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读书感言怎么写范文

读书感言怎么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读书感言怎么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读书感言怎么写

第1篇:读书感言怎么写范文

只有微博,当你在线布置生活的另一面时,不可回避的是同时也在晒给这个每月给你发薪的人看。在仅限于140字的方框里,如何更简单、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观点,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展示。

PART1、会“忽悠”老板的微博控

叶方圆,广告公司文员

忽悠成功:让不一样的自己被上司发现

微博感言:若是生活只展现一个人的A面,微博则可能还展现了他(她)的B面。

在大家眼里,她一直是个沉默寡言的姑娘,但她的每条微博都表明,这个女孩子才思敏捷、妙趣横生,令众人吃惊不已。而且,自从开通微博,她就经常抽空写些读书笔记放上去,坚持数月后同事们已经开始要她推荐一些好看的书。

老板更是闻风而来,并把方圆的微博加为“关注”。每当她有新微博时,老板总是及时地加以回复。这种沟通的方式很坦诚透明,方圆的个人形象在对方眼里得到飞速提升,所以在第二季新产品创意会上,老板才会点名叫她写创意书。

姜末,外贸公司文秘

忽悠成功:让她加班的辛苦得到肯定

微博感言:想要全面了解你的同事?去看他的微博吧。想让老板知道你的工作表现?去写微博吧。

早在进公司前,姜末就听说老板是个微博控。前一秒,她还听他非常官方地和客户接洽工作事宜,而后一秒,便从微博上发现,老板正在全世界地叫嚷:这个月各位表现不错,晚上一起去水湖湾。

姜末起初有点懵,觉得不可思议嘛。老板宠辱不惊地端坐电脑前,让人难以置信那么幼稚的号召是他发的,但后来她摸着门道了。慢慢地,竟能借用微博忽悠一下老板。比如,她可以通过微博向他“邀功”,凌晨时分发一条“加班结束,回家”的微博,立马得到了老板“辛苦了”的回复,她暗自窃笑:老板必将在年终奖有所表示。

职业顾问点评:

微博的性质决定了这里聚集了大量碎片化的语言,有精心提炼的段子,也有脱口而出的片儿汤话,你并不知道随手一条微博能带来多少围观,引来多少起哄者兴高采烈。

有时,它简直可以为社交破冰。你将微博地址印在名片上,比起公事公办的电话、邮箱地址,更多了一丝暗示:职场外你还是个有趣的、乐于分享的人。

PART2、特色微博,一手操办

当你在注册或使用微博时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你是谁”的问题,你要建立个人品牌。

A、换多个名注册

微博带来的虚拟品牌形象是社会角色的延伸,这决定了你得先考虑好,是否应该用实名及真实社会身份去注册或使用微博。最好的做法就是有两个用户名,其中一个是比较专业地来维持你的职业形象的。

B、做广不如做精

你在微博上说的话尽可能要有独特性,在这个速食时代,它们需要有自己的吸引点,让你从人群中脱颖而出。与此同时,如果你以公司的“新闻发言人”自居,微博平台也是一个树立品牌及树立你在公司的形象的绝佳途径,但别忘了在此举前得经过老板同意。

C、斟酌一下再发

通过微博写的一些感悟或者评论很容易看出一个人水平,所以前自己要斟酌一下。

PART3、你需要知道的微博禁忌

珍惜你的话语权

微博几乎成为职场人的第二张面孔,每个人都在那140个字里秀自己。在发微博或转发前,给自己五秒钟想想,快乐方便之余别忘了维护自己的形象。

不要泄私愤

别抱怨你的老板或公司,当面不愿对别人说的话也别在网上发表。

关注你应该关注的对象

第2篇:读书感言怎么写范文

姓名:张xx

教龄:11年

现任  三   年级  语文教师

内心感言:

作为教师,我总在思量:怎样才能在学生心里种下美德的种子,让他们为自己开一朵美丽的花?

事迹材料:

为自己开一朵美丽的花

——陈村镇青云小学张海珠老师个人事迹

参加工作以来,张老师始终奋斗在教育教学最前线。因为她深爱着教育事业,所以希望自己有能力让她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为自己开一朵美丽的花。

为自己开一朵美丽的花,需要拼搏。因此,她不仅自己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还不断给学生注入拼搏的勇气,让孩子们明白拼搏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是应该用一生的力量去做的事。

为自己开一朵美丽的花,需要自信。张老师总是用鼓励的语言,找孩子们的闪光点,鼓励孩子们参加第二课堂,为他们挖掘自信的源泉。在张老师的班里有个叫小群的男孩子,他不认识字,又懒,还很喜欢去捉弄别人。每次课前都能听到关于他的事:"老师,小群又拿我的笔了。""老师,他摸我屁股了。"……每次听到这些,张老师都会批评小群并且耐心教育他,可无论怎样教育都无济于事。后来,张老师安排他扫地,没想到,他居然每天都做得很好。看到这,张老师觉得机会来了,便表扬了小群,没想到他竟然像变了一个人,对班里的事更关心了。

为自己开一朵美丽的花,需要坚持。每当孩子们气馁的时候,张老师总会给他们加油鼓劲,让孩子们为自己的美丽绽放而坚持下去。

张老师就是这样,教孩子们用拼搏,用自信,用坚持为自己盛开一朵美丽的花,为自己的生命增添一种明亮的色彩。

姓名:xx

教龄:6年

现任  二  年级   语文   教师

内心感言:

我的学生因为有了我而快乐,我的生命因为有了学生而精彩。倾心关注稚嫩的童心,细心倾听期盼的心声,精心呵护放飞的童真。

事迹材料: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陈村镇青云小学马燕媚老师个人事迹

她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对工作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对学生要真情实感,富有爱心。正是拥有这个信念,她从未放弃对工作的热爱,尽职尽责,勇于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向着新课标"脊柱、合作、探究"的模式摸索、学习,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各种设备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大胆承担学校的公开课等活动。

作为班主任,她一直实行科学民主管理,优化管理,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全面调控。每天都坚持抽出时间来和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及时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在她刚踏入三尺讲台的第三个年头,班上有个成绩不错的同学,但是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经常不按时交作业,而且有抄袭作业的情况。他是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平时,在班级里不怎么和其他同学交流,在老师面前也总是有上句没下句的。于是每天她都换个话题跟学生聊天,经过反复地沟通、了解,不但解决了他抄袭作业的情况,而且发现他慢慢变得乐意和班级同学沟通了,人也变得乐观了许多。

任现职以来,她任教的班级每个月都被评为星级班级;2012学获顺德区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大赛陈村镇初赛低年级组一等奖;2013学年获陈村镇小学语文试题设计(二年级)评比一等奖;2013学年获陈村镇小学品德教师教育故事演讲比赛二等奖;2015学年撰写的教学论文《放慢脚步 品读朗读之美》和《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有效训练》均获区三等奖。

姓名:xx

教龄:14年

现任  一   年级    语文     教师

内心感言:

爱是最好的教育,而表达爱的最佳方法是赞赏、鼓励、欢喜和纠正。

事迹材料:

教尺丈量出公平与关爱

——青云小学梁棣华老师个人事迹

梁棣华老师,爱岗敬业,认真履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她能抓住一切机会对孩子们开展感恩教育。如:利于三八妇女节、父亲节、母亲节让小朋友做张贺卡送亲人。春游鼓励孩子买份礼物表孝心等。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帮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

她能创设机会让每个孩子能自信的展现自己。小学生,培养自信心尤为重要,如果没有信心,那任何事都不可能成功。她能利用六一文艺表演让全班同学一起上舞台大显身手。

她能努力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善于微信、QQ等通信方式让家长上存孩子在家帮忙做家务,勤奋学习,关爱家人的视频和图片,其他家长和孩子能取长不短,共同进步。

由于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她任教的班级每个月都被评为星级班级,多篇教育论文和教学论文获省级、区级奖励,多次被评为"陈村镇优秀班主任",2014年被聘为"陈村镇学科中心教研员"……

xxx

教龄:15年

现任 五 年级 数学  教师

内心感言:

对我而言,学生的喜爱是一份珍贵的荣誉,更是永远的激励。好好教书,潜心育人,坚定信念,永不懈怠,这是我的职业追求,更是我的职业使命。我会秉承爱心献给孩子,诚心送给家长,信心留给自己的信念在教育的道路上继续前奔。

事迹材料:

从教16年来,梁绮娟老师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校为家,忠于职守。工作上扎扎实实,勤勤恳恳,顾全大局,教学成绩显著。(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十几年如一日,视学生如自己的子女,呵护她们的成长,帮助她们成才。表现出一名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人格情操,深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

她觉得教育的范畴里除了自爱,更重要的是去爱别人。作为教师,她觉得着力点就是爱学生。她曾用关怀,让学生泪流满面;她曾用爱心,去扬起学生心海的风帆。十六年来,她当过班主任,做过数学科科组长。她始终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用爱心去点亮学生的心灯,用爱心去演绎师爱、母爱。她的数学课,最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她的课,作业最少,她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做好。有时她把爱心转化为对学生的尊重,有时她把爱心体现在对学生的严,体现在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上。她的课,学生没有坐姿不正的,没有不思考的,没有迟到的……她的课,学生爱上!

