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首考史地政生

【新中考方向】

2018年,新中考除语、数、外必考外,考生可在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中选考三门,物理、生物(化学)至少选考1门。

此次期中考试,已有不少学校首次将历史、地理、政治和生物纳入考试范围。

65中副校长占德杰说,往年初一年级期中考试不会考历史、地理、政治和生物,只是期末有测验。此次期中考试,学校明确要求对这些科目进行闭卷考查。4个科目考试时间各定为1小时,题量较适中,大部分属于基础题,也有一些联系实际的原创题。例如该校生物试卷中,就有一则有关电影《火星救援》的题目,要求考生了解土豆植株光合作用,土豆进入人体后经过哪些消化器官等。

还有部分学校以竞赛等形式考查学生对史地政生等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5月3日进行期中考试的27中就展开了史、地、政联合知识竞赛。

英语首增口语测试

【新中考方向】

新中考中,英语口语纳入考试范围,包括朗读课文、听录音回答问题。

此次期中考试,不少学校增加英语口语考试,提前“练兵”。65中使用了统一的英语口语测试系统,老师将口语考试题输入系统,学生通过电脑或手机APP登录系统便可完成测试,测评系统会根据考生的提交结果自行生成分数,计入到英语考试的总成绩中。

27中、广渠门中学等校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利用课后时间,采取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方式,对考生的口语能力进行人工考查。本学期期末,这些学校也将开始使用电脑系统对学生进行英语口试。

语文现场考诵读

【新中考方向】

根据本市中小学学科改进意见要求,语文教学要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古诗词、汉字书法、楹联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文学名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高考语文试卷中将增大古诗文、现代文阅读量,考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11中初一期中考试,语文卷面满分从100分降至90分,另外10分用于考查学生诵读。

诵读考试时,老师现场拿出一段文字,让学生抽签进行诵读,考查学生对文字的理解程度、朗读能力、情感把握。诵读内容课内外均有,或是古诗文,或是散文,或是小说。该校初一年级组5名语文老师评分,如果学生读错字或不流利,都要扣分。

为顺应中高考改革的要求,这学期,11中语文课专门拿出1课时上阅读课,强化阅读训练。学校为学生推荐了15本图书,包括《小王子》《朝花夕拾》《老人与海》《城南旧事》《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等,每名学生一学期至少要读3本,并记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

多学科知识混搭考

【新中考方向】

各科都将在社会实践中选材,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多数学生都觉得这次期中考试很“综合”,很多题目已不是单纯考查某一学科的知识,而是打破学科界限,不同门类的知识混搭考。

例如,27中初一试卷中有一道关于定向越野的竞赛试题。题目给出一张地形图,让学生设计一条用时最短的越野路线。“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能够识别地图上的各种地形,考查的是地理知识;学生还要理解定向越野的概念,考查的是体育知识;最后,学生设计用时最短的路线要通过计算,又涉及到数学知识。”27中书记袁利军解释。

有的学校数学卷子出了一道以《九章算术》为背景的题,题干中给出《九章算术》的一段原文,学生要通过阅读提取出数字条件并进行计算,既考查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考查了学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还有的学校地理试卷中出现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题目,要求学生写出某个节气的具体时间和历史由来,并让学生选择节气适合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

市教委副主任李奕评价,命题形式的多样性是考试“宽”和“活”的需要,有利于激发考生的兴趣,活跃思维。

新闻链接

小学开出科学实践课

中高考改革的效应,也影响到小学。部分学校通过科学实践课,提前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鼓励孩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2篇: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学;文言文教学;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46-02

据可靠消息,我国高考和中考将进行重大改革,要增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考察分量,语文课本要增加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文言文是传承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种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文化遗产。目前初中课本上所选的文言文多是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学生学习文言文,其实也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语文课堂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可见,文言文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特别是在农村中学,这一现象更为突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飨读者。

1.农村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1.1 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师在教学时,多数都是先把重点字词标注好,然后在逐字逐句翻译给学生,要求学生要记住重点字词的解释,然后连缀成句子,并且要死记硬背出来。而学生在整个过程的参与形式只是两点:记笔记和背诵。至于学生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都不曾被关注,而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也极为简单:背诵和默写。这种教学方式既不利于知识的传授,更不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2 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很差。据调查了解,现在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缺乏读写技能,不懂传统文化和基本文史知识,更不懂的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华。初中语文课本中推荐的名著阅读《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就有很多学生读不懂,读不下去,还有很多学生只能读这些名著的青少年版。究其原因,还是文言文底子薄,没有形成语感,对一些基本的常识性的词语的掌握不够形成的。这就是农村学生有"三怕"的原因。

2.农村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对策

针对农村中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现状,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点对策来提高农村中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2.1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与朱元思书》是所谓'应用文'的一种书信,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给学生怎样写信……只是由于吴均的信写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富春江美景跃然纸上。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朗读、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享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方法要灵活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各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朗读背诵是文言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在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很懒得背诵。因此教师就要加强朗读来带动能背诵。在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师不一定要死板的全班集体朗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教学方法如知识竞赛、辩论会、故事会;多媒体、幻灯投影、图片等创设教学情景等,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的言简意丰的美妙,并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总之,课堂充满多变的互动形式,可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服务。

2.2 疏理字词、规范翻译,并倡导"自读――质疑――讨论"。

指导学生疏理、积累文言词汇,规范准确地翻译文本。首先要求学生在熟读自悟的基础上结合文中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现代文明白准确地表达出来,学生不懂的地方由教师来点拨。然后组织学生提问、讨论、交流,发现学生错误的予以纠正。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3 强化诵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文言文语言生动凝练,节奏富有变化,最适合诵读。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文言语感,体会作者的感情,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古代文人非常重视诵读之功,可以说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让学生耳与心谋,体味作者的情感,感知作者所描绘的形象,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诵读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和技巧,处理好内容的停连、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用优美的声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典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更会觉得情与景会,事与心谐。深刻感受到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心境之雅。从而领略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引导学生进行诵读,还要注意形式的多样,让诵读充满乐趣情趣,使学生乐此不疲回味无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就会逐步弄清文义,效果远比教师指点好。

