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与建筑设计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与建筑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工程技术与建筑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工程技术与建筑设计

第1篇:建筑工程技术与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模数化设计 产业化 标准化模数协调 精装修

中图分类号:TU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06)11―011 8―04

建筑模数化的历史和发展

建筑的模数化设计自古有之。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以材和斗口为模数单位,有着严谨完整的模数系统,达到了高度的标准化和通用性,这一点不能不说是中国建筑技术上的一项最重要的成就。西方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标准化模数化更成为潮流。其先驱代表建筑是英国的“水晶宫”。正是因为这幢建筑的几何形状和建筑尺度的模数化、定型化、标准化,才得以仅用了8个月即全部竣工。建筑大师柯布西埃,更是以他的《走向新建筑》,把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了极至。柯布西耶研究数学、建筑和人体比例,自己设计了一整套模数系统,并在他的建筑实践中广为应用。可以说,模数应用是建筑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技术和艺术结合的产物。

模数化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施工机械化、装配化,构件生产工厂化的必由之路。构件规格化,也促使设计模数化。比如过去砖混和砌块结构大量应用的时代,设计师习惯于按照砖和砌块的模数布置门窗洞口,以避免大量砍砖,节约建筑材料,加快施工进度。在构件工厂化生产,比如钢结构或者预制板结构的建筑中,设计师习惯于进行合理排板,按照预制板的规格设计建筑的开间进深尺寸,尽量减少板材和构件种类,降低施工难度,加快施工进度,实现工业化生产。

公共建筑的模数化设计

1.公共建筑的柱网模数与功能的关系

很多公共建筑,因为功能的需要,对柱网尺寸有严格的限制。比如车库建筑,一般最经济的柱网为8000mm×8000mm.这个柱网就来自于停车位为5000mm×2500mm,垂直停车出车距离为6000mm的模数。展览建筑,因为每个展位尺寸为3000mm×3000mm,展位间走道也是3000mm宽,所以建筑的柱网都是3OOOmm的倍数,一般常用9000mm×9000mm,18OOOmm×18OOOmm 27000mm×27000mm。图书馆建筑对模数的要求也很严格,柱网尺寸应适应阅览和书架排列的要求,基本模数一般为1200mm或者1250mmm,常用柱网为6000mm×6000mm,或者7500mm×7500mm。

2.贝聿铭事务所的建筑模数化设计

在模数化设计方面,西方建筑师们比我们走得更超前,他们的很多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坐落在北京西单路口的中国银行总行工程,就是贝聿铭事务所应用模数表现建筑的一次精彩演绎。在此工程设计中,贝氏采用了非常精妙的模数制,并用它贯彻设计的始终。最基本的模数来源干立面上的一块石材,它的尺寸为11 50mm×575mm,是2:1的比例关系。而建筑的基本轴网为6900mm,层高为3450mm,它们分别为石材长宽的6倍。建筑的门高为2 300mm,是3450mm的2:3,为四块砖的高度,同时也是办公建筑的理想门高。建筑各处的尺寸都符合这个模数,这样一来,最后的装修效果非常完美,到处都是整块的石材,决不会出现不合模数石材的情况。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一块标准尺寸的石材在哪里不经切削,都可以使用,大大方便了施工,建筑与装修真正融为了一体。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装修,是在建筑、结构都做完之后,再附加上的一张皮。

贝氏严格的模数制同样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他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灵活变换模数。6900mm×6900mm的基本柱网,是考虑了办公空间的家具分隔,同时又是其结构体系――无梁楼盖的经济跨度,地下车库考虑并排停三辆车的布置方式,采用7800mm×7800mm的柱网。车库正好位于中庭及54m的大跨之下,避免了两套柱网的矛盾。

卫生间以装修面砖作为模数,其尺寸为1 50mm×300mm。所有卫生间的开间、进深、净高都为其整数倍,厕位、洗手池等的中线,灯、排气孔均与模数线相齐。天花、铺地的分格也严格遵循这个模数。所以,卫生间所有的线角都前后左右、上下交圈。装修效果非常完美。在吊顶的设计中,采取两套模数。主要空间为1 1 50mm×11 50mm,办公空间为575mm×575mm,两个575mm×575mm又正好是日光灯槽的尺寸。

贝氏一直把模数制贯彻到节点大样中去。在设计节点之前,先打好575mm×575mm的方格,即所谓的“模数线”。用统一的模数以不变应万变,只是贝氏惯用的手法之一,在他以前的作品中也经常采用。贝氏的模数化设计手法,可以说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3.北京人保办公楼的建筑模数化设计

在所有种类的公共建筑中,办公楼和图书馆可以说是最适合模数化设计的建筑类型。我们设计小组在北京人保办公楼的设计中,就做了模数化设计的尝试。

北京人保办公楼位于东二环边,位置显要,属于高档办公建筑。我们在设计中采用了500mm的模数。建筑的基本柱网为8000mm×8000mm,另外有4OOOmm、10OOOmm和14OOOmm不等的柱矩。层高为4 OOOmm,整个平面设计遵照500mm×500mm的网格,走道为2OOOmm和3000mm宽,大堂石材铺装为1000mm×1 000mm,办公层地面铺装为500mm×500mm,门尺寸为1 OOOmm×2500mm和1 500mm×2500mm两种。开门和地面分格对缝。卫生间的模数为300mm×300mm,卫生间平面尺寸按照模数化精心设计,墙砖和厕位安置全部对缝,基本不需要砍砖,所有装修面都是整砖。所有公共区和办公区建筑设计和装修设计完全一体,办公隔断设计也符合模数,所有地方都实现完美的墙面与顶棚对缝。甚至幕墙分格和室外铺装也符合此模数,给装修设计带来莫大的便利。总之,按照模数制设计建筑,杜绝了以前建筑和室内装修脱节的弊病,使装修效果更为完美,施工更加便利。但是500mm的模数也有一个缺点,因为我国传统上是使用300mm系统的模数,所以国内目前大部分的板材都是1 200mm模数的规格,设备专业设计喷头风口等也还是习惯于按照3600mm的间距,这和我们的模数都有冲突。另外,完全按照轴网模数设计的幕墙,到了贴近柱子的两侧,玻璃分格不是过大,就是过小,这些都是不容易处理之处。不管怎么说,

模数化网格使建筑师找到了可以依据的定位方法,方便易行。

4.首都机场停车楼的模数设计

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工程中,我们设计小组承担停车楼(GTC)部分的设计。在此过程中,我们从方案设计者――英国的FOSTER公司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和我们不同的是,内装修设计早在初步设计阶段就已经有相当深度了。编制模数轴网是他们工作的最初步骤。比如GTC的柱网是9000mm×9000mm,因为柱子直径是1 200mm的,柱间净空7800mm,正好可以放置三辆小汽车。由此发展的分模数有750mm,1 125mm,2 250mm,3 000mm等。总之,地面铺装是750mm×750mm的,门是1 500mm×2 250mm的,吊顶,墙面尺寸业均与此模数有关。总之,虽然FOSTER设计中对模数的追求不象贝氏那么严格,但是也贯穿在设计的始终。另外,无论道路、人行步道.还是挡土墙,对分格都很讲究,现浇的混凝土墙根据模板预留分格缝,地面和天花的分格缝也与之对应,上下左右都要对缝,总之,设计很到位,细部很深化.一切尽在建筑师的控制中。

住宅产业化和模数设计

1.住宅产业化的含义和与模数设计的相互关系

在住宅设计方面,虽然近年随着住宅产品的更新换代,模数化设计较前些年逐渐为人所忽视,但从发展趋势来看,这种设计方法是很必要很有前景的。

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行实行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政策,希望改变以往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粗放经营的局面,采取集约化规模经营,提高产品质量。产业化是一个国家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到一定阶段所必经的过程,其特征是产业经济重心由初级产品向制造业转移。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将产业化定义为;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各阶段的集成化,工程的高度组织化,尽可能用机械代替人的手工劳动,生产与组织一体化的研究与实验。住宅产业化的实现体现了这样的基本原则,即以模数化构建标准化;以标准化推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产业化,可以说模数协调是住宅产业化的前题条件。住宅建筑量大面广,因此,建筑构配件更需要标准化、模数化,应符合建筑模数协调标准,适应工业化生产,建筑设备与建筑主体也需模数协调,以便有利于商品化生产。

2.西方各国住宅产业化的情况

从西方国家的住宅建设经验来看,1 950年代,欧洲由于“二战”的严重创伤,对住宅的需求非常大。为解决房荒问题,欧洲一些国家采用了工业化方式建造了大量住宅,形成了一批完整的、标准的、系列化的住宅体系,并延续至今。1 960年代,住宅建筑工业化的遍及欧洲各国,并发展到美、加、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

世界上住宅工业化最发达的瑞典,从1 940年代就着手公寓式住宅的模数协调的研究:从1 950年代开始在法国的影响下推行建筑工业化政策,并由民间企业开发了大型混凝土预制板的工业化体系;在1 960年代大规模住宅建设时期,建筑部品的规格化逐步纳入瑞典工业化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通用部品体系。目前瑞典的新建住宅中,采用通用部件的住宅占80%以上。

