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范文

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

第1篇: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范文

【关 键 词】 职业生涯规划;高中生;学习动机

【作者简介】 李银雁,广东省增城市派潭镇派潭中学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增城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乡镇高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ZC2014L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高中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明确、自我目标缺失的现象。很多高中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认为搞好学习是为了取悦父母和老师,自身对学习没有兴趣与热情,缺乏主动性,应付式上课和写作业。但高中三年就如一场长跑,需要起跑的动力,维持下去更需要锲而不舍的毅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之所以出现某一行为,主要来自于动机。因此,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对于学生来说,所谓的学习动机,就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要长期有效地进行学习,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学习动机低落的直接表现是对学习的厌恶或学习效果不佳。可是,用什么来激发与维持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呢?就笔者多年中学一线教育教学经历所见,单凭“我要上大学”这个学习目标来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并不能持久,容易消逝。那么,能否通过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激发与维持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呢?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包括三部分内容:清楚认识自己;了解发展的环境;定位自己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方法、行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樊富岷教授给某中学高一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时表示:在高中阶段进行职业规划尤为重要。因为中学阶段是认识自我的重要时期,职业规划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相一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设计未来的职业方向,使学生明白设计自己的未来和人生不是老师和学校的事,而是自己的事。因此,在调查分析高中生学习动机现状后,试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入手研究其对高中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广东省增城市的派潭中学、仙村中学、中新中学三所乡镇高中学校的起始年级各选定50名学生。其中每所学校男女生各25名,三所学校共计学生150名。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主修的《学习动机诊断测验》 (MAAT)为研究工具。该量表由成功动机、考试焦虑、自己责任性和要求水平四个方面构成,用1、2、3、4、5个等级分来表示学习动机的强弱,每个等级的含义为:1为非常弱;2为相当弱;3为一般;4为相当强;5为非常强。此测验各项评分越高,表示内因性动机的成份越高。该测验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83~0.89,重测信度为0.79~0.86。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参考法:通过查阅图书、查阅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上针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高中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策略的研究成果,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成功经验,打开研究思路。

2.单组实验法:在广东省增城市的派潭中学、仙村中学、中新中学三所高中学校的起始年级各选定50名学生进行单组跟踪实验。

3.问卷调查法: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前,选定实验组学生填写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主修的《学习动机诊断测验》 (MAAT)调查表。本次调查结果按派潭中学为A组,仙村中学为B组,中新中学为C组记录;之后聘请专家和家长代表开专题讲座和印发资料对这三所学校的实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班主任辅以协助。让学生写生涯规划书,批阅后指导其作适当调整或修改。三个月后,第二次发放《学习动机诊断测验》 (MAAT)调查表让实验组学生填写,本次调查结果利用SPSS15.0对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采用的《学习动机诊断测验》(MAAT)量表测验,各项评分越高表示内因性动机的成份越高。回收有效问卷后,对各组测验所得出的数据进行T检验。从实验结果上看(表1),A’组、B’组、C’组分别与A组、B组、C组的测量结果相比均有提高,说明对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激发和维持高中生的学习动机都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四、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高中生确立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许多高中生对自己缺乏了解,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清楚社会上存在的职业种类及各种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对自己的人生缺乏长远的规划与打算。不少学生在高中文理分科和高考填报志愿等方面都只能听从家长的意见。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要学生全面客观的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和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等,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提早规划自己的未来,树立理想、确立目标,能激发与增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能主动地有计划地为自己设计发展方向。

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让高中生心系目标,维持学习动机。高中生做一件事往往是一开始热血沸腾,很有冲劲。据笔者观察,如给学生开一节励志的主题班会课或专题讲座,学生好像一下子充满奋斗的激情,誓从今日起“艰苦奋斗,努力拼搏”。但真正去做时,却是“三分钟热度”,很多因素都能让他们泄气、放弃。如外部因素的干扰:学习的枯燥比不上网络电子游戏的有趣;内部因素干扰:学习成绩好考上大学又怎样,找不到终极目标,没意义;如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碰到困难和挫折……这些因素都很容易使学生动摇,没几日又“打回原形”。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连续系统的动态过程,包括理想职业目标的确立、自我评估和环境分析、选择职业生涯路线、制定行动计划以及反馈调整等五个步骤。如果我们能够帮助高中生科学地树立自己的理想职业目标,就能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构建自己的学习动力体系,从而解决高中生学习目标不明、缺乏学习动力和动力不持久的问题。

3. 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高中生端正学习态度,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随着高中学校的扩招,高中门槛的降低,有不少意愿并不是读高中(或意愿不明确)的学生上了高中,这部分学生到校后很容易产生搞好学习成绩对自己作用不大的错误想法,认为学好成绩只是给老师、家长“长脸”,是老师、家长“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的主体意识不强。而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自己最初的理想职业目标。用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理想职业目标去指导高中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自主推动力。高中生为了实现自己理想的职业目标,会自觉地确定与其相匹配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积极主动地运用学校的一切资源,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职业目标而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自身能力,完善自我。

(二)建议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开展系统课程,贯穿于高中阶段的全过程。据有关研究,高中阶段是职业生涯探索的重要阶段。而梁淑琴、马海林等人的研究发现,我国高中普遍缺乏职业生涯教育;高中生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大部分高中生从来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缺乏规划意识,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学习动机不强也得不到适当的辅导。因此,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要开展系统的课程学习。课程的开设最好能从起始年级抓起,这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加自主意识、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进而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此后,应在高二年级的文理分科前和高三填报志愿前分别开设相应的辅导课程,对学生的生涯规划进行适当的修订, 根据年级的特点开设能激发和维持高中生学习动机的辅导课程,也就是在设计生涯课程时,应区分不同年级的特点,设置不同侧重点的生涯辅导课程。使生涯规划一直能起到引领学生向前奔跑的作用,激发与维持学生较强的学习动机。

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当前对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际上是学校增添的新课程,涉及学校教学资源的重新调配。其中,需要重新配置的教学资源是师资、时间和经费。目前师资问题的解决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聘请专家或社会力量担任兼职教师,分年级讲座,班主任加以协助;二是对班主任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其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能力。但对班主任进行培训也需要聘请专家或社会力量。所以两种途径都涉及经费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另外,在课程的开设方面,则需要学校领导的合理组织和调配,做到既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又能有足够的时间来开展系统的课程学习活动。

第2篇: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范文

关键词 朋辈教育 新生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81

The Use of Peer Education in College Freshmen Career Planning

WEI Xianyue, LV Zhijua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19)

Abstract Freshmen stage is a critical period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eer plann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 peer education and introduce freshmen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to play its unique advantages and can make the work a multiplier effect. In the specific work process,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ap the excellent student resources, build levels of platforms, conducting various forms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o ensure that peer educators to achieve maximum effect. However, work is still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 inadequate training mechanisms, follow-up is not timely, complete system is imperfect widespread, the major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need to ponder further exploration.

