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的职业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师院校;师德教育;职业规划;整合探析
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民教师。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再加上一些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和未来没有很好的规划,导致他们在就业处于劣势地位。从这两方面的因素来看,在高师院校加强师德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十分必要。这两种课程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可以将二者进行整合。
一、职业生涯规划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通过对职业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并从中总结职业的发展目标,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调整学习状态,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通过对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学生可以对自己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了解自己的就业环境及未来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并为之努力。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问题
教育部曾对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作出明确的规定,详细内容可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找到。虽然高师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已经取得了较显著的进步,但问题依然存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注重理论而轻实践,课程的针对性及实践性不高。另外,缺乏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是目前困扰高师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完整的职教体系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保障,体系的缺失导致课程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如此,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难以调动,以至参与程度很低,教学效果很难保证。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难以根据其性格特点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就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此外,高师院校的具备专业职业规划知识的教师资源紧缺,执教该课程的教师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限。
二、高师院校师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教师的师德直接决定教师的思想及情感态度,也决定着教师在学生当中的形象,对其培养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师德是从职业道德观念及行为等方面对教师的要求,它建立在教师长期稳定的道德行为的基础之上,具有调节教师个人与集体关系、保障其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近年来,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质,高师院校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并开设了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伦理学等课程,同时,也从实践方面开展了多种活动,如组织学生到中小学考察实习、听优秀教师的讲学等。但是目前高师院校的师德教育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如下:首先,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由于高师院校对师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低,开设的课程少,导致学生难以接受良好的师德教育。只有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其他课程,了解到关于师德的有限知识。由此可见,高师院校对学生师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师院校对于专业课程和辅修课程都比较重视,而由于课时紧张等原因,没有设置相关的师德教育课程或把师德课程放在其他课程之后,甚至认为教师是学生的一种谋生手段而已,师德教育没有必要。其次,学生进行师德教育的学习效果不明显。由于师德课程的缺失,导致学生的大部分师德课程只能够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学习,例如自学等。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学生的师德知识往往是不全面的,学习的效果也不理想。另外,部分学生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他们往往会受到社会上一些与师德不符或者相悖的现象的影响,产生疑惑甚至动摇。因此,高师院校应开展系统全面的师德教育,强化学生的教育信念,帮助学生从思想上正确认识现实中的现象,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再次,师德教育课程的操作性不强。当前教育伦理以及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教材较多,但是能够将师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的教材很少,这就导致师德教育的操作性较低,且针对性不强。而同时开设师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又会导致课时的增加,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在内容上,师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紧密的联系,二者是相容的。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信念是师德教育的主要目的,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从事教师行业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激励学生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活动,其中也包括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三、高师院校师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整合的措施
(一)树立学生端正的职业价值取向,为师德教育提供动力
学生在选择自己职业的过程当中,需要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首先在意向上认同并趋向于教师职业。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应该是学生对教师职业的一种固定的态度。针对当前高师院校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呈现出的下降趋势,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职业价值取向,让学生能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既能够满足物质的需要,也能够满足精神的需要。其次是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让学生深刻理解教师的社会责任,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端正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教师职业产生良好的价值定位,而不只是将教师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能让学生体会到从事教师职业的神圣感。解决好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问题,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敬业奉献的价值观念,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为人师表、做学生楷模的意识,从而为高师院校学生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供精神动力。
(二)明确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推动师德教育建设
学生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而目标的确定源自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高师院校学生职业目标的确定应该以尊重教师职业为前提,让学生个人的发展与教师职业的发展相一致。学校要通过专业的训练,让学生获得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的教学技能,并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高师院校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以及职业准备都是固定的,在此基础上,学校难以影响学生对职业的选择,但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在职业发展的目标上进一步明确。因此,学校应当在综合考察多种因素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完成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对于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帮助。高师院校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师德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并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他们建立明确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和自身的素质,提高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专业能力。
(三)增强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改善师德教育
职业认同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高师院校学生的自我认同,也包括社会对高师院校学生的认同。高师院校的主要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建立起对自我的认同,在情感、能力、目标以及信仰等方面达到一致,在将来的工作中找到乐趣,产生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并在实现职业理想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高师院校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也有一定的特殊性。高师院校在加强学生师德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巩固和加强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认同,引导那些对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烈的学生,让其认识到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在毕业后能尽快投入教师工作。同时,高师院校要充分了解并掌握学生对于职业认同的状态,并根据不同的职业认同状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师德教育,提高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效率,调整师德教育的方法。综上所述,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师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等,可以有效提高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效率,在促进高师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同时,推动师德教育建设。
作者:苏美莉 单位:广西玉林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江.论高师教育的社会适应与超越———兼论高师教育的学术性与师范性[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21):10-12.
[2]宋婕,洪亚楠,张朝华.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融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2):67-71.
[3]陈珊.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新构想———基于合作学习的教育实习模式[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255-257.
[4]邱芳婷.试论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语文教学通讯,2014(12):15-17.
