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法治社会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提高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
1、扎实开展理论学习活动。
一年来,我局先后认真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回头看”、以“推动科学发展、文明执法、建设人民满意城管”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局领导班子以身作则,带领全局党员干部、执法队员利用周一例会和周三政治学习,不断深化理论学习,狠抓成果转化,努力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整体推进,跨越发展。
2、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活动。
为了提高全局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文明执法、廉洁从政、执法为民、构建和谐的执法理念,局系统重点开展了标准化执法教育培训和标准化执法的落实工作;多次邀请市执法局相关领导来我局开展执法依据、处罚标准和标准化执法程序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活动,促使全局执法队员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在全局形成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
二、全面加强队伍建设,打造高效廉洁勤政的执法队伍
1、全面推行标准化执法工作。
今年以来,我局多次集中全体人员学习市局关于推行标准化执法工作相关文件精神,并按照要求,严格标准化执法程序,对案卷的制作进行严格把关。局业务科室每周对各中队的法律文书给予面对面指导,每月下旬对相关科(室)、中队的标准化执法工作学习情况和案件办理情况进行考察,每季度在全局范围内开展一次标准化执法相关法律培训,各项制度的落实,进一步推动了全局标准化执法工作。据统计,今年共发放各种法律文书142本,规范文书21份,归档文书22份,制作一般程序案卷60余份,简易程序案卷20余份。从我局成立至今共制作一般程序案卷211份,简易程序案卷447份。
2、深化基层中队规范化建设工作。
为切实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我局采取五项措施深入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基层中队规范化建设活动。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全区城管执法系统基层中队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使城管基层中队建设越来越规范化、系统化。
3、结合工作特点狠抓廉政建设。
为了加强纠风工作力度,严格落实“五不准”和“八条禁令”等各项工作制度,我局开展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月”活动。活动的开展,有力地形成了城管执法反腐倡廉“大宣教”的良好工作局面,在全局形成了“敬廉、崇廉、爱廉、护廉”的良好氛围。
4、高度重视团队文化建设。
采取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团队文化氛围,先后组织了“放歌五月颂灞桥”歌咏比赛;观看诉说城管生活的数字电影《城管妈妈》;市执法局组织的书画摄影展活动并取得了全市城管执法系统前五名的好成绩。
三、全面落实城市管理工作职能,开拓执法工作新局面
1、对占道经营、出店经营进行全面整治。
今年以来,我局先后开展了各类非法占道经营、餐饮和美容美发提升服务水平“百日行动”、“双十乱”等专项整治工作。据统计,共取缔占道经营、出店经营730余户,出动人员1500余人次,出动执法车辆360余次,治理“九乱”350余处。活动的开展,有力的打击遏制了各类非法占道、出店经营行为,切实维护和提升了全区的市容环境。
2、超额完成了拆除违法建设目标任务。
我局加强了拆除违法建设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据统计,共出动执法人员760人次,巡查70次,制止新建违法建设14起,其中强拆8起,共拆除乱搭乱建18处,面积达3.2万平方米;全年共拆除违法建设23.2万平方米,提前并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3、不断加大对渣土车的整治力度。
我们加大了对建筑工地和建筑垃圾清运车辆的管理力度,抽出四名工作骨干参加渣土车专项整治小组;成立了机动中队,24小时不间断巡查,开展集中整治活动90余次,共检查车辆1587辆,处罚违规车辆547辆,使我区建筑垃圾车乱倒、车辆带泥上路、沿途抛洒等现象明显减少。
4、扎实做好其它各项执法工作。
一是对辖区不符合标准的门头牌匾进行52次集中整治。共下发整改通知书102户,拆除烂牌子221块,烂布条125条,门头牌匾全年共整治到位147块。二是对全区38家洗车场(站)进行了重点检查。共取缔不合格洗车场(站)14家,限期整改22家,收缴洗车机27台。三是对产生噪音污染的电焊、修车、蒸馍摊点、饮食摊点进行了多次集中整治。
5、开展城管法律知识宣传活动。
深入机关、社区、沿街商户、学校、建筑工地等开展针对性宣讲培训活动。共设立固定宣传站点11处,发放宣传资料8000份,接受市民咨询161起,播放教育片28场次,展板讲解48场次,张贴宣传资料320份,宣传画50份,受教育群众约余人。
一、强化跟进意识。大力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
为积极跟进实行新“三定”、强化职能的需要,市局以“四高”为目标,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建设的重点任务,坚持将资金优先投入基层、将设备优先装备基层、将经费优先拨付基层的“三个优先”,以此为统领不遗余力地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
将建设环境优良、拥有自主产权的办公场所作为首要任务,累计投入资金626万元,新增办公面积1897平方米,基层分局人均占有面积达到48平方米。服务大厅、职工食堂、文体活动室的建设率都达到了100%,彻底解决了基本保障问题,增加了凝聚力。
将计算机作为基本设备优先配置,目前全局已有计算机280台,每个分局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人均占有率为116%,率先完成了人均一台的达标任务,将照像机、摄像机、传真机、扫描仪作为必要设施,实现了全配备,提高了战斗力。
致力于建立快速反应的执法队伍,投资86.2万元,购置12台执法车辆,目前每个分局拥有2台车辆,走在了全省前列,全面提升了监管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坚持节约、规范、效能的原则,强化对分局的内务管理。2009年制定“基层分局工作规范”,确定了基础建设规范、队伍建设规范、业务建设规范“三大类”、近100个规范化建设的标准,实行外部标识、备品摆放、电脑桌面、物品存放和执法用品“五统一”,做到科学管理、高效应用,切实将物质力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了办公办事环境的“两改善”和监管服务能力的“两提高”。近年来有20人次基层干部、14个(次)基层分局受到市以上嘉奖。
二、强化有为意识,积极推动监管执法改革创新
市局着力发挥现代化设备的重要作用,推动监管机制创新,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履职尽责,充分发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中坚力量的作用。创新实行“双标准”信用分类监管(以监管对象的行业和信用分类监管)。将关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7个行业作为高危行业实行重点监管;将辖区市场主体分为守信示范、守信、警示、一般失信、严重失信5个信用等级,以等级确定巡查的次数,分距离实行监管,为开展市场巡查奠定了基础。针对辖区业户多而监管人员少的实际。创新实行AB职制网格化巡查。即:以网格划分责任区,相邻两个网格为一组,在那个网格巡查,则该网格的责任人为A职(主巡查),同一组的相邻网格的责任人为B职(副巡查),以此类推。以较少的投入实现监管效率和监管质量的最大化,初步形成了以网格化巡查、信用分类监管为基础的基层监管执法机制,有力支撑了日常业务工作。
努力更新监管理念,更加注重事前防范,2007年投资40万元,购置了精良的食品质量快速检测车。2009年成立州暨延吉市联合食品质量检测中心,购买注水肉快速检测仪,及时检测,主动出击,保证了日常以及“图洽会”、“北交会”等敏感期间的食品安全,大幅提升了震慑力和预防性。
监管执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食品安全监管、打击传销的做法在全州推广,2008年被评为“食品安全工作先进单位”,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全国系统红盾护农先进单位”。
三、强化争先意识,尽心尽力服务经济发展
市局着力破除不关心经济发展,不注重科学发展,不重视社会和谐等倾向,更新服务理念,主动抢先机、争地位。围绕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商标战略、项目建设等,对创业人员、投资者、“三农”、支柱产业、重大项目、龙头企业提供服务。
充分利用网络全联通、电脑全覆盖的优势,自加工作量和压力,业户可以就近到基层分局、市局注册大厅、政府政务大厅办理个体执照,方便了业户;发挥职能优势,积极指导延吉晨兴置业有限公司办理股权出质,融资1350万元,把“死股权”变成“活资金”,促进了企业发展;主动靠前推进项目建设,垃圾发电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扶持的项目,由于延吉市垃圾发电有限公司筹建执照已被吊销,不能重新办照,市局主要领导亲自协调省、州局,特事特办,使企业及时登记,保证了该项目顺利达产落户;连续多年帮扶依兰镇九龙村农民生产经营特色产品朝鲜族土酱,先后帮助其组建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策划注册“依兰沟”、“德莱村”和“豆满江”商标,发挥了“商标富农、广告助农”的积极作用。
