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在线教学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院校 信息化建设 教学资源 教学环境 建设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为发挥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应大力开展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改革,将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着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改革遇到了困难,如信息化建设理念落后、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教育需求,为此必须突破困难,加快高职教育信息化改革,跟上教育发展步伐。
一、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内容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在具体实施中,提出三点要求:(1)教育基础设施建设;(2)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3)教育管理系统构建。以上三点分别从教学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及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方面做出了具体指导。在教育部统一指引下,尽管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为推进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改革进程,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内容。
第一,教学环境建设。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网络及网络安全设施、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图书馆、计算机教室等,建设一个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教育信息化改革提供支持。
第二,教学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信息化系统建设与应用、立体化教材与实践等,将信息化教学资源与纸质资源结合起来,并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
第三,教学管理制度构建。包括教育行政制度、奖惩制度等,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环境。
二、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改革措施
(一)培育教育信息化理念,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
第一,培育教育信息化理念。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必须培养教育信息化理念,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形成有别于传统的新理念。为此,高职院校应当组织教师统一学习教育信息化理念,让教师认清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及作用,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当前及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二,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要想推进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改革,必须培养具备大批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教师。为此,应当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障碍展开针对性的培训,全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训内容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录播系统使用、投影仪使用等。在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前提下,能够熟练应用这些信息化教学手段,用信息化教学辅助日常教学,使之成为学生认知的辅助工具,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完善教学环境
完善的教学环境是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必备条件,要求高职院校积极加快基础教学设施建设,为实施教育信息化提供基本保证。首先,高职院校要建立为专业的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的信息化教学指导中心,为教育信息化提供基本支持。同时,及时维护、更新已配备的电脑、投影仪等基础设备,建造微格教室、录播设备等,丰富信息化教学手段。在硬件设施建设完备情况下,建立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优质教学资源,为日常教学提供支持的同时便于学生自学。教师必须熟练应用平台的下载、制作、阅读等操作,能够分门别类的建设教学资源,构建教学资源数据库。除了自建资源外,还可以引进在线课程,与兄弟学校的课程平台链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精品课程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网络课程学习,自主进行学习探究。
(三)建立完备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制度体系,保障教育信息化改革工作顺利展开
教育信息化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完备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制度体系予以支持,否则相关工作难以顺利的展开,更不能取得良好的结果。为此,应当在高职院校组织内部设立信息化教学指导机构和建立教学管理制度。
第一,设立信息化教学指导机构。教师个人水平参差不同,对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应当统筹规划教师信息技术培养工作。特别是信息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这决定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满足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需求,在高职组织内部设立信息化教学指导机构,负责教师培训的规划、部署工作,进行并督促培训工作。此外,还应设立专职人员负责了解解决教师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第二,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由信息化教学指导机构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按制度办事,促进教育信息化改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如,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中,将教育信息化实践与教学考核结合起来,并结合考核结果给予表现突出教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增强教师的荣誉感,便于激发工作热情,加快教育信息化改革进程。为保证以上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使之与教学管理制度相适应。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但信息化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统筹规划、统一部署。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改革要立足于教学现状和实际需求,着眼于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培养教育信息化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信息化教学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以适应教育信息化改革工作。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快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改革步伐,提升高职教育水平,满足高职院校当前及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焦建平.教育信息化视野下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0).
关键词:远程网络教育 教学管理 重要性 方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c)-0187-01
近年来,我国网络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加速了远程教育活动的进行;再加上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不断完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迅速发展起来。奠定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网络远程教育已成为实现大众化教育、推动继续教育、落实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若想真正实现网络远程教育的任务与目标,必须意识到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强化教学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1 网络远程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奠定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发挥远程教育教学手段,在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前提下,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全新教学模式,随之而来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也显得非常重要。当前,大多参与远程教育的学校已经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作出努力,由于网络远程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学管理的思路与方法也有所不同,考虑到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学生社会特征的多元化、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等,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方法,才能确保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2 强化网络远程教育教学管理的几点建议
2.1 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
在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活动过程中,应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各项教学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增强管理工作的主动性,更好地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服务;结合远程教育学生的实际特征,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及时反馈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客观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不断完善并发挥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另外,通过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资水平的提高,强化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与管理,规范教学秩序,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到积极作用。
2.2 提高教学各环节的管理效率
结合网络远程教育的特点,应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各个环节,强化教学监控与教学管理,确保各项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因此,结合教学管理的实际经验,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1)教务管理。教务管理工作与教师、学生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其中包括学生的档案管理、学籍管理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处理等。
(2)学生管理。由于网络远程教育的特殊性,强化学生管理将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包括资料档案管理、注册认证管理以及学生日常学习管理、考核管理等。
(3)教学过程管理。强化教学过程管理,确保教学各项工作的顺利落实,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从学生开课直到毕业,教学管理渗透于整个过程中,如开学测试、制定教学大纲、准备课程讲义、网络咨询辅导等。
(4)考试管理。考试是衡量教学结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强化课程考试管理,引导学生重视考试,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学业并通过考核;强化学生对考场纪律的遵守,加大监考力度,杜绝考场舞弊行为,提高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
(5)教师管理。一方面,保障教师具备教学资格,提高教学水平,针对日常授课应做好监督检查,避免应付了事;另一方面,针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客观、综合评价,如教师自我评价、量化指标评价,包括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辅导学生情况、授课时间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非常重要,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
2.3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任何管理工作的开展与落实都离不开制度的约束作用,只有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监控水平,保障各个管理层级的任务、目标落实到位,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针对网络远程教育的特殊性,合理设置专业与课程、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有序开展专业教学、实践教学等,落实课程教学方案,同时做好招生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学生学习管理、网络教学环境建设、信息反馈、师资队伍建设、课题研究等,发挥教学管理制度的作用,更好地满足远程教育需求。
另外,制定的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发展性、延续性特征,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不断改进,以更好地适应网络远程教育发展。
2.4 应用现代化教学管理系统
关键词:水利港口实验室;信息化平台;实验教学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教学管理领域的运用愈加广泛,信息化实验教学管理平台的建设,也已成为实验教学科学管理和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1G2].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可以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水平,适应全面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3].由于水利港口实验室的专业特点,实验设备体积大、仪器种类多,且学科交互性强,实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更有助于其实现大型仪器资源的跨专业共享.
1水利港口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1.1平台的定位
水利港口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旨在通过信息技术与先进教学理念的融合,提升实验管理水平,促进实验教学的优化改革[4G5].因此,平台的设计应以辅助实验教学为中心,以扩大实验室开放为目标,以提高实验管理工作水平为主线,以实验教学资源为支撑,使实验信息平台建设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实验室之间连通的桥梁,建立健全实验教学管理体系,促进水利港口实验室的发展[6G8].