1 998年英国政府委托建筑领域的业主完成的一份被称作“建筑生产反思”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工业化生产已经实现下列具体目标:成本降低10%,时间缩短10%,可预测性提高20%,缺陷率降低20%,事故发生率降低20%,劳动生产率提高10%,最终实现产值利润率提高1 O%。英国流行的单元式建筑,就是事先设计、再在工厂制作符合设计标准规格的单元式建筑,最后运至现场进行安装。单元式建筑最早由预制的如浴室、卫生间发展而来。到1 990年代英国已形成了从设计、制作到供应的成套技术及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其中,轻钢结构以其自重轻、强度高、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发展成为单元式建筑的主干,主要用于住宅、饭店、酒店的修建或扩建中。

而在美国,近年来购买组装式房屋也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在丹麦,建筑模数化已经被法制化了。在法国,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把所有遵守同一模数协调,在安装上有兼容性的建筑部品汇集在一个目录下推荐使用。在日本,推行通用部品的认证,基本上住宅各部分都有通用部品,对无特殊要求的部品可以象搭积木一样组合起来建造房屋。

3.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情况

在我国,建筑模数及其协调在房屋建筑中的作用,早已为了广大建筑工作者所认识。在1 950年代末,我国已对模数数列及扩大模数展开了研究。1 960年代初.拟定了“建筑统一模数制”,并开始在全国房屋建筑中执行。对全国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标准化,工业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特别是在建筑构配件预制和安装方面达到相当的水平。1 980年代以后,制定了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但是,在此之前我国的模数协调原则的应用和实践,主要是局限在房屋建筑的结构构件及配件的预制与安装方面。对住宅产品、设备和设施开发、生产和安装方面缺少模数协调的应用和指导。

4.天秀花园的模数化设计

为了配合我们在模数化方面的研究,我们在目前在手的天秀花园的住宅项目中,也尝试应用了一些模数化设计的手法,但是还很初级。因为在手工程不是精装修工程,而且是现浇剪力墙结构,而且立面非常复杂丰富,没有标准层,所以模数化的理论无法全面应用,只能部分初步地实现。

因为在我国的《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中,关于模数协调的评定标准明确提出下述内容

①住宅平面模数化设计;②厨房、卫生间细部模数尺寸配合。所以,在我们设计的住宅中首先实现了这两点。

首先,我们在开间进深方面做了统一。所有中间单元开间均为7 500mm,其中客厅4 000mm,卧室3 500mm。开窗尺寸位置也比较统一,所有阳台尺寸也基本一致。我们的业主在前一个工程吃过苦头,因为住宅设计的户型过多,形式过于复杂,所以施工所用模板种类太多,费用很高。所以这次他们也比较赞成我们的模数化尝试。虽然不是精装修房,厨房卫生间尽量标准化.尺寸的确定我们也考虑了排砖的因素。比如卫生间平面尺寸为1 850mm×2450mm,可以排1 50ram×1 50ram、200mm×200mm或者300ram×300ram的面砖,能够保证一个平面四个立面基本为整砖。住宅隔墙,我们也考虑了排板方式。住宅立面我们原来考虑了外保温和瓷砖复合外挂板形式,可以提高安装效率,减少湿作业,但是因为造价和业主原因未能实现。总之,对于住宅这种功能性过强的建筑产品,实现完全的模数化还是比较困难。

5.住宅模数化设计的现状和展望

目前盛行的毛坯住宅土建设计没有考虑室内空间的模数化和标准化,造成空间的浪费和布局的不合理,管线位置没有结合室内家具和设备的布置,也造成更多的浪费。长远看来,深化设计,发展住宅精装修住宅是势在必行的。

长期以来,我国住宅产品产业发展滞后,建筑模数、分模数系列始终未得到长足发展,致使应用水平落后于国外20年。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充分应用模数协调的原则方法,指导住宅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安装。模数网格设计的目的,不但能保证结构组合作(或现浇混凝土模板)的模数化系列尺寸,最主要的是为结构主体所包容空间(或称可容空间)提供了一个模数化空间,为建筑部品提供了模数化可能。这就为各种部品或是组合件提供了标准定型化、模数系列化和组合装配化的前提条件,才能使住宅产品及其配件生产和安装纳入工业化、集约化和组装化的道路。

除此之外,尚应围绕模数协调工作,开展相关技术攻关的研究,例如:推广整体卫生间盒子结构的有关模数配合尺寸及其接口技术的研究。采用可拆改、易维修轻质隔墙板的模数系列尺寸及其接口技术的研究。住宅各种配管、排管定型设计、连接安装、放线定位、接口技术和连接件配套技术的研究等等。只有通过深化的研究,才能使各类部品、材料和设备之间有一个良好的配合,满足和达到现代住宅精品要求,才能稳步健全地开拓各类住宅音部品、材料和设备市场,一个中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时代才能尽早的实现。

总之,我国建筑深度设计和住宅产业化的水平还很低,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外国建筑师来说很基本的设计理念,在我们来说可能还没有形成。建筑师必须尽早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在工程实践中更多考虑到模数化标准化的问题。

第2篇:建筑工程技术与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机电工程;安装

前言:机电安装工程作为是建筑工程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空调通风工程、弱电工程、建筑灭火器配置、防火卷闸、气体灭火等系统的施工工程。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水平直接决定建筑工程的质量。本文首先分析机电安装工程的特点,再分析具体的施工要点与施工技术,最后提出强化施工质量的措施。

1、建筑机电安装技术和安装管理的作用

机电安装技术和质量的控制对于整个工程建筑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其能够提升整个工程建筑的质量,直接保证了施工人员的安全和施工的安全性。机电安装具有很大的综合性,需要不同部分之间进行互相配合,并且具备一定的安装技巧。负责机电安装的实施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按照安装的规范准确的进行安装,从而保证安装工程的质量。

2、机电设备安装技术的影响因素

2.1操作过程中没有按照规范流程进行

在机电设备安装技术工作当中,相当一部分施工工作都有着明确的操作规范与流程,如果在施工当中没有按照这些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进行,必然会使得检测、运输等问题频频发生。例如在机电设备安装技术但中需要考虑到设备的吊装问题,确保它能够正常的发挥出其作用,即使出现问题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如果在设备吊装时按照配电设备、电组、冷水机组、冰箱这一流程进行安装,那么必然会影响机电设备的检修工作,因此机电设备安装技术操作当中必须要按照规范流程进行。

2.2施工材料及设备存在质量问题

一般而言,在机电设备安装技术当中,设备安全和质量安全是影响到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施工材料及设备都存在质量问题,那么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必然也会存在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而采购的机电设备如果不经检测,那么就很难发现这些设备中存在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也是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旦忽视将会酿成巨大的灾祸。

2.3图纸标注不明确

图纸设计工作是机电设备安装技术的重要环节,当前有很多施工单位均利用钢筋作为防雷接闪器,然后采用引下线及接地同等电位连接装置。而这一施工方法必须要在设计图纸上明确的将预埋件、连接点标注出来,如果没有详细的标注,那么必然会导致施工的准确度、质量安全受到影响。在实际施工工作当中,大多数施工企业在施工图的设计对这一方面并不重视,仅在电气图上标注,但是对于机电设备安装而言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3、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技术

3.1施工要点

第一,建筑机电施工基本上是在建筑基础结构结束之后开始,因而在施工前的准备阶段非常重要,与此同时又对整个施工过程起着引导作用。在电气工程施工开始前,必须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例如人力、材料及机械设备、施工图纸等方面都要准备妥当。第二,在建筑施工的前期,机电施工必须与土建专业人员对预埋线管、孔洞等相配合,同时要进行预留预埋的前期工作的洽商。在安装结构底板安装的时候,配合进行预留预埋工作,这个过程的主要内容有电缆线槽电线以及线管的预埋、桥架穿越楼板、剪力墙处的孔洞预埋,预埋照明、动力和监控系统电气管线,焊接防雷地线等方面。预埋线管的工作应安排于楼板第一层钢筋网后,所以最好在第二层钢筋网编扎前完成预埋工作。

3.2 施工技术

3.2.1 机电设备的安装技术

在机电设备的安装方面,大致分为整体及解体安装。无论选择哪一类型的安装,在进行施工前,必须开箱并检查设备,对数目进行清点,核对型号。这个过程的具体操作是:定位机械设备,开始放线;初步测试设备;把设备就位,固定调整设备的精度;在完成施工后,依照设备生产厂家标准的拆卸步骤拆除设备同时进行清洗。

3.2.2 安装母线

第一,应把母线在室内通风干燥的环境进行安置,防止母线出现受潮损坏的情况,与此同时,对于密集类型的相应插接母线应进行绝缘检查;第二,在安装母线安装之前,应监督工程相关施工人员结束母线所通过管道所有作业与操作,防止以后成品被损坏;第三,在对母线进行正确的连接后,其与开关相关设备连接间不可有任何的额外应力,与此同时,对于各连接部位应密封好以避免出现漏电的问题。

3.2.3 安装弱电系统

现在大部分的建筑工程中,都放设置多个弱电功能系统。对于不同各弱电系统的安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安装之前,应检查设备的具体情况,设备必须就位,连通线路接线,进行相应的软件的输入以及测试操作,对系统进行调试等。