市局连续四年(2006年至2009年)被评为市软环境建设十佳先进集体、2009年度创业促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四、强化升位意识,全面提升监管服务水平
市局认真对待实施新“三定”和停征“两费”后,干部职工的“职业危机感”和“本领恐慌感”,努力建设“三个过硬”队伍,进一步提升工商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全员培训、练兵比武、以强带弱、以上带下等方法,开展争当岗位能手、计算机技能大培训、“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建设学习型分局等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教育培训,尽快调整基层干部的知识结构,练好“基本功”。
一、新形势下抓好私个协会组织建设凸显重要
一是贯彻《宪法》的必须。我国现行《宪法》第11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现行《宪法》首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了私个经济的重要地位,明确了鼓励、支持和引导私个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贯彻《宪法》必须要充分认识私个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理解把握促进私个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进一步认清自身的职责和使命,根据私个经济发展实际,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制度措施,把促进私个经济发展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对于私个协会而言,这不仅是一项新的要求和任务,更是一项基本的法律义务。
二是进一步促进私个经济发展的必须。改革开放以来,首都私个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方面发生了重大而深刻变化。当前,首都私个经济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已成为首都经济重要推动力量:私个经济经营主体接近百万。超过全市市场主体的80%:私个经济涉及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大批科技人员、归国留学人员、应届大学毕业生踊跃投身私个经济,私营高新技术企业异军突起,已成为首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私个经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大大提高,经营者法律意识普遍增强,自身利益诉求日益鲜明和强烈,首都私个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深刻变化给私个经济发展、管理和服务工作带来新的重大挑战,我们只有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摒弃一切与私个经济发展实际不相适应的政策、制度和措施,不断加强和改进管理服务工作,才能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促进私个经济新发展。
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须,私个经济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者队伍人数近百万,包括城镇失业人员、农村村民、下岗职工、外来人员、归国留学人员、应届大学毕业生、复转军人、离退休干部、社区矫正人员等人员在内的庞大复杂的队伍。构建首都和谐社会不能也不可能不考虑私个经济,不能也不可能没有私个经济的参与。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首都和谐社会,就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私个经济发展与首都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的关系,促进私个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妥善处理私个经营者群体内部及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就要加强对经营者的民主法治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诚信教育,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安定有序、促进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为私个协会工作指明了新方向、赋予了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私个协会只有不断加强组织建设,转变服务理念、把握工作方向、改进工作方式,才能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并为之做出贡献。
四是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的必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实践证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机关,只有行政机关、行业组织、广大经营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构建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才能达到维护良好市场秩序的监管目标。当前。行业自律体系和机制建设相对缓慢,行业自律对于维护市场秩序的作用远未发挥,制约了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进程。私个协会作为私个经济管理服务组织,作为成立时间早、组织职能健全、规模较大的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建设不仅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我们必须发挥优势、积极有为,推进行业自律建设,发挥协会自律作用,为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服务,并以此促进协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二、私个协会组织建设要着力抓好四方面工作
第一,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是私个协会的宗旨要求,是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不断前进的根本保障。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就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引导私个经济健康发展:就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理解和领会,强化自身政治素质和理论政策素养:就要加强教育引导,善于运用更加丰富多彩、灵活有效、经营者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将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就要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注传达下去,把经营者的意见呼声反映出来,使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贴近民意,使广大经营者更加自觉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共同努力。
第二,坚持促进私个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私个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私个协会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要紧紧抓住当前大好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市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促进首都私个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联席办作用,组织协调督导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各项实施细则。细化政策措施,明确工作步骤,确定工作时限,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加强私个联席办组织建设,健全组织机构,充实人员力量,加大物力财力投入,制定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使联席办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常态化、正规化。要加强对私个经济发展的研究,组建政府机关、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组成的顾问团,充分利用内外两种资源,全面、动态把握私个经济发展状况、特点及发展趋势,始终站在促进私个经济发展研究工作的前沿,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重大决策提供基础性、前瞻性的理论和事实依据。要准确掌握私个经济发展及政策执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私个经营者最关心、最实际的问题,及时向政府反映或协调有关部门研究