为了关爱和转变特殊生,梁老师老师与孩子、家长打成一片,通过家校合作,很多特殊生在她细微处的关爱下成了她的知心朋友,她的爱心是真诚、宽容和坦诚,她赢得了所有学生和家长的心。她还因势而导,在学生中把爱心传递。同学们困难之际的相濡以沫,孝敬长辈,尊老爱老。她的班级充满温情,她的学生传递着爱心。课堂中,她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做到融整体把握、突出重点,实现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她的课因学生个性的张扬而美丽,因教学理念的前卫而精彩。

xxx

教龄:20

现任  五年3班语文教师

内心感言: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是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名言,激励着肩负神圣使命的我在教育岗位无怨无悔地勤恳耕耘。

事迹材料:

只拣儿童多处行,三尺讲台写春秋

甘爱仪是青云小学的副校长,她热爱教育事业,敬业爱岗,关爱学生,遵循教育规律,敢于创新,致力提高教学效率,在师生中享有较高的威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甘校长用爱心塑造学生的心灵,用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她和蔼可亲,总是保持微笑,平易近人,关爱学生,潜移默化地走进孩子的心灵。她通过组织学生开展 "学习争章"、"辩论赛"、"故事会"、"好书推介擂台赛"、"我是小小书法家"、"精彩课本剧"等新颖、形式多样的学科活动,她和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班级掀起了好读书、乐读书的热潮,阅读能手、小作家脱颖而出,刘燕燕同学荣获陈村镇"学法守法"征文大赛第一名。

她的课堂教学特色:有趣、创新、简约、高效,学生们都喜欢上她的课。她知识渊博,她的课堂是活力的给人以启发的课堂,比如:她上完《刷子李》一课,引导学生看冯骥才的小说《俗世奇人》,给学生讲《俗世奇人》中《泥人张》的故事,故事的结尾耐人寻味,同学们在捧腹大笑中得到启发。

她是一个风趣幽默的老师,总能不断带给大家快乐,用幽默代替批评,同学走神了,她不会直接点名批评,而会说:"某某小组有个同学喜欢云游四海,他的心估计已经到了America or Canada ,值得庆幸的是,人还在我们的课室。"全班同学大笑,分心的同学马上醒悟过来了。她也会适时表扬和鼓励:送给答题动脑筋的同学——"你的想法最有创意!";赠给朗读投入的学生——"你读得太有感情了!";给积极思维有新意的学生——"你的见解很独特!"给写作进步的同学——"瞧你这枝生花妙笔把校园写得多美呀!""欣赏你的作品,简直就是享受!"……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只拣儿童多处行,三尺讲台写春秋"就是甘爱仪老师的真实写照,她觉得:只要是跟学生在一起上课、学习,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姓名:xxx    教龄:35年      现任四年级(3)班的语文教师

内心感言: 育人之路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事迹材料:

爱生如子,悉心栽培

冯九妹老师一如既往以满怀真诚对待教育事业,在教育这片热土上用良心、爱心对待学生,对待家长。积极协助班主任搞好班务工作,经常同班主任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表现的情况,共同研究提出有效的教育方法。

冯老师热爱学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感化他们,打开他们心灵之门的钥匙。无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她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栽培他们,转化他们,因材施教。 有一次,周桂宜的父母对冯老师说:"冯老师,周桂宜身体很弱,动不动就感冒,为了让她少生病,不影响她的学习,我不想让上体育课"面对这样的情况,冯老师没有正面地回答她妈妈的问题。只是说:"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必须从小德、智、体全面发展,参加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增强体质,培养良好坚强的意志,提高竞技水平和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劳逸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的妈妈终于明白了老师的一片苦心。以后,周桂宜同学在英语、数学、语文、体育、美术、手工制作等比赛中都获得许多奖,还评为镇的"三好学生"成为学校全面发展的学习标兵。

冯老师从教30多年来,工作兢兢业业、积极进取,曾多次被评为镇的"优秀班主任"、"先进德育工作者。

姓名:xx      教龄:27年      现任六年级(4)班的语文教师

内心感言: 为人师表,痛并快乐着。也曾有失落和彷徨,但凭着对事业的热爱,她坚持了下来。她深信:简单的事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成就学生,就是成就自己。

事迹材料:

用阅读为生命奠基

每一届学生,她都会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书籍,由浅入深。除此之外,学生们还要背诵唐诗,每个人都要过关。不只是学生读,她还和学生们一起读,饭前、睡醒午觉之后,都是全班雷打不动的阅读时间。再加上每周一次的阅读分享会,大家坐在一起,谈自己阅读的收获、感受以及困惑。阅读经典能纯净孩子的心灵世界,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长此以往,学生们受益非浅。人们发现,她的学生有这样的特点:不怕作文且谈吐不凡。

美国作家凯勒说: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话虽如此但又有谁能持之以恒呢?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下,在纷繁的班级工作中,课外阅读是何其珍贵!学生们离开了学校,走向社会,带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那大量的课外阅读打下的精神底色。

遇见最美的自己

在她的眼里,每个孩子都是最好的,都是夜空最闪亮的星。她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第二课堂。班级学生在各项活动的人数多,获区、镇奖励的学生人数率高,看着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而露出的微笑,她也笑了!难怪有学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我是四海为家的蒲公英,离家千里、四处漂泊。在孤独迷茫时,我幸运地遇见了你,也遇见了最美的自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感谢有你,用阅读为生命奠基;感动有你,让我们遇见最好的自己,生命因你而精彩。

附最近的成绩:2016年她撰写的论文《练武强身,习武修心》获广东教学学会二等奖。撰写的语文教学论文《创设情境  诱感共鸣》和《引源头活水之创新阅读》获区三等奖;2014年度评为佛山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015年2月辅导学生参加第十五届全国华人少年作文获一等奖;辅导学生《开学第一课"乘着梦想的翅膀"》观后感主题征文2人分别获顺德区教学研究室一、二等奖。2016年辅导学生参加镇法律征文比赛获三等奖。

xx

教龄:18年

现任 三、五 年级  音乐 教师

内心感言:

我始终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我愿意把自己的热情和爱化作一缕阳光,使每一粒种子在充满正能量的浸润中萌芽并健康快乐地成长……

事迹材料:

以童心童趣与孩子们同处

——青云小学廖友弟老师个人事迹

廖友弟老师,教龄比孩子们的年龄还要大好多,但是她却保持着一颗童心,教育教学工作总能从儿童思维视角出发,见解独到,充满童趣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喜欢跟她呆在一起。

廖老师对儿童剧教学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多年来一直对儿童剧编导进行

第3篇:读书感言怎么写范文

[关键词]小学低段 写话教学 积累兴趣 读者意识

小学低年级的写作活动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对学生以后的写作兴趣、习惯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小学生入学伊始,其口头语言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已能基本满足日常交流的需要,可正常地与同伴及成年人进行沟通与交流。我们只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有步骤地进行低年级写话教学,使学生们爱上写话。

一、激发阅读兴趣。加强语言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心理学研究表明,文章阅读对儿童写作具有迁移作用。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的作文与阅读是相互促进的。因此,教师应在低段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阶段发挥应有的作用。

1.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加强积累,笔者采用以下做法: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识字量不大,喜欢阅读绘画为主的书籍。于是笔者在校本课上和学生共同阅读经典绘本,例如,《猜猜我有多爱你》《上面和下面》《疯狂星期二》等。经典绘本激发了低段学生阅读的兴趣,他们纷纷去收集众多优秀绘本,美美地品读着。笔者还结合学校的书香校园的阅读考级活动,每学期和学生共读几本儿童读物。例如,一年级上册阅读范围为《小学生阅读美文》《小学同步阅读》《亲近母语》《启发孩子的100个智慧故事》……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另外教师获得家长的支持,建立班级图书角,举行班级漂流书活动,开展“故事爸妈进教室”“亲子阅读”等阅读活动,共同创设阅读氛围,培养低段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分享收获,记录体会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加强积累,我还采取以下的激励措施。“阅读积分卡”――每阅读20分钟奖励一枚阅读奖章;“我的收获感言”――学生记录喜欢的词句或心得;“父母或老师想对你说”――家长或教师对阅读情况的评价。

采用家长和教师鼓励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每个星期一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奖励“阅读奖章”。另外,笔者结合课外读本,进行“主题阅读”。例如,新课程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是以春天为主题的,学生们可以阅读《亲近母语》等相关的课外读物,收集主题内容进行积累;组织学生开展了“赞春”系列活动、“我爱春天”朗诵活动等,由不同的学生分享阅读成果,提高阅读兴趣。

只有使课外阅读有了质和量的双重保证,学生的阅读才能实在、有效。而有效的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加强了积累,为今后的写作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二、挖掘资源。积累素材

写话并不难,兴趣是关键。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表达愿望,乐于动笔,才能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1.借助文本,拓展写话空间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从文本优秀的例子生发出去,我们可以捕捉到许多好话题,引导低段学生把话说完整、写完整。例如,教学《柳树醒了》一文中,有五个段落的结构是相似的“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春雨给柳树洗澡了,洗着洗着,小柳树哟,软了。”……学生们通过文本朗读,结合踏青时的感受,都兴致勃勃地提笔写话。有学生写道“春姑娘跟小花说话了,说着说着,小花开心地笑了!”“春雨给小草洗澡了,洗着洗着,小草哟,绿了!”“春风给远方的鸟儿捎信了,送着送着,小燕子就飞来了!”可见这样的仿写为学生写话提供了生动的内容和话题,让他们能轻松地享受到写话的乐趣。

2.感受生活,挖掘写话资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必须想尽办法将写作活动与低段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才会获得成功。

例如,学习了第二册第一单元关于春天的文章,引导学生在周围生活中寻找春天的影子。结果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用稚嫩而富有童趣的语句描述春景。叶晓谕同学写道:早晨,妈妈叫我起床,可我怎么也睁不开眼睛。妈妈就说:“真是‘春眠不觉晓’啊!”哦,原来,春天就藏在我的被窝里。上学路上,马路两旁光秃秃的树枝上,长出了黄绿色的小芽。小河边,柳树长出嫩嫩的柳枝,就像小姑娘的L辫子。公园里,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哦,原来春天藏在大自然里。大街上,人们脱下厚厚的棉袄,换上了薄薄的外套,显得轻松飘逸。哦,原来春天藏在人们的春装里!

