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佛经经典名句范文

佛经经典名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佛经经典名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佛经经典名句

第1篇:佛经经典名句范文

到西安游览时,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独特标志,古人曾留下“驱山晚照光明显,雁塔晨钟在城南”的诗句。作为关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耸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市中心约4公里,是我国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无漏寺,到了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追念死去的母亲长孙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长安晋昌坊建造寺院,敕赐“慈恩”。它北面正对大明宫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边风景优美,为唐都长安最宏伟、最壮观之佛教寺院。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慈恩寺和大雁塔游览一番。

各位游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尘莫及的显赫地位和宏大规模。这座寺院当年由13座庭院组成,面积达34O亩,是现在寺院面积的7倍。其建筑富丽堂皇,装饰华丽富贵。慈恩寺现有面积32314平方米,约合48。5亩。

我们先来看寺院山门前这对威武的石狮子。说来也怪,一般外域传入我国的东西,总是先传入实物,而后才有根据实物创作的艺术品。而狮子落户我国,却例外地先传人狮子石刻艺术品,而后才有真狮子的出现。大家知道狮子是在东汉年间由波斯引入我国的,石狮子则是与佛教同时在两汉之际已自印度传入我国。狮子有护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认为“佛为人中狮子”,所以佛台前常刻有狮子,称护法狮子。慈恩寺大门口,有4尊石狮对称地雄踞左右,里边靠近大门的两尊,不清楚雕造于何年何时。东侧是雄狮,在戏弄脚下绣球。西侧是雌狮,脚边有一对小狮,称为母子狮。看来这些狮子也按照人们的习惯,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摆放了。靠外边的两尊狮子,东侧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侧一尊是民国19年(公元1930年)雕造。这两对石狮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这两尊八面威风石制实心的庞然大物,即使用手轻轻地拍打,也会发出似铜非钢的金属声,清脆悦耳,十分动听。各位游客,您能猜出这是什么原因吗?

走进寺院是两座小楼,东边是钟楼,里边悬挂有明代嘉靖年间铸造的一口铁钟,重15吨。西边是鼓楼,楼里存有一面大鼓。长久以来,人们都把“雁塔晨钟作为关中八景之一,广为流传。但以往人们都以为“雁塔晨钟”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钟,其实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为大雁塔这口钟重3万斤,是在大慈恩寺内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铸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钟搬入寺内的时间早100多年,上面还铸有“雁塔晨钟”铭文。

众所周知,一般寺庙都有大雄宝殿,慈恩寺也一样。它的大雄宝殿位于寺院中心高台上,初建于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释迎牟尼三身像。中间的叫法身像,西边的叫报身像,东边的叫应身像。释迎牟尼为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罗卫国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孔子同时代。三身佛东侧立有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叶;西侧立有其堂弟阿难,他待从释迦牟尼25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两侧是十八罗汉和玄奘塑像。

大雄宝殿后是藏经楼,存有《藏文大藏经》等重要经典。楼下是讲堂,为佛教徒讲经说法之处,供奉阿弥陀佛铜像一尊,高1米多。殿内珍藏玄奘亲手供奉的佛座一件,还有唐代青响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块。此石为蓝田玉山所产青石,敲之锵锵有声,清脆悦耳。

各位游客,我们走出藏经楼,就能看到壮观雄伟的大雁塔。看到这座唐代建筑,你们一定会又感叹又好奇吧?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此塔为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传说,当初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有一天,正是菩萨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却买不到肉下饭。这时天空中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望着雁群自言自语:“今日增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这是什么日子。”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便折翅坠地。于是全寺和尚大惊失色,认为这定是菩萨显灵。他们就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并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称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内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传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为安置他从西域带回来的经书、佛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当年三月动工,玄奘亲自监造,一年建成。

各位游客,大家一定看过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及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那么《西游记》里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玄奘法师俗姓陈,13岁在洛阳出家为增,勤奋好学,在国内各地访师问学后,决意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蕴。玄奘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穿越上天飞鸟、下无走兽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学成后返回长安,历时17年,行程5万公里,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回佛经657部,并在印度获得极高地位,备受尊崇。回国后,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学高僧,组成规模空前的佛经译物场,并亲自任译主。翻译的佛经无论从质量或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人,开创了我国翻译史上的新时期,共译著佛经75部1335卷,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应该说《西游记》是以唐代玄类西出取经为背景而写成的,但故事里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个经过艺术化的文学作品里的人物。

