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门三父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池莉 亲情 冲突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数千年来的农耕文明形成了家国传统。家庭在人们心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古至今,中国社会一直强调慈孝并举,即父母对子女要“慈”,同时子女对父母要“孝”。父母慈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慈爱要求父母以仁爱之心照料、抚养子女,同时严格要求子女,对子女承担起抚养教育的责任。父母对慈爱既是出于一种本能和天性,也是社会道德长期教化的结果。父母抚养、教育子女的美德,表现在“抚养”方面,即在子女未成年之前,子女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作为父母首先应为子女身体上的发育成长尽可能提供物质生活条件。慈爱绝不仅仅在“养”,更重要的是“教”。教育子女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其形式和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及社会化进程。①
在池莉小说中,家庭伦理淡化,父子关系、母女关系紧张。可谓“父不慈,子不孝”。《所以》中的母女关系很糟糕。在叶紫的眼里,母亲疼爱长子和小女儿,却很少关系她。叶紫每天承担着家里的洗衣服、做家务等工作。当叶紫快要高考的时候,母亲才让她暂时不做家务,专心复习参加高考。叶紫认为母亲眼中的儿子是家里的顶梁柱,对其充满希望。父母喜欢漂亮的小女儿,在叶紫的眼中这个妹妹很被骄纵。叶紫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想要想尽一切办法逃离家庭。当遇见高大帅气的、家境不错的男生对其表白时,叶紫感觉这是一次逃离家庭的机会,闪电般地恋爱、结婚。因为对彼此缺乏了解和宽容,这次婚姻最终以失败告终。此后,叶紫又有了两次婚姻。这两次的婚姻也常常遭遇困境。而每次她遇到婚姻困境时,向她伸出援手的并不是父母,而是他人。这个和叶紫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李阿姨让叶紫找到了母亲的温暖。叶紫母女之间的冷战持续了叶紫一生。笔者认为,这种不和谐的母女关系并不是一个人造成的。叶紫和母亲都有责任。叶紫生性敏感多疑,她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却不善于表达。她在内心深处是自卑的。在她看来,哥哥是长子,理应受到父母的关注。妹妹长得漂亮,也会讨得父母喜欢。她对自己不自信,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哥哥和妹妹。在这样的心理下,她强烈的自卑转换成对父母强烈的亲情渴望,她希望能靠父母给予她过更多的偏爱。但是,不善表达的性格使得父母并不知情。她对父母的失望转换成对他们的冷淡。父母的忽视更加重了这一想法。于是父女、母女关系持续恶化下去。成年后的叶紫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在小说中,读者基本看不到叶紫为父母做过什么。叶紫一味关注自己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却从来没有换位思考过,没有主动关心过父母,对父母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她的父母也不甚称职。她的父母忙于生计,很少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变化。如果及时发现叶紫的情感需要,叶紫会在以后的生活中走的更顺利一些。在当代家庭中,这样的现象很是普遍,池莉把它们忠实地记录下来。
《不谈爱情》和《你以为你是谁》中的父母与子女失去了相互之间的尊重,家庭不是享受人伦之乐的地方,而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吉玲的家庭总是充满火药味,父母和儿女之间总有一种较量,以打击对方来提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吉玲的母亲宣称自己从未当过。女儿却恼火地说“胡说八道”。母亲“只管嘿嘿地笑”。在家庭中,母亲没有原则地讨好女儿,来减少女儿们对自己的攻击。女儿常常无所顾忌地冲母亲发火。父亲更是女儿们的挖苦对象。女儿们全都讨厌父亲,公开地称他为“鼻涕虫”。陆尼古陆建设父子几乎见面就骂,不顾父子亲情。陆建设整日游手好闲,靠投机取巧、诈骗钱财发点小财。当被质问诈骗时,陆建设矢口否认。父亲陆尼古破口大骂:“这小杂种!有人亲眼看见的,说得出时间地点,你还鸭子死了嘴巴硬!”陆建设也不甘示弱,反唇相击:“他妈个!谁看见的?你们说是谁看见的?我倒希望三人对六面,让他好好看看我。”②在这里,父子之间的争吵似乎并不能解决问题。父亲的责骂偏离了关系儿子的目的,而更像是一个有着强烈表达欲望的人,在得到了发言的机会后,毫不犹豫地展示自己的口才。儿子不敬重父亲,恶语相向,在做错事情后没有一丝愧疚的心理。在传统家庭伦理淡化之后,父子冲突父亲没有原则的责骂加重了儿子的逆反心理,儿子狂妄的态度也激怒了父亲,父子之间的冲突就这样恶性循环下去。
池莉小说中两代人冲突,跟五四时期的进步青年儿子和封建卫道士父亲的冲突不同。池莉展示的两代人的冲突,是希望从传统伦理道德中找到良药,用传统伦理中父慈子孝的道德要求规范新时期的亲子关系。
注解:
① 罗晶:《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及其现代转换》[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② 池莉:《池莉近作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页。
参考文献:
[1] 池莉.口红.江苏文艺出版社[M].2000.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四川 徐秉政)
1994年以来的连续三年的全国普通高考语文试题,充分体现了《考试说明》中“按照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促进中学教学的原则,突出对语文能力的考查”的精神,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学习的实际能力和应该具备的语文水平,框架稳定,内涵丰富,不偏不怪,层次分明,标志着高考语文命题日臻成熟完善,对中学语文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其意义是不容忽视和低估的。现根据布鲁姆“知识及知识运用”的有关分类标准,从记忆辨识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四个方面,对高考语文试题的能力考查所坚持的原则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记忆辨识能力的考查,坚持了多向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记忆辨识能力的考查,一般包括字(词)的形、音、义辨正,文学文化常识的记忆,名言名句的默写填充等。从分数分布来看,语文试卷共150分,在除去作文60分外的90分中,这类试题一般为10分上下,占90分的10%左右。
记忆辨识能力的考查目的在于考查考生扎实掌握语文有关基础知识,再认、重现语言现象的能力。但从近三年的语文试题情况看,记忆辨识能力的考查题目涉及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层次、思维的容量,已不再是较为浅层次的和单一的,单纯记忆的考查已被淘汰,考查点增多,辐射面很宽,注重对语言现象的本质理解,注重于综合考查考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例1、(1996年卷1题)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绮(qǐ)丽 箴(jiān)言 乳臭(xiù)未干