正因为有了亲身的体验,叶晓谕同学眼中的春天仿佛是可爱的精灵,和她一起分享着美丽的景色,也使她的语言充满童趣且富于诗意,是我们大人所不及的。正如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另外我们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笔去记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笔者把许多小花卉的种子分给每个小组种植,小组合作记录花卉的生长情况,写观察日记。

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一些亲自感受生活的机会,才能使学生们收获真实生活,引发写话的强烈兴趣,唤起创作灵感。

小学低段的学生对图文并茂的画报类内容特别感兴趣,尤其对涂涂画画、粘粘贴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们教师可通过写绘画日记、做树叶画、设计班标等活动,为低段学生创设写话氛围,感受活动的乐趣。例如,“3・8”妇女节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贺卡上写话,向妈妈表达自己的爱。如夏之琳同学做了一张贺卡,来展现自己帮妈妈做家务的情景,并写道:今天是3月8日,妈妈的节日。我把贺卡送给妈妈,她可开心了。平时我很淘气,做作业拖拖拉拉,常常惹妈妈生气。今天我很乖,赶紧做完作业,帮妈妈拖地、洗衣服,还给妈妈捶背。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小学低段的学生兴致勃勃地用画笔结合文字记录着自己的生活,遇到不会写的字,鼓励他们用拼音、绘画(简笔画)替代。如识字量不多的陈晨同学,这样描述自己跟妈妈去菜场买菜的情景:今天是我的生日。妈妈买了许多菜,其中有我zuìxì欢吃的大螃蟹和虾。妈妈还买了蛋糕。我很开心。

这样绘画与写话结合,符合小学低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降低写话难度。

三、确立读者意识,给予肯定,展露风采

第4篇:读书感言怎么写范文

“我就是数学”,这句话很有分量,写这样的书名需要一定的底气。我欣赏作者,工作26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学习、研究、总结、提升,用数学的眼睛来关注生活,用先进的思想观照课堂,用智慧的实践演绎精彩的人生。

捧读《我就是数学》,我仿佛坐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听他娓娓道来: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

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敞亮教学生活。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听听: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而“思维决定视野”一文,作者向我们诠释了《角的度量》新课导入的来龙去脉,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还有,作者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会发出“华老师,你误导”的课堂感言,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怎敢如此“放肆”……透过这些课例,不难发现,好课就是一道芬芳、幽远的茶。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花费了多少精力,浸润了多少心血!

让我们一起看看:

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有另类的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显现出教师的一种精神,一种气势,它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惜,很多教师平时没有修炼这样的人生课。课堂上仅仅传授了知识,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学习这些案例,我感觉也在自行修炼。

让我们一起想想:

“人皆可以为尧舜吗?”为什么作者会对曾经执教《圆的认识》时,一位女孩的声音“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记忆犹新?是什么力量使作者在一年以后与小女孩取得联系,重新思考教育为何,教育何为?作者为何感动于那个声音,感谢那个质疑?

《我就是数学》全书共分六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人执教的课的评价,既有日常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一些为师的感悟。读完全书,我感觉仿佛每个章节的背后都蕴藏了无穷的玄妙,让人怀着更为真切的敬畏之心,希望走近作者、走进课堂。我以为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他对数学的一种执着的坚守,更来自他对课堂的一种悉心的守望——他的“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精神!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学内容,再次执教时,华老师仍会提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究竟怎么读分数?”等一些问题。华老师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惊醒:人师,教育人的追求!好课,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

他,“为数学而来”——

他是一位“学者”。

他喜欢静心读书,喜欢数学,喜欢研究数学, “教是因为需要教”“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什么?”“有容乃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只是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他早把阅读看作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他又是一位“行者”。

他喜欢走进课堂,《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告诉孩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他时刻提醒我们《教学,从擦黑板开始》,不妨《听听自己的课如何》,他说《现在的课堂会飞》,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退”或者“进”》,《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每次的公开课经历,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长,是一种高峰体验。只是因为他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躬行实践。精彩是实力的自然表达!

他更是一位“智者”。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他让我们顿悟:“道,非常道,明,非常明!”同样的《那一声“谢谢”里》,他总能分辨得出,是否是《学生投师所好》!当《遭遇“节外生枝”》时,作者的从容和淡定,练达和智慧,并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教学有路曲为径》,原来《老师们都没有注意到》,《一节课·一碗米》,《篮球,我的导师》,又让我们感受一种人生的况味,真是定能生慧。他的智慧来自理论的引领,书本的启迪,实践的历练,写作的顿悟,反思的升华。

第5篇:读书感言怎么写范文

那么,怎样做到读写结合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读写结合点,适当安排小练笔,有效实现读写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巧抓空白点,发挥想象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时驰骋想象的“空间”,当然也是学生进行小练笔的“天地”。如《乡下人家》一文,结尾说道:“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文中有描写乡下人家春、夏、秋的风景,却没描写冬的景象,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空间。于是,教师这样引导:“我们领略了乡下人家雨后春笋的春景,门前晚餐的夏景,月明人静的秋景,可在静谧的冬季,乡下人家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发挥你的想象,拿起笔写下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吧。”于是,在学生的笔尖,将会流淌出多姿多彩的冬景图。学生能融入自己的情感、体会,表现生活,抒写心曲,这对于老师来说应是何等欣慰之事

二、善抓延伸点,轻松感悟

拓展延伸点既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又是文本理解向习作练笔过渡的有效落脚点。拓展或关注文本的背景,或链接相关事实,或引申类似的对象,总之,它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生活的大门,选择更多,思维更广阔。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在了解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时,引导学生说此刻你最想做什么?有的说想去圆明园游览,有的说想把那些美景全拍下来,有的说想亲手摸摸那些奇珍异宝……显然,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在学习了“”这段屈辱史后,引导学生写写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用上“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的句式,联系上下文感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然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是辅佐朝政的大臣、是清朝军队中的一名守城士兵……面对侵略者的丑恶行径,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的思维、情感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他们顿时激情澎湃,畅所欲言。“落后就要挨打”、“唯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不会受欺侮”这些道理,学生自己领悟出来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要深刻得多。结束新课时再让学生思考:假如现在你就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你心里会想些什么?你有什么话要说?让他们写读后感,自然水到渠成。

“水本无痕,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被点燃、被激活。老师应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让学生能直接与文本对话,学生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扎实的语言文字,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同步提升。

三、创意巧补白,书写真情

在文本单薄处进行“创意补白”,能活化词语、句子的形象,变概括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使语言饱满、丰润,富有生命活力。在《去年的树》的教学中,我抓住文中大树和小鸟的一次对话,做了这样的设计:

树?摇?摇 ?摇?摇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摇 ?摇?摇?摇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第二年春天,树?摇?摇 ?摇?摇向鸟儿呼唤:“?摇?摇 ?摇?摇。”

鸟儿?摇?摇?摇 ?摇在心里念叨:“树,我的朋友?摇?摇 ?摇?摇。”

学生补充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树和鸟儿之间的真情,同时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树被砍伐后的痛苦、无奈、无助,鸟儿找不到大树的伤心、失落,令学生记忆深刻。

四、感想式笔记,拉近联系

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材料,提高认识。读书笔记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编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读后的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段。其中,写读后感是最有效的训练手段。

比如学过《梦想的力量》一文,学生被瑞恩坚定执著的美好童心震撼,明白了一个小小的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教师借机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梦想?是从什么时候起产生这个梦想的?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你为此做过哪些努力?打算怎样实现?就这样,老师从孩子的作文中看到了一大群有梦想、有追求的人,而且可以发现他们的想法大多来源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或从电视上看到的事,触动了他们的心弦,引起了他们关心别人、关心社会、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的责任感。

五、续写式练笔,走近文本

许多作家在安排材料的时候,往往不会和盘托出、不留余地。他们写到高处时,可能会戛然而止,留下一个永远的悬念,给读者想象,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半截蜡烛》这个剧本时,其结尾写道:“杰奎琳慢慢地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剧本到这里戛然而止。教师就让学生担任编剧,设计了多种故事结局:

有的想象:德国军官起疑心,上楼查看,发现情报,杀害了母子三人。

有的想象: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看到蜡烛熄灭,担心情报泄露,巧施计策,里应外合,引开德国军官的注意力,打发走了他们。