[5]马连营.“善行河北,立德树人”背景下高师院校师德建设的构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6):151-152.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提高就业竞争力。高职生涯规划教育就应从入学教育抓起,让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教师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平时的教学中,学校要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高职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成功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社会需求,以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帮助大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职场环境的适应力,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刻不容缓,主要的教育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要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是高职院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在整个大学过程中全方位的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
1.建立专业化的辅导队伍,加强就业指导部门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启动在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计划,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始终,针对学生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分年级有重点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于各高校仍以针对毕业生开展“突击式”的就业指导为主,而且内容和形式仍停留在求职面试、应聘技巧等内容,建立专业化师资队伍和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内现有师资资源,例如,相关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等加强对他们的定期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生涯辅导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同时,也可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成功人士、校友来校开展职业咨询与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提高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2.系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职业规划走进课堂。课程教育是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全程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载体。将职业生涯规划列入高校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同时还要增开实践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突出实践性、互动性和针对性。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辩论赛、主题班会、创业设计大赛、寒暑假社会实践调查、参观企业、顶岗实习、模拟招聘会等。从而启发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明确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合理制定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
3.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构建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长期有效的实践锻炼平台,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策上的支持,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就业实践指导服务,最终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
二、做好入学教育指导学生设计生涯规划
高职新生入校后就应及早进行入学教育,使学生尽早明确目标,在大学学习阶段注意训练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各方面技能。为将来毕业生求职增强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对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在入校后立即进行,许多高校都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开在第三年,内容多为求职技巧、注意事项等实用性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却很少,而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导致学生在求职中处于劣势。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首先,应让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个初步的认识,使学生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次,开展专业专题报告会,明确阐述院系开设的专业在国内国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阐明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了解所学专业知识能力目标、职业岗位要求、职业岗位前沿技术等。进而指导他们进行个人生涯规划设计,并引导他们从事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以便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
三、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管理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作为大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首先,大学生应客观的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评估,准确的认知和定位。其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确定好大学三年学习的短期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培养自己达成目标所具备的各种能力。最后,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积极参加校内活动,尤其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市场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和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更应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工作。要教育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认真谋划自己的职业规划,树立奋斗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启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议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2]李勇.构建高职职业化指导的新模式[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6).
[3]叶小小.浅议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潮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4]殷鸿炜.谈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体系
随着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为大学生认识自我、确定职业目标、实现事业成功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学与用紧密结合,避免了人才浪费和国家教育投资的浪费。但是,由于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新生事物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高校的教学体系还不适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构建和实施的要求。因此,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体系,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提供保障。
一、职业生涯规划对教学体系的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方向、时间、方案。由此可以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对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职业目标以及就业的外部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并对实现目标所需的知识、能力、技术的培训、教育和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从跨入大学开始,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这对高校的教学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需要有完备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期,需要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决策。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是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此,大学生单凭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是难以正确把握的。有关部门在北京人文经济类重点综合大学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仅有12%的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学生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16%的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因此,高校需要设置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和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逐步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体系和长效机制;从大一开始就设置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在了解和把握就业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自身的条件,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指导,运用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帮助大学生做出符合个人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职业目标是人们选择职业和职业发展所围绕的中心。埃德加·施恩研究提出了5种典型的职业目标,后来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院在其基础上拓展为8种,即技术/职能型、管理型、创造型、自立/独立型、安全/稳健型、服务型、挑战型、生活型。职业目标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实践教学是确立职业生涯目标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实践发现自己的兴趣,认识自己的能力;通过实践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据此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同时,实践教学也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大学生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和谋求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三)要有灵活的课程体系和一定的专业选择余地