各位游客,大雁塔在建时高60米,5层,砖表土心,光盘梯。后塔心砖缝草木丛生,渐趋颓废。经武则天长安年间、唐玄宗天宝年间、后唐长兴年间几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长高了4。5米,还加了两层。底层每边长25米,基座为方形,边长45米至48米,每层四面均有券门,塔内装有楼梯。塔底层门楣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尤其是西门楣的释迦牟尼佛说法图,上刻当时废殿建筑的写真图,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是研究后代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塔南门东西两侧的砖龛内镶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两碑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国家保护的珍贵书法原刻,是研究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完全可以这样说,这座仿木结构的楼阁式方形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是我国佛教建筑中的杰作。

第2篇:佛经经典名句范文

一、深挖课本,积累写作素材。

我们高中课本所选课目,都是经典作家的经典之作,蕴含很多的写作素材。其中既有忠君爱国、手持汉节在冰天雪地中牧羊十载的苏武,又有忧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的司马迁;既有李密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拳拳之情,又有徐志摩“挥一挥衣袖”的依依惜别之情;既有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又有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沉郁;既有坡“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又有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的婉约;既有鲁迅的深刻犀利,又有戴望舒的柔婉绮丽;既有莫泊桑的《项链》警示那些虚荣心极强的人悬崖勒马,又有马丁o路德o金深沉的呼喊--《我有一个梦想》,……这些,对苦于没素材可用的高中生来说,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那么我们怎么挖掘教材素材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整理。可以按照“观点”“人物形象”“名言警句”“写作方法”等分类进行整理。也可以按照“忠君爱国”“理想志向”“恒心毅力”“崇高母爱”“博怀”等主题对教材归类概括。如“崇高母爱”,他们在课文中都可找到对应篇章。如:李密的《陈情表》、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

掌握领会了这些材料,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同学的精神境界,扩大生活视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及领悟能力,学生作文写作时,将相应的材料充实到文章里,可以极大地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之言之有物,避免空话套话。

二、融会课文,深化作文立意。

文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表意。“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是确立文章的灵魂,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没有中心立意的文章是肤浅杂沓而没有灵性的。而立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文章的优劣。高考作文尽管题目千变万化,但“立意”却万变不离其宗,着重考查考生的心灵体验、道德情操、人文精神以及思辨能力。这些思想、情感与价值观与许多课文的主旨基本一致。学生在课本的经典之作中徜徉,与这些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仿佛经历一次次精神的碰撞、交融和洗礼,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趣和品格,促使学生探索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告诉我们送别除了缠绵伤感,还可以这样豪迈激昂,只要四海之内还有知己,远离天涯也如同近邻。诗人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诗人广阔的胸襟真的可以囊括浩瀚的世界!他这种高远的立意时刻激荡着学生的内心。还有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许多描写岳阳楼的诗文中独为人所推崇,不仅是因为它有出色的景物描写,更重要的是它鲜明地表现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伟大抱负,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如果没有这个崇高的主题作灵魂,景物描写得再出色,也不会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拥有这些深邃而优美的思想内涵的文章比比皆是,而这些又为学生的高考作文提供了十分广泛而有益的借鉴与启示。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高考作文题,都能从课文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立意。因此,利用作者对此类话题的看法或认识,就可以熔铸、提升自己的文章主旨。

三、化用诗文,扮靓写作语言。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只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同时,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中也对“有文采”作了明确的规定。模仿和借鉴课文语言,将有助于快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有人说诗词是文苑奇葩,采撷一朵别在文章的衣襟边,很别致、很浪漫。有人说:诗词是被平平仄仄的规律碾压得最细腻,被押韵、对仗加工得最芬芳,被七律、绝句、词牌包装得最精致的胭脂,存放在古典文学的书盒里。她美丽芬芳,她典雅厚重。那么多用些诗词来点缀的自己文章,这样如同给自己的文章略施粉黛,让文章锦上添花。中学语文教材中就收录了大量的诗文,这些诗文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语言精致典雅,优美流畅,恰如其分地引之于文,定会使作文增色添彩。如有考生在诠释“乐观”时,这样写道:“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路到尽头的柳暗花明,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这一段话就巧妙地化用了教材中名句,这样的化用,典雅清新,推陈出新,增添了作文语言的亮色。