有的想象:在这危急关头,孩子的父亲或剧中提到的另一个人物米德叔叔及时回来,打死了德国军官……

第6篇:读书感言怎么写范文

――郑晓微

新生代感言

笔尖滑过洁白的稿纸,氤氲着一行行优美工整的字迹,只为留下心中的情愫,或欣喜,或迷茫……

闲暇时,我喜欢捧上一本书慢慢地消磨时光。抛开学业的忧虑、生活的烦恼,置身作者精心编织的美好中,心情无比轻松。我喜欢畅游《万物有灵且美》中春风和煦的约克郡,敬佩吉米・哈利对生命的尊重;也爱忐忑不安地徘徊在《解忧杂货店》里的街道旁,思考着该何去何从;不断思索着《苏菲的世界》中抛出的三个终极哲学问题……这些文字给予了我力量。

阅读让我学会感受文字、爱上文字,它们的千变万化总是让我充满期待与惊喜。提笔写一段文字感觉轻松自如,只因为笔端流露的都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受与憧憬。

我想成为这样的人:用笔墨书写情怀,用灵魂书写人生;不为哗众取宠、取悦旁人,只为表现真实的自己,让生活有滋有味。

新生代简历

2013年在第十届深圳童话节童“画”世界少儿书画大赛中荣获铜奖;

2013年在深圳市第十四届读书月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2014年荣获2013―2014学年度区级“优秀班干部”;

2016年在4・23世界读书日“齐运动・健身心”主题征文创作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2016年在寻找“最美南粤少年”活动中荣获广东省“自强好少年”称号。

得失之间 郑晓微

郑晓微习作

我一直没去过美术馆,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没有空闲与朋友同去,最近陈老师布置了参观任务,终于可以拜访关山月美术馆了。

我们去得早,馆内基本只有我们一拨儿人,偶尔能看见一两位白发苍苍的老年参观者。馆内极安静,心中的躁动感一下子消散了,我们三三两两各自观赏,不知不觉散开了……

本来想欣赏关山月老先生的绘画作品,但绕着偌大的展厅走了一圈又一圈,眼前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作品很多:缤纷的油画、淡雅的水墨画、独树一帜的版画……唯独没找到关山月老先生的作品。我心灰意冷、无精打采地在一层的展厅里闲逛着,漫不经心地浏览着墙上的画作。忽然,墙上一幅“两虎争霸图”吸引了我。

这是刘怀山老先生的《山月虎啸图》,画面的三分之二都是陡峭的山崖,悬崖边盘踞着两只成年老虎。体形较大的一只前腿紧蹬,后肢呈半蹲状,尾巴高高地翘起,头微微下探,后脖处的皮毛挤出几层皱纹。往头上看,它的双眼泛着绿光,大嘴稍张,露出几颗锋利的牙齿,凝视着天空中的皎月;体形稍小的那只老虎稍侧着身子,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双耳挺立,后肢肌肉明显紧绷,尾巴中部向下,尾巴尖儿却高高翘起。

已赂咚剩青翠的松柏坚韧地探出崖缝;皎月凄寒,映照着鲜艳的花朵……

我不知道刘怀山先生作画时的想法,但我颇有感触:一山不容二虎,但真正的较量不是望月长啸、卖弄勇武,而是隐藏实力、静待时机

流连在这幅画前,忍不住与身边的同伴交流几句,我的兴致越来越浓。紧接着闯入眼帘的是《秋溪虎啸图》,这幅画的背景是气势磅礴的断崖瀑布,线条一气呵成,瀑布水流湍急,被几块巨石一分为二。一头体形巨大的猛虎潜伏在秋叶中,橙黑相间的条纹在火红的秋叶间若隐若现,锋利的虎爪寒光闪闪。最精妙的莫过于它的双眼,仿佛散发出淡淡的绿光,正锁定猎物……

浏览了一上午,直到走在回家的路上,才有同伴提到关山月老先生的作品都在美术馆二楼,我心想:原来错过了。

虽然错过,却不是完全的遗憾,一切随缘,原来也很好。现在回想起那次错过,也是另一种得到,因为它让我遇见了不一样的精彩……

教师点评

两幅“虎啸图”深深打动了小作者,让她沉迷其中,以至于“忘记”了要看关山月老先生作品的初衷。有时,生命的精彩就在于偶然出现的“意外”中。懂得随时随地投入、欣赏,不执意完成某项“任务”,这是本文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古焕英)

享受快乐 郑晓微

初夏的教室里,没开风扇,十分闷热,但丝毫不影响同学们热火朝天的忙碌……

为了筹备第二天的招生工作,大部分男生和少数女生留下来进行大扫除。

首先要擦拭天花板上吊着的几台电扇。男生们分成了几个小组,只见李其蔚先踩着椅子,然后踏上桌子,可还是够不着电扇。不过身高不够脚尖凑,他努力踮着脚尖,才刚刚够着电扇,宽厚的手掌在扇叶边胡乱拧了半天,风扇盖还没拆下来,脚下的桌子却不老实了,居然剧烈晃动起来,吓得我赶忙冲过去和站在一旁的叶伟乐扶稳桌子。过了一会儿,叶伟乐不耐烦了,他拍了拍李其蔚的裤腿,示意他下来。李其蔚已累得够呛,不停抱怨着,小心翼翼地踩着凳子跳下来。他刚下来,叶伟乐便抬起大长腿,一只脚直接踩在桌面上,轻松一跃,便稳稳当当地站在桌子上,马上开始拆除风扇盖。我站在下面一边扶着桌子一边惊叹,灰尘纷纷扬扬地落在我的头上……

看着他们越干越顺利,我就走开了,以免妨碍他们干活儿。我刚走到前门,便发现詹岳睿孤身一人与电扇“做斗争”,只见他用几根手指小心翼翼地捏着抹布,使劲儿擦着扇叶的一圈污渍。污渍很顽固,牢牢地粘在叶片上,颇有誓死不从的“豪气”。忙活半天毫无效果,詹岳睿气得龇牙咧嘴,却丝毫没有停手的意思。我不能站在一旁看热闹,在教室和厕所之间跑来跑去为擦风扇的同学洗抹布,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浑身黏糊糊的,难受极了,更不用说在教室里挥汗如雨的同学们了。

我灵机一动,忙抓起教室后面的塑料桶直奔厕所去接水,再放回教室里供大家洗抹布,后来索性站在门旁边专门洗送过来的脏抹布。我们自动分成几个小组密切合作,大家的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却笑容满面,耳边笑声朗朗……

那天我们干到很晚。走在回家的路上,身体很疲惫,我却很开心。大家齐心协力做卫生,就像家庭里的年前大扫除,忙碌而温馨。

我享受着迎面吹来的清风,阵阵凉风好似吹进燥热的毛孔,倍感惬意。我享受这种齐心协力劳作后的疲累,享受汗水过后舒爽的清风……

我想,你们也一样吧,一样享受这份劳动的快乐。

教师点评

本文描写了一次班级大扫除,场面描写真实自然,表现了同学之间家人般的和睦又温馨的情谊,文字生动感人。劳动中的同学们合作默契,虽没有鼓舞人心的激情话语,却如涓涓流水般温和,如暖暖阳光般和煦,叙述平静而愉快。

(古焕英)

野老话家常――读季羡林《我的童年》随感 郑晓微

“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我想大概就是语言朴实情感浓醇,就像乡村田野中的老人唠叨家中琐事的意思吧。这句话不仅是学者钟敬文对季羡林老先生的评价,更是每位读者的读后感受吧。至少我是如此。

季羡林老先生笔下叙写的童年没有红,没有绿,只有平实的灰黄,正如他的字里行间,没有艳丽多彩的修饰,甚至稍微花哨的辞藻也没有。这让我想起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全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与夸张等修辞手法,甚至让我感觉,每一句作者都恨不得再修饰得华丽些。季羡林老先生的文章是否平淡如水?的确,可我更觉得,他的散文是那种百读不厌、每读必有感触的类型,完全是“语朴之至”。

《我的童年》全文很长,文章大致分为五大部分,语言朴素却不是记流水账,也没有深深隐藏情感,而是毫无悬念地开诚布公。比如文章里说:“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吃苦咸菜。”以一个孩童天真又真挚的想法,表达了对故乡对亲人浓厚的思念之情,不愧“情醇”。

“语朴情醇”的作家自然不少,但我认为,真正能做到如同“野老话家常”的,恐怕只有季羡林老先生。就《我的童年》来说,真如同跟友人回忆童年往事一样,更恰当地说,是写自己回忆童年的日记。他如同唠家常一般自然平淡,娓娓道来,给我一种舒畅贴心之感,让我深深感到,他的文章不为吸引多少读者,只为取悦自己。这才是写作的真谛,能做到这点的人有多少?季羡林老先生就是这样“野老话家常”,平淡自然,真好!

