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伤急救培训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50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均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前来我院就诊,具有明确的临床诊断、经X线、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晓并自愿参加。入组病例分为2组,每组250例,常规组中男性181例,女性69例;年龄19~56岁,平均(31±5)岁。试验组中男性175例,女性75例;年龄18~59岁,平均(33±5)岁。2组病例以上基本资料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实施传统护理,试验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建立护理小组:任命骨科护士长担任组长,7名护士为组员共同组建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均要积极学习、讨论最近几年中创伤性骨折相关知识,包括临床表现、处理措施及并发症等。立足于临床实况,持续改进创伤性骨折急救护理程序,进而促使患者救治效果得到根本性保障。护士长也要采用定期与不定期考察的形式,掌握小组成员理论及知识掌握情况,以设定后续培训内容、目标等。
1.2.2休克的预防性护理:小组成员在参与病患急救期间,应先观察其生命体征,落实评估工作实施护理支持措施。护理期间,实时关注患者各项体征变化情况,若发现反常状况,应及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尽量维持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了解患者的血型与出血情况,和院内血库建设密切的反馈机制,以备血工作开展的时效性,必要时采用双通道为患者输血。观察并记录患者尿液相关信息,包括颜色、尿量等。
1.2.3预防窒息护理:严格检查患者呼吸状况,录入呼吸节律、氧饱和度等指标。若患者出现呼吸受阻表征,则需要快速检查气道阻塞状况,及时清理掉气道堵塞物,促进气道复通过程;若观察到阻塞情况较严重,应建议快速使用气管插管方法补充氧气,实现对窒息的有效预防。
1.2.4预防感染护理:在进行清洁伤口周围皮肤等操作时应保证动作轻柔,观察创口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情况,并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以预防伤口感染,若使用了止血带则应适当松弛,以防干扰患肢血液循环。同时,也要禁止频繁搬移患者,将二次伤害发生率降至最低水平。
1.2.5预防低温护理:针对创伤病情严重者,护士应做好巡视工作,严格监护其体温变化。院方在接收到抢救任务时,应嘱参与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抵达现场时记录患者状态,运送期间,为患者提供棉被或保温毯等保暖用具。在患者入院后,将抢救室温度调节至28℃,卧在保温毯上,将其温度调节至38~40℃,开通≥2条静脉通道,便于取血与扩容,30min内输注1000mL0.9%氯化钠注射液,针对输入的液体使用加热器加热,将液温维持在37℃左右。
1.2.6预防心理护理:因为创伤性骨折疼痛感强烈,很可能使患者滋生多种不良情绪状态,影响治疗积极性与疾病预后。故而,护士应主动和患者交流,明确他们的心理状态,共同分析不良情绪状态形成的原因,并适时疏导,可以通过讲述本病治疗相对成功的病例,协助患者确立康复信心。针对患者提出的疑虑,尽量做到耐心、及时解答,并告知患者疾病治疗与护理方案及注意事项,进一步改善患者状态,提升依从性。
1.2.7预防并发症护理:在急诊救治后,护士应告知患者家属长期卧床引起并发症,特别是压疮、泌尿感染等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应预防方法,常见的有每隔2h转换1次,每天定时按摩受压部位,自觉进行扩胸运动深呼吸,多饮水及多食用新鲜果蔬。
1.3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者急诊抢救指标,包括有效急救时间、住院时间与抢救成功率,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独立、正态、方差齐组间用平均数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率(%)表示计数资料,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救治成功率:
试验组成功救治患者240例,救治成功率为96%(240/250);常规组成功救治患者225例,占90%(225/250)。2组创伤性骨折患者救治成功率经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有效急救及住院时间比较:
在有效急救及住院时间指标的对比上,试验组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组均有部分病例出现并发症,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低于常规组的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模拟演练急救护理培训一、模拟演练
模拟演练是指利用多媒体、智能模型模拟人等产品营造的逼真的现场环境和更贴近急救护理的特殊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培训者在模拟中扮演不同角色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的一种培训方法。
二、医疗院校护生培训现状
目前,发挥护生的评判性思维,强调以护生为教学主导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当代教学主题。教学模拟演练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关注,并逐渐向各个领域渗透,在国内各大院校应用于多种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各大院校将模拟演练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针对医疗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以模拟演练为基础的急救实践课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突破性的进展,逼真的模拟演练有利于护生急救意识的培养与急救护理综合技能的掌握。
2009年,郑州大学护理学院对护理内科学进行了护理教学改革,根据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对93名护理本科生内科护理学课程采用案例导入式情景模拟教学,具体分为案例导入为基础的情景模拟展示——集中讲授——小组讨论总结3步骤,学生进入模拟教学后,对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情境的认知形成冲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且通过对问题讨论和深思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理论知识系统全面的深化。2011年,湖南中医药大学将模拟演练为主的多元化教学法应用于硕士研究生的系统化院前急救培训中,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闭卷考试和随机抽签技能考核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有突出效果的是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医学教育科研专项项目研究中,提出基于高端智能模型ECS的急救综合情景模拟教学,使用ECS设计让模拟演练更加逼真,比如模拟心脏或者循环系统、模拟肺或者呼吸系统,通过计算机驱动系统设置真实患者疾病的过程,并且结合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吸引器、抢救车等设备,构建了一个由重症监护病房、控制室、多媒体室、监控系统组成的多功能实验室,营造出强烈真实感的场景。在研究98名护理学院学生当中,92%以上护生认为ECS应用于急救模拟教学提高了自身各种急救能力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医疗单位护士培训现状
在医疗单位临床实践培训当中,应用模拟演练进行教育培训与考核测评。不同的科室分别制定不同的急救模拟演练培训方案,护理人员培训具体项目也细化到位,例如执行医师下达的口头医嘱、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监测生命体征,指挥担架工准备适宜的搬运工具,液压担架、脊柱板或坐式担架等。在考核测评阶段中,进行的模拟急救场景,测评护理人员以组为单位,从患者入院,制定急救预案、入院前急救时间、急救反应时间、急救护理措施实施情况等方面。
2011年,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对进行170例创伤患者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模拟演练培训。研究结果显示急救模拟演练能够提高创伤院前急救的时效性,缩短护士急救反应时间,增加有效救护措施的实施,也有利于增强护士院前急救急救和团队精神。2011年,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提高护士应急救护能力和整体协调能力,进行神经外科、胃肠外科、骨科、循环内科等相关科室护士急救模拟演练,设置创伤、中毒、青霉素过敏休克的情景,患者以及家属的角色均由护士扮演,能够使护士体验不同角色的心里感受,急救演练直观的培训方法提高护士急救意识、技能以及组织、协调配合能力,同时急救演练也是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操作性的测评方法。
四、模拟演练培训局限性
综上所述国内模拟演练在急救护理技能培训中,具有重复性、控制性、纠正性、感官高仿真性,在教学上有一定的优越性和创新性,培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也存在局限性,急救模拟演练的环境设备配备较为简陋,缺少同意标准,演练缺乏多学科的交叉、复杂情况的处理和变化性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梁雁芳,冼日凤,梁春梅.运用急救情景模拟演练提高护士应急救护能力[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7):822-823.
[2]单岩,史小艳,李艳,等.案例导入式情景教学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护理研究,2011,2(25):557-558.
[3]阳涛,曹建雄,黄孟君,等.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院校学生院前急救培训中的应用[J].教育论坛,2011,4(8):122-123.