4、提升建筑机电安装管理的措施

4.1做好机电安装准备

在机电安装施工之前,需要对安装设计图纸进行反复的审查,仔细的发现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进行及时的处理。施工单位对于设计图纸要妥善的保存,其改动之处详细的记录,并且在施工之后检查安装与预先设计是否相符。对于图纸中的设计细节要重点的检查和核对,从而保证安装与预先设计相同。对于安装施工人员要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使得工作人员能够详细的了解施工的操作规范和流程,从而很好的进行安装。

4.2电缆设计

电缆也是机电安装中的重点控制内容,对于电缆的型号和相关参数要求,需要在安装之前核对,使得电缆可以很好的满足安装的要求。对于电缆的质量要重点的检查,其绝缘性、潮湿标准、外观完整度等,并且进行绝缘测试,确保其严密性,从而保证施工人员和使用者的安全。电缆的铺设要按照从上到下的、由弱到强的原则进行,并且按照相关的施工要求严格的进行安装。电缆的安装要尽量一次性的进行,从而避免重复安装造成电缆的损坏。在电缆安装之后要对电缆的外观进行检查,并且要保持电缆线路的整齐。

4.3安装注意事项

在进行建筑机电安装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事项,首先是安装顺序,一定要在建筑地面施工完成后进行机电的安装,并且保证安装位置的准确,机电线路切口的整齐,相关零件安置妥当。按时配电箱要紧靠墙面安装,零线的油漆面要完好,回路的编号要放在外面能清楚看到的位置,并且要保持机电设备的干净、整洁。

4.4安装、调试与维护

在机电的安装过程中,系统功能的调试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对设备的调试,检查机电的安装线路是否正确,安装是否符合工程安装的设计要求,从而保证了机电安装的安全性。通过对设备的调试,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为质量控制打下基础。建筑单位要定期的对建筑机电进行维护和维修,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处理,防止机电问题造成工程事故的发生。

4.5加强技术管理

在机电安装中进行一定的质量管理可以保证安装的顺利进行,并且保证安装技术可以有效的应用在施工中。管理人员要规范施工人员的安装技术规范,减少安装中出现的问题,减少工程出现的损失,从而更好的进行成本控制。

5、总结语

建筑行业不断发展,机电安装工程在建筑施工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应不断强化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管理,进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但是由于建筑项目机电安装工程所牵涉的内容十分广泛,同时它的技术发展速度也十分快,因而很难掌握,因而,需要施工人员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进而确保机电工程的施工及质量管理工作,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建筑工程技术与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静压预应力管桩 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static prestressed pipe pile construction has no vibration, no pollution, transport hoisting convenient, low noise and construction period is short, the construction civilization degree higher characteristic. 90 s, static prestressed pipe pile on the project has been widely used.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estressed pipe pile by original low voltage pile force, small norms pile at the pressure to pile force, large size, high strength of pile. The application of static pressure pipe piles were used more widely, especially in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y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being widely used.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static prestressed pipe pil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前言

近几年来,预应力管桩作为一种新的桩型,由于单桩承载力高、施工进度快、施工现场文明整洁、现场施工方便、工程造价低的特点,已作为一种经济、可靠的基础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铁路、桥梁、港口码头等工程。目前管桩直径一般为300mm 、 400mm、500mm、600mm,壁厚为70mm、95mm、lOOmm、105mm、125mm,类型为A型 (抗压)、AB(抗拔)型,桩身混凝土强度多采用 C80 ,桩长一般为8m ~ 12m , 5m ~ 7m 短桩根据需要向厂家订货。桩尖形式主要有封口型及开口型,其中封口型又分为十字型及圆锥型,不同的桩尖适用于不同的地质情况。但目前由于相关规范要求和标准尚不完善,容易造成不规范施工情况的发生,现结合工程实践,对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进行分析与探讨。

工程概况

某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约800000m2,一期工程共有8多栋多层和小高层住宅楼,其中小高层住宅楼地上10层。住宅楼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坡屋顶。由于原基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10kPa,不能满足上部结构承载力要求,考虑到安全、经济、工期因素,采用PHC桩进行地基处理,采用PHC―AB400(95)a(桩型AB桩,直径400mm,壁厚95ram)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根据不同楼座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要求及试验桩承载力试验情况,桩长分别为23m、25m、30m。

二、静压预应力管桩的设计与验算

2.1地质状况。地基土主要由粉质黏土、粉土及砂组成,地貌单元属丘陵地带,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为III类,属非液化场地,可不考虑地基土的震陷问题。天然地基属不均匀地基。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混合静止水位为3.20---4.90m,地下水属潜水型,勘察时属丰水期。

2.2桩长计算。选取地勘报告中的16号作为桩点验算(该点处楼座承载力要求1600kN)。初步选定:空心桩外径为400ram,内径为210mm,桩长为25m,入土相对标高0.OOm。通过计算,选择25m桩长能满足单桩承载力设计要求。

三、静力桩施工技术操作

3.1压桩顺序。为避免挤土效应,本工程开始从靠近建筑物的一侧先开始施工,由内到外并朝远离建筑物的方向进行压桩:不同深度的桩基,应先大后小,先深后浅;尽量避免因桩机多次行走扰动地面土层,使地面沉陷,以经济合理的运桩、喂桩方便为原则。

3.2压桩工艺流程。压桩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放线一桩位测量定位―桩机配重一桩机就位一吊桩并调整一焊桩尖一压第1节桩―接桩一压桩(直至压桩力达到设计要求为止)一桩机就位开始下一根桩施工(直到全部施工完毕)。

3.3机械选择。在选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时,其中需要慎重考虑的是沉桩时产生的压力不应超过管桩桩身结构竖向承载力的极限值。本工程桩端位于一般的粘土层,桩架配重取1.5―2.0倍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时即可满足沉桩的要求;而采用静压法沉桩,静压桩机采用抱压式,本工程所选用800型一台抱压式桩机。桩机的夹具选择长夹具,保证夹桩时,桩身侧压应力较小,且更易控制桩的垂直度。送桩杆的长度根据送桩长度和压桩机确定,同时考虑施工中有超深送桩,送桩一般宜按理论送桩长度增加3m,本工程选用8m和10m送桩杆。

3.4施工准备工作。(1)场地要求:打桩前协同建设单位做好障碍物的清除与管线的保护工作。施工场地应平整,施工前用建筑砖碴在施工范围内满铺50cm,防止桩机沉陷。现场的坡度不得大于1100,地耐力应不小于140kNPm2。桩机最小工作半径:桩位中心距周边建(构)筑物应大于12压桩机宽度+1.Om,且对建筑物应有保护措施。当桩机上坡时,坡度应控制在10%,上坡时卸掉桩机配重。(2)管桩进场验收及现场堆放:桩在运入施工现场时,检查出厂合格证、生产龄期,强度应达设计值的100%。细心检查起吊、运输、堆放等过程有否损伤,并做好验收交接记录,对不符合验收标准的桩不予接收。现场堆放不得超过2层,并堆放在坚实、平整的场地上。(3)桩位测量定位:根据基准点进行放样。将轴线控制点引出6m一8m,做好测量控制网,桩位可打短钢筋并洒白石灰醒目标识,桩位测量允许偏差值;单桩10mm,群桩20mm。并在现场设置三个轴线控制点,用砼保护好,并引测到固定构筑物上。为防止挤土效应影响,并在离施工场地远处,做三个复核点,以便经常性的对控制点进行复核。保证桩位复核设计要求。

3.5压桩技术

(1)测量放线。用经监理单位检查过的纵横线控制桩,依照布点图放出桩位具置,然后采用钢钎打入400~500mm,拔出钢钎后,灌入灰粉捣实,并在灰桩中心打入竹签定位,用以保证机械碾压后桩点不错位;桩位放完经复核无误后办理交验手续,方准施工;每日打桩前须复测桩位,发现问题立即纠正。

(2)桩机编号、就位、配重。运到施工现场的桩体,按照统一编号的原则,每根桩都必须编号,便于做施工记录,并确保施工过程中每根桩的使用部位清楚。

桩机就位是依靠操作桩机的纵移、横移和回转机构移动桩机到达所需压桩的位置,并初步调平机身。桩机就位前,施工场地应先平整好,桩机移动过程中应尽量保持机身水平,机身平面倾斜角度不能过大,纵向行走时两边移动装置必须同时、同向运动,不允许单独或者反向运动,两个纵移油缸中的一个伸缩到位时另一个必须马上停止伸缩,以免造成对桩机部件的损伤。压桩机应根据设计要求压力配足额定重量。

(3)放样定桩位。采用极坐标放样。桩机移至压桩位置,将桩机调平,并使其夹持具的中心对正桩位中心。

(4)吊桩定位,调整垂直度。吊桩前用于捆绑的桩钢丝绳必须进行检查,发现有断丝现象立即更换,保证牢固可靠。吊桩时应于桩上1/3处捆牢,起吊时严格按有关吊装安全操作规程操作,周围不得站人,起重机与其他桩和桩机发生碰撞,使桩头与地面或前一根桩头接触并确认桩机已钳好桩身后,方可脱钩并准备下一根桩的吊桩、插桩工作。然后将施工所需规格的桩运至压桩位置20m范围内,按桩位布局情况合理放置,尽可能不要出现长距离拖桩,以免拖桩时造成对桩的损坏和降低功效,做到施工时能一次性成功起吊。

