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交通管理制度范文

学校交通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交通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交通管理制度

第1篇:学校交通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 公共体育; 教学管理; 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133-001

一、体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师与管理人员教书育人活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因此,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就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管理思想、体育培养目标,制定出的一种规则及规则体系,从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评价体育教学活动。它是学校教学管理思想、理念的体现,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则。它对稳定教学秩序、调动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从目前多数高校现行的组织结构来看,公共体育教学管理制度的组织形式一般为教务处与体研部共同管理模式。教务处代表学校对体研部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宏观管理,根据全校的总体要求安排课时,同时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管理、监督。体研部根据学校的整体要求制定具体的、可行的教学计划,对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管理,同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教务处或有关部门。

二、现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现行管理制度抑制了教学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有比较明晰的体育教学规章制度。这是一种以科学管理思想为指导的易于管理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由于沿袭了传统管理思想和模式,在具体实践中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自由与教师的教学自由。

2.现行管理制度以管理者为主体,未体现和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国家虽很重视体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作用,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了对体育重视不够,不论从资金投入,还是从场地、器材的建设方面。虽然认识到了在管理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但并未从根本上做到完全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学生的作用。

3.现行体育教学激励制度不完善

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自身已经意识到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应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但由于受某些方面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完善的、有效的教学激励制度仍尚需时日。

4.评价方法不完善

目前对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有多种方式。由于受某些传统因素的影响,在操作过程中,对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一定程度上不公允,未取得理想效果。

5.对体育教师在职发展制度不健全

教师在职发展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受一些客观原因的影响,还未真正建立教师进修、学习业务的机制。

三、完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对策

1.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

相对于过去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新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坚持以师生为本。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思想、观念的反映。观念开放是建立合理教学管理制度的动力。应保证学生的学习自由,尊重学生,反映学生的利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学生的维权意识很强,应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体育教学有效管理的关键是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为适应新时期、新思想的变化,要开拓视野,不断创新。体育教学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完善的知识结构、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工作中能识大体、顾大局,善于组织开展各项工作。体研部应通过相应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2.完善教学激励机制

制度具有激励作用。要建立科学、可行的教学激励机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体育教学管理部门可以聘请相关专家讲学、作报告,以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使他们掌握最新的动态。再如对工作积极认真、按时按质完成各项教学活动的教师,应在某些方面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

3.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目的在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水平,以此促进体育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要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全面的评价主体依据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应考虑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过程与效果的结合、教学与教研的结合、质与量的结合,评价指标要具体、丰富、区分度较高,有较强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信度。

4.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在职发展制度

教师成长是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发展历程。教师在职发展不仅包括有组织的在职训练,也包括教师职业生涯中的自我学习和更新视野下的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全过程。从教师在职发展的驱动力来看,一是教师自身内部驱动力下的自我主动性发展,另一是外界力量推动下的教师在职发展。

为了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应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在职发展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和保障来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同时应创造良好的培训条件,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进修、访学等活动,不断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本论文为河北大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管理制度现状研究”的结题,项目号为XSK1001009

参考文献:

[1]杨首,吴健雄.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培养创新性人才[J].高教探索,2005(6):49

[2]周光礼.学习自由的法学透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24

第2篇:学校交通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交通安全;隐患;对策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4.08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随之而来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高校师生拥有机动车的比率的日益提高,高校的交通安全问题也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2008年5月,安徽师大西门内一辆出租车撞死了商贸职院一骑车女生;同年,仅上海市各高校就发生交通事故20余起;2010年1月20日,郑州中原工学院龙湖校区发生两车相撞的惨剧。著名的“李刚门”事件也是发生在大学校园中。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给学校师生人身安全到来严重威胁,也对学校名誉造成不良影响,个别校园交通事故甚至引起了学生的聚集,其对于高校日常管理和发展的隐患不容小觑。

1问题分析

1.1现状

滇东某高校是一所有百年历史,十几年本科办学历程的学校,其由校本部、古城和环东三个校区组成,占地总面积1399.43亩,其中学校教学主要集中在校本部,这里地处郊区城乡结合部,有近15000名本科生和近1000名教职员工在这里学习工作。因此,人员比较集中。

由于学校校本部距离城市中心有近10公里的路程,因此有近70%的教师是自行驾车上下班,全校登记的机动车有600余量。不仅教师的机动车较多,学生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电动车的数量已经逐步赶上并超过了自行车。因此每到上下课等时段,校园内人、车异常拥挤。

由于人员较多,加上各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数量的增加,使得校园内安全隐患陡增,安全事故逐步增多。2013年一名教师在校园内行驶时由于操作不当,造成一名学生脚部受伤。2016年3月一名学生在宿舍楼附近驾驶摩托车时,将一名行走的女生撞到,造成女生半月板损伤,膝盖骨裂。除了这些造成人员受伤的事故外,还有很多车辆刮擦、碰撞的事故发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该校在交通安全管理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的。

1.2原因分析

道路交通系统包括人、车、路三个基本要素,对高校交通安全问题的分析也离不开对这三个要素的考量。通过对滇东某高校交通安全状况的考察和分析,出现上述交通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2.1人车混行

由于高校道路是典型的“社区道路”,它与“社会道路”不同,没有严格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的划分,部分区域甚至没有严格的车行道和人行道的划分。再加上人员比较密集,且作息时间比较固定,因此在上下课的时段是道路上人员和车辆较多的时段。这时就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人车混行的情况发生,增加了交通安全危险程度。

1.2.2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缺乏

该校的停车位是3年前才划定的,之前校园车辆随意停放的情况比较普遍,而即使划定的停车线,仍出现部分车辆乱停乱放的情况。另外,校园内只有部分道路O置了减速垄,整个校园内没有限速标志,人行横道线也只有在部分学生通行较集中的道路上有,没有人车分流的护栏等设施。由于学校绿化面积大,岔路多,很多十字路口视线不佳,但是缺乏相应的道路广角镜等设施,增加了安全隐患。总的来说,该校在安全设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1.2.3道路交通安全监管不力

