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教育职业规划范文

音乐教育职业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教育职业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教育职业规划

第1篇:音乐教育职业规划范文

论文摘要:自我效能实际上是指人们对成功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新课程标准下,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能有效帮助学生做好未来职业规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音乐教育人才。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现象的发现及其理论的建构备受心理学家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大量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在人类个体和集体活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代教育尤其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效能理论在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该理论一经提出就被运用到教育当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扩大,如何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使其能够正确认识课程改革新要求,做好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准备,是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习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

自我效能实际上是指人们对成功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理论上,自我效能具有四层含义:⑴自我效能是个体对其能做什么的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和评估;⑵自我效能是个体整合其各种能力信息的自我生成能力;⑶自我效能具有领域特殊性,即个体对完成不同的任务,或达成不同的特定目标,其自我效能判断会有所不同;⑷自我效能形成后最终会成为个体的一种内在自我信念。

班杜拉认为,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信息源获得关于自身才智和能力的信息进而形成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的信息源主要包括⑴作为个人能力指标的亲历的掌握性经验;⑵通过能力传递以及与他人比较而改变效能信念的替代性经验;⑶使个体知道自己拥有某些能力的言语说服;⑷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用以判断自己能力、力量或技能状况的生理和情绪状态。

学生自我效能只是对学生完成有关活动任务的自我效能的笼统的、概括的称谓。学业自我效能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习和作业能力的主观评价。影响学生自我效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除了班杜拉提出的四种效能信息来源之外,还有一些非常具体的影响因素。包括:⑴目标设立:学生设立了目标或赋予了目标,就可能经历实现目标的自我效能感,做出尝试实现的承诺,积极参加他们认为会实现目标的各种活动。⑵信息加工:对学业材料的认知加工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效能,因为在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材料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他们会获得有关自己学习情况的信息。⑶榜样:在学校情境中,学生是从同伴和教师那儿获取替代性自我效能信息,榜样在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⑷反馈: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已证明,反馈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的重要方式。⑸奖赏:奖赏实际上是一种外部强化,具有信息性和动机激发性。班杜拉指出,在个体掌握了某些知识和技能,显示出自己有能力时,外部强化的恰当运用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

二、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师音乐专业教学改革便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具备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发展要求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高超的专业技术、精湛的教学技能,由此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是教师教育、职业教育,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学生将以教师为职业,并为此接受一系列的相关教育;是审美教育,因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审美贯穿于整个音乐教育过程;是创新教育,音乐教育是促进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教育,通过音乐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人文教育,音乐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注重人类精神和人类道德的培养,是审美能力与完善人格并重的教育;是终身教育,音乐是陪伴人一生的学科,音乐教育专业是人类终身教育的基石,是终身热爱、学习、传授音乐的坚实基础。

高师音乐教育应当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学生音乐实践,鼓励其音乐创造能力的发展;突出音乐专业特点,加强师范教育,提倡学科综合;立足于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紧跟社会发展,注重学科发展的教学理念,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广的一专多能型教育人才。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1.正确理解新课标要求,设立正确、适度的学习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发展要求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较长远的学习目标是学好各项专业技能,成为未来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他们所受的是职业教育,他们是学习者,也是未来的参与者。为了让学生尽早地进入教师角色,就必须在高师学习阶段让他们尽早地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与内容,了解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和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新要求,帮助其做好未来职业规划。在此基础上,设立正确、适度的长期学习目标,为成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做好一切准备,全面发展自身各项能力,逐步达到中小学新课标要求,有效地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

长远目标不能及时地为学生当前的学习行为提供有效的刺激和引导,近期目标将长远目标分成若干较容易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近期学习目标逐步达成,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自我强化的效果。这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逐步变得有职业技能,离长远目标越来越近,从而增强其音乐学习自我效能感。

2.对个人能力的准确定位

个体在身心发展、知识背景、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千差万别。学生对自身已掌握哪些专业技能、音乐学习的能力如何,自身的优劣势是什么,必须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这对于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新课程标准下,高师音乐教育是终身教育,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那些认为自己在理解材料时要经历巨大困难的学生较容易产生较低的学习材料的自我效能感,而那些觉得自己有能力应对材料信息加工的要求的学生就觉得自己是有效验的。”1在清醒认识自身能力的前提下,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一定学习策略,提高理解学习材料的能力,将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判断,促进学习动机的发展。

3.积极向上、成熟乐观的学习态度

情绪也是影响个体效能判断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情绪能够增强自我效能直觉,而消极情绪则反之,引发的情绪强度越大,对效能信念的影响越大。音乐学生的学习态度对自我效能感有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下,中学音乐课程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价值观”,要使学生达到这一目标,准音乐教师在专业学习中首先要有所体验。帮助音乐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师生团队合作、友爱关怀的协作精神,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从而不断促进学习发展,提高学习自我效能,形成良性循环。在未来的音乐教师职业生涯中,将自身所学所感所想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新课标的新要求。

4.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成功的榜样示范能向学生传达出他们有能力,并能激发他们去进行尝试活动;而观察到失败,则可能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组织学生活动。”2在学习过程中,成功案例总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来引导学习过程,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远至中外为人类留下宝贵遗产的伟大人物,小到身边的老师、同学,他们的成功经验,行为中体现出的闪光信念,专业学习中的优秀品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榜样的自我效能影响着学生,从而激发其积极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音乐学习近期目标的达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推动其对长远学习目标的完成。因此,音乐学生自身也可以成为榜样,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逐步地完成各阶段学习目标,取得更大的学业成就。

5.及时、恰当的学习反馈和积极归因

反馈是影响学生学习自我效能的重要方式。“……归因反馈的方式和时间很重要。将学习成功归因于机遇,或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都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将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都会增强自我效能感。”3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教师针对学习情况,及时、适度、正确地反馈学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的反馈要准确,成功与否要清楚公正,不能含糊其词;学生的自身评价要客观,不能主观臆断。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成败分析,引导其进行积极归因,给予学生鼓励。而学生则能够对学习成功与否有客观的认识,并能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学习方法不得当,没有很好地掌握音乐学习的特殊规律,学习还不够努力刻苦,学习策略还有欠缺等因素,将学习失败的挫败感减小到最低,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认清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做好就业准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师音乐教育要重视学生自我效能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实现培养合格的新型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目标。

注释:

1.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3:109.

2.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3:111.

3.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3:112.

参考文献:

[1]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 方案.

