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被遗忘的传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因素在包装艺术设计中一直被利用,效果明显。而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要增强作品和产品的吸引力,设计师必须更大力度地融合传统元素,对现有应用加以创新和完善。
1.融合传统文化中的无形元素
“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也不成其为美。”在以往的包装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较普遍。但是在应用中往往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求形似而忽视了其内在精神象征。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一直贯穿其中。如文字,每一种文字都有其魅力,并不仅仅局限于外形,它们或遒劲有力、气势如虹,给人以朝气升腾之感;或隽美秀丽、温婉柔和,给人以精神升华之感。这些隐含在文字和图案背后的意义即是传统文化中的无形元素,是其内涵所在。所以,设计者要想使包装和艺术设计与观看者产生共鸣,增强其可观性,就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含义,追求其精神意义,并将其融入设计。
2.传统文化元素的综合应用
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包装艺术设计中,将一定数量的不同文化元素加以融合,更能体现出其艺术感和文化底蕴的深厚。如中国“土酒”包装设计,包装容器由红土烧制,外用湘西传统的印花蓝布包裹,包装盒采用板块层叠的方式,外包装则利用了麻绳和木板,多种传统元素的结合鲜明地彰显出了湘西土家吊脚楼屋顶层叠的风韵,让人印象深刻。地域文化是另一种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在现代商品设计和旅游业中,设计师常常会运用当地的文化特色吸引人们的关注,这种地方特色即地域文化,如陕西浓郁的皇室气息、荆楚的三国之风等,将当地历史上存在过的一些文化组合成区域文化,并运用到其特色设计中,使人们对其印象深刻。
3.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传统文化固然是极具魅力,但毕竟年代离现代人较为遥远,设计师在设计时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因素相结合,使作品与现代人产生强烈共鸣进而达到商业目的。例如,在商业标签制作中,设计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字形、字体、颜色、效果等进行设计,创作出现代化气息浓郁的传统文字。在传统文化元素中,存在着许多与现念有较多交叉部分的无形元素。如,“天人合一”是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现代化过程中,因污染问题而提出的自然、环保等理念也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传统与现代是存在契合点的,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寻找这些契合点并运用到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
二、结语
一、从工程的概念谈起
18世纪,欧洲创造Engineering一词,最开始主
要指兵器制造、军事目的的各项劳作。随后
Engineering的含义扩展到建筑屋宇、制造机器、架桥修路等。工程(Engineering)这个动名词衍生于动词Engineer(建造、设计),其词根Gen的意思为生产、制造,因此,工程(Engineering)含有行动(Action)、做(Doing)的意味,以Engineering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即“以建造为核心的人类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哲学门类,就是工程哲学(Philosophy of engineering)。目前,无论是西方还是我们学界,主要关注的都是Engineering意义上的工程哲学。这种“工程哲学相对专业化,主要涉及是对工程知识和工程师伦理的理解。”①
但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Engin
①这是芬伯格在与笔者讨论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的区别时给出的自己的观点。
eering对应“工程”,诸如,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矿业工程(Miningengineering)、生物工程(Biological engineering)、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等。Project也对应“工程”一词,比如,文化工程(Cultural projects)、希望工程(Hope project)、九年义务教育工程(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al projects)、三峡工程(Three gorges project)、曼哈顿工程(Manhattan project)、哈巴谷工程(Project Habakkuk)等。甚至Program有时也译为工程,比如,菜篮子工程(Vegetable basket program)、米袋子工程(Rice bag program)等。从中可以看出,中文“工程”的含义似乎比Engineering更为宽泛,这点似乎有所预示。
在此,先不讨论这种预示,先关注为何社会各项活动都高举“工程”大旗,言必称“某某工程”?原因是工程能够体现人类的胜利和社会的进步吗?毋庸置疑,工程实施和工程思维能更好实现人的现实物质需要,解决人的就业,提高生产效率。确实有的工程是如此,但这并不是工程的实质。因为,工程实施和工程思维造成的消极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多,如生活世界的非精神化和机器化,内在世界普遍增强的危机感和虚无感,现实世界的过度污染、破坏以及由此带来的疾病传播和传统文化消失等等。
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一种相对正确的解答是,无论工程本身是否合理,任何事物一经纳入到工程的话语体系当中,立刻就具有一种不容批判和不许怀疑的特性,成为逻辑必然的意识形态,并终将成为社会现实。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即便是对由工程带来的危机的解决也还是集中采用工程的办法,比如,“灵魂工程师”“文化工程”“净化工程”“园林工程”“环境工程”等等。如果还有无法被工程化解的因素,就会被认为是工程的必然代价,进而被工程排除在外,从而边缘化。这就是学界常说的现代性的“集中”和“排除”逻辑。