[4]徐金梅,费素定,王小丽. 基于高端智能模型的急救综合情景教学设计与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11,18(1B):18-21.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关于重大车祸所致严重车祸伤的临床资料,对近年来的重大车祸所致严重车祸伤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以及重大事故车祸伤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重大车祸事故伤的救治原则及院前救治的具体内容。得出结论,重视院前急救是保证重大交通事故伤害救治成功的关键,院前急救能够改善救治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 重大车祸 院前急救 研究进展
Progress of major traffic accident in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Huang Huiqua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of People's Hospital of Baise City in Guangxi,533000
Abstract The text analyzed a serious car accident on a major road accident injuries clinical data in recent years.And then describ the epidemiological findings of major accident due to a serious traffic accident in recent years,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major accident car accident injuries,and summarized the major car accident injury treatment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content of pre-hospital treatment.At last there is a conclusion.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treatment is crucial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a major accident damage,and to improve treatment results,reduc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Key words Major accident;Pre-hospital care;Progress
重大交通事故可以导致人身严重的车祸伤害,因为导致伤害的因素较多、导致伤害的过程比较复杂、受伤的人数较多、伤员自身情况参差不齐等多种原因,所以重大车祸伤具有伤员病情复杂、伤员之间病情差异大、多发伤常见、病情多急且危重、出血多、来势凶、病情进展快、伤残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1~3]。研究认为,如果受伤的患者能够在受伤后30分钟内得到有效的医疗急救,则伤员的伤残率和死亡率都会明显下降[4,5]。因此,院前急救在重大交通事故伤害救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急救“黄金时间”中的“铂金时间”,是保证成功有效救治的关键。笔者回顾性分析近几年关于重大车祸所致严重车祸伤的临床资料以探讨院前急救的研究进展。
重大车祸事故伤的流行病学调查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报告,因交通事故造成全球每年的死亡人数约有120万,其中20%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死亡,受伤或致残人数约5 000万人,其中发展中国家占85%以上。目前,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世界第1位,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平均每天死亡300人。郭慧敏对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表明,车祸伤在2012年院前急救患者中排序在第5位[6],认为与城市建设快使车辆增加、流动人口增加导致工伤事故或交通事故增加等有关。王海荣、苏同舟等[7,8]的研究发现,主要临床急救病包括车祸、外伤、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病以及消化道急症等,其中车祸排行第一。刘建辉的研究发现,重大车祸伤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为主,可能与这类人群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占交通流动人员的大多数有关,也可能与酒后驾驶、长时间疲劳驾驶、注意力不集中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等因素有关[9]。
重大车祸事故伤的特点
病理机制复杂:大型车祸事故中导致伤害的因素较多、导致伤害的过程和机制比较复杂。在交通事故中可能因为猛烈撞击、严重挤压、抛向高空又快速跌落、爆炸和燃烧等多种因素单一作用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伤员的病情复杂、伤员之间病情差异大、多发伤常见、病情多急且危重。
病情复杂危重:除了重大车祸事故中导致伤害的因素以外,伤员自身情况参差不齐也进一步导致了伤员的病情复杂、伤员之间病情差异大。
受伤部位数量不同:可以出现颅脑损伤、颈部损伤、胸部外伤、腹部外伤、体表损伤、四肢及脊柱伤等多器官、多系统损伤。有研究结果报道,四肢及骨盆损伤占首位,其次为头颈部损伤,平均每例患者有1.51个部位损伤。受伤的严重程度轻重不一:根据创伤严重度评分方法(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将伤害程度分为3级:①轻伤:ISS
诊断困难:因为重大车祸伤具有伤员病情复杂、伤员之间病情差异大、多发伤常见、闭合伤与开放伤同时存在、多部位与多系统损伤同时存在、病情急且危重、来势凶进展快而时间紧迫等特点,决定了院前对多发伤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诊断难度较大,漏诊和误诊率高。
治疗困难:对重大车祸伤治疗困难的原因:①伤员病情复杂、多发伤常见、多部位与多系统损伤同时存在的特点导致了救治过程中容易顾此失彼,不能兼顾;②多部位与多系统损伤同时存在的特点导致了救治过程中有较多的治疗矛盾,互相关系难以协调;③诊断困难,漏诊和误诊率高导致缺乏准确的治疗方案,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④车祸现场缺乏充足和完备的治疗药物和设施,影响了患者得到全面、准确、有效、及时的治疗。
重大车祸事故伤的救治原则
重大车祸事故伤的救治原则就是尽可能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器材,对伤员给予快速、全面、及时、恰当、有效的医疗救助,以“救人为中心”,尽量挽救生命、避免加重或减轻原有损伤、促进疾病痊愈,最大限度地减轻伤者的伤残程度,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
重大车祸事故伤的院前急救内容
院前急救体系:急救人员从接到报警电话、指导自救、现场救治、途中监护到院内交接等每个环节及时高效,对挽救伤员的生命安全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多元化的院前急救模式也随之快速发展,各地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分别依托于城乡急救中心、120急救中心、独立的或依托于医院的急救中心组建了不同的院前急救网络[12]。除了尽可能运用医疗资源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还需要积极运用先进的电子科技设备、良好的通讯设备,这是现代急救医疗中重要的一环[13]。保证急救电话的畅通,充分利用各种通讯器材进行联络、指挥、调度,良好的通讯设施可以有效地保证畅通的联络,尽快地、准确地进行信息传递,促进医疗资源的更充分有效的运用。良好的、规范的院前急救体系,可以充分地利用各种院前急救的资源,及时有效地挽救大量伤员的生命,最大限度地减轻伤者的伤残程度,在重大车祸伤的院前急救中发挥重要作用。
现场医护急救: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在很大程度上与急救技术水平有关,因此,在有限的救治时间和紧张的救治环境中要求急救医生和急救护士能迅速准确判断、识别患者伤情并及时做出相应处理。
首先,对重大车祸伤员进行现场检伤分类[14],分成4类并以醒目的颜色进行标记:①红色标志:第一优先进行治疗的伤员,这类伤员病情非常危重,应该即刻获得医疗处理;②黄色标志:第二优先进行治疗的伤员,这类伤员病情较重但是相对稳定,可以稍微延迟时间稍后处理和后送;③绿色标:第三优先进行治疗的伤员,这类伤员是轻伤员,可以等待重伤员处理结束后再接受治疗;④黑色标志:第四优先进行治疗的伤员,这类伤员是病情过于危重,存活希望较少者,可给予姑息性治疗。检伤分类原则:分类人员应先分检后抢救伤员;挽救生命重于保存肢体;分检完成前尽量不要移动伤员,除非存在继续损伤风险和(或)遇到天黑或下雨等恶劣天气等。