第3篇: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 鲁迅恋乡情结形成原因

思念故乡是中国文学的古老母题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显现。在封建社会,文人墨客大都异地做官,在交通极为不便的条件下,归乡成为一种奢望,落叶归根是他们永远的期盼。面对高山流水,抒发对故乡魂牵梦绕的思念,就成为古典文学一个重要的表现主题,“思乡诗”成为古典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新文学时期,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漂泊不定的生活决定了思乡依然是作家们心中“剪不断,理还乱”的千千结。作为新文学的创始人之一,鲁迅对故乡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他像所有游子一样,深深眷恋着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对故乡投去深情的一瞥,都无法摆脱对故乡的风物人情、人文景观、故乡文化的深深眷恋。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流露出凝结在他灵魂深处的那种强烈而持久的恋乡情结。《故乡》里“金黄的圆月”,海边“碧绿的西瓜”,《社戏》、《五猖会》、《阿长与山海经》里追忆的充满童真童趣、无忧无虑的童年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绘的“百草园”意境……无论是对故乡生存实境的描绘,还是对梦中幻境的编织,都弥漫着鲁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的变故,父亲的早逝,族人的伤害,亲戚的歧视,鲁迅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在当铺与药店之间奔波,小小年纪就不得不背离亲人和故土“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常常伴随着难以抑制的怨愤和痛苦。后掀起了一场风波的打麦场上(《风波》),喝酒等级分明的咸亨酒店(《孔乙己》),灰暗破败的故乡(《故乡》),虚伪冷漠、阴暗潮湿的鲁镇(《祝福》)和S城(《孤独者》《在酒楼上》《呐喊・自序》),这些灰暗的记忆织成一张忧郁的网,笼罩着他思念故乡的温馨情怀。这一复杂的思乡情怀影响着他的创作。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情结就是一组组被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的情绪性观念群,亦即具有相对自主性的一簇簇潜意识的心理丛。”[1]孙犁曾说:“幼年的感受,故乡的印象,对于一个作家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正像母亲的语言对于婴儿的影响,这种影响和作家一同成熟着,可以影响他毕生的作品。它的营养,像母亲的乳汁一样,要长久的在作家的血液里周流,抹也抹不掉。”[2]所以恋乡情结是鲁迅心灵结构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几乎贯穿了鲁迅的一生,成为激发他创作的强大动力。仔细分析鲁迅恋乡情结的形成原因,实际上既在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在于他对故乡“美”的层面的接受和认同。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为家庭变故,族人歧视,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鲁迅不得不“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这在当时是一条“歪路”,“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同样,这也是有违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便提出了“父母在,不远游”的至理名言,这在崇尚“孝道”的封建社会是被奉为道德准则来顶礼膜拜的。然而,鲁迅少小离家,愈走愈远,以至于后来卖掉旧宅、漂泊在外而无家可归,“北方固然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只能算一个客子”的悲凉(《在酒楼上》)奠定了他思乡的根基。而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又在告诫着人们落叶归根。以至于鲁迅在老年还与许钦文相约,要回去看看稽山镜水间的红叶绿水,看看故乡[3]。离乡与归乡,两种情绪交互作用,表现在创作上,便是钱理群先生所认为的“归乡”模式,即“离去―归来―离去”的模式,如《祝福》中,“我”从外面回鲁镇,邂逅祥林嫂后急于离去;《故乡》中,“我”回乡搬家,失落地离去;《在酒楼上》,吕纬甫回乡为弟弟迁葬后孤寂地离去。

二、对故乡美的感受则是恋乡的另一原因

鲁迅对故乡的描写是多层次的,而这无不源于故乡美。

综观鲁迅回忆童年时光的文章,童年的美好记忆使其笔下的故乡风景无不流淌着或温馨、或清丽、或灿烂的色彩。“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故乡》)朦胧月色下,划着白色小船去看社戏,夏日在堂前桂树下听祖母讲迷人的故事……童年的鲁迅生活在“并不很愁生计”的家境中,留在他记忆深处的故乡岁月总是美好温馨的。这些甜蜜美好、欢乐愉快的记忆,奠定了鲁迅对故乡深沉的爱的基础。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曾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贮满了思乡的蛊惑的蔬果,寄寓着童年温馨的记忆,屡屡打动鲁迅的心灵,勾起他的乡情乡思。他对故乡满怀着浓烈的眷恋与盛赞的情感,并且持续终生。

故乡的人文山水也给予了鲁迅创作的素材。鲁迅的故乡是水乡绍兴,因此鲁迅小说中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大多是他所熟悉的水乡。如《在酒楼上》“我”的故乡就是离城不过三十里,“坐了小船,小半天可到”的乡村,这里的“小船”就是浙东水乡特有的“乌蓬船”。《离婚》中的爱姑就是坐着船去县城打官司的。《社戏》更突出了水乡人看戏的独特场景――临河的空地上一座戏台,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人家的船篷。我们从这些描写中可以深切体会到作家不能忘情于出门就能见到“水”和“船”的故乡。《风波》开头有一段描述:“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是晚饭的时候了。”又如《社戏》中的一段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读着这些文字,作品中人物活动和故事展开的地点、时间,乃至于气候都可以一目了然,它们无一不是在向人们展示鲁迅的家乡风情画。鲁迅前期的两本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作品就大多取材于家乡,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绍兴风光图。

故乡的民风民俗给童年鲁迅留下了深刻印象。绍兴民间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有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鲁迅对这些世代相传的民间习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深沉的思考。他在作品中谈到了对民俗现象的最初感受。如《五猖会》上关于迎神赛会的津津乐道的陈述,《社戏》中对社戏的充满神奇的迷人色彩的描绘,以及《无常》中“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的形象。这些充满生命力的、迷人的画面深深吸引了少年鲁迅,并为今后鲁迅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具体生动的素材,以及大量的人物、事件的原型。可以说,故乡的民风民俗是鲁迅小说创作的土壤。

传统文化与故乡情结两种作用相互交替,使得鲁迅对故乡的迷恋持续终生。正如莫言所说:“一个人难以逃脱的是自己的经历,而最难逃脱的是故乡经历。”[4]恋乡情结为鲁迅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的来源,它的精神内核更成为鲁迅人格及其作品风格的重要元素。

参考文献:

[1]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78.