[关键词]二胡演奏 艺术发展 创新 传承
一、新形势下我国民族音乐的艺术传承
促进民族音乐文化艺术发展的动力,一是为了将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二是为了与国内外的其他优秀音乐文化进行交流。我国的二胡演奏艺术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这么优异的成绩,归根结底就是在不断吸取国内外优秀的音乐文化精髓的同时,还不忘将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神与民族音乐的艺术精华传承下去,让二胡演奏艺术蜚声海外。
尽管二胡艺术的发展趋势在逐步上升,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问题。新形势下的二胡演奏艺术融入了大量新时代的演奏技术,这使得二胡演奏者的传统技艺在慢慢丧失,二胡的传统文化修养与艺术功底也渐渐被遗忘。二胡的迷人之处,就属它的传统演奏技艺与民族特色,如果将传统的精华抛却,就失去了它的根本。因此,在借鉴国外演奏技巧的同时,对于传统演奏艺术要一并提升,将二胡的传统魅力发扬光大。
(1)、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
当代的二胡演奏技巧,融合了大量的小提琴等国外乐器的演奏技术,即使是一些无法想象的高难度技艺,只要通过刻苦的学习,在技术方面也一样可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技术熟练,并不能代表其对于二胡演奏艺术的领悟,真正的参透需要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二胡艺术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中应运而生的,与民族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一旦脱离了这样一个文化环境,二胡的演奏艺术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
(2)、加强对于民间音乐文化的培养
二胡艺术起源于中国的戏曲和民歌等民间音乐流行元素,是从伴奏慢慢演变成独奏,可见二胡演奏艺术越来越受到民族音乐领域的关注。民间音乐文化,是二胡艺术发展的根源,所以要提高二胡演奏艺术的内涵,就必须要加强对于民间音乐文化的培养。综观从古至今都在盛传的二胡作品,几乎都融入了浓郁的民间音乐特色与演奏风格。那些备受人们喜爱的二胡演奏者,正是由于他们的内心受到民间音乐文化的深刻熏陶,再加上高难度的演奏技巧,才踏上了二胡演奏的艺术巅峰。
(3)、充分掌握传统二胡演奏的技法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一些新颖的演奏技法被引入了二胡演奏领域,引起多数演奏者的兴趣,激发了演奏者的演奏热情,使得新的演奏技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一些传统的演奏技巧被忽视甚至遗忘。在现今的二胡演奏者心中,追求高难度的演奏技巧,才是他们突破自己、登上巅峰的重要标准,殊不知,被他们所抛却的传统演奏艺术,才是真正助他们成功的保障。二胡艺术的特别之处,只有通过那些传统的演奏技艺才可以完整诠释出来的。所以,新生的二胡演奏者必须充分掌握传统技艺,才能够领悟到二胡艺术的精华所在。
二、多元文化下的音乐艺术交流
我国的民族音乐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抛开经济因素的影响,一些优秀的国外音乐文化对与我国民族音乐的冲击,才是促使其快速发展的源动力。从古时的汉朝开始,我国就非常重视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的艺术交流,一些外族的民间乐器、音乐理论也渐渐被我们国家所吸纳,使得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越发的深厚与丰富。在21世纪的今天,只有在借鉴西方优秀音乐艺术文化与乐器演奏技艺的同时,不忘强化传统技巧与民族音乐文化,才能使得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道路更加宽广。
在与国外音乐艺术的交流中,我们必须对西方音乐的精髓进行深入研究,将适合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技艺与文化充分吸收,有针对性的将西方音乐元素和我国民族音乐特色融为一体,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国际性音乐文化。
三、民族音乐的艺术创新
各行各业的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民族音乐文化领域也是如此。新形势下,二胡艺术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秉承传统音乐文化、结合国外音乐精髓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并具备强烈的时代精神的二胡演奏艺术。要做到艺术创新,必须注重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引入国际化的音乐文化精华,加强音乐艺术交流,让二胡演奏艺术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时代产物,成为我国民族音乐踏上国际音乐舞台的标志。
四、结语
不论二胡演奏艺术发展到何种地步,都必须秉承着传统音乐文化的特色。每个时代都具备独特的音乐文化特点,好的二胡音乐,是可以符合大众审美观念、能够体现当代的文化风貌和时代精神,并将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发扬光大的音乐文化艺术。所以,我们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精神,将二胡演奏艺术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有人说,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其实,最单纯的信仰,不是要虚构历史,对不存在的事实信以为真,而是要坚信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伟大、美好与壮烈。不因史实与个人认知或经验有差距而视而不见,这是个人历史观应有的底线。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有的读起来惊心动魄,有的看上去扣人心弦,因为与当下的时间间隔不断拉大,超越了现实条件下的个人认知和想象,因而带有某些“传奇性”,但这并非否认英雄的理由。不要忘记,英雄故事的历史性远远大于传奇性。
没有英雄的时代是贫瘠的,遗忘英雄的时代是短视的。抹黑英雄,不光是抹黑历史,也是抹黑一代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或许有人会说,每一个时代都会诞生自己的“英雄”,可有的人在特定时期大红大紫,风头一过就被人们遗忘。其实,真正的英雄能够穿越时代而存在,凝聚在他们身上的那种英雄主义精神和情怀,历久弥新,永不褪色。请相信时间的筛选,那些战胜时间的英雄不会被历史遗忘。