其次,进行评估病情:①采用标准的五步快速检诊程序评估伤员病情:a.耳听:听呼吸音,了解伤员的通气情况;b.眼看:看口唇有无苍白或紫绀、颈静脉有无搏动、胸部呼吸运动是否存在和对称;c.手摸:触摸颈动脉是否有搏动;d.询问:询问伤情,对伤员的意识进行评估;e.测量:测量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以判断伤情严重程度。②目前,临床上已形成多种伤情评估方案[15],其中主要内容:a.创伤计分(TS):对循环系统功能、呼吸系统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进行评分,是一种对生理性损害的严重程度进行的评分;b.创伤指数(TI):根据循环状态、呼吸状态、中枢神经状态、受伤类型和受伤部位等5个项目进行计分,是一种多因素综合评分法;c.现场指数(PHI):根据呼吸、脉搏、收缩压及意识等生理指标参数进行评分;d.CRAMS评分:根据循环、呼吸、腹部体征、运动特点和语言功能等指标进行评分,各种方案各有特点、各有利弊。目前公认的较好方案是CRAMS评分。认为CRAMS评分可操作性强、简单准确,对提高车祸伤患者的成功救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三,现场救治。早期现场正确处理交通伤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和基础[16~18],其核心是维护循环和呼吸功能、止血、保护伤口、减少污染、避免加重损伤、挽救生命、减少残疾。对失血性休克者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积极输液扩容、恢复和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对呼吸功能异常者要尽量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及血块等,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管,或行环甲膜切开,或气管插管;对出现缺氧紫绀者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90%;对心跳呼吸停止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需掌握的基本急救措施有包扎、止血、固定等。经伤情评估后,即时进行现场救治。现场救治应做到稳、准、轻、快、沉着冷静,让伤员有安全感。①包扎:用无菌容器将脱出的腹腔脏器扣在腹壁上,然后敷料覆盖、包扎固定;用凡士林油纱厚敷料覆盖开放性血气胸的创口并包扎;行胸部穿刺减压术以纠正闭合性气胸所导致的呼吸困难症状;严禁拔出体内的异物,垫高异物周边并覆盖敷料等。②止血: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对创口深部出血进行止血;压迫鼻翼或用棉球或凡士林纱条填塞对单纯性鼻出血进行止血;用止血带或加压包扎对四肢体表出血进行止血;以止血钳对挤压伤肢体出血进行止血,禁用止血带止血。③固定:用颈托对颈椎骨可疑骨折者进行固定,用脊柱板对胸腰椎可疑骨折者进行固定,用健侧身体或夹板对四肢骨折者进行固定。院前急救要树立整体意识,首先要对伤情进行重点、全面的了解,防止遗漏,注意保护患者的安全。研究表明,在伤员早期的创伤救治“黄金时间”如果能够得到有效救治,严重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会提高。因此,进行有效、快速的院前急救处理,是保全多发伤患者生命、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的重要保障。
第四,安全转运。对患者进行了现场初步急救处理后,迅速将患者转送至医院,让其能尽早接受专科治疗。使伤员得到进一步救治是转运的目的,快速、稳妥进行转运是关键,应避免中途再次损伤[19~21]。安全转运需要做好以下几点:①转运前准备:对伤员进行现场紧急救治后,应该对伤情进行再次评估,只有确定伤员的病情暂时处于稳定状态,才能决定转运。按病情先重后轻顺序依次转运患者,就近转运至医院以减少长途转运带给伤员的风险,应做好中途的抢救准备,一旦伤员的病情在中途出现变化,应保证能够得到及时的抢救。同时向将要转运的医院告知伤员人数、伤情,需多长时间到达等,以便医院相关科室提前做好抢救的相应准备。急救车司机驾驶时应尽量保持均衡的车速,尽量保持车辆的平稳以减少颠簸,避免加重损伤而导致严重的转运意外。②监测伤情:转运过程伤情稳定是转运成功的关键。转运途中要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最大限度地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注意创面出血情况,注意受压肢体末梢血液循环,注意对颈椎可疑损伤的患者保持头部与躯干长轴一致,注意输液管路通畅,避免输液管、氧气管受压、堵塞等。③搬运转运:科学用力对伤员上下车进行搬运转运:对颈椎可疑损伤者必须保持头部和躯干同一水平,防止颈椎过伸、过屈和旋转,使用颈托对伤员颈部加以保护;对脊柱可疑损伤者用铲式担架搬运,整个搬运过程中严防损伤脊柱;对休克患者采取头部和下肢各抬高的“中凹位”;意识不清者侧卧位摆放或头偏向一侧,防止分泌物、呕吐物堵塞气道;对腹部伤者取仰卧位;对胸部伤者取半卧位等。
小 结
重大车祸伤可以导致严重的创伤,伤员在受伤后30分钟内死亡率很高,因此,在重大交通事故伤害救治中重视院前急救是保证成功有效救治的关键。建立完善的急救网络并充分利用,加强急救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培训,现场急救迅速准确地评估伤情,优先处理致命性损伤,及时有效地稳定伤情,快速的安全转运可将有效的院前急救顺利地延伸到院内救治,为患者争取到宝贵时间进行后续的治疗,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极大地改善了严重创伤的救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劲谋.道路交通伤的早期救治[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3):287-288.
2 王占魁,胡发明,徐泽孔,等.严重多发伤临床特点与救治体[J].海南医学,2010,21(15):50-52.
3 杨振华.重大车祸伤院前急救的研究进展[J].蛇志,2012,24(2):182-184.
4 苗志申.大型交通事故伤员的急救[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3):278-279.
5 徐少文,赵小纲,张茂,等.严重创伤救治若干新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5):456-458.
6 郭慧敏,杜军,尹代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974例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1):114-116.
7 王海荣.院前急救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4):207-208.
8 苏同舟,肖凤仙.院前急救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12,14(34):2199-2204.
9 刘建辉,曹灵红,徐平,等.四川省自贡市院前急救时间分布规律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2):55-58.
10 梁贵平.96例交通事故伤的外科急救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4):422.
11 李建刚.车祸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临床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20l2,17(6):801-802.
12 张连阳.中国大陆交通事故伤救治体系现状[J].交通医学,2011,25(3):217-219.
13 孟晓彦,陈传喜,周毅武.2011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前急救相关资料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5):77-79.
14 杨学安,智辉,周敬梅,等.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医疗救援要把握好四个关键环节[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80-81.
15 周卜邻,彭发吉,蒋辰芳,等.CRAMS评分法在成批车祸外伤院外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5):461-462.
16 李丽,陈伟.严重多发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进展[J].医学信息,2013,26(11):279-280.
17 郜斌.群体通伤的院外急救程序[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9):803-804.
18 徐少文,张茂,干建新,等.关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4-7.
19 施建国,姚远,周继红,等.规范创伤救治模式促进严重创伤救治质量的作用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2):1110-113.
