学方式,转变“有差别”的学生教育理念,实施鼓励性的评价,通过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的方式,激发学生各方面都的潜能。
4、具备整体发展观念。班主任应清楚的认识到,对于学生的管理以及学生自身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木桶原理”,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填补自身的短处,从全局的角度制定适合全班发展的管理制度。此外,在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建设优秀学生管理队伍的方式,带动全班同学一起进步,形成一个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和谐集体。
二、初中班主任需要具备的教育能力
1、较高的理论修养。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从而建立一个全面的教学管理模式,即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作为初中生的班主任,更应该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在学习到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优化自身的道德情感和素质修养等。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相比之下,这才是初中教学最首要的任务。
2、较高的教学水平。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不仅充当着管理者的角色,还要做好教师的教学工作,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和育人是相辅相成、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先完成好自身的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获得较高的权威,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加科学的指导。
三、初中班主任需要的科学管理艺术
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对于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初中生,应该对其性格特点和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形成一种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班级管理的制度化。班级组织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需要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来维护班级各项教学活动的正常实施。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可以形成成文的制度和不成文的制度两种形式,其中,成文的制度包括班级的各项行为规定,不成文的制度包括班级的整体风气的构建、习惯的养成等一些约定俗成的事项,以此保证班级管理的全面化发展。
2、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现代教学管理模式应逐渐摒弃班主任在任何事上亲力亲为的形式,而是应该通过选取班干部的形式,分担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由于班干部相对于班主任来说更加熟悉周围学生的实际动态和思想状况等,所以能够更好地完成对班级的管理。因此,班主任要在刚开学的时候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班委会,管理班级的各项事务,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班干部的管理达到学生自治管理的目的。
[关键词] 教学管理体系;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教学管理手段;教学管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10-0016-03
教学管理是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中小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学的科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为确保自身教育质量,我们着力于常规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充分挖掘教师执教潜能,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收到了良好实效。近十年中考成绩都稳居武昌区第一名、武汉市前列。本文结合我校具体情况,探讨通过创新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方法。
一、更新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因校而异”的。我校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体系。
1.推行“教研组长学科规范和学科建设责任制”
根据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各个学科教什么,怎样教,怎样学,怎样落实等问题,教研组长制定了本学科的教学规范,并汇编成册,发给全校每一位教师。利用教研组集中活动的时间组织学习、宣传,要求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贯彻执行。为了能够摸索出一套“轻负担、高效益”的有武珞路中学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各个教研组进一步推进了“学在课堂,教在课堂,落实在课堂”的校本教研活动,把“讲一听十”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讲一节公开课,听十节课)、优质课评比活动、“教坛新秀”评比活动以及“教学能手”的选拔活动等都纳入其中,并与武昌区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的评比相结合。
2.实行“备课组长教学常规管理责任制”
“备课组长教学常规管理责任制”是指备课组长不仅仅只负责本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安排,更重要的是对本备课组全体教师的考勤、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常规教学活动是否落实到位、效果如何全面负责。由于我校规模较大(拥有四千余名学生、两百余名教师),但教导处的人手有限,仅靠教导处的检查与督促,有些工作落实有困难,而备课组长身处一线,与老师们时刻战斗在一起,备课组长的管理到位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力量也就加强了。对本备课组的考勤情况,教学进度,备课、讲课、听课、议课情况,教辅资料使用情况,作业批改情况,备课组长都要做到有督促、有检查、有记载、有反馈。
3.构建三级教学常规管理网络
根据学校发展的新情况,在实行“教研组长学科规范和学科建设责任制”和“备课组长教学常规管理责任制”的基础上,教导处制订了备课、上课、阅卷、监考、考勤、作业批改等一整套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构建了备课组、年级组、教导处三级教学常规管理网络。把查备课、查教案、查作业批改、查考勤、查辅导等教学常规工作的责任下放到备课组长、年级组,教导处进行抽查,使问题发现得更及时、更准确。
二、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核心问题有两个:一要抓教师教的积极性和科学性,二要抓学生学的积极性和科学性。如何抓好这两点,在我校的工作实践中有很多具体的做法和手段,其中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是重要手段之一。在近几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我校在制订和完善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学科教学规范的基础上,主要建立了《教师教学质量考核量化表》、《期末综合考核奖发放方案》、《中考奖发放方案》、《“评教评学”问卷调查实施方案》等相关的教学评价制度。