B、擂(lèi)台 皎(jiǎo)洁 卷帙(zhì)浩繁
C、戕(qiāng)害 璞(pǔ)玉 塞(sài)翁失马
D、踪迹(jì) 姊(jiě)妹 载(zài)歌载舞
这道试题考查字音辨识,正确选项是B。此题要求很高,多方位地综合地考查了考生的多音字知识(臭、塞、载)、古代文化知识(箴、璞、帙)、日常生活知识(擂、姊)、容易读错的汉字知识(绮、皎、戕)等,试题具有相当的难度和广度。
例2、(1995年卷9题)“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这道试题考查文学常识记忆,正确选项是B。试题新巧,诗句提供了三个信息: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与峨眉山有关,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只有B项。这道试题记忆范围很大,12位古代文化名人,上自汉代,中跨三国,下迄唐宋;既有史学家,又有诗人,还有散文家。考生既要明身世,还要知籍贯,多向辐射,强化了试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
例3、(1994年卷20题)写出下列各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三句):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张杨的《向日葵》用130分钟的长度跨越了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描述了北京一个平民家庭中父子之间从矛盾、对抗到和解的故事。与《孔雀》、《青红》中非常独特的个人和时代记忆不同的是,《向日葵》所表达出来的个人印记却有着普遍意义,中国的大部分家庭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向日葵》之所以能够触动每一个人的神经,不仅仅在于它讲述的故事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这部影片所运用的结构以及结构和摄影镜头之间的融合恰如其分地承载、烘托了这个故事。
一、完美的三段式结构
电影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却不是把整个生活都搬上银幕,它需要对生活进行浓缩、提炼、加工,抓住最吸引人的“点”才能够打动观众,这就是结构的功劳。如果一部电影不讲结构,平铺直叙的从头放到尾,观众会觉得枯燥无比,从而转移掉自己的注意力。美国戏剧电影理论家劳逊说过:“电影的结构是为了满足主题的需要。”在一部电影中,结构的最终目的是要突出故事内容的主题,对所发生过的事情像裁剪衣服一样进行组织、安排、取舍。
《向日葵》讲述了30年内发生的故事。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里,要讲清楚一个平凡家庭父子之间的摩擦和碰撞并不容易。所以,导演张杨截取了3个特殊年份――1976年、1987年和1999年,运用三段式的剧作结构,通过独立但又内在相连的3个点,由点及面地展示出一家人,特别是父亲与儿子之间关系纠葛。
1.童年的排斥。《向日葵》的开场极为简练,它用两场戏交待了儿子――“张向阳”的出生和抓周,然后,时间便跳到了1976年的夏天。这一年,父亲从干校回家,闯进了儿子的童年生活。儿子对于父亲没有任何记忆,他本能的对这个母亲让他叫做“爸”的陌生人开始了排斥。归来的父亲因为自己绘画理想的破灭,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正处在活泼、调皮、好动的童年时期的儿子却屡屡因贪玩逃离画笔的束缚而受到父亲的惩罚。当父亲阻碍了儿子去看露天电影后,儿子甚至准备用缝纫机的机针毁掉自己的手。当第一段结束时,母亲非常欣慰地看着父子二人的温存,其实只有这父子二人才知道,儿子那只被炮仗炸伤的手并不是偶然,二人的关系就像平静的河水下面是暗流涌动。
《向日葵》的第一段安排在1976年,它将历史的大背景悄悄隐藏在平凡人家的日常生活当中,唐山大地震、逝世、粉碎“”等等事件,均在一家人及周围的邻居一言一行之中表露出来,因此,影片既避免了虚假的宏大叙事,又加深了观众对影片的心理感触,尤其是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父亲”们。这样的背景处理将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全部表现出来,显得真实而又不失分寸,其实历史原本就是这样,它就在我们的不经意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悄悄地行进着。比如,唐山大地震的余震波及到北京这一场戏。影片将它处理成儿子因为被责打而偷偷爬上房顶,父亲和母亲四处找寻不见,当地震余波袭来之后,儿子从房顶跳下落在父亲的怀中。父子二人刚刚经历了一场矛盾冲突,又因为余震的缘故而抱在一起,这样就很好的将历史背景和日常生活揉合在一起,使得重现历史事件时不显得突兀,还加深了观众对于父子二人这对“欢喜冤家”血浓于水的理解。第一段还有一些细节让入感动。儿子的小猫丢失了,父亲在笔记本上画出了一只会“动”的小猫送给儿子,只要用手翻动书,小猫便动起来,这正是那个年代孩子们玩的自制动画片,显示出浓浓的怀旧气氛。
第一段所处的季节正是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阳光灿烂,也预示着在阳光的照耀下,童年的儿子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并未激化,甚至在二人在某些段落还很融合。比如父亲去追被风吹入小溪中的衣服,儿子在水边一觉醒来发现父亲不在,终于第一次大声的喊出了“爸”。正是基于这些琐碎而详尽的细节描写,使得影片带有一种虽有矛盾但不强烈、虽有冲突但很生活化的基调,为第二段中的矛盾激化做出了铺垫。
2.青春期的叛逆。影片直接跳到了1987年。这时的儿子正处在青春叛逆期,他充满着幻想,厌倦绘画,一门心思想着做生意挣钱。父亲和母亲这个时候也正处在人生最烦躁的阶段,工作不顺心,房子分不下。儿子逃学被发现,父亲便将他带在自己身边,天天督导他练习绘画,但儿子还是找个机会溜上了火车,准备和朋友一起下广州却又被父亲发现。儿子的女朋友怀孕了,在儿子不知情的情况下,父亲将其带到医院流产,最终导致了二人的矛盾激化。
第一段父子二人因为画画出现矛盾,这条线索一直延伸到第二段里,进行得比第一段更为激烈。上个世纪80年代末,许多新生事物涌入大众的生活当中,父亲一辈人排斥,儿子一辈人迎合,正好走向了两个极端,他们之间的缝隙越来越大。第二段结束时,父亲去找儿子,二人在后海的冰面上一跑一追,寓意着父亲一直要将儿子纳入自己设置的轨道。当父亲掉入冰窟,儿子虽然心里还在怨恨着父亲,但还是伸出手去,将父亲拉上了岸,父亲说:“你跑不掉的。”因为无论任何事情都无法改变二人之间的父子血缘关系,也许父亲的脾气太倔,教育方法不对头,但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儿子能够生活得更好。这一点,儿子明白了,所以,他终于伸出手去,拉上了父亲。
第二段的场景一直处在冬天,与第一段的夏天产生强烈的对比,这也从侧面凸现了二人的关系如同是冬天里的坚冰,必将走向矛盾的最顶峰。当儿子将父亲从冰窟中拉出来之后,第二段故事戛然而止,他们之间的矛盾到底如何解决,这里并没有给出答案,给观众心里造成一种期待和悬念,由此进入到第三段。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命活力