Key words peer education; freshmen; career planning

近年来,“90 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身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群体特征。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多抱有“考上大学就一劳永逸”的错误观念,再加上高考高强度压力后的释放,缺少自主性等原因,导致大一新生入学后,经常出现懒散怠惰、约束力薄弱、目标缺失等问题,不能及时确立高考后下一阶段的目标,更谈不上对未来的整体规划,长此以往,大学期间庸庸碌碌、浑浑噩噩,最终影响毕业发展,也给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入学初是学生面临环境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新生目标教育的关键时机,职业生涯规划是目标教育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引起高校的关注和重视,不仅对学生成长发展尤为重要,更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1 当前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尽早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开始自我探索,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阶段的成长发展路径,做到有的放矢。然而,由于新生的特点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使工作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不明。新生自我认知层面较低,即便学校、老师一再强调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大多数新生依旧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模糊,不能准确理解其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导致对学校开展的教育工作不予理睬或应付了事。

(2)学生对老师教育身份惯性抵触。新生刚刚摆脱高考的压力,渴望无拘无束的自由,对大学生活无限憧憬。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年龄的增长使他们自我意识逐渐强烈。伴随网络的成长经历也让他们思想意识更为多样化。即便辅导员队伍日趋年轻,也难以改变学生心中对老师的惯有印象,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

以上情况叠加,学生目标制定得越晚,积累的时间就越短,面临毕业时也很难做好实现目标的充分准备。如今就业难上加难,无疑会出现学生在毕业时踌躇懊悔,高校就业工作雪上加霜的局面。

2 朋辈教育在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优势

朋辈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加以重视和运用。现今提倡大学生提升“三自”能力,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其中自我教育不仅包括大学生自己的个体教育,也包括大学生群体内部的朋辈教育。朋辈教育的主要运用形式,是由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党员或干部,对低年级的班级、寝室或个人进行帮扶。具体到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朋辈教育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1)开发朋辈教育资源可以缓解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的紧张。当前,专职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教师少之又少,工作队伍力量薄弱,日常的教育工作多数由辅导员完成。然而,辅导员工作职责较多,分身乏术,能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再加上招生规模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个性特质都不尽相同,需要量身定制“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方案。因此,完全由辅导员承担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很难做到全覆盖和针对性二者兼得。这种情况下,必须充分挖掘其他教育资源。引入朋辈教育,正好可以有效缓解这一局面,扩充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促进资源整合,发挥最大合力。

(2)朋辈教育队伍的自身特点,在新生中开展工作有更大优势。上文论述的“学生对老师教育身份的惯性抵触”问题,朋辈教育的优势在这方面能够充分展现。朋辈教育队伍由高年级学生组成,他们与新生之间,年龄相仿,具有相似的学习生活背景,这种相近性和趋同性,无疑拉近了教育双方的距离,开展工作时防御性低、互动性高。高年级学长的个人魅力和知识阅历,容易得到新生的尊敬和信任。他们真实可信的成长经历和已经取得的骄人成绩,更贴近新生,自然更易受到触动和感染,激发他们见贤思齐的上进心。

(3)朋辈间的互动方式,更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朋辈教育便于贴近新生的学习生活开展。朋辈教育的双方同为学生,在学校里活动空间也大致相同。高年级的学长们可以深入到新生寝室,进入新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新生在不自觉间接受榜样的影响和教育,更加凸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4)朋辈教育使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具有更高的理解性和接受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性、启发式的内在要求,以朋辈教育为载体开展可以提供更大助力。学长们用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可以让新生更好地理解生涯规划的内涵和意义。在某些重大问题上,新生更容易采纳朋辈伙伴的意见和建议。在学长的指导和帮助下,他们可以少犯错,少走弯路。朋辈教育队伍队伍壮大,能够针对每一个新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辅导,弥补辅导员时间精力有限的缺憾。

3 朋辈教育在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的应用和探索

关于朋辈教育在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的应用,笔者所在的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创造性地在2014级新生中施行“1+3+X”班级指导工程,即在专职辅导员的基础上,为每个本科生班级配备1名班导师、3名本、硕、博朋辈教育先锋队成员,共同指导班级X名新生的目标教育工作。一年来,朋辈教育先锋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朋辈教育感染、分层分类帮扶、学习心得交流、成长经验传递方面全方位、精细化开展工作,使2014级新生目标教育的效果尤为凸显。

笔者作为材料与冶金学院2014级新生辅导员,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和其他高校的实践经验,将朋辈教育在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总结为以下几点:

(1)挖掘优秀大学生资源,奠定朋辈教育的组织力量。朋辈教育的有效实施,一支优秀的队伍决定了实际的工作效果。朋辈教育队伍不仅要选拔责任心强、思想政治觉悟较高、学习成绩好、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的高年级学生,更应侧重考察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才能保证他们和新生建立和谐的关系,履行好新生教育的部分职责。

此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工作需要,分类组建朋辈教育队伍,在学习、科技创新、社会活动等方面各有侧重。组建队伍时还需注意性别,充分发挥男女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1+3+X”班级指导工程中,本、硕、博各学历层次的朋辈教育先锋队成员,可以满足新生各方面的发展需求。

(2)搭建朋辈教育各级平台,坚持点面结合开展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搭建以班级为中心,以宿舍为基础,以网络为依托的朋辈教育平台,点面结合开展工作,将教育的覆盖面最大化。在班级,朋辈教育队伍定期参加班委例会、班会、团日活动等。在宿舍,朋辈教育队伍深入新生生活,在聊天过程中帮助新生全面了解自我,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此外,网络和新媒体的辅助作用也须加强,充分利用它们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拓展朋辈交流途径。“1+3+X”班级指导工程中,为新生班级和寝室都配备了朋辈教育先锋队成员,实现了朋辈教育对新生的全覆盖。

(3)开展丰富的朋辈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优化形式。树立朋辈榜样。通过表彰大会、报告会等形式,请优秀学长现身说法,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动辐射作用。“1+3+X”班级指导工程建立了“学子讲坛”分类人才库,定期补充更新,每月都以不同主题开设讲坛,形成良好的共振效应。

宣传先进事迹。充分挖掘朋辈教育队伍的先进事迹,通过宣传栏、QQ群、微信、人人网等多种方式,展示优秀学长风采,树立朋辈教育队伍在新生中的权威形象,增加新生的心理认同感。

4 朋辈教育在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和瓶颈

朋辈教育运用在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虽然具有很大优势,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需要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深入探索。

(1)朋辈教育队伍培训机制不健全。朋辈教育队伍虽然经过精挑细选,但他们仍是学生,不同于专职辅导员经过系统的岗位培训,因此在投身实际工作前,需要他们学习必要的工作技能,在思想道德、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提升理论修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能够担负朋辈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

(2)对朋辈教育队伍的跟进不及时。每个人都有情绪低潮期,再加上朋辈教育队伍成员也是学生,同样处在自己生涯规划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无法要求他们每时每刻都以榜样人物的形象出现,所以辅导员要密切注意朋辈教育队伍的日常表现和情绪状态,避免在工作过程中产生负面作用。

(3)朋辈教育队伍的配套制度不完善。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管理、考核、激励机制,才能让朋辈教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与新生与辅导员的定期联系制度,工作交流、总结制度,加强对工作开展情况的跟进与监督;建立合理的量化考核指标,对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朋辈教育队伍成员给予奖励,可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朋辈教育应该成为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生力军。它一改以往的单向教育模式,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向平等互动的方向推进。一线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总结已有的工作经验,最大限度发挥朋辈教育的力量,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黄郁健.浅谈朋辈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2(6):38.