第2篇:音乐教育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高师;音乐班;专业引领;班级管理

一、五年制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

(一)学生身心处于青少年至青年的成长过渡期

五年制高师是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特殊产物,其生源为初中毕业生,入学年龄一般为16周岁左右,还是未成年的青少年,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思想单纯,思维活跃,个性开放鲜明,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缺乏理性思考能力,容易受外界不良事物的干扰和影响,易走极端。

(二)学生专业、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受扩招、艺考热的影响,近年来,五年制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中考成绩偏低,有的学校录取分数线甚至低于普通高中的分数线,部分学生因文化成绩不好,临时抱佛脚学了点音乐或舞蹈,幸运的考了进来,因此专业底子也很薄弱。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学生对音乐颇有兴趣,刚开始大多数学生对专业学习有较高的积极性,但对音乐众多专业课程学习的认识不够全面,以为学习音乐就是唱唱跳跳,很轻松,面对枯燥乏味的专业技能训练需要长时间的静心磨练时,很多学生表现出了怕苦怕累的畏难情绪。对于文化课学习,大部分学生不喜欢,甚至敷衍了事,并且摆脱不了初中时老师、家长看管的被动学习模式。

(四)学生对未来迷茫,目标不明确

在15级之前,虽然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就能取得小学教师资格证,但许多地方教育部门已规定大专毕业生不能参加小学教师入职考试。因此部分学生考入高师的初衷只是想先拿个大专文凭,而对未来自己到底做什么并没有考虑太多,这些学生学习盲目,无明确目标,无追求,对未来一片迷茫,学习松懈,放任自流。以上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状况,无疑给班主任管理班级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而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班主任是班级的直接管理者,是校纪校规的执行者,是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桥梁纽带。肩负着引领、指导、帮助学生成人和成才教育的双重职责,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必须起到导师的作用。在五年制高师院校中,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注重专业班级的特色管理,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专业引领”式班级管理探索

(一)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是“专业引领”式班级管理的前提

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任课教师,对本专业知识了解全面系统,由音乐教师担任音乐专业班班主任能够更好地在学习上对学生进行具体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督促;在学生专业发展规划方面能提供合理化建议与引导;在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方面能进行针对性引领与指导。同时,音乐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在日常教学及各类演出、比赛活动中得以展示,能在学生中起到一定的榜样示范作用。专业教师的个人魅力,在青年学生中会产生崇拜心理,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专业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能在思想、行为上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有利于良好班风、学风的建设。其次,音乐教师担任班主任,因与其他音乐专业任课老师熟悉,能随时了解、掌握每位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便于配合任课老师督促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更有效地管理班级。此外,音乐教师担任班主任还可以为班级学生提供更多专业实践、锻炼机会。音乐教师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学生进行各类专业观摩与演出,推荐、指导学生经常参加校内外音乐竞赛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展示音乐才能,锻炼、提高实践能力,拓宽专业视野,引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确立理想和目标。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师担任音乐专业班班主任是最合适的选择。

(二)“专业引领”式班级管理的具体实施

1.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引领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建设优良班风。很多学生入学前只是喜爱音乐而选择音乐教育专业,并不清楚自己所选专业的特点、发展方向,对今后自身的发展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班主任可通过新生入学的第一次班会课进行专业教育,组织召开新生家长会,观摩往届毕业生的毕业音乐会等形式,向学生和家长介绍学校音乐专业办学历史、成果,专业课程的设置,本专业的发展现状与优势,专业培养方向以及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师资,实地参观学校教学设施等等。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从而培养、促进学生对学校的热爱,激发学生对音乐专业学习的兴趣,培养、增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班主任通过新生入学专业摸底观摩会,了解每位学生的专业情况,指导每位学生制定合理、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引导学生清楚的了解所学音乐专业的特点,明确自身今后的发展方向,尽快完成初中生到师范生的角色转变,投入到师范职业教育的学习中去。待每位学生都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班风就正了,班级管理工作做起来就顺利了。2.引导学生学习全面、扎实的专业及文化知识,建设优良学风。专业引领在班级建设,尤其是良好学风形成方面至关重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经常与其他专业任课教师和文化基础课教师联系,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鼓励学生坚定信心,坚持理想和目标,并具体指导学习方法。在一至三年级学习阶段,班主任可定期邀请音乐专业的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优秀学长作专业讲座,他们用切身体会、亲身经验专业引导学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所学专业内容,指导具体学习方法;进一步明确音乐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文化基础课等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和层次关系;更深入地了解每门课程及技能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以此不断促进学生对音乐专业学习保持兴趣,并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专业技能,为进入四五年级大专阶段的专业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大部分学生将兴趣变为爱好,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就自然形成,班级管理工作也就不会困难了。3.以专业特色的活动为载体,增强班级凝聚力。班级活动是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能力、展示个性特长的重要舞台。班主任应积极组织、动员、鼓励、支持学生发挥音乐舞蹈特长,参加各种校园文艺活动。如:由班主任组织的每学年班级定期专业汇报演出,每年由学生自行组织的学校迎新晚会、每年的校红五月歌咏比赛、校园歌手大赛、舞蹈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娱演出,以及由专业教师组织或推荐参加的校外专业演出和比赛等等。无论是班级集体,还是小组个人,学生通过活动,他们的实践能力、竞争创新意识、团队精神以及事业心、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都得到了锻炼、提升,并且每次活动都在强化音乐专业特色,让学生时常保持着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还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4.指导、帮助学生规划未来之路,增强升学、就业竞争力。从学生刚入学开始,班主任就可以定期召开主题性班会,通过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学生进入四年级(大专阶段)第二学期时,班主任就应着手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帮助每个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未来之路和职业规划。指导学生掌握就业相关技巧,提高升学、就业竞争力。班主任可利用自己对音乐专业及相关职业未来的发展的把握,客观地为学生讲解、分析本专业的就业形势,根据学生的特长规划未来。五年制高师学生在进入五年级(大二)时,班主任就可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为学生就毕业后是选择就业还是参加5+2专转本升学,给学生提供建议和参考意见。部分专业突出、文化课成绩良好、自己有转本意愿的学生,鼓励其认真准备转本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专业成绩一般,没有较突出的专业特长,则引导他们尽早考虑今后合适的工作岗位,班主任鼓励这些学生,尤其是女生可以考虑到幼儿园或社会早教培训机构就业,指导这些学生早作准备,帮助联系到相应的单位实习锻炼。对于专业突出、但文化课基础差的学生,班主任通过学校和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进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做兼职或专职教师,或进小学先做音乐代课教师等等,努力帮助、指导每位学生规划好未来之路。总之,在五年制高师院校中,音乐专业教师担任音乐专业班班主任,可较好地利用自身优势,结合音乐专业特色,探索出较为合理、科学并适合学生的管理方法,引领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与学风,降低班级管理难度,提高班级管理效率,促进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董丽丽.浅谈高职院校“专业引导”式的班级管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2]徐丹丹.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J].企业导报,2011年第21期.