1.2平台建设采用的技术
经调查研究,本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采用了HTML5和CSS3等网站建设的前沿技术[9G10].其中,HTML为构成网页的主要语言.通过这种语言,我们可以向计算机说明网页格式、内容、显示效果等,而CSS则是专门用来控制网页显示效果的语言.HTML5和CSS3是HTML和CSS的最新版本.建设中另外引入了Javascript和jQuery技术创造出细致入微的浏览体验[11G12].视觉形象上向先进化和现代化靠拢,色彩和图形交变运用以展现实验室专业、开放的学术风貌.网站的后端采用基于Python的WSGI模块驱动,保证数据传输的顺畅自如[13].同时实现了先进、高定制的管理后台,使网站管理无比便捷.
1.3平台的模块结构
基于对实验教学、实验室开放和实验室管理规划等实验室工作的综合考虑,将水利港口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分为8个模块。
(1)首页.平台首页作为用户浏览的第一站,是网站的门面,应清晰体现平台的逻辑架构,并直观展示实验室整体概况.因此,本平台的首页采用水利港口实验室的多张图片作为背景铺陈,辅以实验室简介,用图文结合形式将实验室概况立体地呈现给用户,如图2所示.另外,更站在使用者角度,根据用户浏览思路,按信息了解到实验申请的逻辑顺序,将平台各模块由上而下展开介绍,增强了首页导航的高效性,提升了访问体验度.
(2)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作为实验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同济大学水利港口实验室已为本科生开设了14门教学实验课程,实验量大,涉及内容多.通过实验教学模块的建设,可整合教学实验资源,辅助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实验教学模块分为3个子模块,学生可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在线进行每学期实验课表的查询,了解各实验课程的内容,并进行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等资源的下载.在实验课程介绍的子模块中,添加了各实验所用仪器的图片及链接,一方面保证了用户获取信息的连贯性,让用户可以更全面便捷地了解实验,另一方面更好地展示了仪器的应用领域,为开放实验的申请者提供借鉴参考.
(3)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是实验重要的硬件支持,目前水利港口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总价已达到700余万元,包含多台国际先进仪器和大型设备,资源量大,专业性强,但始终缺少进行仪器展示和信息交互的平台,极大阻碍了仪器资源的利用共享.仪器设备模块的建设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仪器设备模块包含两个子模块:其一,仪器设备简介模块将仪器信息进行归类汇总,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仪器设备的应用领域和基本参数加以说明,另附以完整的中英文仪器操作手册等相关资源,可供用户下载,大大提高了仪器信息共享度;其二,自行开发了仪器使用及开放实验申请预约平台,用户可远程登录查看仪器使用情况及实验进度安排,并进行在线登记预约,使仪器及开放实验管理更加方便和快捷.
(4)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模块中,对实验室教师及各实验课程任课教师均做了详细介绍,明晰了实验室教学管理人员结构,并着重介绍教师的研究方向及实验研究成果,为本科生开放创新实验的导师申请提供帮助参考.
(5)通知公告.实验教学作为教学体系中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始终受到学校层面的高度重视,经常出台有关实验教学工作和实验设备管理的各类政策公告,以及实验教改项目、精品实验项目及实验开放测试基金等申请通知,介于信息的繁杂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平台以通知公告模块作为连接学校与本系师生间统一的信息公布平台,可有针对性地为本系师生筛选有效信息,促进实验室工作更加准确和高效地开展.
(6)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作为实验室各项工作的纲领,也必然成为了实验信息化平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设置了实验室管理制度、各类工作流程图和相关表格下载3个子模块.首先,为配合实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得到更好的应用效果,专门重新编制了关于实验申请、管理收费、试样及装置处理、仪器租赁和实验安全等方面一系列管理办法,使实验室管理更加规范化;其次,绘制了开放实验申请、仪器申购、维修、报废、开放测试基金申请及使用流程等工作的流程图,将繁冗的办事流程化繁为简;最后,将申请实验前需提交的实验方案模板、实验申请、实验安全守则等文件共享于平台,供实验申请者自行下载.
(7)成果展示.水利港口实验室一直坚持以本科实验教学为重心,大力支持本科生开展创新实验,积极参与教改建设.此模块中,将近年来实验室所承担的各国家级、省市级的创新大赛、实验教改项目及精品实验项目等成果进行展示,勉励实验室及师生不断探索创新.
(8)学习论坛.学习论坛中建设了师生互动平台和实验学习论坛3个子模块.师生互动平台为师生的实验学习交流提供专业化的互动服务,采用账号登录,开发了公共交流论坛、群组讨论和一对一对话3种互动方式,并另外开发了建议留言板模块,鼓励学生将实验中发现的各类问题或规划设想反馈给实验室,帮助实验室发展建设.此外,特别搜集整合了各仪器设备相关的讨论社区和优秀实验、论文的资源链接,帮助感兴趣的学生开阔视野,建立实验探索精神.
2水利港口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应用成效
水利港口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应用成效显著.
2.1推动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一,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往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主导,采用灌输型的教学方法,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平台,学习主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实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将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和仪器设备使用介绍等实验教学资源共享,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训练,推动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第二,创建了“课前、课中、课后”多元的学习环境,使教学时间得到延伸.实验教学中,常因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来不及得到很好的训练.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填补了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学习的空白,学生可随时进行远程登录,在课前下载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内容的学习,并了解所用仪器的相关信息,这样不但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更使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时间.第三,破除了空间壁垒,为师生创建了课堂以外的交流平台.目前,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大部分仅限于课堂时间,但学生往往在课下预习或温故知新,自主思考的意识更强烈,问题也更多.介于此,开设的师生互动平台,帮助师生间、学生间可随时随地答疑解惑、交流学习心得,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2.2促进了实验室的扩大开放
第一,为实验资源提供展示平台,增加了用户对实验室的了解,扩大了实验室开放面.信息化平台通过图文等多元的形式,对仪器设备、实验教学、实验成果等信息进行展示,摆脱了因缺乏展示平台导致的大部分仪器设备少有人知而闲置的尴尬,有助于提高仪器的利用率.实验成果的展示也能使学生见贤思齐,调动其申请开放实验的积极性,激发思维创新.第二,便捷的开放实验在线申请平台及完善的开放实验管理办法的建立,形成了健全、高效的实验室开放体系.以往师生申请开放实验,常因不了解开放实验的申请流程、实验进度安排以及申请材料的递交审核等事项要多次往返于实验室与相关各部门之间,耗费时间、精力且办事效率低.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使实验申请人与实验室管理人员可直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互.申请人可通过信息化平台直接了解开放实验的各项信息,并进行实验进度的查询,自主选择实验时间、在线申请预约、提交申请材料,极大简化了办事流程,加速了实验室开放进程.