学校的交通安全监管工作主要是由保卫处负责,但是鉴于人员有限,工作繁重,在道路交通的管理方面还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更多的管理工作放在对校园内机动车、非机动车的登记管理、校外车辆进出校园监督管理等方面。另外,对于保卫部门管理校园交通安全,还存在制度上的限制,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高校保卫部门作为校园道路的管理部门却又不能查处校园内的车辆交通违法行为,更没有处罚权。从监管的技术层面来说,和很多高校一样,目前学校保卫部门对于校园交通安全的管理更多的还停留在“人防”、“物防”的阶段,“技防”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2.4师生安全意识薄弱

由于教育引导的相对薄弱,学校师生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意识普遍不强。因此在校园内经常能够看到这样一些情况,很多学生不仅走在路上看手机、打电话、听音乐,而且还不走人行道。还有的学生在校园内超速骑行电动车,有的甚至搭载两三个人。有部分学生甚至在没有摩托车或小轿车驾驶证的情况下,无证驾驶机动车辆。另外,还有部分教师也有在校园内超速行驶、乱停乱放的情况。这些行为的存在,使得校园道路交通安全形式更加严峻。

2对策分析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要消除安全隐患,就需要制度上的完善,管理上的规范化、科学化,更重要的是加强人员的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师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2.1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方面的最权威制度性文件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但是该法在高校交通管理方面却存在着难以发挥作用的情况,原因在于《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定义“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而校园道路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校园内的人、车通行为主,因此,校园里的道路显然是不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管理范围。基于此,各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在法律规定的框架下,积极探索制定适合自身的管理制度。首先要明确校园交通安全管理主体。就目前的情况看,就是保卫部门。要充分给予保卫部门在管理校园交通的权利和责任,明确管理目标,责任落实到位。其次是要从制度的高度,严格规定管理的内容和方式,让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有据可依,依照规章制度办事,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保卫部门工作人员是没有执法权和处罚权的,针对这个情况,高校可与当地交管部门联系,通过委派交警或交通协管员进驻的方式,弥补这一缺陷。

2.2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水平

高校交通安全管理不仅需要制度的保障,也需要在管理方法和措施上进一步的完善。首先是完善校园道路交通设施。在学校门口及主要路段设置限速标志,原则上校园道路应限定在20公里/小时。在部分危险隐患较大的路段设置监控探头,加强监管。在视线有局限的地方大量使用广角镜,避免驾驶盲区过多造成的不安全因素。建立校园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在整个校园交通系统中运用先进的电子通信系统、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实施综合管理实现校园交通管理现代化。其次是进一步完善社会车辆进入校园的监管。原则上在上下课高峰时段不允许外来车辆进入,进入的车辆要严格登记制度,对进入的区域、时限做好规定。第三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交通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可以让学生以志愿服务或者勤工助学工作等形式参与到学校的交通安全管理中,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教育和引导。第四,加强校园内各类交通参与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在交通繁忙时段,加强对校园的巡视,利用学校对师生的管理制度,对不文明、危险隐患较大的行为予以重罚,以督促校园交通参与者自觉遵纪守规。

2.3加强师生道路交通安全的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条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对师生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的教育是促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最有力的抓手。开展教育引导,首先是要加强交通安全的宣传。通过开展专题学习、讨论,让师生了解《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内容,避免出现不文明或违法的交通行为。宣传教育的途径应当实现多样化,并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兴的网络媒体手段。其次,是定期对社会上的重大交通事故,或校园内发生的交通安全事故进行通报,以真实案例警醒师生,提高其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第三,是开展各类与道路交通安全有关的志愿服务活动,例如每年的12月2日是全国交通安全日,可以利用这些特殊节点,让师生开展相应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让自己受到教育。

参考文献

[1]朱建军.高校校园交通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江苏大学为例[J].镇江高专学报,2012,(2):3234.

第3篇:学校交通管理制度范文

一、各小学、幼儿园要对本辖区接送学生的车辆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排查,并做好对接送车辆的详细登记,特别是幼儿园的接送车,更要建立清楚的台帐。

二、学校要指定一名教师负责接送小学生、幼儿的车辆管理,督促有车单位或个人建立健全学生接送车辆管理制度,并要求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掌握学生接送车辆的情况。

三、定期对学生接送车辆进行检查,特别是对农用车、拖拉机违法载客,以及对假牌假证、无牌无证、套牌、报废车辆的查处,对逾期年检、车况不良、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车辆一律禁止其接送学生。

第4篇:学校交通管理制度范文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加强校车安全管理,保障中小学生和幼儿上下学交通安全,依据国务院《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省政府《关于校车安全工程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__〕125号),结合我市校车管理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履职、齐抓共管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立足长效管理,建立健全校车管理的协调机制和安全管理责任制,减少和避免学生交通意外,杜绝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

二、工作目标

我市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目标是:到2014年底,300辆已配置的校车全部投入正常运营;到2015年底,全市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城市和农村公共交通线路与站点设置更加科学,所有需要乘车上下学的中小学生和幼儿都可以乘坐城市公交、农村客运、镇村公交客车或符合国家标准的专用校车。

三、主要制度

1.准入与退出制度。接送中小学生和幼儿的车辆必须依法取得校车使用许可,实行车辆户籍化管理。对符合安全技术条件的核发校车标牌,配备统一的校车标志灯、停车指示标志等。坚决杜绝使用未取得校车标牌的车辆接送中小学生和幼儿上下学,严厉打击非法接送中小学生和幼儿的车辆。已取得校车运营资质的车辆,因故不符合校车使用条件或达不到安全技术条件的,严格实行退出制度。

2.驾驶人管理制度。校车驾驶人必须符合《条例》规定的条件和要求。学校或校车服务提供者不得聘用无校车驾驶资质的驾驶人员,已经聘用的要予以清退。校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被依法处罚或者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不再符合《条例》规定的校车驾驶人条件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取消校车驾驶资格。

3.安全乘车制度。教育部门和公安机关要建立校车、校车驾驶人和管理人档案,实行台账管理。使用校车的学校、校车服务提供者与当地教育部门、公安机关签订校车安全运营管理责任书,落实各方安全管理责任和措施。学校或校车服务提供者安排随车人员全程照管乘车学生,维护上下车和乘车秩序。乘车学生由其监护人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审核同意后,监护人与学校签订乘车协议。入园幼儿确需乘坐校车的,须由监护人或其委托的成年人护送至乘车站点。鼓励保险公司为校车运营提供优质保险服务。