[2] 邹浩,周恒洋.增强高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51-154.

[3] 宋玲.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朋辈教育的运用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4(4):33-37.

[4] 董春阳,史立伟,潘红涛.朋辈教育在新生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4(2):71-72.

第3篇: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职业生涯规划 教学效果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新时期中职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是让中职学生充分认识所学的专业,确定专业学习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所以,在中职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应开设这门课程。如何提高职业生涯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1.课程介绍

刚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较为陌生,对新课程感到好奇而又有疑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先向学生详细介绍课程,不但要解答学生的疑问,还要激发学生对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期望。可采取自由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理解课程的字面意思,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从旁点评,给予一定的表扬,再进行总结,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认识课程的重要作用。

2.成功教育

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弱,成功体验相对较少,未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缺乏良好的学习信心。自信心缺乏是造成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教师在完成课程介绍后可开展成功教学:一是介绍本校成功的、优秀的毕业生事迹,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认识到中职学生一样能成功;二是在教学中,可适当应用励志故事,让学生调整心态,激发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参与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多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考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成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师应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具体而言,在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中可使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名人创业的成功故事激励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树立职业发展的目标。小组讨论法,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对课程教材提供的案例或问题进行讨论,再让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不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

1.职业生涯规划演讲

就是让学生设想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工作,让学生通过演讲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改进课程考核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和提升自我,积极挖掘学生的潜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标准不仅在于试卷测试,更应该重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课程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观念意识等均得到积极的转变。所以,应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作为该课程考核的出发点,应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三方面综合性考核。在日常学习表现方面,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课程教学,考核注重学生参与讨论、发言、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表现。对学习过程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在学习中的笔记、成绩进步等。学习笔记并不是简单的课程笔记,应包括学生对每节课的学习体会。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笔记进行仔细的批注,应给予一定的鼓励。学习终结考核的主要考核项目有求职信息、创业计划方案、职业生涯规划书等。教师对这些材料不应单一地评分,而应对材料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做出客观、全面、合理的评价。

3.促进课程的专业化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性、实践性较强,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素养要求较高。教师不但要讲授基础理论,还需要传授学生提升自我能力和素养的技能,给予学生心理和技能上的指导,例如,做人做事、学习态度、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等。因此,教师应实现专业化,应多参加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并考取相关的资格,强化教学的专业性。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应从教学理念、方式方法、课程考核及专业教学等方面提升教学质量,这样才能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靳艳玲.关于提高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践和思考[J].广西教育,2010(23).

第4篇: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范文

黄河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河南郑州 450063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很多高校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质量,高水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个系统工程,个人、学校和社会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完成,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这项复杂的任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人才;培养质量;作用及路径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在微观层面上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规范,时间安排不合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职业生涯发展的主渠道是不可或缺的,但在现实中,此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首先,从时间安排上来说,很多高校只是将职业指导课程集中在学生大四毕业前夕,而对其他在校学生则没有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安排,课程时间安排明显滞后,且课程的设置缺乏稳定性,没有形成完备的课程体系。其次,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只是一些面试技巧、就业政策等方面的讲解,缺乏系统性、时效性及针对性。而且授课的形式还是传统的“我讲你听”,没有利用讨论、交流、视频短片等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讲课,授课缺乏趣味性。这种课程的安排上的不合理,使得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形同虚设,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2、缺乏科学规范的测评工具,职业咨询服务力度不够。自我评估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一个切合实际的自我评估是做好人生定位的前提,它对职业目标确立、生涯策略、评估等环节都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做好了自我评估,才能选择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但是经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的自我认知是带有主观性的,都是通过自我感觉或是听亲朋好友的描述来判断的,只有很少部分的同学是经过科学的测评。因此,需要学校专门机构的人才测评和职业测评的帮助,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对自己进行评估,才能对自己的兴趣、性格等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3、缺乏有效的个性化辅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与自己的个性倾向、心理特征及能力等方面相结合。只有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兴趣、性格等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辅导,也才能充分体现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经历、背景和认知,对大学生进行大众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可能满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对于大学生来说,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他们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目标,更有效地度过每一天,更快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4、师资力量薄弱。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指导老师掌握相关成熟的理论,而且指导老师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经调查显示,很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工作都是由政治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与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担任的。从数量上来看,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教师明显不足,致使很多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工作无法及时有效的展开,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更是无从谈起。从指导教师的专业程度上来看,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从而导致了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操作技巧,在辅导过程中,与实际联系不紧密,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学校对这些教师的培训、进修、学习和提高也不够重视,这也严重影响了高校专业教师队伍师资力量的建设。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在宏观层面上的问题