2.3实现了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转变
第一,管理制度的和实验工作的在线管理,使实验室的管理更加规范和便捷.利用信息化平台信息传播高效、覆盖面广的特点,将管理制度广而告之,让各项工作有规可循,使实验室管理变得更加规范、透明.而实验室工作的在线管理也使各项工作数据的统计更加高效便捷,便于实验室工作情况的监管和分析.第二,实验室的管理由单向管理转变为多向交互式管理.一直以来实验室都是沿用学校、实验室、教师、学生单向逐级管理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信息交互性差,管理效率低.将实验管理融入信息化手段后,彻底打破了这种单一的管理格局.首先,学校不仅可对实验室进行管理,更可在线实时了解实验室的使用情况,获取同步数据;其次,教师和学生均可通过信息化平台直接获得即时的实验室公告、查询实验资源及课表等信息,远程进行业务办理,教师更可信息进行实验教学的双向管理;此外,增加了学生建议留言板块,了解学生对实验室的意见及期待,让学生成为实验室建设的参与者,促进实验室的完善和发展.
3结语
以我校水利港口实验室为例,对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实践证明,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以网络技术手段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创建了更多元的学习环境,推动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实验室的扩大开放,加速了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转变.信息化平台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一个优秀的信息平台的建设,离不开丰富的仪器资源及先进的管理体制的支撑.因此,水利港口实验室将继续努力完善硬件设备及管理体制的建设,优化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不断推动实验室建设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寿海.警务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162G164.
[2]葛日波,,王颖,等.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依托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5G18.
[3]电子科技大学.特色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和探索[EB/OL].(2012G03G21)[2013G07G12].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39/201203/132827.html.
[4]魏裕博,胡斌,邵文安,等.对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及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26(4):85G88.
[5]干练.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中文信息,2014(8):272G274.
[6]周棋锋.高校开放实验室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6):124G125.
[7]商桂君.浅谈高校开放式实验室的管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11):203G205.
[8]宋磊,陈椿,康炜.高校开放式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16):162G163.
[9]刘薇,龚海华.HTML5&CSS3在网页设计中的优势[J].金田,2012(12):366G367.
[10]张州,李存永.HTML5&CSS3在网页设计中的新特性和优势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5(8):98G99.
[11]邵亮.应用jQuery技术优化传统JavaSricpt代码制作网页快元素悬停功能[J].电子世界,2012(16):124G125.
[12]田军.浅谈jQuery技术在Web开发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2(24):8.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电子注册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严格。增加学生获得继续教育机会、满足社会对人们多样化培养需求是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原因。学籍管理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最重要的组成模块,是体现学校成人教育管理水平的首要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是对提高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极大的促进。
一、学籍管理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1.学籍管理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最重要的组成模块
学籍管理是指依照规定,考核、记录、处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它贯穿于学生从进校到离校的整个学习过程,每一环都关系到学生的切实利益。该项工作是成人教育学生管理的核心,它能够帮助高校充分了解学生状态,提高老师有针对性教育学生的能力,并且可以保证教学秩序的井然有序。
2.电子注册工作是学籍管理的首要环节
电子注册工作保障了毕业生应享有的合法权利,有效维护了学历证书的公正性,该项工作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对在校学生进行注册管理。高等学校将学生学籍以及毕业信息以计算机数据报表的方式上报到学信网,省教育厅审核通过后,再上报至教育部审核存档,学生的学籍和毕业信息可由本人随时随地在学信网检索查阅。电子注册主要由新生学籍注册与毕业生学历注册两个方面来组成。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是指各个高校将新入学学生的信息上报至所属的省级教育厅,省级教育厅依据当年录取数据对高校上报数据进行审查、核对,然后将审核无误的数据上传网络,以方便各职能单位在线查阅并上报给教育部,若新生数据没有办法立即注册,需要高校给出充分合理的说明,否则不同意注册。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是学籍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学籍管理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它是判决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过程是否开始启动的要素,关系到学生毕业注册能否顺利开展。毕业生学历注册主要指校对当季计划毕业人数与信息;审核毕业生的照片信息;核查毕业生成绩;将符合要求的毕业生数据上传至学信网进行学历电子注册;对于未能及时注册的学生,由学校查明原因后上报教育厅审核,审核通过后上传毕业数据。
二、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特征
1.生源情况复杂、办学形式灵活、管理难度大
与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相比,成人教育有大量的在职学生,其学习方式是边工作边学习。学生大部分被安置在高校位于各地的教学点接受教育,并由就近的校外教学点直接对该类学生开展管理。大部分学生不在学校常驻,流动性大,工学矛盾突出,信息交流很难及时,学校与学生沟通时需要花费很多精力,这给学籍管理工作也带来了很多不便。此外,成人教育学生有不少是试读生,没有参加成人高考就先跟班上课。他们有的在校期间通过成人高考获得学籍,有的虽然已经完成全部课程,却仍然未取得学籍因此不能按期毕业,因此对这部分学生的成绩、档案管理难度就加大了。[1]
2.校外教学点水平不一、管理人员素质存在差异
各个高校都有经省教育厅批准的校外教学点,这些校外办学点分布在各地,有的甚至和主办院校不在一个省份,办学条件有优劣,各个办学点的管理模式也不统一,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工作态度存在差异,人员流动频繁,这些都不可避免加大了总校的管理难度。
三、成人学籍管理工作的内容与问题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制度要求有法必依,有据可循。现阶段,我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来制定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制度。
1.专升本前置学历复查、学历认证工作难度大
新生学籍电子注册非常关键的一环是专升本前置学历审查与复查的工作。虽然1991—2000年十年回登工作使得绝大部分毕业生的毕业信息都录入到学信网,但由于一些学校合并、搬迁,档案管理人员流动等原因,致使仍有部分学生的学历信息未录入学信网或者上传信息有误。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给专升本前置学历复查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2]此外,招生录取时审核不够严格规范也给专升本前置学历复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经常会出现新生录取信息中的身信息与专科学历中身份信息不一致、专科学历不属于国家承认的国民教育系列等情况,导致专升本前置学历复查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大。
2.成绩与档案管理工作量大、耗时耗力
随着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外教学点分布范围越来越广,学生成绩与档案管理难度和工作量也随之增大。传统的纸质学籍档案管理方式操作不便捷,而且不易保存。往系统中手动录入成绩会发生遗漏、输错的情况。在毕业生成绩审核时传统的人工审核方法耗时费力,且需要和函授站点反复核对学生的成绩,一旦出错将会影响毕业名单的确定,影响学生毕业。
3.学籍管理成本较高、管理制度可执行力度薄弱、管理方式落后