大学生就业偏好于专业对口,因为这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以及获得较高的收入和待遇。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一般也首先考虑专业方面的特长。美国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研究发现,专业与职业匹配的劳动力的月收入要高出不匹配的劳动力9.6%。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要求高校课程体系的建立要以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需求和未来的发展需求为中心,理论教学体系要强调基础性,实践教学体系要强调针对性,从而帮助学生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高校除了要开设足够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外,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在了解学科建设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
(四)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学生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则要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提高自己,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因此教师首先就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创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方法,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教书育人,要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方向,明确学习目的,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开展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及时解答学生的就业困惑,培养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二、现有教学体系制约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的因素分析
完善的教学体系是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保证。教学体系是由教育理念与构成教学系统的诸要素组成的整体Ⅲ。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体系,应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为目标,以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途径,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是由教育思想、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教育评估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体系有许多不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落实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存在错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新时期高校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3个方面。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真正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学习和掌握知识,而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或理性。掌握知识是培养智力的手段。目前,部分高校形成了以单纯发展学生智力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还有一些高校互相攀比,盲目升格,追求办学大而全、高精尖,不能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或比社会的实际发展“慢半拍”。
(二)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已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大多数高校仍停留在就业指导方面,主要是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过分强调暂时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忽视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以及创业和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导致多数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发展、职业生涯没有规划,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在找工作时也很盲目,往往是上班后频繁更换工作。有关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选择在工作的第1年就更换工作,75%的大学生会在2年内更换 工作。这种缺少规划的选择职业和更换工作,不仅使大学生承受就业压力的时间变得更长,也增加了其在工作中学习的负担,导致了人才的浪费和国家教育投资的浪费。
(三)课程体系不完善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偏重理论性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课程较少;且选修课相对较少,学生选择的余地比较小。从目前多数高校的教学计划看,必修课占70 %左右,选修课占30%左右。其中,选修课中有一部分是限制选修课,可供学生任意选择的选修课大约只占10%左右。其次,在课程时间安排上,实践教学开始的时间比较晚,许多大学在三、四年级才开始有实习。这不利于学生职业倾向的正确引导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期间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不清,进而产生不满情绪。第三,许多高校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带有城市指向性和城市专用性,这使毕业生不适合在农村工作,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选择。
(四)师资队伍素质不健全
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师资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几年,许多高校引进了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他们思想活跃、基础理论扎实,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经验。但是,他们也存在知识面狭窄,缺乏实践经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不足等问题。一些教师存在浮躁情绪,不注意自身的修养,过多追求优厚的待遇、地位,停留在原有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水平上,与时代的要求相差甚远。有些教师不能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对教学投入不足,在教学中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在科研上缺乏突破。
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教学体系
(一)明确人才培养这一主要职能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是高校的主要职能。因此,高校要正确处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关系,树立以培养人才为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既要培养学术型研究人才、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也要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要确立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为宗旨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缩短大学生成才的时间,增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竞争能力。
(二)重构课程体系和内容
首先,在课程体系中增加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发展规律、特点,职业生涯规划的原理、方法等理论知识。同时,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融入职业规划的内容,通过科学地设计实践教学的类型、内容,促进大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兴趣、价值观、职业目标、职业能力的认识,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其次,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开展个性化教育。高校要根据学生所确立的职业生涯目标,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修第二专业,或跨专业选课,以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知识、能力、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高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师不断跟踪本学科、本专业的前沿,及时更新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高校要为教师提供参加学习和对外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主动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教学作风;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参加学术会议;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感染和带动学生,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优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证。首先,高校要确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主体,在现有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评价、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评价的基础上,引人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其次,要完善教学评价内容,对教学状态、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评价学生的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在确定评价指标时,不仅要考虑就业率这一因素,还要把就业是否理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就业期望是否得到满足等因素考虑进去。
关键词 “轻体育” 体育学生 职业规划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1体育大学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
专业的体育学校一般是以训练为中心的学校,是专门培养体育专业顶尖人才的地方,这类型的体育学校是为国家培养尖端人才地地方,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运动健将。为国家的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体育生的出路比较窄,如果可以在一些国际体育赛事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在退役之后可能会转型为社会的公众人物,但是一些在体育学校学习多年的学生,在毕业后往往因为自身专业的原因,导致就业的面非常窄,这就严重了打击了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一些本身体育功底较好的学生,为了以后就业方便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爱好,这让人感到非常惋惜。
2就业问题出现转机
现在体育生的就业问题出现了一些转机,在一些发达国家又发展出一种新型的体育项目,就是“轻体育”,轻体育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比较轻松的体育活动,所以“轻体育”又被称为“轻松体育”和“快乐体育”。而“轻体育”再也不是只有专业运动员才能锻炼的项目,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轻松进行的体育项目,而“轻体育”也因为其这些特点成为人们热烈追捧的对象。而且这项运动兴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体育特长生的就业压力,因为人们需要专业的人士对他们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和自身的情况的评价。所以这个新型体育事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很多的体育指导教练而这对体育特长生来说是很好的就业机会。