1、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薄弱。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毕业生的工作都是由国家进行统一分配,因此学校也很少关心学生的就业问题。目前,随着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引入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的出现,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招生名额与就业率挂钩,就业率低的专业将被停止招生时,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逐渐引起了高校的重视。但高校关注的仅仅是“就业率”,只要毕业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就可以了,至于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高校普遍没有把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因此高校在政策、资金等的投入都极少。这就严重影响了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2、缺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平台的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进行,应当建立在对自我和环境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职业环境的分析,可以实现人与职业的良好匹配,而对职业信息的了解和把握,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但是目前国内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却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社会实践的量不足,不论是学校组织的还是学生自发的社会实践,从量的方面来说都明显不足,只是利用寒暑假、十一等时间比较长的假期来进行简短的实践,其风气与氛围都尚未形成规模。第二是社会实践的质量不高。限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都还局限在较低的层次上,很多同学的社会实践工作都是带家教、发传单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实践工作,学校并没有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平台,与国外的校企紧密合作等情况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3、理论研究较为匮乏。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实践操作而轻理论探索的问题。在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方面,我国尚处于引进国外成熟理论的阶段,对于理论采取的是拿来主义,至于该理论是否符合我国的文化和教育则考虑较少。由于缺乏系统的、中国特色的理论指导,对国外理论的了解也并不深刻,从而导致了职业生涯教育思路不清、行动盲目,也无法提高实践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也比较模糊,更不懂得怎样去规划,这就严重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学生本人直接参与自己人生目标的设计,对相关教育资源的利用也会更加自觉和更加充分,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与动力。大多数学生考上大学后思想松懈,对学习没有引起重视。学习上大部分都还比较被动,考试之前再突击,缺少学习的热情与动力,没有学习的欲望,遇到困难就退缩,意志力下降。积极开展低年级学生职业规划普及教育,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本人对其兴趣、性格、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和被规划者的职业倾向,设计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只有每个学生对其职业生涯都有所规划,积极主动地学习, 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进入二年级后,教育同学们在客观分析、总结自我特点的基础上,挖掘自身兴趣,注重学生的专业教育,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同时,要巩固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加强英语、计算机等通用能力的学习,通过给学生提供大量实践、实验锻炼的机会,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而且符合学生表现欲强的个性特点,使学生的个性和激情得到合理的张扬和宣泄。更重要的,一是学生在专业实践、实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检验自己的水平,把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大大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而且通过学习实践接触社会,体会现实生活,可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二是在学生的实践、实验中,学生会主动认识到自身知识的欠缺和能力的不足,这样就促使学生积极地加以弥补,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进入大学三、四年级后,要科学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积累实践经验,并从点点滴滴打造自己,塑造自我,为未来的职业做好充分准备。在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凸显,客观上就更要求在校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各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综合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及时调整学习方向,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为今后就业及发展奠定基础。

四、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出的对策及建议

(一)高校层面

1、职业潜能分析辅导。大学生都希望在毕业后能找到适合自己、服务社会的理想工作,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但要对自己的专长、兴趣爱好、为人处世的能力等有彻底的了解,更要了解社会现状,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来塑造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在人才市场中有的放矢,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必需包括职业潜能的辅导,职业潜能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潜力和社会提供的职业机会。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对自我职业发展潜力与职业机会的分析,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确定自己的学习、实践计划以及各方面的职业准备,以实现毕业以后的顺利就业。

2、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及技能的培养。大学生如果缺乏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实践,在今后的择业中就会非常迷茫,不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只能以薪水或社会声望等为标准来找工作,这就很容易导致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处处受阻。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的重点,一方面在于引导学生准确、全面、客观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在于调动大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而不是在学校的严厉督促下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具备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是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条件。培养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技能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制订方案、做出决策等的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等等。

3、构建完备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首先要建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高校应逐步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构职能化、专业化,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服务机构,创新教育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其次要加快调整职业生涯课程设置。高校应该把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课程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只有结合各年级大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帮助大学生规划好适合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最后要积极强化指导队伍的建设。高校应以校外引进为主,校内培养为辅,积极引进校外的相关专家,到学校做专职教师或举办相关的讲座和交流会,对同学们的生涯设计、心理测评等生涯规划中的困难进行有效解决,对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系统管理。在校内培养方面,应派遣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去外面专业的培训机构进行学习,使他们具备基本的生涯规划相关知识,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以辅助校外聘请的专职人员开展工作。

4、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的培养。随着就业难形势的愈演愈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方式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显现出来。在高校大学生就业制度不断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模式、新趋势。创业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和一个团体使用组织力量去寻求机遇,去创造价值和谋求发展,并通过创新和特立独行来满足愿望的需求。大学生创业教育所蕴含的生机和发展趋势引发的一系列观念、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将会有深远的意义。

(二)社会层面

1、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国外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内外部的相互协调,与社会机构共同紧密配合,群策群力,积极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我国,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除了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和学生家长关注之外,其他社会机构很少参与。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是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需。首先,要积极建设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基地,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和择业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长效的实践锻炼平台。其次,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通过组织一定规模的有明确目标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实践意识。最后,要发挥老师对学生实践的指导作用,发挥其针对性强、专业性突出的优势,科学地引导学生的专业实践,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积极有效的指导。

2、各社会团体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就业信息。各社会团体也应主动配合高校和政府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企事业单位要及时向学生提供自己的人事信息,以便学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要及时传递就业单位的用人信息和毕业大学生的求职意向,促使双方信息对称;积极举办人才市场招聘会、校园宣讲会和毕业生供需见面会,通过这种途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可以实现面对面的交流;网络媒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效率与质量,降低毕业生择业的盲目性,提高就业成功率,各社会团体应在全国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在各大高校举办相关的活动,使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在大学生的心目中生根发芽,由外在的压力变为自觉履行的内在动力。

结语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一个理论体系日渐成熟、操作体系逐渐完善的新领域,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将来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稳定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现实的需求不相适应而产生矛盾的结果。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必须要从学生、高校、社会、政府等多个角度来科学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只有这样,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大学生才能实现全面发展,高校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方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案例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出版,2008

[3]姜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推进与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3,(24):94-95

[4]韩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54-56

[5]滑登红.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1):l17-ll9

作者简介

1.姜维(1978-),男,讲师,河南上蔡人,团委书记,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管理与研究.

第5篇: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范文

美国人认为,高中生在理解职业和准备对做职业规划时应具备3个方面的12种能力,每个能力后面还附若干指标(达到这些指标就表示拥有某项能力)。

很巧合,这3个方面,很符合咱们的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我认知”——知己;“教育和职业探索”,即知道教育和职业是怎么回事以及二者关系——知彼;做好“职业规划”——百战不殆。

在“自我认知”上有3项能力

1.理解积极的自我概念的作用

主要是知道并欣赏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特长。

2.与他人积极互动的技巧

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能“和”“为”他人工作的技能,能描述雇主和员工之间的适当关系,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情绪、反应和想法。

3.理解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知道追求成功会影响身心健康,知道应对压力的健康方式,知道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

“教育和职业探索”大项中有5项能力

4.理解教育和职业规划的关系

能选择大学专业,知道职场对教育的要求。

5.理解工作和学习中对积极态度的需要

不仅要有积极的态度,对不同的职业对社会有哪些具体意义和价值能说出一二三四……这才算真的知道。

6.查找、评估和阐释职业信息的技能

能使用广泛的职业信息来源(如手册、劳工市场信息等),知道职业和行业到底有哪些(如使用介绍职业的词典),能描述职场晋升的概念,在心仪的职业里确定某人作为可能的信息来源、偶像或导师,知道人口、气候和地理对工作机会的影响。

7.为寻找、得到、保持和改变工作做准备的技能

高中生如果不上大学,就要找工作进入职场,那么就要准备好找工作的技能。当有工作机会时要知道它在哪,展示出具有这项工作需要的技能,会面试、写简历和申请书,要能评价一项具体的工作是否合适(如工作条件、福利和未来机会等),知道哪些专门的机构能为自己提供服务,如参军、当公务员等,知道工作往往意味着要到另外的地方生活,自己要能安排自己的财政。

8.理解社会需求和变化如何影响工作

社会变化会影响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职业和行业趋势又会影响教育和求职,甚至经济全球化也会波及你我。