学者钟敬文说:“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

我说:“繁花粉饰亦美却不耐,平凡盛花绝美香溢浓。”

教师点评

季羡林老先生的文章语言朴实而隽永,叙事平实而富有内涵,而作者小小年纪竟能品出其中滋味,不能不说是有天赋的。她在叙写自身感受时还懂得运用对比写法,说明书读得不少,并且还有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古焕英)

我看郑晓微

印象最深的是,报到那天,老师问:“上小学时谁当过班长?”晓微悄悄跟我说:“我从幼儿园开始就当班长,一直到现在当了九年了。当班长太累了,我才不举手呢。”

最K她未能如愿。我打趣她说:“晓微太威武了,浑身散发着一种霸气,就算不举手,老师也会把你挖掘出来。”

当班长自然不能只靠霸气,晓微的管理才能总是在不经意处熠熠发光。语文早读课,她站在讲台上带领大家认真朗读;午休时,她坐在后面用严肃又掷地有声的语气警告吵闹调皮的同学……

晓微并不总是这样严肃,她很爱笑,笑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她捂着嘴乐不可支的样子在我眼里便是一种可爱与率真。

――同学 戎雨菡

怎么说呢,晓微这个人啊,就是一板一眼、认认真真的,无论干什么事,做什么作业都特别用心,特招老师喜欢;上课时,最迅速地响应老师提问,发言最积极,这种学习态度是我们1班同学的骄傲。

从初一开始,我们就彼此相伴,一起憧憬未来,一起欢笑,一起迷茫,一起加油,两年时间悄悄过去了。一路走来,有生日时的祝福,有考试时的鼓励,还有跑800米后的拥抱,只想简简单单说一句话:晓微,有你真好!

――同学 黄丽莎

我一直没有告诉你,你是我见过的最认真努力的女孩。我从未见过你迟到或违反校规;你的作业总是干净整洁,字迹端正秀美;遇到问题你不逃避,而是想方设法解决;无论课上课后,总能看见你认真学习的身影,或是拼命奔跑的背影……你认真得纯粹,像泉水;你认真得令人敬佩,像流向远方的江河。阳光下的你蓬勃向上,如同你的文字,散发着平实又独特的味道。

你的成绩是你应得的,你是我们的骄傲。

汗水浸湿你的衣襟,困难搅乱你的思绪,你仍勇往直前,不退缩、不停滞,仿佛前方就是你的未来,那里黎明熹微,初升的太阳冲破云层,照亮你蔚蓝的天空。愿你像飞鸟一样翱翔,永远认真、纯粹,微笑面对未来。

――同学 薛雅仪

午休的铃声准时响起。“好了啊,打铃了,都坐到自己座位上,不要再说话了。”一阵中气十足又具有穿透力的声音传来,先前的吵闹声戛然而止。循声望去,你正坐在座位上提醒大家。

教室里安静极了。可20分钟后,有些同学耐不住性子,偷偷摸摸讲起话来,而且声音越来越大,影响了正在专心写作业的同学。你抬起头,竖起耳朵,捕捉着声音的方向,对正在讲话的同学们大喊:“不要讲话!”你的眼神像一把利刃,吓得他们赶紧闭了嘴。

可5分钟不到,说话声又响起来,连教室外面的保安叔叔都拍着门喊:“太吵了,安静点儿!”可很快又是老样子。你扯着嗓子一个个点名,吼了无数次“安静”,还拍了几下桌子,但班里并没有安静多少。

你无奈地趴在书桌上,又缓缓站起身,轻轻在我耳边说:“梦琪,你陪我去一趟洗手间吧。”在走廊里,你无力地哽咽:“梦琪,我真的管不动了。”

走进洗手间,你静静地站在洗手盆旁,低下了头,双臂直直地撑在台面上,我看不见你的表情。你缓缓抬起头,看着镜中的自己。我发现镜中的你两眼通红,泪痕清晰可见。你面带悲伤地看着我,带着哭腔说:“我越来越管不住班级了,一天比一天吵闹,我真的很累,怎么办啊,梦琪……”褪去坚强外壳的你与教室里的你判若两人,可一回到班里,你仍面带微笑。

后来,你跟我说,班长这个职务你做不下去了,交给别人了,你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我想,你也许不是管理能力最强的那个,但一定是最有责任心的那个。

――同学 王梦琪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晓微清纯有活力,又成熟稳重,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清晨,我刚进办公室,就听到隔壁教室传来晓微清脆悦耳的领读声:“《望江南》温庭筠,起!”同学们也跟着她大声朗读起来。听说她从幼儿园起就当班长,班级事务管理得特好,我问她当班长怕不怕得罪人?她爽朗地笑着说:“习惯了。再说,班长不就该多管闲事吗?”

晓微也爱读书,我布置了读书任务,一学期过后,好家伙,晓微积累了厚厚一大本读书笔记,自己还起了名字《墨迹生香》。“卷首语”里的一句“去吧,拿上一本书,细细品味,去感受文字的魅力,这是墨迹的芬芳”,令我印象深刻,端正秀气的正楷字让人赏心悦目。读书笔记里都是她对阅读的独特理解,有对水浒英雄、花果山美猴王的赞叹;有对培根、罗曼・罗兰、三毛等名家作品的感悟;有对《海底两万里》《格列佛游记》的追逐;也有对徐福贵、骆驼祥子的叹息。

通过大量阅读,她写出了不少佳作,《追思滕子京》《顾乡》《石缝问的生命》《曾经错过的》《阳光的真谛》《赢得芬芳》无不渗透着她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理解。

师生相遇是缘,朋友相待是福。桃李不言,静待花开,遇到晓微那样的孩子,我很欣慰。抚摸着厚厚的《墨迹生香》,真是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

――语文教师 古焕英

郑晓微于2016年在寻找“最美南粤少年”活动中荣获广东省“自强好少年”称号,罗湖区仅晓微一位中学生入选。

她不仅是我们班的班长、语文课代表、学校摄影社社团副社长,还曾荣获翠园管理之星、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

上小学时总是年级第一的她,进入中学后名次波动较大,她也迷茫过,但并没有放弃,而是认真听好每堂课,做好每次作业,踏踏实实,每天进步一点点,终于重回前列。同时,她对班级工作也毫不懈怠,每天早上组织同学早读,中午组织同学们午休;同学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都会找她倾诉,有不懂的问题,也会找她咨询。我们班的同W亲切地称她为“一班妈妈”。

第7篇:读书感言怎么写范文

姓名:马晶

性别:女

学校:上海市市东中学高三(2)班

爱好:看书,听音乐,读书做摘要,写小

说,在纸上涂鸦

喜好的格言:好人一生平安

崇拜的人物:没有什么特别崇拜的人,欣

赏的人倒不少

最遗憾的事:没有大喜,没有大悲,一切

都是平平常常

最得意的事:还没有

未来憧憬:只想生活得平淡和快乐

获奖拷贝

2003年“中华杯”全国第五届新概念作文竞赛一等奖

2002年全国千校学生作文联赛二等奖

第二届网络原创文学入围奖

2002年上海市中学生美术作品比赛樱花奖

成功密码

多感受生活,多阅读,多做书摘;储存美好的句子和闪光的思想,把这一切与自己拥有的文字和思想融合起来;这样,自己的思想就丰富了,文采也美丽了。有了底蕴,才能妙手著文章。

成功感言

做任何事都要无愧于心

坦荡的人生才会有坦途

真情告白

16岁“离休”的小主编

小学五年级时,我的老师推荐我去《小主人报》当记者,当编辑。一开始我的工作只是抄稿。那时候报社条件很差,空调也没有,热得我坐着不动就是一身汗――但我还是很兴奋的,毕竟对我来说那是全新的生活。

在我第一次有独立选稿机会时,我就挑选我喜欢的文章。我那时胆子小,就把自己选的文章悄悄塞进稿袋里。责任编辑审稿时,把我选的文章全给倒在桌子上,责怪地说:“这是谁选的?乱七八糟的。”我没有勇气承认,要面子啊。以后,我抄稿时仔细摸索体会那些大哥哥大姐姐是如何选稿子改稿子的。在报社里,没有人会主动地教你怎么做;你要学本领,就要自己摸索,多向“老编辑”请教。

不久,我被调到报纸儿童版,负责编辑工作。我和其他编辑讨论选题;挑选全国各地小朋友寄来的好文章;发新闻照片,找摄影记者帮忙;配文章插图,与美编商量。由于我担纲编的一期期报纸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我很快被提升为副主编。

除了当编辑,我也当过记者。开头很难,和陌生人打交道,这是我不太习惯做的事,但我只有硬着头皮上,没有退路啊。

有一段时间,老师让我为新来的记者上课。在上课前,我花了很长时间备课,可心里还是忐忑不安。走上讲台,我的脸发热发烫,面部表情僵硬,小腿发颤,但我硬是挺着。我讲课的速度太快,一节课的时间才过了一半,我已把上课内容说完了。有些尴尬。事后一想,我在讲台上就是老师啊,我可以提问,带动大家一起思考问题;还有,我上课时应该微笑,这样课堂气氛可以温和些。当我第二次上课时,我老练多了,点名请学生站起来回答我的问题。那时候,我很自豪:啊,我不再是胆小鬼了,我是一个大人了!哈哈!不过,16岁的时候我就离休了,还领到了一张“离休证”呢。

我非常感谢在小主人报社工作的那段经历,那一段经历对我来说相当重要,尽管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它改变了我的内向、胆怯、不习惯与人交往和交流的性格。当然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怎样和人沟通。那段经历,让我变得成熟和老练。我体会到,很多事情并不难,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去做。要做成一件事,就要和其他人交朋友,多交流,这样工作才会更有效果,更愉快,而自己也不会感到孤独,性格也会变得开朗了。