解决,切实为私个经济发展使实劲儿、办实事。
第三,坚持“三自”方针。“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私个协会基本职责和日常工作。这方面我们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要以强化服务为先导,做私个经济共同意志的代表者,共同利益的维护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真正成为私个经营者的“娘家人”,为实施自律性管理奠定坚实基础:要进一步了解掌握私个经营者的实际需要、实际困难、实际问题,既服务于个体、局部,更服务于整体、全局,既注重解决个别问题。更注重解决整体问题,使我们的服务、教育、管理方向明确、重点突出、贴近实际;要着力加强自律机制建设。“三自”的核心是自律。无论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主要目的在于约束经营者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全体会员共同利益的框架内开展自我的经营活动,不得进行损害会员整体利益的活动。有自律,协会才有权威和地位;有自律,私个经济才会健康发展。要根据私个经济和私个协会自身的特点,进一步研究探索,加快协会自律机制建设。要建立健全制度措施,强化会员资格管理。制定会员自律规则,明确会员行为规范,明确约束和惩戒措施,明确自律管理组织架构和自律运行机制。要依规实施自律监管,强化自律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性。
1、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2、普及法律知识,构建和谐社会
3、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
4、深入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法律素质
5、开展普法教育,增强法制观念
6、法律援助在您身边,公平正义与您牵手
7、让法律与我们相伴,让文明与我们相依
8、坚持学法用法,提高法律素质
9、学法用法守法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10、同筑法制长城,共享法治阳光
11、依法行使民利,依法履行法定义务
12、法律素质高一分,全村形象高十分
13、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
14、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
15、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16、学法人人受益,守法处处和谐
17、全面实施普法规划,努力构建平安柯桥
18、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19、遵纪守法,利人利己
20、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法治
21、与法同法,社会和谐
22、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
23、自觉履行公民义务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24、加强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
25、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推进农村法制建设
26、扩大基础民主, 搞好村民自治
27、弘扬民主精神,加强法治观念,坚持依法行事,维护法治环境
28、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29、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弘扬法治精神
30、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
31、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治观念
32、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 ,营造安全祥和的生存环境
33、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开展“六五”法制宣传教育
34、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5、加强法制宣传,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
36、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37、加强农民法制宣传教育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8、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39、弘扬宪法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
40、您的权益需要法律保护,法律权威需要您的维护
41、开展普法教育,营造发展环境
42、传播法律知识,培养法制观念,弘扬法治精神
43、尊重宪法,崇尚法治
44、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45、开展普法教育, 确保公民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46、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
47、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力服务发展大局
48、弘扬法治精神, 推进依法治国
49、天天学法明是非,时时想法强观念,处处守法树文明,事事用法维权益
50、人人学法用法,个个依法办事
51、假日出游 ,依法维权
52、依法保障食品安全, 营造放心饮食环境
53、落实“六五”普法规划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54、切实加强监管, 依法保护环境
55、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56、加强法制宣传,服务经济建设,坚持科学发展
57、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58、学法、守法、知法、护法,为你为我为大家
59、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推进法治建设
60、积极学法,自觉守法,主动用法,诚心护法
61、深入开展住房保障工作, 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难题
6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63、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64、坚持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65、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
66、尊重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67、弘扬民主精神,加强法制观念,坚持依法行事,维护法治环境
68、关注交通, 保护生命
69、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
70、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71、正确行使宪法权利, 依法履行公民义务
72、学好法律明是非,依法维权不吃亏
73、完善残疾人保障机制 落实平等参与共享精神
74、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5、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76、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进法治建设进程
77、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78、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79、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80、弘扬法治精神, 促进科学发展
81、崇尚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严,培养守法习惯,强化用法意识
82、爱祖国、学法律、创和谐
83、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都应当接受法制宣传教育