一方面从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来看,管理人员能与学生当面交流的机会仅存在于上课期间,其他时间只可以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邮件方式与学生练习,这会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经济成本。另一方面高校与校外教学点也需要经常相互沟通,虽然可以利用网络、电话完成部分工作,但学生成绩登记表、学籍异动材料、毕业生资格审核材料等须通过快递等渠道及时传递与送达,因此管理成本相对较高。此外,管理制度未按照成教特点考虑,可执行性缺失。虽然从理论上讲,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很多共性,但两者在学习形式、教学方式、学籍管理、学生管理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成教学籍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体现本领域的特色,不能同质化。目前很多高校都缺乏相对成熟完善的学籍管理规章制度,有的虽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领导重视和支持,规章制度沦为一纸空文,无法顺利执行。管理方式落后。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一套独立的成教学籍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内容与形式相对繁琐,投入开发系统的热情薄弱或开发初期对系统需求的论证不够,因此开发的学籍管理系统不够成熟完善,适用性较差,造成各个业务环节如新生报到、成绩录入、统考报名、毕业申报、学位申报等工作衔接不畅通或者操作流程繁琐,操作不便捷,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3]
4.学年注册、毕业电子注册工作量大、易出错
在成教学籍管理过程中,学籍异动的情况经常出现,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变更个人信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由于成教学籍管理的特殊性,这些学籍异动信息传达不及时会造成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反馈,从而给学年注册和毕业注册工作带来麻烦。毕业电子注册工作相对繁杂,难度很大,注册数据量大,审核需要大量的时间,学信网上的毕业注册又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工作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电子注册信息需上报给教育部并方便各职能人员在线查阅,工作透明度很高,这就要求必须仔细核对上传数据,不能有任何纰漏,否则该项工作的失误会直接影响学生后期的就业和再深造。
5.管理队伍素质和人员稳定性有待提高
成教学籍管理工作繁琐、工作量大,学籍管理人员平时花大量的时间在常规工作上,无法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进一步深造和提升,业务能力停滞不前。校外教学点缺乏相应的专业管理人员,有的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对于核对学生信息、上报学籍管理材料等工作敷衍了事;有的则对基本办公软件的使用不精通,这些都会导致上报材料不合格。此外,学籍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经常变更人员,造成工作交接上的断层,这会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四、加强和改善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具体方法
1.改善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制度,加强制度的执行力
制度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要想确保学籍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必须要完善相关规定。学校要依据教育部印发的文件,结合成人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工学矛盾等问题,制定真正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学籍管理制度,使学籍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维护教学严肃性。好的制度必须要加强可执行力,每一个管理工作者均要有把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的意识。例如,学校应该严格把关和重点审核学生在校期间学籍异动情况,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在制度中明确转学、转专业、休学、复学、个人身份信息变动等异动事项的具体要求,对于不按照学校规定执行的学生,学校依据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和处分。各个学校必须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依据本校特色编制电子注册工作的管理制度。
2.加强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人才队伍培养
(1)设立专职的学籍管理人员,建立合理的管理人员架构体系。成人学籍管理是一个专业性、政策性、服务性很强的工作岗位,学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工作质量,其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名誉与办学质量,学校应对选拔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极度重视,挑选责任心强、细心、有较强计算机能力的人员,上岗之前需经过严格的岗前考核和培训。(2)定期培训和考核学籍管理人员。高校应该积极鼓励和推荐相关学籍管理人员参加专项培训,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对新的法规、文件精神的领会,通过与各高校的学籍管理人员的交流沟通,共同探讨工作中发生的问题以及处理对策。学校还应进一步完善学籍管理岗位考核奖惩制度,将责任明确到个人,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学校应该规范校外教学点的学籍管理制度,通过定期举办校外教学点外站会议对校外教学点的学籍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学习各种学籍管理规章制度。(3)保障学籍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学籍管理工作业务性强,事务繁琐,管理人员不但要细心、负责,还要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必须保障学籍管理岗位人员的稳定性,尽量不随意调动学籍管理岗位相关人员,即便有人员调动,也要提前对替换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学籍管理相关业务,从而完成交接工作。
3.加强学籍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建设
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和学籍学历管理平台体系架构的搭建完善,要求我们具备一套与之匹配的管理模式与方法来实现资源共享、高效检索、学籍信息透明,因此数字信息化管理是学籍管理的必然趋势,它可以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避免管理人员将时间浪费在繁杂,高重复性的工作上。(1)加强教学管理平台建设。教学管理平台是学籍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持,只有依靠该平台才能顺利实施学籍管理各项工作。教学管理平台依照教育部的电子注册工作,应有计算机网络搭建满足各项教学管理工作需求的系统平台,将招生录取等一系列的环节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使主办院校、校外教学点、学生共同拥有资源与信息,做到对自身学习状况与成人高等教育水平了如指掌。管理平台应该真正能为学籍管理工作所用,因此应加大开发经费投入,选择能长期合作并且业务能力强的软件公司,在开发和投入使用之前,应该反复听取相关业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对系统试运行。此外还应加强管理平台后期的升级和完善工作,对于管理平台中不符合当前工作需求的部分应及时修改升级。[4]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以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可逐渐开发和完善用手机APP客户端登录教学管理平台的技术,为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提供快速、便捷的查询模块。(2)建立电子学籍档案数据库。电子学籍档案是利用计算机存储介质对学籍信息进行存储。传统的纸质的学籍档案管理,操作起来不仅麻烦而且效率低。电子档案信息存储量大、整理标准规范、信息无论在何时何地均可以自由查阅,能极大提高工作效能。在每学年新生报到入学后,可根据招生录取库导入相关学生数据,按不同教学点、专业、层次分类,建立学生的基本信息数据库,除了常规学生档案,还可以搭建学生信息数据库检索平台,依据不同分类查询学生学籍情况,准确给出每个学生正确、完整的电子学籍档案。
4.加强对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视
领导必须深刻认识学籍管理的重要性,改变“重招生,轻管理”的理念,把学籍管理工作当作重点工作来抓。成人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大、业务繁琐、责任重大,该项工作离不开领导的重视,确保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成人的学籍管理工作水平,推动成人教育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达到新的台阶。总而言之,社会对教育要求的提高以及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现状要求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选取有效办法完善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模式,逐步推进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与此同时,学籍管理人员也要利用先进管理方法,不断汲取现代化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新技能,进一步维持管理水平的提升,推进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邓美娇,王佩.我国高校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2):59.