“职业规划”大项中有4项能力

9.做决定的能力

在尝试自己做出教育和职业选择时表现出责任感,做某项决定时知道其他可能的选择,在选择求学目标时知道自己的强弱处,为求学知道如何一步步申请和获得资助。

10.理解生活角色之间的关系

知道生活好似一个舞台,工作、家庭和休闲等互相交织,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你的生活(社会经济阶层、文化、价值观、职业选择、工作习惯,等等),尤其很清晰地知道职业选择将会如何影响到生活,工作对一个充实积极的生活的意义,不同的职业对家庭也有不同的影响,还要知道休闲的重要性。

11.理解性别角色正在持续变化

现在在教育和职场中仍有很多偏见,性别歧视还很严重,你要显示出有助于消除这些歧视和偏见的态度、行为和技能。

12.职业规划的技能

做出符合终身学习的职业规划,对不同的教育和工作机会能做出比较分析,制定出个人的职业发展方案,包含试错,并及时升级。

3大方面、12项能力、好几十个指标,看起来挺繁琐枯燥,一不留神头就晕了,其实仔细分析下,它的内在线索还是很明确,只不过美国人习惯于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就像windows越做越庞大。

它的内在内容是循序渐进的,大致是心理准备——获取知识——感知外部——尝试做出决定。

心理准备是首先的,“先立乎其大”,这个“大”有两点要注意:一是积极的自我认知,“积极”这个态度贯穿整个提纲。二是虽然是自己的心理,但是要在与外面世界的互动中确定自己。

接着就要获取知识,这里的知识主要是关于教育(求学)和职业。这方面是大纲的核心,要求高中生对未来学什么、干什么都要有明确认知。

然后是感知外部,留意社会和世界的变化,在如今的社会,学3天吃一辈子是没有可能了,很多职业、行业已经或将要消失,又诞生了很多职业、行业。

最后是根据以上尝试做出决定。高中生还年轻,前途无限,做职业规划最重要是要能容错、纠错。

第6篇: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范文

一、开展高中生生涯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开展高中生生涯教育,关乎人的自我实现,不仅仅是为了“七选三”。 随着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试行,从2014级的高中学生开始,将面临着选课程、选考试、选专业、选高校等较原先更多样且复杂的选择。对于不少学生及相关的教师、家长来说,由于一直以来都缺乏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因而在众多选择面前他们首先感受到的不是被赋予更多选择自由权后的如鱼得水,而是不知何处入手的迷茫与盲目。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改革唤醒了社会大众的生涯意识,倒逼家庭、学校重视生涯教育,倒逼学生学会“为自己做主”,这或许是其衍生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毕竟在一些西方先进国家,生涯教育在小学乃至幼儿园就已经被纳入教育计划。

所谓“生涯”,西方生涯大师舒伯将其定义为“综其一生,不同时期不同角色的组合”。如果简单地从字面上看,生涯即生命的边界。在生死两端,存在无数将两点连接起来的线条,但每个人最终只能划出一条生命线,这条线可以描得精美,也可以涂得随意。有广告语云“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路线不同,不仅看到的风景各异,而且旅人的收获与体验也完全不同。生活中的各次旅行,做过精心攻略的总归比那些漫无目的者更能畅享其间的乐趣。人生这场漫长的旅行亦是如此。

网上曾经流行过一个段子,说是单位的门卫才是十足的“哲学家”,因为对每一个想进单位办事的陌生人,他一般都会提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儿来?” “要往哪儿去?”,这恰恰也是生涯规划需要解决的三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每个人必须经常自省的人生哲学问题。我们做生涯规划,就是要一手拿着放大镜甚至X镜,去透视、发掘包括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在内的最深层、最本质的自我,去梳理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一手拿着广角镜和望远镜,去眺望、想象、构筑自己的未来愿景。就是要在深入了解自我内外的基础上,明确自己这辈子想过怎样的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该成为怎么样的人,进而选择一条与自己的外在资源、内在特质最为匹配的发展道路,然后通过有聚焦的行动执行将现在的我与未来的我对接起来。有了这样一种人生架构,我们在面临各种机会、挑战、选择时就能较为迅速而明智地作出决断,整个生涯进程也将更富效率和张力,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我。

二、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定位

高中生生涯教育不仅是开设几次通识讲座或是几门单一课程。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实施,使得生涯教育迅速成为不少高中学校首先关注的切入点之一,他们纷纷邀请专家为学生、教师、家长举行主题报告会,指定专人开发开设诸如“高中生生涯教育”“大学专业与志愿填报”之类的职业生涯规划校本选修课程,校园内外掀起了一阵热火朝天的“生涯教育”的热潮,大有不同学校的领导、教师碰面时都会脱口而出“你(校)生涯了吗?”的架势。这对于缺失已久的学生生涯教育而言无疑是件好事,但透过热闹的表象,我们依然看到了部分高中在开展生涯教育时表现出来的幼稚与急切:就是把高中生生涯教育窄化为开设几次讲座或是几门单一课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定位、有效实施高中生生涯教育呢?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起步早、覆盖面广、分层分类、阶梯式教育主题、全社会参与、学科渗透、有较为完善的计划和配套措施等是其主要特征。如美国的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早在1989年就组织制定并了《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该指导方针提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从6岁开始,他们把所有的人群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小学,第二类是初中,第三类是高中,第四类是18岁以后,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分工。加拿大则把职业生涯教育重点放在中学阶段,所有中学均开设丰富的选修课,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要进行自主选课,而且一直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分阶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有相关的网站让学生参加网上测试和学习,了解自己和相关职业。同时,所有中学都设有专职的学习顾问,一般按年级配备,负责为学生在读期间的各种困惑提供咨询帮助。可见,建立完整的计划和完善的配套措施、营造浓厚的重视职业规划的文化氛围是取得生涯教育实效的关键,这也意味着生涯教育不是某一点、某一线、某一面,而是一个内容丰富多样的全方位系统。

在这样的系统中,处处可见生涯而又处处不仅仅是生涯,它表现为一个动态的、立体的融合与浸润的过程。 这一点,省内外不少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先行学校和教育界有识之士都达成共识并且在实践层面作了不逊于发达国家做法的探索。如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立了“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全面开设了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形成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学生生涯社团、个人生涯咨询“四合一”教育教学模式;开设了100多门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实现从“考生培养”走向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的教育”;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成长导师,通过完善制度和加强导师专业培训,充分发挥成长导师的引领、强化作用;跳出学科,走出课堂,开展生涯实践活动;家校合作,提高家长职业认识力和支持的有效性。该校的做法实质上是在着力构建一个具有丰富内容和立体网络的生涯教育体系,培育学校、家庭、社区共建的生涯教育文化,并且将生涯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浙江省教育厅韩平副厅长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国际论坛上明确指出 “职业生涯教育是教育,不是开设一门课程,是要融入高中三年,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教育。”他同时还强调:“选择性教育是当前国内和国际教育的主要趋势,选择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成长成才、终身幸福。学校应当全过程参与、全员参与,重视学生生涯发展;家长要在引导的基础上,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与学校共同助力学生成长。”当我们认真学习领会韩厅长的讲话,我们对于近10年来浙江省不断深化高中新课程、率先施行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的良苦用心会有更深切的体悟,这一场高中教育改革是为了让广大高中生能够浸润、融合到一个更广阔深邃的生涯教育海洋中去。