有人觉得,在和平的年代,就不用弘扬战争年代的英雄了,这种认识无疑是浅薄的。我们今天的和平,正是战争年代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争取来的,对英雄故事的传颂,是享受和平的我们表达敬意的方式。不管时代怎样变迁,英雄主义精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它构建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正义、力量和无畏的勇气;它还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给我们以引导和激励。
崇拜英雄不是“中国特色”,而是扎根于几乎每个民族的文化中。如果你看过几部好莱坞大片,就能发现英雄情结在美国文化中一样兴盛。“美国队长”“超人”“闪电侠”,这些虚构的形象之所以在美国乃至世界走红,成为代表西方文化的“主旋律电影”,正因其所体现的“英雄主义”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而在各个国家,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牺牲的英雄们,那些代代流传的英雄故事,无一例外都受到赞誉和推崇。
抹黑英雄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从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看,活跃在近现代民族独立舞台上的英雄,属于中华民族英雄文化史的一部分。不管是岳飞、文天祥还是、,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一脉相承。否认他们,就是对历史的遗忘和对民族精神的背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还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因此,语文教育本身有继承和发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应对文化传统中的精华部分进行继承,使之对语文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国民众中所面临的危机
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根据网络调查,现在大部分的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更是严重不足。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如我国青少年学生屡屡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不懂礼貌、缺乏毅力等不良行为习惯,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孝、孔融让梨等优秀品质荡然无存,艰苦朴素、刻苦耐劳等优良传统踪迹不见,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家反应冷淡,而每逢西方的节日则格外热闹,国民趋之若鹜;哈韩一族视韩剧为精神大餐,对韩国影星极为吹捧,而对中国传统戏曲、古代先贤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在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火星文已经充斥在青少年的周围,而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字却被遗忘在了角落。
“垃圾桶在此”“请便后冲水”“请保持安静”,类似于这样的标识语在公共场合是很常见的,可是这样的标语在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公共场所见到,刚开始大家还以为是对中国人的尊重,后来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我们乱扔垃圾、不顾场合的大声说话,才使得这些国家在公共场所挂上这些标语。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可为何现在出现这么多有损我们自尊心的话语呢?从2011年日本发生九级大地震可以看出,日本民众在大灾面前基本上是从容淡定的,相反中国却发生民众惊慌失措的抢购食盐事件。这些事情,已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在文明礼仪和社会公德方面的缺失。
二、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首先,教师要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推进国民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促进语文教学为宗旨,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大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使自身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能够创造性地理解、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开展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或者组织学生外出访古迹等活动,让学生具体了解传统古文化的魅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1.让教师亲近“古诗文经典”,走进河北历史,开展“教师阅读古诗文经典,研读家乡历史”活动。学校可在全校教师中开展“教师阅读古诗文经典,研读家乡历史”活动,还可划拨专项资金购买古诗文经典系列丛书,采取集中或自由阅读的形式品读古诗文,举办“古诗文经典读书报告会”“古诗文经典读书讲坛”“古诗文经典读书随笔大赛”等,用多彩的读书形式督促教师群体热爱、亲近、品读传统文化。
2.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让传统文化教学进入语文课堂。我校设计了“自读—诵读—品读—背诵—写作”的古诗文课改教学模式。自读,是指上课第一步先让学生自由试读,感知文本,识记字词,概述内容;诵读,是指学生范读和教师领读,使学生的“自读”升格,达到正确诵读,有感情诵读;品读,是指教师引领学生抓住名句、好字、词进行品味、赏析,浸润写法,感悟写作;背诵,是指在正确品读的基础上督促学生熟读成诵,背诵文本,丰富学生的古诗文涵养;写作,是指引领学生自由写作,写读后感,写随笔,仿写文本,让学生动口、动手、动心、动情,在活动中热爱传统文化,承接、宣扬传统文化,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通过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使学生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使高尚情操与艺术品位得到培养。