(5)压桩。压好第l节桩是保证整根压桩质最的关键,定位和垂直度应严格控制,压入时,先应根据机上水平仪调平机台,同时须在桩机的正面和侧面分别设经纬仪或吊线锤。监控下桩垂直度,桩身垂直度偏差不宜大于0.5%。压桩刚开始时速度不宜过快,不得超过3mmin。当桩尖插入桩位土体0.5米后,压紧预制桩,再次用经纬仪进一步校正桩的垂直度,观测桩身、桩架是否垂直,桩机平台是否水平,符合要求后启动压桩油缸,将桩徐徐压入。压桩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观察桩身是否发生位移、偏斜,若桩在初压时发生位移、倾钭应及时纠正,桩位偏差和垂直度应符合GB50202―2002规范要求。必要时应将桩拔出。清理桩位下障碍后,再凹填土重新压桩。如桩机压力偏小,压不到要求标高时,采取措施增加配重。确保压至标高。当桩压至设计标高后。应准确记录终止压桩时的压力表读数,并认真填写压桩原始记录。压桩过程中应控制沉桩速率,以减小土体孔隙水压力的增长速率,防止对周围土体及相邻桩发生严重挤压,造成地面隆起及相邻桩产生偏移。

桩压好后桩头高出地面的部分及时截除,严禁施工机械碰撞或将桩头用作锚点,送桩遗留的孑L洞,应立即回填做好覆盖。否则桩机行走后地面会沉陷,或者造成人员伤害。本工程在压桩过程中认真记好压桩时间,压入桩长所施压力有读数,以判断桩的质量和承载力,当压力表读数突然上升或下降时,应停机对照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看是否碰到障碍物,或产生断桩等情况,施工中禁止间断压

桩。

(6)接桩。接桩前,应保证上下两节桩的顺直,而且两桩桩心的错位偏差不宜大于2mm。当设计桩跃大于15m时,通常都要接桩。在满足设计桩长的前提下,配桩时必须以焊接的接头数最少为原则。接桩就位时,下节桩头须设导向以保证上下节桩找正接商,如桩间隙较大,可用铁片填实焊牢。结合面的间隙不大于2mm。接桩时,为减小焊接变形,可沿接口四周先对焊6个点,以确保焊接质量和上下两节桩同心。普通电焊机焊接时。第一层必须用细电焊条打底,确保内层焊透,第二层用粗焊条焊接。每层焊接厚度应均匀,每层间的焊渣必须清除干净,方能再焊下一层,坡门槽的电焊必须满焊,电焊厚度高出坡口lmm,焊缝不应有夹渣气孔等缺陷。无论普通电焊机还是CO2,保护焊机焊接,其质量都应符合GB5ff250-2001钢结构上程施上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及时清除焊渣,检查焊缝质量是否有虚焊、夹渣、漏焊等缺陷,如焊缝质量达不到要求,必须补焊,直到合格。接桩后待焊缝冷却降温8min后再开压。本工程的桩接头采用气体保护焊,CO2纯度不低于99.5%,焊接接桩应按隐蔽工程进行验收。

(7)送桩及终压。本工程送桩长度为3―7m左右,当桩顶压至接近地面需要送桩时,应测量出桩垂直度并检查桩顶质量,合格后立即送桩。送桩杆的中心与管桩中心线应吻合一致。正式压桩前,本工程对不同的桩型进行试压桩,确定压桩的终压技术参数为:以压桩力为主要控制指标,有效桩长为参考参数。根据桩机类型,终压分持荷复压和非持荷复压,终压值不小于设计值,复压沉降量不应大于10mm。

(8)截桩。桩头截除应采用锯桩器截割,严禁用大锤横向敲击或强行扳拉截桩。锯桩器为自制分抱箍和电动切割机两个部分,抱箍为个半圆形抱箍通过螺栓连接,抱箍为两块钢板和横向短筋连接,钢板上均布钻孔,以固定切割机。电动切割机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抱箍上,通过手柄,进行割桩工作,割桩时需加水,操作时需更换几个方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桩基设计时宜选用标准管桩,选用非标品将给采购、配桩、机械选择带来斟难。对孤石较多处宜采用补勘措施,减少废桩和补桩,降低工程造价。合理堆放管桩,减少二次搬运;合理安排桩机的行走路线,提高桩机的工效。质量的保证前提是严密的施工组织、施工工艺与严格的施工质量控制与监测。对于已出现上浮的桩的处理应优先采用复压技术,复压沉降量宜制在略大于上浮量,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桩身上浮。尽管预应力混凝土高强(PHC桩)有诸多优点,但在设计和施工中仍然存在承载力确定依据不统一、施工终压力取值难确定及相邻基桩端标高差异引发的影响界限不明确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程华回.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桩基设计方案技术经济分析【J】.山西建筑,2006,32(2):216一117.

第4篇:建筑工程技术与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大体量建筑;钢结构;设计;施工技术;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time, roughly the amount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more and more, roughly the amount of construction steel application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along with increasingly high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steel.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eel construction, a large steel structur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and learn from them.

中图分类号:TU391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被开发和利用,钢结构就是其中之一,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中。钢结构建筑,就是主要承重结构构件采用钢材制作的建筑,主要用于大跨度和高层建筑。

一、钢结构行业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1、钢结构应用领域增加

(1)交通工程中的桥梁会有所增加,铁路桥梁均采用钢结构,近几年来公路桥梁采用钢结构已成为发展趋势,京沪高速、跨海、跨江大桥采用钢桥,高速公路中的护栏、收费站、交通标志的钢结构用量也不少。飞机场候机楼、火车站候车大厅和站台的新建和扩建项目不断增加。

(2)市政建设中采用钢结构的量会增加,地铁和轻轨工程、城市立交桥、高架桥、环保工程、城市公共设施及临时房屋等均越来越多的采用钢结构。尤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各大省会城市,经济发达的中型城市,钢材消耗量会明显增加。如北京每年用于高架桥用钢约2万多吨。

(3)钢结构住宅将增加。国家提倡建设节能省地住宅,有关钢结构住宅的设计规范及配套技术、材料基本具备。目前我国仅有几百万㎡的钢结构住宅,发达国家却达到40%-50%。如我国每年竣工6亿平方米的城镇住宅建设有5%采用钢结构,按多层、高层建筑平均50kg/㎡用钢量计,用钢量将达到每年150万吨。上述数字未将农村建筑用钢结构统计在内。

2、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钢结构产业是符合节能环保型、可持续性发展的行业认识还待于提高。最近几年日本、加拿大、英国政府和研究机构发表了很多文章,专门论述发展钢结构房屋的优点,可供借鉴。

(2)设计理念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如目前超高层和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在规划、环境、建筑、功能上确有其独特之处。但连接点过于复杂,消耗过多的钢材并给制作和安生带来了更多的难题,也增加了工程成本。

(3)增加建筑钢结构用钢材的品种,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开发高性能建筑专用钢材系列产品,包括优质焊接结构钢、高强度优质厚板、热成型管材、优质可焊铸钢等。扩大冷弯型钢和热轧H型钢的品种和规格,包括大截面冷弯管材(方矩管)、大截面H型钢和T型截面钢、蜂窝梁等新产品。

(4)钢结构加工厂和施工安装企业装备、计算机管理、劳动生产率还需进一步提高。钢结构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缺乏,尤其在中小企业更短缺,产品质量不够稳定,技术和企业管理与生产的需要不适应。

二、各类建筑钢结构的发展和技术特点

1、高层重型钢结构

高层钢结构建筑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反映,往往是一个城市标志性建筑。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101层,高492米,用钢量65万吨);中关村金融中心(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高度为150m,用钢量15万吨);北京电视心(建筑面积183万㎡,高度为41层,227.5m,用钢量38万吨);国贸中心三期(建筑面积54万㎡、高度为330m);LG大厦(建筑面积25万㎡,高度为110m,用钢量1O万吨);银泰中心(建筑面积35万㎡,高度为249m,用钢量20万吨)、央视新址主楼等(建筑面积50万㎡,高度为234m,用钢量128万吨);广州西塔(高度为432m,用钢量48万吨)等。估计全国每年有200万一300万㎡。高层钢结构建筑施工,用钢量约45万吨。

2、大跨度、空间钢结构

近年来,以网架和网壳为代表的空间结构继续大量发展。不仅用于民用建筑,而且用于工业厂房(开发区工业厂房、烟草行业厂房等)、机库、候机楼、体育馆、展览中心、大剧院、博物馆等。无论在使用范围、结构型式、安装施工工艺等均具有中国建筑结构的特色。如飞机航站楼、机库、会展中心、体育场馆、大剧院、音乐厅。采用圆钢管、矩型钢管制作空间桁架、拱架及斜拉网架结构,加上波浪形屋面成为各地新颖和富有现代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最近在悬索和膜的张拉结构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取得新的进展。预应力空间结构开始得到应用。