[3]赵志华.浅谈学校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的优势——以长江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6月.

第3篇:音乐教育职业规划范文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国家加大了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建设。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顺应形势,大胆革新,在全国首次试点,提出初中起点“六年一贯制”本科层次的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的方案。从2010年开始进行正式招生,进行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

所谓“六年一贯制”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即从初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设置“六年一贯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采取公费定向培养方式,培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巧、教育技能、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的复合型教育工作者,以此达到小学教师本科层次的学历要求。在保证生源质量的基础上综合培养、精心打造,并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促使毕业生回农村小学任教至少八年以上,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村小学的师资供给。培养方案在整体规划与设计上体现“六年一贯,综合培养,分向发展,有机衔接”的特点。“分向发展”指的是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分专业培养,音乐教育即其中之一。“六年一贯制”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招生制度的创新,保证了生源的质量

生源的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生源竞争日益激烈。对于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而言,音乐学方向的优质生源明显不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行小学教师待遇低。这种现状决定了大多素质较好的高考生填报志愿时刻意回避了小学教育专业。第二,专业选择。由于音乐学专业考生在录取时只要通过了专业考试,其文化录取线要大大低于其他专业。这一现象促使那些文化成绩较差、综合素质较低、高考无望的学生纷纷选择音乐学专业。大批毫无专业素质生源的泛滥,其灾难性的后果可想而知。第三,普通高校扩招的影响。开设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属于二本,其招生层次决定了生源的先天不足,在其他重点院校扩招并先行录取的基础上,可供选择的生源已所剩无几。第四,年龄因素。高中毕业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岁及以上,这种年龄如果之前没有经过专业训练,那么无论是生理机能还是调式音准、音乐感觉等专业能力方面的训练,都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所有这些,直接导致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生源的不足的现状。

针对这种状况,“六年一贯制”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在招生制度上进行创新,保证了生源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初中起点、择优录取。从初中毕业生中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招生。一方面,真正体现了师范院校的优先选择权。为确保公平、公正,省教育厅明文规定,考生成绩必须达到当地省级师范高中的录取线,同时必须参加由培养学校组织的包括文化知识笔试、教师职业发展的潜质测试和艺术专业技能测试在内的综合测试,再将考生成绩按照综合排名进行择优录取,以此确保高素质、高学历的小学教师生源质量。另一方面,从年龄上保证了音乐专业技能技巧训练的效果。初中毕业生正是15岁左右的年龄,此时进行声乐、器乐、舞蹈及视唱练耳、音乐基础理论等音乐专业训练正是恰当的时候,能取得较好效果,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第二,公费教育、定向就业。现在普遍实行的收费师范教育制度,读大学是一笔较大的开支,对于贫困的农村家庭更是难以承受。加上音乐专业学习的高投入低回报,致使大批优质寒门子弟不愿意报考小学音乐教育专业。而采取公费教育制度,学生的经济负担将大大缓解。同时,定向就业的政策,免除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后顾之忧。第三,六年一贯、缩短学制。初中毕业之后,通过六年的学习即可拿到本科文凭,这不但比正常的高中——大学要节约一年的时间,还免除了高考的压力和落榜的风险。所有这些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和吸引力。他们的报考,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小学音乐教师提供了优质生源保证。

二、培养方案的创新,保证了师范教育的本质

长期以来,关于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师范音乐教育培养方案的讨论一直在不断的争论和探索中前行。师范生的培养方案如何体现自身特色与目标?怎样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方案相区别?怎样处理站稳讲台与站稳舞台的辩证统一?……关于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并没有形成共识,也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方案和可供参考与推广的模式,导致音乐教育方向师范生的综合能力与专业技能经常处于本末难分、两难为用的尴尬境地。许多师范本科生在毕业以后并不能完全胜任教师的工作,出现“高师生不会教学”的局面。

针对这种状况,“六年一贯制”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按照“初中起点,六年一贯,分科培养,综合发展,定向就业”的原则,并采用二·四分段分专业方向模式。即学生入学后前2年按中职学生注册学籍,学习基础文化课程和通识课程;2年期满参加当年普通高校招生对口升学考试,考试成绩达到省当年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升入本科层次学习4年。本科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颁发初中起点本科文凭及学士学位证书。其培养目标为: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全面、音乐专业知识扎实、音乐技能娴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教学能力强、具有实施音乐教育和一定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为建设小学音乐骨干教师队伍和培养小学音乐教育带头人奠定坚实基础。围绕这一目标,从培养规格、修业年限、最低学分、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实践性教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等各个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具有全面发展型(思想品德、文化素养、专业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综合型(音乐学科与相关文化学科的交融与结合)、创新型(新型师范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概念等)的复合型人才。体现了“以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为目标”的真正意义上的师范性。

三、课程设置的创新,保证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按照“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的办学定位,“六年一贯制”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音乐专业技术技能以及能够胜任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方法、观念和能力而展开。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的“高、精、深”的学习模式,侧重与强调学生学习进程的规范性、学习内容的全面性以及学习效果的突出性。整个课程开设共分为五大板块,分别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任选课程”、“辅修课程”、“实践课程”。较之高中四年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开设,其课程设计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共性、个性与小学教育的特性培养,突出综合能力与专业技能,强调实践能力。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综合素养,具备基础教育必需的教师技能,课程包括现代汉语、数学、历史、美术、小学生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师范本科音乐学专业应有的技能技巧及教学能力,课程包括基础声乐、基础钢琴、舞蹈、音乐理论、视唱练耳、音乐史论等。通过“任选课程”的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界面,开拓视野、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张扬个性,课程包括声乐演唱、器乐演奏、民族舞蹈、合唱指挥、音乐欣赏、音乐美学等。在“辅修课程”中,规定每个学生须从“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辅修课设置一览表”中选修本专业方向以外其他任一专业方向的辅修课程模块,共20学分。使学生在自己的主修专业之外,学习另外一门辅修专业,为今后胜任多门课程的教学打好基础。在“实践课程”中,通过教学实践和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和舞台排练及表演等艺术实践能力,使之即能站稳讲台,又能站稳舞台,并能组织艺术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专题调查研究、音乐会、班级晚会、专业汇报演出等。通过教学五个板块的优化整合,有序进行,为培养素质高、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的优秀小学音乐教师,顺利实现培养目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思想观念教育的创新,强化教师职责