(记者随想:马晶的成功,得益于她的小记者小编辑经历,她的内向性格得到改变,人生之路也由此变得宽广。勇于接触生活,见的人多了,锻炼得多了,人生的经历和感受多了,所以文章也写得漂亮了。那些不让自己的孩子离开书本的家长,那些至今仍在课本里转圈的学生,真应该好好品味马晶的故事。)

感受生活,10个碎鸡蛋的故事

要说如何才能写好文章,我的体会是要好好感受生活。

我和外公的感情很深,有时我碰到不开心的事,外公就带我到外面走走,边走边和我说话;而等到散步回来,我早就把不高兴的事全给忘了。外公有哮喘病,身体不太好,那年他被送进医院,昏迷了10天左右。直到现在,我仍清楚记得当时的情景。外公瘦小的身躯,深深地陷入在白色的床单里;他身上插着许多管子,心跳是零。医生打了十几针强心剂,外公心脏又跳动了,可很快又跌到了零。他静静地躺在那儿,永远离开了我们。当时,我觉得自己的心跳也静止了。我在心里忍不住问:外公,您这是走了么?我觉得您还在院子里摘凤仙花呢!爸爸叫我跪下给外公磕头,我跪下了,我的头重重地磕在地板上,抬起头时已经满眼泪水了,眼前一片模糊……

我把这段人生感受写成了随笔,以后又贴到了“榕树下”网站。后来,这篇文章得了第二届网络原创文学入围奖。

除了好好感受生活,还要在生活中追求思想的收获。

我曾经到上海青少年科技中心去聆听演讲。记得那位老师说,有人把中国的教学比喻为“四鸭”:一大早把学生送去学校是“赶鸭”,硬性传授知识是“填鸭”,到时候考试是“烤(考)鸭”,教出的孩子都很呆板是“板鸭”。我想,这些话虽然有些偏颇,但能引起我们对中国教学的深刻反省。

那位老师举例说,他曾经请来十个中国孩子和十个外国孩子,举行一场友谊比赛。老师给孩子们每人一个生鸡蛋,一些橡皮泥、橡皮筋、纸和胶水等东西,让他们把鸡蛋包起来,然后从二楼扔到草坪上,看看谁的鸡蛋不碎。结果,十个中国孩子扔一个碎一个,而外国孩子只有一个鸡蛋扔碎了。

差别怎么会这么大呢?

中国孩子感到无从下手,只能随便瞎包一通,然后把鸡蛋扔下楼去,那当然是粉身碎骨。外国孩子有的用橡皮泥把鸡蛋包起来,再用纸做成“螺旋桨”插在上面,鸡蛋在空中降落时速度就慢了,并且还是稳稳的;有的孩子先用橡皮筋做成“弹簧床”,再把鸡蛋放进去,鸡蛋掉到地上,那“弹簧床”就会反弹几下,速度因此减慢,鸡蛋自然也不会破碎。总之,十个外国孩子有十种方法。中国孩子并不比外国孩子笨,可为什么那次比赛却不及人家呢?老师说的很对,关键是缺乏创新能力。

听了那次演讲,我很有感触。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确实很重要。不能创新,往往因为脑子里有一种“思维定势”,不能进行扩散性思维。回到家,我就把感受一口气写了下来。这篇随笔得到了老师的赞扬。

(记者随想:不单要勇于接触丰富多彩的生活,更要好好感受生活;不单要好好感受生活,更要善于思考生活,这样,生活才能真正成为你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母亲的话

我们在学习上从不给马晶施加压力,也管得不紧。每天晚上,只问她作业做好了没有,不大问她成绩的好坏,成绩好坏都是她自己告诉我们的。成绩好,我们很高兴,关照她不要骄傲;考得差些,我们就对她说不要紧,下次好好地考。但我们告诉她,读书要靠自己,将来工作也要靠自己。要想有前途,只有把书读好。

她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作文得奖,这全靠她自己。

她心很静,能够静下来读书、做事。总希望自己做得比别人好,并且做事不达目的就不罢休。小时候,一次她看见电线插头有问题,就剪电线重新安装。奶奶叫她不要做,怕她触电,可她还是坚持到做好。有一次我们全家到桂林去玩,半路上火车到了一个小站,只停几分钟,她吵着要下去看看;我们不让她下去,她硬是跳下火车。结果火车开动了,是我们把她拉上来的,好悬哪。她在做功课,吃饭的时间到了,叫她出来,她非要做完功课才肯出来。

我们不指望她成为名人,只希望她能够考入一所好的大学,她自己喜欢的大学;只希望她比我们这一代好就可以了。

(记者随想:马晶的成功,还在于自己能够把握自己,把握生活。她的父母没有设计她的学习路线,没有安排她的课外时间,没有勾勒她的未来蓝图,马晶的船在大河里漂浮,全靠她自己在把握着航向。)

老师的话

马晶给我的感觉是有自信,不张扬,气定神闲。她写作有天赋,有思想,内心世界很丰富。马晶的得奖,我认为她是靠积累获得的。有的学生问我,学好语文有没有“定理公式”?我告诉他们,没有。学好语文要靠大量积累,这样才能摸索出规律;积累要靠看,要靠背。这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应该完成的。

但我认为她最大的成功不是作文上的,而是做人的成功。

她最大的优点是容易相处,肯帮助别人,没有功利心。我常要她做些琐碎的事,如在黑板上抄一段内容,誊抄毕业生登记表等等。这些事都要占用时间,可她二话不说,做得很认真。学校开运动会,许多高三学生不原因参加,怕影响学习。可马晶报名参加两个跑步项目。比赛那天,她跑100米,跑接力跑。事后其他同学告诉我,她那天正好身体不舒服,可她没有吭一声,尽管有充足的理由。我很感叹,当时有个男生,成绩很好,可就是不愿意参加比赛。

马晶如果有什么学习目标没有实现,她会从自身找原因,不怪别人。不少学生,往往过高估计自己,有了什么过错,就推说是老师的错,是学校的错,是家长的错,而他们自己没有责任。现在的学生很脆弱。

第8篇:读书感言怎么写范文

课之瑜,有专家精评,毋庸赘言;而课之瑕,却不能不有所指陈。

且看课例片段:

师:其实,这篇课文有一处在逻辑上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一处到底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用心找一找。

生:不好意思,我还没找到呢。

师:再缩小范围,就在课文的前两段找。

生:我认为,该是“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几句话。

师:请具体说说。

生:生在我前面、比我年岁大的人,不一定就比我先“闻道”啊。

师:好。“固”是什么意思?

生:本来。所以不能说“本来”,这话禁不住推敲的。

师:缩小了范围,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老师没有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大家就都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看来读书还不够认真啊。韩愈是大家,但并不等于他说的话都正确,同学们大可不必迷信。韩愈自己不也说吗,“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在这一方面有所收益。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嘛。①

那么,董老师的这一课堂教学环节究竟存在怎样的问题呢?

先来说说课文这一处的逻辑问题。

我的看法是课文中是不是存在逻辑问题,站得住站不住脚,不能根据一个字来生死予夺。

在董老师看来,因为“固”作“本来”讲,所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就有了逻辑缺陷,正像学生所言“生在我前面、比我年岁大的人,不一定就比我先‘闻道’”,似乎逻辑错误显而不易见罢了。其实,韩愈就是韩愈,大家就是大家,一个“固”字不仅没有造成逻辑错误,相反用得十分恰当。我们来看原文“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要准确理解他说的这句话,就必须前后勾连,完整理解,不能割裂开来,断章取义。“固”作“本来”讲,大家不会有什么异议。可是这句话分了两个方面来表达,前分句用“固”字强调人认识世界懂得道理的一般规律,即先出生的年岁大的人比晚出生的年纪小的人一般而言先懂得道理。先生先知,晚生晚知,这“本来”就符合人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但韩愈并没有就此否定先生晚知的特殊现象,这就有了后分句,“生在我后面的、比我年岁小的他懂得道理也有比我早的,我跟随他,拜他为老师”。后分句从晚生先知的角度补充肯定了先生晚知这一特殊现象,晚生先知与先生晚知,都体现了事物的特殊性,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整个这句话前后分句从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角度,非常全面地论述了“不管年龄大小,谁掌握道理就拜他为师”的择师标准,在语义表达上构成一种互补关系,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语义链,而逻辑上的周密则显示出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可谓严丝合缝滴水不漏。

其实,董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是非常注重整体理解的。这一点从他的诸多阅读教学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么,董老师是否因为对“固”字太过执着,忽略了整句话前后分句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使得阅读理解“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想恐怕是的。

这种执着与董老师设计这一课堂教学环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我想再来说说教学设计这个深层次的问题。

董老师为什么要设计并展开这一课堂教学环节呢?