3、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两种材料各自优点的合理组合。不但具有优异的静、动力工作性能,而且能大量节约钢材、降低工程造价和加快施工进度,是可以广泛推广的结构。对环境污染也较少,是符合我国建筑结构发展方向的一种比较新颖的结构。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建成了世界跨度最大的采用组合结构的公路拱桥,如广州丫髻沙大桥,桥主跨长360m,为钢管混凝土拱桥。在高层建筑方面,建成了全部采用组合结构的超高层建筑-深圳赛格广场大厦,高291.6m,属世界最高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4、钢结构住宅

发挥钢结构住宅的自身优势,可提高住宅的综合经济效益:用钢结构建造的住宅质量是钢筋混凝土住宅的1/2左右,可满足住宅大开间的需要,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住宅提高4%左右;抗震性能好,其延性比钢筋混凝土好,从国内外震后调查结果看,钢结构住宅建筑是倒塌数量最少的;钢结构构件、墙板及有关产品在工厂制作,减少现场工作量,缩短施工工期,钢结构住宅工地实质上是工厂产品的组装和集成的场所,再补充少量无法在工厂进行的工序项目,符合产业化的要求;钢结构工厂制作质量可靠,尺寸精确,安装方便,易与相关产品配合;钢材可以回收,建造和拆除时对环境污染较少,符合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国家政策。

三、大体量建筑钢结构的稳定设计与施工

稳定性是钢结构设计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各种类型的钢结构设计中,都会遇到稳定问题。一旦出现钢结构失稳事故,不但对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甚至会造成人员的伤亡。根据稳定问题在实际设计中的特点,应遵守三项原则。

1、结构整体布置必须考虑整个体系以及各组成部分的稳定性要求。目前结构大多数是按照平面体系来设计的,如桁架、框架都是如此。保证这些平面结构不致出平面失稳,需要从结构整体布置来解决,即必须设置必要的支撑构件。结构构件的平面内和平面外的稳定计算必须和结构布置相一致。

2、结构计算简图和实用计算方法所依据的简图相一致,这对框架结构的稳定计算十分重要。实际框架多种多样,而设计中为了简化计算工作,需要设定一些典型条件。按照这些假定,框架各柱的稳定参数及杆件稳定计算的常用方法,往往是依据一定的简化假设或者典型情况得出的,设计者必须确知所设计的结构符合这些假设时才能正确应用。因此设计中所用的计算方法与前提假设和具体计算对象应该一致。

3、结构的细部构造和构件的稳定计算必须相互配合,使二者具有一致性。要求传递弯矩和不传递弯矩的节点连接,应分别赋与它足够的刚度和柔度,对桁架节点应尽量减少杆件偏心,这些都是设计者处理构造细部时经常考虑到的。

4、大跨度网架拱结构作为一种新的大跨度结构,其稳定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对大跨度网架拱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全过程跟踪,得出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结论。斜拉空间网格结构是一种新型的杂交空间结构,目前对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很有限。斜拉单层网壳的稳定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钢结构建筑的设计技术构思和变现,是钢结构建筑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钢材产量的日益增加,钢结构在建筑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实际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应该明确知道结构构件的稳定性能,避免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留下一些薄弱环节。

参考文献:

[1]张彩霞,王丽,郑秀梅.钢结构稳定设计的相关概念[J].山西建筑,2012(5). [2]张才柱,刘泽祺.钢结构安装偏差分析及预防措施[J].山西建筑,2012(3).

[3]白家铭,段宁.钢结构稳定设计浅谈[J].江苏建筑,2011(S1). [4]蓝建勋.大跨空间钢结构曲形屋面吊顶“逆作法”设计与施工[J].建筑施工,2011(12).

第5篇:建筑工程技术与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防水与防裂;设计施工技术

1 引言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当中,由于其混凝土的温度裂缝容易对建筑工程结构的正常使用功能、设计承载能力、外形的美观以及设计使用年限等诸多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员就应当从根本上进行混凝土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从而防止混凝土开裂等问题的出现。另外,为了使得建筑工程混凝土中的温度裂缝宽度能够保持在合理可控的范围以内,乃至对于一些特别重要或关键的结构与构件而言甚至要根除温度裂缝的现象,就非常有必要对于建筑工程混凝土的开裂原因进行科学地分析和研究,把握其温度裂缝的特点与机理,并通过对建筑工程混凝土的内部应力及温度的分布情况来进行仔细的监测与分析,从而最终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混凝土开裂的施工防治措施。可以说,混凝土防水与防裂的设计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重点和难道。本文针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温度裂缝形成的原因以及混凝土防水与防裂的设计施工技术进行了浅要的讨论和分析。

2 建筑工程防水与防裂的设计施工技术

在建筑工程混凝土的施工和养护期间,由于混凝土会释放大量的水化热,从而导致混凝土内部的温度骤升,使得混凝土表面突然形成较大的拉应力;而在建筑工程混凝土的后期降温过程中,又由于受到其持力结构或构件的约束,从而在建筑工程混凝土内部形成较大的拉应力。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导致建筑工程混凝土开裂的出现。下面对几点建筑工程混凝土防水与防裂的设计施工技术措施进行具体地探讨。

2.1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前的原材料及配合比优化技术措施

按照建筑工程结构需要来采用合理适用的混凝土标号,并选用相配套的水泥品种及标号,尽可能不选用标号过高的水泥。同时,还要确保砂、卵石等粗细骨料的质量,并根据规范和设计配合比的要求进行掺合料与外加剂的添加工作。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在施工过程中正确合理地应用建筑工程混凝土补偿收缩技术。尤其是在添加膨胀剂的过程中,应着重考虑到添加不同品种的膨胀剂及其掺合料时,会产生不同的膨胀效果,最好是根据试验来寻求其最佳的配合比。另外,在工程施工中,还应科学合理地对建筑工程混凝土的坍落度来进行有效控制,并根据现场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混凝土的原材料以及配合比,并确保施工现场的混凝土养护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2.2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中的温控防裂技术措施

为了防止温度裂缝的形成,可以在混凝土施工现场采取以下措施:对施工配合比进行优化配置,比如通过干硬性混凝土掺合引气剂或者是塑化剂之类的添加剂等措施,来降低建筑工程混凝土当中的水泥用量;而在混凝土的拌合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冷水以及被冷水冷却过的卵石等措施,降低建筑工程混凝土的浇注入模温度;在炎热天气下浇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时应尽可能地采用分层浇注,降低其浇注厚度,最好将每层混凝土的厚度控制在五十厘米之内,从而有利于混凝土表面的散热;而每层的混凝土都应当在其前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就开始浇注;按照建筑工程混凝土的工程量,在其混凝土内部按照规律布置一定数量的测温管,并对其混凝土的内外温度进行定时测量,前四日每两个小时量一次,五至七日每四个小时量一次,八至十五日每日量一次,均认真做好记录,保证建筑工程混凝土的内外温差被控制在二十五摄氏度之内,同时观察应细致到位,一旦出现温差过大的情况,就可以通过养护方式的调整等措施来进行弥补;拆模时间应控制得科学合理,从而防止混凝土表面温度骤变的情况发生,同时在养护过程中加强保温的措施,一般可以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浇注完成后先采用塑料薄膜进行一层覆盖,再用装锯末的麻袋(厚度为八到十厘米)来进行一层覆盖,最后采用十厘米厚的岩棉被来进行一到两层覆盖;此外,在夏季施工中还应对于长期暴露的混凝土表面部分进行浇水养护,以防建筑工程混凝土由于其内部水分的蒸发速度过快而引起裂缝的出现。

2.3 建筑工程混凝土养护中的冷却管降温技术措施

为了避免建筑工程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的内部温度过大,可以在其混凝土结构内部预先铺设冷却管路,并在其混凝土浇注完成之后立即进行通水循环冷却。管内的水流量通常控制在每小时一千五百升左右(进水温度低于十摄氏度时),若进水温度偏高,则水流量也应加快。冷却管的出水应排放到不影响施工的部位,当建筑工程混凝土整体初凝之后则可视情况利用该出水进行蓄水保温养护。当然在建筑工程混凝土养护完成之后,为了不使中空的冷却管对其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及其他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对其进行注浆和压浆的工作,通常采用真空压浆。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建筑工程建设的持续发展以及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尽管对于建筑工程混凝土的开裂原因以及温度裂缝宽度的计算理论还存在着一些不同派系,然而对于具体的混凝土开裂施工防治措施来说,目前基本上还是有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并且在过去大量的工程实践中也能证明,这些施工防治措施还是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总之,在建筑工程混凝土的具体施工中,对于施工管理人员来说,就应当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和比较,对于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意外也要认真细致地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发展的眼光来贯彻执行混凝土防水与防裂的设计施工技术措施,从而尽量避免建筑工程混凝土开裂的出现对工程所导致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将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技术也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谭侃.徐建军. 简述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与预防措施[J]. 民营科技.2011(01)

[2]于国臣. 建筑施工中裂缝的控制措施与管理浅析[J]. 改革与开放.2011(04)

[3]唐景民.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的探讨 [J]. 科技信息.2011(05)

[4]江丛彬. 浅谈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技术 [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8)

第6篇:建筑工程技术与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后浇带;设计;施工技术

1引言

后浇带施工是现代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能有效防止建筑工程出现裂缝,进而保证工程质量。本文从后浇带的功能与设计阶段开始阐述,并对后浇带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分析,以供同行参考。本文结合北京置业广场工程进行撰写。