84、心中遵法,自主学法,办事依法,维权用法,诚信守法,和谐有法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我国的法治文化是一种以“正义”为价值取向,以西方法治文化为范式、以传统中国法律文化为根基的基础上生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党领导下的以人民民主为内涵的法治文化,在价值观念上,体现主体平等观、诚实信用观和法律至上观;在意识观念上,体现自由、平等和人权,概括地说,也就是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众的普遍信仰。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现代与传统相互制约,相互交融、相互补充、与时俱进的法治文化,与它相适应的社会是法理社会。它在显型结构层面上表现为:良好的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完备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组织和法律设施、严格的执法和司法程序;在隐型结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与显型法治文化相适应的社会成员的知法、守法、信法、护法、用法心理,较强的民主意识、正义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法律的权威至上观念,依法办事的精神和法治的思想等,是一种内容有机构成、结构和谐统一的法治文化,概括地说,就是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众的普遍信仰。
由于我国的法治文化是在传统文化中生成的,在现阶段,不可避免地带有礼俗文化的印迹,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还大量存在着权大于法、人大于法、以言代法、知法犯法的现象,法律的权威受到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法律还不完善,以及人们的法律素养的不足等主观因素的制约,导致法律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客观法律还没有被普遍信仰。表现在生活中,人们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往往想不到通过法律途径去予以解决,或者是诉讼过程中,更多关心的是律师与法官的关系,而不是证据。这些情况,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行为方式的选择,与法理社会不相适应,法律的权威得不到体现,法治的价值得不到实现,与建设法治社会还有很长的距离。
卢梭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因此,要实现依法治理,关键要培养公民的法治理念,法治心理和法治习惯,要崇尚法律、信仰法律,树立法律的权威,在全社会形成法治风尚,法律才能找到自己的根。现结合玉环实际,就玉环的法治文化建设作一点粗浅思考:
其一,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应是规范司法、执法人员的依法执行公务
我国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法律自身所具有的公平、正义和对人类的关爱精神,必须通过有效的实施予以实现。司法、执法人员作为法律的执行者,不仅应当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更重要的要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依法办案、公正执法,严格按法律程序办案,不办人情案、关系案,才能真正实现“正义”。要通过严格执行办案责任制、过错办案责任追究制、落实各项监督机制等途径,规范司法、执法人员按法律、按程序合法合理执行公务。
第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应是培养领导干部、公务员依法履行职责
国家权力的根源在于公民的权力,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公务员受人民的委托,享有为人民服务的职权,在性质上是一种责任,其履行行政职权必须以职责为本位,规范与约束权力、保障和发展权利,力戒隐性的法外特权,在法治建设中率先垂范,严格按规章办事,按制度办事,依法履职、依法管理,只有如此,才能得到群众的信服。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不仅要带头学法、带头守法,还要依法决策、依法管理,通过重大决策法律咨询制度、法律顾问制度、决策听证制度等等,养成从法律角度思考问题,依靠法律解决问题,按照法律处理问题的习惯。
其三,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必要环节应是引导公民积极参加法治实践
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活动,是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体现,也是老百姓直接感受民利、实现自身政治需求的有效途径。必须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体现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制度,建立听证、协商、沟通等保证公民平等参与行政行为的各项制度,从而保障制度建设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提高法律制度的有效性。当前,在全县推出的“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活动,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程序,使村(居)民通过基层民主实践,实现管理的目的。今后,应多引导公民参与到以这种载体实现民主的实践中来,感受民主政法和社会法治,真正体现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其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应是开展公民的法制宣传教育
法制宣传教育是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从“一五”普法到“四五”普法,我国二十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先后经历了普及常识、重点教育、观念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唤起了公民法律意识的觉醒。法治建设必须观念先行,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应创新角度,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运用现代科技的作用,创新载体、创新方法,通过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比如法制网络、法制刊物、法制影视等,针对不同对象分类施教,通过法律进机关、法律进学校,在全县营造崇尚法治的风气,法律进企业、法律进村居(社区)等,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认识。近年来,我县提出“弘扬法治文化,打造法治玉环”的普法目标,就是一种法治文化的宣传、法治文化氛围的培育。
一、挖掘课程法治文化内涵,培育法治理念
课堂教学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法制教育要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科教师尤其是政治、语文课教师,有责任深入挖掘教材的法治文化内涵,在情境导学、分析探究、活动展示、作业考试等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真正做到法制教育进课堂,要把法制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以讲故事、演小品、辩论赛、课本剧等形式创设法制教育点,增强法制教育的互动性、针对性,增强渗透力和感染力,促进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的提高。
二、开设法治特色校本课程,激发学法兴趣
法治课程是法治文化的基础,也是公民法治素质的基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开设法治校本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学法兴趣,培育知荣辱、守法纪的文明风尚。笔者注重整合社会法制教育资源,利用广州市地方教材《中学生法律读本》,下载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开发《新闻法制1+1》校本课程,对政治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开展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活动,鼓励学生质疑、讨论,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这样,既加强法制教育,发挥了法律对行为的强制规范作用;又注重时事教育,发挥了新闻对思想和行为的示范引领功能,深受学生欢迎。
三、开辟多元法制宣传阵地,强化法治意识
提高师生法治素质,必须整合法治文化的历史资源,加强法治文化基础建设,推进法治主题橱窗、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街区、法治文化公园、法治书画展等载体建设,培育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进一步提高电视、报刊法治节(栏)目水平,扶持法治文艺创作演出团体,打造法治文化品牌,让法治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同时创新形式,充分利用全国和地方“两会”、重要节日、纪念日等节点,集中开展公益宣传、法律咨询、旁听庭审、法治文化下乡、法治影视评论、法律知识竞赛等法治文化活动,传播法治理念,增强法治文化建设实效。