初中语文是一门应用广泛、接近生活、内容最富多彩的一门学科,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组织者,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和谐对话,和学生一同分担成功的快乐或失败的教训,让语文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现代生态课堂。生态课堂既是理想课堂,又是全新的教育追求。教师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引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教学的实施者变为新课改的开发者。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初中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下面就谈谈自己对初中语文课堂师生角色有效定位的肤浅看法。
一、构建生命课堂,发挥教师引导者作用
1.音乐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初中语文生命课堂是一种柔性课堂,其生命性主要表现在课堂内容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生成性。利用音乐导入新课,能够使学生自主愉快地参加教学活动。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积极地酝酿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让语文知识复活。把语文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给学生鲜活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当优美的音乐响起时,画面上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饱经风霜的老人远去的背影。此时,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许多同学不由自主地跟随音乐唱起来: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歌中那个熟悉的身影,就是父亲。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送别,依依不舍,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是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真实写照。父爱如细雨,润物无声,深沉无言,却在你的灵魂深处为你撑起一片绿荫;父爱如松树,他用那高大而粗壮的身躯在风雨飘摇中,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像一首柔柔的曲子,淌过子女的生命,又像一本厚厚的书,细细品读之后,才能领略它的博大精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脍炙人口的散文《背影》吧,去聆听父爱的呼唤,感悟父子情深。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情境中接受了新知,积极性高涨,兴趣盎然,发挥教师的引导者作用。
2.营造氛围,张扬学生个性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以动情的朗读营造课堂氛围,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朗读要花样翻新,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初中语文课本,选得课文大多是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在朗读中,学生兴趣十足,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朗读前教师可提出由于理解课文的问题:本文写了几件事或有哪几个人?文章由几个场面组成?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设置个性化的朗读,齐读、单读、对读、分角色读、竞赛读和朗读表演等方式,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领会文章的主旨。使学生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如:教学《春》时,教师让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轻轻地吟诵课文,尽情地玩味,反复地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意义。进而要反复朗读,读出重音、节奏、韵律、感情意境。多样化个性朗读,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二、实现生命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自主学习,焕发课堂活力
自主学习是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也是学习能力形成的标志。初中语文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学习的自,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强调体验与兴趣相结合,课堂活动与创造活动结合,使课堂由“死”变“活”、由“静”变“动”,继而由“教”的课堂变为“学”的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焕发课堂活力。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教师设问:在处理案子时,奥楚蔑洛夫作出六次判决的根据是什么?他有怎样的性格?(善变)在学生读文后师追问:他变来变去,有哪一点是不变的呢?“见风使舵――变色龙”。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文本中找到了答案。
2.合作探究,彰显语文魅力
合作探究是让学生们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学会接纳、赞赏、分享、互助。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彰显语文魅力。如:教学《再别康桥》时,教师简介徐志摩的生平,展示康桥的实景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对《再别康桥》产生印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的关键词适当点拨,体会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利用小组学习重点感悟文章的写法,诗中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你能发现《再别康桥》的“三美”是如何体现的吗?让学生低吟浅诵,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智慧的启迪,焕发课堂生命力。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时空,使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参考文献:
在当今科技发达,激烈竞争的今天,多数人往往重视竞争,名利,地位,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忽视了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忽视了被别人感动,忽视了去感动别人.感动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是拉近心灵之间距离的绳索,是为生活添色彩的颜料.我们生活中就缺少这种颜料,缺少这种用心调出来的颜料.所以我要大声说:"生活需要感动."