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师,面对艰苦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品德和敬业爱岗的精神品质,是不可能长期安心于农村的教育事业的。因此,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流失量非常大,而且缺乏充足的候补。

初中毕业生的年龄发育阶段,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到成熟时期。在进行基本素质教育、教师技能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同时,“六年一贯制”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在思想观念的教育上也十分重视,且不断进行创新与实践,在长达六年系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通过心理引导、专题讲座、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加大对学生的爱心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们对于自己将要从事的教育职业在思想上、情感上达到认同、接受和喜欢。以此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养成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从而能够真正全身心投入到未来的教师职业中,任劳任怨、坚持不懈,为祖国的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五、就业体制的创新,既缓解了学生就业压力又稳定了农村小学的师资队伍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以及毕业包工作分配制度的瓦解,现实的社会生活让许多大学生面临就业选择的巨大压力,导致高校入校学生对于自己将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不明确,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给在校的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压力。为推动农村小学教学体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六年制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由县(市、区)教育局协同财政、编办等部门,确保定向培养生有编有岗。同时,省教育厅规定,考生录取之前,考生由其家长、生源所在地县、培养学校三方签署公费培养、定向就业的协议,规定公费定向生毕业后必须回定向县市区县以下农村小学从事教育工作不少于8年,并载明对不按协议就业者的处罚条款。这种新型的教育就业体制,既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缓解了就业压力,目标明确,学习安心,解除了后顾之忧,又让广大农村小学有了师资来源和队伍稳定的保证。

从2010年招生以来,“六年一贯制”目前已有三届在校学生,这种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还处在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之中。尽管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的优势已经崭露头角,但未知的领域还很多,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完善这种新型的培养模式还任重道远,有待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取得辉煌的成绩,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4篇:音乐教育职业规划范文

当今社会需求的是专业技能好、综合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培养的艺术人才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传统的单一的精英型培养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目前市场对于人才更多元化和更具创新性的要求。当下是艺术走向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太多的充斥,太多的抉择和阻碍。因此笔者认为,与时俱进的艺术才是当代的艺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艺术。我们需要从生活中提炼艺术,让艺术贴近生活,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艺术院校的人材培养模式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学生的模式需要探索:如何从培养阳春白雪的精英型专业人材模式到培养适应市场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材模式的探索。本文以艺术院校声乐表演专业为例,探讨艺术院校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创新途径。

艺术院校声乐表演专业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创新探寻

(一)形式创新

1.拓宽声乐表演在技法上的界定艺术院校在声乐表演专业设置上分为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近年来增设通俗演唱专业。在艺术院校声乐表演传统教学模式中,美声和民族分别属于两个教研室,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范围局限于唱法的划分范围。近年来,在此培养模式下,我国培养出一大批歌唱家,廖昌永、杨洪基、刘维维、幺红、郑咏等歌唱家的演唱即为美声歌唱的典范。蒋大伟、阎维文、、宋祖英就是我国当今民族唱法的优秀代表。艺术院校培养声乐表演人材时一般都按唱法技巧进行分类教学。笔者认为,为了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我们应该打破分类的隔阂和壁垒,培养“通才”,例如我国著名的歌唱家谭晶将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结合在一起,得到了很大的反响和欢迎;再如吴碧霞,将西洋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歌唱法融合在一起,达到了自己艺术的高峰。只有培养“通才”,提高本身的综合专业素质,毕业生才能在社会市场上找到个体与大众的契合点。因此,在我们的教学模式探寻中,能否在保持现有民族声乐教研室和美声教研室的情况下,增设“民美声乐教研室”、“民通声乐教研室”、“美通声乐教研室”等。探索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相结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相结合,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相结合等问题。为更好的因材施教,培养复合型声乐表演人材作出努力。

2.拓宽声乐表演在课程上的设置目前,艺术院校声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相对比较单一,缺少考虑当前社会整体实际的需求,也较少考虑怎样有效培养不同类别的学生,大多数只讲求技巧的深度,而不注重适应型人材培养的广度,造成其实际上是培养“歌唱表演家”的目的,“这样只注重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识面不宽,文化修养与素质不高的现象”,②增强了就业的难度,因此,艺术院校在培养人材时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改革拓宽陈旧的课程设置,明确培养目标,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训练方式及学习方法。具体来看,首先,课程内容方面,根据专业的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方向,组建与市场接轨的课程群,拓宽专业设置口径,充实专业中的主干及相关课程,增加实用型、技术型、研究型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低年级学好专业基础、打好基本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自身条件、个人意愿等引导学生进行课程群的选择,发展和完善基础课和理论课的同时,尽可能使学生更多的选择选修课和特色新课,或者适当进行跨学科的课程横向学习。其次,授课形式方面,将声乐课程教学从传统的琴房教学中走出来,在传统琴房教学的基础上,采用示范公开课、集体会诊课、舞台实践分析课等多种课程授课形式,形成声乐基础理论课,一对一个别课,小组课,合唱课,声乐教学实践的声乐教学模式。最后,授课媒介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音像资源进行多方位的深入学习。可以通过录音法和录像法欣赏作品、欣赏自己,让同学们观看,如条件允许最好多请专家、名家点评,分析不足,查找原因,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声乐演唱水平的有效途径,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结合声乐教育的特点,给学生创造“教与学”的环境。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有了歌唱。歌唱是一门精湛的艺术。它和文学,绘画,戏剧,影视,建筑,饮食等一起构成人类的文化生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具有双向作用,它对歌唱者产生舒解作用的同时,使听者受到激发并产生共鸣,双方都能得到艺术享受的规律。声乐艺术为人类需要抒发感情而创造了声乐艺术,人类生活的实践又证明了它确实拥有其他种类并不具备的优越性,所以,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就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就和人类需要其他事物一样,必然需要延续下去。传统的声乐教学过分的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学生始终处于言听计从的被动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体现,导致师生对声乐审美观念的差异和冲突、个性之间的冲突、有外因或无外因而产生的某些误解等等,这样对学生长远的学习来说是很不利的,所以,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声关系,给学生积极创造“教与学”的环境。同时,声乐具有特别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艺术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学,而且多给学生“教”的机会,在“教”的过程当中,学生自己摸索体会歌唱的技巧、旋律以及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总之,只有在这些形式上做了创新,改革比较彻底的话,学生才能够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中走向多元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和当下社会人材需求接轨。