[2]孙犁.孙犁文论集――鲁迅的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99.

[3]芾堂.乡土记忆――鲁迅之友忆鲁迅[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203.

[4]莫言.我的故乡与童年[J].星光,1994,(11).

第4篇: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中国自古以来就出现过文人参与到书籍的设计中,他们要么是给书籍绘制简单的类似国画的图形,要么就是选用简单的纸材加以表达。与同时期的文化人一样,鲁迅、、、叶圣陶等都为自己或他人的书籍设计封面。但是中国近代文人大都成长于封建私塾中,传统的诗、画等美学风格已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中,然后几乎都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使当时的文人想吸收先进的文化。鲁迅的书籍设计,主要反映了他极强的艺术功力和欣赏水平。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在设计点鲜明,大胆尝试,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在其作品中经常出现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如画像石、画像砖的纹样使用,同时也注意借鉴西方艺术表现效果,如版画、木刻、构成等风格特点等。除此以外,鲁迅的设计作品极具“洋为中用”的特点,虽然很多是“拿来主义”的视觉元素,但并不是让人捉摸不透,而是恰当地使用大众能接受的方法去诠释。

1民族性为主

鲁迅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针砭时弊的角色,而在其书籍设计中,他创造性的将民族文化融入现代风格中。如1923年鲁迅翻译的爱罗先珂童话集《桃色的云》,封面便采用汉代石刻云纹羽人的云状图案组成长条形纹样,布满整个封面的上部,而把手写的仿宋体书名和作者放置在封面的下方。这个纹样出自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的一幅拓片,作品有着很强的传统特色。而在1926年完成的《心的探险》中,他将画像石拓片中选用的六朝人墓门铺满整个作品的封面,在其空白地方书写书名和作者,显示出鲁迅对传统元素极强的运用能力以及倡导民族性的特点。虽然鲁迅吸收和借鉴了外来文化的设计特点,但他在作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的影子,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创造性地运用本民族元素的摹本。在1923年出版的《国学季刊》第一卷中,鲁迅使用了封面满印的形式,上部以汉画为主,借用了汉画分栏构图的叙事特点,的题字以黑色位于中央位置,中下部使用以线为主的汉画图案满铺,整体看来,视觉冲击力极强。在钱君匋的《书衣集》曾有记叙:“鲁迅先生曾经对陶元庆说‘我们搜集的汉唐画像砖和拓本,其中颇有一些好东西,可以作为这方面(书籍设计)的借鉴。’后来陶元庆为鲁迅设计的《工人绥惠略夫》和《朝花夕拾》等封面都得到了青铜器和石刻纹样的启示,开了一个新貌。”

2“拿来主义”并用

鲁迅所处变革中的时代,人们综合地感受到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交融。在经历了后的中国,中国开始逐渐接受西方文化。鲁迅的文化特征是受到西方文化很大影响的,这也使鲁迅书籍设计作品中吸收和借鉴了外来文化,并形成自己具有鲜明个性的特点。鲁迅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经常采用借鉴西方图案和装饰的手法,如作品《小约翰》、《在沙漠上》就直接选用了图案放置在封面主要部分。而《壁下译丛》这本书则是直接选取了一幅来自日本的以线为主的绘画,书的名称放置在左下角竖向书写的手写字体。他之所以大量借鉴图案或装饰图形,一方面是因为他重视将外来美术作品介绍给大家;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带领中国的书籍设计开创了多元化之路,他的作品既符合现代主义简洁的设计理念,又带有中国本土文化气质及文人风格,并开创性地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开端。另外,鲁迅一生偏爱收藏历史文物,其中对于汉画像、摩崖、造像等尤其喜爱,在鲁迅一生设计的60多份书籍设计作品中,有大量是吸收和借鉴了汉画像的图形。在1934年的《论旧形式的采用》中,他曾说道“:旧形式的采取……采取什么呢?我想,唐以前的真迹我们是无从目睹了,但还可以知道以故事为题材,这是可以取法;在唐可取佛画的灿烂,线画得空实和明快,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这些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融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述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没,留其精髓,以滋养及发达幸得生体,决不因此类乎‘牛羊’的。”

3象征意义

“五四”运动前后,文学的象征性在书籍设计中大量得以体现,从这一点来说,鲁迅既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现代书籍设计的引领者。在1926年再版的作品《呐喊》中,文章内容冲击着当时缺乏精神指路者的人们,而封面的设计也使用极强的象征意义警醒人们。封面整体采用了暗红色,书名和作者被黑色方块包围,书名“呐喊”采用手写字体,但写法巧妙。作品《坟》使用冷调配色,用了极简的点线面等构成主义的手法,将清冷、空灵的书籍感受铺陈开来,用笔不多但意义深刻。在人们迫切渴望得到新文化的同时,当时书籍作品有极强的文学性特征,大多文人还是习惯用讽刺、比拟等手法去针砭时弊。而文学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给人联想,催人深思,这也使象征意义成为书籍设计最好的方法之一。鲁迅的艺术才华是卓越的,其艺术思想是超出了当时普通文人的。他写作和翻译出版的大量书籍都是为了启蒙普通民众,藉以慰藉长期受苦受难的民众。正因为面对大众,鲁迅的书籍设计十分重视简单、通俗,通过象征手法将作品表现得更易理解。他设计的半月刊《莽原》,就是运用了这样的方法,苍茫的原野中有一些速写线条表现的树和灌木,既充分地点题又给人无限遐想。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改变传统书籍古旧样式,同时也提出为普通大众进行设计,使设计的受众扩大,进而影响国民、唤醒民众。

