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酒店管理 专业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是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中最为关键的环节[1],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高等院校只有培养出具有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才能满足时代需要,适应社会发展。[2]校外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然而,大学实践实习环节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运行呈现不少问题,包括校企合作没有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实践过程中缺少得力的师资队伍、缺乏针对校企合作培养的教学建设与研究、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不到位等问题。[3]本文就如何建设和管理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基地展开讨论。
一、夯实基地建设保障
(一)严格质量管理制度
酒店管理层在日常运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成立了质检部,对酒店的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严格而独立的监控和考评,每日由质检部直接向驻店总经理汇报质检日志,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落实责任,限期整改。这一管理制度的落实,有效、统一地对合作酒店的标准进行控制,酒店管理层根据酒店长期以来的实践,将收集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等装订成册,并落实到酒店中去,不断调整,不断完善。
(二)完善的晋升机制
为提升酒店员工的竞争能力,酒店设置完善的晋升机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凡具备一定工作年资的员工通过酒店考核及评定,均获的酒店提供的培训机会及晋升机会,让员工同企业一起成长。
(三)科学完备的培训体系
在人员培训方面,酒店在各部门制订详细培训计划的基础上,按照五星级饭店的要求对员工不间断地进行酒店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聘请国外的专业酒店培训机构前来我店对中层和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各种的培训,包括:输送员工前往国外学习、聘请培训公司对酒店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了专项培训、对中层和基层员工进行了封闭式的服务培训等等。合作酒店集团的企业文化理念以及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二、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特色
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通过创新基地建设模式,如开拓了人才培养基地以及订单班、学徒制等形式,不仅可以发挥基地的典型示范功能,更重要的是创新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双方可在“共建基地、合作办学、共建师资队伍、开发科研项目、企业员工培训、人才聘用”六个主要方面开展不同的项目合作,以实现校企双方“共议培养方案、共商课程体系、共育专业人才、共监教学质量、共同评价效果、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融校企文化、共享优势资源”,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订单班通过采用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吸收酒店企业培训内容,实现校企双方共建课程,酒店可以通过专门设立独立奖学金项目来鼓励学生。
三、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一)设立健全的基地管理机构
为了规范管理,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机构可以设立“决策层、管理层、项目层”三级管理架构。酒店集团总经理和合作院校的院长任基地的决策层;管理层由学校的教务处、产学院办公室、系部的领导,以及酒店集团旗下酒店总经理共同组成,这也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层;在与酒店集团旗下的具体某一家酒店合作时,采用项目管理法,具体的项目管理团队由酒店管理专业的负责人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以及酒店的人力资源总监组成,并明确校外基地建设和管理部门的职责,形成“层级清晰、职责分明”的管理架构。
(二)制定规范的基地管理制度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专业实践教学拓展了空间,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场景,但同时也给实践教学效果的管理和监控提出了挑战,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管理,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因此,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使基地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是充分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功能的重要保障。在基地建设过程中,酒店管理专业团队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的基地管理制度,包括《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安全管理办法》、《实践教学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制度化文件,为规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运作和管理做好了保障工作。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集团共享人力资源,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校内师资队伍作为实训指导教师具有行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或者相关企业工作经历;校外师资队伍由酒店的中高层管理者构成,形成实践技能课程和顶岗实习主要由酒店兼职教师讲授和能工巧匠指导的机制。具体采用专家送教上门,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学生深入酒店,企业专家直接授课;充分利用酒店资源,培养专业团队教师的具体形式,来构建和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一)企业专家送教上门,担任实训指导教师
酒店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针对时间性强的专业课程,如《厅房管理》、《餐饮管理》、《酒店督导实务》、《酒店管理实务》邀请酒店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通过直接操作演示、讲座、座谈交流等多样化形式送教上门,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二)学生深入酒店,企业专家直接授课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接受技能学习,专任教师根据课程实践教学计划按照课时安排带领学生深入酒店,由企业能手直接在酒店为学生提供实践技能教学。在岗位认知、前厅岗位技能、客房岗位技能、餐饮岗位技能等具体岗位技能的酒店学习中,均有部门领班或主管直接演示操作,并指导学生实践,学生反映实践教学效果很好。
(三)充分利用酒店资源,培养专业团队教师
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工作,并鼓励教师深入合作酒店,通过挂职锻炼、担任班主任、开展研讨会等具体形式,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管理能力。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深入酒店,也增强了专任教师与行业的沟通交流,提升了行业实践管理经验。
五、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形式
遵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成长规律,有针对性的构建实践教学方案,积极推动校外实践教模式改革,由学校和合作酒店集团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的培养质量。
具体实践教学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第一,酒店认知实践教学。酒店认知实践通过学生参观酒店、访谈酒店管理人员、酒店专人讲解等具体形式来开展实践,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入学教育、认知实践等教学环节,新入学的同学对酒店企业缺乏感官理解,需要利用实践基地真实对客服务环境了解酒店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对于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程,将部分实践内容直接安排在酒店来实施教学,由各个部门的技术能手、督导或者经理担任实践教师,通过酒店实践教师为学生讲解、示范操作,来让学生借助酒店的真实工作场景进行实践操作学习。第三,特色实践教学。订单培养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效结合形成一种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在酒店实践期间,由合作酒店开设特色课程,所有教学活动主要有酒店师资团队来承担,也可以将课程与岗位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各自岗位上直接实践学习,由部门的督导直接在岗位上实施实践指导,按照正式员工的职业技能要求学生。第四,毕业顶岗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是校外实训基地重要的实践形式之一,也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顶岗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和提高的重要阶段。
六、保护学生权益
校企双方主要通过以下具体措施加强学生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的教育,学院与酒店共同努力做好相关管理工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设备和措施,以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严格执行学院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条例》、《实训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的规定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通过与酒店签订有关协议约定酒店的责任和义务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酒店拥有完善的实习生管理规定、员工管理规定等制度性规范,如《员工手册》,其中规定了酒店保障员工以及实习生合法权益的具体责任;对学生的管理采用“双指导教师”的管理办法,委派学院的专任教师、酒店委派部门主管共同作为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并随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态。
七、开展教改研究
在开展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实践的过程中,鼓励校企深入合作,通过科研立项,开展基地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一方面可以解决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效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可以为酒店解决经营与管理难题,提高基地管理者与教师的科研水平、管理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学校储备“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打造“校外实践教学产学研基地”,为可持续的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支持,构建科学的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运行和管理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基地的实践教学效果和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凤琴.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校外实践教学探索和研究[J].价值工程,2009(2).
