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农业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文在太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试验示范基础上,从养殖小区建设养鸡、养殖废料肥用于桑树田及无害化生产有机肥等环节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林禽立体种养农牧配套型――“禽-肥-桑”循环农业模式。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条新兴的、不可或缺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不断的探索、创新、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循环模式,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生态循环农业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征,以农业资源消耗最小化、污染排放最小化与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涉及农业清洁生产、农业产业内部物能互换、农业产业间资源循环利用及绿色消费等方面[1,2]。当前太仓市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太仓市神闸蔬果专业合作社探索出的“禽-肥-桑”资源循环高效种养模式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对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循环农业的模式提供一些参考的思路。
1 基础与优势
太仓市神闸果蔬专业合作社位于太仓市浮桥镇老闸村,主要从事桑树种植、养蚕、树林养鸡等生产活动,同时进行桑产品开发,研制桑果饮料以及桑叶茶,是苏州地区养蚕示范场。合作社北邻通港路,南邻戚浦河,占地面积247.5亩,其中209亩种植桑树,桑叶用于养蚕,桑林用于养鸡。建有养蚕舍5000平米,仓库700平米,鸡舍面积400平方米,饲养蛋鸡10000羽,肉鸡5000羽。
2 “禽-肥-桑”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应用实践
太仓市神闸蔬果专业合作社以“禽-肥-桑”生态、高效、循环、高产为重点,开展发酵床养鸡、种植桑树、新技术试验示范,桑系列产品开发,建立相应的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生产体系,建立试验发酵床、蔬菜生产基地,采取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技推广部门相结合,明确示范推广内容,实现了种养生产循环高效可持续性。同时,鸡有较长时间在桑林中散放,既可生物除虫,又可提高鸡的肉质品质,增加商品性。该模式的推广应用,对于调节沿太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提高畜禽产品、农产品的食用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禽-肥-桑”农业生态循环高效模式
以太仓市神闸蔬果专业合作社为试验基地,进行高效安全营养生产技术、高效生态发酵床养鸡技术、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研究,集成“禽-肥-桑”资源循环高效种养模式,采取边试验边示范相结合,示范推广与技术开发应用相结合,通过农户技术培训、典型示范,辐射推广到全市及苏州部分地区。鸡食用桑园杂草和小虫,鸡粪、菜梗可作为桑园地有机肥,鸡舍周围及农田尾水汇入收集池沉淀处理,再排入生态塘进行植物氮磷拦截处理。从而降低桑园地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另外,利用发酵床养鸡,由于有机垫料里含有相当活性的特殊有益微生物,能够迅速有效地降解、消化鸡的粪尿排泄物,不需要每天清扫鸡栏,冲洗鸡舍,于是没有任何冲洗圈舍的污水,从而没有任何废弃物排出养鸡场;垫料在使用到期后,形成可直接用于农作物的生物有机肥,达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效果;由于生物发酵舍养鸡技术有不需要用水冲鸡舍、不需要每天清除鸡粪,采用自动给食、自动饮水技术等众多优势,达到了省工节本的目的,可节水90%以上;鸡的死亡率和淘汰率相对传统笼养鸡大大减少,即使是蛋鸡的死淘率也可控制在5%左右,肉鸡在2%左右。
社会效益分析
一是有利于减少面源污染,保障太湖饮用水的安全,并维护城乡社会稳定。对进了农业节水发展,减少污水排放量,减少农田氮磷等养分的流失,保障群众饮食安全,使人们的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城乡社会稳定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加快第一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通过加大农业污水治理力度,形成结构优化、节水减污、保护环境的生态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局面。
4 生态效益
该项技术实施后,以太仓市神闸果蔬合作社为例,年可以处理还田鸡粪830吨,年处理污水500吨;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及鸡粪利用率达到了100%。通过生态屏障建设,新增绿化3000棵;改造了生态塘10000平方。年减排污染物COD61.4吨、年减排总氮14.6吨、年减排氨氮1.06吨、年减排总磷8.2吨。
5 结语
循环农业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传统农业发展带来的问题。通过太仓神闸蔬果专业合作社循环农业的发展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能够有能力作为切实可行的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主体,在循环农业的整个模式流程中,既是循环农业相关理论的宣传者,又是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者,今后应注重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建设,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摘要】“三沼”(沼渣、沼液、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是生态循环农业的核心环节,是农业生产中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的桥梁。通过构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可以促进“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式运营,确保畜禽粪便得到有效处理和充分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污染,为广大农户提供清洁能源,促进观光采摘园提档升级。
态循环农业是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使农业活动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一线性运营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运营。“三沼”综合利用技术是生态循环农业的核心环节,是农业生产中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的桥梁纽带。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持续加大对农村新能源建设的扶持力度,积极示范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引导建立了多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以设施农业为依托,以日光温室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工程为纽带,通过生物质转化技术,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在相对封闭的区域内形成物质、能量良性循环的生产模式。近年来,威海市先后建设了荣成市海波生态农场、山东百岁谷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乳山市圣源果蔬专业合作社及威高生态园等20多处“四位一体”生态模式的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通过采取沼渣追肥、沼液滴灌施肥、沼气点灯提供气肥、提高棚温等“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例如在芹菜生产中,芹菜产量提高了20.6%,叶绿素含量提高了18.9%,VC含量提高了8.77%,还原糖含量提高了50.7%。据估算,实施“四位一体”生态模式的日光温室,每667 m2可增收3000元以上,综合效益十分可观。山东百岁谷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现有日光温室25栋,面积约为13万m2,每个温室内配套建设1座50 m3的沼气池,1座15 m3的沼渣沼液贮存池,并配备电子杀虫灯、粘虫板等物理灭虫设施。通过实施“三沼”综合利用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该公司日光温室中生产的蔬菜品质得到明显提升,部分已经达到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每年增收约100多万元,2014年被山东省农业厅评为第二批“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单位”。