四、 巧用论据,增强议论文的说服力

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作者,他们的文章和道德都堪称楷模,他们身上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人类的精神丰碑。学生通过作者生平经历学习,对他们的事迹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其实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作文的论据素材。在写作考场作文,苦于没有论据素材之时,我们不妨灵活地运用课文材料中平常人们用得少的但又能确切有力地说明观点的材料为论据,有时也能解燃眉之急,出考场佳作。

如我们通过学习《报任安书》,对司马迁有了较深的认识,有考生就巧妙地运用了这一素材。如: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己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可致使他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一蓑烟雨任平生》)

第3篇:佛经经典名句范文

第二大题的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下面关于韩文的这段文字选自《明史?韩文传》,原文较长,有2100字,删节后留下600字的篇幅,较为适合作为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使用。从整体上看,这段人物传记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有较强的故事性,文字又较为浅易,适合对于高中毕业生的考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著:彰显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通常考查文言实词,但有时也可根据材料性质考查部分有一定实义的虚词,何时考查实词,何时考查虚词,这要根据材料本身的特点来决定。《韩文传》的内容适合于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中的含义。本题A项中的“振”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有“振动”“振作”“整顿”等义项。这里的“振”字应当通“赈”,表示“救济”的意思。B项中的“当”也是个多义项的常用词,既可表示实词“抵挡”“面对”“应该”“判罪”,又可表示虚词“将要”之类的意思。文中的“当”字表示“承担”,这在中学课本中经常出现,难度太大。C项中的“临”也有几个义项,如“来到”“接近”等。这里的“临”取“面对”义,是符合上下文语境的义项。而D项“著”字原本是“明显”“登录”等意思,在文中具体语境应该表示“登录”,试题却用与“明显”义有一定联系的“彰显”义进行干扰,显然是不正确的解释。A、B、C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因而答案为D项。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M号“八虎”日导帝M狗马M鹰兔M歌舞M角抵M不亲万几M文每退朝M对僚属语及M辄泣下M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M号“八虎”日导帝M狗马M鹰兔M歌舞M角抵M不亲万几M文每退朝对僚属M语及辄泣下M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M日导帝狗马M鹰兔M歌舞M角抵M不亲万几M文每退朝M对僚属语及M辄泣下M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M日导帝狗马M鹰兔M歌舞M角抵M不亲万几M文每退朝对僚属M语及辄泣下M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这是一种新的考查方式,即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答案。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原文中有一个词“八虎”加了引号,命题时仍然保留在文句中。这是因为断句着重考查的是点断句子,是停顿,因而我们只考查表示停顿的点号所处的位置,而不考查那些作用在于表明的标号所处的位置。这里的考查方式是,先预设整个一段文字中的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错一处,一个选项错两处,另一选项无错误。本题在A、D两项各有一处错误,分别在“八人”后和“僚属”后,B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C项没有错误,根据题干要求,是正确选项。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评分时的困难,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含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折,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于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概括和分析。A项的概括分析是,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任职时,妥善处理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的事情;在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其时年成歉收,他果断开仓取粮,平抑了米价。C项的概括分析是,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大臣;宦官刘瑾等为非作歹,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皇上不理政事,韩文采用郎中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宦官刘瑾等人的嚣张气焰。D项的概括分析是,韩文性格刚强,因而受到政敌陷害;刘瑾余恨未消,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后来又两次对他罚米,使韩文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得以复官,最后退休。这三个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失当之处。只有C项的概括分析是不妥的。韩文为人刚正不屈,敢于大胆奏议国事;武宗继位后,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的看法。行文至此,也还都是正确的。但下文又说,由于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其中的“着手压缩编制”云云,显然不符合原文意思。因为他作为户部尚书,只能呈上奏章,力请裁汰,而没有权力“压缩编制”。所以C项所述有误,根据题干要求,应该是正确选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参考答案】