3“轻体育”对身体健康的作用
“轻体育”的锻炼模式与从前的锻炼模式有一些差距,他避免了一些激烈运动对身体的损害。一些传统的体育锻炼,比如说是跑步、游泳、汽车、举重等虽然都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但是这些体育锻炼项目明显有一些不适合的人群,像是身体比较虚弱的、老年人、有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等等,这类人群,他们虽然也需要一定的锻炼,但是这个锻炼必须是符合他们自身的健康条件的,“轻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就弥补了这些空白,使得这些特殊人群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健身的活动当中来。“轻体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他能够对人的身体机能进行一些调整,从而使人的健康状况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因为“轻体育”对人身体机能的调节是方方面面的,它可以调节人的生理状态、调节人的体力、调节人的能力以及对人的心理都有一定的调节能力。而且“轻体育”的这些好处也得到了科学界的肯定,人体通过这种轻松、简单的运动,既达到了锻炼身体维持身体健康之外,还对人的身体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一天的劳累过后,人们的身体往往已经呈现出一种疲态,但是“轻体育”就能有效的调节人的“疲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缓解身体疲劳的作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紧张情绪和负面情绪都可以通过“轻体育”的锻炼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样就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是人们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轻体育的作用有很多,但是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就是对身体健康的作用。
3.1“轻体育”能够促进身体的健康
社会发展的脚步太快,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人们生活的节奏就更快了,每天匆匆忙忙的工作,赶车、挤地铁,甚至是连吃早点的时间都没有,工作地点跟生活地点两点一线的生活让人们不知不觉中患上了一些“城市病”,工作的强度一直在不断地增加,生活的压力也让人觉得透不过起来,青年人夜以继日的工作拼命地追赶所谓的成功,最后导致的往往是身体的超负荷。年轻白领在公诉猝死的事例不胜枚举。长期这样下去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活质量会下降,更容易造成一些精神方面的紧张和衰弱。而“轻体育”以其轻松简单的形式,多种多样的方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受到了众多白领的青睐,他们不用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健身,只需要一些轻松愉悦的锻炼方式就能得到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放松。从而改善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促进身体的健康。
3.2“轻体育”能延缓衰老
有些人在进行体院锻炼时,往往觉得剧烈的体育运动才能达到真正锻炼身体的目的,但是殊不知剧烈的体育运动对人的身体也是有害的。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的一些机能也在慢慢的出现一些衰老的迹象,而且身体的各项器官的功能也都开始慢慢出现衰老的迹象,一些老年人根据他们的身体情况来看,已经不适应剧烈的运动了,因为剧烈的运动必然会需要大量的氧气供应,而这样又会导致机体的衰老。所以一些温和、轻松的运动更加适合他们。并且“轻体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由于年龄的不断增加而带来的身体的衰退。对于年轻人来说“轻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延缓衰老。
3.3“轻体育”能使人身心愉快
“轻体育”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体育锻炼了,更是一种增加人身心愉快的“催化剂”。
“轻体育”中适度体育运动让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得到放松并且能都使人获得愉快的感觉。“轻体育”能够使人们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愉悦,锻炼后并不是感觉到身体的难以符合或是身体的疲劳,而是一种舒畅的感觉。所以“轻体育”也因为其对人身体的独特作用,受到人们的追捧。在一天的劳累过后,或是在工作的闲暇之际,通过“轻体育”这种锻炼方式来达到愉悦身心、缓解疲劳、稳定生理平衡的作用。
4“轻体育”的广泛应用
在一些发展比较好的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这类大城市“轻体育”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而且城市作为发展的主体也在积极的鼓励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轻体育”的推广。城市中建设的大量的体育场馆基本上满足了人们对体育场馆的要求,而且在大城市里,一般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健身系统,一些健身房成了都市白领缓解压力的好去处,而且在一些正规的健身场馆中往往都有专业的健身教练进行指导,对你的身体状况做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并且为你制定一套适合的运动模式。而“轻体育”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5将“轻体育”引进学校,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1)在“轻体育”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的时候,体育学校更应该将“轻体育”的教学重视起来。对“追捧者”其中不乏就是一些在校的大学生,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当“轻体育”出现的时候年轻人就成为了推广的“主力军”,在家上体育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体育特长生,他们对“轻体育”的理解和接受也更为容易。所以把“轻体育”的教学带到学校里面带到课堂当中是十分有必要地,“轻体育”能够打破原来的“竞技体育”的局限,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给位广阔的空间。
(2)体育学校的学生通常都有沉重的思想负担,求胜心切所以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轻体育”走进校门不仅仅是给学生们增加了一项有趣的体育项目,还能让同学们在出现学习紧张、生活压力大的时候调节心态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在与同学朋友的相处中“轻体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可以使学生们增进交流,培养一些健康的乐趣。
6结语
“轻体育”的发展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所以在学校的课堂中引进“轻体育”的教学,能够丰富体育学校学生的职业选择,为学生的就业规划提出新的方向和出路。而且“轻体育”的优点也仅仅在职业规划方面,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学校 职业生涯规划 教学效果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新时期中职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是让中职学生充分认识所学的专业,确定专业学习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所以,在中职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应开设这门课程。如何提高职业生涯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1.课程介绍
刚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较为陌生,对新课程感到好奇而又有疑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先向学生详细介绍课程,不但要解答学生的疑问,还要激发学生对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期望。可采取自由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理解课程的字面意思,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从旁点评,给予一定的表扬,再进行总结,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认识课程的重要作用。
2.成功教育
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弱,成功体验相对较少,未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缺乏良好的学习信心。自信心缺乏是造成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教师在完成课程介绍后可开展成功教学:一是介绍本校成功的、优秀的毕业生事迹,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认识到中职学生一样能成功;二是在教学中,可适当应用励志故事,让学生调整心态,激发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参与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多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考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成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师应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具体而言,在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中可使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名人创业的成功故事激励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树立职业发展的目标。小组讨论法,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对课程教材提供的案例或问题进行讨论,再让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不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
1.职业生涯规划演讲
就是让学生设想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工作,让学生通过演讲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改进课程考核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和提升自我,积极挖掘学生的潜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标准不仅在于试卷测试,更应该重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课程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观念意识等均得到积极的转变。所以,应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作为该课程考核的出发点,应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三方面综合性考核。在日常学习表现方面,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课程教学,考核注重学生参与讨论、发言、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表现。对学习过程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在学习中的笔记、成绩进步等。学习笔记并不是简单的课程笔记,应包括学生对每节课的学习体会。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笔记进行仔细的批注,应给予一定的鼓励。学习终结考核的主要考核项目有求职信息、创业计划方案、职业生涯规划书等。教师对这些材料不应单一地评分,而应对材料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做出客观、全面、合理的评价。
3.促进课程的专业化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性、实践性较强,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素养要求较高。教师不但要讲授基础理论,还需要传授学生提升自我能力和素养的技能,给予学生心理和技能上的指导,例如,做人做事、学习态度、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等。因此,教师应实现专业化,应多参加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并考取相关的资格,强化教学的专业性。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应从教学理念、方式方法、课程考核及专业教学等方面提升教学质量,这样才能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靳艳玲.关于提高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践和思考[J].广西教育,2010(23).