[2]李淑芳.对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21):64.
[3]刘晓艳.电子注册制度下成人高教学籍的信息化管理[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132.
以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制定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试行)》中的关于远程教学管理系统的要求及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为基础在以质量为核心、以人为本、以科学的管理方法为手段、以优质服务为目标的网络教育教学管理基本理念指导下与学校网络教育学院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合作融合双方力量进行科学化管理从学院层面的系统管理、教务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四个模块构建网络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二、模块化化学网络教学管理模式
1.系统管理。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由于受到网络运行状况、计算机性能等因素影响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有与它契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鉴于西南大学网络学院已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用户管理和安全管理裁们重在研究为有效指导与监督教学过程的系统制度化管理制定了《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管理办法》和《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师管理制度》成立了“化学化工学院继续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和管理。
2.教务管理。教务管理包括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材管理(学籍管理已由网络学院完成)。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掌院在2001年开始开设网络教育《化学》专业2008年在对培养方案做出调整和修订后,专业更名为《化学教育》专业,同时新增《应用化学》专业。两个专业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方面都采取不同于全日制本科的方式突出网络教育的继续教育特色。教学计划是根据网络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习年限和教学对象而制定投有盲目照搬普通教育计划。网上教学组织严格遵守教学计划作为考核、验收教学质量的标准。两个专业教学计划各自包含不同的11门专业课程、各有特色的6门选修课程、教育实习或工业见习以及毕业论文。《化学教育》遵循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的改革模式和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教有所依、学有所用;由于大多数学员都是来自基层教学单位,因此依托基层教学单位完成教育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并设计合理的与学员从事教学相关性强的毕业论文题目精心进行指导。而《应用化学》则遵循当前经济改革浪潮中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来自工矿化工企业的学生实践优势依托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化学网络教育教材包括文字类(一般使用统编教材制作为电子课件、题库和案例库)、图形(像)类、音(视)频类动画类等教材洛类自成体系J虫立使用。
3.教师管理。教师管理主要从资格审查、培训管理、责任管理和考核评价上进行管理。学院规定从事网络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并且有一定网络教育经验。教师任课前均需经过岗前专门培训,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和实践技能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能够主导学生的在线讨论活动,准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和指导。教师一旦承担网络教学需认真学习管理办法,熟知各项规章制度并与学院签订‘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教师教学工作责任书”并建立化学网络教育教师档案。教学队伍建设:网络教育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均有相应要求技照‘化学化工学院关于成立网络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决定”针对学院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利用不够缺乏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情况通过外聘请内培养构建合理的教学队伍。目前已形成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军的多个课程教学团队。教学研究:为了提高网络教学质量肩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内容涉及网络课程内容的组织、网络资源的利用、网络教学方式的探究、高校网络教学的设计原则、高校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化运用、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等。鼓励教师总结自己进行网络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想技照科学论文的规范格式撰文投稿始予相应奖励,推动网络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
4.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包括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评价管理。网络教育具有“师生分离”和“教管分离”性质教师角色淡化教学管理弱化而学生的自我管理凸显。我们在每个年级实行班组管理启选班长,定期轮换赴每一位同学充分参与管理锻炼自主能力加强自我服务,同时重视对学生自治的引导。学生学习评价管理由自我性评价和客观l胜评价组成。自我性评价:学生先完成自测题目和思考题目提交后与标准答案比较而做出自我评价。客观性评价: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完成质量、设计实验的完成情况等给出具体的分数通过提供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使学生感受到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教学秘书定期分析学生学习评价相关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做相应教学调整。
三、化学网络教学管理模式特点
相对于校园教育而言,远程教育对教学质量的控制比较松懈,学生的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远远没有校园浓烈。其次,第一代远程教育(成人高等函授教育)和第二代远程教育(电大远程教育)的远程支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课程体系与自身的建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另外,远程教育的考核体系比较模糊,教学管理系统漏洞较多,学生容易作弊,比如课件播放时长与学分挂钩,学生是否在学习教师并不知道,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机会微乎其微,这并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由于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的重复性建设严重,资源建设也不够标准和规范,教学的质量上不去,因此给大众一个教学质量差、管理不严,只是混文凭的不良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让远程教育长久发展下去,就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打造高素质的精英教师队伍,开拓丰富教育资源,科学规范教育管理制度,突破远程教育的难点。
二、如何完善远程教育系统的教学
远程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网上教学平台,应包括多媒体教学、考试与测评、课件开发、师生交流教学资源管理等系统功能。具体来说,这一网上教学平台应包括网上备课、网上辅导、网上自学、网上测试、教学管理、教学讨论和答疑等多种教学和管理功能,还能在校园网上实时互动的互联网平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方便。
(1)设计网上课程开发系统。目前,网络上常用的网上课程开发系统并不能满足教育领域的特殊需求,并且这种网上课程开发系统对用户的限制十分多,因此,远程教育设计一个网上课程开发系统十分必要。设计网上课程开发系统不仅可以降低软件使用难度、缩短教师设计课程和网上备课的时间,还能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直接套用网上的模板,对教师完成网上课程内容设计提供方便,设计网上课程开发系统是远程教育的大势所趋。
(2)网上教学支持系统。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设计应包括课件学习、在线测试、作业布置与批改、实践实训安排、网上交互、期末考试等环节。首先,网络开放远程教育学校和机构要加大网络教学环境建设的力度,如建立多个独立的IP地址,实现教学平台24小时为学生提供数字图书、教学视频、网上交互等支持服务功能。另外,学校应增加学生与教师视频交流,为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和困惑。最后,远程教育应通过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规范成人教育的秩序,严格控制学生入校和毕业资格,强化学生学籍管理来解决自身管理的诸多缺陷,从而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教学内容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落后呆板的教学内容不仅让人提不起兴趣,还与时代的发展脱轨。远程教育系统教学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各种资源,建立以各种多媒体教学素材和网络课程为知识仓库,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课程。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应盲目追求高新媒体的运用,而要抓住成人学生的特点,设计出适合成人学生知识结构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立足于高质量、灵活自由的教学模式,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实现一体化教学。
三、结语
关键词微教育 班级管理 自主管理 主题学习
班级管理的创新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非凡。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班级管理带有明显的层级色彩,这一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影响教育的公平性与民主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新课改的纵深推进,应将制度规范内化成为学生的道德修养标准,推行合作共赢的微教育学习模式,以“自主”和谐型班级管理这一理想状态为目标指引,完成高度自觉的内省型“德治”现代管理模式构建[1]。
一、微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概述
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导致微时代背景下班级管理出现系列问题[2]。首先,教师对于自身角色面临的文化转型把握不够精准,出现错位现象。传统班级管理中一般采用的是班主任为中心的负责制,事无巨细一人解决,也称之为“家长式管理”,学生易产生畏惧心理。该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造成了教学与德育的二元对立局面,严重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其次,对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构建形成阻碍。学生是班级管理现代模式的中心主体,然而现实中并没有将班级还给学生,学生的自主管理仍处在萌发层次。第三,现有班级管理制度受成人社会影响,明显存在层级特征,依次为班主任、班干部、大部分学生和问题学生。最后,普遍存在的班级管理一大问题就是师生关系的对立。这不仅影响班级管理的成效和机制运行,还左右着班级文化建设成果与班级精神凝聚力的大小。尽管素质教育与课改不断发展,但教师往往站在监督者、惩戒者的高度,对班级管理问题作出评判,而未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陪伴者、引导者的身份去解决。因此,师生之间的关系带有不对等沟通的色彩,造成师生对立的结果。