4善用朴素用色

朴素的配色经常出现在鲁迅的作品中,这一方面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作品悲剧色彩所决定的。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大都带有浓重的悲剧特征,故书籍设计作品中大量使用暗红、黑色、土黄、赭石等。在配色的使用中,鲁迅非常喜使用红、黑的配色,红色不艳,黑色质朴。红色大多选择老红或是类似砖红色,而黑色则经常使用墨兰、墨黑。例如,作品《呐喊》的封面设计,就采用了黑色、红色的对比,这套配色加上白色的背景,既朴实无华又充满警醒意味。黑色在其设计作品中经常出现,有些是使用在书名的书写中,有些是大的背景色,有些作为文字和图形的边框等。他的书籍设计大多一两套色,善于使用纸质本身的色彩,从而使作品清新质朴、雅致脱俗。作品色彩大多惜色如金,色彩的纯度较低,很多色彩都或多或少地加入了灰色。

5字体设计水平卓越

纵观鲁迅参与设计的众多书籍作品,封面和内页中的字体设计都能算做亮点。它们有的古拙、有的新颖,实用与美观并存,雅俗共赏。1934年出版的《引玉集》,封面字体用中英文并置的形式,手写黑体的书名,英文大写字母书写的作者全名,使整个作品既充满了东方韵味又有很强的趣味性。它与当时的同类作品设计完全不同,有极强的张扬感而不拘泥于某一形式,令人不禁感叹鲁迅的艺术才华。又如上文中提到的《呐喊》一书,字体采用隶书的基本写法但又有些许区别,字体中使用的三个“口”,就好像正在水深火热中的民众,加之黑色与红色的强烈对比,“呐喊”二字的字体设计成为本书内容的最好诠释。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影响,鲁迅的书籍中也不乏具有异域特色的字体设计。如《小彼得》一书,使用了装饰性极强的花草形态用作书名字体设计的主要元素,整体看来朴实可爱,与文字内容十分贴近。1930年出版的《萌芽月刊》,虽然是鲁迅手写的字体,但其中灵活运用了所有笔画的转角,形成类三角形的图形效果。这与我们今日字体设计中把字体不仅仅当做“字,”而当做一种形式要素的设计方法不谋而合。其笔画粗细变化丰富,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极具装饰效果的字体形态。

6版式改良

另外,在书籍的版式安排上,他打破了传统题目只排一行的做法,根据题目的重要性安排版式,有些竟占五行之多,这在当时是非常具有改革意识的。在书籍的裁切上,他提倡使用毛边,自称“毛边党”,以此保护书籍,这也是鲁迅设计的书籍独具创意的体现。作品《域外小说集》就是保留毛边未切的。这些版式应用中的鲜明作法,一方面反映了鲁迅追求变革的理念,另外一方面也表现出其在艺术创作中独特的才华。从立志医治国人的身体,到决心以文化为武器促使国人觉醒,鲁迅经历了重大的转变,而在艺术创作上也有着同样重大的变化。从“五四”运动前后到20世纪30年代,鲁迅逐渐有意识地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并使用到了书籍设计上。加之很高的艺术鉴赏力,石刻、画像石、版画等众多题材艺术作品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鲁迅所特有的艺术特色。个性鲜明而又朴实典雅,很多作品成为书籍设计方面的经典之作。

二、结语

第5篇: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一、阅读可以培养和提高以下四方面的能力

1.提高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起始和基础。理解是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和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字、词、句、段的含义,必须经过理解的过程。而要保证理解的质量,就必须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善于从语言环境中捕捉内容的深刻含义,注意抓住作者的思路,应用已有的知识加以推敲。

2.提高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概括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凝练、准确的文字把至关重要的意思表达出来。概括能力是一个人的语文思维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考查概括能力就是要求学生用材料中原有的词句或自己的话 ,针对题目规定的角度,以简单明确的文字表达某一部分的意思。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核心环节。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灵魂。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文章、理解文章,需要抓住文章的思路,而思路的理清又需要靠思考才能达到解决。这说明,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放在课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位置来看待。

4.提高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升华。阅读的实质是感受生活。“读”是体验作者的生活,体验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的生活,以及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共鸣,读出新意。因此,在“大容量”的阅读中,学生能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长期的知识熏陶中不断走向成熟,为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知识根基,从而使阅读真正达到升华的境界。

二、阅读中主要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适时引导,激发学生多角度理解。

高尔基说:“真正的读书,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因此,阅读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如果没有感悟交流,那么贫乏的思想和淡薄的情怀,是任何再高明再新潮的教学技巧也无法替代或掩盖的缺陷。

传统的阅读教学较多的强调学生如何发现和“正确”领悟作品的“原意”,而忽视学生作为读者所具有的自由联想,进行创作想象的力量。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忌讳阅读时的理解误差,而要听听处于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学生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理解,然后在碰撞中交流。这样学生理解作品,才不会一叶障目,而能把作品还原为“有机的整体”。

老师面对学生的各式各样的看法,不能放任自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文本深入细致的解读,使他们在理解接受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思想见解,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正如俄国作家鲁巴金所言,“阅读就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

2.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有中肯评价不同理解的才识,因势利导、拓宽挖深、,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动态中求得平衡一致。