4.线路备案制度。校车接送学生的行车时间、路线和停靠站点,分别报教育部门和公安机关备案。选择校车行驶路线时,尽量避开复杂和繁忙的路段。学校或校车服务提供者按日填写校车运行安全日志,如实记录校车运行情况。校车只能在核定线路上或区域内运行,禁止跨线路、跨区域接送学生,禁止除长途接送外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禁止参与非接送学生的活动,禁止接送学生途中搭乘其他无关人员或货物。

5.定期检测制度。学校或校车服务提供者,应建立车辆使用管理制度和车辆管理台账,定期对校车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车辆处于良好技术状态,每半年进行一次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校车年度审核时,公安机关和机动车检验机构,对校车进行严格检测,确保校车安全运行。建立校车检测责任追究和校车安全事故倒查制度。

6.运营监督制度。教育、公安、交通、安监等部门切实履行校车安全管理的相关职责,建立完善的校车安全管理信息共享机制、会商机制和联合检查机制,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举报网络平台,方便群众举报违反校车安全运营管理规定的行为。在每辆校车车厢内的显著位置,公布校车安全运营监督电话或举报方式。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依法处理,第一时间根据《条例》和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

7.应急处置制度。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者应建立校车安全运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制定和落实校车安全运行应急预案。学校定期对教师、学生及其监护人进行交通应急安全教育,定期组织校车安全运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演练,帮助学生增强安全乘车意识,增长安全乘车知识,提高应急自救自护能力。校车发生交通意外后,校车驾驶人和随车人员应第一时间救人、保护现场并报警,及时将学生转移至安全地带,并做好有关防范工作,防止发生次生交通事故。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校车安全管理,以县区政府为责任主体,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各县区成立由政府负责人为 组长的农村学生校车安全保障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校车安全管理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定期研究制定校车安全管理的政策和措施,全面落实工作会商、信息共享和联合检查机制,加强督查监管。各县区政府要抓紧制定完善校车运营服务方案,方案于2014年4月30日前报市农村学生校车安全保障工程领导小组。

2.严格职责分工。教育部门把校车安全纳入学校安全工作考核重要内容,督促指导学校建立健全校车安全运营管理制度。制订学生乘车安全守则,组织开展对随车照管人员、中小学生和幼儿的交通安全教育。公安机关主要负责校车驾驶员资格审核、管理,办理校车注册、年检并核发校车标牌,查处校车交通违法行为,牵头相关部门排查校车安全隐患,完善学校周边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财政、交通、安监、审计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校车安全运营管理的相关工作。

3.强化监督管理。县区政府要组织教育、公安、交通、安监等部门,每年组织对运营校车进行一次全面排查摸底。按照《条例》规定,对接送学生车辆及其驾驶人进行严格检查并登记备案,切实掌握相关情况。因校车安全运营推进不力、管理不善导致辖区内发生学生上下学重大安全事故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第5篇:学校交通管理制度范文

随着青海大学加快“211”工程建设和办学规模不断加大,对外交流日益增多,校园里的交通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科学设计青海大学校园内的慢行交通系统,加强大学校园机动车管理,加强大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是预防校园交通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校园交通安全问题,关系到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危;关系到学校的治安秩序;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加强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建立健全学校交通安全规章制度,加快校园道路标志、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标本兼治、常抓不懈,才是预防和杜绝校园交通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措施[1]。近几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内的道路交通事故已经威胁到大学校园的和谐稳定,如何预防大学校园内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怎样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本文就青海大学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探讨。

1青海大学校园交通管理现状

青海大学本部属于封闭式校园交通管理。校园具有独立的地理环境,由两个大门控制进出,平时进入校园的车辆一般为学校的公务用车、教职工、校内住户的私家车及部分校外车辆,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由校保卫部门独立承担,社会职能部门很少介入,校保卫部门工作量校大,其职责有分工,有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校园内设置有交通管理设施,校卫队专门人员对进入校园的人、车进行管理,不定期的对教职工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力度较大,作用较为明显。

2青海大学校园交通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

2.1交通安全管理目前学校师生数量不断剧增,社会人员前来办事、培训的显著增多,进出的车辆也越来越多,使校园交通安全状况发生改变,管理制度的建设、硬件建设和人力安排以及交通管理措施不太完善,学校保卫处是校园交通管理的职能部门,由于没有交通管理的强制权及处罚权,对于违反校园交通规则的行为只能批评教育,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交通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校园交通的设计与组织,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立与维护,校园大型活动的交通组织,校园交通事故的初始处置等都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而目前校园交通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规范性、科学性。面对复杂的校园交通安全环境及学校快速发展的势头,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滞后的局面亟待破解。

2.2交通安全教育青海大学校园道路并不狭窄,新建的道路更是宽敞,然而,“交通规则”的缺失,仍不断“制造”拥挤。最让师生担忧的“校园马路杀手”是摩托车和助动车。某些人交通规则意识淡薄,给学校交通安全管理打了不小的折扣。学校保障交通安全采取的措施,甚至受到人为的抵制。如为了防止车速过快,在一些交通要道设了减速带,结果却引来一些人的抱怨等。

2.3办学规模扩大,人员增多,交通工具增加近几年青海大学合并了原青海畜牧兽医学院、青海省财经学院、青海医学院及青海省农科院等院校、研究所,组建了新的青海大学,随着青海大学校园面积的增加,学生扩召等新形式下,办学规模不断增加,与社会交往增多,使社会车辆和人员进校数量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提升,高校教职工不少人具有购车能力,购车教职工越来越多,一年新增几十辆,这种无法节制的内增长,给高校校园安全带来新的压力。

2.4道路交通工具总体构成不合理,安全性能差由于学校规模大,学生分散住宿,有的学生住的地方与上课地点相距甚远,为了方便上课和回寝室,有的学生骑自行车、摩托车等情况,高校被称为“骑在自行车上的大学”。人车混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交通方式直接影响了道路通行效率和安全。