[关键词]二级管理模式;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工作考核
2012年,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广西工学院合并组建广西科技大学,并成立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模式。所谓院系二级管理是指在学院的统筹领导下,给予系部更多的教学自,系部在学院的总体目标和原则的指导下发挥教学管理的主体作用的管理。[1]系部由原来的教学管理执行单位转变为拥有一定自的、相对独立的教学实体。当管理重心下移之后,系部的管理自加大,管理任务加重,管理难度增强。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提高系部的教学管理质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我校医学院药学系为例探讨如何保证和提高系部的教学管理质量。
一、二级管理模式下系部教学管理的现状
首先,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没有对系部的责、权、利进行明确分配,院系职责混淆不清。院系各级管理人员不清楚自己所承担的职责,系部管理人员认为院级管理人员高高在上,指示不明确;院级管理人员认为系部管理人员应有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行其是。这样院系二级管理职责不明确,严重影响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其次,合并组建大学,行政管理岗位人员变动较大。原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改建为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某些岗位管理人员缺乏经验,院级管理人员和系部管理人员之间合作需要磨合。再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学工作任务和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院系二级管理难度增加,工作效率下降。造成上述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导致院系两级管理人员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工作效率低,因此要提高系部的教学管理质量应首先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二、建立健全系部教学管理制度
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制度化管理的模式,即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企业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2]其实质在于以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系部教学管理工作任务繁重、管理人员少,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制度先行是首要的。系部教学管理的基本制度和规范应与学校、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一脉相承,由学院统一制定,以便院系二级教学管理工作能够顺畅衔接。[3]系部按照学院制定的系级教学管理制度组织实施系部的教学管理工作,其内容应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规划、专业设置依据、培养方案的制订、执行与调整制度等)、专业标准、课程建设制度(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教材建设与选用制度等)、培养过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政策措施、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体制、教学大纲制订与执行制度、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课程考核制度、实践教学体系制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制度、实习实训制度、社会实践制度、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制度等)、教学质量保障(教学质量标准建设,质量保障模式与体系结构,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与制度建设,教学质量管理队伍,质量监控制度,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专业建设等内容。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药学系设有主任1人,书记1人,副主任2人,副书记1人,系团书记1人,办公室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专职辅导员2人,教研室7个,每个教研室设有主任1人。日常教学工作是在系部管理人员(系主任、分管教学的副主任)的指导下各教研室按照规章制度完成的。除此之外,系部按照相应的制度建设要求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二级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系部主任、系部分管教学的副主任、各教研室主任、校外建设实训基地负责人代表等,制度建设内容包括: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制订和调整专业建设方案、审议人才培养方案、审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指导专业教学改革、指导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等。按照制度要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必须召开工作会议一次,如工作需要可临时调整。以教学计划的执行为例,各教研室按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议的人才培养方案来制订教学大纲,系办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开设课程,各教研室安排任课教师,各任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编制教学进度表,制订教学计划,按照教学进度表的要求完成教学计划。
三、改革系部教学管理工作考核办法
要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地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目前对系部的教学工作没有具体的考核办法,系部只是按照学院的通知文件进行日常的教学工作,没有明确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教学管理工作成效低。而且目前学院分配教学经费的方法大多是按照学生人头进行划拨,没有兼顾系部教学成果、系部竞赛开展、重点实验室申报、实习基地建设、实验室开放等方面,没有很好地提高系部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奖惩不分明,因此应当对系部教学工作进行考核。系部教学工作考核内容可从三个方面进行:①常规教学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②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情况;③增量指标。常规教学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主要包括教研室工作情况考核,实验教学中心工作情况考核,系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情况考核等内容,学校应建立相关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教师教学考核情况包括具体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是教师年度考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核结果记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其中教学工作量包括课堂教学工作量和实践教学工作量(含实验、实训、学生竞赛、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效果包括学生评教、教学奖励等方面;教学改革与研究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教学团队等方面。增量指标包括系部专业获各级(国家级、省级、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获各级(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实验室荣获各级(国家级、省级、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系部教师获国家级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各级(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师教学竞赛奖获等。通过这些考核措施,提高系部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学生评教应该作为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每学期进行一次,年度测评取两学期测评的平均值。学校开放学生课堂评教系统,按照学生人数比例进行规范抽样(参评学生人数占上课班级人数的50%,其中班干占20%,成绩优异者20%,成绩良好者20%,成绩稍差者20%,随机抽取者20%),对教师课堂授课效果进行评教,学校在年终考核评定的时候将以学生评教的结果为参考依据。比如优秀教师在学生评教排名中应该位列所在教学单位前的50%;对连续三年在学生评教中排名位列在本系部后5%的教师进行培训,在晋升职称的时候,这部分教师可不予以推荐。要注重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安排。将各学科任务分配到教研室之后规定教学计划上交时间,没有按照规定时间上交教学计划的教研室将做好记录,严格按照教研室工作考核办法的规定对教研室进行考核。
四、结论
经过改革实践,系部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健全,系部教学管理工作考核办法更加完善,我系教学工作开展的效率得到提高,在教学管理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5年,我系取得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医药与化工专业群);广西高校科研项目立项六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立项一个;近一学年,在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中,两个学期优良率(≥85分)分别为98%、95%。我系教师在各种比赛中获得了多项荣誉,有1位教师制作的微课从广西赛区进入全国决赛,1位教师获得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校级),1位教师获得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微课设计二等奖(校级),1位教师获得优秀主讲教师并取得良好成绩(校级),等等。
参考文献:
[1]刘志刚,刘建琴.关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2(3):67.