(1)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强夺任丘民众的产业,因韩文尽力相争才停止。

(2)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奏章呈进,皇上惊哭不食,刘瑾等人大为恐惧。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题给出的分值,译出大意超过了关键词语所赋予的分值,这说明本段材料更注重考查考生对整体文意的认识。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民业”“乃”两个,这是从原文中找出的稍微重要一些的地方。“民业”指民众的产业。虽然现代汉语已经很少这样说,但这一词义还是能够推想出来的。“乃”是一个文言虚词,有许多种用法,具体说来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副词、连词等。文中的“乃”是副词用法,表示在某种条件下才能出现的结果。译文表述为“才”,是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是“偕”“疏入”,“偕”是一个多义词,可以表示“共同”“普遍”“和谐”,根据上下文语境,这里的“偕”表示“共同”义,译文中用“与……一道”来表述是准确的。这一句中的“疏入”是主谓短语,是“奏章呈进”的意思,“疏”特指给皇上的奏章。需要指出的是,这两句翻译中还有另外一些难点,例如“赐田”“伏阙”等,由于较难理解,我们在确定关键词语时有意舍弃了,这也是出于体现降低难度的考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本题选用唐代韦庄一首题为《含山店梦觉作》的诗和宋代郭震一首题为《宿渔家》的诗为鉴赏材料。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晚唐著名诗人。乾宁进士。黄巢率军破长安,韦庄困于长安,及黄巢兵败,长安解困,始得脱身东行,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之间。后仕前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工诗,所作《秦妇吟》甚有名,人称“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他也是著名词人,他的词在文学史上与温庭筠齐名,合称“温韦”。郭震,字希声,号渔舟先生,又号汾阳山人,成都人。生卒年不详。太宗淳化四年曾诣阙上书,后隐居。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该诗抓住自以为洒脱的客中游子夜梦中醒来时心头突然涌起思乡之情这一瞬间的心理变化,细腻而生动地刻画出了主人公被乡关之思、亲爱离别之情所困扰的复杂心绪。诗的第一句首先点出“惯”字,谓自己浪迹天涯、壮游四海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远离家乡的漂泊根本不以为意。正如作者在其他作品中所表白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菩萨蛮》)不仅看不出离乡的愁苦,相反却感觉到逸兴遄飞。诗的第二句强化了这一状态,“潇洒地挥一挥衣袖,行走天涯,只道是等闲”。这两句极写游子的豁达洒脱,正是为下面午夜梦回忽然从内心深处涌出的思乡之情蓄势。第三句是全诗关键,诗人在异乡中夜梦醒,映入眼帘的,唯有一盏摇曳的孤灯,不禁大起惆怅之感,而四顾寂寂,一弯山月斜挂空中,惆怅的滋味越发浓烈,“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感情波澜起伏,跌宕有致,诗的画面感极强,境界优美而含蓄。本来是浪迹天涯,豪迈洒脱,不想灯前一梦初醒,结果惹起一腔思乡愁绪,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妙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揭示了客中游子心理的迅速变化,轻轻点明这一变化是由“一梦”引起,却不说出梦的具体内容,也不说出心理变化的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一切意在言外。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灯是与人类生活日日相伴的用具,而“灯前”则是每一个人都常常经历的熟悉场景。作为现实生活艺术化反映的文学作品,诗歌中也极为常见地出现这一场景。不过,一切情语皆景语,同样的事物,同样的境况,创作主体由于创作心态的不同,将其置于不同的语境,赋予了它不同的思想内涵与情感内涵。韦诗中的“灯前”与郭诗中的“灯前”,就是两个情感内涵完全不同的相同场景。