2.5无信号灯控制的平面交叉路口是交通事故多发地段平面交叉路口是道路网络的基本节点,在这个有限的空间内,汇集着各种不同流向的交通流,致使交叉口的交通非常错综复杂。当两股不同流向的交通流同时通过交叉路口时,就会产生交通冲突,这是产生交通事故的根源之一。青海大学目前的一些主要交叉路口无信号灯,在这些路段易造成交通事故。

3加强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有效管理途径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珍惜爱护人的生命,在校园交通组织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具体应采取如下安全措施:

(1)加快“青海大学校园交通安全管理规定”的修订、制订和贯彻落实。

(2)在学生上课和生活的核心区域内设置禁行区和禁停区,禁止机动车通行和停放;注意人车分流,尽量减少人、车平面交叉行驶,而宜多采用立交形式[2-3]。

(3)限制校园行车速度,时速限制在10km以内。在主要交通干道上设置橡胶减速带,迫使高速行驶的机动车自行减慢行驶速度,保证车辆、行人的安全;设立必要的交通安全警告和交通标识、标志。如限速标志、转弯标志、车辆慢行标志,以提醒驾驶员、行人注意交通安全。设立指示路牌,让外来车辆的驾驶员一目了然。

(4)设置固定停车点、停车场,划定停车范围和停车位置,既方便车辆的停靠,减少乱停乱放现象的发生,又可保障道路畅通无阻,防止交通阻塞。加强机动车停车场出入口的交通管理,防止出现交通混乱。

(5)严格控制校外车辆随意进入校园。对教师车辆、部分走读学生车辆和学校有业务往来的车辆要办理校园车辆通行证或经过校方许可后方能进入校园;划分社会机动车完全禁止进入区域范围;对校园内使用机动车(包括学校的通勤车等公务车)情况进行摸底备案,利用校园内的监控设备等对大学校园机动车的各类违法行为或发生的交通事故进行抄告制度。

(6)进一步加强学校师生员工遵守道路交通安全的专项宣传和教育。采取人性化的教学方法,使广大师生真正树立起交通安全意识,把遵守交通法光荣,违犯交通法可耻的思想融入师生员工心中,使师生员工真正懂得重视交通安全不仅是人的个人行为,也是一种无尚光荣的社会责任,从而做到“安全走路、安全乘车、安全骑车、安全开车、安全泊车”,进而把“违犯交规”的行为提升到违法行为的高度来认识。着重加强校内机动车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督促司驾人员遵纪守法;开设交通安全宣传橱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交通安全知识[4]。

第6篇:学校交通管理制度范文

一、美国校车的多主体供给机制

美国校车的多主体供给制度特点最为突出,包括政府、企业及学校或学区这三个主体。

1. 以政府为主体的校车供给机制

在多主体的校车供给制度中,政府是最主要的供给主体,不仅直接拨付经费,保证校车的营运,更参与其中,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的委托经营机制。

(1)直接拨付经费

在美国,校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的运输费用被纳入教育预算。美国是实行教育分权制的国家,州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拨款和发行债券这两种途径承担校车的主要经费。美国政府每年要为1名正常儿童坐校车支付520美元,为特殊儿童支付2 400美元[1]。此外,美国的国家专项基金或其他慈善基金还会负担一些残障、智障儿童上学的交通费用。

(2)委托经营机制

美国政府积极参与校车的营运,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的委托经营机制,也称为“招标承包式”,是美国政府将商业化机制引入校车运营管理的一种选择。这是一种政府监管下的商业化运营机制,目的是实现政府与市场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专业化分工的优势。具体做法有三个。一是地方政府先根据学生数量、校车路线和行驶里程等情况测算校车的运行成本。二是地方政府调查地形、人口密度和学校分布等因素,协调相关部门,设定校车的线路和站点,在充分吸纳民意的基础上向社会公开招标。三是通过竞标,地方政府与有资质的专业化运输公司签订合同或契约,为学校提供专门的校车服务[2]。

2. 以企业为主体的校车供给机制

以企业为主体的校车供给机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校车的服务。专业化的运输公司出资购买校车、雇用司机、按照学校或学区的要求调度校车及维持校车的日常运转,为学生提供安全、有效的交通服务。只要专业化的校车公司使校车的营运稳定,加强安全服务,便能与政府保持合同关系,获得不错的收入。对于大型的、提供校车服务的专业化运输公司,各州政府均有税费方面的优惠政策,以保证校车的服务符合政府和学区的要求。二是校车的生产。负责校车生产的企业每年能得到一定额度的补贴。

3. 以学校或学区为主体的校车供给机制

以学校或学区为主体的校车供给机制,亦称“自主经营机制”。由于这些学校或校区资金充足,所以自己购买校车,雇用专门的司机,成立专门的校车管理和运营机构,为全区或全校的学生提供校车服务。购买校车和设备所需的高额经费可通过分期付款、发行短期债券等方式解决。这些学校或学区对校车的调动和支配比较自由,除了接送学生上学、放学,校车也用于学区或学校组织的一些特殊活动。

二、完善的校车资格认证制度

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极其重视校车的安全问题,出台了关于校车质量标准及驾驶人员资格认证和考核的相关制度,为美国校车的安全营运提供保障。

1. 规范的校车质量标准

规范的标准是保障校车质量的前提。首先,联邦政府层面的职能。联邦政府有37项针对校车的安全标准,从车辆质量到行驶速度、装载人数及驾驶人员的要求等均有明确规定,为校车的安全营运提供保障。此外,联邦政府负责校车规范等。其次,州政府层面的职能。州政府对校车实施日常的管理和控制。具体来说,州政府颁布了《学童客车行人安全装置》《学童客车翻滚保护》《灯具、反射装置和相关的装置》《后视镜》等校车标准,这些标准对校车的车灯、视镜、车体颜色、车门、车内座椅、扶手、过道及车载摄像设备等均作出细致的规定。例如美国许多州规定校车的车身使用黄黑色条,并采用全天候情况下都能视认的荧光钻石级反光材料制作校车的警告标志,以提高警示幅度和警示效果,以保证校车的行驶安全[3]。