3.拓展课外,开展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近传统文化,触摸传统文化。教师应立足课堂,拓展课外,依托本地人文优势组织学生走进民俗,了解家乡的杰出人才、古迹、民俗、传统工艺等。教师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登清风楼,观开元寺,探访郭守敬故居。教师还可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知识大赛”系列活动。
我们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习经典,努力让学生沉浸进去,从阅读中得到美感,产生愉悦之情。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我们要想让学生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我们自己首先应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要有相应的文学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挖掘出其丰富的内涵,而且还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师要勤于耕读,成为学识渊博的人,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敬重,从而自觉自愿地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学生喜欢了,愿意去读去欣赏,自然就会去传承了。
文化自信大学生的心得体会
一直以来中国人对于外国文化很是纠结。__战争以前,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可以说是嗤之以鼻,但随着国门被打开,西方文化传入,人们又一哄而上,大力吹捧西方文化的种种好处,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虽说现在我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也不再面临文化丢失的危机。但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力却从那时起就从未改变。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诞生最早的文化之一。无论是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还是两宋时期的"古文运动"......都见证和发展了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又以其包容性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进程。它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不断沉淀,最终铸成我们灵魂的支柱,而这也是与西方文化不断作用的结果。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正确认识到中华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更要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力。
坚定文化自信力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肯定,更是对历史辩证的认知和评价。当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祭祀孔庙的仪式还要从韩国"引进"时,这以不是文化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对于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来说,这恐怕也是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史例。
坚定文化自信力就像是给民族文化打了一支镇定剂。它能让民族文化持续朝健康方向发展,在文化发展观念淡薄的今天,这无疑文化发展的救星,更是文化前进的动力。
文化自信力就是抵御外来文化的一面盾,它的后面是源源不断的文化信念。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浪漫的法国人以一种善意而真诚的嘲弄来重新理解法国文化的严肃,德国人也在谦虚中以现代的眼光展现曾经的德国,而毕恭毕敬的我们却正犯着一种将历史遗产供奉起来的毛病。"诚如实,我们的文化自信力的后盾也逐渐被这种文化理念消磨,直至文化丧失的那一刻。
在坚守文化自信力上,我们与其他国家存在明显地差异,这也是我们的文化观念和信念落后于其他国家的根本原因。在一百多年前,我们面临着被殖民化的危险;而现在,无时无刻的文化入侵和文化战争也使我们面临着不亚于百年之前的危险,或许它已悄无声息的潜伏在你身边,只是你从未发现。
清政府时期,洋务派李鸿章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清楚地阐明了当时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我认为这也应该是现在的我们持有的态度。而要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力。才能达到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文化自信力是一个国家人民对其文化的真诚和坚守,文化自信力是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文化发展的前提。
文化自信大学生的心得体会
当欧风美雨席卷亚洲众人争相追捧,当崇洋已成潮流国民日益沉沦,我们的传统文化日益没落。无论是旅游创意园展出高仿真山寨版狮身人面像,还是国内诸多开发商竞相模仿国外特色建筑,无不昭示了我们日渐萧索的传统文化,不禁想问,我们的文化自信都去哪儿了?
中国,一个存在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别具一格的无价珍宝。我们不是没有享誉世界的著名建筑,也从未失去倾倒众生的文化内涵,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越来越避讳属于我们自己的灿烂物化遗产反而去追逐他国的历史古迹?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本土文化被遗忘在角落里落满灰尘而外来者却被竞相追捧呢?