还原课堂,这一环节出现在“把握文章论证思路”分析理解并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第二段第三层与第三段之间的逻辑联系之后。董老师的设计用意在逻辑教学上,这也可以从他的“教后感言”中得到印证。“做人要有点逻辑头脑”,现在的“中学生连起码的逻辑知识都不接触了,这是很不应该的”。见微知著,董老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忽视语修逻教学,过于弱化语文的工具性现象,意欲在教学行为上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称得上是用心良苦。

但是,请学生阅读寻找课文中的逻辑毛病,与上一环节阅读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根本不搭界。它既不是上一环节教学的自然延伸,也不是同一逻辑问题的横向展开,而是教师的有意生成,刻意为之,因而也就很容易少了七分科学,三分严谨。

董老师的设计用意还在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探究学习”上。让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对文本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董老师在这方面做了许许多多有益的探索实践。他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出的灵动思维和活跃思想完全能说明这一点。

然而,“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到底在哪里”“用心找一找”,这样的探究似乎有大海捞针之嫌,更何况“固”字本无事,先生自扰之。难怪学生们怎么看都看不出来,哪里是“因为韩愈是大家,学生敬畏有余,质疑不足”,又哪里是“因为读得不够细心和深入,从而没有发现问题”呢?所以董老师解决的办法,只能是缩小范围让学生搜索,而聪明的学生很能领悟老师的意图,很快就找到“固”字加以解释,并说明了这句话的所谓的逻辑问题。探究的结果最终赢得的只是其名而无其实,与探究学习的宗旨相去甚远。这恐怕是连董老师自己都不得不面对的教学现实。

教学需要执着,探究需要执着,执着没有什么不好。但过犹不及,过分执着就少了一些圆通。董老师在执教《故都的秋》时就出现过类似的教学情况。董老师问了学生这么一个问题:“作者在第三段开头写道‘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但是,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他却不着力写了,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特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这是为什么呢?”在董老师看来,郁达夫笔下提到的像陶然亭等这些名景因游人多而会是一种“吵闹的、拥挤的氛围”,与课文的整体基调“清、静、悲凉”不吻合,所以选择牵牛花等常见的与基调一致的东西来进行描写和寓情。殊不知,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只有在清幽静谧时才能观赏品味到,与清、静、悲凉的基调也是吻合的呀。

文以载道,课以明道。董老师要求学生不迷信权威的教育思想,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只是教育方法的运用在本课处理上还是值得推敲琢磨的。

以上对董老师课例的指瑕只是我的一孔之见,难免偏颇,敬请董老师等大家谅解。

因为,我爱董老师,但我更爱真理。

第9篇:读书感言怎么写范文

2009年,一段名为《中国强大的真正希望》的视频,被一位叫“kr209202”的网友到优酷网上,一时间被网友疯狂转载。截至目前,单在优酷视频网上,这段长达81分10秒的视频累计播放量达15万余次,被凤凰网、新浪网、腾讯QQ空间、人人网等国内知名网络媒体引用次数达12,440余次,这仅仅是引用次数,具体观看此视频的人数,更是难以计量!而这段视频的演讲者,就是郑强教授。

由于其学术造诣和文化影响力,郑强被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国内著名高校聘为客座教授。前不久,他受聘为长春工大客座教授,并为该校师生作了题为“文化、教育、修养、视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历史责任”专题报告。在郑强教授将近4个小时的报告中,爆发出掌声150余次,笑声50余次,收到献花3次……一位听众深有感触地用陶渊明的诗句评价他的演讲:此中有深意,欲辩已忘言。

从2009年到2012年,在三年多时间里,郑强的人气依然火爆,不减当年。

实际上,郑强在浙江乃至全国出名,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术成果。近十多年间,他在全国15个省市的高校、企业、部队、机关、中学、乃至小学和幼儿园进行了200多场的演讲。他的演讲与他所研究的高分子领域关系不大,但却涉及人才、科研、教育等与高校和人才息息相关的话题,他的人文报告尤其受全国大学生喜爱。演讲之外,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专心教书育人,连续三届荣获“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

由于敢于针砭时弊,他的多次演讲被网友整理成文字在网络上广为传播,他本人也由此被网民誉为“中国最牛愤青”教授。

2011年12月23日,在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本刊记者与郑强教授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

《高校招生》:网上有不少人说您足“浙大最牛愤青教授”,甚至还有人说您是“中同最牛愤青教授”,您如何看?

郑强:这两种说法好像最早都出自《中国青年报》。有人开玩笑地说,我被提拔的速度慢就因为这两个称呼。有时候我还是挺害怕别人这样称呼我的。

有些人会因为对我不够了解,就片面地就以“愤青”来定位我。好像我郑强就是一个“愣头青”,或见什么事、说什么都“愤愤然”。当然,我并不以为这两个有点“贬义”的称呼对我本身名誉有什么影响,实际上中国的许多大学生和年轻朋友把这两个称呼给我,主要的还是认为我讲真话,敢讲真话,讲了一些他们不敢讲的的话。在我的演讲中有一条我是始终坚持的,秉承的,是“爱国家”“爱家乡”“爱自己所付出的爱”。还有,我觉得自己身上带着点“川人”――重庆人身上的那种豪气、霸气和一些“匪气”,于是讲起话来姿态就不太文雅,你看我现在讲话的姿势不太雅观。有些人讲话文雅,我却不太文雅,个别用语也可能有点尖锐,所以有人批评我、质疑我,难道这能说明我是有问题的人吗?这恐怕有点片面吧,甚至不公正吧!?最多是成长的文化不同,语言表达的习惯和方式不同而已。我认为,仅凭一个人讲话的风格、姿态,去随意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以自己的好恶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是不对的,这是国人若干精神缺憾的典型表现。

“愤青”两字,既是对我所表达思想的一种描述,又是对我充满激情的讲话方式的描述。

我要特别感谢浙大的学生和中国的大学生送给我这样的称呼。我觉得没什么不好,反倒认为这是实实在在地描述了我对青年、对国家、对教育的思考,描述了我作为一所大学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所应该表现的责任。

《高校招生》:您被浙大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浙大老师”这一荣誉称号时,是什么样的感受?

郑强:实际上这个荣誉,在六年间,我连续荣获得了三次(编者注:这项评选每两年举行一届,六年就是三届)。但是第一届评选完全是源于浙江大学民间学生评选的(编者注:第一届“我最喜爱的浙大老师”活动由浙大学生会发起,充分表达了学生自己的声音,属于非官方评选。从第二届开始,由浙大校方组织评选)。对于此事,中央电视台连续多次对我进行采访,看重的就是我获得的学生的广泛认同。

要说获奖心得,我觉得对一所大学而言,教书育人才是一所大学对国家最大的贡献,它超过了学校的科技发明数量以及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数量。从这一点上看,我获得这个荣誉是我最珍视的,超过了我所获得的诸如“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奖”“长江学者”等称号的价值。在大学里,一个老师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那么这就是无尚荣耀的事情,我为此感到自豪。

《高校招生》: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他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才会获得学生的厚爱?

郑强:你看现在的高三学生受过那么多的煎熬,好不容易才考进大学。大学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以下三种服务才算是好老师,有这样老师的大学才算是好大学,如果一所大学没有达到这个标准,那么这样的大学不如不读。在大学,我认为要得以精神境界的提升、情感世界的充实、学习和知识要得以丰富这三点才是硬道理。

在一所大学,尤其是在像浙江大学这样的大学里,能够得到学生长时间的喜爱、拥戴,我认为自己做到了三点。第一就是要有真才实学,这不是靠吹嘘就能达到的,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里头你必须有真才实学。第二对学生要有真情相爱,这正是眼下大学最缺乏的东西。给大家说实话,我得到学生的喜爱,不是因为我比其他老师更有才学,浙大比我才学厉害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当然真才实学是一个充分条件,但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的感情。一旦一位教授的学术研究水平很高,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敬畏之情,很难让学生对他有亲近、热爱的感觉。

那么,拥有了刚才我说的那两个条件是否够格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呢”?不尽然。即便你有真本事,有这份爱,但是你不和学生接触,不和学生面对面是不行的,即使你和学生面对面了,你又不说话,或者没说两句话你就跟学生说“bye-bye”了,这也是不行的。所以,我提炼的第三条就是要和学生真情的交流以及掌握交流的本领。

对待学生要像子女一样

《高校招生》:前不久,您在福建师范大学演讲时,讲了一句话叫“老师对学生要像父亲对儿子一样爱”,怎么理解?

郑强:假设把你自己所有学生想成是你的儿子、女儿,那么你的感觉会怎样?每当我看到要被退学、开除的同学名单,我都会尽可能地去“挽救”他们。你想想,我的儿子前几年也在上大学,换做我是那孩子的家长,我该怎么想?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肯定不能让孩子就这样离开大学,被退学、开除的结局,是多大的可惜和损失啊。

不仅关心本科生,对于我带的研究生也一样。我记得有一个女学生因为妈妈生病了,她很着急,家里缺钱不知道怎么办,她跑到我办公室来哭。作为老师,我

该换位思考,我把这个学生的母亲当成自己的母亲来看,于是我就想办法把她的父母接到了杭州来,并找最好的大夫给他母亲治病……除此之外,我有不少学生一年才回一次家探望自己的父母,尤其是寒假买不着火车票,于是我就让他们登记,我帮他们买票。

平日,也有学校的一些学生来邀请我参加活动,只要我手头没事我都会去的,来者不拒。我就在想,我当年读大学的时候,是多么崇拜教授,现在一些大学老师官当大了,成了名教授了,就对学生十分冷漠,这是不行的。

我认为当下的教授都应该扪心自问,面对自己的纳税人

学生,包括这些学生的父母一一凭什么不用心去教书?如果教授不给学生多上课,那么他们算是什么呢?