三、如何实现浸润和融合

镇海中学在三个环节上精准发力。作为一所始终勇立浙江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潮头的高中名校,笔者所在的宁波市镇海中学一直重视生涯规划教育,视其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早在2007年就开设了高中生职业规划选修课,2013年开始又施行德育导师制。新高考方案的实施使生涯教育和指导工作的作用、地位日益凸显。为此,从2014年9月开始,我们将生涯教育全面介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将德育导师制全面升级为成长导师制,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发开设了多门相关的选修课程,邀请高校专家和本校教师对2014级、2015级学生以及全体教师开展了专题辅导报告,举办了第十三届“生涯规划”主题心理健康教育周,购置了由北森公司开发的生涯测评系统,组织全体2014级、2015级高一学生进行测评,等等。

在这两年里,我们还成立了学生生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在生涯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将之视为一项系统工程,目标是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将生涯教育打造为一门融合性、浸润式的学校基础特色课程。 纵观国际通行的生涯规划设计模型和生涯教育的一般策略,生涯唤醒、自我探索与职业世界探索、职业定位、计划行动是其中主要的环节。我们在设计、开发,开展生涯教育活动时,主要也是围绕这几个环节,并且尽量做到精准发力。

(一)生涯唤醒环节

对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生涯唤醒”旨在激发他们的生涯规划意识。这部分工作主要放在高一适应性学习阶段,邀请专家或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开设通识讲座,此外还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校长寄语、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部分学生还可以选择专门的校本选修课程。 对于生涯唤醒,我们不仅仅停留在让同学们相较以往提前去思考专业、大学、工作等具体问题,而且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希望他们对生涯的思考、定位能有大视野、大境界,超越小我而臻至大我。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海防遗址和爱教基地资源、著名校友资源、优秀学子资源等,大力弘扬学校文化,让学生感知、认同、践行学校“梓材荫泽 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培养综合素质强,个性特长优,学业水平高,社会贡献大的优秀公民”的育人目标、“敬业奉献、博雅沉静、创新卓越、和谐自主、开放合作”的镇中精神,并且在文化熏陶、榜样示范、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学科渗透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所有这些“无用之功”看似与生涯教育并无直接相关,但却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内生动力,开拓了学生的人生视野,提高了他们的人生格局。这对他们的自我探索、职业定位等环节都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自我探索环节

所谓自我探索就是通过自我觉察、他人反馈、实践体验、心理测验等方式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更好地明了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最想做什么,这在整个生涯建构中也属于基础性环节。对于学生的自我认知部分,我们学校和教师可以做、正在做的工作如下。

1.尽力帮助学生去缩小“未知我”的部分,修正他们的“开放我”与“隐藏我”部分。

2.对于四类自我特质的正式评估,学校引进专业公司的测评软件,提供专业的测评服务,提供个案咨询。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职业生涯指导中心)完成,由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3.对于四类自我特质的非正式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表现、各种课内外活动、各种主题班会、主题教育等途径形成一个定性的评判,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学生家长。

4.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发现、发掘、培养、塑造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在这方面教师绝对不是无能为力,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5.学校、职能部门、班主任、课任教师一定要合力创设更加丰富、优质的校园活动、社团、课程,让学生在不断的选择和实践中逐渐认清自己,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三)职业探索与定位、专业志愿和大学选择环节

大多数高考生和家长认为应该在进入大学后再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先挑大学,后选专业,再选职业,即学生先选定大学和专业,然后进入大学读书,直到毕业时再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工作。 这种选择路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招考制度下也许勉强够用,但情况已经发生变化。比较合乎逻辑的认识和路径或许应该是:要读大学哪个专业取决于以后想从事的职业。因此,先要去思考你大学毕业以后要做什么,你才可能知道到底要学什么专业及到哪所大学去学。知道自己学的专业,你才可能知道“七选三” 到底选考哪些课程。由此看来,职业探索与定位对生涯规划有先导意义。 对于职业、大学、专业的认知首先是一个信息接收的静态教育问题,学校应该提供相对正确、全面和及时的资讯。然而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志愿选择更需要深入地观察、体验、整合信息进而作出取舍,这就更需要学校创设更多的平台、现场和活动机会,我们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

1.施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导师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校友,提供关于职业、专业、大学方面的咨询。

2.通过相关社团、主题活动、社会实践(进入真实的职场)、职场报告会(校友或家长)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体验。

3.通过情系母校、高校行、大学教授(主任)进镇中等方式加强学生对大学、专业等的了解和体验。

4.开设专门的“高中生生涯教育”“大学专业与职业规划”等校本选修课程,开展较为详尽、专业和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

5.挖掘各自学科中的职业生涯教育资源,培养职业意识,储备职业常识,训练职业技能。整理各自学科相关的专业概况、大学推荐。

6.系统梳理各自学科相关的学业、专业、大学、就业等信息,使之成为学生的一个有价值的重要参考,也促进自己成为职业指导中某一切面的行家里手。

7.指导学生完成一份生涯规划书。

总体而言,镇海中学在开展高中生生涯教育时着力建设的点可以概括如下。

1.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以“奠定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抓手。帮助学生在“梓材荫泽 追求卓越”的学校文化氛围里,努力成长为“综合素质强,个性特长优,学业水平高,社会贡献大的优秀公民”。

2.成立一个领导小组,建立一个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中心,组建一支有一定指导能力的学生生涯发展导师队伍。

3.引进一套测评系统。

4.开发一门贯串高中三年、各年级有所侧重的校本课程,编写一本通识型的校本教材。

5.实施学生生涯发展讲坛制度。

6.各部门加强协调合作,充分利用镇中校友会的力量,为学生打开高校、专业、职场等的广阔世界。

第7篇: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范文

一、高考是职业生涯的开始

传统意义上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起点,其实不然,多数人所从事的工作,其“起源”就是他们高考填报的专业志愿。目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多元的选择,培养职业规划意识可以说越早越好。

中学生已经处于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但是,目前高中生却较少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面临职业生涯重要选择的时候(比如文理分科、高考志愿填报)出现误区。许多家长和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可能更多考虑的是高校的名气、专业的热门程度,以及毕业后求职是否顺畅,以为这样便能为自己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殊不知,如果忽略了学生自身的职业兴趣和个性特点,盲目追求名牌高校和热门专业,后果可能是南辕北辙。几乎所有高校的教务处在每年新生入学不久,都会收到不少转专业的申请,尽管近年来有些高校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转专业或第二学历的机会,但数量范围毕竟有限。更重要的是,从学生自身来看,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里学习四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会埋没自己在所擅长专业上的才华;有的即使转专业成功了,也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高中阶段进行职业规划尤为重要。

二、规划人生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感

高中阶段是学生认识自我的重要时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让学生意识到:设计自己的未来不是老师和家长的事,而是自己的事;未来不能靠别人安排,而是要自己创造!