1.看常规是否落实到位
看常规就是看教师的敬业尽职情况。教学常规指的是一个教师应当完成的最基本的教学任务,主要是看教师以下工作的完成情况: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课外活动、总结、教研活动和科研活动等。
2.看变化是否稳中有升
主要看三个数值的变化。一看由班级学科平均分所显示的班级学业水平的变化,大致分为进步、持平和退步三种情况;二看优秀率的变化,也就是看年级优秀学生在班级内所占百分比的变化,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类,可以反映出教师通过教学来培养优秀生的效果;三看后进率的变化,也就是看年级后进生在班级内所占百分比的变化,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类,可以反映出教师通过教学来转变后进生的效果。
3.看负担是否科学合理
看负担是指学生的学业负担重不重,课堂效率高不高,教学过程是否有效。如果从学业成绩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成果很大,还应当进一步了解一下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时的负担量如何。如果教师是通过超负而换来的成绩,是不应表扬的,否则会产生误导。我们认为,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不仅要看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成果,而且要看取得每项的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学工作成绩显著,但是以牺牲学生的睡眠、娱乐、锻炼、身心健康为代价换来的,那么这种成绩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这种经验也是不能推广的。
4.看反映是否褒多贬少
近几年,我校提出了“满意服务”的观念,教师的工作应以学生、家长的满意为目标,领导干部管理要以教师的满意为目标。因此,我们的评价制度必须考虑学生、家长的满意度,必须通过评价进一步强化全体教师的满意服务意识。学生的反映主要是通过每学期定期开展的“评教评学”问卷调查、座谈会、班级报表来收集情况。家长的反映主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专题座谈会等来获取情况,家长反映的情况基本来自学生,但是反映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刻性,对于改进学校的工作是十分有利的。
三、创新教学管理手段
人们常说,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终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所学校在现代管理体制中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落后,这所学校的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教务管理手段现代化已势在必行。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就是信息存储和处理手段的“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在现阶段,这种现代化主要体现在采用网络化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既是管理模式信息化的体现,反过来又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起到规范工作、提高效率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管理的正确性、及时性、可靠性,使广大教务管理者从繁重的手工劳动和杂乱事务中解放出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共享,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总结和继承传统教务管理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促进管理信息的反馈与交流,提高教务管理质量与效率,实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例如,在“评教评学”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形式的问卷调查不仅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而且不便于修改和完善。而利用网络进行问卷调查,不需要手工输入和处理数据,能直接显示调查和统计结果,即可增强数据的准确性,又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能很方便地修改调查项目。为此,我校设计了一个基于网络的“评教评学”问卷调查系统,如图1所示。我们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让学生更方便的参与教学过程评价,参与教师满意服务评价,变过去的抽查为学生全员参与。评价包括资料订购、作业布置、课堂讲解、课堂纪律、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评教评学”的整个过程更加客观、公正、民主。这种“评教评学”既关注了教师的教学过程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反映出的普通问题,利用“教学例会”(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参加的“三长”会议)对组长反馈,对个别问题找老师个人交流。通过“评教评学”活动,加大了反馈力度,对规范教学行为起到了督促作用。
一、完全学分制的起源及含义
学分制(the credit system)源于18世纪德国的选课制度,19世纪在美国得以发展和改革,逐渐演变成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它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在“五四”运动前后进入我国,后来由于院校调整被学年制替代,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才得以再次崭露头角,其后经过五次推广“”,经由学年学分制,现已进入了完全学分制阶段。完全学分制(the completecredit system)是在学分制基础上产生的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和绩点作为学生学习的质和量的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采用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为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适应了素质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将逐步取代学年制、学年学分制等其它教学管理制度,是学分制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完全学分制对辅导员工作的挑战
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固然有其历史必然性,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但在新的情况下存在着很多弊端。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加大了学生的流动性,淡化了专业和班级概念,动摇了传统学生管理体制的基础,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挑战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随着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一方面使得学生的自由度增大,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可以自由地选择课程、自由地选择任课教师、自由地选择学习年限,但这容易导致学生过分地强调自我,个体意识急剧膨胀,集体观念减弱,对班级荣誉、集体利益漠不关心,甚至出现急功近利倾向;另一方面,以班级为主要载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框架被打破,因为选课的差异,很难在同一时间、空间把一个班级的学生集合起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