精品生态休闲农业模式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业观光采摘园区为依托,并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交叉产业,其核心理论是可持续发展,其根本途径就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近年来,将生态农业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传统农耕文化挖掘与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基础实施提档升级与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有机结合,打造都市休闲农业的新亮点、新样板,先后打造了荣成市健康集团休闲农业示范区、威海山泰种养殖生态园有限公司、乳山市新自然草莓采摘园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春果蔬合作社采摘园等30多处休闲农业精品园区。通过建设沼气工程及配套设施,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及相关农业技术,园区的产品增加了产量,提高了质量,改善了园区环境,提升了园区档次,吸引了更多游客。乳山市正华农林科技示范园有限公司采取保护与开发同步进行的模式,在保持原生态风貌的同时,将景区规划为休闲观光区、生活服务区、野生动物游览区、原生态地貌观光区。四区相互依托,结构紧密,最终形成以“返璞归正,探寻生命原始本真”为主题的大型生态园区。其中休闲观光区内有各式采摘钢架大棚27 栋,露天采摘园面积达到20万m2以上。采摘品种有草莓、油桃、葡萄、柿子、榛子、板栗、核桃及各类蔬菜,品种多样、季节交错,形成全年都有采摘项目的良性循环。园区种植的产品全部施用沼肥、有机肥和土杂粪,不添加任何色素剂、膨胀剂、催熟剂,产品先后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及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015年,园区共接待了各类游客20多万人次,销售收入达800多万元。2014年乳山市正华农林科技示范园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2015年被列为威海市精品观光采摘园。
区域清洁生产生态农业模式
区域清洁生产生态农业模式以大型沼气工程为依托,充分发挥大型沼气工程沼肥产生量大,循环速度快的优势,带动周边区域循环农业的发展。这种模式以当地农业资源为基础,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将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大型沼气工程和周边农户生产有机结合,既解决了畜牧养殖场环境污染的问题,又为农户日常生活提供了能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料,形成了养殖企业与农户互惠互利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近年来,威海市先后建设了荣成市沟姜家村、荣成市干占村、威海环山投资有限公司及经区海西头村等25处大型沼气工程。通过在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大型沼气工程,使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得到了有效处理和充分利用,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环境,降低了农业污染,广大农户也获得了清洁的生活能源。荣成市沟姜家村养牛场投资约410万元建设了大型沼气工程,该工程占地约2668 m2,总池容量约为1500 m3,发酵原料均来源于本村的养牛场。项目自投产使用以来,一直正常运行,平均每天可以处理养殖场的粪污水160 m3,沼气产量s为800~900 m3,每年沼渣沼液产量约为3000 m3,该工程所产沼气全部用于为全村700多户居民提供日常炊事生活用能,每年可节省40多万元的费用支出,所产沼渣沼液主要供给周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使用,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庭院经济生态农业模式
庭院经济生态农业模式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依托,在农村庭院及房屋前后的间隙空地中,按照庭院生态农业的构建方式,以个体农户为生产单位,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的一种农业模式。近年来,威海市委、市政府把农村沼气建设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自2007年以来,市级财政每年拿出约500万元的资金补贴农村沼气建设,各市区也按1:1的比例落实了配套资金。截至目前,威海市共新建“一池三改”和“一池两改”户用沼气池50000多个,农村沼气总池容量达44.7万m3。每年可生产沼气2000多万m3,提供优质沼肥200多万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5万t,减少二氧化硫排放730多t,节本增收7780多万元。农村沼气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誉为“烧不尽的煤气罐,用不完的肥料库,填不满的垃圾坑”。
“畜-沼-菜”生态农业模式
80年代初,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先后通过立法等措施,强化了以生物饲料、生物肥料为核心的生态农业政策,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的土壤肥力正以平均1.4%的速度下降。据此,国务院1988年了“关于加强有机肥料工作的指示”。因此,我们有责任加快发展新型活性生物有机肥料,改善传统的施肥模式,真正做到把用地和养地融为一体,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90年代初,国务院就明确指示:“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在发展畜牧业时,必须解决‘人畜争粮’的问题,走节稂型或非粮型道路,要充分利用秸秆、稻草等大力发展无粮饲料。”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有纤维素资源每年约50亿吨,其中农作物秸秆(麦秸、稻草、玉米秸)等就达6亿吨,其中90%以上被焚烧,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若将秸秆进行生物技术处理,则可大大提高秸秆利用价值及动物消化吸收率。如果每年将1/2(即3亿吨)农作物秸秆经生物技术处理制造饲料,就等于增加8100万吨小麦,相当于我国目前每年所用80%饲料粮。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各种农产品的废渣、废水每年总量约2245万吨以上,如进行生物技术处理可生产饲料酵母10万吨以上,既变废为宝,又绿化环境。如何处理农作物秸秆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农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都已经普及了秸秆生化饲料技术。大力推广秸秆生化饲料,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畜牧业,秸秆“过腹还田”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生物技术与生态农业结构模式