学习生活中需要感动.有时候,老师的一句问候,一份关爱会让一个要误入歧途的学生重新找回自信,重新回到学业上来.我自己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升了初三,又增添了一门新的课程-化学.说实话,我对它这种研究分子,原子,离子....一队"子"的学科没兴趣.所以我一上化学课就好象在听天书.化学的第一次测验我就不及格,化学老师找我谈了话,文物我考不好的原因,还耐心地给我指出缺点,认真的给我讲我错的题.我立刻就哭了,我对不起化学老师,对不起老师对我的关心,我不值得老师细心的个我讲题....从那以后,我就喜欢上了化学,我喜欢上了分子,离子..我更喜欢化学老师,是她用一颗圣洁,真诚的心感动了我,是她挽救了我,没有放弃我.我都想好了,毕业是我会对她说:"老师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家庭生活中需要感动.感动会让一对互不理解的父子化敌为友.社会生活中也需要感动,感动会让社会多一些好人,少一些坏人.
如果生活中没有感动,怎么会有这么多重新振作的学生,如果生活中没有感动,怎么会有这么多破碎后有复合的家庭,如果生活中没有感动,怎么会有这么多善良,热心的"坏人"!!所以我说:"生活需要感动."
秦统一中国后,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开凿的都江堰工程,以“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哲学,成就了成都两千年来旱涝无忧、天人合一的生活美学,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发挥着神奇的功效,泽被着天府之国。到三国时期,成都更作为蜀汉政权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庞统、蒋维等蜀汉文臣武将齐聚此地,《三国演义》的历史在这里,就是连环画似的“真人秀”。而到了唐代,成都改称“益州”,商贸繁荣,与扬州齐名,称为“扬一益二”。宋代成都印刷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杜甫的著名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生动地描绘了成都当时作为长江上游重镇和西南经济文化中心商贾如云、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
在唐代,李白所感叹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其实也间接地说明着,成都作为中国内陆之城的安稳与牢固。避“安史之乱”的唐玄宗,避“黄巢之乱”的唐僖宗,都曾借过蜀道以避兵变,都曾暂据成都以求安全。与唐代皇室同宗的道教,也在成都兴盛一时,青城山的道士们正是借唐玄宗的一纸御笔,明确了“道教名山”的地位。当时,成都远郊一带的青山幽谷之中,随处可见仙风道骨的修道者,休养闲乐之风开始弥漫天府。
到宋代,以“眉山三苏”为代表的苏洵、苏轼、苏辙的苏氏一门文豪,飘逸潇洒的文风、浪漫不羁的人格,无不影响着成都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聪慧达观的成都人开始寻求超脱世俗功名之外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可以上溯至汉代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为爱情弃官职抛家业,当垆卖酒也幸福;这种生活方式,可以上溯至唐代的李白与杜甫,前者斗酒百篇称诗仙,后者千秋文章称诗圣;宋代的成都人还可以追随坡一门三文豪,且饮且歌且安逸,且乐且闲且诗意。
在元明清三代,成都依旧繁华,富甲西南。成都人过着安逸的生活,将休闲进行到底。大街上、小巷中;城门内外、小镇前后,处处都洋溢着自我感觉良好的成都人;一碗盖碗茶、一桌麻将牌;一场老川剧,一夜龙门阵,都是成都人自己的幸福好时光。成都这样一座五千年天府之都、两千年和谐之都,延续着历史赋予的优越与底蕴,秉承着地域赋予的润泽与闲适,成都人自得其乐,自问自答着那份自己评分的幸福试卷。
关键词:培养;小学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171-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粗浅探究,略谈个人的看法。
一、自由主动选择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
培养学生自主性就是给孩子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有舍弃,敢选择,说明学生已迈出了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宽容的心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鼓励学生自主选择。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似乎总让人觉得过于开放了些,但笔者认为,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每个学生的影响是深广的,也是多元的,学生理应有自主选择内容、表达赏析的权利。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空间是开放的,他们理应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有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的自由。