(二)方法创新

1.舞台实习增强学生信心在学习和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的过程中,光靠教学版块肯定是不行的,随着音乐教育的大众化,“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审视时势,并且根据市场需求来改革音乐教育毕业生的就业观念”③。这就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舞台,从声乐的教育特点出发,从舞台上获得自信与锻炼。“从职业意义上讲,要培养人材就必须把岗位目标、市场机制纳入到艺术教育中来。”“山西艺术学校积极”吸引资金,精心创作了舞剧《一把酸枣》,并把它作为探寻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路石”。“学生在于艺术家同台演出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④锻炼了能力。这种模式是值得我们提倡的,只有在舞台上,学生才能得到切身体会,得到快速的进步。

2.社会实践中检验学生能力社会是每个大学生的检验地,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要求加强社会实践实习等能力,音乐专业尤其是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尤其要求如此。艺术专业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能力的高低是学生就业率高低的重要标准。建立艺术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对于学生提升专业的社会实践能力来说是个很直接的方法,是做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成功对接的有效途径。⑤因此艺术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材时,必不可少地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中充实完善自己。

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应用型人材培养途径

(一)了解学生就业预期,共同探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艺术院校音乐类专业就业率偏低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普遍缺少职业规划意识。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课程、开展讲座等各种形式了解学生对于就业的预期,正确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未知,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进入艺术院校的学生,一般都会把精力投入在培养艺术技巧方面,却很少思考以后自己要从哪一方面发展。报考艺术院校的学生,由于报考前和大多数高考生一样,选择专业比较盲目,因此没有指定更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在艺术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很多学校更重视专业的攻略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整体的职业规划。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在毕业面临就业时比较盲目,很多市场需求的对于能力和素养的要求都没来得及准备和培养,导致就业率很低。要培养艺术院校声乐表演专业应用型综合性人才,职业规划师很重要的一部分。

(二)因材施教,明确人材培养方向

1.针对于立志从事声乐教师的学生对于立志从事音乐教师的学生,应该从开始就不只注意培养训练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其“授”的能力。对于此类学生,可以借鉴高等师范院校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方法。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学生时,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讲台授课的能力,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基础、音乐教学论等课程,也就是说,艺术类院校在培养此类人材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学生怎么样去唱,还要注意如何去教。音乐教师就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如果自己的专业虽然做得如火纯情,但是不懂得给别人传授也是不行的。

2.针对于立志报考研究生的学生研究生一般以研究性质的理论知识为主要任务和目的,因此艺术院校声乐专业的学生在选择报考研究生的时候要慎重考虑,理论上对自己的要求要高一些。这就要求在平时加强专业技巧的同时,要注意理论知识方面的加强。学校可以通过讲座甚至开设课程的形式,来知道学生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并且找到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继续进一步深造。

3.针对于立志从事声乐表演的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讲,在培养立志于从事声乐表演的学生时,应该注重的方面和立志从事声乐教师的方法是相反的,这是因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他的目标就是站稳讲台,传授知识;而作为表演者,他的目标就是如何在舞台上将音乐歌唱艺术表演得淋漓尽致。因此对于此类学生,社会实践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这个环节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分为几个小环节来做。首先,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并且学会感情充沛地表达感情,力争能够感染观众;其次,在经过专业的歌唱发音表达训练过后,学校可以搭建平台,在小型的舞台上,比如学校玩会以及各类舞台上充分锻炼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踏出了实践的第一步。还可以经常以班级为单位或以教师个人组织小型声乐演唱会,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歌唱技能、心理素质、舞台经验等方面得到锻炼,通过教学体验和艺术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最后,在利用好学校的舞台后,可以进一步利用社会的资源,在自己寻找机会的同时,学校可以给学生搭建从学校到社会的桥梁,充分利用各个舞台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共同促进歌唱艺术的绽放。

4.针对于立志从事音乐相关范畴的学生针对立志于从事音乐编辑与发行、广播电视音乐类节目策划与制作等传媒行业的学生,可以注重专业基础、相关传媒以及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充实。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学生时学习的主体,虽然在艺术类院校开设和非音乐专业的困难很大,但是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去向自己喜欢和立志从事的行业方面靠拢,在实习以及施舍实践时,找和自己以后想从事的行业的契合点,从而完善综合素质,有准备地有自信地就业。

5.针对于立志于从事跨域音乐范畴的学生音乐是一门感情的艺术,是一种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综合的艺术。因此艺术院校在开设课程以及平时个方面都注重学生艺术感性思维方面的开发,这对于立志于从事跨域音乐范畴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音乐能够培养人的情感,提高人的素养,但是想跨域音乐范畴,不仅需要感性思维,更需要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艺术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开设的课程范围比较狭窄,平时可以多开一些相关逻辑及理性选修课以及以学校团体的形式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5篇:音乐教育职业规划范文

一、幼教专业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各专业迅速扩招造成的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学生素质差异巨大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幼教专业的招生,在招收时主要是以综合文化课程度和面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由于对于综合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所以不会过于严格的考察某一门专业的深入能力,更不会以钢琴水平的高低作为决定学生去留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学生入学后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钢琴水平还停留在对钢琴知识的最简单认知上,甚至有些学生从未接触过钢琴。相对于这些学生,有了一定钢琴基础的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和他们一起同步从最简单的触键和指法练习开始学习,就会造成严重的时间浪费。而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同学一方面得不到教师应有的初级辅导;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心理暗示,丧失学习的自信心。所以,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分层次教学理念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通过分层次,有区别的对待具有不同心理倾向和个性特征,不同知识基础与领悟能力的学生,预防和克服学业不良习惯,是差异显著的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力求把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有机的结合,既使全体学生达到基本的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又使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得到可能的发展。简言之,“分层次教学”是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为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打基础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三、幼教专业钢琴课分层次教学策略

1、钢琴课分层次教学模式

分层次的教学模式按照以下四步进行:

第一步,有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努力,做好学生的心理建设和心理辅导工作,让学生知道分层教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钢琴层次,以便分层教学的顺利实施;

第二步,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中要使优等生“吃得饱”,又要激发学有困难的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学情和学生的志趣特征。

首先对所有学生的钢琴水平进行综合测试,包括钢琴基本技能、钢琴即兴伴奏水平、钢琴即兴演奏水平等方面。通过测试,教师可以清晰了解的学生的钢琴基础,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个性特点,把学生A组:奋勇赶超组,主要是树立学生信心,激发学习兴趣;B组:积极进取组,激励进取;C组:先进示范组,精益求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然后根据分组,正式开始分班;

第三步,分班之后,开始正式的钢琴教学,要在教学中构成科学严格的定期考核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其中,考核机制应该兼顾分层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制定不同的考核方案;优胜劣汰机制通过末位淘汰制或各种奖励机制,对于学习成绩优异,上进心强的学生给予晋级到高等班级的奖励,同时要鞭策学习程度差的学生,给予其更多的技能辅导和思想教育;