正如方哲萱所言:“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功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的确,在标榜西化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西方节日风靡全国气氛浓厚,而传统佳节的风俗却鲜有人能够记起,一座座四合院被强行拆除,尘烟还未散尽之处一栋栋高楼大厦却拔地而起……时代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现代文明,却也冲击着我们悠久而厚重的传统文化。
然而,比起飞速发展的时代,更加强烈侵蚀着传统文化的,是丧失了民族自信心的我们。受那一点点“拿来主义”思想的驱动,我们忽略了清幽淡雅的案头山水,却迷失在现代主义错综复杂的抽象线条之中;我们很少懂得那一抹江南烟雨的淡淡哀愁,却沉醉在异国他乡的阳光之下不愿醒来……不禁怀疑,在这“冷漠侵蚀心灵,热忱反而被强行流放”的今天,有多少人还保留着一颗赤诚的心,去挽救、去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
我国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其中的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是农耕文化中的活态文化。它凝聚了我国56个民族的智慧和精华,是中华民族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和现代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因此,回望传统的村落,回味传统的生活;回望自己的民族,回味传统的文化;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对于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古代占支配地位的是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耕文化。勤劳智慧的中华先民在农事劳动和生活中形成了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活经验、传统农耕信仰、农业习俗等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农业历史文化,是我国悠久农业历史发展的见证,体现了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广泛存在于社会土壤中,包括物质性遗产和非物质性遗产两大部分。我国过去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多偏重于文献层面的学术研究和物质层面的农业文物标本的征集,而对传统农业文化,如民间的农业习俗、生活情趣、价值取向等方面则重视不够。只有把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结合起来,把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把握我国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的精髓,才能全方位地进行有效保护。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展的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项目,就是要保护整个农耕系统。我国已有4个系统被列入保护试点,分别是浙田县的“传统稻鱼共生系统”、贵州从江县的“侗乡稻鱼鸭系统”、云南红河的“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和江西万年县的“稻作文化系统”。这些有着千百年历史的独特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内涵。如哈尼族的梯田文化,梯田可以做到几千级,而做梯田的时候,也把他们的风俗融入梯田文化。梯田文化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哈尼族活态文化。
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不仅表现在思想观念、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业生产工具上,也表现在乡村宗教礼仪、风俗习惯、民间文艺及饮食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农耕信仰和神话传说 农耕信仰沿着“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先民希望通过祭祀天地而获得消灾降福和佑护。
农事歌谣、农谚、农民艺术作品 最早的歌谣是咏唱生产劳动的,主要是狩猎、采集和农耕。农谚是从歌谣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重要分支,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类似于现在的技术指导手册。农民艺术作品的种类繁多,包括各类民间艺术及其他艺术门类中相关题材的作品。
农副产品加工技艺 醋、酒、酱菜、松花蛋、咸鸭蛋、火腿、香肠、臭豆腐、腊肉、蜜饯、果脯、板鸭、茶叶、蔗糖等农副产品传统加工技艺,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农耕文明的结晶。
手工技艺 许多传统技艺,诸如宣纸、织锦、青瓷、紫砂、花丝、景泰蓝、雕漆、泥塑、剪纸、刺绣、烟花爆竹、水轮、水碓等,仍在当今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传统农耕种植技术经验 传统农耕种植技术经验不仅包括多熟种植、精耕细作、积肥施肥等农业技术,而且还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工艺及使用方法。
传统饲养技术经验 我国先民在畜牧和兽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经验。饲养技术经验中的精华,如相马术、术、杂交术、填鸭术等至今仍熠熠闪光。
生产和商贸习俗 千百年来,我国形成了很多祈求农耕丰收,传习种植经验的生产习俗,几乎存在于农耕生产的每个阶段。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农业生产习俗显现明显的地域文化差异。
农业节令 二十四节气源自农耕文明,是传统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华夏民族认识、把握、运用自然规律于生产和生活的智慧结晶,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发展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节气文化。
传统生态农业系统和景观 传统生态农业系统和景观有“农牧结合”“农桑结合”“基塘生产”等生态农业模式,特别是梯田种植、桑基鱼塘、坎儿井、淤地坝和稻-鱼-鸭、猪-沼-果等传统模式,不仅具有悠久历史,而且在结构上有新的类型,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传统名特优农副产品原产地域保护 勤劳智慧的中华先民创造和培育了丰富的名特优农副产品,许多名特优农副产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传统名特优产品进行原产地域保护,可进一步提高其知名度。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西方设计理念不断地渗透中国。外来艺术设计风格的入侵,使得我们一味地跟随和模仿,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和民族艺术被遗忘和丢弃。如何适应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的需求,如何适应艺术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当前中国商业空间设计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展示设计业想要在残酷的竞争中,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继承传统的民族元素,创造出独有的艺术设计风格。