[2]胡杰冲,李伟.私营企业制度化管理的焦点[J].宁波经济,2013(5):58.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电子注册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严格。增加学生获得继续教育机会、满足社会对人们多样化培养需求是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原因。学籍管理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最重要的组成模块,是体现学校成人教育管理水平的首要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是对提高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极大的促进。
一、学籍管理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1.学籍管理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最重要的组成模块
学籍管理是指依照规定,考核、记录、处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它贯穿于学生从进校到离校的整个学习过程,每一环都关系到学生的切实利益。该项工作是成人教育学生管理的核心,它能够帮助高校充分了解学生状态,提高老师有针对性教育学生的能力,并且可以保证教学秩序的井然有序。
2.电子注册工作是学籍管理的首要环节
电子注册工作保障了毕业生应享有的合法权利,有效维护了学历证书的公正性,该项工作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对在校学生进行注册管理。高等学校将学生学籍以及毕业信息以计算机数据报表的方式上报到学信网,省教育厅审核通过后,再上报至教育部审核存档,学生的学籍和毕业信息可由本人随时随地在学信网检索查阅。电子注册主要由新生学籍注册与毕业生学历注册两个方面来组成。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是指各个高校将新入学学生的信息上报至所属的省级教育厅,省级教育厅依据当年录取数据对高校上报数据进行审查、核对,然后将审核无误的数据上传网络,以方便各职能单位在线查阅并上报给教育部,若新生数据没有办法立即注册,需要高校给出充分合理的说明,否则不同意注册。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是学籍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学籍管理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它是判决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过程是否开始启动的要素,关系到学生毕业注册能否顺利开展。毕业生学历注册主要指校对当季计划毕业人数与信息;审核毕业生的照片信息;核查毕业生成绩;将符合要求的毕业生数据上传至学信网进行学历电子注册;对于未能及时注册的学生,由学校查明原因后上报教育厅审核,审核通过后上传毕业数据。
二、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特征
1.生源情况复杂、办学形式灵活、管理难度大
与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相比,成人教育有大量的在职学生,其学习方式是边工作边学习。学生大部分被安置在高校位于各地的教学点接受教育,并由就近的校外教学点直接对该类学生开展管理。大部分学生不在学校常驻,流动性大,工学矛盾突出,信息交流很难及时,学校与学生沟通时需要花费很多精力,这给学籍管理工作也带来了很多不便。此外,成人教育学生有不少是试读生,没有参加成人高考就先跟班上课。他们有的在校期间通过成人高考获得学籍,有的虽然已经完成全部课程,却仍然未取得学籍因此不能按期毕业,因此对这部分学生的成绩、档案管理难度就加大了。[1]
2.校外教学点水平不一、管理人员素质存在差异
各个高校都有经省教育厅批准的校外教学点,这些校外办学点分布在各地,有的甚至和主办院校不在一个省份,办学条件有优劣,各个办学点的管理模式也不统一,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工作态度存在差异,人员流动频繁,这些都不可避免加大了总校的管理难度。
三、成人学籍管理工作的内容与问题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制度要求有法必依,有据可循。现阶段,我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来制定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制度。
1.专升本前置学历复查、学历认证工作难度大
新生学籍电子注册非常关键的一环是专升本前置学历审查与复查的工作。虽然1991—2000年十年回登工作使得绝大部分毕业生的毕业信息都录入到学信网,但由于一些学校合并、搬迁,档案管理人员流动等原因,致使仍有部分学生的学历信息未录入学信网或者上传信息有误。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给专升本前置学历复查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2]此外,招生录取时审核不够严格规范也给专升本前置学历复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经常会出现新生录取信息中的身信息与专科学历中身份信息不一致、专科学历不属于国家承认的国民教育系列等情况,导致专升本前置学历复查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大。
2.成绩与档案管理工作量大、耗时耗力
随着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外教学点分布范围越来越广,学生成绩与档案管理难度和工作量也随之增大。传统的纸质学籍档案管理方式操作不便捷,而且不易保存。往系统中手动录入成绩会发生遗漏、输错的情况。在毕业生成绩审核时传统的人工审核方法耗时费力,且需要和函授站点反复核对学生的成绩,一旦出错将会影响毕业名单的确定,影响学生毕业。
3.学籍管理成本较高、管理制度可执行力度薄弱、管理方式落后
一方面从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来看,管理人员能与学生当面交流的机会仅存在于上课期间,其他时间只可以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邮件方式与学生练习,这会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经济成本。另一方面高校与校外教学点也需要经常相互沟通,虽然可以利用网络、电话完成部分工作,但学生成绩登记表、学籍异动材料、毕业生资格审核材料等须通过快递等渠道及时传递与送达,因此管理成本相对较高。此外,管理制度未按照成教特点考虑,可执行性缺失。虽然从理论上讲,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很多共性,但两者在学习形式、教学方式、学籍管理、学生管理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成教学籍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体现本领域的特色,不能同质化。目前很多高校都缺乏相对成熟完善的学籍管理规章制度,有的虽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领导重视和支持,规章制度沦为一纸空文,无法顺利执行。管理方式落后。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一套独立的成教学籍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内容与形式相对繁琐,投入开发系统的热情薄弱或开发初期对系统需求的论证不够,因此开发的学籍管理系统不够成熟完善,适用性较差,造成各个业务环节如新生报到、成绩录入、统考报名、毕业申报、学位申报等工作衔接不畅通或者操作流程繁琐,操作不便捷,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3]
4.学年注册、毕业电子注册工作量大、易出错
在成教学籍管理过程中,学籍异动的情况经常出现,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变更个人信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由于成教学籍管理的特殊性,这些学籍异动信息传达不及时会造成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反馈,从而给学年注册和毕业注册工作带来麻烦。毕业电子注册工作相对繁杂,难度很大,注册数据量大,审核需要大量的时间,学信网上的毕业注册又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工作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电子注册信息需上报给教育部并方便各职能人员在线查阅,工作透明度很高,这就要求必须仔细核对上传数据,不能有任何纰漏,否则该项工作的失误会直接影响学生后期的就业和再深造。