四、完善依法治教规章制度,培养守法习惯
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点是使青少年从小懂得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使之内化为自律、守法的行为习惯。教育行政部门要创造性地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引导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把法治文化融入管理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完善校长岗位培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探索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法、用法能力考核的软指标精细化,为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中小学校要整合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鼓励师生参与制定和实施校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管理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防止课堂暴力和乱收费,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预防和减少伤害事故,保证师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和谐、安全、健康。
五、创新法制教育联动机制,弘扬法治精神
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法治江苏建设,这是省委、省政府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在深入推进平安江苏建设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法治江苏建设是平安江苏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对平安江苏建设的升华,有利于巩固平安江苏建设成果,使平安江苏建设的基础更加牢固。几年来,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的部署要求。健全组织机构、突出工作重点、夯实基层基础、深化法制教育、落实法治惠民,摸索出一套适应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具有自身特点的区域法治建设模式,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省委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很大的冲击,各级党委、政府都将经济发展问题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经济方面一旦出现了大的滑坡就必将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各种不安定、不确定因素将进一步增多,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稳定。面对如此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法治江苏建设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党委、政府工作大局,顺势而为,紧紧围绕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中心任务。不断调整拓宽工作思路,确保法治江苏建设的力度不减,在全国领先地位的目标不降,努力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一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广大领导干部的头脑。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领导干部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加强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广大干部的头脑,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才能使他们在决策时了解法律,遇到困难时严格依法办事。领导干部对待法律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待法律的态度。领导干部不依法办事,不仅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也会阻碍法治江苏建设工作的推进。要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党校(行政学院)培训制度,积极推行并实施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考核制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自觉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执政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认真总结如皋市将干部述法考评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述职考核内容的经验,大力促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学法、守法、执法水平的提高。
二是让法治真正走进群众生活,让群众亲身感受到法治江苏建设带来的实惠。法治江苏建设一定要从当前经济形势出发,总体上突出抓好干部和群众两大群体,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法治建设的具体措施、活动安排要围绕服务大局来谋划、思考,求真务实,力戒形式主义。要继续坚持法治惠民办实事工程,让群众享受法治:积极创建各类法治中心,让群众看到法治:大力推进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让群众体验法治;广泛开展执法评议活动,让群众参与法治:不断加强和完善司法救助措施,让群众受惠于法治。要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和活动,让法治真正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充分体现执法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三是切实加强法治江苏三项重点工作。突出抓好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制宣传,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法治江苏建设的三项重点工作。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阻力,我们都必须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抓紧抓好这三项工作。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生命和灵魂,是检验法治是否实现的关键环节,也是评价社会是否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准。加强司法工作,首先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全面加强各项司法工作,努力提高规范执法水平,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化解社会矛盾,保障公平正义,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群众利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完善诉讼制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落实司法保障,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贯彻司法为民理念,推广法律援助活动,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力度。设立司法救助基金,让全体人民群众平等便捷地享受到司法资源。当前,要着力在破解执行难、规范自由裁量权、解决执法不公等问题上下功夫、见成效。