(二)学生工作管理载体面临挑战
在学年制下,实行“学校-院系-班级”线性管理模式,班级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主要抓手,是高校进行管理的基本载体。同班同学在同一张课程表安排下进行学习和活动,班级概念较强,同学之间彼此熟悉,感情深厚,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可以以班级为主要抓手,以教室为主要阵地,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虽然保留了班级建制,但由于学生选课自由度提高,可以跨专业、跨院系、跨校区甚至可以跨学校选课,可以自由地选择课程、任课教师、上课时间,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现象将普遍存在,这就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班级观念弱化,集体荣誉感削弱,个人意识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原意义上的班级不复存在,学生社区成为辅导员开展工作的主阵地。
(三)辅导员的工作模式面临挑战
在学分制下,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增大,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被打破。同一个班的学生不再按照同一个教学计划、教学进程学习,可以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前修完全部课程或申请延长在校学习年限,也可以申请免修、免听课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同一门课程的几率增大,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学生可以跨专业、院系选课,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延伸,这些使得学生的班级观念淡化,以班级为基础的集体活动变得难以开展,建立在班级基础上的班委会、团支部的职能也相对削弱,因此,传统的以班级为管理单位的高校辅导员管理模式面临挑战。
三、完全学分制下辅导员工作的新理念及模式
全面推行学分制,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它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可以自由选课,流动性变大,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管理载体被打破,班级概念弱化,班委会、团支部职能削弱,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这就势必要求辅导员要及时更新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完全学分制条件下辅导员工作的新模式。
(一)完全学分制下辅导员工作的新理念
面对完全学分制的全新挑战,高校辅导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重新构建完全学分制下辅导员工作新理念。如何重构辅导员工作新理念才能适应完全学分制带来的挑战?具体地说,一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中的体现,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要确立学习者本位的教育理念,注重鼓励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努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和自主创新;三是要确立个性化和主体性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个体差异,教育观念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充分肯定并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积极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完全学分制下辅导员工作的模式
完全学分制的实施,打破了我国高校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念、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冲击,因此,研究探索完全学分制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1.建立社区辅导员工作模式
学年制下,班级是辅导员开展各项工作的有效载体,大多数集体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完全学分制的逐步推进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学生的班级概念削弱,宿舍和社区概念加强,学生社区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沟通交流、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因此,可以在学生社区设立办公室、活动室,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并在学生社区办公,把学生社区变成开展学生工作的主阵地,形成社区辅导员工作模式。
2.探索助理辅导员工作模式
从高年级或在校研究生中选聘具有责任心、办事能力强的学生党员或学生干部担任助理辅导员,协助辅导员老师做好新生开学初期及常规学习期间各项学生工作。在新生开学初期,协助辅导员做好接待新生与家长、接收并审核新生档案、介绍入学后学校各项基本活动安排、了解掌握新生的基本信息以及入学后新生教育等工作;在常规学习期间,与所负责的低年级班级同学交流学习方法、传授学习经验,协助辅导员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鼓励班级学生积极参加班级、社团活动,协助辅导员做好低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3.探索社团管理学生新模式
随着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以班级为基础的集体活动变得难以开展,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的社团活动则成为校园活动的主流和全部。因此,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和管理学生社团,把具有同一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组织到一起,定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充分发挥社团的凝聚和引导功能。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发挥特长、展示个性的需求,还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更有利于辅导员灵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
4.构建网络办公学生工作模式
学分制下,正常的教学时间内随时都有学生上课或休息,辅导员难以找到合适的时间开展工作,有时也没有必要召集全体同学,通过网络办公成为今后学生工作的趋势。辅导员通过网络办公,不仅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助于打消学生与教师沟通的障碍。因此,辅导员要充分微博(MicroBlog)、飞信(Fetion)、腾讯(QQ)、电子邮箱(E-MAILBOX)、个人主页(Personal Homepage)等网络平台,构建网络办公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江天肃,等.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学分制存在问题建议