关键词:民族文化 中国元素 展示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展示,即是展览概念的扩展。展览是将物品陈列出来供人们观看,欣赏是被动的;而展示是公众参与的活动,是主动的。在展示中,公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反馈信息,是信息交流与传递的主体。具体地说,展示是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采用一定的视觉传达手段,借助一定的展具设施,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中,为了充分达到产品在观众心里和思想上产生深刻的印象及影响,以展览的手段呈现在公众面前,以达到交流产品信息,引导消费者等作用。展示设计的方法多样,展示手段丰富,通常会在时间、空间、声音、媒体等互动模式中体现展示物的特点,使观众加深对该展品的认知。可以说,展示设计就如同舞台剧一般,导演为了突出表演效果,在灯光、音乐、舞美等舞台场景中大做文章,来打造最完美的舞台效果,以此吸引观众对表演的喜爱和兴趣。
商业空间展示设计围绕商业空间进行。商业空间是人类活动空间中最复杂、最多元的空间类别之一。从广义上可以把商业空间定义为:所有与商业活动有关的空间形态。从狭义来说,则可以把商业空间理解为: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为了满足消费者商品交换的需求,以确保商品实现其价值的交换环境称为商业空间。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商品市场的不断进步,艺术设计的范围不断扩大,商业空间必然以更丰富,更人文,更先进的方式呈现出来,它的概念同时也将随之伸展和变化。
由此可见,商业空间展示设计既囊括了对展品的包装、策划、设计,又包含了多种学科。从根本上说,展示设计就是通过对空间环境和平面的综合运用,以更丰富和精彩的方式将艺术设计融合到展示当中。使其产生独特的空间氛围,集中体现展品的特点,使观众与展品在展示空间范围内进行视觉、听觉以及情感的交流,以达到观众与展品的完美沟通。因此,当今的展示设计作为展品信息传播的媒介,整合多种设计元素,以及各领域的文化知识,以其直观、易懂、生动的形式,提供了人与展品、展品与空间、空间与人之间信息传递交流的时空平台。
一 中国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作为舶来品的商业空间展示设计,在进入中国的初期,表现出非常强烈的西方倾向,表现出国人对异国风情的强烈好奇心。展示设计作为一种超前的文化,在那个时代是在展示“洋”文化,因为“洋”就是代表着“时尚潮流”空间展示设计从上个世纪就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进入中国,在现代艺术设计和西方艺术设计的推动和影响下,几十年来的确具有了崭新的一面。但是,正如马蒂斯所说:“我早已达到技精艺熟,可是如今我在研究自己的表现手段时,似乎觉得自己刚开始学习。”对于即将适应了新环境的中国设计行业,在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的情况下,即使已经拥有和掌握了某些熟练的工艺和技术,但一味盲目跟从和缺乏创新,也将会被淘汰和排挤。如何适应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的需求,以及艺术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文化历史以及当今流行趋势,创造出紧跟时展的艺术设计是当前中国空间设计行业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在艺术设计领域里,与市场融合越来越快的商业空间展示设计,更是如此。
随着艺术设计体系的快速建立,空间展示设计被广泛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越来越多的外来因素融入我国。因此,世界各地出现的“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民族文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传统文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从而导致对传统艺术文化的淡忘。北京市古朴的四合院被高层建筑所取代,东巴文等祖传绝技后继乏人,流传已有600多年的“中国戏曲之母”昆曲也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我们所熟知的玉雕和唐卡等民族工艺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如何认清传统文化与外来现代设计关系的问题,也是我国在现代设计中传统文化地位与价值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我国民族艺术特色长远发展的问题。对传统继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彻底背离传统是不可取的,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完全追逐和跟随甚至直接照搬,将使我们的设计丧失民族个性。继承古老文化、延续传统艺术,是我们这一代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 民族文化的应用对商业展示设计的影响
随着西方现代设计在全世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艺术辉煌,一味国际化的设计已经开始令人感觉到单调和乏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设计界的创新意识日趋成熟,加之近年来对具有民族魅力的艺术设计呼声不断,民族和自然的设计理念在不断进步的设计思潮中,影响越来越广泛。在竞争激励,注重创新和个性的今天,设计界也认识到,紧跟时代步伐,将现代设计与民族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更突出、更优秀的作品,才能在发展飞速的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
同时我们看到,中国的展示设计业走过几十年风雨之后,想在国际上拥有立足之地,必须拿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中国元素和现代思维相融合是我们最有价值的艺术资源。日本和韩国服饰的风靡,已经帮我们验证了这一点。参与中国休闲服装博览会十年历程的部分经典片段,更佐证了中国文化元素的成功。“霞湖世家”品牌作为T恤界的中国名牌,以中国书法和中国古诗文的展台设计成为时尚界的焦点,“东方儿女”品牌展位以画轴的造型与极富中国传统特色的服装相配合,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人这样说过:“当今的中国,从80年代追捧喇叭裤和爆炸头,到现今旗袍和唐装风靡西方街头,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到了西方的文化潮流中了。
可见,让时代感与传统文化意识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道路,才能使中国的设计紧跟设计发展的脚步,不断提升层次、彰显特色,突出本土性和个性并使中国的艺术设计走向世界。才能使设计不断的创新,创造出彰显民族魅力的现代设计。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将本民族的传统特色和现代设计加以融合,艺术设计才能具有独特性,设计作品才能屹立世界之林,经久不衰,耐得起推敲和时代的变迁。也只有这样,艺术设计作品才能在历史舞台中越走越远。
三 民族文化与现代商业展示设计理念的结合