实际上,当下社会许多教授是以当“研究者”为荣的,不知他们花了多少纳税人的钱去做所谓的“研究”,而没有去为学生上课、去传授一些有益于学生成长的东西。这是值得思考的!

当教授,传授知识也传播良知

《高校招生》:作为我国材料化学研究领域的专家,科研之余,您的《教育为谁服务?》这次演讲影响很大,在其中您对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读,内容鞭辟入里,为什么会有空去做这样的探究?

郑强:我完全是出于一名教授应有的良知才去做这件事情的。有一部电影叫《高考1977》,在咱们杭州的首映式就放到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看完了这部影片,我掉泪了。回想起来,我发现高考上大学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1997年,我就参考了,虽然考上一所大学,由于我还是高一在读学生,直到1978年我又考了一次,才最终考上了浙江大学。

我仍然记得当年高考的情形,我住在重庆沙坪坝郊外的化龙桥,要徒步走到市中心的重庆八中参加高考,因为路程太远,上午的科目考完后,中午根本没有时间回家吃饭休息,自己就坐在路边啃几个冷馒头。

但是看完那部电影,我虽然感动,但一点都没认为当时的生活困难是痛苦。相反,提到痛苦我更多的是想到现在。当下中国,在各行各业中处于领导位置、处于中流砥柱的人们大部分都来源于77、78、79这三届参加高考的学生,我就在想他们是怎么牛起来的?我是怎么牛起来的?

原因很简单。多亏了当年教我们的那些大牌教授,多亏了他们对学生的倾心教育。当年的那些好老师都是以“教书育人”为第一根本的,他们根本不把自己个人的升迁发展看得那么重。

当下社会,很多教授是以“出人头地”为目的,以自我为中心,许多大学教师也把当上院士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更有一些教师当不上院士,就想当“长江(编者注:长江学者)”,当不了“长江”就想当“杰青(编者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反正大家都想当。试看这些荣誉,究竟有哪一项是靠用心给学生上课而评选出来的呢?没有,一条都没有!

《高校招生》:在演讲的过程中,您敢于说真话;在生活中,您能体察旁人的困难,并给予帮助;能携手市民声讨电信公司,并为市民争取正当权益。这种敢说敢做的魄力是否与您骨子里的重庆人的直爽性格有关?

郑强:是的,这毫无疑问。我出生在重庆,也在四川大学读过硕士研究生,前几年川大校庆的时候还邀请我这个校友写一些感言。在感言中,我就说了,川渝地区的文化就赋予了我一种敢挑战、敢担当、敢负责任的这么一种性格。

《高校招生》:您曾在日本京都大学读博两年半,是否有许多刻骨铭心的经历?

郑强:我觉得在日本留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事情是,如此小的一个日本,科技教育如此之发达,他们的国民是如此之爱国,一个根本的原因和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他们的教育工作者、历史学家、知识分子甚至是政治家特别懂得教育自己的国民去珍爱自己的国家。他们做事一丝不苟极其认真的态度,给我极大地震撼。

浙江大学情未了

《高校招生》:您本科毕业于浙大,研究生求学于川大,工作又回到浙江大学,您与浙江大学很有缘分?

郑强:浙大是我最初的母校。我觉得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受高等教育的阶段,实际上是在大学本科。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要认母校的话,主要还是认读本科时的大学。

虽然目前国内有三所大学都给我授予了杰出校友的称号,这是因为我本科阶段在浙江大学读,研究生在四川大学读,出国读博前,又在东北师范大学学了一年的日语。选择回浙大任教也是出于对母校的深厚感情。

《高校招牛》:在您眼中,读本科时的浙大和如今眼中的浙大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郑强:有区别的。我读书的时候浙大建筑还没有现在这么富丽堂皇,我读书的时候是在浙大老校区。但一所大学之所以好,或者被称为百年老校,这都是需要有文化的积淀的。比如浙大,现在对外宣传的那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古建筑都在玉泉老校区、之江老校区、华家池老校区和西溪老校区。

那么现在的浙大和以前的浙大是靠什么来维系的呢?一个被普遍认同的、不能以文字具体表达的就是我们浙大的“求是”校魂。“求是’校魂的根本目的就是创新、进步。

它教育师生们要发扬“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孳孳为学,互以敦晶励行相勉”“不应沾之于贪权功利为满足”,以尽“一己职责”的学风。

《高校招牛》:有媒体把浙江火学评为“中国最具诗情画意的大学”,请您解读一下。

郑强:准确地说,这个荣誉应该授予给咱们的之江校区。由于浙大处在被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秀美的地理环境无疑给大学平添了不少气质。在校园里,无论楼房、小桥、溪流都充满着江南的秀美。

我认为浙大之美不仅体现在她有江南秀美的自然风景,更在于她着百年办学传承下来的人文底蕴,当二者交汇相融,可以想象这是何等的景象?那真可谓是百年的垂范啦!

当你来到浙大求学,生活在其中,一旦被浙大“求是”校风熏染,那么整个人的气质就会不同。详细来讲,浙大的“求是”校魂体现在两点:一就是坚忍不拔的精神。在抗战年代,浙大屡迁校址,跋涉几千里地不改校名,依然弦歌不辍,这直接体现了浙大坚韧不拔的办校精神;第二点就是浙大的学生很坚韧朴实,不张扬,不浮华。当然学校这种朴实的气质也是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的。她不在北京、上海这样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浙大从诞生开始就不是为了培养官员而兴起的。因而她不应该去追求像北大、清华、人大这样的去培养社会顶级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所以有些时候,我就讲浙江大学就是一所培养“科技兴国”“教育强国”的人才摇篮。

《高校招生》:在浙江大学35个同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理工科专业有31个,文科专业只有4个,这是否可以理解为浙大是一所偏理工科类的大学?

郑强:实事求是地讲,这是事实。但这种现象不符合我们浙江大学远大的理想,我虽然是一名理工科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教授,我并不希望看到浙江大学文科薄弱,要发展成为一所世界一流和中

国最顶级的大学,浙江大学的人文学科的发展和布局,还远没达到我们理想的状态。学校还有很多的路要走,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学科、专业的弱或强都是相对的。比如我们学校开办的人文社科基地班实力是不错的,如果要把我们的一些文科专业拿出去和其他大学对比的话,肯定有不少学校不及我们。在丈科方面,除了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新闻学这四个国家特色专业外,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教育学、英语(三个专业方向)、对外汉语、经济学等文科专业都不错,也值得大家选择。

《高校招生》:浙江大学在国内名气很大,但许多考生并不知道,浙大因什么而知名,以什么而富有特色?

郑强:我觉得以下两条可以说明,第一是浙大悠久的“求是”学风和良好社会声誉。第二就是强大的综合实力,浙大在“理、工、农、医、文”等多学科全面崛起,具备了全能冠军强大的实力。目前国内大学实力的较量,就好比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要夺冠一样,单项冠军固然是冠军,但可别忘了还有全能冠军,我认为国内某些大学排名机构把浙大排到全国大学实力排行榜的第一名,浙大当之无愧。打个比喻,几个同学参加考试,数理化你可以考满分,但是你语文、英语考得不好,甚至是零分,你的总分能高吗?!目前国内有非常好的大学如北大、清华、复旦等和浙大比,他们也有考零分的,那就是农科。大家也千万别以为农业科学就是下农田劳作,实际上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衣业学科的重要性和地位日益凸显,它事关人民社会、社会发展、国家安全。浙大不仅有农业学科,而且有强大的农业学科。浙大参加综合考试,没有得零分的,也几乎没有低分的。在这里,我也特别想强调一句,就大学的优秀与否、大学的声誉而言,量的衡量评价是需要的,但简单地用量来衡量评价既不完全也不合理。我更倾向地认为,有特色的大学就是好大学。

爱专业就像爱自己的生命

《高校招生》:您说,在大学里“爱自己的专业要像爱自己的生命”,但现在许多高三学生刚进入大学就想转专业或者读完一学期后想转专业,您怎么看?

郑强:对于这种现象,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目前大学录取主要是参照高考分数,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所以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被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大学或专业里学习。另一方面,由于考生高考志愿填报设计得不够合理,也容易产生这个问题。

但是我们也得防止另外一种倾向,当我们给予学生无限的选择专业的空间时,我们发现这样的“无限”的专业选择自由让学生无所适从。在选择专业时,考生两眼都选花了,为什么呢?这其中的原因除了考生自己无法判断专业好坏之外,另一个就是社会舆论对考生专业选择心理的直接动摇。

旁人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就以同一个班的同学为例,只要班上那个优秀的同学报了一个专业,另外的同学也跟着报,觉得自己不报没脸面,这就是跟风!

所以我现在更多是给学生讲,所谓对专业的爱除了发自内心的喜爱之外,对专业的爱也是可以培养的。为什么我们看到一些老科学家对某个专业矢志追求、为之付出终身。教授们熬夜太多,花在实验的时间上太多,这些日积月累的付出和劳动,于是他们越发珍惜来之不易的研究成果。所以我们对专业的热爱不是凭空的,如果你根本没去跟专业“touch”,去深入了解它,如何能产生爱呢?

《高校招生》:有无好的办法解决好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