因此,平时我们要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中描写了漓江水清、静、奇的三段文字,从结构上看是基本相同,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认真地读,细细地体会,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几句或一段有感情的朗读,在这其中,我不断激励,表扬学生,他们不但体会到了内容、文字的优美,更感受到了自主选择和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又如《海滨小城》这篇课文分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了小城的庭院美,公园美,街道美。教学时,我把整篇课文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无论学生选学了哪一部分的内容,他都能从中体会小城人的勤劳,智慧,善良。古人尚知挖十口浅井不得一口水,不如深挖一口井,何况我们呢?这样,学生在教学中不再是消极的受教,而是主动地探求,探求能力得到培养,基本学习能力与积极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二、充分展示自己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学生有了个体体验,老师要提供他们展示的舞台,为他们动口、动手提供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各自施展才能的天地。
例如:教学《爬山》一课时,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引出话题: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能告诉我爬山时的感受吗?这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每个同学都畅所欲言,于是我抓住时机,话锋一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跟爬山有关,文章中的父子在爬山的过程中还悟出了许多的人生道理,看看大伙爬山时的感受跟这对父子是否一样?这样,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急切地要求阅读课文以了解决他们与文中父子爬山时不同的感受,对于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以集体的智慧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读完后,我让学生汇报阅读成果。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三、良好探究氛围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
教学中,我们应该建立建立平等对话、 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探究氛围,提倡“童言无忌”、“思维无”,让学生想象驰骋,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当学生提出独到见解时,老师要极力地表扬,让学生都能愉快地表达,让每位学生都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要给每个孩子多鼓励, 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俯下身子, 放下架子, 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促进者。如做到教态亲切、情绪饱满、多表扬, 对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导, 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等。
《眉州》
长公实忠孝,笔墨乃游戏。
宋诗多拘儒,惟公有生气。
乡人自昔夸汉京,我今一笑皆平平。
子云相如文士耳,安敢与公争大名。
因公爱眉州,便觉眉州好。
公之灵光满天地,眉州也是泥鸿爪。
君不见城西纱行,旧居改作新祠堂。
行人题壁多于草,执此求公公转小。
《栾城眉山书院》
赵郡栾城古,三苏有旧乡。人奇家亦好,文在死无妨。
瘴海花猪肉,眉州纱谷行。大名垂宇宙,随地见祠堂。
入蜀何年事,三峨赖此行。弟兄名父子,忠孝古人情。
健笔过先世,斜川喜后生。一门无俗物,真是举家清。
《嘉陵丙辰腊月十九日为东坡先生生日设祀稚存属摹先生画像并题长句纪之》
写真何处香髯苏,点笔聊摹笠屐图。我为乡人夸坐客,公留生日醉狂奴。
文章事小功名大,忠孝心长意气孤。七百余年前后辈,玉堂清梦未应殊。
《稚存寓中写东坡先生作生日之明日……题一律属田桥和之》
文光可止照峨岷,再拜先生画里身。同似泥鸿还隔代,能逃魔蝎定何人。
诗才磊落难为继,醉眼模糊易写真。一笑又输君胜我,眉州亲切故乡临。
《东坡笠屐图》
须鬓苍凉异代看,古人风骨本高寒。纵横奇策才终累,忧患余生遇转安。
海峤漂流原噩梦,村农谈笑亦清欢。乌台旧案分明在,欲写新诗下笔难。
《感事为坡诗下一转语》
无灾无难不公卿,才算平安过一生。细领痴聋真妙处,始知愚鲁即聪明。
《常州怀苏文忠公》
颇仙缥缈隔红尘,想象名禅偶见身。忠孝真诚宁放逐,文章嬉笑亦经纶。
买田阳羡青山老,沾酒兰陵玉碗新。回首大峨舔碗里,此中曾有未归人。
《苏文忠公生日……设祀即席口占》
烛花香影拜颇仙,生气隆隆七百年。恨与荆舒争没世,笑凭江水誓归田。
泥鸿先我来流窝,觞豆随人遽结缘。看彻幽明此何日,彭殇一过总徒然。
《东坡雪浪斋铭拓本为颐圆通政题》
坡仙掷笔凌风去,七百年留丈八盆。照眼墨蛟蟠大壁,飞空雪浪想灵根。
文心我惜人千古,乡思谁谈蜀两孙。梦绕离堆铭炮石,相招同有未归魂。
提及苏轼的诗句为:
吾兄过南海,今复来眉州。
前身果坡老,我必苏子由。(《出江口》诗草卷八)
岭海妙能恢壮志,韩苏好不在诗名。(《送亥白之粤东》诗草卷四)
东坡西阁吾兼爱,欲就诗魂与唱酬。(《早秋漫兴》诗草卷四)