生物技术将农业废弃物(稻草和其它秸秆)、野草等转化为酸中有甜、香味独特、营养丰富、畜禽爱吃的生化饲料,又将污染外界环境的畜禽粪便转化为速效、长效、增效于一体的绿色农业需要的生物有机肥料。这一技术的应用推广对减少养殖业、种植业的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生物技术与生态农业模式里,极大地体现了生物技术与养殖、种植业的相互关系:养殖业、种植业为生物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源;生物技术大大加快了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
3生物技术对生态农业的作用和效益
3.1生物技术对生态农业的作用
利用农副产品及其废弃物的原料,低成本制取畜禽高蛋白,全营养的优质全价饲料,其特点是:制作简单,成本低,不含抗生素,无毒,见效快。利用养殖业、种植业的废弃物,低成本制成具有速效、长效、增效于一体的新型活性生物有机肥料,其作用不仅大幅度提高农作物总产量,而且能改善农产品品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利用养殖业、种植业的废弃物,低成本制取沼气,既提供能源,又优化了环境,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形成了生态农业良性循环,保证了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3.2生物技术对生态农业的效益
关键词:农村循环经济;农村经济;生态环境;蒙阴县
一、蒙阴县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蒙阴县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是加强小流域治理。2002年以来,全县共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0平方公里,整修梯田49万亩,完成新造林24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经济林10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0.2%。二是培育生态农业。通过推广果品套袋、配方施肥等科学管理技术,优化品种结构,建成无公害果品示范基地30万亩,12个果品品牌获准使用无公害标志。大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新建20处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实现了畜牧养殖与环保的同步发展,全县畜禽存栏总量达到950万头(只)。三是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实施沼气国债项目,全县沼气用户发展到2.68万户,户均年节约1500元;推广利用太阳能,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全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用户达到2万余户;大力发展小型风力发电机组,满足农户照明和小动力生产需要,全县已发展小型风力发电机组30余台。
二、蒙阴县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自然资源的制约
1、土地资源的制约
蒙阴县由于主要是山区,可耕地面积十分有限且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3。在这有限的耕地中,土壤质量下降和土壤退化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理化性状被破坏。建国以来,全县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且耕地后备资源也相当匮乏,但与此同时农村人口比重较大且数量上不断增加,所以人地矛盾显得突出。蒙阴土地资源的污染较严重,由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塑料薄膜和过分依赖化肥和农药,使得当地土地资源出现不同程度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另外,由于植被覆盖率的下降,部分地区出现较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同样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2、水资源的限制
蒙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低,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6,缺水现象严重,并且随着蒙阴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用水量也在加大。由于地处北温带,属于比较典型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主要集中在一年中的7、8月份,全年的降水量分布十分不均匀。春旱现象十分严重,由于蒙阴农业技术整体水平不高,在农业灌溉方面,部分地区依然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如果某一年春天出现降水量不足的情况,将对该年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绝大部分地区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所以对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对发展蒙阴循环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二)农业技术的制约
1、农业技术整体水平不高
全县广大地区仍然采用较传统的生产方式,现代农业技术得不到有效利用,很多地区仍以人力劳动为主。比如仍然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浪费了水资源。另外,由于蒙阴主要是山地和丘陵,地势较为崎岖,不利于农业的机械化生产,同时也阻碍了农业技术的发展。目前蒙阴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进步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业科研资源力量比较分散,缺乏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农业大型企业,农业科研成果作用不够明显。
2、农业技术推广不足
农业科技成果利用率比较低。由于目前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存在,且农业技术人员推广农业技术的主动性不强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单位联系合作少,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与科研成果脱节都造成了许多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没有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作用。另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能做到紧密联系农户,在农业技术指导上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有关农业技术方面发展的文化建设滞后,例如,在国内不少地区,都有针对农民的图书设施建设,既有助于农业技术发展,又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而就目前看来,蒙阴这方面做得还很少。
(三)农业生产建设资金的制约
由于长久以来我国采取的是优先发展工业的政策,农业相对发展滞后,近年来由于工业已具有一定水平,我国开始提出工业反哺农业,但各个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各个地区生产建设资金根据各自不同的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别。由于蒙阴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经济发展起步较晚,所以经济整体水平不高。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加大了扶持力度,对农业的补贴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实际情况往往是补贴总量很大,而具体到各个地方的时候量就变得十分渺小了,对于各地区农村生产建设资金的实际帮助是十分有限的。由于生产建设资金的不足,蒙阴全县在农业生产方面机械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农业上的规模效益。所以,从这方面看,蒙阴在农业生产建设资金方面短缺的问题将会阻碍其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蒙阴县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