关键词:文秘职业;规划教育;重要作用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是目前高校通识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大学阶段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职业生涯规化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能够联系专业发展、个人职业倾向,制定恰当的择业决策意味着其成功职业生涯的开始。本文仅以保山学院文秘专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现状与教学效果,就边疆地方高校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进行改革做粗浅探讨。
一、边疆地方高校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对保山学院文秘专科学生于该类课程的学习过程、结果的调查与反馈,发现在其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出以下现象:
1.学习行为变化不大,职业理想缺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边疆地方高校高职高专教育在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类课程设置方面,不仅相关专业教师缺乏,教学指导也不到位,而且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生来建立具有专业差异化的课程设计体系与教学内容很难;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成不变,以“大锅饭”的形式来开展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任务重,导致其时效性、针对性大打折扣。因此高职高专类学生在学习行为改变、职业理想树立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仍不是很明显。
2 .盲目准备,职业方向不明确。在大学阶段以通识教育的形式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类课程,其目的在于以大学生人生发展为起点,强化低年级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从不同方面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但是,目前高职高专类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方面仍然存在准备盲目性,方向不明确的状况,表现为一类人选择于课业之余兼职打工,不论行业分类一味追求增加进入社会的经验值,却不懂得与专业挂钩进行兼职选择;一类人通过考证来提升所谓的能力“筹码”凭证,却忽视了真正的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规划的必然联系,因而导致此类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期望过高,反而无法确定职业方向。
3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化,缺乏对变量存在可能性的考量。生活无处不存在变化,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学习也是一种不能绝对计划的变化过程。对高职高专,尤其是文秘专科的学生而言,理论知识学习是不能或缺的,但专业技能水平则是一种变量可能,它可以通过练习、考核来提升水平,这也就意味着文秘专科学生在学习并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结合自身专业学科学习水平的变化来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调整。但是目前边疆地方高校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类课程仅仅局限于教学阶段的实践尝试,相较短视化,过于简单化和教条化,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对学生未来学习效果的变化考量较少,缺乏更直接的指导和干预。
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的改革措施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开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不能单纯的传授一些基本的理论、方法,而是要结合专业特点,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社会的需求传授给学生一门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社会、提升自我的技能。由此可见,高职高专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不够完善和科学,存在改革的必要性。试就此做出改革建议:
1.修订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贯穿专业学程。
高校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适用的人才,因此高校可根据专业特色与就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类课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以增加课时、社团活动、社会调查、专业见习等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课堂到课外,从理论到理念潜移默化地融汇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观念行为中去,真正落实贯穿于整个学业过程中,实现教育的目的即除去教育所能给予学生的能力。
2 .结合专业特色,合理建构课程设计体系,强化认识功能理念。高职高专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类课程最需要改革的地方,就是打破教育的“大锅饭”,结合专业特色,合理建构课程设计体系,强化专业功能,树立职业理想。文秘专业可以以专业服务性强、专业综合性突出、就业路径广等专业特色,将专业学科教学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学相结合,完成跨科目、跨领域的教学实现,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对自我的认识,合理对自己进行评估,实现专业学习下的有效自我管理,进而明确服务社会、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职业理想。
3 .结合社会需求,借助实践基地,加强课程实践训练。在高职高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可根据学校当地地方经济特色、社会需求,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发展产学合作,并借助实训、实习基地强化课程的实践训练指导力度,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增强个人实力,塑造充实、完美的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个人职业竞争力得到增强,才能使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远大的理想得到实现。
4.与校园活动衔接,深化职业规划理念。教学不仅仅只能在固定的空间、时间,以固定的形式存在,教学本应该是一种更加自由多变的理解、接受和再创造的过程。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学更应积极地展现这种自由变化的过程。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决定了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展现专业特点与提高专业能力水平,而实践也可以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完成,使职业规划理念通过各种活动计划、文案、流程等有形的外在表现,使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学习与专业学习相联系,举一反三式的深入其心。
总之,职业生涯规化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能够联系专业发展、个人职业倾向,制定恰当的择业决策意味着其成功职业生涯的开始。而能够给予他们完善的,科学的,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和指导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吕雪平.论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作用 [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238.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作用;校友资源
所谓职业生涯,是指人的一生中的职业历程。人的职业生活是人生全部生活的主体,在其生涯中占据核心与关键的位置。我国高校已经全面引进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多数高校由专职的教师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大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指引方向。
经过调查发现高校教师在给学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引用很多典型性案例是外国的或者别的高校著名人士的成功案例,请专家教授来做讲座也是请其它的学校专家或者别的高校毕业的企业家。其实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各个高校有自己独有的优势资源――高校的校友资源。校友广泛分布于各个行业和地区,有广泛的人脉关系,是学校拥有的特殊资源。充分利用本校的校友资源,为在校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便能够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就业。