关键词:急救护理;模拟培训;护理人员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158―03
在当今,由于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增加,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医护人员医疗急救技能的熟悉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危和抢救的成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医疗救治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急救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如何增强医护人员专业急救意识和提升其技能,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是医疗界当前需要思考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 目前护理人员掌握急救护理技术的现状和需求
目前国家有规定在医院管理标准中对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考核,但对大多数护理人员来讲,实际抢救患者的机会或应用较少,一旦真的出现患者紧急情况,不能实施有效的急救,以致影响患者抢救的及时性和成功率。孙长怡对全国多家医院的各级医护人员进行急救知识测试,小于30%的急救基本知识测试合格率,仅有8%的急救操作测试及格率。王杰斌等对83名护理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护理人员急救护理技术相关知识缺乏,教学内容和手段不足,提出进行急救护理技术的培训是现代医疗护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结合实际,开设急救护理技术,设立模拟监护病房。赵建华对一、二级医院急诊抢救护士对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水平.成绩较低,(64.62±4.88)%。在学习需求方面,80%护士最想参加培训方式是模拟训练,57.2%护士认为自己最迫切需要补充的知识是院前及各种l临床危象的处理。张卫青对临床医生护士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现状和学习需求调查分析,采取到各病区随机发放问卷方式,对本院139名临床医生护士进行调查。结果:临床医生、护士成绩普遍较低,平均得分(66.64±14.63)分。在培训现状方面,只有58.99%的医生护士接受过急救技能的培训。在学习需求方面,93.5%的临床医生护士认为有必要学习急救复苏技能。认为临床医生护士的急救复苏技能总体水平偏低,需引起重视,应采取有效对策提高临床医生护士的急救复苏技能以满足临床急、危、重患者要求,保证医疗安全。张亚卓对急诊护士临床技能水平考核及培训现状调查采用综合考试的方式了解护士临床技能、急救知识、现状、掌握和学习需求。结果:护士对单一技术、技能掌握熟练,而综合抢救能力和素质相对薄弱。认为有必要纵深开展急诊科护士的专业培训,由单一的急救知识、技术、技能向术有专攻、训练有素的技能型人才延伸。桂莉对急诊科护士专业水平及培训现状调查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9所医院282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护士的专业知识平均得分为(71.95±10.75)分。结论:有必要开展急诊科护士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和形式应结合我国实际、针对薄弱环节开展。
2 目前急救护理培训方法、途径及效果
2.1 目前培训方法
①普遍采用急救护理培训方式为专家讲课+简单操作。②局部功能训练模型用于单项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如气管插管术、深静脉穿刺术,仅提供急救技能操作机会。
2.2 培训方式
①院内轮转急诊科培训,但急诊科接管带教能力有限,且培训时间短,锻炼机会少。②下级医院人员到上级医院学习进修。⑧参加各类培训进修班等。④院内定期培训考核。
2.3 效果
虽然按医院管理有关要求采用以往培训方法进行了全体医护人员的急救知识技能培训,仅仅学习了急救基本知识和简单操作方法,且对于非急重症治疗科室医护人员来讲,没有实际抢救患者的机会,结果是:“听时明白,用时忘”,或者根本就没有体会到如何判断患者的危重情况、何时开始心肺复苏、使用急救设备及配合抢救等。怎样进行接近真实情况的训练,使医院各科室各级医护人员都能在突发意外情况出现时沉着应对,真正及时有效施救,是目前需要思考及努力解决的问题。设立单项操作不足之处是忽视了每项操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3 国内外应用高端模拟人(Ecs)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培训研究现状
高端模拟人(ECS)是从1969年开始应用于教学,直至2002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才允许在心肺复苏的教学领域中使用。2003年Barsuk D,Berkenstadt H,Stein M,Lin G,Ziv A.将高端模拟人用于医护人员的院前创伤护理的培训,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端模拟系统可提高医护人员在院前创伤治疗的能力。2005年研究表明高端模拟人可极大提高医疗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
目前,全世界已经建有数百家医学模拟训练中心,在不同的医学领域使用这类模拟系统进行医学生的教学和临床医护人员的培训,并建立了地区和世界性模拟医学教学专业协会。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这种高端模拟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不仅被引入医学教学,甚至被当作临床医生护士准入考核的重要内容或用于疑难病例治疗方案设计等诸多方面。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前瞻性连续性登记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创伤患者176例,其中院前按香港简易检伤分类法分为:红色(PHI 6分以上)32例,黄色(PHI 4~5分)130例,绿色(PHI 0~3分)14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方法 自2012年3月开始,正式对到院的创伤患者进行前瞻性连续性病例登记。将收入院的创伤患者分为两组,拨打“120”急救电话的救护组,自行来院的自救组。登记内容包括:①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患者及家属的健康知识、联系方式等);②就诊情况(如致伤原因、急救半径、急救反应时间、院前急救措施等);③院前检伤分类及院前指数(PHI)得分;④在急诊停留时间;⑤到达急诊诊断及治疗情况;⑥住院情况,包括入院科室、创伤疾病名称、住院费用等。评价指标包括:①自救反应时间、在急诊停留时间;②短期预后评价(恢复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和平均住院费用)。
1.2.2 救治方案 (1)院前出诊准备:接到“120”中心指令,简要了解患者病情,携带必要的仪器设备,5 min内出诊。
(2)现场救护措施及转运:检伤分类按香港的简易检伤分类法将患者分为红色、黄色、绿色、黑色(总时间不超过30 s);初级创伤救治包括气道管理(吸氧、提下颏或托下颌、清除口腔异物或分泌物、放置口咽通气道、吸痰、面罩给氧、气管内插管、环甲膜穿刺或切开、使用颈托),呼吸管理(张力性气胸和血胸的引流减压、关闭开放性胸外伤、人工辅助通气),循环管理(止血、建立静脉通道、输液),神经损伤程度评估(A、V、P、U),全身检查(评估总时间为2~5 min);途中转运包括救护车内实施抢救及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书写院前创伤病历,同时进一步向家属及陪护人员了解病情,电话与医院联络做好接诊、会诊准备。
(3)院内救治:开通院内绿色通道,根据病情进行检查及治疗,包括输液、输血及手术治疗。
1.3 评价指标
1.3.1 时间参数 (1)患者及家属急救反应时间:①指从患者受伤到 “120”到达,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开始救治的时间;②指从患者受伤到被家属或路人送到医院,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开始救治的时间。(2)急诊停留时间:指从患者到达急诊科至收入各科室的时间。
1.3.2 预后评价指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2] (1)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尽管有轻度缺陷;(2)轻度残疾:残疾但可独立生活,能在保护下工作;(3)重度残疾:清醒、残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4)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 (如随着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睁开);(5)死亡:死亡。
1.3.3 平均住院费用 指患者从入院开始到出院时的所有费用。
1.3.4 创伤院前评估方法 (1)模糊定性法 (香港简易检伤分类法):①第一优先(红色);②第二优先(黄色);③第三优先(绿色);④第四优先(黑色)。(2)定量评分法(院前指数法):PHI评分0~3分为轻伤,评分4~5分为中度伤,评分6分以上为重伤[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7.0 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在基线资料方面,创伤事件患者176例,救护组88例,自救组88例,男性122例,女性54例,其中救护组男性患者占65.91%,自救组男性患者占72.73%;救护组年龄(36.72±17.90)岁,自救组年龄(40.51±18.00)岁;在致伤原因方面,救护组中车祸、高空坠落伤、殴斗伤、刀刺(砍)伤、其他外伤,分别为58、7、7、6、10例;自救组中车祸、高空坠落伤、殴斗伤、刀刺(砍)伤、其他外伤,分别为68、5、6、4、5例。由此可见,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致伤原因方面相似,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患者急救时间参数及短期预后比较
患者从受伤到住院的急救时间包括两大部分:患者及家属急救反应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两组红色、黄色患者患者及家属急救反应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均为救护组较自救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初级创伤救治是国际创伤救治委员会于2004年开始推行的一整套创伤管理常规措施,是当今世界各个医疗机构普遍推行的救治措施[4-5],而传统的创伤急救仅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项基本技术[6],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医疗救治的需要。
目前创伤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全球病死率的7%,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7]。包头市自2004年开设“120”急救医疗以来,每年救治患者数约1万人次左右,而且逐年上升。包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霍小东等[8]统计的包头市2008年至2011年院前急救疾病谱中创伤占所有疾病的30.47%,居第一位。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在包头市是第一家开设“120”急救中心的医院(1998年成立了包头市第一急救中心),每年急救的创伤患者也占全部出车患者的31%~33%。
近年来,国际上院前急救大规模的、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说明院前急救不仅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而且也是目前临床急需改进的技术措施。但是多年以来,我国的院前急救学术研究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而院前急救前瞻性、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9]。
本研究结果显示,良好的院前急救策略运用,可以显著缩短红色、黄色患者及家属急救反应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而且急危重症患者短期预后均为救护组较自救组好,但是两组红色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拨打“120”救护车者创伤较重有关:即,虽然救护组在院前应用了初级创伤救治,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但因创伤较重,住院时间较长致使费用相应增加,故与自救组平均住院费用差别不大。同时,救护组黄色患者、绿色患者平均住院费用较自救组低,可能是救护组在院前应用了初级创伤救治,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因而缩短了住院时间,费用相应减少。
本研究结果显示,院前应用初级创伤救治比院内应用初级创伤救治明显缩短了患者急救反应时间、急诊停留时间;降低了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改善了患者短期预后。院前应用初级创伤救治比院内应用初级创伤救治在救治中度伤及重伤患者时优势明显。因而,我们不仅仅要把初级创伤救治应用在院内急救,更要用在院前急救中,以提高创伤救治水平及创伤救治活动中的成功率,降低重大灾害和意外事故中的病死率、伤残率[10-11]。
当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最好的研究设计应该是在相同地域、相同条件下不同医院120出诊院前应用初级创伤救治患者与院前未应用初级创伤救治患者救治效果比较,但是由于本地区医疗机构分散、各自为政,且救治患者流动性大,随访困难,资料收集不全面,为研究造成了很大局限;其次影响住院天数的因素较多,这与创伤患者多为车祸、殴斗伤、工伤有关,故研究应该扩大病例数、细化观测指标,以便其进一步的深入。
参考文献
[1]李瑛, 郑琦涵,岳茂兴. 无线通讯网络系统在急诊急救医疗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1,18(1): 53.