由于有规范的质量标准作保证,所以校车的安全性能远远高于一般的客车,所有车辆均为“客车的设施、卡车的骨架”。据实验数字统计,一个孩子坐在校车里,比坐在父母驾驶的汽车中安全13倍,比坐在一个近20岁的年轻人驾驶的汽车中安全44倍[4]。直至今日,美国的校车标准仍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例如在车内增加卫星定位与互联网系统、儿童座位监控系统等。

2. 严格的校车驾驶人员选拔和培训机制

美国有关校车驾驶人员的制度为校车的营运安全提供保障。联邦政府与州政府都在立法上对校车驾驶人员的任职资格和条件、工作内容和程序等作出详细的规定。例如校车驾驶人员须通过所在州高速公路管理局的认证,完成20小时课堂培训和20小时道路培训,最近两年内无肇事记录,且达到客车驾驶人员体检标准并通过司法部门的背景调查,方能获得驾驶校车的资格。另外,每五年就要重新申请校车驾驶执照和认证[5]。有关校车司机工作的规范包括校车车况的日常检查、营运和乘员管理及紧急事件处理等。美国对校车司机的培训内容除了理论学习、实际驾驶技能操作外,还有如何与学生相处的小技巧的教育培训。可见,美国有关校车驾驶人员制度的规定翔实而具体,为美国校车的规范营运提供保障。

三、多元化的校车管理和监督制度

美国孩子进入学校的第一天,校方会要求家长填写《学生家庭登记表》,特别要详细填写家庭住址,以便随后校方通知家长详细的乘坐校车的时间和地点。美国校车的营运如此安全、迅速和有效,既得益于联邦政府的统一指导及各州政府的具体管理,又得益于美国校车监督机制和美国校车安全教育的多样性与广泛性。

1. 多主体的校车管理机制

在美国,不仅联邦政府对校车进行统筹规划,州政府对校车进行具体管理,更有校车公司、学校、家长及一些非政府组织参与到校车的管理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主体的校车管理机制。

联邦政府负责校车的宏观管理工作,主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确立校车的安全标准,并对校车的营运开展严格的监督与检查。特别是每隔几年召开一次“学校交通全国会议”,针对校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改进方案与建议。州政府主要在满足联邦法律、法规及质量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较为详细、具体的校车营运管理条例。同时,州政府是校车服务的主要购买者,对专业化的运输公司给予补贴。

学校和专业化的运输公司是校车微观管理的具体执行者,负责向学生提供安全培训课程,组织学生学习《校车乘坐行为规范》,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安全乘车意识。专业化的运输公司也是校车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之一,负责校车营运的具体管理。

此外,校车驾驶人员对校车的特权了解包括在驾照考试之内。一些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到美国校车的营运管理体系中,例如“美国校车委员会”“美国校车安全联盟”等。美国的校车管理机制采取官方立法与民间自治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填补了校车管理的疏漏,对于促进美国校车安全运作与监督大有裨益。

2. 多层次的校车监督机制

为了保障校车的安全、持续和有效的营运,美国政府对行驶中的校车进行全方位的监督。规定司机每天早上接完学生后必须接受车辆安全检查,填写安全确认表格。不仅如此,每隔半年,校车必须接受平均一小时的、专业化的安全检查。除了对校车进行年度检查外,国家还对校车进行详细的、不定期的随机抽查。另外,美国以立法的方式,将校车纳入政府反恐怖安全监视系统的保护范围,规定任何对校车的攻击行为都将被定为联邦罪行。可见,严格的检查和完备的监督机制为校车的营运安全提供保障。

3. 多样化的校车安全教育机制

安全教育是保障美国校车安全营运的内在动力。在美国,交通管理和教育部门经常对学生、家长及校车驾驶人员等进行系统的校车安全教育和培训。每学期开学之初,学区和交通管理部门都会联合开展“第一次乘坐校车”活动,除了对学生和家长讲解乘坐校车的注意事项外,还会带领他们实际体验校车的乘坐过程。开学后,教师也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安全乘车意识,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的文明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四、美国校车安全管理体系对我国校车制度建设的启示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校车安全管理还未成体系,各项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因此,对美国校车安全的探讨将为我国校车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建立多渠道的经费筹措制度

目前,我国公立学校校车的配备与营运主要由地方政府出资,而民办学校校车的配备和营运主要采用自行负担的方式。在2012年4月颁布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多渠道筹措校车经费的机制,并通过财政资助、税收优惠、鼓励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按照规定支持使用校车接送学生的服务。支持校车服务所需的财政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但《条例》中对财政资助比例的大小、税收优惠额度的高低及社会捐赠的具体形式等,均未作详细说明。

我国可在借鉴美国校车经营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与国情和现实相符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校车经营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由企业具体承担校车的营运业务,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和政策优惠。还可通过立法逐步推行由多级政府共同提供的免费校车服务,通过多元化的方式筹集校车资金。同时,加大对学校在校车购买和营运过程中的财政投入,为普及校车提供经费支撑。

2. 建立完善的资格认证制度

从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有两方面不利因素。一是我国校车标准不一。农村采用低配置的三轮车、蓬蓬车和改装车;一些大城市采用专用轿车。二是校车驾驶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驾驶技术较差。在农村,一些校车驾驶人员没有通过合法渠道取得驾驶执照。由于政府没有建立关于校车资格认证和统一标准的相关制度,使许多从事投机运输的不达标车辆与不合格驾驶人员有机可乘,甚至出现一系列交通安全事故。

基于此,我国的校车制度亟待健全,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完善的校车资格认证制度,加强规范校车准入机制和驾驶人员上岗机制,从校车的质量标准到购买主体、维护人员、聘用司机、服务人员及规划路线等方面,均须严格审查和把关,以保证校车的标准化和驾驶人员的合格化。

3. 建立有效的校车管理制度

虽然《条例》对县级以上政府作出了规定,如发展城市和农村的公共交通、保障学生获得校车服务及制定校车服务方案等,但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配套方案还有待出台。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再至学校、企业及各种其他组织的多主体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也给予我们启示。

(1)建立多主体的参与、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没有相关部门具体负责校车管理,因此校车呈现“自由发展”的态势。规范的管理是校车制度的基础,我国政府必须出台相关制度,以规范校车管理,使其由“被动管理”走向“主动监督”。