论文摘要:本文从我国高等院校学分制实行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试对我国高校学分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症结所在。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从1978年开始在我国各高等院校逐步试行。三十多年来,学分制确实发挥了许多积极作用,推动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所需人才。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的种种变迁,高校的学分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难以发挥其优势。基于这种现状的考虑,笔者从我国现阶段高校学分制实施的现状出发,对我国高校学分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找出有效的改革措施和策略。一、高等院校的学分
学分制是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一种具有弹性的教学计划,也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学生取得规定的最低学分数为毕业标准。[1]而所谓的学分就是高等学校计算课业时间的单位,也是课程难易深浅的量化表示,是学生修读课程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反映。此外,与学分制有关的另一个要素就是选修课。选修课是指高校为学生设置的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或有一定限制的选择的课程,它是学分制的基础,也是学分的载体。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1)设计以学分为基础的标准化课程体系,以学分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工作量,以学分为基础确定专业或课程的目标、实施、评估和管理。(2)学生在一定的修业年限内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并且达到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的要求,才能准许毕业。(3)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学校可以相互承认某些课程的学分。(4)学生可以中途停学或修学,而学分可以保留和积累,这在学籍管理上充分体现了开放灵活的管理体制。
二、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学分制还不完善,还没有完全摆脱学年制的影响。由于学分制实施的不彻底性和不完善性,导致我国高校的学分制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分制相关的制度体系不健全。学分制的运行比较复杂,需要一系列的相应制度协调运作。比如,选课制度、考试考核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教务管理制度等都应配套运作。然而有些高校由于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使之成为学分制顺利实施的瓶颈所在。再加上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最终导致教学管理秩序混乱。[2]
2.教学计划弹性不够。主要体现在:必修课太多,选修课较少,学生选课学习的自由度太小。实施学分制必须同时实施选课制,开设大量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以美国高校为例,美国是世界上在高校开设选修课最多的国家,其选修课在全部课程中所占比例也居世界首位,这正是其成功之处。
3.选修课质量不高。高校为学生开设的选修课质量不高,表现为教师对选修课备课不充分,上课不认真;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不到位,将其看成是获得学分的便捷手段。并且由于选修课考试不正规,容易及格,学生可以轻易拿到学分,因此,出现了不少逃课、替考、作弊等现象,最终导致选修课的实施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4.相关经费的投入不足。不少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一些开设选修课所需要的教育资源无法到位,导致选修课教学质量下降是广泛存在的问题。因经费投入不足产生的相关问题都将严重影响到学分制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教学管理环节的有序进行。
三、对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建议
1.改革现行的成绩管理与学籍管理制度。由于选修制的实施,原有的班级概念模糊,按照原来的班级管理模式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建立综合的成绩管理模式,科学系统地处理好全校学生的考试、成绩、学分等各项档案记录,使选修制与学分制的实施井然有序。[3]此外,又由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入学资格保留、修业年限、退学、修学、复学、毕业时间等都会随时变动,因此,要改革过去死板的管理制度,建立能够适应学分制下灵活多变的新的学籍管理制度。2.改革学位授予制度。鼓励及允许有能力的学生在校期间攻读双学位,为其自身发展开拓更广泛的发展空间。这有利于增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素质,符合培养高素质人才、个性化人才的教育培养目标。
3.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是学分制得以贯彻的重要前提。我国高校目前存在着必修课较多,选修课偏少的现象,这样的选修课与必修课比例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要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以美国为例,美国学生的学分主要由主修课、普通教育课程与自由选修课的学分组成。主修课为学生的主修领域,约占29%。普通教育课程为学生主修系以外的某些系开设的入门性课程,约占29%。自由选修课是学生自由选修的课程,约占42%。可见其选修课的比例是相当大的。[4]
4.加强师资力量与提高教师水平并重。在我国的高校中,师生比例极不协调,教师数量偏少而学生数量较多。因此,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扩充教师队伍是我国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在增加教师数量的同时,还要注意原有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因为选修课的增多对教师的要求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因此,要制定在学分制条件下教师工作量的评定方法,对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评价、教师聘任、奖惩制度等进行统筹规划。
5.进一步加强学分制下综合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学分制的实施对各项教学基本设施的需求量加大。因此,必须加大相应的设备经费和教学经费的投入,主要用于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系统、选课中心、教学信息中心等方面。[5]学分制的实施必须有足够的教育经费做后盾,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良好的设施服务和教学设备的提供、相应的师资配备、管理人员的培训、教师报酬的提高、重修条件的创造等,都需要加大经费投入。[6]
6.以美国为借鉴,发展“多校联合选修课制”,也就是要实现“学分”的多校互认机制。通过发展“多校联合选修课制”,可以充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共享。在我国发展学分的多校互认机制是有现实可能性的。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出现了许多“大学城”现象,这种由多个学校联合起来的“大学城”是进行试点的可能性选择。
四、总结
学分制改革是我国高校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举措。它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各个高等院校应当努力创新,积极探索,为建立起既能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要求,又能符合我国高校自身发展实际的现代化教学管理制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63-368.