第一,优秀校友的事迹对于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着教育示范作用。学校通过组织优秀校友事迹专题报告会,在校园网、校友网、学报、校园广播、橱窗等广泛宣传优秀校友的事迹,使学生了解优秀校友的事迹,学习优秀校友的精神。优秀校友的事迹能够给学生榜样的力量,使得学生在入校初期就能建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优秀校友的事迹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大学生根据自我分析和社会环境分析制定明确的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优秀校友的成长经历对大学生的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了指导和榜样的作用。
第二,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学生对于工作探索这项活动,如果有校友参与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探索过程中,有两个部分校友可以参与帮助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探索,一个是职业生涯访谈;另一个为工作影子计划。当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过程中经过自身探索初步确定适合自己的未来工作的职业和岗位后要进行职业生涯访谈,以便能够进一步了解自己所选择的工作岗位是否和真实的自我相匹配。在校大学生因为对于社会接触不深,人脉不广,在访谈对象的范围选择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如果访谈对象为校友,由于母校的天然关系会更容易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从而获得真实行业和职业信息,会得到更详细的岗位说明书,通过职业生涯访谈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加合理客观的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进行的工作影子计划实施时,经过调查在工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校友更愿意接受工作影子导师的任务,让大学生能够跟随自己观察自己一天的实际工作情况,从而给大学生展现一个真实的工作岗位情景。大学生可以通过影子导师进行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内容的考察,切实体会自身是否适合该行业和该工作岗位。工作影子计划会为大学生最终判断是否适合该工作岗位提供重要依据,学生如果在今后工作中选择相同或者相近的岗位或行业,那么在今后工作中遇到困难求助工作影子导师,相信导师会乐意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第三,结合企业需求和校友的实际工作经验,对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教学改革,使得专业定位更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校友相对比较熟悉母校的教学结构和课程设置,又有多年的社会实践经验,了解实际工作环境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所以高校结合校友提出的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调整,从而减少教育教学中的不利因素。这样能很好的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给大学生就业和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保证。
第四,聘请优秀的校友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外导师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符合社会现实的就业和择业观的思想教育,使大学生对于就业择业有正确定位。由于大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所取得的工作的经验多是从假期工和平时兼职中得来,没有较为全面系统的工作实践经验,对于就业的国家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等缺乏完整、准确的掌握。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把握不好自身的就业择业定位,有的大学生对于自身定位过高,认为自己大学毕业,应该选择薪酬高工作环境好的工作,从而脱离了自身实际能力,偏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而有的学生把就业择业的困难因素看的太重,把困难放大化,认为自己在大学里面学的知识到社会上大多已经过时,自己不能够胜任工作,社会太复杂,就业择业太困难。高校可以通过举办“校友企业家访谈”、“校友面对面”和“我的就业故事”等活动,请校友现身说法,结合校友自身实际求职工作经历等,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择业的误区,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第五,在大学生就业时校友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来促进学生就业、择业:1.利用校友的就业、择业经验进行就业指导。由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老师多为学校的专职老师,长期在高校工作从而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在就业、择业方面经验积累不足,不能够很好的对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进行指导。而校友社会接触面广,信息灵通,大多有着较丰富的工作经历。请校友开展就业指导更具有针对性,更容易奏效,校友可以在就业、择业方面给予大学生具体详细的从策略到方法的指导。2.利用校友广泛的人脉关系进行工作推荐。校友群体分布在各行各业有着广泛的人脉积累,因此校友推荐工作可信度较高,使得大学生的求职成功率自然升高。所以由校友推荐能够使毕业生较容易获得工作岗位。3.在校友开办或者管理的企业实习、实训从而取得工作经验,为就业打下基础。由于是校友企业,在实习、实训中能够得到更详细真实的从企业内部运营规则到企业文化认同的指导和引导,从而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4.组织校友专场招聘会。在学生毕业前夕,学校组织校友企业定期进行专场招聘会从而促使学生就业。
第六,在校友的帮助下进行创业。现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在大学生创业的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减轻就业压力。但不是每个创业者都有合理的创业项目和管理方法,都能创业成功。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在校友的帮助指导下,利用校友成功的创业经验进行创业会增加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正军,文春风.充分挖掘校友资源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0)
[2]王亚宜. 高校校友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08)
职业生涯教育即谋生教育。“谋生”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目前大多数学者接受的谋生定义来自于舒伯(1976)的观点:谋生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谋生也指人自青春期至退休前,一连串有酬或无酬职位的统称。除了职业外,还包括任何与工作有关的角色。
职业生涯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基础教育对学生职业意识和理想的形成尤为重要。然而,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很晚,小学几乎没有对学生进行专门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大多数家长和教师认为小学教育的惟一目的就是使学生升入大学深造。近年来,网站和报纸杂志上不乏各种中小学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报告,但大都以具体案例为主,没有深入研究。
我们幸福村学区率先开展了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是北京市的小学中的首席阵地。
课前调查情况
1.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识
调查范围是我的授课对象,在校三至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访谈后了解到的情况为:听说过职业生涯教育的学生很少,只有21.4%的学生曾经听人提起过“生涯教育”,很多学生对“职业”的概念并不明确。根据我的统计,只有三成的被调查者能准确回答出家长的职业,很多学生把“开汽车”“开超市”“谈生意”“卖钢材”等作为一种职业来认识。
2.对学生未来职业意向的调查
排名前三的职业意向调查情况如下。三年级学生:科学家、医生、教师;四年级学生:医生、教师、科学家;五年级学生:律师、教师、演员;六年级学生:CEO、演员、软件设计师。五、六年级与三、四年级相比,工作意愿更为分散,还出现了飞行员、软件设计师、服装搭配师等职业意向。
问题分析
1.职业生涯意识上的滞后
小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期,这个时期的孩子通过游戏、玩耍、电视媒体、观察家人等方式,开始发展自我观念,渐渐了解能力的重要性,认识工作,了解工作的意义,这个阶段对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有很大的启发。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强化他们对职业的认识,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