1、加强耕地和水资源等农业资源的保护力度
目前,以土地和水资源为主的农业资源问题严重阻碍了蒙阴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就变的十分迫切。土地是农业的基础性生产资料,保护耕地是稳定农业生产的必要措施,国家目前出台了多项保护耕地的政策和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保护法》。此外,蒙阴目前水资源的季节性缺乏现象也十分严重,因此应该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使水资源在使用上不致浪费,使水质不致污染,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增加关于农村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减轻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发展空间,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财政应该在预算中安排专门的支出计划,以确保农村循环经济建设资金的正常支付,要重视和支持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发挥好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对于蒙阴县来说,县财政可以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做出贡献的乡镇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当地企业参与到农村循环经济建设中去。对于主动发展循环经济的农户给予补贴,如兴建沼气池的农户给予适当比例的补助,这样有助于促进当地农民的生产建设积极性,同时也为政府节省了开支。
3、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水平
蒙阴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项目的扶持力度,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应合力健全科技推广体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快农业清洁生产、循环生产技术的推广。政府、协会、龙头企业还应合力通过农业循环生产技术培训,培养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此外,政府要加大科技创新,研究多种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体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对现已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对如何应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来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的利用要切实加大研究、创新力度,尽快摸索出农产品反复加工、深加工的模式与技术;还要加大对“白色农业”的研究开发力度,进一步开发微生物资源。
(二)农户可以采取的措施
二池三改庭院生态模式是根据农户家庭圈养牛羊现状,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秸秆,如玉米秆、麦秆、稻草等农作物秸秆,将青贮氨化池、沼气池与改圈、改厕和改厨同步建设。在蒙阴现存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种植物的秸秆存在就地焚烧现象,或者被当作木柴燃烧,不仅浪费资源,也严重破坏了环境。而家畜的粪便也得不到卫生的处理。当引入了上述二池三改庭院生态模式之后,种植物秸秆与家畜粪便由污染物转化为有效资源。在该模式中,秸秆经过化学处理与动物粪便发酵之后产生沼气,沼渣和沼液可以当作农田肥料,沼气可以满足农户炊事照明之用,不仅使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而且产生很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池三改庭院生态模式只是循环经济的一种模式,循环经济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农户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陶爱祥.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研究成果的述评[J].经济问题,2007(5).
2、顾树华.能源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M].北京出版社,2001.
(一)政府扶持力度。贵州省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需要得到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目前由于农业领域在经济效益上较低,而在农业循环经济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实际上政府无论是在资金投入上,还是在技术支持上的扶持力度都不够。
(二)自然资源现状。贵州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自然资源方面也有优劣。首先,随着贵州省交通、水利、建筑用地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工程的相继开展,导致了农业用地资源不断减少,农用地与建筑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其次,在农业生产中,水资源尤为重要,贵州省目前水资源日益匮乏,因而导致了农业生产供水十分紧缺的局面。
二、贵州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自然资源的制约。据统计数据显示,贵州省耕地面积在全国占比重较大,但人均耕地面积较少。随着贵州省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因此贵州省整体耕地质量较差;并且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中,其中有大部分耕地土壤存在质量不断下降、土壤退化等问题;再者,贵州省土地资源分布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另外贵州省水资源在全国属于缺水比较严重的省份,其主要原因有农业机械干旱、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浪费等因素。
(二)生态环境的制约。目前,贵州省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具体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农业上产要素污染严重这两点。首先贵州省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较脆弱,涂层较薄、裸岩多,因此水土流失问题较严重;其次,贵州省目前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废物的排放、农业化学制品的使用的不合理性都是造成污染的根本原因。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大批工商业产品涌入农村消费市场,农村生活垃圾也随之逐年增加。塑料薄膜、食品和日化产品包装袋等各类废弃物、生活污水不断增加,远远超过了农村环境的自净能力。