纵向来看,中央政府应制定统一的最低标准的校车营运管理制度,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校车的营运管理制度,地方政府的管理标准不得低于中央政府的要求。横向来看,虽然政府是校车安全的首要责任人,但校车在推行过程中,涉及生产、经营、租赁和保险等多个商业领域,同时也涉及教育、交通和安全等多个政府部门。因此,校车的管理应在政府的主导下,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者,建立多主体参与、监督的校车管理机制。

(2)开展多样化的校车安全教育

我国的中小学应积极开展校车安全教育的相关培训课程,教授学生自救的方法,并进行必要的模拟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自觉学习交通安全知识的习惯。

解决我国的校车安全问题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可在借鉴美国校车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将我国的校车管理纳入政府管理渠道,通过立法及政府支持,对其设计、路线和成本等方面给予关照和扶持。此外,政府的各职能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分工,引导校车向市场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力求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校车安全制度。

参考文献:

[1]胡颖廉.发达国家校车安全管理的经验和启示[J].行政管理改革,2012(3).

[2]雷万鹏,徐璐.农村校车发展中的政府责任——以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为背景[J].中国教育学刊,2011(1).

[3]刘健军.美国校车的交通安全管理[J].道路交通管理,2008(6).

[4]林达.历史中驶来的橘黄色校车[N].南方周末,2011-11-24.

第7篇:学校交通管理制度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党的**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为中心,以“交通安全畅通,治安秩序良好,执法公正文明,警务保障有力,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深化勤务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公路巡逻民警队伍正规化建设,努力提高道路交通和治安管控能力,全面推进**大道建设,建立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动态公路交通和治安管理工作机制。

总体要求:严格按照市公安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大道创建评价办法》和《**大道评价体系》的有关规定,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强化路面执法,使全县道路行车秩序、道路交通管理明显好转;积极应用科技手段,提高监控管理水平,加强勤务制度建设,认真落实公安部《公路巡逻民警中队警务规范》的各项要求,加强公路巡逻民警队伍正规化建设,使公路巡逻民警队伍执勤执法水平明显提高,治安防控和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努力探索乡村道路交通管理的新路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乡村道路的交通安全状况有较大改观;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法律法规、驾驶员遵章守纪、文明行车意识不断提高,交通违章明显减少,为我县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一个事故少、秩序好、人民群众满意的交通环境。

二、工作目标

按照《创建**大道标准》、《**大道评价指标体系》的有关规定及评价标准,县境内渝隆路大足段(成渝公路)、潼泸路大足段(邮亭——大足——蒋家罐),在2004年3月底前达到四等管理水平。创建工作的具体要求是:

(一)交通安全畅通

1、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省、县、乡村道路管理力度,形成综合执法,齐抓共管的格局,努力做到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不发生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的特大交通事故;

2、强化路面执法检查,严格查处车辆各类违章,禁止严重超载车辆上路行驶,确保严重超载车辆不出辖区;

3、杜绝假牌假证、无牌无证的车辆上路行驶;

4、坚决取缔违章占道和马路市场,彻底根除在公路上打场晒物、挖沟排水和堆放物品,确保人车各行其道,畅通无阻;

5、处置交通事故快捷迅速,接警后城区5分钟内到达事故现场,其余辖区30分钟内到达事故现场,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的损失;

6、保持道路路面良好,及时整改危及交通安全的路段和交通事故多发路段,消除事故隐患;

7、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做到交通标志、标线齐全有效;

8、广泛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公路沿线村镇普遍开展“交通安全文明村”、“交通安全文明学校”、“交通安全文明路段”创建活动,公路两侧200米内群众受教育面达到95%以上;客运单位普遍建立起安全责任制。

(二)治安秩序良好

1、防范控制严密,建立公路巡警队和刑警队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巡、打、查、挖”点线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络;

2、治安报警点有固定房(亭),装有电话,坚持24小时值班受理接处警事务;

3、及时整治公路沿线的突出治安问题,打击车匪路霸;

4、公路沿线路边店、修理厂、加油站等无敲诈勒索和“黄、赌、毒”等违法活动;

5、公路沿线村镇建立起群防群治责任制,组建护路队参加公路巡逻守护、抢险救助,协助公安机关打击涉车、涉路违法犯罪活动;

6、发现群众性阻断交通事件,及时上报,快速妥善处置。

(三)执法公正严明

1、执勤民警熟悉交通、治安管理法规,依法实施交通和治安管理;

2、执勤民警纪律严明,警容严整,文明执法,执行处罚,适用法律正确,程序规范,手续齐全;

3、不发生公路“三乱”和公安部规定的5种违纪行为。

(四)警务保障有力

1、交通、通讯、装备、警械、武器按统一标准配备,按照规定统一使用和妥善保管;

2、公路巡警政治教育、业务技能培训经常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实战能力;

3、值班、勤务、内务制度健全,装备、器材、文件、警械等管理使用规范;

4、建立科学合理的勤务制度,确保管辖路段24小时不失控。公路巡警坚持24小时上路巡逻执勤,依法及时处置交通事故和治安、刑事案件;

5、坚持定期检查公路巡逻队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检查制度落到实处。

(五)人民群众满意

1、积极开展争创人民群众满意活动,认真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做到“有警必接,有险必救,有难必帮,有求必应”;

2、强化民警宗旨意识和职业道德,不发生刁难群众、侵害群众利益、耍特权等严重违纪事件,坚决克服“冷、硬、横、推”现象发生;

3、警民关系更加密切、群众对交通、治安管理和队伍建设满意率大幅度提高。

三、职责分工

(一)县公安局牵头抓好全县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严格道路交通管理,坚决纠正和取缔各种道路交通违章行为,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按照建立“交巡合一”管理体制组建公路巡警队;调整省县道沿线派出所治安防范责任区;落实派出所、报警点值班人员和值班电话;制作报警点(亭)、显示灯箱及**大道永久性标语标牌;严厉打击车匪路霸、拒绝和阻碍执行公务、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涉车涉路的违法行为。