微时代技术媒介的快速发展为教育理念、教学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挑战,班主任一要及时转变班级管理理念,根据班级实情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开展班级集体活动,并与家长保持多渠道沟通,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状况,始终把握住学生这一根本。二要做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管理的工作,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果离不开班级管理的有效开展。微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班级管理打破了教学与德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坚实壁垒,重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只须予以引导和辅助,有助于班级秩序的维护。三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合作学习能力,提升自我修养水平[3]。学校可以通过微课、慕课、MSN、QQ、微信、翻转课堂、微博等微媒介,对学生开展多途径的微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微教育的便捷高效,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其有所感悟。教职人员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之余,可以针对微教育理念做专题性研究,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论体系,深入了解微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不同教学管理媒介,并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尝试验证,摸索出适合所带班级学生情况的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班级管理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4]。合理规避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制度弊端所造成的管理漏洞,与学生共同创建焕然一新的班级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推动班级健康有序发展。
二、班级管理的常见模式与问题
班级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遵照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为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现班级文化建设成效所采取的一种科学合理的职能手段,其常见模式及问题如下。
1.随意型――“人治”
作为班级成立阶段的管理者,教师主导的班级管理基本依靠工作实践中累积的管理经验,使班级工作得以如常运转,形成随意型管理模式。传统型教育管理体系中,实行班主任中心负责制,班主任的工作绩效与班级管理成果是直接挂钩的。班级管理事无巨细都由班主任一人过问解决,虽然德育工作效率较高,但形成家长式管理,且与教学割裂开来,并不利于班级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部分教师在从事具体班级管理工作时,受限于专业水平、职业素养、个人性格等因素,对学生的态度常常呈现一边倒的发展态势。多数教师因年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在执教与班级管理中,对待学生采取亲切随性的态度,意图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与沟通屏障,但却没有把握好分寸,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像话家常,过于宽松。还有一类情况是教学管理者在与学生接触时,唯唯诺诺,对于学生不合时宜的行为不敢批评教育,生怕影响个人工作评分。学生在班级工作中说一不二,教师工作被动,失去对学生的合理管控。亦生亦师教育观的过度解读与应用,造成对学生教学评价的过度依赖[5]。
2.制度型――“法治”
师生逐步相互了解以后,选拔班委成员,建立起班级契约,班级管理工作开始步入正轨,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班级管理工作的零散经验。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指导下,明确班级管理工作的方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并落实到每个班级成员,将班集体全员纳入到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从细节处规范班级成员的行为,严格遵循管理制度开展工作,在实践的不断检验中形成相对合理、较为完善、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的班级管理工作制度。虽然制度促进工作高效完成,但制度具有强制性与权威性,教师发出指令,班干部执行传达,学生只有听从。这一模式并没有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会伤害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班级管理工作开始由过于宽松的“人治”阶段过渡到过于严苛的“法治”阶段,与以生为本的微教育理念并不相符,给班级管理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6]。
3.内省型――“德治”
班级文化的建设对班级管理影响匪浅[7]。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从空间上为教师、学生营造了丰富、与时俱进、独具个性的班集体生活环境,班级精神文化则从时间上对师生关系的建立、道德文明建设、行为规范、班级精神、人生价值观念等方面形成更深层次的影响。班级管理在进入到“德治”阶段后,班级精神文化的渗透作用逐渐凸显。教师逐渐从班级管理的繁琐事务中抽身而出,专注于教学教研,班级事务的管理职责开始分散到班干部、合作学习小组及至每个班级成员肩上。通过举办多类型的集体交流活动,增进班级成员相互之间的情感,加深对班级精神的体认,强化班级管理对于共同心理契约的认定,把强硬的行为规范与管理制度内化为发自内心的能动自律的道德需求。在实际班级管理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时,教师疏于引导、放任学生独立解决,对班级文化建设并不重视。而学生虽然是班级管理的主体,但对参与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的认识并不成熟,加之年龄问题,无法发挥自我反思的内省主动性。看似高度自觉,实则一片混乱,难以形成具有人文情怀、和谐、高度自觉的班级管理模式。
4.和谐型――“自主”
从原始的家长式管理模式到和谐型的自主管理,班级管理的变迁在矛盾运动的作用下不断革新。和谐型管理模式作为班级管理的理想状态,借助班级文化建设与班级成员道德自律能力的提升,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与理论研究的进行提供了宽容、创新、和谐、融洽的生存环境,并树立理想目标,指明发展方向。当然,这并不代表班级管理的和谐状态是乌托邦式的存在。教师及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者要紧跟微时代的发展步伐,在微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方针,遵循民主、自主、可持续、高效等管理原则,用于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实现对学生尝试班级自主管理的积极引导[8]。
三、微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新模式
在微教育理念指导下,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离不开班级文化、学习生态环境、学习平台的创新。结合常见班级管理模式及问题的梳理,提出由微教育理念指导的班级管理新模式如下。
1.重构课改,审视微教育理念
新课改从思想道德、文化学习、个人修养等不同侧面对班级管理提出了细致全面的要求。微博、微信、微课、慕课、虚拟社区等微媒介手段的不断涌现及应用,需要教师及学校教育管理者在工作中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整合教学手段、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教师不能僵硬教条似的照搬微教育理念,而应该以学生为班级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共同制定民主、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规范[9]。以微教育媒介平台的新颖、方便、多维立体来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透过德育工作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来重构课改,指导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升管理成效。
2.翻转课堂,发挥学生主体性
翻转课堂凭借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媒介平台,呼唤传统教育的“课上”与“课下”活动,包括经验引导、概念剖析、意义探究、应用实践等框架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录制教学视频进行线上教学与教学互动。比如当下推行的微课、慕课、QQ教学与微信教学群等,利用学生对于微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熟知程度与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营造微教学氛围中的线上课堂[10]。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课余时间利用这些微教学手段,能够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收到反馈后,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问题作出教学评价,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间的互动沟通,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增强班级自主管理的凝聚力。
3.丰富媒介,创设微模块管理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微媒介平台及微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方法。在微课堂教学手段应用的基础上,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多维度虚拟学习及班级管理社区。虚拟班级管理与主题学习的开展,可以达到有效辅助现实班级日常事务的处理、联动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目的。比如班级精神的编辑与推送、学习成绩的在线查询、班级成员间的即时通讯、班级重要事件与学习日程安排的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堂虚拟主题学习及班级管理社区动态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情况,家长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校园生活及在校表现,学生可以借助虚拟的班级管理与主题学习相互监督,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微媒介丰富了班级管理的方法,协助师生创设教学相长的微模块管理,实现多方共赢的发展,推动班级文化建设[11]。
4.注重反馈,以教评推动教改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多元化的教学对象与班级管理的主体,因此在构建班级管理新模式时,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民主管理,坚持差异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学习班级自主管理[12]。教师要在教学管理活动中注重倾听学生的教学反馈,在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主题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班级管理的能力,促进微教育背景下教改的推行。