所以,一种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寻找作品潜在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的交点。而寻找的过程,远比寻找的结果更有意义。

3.教师要准转换角色,不搞“一言堂”的传授,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人,真正的阅读应当是互动式的。

互动式阅读的三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师、学生都是有自我意识的成长着的生命体。教师不能轻易地以有知和无知看待学生,而要引导学生把阅读教学过程当作自己的生命体验过程。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对话中,教师放下了先入之见找回了自我感,学生摒弃不成熟的观念也找回了自我感,教材也被作为真正的参与者而解放出来。

4.不追求表面形式,重视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

新课改中, “合作学习”被作为一种新形式搬上课堂,但要注意设置讨论题,一定要新颖、有一定的难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以提高。所以真正的阅读不是对文章表面义的分割,而应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阅读教学实践

语文有文体之分,每篇文章又各有特点,所以不必对每篇文章作全面的分析,要大胆的取舍,在教学中各有侧重。我针对学生现状和教材特点,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整体感知,深入挖掘。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文章的材料很多但多而不乱,就是因为有一条情感的主

线贯穿始终。要理解散文的主旨就要进行整体感知,有我阅读。

如《荷塘月色》一文,教学中先让学生阅读文章,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读完文章的第一感受。

大部分学生的看法一致,觉得文章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描写,没有扣人心弦的跌宕情节,没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而是一种娓娓道来的舒徐蘊藉。这时我请同学思考,用哪一个词概括全文最合适。在大家思想的碰撞下,我们选择了更为贴近的一个词“淡淡”。 是的,这里有淡淡的月光、淡淡的薄雾、淡淡的荷香、淡淡的哀愁。在寻找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理出作者心绪的线索。“颇不宁静”“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由此而知作者的心情是哀愁的,但在荷塘却得到了片刻的喜悦。因为当沉醉在月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时,作者可以什么都不想。在此阅读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作者又想到了《西洲曲》。思考一定要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分析,《西洲曲》主要描述的是劳动人民采莲时欢愉的场景。这里最突出的特点是自由。而这正是此时作者最想得到的,无论是眼前的荷塘还是古时的荷塘,都弥漫着宁静、自由的气息。通过阅读,学生链接了古今,真正走进了作者朱自清的内心世界。

2.激发联想,创造性阅读。

不朽的文章自然要有伟大的作者,更要有见解独到的读者。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以不仅要解读文本,更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创造性的阅读。

如现代新诗《错误》,先让学生根据诗歌大意结合自己的想象,编写一个故事。同学们想象丰富,有的将主人公想象成一位闯荡江湖的侠客;有的把主人公想象成多愁善感的文人;有的以第三人称来写,有的以第一人称来写,还有的加入了对话和细节描写,将诗歌扩展为一个小故事。然后在返回到课文中,看作者是怎样用精炼、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并营造出这种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这节课老师并没有讲解什么,但通过比较阅读,同学们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此外鉴别出了想象的优劣,更激发了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3.感同身受,有我阅读。

语文要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章里,将自己融入到诗歌

的情境中,深入的体会,这在诗歌教学中尤为重要。诗歌的主要元素是意象和意境。所谓意象、意境,就是附着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和客观环境。所以情景交融是诗歌的基本特点。理解诗歌的最终目的是感受诗人的情感。古今人类的情感是想通的,要想理解诗人的情怀,就要做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正是所谓的有我阅读。

在诗歌教学中我十分强调这一点。如诗歌单元“李白与杜甫”,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杜甫的《律诗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请同学先将自己放置到诗人所处的时代和人生际遇中,抓住诗歌的感情基调。如写在被贬、羁旅时,往往是孤独、感伤的;写在朋友相聚时,多是欢乐的。再通过诗人选择的意象,看情感的指向,如“孤舟”“危樯”定是苦闷、惆怅的。在阅读中要注意诗歌的关键字,如“孤”“独”“旅”等等,以及“天山”、“琵琶”等词,我们便可知道诗人是在异乡漂泊,还是在塞外风尘中,这对把握作者的感情抒发也十分有效。同样,现代诗歌也需要学生将自己融入到诗歌中。只有试图身临其境,想象自己置身于“鹰击长空、鱼翔浅低,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湘江秋色中,才能体会到诗人博大的心胸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凌云壮志。只有感同身受,才会理解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本身就是一种悲哀。因为当你面朝大海时,永远无法看到身后的春暖花开,也才能感受到在不可调和的现实与理想间,海子的两难选择、两重悲哀。

4.寻章摘句、无我阅读。

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难题是文言文,一看到文言文就头疼。而实际上,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在凝炼着智慧、积淀着传统文化的文言文的字里行间,无处不闪耀着先贤们思想光芒,所以文言文不仅有必要学,更要学的深入、透彻。

语言的传承也有着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为了解决文言文阅读的难题,我首先从现代汉语主、谓、宾、定、状、补的句子成分入手。在讲授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判断方式和词类活用的规律。在学生的头脑里先构建起文言的建构方式,解决读懂的问题。课堂教学时,每一句都由学生翻译,做到“信、达、雅”,力争对每一个字都有确切的解释。每一课讲完后进行巩固,试卷上的内容既是对学生掌握程度的检查,也是对每课重点的归纳总结。一卷在手,重点一目了然。同时训练学生,脱离了课文也能对文中的句子做到正确的解读。达到寻章摘句、无我阅读。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文章的内容、写法和技巧也就更为简单了。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由衷的说文言文不再是“天书”了,越学越简单。

5.师生互动、研究性阅读。

第6篇: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竞争催生格局。中国白酒行业随着一轮轮的搏杀,“茅五剑”居高临下拥有了巨大优势。啤酒行业经过你死我活的兼并,“金星、燕京、雪花”三大寡头占据40%的市场份额。红酒行业更是在波澜不惊地热闹一阵子后,张裕、王朝、长城仍固守半壁江山。“英雄造时势。”随着古越龙山、会稽山的觉醒,中国黄酒市场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古越龙山,大手笔成就大品牌