醉中颇爱东坡语,世上从无不好人。(《佛前饮酒浩然有得》诗草卷五)
不知宋玉是何人,敢造梦呓天宫。
楚人妄语蜀人辟,二苏兄弟真英雄。(《壬子除夕与亥白兄神女庙祭诗作》诗草卷八)
学制坡仙真一酒,醉骑蝴蝶到华胥。(《自题小游仙馆》诗草卷十五)
船山高祖张鹏翮曾题眉山三苏祠“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船山也对三苏父子极尽赞誉。他论三苏父子的诗歌共有十首,除一首专论苏辙外,其余九首皆论苏轼,并兼及父苏洵。一般来说,用笔的多少反映了诗家的取舍,张问陶以9首诗歌专论苏轼,足见东坡乃历代作家中至为张问陶所推崇者。
性灵诗重写真性情,张问陶对苏轼的家国情、乡情、亲情都予以高度赞誉。自古以来,忠孝义节,被视为百行之冠。苏轼关注朝政民生,政治上见解独到,怀着对国家的忠义,多次上书论朝政得失,不肯阿谀奉承,一生浮沉于残酷的党派之争中,宁遭放逐亦不改初衷。身陷囹圄,还高声吟唱着“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其一意孤行,足见其忠孝心长。“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在其《山谷集》里,论先生书法与人品的内在关系时,谓其“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逼近于“浩气贯长虹,忠义填骨髓”之境地。张问陶曾以东方朔上书四十四万言为楷模,立志“为天子大臣,上书继臣朔。”他赞苏轼“忠孝真诚宁放逐”、“文章事小功名大,忠孝心长意气孤”、“忠孝古人情”等诗句,皆注目于其对国家的忠义之心、对黎民百姓的至情至义。此情此义,无人堪追。
张问陶也将苏轼对亲人的情义作为评论的内容。二苏兄弟不唯文学上珠联璧合,在政治上、日常生活中也相依为命。他们以文采议论为华,以孝友谦慈为基,共同奏响了一曲千古悠悠手足情。可以说,从来兄弟埙篪之乐,未有过于二苏者。张问陶常以二苏兄弟情深喻自己和亥白兄的手足之情。当亥白从南海郡再归眉州之日,他兴致勃勃地写下了《出江口》一诗,“前身果坡老,我必苏子由。”用东坡比亥白,以子由拟自己。苏轼对爱情更是一往情深。苏轼与妻子王弗感情甚笃,王弗每每红袖添香,伴夫夜读,又随苏轼辛苦辗转。无奈红颜薄命,二十七岁即病逝。幽冥隔世,生死相别,苏轼字字泪垂地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悼亡词《江城子》。船山原配周氏年仅二十早逝,他继娶林佩环后,夫妻“夜窗同梦笔生花”,却仍写下了多首悼亡诗追忆周氏。“世间甲子须臾过,半局残棋已廿春”,写尽别鹄离群之悲凉,哀惋欲绝至极,情深不下《江城子》。
抒写乡愁,是张问陶性灵诗的重要内容。他曾几次借苏轼至死未得归故里,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一是辞官后至常州瞻仰苏文忠公祠,吟诗“此中曾有未归人”。二是在《东坡雪浪斋铭拓本为颐圆通政题》诗中,援引苏轼雪浪石铭中的文字“蜀两孙”,来比自己和乡贤苏轼,叹“乡思谁谈蜀两孙”,“相招同有未归魂”。
苏轼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卓尔不群,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屡遭贬谪,宦海浮沉,终以融道、释诸家哲学以自救,逆境中泰然处之。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乌台诗案”甚至几丧性命。但在沉浮不定的人生面前,他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力。横遭贬谪也好,自请外放也罢,他都能随遇而安,有所作为。于是便有了西湖种柳、赤壁泛舟。道家清静无为、超然尘世的思想,在苏轼身上已表现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据《东坡事类》记载:“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子由晦默,少许可,尝诫子瞻择交,子瞻曰:‘吾眼前天下无一个不好的人’”。此语深为船山喜爱,他说自己“醉中颇爱东坡语,世上从无不好人。”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之句,亦表现了道家旷逸豁达的人生态度。受道家思想影响,张问陶也认为“彭殇一过总徒然”。某年冬,法式善、吴锡麒、张问陶等人聚于洪亮吉的卷施阁,祭祀坡,大条桌上供有张船山所画《东坡笠屐图》。船山题画诗《东坡笠屐图》云:“纵横奇策才终累,忧患余生遇转安”,叹东坡居士天纵多能,为才所累,所幸其随遇而安,乐天知命。船山赏苏轼“看彻幽明”,誉为“坡仙”,甚至要“学制坡仙真一酒,醉骑蝴蝶到华胥。”苏轼在幼子苏遁满月时有《洗儿戏作》,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张问陶读诗后,作《感事为坡诗下一转语》诗,云:“无灾无难不公卿,才算平安过一生。细领痴聋真妙处,始知愚鲁即聪明。”就诗歌本身而言,张问陶对世态的认识较苏轼更理性、更透彻。但他毕竟缺少苏轼悠然于俗世的气度,也就难逃其如大多数文人一样的悲剧一生。东坡诗歌之外的影响,林语堂1908年写的《坡传》有明确的评价。其称坡是:“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羁,又随缘自适,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像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其实,约在林语堂之前百年,张问陶就充分肯定了苏轼的地位和影响。如既赞其“文光可止照峨岷”,“公之灵光满天地”,又言“岭海妙能恢壮志,韩苏好不在诗名”,说苏轼不唯以诗有名于世,也因其恢宏之志而名垂千秋。诗句“乡人自昔夸汉京,我今一笑皆平平。子云相如文士耳,安敢与公争大名”,则说杨雄、司马相如只能以文士相称。苏公之大名,岂一般文士所能争焉!而“因公爱眉州,便觉眉州好”之句,更有爱屋及乌之意。然而苏轼的魅力并不唯于此。他是中国文人精神之集大成者,其处世精神,为后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式。他懂得一切当顺其自然,因为与世俗一直保持着一定距离,所以能处在悲观与执著的此消彼长的平衡中。此乃苏轼人高一筹的地方,也是张问陶竭尽全力,却终其一生无力企及之处,因而便对苏轼更是钦佩有加。杜甫和苏轼俱为张问陶所推崇,散见于《船山诗草》中的论杜甫的诗句也不少,但专为杜甫而作的诗却仅见两篇。而于苏轼却不惜重墨,以九首诗歌专论,足见其为船山至为推崇者。