(二)县交通局在新建、改建道路时要把交通标志、标线及防撞护栏等安全设施建设经费纳入道路建设工程预算,与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按国标要求完善现有道路上的交通标志、标线;及时抢修路基塌陷、山体滑坡路段;加强事故多发点段整治工作;根据交通需求对省县道路过境场镇的相关附属设施进行完善;督促接受道路经营权转让的业主单位,按照国家规定完善其所经营路段的交通安全设施;督促道路养护单位搞好日常养护工作。

(三)县安监局积极参与创建**大道工作,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建立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机制,加强对重点区域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的针对性指导,帮助分析交通安全形势和交通事故的原因、规律,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督促完善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安全设施,强化运输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协助解决公安、交通部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四)由县交通局、县公安局、县交安办牵头,抓好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督促落实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制定安全责任措施,全面抓好驾驶员(车主)的安全学习教育,定期搞好车辆的检验工作,严把机动车辆安全技术检验关和驾驶员资质关,按照“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把责任落实到人头。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把强化公路客运安全管理放在突出位置,强化对客运站点和有车单位监督检查,督促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漏洞,确保安全管理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五)县工商局负责对创建路段沿线市场的规范管理,协助街镇乡政府(办事处)取缔占道经营、乱摆摊设点,拆除马路市场,消除“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现象,加强对加油站、路边店、餐馆经营的规范管理,改善道路行车环境。

(六)县水利农机局负责加强拖拉机管理,强化农机驾驶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日常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农机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督促车辆按时参加保养制度;禁止拖拉机违章载客及超速超载行驶等严重违章行为,努力减少交通事故。

(七)县教委负责对中、小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广泛开展“小黄帽”路队制和“少年儿童**回家”活动,帮助少年儿童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学生将交通法制教育辐射每一个家庭和全社会,把交通安全宣传纳入日常工作,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提高。

(八)县委宣传部负责创建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

(九)各街镇乡政府(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严禁在公路上打场晒粮、挖沟排水等危及行车安全行为,消除事故隐患。负责协调各职能部门对公路沿线两侧200米内的村民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受教育面达到95%以上;协助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落实“交通安全文明村”、“交通安全文明路段”、“交通安全文明学校”的创建措施,制定文明公约,成立护路队;加强对本辖区内各类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取缔无牌无证车、报废车上路行驶,严禁农用车载客。

四、组织领导

创建**大道是一项系统工程,点多面广,涉及部门多,工作量大,为切实加强创建工作力度,县政府已成立了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陈中举任组长,县公安、交通、安监、工商、教委、农机等单位为成员的道路交通工作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大道工作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公安局局长宋世华担任,副主任由县公安局交警大队长肖文学、教导员李新川、县交通局副局长邓仁高担任,具体负责创建**大道活动的日常工作,创建**大道工作办公室要强化工作机制,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分析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检查、督促和指导。各有关部门和街镇乡要按照各自职责职能,明确目标,确定专人,落实责任,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第8篇:学校交通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高速公路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高速公路社会管理工作作为社会管理工作的一个组织部分,只有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断变化的形势,深入研究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大胆创新管理方式、方法,才能跟上时展的潮流。提升高速公路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水平,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机制建设,严格落实综合治理工作各项制度

(一)建立健全高速公路道路交通安全社会管理运作机制,明确责任,落实监督、考核,实现文明交通与社会管理共建。

要保持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与社会管理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将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纳入社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从行政和法律手段向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社会、道德、科技等多种手段转变,通过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的作用,营造文明交通氛围,推进交通环境不断改善。特别是要明确重点,将行人、非机动车、拖拉机、摩托车、牲畜上高速等违法行为纳入当地综治考评,启动综合治理的社会治理防范工程体系,建立社会化管理长效机制。

(二)完善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机制。

健全高速公路管理资源共享机制,完善当地政府主导,地方各级各部门与交警、路政、经营单位联合指挥的工作模式,完善交通技术监控设施和科技管理手段,保障高速公路安全畅通。规范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及时应对高速公路的紧急突发事件。

(三)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动工作机制。

整合各部门的管理资源,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地方党委、政府与路政部门、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建立及时高效的沟通联系,及时将各类违法犯罪信息以及其他路面信息与县政法委、各职能部门、沿线乡镇政府进行沟通,强化对信息数据的分析利用,提高交通管理工作整体效能

(四)加强请示报告和宣传机制建设。

要积极主动地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高速公路治安工作情况,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充分调动各部门、各种社会力量,统筹各种社会资源,推进高速公路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同时,要加强法制宣传,深入乡村、工厂、学校等广泛宣传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知识,营造强大的舆论声势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和维护高速公路社会治安的自觉性。

二、加强各项管理,推进综合治理工作纵深发展

(一)健全会议制度,实现源头共管。

健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继续推进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设,进一步巩固“政府牵头、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格局。切实解决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突出问题。针对交通安全管理出现问题的地区,实行重点整治,增加整治力量。

(二)加强道路交通管理。

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源头管理,着力消除安全隐患。积极会同安监、路政、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等部门,深入开展公路危险路段排查治理工作,消除一批公路安全隐患,整治一批秩序混乱路段。

(三)加强服务区管理。

要加强对服务区行业场所和暂住人员的审核和日常治安管理,督促高速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建立健全治安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维护好服务区的社会治安。特别是要与高速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和当地派出所在服务区统一设立治安办公室,设立统一标识的服务区治安岗亭,加强治安管理和便于群众报警。同时,督促高速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完善安全设施,加强保安力量,确保服务区的治安稳定。

(四)加强应急管理。

加强与气象、路政和高速公路经营单位以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协调沟通,提高恶劣天气预警能力,真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应急管理预案,认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恶劣天气、处置突发事件、救援抢险、排堵保畅的能力。

三、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综合治理工作效果

加强舆论引导工作,不断推进公共关系建设,着力建立公开、透明的沟通机制和积极、稳妥的矛盾化解机制,努力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与广大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的关系,巩固综合治理工作效果。

(一)加强舆论引导工作。

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协作,完善新闻宣传报道机制,及时向媒体通报高速公路社会管理工作情况,引导媒体加强对交通管理工作的正面宣传。同时,要建立网上舆情动态分析制度,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和引导,避免失控现象。