公元前473,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吴国后,北上会诸侯号称霸主,而绍兴是古代越国的国都。而“龙山文化”则是在大约50QO年前,黄河、长江流域的氏族部落先后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形成的文化遗存。黄酒古越龙山,既体现了绍兴酒古远悠久的历史,又体现了绍兴酒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

潜龙升渊

从书生到企业家的精神突围

时光追溯到1998年4月10日,绍兴市政府一纸任命把同济大学工程机械专业出身的傅建伟从一家纺织企业调到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不懂酒也不嗜酒,大学工科毕业却热衷于文学创作,曾出版过《朝花夕拾》、《琥珀色的诱惑》、《岁月留痕》的傅建伟,先前总给人“书生”形象,可就是这不起眼的书生,一连串的大手笔卷起“黄酒”千堆雪……

一、顶住压力,厚积薄发的一锤定音

“每当你看到一个伟大的企业,必定有人作出过远大的决策。”西方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一语中的地总结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2003年底,我们到几家销售黄酒的外地商场拜年,营业员听说古越龙山的老总来了,脸上都显出茫然不知的神情。作为一家上市已七八年的酒类公司,古越龙山在消费者中陌生程度让我开始反思。2004年,央视未来广告公司的游说团到了绍兴试图撬动黄酒这一新兴行业的广告资源,走访了全国数十家黄酒企业都是否定的回答。听说绍兴正在“振兴黄酒”,央视广告公司一位副总走进了古越龙山。对这家国企来说拿出6000万元做广告,不亚于破釜沉舟,讨论历时半年多,大大小小的会开了无数个。最后提交经理办公会议时,开始说好的人还是不敢吱声了。”名牌是一个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傅建伟无奈,只好召开董事会,最终一锤定音。

广告的窍门和形象代言人的战略价值就在于,通过形象代言人来激起每个人对物化社会的明星代言产品产生欲望。它从不与单个人说话,而是凭借区分性的关系形成一个消费部落,通过消费这一同谋关系,以代言人的艺术形象对产品进行品牌的精神重塑。傅建伟大胆决策,聘请著名演员陈宝国作古越龙山品牌形象代言人,既体现一流的实力,又把陈宝国曾出演越王勾践时那种“隐忍的爆发力”与绍兴酒的“水的形态,火的性格”进行一次“物人合一”的精神铸造,以央视黄金段投入6008万元的太手笔,打响了黄酒央视第一炮。“数风流人物,品古越龙山”广告语一时传遍大江南北。

二、渠道拓展,走出国门的逆风上扬

新的渠道能够改变行业格局。2005年,古越龙山与法国卡慕国际合作签订了为期5年的排他性合作协议。有着142年历史的法国干邑世家卡慕,是世界酒类中知名的奢侈品品牌。该公司在全球拥有3000多个免税销售网点,主要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机场等。卡慕承担设立专柜的前期投入,同时享有古越龙山在免税市场的独家经营权。古越龙山每瓶的售价在55~76美元之间,与茅台一起以“中华国酒”的身份进入卡慕在全球免税市场上的销售网络。如今,巴黎、西班牙等42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都能品尝到正宗的绍兴黄酒。绍兴黄酒出口量突破2万吨,并在日本市场取代台湾绍兴酒,取得占有率超过90%的成绩。

在金融海啸的影响下,当许多企业都感受到阵阵寒意时,古越龙山上半年黄酒销量同比增长19%,利润增长高达552%。古越龙山理念上的突破,带来了产品结构的一场大变革。在农村市场上2008年推出的“方瓶新金五年陈”比原先流行的一两元的袋装酒贵了两三元,却更受乡亲们的欢迎。随后推出的四五元的“简加饭”、大包装的“坛加饭”,甚至上百元的“十年陈礼盒酒”,也在农村市场日益走俏,逢年过节甚至卖断了货。在城市,古越龙山大胆把眼光瞄向高端市场,开始了更大力度的产品升级换代:一方面通过薄膜过滤等技术,酿出味道更淳、色泽更通透的黄酒;另一方面通过新颖的设计,给一直以来“土味十足”的酒瓶,增添了时尚气息。

三、概念创新,别出心裁的原酒交易

2008年3月5日下午,绍兴中国黄酒博物馆报告厅内,一位蔡姓投资者在经过数十轮叫价后,终于以33万元的价格,夺得了起拍价为5.4万元的30坛50公斤装绍兴原酒的所有权。但他并非创造纪录者,在随后举行的五轮拍卖中,这些8年陈黄酒每坛最高拍到了2.5万元,折合每公斤500元,比起拍价整整高出近28倍!这场原酒拍卖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黄酒投资、收藏者。原酒是指储存在仓库里的大坛酒,与市场上卖的瓶酒的最大区别是未经勾兑、灌装,保持黄酒的原汁原味。原酒公司采取会员制销售,投资者可以预订生产,远期预售品种为下单之日起隔两年可提贷的手工原酒,即2008年预售2010年1月1日可提贷的2008年原酒。投资、收藏者买下原酒后,原酒公司可代为保管储存,销售满五年后也可回购,还可为投资者订制个性化瓶酒。

黄酒不仅是一种产品,更是一种文化。既然古越龙山有文化产品的属性,就不仅有消费功能,而且还有收藏价值与自我占有的展示欲望。古越龙山“原酒交易”概念的提出巧妙将黄酒的文化、品位、价值等元素植入到原酒交易中,引爆资本市场股价的重新估值,古越龙山公布的原酒交易规则,使黄酒的销售对象一下子从普通消费者扩大到投资收藏者,这被业界称为“黄酒业的革命性突破”。