5.管理队伍素质和人员稳定性有待提高
成教学籍管理工作繁琐、工作量大,学籍管理人员平时花大量的时间在常规工作上,无法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进一步深造和提升,业务能力停滞不前。校外教学点缺乏相应的专业管理人员,有的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对于核对学生信息、上报学籍管理材料等工作敷衍了事;有的则对基本办公软件的使用不精通,这些都会导致上报材料不合格。此外,学籍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经常变更人员,造成工作交接上的断层,这会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四、加强和改善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具体方法
1.改善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制度,加强制度的执行力
制度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要想确保学籍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必须要完善相关规定。学校要依据教育部印发的文件,结合成人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工学矛盾等问题,制定真正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学籍管理制度,使学籍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维护教学严肃性。好的制度必须要加强可执行力,每一个管理工作者均要有把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的意识。例如,学校应该严格把关和重点审核学生在校期间学籍异动情况,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在制度中明确转学、转专业、休学、复学、个人身份信息变动等异动事项的具体要求,对于不按照学校规定执行的学生,学校依据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和处分。各个学校必须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依据本校特色编制电子注册工作的管理制度。
2.加强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人才队伍培养
(1)设立专职的学籍管理人员,建立合理的管理人员架构体系。成人学籍管理是一个专业性、政策性、服务性很强的工作岗位,学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工作质量,其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名誉与办学质量,学校应对选拔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极度重视,挑选责任心强、细心、有较强计算机能力的人员,上岗之前需经过严格的岗前考核和培训。(2)定期培训和考核学籍管理人员。高校应该积极鼓励和推荐相关学籍管理人员参加专项培训,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对新的法规、文件精神的领会,通过与各高校的学籍管理人员的交流沟通,共同探讨工作中发生的问题以及处理对策。学校还应进一步完善学籍管理岗位考核奖惩制度,将责任明确到个人,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学校应该规范校外教学点的学籍管理制度,通过定期举办校外教学点外站会议对校外教学点的学籍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学习各种学籍管理规章制度。(3)保障学籍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学籍管理工作业务性强,事务繁琐,管理人员不但要细心、负责,还要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必须保障学籍管理岗位人员的稳定性,尽量不随意调动学籍管理岗位相关人员,即便有人员调动,也要提前对替换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学籍管理相关业务,从而完成交接工作。
3.加强学籍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建设
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和学籍学历管理平台体系架构的搭建完善,要求我们具备一套与之匹配的管理模式与方法来实现资源共享、高效检索、学籍信息透明,因此数字信息化管理是学籍管理的必然趋势,它可以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避免管理人员将时间浪费在繁杂,高重复性的工作上。(1)加强教学管理平台建设。教学管理平台是学籍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持,只有依靠该平台才能顺利实施学籍管理各项工作。教学管理平台依照教育部的电子注册工作,应有计算机网络搭建满足各项教学管理工作需求的系统平台,将招生录取等一系列的环节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使主办院校、校外教学点、学生共同拥有资源与信息,做到对自身学习状况与成人高等教育水平了如指掌。管理平台应该真正能为学籍管理工作所用,因此应加大开发经费投入,选择能长期合作并且业务能力强的软件公司,在开发和投入使用之前,应该反复听取相关业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对系统试运行。此外还应加强管理平台后期的升级和完善工作,对于管理平台中不符合当前工作需求的部分应及时修改升级。[4]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以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可逐渐开发和完善用手机APP客户端登录教学管理平台的技术,为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提供快速、便捷的查询模块。(2)建立电子学籍档案数据库。电子学籍档案是利用计算机存储介质对学籍信息进行存储。传统的纸质的学籍档案管理,操作起来不仅麻烦而且效率低。电子档案信息存储量大、整理标准规范、信息无论在何时何地均可以自由查阅,能极大提高工作效能。在每学年新生报到入学后,可根据招生录取库导入相关学生数据,按不同教学点、专业、层次分类,建立学生的基本信息数据库,除了常规学生档案,还可以搭建学生信息数据库检索平台,依据不同分类查询学生学籍情况,准确给出每个学生正确、完整的电子学籍档案。
4.加强对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视
领导必须深刻认识学籍管理的重要性,改变“重招生,轻管理”的理念,把学籍管理工作当作重点工作来抓。成人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大、业务繁琐、责任重大,该项工作离不开领导的重视,确保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成人的学籍管理工作水平,推动成人教育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达到新的台阶。总而言之,社会对教育要求的提高以及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现状要求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选取有效办法完善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模式,逐步推进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与此同时,学籍管理人员也要利用先进管理方法,不断汲取现代化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新技能,进一步维持管理水平的提升,推进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邓美娇,王佩.我国高校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2):59.