(三)农业技术因素的制约。目前, 贵州省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农业科技研究、应用和推广的组织不健全,尤其是乡村两级农业科技人才匮乏。由于贵州省的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学素质低,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因而,农业技术显得相对比较薄弱,主要问题是自主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较小;其次是贵州省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力度还需加强,其推广制度与结构都存在较大问题,落后的农业科技对实施农业循环经济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显现。
三、未来贵州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和引导。贵州省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时,首先要让参与农业生产的农民明白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帮助,进而提高农民农业技术水平,促使其自觉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中。通过切实加强理论引导和生产实践,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当中来。例如:政府需要加强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农业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国家需要实行政策引导,让农民明白循环农业经济带给农业发挥发展的好处。
(二)制度建设。贵州省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时,首先应该加强循环农业经济相关的制度建设,使农业产品其品质都能达到国家安全的标准;其次国家还应该加大投入资金,用于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建设。通过对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针对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财政信贷风险支持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农村信贷业务,以缓解发展循环经济中农民遇到的风险和资金问题。
(三)增强农业资源保护力度。首先,贵州省在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中,应该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按照制度禁止乱占用耕地,并且还应该加强土地的开发、整理等,提升土壤质量,为贵州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最基础最根本的一个资源保障;其次应该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坚决抵制化肥、农药、地膜的不合理使用。若不采取措施进行抵制,将不仅造成土壤板结、耕地质量退化和农田生态系统恶化,而且使得许多地方的水质下降,进而带来饮水和食品安全问题。
(四)科技水平的提高。贵州省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要重视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水平提高,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把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统一起来。首先需要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用于建设先进绿色的农业技术科研基地;其次还应该积极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加强循环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重点推广以“精准农业”为核心的减量化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和相关产业链技术,形成一套完善的科技研发及推广体系。
1.1多元化渠道综合利用秸秆资源,促进作物秸秆转化利用
全面推进秸秆机械深耕还田,重点扩大秸秆过腹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沼气、秸秆固化、生物质能源等转化利用能力。组建完善配套秸秆循环利用技术模式9个,建设秸秆青贮场所9处,年青贮玉米秸秆40余万亩,秸秆固化点40余处,秸秆生物反应堆6000个大棚,秸秆养藕4000亩,户用秸秆沼气5000个,大型秸秆沼气工程28处,制造秸秆颗粒年消化20余万亩的玉米秸秆,玉米机械深耕面积每年达到90万亩,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增产10%和12%,每亩为农民增收节支近300元。
1.2推广节肥、节药、节水、节种技术,实现农业投入品的减量化
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了全覆盖,建立村级测土配方技术示范面积8.47万亩,年累计推广粮食、蔬菜等农作物配方肥2.2万t,使用面积37.87万亩,技术推广面积300余万亩,减少化肥施用量3万吨,化肥利用率提高3%左右,每公顷化肥使用量减少100kg,节本增效1.7亿元。在临淄区朱台镇建成1万多亩小麦垄作示范推广基地,节肥10%、节水30%以上。在临淄、桓台、高青、沂源等4个项目县建立专业化统一防治示范区4万亩,全市专业化防治服务面积每年达到158万亩次,防治效果平均达到90%以上,每公顷农药使用强度减少0.5kg;粮食作物农药用药量减少5%以上,经济作物用药量减少15%以上。
1.3以沼气建设为纽带,促进农村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全市共建有户用沼气池10.11万个,占农户的30%以上,其中80%以上的户达到了“一池三改”标准。建成生态能源示范村86个、“千池镇”15个,年可利用人畜粪便30%以上、作物秸秆10万亩以上,提供优质有机肥40多万吨、沼气4000多万立方米,节约标煤3.1万t,减少CO2排放7.1万t,为农民节支8000多万元。发展“猪沼果”模式6000多个,“猪沼菜”1200多个,沼渣沼液利用户数达67048个,沼渣沼液利用率达到93%,亩节药219元,节肥68元,农产品增值179元。
1.4以乡村清洁工程为载体,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选择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6个,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村30个,相继开展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梦泉村等5个村通过省级验收,被列为全国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通过开展农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示范村内100%耕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化肥减施率超过30%;人畜粪便等废弃物入沼、还田、沤肥等方式使人畜粪便利用率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田间废弃物收集率达到90%以上。有效解决了农村普遍存在的粪堆、柴堆、垃圾堆“三大堆”现象,达到治理面源污染和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的目的,受益农户达到5000余户,农民人均增收1200元,大大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扶持力度偏小,缺少资金支持
目前循环农业项目的覆盖面仍然偏小,循环农业发展中无论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人才的培训、技术的开发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生产者多为经济基础薄弱的农户,发展循环农业仅靠农户和农业部门显然力不从心。由于政府对循环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多元投入体系尚未建立健全,资金不足仍是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2产业化经营相对滞后,后续服务比较薄弱