[2]邓文金.关于学分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3:80-85.
[3]董宇艳.浅析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2,6:60-61.
[4]钟阳春,赵正.美国大学学分制概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9:265-267.
关键词:学分制;分级制;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1、如何理解职业教育的分级制
分级制是为了适应社会分工和人才层次结构客观需求,适应人们不同学习需求,在现在中等、高等两个主要职业教育层次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形成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它推动职业教育标准体系、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职业教育评价制度以及相关政策方面的配套改革。
2、高职院校学分制的现状
2.1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是指以学分作为学生的学习计量单位、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学分的作用是用来衡量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业完成状况并判定学生能否毕业的。
2.2学分制的特点。它是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学分和绩点,来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它与传统的学年制模式下,学校统一的学习年限和必修课数量、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行统一集中管理不同, 学分制模式给学生的学习以更大的自主选择权, 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能力、兴趣自主选择课程, 决定是否提前毕业还是延迟毕业。
2.3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情况。部分高职院校以实施学年学分制为主,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如:与学分制的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相对滞后;学分制软件等技术手段不完善;现行的排课方法与以学生为中心的选课模式的适宜性;教学计划中多层次模块课程授课需要与实际运行的相适性;教师的保障、教室实验室的数量、课时时间的安排等条件的约束;现行的学籍管理制度与学分制本身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要求的不适性;硬件设施教学条件的不足;校际间选修课的选择;校际间学分互相承认的情况;职业资格考证合格与相关课程学分互认制度等,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并与之及时解决。而分级制是构建终身教育的一个体制,从职业1级到职业5+级,级与级之间的课程体系、知识点的深浅程度的差异,是我们应该重点把握的内容。
3、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条件
3.1选课制的执行。选课是以开设相当数量的选修课为条件,给予学生充分学习选择的机会,使其成长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高职院校采用选课的方式,是把各院系专业的课程分为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种。我院的必修课:是指为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必修课包括公共理论课、技术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必修课的学分数约占总学分数的60%-70%。选修课:指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习的课程。选修课的学分数约占总学分的30%-40%。选修课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限选课是由学校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灵活设置的职业方向课程模块或课程群组,学生必须按照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选修一定的模块或课程。任选课是指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所开设的专业性和科学、人文素质教育类任选课。科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类任选课为公共任选课,面向全校统一开设。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专业性任选课各专业因需设置。
3.2选师制的执行。学分制的要求是学院在课程上安排几位教师任教,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的教师听课。学生在选课时,可根据教师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教师的学历、职称、教学、科研成果等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它同进调动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虽可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对学院的软件、硬件的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硬件的物质条件,软件的如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足、激励机制的欠缺等方面也需提高。
3.3学分制的收费制度。学分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 其特点是对于所有的学生具有公平性,人性化,同时又不失灵活性,如何合理地实行学分制收费,也就成为目前学分制改革必须合理解决的问题, 其中分级制下的定价模式以及相应具备的基础条件是关键。
学分制收费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地安排学习, 提高学校的教育资源利用率。实行学分制后,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经济能力选择所学的专业、课程和任课教师, 结合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学习更具自主性和灵活性。学分制收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4导师制的执行。作为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的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导师制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导师制实际上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制度,在分级制下可更为广泛地应用。
学分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争取实现更高学习目标的必要条件。现在的许多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适应性比较差,部分低年级的学生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专业方向缺少了解,对于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不明确,学习内容没有针对性,缺少独立地思考能力。导师应在学生在校期间,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学生发展方向,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给予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思路