宏观来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传统还是现代的商业空间展示设计,都由各国民族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而成的。文化间的相互融合,艺术精华的不断碰撞,将商业空间展示得更加精彩,并不断演变和发展。拥有个性和民族性才会拥有国际性,本国文化要发展就要与世界文化相结合,这样才会使本国文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和品牌。在空间展示设计中,只有充分吸取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结晶,具备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才能在现代的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中独具特色。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就是一个及艺术、科技、运动、传统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展示。它的成功,完美地演绎了中国古典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中国国家馆融合了中国古代营造法则和现代设计理念,将中国文化的民族美、刚劲美相融合,将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设计理念综合运用,诠释了中国儒家学派“天人合一,和谐共生”传统文化思想。无论是对奥运会开幕式还是对世博会的设计,都体现出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
为什么中国元素能担当起展示设计中西文化潮流的突破口?原因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形成了渊源流长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在展示设计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源和创作元素:中国书法、篆刻印章、秦砖汉瓦、京戏脸谱、汉代竹简、甲骨文、剪纸、如意纹、中国织绣、凤眼、中国瓷器、国画、石狮、唐装、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等,都为中国展示设计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中国设计界发展走得更稳、更远。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中国设计传达中国文化和形象的有机载体,也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方式。如众所周知的“奥运祥云火炬”,就是将代表中国传统色彩的中国红、代表吉祥昌盛的祥云以及华表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这些元素时刻传递出:“中国、吉祥、高端、尊贵、华丽”等内容和人文主义精神,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镜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和筋骨。
由此看来,中国的商业空间展示设计可以用恢复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法,回望过去,运用民族土壤,同时加入现代设计潮流,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现代设计,使商业空间展示设计呈现出具有东方韵味的独特风格,使人们感受到更浓厚的传统气息。同时,传统风格的表达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和分析上,而应该由浅入深,从而在民族特色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韵味和形式。
四 民族文化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主导思想
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过长期的沉淀和积累,使中国的民族文化更加厚重和深沉,形式丰富多样,涉及范围广博辽阔,所形成的艺术精华和文化价值是无法估量和计算的。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便形成了如此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艺术。今天的传统文化不应该被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汹涌浪潮所湮灭,相反,更应该得到重新认同和进一步肯定,并且加以运用和探索研究。传统文化是对一个民族发生、发展和生产的历史记录,同时也囊括了本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生和演变。这样的构成使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文化心理,不同的文化心理形成了不一样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在现今的设计作品里,如果没有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韵味和特点,就不能表现出一个民族的艺术精华和价值,在当今设计的大环境中,就是枯燥无味、缺乏生命力,是没有发展前景的。
然而,纵观如今的设计,以单纯的传统形式而获得较高赞誉的设计作品少之又少,相反,将传统的特色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以后,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国元素、中国风在空间展示设计中紧跟世界的潮流,运用自己的元素和文化特色,将其以现在的设计形式和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正是说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在设计发展的大环境下认识到了发展规律和流行的必然趋势。“昔日欧风东渐,今朝汉学西游。”孔子学院遍布全球,是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标志性地位,让东方文化展现出普遍的世界潮流。在空间展示设计中发挥中华民族特有的本土特色,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将使我国的空间展示设计走出一味模仿西方、没有自身特色的困境,同时也是走出自己艺术特色,发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符合主题的好的展示设计,可以很好地反映主题、突出特点,将展品的特点和要表达的理念完美地表现出来,同时将民族特色的效用最大化地发挥出来。我们在鼓动观众参与其中,将客观知识和主观知识正确交互、整合并积极表达的同时,使观众和表达的主题内容产生共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设计的不断涌现和创新,给当代的设计师带来了新的召唤和要求。原有的视觉观念和审美理念都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这不仅仅是机遇更是一种挑战。
因此,现代商业空间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不可能背离本土特色和民族文化而凭空创造,它应该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并将现代设计完美地融合和表达。注重现代艺术设计的民族精神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主导思想,是现代艺术设计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自觉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更是优秀展示设计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康兵:《试论商业展示设计的创意原则和途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第2期。
[关键词]广西传统村落;园林改造规划;现实意义;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96-01