就整个中国来说,传化并不是一个具相当知名度的公司。但在私营企业密集度很高的浙江省,无论从知名度还是业界威信,传化都处在第―方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生产液体皂的家庭作坊,到今日业务领域涵盖化工、物流、农业和投资的企业集团,低调的传化集团不断叙写着自己的传奇。
2000元买一勺盐
1986年,家住浙江萧山的徐传化一家一筹莫展:徐家最小的儿子徐冠巨突然染上了可怕的血液病――溶血性贫血,短短两个月就欠债2.6万多元。这对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一次出差途中的闲聊,让父亲徐传化了解到液体肥皂当时非常紧俏。为了还债,他决定背水一战:搞家庭手工作坊,做液体皂。父子给合开作坊起了一个有点拗口的名字――宁围宁新合作净洗剂厂,这就是传化集团的前身。
众所周知,企业起步阶段是非常艰难的。没有反应锅,就用水缸来替代;没有锅炉,就用铁锅加柴烧来替代;没有搅拌机,就用人工来替代。由于不懂技术,徐冠巨聘请了一名工程师,每周指导一次。第一年33万元的销售额带来6万多元的利润,这也成为徐氏父子的第一桶金。
当时,这位“星期日工程师”掌握着一种添加剂的“秘方”,每次加一勺,液体洗涤剂就会变得粘稠。随着市场份额的迅速扩大,仅靠在“星期日工程师”指导下生产的液体洗涤剂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要想扩大生产,就必须掌握使液体洗涤剂变稠的“秘方”。但在这一关键技术上,“星期日工程师”始终有所保留。
为扩大生产占领市场,徐传化父子只得向工程师求教秘诀。但工程师说:给我2000元,我才告诉你。2000元恰好是徐氏父子当初起家的本钱。其实这个使液体洗涤剂变浓变稠的秘方非常简单,那就是最普通的盐,这还是父亲花了2000元买来的。一气之下的徐传化扔掉了徐冠巨爱看的医药书,从此只许他看化工书。
2000元买一勺盐,是徐氏父子初入商海学到的第一门课。事后徐冠巨总结:提高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徐冠巨从此理解了什么是技术的力量。他开始扑到化工书里寻找答案,并在经历上千次失败的试验后,研制出属于自己知识产权的特效去油灵。产品一经上市,迅速在国内印染企业打开了销路。
凭借这一产品,1989年,奋力寻战突破口的小作坊式企业产值竟达到了200多万元,并向当地政府上交利税37万元。1990年,调整规模后的传化产值达到了500万元,1991年超过了1000万元。
1992年小平的南巡讲话,给了徐传化父子向小作坊式生产告别的勇气。为此,在1993年徐冠巨一下子以100万元,征地50亩。
然而,地虽然征到了,但也造成了传化在土地产权上的不明晰,致使传化虽然使用自己买下来的土地,仍要向村里交付租金。
为了解决土地的产权关系,徐冠巨又以每亩1.5万元的价格,把这些地再次买了回来。传化也成为当时萧山第一个解决土地产权关系的企业,并由此拉开了进军全国的序幕。
与日本花王的结合
上世纪八十年代,宝洁、联合利华等国际巨头进入中国,并以迅猛的发展优势占据中国日用品市场,其步伐之快把中国一些传统的日用品牌打个措手不及,被迫淡出市场。
然而就在这些国际大品牌在大城市风光无限的同时,纳爱斯等国产洗涤用品悄然垄断了广大的农村市场。农村市场将成为洗涤用品市场上土洋品牌重新洗牌的一个关键筹码。
1997年前后,传化的精细化工业务在业内已经处于领先水平,而其日化产品在农村市场也具备了不错的品牌和资源优势。传化在江苏、江西、安徽、福建和浙江等省的销售网络遍及城乡。但此时的传化却有点畏首畏尾,而纳爱斯凭借广告和低价优势迅速席卷全国市场。
徐冠巨本人也承认,“我们在1997年前后很矛盾,没有把握住机会迅速将传化日化做成全国一线品牌。”
此时的传化需要打破单一的家族股权结构,向资本的社会化迈进;而传化拥有的市场优势,也已能刺激一些投资者,在传化这个平台上实现自身的资本增值。
日本的日化巨头花王正是看准了传化的这一优势,强烈的互补性让他们有了合作的理由。面对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如何以自己雄厚的技术、管理等优势,在这个市场上分一杯羹,是花王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选择。
经过两年多的漫长谈判,2002年11 月,传化与花王的签字仪式在传化集团举行,双方合资组建杭帅传化花王有限公司,总投资3870万美元,传化拥有65%的股权。在中国日化行业的合资案例中,传化是第一个拿到了合资公司的控股权,并在新公司的董事会中占有三席多数的民营企业。
花王之所以放弃独资的原则,甘愿在合资公司传化花王公司里放弃控股地位,显然是看中了这个民营企业在农村市场上的地位。
徐冠巨则认为,控股权的获得,来自于日方赞同传化起草的合资公司未来十年的规划,而背后则是传化对中国农村市场的战略定位,以及在农村和中小城市的较强渗透能力,传化应该有能力成为花王的支撑。
合资公司里,花王持股少,在企业中的出资也必将少,进而可以以较低成本进入销售网络,他们希望的是通过抽取产品技术的使用费来实现低成本高收益。而传化集团则希望利用花王的技术和研发能力,研制出洗净力更强的洗衣粉,即使相对于竞争对手贵出几毛钱,消费者也能够接受。可以说,在这个合资企业中,日方垄断了技术,中方垄断了渠道。
在花王之前,传化曾放弃了与宝洁的合资计划,因为他们就是不想做0EM(代工)工厂不想放弃控制权和自己的品牌。这次与花王的合作谈了两年,最终取得了在合资企业中的控股权,并且由双方共同出资,购买传化的固定资产和品牌等无形资产。传化看似是完全占据了主动。 按徐冠巨的理解,市场经济既是一种竞争经济,又是一种合作经济,竞争与合作并存。传化与花王的合作,是为了展开更有效的竞争,进而使传化在更广的范围内吸收社会资源。