[2]李淑芳.对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21):64.
[3]刘晓艳.电子注册制度下成人高教学籍的信息化管理[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132.
[关键词] 管理 主体 参与
前 言
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学生进行的,高等教育质量最终是体现在高校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上。因此,十分有必要从学生视角出发,分析大学生的学习经验,从学生的视角探讨学习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影响。把教和学充分结合起来,系统探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质量。
坚持以学生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
保护学生的利益
第一,服务于学生将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一个基本性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性质是控制,这是由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即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为国家发展培养干部、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所决定的。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成为高校教学活动的目的与价值取向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性质就不仅仅是控制了,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成为新的内容。这种服务应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这种由“控制”到“服务”的转变是深刻的、带有根本性的,它不仅是理念上的,而且还是制度上、内容上、方法上的。
第二,以新的质量观指导高校的教学管理活动。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得到一定的彰显之后,学生个人的发展被逐渐纳入教育的视野。就实现质量的过程与途径而言,依据国家对专门人才的规格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学生成为完成自身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过程)的一个主要制定者。就质量评价而言,在社会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指导下,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统一的,即主要以是否符合专门人才的规格要求作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尺度。而在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状况下,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多元的。
第三,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建立自主学习制度,使学生能自主选择主攻的专业方向、课程、学习方式,甚至老师。大学要在制度上为那些希望转换专业的学生提供便利,要加大选修课程的自由度。学分制、选课制、主辅修制等制度都是有利于扩大学习选择性的管理制度,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建立有利于创新的考试评价制度。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变刚性的学制为弹性学制,为大学生搭建良好的制度平台。
坚持以学生为本,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
第一,学生作为“消费者”有权参与到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政府对高校经费的缩减,导致了高校要从其他渠道筹措经费。许多高校都不同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费金额。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必然会对自己所受的教育提出一定的要求。一方面,学生需要高校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以确保他们在社会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另一方面,他们要考虑自己的投入是否会物有所值。因此,学生评价高等教育质量就被看作是消费者决定质量的观点的一部分,这种观点强调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看法,并重视测量学生的满意度。高校领导必须重新把目光聚集在学生的需求上,因为学生对自身所接受的服务有更大的发言权。同时,学生参与质量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民主化的需求。高校实现管理民主化,需要不同利益群体的参与。其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可行性,避免不同利益群体因为相互之间的分歧而引发不必要的冲突。
第二,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通过一些学生组织来表达自己的权力和愿望,也可以通过选举学生代表参与到校内外评估小组中,或通过培训的“神秘学生”来监督和评估学校的教学。
选取学生代表是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主要形式。在高校外部的评估机构中通常会有学生代表。在高校内部,学生代表通过成为学校董事会、教务委员会、自我评估小组等的成员而参与到学校质量管理中。相对于选举学生代表参与高校外部和内部的质量评估,学生成立工作小组或委员会参与到质量评估中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在这些方式中,学生都是直接地参与高校教育质量管理,此外学生还可以间接参与高校的质量管理,如通过填写调查问卷对学校教学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第三,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充分体现了学生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并且为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尽管学生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但是将学生作为高等教育重要利益相关者并倾听学生的需求以及他们对学校各种工作的意见的看法已经成为共识。因此,为充分发挥学生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并保证学生参与的效果,高校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以及在质量管理中的现实需要,制定合理的学生参与制度和内容。
结 语
【关键词】中职生 实习生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039-01
1 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区别
1.1管理制度:学校的管理制度注重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建立积极向上、勤教乐学氛围提供制度保障,而企业的管理制度注重于员工的综合素质的发挥,为实现效益最大化提供制度保障。
1.2设备设施: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是在于认知层面,决定它的演示性;而企业的设备设施是在于生产性,决定它实用性。
1.3技术服务:学校的专业技术是教师的指导教学和演示教学,没有保障性;而企业的专业技术是服务需要的应用,有保障性。
1.4实训实习的实施过程:在校内的实训过程是对专业技术的学习认知;而在企业的实习过程是对专业技术的应用。因此,要实现中职生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的对接,首先就是要知道校内实训是一个专业技能的认知过程,而校外实习是一个专业技能的应用过程;其次要懂得校内实训是专业技能的模拟演示,而校外实习是专业技能具体的操作;还有就是要领会校内实训是教学过程,而校外实习是生产过程。
2 校内实训过度到校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学生方面
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面对企业严格的制度、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较大的劳动强度及工作压力,普遍无法尽快适应;加之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自我约束力,个别实习生表现出娇气和任性,逃避实习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来回实习单位的交通等。
2.2家庭方面
家庭对于中职生的实习工作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作用。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实习不太关心,认为只要孩子在实习就好了,反正家里不指望他们赚钱。
2.3企业方面
大部分企业出于节省人力成本的原因,对实习生的安置原则是哪些部门缺人,就将实习生分到哪里,学生期望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企业常以补充廉价劳动力来接受实习生,缺乏对实习生的系统技术培训和指导,不能做到定期轮岗实习和对口实习,管理性岗位的实习更无法落实。
2.4学校方面
学校也存在着校内实训设备、师资缺乏,校外实习管理不到位和激励机制缺乏的问题;另外由于实习单位分散以及专业不对口,带来专业教师指导和管理难度。
3 系统认识校内实训到校外实习的对接管理
3.1建立校外实习管理机制,提高校内实训管理的实效性