四、增肥减瘦,图谋第一的纪录刷新

目前黄酒销售主要的区域仍集中在江浙沪等传统黄酒市场,这一区域占据了黄酒销量的70%、销售额的80%以及利润的90%,因此如何真正走出江浙沪,是古越龙山真正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基础。为了达到未来江浙沪传统市场和外地新兴市场的销售额要达到1:1的比例,古越龙山即制定了“瘦身强体,整合资源,做强主业”的战略。2007年10月10日,古越龙山将旗下控制的氨纶资产以1.59亿的价格出售给浙江金时针织

印染有限公司,同时,古越龙山又高调兼并了女儿红。“虽然女儿红目前并未走向全国,但是女儿红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女儿红通过其原有的品牌的影响力,将继续加大其在婚庆和宴会市场影响力,与古越龙山形成差异化”。决策的本质就是取舍。傅建伟的增肥减瘦,一加一减让古越龙山的实力大增,同时也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

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黄酒行业的龙头企业,因为拥有25万吨陈酒储量,一直备受瞩目。为了进一步彰显古越龙山的龙头地位,傅建伟决策建立了总面积为149550.03平方米的可储存10万吨大坛原酒的中国最大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古越龙山中央酒库。该酒库现已储存400多万坛各品种、各年份的绍兴酒,且多为远年陈老酒。2008年4月份,古越龙山启动申报吉尼斯世界之最的活动,当时同时向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和沈阳的吉尼斯申报中心递交了申请书。现在收到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而总部在英国的吉尼斯世界之最的申报尚在程序之中。申报吉尼斯世界之最的意义不仅仅是向世人展示古越龙山丰富的陈酒库藏,也是给消费者的一个承诺:古越龙山年份酒足年陈酿,品质保证。

会稽山,大历史打造的高品位

在我国古代“九大名山”中,会稽山排在首位。虽然会稽山并不巍峨,但它却深深镌刻着中华民族最为浓重的历史印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禹一生中封禅、娶亲、计功、归葬的四件大事都发生在这里。与失败者相比,大禹治水的成功不仅是因为采用了疏导而非堵截的治水方法,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禹的九州分封的联邦制度与论功行赏的激励方法。黄酒以会稽山为品牌名,不仅向人们传达了绵绵不绝的传统文化,又暗喻着大历史下的文化伦理与商业精神。

狮王雄心

从战场到商场的华美转身

美国著名作家凯普的《自驱力》一书中说:“有自驱力的人就是追求卓越的人,为目标自己让自己跑起来的人。”18岁的傅祖康高中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1984年的自卫反击战傅祖康作为高射机随部队奔赴云南老山前线,6个战士潜伏在10平方米的猫儿洞,渡过了充满紧张、恐惧的7天7夜。光荣退伍后,许多战友纷纷选择当时看上去很稳定的国有企业,而傅祖康认为一个人过伍的高中生在民营企业更能大展手脚。进入了精功集团后从一般的会计一步一步考到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2003年时任精功集团副总经理、中国轻纺城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的傅祖康走马上任会稽山。战场上最难忘的7天7夜对于傅祖康的心智锤炼起到巨大的作用,并将个人百折不挠的信念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形成一种藐视一切困难、永不言败的会稽山企业精神。

一、黄酒之源,拉大时间的包容性

品牌最大的资源莫过于时间。它的生生不息不仅代表了坚挺的品质,而且悄然无声地融入了太多的文化与历史。绍兴黄酒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名酒,以糯米为“肉”,麦曲为“骨”,酒药为“魂”,鉴湖水为“血”,积2500年之功力,才炼成了“东方名酒之冠”。绍兴黄酒起源最早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和类似酒器的陶器,说明当时河姆渡人已经人工栽培水稻,并具备酿制米酒的条件。在《吕氏春秋・顺民篇》中,有“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的记载。“会稽山”是中国的“黄酒之源”应当之无愧。又因生产“会稽山”的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743年(清乾隆八年),至今已逾265载春秋,并创下了“265年始终专一酿酒、265年生产从未间断、265年经营从未亏损”的三大奇迹。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会稽山”首次“亮剑”,便为绍兴黄酒获得第一枚国际金奖,奠定会稽山的不朽地位……

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人格、尊严和文化向往的完美形象的想象,而消费就是通过物化来替代这种内心深处的向往。“慢慢品的老酒,微微醉的享受。”广告既不是让人去理解,也不是让人去学习,而是让人去希望。会稽山如此精妙地将黄酒之源用这种感性诉求在快节奏的当下非常诗意地表达出来,不仅让历史酝酿成一杯好酒付于笑谈之中,而且还会以一种文化消费的面目拉大需求的弹性,使人们真正体验到会稽山不仅是一种黄酒,更是一种文化沉淀――对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对摇橹帆船吴越生活最深的向往。民国初年的郭凡生就曾经说过:“许多历史才可以成就一点点的传统,许多传统才可以成就一点点的文化。”与白酒的浓烈、啤酒的寡淡、红酒的暧昧相比,黄酒的品饮过程更能体现人生在步入中年之后所特有的儒雅大度和成熟稳重,最能体现成功人士的包容关爱和尊贵荣耀,也更能体现东方人的养生之道与和谐精神。因此,从会稽山的“1743”到“黄酒之源”,会稽山不仅向消费者充分展示了黄酒的历史,而且还体现了一种文化,因此饮用黄酒是人生的一种愉悦感受,是一种享受健康、高雅和高贵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与品位。