目前循环农业相关产业还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从建设使用管理后续服务的产业链条,专业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管理和运作不规范,没有对循环农业发展起到应有的服务保障作用。尤其是农村沼气产业,产品市场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许多产品的质量不过关,这无疑加大了建设成本,影响了沼气产业发展。受服务经费缺乏、运作方式不成熟等原因限制,农村沼气的后续管理和服务还跟不上沼气产业迅猛发展的步伐。
2.3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不够,需要进一步强化
目前循环农业模式特别是适合当地的循环模式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和创新,部分循环农业产业链偏短,秸秆机械还田在综合利用中所占的比例偏高,多元化开发利用模式规模偏小,而当前对循环农业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相对薄弱,循环农业的技术支撑需要加强。
3对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
3.1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长效机制
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作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2]。具体到各地市,建设生态文明,最基础的就是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为着力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建议各级政府设立生态循环农业专项资金,加大扶持政策和发展措施的研究力度,以适应当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需求;同时建议省有关部门结合本省实际,制定并完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和法规,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的核算体系,并纳入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逐步形成"政府推进、市场驱动、企业发挥、全民参与"的长效发展机制。
3.2强化技术研发,建立促进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机制
建议设立省、市级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发中心,整合各级、各类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农业基层技术部门技术力量,强化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提高技术创新力度,逐步完善支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创新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建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人才梯队,完善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加快生态循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建立技术集成示范基地,通过开放性的试验示范,将先进的技术和成果直观地呈现在农民眼前,真正实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
3.3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农业经济是我国立国的根本,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标,各地农业部门应积极探索加快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思路,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化、现代化以及技术化发展。
一、增强农民群众的农业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意识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水平偏低,整体的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环保等公共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在增强农民群众的农业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意识时,可通过展示一部分典型示范项目等形式,指导农民群众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从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使农民群众亲身感受和掌握农业资源和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提高其对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认知度。同时,还可以积极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给农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运用可预见的经济收益以激发出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增强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觉了解循环经济原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过程中来,从而营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进而取得理想的经济成效。
二、立足农业生态环保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
首先,加大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一要制定有利于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安排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划好生态建设、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的补助方案,同时减免相应的税费,提高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补贴;二要拓宽投入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进行投资,以此来保障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具备充足的资金;三是金融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金融部门应制定优惠的生态循环农业信贷政策,增加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在有效解决农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需求的同时,全面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建立健全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发展的激励体系以及奖惩机制,要积极倡导、鼓励开展植树绿化与水土保持等农业领域的综合性开发,加大对大型农业生态工程以及农业资源保护区的投入。