四是进一步加强法治江苏建设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针对法治江苏建设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和办法。要把调查研究的过程作为深入了解民情、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深入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不但向各级领导了解情况,更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面对面地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做到全面、系统、深入、具体地反映客观实际;不仅到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去总结和推广成功的经验,还要到困难比较大、经济比较落后、群众意见比较多的地方,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要多总结基层经验,对带有普遍性的典型经验及时加以推广。善于把基层经验上升为理论,通过理性概括和系统归纳,形成法治江苏建设的经验体系。要虚心学习兄弟省市的法治建设工作经验,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法治城市创建、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涉及市、县工作的全局,没有成功的套路和固定的模式,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调查研究,在实践中探索规律,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推进发展。要深刻领会中央的文件精神,认真研究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间的内在关系,了解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具体目标任务和主要着力点,进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确保这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今天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六五”普法启动以来,我市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经验教训,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法治环境建设工作。刚才,茂明主席宣读了《关于我市各县区公众法治环境满意度在全省调查结果的情况通报》,保斌主任宣读了全市法治环境建设目标任务分解方案,长根书记安排部署了我市当前法治环境建设工作。这些意见是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的,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吸取经验教训,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不断把我市公众法治环境满意度提升到新的层次,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氛围。下面,就全面加强法治环境建设,我再强调几点。
一、高度重视法治环境建设
从刚才通报情况看,我市公众法治环境满意度在全省排序普遍较差,10个县区得分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没有一个县区达到满意分(80分)标准,而且有几个县区排在全省后几名。调查涉及的八个方面内容,我们有6项指标在全省排序靠后,特别是依法保障投资经营环境在全省排序倒数第一。这个结果非常出乎我们意料,也给我市带来了很大压力。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基层基础工作抓得不牢,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好,群众还不太满意;另一方面说明,有些地方对公众法治环境满意度测评重视不够。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刻反思、高度警醒,切实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法治环境建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
第一,法治环境建设事关发展大局。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法治程度决定一个国家57%的无形资本价值。芬兰、丹麦等北欧诸国及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经济稳定发展,长期维持社会福利财政政策,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具有透明对称、公平竞争、政府高效和可预期的法治环境。近年来,我市围绕大局、服务中心,依法治市工作扎实有效,很多工作获得全省先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这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从此次满意度调查结果看,说明我们的工作与发展需求和人民期盼相比还有差距。我们一方面要认真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这些问题。当前,我市正处在深入贯彻落实省九次党代会、市四次党代会和今年省市“两会”精神,加快推进新型“三化”协调发展,全面提升魅力建设水平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保障。昨天上午,我省又召开了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议,这对和其周边地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对更是如此。规划初步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版图,范围包括以为中心的晋冀鲁豫皖5省30个地级市和两个县。从地理位置上看,18个省辖市在中原经济区中的的区位优势尤为凸显,特别是在中原经济区中离东南沿海最近,这样一个前沿优势,为我们招商引资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是法治环境如果不好,不能为投资商提供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即使面临的机遇再好,也不可能招来大商,招来了大商也不可能在扎根生长。最近,根据省政府的要求和实际,我们组织了几次招商活动,我跟投资商最先讲的就是的投资环境,如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如何亲商、重商、安商、富商,而且我们还向投资商郑重承诺,到投资创业,企业家能够成就的发展,能够成就企业家的未来。尤其是正在全面建设“一市一区两枢纽一基地”,“一市”,就是鄂豫皖三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一区”,就是国家级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两枢纽”,就是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枢纽;“一基地”,就是中部地区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要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依靠的自身积累远远不够,迫切需要借助外力实现跨越发展,更需要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保障。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法治环境建设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作为基础性的工作来抓,作为提升现实软实力和长远竞争力来抓。
第二,法治环境建设事关和谐稳定。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在依法治理的工作理念、制度、机制和载体上积极创新,各项学法用法制度和考核评估、监督检查机制不断健全,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自觉性不断增强,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保持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还远未形成法治的浓厚氛围,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虽然经常强调“依法依规办事”的重要性,但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树立尊崇法治、敬畏法律的观念,还有一些同志不善于将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目标和基本方式。近年来,我们在法制宣传教育、公众法治环境建设等基础工作上,每年投入的财力和精力都很大,很多工作我们也做了,但成效还不尽人意,群众还不太满意。我们的各级政府、政法机关、司法机关,都要冷静思考,分析原因,寻求对策,切实把我们的基层基础工作做好。特别是面对各种利益主体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法治手段来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现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法治环境建设事关民生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法治建设的根本导向和要求,更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连续两年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也充分说明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收到了显著效果。当前,随着依法治市的深入推进,全社会法治意识普遍提高,民生领域中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法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等,都与不依法办事有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制来规范,运用法治的方式来解决,只能这样才能够真正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总之,法治环境建设事关全局、事关民生、事关稳定。特别是今年,卢展工书记在全省依法治省会议上强调,要充分认识依法治省工作面临的五项挑战。这五项挑战,就是来自于民主法治进程中全社会对法治建设越来越高的要求,来自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来自于构建和谐社会基本内涵的要求,来自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要求,来自于加快党委领导方式转变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卢书记的重要指示,对依法治市工作始终保持科学认识和清醒分析,积极制订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将全省法治环境建设满意度调查涉及到的问题,实事求是地逐一整改到位,不留尾巴,不留盲点,扎扎实实推进全市法治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公众法治环境满意度。