中职生校内实训到校外实习是专业技能培养和应用的系统过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中职生实训实习运行机制,确保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的承前启后,因此要有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由教学副校长分管,实训中心具体负责落实,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区别,组织实施有效的校内实训教学、与企业通力合作实施校外实习,从制度入手提高实训实习的管理力度,对实训实习工作的动员、组织、实施都要有条不紊,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明确并落实企业技术人员和带班教师的职责。建立规范样实的实训实习工作档案,收集和宣传优秀实训实习生的相关信息,营造实训实习工作的良好氛围。
3.2提倡企业管理意识,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
中职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健康心理、良好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就业创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这就要求中职教育更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过去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管理缺乏与企业的交融和对接,怎样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内企业管理意识的引导使中职生适应就业的要求,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营造校内企业管理意识和企业管理理念,在校内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及企业实用的实践技能。
3.3构建实训实习的动态管理模式,提升实训实习工作的质量
(1)企业方面。成立实习管理机构,指定联系人,积极与学校进行沟通协作,对校内的实训教学要求对口实习单位有专业技术人员定岗指导,对校外实习要求实习单位对每个实习生均有指定辅导师傅;能按时向实习生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学校领导和企业领导都要重视中职生的实训实习教育和人文关怀,为培养合格的中职生各司其职,共同努力,为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各自的力量。
(2)家长方面。提倡家庭辅导,家庭一直是中职生的第一课堂,这对于已经离开家园走上求学与工作的中职生而言更为重要。例如:孩子在学校实训和在企业实习遇到困难,出现轻率的言行时,作为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在校的实训情况和在企业的实习情况,并向学校及时反馈,多向孩子灌输就业的严峻形势、没有技能工作的艰苦不易等;明确家长作为中职生实训实习监护人的职责,能与学校协作沟通,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
(3)学校方面。在中职生实训实习期间要建立学生与学校;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各方良性的沟通机制。完善考评与激励机制,如:中职生在校的实训技能考核与评价和其实习必须有薪水,实习生的待遇与实习评价相挂钩等;选派实训实习优秀生进行更高层次专业培训,并鼓励其获得相应的培训证书;学生就业推荐与其实训实习考核成绩相挂钩。
【关键词】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教学管理
随着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以及职业教育本身发展需求,如何深入推进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而有效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质量工程中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
一、兼职教师教学管理出现的现状问题
目前,在兼职教师的聘任上缺乏长效机制,往往未从产业、行业和学科发展,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出发看待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没有建立可持续的融通机制。在兼职教师的管理中制度建设滞后,许多职业院校在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时,很少考虑兼职教师的任课时间、持续稳定、薪资报酬、任务安排等问题,缺乏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体系。在对待兼职教师自身存在问题上,对兼职教师的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没有花时间考察,对兼职教师教学方法技巧、驾驭课堂能力、按照教育教学规律高质量传授知识技术的能力没有花精力培养。有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和职业院校共同解决,但有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职业院校自身的努力。具体的体现在以下几点:
1、兼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学校外请的兼职教师来源很多,有来自行业的专家,也有来自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并且不会象招聘新教师一样通过笔试、面试等一系列程序来认定其任教资格,往往就是凭学校与企业达成的协议形成聘任合同关系。
2、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较少。因兼职教师大部分来自于企业,对教学方法、手段,课堂组织、学生心理、教学课件制作等缺乏了解。在实际聘请中,兼职教师从确定到直接上讲台,很少有机会系统地接受教学业务和教学能力上的培训。
3、兼职教师的教学行为欠规范。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学校方认为,兼职教师是来自企业的专家,他们不愿意也不积极来配合做日常的教学规范材料,如完整的课件制作及留存,课堂项目作业布置与批改留存,平时成绩的记录,期末成绩的录入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工作,现实中由教学秘书代劳。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较随意,保存不完整。学校方缺少对规范的明确告知和实施跟踪。
二、做好兼职教师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1、形成严格的兼职教师准入机制。
根据教育部教师[2012]14号文件《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规定,兼职教师的基本条件为:
(1)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热爱教育事业,身心健康;
(2)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能够胜任教学工作;
(3)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高级工以上等级职业资格(职务),特殊情况也可聘请具有特殊技能,在相关行业中具有一定声誉的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省级传人;
(4)初次聘请的退休人员,离开原工作岗位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特殊情况可据学校需要而定。
学校在选聘兼职教师时应严格按照以上选用条件,并对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能力考核。
2、形成长效的兼职教师培训机制。
兼职教师来自企业,教学能力较弱,人事和教学管理部门应采用专题培训、讨论、经验分享等方式,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指导提升,使兼职教师了解高职教学特点,并自如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兼职教师尽快熟悉教师工作特点与要求,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能力,过好教学关,更好教书育人。结对的专任教师要认真指导兼职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熟悉和了解本专业培养人才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教材,了解教学过程及要求,掌握课堂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命题的有关要求等。指导兼职教师制定授课计划,撰写授课提纲和教案,并审阅兼职教师全部教案。结对培养的指导老师每个月指导一次,每学期要听兼职教师上课2次以上。兼职教师要积极参加专业的教研活动,熟悉教学过程和教学规范,努力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技巧和师德风范,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尽快成为具有良好师德师风、教书育人的合格教师。每学期兼职教师要听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的课3-5次,并认真做好听课记录。
3、加强规范兼职教师教学行为。
学院应对教学任务进行明确告知。将课程培养方案、教材等至少提前一个月告知兼职教师,让兼职教师熟悉教学模块,接合行业,事先进行备课安排;在开学前,还可进行课程系统性研论学习,使其更加深入的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避免无计划无安排的上到哪儿是哪儿。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应实时全程关注,通过专家、同行、校内老师听课,学生反映,进行实时反馈,帮助兼职教师上好课。明确落实兼职教师的教师管理制度,学校方应将教师管理制度中对教师的教学管理及兼职教师的管理办法进行整理,事先明确告知兼职教师,并在实际管理中,依法办事。
4、建立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互动机制。
专职教师负责兼职教师的教学岗前培训工作,教授兼职教师基础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使他们能很快地适应教学环境,提高实际教学水平。同时,兼职教师也要对专职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分享丰富的工作经验、行业信息等。目前实施的“双进工程”计划,一方面组织本校教师,包括相关中职学校教师到企业脱产挂职锻炼,提升行业经历;另一方面请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参与教学工作,传播行业企业新技术、新方法、新趋势。