[2] 雷兵,周兵,陈书达,等,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用于动脉瘤夹闭术前评估的安全性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20(6): 641-645.
[3] 赵伟.灾害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方法―评述院外定性与定量法[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2(5): 291-294.
[4] Wilkinson D,McDougall R. Primary trauma caye[J].Anaesthesia,2007,62 Suppl:S61-64.
[5] Ward MJ, Boyd JS, Harger NJ, et al. An automated dispensing system for improving medication timing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World J Emerg Med, 2012, 3(2): 102-107.
[6] 郑静晨.现代灾害医疗救援五项技术[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2):117-119.
[7] 林仪,陈晓辉,江慧琳,等. 广州市2001年至2010年突发院前急救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 21(6): 661-664.
[8] 霍小东,刘永旺,郭文峰,等.包头市41387例院外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与对策[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 7 (7): 611-615.
[9] 冯庚,杨萍芬,付大庆,等. 院前急救预案 现场急救攻防策略[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 24-57.
关键词:急救护理;多发伤;抢救时间
多发伤即由同一致伤因素导致两个部位或以上的严重创伤,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若救治延误将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威胁,甚至直接致死[1]。多发伤患者抢救过程中,要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送至医院,才能保证治疗的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2]:符合多发伤诊断标准,ISS评分≥25(ISSISS≥16为重伤,ISS≥25为严重伤),呼吸过速,心动过速,因严重创伤失血过多,腹腔存在严重水肿。
排除标准[3]:依从性较差或不配合治疗者,创伤前存在恶性肿瘤或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
将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n=31)及对照组(n=31)。观察组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为18~72岁,平均年龄为(48.5±4.7)岁,受伤原因包括刀伤5例,钝器伤8例,压伤6例,坠落伤2例,交通事故伤1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为18~70岁,平均年龄为(46.3±4.2)岁,受伤原因包括刀伤7例,钝器伤6例,压伤6例,坠落伤3例,交通事故伤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抢救过程中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伤情进行准确评估。通过建立静脉通道,为患者及时输血、输液。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关注,并做好相关记录。进行备血、备皮、皮试等术前准备工作,为手术实施提供支持。若患者神志正常,则给予心理干预,通过安慰性言语让患者保持镇静,配合治疗。观察组急救过程中采取急救护理程序,具体如下:①构建急救护理小组,并明确相关职责,强调医护配合:实行定岗、定位、定责制度,最大程度地发挥与医生合作的协调性。其中护士长对急救护理工作进行组织、指导,协助辅助科室迅速到位,并指导术前准备工作,与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工作;监护护士对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心电图等进行密切观察,并陪同患者做好相关检查,对意识清醒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做好相关护理记录;静脉管理护士负责患者输液环节;气管管理护士负责患者呼吸道管理。②急诊科护理:患者送至医院后,立即通知急救小组进行救治。对患者病情进行再次评估,协助医生对致命伤进行优先处理。将患者呼吸道阻塞物清除,必要时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保证呼吸顺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若患者存在大量失血,则需要构建一条专门的补血通路,保证脏器血供及氧供。上述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若发现异常及时通知主治医生,进行针对性处理,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③术前护理:护理人员积极配合主治医生完成诊断性操作,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为患者提供一个良性的手术环境。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住院时间进行统计、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相关数据采取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采取t检验;率的比较,采取χ2检验,P
2 结果
抢救时间:观察组为(31.54±3.32)min,对照组为(45.12±4.07)min;抢救成功率:观察组为93.55%(29/31),对照组为80.65%(25/31);住院时间:观察组为(20.32±6.56)d,对照组为(26.44±7.01)d。观察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要短于对照组(P
3 讨论
多发伤包括头颅伤、颈部伤、胸部伤、腹部伤、软组织伤及骨折等,具有以下特点:①伤情变化快:多发伤会对患者生理机能产生严重影响,由于机体处于应激性状态,受多个部位创伤共同作用会加速病情恶化,导致生理功能紊乱,甚至致死[4-5]。②病情复杂:由于多发伤患者受伤部位较多,开放伤、闭合伤等同时存在,伤情较为复杂。患者本身也无法完全表述清楚自身伤情,容易出现漏诊。③易受到感染:多发伤患者抵抗力较为低下,且伤口多为开放性伤口,容易受到感染。④易休克:由于多发伤创伤范围较大,出血量大,患者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易受到影响,出现休克。急救过程中,缩短急救时间将为患者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可提升急救成功率。
本研究结果提示,急救护理流程在多发伤患者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急救护理流程有效缩短了急救时间,为多发伤患者创造了一条生命通道。通过构建急救小组,明确分工职责,让急救工作可有序实施,避免了急救过程中忙乱出错,提升了整体急救效率[6]。同时,急救小组人员与医生时刻保持联系,为手术等抢救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降低了医疗风险,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了更大保障。急救护理流程实施过程中,要求护士保持镇静、稳重,以高度责任心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并具备熟练的急救技术,拥有敏捷的思维、敏锐的观察力。医院方面需要加强医护人员日常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定期进行急救设施、药物检查,保证急救物品处于完备状态;对急诊报告制度及抢救制度等进行不断完善,确保急救工作高效进行。
综合来看,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缩短急救时间,提升急救成功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小斐,张红娟,李冬梅,等.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9(15):36-37.
[2]徐蕾,俞瑾.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0(08):237-238.
[3]蔡玲丹,胡艳.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现代养生,2015,29(20):151.
[4]张艳,任华伟.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疗养医学,2015,45(03):329-331.