第四步,每个一段时间,举行大型考试,在大型考试中对所有的学生采用相同的考核标准,考核之后,重新划定学生层次,缩小不同等级学生之间的学习距离。与此同时,减少教学层次,由原来的四到五个层次减少到二到三个层次。最终实现学生的差距缩小,能力的整体提升。

在整个分层次教学的模式中,教师要始终控制好教学展开的适度性原则和学生心理调节,要做到教学中的一视同仁和重点突出,既要注重优等生的能力提升和拔高,更要注重大多数程度较低学生的教育和重点帮扶。只有这样才真正做到了分层次教学的要求。

2、面向不同能力的任务情境创设

幼教专业属于比较有针对性的定向教育,因此,学校教育要与职业规划和实际应用能力巧妙对接,这样才会使教育的效果更加具有实践意义。学校对于在校期间的中高年级学生,特别是即将毕业或即将进入实习期的学生要将教学的侧重点改变成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在校知识的综合应用。就钢琴课的领域而言,教师在学生掌握了一系列钢琴知识之后,要促进其实践能力和活学活用的水平。

面向幼教专业的钢琴实践,可以采取模拟教学情境的实践训练,教师模拟一个特定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按照任务的要求将演奏能力、教学指导能力、伴奏能力全部在这以特定课题的环境下表现出来,这是对于教师钢琴的测试,也是对于教师综合教育水平的测试。

钢琴的实践能力包括了钢琴的演奏技巧和即兴能力,这些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是有准备的、有计划的,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这些能力经常是随即的,自由组合的。因此,要在教学中不断提出新课题、新的情景模式,让学生充分思考,考虑如何将各种教学任务与钢琴联系在一起。

任务情景的创设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1)、围绕一个钢琴音乐作品或者儿童音乐作品进行一堂幼儿教育课程的编配。

(2)、围绕一个音乐教学动机或音乐主题而构成的阶段性课堂教学思路

(3)、机动性的教学事件或教学任务下,合理组织出一套围绕钢琴的教学课程体系。

这个实践过程包括:对情境任务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布局――演奏和即兴伴奏能力的体现――因钢琴作为主导教具的教学开展――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钢琴能力被综合性的融入到具体的教学进度中,学生的综合钢琴素质得到了锻炼,这种锻炼是综合的、不可重复的、具有质变效果的。

四、教学改革初步成效

1、通过“幼教专业分层次钢琴教学”实验研究,较深入的探讨了教学规律: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掌握认知规律,解决认知矛盾;讲究科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2、促进教师的观念转变,密切了师生关系,教师更加热爱学生,更加兢兢业业,激励了教师自身提高。

3、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差生的学习目的、态度、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成绩有明显的提高,在促进落后学生同时也培养一批优秀生,有效的实施了素质教育。

4、获得用人单位好评。采用分层次钢琴教学后,幼教专业的就业率有明显提高,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因为教学能力突出,获得家长和幼儿园的好评,成为幼儿教育战线上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谢征.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教学改革构想[J]. 乐器, 2004(12) .

2、刘素芳. 高师音乐教育要重视对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3、杨昕. 高师音乐教育不要忽视对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J]. 中国音乐教育, 1997(06) .

第6篇:音乐教育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字: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实践 思考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江苏省教育厅在2007年下发了苏教高2007年第5号文件——“关于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申报工作的通知”,在江苏省的高等学校中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申报工作。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申请人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的本、专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省教育厅对予以立项的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这一举措成功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创新训练体系。

从2007年第一批创新训练计划立项至今已有五年,在这五年间,此举大大激励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促进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对五年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实践作一回顾与思考。

一、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的课题类型分析

我对07年以来立项的项目进行了分类整理(见表1),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传统民族文化类从07年的25%增加至11年的69%,音乐教育类从07年的无人申报上升到11年的8%,艺术实践类的立项从07年的50%下降11年的15%,音乐现象类从07年的25%下降到11年的8%。

表 1

这些变化说明每一年大学生对实践创新的着眼点都不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传统民族文化类从07年的25%增加至11年的69%,增加了两倍多,这和我们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保护日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大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传统民族文化类的课题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类型。

此外,逐年增长的还有音乐教育类,此类型课题从2007年的无人申报上升到2008年的38%,说明在2008年学生对应用型、实用型课题的探索热情达到高点,因为此类课题在当时与将来的职业发展有较密切的联系;此后逐年回落,直到2011年达到8%,这可能与近年来音乐学院学生就业方向不再限于学校等教育类单位有关。而艺术实践类与音乐现象类都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这可能与音乐专业招收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薄弱而不敢过多涉及此类课题有关。

二、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申报的激励措施

从上文的表1中可以看出,申报的成功率从2007年的15%、2008年的19%逐步增加到2011年的87%。申报成功率的大幅度增加与学院、教师、学生对创新训练项目的越来越重视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学校、学院为激励学生的申报积极性,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

学院层面的激励措施有:鼓励学生申报,做好申报前的宣传工作;对于圆满完成任务、顺利结项的主持人(学生),在保研、评优等各项评比中予以加分;对于所有参与申请项目的指导教师予以表彰。

学校层面的激励措施有:对于顺利结项的主持人(学生)给予创新学分的认定;对完成结项的项目指导教师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每年在全校范围内由学生网上自主评选十名创新训练计划的优秀指导教师,并予以表彰和奖励。

三、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平台建设

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建设了以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网站作为该项目实施的平台,从学生提交申请书开始直到结项,项目的每个步骤都要求在网站上完成,学校、指导教师、学生可以非常方便、直观地管理自己的项目。网站的建立深得师生的赞誉,网站让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实现了网络化管理。

网站的建设实现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从立项、中期检查到结项的每个步骤的全程监控,指导教师可以全程参与整个项目完成的过程。学生遇到困难可以通过网站与指导教师取得联系,而指导教师也可以及时对学生的项目进展提供帮助,充分实现师生沟通的零距离,为师生互动创造很好的交流平台。

四、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实施的思考

1.对申报的课题类型的思考

从上文分析的申报课题类型中可以看出,参与申报的学生几乎都是根据自己的音乐专业特长申报课题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申报的项目可以不局限在音乐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所学的专业进行选题,可以是实验研究、调查论证等,只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都可以纳入申报的范畴。

(2)提倡跨学科、跨专业的“混合型团队”完成一个特定的创新实践项目,可能会产生一系列交叉学科、交叉类型的实践创新训练项目,通过共同完成同一个项目,学生相互之间可以实现专业互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3)鼓励发明、创作、设计等目前可能看起来尚未成熟的项目,鼓励创业计划与职业规划的项目,在完成这类创新项目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热情,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拓宽途径。