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号召使得新农村建设成为必然趋势,由此引发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使得一些传统建筑物被规划为现代化的建筑,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号角下开始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广西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典型的传统村落,约有18万个自然村,但传统村落仅存277个,其中69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长期研究古民居建筑和传统村落保护的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原副院长朱涛担忧,“古村落是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区完整的古村落所剩不多,纳入国家和自治区保护的更少,这意味着我们的农耕文明和历史文化遗存正大量遗失”。为了保护地区古村落,进行传统村落的园林改造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一、广西传统村落园林改造与规划的现实意义
1.保留民族特色,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社会在进步,民族文化需要传承,只有民族特色与时展融为一体,才能使社会继续发展。民族装饰有他自己的符号语言,能激荡人们的灵魂,触发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并感悟到种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哲学及审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道”的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像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时代的不同,出现很多新的社会要求及社会条件,人们都是很有必要思考、研究和探索具体传承与发扬传统的具体方法。广西传统村落不是静态的,它该是发展的,除了它自身拥有着的传统特色艺术风貌,它该融入到现代装饰中,既装饰现代环境又使自己得到了传承。
2.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现代化节奏的加快使得广西一些农村环境恶化,其实桂林的好多村庄本来有很好的自然环境,但是由于现在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村庄也开始承受它们无法承受的环境压力,村庄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境卫生以及农业、工业、生活污染方面面临诸多问题。生态文明是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视角层面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环境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园林建设是提高群众对环境满意度的重要载体,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举措,因此,传统村落的园林改造建设也是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3.农耕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型,农民追求现代生活方式。信息时代的到来,农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需求与农耕时代生产生活条件的矛盾日益突出,古村落的居民对生存现状条件越来越忧心,为此,村民特别是年轻人或外出打工,或外迁择地建新居,或进入城镇居住和就业,很多古村落逐渐沦为留守村、空心村。无人居住,年久失修,日晒雨淋之下,大批古村落历史建筑破败,民间风俗、传统文化等日渐瓦解和流失。因此,广西传统村落的园林改造是民生之策,能改善广大农民居住条件,同时传统村落的园林改造在提升生活环境的品质品位的同时,能进一步使群众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广西传统村落园林改造与规划思考
1.对传统村落建筑物内部的改造与创新。传统村落的改造分外建筑物内部的改造和外部的装修,为了使传统村落园林改造能够适应更新的使用功能方面的要求,首先需要对旧建筑的内部空间结构进行改造与更新。我们可以根据新的使用功能要求,重新组织内部空间关系,并对影响新功能的原有建筑结构进行局部改动。在二层建筑后屋加以中庭,天井下的空间,使住宿的人们在四面高墙的住屋中仰望此蔚蓝的天空,在此可以让心灵得以放松。传统意境空间的营造必定离不开软装的修饰,软装修饰通过视觉作用于心理,常常影响人的情感,左右人们的精神行为。中国古代室内空间的软装有着很深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表现在特别重视色彩的特征性,把传统装饰图案中的点、线、面、体、色彩、肌理的构成充分应用,占满着人类的审美意识和情感,具有多样与统一、对称与平衡、尺度与比例、节奏与韵律的特征,便体现装饰遵循的秩序感艺术规律。
2.对传统村落外部墙面的翻新修葺。对于传统村落的园林改造与规划,整修后人们首先看到的就是建筑物的外观,外观给人以第一印象,做好外部墙面的翻新至关重要。因原有建筑空间十分闭塞,故采光、通风的处理更为重要。墙面基本都做成可开启的气窗,赋予建筑空间更大的自由,灵活的可能性。整体的建筑采光的需要,已确定门洞的开凿,基本即确立了建筑立面的改造形态。在不影响建筑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的情况下,对其开窗方式进行中西式的杂糅。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人口较多,可以在墙面上制作以民族特色的图案,将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综合了理性和感性思维方式,运用特有的视觉形态,向世人传达着独具特色而朴素宜人的视觉信息,它重叠了实用意识、民俗风情、伦理道德、宗教习俗,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心理的艺术形态体现。
3. 对文化遗产是利用不是开发。当前我国一些有些特色的传统村落园林改造后就成为了游客们的旅游去处,当地居民为了一时的经济效益,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认识不足,只重经济利益,而轻社会价值,缺少保护规划和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加上各级财政预算都没有专项保护经费,导致大量古村落得不到有效保护和维修,濒临消失之危。传统村落是脆弱的,要考虑游客量过多的压力,不能一味追求收益的最大化,更不能为招徕游客任意编造和添加与村落历史文化无关的景点。联合国对文化遗产采取的态度是利用,而不是开发。利用是指在确保历史真实性和发挥其文化的精神功能与文化魅力的前提下获得经济收益;开发则是一心为赚钱而对遗产妄加改造,造成破坏。坦率地说,这种对文化遗产的开发等同图财害命,必须避免。广西传统村落作为录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较多的地区,应保护好中国的传统村落,将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完好,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三、 结语
总之,对于广西传统村落的园林改造与规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人才和资金的投入以及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尤其需要政府主导和群众参与。与此同时,还要把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加强传统村落自然地理环境保护和整治,因地制宜地发展农家乐旅游和生态旅游,培育农村特色产业,赋予传统村落新的活力,以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广西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钦楠,张祖刚.现代中国文脉下的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崔世昌.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2000年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