5、对兼职教师给予人文关怀。根据兼职教师的企业工作情况,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任务,弹性灵活安排他们的教学时间,在思想上加强引导和沟通,在教学上加以指导,在生活上给予关照,使兼职教师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从而把兼职作为自己事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对待。
参考文献:
[1] 邓云川.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与管理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 2012(03)
关键词:中职教育 教学管理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C-0018-01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对中职教育提出崭新要求。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强化中职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中职教育的普遍诉求。中职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中职教育受传统教育管理意识束缚影响较重,在很多地方还存在短板和缺陷,针对性展开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中职教育教学管理者,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改革传统学籍管理制度
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是让所有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助力。由于很多传统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一直被沿用,导致教育教学管理出现滞后和偏差。学籍管理就是典型代表,一般中职学校规定,学生需要在校学习三年才能进入社会实践,开始就业。这样的规定过于呆板,很可能会造成教育时间的浪费,如果因此耽误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还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从学籍管理入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今中职教育必须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中职学校培养学生就业方向有差异,学习内容和技能培训都不一样,灵活地调整学习、实践、就业时间段,不仅能够提升教育教学效度,还能促进学生学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如果废除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可以在学习阶段就业,在就业之后还能够重新进入课堂学习,这样便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对提升学生就业率有帮助,对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品质也有促进作用。如果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调整为不超过两年,也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就业实践机会,减轻学校教育教学的压力。
二、协调文化课技能课关系
中职文化课为学生学习知识打造基础创造条件,而技能课则是历练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二者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文化课和技能课并不是隶属统一操作主体,关于文化课技能课孰轻孰重的讨论在所难免。从就业角度而言,技能似乎成为重要支撑点,但文化课不能删除。为协调好文化课和技能课的关系,学校方面应该做出积极调整。
首先,要确定技能课的重要地位,围绕技能培养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习内容穿插文化课内容。在课时安排、资源配置上,学校要向技能课倾斜,对文化课要进行整合优化,减少文化课的课时数,增加技能课的课时数,或者是开设其他专业延伸课程,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其次,要注重文化课与技能课的配套,文化课为技能课服务宗旨不能变,在文化课内容选择时,需要全面考量技能课的实际需要,如果要培养导游技能,在文化课方面就需要多设计普通话、礼仪等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体现学生的专业特点,能够有效协调文化课与技能课的关系,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造条件。再就是要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供个,学生学习专业、学习悟性,学习基础都不尽相同,对文化课和技能课的学习要求也呈现个性化,学校要根据现实条件,为学生创设文化广场、读书角,提供图书、视频,利用早晚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进行自由实践操作训练,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三、强化职业素质教学管理
中职教育侧重技能教育为主,这是职教工作者的共性认知。但中职教育不能等同于职业专项培训机构,中职教育教学还面临更多教育任务和使命,职业教育不仅能给社会提供大批专业性人才,还要确保这些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品质,要让每一位中职学生都能够成为社会和谐的建设者、促进者。因此,对学生展开职业教育时,不能只看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塑造,为社会输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
中职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操作技能培训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过程,这也是中职教育特点决定的。一般技术技能操作培训,在工厂企业只需要几个月便可以达成,但在职业学校则需要几年的时间。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还要有较为深厚的知识做基础,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操守、道德修养、思想意志。因此,在中职教育教学中,为实现教育目标,学校要对教学硬件、软件进行更新升级,对师资力量进行整合优化,对教育教学环境进行改造。为提升实践操作品质,学校不仅要建设自己的实训基地,还要与工厂企业单位协调沟通,为学生争取更多实战机会,这对培养学生全面技能有重要帮助。
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改变传统学籍管理制度、协调好文化课与技能课的关系、强化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管理,对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旧有体制进行整合优化,形成崭新管理体系。中职教育工作者要改变教育教学意识,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为学生创造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2.实践教学体系构成的要素分析本文探讨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系统论视角并从宏观层面来构建与设计,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管理和保障等要素构成。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在整个体系中发挥驱动的作用,教学内容体系是教学目标体系的受动对象,是其具体体现,实践教学管理和保障体系在系统中起到调控和反馈作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图1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素构成图
3.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基本单元,系统的涵盖能力体系培养这一主线,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在整个体系中,它起着驱动和引导的作用。通过对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分析,软件技术专业按照“一心两力”的原则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其中“一心”指以培养专业能力为核心,“两力”指以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两个支撑点。在专业能力上重点培养学生的编码能力,熟练使用软件开发工具的能力,了解主流企业级应用软件的基本架构,会使用数据库软件,在.NET和JAVA平台上熟练地完成程序编码和测试等工作的能力;在方法能力上,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岗位工作的设计建构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料文献的检索与运用的能力,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良好的英语读写能力;在社会能力上,重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协作、踏实勤奋等精神。
4.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是实现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软件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编排按照从“基础—进阶—提高”的认知规律,设计为客户端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工程管理四大模块,构建“模块化、段段清”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内容体系中,课程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它控制着专业教学的基本进程。能力实训是面向工作过程的综合技术实践,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融合的途径,它强调特定意义上的技术系统性,项目案例通常为其载体的表现形式。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应用性,在教学中通常可采用项目案例教学,将工程实践项目和虚拟开发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项目”开启新知识;在“项目”设计的基础上,按照项目实施过程,将项目设计成一个个具体又容易掌握的任务,将知识点穿插于每个任务中,以完成每个具体的“务”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