其次,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当地农业部门要综合分析、研究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倡导、引领农民群众依据当地生态资源环境来有效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各类化学物质的使用,加强有机肥、无毒性生物肥料的引进和施用力度,进而有效降低各类农业生产污染源,同时还要注重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此外,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还必须强化农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化建设的导向作用,从而保证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明确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及职能,做到管理和建设同行。故此,应当建立健全引领机制,有效指导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发展,积极引导各地方政府以及农民群众的行为,有效配置及重新组合城乡资源,并不断进行改进与优化,全力扶持与鼓励环境友好型措施的具体实施。与此同时,还要建立政府资金与金融资金之间的相互联动体系,并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形成社会资本引领机制,拓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资金的投资渠道。另外,各地政府要设置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专业机构并组织与协调农业生态环境取得可持续发展,做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兼顾工作。
四、强化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加大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开发力度并加以支持,有效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水平。目前我国不断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财政投入,各地政府在此基础上应不断地吸引社会各方资金,形成多元化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投入机制,致力于生态循环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建设和研发上,逐步形成投资与收益相挂钩的新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相应的基础。一是为了进一步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要加快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和转化率;二是加强推广应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畜禽排泄物治理、秸秆还田等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深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和示范工程,推广立体养殖、生态种植以及物质循环多级利用的生产养殖模式,扩大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空间,达到资源循环发展以及节约的目标。
(二)现阶段我国农业种植的间作套种、休耕轮作以及精耕细作等技术与经验已十分成熟和丰富,因此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创新应在充分汲收传统农业技术之精华的基础上有效进行。但现代社会是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的时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还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部分发达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已开始广泛应用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有效实现了生态循环农业的信息化、技术化以及标准化生产,这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
五、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农业资源不断紧缺、农业环境不断恶化的现阶段,加强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各地农业部门应积极宣传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农业发展支持投入力度,包括资金和技术等各个方面,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提高我国农业产量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流动性强等,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新形势下,要从以下方面多管齐下,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果。
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合理设置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要根据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设置公益服务性质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在乡镇整合资源的基础上,采取上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向下级派驻的方式,分别设立不同级别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也可以设置综合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县乡两级提供专业化的综合农业技术服务。在实际操作中,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设置还要考虑当地推广对象的综合素质、环境条件、目标定位等具体情况,保证既能满足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的需求,又能避免人力浪费。
2 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效果,目前,我国农村很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都是20世纪80、90年代毕业的农业院校人员,他们常年工作在农业生产的一线,对新知识的吸收较少,加上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难以掌握先进的新技术,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农业推广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化培训,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紧跟时代步伐,切实增加农业产量与农民收益。
3 改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
农业技术推广的根本目标是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将先进的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因此,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必须要贴近农民生产的实际,引起农民的兴趣,进而保证推广效果。基于此,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开展下乡示范活动,同时,政府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农业知识教育培训,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提高他们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知和配合。
4 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