2后浇带的主要功能

在房屋建设工程中,依据设置后浇带施工的原因侧重点不同,可将后浇带分成三种基本类型:为防止高层建筑结构中主楼与裙楼之问的沉降差过大而引起两者交接处混凝土开裂而设置的后浇带,一般称之为沉降后浇带;为防止面积较大的混凝土在浇注和养护期间,凝结收缩应力过大导致开裂而设置的,称之为收缩后浇带;为防止大面积的混凝土在正常使用期问因温度应力过大而拉裂而设置的,称之为温度后浇带。

3后浇带设计中的技术要点分析

房建工程在施工前,都要进行严格的工程设计,其中包括对后浇带施工的设计,只有在这个阶段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确保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才能为具体的施工行为提供技术方面的依据。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进行后浇带施工设计的时候应该坚持“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原则。采取措施释放应力,防止混凝土裂缝的做法就是我们所说的“放”;后浇带施工中,我们用混凝土填补建筑物的缝隙,是为了抗衡没有完全释放的预应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抗”。因此,我们在进行房屋建筑施工设计的时候应该做到“抗”“放”兼备,但是,要以“放”为主,尽可能地释放应力。

2)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留设。在对房屋建筑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有些后浇带是考虑到建筑沉降方面的因素而设置的,因此,我们在施工的过程中不能随意改变施工工序的先后顺序和施工中涉及到的技术参数,要坚持在施工中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后浇带的预留和设置。

3)合理控制后浇带间距。通常情况下,在对矩形构筑物进行后浇带设计的时候,后浇带的间距以30~40 m为宜,而后浇带的具体宽度应便于施工过程中的操作,也要结合房屋建筑的结构构造,通常情况下,后浇带的宽度为700~1 000 mm。

4)后浇带处的梁板受力钢筋必须是贯通的,不能断开。如果房屋建筑物的梁、板的跨度不是很大,可以考虑在施工过程中一次性配足钢筋;如果梁和板的跨度比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将钢筋焊接好。

5)后浇带在未浇筑混凝土之前,不能将建筑物上面的部分模板进而支柱拆除,要等浇筑混凝土后,且混凝土凝固好了以后再拆除模板和支柱,以避免梁拆除以后使板、梁在这种情况下形成悬臂,进而引起房屋建筑的梁板变形。

6)合理设置后浇带的位置。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设置后浇带,也可以考虑在梁板的反弯点附近设置后浇带,这个位置弯矩一般情况下比较小,剪力也不大。另外,也可以选择在建筑物梁、板的中间部位设置后浇带,这个地方的弯矩虽然是比较大的,但是,这个部位受到的剪力却比较小。

4后浇带施工技术

1)在支设模板的时候,要根据设计的分块图所划分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层段进行,在支设模板的施工过程中,不能随意进行,要严格按工程施工方案进行。且在模板专项方案设计中,应在后浇带两侧沿后浇带方向设独立的支撑和模板带,等后浇带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再将其与后浇带模板一同拆除,这样既不影响其它模板和支撑的周转,又保证结构构件的安全。

2)在混凝土浇注施工过程中,必须确保后浇带周边区域混凝士的浇注质量,防止浇注过程中发生漏浆现象或混凝土振捣不够密实的现象。在后浇带两侧,应采用相应的钢筋支架钢丝网进行隔断,其两侧的断面形式应由结构设计人员进行专门的深化设计。当在地 室底板进行施工时,因为该区域防水要求较严格,地下室底板的后浇带设置不应留成直槎。相关施工单位应专门安排技术人员负责后浇带区域内在周边混凝土浇注期间的清洁 防止后浇带区域内预先铺设好的钢筋被踩弯、压弯或浸水锈蚀。

3)在后浇带区域进行封闭浇筑施工前,应清理干净后浇带区域内的杂物,做好预先铺设钢筋的除锈措施,将后浇带周边两侧的混凝土进行充分的凿毛,并涂刷足够的界面剂,后浇带浇注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比周边两侧采用的至少提高一级,并应在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的微膨胀剂,以补偿混凝土浇筑后的收缩变形。

4)通常情况下,对于为防止混凝土凝结收缩时应力过大导致开裂而设置的收缩后浇带,在混凝土浇注两个月后,可认为其已经完成了60%以上的收缩变形,可进行后浇带区域的封闭浇注施工;对于为防止高层建筑结构中主楼与裙楼之间的沉降差过大而引起两者交接处混凝土开裂而设置的沉降后浇带,应等到主体结构封顶后再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封闭浇筑。

5)在后浇带封闭浇注施工之前,应在结构设计图纸上的相应地方明确标明不能堆放施工设施、材料等荷载在后浇带附近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并充分做好后浇带周围两侧的临时支护体系。

6)底板后浇带施工:底板后浇带一般铺设3层钢丝网作为侧模支护体系,采用钢筋作为混凝土楼板骨架。部分房屋楼板施工中还可采用快易收口网作为侧模支护体系以代替钢丝网,但混凝土浇注时,应防止严重漏浆的现象发生,避免影响混凝土的浇注质量。为确保整个主题结构的施工质量,后浇带区域内的钢筋骨架与底板钢筋之间不应焊接,在后浇带末封闭浇注施工前,应防止钢筋骨架长期浸泡在水中,并为防止污水、杂物等进入后浇带区域,可采取各种有效的临时性保护措施。

5后浇带施工流程具体要求

5.1对混凝土的要求

1)后浇带区域内的混凝土后浇施工过程中,应选用无收缩的混凝土材料进行浇注。可通过采用膨胀性水泥进行混凝土拌制,也可通过在普通水泥中外掺适量的具有一定膨胀功能的外加剂进行拌制成无收缩混凝土,后浇带区域内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至少比先浇的提高一级。

2)后浇带区域内的混凝土封闭浇注时间的确定,应根据留设后浇带的不同原因类型来选定后浇带需要滞后浇注的不同时间。为防止高层建筑结构中主楼与裙楼之间的沉降差过大而引起两者交接处混凝土开裂而设置的后浇带,一般应在建筑主题结构基本沉降稳定后,再进行后浇带混凝十的浇注施工。

5.2施工要求

1)后浇带区域与周边两侧的预留接缝形式,必需严格按施工设计要求进行预留。在后浇带进行混凝土封闭浇注前,要对其区域内进行洗刷、清理,并对两侧混凝土进行充分的凿毛,混凝土浇注时―定要进行充分的振捣密实,确保后浇带区域内的混凝土经合理养护后能够达到设计强度要求。

2)后浇带区域的周边混凝土浇注完成后,应对后浇带区域的顶部进行遮盖,四周用临时栏杆或砌筑砌体进行同护,以防止后浇带区域内在浇注前杂物堆积,造成难以清理的后果,在楼板浇注施工过程中,要防止后浇带区域的钢筋被踩踏、污染、破坏。

3)后浇带区域的浇注采用的混凝土应采用具有无收缩特性的水泥进行混凝土的拌制,最好在拌制过程中掺入适量早强减水剂,施工拌制前应进行相应的试配比试验,拌制的时间要足够,浇注完成后应进行合理的浇水养护。

4)后浇带区域跨度内的梁板结构在封闭浇注之前,其周边两侧的混凝土结构一直处于悬臂状态,在后浇带混凝土浇注并达到一定强度前,不能拆除跨度内的模板支撑体系,需要待后浇带混凝土达到其设计强度值的75%后,才能进行拆除,且必须按由上往下的顺序进行。在后浇带区域内进行混凝土封闭浇筑后,在后续的养护期间内还应对其楼面进行沉降监测,并将整个沉降观测记录进行及时分析,发现异常时应及时分析找出相应的原因。

6施工注意事项

1)后浇带区域与周边两侧楼板的接缝形式,必须严格按结构设计施l:图纸上的要求进行预留。

2)在后浇带区域内混凝土浇筑施工前,应将区域两侧的混凝土进行充分的凿毛处理,清除里面浮动的石子,应浇水进行充分的湿润。

3)后浇带区域内的跨内的梁板在后浇带混凝土封闭浇注前,会防止两侧结构长期处于悬臂状态,在后浇带混凝土浇注并达到一定强度前,不能拆除跨度内的模板支撑体系。

第7篇:建筑工程技术与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工程技术;更新;思考探索

工程技术的更新发展给建筑的不断突破创造了各种可能性。未来建筑发展的新趋势就是建立在较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绿色建筑。上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的危机,各种建筑的节能技术不断发展起来,如风能、低热和太阳能等。在节能建筑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深化发展,最终发展成绿色建筑。目前,很多国家以及地区已通过绿色建筑的标准,在近些年来我国也启动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工作。由此可见,绿色建筑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