急救护理是临床护理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包括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危重患者抢救与护理等, 具有工作范围跨度大、涉及学科广、实践性强、任务重等特点[1], 给急救护理人员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急救护理质量与医务人员专业护理技能密切相关,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急救护理管理, 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达到改善预后、提升急救护理质量的目的。本院针对40例急救患者作分析, 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急救患者均为本院2013年1月~ 2014年12月所收治, 男23例, 女17例, 年龄23~77岁, 平均年龄(48.93±9.36)岁;其中呼吸困难者12例, 多脏器损伤者14例, 失血性休克者14例;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18~26分, 平均评分(22.31±1.09)分。通过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急救护理模式, 入院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常规开放静脉通道,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 结合本院实际情况, 组建一体化急救实施小组, 选择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作为小组组长, 并加强小组成员培训工作, 设计急救接诊护理记录表, 包括日期、患者姓名、电话、地址、呼救时间、护理人员到岗时间及转运途中相关情况等, 具体急救护理内容包括[2, 3]:①值班护士接到急救电话, 快速准确填写护理记录表, 并通知接诊护士到岗, 医护人员达到现场后进行简单处理, 包括建立静脉通道给药, 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 确保患者呼吸顺畅。若患者出现缺氧情况, 及时进行吸氧处理, 简单清理和包扎伤口, 快速送往医院救治。②在转运途中, 科学合理地评估患者身体状况, 制定合理的抢救方案, 详细记录血压、脉搏、体温、心率等体制, 预见性判断各类应急情况的出现。另外通知医院准备好手术室、病床、药物及相关仪器设备等, 做好一切急救准备。医院针对急救患者需开设绿色通道, 争取救治时间, 尽可能减少患者等待时间, 确保从接诊开始到手术室抢救整个过程的一体化和无缝隙。③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需延续到抢救结束后, 多数患者经历了生死的转折, 易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 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 讲解疾病知识, 耐心解答疑问, 缓解其不良情绪, 使其积极乐观地接受治疗。
1. 3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急救效果评估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患者脱离生命危险, 身体功能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身体各项指标趋于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或病情加重, 或死亡, 急救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调查问卷对患者和家属护理满意情况进行评估, 总分100分, >90分为非常满意, 70~90分为基本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急救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急救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相比于对照组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救护理是临床常用的综合性护理学科, 急性创伤患者、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病患者、急性中毒患者等均为其护理对象。急救护理往往时间紧迫, 患者病情危重, 护理人员承担着较大的任务量, 这就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考验。以往常规急救护理模式存在诸多不足, 如各科室、程序衔接不紧密, 浪费抢救时间, 各个环节不完善等, 易引起护患纠纷, 降低医院整体护理质量。
随着临床医学模式的转变, 临床护理强调以人为本, 时刻为患者着想, 尽可能缩短救治时间, 为其提供一体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护理服务, 进而提高护理质量。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 其包括信息网络告知、院前现场急救、院内抢救、专科治疗及护理等内容, 全面强化护理人员所掌握的急救知识和实践, 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 缩短发病至抢救时间, 进而降低死亡率。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实施, 需要多部门配合, 值班护士接到急救电话后, 需快速填写患者基本信息, 通知接诊护士到岗, 做好现场急救工作, 并联系医院各科室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 同时加强抢救后心理护理, 进而实现最佳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应急救援;医疗急救水平;医疗配合
[DOI]10.13939/ki.zgsc.2015.20.270
1 医疗配合在消防应急救援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俗语云:“人命关天”。在我国的文化传统里,人的性命总是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的性命若是得不到保证,其余的也就成了无稽之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按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使应急救援、拯救生命成为消防队伍的法定职责。而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中也这样说道,保障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卫生部门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卫生救援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2 中外消防医疗急救的现状对比
世界各国对消防应急救援中的医疗配合都极为重视,据统计,国外每一次抢险救援工作都涵盖医疗救助的内容,以德国柏林为例,其医疗救护占总出动的74%;新加坡医疗救护车55辆,占其消防车辆总数的66%;日本抢险救援占总出动的95%以上;相比于国外医疗配合的发达,我们国内的医疗配合并没有那么出色,受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制约,各地区消防抢险救援医疗急救工作发展极不平衡,有的省开展此项工作较早,而有的省才刚刚起步,相对国外开展这项工作较早的国家来说,我国要落后一些。以山东消防总队青岛支队为例,青岛支队成立自己的消防医院,在每次火警出动和消防应急救援中,消防医院都会接到相应的指示,在出现重大人员伤亡或有可能出现重大人员伤亡的事故中,会第一时间启动消防医疗应急预案,出动相关力量进行现场的救援。然而在国内,像青岛支队如此做法的消防部队真是屈指可数,消防救援中医疗配合意识还没有形成,与国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而在技术方面,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不惜重金,进行技术改造,帮助PC 系统获得了拯救生命的迅速反应能力,这些系统与GPS连接,能找到距患者家最近的救护车并标出到达那里的最快路径。正是这些系统使美国在“9・11”事件中的医疗配合反应时间比未用这些系统前减少了60~90秒,这在用分、秒来计算生死的抢险救援工作中,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进步了。我国消防部队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现已基本建立了一个健全的网络平台,可以对灾害现场实施远程无线图像传输、监控及远程指挥调度。有些省还建立了VAST卫星消防移动通信系统,有的省网络流程只需1分钟。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消防部队的快速反应和整体作战能力。但是参与消防部队的直接医疗救助的还比较少,而现有的120急救系统似乎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人员、设备不足、出救反应慢,最致命的是还没有与119完全联动。这就导致了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消防队员因不懂得如何救护伤员、如何在搬运中保护病人,从而使很多伤者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甚至因为处理不当加重病情。
资料显示:在3小时内获救的患者生存的可能有90%,而超过期6小时的则只有50%的希望。例如在火灾和灾害事故现场,受困者或参战人员在没有佩戴空气呼吸器的情况下,由于吸入大量有毒有害烟雾后即刻至30分钟左右出现症状和体征。开始出现呛咳、咽喉部堵塞感、憋闷感及吸气性呼吸困难。随后渐进性加重,出现呼吸急促、张口、点头、咧嘴、吼鸣样呼吸,声音嘶哑、失音。吸气时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下窝、胸骨剑突下、上腹部、肋间隙凹陷征象,两肺肺泡呼吸音降低,颜面及口唇青紫等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患者因缺氧而至大汗、四肢湿冷、脉速、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循环系统表现。均伴有紧张、恐慌、烦躁不安、窒息感。部分患者出现神志恍惚、小便失禁甚至昏迷等精神神经系统失常表现,心跳停止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救活率可达到50%,而超过这一时间,被救活的希望就很渺茫,这就是世界医疗界公认的“黄金抢救4分钟”。因此,提高消防应急救援中的医疗配合水平刻不容缓,它是公安消防部队与国际消防抢先救援医疗急救体制接轨,为社会安定团结和人民安居乐业创建良好消防安全环境的具体体现。