创建物流帝国
外界对传化集团的了解几乎都和化工有关,但事实上,传化物流也堪称徐冠巨的经典之作。
1997年,传化集团就开始组建为企业自我服务的“自备车队”,但运营成本颇高。后来,传化专门成立运输公司,但经营费用还是居高不下:2002年,正当物流业成为中国经济界热门话题,“第三方物流”概念红遍大江南北时,传化率先进入“第四方物流”。
2002年,传化集团开始兴建浙江传化物流基地,由此进军现代物流业。这也是是传化公路港物流首个成功运营的物流基地,并于2003年4月正式营业。
按照“物流平台整合运营商”的定位,浙江传化物流基地通过信息交易、运输、仓储、配送、零担快运、管理服务“六大中心”以及完善的配套服务功能模块,快速形成了物流服务、物流载体、物流需求、物流管理服务四大资源的集聚。成为服务于杭州湾及长三角地区的综合型现代物流基地。
目前,在浙江传化物流平台上运行的物流企业有420多家,形成了40万辆的车源运输网络,每天进出传化物流基地的车辆达3000多辆,日承运货物量达3万-5万吨。传化还开通了100多个城市的货运班车,其中定期的零担货运班车就有40多条。
企业、物流公司、车队之间存在着很多信息盲点。萧山基地做的事情,就是提供一个可以入驻几千辆车辆、几百家物流公司的平台,让他们通过信息系统迅速找到合适的客户。按照几年来的数据,让过去3天左右配货时间降低到6―8小时。
2008年,浙江萧山物流基地营业收入超过30亿,虽然与集团140亿的销售总额相比还不算支柱,但是传化物流部门每年的增速是30―50%,发展潜力巨大。
除此之外,传化又在苏州、宁波等地兴建新的物流基地。2009年5月20日,总投资15亿元、拥有5000个停车位的传化集团成都物流基地正式运营。这是传化集团基于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开发、优先支持四川灾等政策重建后,积极进军西部物流枢纽四川,抢占四川物流商机的重大举措。
尽管金融风暴使全球的经济陷入衰退,但传化成都物流基地董事长姚文通自信地表示:“金融危机对于物流企业,尤其是传化物流这样的公共性平台企业,与其说是危机倒不如说是机遇。”
就在今年二月,第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终于在万众瞩目下揭开面纱,物流业低调替代引起广泛热议的房地产业,成为第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最终“人选”。据统计,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约88.82万亿元,同比去年增长约18.1%,若今年再按这个水平上涨,那就是百万亿的大市场。可想而知,传化物流的前景一片广阔。
责任摆中间
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中,兼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和传化集团董事长的徐冠巨向大会提交了《积极推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的提案,他在提案中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是全方位的、立体的,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是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是企业履行其他社会责任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企业的社会责任还应该包括:爱国报国的责任,诚信守法的责任,道德自律的责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以及热心于公益和慈善事业的责任等。而这些,也正是传化在践行社会责任道路上多年所得的经验和思考。
1994年建立工会的传化集团,民主管理渗透各个“角落”。次年成立的职代会制度,成为职工实现权益的最佳平台。职工宿舍、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年金等,都是通过职代会建议实现的;工会开展“我的建议”活动,已经累计创利8000万。
2007年8月,传化集团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授予“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称号。当年11月26日,传化集团与其他15家获奖企业共同发出了“广泛深入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倡议,提倡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营造诚信友爱的发展氛围,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做和谐社会的优秀企业公民。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徐冠巨信心满满。今年5月30日,在浙江召开的浙商大会开幕式暨主报告会上,徐冠巨激动地说:“时代成就了我们浙商,是浙商精神造就了我们浙商,是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锻炼了我们浙商。……危机给我们带来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的好机会,相信我们浙商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我们有基础相对较好的优势,一定可以把握机遇,赢得更好的发展。”
传化集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