在信息化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新媒体途径,使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更快、质量更高、信息更准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与民间合作社、农产品收购组织以及农业大户积极开展合作,通过网站不断将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等快速的分享给更多的农民。同时,基层农业推广部门可以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途径对新产品会、新技术推广会的时间进行更新,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便捷全面的信息服务,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5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融资渠道
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需要试验示范经费、交通费、培训器材设备建设经费、人工费等多项支出,为了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效,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在政府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开发多种融资渠道,吸引社会投资、私人投资等,保障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活动经费,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现场指导以及试验示范,真正提高农业产量,为农民以及投资者带来切实利益,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良性循环。
1.1思想认识不足,持续发展理念认识不深刻
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想转变农业生产的模式,就必须从思想认识层面上先进行改革。由于思想认识的不足,产业优化无法得到实现,农业发展得到制约,并且循环经济的原则没有充分的得到利用,农业生产行为与制度相互脱节。与此同时,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意识不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依然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真正认识到经济发展的规律。传统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手段的落后,不利于达到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1.1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使得很多循环经济的理念难以得到实现,不利于新时期循环农业经济的应用
农业发展需要依托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且结合先进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中的污染进行治理,并且达到资源再利用的目的,技术是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与应用的重要限制条件。第三,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相关的制度与政策难以真正的满足农民的自身需求,相关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2、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
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对较为长期的过程,要想真正的实现循环农业经济,就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相关措施的规范性。针对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为基础,并且通过建立良好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对于农业技术进行改革。在推广循环农业发展的同时,要对于农业生产者进行培训,提高农民对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认识。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惠民政策,为农业生产建立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快关于循环农业发展的立法速度,出台相关的惠民政策与补偿法规。
政府与企业要肩负起对农业经济建设的引导责任,对于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并且构建良好的农业经济体系。在对于农村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上,要注重对发展机制长久性的制定,实现对农业资源利用水平,提高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效果,真正的建设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其次,加强对农业建设人才的培养。现阶段,我国农业建设人才相对缺乏,一线生产的农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足,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脚步,不利于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
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围绕废弃资源的利用、净化技术、农田养护等科学技术,从而有效的实现农业发展。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的应用对于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新材料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等等。只有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研究队伍,才能达到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加强对循环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力争在短期内满足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最后,加强投资力度,完善投资管理体系,为建设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基础。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的实现,需要有足够的前期资金投入作为基础。相关部门需要对农业发展的投资进行合理的预算,并且适当的进行倾斜,成立循环农业经济投资的专管部门,对于投资的使用进行监督与管理。
与此同时,对于农民的贷款上,要进行合理的补助,通过合理的经济条件,对于农民自主研究进行引导。各地区的有关部门要通过合理的政策推行,引导外来资金的投入,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进行结合,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经济体系,积极的对农业发展的新模式进行探索。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参与,从而使得循环农业经济得到真正的推广与应用。
3、结束语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本产业,只有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才能保证我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长久以来,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对于环境、资源、人口等多方面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粗旷的农业经济发展使得我国面临了严峻的农业发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