3 建立完备的消防应急救援中的医疗配合方案
3.1 机构设置要明确
要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合理,运作高效,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以确保任务完成。可以考虑在总队设立消防医疗急救中心,隶属于总队消防指挥中心,下设消防急救培训中心和支队消防医疗急救中心,各支队消防医疗急救中心下设中队医疗救助点并与社会医疗救助点联动,社会医疗救助点包括:市立医院、医疗救助中心,120急救中心,医院急救中心等。在火警和应急救援的出动中要实现消防部队与医疗配合力量的联动,受领任务后,通常需迅速做出反应,以最快的速度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好执行任务的准备,并在第一时间迅速赶赴灾害发生地点。在火灾和灾害事故现场,各级救治机构要服从现场指挥部的统一组织协调、指挥,确保急救工作与现场救援同步,达到指挥有序,忙而不乱,保障及时、高效、迅速的目的。
3.2 功能设置要完备
消防抢险救援医疗急救工作建设是一个系统、长期、连续性很强的工程,因为不同的人为或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对人员所造成的伤害、危害不尽相同。通常情况下既有可能是四肢、骨盆,脊柱等骨折复合伤,又可能会是烧伤、烫伤、烟雾吸入性呼吸道损伤等化学性损伤等。消防医疗急救中心负责整个急救的指挥、调度,日常管理,一是要在平时就注重收集资料及畅通信息渠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注重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历次重大抢险救援医疗急救行动的相关文献资料,查找、归纳其特点规律,为医疗急救提供参考及借鉴;另外通过多种方式与本级司令、后勤、上级卫生部门及地方政府密切沟通,及时了解任务情况及保障要求,有针对性的准备确保效益最大化。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计划,定期检查、考核培训的实施情况及效果。省消防医疗急救中心及各支队消防医疗急救中心应制定预案,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并经常性的组织消防应急与医疗急救演练,使官兵及医疗急救人员掌握常见伤急救方法、心肺复苏基本方法、创伤现场救护的程序方式以及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伤者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使之达到驾轻就熟的地步。
【关键词】 地震伤;护理;问题;对策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引发了中国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波及周边十几个城市,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人类记录到的造成人员死亡最多的地震是1556年中国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高达83万人;1976年发生在河北唐山的大地震,死亡24万人,至今还给我们留下惨痛的记忆。在现代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好常规护理工作,还要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加强急救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其在灾害面前发挥更好的救护作用。
1地震伤的产生原因及常见伤型
1.1机械性致伤发生地震时,人体受到建筑物、室内设备、家具等直接砸、压、埋的机械力学损伤,一般占地震伤95%~98%,在山区等地也可受崩落的山石、土块、树木等砸击致伤。人体的各部位均可受到直接打击致伤。致伤轻重、部位与首先受砸的着力点和当时有着密切联系[1]。
1.2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地震现场早期的伤员以外伤为主,其中以挤压综合征最为凶险[2]。
1.3休克与地震感染严重的创伤、大出血、饥饿、脱水、衰竭、精神创伤,以及挤压综合征均可引起休克,占全部伤员的4%,或重伤员的12%~14%。地震现场环境严重污染,抢救伤员设施差,伤员伤口极易被各种致病细菌侵入造成感染。尤其是破伤风和气性坏疽菌对创口的威胁最大,死亡率很高。在早期的抢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做好清创和预防注射工作。一经发生感染,应立即采取隔离治疗。
1.4完全性饥饿被埋困于废墟中的人员,粮食来源完全断绝,仅依靠自身储蓄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时间的消耗,体内存储物质的枯竭,成为完全性饥饿状态,以致机体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血压降低虚脱而濒于死亡。
2地震伤中的护理工作
2.1抢救护理方面
2.1.1救援护理的突击性强灾害所致的病人伤情复杂、严重,病情变化迅速,易并发休克、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挤压伤综合征。成批伤员救治护理,救援护士要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进行各种护理救治工作。大批伤病员时,护士除了常规配合医生进行分类检伤工作外,医务人员紧缺时,有经验的护士有时也单独担任了检伤分类的重要职责[1]。
2.1.2特殊伤员对护理技能的挑战性大[3] 震后大多的幸存伤员是在倒塌的建筑物下被救援人员发现,这就需要医疗队员在营救之前进入压埋现场,初步评估幸存者的身体状况,和营救队员一起拟定营救计划,决定下一步营救方案[4]。在紧急救援护理中护士需要高度的观察判断伤情的能力,果断娴熟的技术,应用各种监测仪器,熟练的应用引流、导尿、鼻饲、输液、减压等各种操作技术等。营救过程中需要医疗队员采取各种医疗支持手段:包括护士及时的对幸存者进行心理安慰,通过输液管道给幸存者补充盐水,防止脊柱损伤等来保护幸存者;由于幸存者长时间饥饿、缺水加上外伤失血,输液时表浅静脉很难找,若情况紧急只有选择肘中静脉等大血管穿刺,诸如此类问题都是在平日的护理工作中极少遇见的,要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环境,需要护理人员具有高超的基本功。
2.1.3救援护理工作量大、繁琐地震灾害发生后,往往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伤病员,医疗卫生需求迅速增加,而且成批运送,药品和敷料消耗性大,特别是各种液体、消毒药品、抗生素、纱布和绷带需求量大,因此护理人员如何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很重要[5]。对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重伤者,需要护理人员照顾,救援护理工作既要抢救生命,又要尽最大的能力减少致残率,救护过程中,除了熟练配合医生完成现场抢救工作,更应协助灾民重新安排生活,做好防疫工作,尽快制止灾后传染病的流行[1]。2.2地震伤后巡诊工作
2.2.1病情观察大批伤员得以救护安置后,就需要护理人员主动携带医疗设备和药品深入伤病员中巡诊,特别注意观察骨折伤的病人,据历次地震分析统计,在机械伤中,骨折占第一位,约占伤员总数的55%~64%,四肢骨折中闭合性骨折约占90%,肋骨骨折大多数也为闭合伤,但断骨骨端常刺破胸膜、血管,引起气胸、血胸,症状危急,死亡率高,约占震伤死亡的25%[6]。通过巡诊及时发现病情,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减少伤员的伤死率。由于地震造成灾区人与生活环境间生态平衡的破坏,构成了传染病易于流行的条件[7],护士每巡诊一处,都要对灾民进行及时的健康教育,宣讲防病知识,发放消毒用品,对其生活的环境进行消毒,防止传染病的流行。
2.2.2注重心理护理强烈的地震摧毁了人们平时司空见惯的空间世界,使人们生存空间突然压缩和彻底改变,在心理上失去了空间归属感,感到一种生存威胁,表现出一种极度惶恐和不安,求生的欲望压倒一切。灾难后大量的难民出现恐惧、焦虑、失眠、精神失常、精神恍惚等各种心理创伤症状[8],震后几乎每家都有死去的亲人,这对幸存者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几乎80%的难民自述身体疼痛不适、精神恍惚、失眠等症状,护理人员在遵医嘱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恢复身心健康。