4.1学分制的相互作用。选课制是学分制发展的基础,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以利于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及优秀人材脱颖而出创造机会和条件;另外也促使教师、学校不断改革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学分制强调满足适合学生个人的需求,学生有责任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学生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分级制的学分作用体现更为重要。
4.2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的高素质是学分制管理制度的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过程的合理性灵活,对教学要求和管理的不松懈,进一步理顺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制,发挥教学系部的作用是教学管理的有力支持。
教学计划强制能力的减弱和学生在修学计划上的充分自由,在第一学期往往会因学生的选课经验不足,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迷茫,需要加强有关人员的指导。
4.3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学分制条件下,以班级为主体展开教育的组织形式已不再存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较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学习过程靠自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传统的通过班级、辅导员强有力的组织形式去实施学生管理也存在着困难,所以原有的学生管理机制和学生自我管理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学生选课自由度的加大,容易导致学习缺乏集体荣誉感,给学生的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结论
为了保证分级制下学分制的顺利实施,要建立和完善一套符合学分制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建立教学管理计算机体系,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学籍处理、毕业审核等纳入其中;改变原来的以班为单位登录管理成绩的模式,变为以学生身份登录的模式;建立与选课管理相匹配的成绩管理制度;改革现行的排课方法,满足多层次模块课程授课需要,充分考虑教师、教室、时间等约束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要加强学校内部的制度更新,建立各种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达到制度创新的目标,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慕兴宏,黄建新,卢秀云.关于高校学分制收费问题的探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03).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学分制 存在问题 建议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从1978年开始在我国各高等院校逐步试行。三十多年来,学分制确实发挥了许多积极作用,推动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所需人才。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的种种变迁,高校的学分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难以发挥其优势。基于这种现状的考虑,笔者从我国现阶段高校学分制实施的现状出发,对我国高校学分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找出有效的改革措施和策略。
一、高等院校的学分制
学分制是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一种具有弹性的教学计划,也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学生取得规定的最低学分数为毕业标准。[1]而所谓的学分就是高等学校计算课业时间的单位,也是课程难易深浅的量化表示,是学生修读课程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反映。此外,与学分制有关的另一个要素就是选修课。选修课是指高校为学生设置的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或有一定限制的选择的课程,它是学分制的基础,也是学分的载体。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1)设计以学分为基础的标准化课程体系,以学分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工作量,以学分为基础确定专业或课程的目标、实施、评估和管理。(2)学生在一定的修业年限内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并且达到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的要求,才能准许毕业。(3)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学校可以相互承认某些课程的学分。(4)学生可以中途停学或修学,而学分可以保留和积累,这在学籍管理上充分体现了开放灵活的管理体制。
二、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学分制还不完善,还没有完全摆脱学年制的影响。由于学分制实施的不彻底性和不完善性,导致我国高校的学分制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分制相关的制度体系不健全。学分制的运行比较复杂,需要一系列的相应制度协调运作。比如,选课制度、考试考核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教务管理制度等都应配套运作。然而有些高校由于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使之成为学分制顺利实施的瓶颈所在。再加上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最终导致教学管理秩序混乱。[2]
2.教学计划弹性不够。主要体现在:必修课太多,选修课较少,学生选课学习的自由度太小。实施学分制必须同时实施选课制,开设大量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以美国高校为例,美国是世界上在高校开设选修课最多的国家,其选修课在全部课程中所占比例也居世界首位,这正是其成功之处。
3.选修课质量不高。高校为学生开设的选修课质量不高,表现为教师对选修课备课不充分,上课不认真;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不到位,将其看成是获得学分的便捷手段。并且由于选修课考试不正规,容易及格,学生可以轻易拿到学分,因此,出现了不少逃课、替考、作弊等现象,最终导致选修课的实施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4.相关经费的投入不足。不少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一些开设选修课所需要的教育资源无法到位,导致选修课教学质量下降是广泛存在的问题。因经费投入不足产生的相关问题都将严重影响到学分制的实施和教学质
量的提高及教学管理环节的有序进行。
三、对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建议
1.改革现行的成绩管理与学籍管理制度。由于选修制的实施,原有的班级概念模糊,按照原来的班级管理模式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建立综合的成绩管理模式,科学系统地处理好全校学生的考试、成绩、学分等各项档案记录,使选修制与学分制的实施井然有序。[3]此外,又由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入学资格保留、修业年限、退学、修学、复学、毕业时间等都会随时变动,因此,要改革过去死板的管理制度,建立能够适应学分制下灵活多变的新的学籍管理制度。