一、绿色建筑和工程技术更新的思考

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以前,该阶段是工程技术的制约阶段。在此漫长阶段,大多数的建筑主要是柱式结构的建筑。以前有很多伟大的建筑师和古代艺术家,为了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他们曾经构想了许许多多大型宏伟的公共建筑,例如达芬奇―空中花园。但因为那时工程技术水平比较低,根本没有实现高度和跨度的要求,不能完成实际的建筑,也无法实现设计的作品。第二阶段是20世纪,该阶段是工程技术相对比较自由的阶段。随着社会技术的提高,各种各样新型的材料很好地解决了种种限制,包括高度、景观和跨度。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展览馆设计时,很多设计师们仅仅为了实现设计中艺术造型,运用大量高昂的材料,却忽略了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忽视了景观生态和建筑设计的和谐性。比如现在很多造型冲击性建筑设计,仅仅关注艺术的表现力,单单和工程技术挑战,却大大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第三阶段是21世纪中期之后,该阶段是工程技术更新和绿色建筑设计阶段。在有效解决施工工程技术后,结合环境的日益破坏和资源的匮乏性,人类城市的建设要走生态健康、可持续和节能环保化。所以,最突出的问题是通过怎样的途径使得工程技术更新能够为实施绿色建筑提高有效的保障。

二、绿色建筑的基本内容和设计原则

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全寿命的周期之内,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尽最大可能节约资源,包括节水、节电、节能,进而给人们提供高效、适用和健康的使用空间,以及能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建筑。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个方面:首先是尽可能的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对各种自然资源的浪费及所面临的压力,例如对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排放的减少,提高对这些废弃物的回收并且再利用;其次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新型的材料和新的工艺,采用新的设计理念,例如对建筑的地址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尽可能的保护好原有的生态环境等,还有对建筑的设计时要与先进的能源技术结合起来,例如太阳能、沼气、地热等。

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是:第一,要以节约能源为基础。随着国家近些年来一直提倡节能减排,建筑的节能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因此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首先要做到节能,也就是节约能源和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尽可能的做到无污染、无害及循环。在建筑的材料方面,要采用容易降解和可再生的材料。例如竹制品等。在此前提下,还要控制建筑材料的质量,达到材料没有污染、没有辐射。绿色建筑的设计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满足人们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最终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第二,建筑设计的同时要注意生态和谐。生态和谐要求建筑设计者要重视建筑物周围的植物、花草树木及水资源等,做到人和自然资源,建筑和自然资源的和谐。这些情况的共处就要求合理的设计来实现。并且这些和谐会提高建筑的品质。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原则。绿色建筑的使用者是人,虽然建筑的设计理念在于追求节能和生态化,但是不能以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作为代价。第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适度的原则。建筑的设计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由于个别的建筑盲目地追求国外的设计,导致建筑成本增加,这样就违背了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所以绿色建筑设计要根据自身的要求,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等因素。

三、绿色建筑的设计要点

绿色建筑的设计要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确保人的健康。上述讲了以人为本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根本,由于建筑的最终使用权在于人,因此绿色建筑的设计要以确保人的健康为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房内的空气质量,热、声环境等因素都不能危害到人的健康。并且水的质量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它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所以提高水的质量是绿色建筑所要考虑的一个重点,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使用直饮水,除了这些情况外还要对室内的采光进行改善,这样既利于人的健康,还有助于环保。第二,最大化的减少建筑中能量的消耗。首先要减少建筑中材料生产和运输中的消耗,绿色建筑设计不仅只考虑到建筑使用中的消耗,还要考虑到建筑建造中的能耗及建筑过程中材料使用的能耗,所以在建造中尽可能的采用能耗较小的工艺和降低环境带来的负荷。其次是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在建筑使用的过程中要从建筑物的平面形状、体形系数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最终起到节能的作用,另外节能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例如太阳能、沼气、地热等。还有一条就是建筑材料的回收再利用,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到降低能源,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垃圾污染,最终达到节能效果。第三,降低环境中所承担的负荷。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每时每刻地以减少自然环境破坏和减少环境的污染为前提,将建筑垃圾和污水等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因素降低到最低,从而实现环境负荷最小化。

四、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

为有效地结合绿色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不要过分追求视觉冲击与艺术造型的现代建筑,提倡建立在实际功能和需要满足的工程技术基础上,作为设计绿色建筑的出发点。因此,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是:第一,建筑能够自主地利用绿色的能源,有效地防止能源开发破坏生态平衡。如,未来的建筑能够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以及收集的自然雨水。第二,未来建筑能够有效地将生产和生活垃圾利用起来,避免持续破坏生态。如,回收利用建筑垃圾,将废物转换成建设的材料。第三,未来建筑能够利用处理净化以及利用污水,将已破坏的区域净化。建筑结构的重要支撑就是污水处理器,这种污水处理器能够加入公共空间和绿化。第四,未来建筑群要能够自我生长修复以及净化污染,这是一种理想的建筑设计。

五、结束语

在整个建筑项目中设计是灵魂,而绿色建筑设计很多程度上决定着如何实现绿色标准。根据目前我国发展的情况,绿色建筑前途比较曲折,建筑设计师要全面分析问题,充分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持续性利益等,通过应用工程新技术和前瞻性设计,使得绿色建筑在未来建筑领域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魁.关于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设计理念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

[2]刘勇,林边,贾宁.绿色建筑设计与工程技术更新之刍议[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2,26(4):470-473.

第8篇:建筑工程技术与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的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旋律,城市的发展首先是建筑业的发展。如今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的地位越来越明显,由此,建筑设计也就尤为重要。

建筑设计阶段的管理控制是整个工程管理的重点,重施工、轻设计,尤其是重施工图设计轻方案设计的观念必须克服,控制工程造价费用必须从设计抓起,必须从设计方案抓起。在这个阶段,设计单位对设计方案的正确选型显得尤为重要。

1建筑设计概述

建筑是生活空间与艺术形象的统一体。任何建筑都是人的心智活动的结果。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要有正确的“概念”,方能做出无任何错误的建筑。“概念”的形式有赖于“理性的学识”及“感性的经验”双方面的修养,而这些相关学识及累积建筑的经验是完全要靠平时的努力和探讨。在形成建筑设计的“概念”上,“建筑规划”是理性要因最主要的要因。其次,建筑是生活的容器,必然是一个“整合体”,即使是同种性质的“整合体”随着时空的不同也不完全相同,同是住宅,即使是在同一地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对其要求就不完全相同,六十年代的住宅与九十年代的住宅就不完全相同。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其最终目的是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概念”是基础,“设计”是一种创作。因为建筑是一种边际科学,它与人类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气象学、行为科学、经济学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交融。建筑设计过程是一个将设计任务书映射为建筑形体与空间布局的阶段。要从无到有的创造形体,使之满足设计的各种约束条件。为此,必须采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并结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方法,方可创造出意“新”形“美”、合乎时代性的设计成果,方可使建筑设计做到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功能与形式相结合,建筑与环境相结合,造型与结构相结合。

2 建筑设计与工程造价的控制关系

建设工程造价的控制必须贯穿于工程管理的全过程,即工程决策阶段、工程设计阶段、工程实施阶段和工程竣工验收阶段。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在工程实施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而忽视了工程决策阶段和工程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许多人认为过高的工程造价是由于施工管理不善、浪费

严重、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上涨造成的,而忽视了设计原因引起的工程造价上涨因素。

由于设计阶段毕竟还是在图纸上进行,建设工程还没有开始施工,所以,是调整还是改动都比较容易。而施工阶段改起来就麻烦多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忽视工程建设工程前期工作阶段的造价控制,习惯于事后算账的做法,这样就导致有些设计粗糙,初步设计深度不够、设计概算质量不高,造成三超现象(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严重。建设单位把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审核施工图预算、结算建安工程价款,算细账,固然是必要的、有用的。但我们也要看到,当预决算人员编制施工图预算和竣工决算时,建设方案和设计图纸都已经确定了。假如工程在经济上不合理,决策存在失误,或者设计方案不是最优,造价控制就变得有名无实,预决算人员就无能为力了。

工程的投资必须全过程控制,必须把重点放在初步设计阶段,切不可按传统做法,把重点和精力放在施工预算和决算上,到了施工阶段,所能起到的作用已微乎其微。不重视甚至不知道施工前的事前控制及事后控制的重要作用,而错过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阶段,导致最后局面无法控制,造成工程工程的投资大大超过最初的预想值。这种情况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没能有效作好前3个阶段的投资控制工作。在工程作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设计是在技术和经济上对拟建工程的实施进行全面的安排,也是对工程建设进行规划的过程。只有在设计工作没有完成之前、设计图纸未交付实施之前把好关,才能为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打好基础,如果在设计阶段加强了工程造价控制 ,设计人员在满足设计任务书和相关标准的前提下,采用合理的工艺技术、材料设备和结构型式,尽可能减少设计缺陷,工程造价就可降低,性能价格比就越高,其工程造价控制效益就明显表现出来了。

3 建筑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策略

3.1 实行限额设计,控制工程造价

推行限额设计(即在满足工程建设规模、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按照已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在保证工程各项功能的前提下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 是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方法。工程设计方案确定后,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要控制工程造价,必须推行限额设计,即把初步设计批准的概算值作为最高限价,各个专业按照分配给其专业的合理工程造价进行设计。施工图设计完成后,编制施工图预算,分析各个专业的造价,是否超过其限额。推行限额设计,应加强以下3方面工作:

3.1.1在限额设计前提下实行工程设计招投标制,这样有利于设计单位公平竞争、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出台最佳设计方案。对于每一项工程设计都应按照规范程序进行招投标标书中要明确设计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设计资格证书才能投标由中标者承揽设计。这样中标的方案在技术经济方面就是较优的方案能够达到质高价廉的目的。