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将班级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通过班级事务处理的自主参与,挖掘学生自主管理的潜力,形成微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生合作学习与课改重构的强劲助推[13]。与此同时做好班级文化的相关建设,利用微教育时代的发展特色,不断丰富教育媒介手段,将班级管理内容量化为主题模块,并针对不同模块类型的教学评价作出教学反馈。纵深推进微教育理念指导下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互动,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蒋关军,袁金祥.班级管理的境界变迁:从矛盾他律走向和谐自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2] 刘惠娟.班级管理共同体及其建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 王忠惠.微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出路之审视[J].教学与管理,2014(16).
[4] 彭廷银.生本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2(1).
[5] 顾东臣.“亦生亦师”教育观下的班级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6] 黄素娥.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问题探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7]邓.班级文化对中学班级管理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8] 袁川.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班级管理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7.
[9] 唐春吾.合作管理、大胆创新、充分自主、勇于探究――论新课标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0] 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11]袁蓉蓉.Web2.0环境下小学班级主题学习社区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关键词:应用专业型人才 实践教学考核 效能提升
一、实践教学价值理念:应用专业型人才取向
相对于研究型大学以培养学术性、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面向特定职业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一般普通本科院校是以培养专业性高级专门人才的精英—大众并存型大学。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多样化的发展战略,强调在应用领域培养人才,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建立一种既能体现一定的学术性,又能衡量是否满足社会、满足学生“需要”导向的质量观。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着重培养应用通用型人才,使学生“从其他学科里受到了异样的启示,获得了开阔的思路,获得了自由及自制。因此,普通本科院校要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专业口径较宽,主要为地方培养各个行业所需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这种类型的人才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能够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工作。要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应用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形成以实践教育为重心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大学生在校得到的多是理论上的抽象东西,它只有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丰富、充实,才能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真正变成有用的东西,体现知识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实践教学,是一种理论推进、深化的再教育过程。
二、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整合协调,高平台支撑
(一)优化整合实践教学体系
以创新实践为导向,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专业特点,把传授知识与技能培养结合起来,把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完善实践教学的计划、实践教学大纲、进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探索如:案例教学、模拟实践,专业人士报告等。实践课教材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学校等应创设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公共管理的相关专家和本校实践课教师根据现场调研或课题研究,结合实践教学考核的具体要求,编写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公共管理类教学实践教材。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根据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政府的合作以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努力实现实习基地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衔接,使学生能全方位地感知公共事业管理的实务。国家有必要通过立法促进社会支持高校实践教学,强化社会支持高校的责任。法律应根据社会组织的规模,规定其接收毕业生实习的方式、数量。法律同时要为相关单位建立利益保障机制,诸如对接收大学生实习的单位及各单位与高校开展的合作项目减税,对大学生因实习给单位造成的损失实行国家赔偿为主的制度等。
(三)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符合专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引进人才要把实践经验作为高校应用学科专业教师资格的重要条件。在这方面,发达国家高校已有成功的做法。韩国的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对大学的师资要求更为严格,专门颁布了《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详细规定了师资的教育资格、知识证明和证书方面的要求。学校要主动“走出去”,要鼓励教师在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到企事业单位、政府及社会组织兼职,采取有效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与企业、政府、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研究活动。学校也要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政府、社会组织中有丰富实践经验人员兼任本校教师,以实现实践教育的资源充分合理利用。
(四)构建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
学生参加学术报告、发明创造、挑战杯等各种竞赛活动、参加科研立项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科研活动、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科技服务科普宣传活动等要给予相应的学分,以激发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对实践教学教师在课时安排、薪酬、评优评先等方面要给予优先照顾,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工作的主动性。
三、实践教学考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考核个案分析
管理者一般都具备三种不同的基本管理技能,即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这三种不同的管理技能虽然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而言,其要求权重是不同的,但正是这三项基本的管理技能形成了各类管理者的基本管理能力。这三种技能仅仅通过管理学理论学习是难以形成的,只有在实训中主动体味、不断积累,才能逐渐掌握并运用于管理实践。随着社会对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大量增长,为了实现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加强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基本上成为教育界和社会的共识
(一)明确公共事业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可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确定为大致以下环节:
1、实习环节
毕业实习(含专业实习、生产实习)等,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
2、见习环节
包括专业的野外实习、课程见习、专业考察活动等,目的是巩固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科研训练环节
包括课程论论文设计、创作、毕业论文的设计、创作学生科研立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训练。
4、专业技能训练环节
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点,进行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在内的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社会实践环节
包括各类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社会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等,深入生活,考察社会,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理解、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流程
1、实践教学考核结构
实践教学考核实习单位评价、实验报告评定、实践带队教师评价、实习单位一线员工评价或实习服务对象评价四个层次构成。
2、实践教学考核基本内容
(1)实习单位评价由实习单位对学生的生产实习表现、能力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2)实习报告评定,实习结束后由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分析评价;
(3)实践带队教师评价,由实践带队教师对学生实习态度,责任感等方面的素质进行分析评价;
(4)实习单位一线员工评价或实习服务对象评价。
3、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办法
(1)实习单位考核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
①学生实习岗位职责履行的主要情况;
②分析和解决管理常见问题的能力;
③实习单位上级交办的事项或协助他人处理事务完成情况;
④实习成果验收。
(2)实习报告评定
评价内容包括:
①实习报告内容的全面性、条理性、系统性;
②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实习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能力;
③实习报告的规范性;
④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习带队教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
①学生的实习的组织性、纪律性;
②学生的实习态度和主动程度;
③与实习单位领导职工相处是否融洽;
④给单位带来的经济社会效能。
(4)实习单位一线员工评价或实习服务对象评价
①对学生实习效果的总体评价;
②对学生实习效果满足其需求程度的评价;
③对学生实习效果的可靠性的评价;
④对学生实习抱怨或者投诉的情况。