高中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和职业选择进行探索,力求将职业选择与个人特质匹配起来。高中生有独立自主的需求,在各方面进行探路,尝试着走上独立生活的道路。班主任要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增强高中生对自我的认识,引导他们将独立自主的需求体现于职业生涯规划上,尝试初步建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第一次提出“职业指导”这个概念,将其界定为:帮助求职的个体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职业、正确选择职业,实现人――职匹配的实践活动。高中阶段正是奠定一个人职业规划的关键期,职业指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择己所爱、择己所能和择世所需。

1、择己所爱。从事一项自己感兴趣和觉得有价值的工作,本身就能给人满足感,职业生涯会因此变得趣味无穷。职业或者专业的选择,需要重点考虑的一点就是主体自身的偏好。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人们都会心甘情愿、不遗余力地去追求,高中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也是如此。所以,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考虑这些问题:我想从事什么职业?哪些职业是我喜欢的?从事哪些职业我会非常开心?这就是让学生确定自己对职业的喜好,即兴趣。

2、择己所能。如果择己所爱是充满情感地畅想的话,那么择己所能就要靠理性来把握了。仅凭兴趣选择工作是不理性的,感兴趣的事情并不代表有能力去做。班主任需要引导学生理性地评价自己,即明白自己能干什么。每位高中生在填报志愿时都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既尊重自己的喜好,又能实事求是地做出恰当的选择。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什么有人喜欢做教师,有人喜欢做建筑师?为什么有人擅长具体的操作,有人擅长当领导?这就涉及到需要、兴趣、价值观、气质、性格、智力、情绪和意志等诸多方面的个体差异分析。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就是一个成熟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

3、择世所需。在对自己“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的问题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后,还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和未来发展前景,也就是了解社会“允许”什么,“能让”什么,这也是职业选择是否成功的基本保证。未来社会变迁的速度将越来越快,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也会随之变化,虽然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职业市场,但在此时要形成一种观念,即作为一个准职业人,要随时关注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不怕变化,关注市场,审时度势,灵活应对。

第8篇: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范文

国外高中阶段的生涯教育课程实践已有多年经验积累及大量的相关研究。生涯教育课程在某些国家及地方的高中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美国高中的生涯教育课程由专业教师授课,并作为必修课程每周有固定课时:加拿大安大略省则将生涯教育课程列为学校的核心课程:日本学校不但有关于生涯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有相关选修科目。

我国政府也在多年前就开始关注生涯教育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开展。1990年2月。国家教委《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调整意见》中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开设职业指导课的研究,组织力量编写教材,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一两年内在本地区试行开设职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志愿辅导和职业指导。”1994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正式在普通中学引进职业指导,要求初中、高中开设职业指导课。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关于课程培养目标的表述明确将生涯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其中,要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等。

但是由于缺乏具有权威性的课程纲要指导以及其他各种原因,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生涯教育课程构建与实施相对滞后,除台湾、香港等地对生涯教育课程有相关论述及系统化实践外,大陆地区至今还处在尝试和摸索阶段,很多学校将生涯教育与研究性学习、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班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相整合,教育形式多样、灵活随机,但是缺乏专业性、系统性。部分条件成熟的学校相继进行了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随着学生实际需求的凸显、学校育人理念的提升、各级教育机构的重视,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教育课程渐渐成为一种趋势,

二、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效性问题

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的课程趋势,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学校生涯教育的专业化、系统化开展。但是现阶段国内高中生涯教育课程还主要是校本课程,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规模、组织形式、评价手段、师资组成等方面还需要更多论证。

校本课程的可贵之处就是立足于学校学生需要,凸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特色。因此,提升教学实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涯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研究我国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课程模式,提升学校生涯教育的内在价值,促动生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进一步开展。

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对学生主体的关注极大地影响着高中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所谓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即关注学生的发展任务和实际需求,这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组成及教学方式的选择。由于对学生主体的关注有限,目前高中生涯教育校本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计校本化不足

我国尚没有统一的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纲要,故而在高中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初期,教师们经常因为需要借鉴经验而步入三个典型误区。

1 对大学职业指导课程的照猫画虎

即仿照国内大学职业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等成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导致过度看重知识教学和就业导向,不符合高中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2 对国外及港台地区课程的亦步亦趋

即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纲要和活动设计如获至宝,导致课程教学“水土不服”,案例适用度有限,价值观引导存在争议。

3 对兄弟学校课程的全部拿来

即对同类高中学校课程形式和内容的机械模仿,导致课程缺乏校本化,教学重点及案例选择与学生需求相去甚远。

他山之石未必可以攻玉。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课程教学,需要针对高中生这一特定群体,需要立足中国大陆地区的人文环境,需要符合所在学校的学生特点。

(二)以学科逻辑为主

受到传统课程教学的影响,教师们沿用学科知识逻辑教学,在生涯教育课程中重视知识的学习与落实;另外,生涯课程在高中还处在起步阶段,缺乏专业师资,教师们在教学同时也在消化学习,缺乏对课程本身的综合驾驭能力。因此课程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感觉名词过多、知识偏难、理论难以联系实际,

1 专业知识是否一定要专业学习

生涯教育具有专业性,开展生涯课程的初衷也包括要将与生涯规划相关的核心知识和概念集中传授给学生。但是教授这些专业的知识和概念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并非为教而教,无形中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

2 学生的需求是什么

对比学科逻辑与学生逻辑的教学,生涯教育课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在《高中目标“smart”》教学中,由于知识点本身带来的认知负荷,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了目标的修订上,但通过实际调查学生需求,我们发现学生在生涯目标方面,缺乏的是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以及行动的有效跟进。这固然与目标修订有关,但是激发学生的行动力才是更为重要的。

在国家尚未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之时,在高中应试教育的强势环境之中,学校能够开设生涯教育校本课程实属不易,每节课都难能可贵,寄托着教育者们开展素质教育的理想与希望。但是如果沿用学科逻辑,将生涯课上成又一门“语文课”、“数学课”,那恰恰违背了生涯教育者们的初衷。