3.1.2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对设计技术的科学性、功能的实用性和经济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分析,以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3.1.3严格控制因为任意增加设计内容、提高设计标准造成的工程造价和投资失控。

3.2 事前控制

设计阶段控制造价还充分体现了事前控制的思想。设计阶段是工程即将实施而未实施的阶段,为了避免施工阶段不必要的修改,减少设计变更造成的工程造价的增加,应把设计做细、做深入。因为设计的每一笔每一线都是需要投资来实现,所以在没有开工之前,把好设计关尤为重要,一旦设计阶段造价失控,就必将给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现在,有的建设单位往往为了赶工期、压低设计费,不注重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结果造成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失控。设计质量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效益是至关重要的,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对提高设计质量,促进施工质量的提高,质优高效地把工程建设好,降低工程成本也是大有益处的。仅仅注意到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往往是事倍功半。要有效地控制建设工程造价,就要坚决地把控制重点转到设计阶段上来,做到未雨绸缪,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语

毫无疑问,工程造价形成阶段起源于工程决策和设计阶段,在工程设计中如何控制工程造价,其意义十分重要。只有充分明白建筑工程设计与工程造价相互关系,并在设计阶段重点控制工程造价,才能从源头进行造价的合理管理。

参考文献

[1]宋伟.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第9篇:建筑工程技术与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钢结构工程;测量;焊接;安装

1 钢结构工程施工前的工程测量

1.1 轴线方格网测设

全面复核土建施工测量控制网、轴线、标高。根据前期施工单位提供的控制点及主轴线,在+0.00处分别测设多个控制点组成矩形,在这些点上架设仪器观测边长和水平角,经平差计算和改正,得到4个控制点的精确坐标。根据测量规范要求,量边精度为1/30000,测角中的误差为±3.5”。距离采用往返观测,角度观察3测回,在矩形方格网的四边,按钢柱间距设置距离指标桩加密方格网,便于钢柱轴线的测试。

1.2 水准基点组建立:

选3-4个水准点均匀地布置在施工现场四周,建立水准基点组。水准点采用(直径16mm,长1m)的钢筋打入地下作为标志,其顶部周围用水泥砂浆围护。将水准点和水准基点组成附和或闭合路线,两已知点问的高程必须往返观测,往返观测高差较差,附和或闭合路线的闭合差应满足规范要求。

1.3 轴线控制

做好竖向与平面测量控制是保证钢结构吊装顺利进行的首要环节,也是确保钢结构工程质量的重要工序。平面轴线位置控制采用内控法。

1.4 测量精度控制保证措施

根据工程施工质量要求高的特点,特制定高于规范要求的内部质量控制目标,允许偏差的减少:对测量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预配置整体流动式三维测量系统TOPCON-221D全站仪,该仪器测角精度为±2,测距精度为±(2mm+2×10)用于钢结构安装过程的监控。

标高和轴线基准点的向上投测,一定要从起始基准点开始量测并组成几何图形,多点问相互闭合,满足精度要求并将误差调整。

2 钢结构工程主要构件的设计、焊接工艺

2.1 制作放样

放样是钢结构制作工艺中的第一道工序,只有放样尺寸精确,方可避免以后各加工工序的累积误差,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因此对放样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放样前必须熟悉图纸,并核对图纸各部尺寸有无不符之处,与土建和其他安装工程有无矛盾核对无误后方可按施工图纸上的几何尺寸、技术要求,按照1:1的比例画出构件相互之间的尺寸及真实图形;

(2)样板制出后必须在上面注上图号、零件名称、件数、位置、材料牌号、规格及加工符号等内容,使下料工作不致发生混乱;

(3)还应该妥善保管样板防止折叠和锈蚀,以便进行校核。

2.2 拼板

拼板时应考虑下料切割焊缝的收缩量,适当放出余量,自动切割缝为2mm,手工切割缝为3mm,焊缝收缩量视构件长度一股应放20-30mm;拼板焊应按图纸对焊缝等级的质量要求进行,焊接前应清除焊缝口锈蚀、油迹、毛刺等,按要求开好坡口单面坡口55+5,纯边高度1.5-2mm采用焊缝清根,焊剂烘潮,焊丝清洁等措施,以保焊缝质量。

2.3 CNC切割

按下料图要求制作角度样板,经检查无误后方可使用。切割时应考虑割切、焊接的收缩余量及组装误差,长度一般应放20-30mm,切割宽度误差±1mm;编程后,切割机应空机运行,记录运行轨迹是否与下料尺寸相符,无误后即可切割;割切时,根据板厚随时调节火焰大小、鸯压力、切割速度,确保切口光顺平滑。

2.4 组立

翼腹板有对接焊缝时,组立应注意翼腹板焊缝错开200mm以上;组立时确保腹板对翼板的中心线垂直度偏差为b/100且≤2mm,中心线偏移≤1mm。翼腹板间隙应≤0.8mm,以满足埋弧焊的需要;定位焊间距一般为300-400mm,焊缝高度不超过设计缝厚度的2/3,焊条型号应与构件材质相匹配。

2.5 埋弧焊

焊接所采用的焊丝、焊剂应与构件的材质相匹配;焊前应对焊丝、焊缝进行清洁,除去油渍、锈迹,焊剂等;焊接时应加引弧板和收弧板,引弧和引出的焊缝长度应大于50mm,焊后应切割;选择合适的焯接电流、电压、焊接速度及合理的焊接程序,确保焊接质量,减小焊接变形。

2.6 制孔

钢结构安装时所留A,B级螺栓孔应具有H12的精度,孔壁表面的粗糙度Ra不应大于12.5um,螺栓孔的允许偏差超过上述标准,不得用钢块填塞,可采用与母材料性质匹配的焊条补焊,再重新制孔;制孔方法采用钢模钻孔,各种钻孔全部采用钻床钻孔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构件的质量。

2.7 矫正

钢材切割或焊接成型后,均应按实际情况进行平直矫正;好的零件在加热矫正时,加热温度应根据Q345性能选定,不得超过900℃;结构在加热矫正后应缓慢冷却,不能用水冷却;矫正的钢材表面,不应有明显的裂缝或损伤。

3 工业与民用建筑钢结构安装施工技术要点

3.1 安装方案

安装内容包括:钢柱、钢梁安装和其他构件安装。由于该工程跨度大、面积大,经多种方案比较,钢柱用1台50t汽车式起重机整体吊装,两支钢梁在地面上拼装后采用2台50t汽车式起重机同时起吊,辅以2台曲臂车进行就位安装。

3.2 设备选择

综合考虑工程特点、现场的实际情况、工期等因素,经过反复比较各种方案,从吊装设备、与土建交叉配合要求及本企业的施工实践,钢结构吊装选择2台50t汽车式起重机,作为钢结构安装最主要设备。

3.3 地脚螺栓埋设

地脚螺栓的精度关系到钢结构定位,地脚螺栓酌埋设须严格保证其精度,地脚螺栓的埋设精度:轴线位移:±2.0mm,标高:±5.0mm。在柱地脚螺栓安装前,将平面控制网的每一条轴线投测到柱基础面上,全部闭合,以保证螺栓的安装精度,然后根据轴线放出柱子外边线,待安装钢柱地脚螺栓的承台架子搭设好以后,将所需标高抄测到钢管架子上。

3.4 钢架安装顺序

按照现场实际情况,结合施工进度要求,采用合理的安装顺序。

安装施工工艺流程按顺序分为:钢柱钢梁吊车梁联系梁水平支撑檩条拉杆隅撑。

3.5 钢柱吊装

钢柱就位轴线调整:钢柱就位采用专用角尺检查,调整时需3人操作:一人移动钢柱;一人协助稳定;另一人进行检测。就位误差应控制在3mm以内。

3.6 钢梁安装

对于于跨度较大的钢结构厂房,钢架梁吊装采用“双机抬吊法”吊装钢梁的主要方法如下:钢梁首电面胎架上拼接成整体,同时在钢梁上架设好生命线,安装檩条时可以在钢梁上来回走动,吊1/后在钢梁的两侧用缆风绳将钢梁固定,保证钢梁的平面外的稳定,然后吊装下一跨间钢梁,一跨间钢梁安装完成后,在此跨间安装檩条,固定钢梁,保证钢梁不会倾斜扭曲;安装人员挚车为安装平台,对高强螺栓进行紧固。

4 结论与建议

虽然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钢结构工程的施工相对较为简单、便捷,但是基础测量、构件制作与安装施工,不是相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仅仅做好其中一点是不行的,必须进行全面的测量控制和制作、安装施工管理。

关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钢结构厂房的施工:①施工前一定要精确做好测量工作,这是前提性工作,因为后续的施工都是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的;②要做好钢结构构建的制作工作,制作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来进行操作,制作出来的构件产品一定要符合相关设计标准和有关规定的要求,要控制好构件产品的质量;③在安装施工阶段,一定要合理组织相关安装施工工艺流程,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只有控制好基础测量、构件制作和安装施工这三者的有机统一,相互结合,才能最大程度的确保工业与民用建筑钢结构施工优良的质量,才能体现出企业高超的施工技术和优秀的施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