5.实践教学管理体系高职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手段,而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包括管理制度和管理组织机构两部分。其中的管理制度是根据国家政策、教学实践条件与需求组织制定的,不同的职业院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设计。高职实践教学通常由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教学构成,因此,其实践教学管理机构也应由校内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和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组成。校内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践教学行政管理机构(教务处或校级实训中心)、教学系部(系级实训中心)组成完整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体系。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由校企合作委员会、员工培训中心等构成。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家长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名,不断的给孩子报名各种培训班。正是因为市场需求量大,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当前,中小学校外培训班存在着两大主要问题:一是名师效应。在校外培训班市场上,打着专家学者的旗号,成了许多大型培训机构惯用的伎俩和“市场通则”。宣传册或者网站上通常都打出,某教授为学科教材编审、中高考命题组专家,还附有知名专家学者与该机构负责人的合影。据调查,宣传上所说的名师,确实有但他们基本不上课,大部分任课老师实际上是没有经验的实习或者兼职老师,教学效果与其宣传的相差甚远。第二个主要问题是办学资质。很多机构的报名咨询处墙上往往都贴着证明其影响力的各种证书,但唯独不见其相关办学资质证明。虽然教育部门负责审批发放办学许可证,但面向中小学升学补习的众多机构,基本都未经教育部门审批,而只是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培训机构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资格,其虚假宣传广告谁来监督和管理,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问题令人堪忧。
特别是现在的中小学校外培训班市场火爆,社区、网络、手机、学校中遍布培训班的宣传广告,一些资质差的培训机构以名师效应,荣誉榜单、个性化一对一教育等虚假方式招揽生源,造成时间精力、金钱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认真考察中小学校外培训班的教学质量。而目前校外培训班的教学质量往往与名师的资质和数量所挂钩,而且口碑效应也会影响很多家长,总体来说,主观成分较多,客观成分较少。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的中小学校外培训班教学质量评价模型。
本文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指标因素从三个不同角度专家、家长、学生,综合评估中小学校外培训班的教学质量,可使得评估更加合理、公正,同时为学生家长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因而更加具有实用价值。
二、模糊综合评判法
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能做出比较全面、客观评价的一种决策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基本步骤是:确定评判的因素集、确定因素权数、确定评价等级、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判、二级模糊综合评判、计算综合评判值,下面详细阐述。
1.确定评价教学质量的因素集
评价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多方面,评判指标的选择,是通过分析培训班课堂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经归纳分析后确定的。因此,将影响考核的主要因素分类,即设评判指标集合如公式(1)所示。
2.确定中小学校外培训班教学质量评判因素权数
对每个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及子指标都分配一个权数,与指标集合及指标子集相对应,如公式(2)和公式(3)所示,并且所有指标的权重之和为1,如公式(4)所示。
三、基于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的中小学校外培训班教学质量评价
评价培训班的教学质量要求体现教学过程的诸多细节,有很多因素无法定量描述,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能得到培训班评价教学质量的综合成绩。本文以某机构培训班中小学英语课程作为调查对象,下面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1.中小学校外培训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确定
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来说,教学质量的评定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因而评价的指标很多,选择从学生、家长和专家角度出发,作为一级指标评判教学质量最为合适。其中学生对培训班的教学质量反映的最客观、直接,所以设定学生的权重最大,专家是对培训班资质的考察以及教学过程的权威考评,同时不能忽略家长对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的反馈。
学生评价是教学质量满意程度的直接体现,是对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检验。指标选取主要从培训班的学科内容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教师讲解清晰透彻、容易理解,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老师是否予以解决,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沟通,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让学生喜欢,培训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化。因此可以择选内容针对性、知识理解程度、答疑、互动沟通、授课方式、学习积极性五个指标。
家长评价就是培训机构的口碑营销,指标选取可以选择学生的成绩是否提高,培训机构的教学环境,以及培训机构是否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家长。因此可以选择教学效果、教学环境、教学反馈三个方面作为指标。
专家评价是具有权威的评价,通常学生家长对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和教师经验等无法进行考证,专家可以查询培训机构的营业执照、审查教师的资历。中小学对上课老师的评价仅仅是喜欢不喜欢、讲的好与不好,而专家可以分析老师的授课方式、课程设计等。一个好的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专家可以评判教学管理制度是否规范合理。因此可以选择办学资质,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制度三个指标。
综上中小学校外培训班教学质量评价由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专家评价3个一级指标及12个二级指标共同构成(如表1所示)。
2.权重分配及评价关系
3.成绩评判
根据二级综合评判模型,由公式(6)可以得到各个评价指标的评判结果,计算结果分别为B1、B2、B3。根据w 值可得到该培训班中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的综合成绩是80.59分。此成绩由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共同总结得出,具有评价全面性与综合性的特征。该方法选取了与培训班教学质量相关的三个因素集,确定权重和评价等级,通过家长、学生、专家三个方面对其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该培训机构在教学质量方面的不足,便于家长客观的选择培训机构。由此看出,此模型能够很好用于校外培训机构教学质量的评价。
四、结论
本文阐述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中小学校外培训班教学质量效果,避免了口口相传、打分评估主观化的缺点,此方法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使得评价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并且为学生家长提供了更为精确全面的信息,有针对性的选择校外培训机构。
参考文献:
[1]金思,王小丁.论课堂教学的有效与有趣――校外培训机构教学的启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1):45-46+59.
[2]周卿,王璇.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现状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23):250-251.
[3]曾蔚阳.基于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评价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4):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