(二)进一步推进公共关系建设。

推广高速公路工作人员公共关系建设的经验,加强工作人员与群众的双向互动联系、沟通,大力宣传社会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工作人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努力增进群众对高速公路社会管理工作的了解与理解、关心与支持。为高速公路社会管理部门搭建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回应民意、改进服务、树立形象的交流平台。

(三)积极回应群众期待,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深入推进各种信息公开,及时回应群众对高速公路社会管理工作的期待和要求,切实整改执法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四)做好社会维稳和站区维稳工作。

第9篇:学校交通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油田社区 交通安全管理 对策

一、引言

社区道路作为社区交通的重要基础,其道路安全直接影响了社区交通的安全,并且与社区居民的出行安全息息相关。交通安全与各家各户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如何更好的保证油田社区交通安全至关重要。在开展油田社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时,真正的从基层做起,将事后安全管理工作转变为事前的安全控制,是解决现有油田社区交通安全管理问题的重要基础。

二、油田社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1.道路状况不够良好

大多数油田社区始建于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在当代建设时,对于设计中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到汽车的出行,并且没有一个适合现代机动车情况的交通环境。很多社区内部的停车位较少,车道与人行道存在设计不合理的情况。很多路面过窄,道路由于常年的使用,缺乏良好的维护,个别道路存在着下沉等情况。与此同时,很多开放式社区缺乏对道路的良好管理,相应的限速、减速、隔离设施不够完善,社区的交通压力过大[1]。

2.社区车流量较大

由于油田社区自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所处地区的企业、视野单位较多,社区内通行的车轮存在着多样性,并且车流量较大。社区内的车辆种类包括了公务车、越野车、消防车、救护车、水泥车、油田作业车、货运车、巡逻车等,社区的交通管理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不断增长的社区车流量。

3.驾驶员缺乏良好经验

很多油田社区内拥有私家车的居民,其不具备足够的驾驶经验,驾驶技能不够熟练,并且驾龄短。很多驾驶员由于接触汽车驾驶时间较短,其自身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并且不具备良好的文明驾驶习惯。在驾驶的过程中,存在超速、违规以及酒驾等行为。另外,很多司机不具备良好的汽车技术状况掌握能力,在汽车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的发现并且排除,汽车的保养以及维修不及时,造成了车况不良,进而增加了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2]。

三、提高油田社区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

1.完善现有管理制度

完善现有的交通与车辆管理制度,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是提高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落实水平的重要前提。社区的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物业等部门可以通过组成安全管理小组的方式,与社区居民进行良好的沟通,并且通过组织道路安全协调,对于社区内车辆以及驾驶员的状况进行动态的掌握,并且通过定期的检查与管理,有效的提高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水平。对于社区管理工作中,相关的车辆安全管理、监管等规定中的不足进行完善与继续修订,保证相关制度的可执行性[3]。

2.加强道路设施管理

在开展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时,要对于现有道路设施进行完善与改造,解决现有交通安全问题隐患,打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针对现有道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实施硬件改造、加强停车管理、完善社区门禁管理、增加交通标识以前加强施工作业管理等方面来开展。在进行交通道路硬件改造的过程中,要对于社区的主干道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并且及时的对社区内部交通安全隐患部位进行修理。对于住宅楼前的道路要保证其修复平整,有效的对积水以及容易摔倒等问题进行解决。与此同时,还要保证居民具有足够的活动空间,降低主干道人行压力,托管过窄的道路。针对于社区内现有停车位不足的问题,要修缮固定的停车位,并且合理设置临时停车位,避免出入口、消防通道等位置被停车所占据。在社区门禁系统的完善上,要设置相应的车辆刷差进出,严禁闲杂车辆的进出。相应的装修车辆需进行登记,接受检查之后再进入社区。在社区内部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上,要保证社区内部关键路段的监控全面覆盖,并且及时的对于社区内部车辆行驶与停放的情况进行掌握,及时的对于违规车辆进行纠正。在社区内部交通标识的安置上,要针对于弯道较多,岔口较为复杂的地区,增加相应的交通标识。对学校、主干道等要设置减速带,并且安防测速仪对车速进行有效的控制。在限行区域的设置上,要保证居民休闲活动的安全。在社区内部进行施工时,各个施工单位需要严格遵守社区内部交通标志,并且安智警示标识,保证路边行人的安全[4]。

3.加强社区交通管理与巡查

在进行社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时,要与相关单位以及居民进行良好的配合,共同齐心协力的落实相关管理工作。对社区内部车辆的管理上,要保证车辆停放符合相关制度,并且避免内部车辆管理不足,造成的安全问题的发生。与此同时,还要与交警部门形成联动合作,开展交通安全政治活动,对于社区内部车辆行驶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的治理,并且通过开展日常巡查工作,有效的提高油田社区交通安全管理的效果。物业管理部门要与保安部门进行联合管理,对于社区内部车辆的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与纠正,保证社区内部交通有序。

4.加强安全宣传与教育

在社区内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安全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在社区的出入地带以及主干道等位置,要悬挂标语与横幅,并且通过采用LED屏幕等设备,对于道路安全知识进行宣传。在日常社区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发放相关道路安全管理手册与宣传材料,提高社区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交通安全管理人员要居民主要活动中心,开展宣传活动,分发相关宣传彩页,更好的让居民养成良好的出行安全意识。在学校、幼儿园等教学机构中,要普及交通安全知识的讲座活动,并且有效的提高居民自身安全防范措施,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学习,对于行人以及驾驶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严禁闯红灯、违章载人等行为的发生。教育过程中,要对于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的学习,并且将社区的安全管理条例与制度、驾驶技术、安全常识等规范进行细致的讲解,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5]。

四、结束语

油田社区交通安全管理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保证。在油田社区内部的交通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严格的遵守相关道路交通法规,对于社区交通环境进行维护。社区居民要提高自身的交通安全意识,并且保证在进行汽车驾驶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树立良好的责任心。

参考文献

[1]何小武,呼治国,贺云勤.石油企业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11):101-102.

[2]张继承.强化源头管理促进部门联动——安阳市召开散装水泥专用车辆管理联席会议[J].散装水泥.2013(01):51-51.

[3]周裕林.浅谈当前交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预防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05):151-152.

[4]孔祥荣.基于HSE管理体系的油田企业交通管理实践[J].企业技术开发.2011(09):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