人生设计要从娃娃抓起,职业规划理念要带人中小学课堂,小学生职业规划就是要让小学生能尽早地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能从小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目标,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锻炼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举个例子:小丽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面临小升初考试的她每日想到的就是看书、做题、备考。一次。从国外回国探亲的叔叔和她聊天时问起她“高中想选哪些科目,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12岁的小丽却不知怎么回答,除了知道自己不喜欢数学,小丽从没有想过将来要做什么。她觉得,小学六年级的时间就应该用在学习和准备考试上,至于职业理想,可以等上了高中或大学再去思考。
职业规划教育专家吴志兰说,在国内的中学校园里,人们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吴志兰介绍,我国高等学校职业指导发展很快,但中小学职业规划意识仍十分模糊。在国内,大多数学生习惯了以考试为主的学习生活,分数和名校成了他们校园生活的主要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意识严重滞后,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吴志兰认为,这种缺乏、滞后甚至空白,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尤其是对他们职业理想的构建和实施、实践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中小学阶段,学生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大学阶段,学生不确定高分换来的职业路途通往哪儿,缺乏清晰的职业导向。这些欠缺或遗憾,都源自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薄弱。
2.职业生涯教育认识上的模糊
在调查中发现,国内的学校刚刚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有一些教师并不明白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不知道职业生涯教育的起源、发展和其特有的教育目标、特征及教育内容。与国外成熟的职业生涯设计经验相比,国内的职业规划教育明显滞后。对此,业内专家一致认为,职业启蒙和职业规划意识应融入学生整个人生历程,尤其提倡介入当前基础教育阶段。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曾经历过对自己生涯的选择,这其中有过欣喜、有过彷徨,有过踌躇满志,也有过沾沾自喜……面对抉择时,我们有时也会无所适从。当面对有关前程的抉择时,我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记得我上初一时,学校要分文、理科班,父母认为文科有用,应该去文科班,可是,我对理科情有独钟,很想在这方面多学一些知识。经过几次和父母交谈,告诉他们我的真实想法,他们终于同意了,我上了理科班。那几年我十分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向自己的目标不断迈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就当上了四年级数学老师。之后由于工作的需要和自身的兴趣又转为美术老师,这当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源源不断,但是我心里始终有一个信念:不放弃,做我最喜欢的。
工作中,随时会发生预料不到的特殊情况,这时,首先要相信自己,不怕困难,勇于面对,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其次还要借助外力,取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这也是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上,遇到的坎坷更是考验我们的试金石,如何能够迎难而上,笑面人生,让自己过得健康、快乐,是对为人师的我们的又一个考验。
3.职业生涯教育实践的局限
职业生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其他各项教育工作有密切联系。职业生涯发展课程主要以班级或小组团体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与实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各种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
“兴趣――引导生涯之路”是我讲的一节生涯课,是正在探索中的一类新型课程。它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目标,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为价值取向,指导学生对未来的生涯进行规划。本节课的目的是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兴趣对未来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以及现在学习对于未来职业选择的重要性。本课以学生实践为主,在实践和体验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力求以兴趣为着眼点。但是这堂课也出现了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1.课堂实践讨论的缺失造成生涯教育课生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还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生涯综合实践课更是如此,导人新课要有激情,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学习。
生涯茶座的游戏导入环节,让学生玩剪纸圈游戏,在学生完全没想法的情况下进行,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学生研究的时间太少,剪不出来是教师预先就能猜到的,结果真的没有一个学生剪出来。本来教师应该和一个小组一起剪,带领一组学生成功地剪出一个圈,这样在谈体会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学生不踊跃的现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受限制
本节课是讲兴趣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讲到学生兴趣时,教师并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讨论他们的兴趣,担心时间不够只叫了两个学生回答。事实证明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回答。因为职业生涯教育课主要是让学生谈体会,只有在体会中才能体现生涯教育课的意义。
生涯实践课是一门综合操作性很强的课,是学生充分发挥天赋才能的场所,因此应该重视学生的体验感,在教学中让学生独立体验,并让学生在体验后说出感受,让他们从体验中悟出更好的生涯规划。
3.职业体验环节存在失误
1903年,美国的帕金斯在波士顿宣传职业指导,并最早提出了就业指导的概念。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起源于二十世纪60年代。在我国尽管很早就引入了西方职业指导的理论,但直到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才开始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重要意义,并在高校教育中加以运用。如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各高校进行职业指导、就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及当前社会处于转型发展期,导致当前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诸多误区和盲点。
在广大高校学生中,艺术类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殊的群体。随着近年来艺术类专业招生报考的持续升温和高校的扩招,全国每年的艺术类学生都有所增长。可是,每年的社会需求却没有增长的那么快,有些地区出现了负增长,这就势必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此外,随着市场体制的改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逐步提高,导致了竞争愈发的激烈。从某种程度上讲,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有效的维护社会和校园的稳定,让大学生们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对于艺术类学生实行系统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显得更加的重要。
二、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一)高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定位不准确且课程设置时间较短
职业生涯规划不等于就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成功与否的考核标准也不应该是是否最早找到工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具有连续性的发展过程,而不应该是急功近利的选择。现在很多高校都是迫于就业压力的无奈下才安排职业规划课,有些甚至只在毕业前零星的安排几堂课和几次招聘会,即算作职业规划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更是毫无授课的计划。