2.对相关激励措施的思考

对于学生的激励措施,我认为除了以上提到的以外,学校是否可以考虑为已经结项的项目组成员(学生)出示项目完成的详细介绍等类似推荐信的证明材料。如果仅凭一份证书,那么,有些用人单位可能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不了解,而这样的详细证明材料对于不了解的用人单位而言,可能会对参加过项目的学生进一步了解,也可能因此而达成聘用意向。

南京师范大学要求创新训练项目的主持人必须品学兼优、成绩优良(已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成绩在良好以上),而我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希望申报这一项目的部分大学生就是因为课程成绩不符合要求而被迫放弃申报的。我认为,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目的就是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热情与创新能力,只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与能力,就都应享有同等的申报权利,而允许更大范围学生的申报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训练计划的一种激励。

学校、学院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制定了比较有效的一系列激励措施,对于付出辛勤劳动的指导教师,我认为应该更加重视。因为在整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这些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有些课题甚至就是指导教师研究项目的子课题,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更高层次的认定,这样一定会更好地激发教师的指导热情。

3.对平台建设的思考

既然是有关“创新”的网站,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网站在页面的设计上就应该体现“创新”的特点,可以考虑在风格与布局上更贴近大学生群体,而现在的网站设计更接近行政机关的风格。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历年的课题都应该上载到网站上供所有申请的学生查询,对于优秀申报书、优秀成果能在网站上开辟专栏进行展示,为此后申请的学生提供借鉴。

4.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结合起来

从表1中看出学生不愿过多涉及音乐现象类等此类课题,这与音乐专业所招学生的普遍文化基础较薄弱、理论功底不够扎实有关,因此学院可以考虑在课程建设上对此类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进一步加大力度,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文化氛围。

而学生对本土文化遗产保护等传统文化关注度较高,学院可以考虑开设地方音乐文化等研究性课程,在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同时,此类研究性课程能在研究方法、理论学习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

第7篇:音乐教育职业规划范文

刘娜的性格极为直爽,风尘仆仆地赶到后,刚坐下就幽默地自我介绍说:“我是广西玉林人,以前古配充军的地方。我的老公是西安人,我常对他开玩笑说,你这个十三朝古都的文化人,却找了个蛮夷之地的老婆,哈哈。”嬉笑之余,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在采访的过程中,她戏谑地将自己吹奏长笛说成“吹喇叭”,说到动容处,她会情不自禁地掉下眼泪,正当我不知所措时,她却安慰我道:“没关系,哭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没过一会儿,她便又乐呵呵地聊起了手中正在进行的项目,果然是一个性情中人。

本科毕业即考取百年老团

刘娜告诉我,由于广西省的经济不算发达,她身边学习古典音乐的人非常少,自己之所以会走上音乐的道路,完全是因为她的奶奶。“我奶奶的弟弟是武汉音乐学院的民乐教授,奶奶和舅爷爷从小鼓励我学习乐器,同时也帮助我选择了学习长笛。”一路稳当地读完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她得到了一个直升大学本部的名额。这对于一般学生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但刘娜经过慎重的考虑,毅然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而选择去考上海音乐学院。“在武汉待了那么多年,我想换个环境,而上海对于南方人来说,心理上感觉更亲近一点,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嘛。”那么万一没有考取上音怎么办呢?“那我就再回头考武汉音乐学院呗,我有十足的把握可以考取。”刘娜自信地微笑道。

在上海音乐学院,刘娜师从何声奇教授学习长笛,本科毕业后顺利考取了上海交响乐团。说起这个,刘娜觉得自己很幸运,“我们管弦系的学生,最希望的就是学以致用,上海交响乐团是一支百年老团,我们都是仰视它的”,但幸运的背后,离不开的是她自身的努力。刘娜在乐团中担任的是长笛、短笛演奏员,她同时精通这两种乐器,有时甚至还要担任短笛的首席演奏员。那么,这两种乐器有什么区别呢?“短笛和长笛都属于长笛家族,吹口、发音、气息都差不多。短笛短小灵巧,只有长笛的三分之一那么长,是整个乐队的最高音,”刘娜如数家珍地介绍道,“短笛的音色比长笛更明亮、活泼,我们经常打的一个比喻就是‘像欢快的小鸟’。短笛是一个旋律特性比较鲜明的乐器,表现力非常强,比如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既用它表现枪林弹雨的场面,又用它表现战后满地疮痍的景象以及老百姓心中落寞、绝望的心情,等等。”

在上海交响乐团工作六年后,刘娜深感自己需要在专业上更进一步,“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海绵体,这么点容量已经不够了,我要容量再大点”。于是,求知欲旺盛的她回到了母校上海音乐学院,继续师从何声奇教授,攻读硕士学位。2011年和2012年她在上海音乐学院先后成功举办了两场个人独奏音乐会,2012年9月在上海交响乐团演奏厅举办了长笛与吉他二重奏室内乐音乐会。“从大学毕业直到现在,我觉得自己还像个孩子,不断地在学习。而且一个人无论是毕业于什么样的学校,名校也好普通高校也罢,终身的学习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回忆起自己的学习经历,刘娜感慨地说。

在校学习期间,刘娜有幸参加了不少长笛大师的大师班学习,包括詹姆斯·高威、彼得-卢卡斯·格拉夫、帕胡德、工藤重典等。当被问及有没有最欣赏的长笛演奏大师时,刘娜非常激动,一口气说了三个:“当然有了,首先就是郎帕尔,法国长笛的奠基人,我对他只有一个词来形容——顶礼膜拜!他把长笛的吹奏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为长笛的演奏、教学、乐谱做了大量工作,改编了很多长笛作品,对我们这些演奏者和长笛爱好者来说是最实际、最受益的。”

刘娜崇拜的第二位长笛大师是詹姆斯·高威。“很多人对他演奏古典有异议,认为他太流行,太明星,走跨界的道路。但我很欣赏他,他的音色太有魅力了,那种音乐是沁人心脾的。现在要做流行音乐,没有很好的古典根基根本没法做,也做不长,而詹姆斯·高威的古典演奏根基非常深厚。他对长笛的推动事业在郎帕尔之上,把长笛扩散到整个世界,受众面很广。”最后一个,自然就是柏林爱乐乐团的现任长笛首席、有着“长笛王子”之称的帕胡德了。“他不仅吹得好,而且音乐感觉好,人长得又帅,一百年才出这样一个人,怎能叫人不去珍爱?”说到帕胡德,刘娜的眼里仿佛充满了爱慕的光芒。