二、积极推动法治环境建设
当前,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持续提升法治环境建设水平,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和部署,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积极推动法治环境建设。
(一)围绕重点工作来推动。一要以法治环境建设促发展。当前,我们的发展任务很重、要求很高,大事多、急事多、难事多,特别是在推进城乡统筹、产业集聚、招商引资、农村改革试验、项目建设、机制创新、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等重点工作中,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来保障。比如我们的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绿色食品、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现在发展势头很好,但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一方面需要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产业配套和产业集聚,另一方面需要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环境和法治环境。当前在法治环境建设上,凡是法律能够解决的,各级各部门必须依法提供保障;凡是法律没有明确的,就要通过制订规范性文件和政府规章来解决,能够上升为法规的,要积极上升为法规。在这方面,《省南湾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促成省人大立法,就是成功的先例。二要用法治环境建设惠民生。我们要坚持以法治惠民为目标,不断加强法治环境建设,依靠法治途径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在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建设等问题上要充分集中民智、尊重民意,在食品药品安全、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要充分维护民利、保护民安,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三要靠法治环境建设保稳定。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深化改革的先决条件,是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而保持稳定最可靠、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实行法治。因此,我们必须把法治环境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做好基层和基础工作,确保法治环境建设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为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打下良好基础。
(二)突出司法公正来推动。司法公正是构筑法治环境的根本要求。只有提升司法公信力,才能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一要健全司法保障机制。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和创新司法人事管理和跨区域司法机构设置,减少和排除影响审判和检察公正的体制和不合法干扰。要健全程序保障机制,规范司法程序,通过程序公正实现结果公正。二要完善司法公开制度。要坚决按照依法公开、及时公开、全面公开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司法公开范围,促进和落实立案公开、庭审公开、执行公开、听证公开、文书公开、审务公开。三要完善司法监督体系。切实加强人大对“两院”的监督,加强政协和派的民主监督,加强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监督,加强司法内部监督,建立健全监督联络机制,畅通监督渠道,提高司法公正。
(三)强化法治建设来推动。一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宣传,进一步增强全市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和规则意识,提高法律素养,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推动工作、促进发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二要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律师、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法律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整合法律服务资源,积极为重大工程建设、招商引资、经济结构调整、、民生等领域提供法律服务。加强法律服务接受者权益保护制度,建立服务质量纠纷调处机制,切实保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三要加强法治队伍建设。要严格实行法官、检察官的准入制度,优先从具有法律资质、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中公开选拔考核,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政法干部队伍。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实行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评定,提高法律服务队伍素质。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升公务员队伍法律素质,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四)严格权力监督来推动。法治建设的核心是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力,要加强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促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一要完善法治监督体系。要加强权力机关监督,强化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民主监督和党内监督为一体的监督体系建设,建立行政执法的长效监督机制,提升行政层级监督的效能。各级政府和各行政执法部门的法制机构,各级监察部门和各行政执法部门的监察机构以及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相互协助,形成合力,确保法治建设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二要强化社会监督管理。要将有关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人员、执法程序等内容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强人民政协以及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监督;加强和改进举报工作,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群众监督渠道。三要严格行政问责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我市《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决定》、《关于建立产业集聚区四集服务制度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建立问责长效机制,将事前教育、事中监督、事后问责在制度层面进行规范,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违法行政导致重大责任事故的,要严格问责,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三、合力保障法治环境建设