(二)大学生自身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普遍认知度不够
由于国外已经具备完善的职业规划体系,并且融合在中小学教育中,于是国外的大学生很明确自己需要什么。但是国内的中小学教育尽管是素质教育,但是几乎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元素,所以国内的中学和大学间,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上存在严重的脱节。大学生么对于自己想要学的专业和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带有强烈的盲从性。
在这一点上,艺术类的大学生尤其严重。很多艺术类的考生是在文化课成绩上较弱的情况下,突击几个月学习艺术课程,然后考取大学。很多艺术类大学生本身其实并不是非常适合学习艺术,有些甚至在进入大学后,对于所学的艺术专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在这么一个背景下很容易导致学习的盲目性,更不用说让他对于自己所学专业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内在没有需求,外在还没有条件,认知度自然不够。
(三)师资配备不够,教育手段单一且没有针对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门复杂的课程,需要很多综合方面的人才,如心理学、教育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但是几乎大部门高校都不可能专门成立一支专业强大的队伍来对学生进行指导,这使得师资严重匮乏。很多高校让辅导员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其中不无道理:辅导员了解往届就业情况,掌握最新就业动态,拥有更多的职业生涯规划素材;辅导员更加的了解学生,并且有大量的时间和学生接触,相比一般教师更具有亲和力。但是辅导员长期处在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琐碎而且繁杂,如班团建设、勤工俭学、帮困助学、就业、心理健康等,很大程度上会分散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时间和心思。
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手段方式比较单一,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照本宣科,毫无互动,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艺术类的大学生来讲,枯燥的理论课只会让艺术类学生厌烦,从而不能达到语气的效果,也许还起到反面作用。
三、对于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一)加强课程建设,结合高校自身实际进行课程设置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该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不能仅仅在某个年级才开设。最理想的状态甚至是始业教育为第一课,毕业典礼则为最后一课。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我们需要符合现状。针对不同的年级,我们开设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课,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要贯穿始终:对于新生应详细的向其介绍本专业的情况、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就业去向等,让他们初步有所倾向和选择,确定自己发展的侧重点,让学习的压力转换为职业的动力,指导他们有目的的去学习;对于大二学生应该让他们更进一步的了解自己,更深层次的探索自己的专业、职业和事业,完成一个自我认知、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同时帮助他们初步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理想职业;对于大三的学生应该尽可能的让他们接触社会,把课堂与社会的相关企事业部门、学校联合起来,缩小学校与社会的差距,让理论应用于实践,帮助他们完善和修正之前的职业选择;对于大四的学生应该根据他们的职业选择提供对个人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拓宽其就业渠道,同时教授求职方面的基本常识(如简历制作,穿着打扮,面试技巧等)和相关法律法规。
(二)强化课程教师队伍,采用合作授课方式取长补短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应该拓宽思路,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采用合作授课的方式取长补短。对于专业方面,我们需要和学生有同专业背景、基本懂得和支持职业生涯规划并且对于学生有一定的亲和力,相比专业教师,和学生有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更为合适;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则有心理咨询背景的老师较为合适;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则专业素质拓展训练人员较为合适;接触社会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则相关企事业部门、学校的专职人员较为合适。我们提倡课程贯穿始终,但是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相关调整。
(三)全面使用职业测评,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考依据
职业测评起源于二十世纪初,最早在美国的军事业和工业领域中得到应用。现在,职业测评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招聘过程中。职业测评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参与者进行
智力、职业兴趣、性格特征等方面的测试,最后形成一份系统详细的检测报告。职业测评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更加客观的了解自己,通过检测结果,可以明确自身的优缺点,既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扬长避短,又能有意识的强化自己的“短板”,让大学生找准目标,获得努力的方向。当然,职业测评的结果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但不能照本宣科。
(四)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职业生涯规划第一课
俗话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对于扩招后的大学生来讲,大学充满新鲜和刺激,但是激情过后往往剩下是迷茫,所以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课至关重要。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我们需要强调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然后我们可以邀请成功的校友、真实的案例、情景的模仿等灵活的方式逐步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与自身密切相关,让他们能初步辨析学业、职业和事业的联系,尽快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五)强化机构建设,提供一对一辅导
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历程和性格特征,所以我们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不能“一刀切”。很多大学生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后,有了初步的规划,但是还是很不成熟,需要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特别辅导:成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帮助每一位前来咨询的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档案(档案中可存放该生职业测评报告),并且做好跟踪记录,帮助其逐步完善和实施自己的规划,为将来做好充分的准备。目前,很多高校人手不够,我们建议此类机构中的咨询师可以由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担任,要求是该生有很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有效的实施,并且配备两名以上指导教师。当然,此类机构也提倡由学生自发形成,如社团和研究会等。
(六)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艺术类大学生有独特且张扬的个性,从专业角度而言也许是好事,但是从目前社会形势和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团队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在专业道路上若想有所建树,不仅需要个人的实力,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因为很多时候,一项专业任务往往都是一个团队或着几个团队共同完成的,如音乐会,美术展,设计展等。缺少了团队合作精神,会阻碍专业发展,所以一定要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素质拓展训练,是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非常好的途径。
(七)鼓励和支持艺术类大学生参加专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