MAP高校巡演系列

MAP(Music Advancing Program)音乐普及计划,是上海交响乐团近年来为普及音乐教育而特别推出的演出项目,以小型演出和讲解的形式,深入社区、基层和学校来推广普及古典音乐。MAP计划自2010年启动后,开展了不少社区和中小学的活动,但还较少涉足大学。细心的刘娜发现了这一点,希望能弥补这一块的空白。在她看来,大学教育作为教育链的最顶端,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知识面最开阔、知识体系也最完备的阶段,艺术教育是必不可缺的,大学生的学习年龄和文化基础良好,拥有强烈的求知欲,人类丰富的音乐文化理应为这些“天之骄子”所拥有。

刘娜的想法得到了上海交响乐团的全力支持,“这样我们的MAP计划就能从低到高地丰满起来了”。作为MAP高校巡演的创办人,刘娜开始了积极的筹备工作。2013年6月初,上海大学音乐学院成立,作为一所综合性高校的音乐学院,其办学重点是努力实现“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专业化”,这恰好与上海交响乐团MAP计划的音乐推广理念不谋而合,刘娜决定和上海大学音乐学院联手完成这个项目。说做就做,她们5月中下旬刚刚有想法,6月20日之前项目就明朗了,效率之高简直让人瞠目结舌。“我们一定要争取在学期末之前项目立项,否则到了放暑假学校里根本找不到人。”如今,刘娜总算松了一口气,“这是我们整个团队的力量,如果不是各部门之间倾力的协作,像这样庞杂的计划不要说成功了,连成型都没有可能。”

本次MAP高校巡演系列由上海交响乐团携手上海大学音乐学院联合主办,并由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政法学院共同协办,时间跨度为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以室内乐音乐会为主,师生同台互动、讲解以及学生乐团协奏演出等形式进行表演,在校园中推广普及古典音乐,开展针对非音乐类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在一个学年内要举办七场音乐会,上、下学期各半,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且本学期入校园的三场演出是一定要在12月前完成的,因为1月初学生都在期末考试,哪有时间排练啊?”之前只是作为演奏员参加演出的刘娜,这次则要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协调许多方方面面的事情,她表示亲身体会到了行政工作人员的不容易,“我们乐队演奏员真的是最舒服、最偷懒的,他们把所有事情全部操作好了,我们只要拿份谱子练就行了”。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在刘娜常规的乐团演出季演出之外,问她累不累,她爽朗地说:“我是真心地喜欢吹喇叭。”

第8篇:音乐教育职业规划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特征,以尊重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和教师教育培养理念为基础,寻找合适的载体和科学管理办法,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从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制度与思政教育、文化素质、德育、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将学生自我成才的教育理念贯穿全过程,为培养出“德艺双馨”高素质艺术教育人才提供一些“方法与对策”。

高师艺术院校作为未来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基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文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高师艺术生的思想素质,呈现出个别素质发展滞后、基础教育失衡、总体素质偏差等突出问题。说明高师艺术院校在学生管教方面还缺乏一个相对规范且科学的手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特征,从艺术教育和师范教育双重特征出发,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提供一些合理、科学的方法和对策。力图从根本上解决和扭转“艺术生难管”的问题。

一、当前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基本特征

高师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式,应在顾及艺术专业人才的独特性的同时,将其个性发展与所属的社会团体的有机统一性调和起来。

思想特征:艺术生思想前卫,思想中有唯美主义倾向;接受能力强,但缺乏学习目标;可塑性强,但容易受外界干扰;情感丰富,自信积极,但看问题欠客观。

行为特征:艺术生注重个性发展,外表、服饰和言谈举止求新、求异甚至求怪,行为上表现出自控能力差,特立独行,散漫,团结协作精神、集体观念、道德观念、理想信念淡薄。

思维特征:艺术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特别强,思维活跃,观察力强,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但考虑问题过于感性,易冲动、欠理性,忽视现实基础。

学习特征:专业情结浓厚,文化意识淡漠,“重专轻文”现象严重,这几乎是艺术生身上存在的一个共同特点。

心理特征:艺术生情绪容易受外界干扰,对外界刺激敏感,自尊心强,缺乏现实考虑,容易钻“牛角尖”走极端,是心理问题发生的高危群体,不容忽视。

针对高师艺术生的基本特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辩证地思考,仔细观察,擅于发现艺术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长处,改变传统的沟通管教模式。完善艺术生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实施规范学生学习习惯和道德行为,有效的带动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二、开展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

1.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大部分高师艺术院校采用以学校宏观管理为核心,设立学工部总负责,各系部主管。学工部是由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负责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的各个职能部门与学院、系部协作共同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便于学校的宏观管理、把关,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使我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取得了实效性的进展。

2.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做好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当前,高师艺术院校大多建立了专、兼职辅导员队伍,主要工作是对学生实施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引导”“学生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为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为培养出一批批“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立下汗马功劳。

3.辩证的认识论,是建立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体系模式的哲学依据

辩证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不穷。这就是认识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于无限的全过程。高师艺术院校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做法,把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加以总结,去粗取精,吸取精华,上升为理论,大胆探索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模式,以指导和加强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时展需求。

三、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高师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三步曲——“礼、理、情”

高师艺术院校应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与对策,争取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占主导位置。针对高师艺术生的思想特征,通过“礼、理、情”的思教理念,将思政教育着眼于礼,寄情于理,情理结合。与学生交流应注重以礼相待,疏导为本,创造和谐自然的谈话环境和交流平台。彻底消除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上的不成熟和错误认识,做到耐心细致,切中要害,一针见血,攻其心理防线最薄弱的环节,以理服人,动之以情,情真理切,情理结合。

2.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水平,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因此,提高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水平任重道远。学校应在思政教育中始终坚持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同时,应该将思政教育渗透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情感优势和榜样示范作用。利用艺术类课程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

3.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替国造士,为民求知

职业理想是指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它包括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和职业方向的追求,也包括对事业成就的追求。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是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基石,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深化艺术类教师教育改革,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将诚信责任、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渗透在职业理想教育中,是保证师范生成才的关键。超级秘书网

4.关注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敞开心扉,构建和谐

高师艺术院校作为高等学校中一支高速发展的队伍,其专业的特殊性以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不容乐观的就业前景,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加之艺术生自身敏感、脆弱、多虑的个性特征,是大学里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救助机制,并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减少心理疾病对学生的危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办法是“事”与“器”的关系,而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要做好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为盾,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全面能力的复合型社会人才为终极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高素质艺术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