二、与时俱进,百年传统下大胆创新

作为中国黄酒业中唯一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绿色食品、中华老字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绍兴黄酒酿制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众多国家级荣誉于一身的企业,会稽山在品牌、资金、质量、历史等各方面具备很多独特的优势。譬如说,绍兴香雪酒是会稽山公司发明的;绍兴黄酒的第一块国际金奖是会稽山公司获得的:总理拔款修建的“绍兴黄酒中央仓库”建在会稽山公司;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黄酒酿制技艺”项目的唯一传承人、绍兴黄酒界“泰斗”、“活酒仙”王阿牛是从会稽山退休的……此外,会稽山还有“265年连续生产、265年连续赢利、265年专注酿酒”的辉煌历史。有精确完善的品质保障体系的会稽山本来坚守着自己厚重的历史就能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可是在很长时间里,酒精度15度是绍兴酿酒业死守的一条“长江防线”。很多顽固者曾经认为:15度一失守,绍兴酒的品质就不能得到保证,要乱、要自砸牌子,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现代人更注重交际,要交际就要碰杯,要碰杯就要低度。绍兴酒因为易醉不能碰杯,被葡萄酒占去了很多份额。会稽山内部也意识到,酒精度不降是不行了。如何降低?却是个大难题,如果靠加水来低度,那无疑将严重影响绍兴酒的口感,真的要砸绍兴酒的牌子。会稽山的研发部门采用的是利用现代生物二次发酵技术来降低酒精度。低聚糖这一新产品研制出来后,公司内部召集了10位专家进行品尝鉴定,结果有4位说好,有4位坚决说不好,2位不表态。

“历史是由无数个创新的延续组成的。”傅祖康最终拍板,把新研制的“帝

聚堂”投放市场。没想到这一新产品投放绍兴市场后,消费者的反映出乎意料的好,因酒精度为11度,又没有了绍兴酒传统中的苦味,很快流行开来。浙江、上海、江苏是绍兴酒主要的三大销售地,为此会稽山针对浙江市场推出了“帝聚堂”品牌,针对上海人爱赶时尚的特点推出了“尚海派”品牌,针对江苏鱼米之乡的特点推出了“水香国色”。值得一提的是“水香国色”这个品牌,名字取得精彩,这个品牌推出后在江苏市场一片叫好,目前年销量已达到1个亿。与时俱进不仅是一种战略概念,更是一种战术实践。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口感推出不同品牌。会稽山的大胆创新让古越龙山感到了品牌文化与技术创新的双重压力。

三、信誉贮值,网上交易与酒庄创新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就在古越龙山积极筹备“原酒交易”之际,会稽山已率先推出“酒庄”生意,即普通市民只要出资5万元就能拥有一个“酒庄”――“酒庄”包括100坛35公斤装的手工特酿美酒,贮存在公司提供的专用仓库,珍藏10年间可由“庄主”自由支配;10年后公司还将以一倍价格回购。会稽山“酒庄”精选优良原材料,按照“绍兴黄酒酿制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求精酿而成,成品以特制“宕大”酒坛盛装,每坛灌装净重35千克,每1 00坛2007年冬酿会稽山手工加饭为一个“酒庄”。随着会稽山“酒庄”的推出,其业已成为了投资热点。在中国黄酒业中再次掀开“酒庄”营销浪潮,低风险、高回报的超值享受令各界人士为之瞩目。

同时,1998年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原绍兴东风酒厂、东风绍兴酒有限公司)曾限量推出珍藏版酒文化储酒卡(面值100元)。10年后会稽山在报纸发出告示,公司将兑现当年的承诺,作为回报,所有持有酒文化珍藏卡的消费者既可提取会稽山1998年冬酿大坛加饭,也可按贮酒卡面值(100元)的600%提取相应价值的会稽山五年陈加饭酒。于是,许多当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购买会稽山的文化储酒卡的人们真金白银地拿到6倍的兑现后,奔走相告。在所有的传播中,口碑传播的信任度是最高的。一时,会稽山在绍兴的太街小巷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而会稽山的文化储酒卡在这一事件中;成为人们心中的“文化储值卡”。

四、文化垫底,由大到强的凤凰涅

会稽山收购嘉善,以年产十五万吨的产能成为第一后,2006年11月,会稽山牵手香港凤凰卫视,投资500万元,利用凤凰卫视在亚太地区的覆盖率,在东南亚地区传播黄酒文化,打造会稽山高端品牌。2008年“会稽山与央视《鉴宝》栏目曾达成合作,是基于对这档栏目的目标受众与会稽山品牌及企业诉求十分吻合,不但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文化价值,也会因国内“收藏热”的兴起让会稽山与央视《鉴宝》相互印证,让历史与时尚进行天地对接。”

时尚一向是消费的核心部件。为了进一步催化黄酒的时尚标志,培养下一代的黄酒消费群体,会稽山开始涉水影视。2008年9月19日,国内第一部以越乡黄酒文化为背景创作的高清纪录电影――《水客》在黄酒发源地绍兴正式开机。《水客》以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绍兴云集酒坊的第五代传人周清的生平为线索,用真实电影的记录形式,重现一段绍兴黄酒的历史,带领观众一道感受仿佛唾手可及的真实岁月。历史上,周清开辟了一条将绍兴酒用船沿京杭运河载至北京等地销售的新路线,在短短几年内,绍兴酒被周清南北贯通而风靡全国。1915年,周清带着自己亲自酿制的小京装黄酒来到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并获得金奖,成为绍兴黄酒历史上第一枚国际金奖。从此,绍兴酒名声大振,被誉为“东方名酒之冠”,打入了国际市场,远销世界各国。历史上,像周清这样推销绍兴黄酒的人,被称之为“水客”。高清纪录电影《水客》,便是以周清为切入点,讲述“东方美酒”的传奇经历。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推广民族品牌的香港阳光卫视,在多次实地考察、取材之后,携手云集酒坊的继承者――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合力打造高清纪录电影《水客》。用文化传播的方式,将这一段东方美酒的传奇历史展示于世,作为对中国黄酒文化的一次艺术化梳理。

双剑合璧,傅氏重塑黄酒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