(三)师资的局限性

国内现有的高中生涯教育校本课程师资如下。

1 校本教师

第9篇: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范文

2012年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以来,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随着浙江省必修课走班教学实践的推进及2014年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生涯规划教育成为高中生进行走班选课、选考及学考规划的重要支持系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普通高中处于义务教育后的高层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承上启下的黄金阶段,学生处于心理逐渐成熟时期,对未来生活充满幻想,对未来职业已有向往。但受到义务教育阶段生涯规划教育缺失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高中生生涯规划意识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一些学生在进行生涯探索和面对生涯抉择时容易产生困惑和疑问,需要通过学校生涯个案辅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职业、理性抉择,明晰生涯发展方向和路径。

当前,国内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生涯规划教育师资还较缺乏,专业化水平不高,选择并科学使用专业生涯测评系统是提高生涯个案辅导效率的重要手段。为此,笔者就高中生涯测评系统运用于学校生涯个案辅导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高中生涯测评系统的功能

目前,专业的高中生涯测评系统主要汇集了三大功能:认识自我、认识外部世界、有效的决策行动。

认识自我功能帮助高中生分析潜在的自我特点。高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立足于生涯发展与职业规划的角度,高中生涯测评系统从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学科兴趣五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及潜在优势,并针对学生特点,给出切实可行的分析报告及发展建议,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从而掌握未来。认识外部世界功能则通过系统内置的信息库,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检索,内容涵盖高中生关心的专业、高校、职业等重要信息,包括“211工程”重点大学、部属院校及独立学院等1068所院校、500多个专业的详细介绍,还集成了中国最大的职业信息库,内含近千个职业的详细信息,为学生探索外部世界提供支持。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对所选对象清晰了解,才有可能作出最恰当的选择。认识外部世界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强大丰富的专业、学校、职业信息,还与“认识自我”“决策行动”等功能相互联系,引导学生客观分析。决策行动功能则结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协助高中生作出影响自身生涯发展的志愿选择。

另外,通过系统的管理后台和统计分析功能,学校和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取向等,为学校选修课程设置、选考科目教学安排等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学校更加系统地开展生涯教育工作。

二、高中生涯测评系统运用于生涯个案辅导的实践过程

(一)施测前的准备过程

1.详细了解学生生涯发展困惑

在进行生涯个案辅导之前,通过会谈等方式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生涯发展困惑,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会谈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姓名、班级等基本信息,学业发展现状,生涯困惑的具体内容,个体情绪体验,个体对生涯规划的认知水平及实践经历,学生家长对其生涯发展的影响等。必要时,还应了解学生接受生涯个案辅导的经历。

2.建立良好的生涯辅导关系

学生首次进行个案辅导时,通常心情较紧张、拘谨,若对辅导教师缺乏必要的信任感,则容易产生阻抗,将消极情绪迁移到测试过程中,影响生涯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施测前的会谈过程,向来访学生表达尊重,并恰当使用共情、积极关注等辅导技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涯辅导关系,为生涯测评的开展打下基础。

3.慎重选择生涯测评内容

一般高中生涯测评系统包含多套测试,在生涯个案辅导过程中,通常不需要学生完成所有测试内容,而是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生涯发展困惑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施测。如:学生对未来生涯目标较迷茫时,可以从学生自我探索入手,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兴趣、性格及能力特点,锁定生涯目标。若时间有限,可以与学生沟通协商,了解学生的个人意向,选择其中的一到两项测试施测,不必面面俱到。

4.做好生涯测评指导

学生首次接受生涯测评时,对测评要求较为陌生,有的学生担心测评结果对自己有不良影响,怀有顾虑。在施测前,教师应向学生做出必要的说明,确保学生无疑虑时,再进行测试。

(二)施测过程

学生进行生涯测评,应选择安静的空间,保证充足的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打扰。若学生在校时间有限,也可请学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回家进行测试。但施测过程中,学生的反应也可能成为生涯辅导的重要线索,故而应尽量争取安排学生在辅导教师的陪同下测试。施测过程中,教师通常坐在学生旁边靠后一点的位置,既避免教师无意中打扰到学生,又方便教师观察和记录学生完成测试的过程及反应。学生进行测试时,教师应尽量避免走动、接听电话或出言指导等,应密切关注学生测试的状况,学生对测试题目有疑问时,应提供准确、及时、简洁的解答。

(三)对测评结果的处理

对于生涯茫然的学生,对测评结果的解读重在自我发现和了解职业,协助学生搜集信息,开展生涯探索。对于生涯选择有疑虑的学生,对测评结果的解读可能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测试结果与预想较接近或一致,通过测试,学生的想法得到了确认,消除了顾虑,更加坚定;二是测试结果与预想不一致,则通过测试,有助于学生纠正错误的认识和推测,调整生涯发展方向。当测试结果能够提供的信息有限时,需要辅导教师和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从完成测试的过程、对测试结果的认可度等细节入手,进一步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厘清生涯困惑。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测评结果的处理应慎重,避免学生“贴标签”、对号入座,应向学生说明测评结果通常没有好坏之分,其价值在于为我们进行生涯探索和抉择提供客观依据和参考。要帮助学生从各个角度、全面系统地了解测评结果的意义,而非简单评价。为避免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和影响,教师还应注意对测评结果进行保密处理。若需就测评结果与相关教师、家长进行交流,应事先征得学生的同意。教师需要将测评结果应用于行业内研讨交流时,应对个案个人信息等作保密处理。

学生对测评结果产生疑问时,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对测评过程和结果的进一步深入探究,往往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生涯困惑的关键点和症结所在,能够为生涯困惑的解决提供重要的契机。

三、高中生涯测评系统运用于学校生涯个案辅导的功效

(一)帮助提升学生对高中生涯规划的认知水平

高中生涯测评系统是建立在系统、科学的生涯规划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其功能模块展现了高中生涯规划的一般过程。学生在完成测评的过程中,能够增进对生涯规划过程和理念的认知,提升其生涯认知水平和生涯规划意识,从而有利于生涯困惑的化解。

(二)帮助学生厘清生涯困惑

生涯测评的过程及对结果的科学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加准确地定位学生生涯困惑的关键点和症结所在,从而使学生的生涯困惑更加聚焦和明晰,避免不必要的焦虑和担忧,同时为生涯困惑的化解提供契机。如,教师若观察到学生在施测过程中对某一问题的选择表现出反复斟酌、难以决断的情况,则应在测试结束后加以询问和讨论,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自我探索和生涯反思,厘清生涯困惑的关键点,从而作出理性的规划和抉择。

(三)提高生涯辅导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生涯测评系统建立在科学的生涯教育理念和规划过程基础上,经过专业机构认定,具备了可靠的信度和效度,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可靠的测评数据,更具说服力,有助于提升生涯辅导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学生李某认为自己记忆力差,因而对能否胜任医科专业学习及医生职业生涯存在疑虑,但通过自我兴趣和能力测试,李某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及能力倾向与医生这一职业匹配性较高,从而消除了顾虑。这一案例,正是专业测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战胜了个人臆测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