2.改革学位授予制度。鼓励及允许有能力的学生在校期间攻读双学位,为其自身发展开拓更广泛的发展空间。这有利于增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素质,符合培养高素质人才、个性化人才的教育培养目标。
3.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是学分制得以贯彻的重要前提。我国高校目前存在着必修课较多,选修课偏少的现象,这样的选修课与必修课比例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要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以美国为例,美国学生的学分主要由主修课、普通教育课程与自由选修课的学分组成。主修课为学生的主修领域,约占29%。普通教育课程为学生主修系以外的某些系开设的入门性课程,约占29%。自由选修课是学生自由选修的课程,约占42%。可见其选修课的比例是相当大的。[4]
4.加强师资力量与提高教师水平并重。在我国的高校中,师生比例极不协调,教师数量偏少而学生数量较多。因此,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扩充教师队伍是我国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在增加教师数量的同时,还要注意原有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因为选修课的增多对教师的要求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因此,要制定在学分制条件下教师工作量的评定方法,对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评价、教师聘任、奖惩制度等进行统筹规划。
5.进一步加强学分制下综合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学分制的实施对各项教学基本设施的需求量加大。因此,必须加大相应的设备经费和教学经费的投入,主要用于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系统、选课中心、教学信息中心等方面。[5]学分制的实施必须有足够的教育经费做后盾,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良好的设施服务和教学设备的提供、相应的师资配备、管理人员的培训、教师报酬的提高、重修条件的创造等,都需要加大经费投入。[6]
6.以美国为借鉴,发展“多校联合选修课制”,也就是要实现“学分”的多校互认机制。通过发展“多校联合选修课制”,可以充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共享。在我国发展学分的多校互认机制是有现实可能性的。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出现了许多“大学城”现象,这种由多个学校联合起来的“大学城”是进行试点的可能性选择。
四、总结
学分制改革是我国高校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举措。它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各个高等院校应当努力创新,积极探索,为建立起既能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要求,又能符合我国高校自身发展实际的现代化教学管理制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63-368.
[2]邓文金.关于学分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3:80-85.
[3]董宇艳.浅析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2,6:60-61.
[4]钟阳春,赵正.美国大学学分制概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9:265-267.
[关键词]高中;学校管理;教育观念;校风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72-01
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对于学校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良好氛围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各项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此阶段正确的教学管理有助于促进学生成长,并使学生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益,接下来,本文探讨如何优化高中学校的管理。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观念中对学生的要求仅限于提高其学习成绩,使之向更高的学位进修。现阶段提倡素质教育,校长开展管理工作时不应只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应鼓励教师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各项优秀思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受益。例如开展教师大会,提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迎合素质教育的需求。应督促教师以教学为首要任务,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培养学生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使学生成为受益者。现阶段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校长在紧抓教学工作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开展艺术节让学校内的音乐、美术等社团联合举办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校长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也应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督促各个班级开展关于“体育活动重要性”的主题班会,由各班班主任为学生强调体育活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积极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中去。
二、建设高水平师资团队
要强化教学水平,首先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团队,明确各管理部门的责任,制定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抓好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首先,应强化学校管理工作者的责任感,构建管理分层制度,将各项责任落实到个人。如分管校长负责协助校长教学管理工作,教务主任负责管理纪律,教研组负责编写导学案、试卷等,分工明确有助于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稳步有序地进行。其次,应强化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作用,班级是学校教学以及进行各项活动的基本组成单位,班主任管理工作对学生有很大作用,学校应建立班主任班级管理制度,提倡班主任定期召开家长会,定期参与班主任间的交流会,通过教师与家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最后,应提升各科教师水平,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责任人,学校应严抓教师教学工作,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参与各类教学交流会,通过与其他优秀教师的交流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不单单是将责任明确到个人、建立教学管理制度,也应加大对各项教学资源的投资力度,例如建设图书馆,提供有益的书籍供学生借阅,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有助于丰富其见识,开阔其眼界。
三、注重校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