4、考核结果的反馈与适用
把考核结果与实习成绩、促进学生就业挂钩。考核完成后,由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填写《实习考核结果备案表》,并及时向学生反馈实习考核结果,学生根据考核结果,结合自身就业与职业发展,分析自身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本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院系跟踪考核改进情况,对同学的反馈进行整理归类,然后分组进行指导。对被评定为不合格的同学,要给予通报批评、限期补足或者重新实习。把评估结果与学生的评优挂钩。将考核结果作为学生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考核不合格的同学年度考核不能评优评先,对被评为优秀的同学给予适当物质奖励。
四、实践教学效能提升:多元互动,优化环境
(一)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教学流程中各方面和环节相互配合、协调、合理运作,才能实现教育目标。对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要兼顾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不断拓展实践教学领域,综合运用实践教学形式,需要高校要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努力争取国家与企业的支持与投入,谋求共同发展。
(二)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要改变以控制为中心,教学管理制度的弹性和选择性不足,以学校为中心,院系管理活力不足;以管理者为中心,平等性和服务性不足等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转变管理方法与理念,切实实现以师生为本,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平等性,以院系为重心,增强院系教学管理的活力;以服务教学为本,坚持管理与服务统一。
(三)政府要宏观指导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履行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责任。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发挥教育财政的调节功能,统筹安排教育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依法重新配置教育资源,在资金投放、师资调配、教师培训等方面向薄弱学校倾斜,实现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完善教育投入方式。
(四)实现教育投入渠道多元化。实施法制化保障,通过立法程序,把国家关于促进实践教学发展、激发学生应用能力的方针政策、制度措施、实现目标等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整个国家的意志和整个社会所遵循的准则,是实现高校实践教学发展的有效保障。
(五)权力下放,实施校本管理。教育管理体制带有严重的“以官为本”痕迹,学校的诸多管理权力,包括职称评审、人事任免、干部聘用、工资制度等最后决定权不在学校,而在有关政府职能部门。最有发言权的学校却没有最终决定权。校长负责制尚不成熟,因此学校对教师的激励管理无法自主有效的实现,实施校本管理的关键,就在于权力下移,将办学自主权真正转移到学校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政府从对学校的日常微观管理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与工作重点放在宏观指导上,主要是运用立法、财政拨款,教育规划、政策引导、教育评估、信息服务等手段对学校事务进行指导和调控。
参考文献:
[1]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兰.地方普通高校定位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3]施宏开.以实践教学促进高教质量提高.中国教育报,2008-4-17:4
[5]管理学实验教学的规划与设计探索.中国科技论文在线:1-2.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发展前沿和企业对水利水电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贯彻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水利类补充标准要求,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多层次、多规格人才培养特征,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更好地满足企业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稳定、培养、引进”思路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教师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在教师资源中引入企业兼职教师,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科研促进教学,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一支爱岗敬业、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改革目标明确、且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的优秀教学团队。
(3)优化课程体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认证标准和行业发展新需求,借鉴国内外高校课程改革成果,按照多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要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群;实施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形成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质教学资源。
(4)强化实践教学。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加强和更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构建各类学生科技活动平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加强现有固定实习基地的情况下,不断拓展新的实习基地。
(5)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引入先进教学手段;初步建立实行教学团队及教学团队负责人制度,整合课程资源与教师队伍,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落实“武汉大学关于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鼓励知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切实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行企业人员兼任班主任制等。
(6)完善教学管理。引入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成果,实施教学管理改革,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有利于教师静心教书、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与评价办法,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2专业综合改革的建设举措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决定着专业办学质量。建设期内,学院将以专业带头人、课程带头人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专业团队(包括课程团队)建设为重点,加快教师梯队建设,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加强教学名师的培养,着力打造以教学名师引领的高水平专业团队、课程团队。为达到这一目标,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教师责任感。要让教师从根本上认识到,教学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教学水平是看家本领,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师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严以律己,教书育人,从根本上理解教学的意义。为此,要求每位教师要多听课,每个学期至少听2次课,特别要多听优秀教师的课;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把握学科发展前沿理论、技术;加强对学生的课外辅导,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对学生作业质量的要求。
(2)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为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创造条件,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合作研究,鼓励和吸引国际优秀科学家和学者到学院兼职,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
(3)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发挥产学研优势,建立校企合作联盟,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才来我校教学或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另一方面,提高校内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安排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分期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实习,丰富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
2.2优化课程与资源建设
课程与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集中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构成学生达到培养目标所应学习的基本内容,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
(1)整合课程体系。根据新的人才培养需求,全面开展课程建设,对现开设课程进行整合,加大力度建设实践课程,替换内容过时的课程,新增当前急需特色课程,例如水环境、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类等课程。
(2)建设教学资源与网络课程。为提高教学质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网络上建立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的课件库,开通课件、作业提交、在线学习、在线讨论、在线测试等功能。
(3)培育专业精品课程。积极建设精品课程,以教学团队为单位进行精品课程申报与建设,计划将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并积极改进和完善已立项的精品课程。
(4)教材更新。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新的需要,开发、编写新开课程、实习实训课程教材,是课程建设主要内容,同时对部分已过时的教材进行更新再版。
2.3强化实践教学
(1)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本专业工程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学院构建由实验、实习和设计三大模块组成的包括专业基础实验、设计(综合)实验和拓展创新实践三个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不断加强和更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2)构建科技及竞赛活动平台。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各类学生科技活动平台。学院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在参加竞赛、比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在研究生推免、奖学金评定方面予以优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