在韦庄的诗中,作者所置身的“灯前”是一个有隐含前提的典型场景,那就是作者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单漂泊。因此,作者所对之灯,正是传统文学艺术表现孤独主题的常用意象――“孤灯”,抒情主人公必然是独处的,必然是茕茕独立、形影相吊的。如李白《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戴叔伦《客中言怀》“夜雨孤灯梦,春风几度花”,正与韦诗中之“灯前”相似。在诗中,作者一梦初醒,梦境如何,诗中没有交代,但应依稀萦绕于脑海之中,“惆怅起来山月斜”,此“惆怅”必与梦境相关,而醒来后所见的孤灯,也必有助于唤起浮现于梦中的内心深处的情思。可以想象那一刻的情景:梦里不知身是客,而梦境已经离去,只是恍恍惚惚还有一点踪迹存留,能让作者更加意识到自己是他乡游子的,只有这个“灯前”的场景吧。而郭震笔下的“灯前”则完全不同。郭诗题为《宿渔家》,应该也是身在客中,但在郭震眼中的情景,却是水上渔家虽然清苦辛劳,但一家和睦同居、其乐融融的温馨生活图景,这里的“灯前”,带给人的感觉是温暖,是愉悦,是家的感觉。宋高翥《清明》中的名句“日落狐狸眠V上,夜归儿女笑灯前”,正是以“V上”的凄凉,来反衬“灯下”的欢娱。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2)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参考答案】

(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试题分析】本题分别出自《庄子?逍遥游》、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和苏轼《赤壁赋》。其中《庄子?逍遥游》和苏轼《赤壁赋》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

2014年的默写与往年略有不同,题目由“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改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不再只是简单地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去填写,而是给出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考生更好地理解所背诵的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

大纲卷

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下面关于韦凑的这段文字选自《新唐书?韦凑传》,原文较长,有1200余字,删节后留下600字的篇幅,适合作为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阅读材料。从整体上看,这段人物传记有较强的故事性,文字又比较浅易,可用于高中毕业生阅读解题。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T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数: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伏: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忤:触犯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中的含义。A项中的“数”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有“数目”“技艺”“权术”“气数”等义项。这里的“数”字应当表示“屡次”的意思,当然在读音上也有不同,应当读为shuò。B项中的“绳”也有多个义项,如“绳索”“衡量”“准则”等。这里的“绳”字应当表示“纠正、制裁”的意思,这在中学课本中曾经出现过,考生不会有太大困难。D项中“忤”的基本意思是“违逆”“抵触”,这里解释为“触犯”,是符合上下文语境的。而C项“伏”字原有“隐蔽”“顺从”“佩服”等意思,在上下文中应当取“信服、佩服”的意思,选项却用“认罪”义来进行干扰,显然是不正确的。A、B、D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因而根据题干要求,C项为正确选项。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这是一种新的题型,即在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含义的词进行解释,反映词所具有的文化意义,要求选择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文化现象。由于是第一次考查,不宜太深,因而难度上的考虑稍多,难度的控制也较严格。A项的“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的服饰,比喻一个人开始当官,进入仕途。这个词的得义之由是,古代平民百姓穿的是粗布衣服,而官员穿的则是丝绸类的衣服。C项的“故事”有多种含义,如“以往的事情”“原来的职业”等;也可以指一种文学体裁,如古代的《汉武故事》、现代的民间故事等。这篇材料中用“故事”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D项的《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具有叙事简要、深寓褒贬的特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以上三项表述并无不当之处,是正确的。只有B项说到的“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其实,“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是不错的,在君臣之间,坐北朝南确为尊位,坐南朝北为卑位;而“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也是不错的,只是这里的“南面”应是确指“南边的位置”,而不是文中“南面”所指“面朝南方”。这一项中说文中“南面”指担任大臣,更是不正确的,因为文中表示的“面朝南方”的只能是君王坐北时,面朝着南面,而不是“南边的位置”。所以,B项表述是错误的,根据题干要求,是正确选项。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府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河南尹任上,部属洛阳主簿王钧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A项的概括分析是,韦凑有胆识,办事受到长官的好评;他担任扬州法曹,前仁寿县令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别人不敢处理,韦凑果断依法杖杀他,远近的人都很佩服。他入相王府担任属吏,上司遗憾未能早些有他这样的人才作为下属,选项中表述为“遗憾与他相见太晚”,与原文主旨相同,但更符合现代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C项的概括分析是,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韦凑称引古代的做法,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应给予什么样的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提出孝敬皇帝由于没有临朝问事,所以不可称为“宗”。D项的概括分析是,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担任河南尹时,他的部属洛阳主簿王钧因受贿犯死罪,皇上认为韦凑放纵下属侵吞牟利,韦凑理应负有领导责任,于是将他降职为曹州刺史。B项的概括分析是,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行文至此,都是正确的。但下文却说皇上不听从,韦凑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其中“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云云,显然不符合原文的意思,文中韦凑并未有这些做法。C项所述有误,根据题干要求,应该是正确选项。