法治环境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求严、标准高、任务重、责任大,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强化责任,形成合力,确保法治环境建设顺利推进。
一要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加强法治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工作计划,常抓不懈,落到实处。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要切实承担起责任,推进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定期听取汇报、研究问题、部署工作。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自己的职责,按照职责要求开展工作,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一抓到底,务求实效。
二要合力推进。法治环境建设不仅仅是一两个部门和单位的事,全社会方方面面都有责任、都有义务。各级各部门都要增强责任意识和作为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切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要把法治环境建设同依法办事、依法解决矛盾纠纷、依法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结合起来,使其真正成为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法制宣传
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教,必须加强法治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全社会有责,而学校教育具有最直接、最集中,最系统、最有效的作用,在加强法治教育中扮演着无可比拟的重要角色。
学校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加强法治教育?
一方面是要对学校管理者加强法治教育,做到依法治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内涵发展。依法治校是在学校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各个行业、领域都要实现依法治理。学校作为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需要按照法律至上、保障权利、制约权力的原则,实行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新型政校关系的根本保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求实现政府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的依法治理。切实转变办学和管理的理念、思路、方式与手段,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奠定坚实基础。依法治校是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与效益,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当前,学校管理活动的自主性、复杂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多样性显著增强,法律问题、管理漏洞与矛盾纠纷日渐突出,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学校必须通过依法治校,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必须在管理中重视对自身法定义务的遵守,依法实现与公民、社会其他组织的对话与合作,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治校是学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加强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各级各类学校把培养具有现代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依法治校是构建符合法治理念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学法明理、树立公民意识的重要保障。
另一方面是对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的法治教育,培养现代法治人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校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全面加强依法执教,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落实依法执教,最根本的就是学法、守法、用法,注重师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实行依法执教的前提是学法、懂法。不懂法律知识,没有掌握教育法规,就不可能有运用法规的能力,也就谈不上做到依法执教。作为教师,既是社会公民,又是教育工作者,因此既要学习宪法、民法、刑法等国家层面的法律,也要学习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行业法规,还要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学习,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严格依法办事,依法执教,把教育办成公平正义的教育。
教师要自觉学习《宪法》《刑法》《民法通则》《行政处罚法》等法律知识,要具备起码的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的基本知识。教师尤其要注意学习有关教育工作的各种法律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通过对教育法律法规基本知识的学习来系统掌握教育法的本质特征、法律规范、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实施教育法规。还要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及地方性教育政策、文件,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条款的要求。在法律法规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法条注释与法理分析相结合,通过案例释法、学法,储备知识,规范行动,不断提高依法执教的能力与水平。这样才能肩负起培养合格法治人才的重任。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让法治成为人民的信仰、国家的信仰,是法治教育的核心。要实现从法治意识到法治思维、再到法治信仰的法治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素质,必须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中纳入法治教育的内容,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法治机构共同参与的全面的法治教育体系。
进行法治教育,要从培养法治意识开始。法治意识是对法律法规和法治制度等的理性认识和把握,是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动力。培养法治意识,一方面靠学习,一方面靠行动锻炼,做到知行结合。为此,认真落实教育普法规划的要求,开展好法律进课堂活动,做到学生法制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中小学校要将学生法治意识、法律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要深入开展学生法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丰富法制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了解法律知识,培养法治理念。要把法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各种校园宣传媒体与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讲法律原则和知识,将平等自由意识、权利义务观念、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等理念,渗透到学生行为规则、日常教学要求当中,凝练到学校校训或者办学传统、教育理念当中,营造体现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教育要与社会法治机构协同合作,共同做好法治教育与宣传。进行法治教育,要把培养法治思维作为重点。法治思维是一种运用法治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如果说法治意识使人有观念、有动机,自觉想到用法治来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话,那么法治思维使人有方法、有能力做到用法治解Q和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