3地震伤的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灾难护理学和专业急救护士的缺乏在我国急救护士的培养是一个弱项,只有急诊医生和急诊科护士的概念,而国际上急救护理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急救护士已经成为重要的一类专科护士。在美国,急救人员的培训包括急救医师、急救技术人员和急诊科护士的培训,这类人员按其技术水平从低到高分为三类:随车急救护士(EMT-Ⅰ),中级急救护士(EMT-A)和急救医助(EMT-P),采用培养随车急救护士和医助提供现场救护,急诊科护士往往成为第一个提供急救医疗服务的人[6]。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各种灾害的发生逐渐呈大规模、长期化的趋势。在灾后的救援活动中,由于护理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护士总是同其他专业人员共同战斗在救灾活动的第一线。在“911”恐怖事件之后,世界各国在灾害护理方面也开始有了新的动向,特别是我们的邻国日本,灾害护理学的发展势头很好,灾区人民可以得到更加及时有效的专业救护。日本有专门的国家级灾害救援队,这个组织从成立初期的400人到2002年已扩大到1 540人,这些搜索救援人员分别来自日本警察局、日本海岸警备队和火灾管理机构,其中医护人员注册数为614人,有医生201人,护理人员261人,药剂师21人,医务协调人员31人,100个后勤人员。护理人员占了最大的比重,灾害护理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2公共卫生护士的缺乏公共卫生护士是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专业的公共卫生护士很少。“大灾之后防大疫”,防治灾害传染病一直是医疗救援队的重要任务之一[9]。作为专业的公共卫生护士,她们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流行过程、防治方法、护理诊断、护理评估、护理措施、护理管理特点等知识,可以有效防止疾病传播。加强群众的防病意识,对于易感人群实施有效的干预,对于已经染病的患者,能够在做好自我防护、防止疾病蔓延的前提下实施更加专业的护理服务,隔离治疗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防控传染病的三个重要环节[10]。公卫护士是公共卫生工作者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地震灾害时,由于灾害现场倒塌的建筑物和埋压的尸体不能及时清理,污水横流,污物随处堆积,特别是炎热季节蚊虫、蛆滋生,雨水冲刷污染河流和水源,灾民的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十分恶劣,随时可能爆发当地原有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对幸存的灾民和外来救援队员构成新的威胁[11],以震区为主要工作地点的公卫护士,能够起到宣传防病知识,做好社区传染病统计,对高危人群实施提前干预等工作,在公卫护理方面,我国的护理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3心理护理的缺失地震发生时,震区人们首先是在心理上经受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冲击,进而陷入一种罕见的情感危机中。因为亲人遇难,而在心理―精神上陷入了极度悲哀,在生活、婚姻等看法上发生变化。地震导致终生残疾的人们,在价值观、人生观上也会发生根本的变化等等。因此,地震造成人的心理―精神伤害,在医疗救援中不能忽视。心理疏导是护士的法定职责,护士应该在对病人实施护理的过程当中,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利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实施心理疏导和呵护。吴学杰等研究表明[12]:参加救援的人员应加强心理学方面的培训,以深化救援内涵,更新救援理念。然而我国近几年才重视对护士的心理学教育,能够掌握科学的心理护理知识的护士所占比重偏小,难以实施到位的心理护理,不能不说是中国护理的一大缺陷。
3.4男护士短缺男护士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往往较女护士有自己的优势。如力气优势,在抗震救灾中男护士的力气显然要大于女护士,搬运病人也比较方便;再如体力的持久性,地震发生后,许多病人需要马上手术,手术量很大,医护人员需要连续作战,男护士则能更长久地站立。再如胆量,面对惨烈的灾情,有些年轻的女护士一下子很难从恐惧中脱离出来,会影响救援工作,而男子汉的胆量显然要大许多。另外男性在逻辑思维、快速反应、协调能力等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很适合于开展急救工作。在中国的护士队伍中,男性比重远远达不到1%,而在国外,情况则大不相同,如1999年澳大利亚男护士占注册护士的比例就达到8.7%;2000年美国男护士占注册护士的比例为5.4%;2002年英国男护士占注册护士的比例为10.21%。
4地震伤护理工作的建议
4.1护理人员应加强地震伤救护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灾害伤员往往病情复杂,同时经常面临当地医疗条件简陋、药品短缺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对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护理要知识全面、经验丰富,充分利用当地的医疗资源,以顺利完成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医疗护理[13]。每一次地震都有训练有素的高水平护理队伍去执行任务,每次地震都应尝试性地带领没有经验的人参加救援工作,下一次他就会成为有经验的抗震救灾能手[14]。
4.2对地震灾后的伤员及早进行心理护理非常必要 许多研究表明灾害对受灾群体的躯体及心理健康有着明显和持久的影响[15-16],重大灾害后易并发精神障碍,其发生率为10%~20%,相关精神障碍包括:恐惧症、相关强迫症、相关疑病症、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急障碍和适应障碍。特别是震后大多的伤员是从掩埋的废墟中被救出的,许多亲友的遇难以及惨烈的灾害场面都对伤员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极易引起强烈的心理应急反应。及早的进行心理护理,可以舒缓伤员的恐惧、悲痛、焦虑等不良情绪,减轻应急损害,减少转运途中并发症的发生,尤其对于患有某些隐匿性疾病(如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的伤员,进行心理护理,调整伤员的心理状态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可减少灾后心理疾病的发生,灾后的心理救助应该成为医疗救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预防心理灾害的发生,也应该成为救灾工作的一部分[17]。
4.3加强对地震灾后伤员的持续社区护理 个别持续的家庭访视可以使灾区老年人有归属感,社会支持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中与人交流少的老人会导致独居老年人的自我封闭,为防止老人的自闭,志愿者有必要增加访视次数,增加交流机会。对不喜欢志愿者服务的老年人,需提供援助防止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加强保健、医疗、社会福利间的相互作用[18]。
在地震发生后,由于伤员未能及时进行处理,所引发的感染而导致截肢甚至死亡的发生率非常之高,加强对地震伤护理的研究对每个护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护理人员,我们还需继续有所创新发现,为人类提供更为专业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郑静晨,侯世科,樊毫军.灾害救援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91-298.
[2]Ersoy A,Yavuz M,Usta M,et al.Survival analysis of the fac-tiors affecting in mortality in injured patients requiring dialy-sis due to acute renal failure during the Marmara earthquake:
survivors vs non-survivors[J].Clin Nephrol,2003,59(5):334-340.
[3]樊毫军,马洪杰,谢景红,等.巴基斯坦地震灾害搜救现场的救护体会[J].护理学报,2006,13(2):52.
[4]AshkennaziI,IsakovichB,KlugerY,et al.Prehospital managementof earthquake casualties buried under rubble[J].Prehospital Disaster Med,2005,20:122-133.
[5]黄芳,郑凤君,陈殷钰,等.强台风袭击后大批伤员的救护管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6):523.
[6]朱建英,叶文琴.现代创伤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66.
[7]李宗浩.现代救援医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43.
[8]Tural U,Onder E,et al.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1999earthquake in Turkey[J].J Trauma stress,2005,17:451-459.
[9]Sweeney B,Jasper E,Gates E.Large-scale urban disaster drillinvolving an explosion:lessons learned by an academic medicalcenter[J].Disaster Manag Response,2004,2(3):87-90.
[10]Esbitt D.The strategic national stockpile:roles and responsi- bilities of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for receiving the stock- pile assets[J].Disaster Manag Response,2003,1(3):68-70.
[11]李向晖,程纪群,刘爱兵,等.印尼海啸灾区救援中的 卫生防疫工作[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4):275-276.
[12]吴学杰,郑静晨,彭碧波,等.阿尔及利亚地震灾后 中国危重伤员远程空中转运[J].民航医学,2004,14
(4):5-8.
[13]张宗琏,蒋小燕.地震灾害的紧急救援[J].中国全科医 学,2004,12(7):24.
[14]王邹平.地震救援[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 2000,17(2):29.
[15]Bromet E,Dew MA.Review of psychiatric epidemiologic re- search on disaster[J].EpidemiolRev,1995,17:113-119.
[16]Lechat MF.The epidemiology of health effects of disaster[J]. Epidemiol Rev,1990,12:192-198.
[17]汪向东,赵丞智,新福尚隆,等.地震灾后创伤性应激 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13(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