四、(23分)

11.把大纲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参考答案】

(1)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

(2)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理解文意是翻译文言文的基础,而要理解文意又必须对文中的实词与虚词能够透彻理解。需要说明的是,本题所赋予的分值,译出文句大意与关键词语二者大体相当,说明对考生的要求既有对整体文意的把握,又有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厚禄”“顾”“必”三个,这是从该文句中找出的较难的地方。“厚禄”指丰厚的俸禄,虽然现代汉语已经没有这一说法,而用“高薪”一词取代,但它的词义还是不难理解的。译文用“丰厚的俸禄”来对译,是既考虑古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又不想让译文过于现代化。“顾”的词义是“顾念”“珍惜”,这类词义沿存于现代汉语中,译文考虑到“顾”与“死”搭配,表述为“顾惜”才是准确的。“必”表示“一定”,译文用了“肯定”一词,是出于对古代词义与现代表述习惯的综合考虑。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重”“毋”两个,“重”是形容词,文中用了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诸卫大将军的地位)变得重要起来”,翻译为“加重”是准确的。“毋”的基本意思是“不要”,是一个表示祈使意义的否定副词,一般译为“不要”。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两句翻译中还有些难点,例如“圣世”“其”等,由于不易翻译,我们没有将它们确定为关键词语,这正是为了降低试题的难度。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试题选用刘长卿的五言律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为鉴赏材料。

刘长卿(?~约789),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仕途几起几落,官终随州刺史。他的诗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风格简淡。长于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诗选自《全唐诗》第一四八卷,诗题一作《寻常山南溪道士隐居》。诗人兴冲冲地去寻找一位隐居在山中的道士朋友,不料吃了闭门羹。他在道人住所周围继续寻找,也未能找到。这时,诗人非但没有丝毫的失落或惆怅,相反却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全诗是环绕着题目中的“寻”字而逐渐展开的。首联就突出了“寻”,为寻访道人,一路经过之处都是莓苔,可见这里人迹罕至,十分幽静,是适宜隐居之处。颔联写道,远望白云朵朵,缭绕小渚;近看芳草萋萋,闲门紧闭,显然道人不在住处。前面写一路“莓苔”,表现出的是幽静,这里写的白云是静的,白云缭绕下的小渚是静的,萋萋芳草是静的,紧闭着的闲门也是静的,总之,白云、静渚、春草、闲门这一切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使人感到道人隐居地周围的环境是如此幽静!来访不遇的怅惘,全被眼前清幽宁静的环境冲掉了。颈联写诗人继续寻找时所见的景色。“过雨看松色”,一个“过”字暗示一场雨刚刚过去,霁后空气异常清新,青松更显翠绿。“随山到水源”,一个“随”字,简洁、形象地写出了山道曲折、峰回路转,人随着迂回的山路在寻找“水源”,其实更是在寻找朋友!这个“随”字给人以曲径探幽的遐想。尾联中,诗人从看到“溪花”想到了“禅意”,佛经里本有“拈花微笑”的故事,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大梵天王献上金色的波罗花,佛即拈花示众,大众不解其意,只有摩诃迦叶破颜欢笑。佛说,这是不立文字的教外别传法门,现在付与摩诃迦叶。后世禅宗推尊迦叶为始祖。从幽溪摇曳的野花,领略出禅意,“与”字很自然地把物象和情感连接了起来。《庄子?外物》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诗人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的惬意之感,也都融于诗的“忘言”之中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2)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

【参考答案】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