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危机管理政治学范文

危机管理政治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危机管理政治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危机管理政治学

第1篇:危机管理政治学范文

[关键词] 小儿积滞症;穴位贴敷;调胃化食散;针刺

[中图分类号] R2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12-108-02

小儿积滞症是指乳食不节,伤及脾胃,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或脾胃虚弱、腐熟运化不及、乳食停滞不化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临床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特征[1]。在儿科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小儿口服中药比较反胃,甚者点滴即吐,用中药汤剂治疗常常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为此,自2006年以来,本科室自拟调胃化食散配合针刺治疗积滞症68例,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来自本院儿科门诊,病史3个月以上,依症状、体征、肝功能、HbsAg、上消化道钡餐透视等,除外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治疗组与对照组按2∶1随机取样。治疗组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1岁8例,1~3岁24例,4~7岁30例,>8岁6例;病程在12个月以上39例,3~12个月29例。对照组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1岁4例,1~3岁12例,4~7岁14例,>8岁4例;病程在12个月以上16例,3~12个月1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表现

面色萎黄,不思乳食,形体消瘦,神疲肢倦,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大便稀溏、酸腥,夹有乳片或不消化食物残渣,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中医辨证为脾虚夹积型。全部病例诊断依据均依据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常见病诊疗常规》[2]评定。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调胃化食散药物组成:陈皮、砂仁、焦三仙、鸡内金、槟榔、草豆蔻、土炒白术、冰片、桂皮、藿香各等份,按比例研末备用,用时取适量药末用温开水调成稠膏状敷于神阙穴,外用胶布固定,1d更换1次,1次6~8h,连敷6d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取0.30mm×25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常规消毒后,行快刺放血,不留针;实证用泻法,辅以补法,虚证用补法,辅以泻法。主穴取四缝,脾虚夹积取足三里,积滞化热加曲池、合谷,烦躁加神门。

1.3.2对照组予小儿健脾化积口服液(广东济宁药业有限公司)口服,服用方法按年龄不同参照说明服用,观察时间同治疗组。

1.4疗效标准

依据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常见病诊疗常规》。治愈:主要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好转:主要症状部

分消失,大便基本正常;未愈:症状无好转。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3典型病例

周某,女,6岁,2007年8月19日来诊。家长代述:患者于1年前始不思饮食。现在症:不思饮食,食则饱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大便稀溏,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滑,体重16kg。家人曾在药店自购肥儿丸口服,症状无改变。中医诊断:积滞,脾虚夹积型。按上法治疗一个疗程后,患者自动觅食,大便基本正常。第二个疗程时,食量恢复至正常水平,大便正常。半年后随访,患儿面色红润,神情活泼,体重19kg。

4讨论

小儿积滞症属儿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小儿素有稚阴稚阳之说,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或贪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致脾胃功能失调,脾胃虚弱,腐熟运化不及,乳食停滞不化。个别患儿可因积滞日久,迁延失治,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气血化源不足,营养及生长发育障碍,而转化为疳症,故前人有“积为疳之母,有积不治,乃成疳症”之说。长期患此类疾病对儿童的健康状态及智力发育均有较大影响,寻找良好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治疗应以消食导滞醒脾健胃为主。脐疗的辨证立法、处方用药与内治法基本相同。无论内治,还是外治,均是这个道理。内治法与外治法只是方法不同。清・吴师机:“膏方取法,不外汤丸。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3]。

外敷药物中,结合《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4],砂仁、藿香味辛,性温,醒脾开胃之要药,现代药理研究其具有双向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主要含有挥发油成分,外用能够很好地渗透到体内。槟榔味辛苦,性温,能破气消积。现代药理研究槟榔具有拟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能兴奋脊后神经,使胃肠平滑肌张力增强,肠蠕动增加。白术味甘苦,性温,健脾燥湿益气生血,土炒更易引药归经。桂皮性味芳香,内含有挥发油桂皮醛,能抑制胃肠平滑肌的痉挛而有解痉止痛作用,对减弱的胃肠功能有促进胃肠蠕动,排除腹中胀气,而有芳香健胃作用。焦三仙、鸡内金为消食开胃之药。陈皮味辛苦,性温,能理气醒脾开胃,助中焦之运化,现代药理研究陈皮成分具多样性,对胃肠的作用也具有多样性,既能芳香健胃,又能舒解脾胃气滞。草豆蔻味辛,性热,健脾燥湿温中。冰片味辛苦,性微寒,无处不到,可通诸窍,引药深入。药物敷脐疗法的运用历史悠久,其在局部药物吸收作用机理是,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腹壁的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作用最弱;而且脐下脂肪组织缺如,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脐部皮肤除局部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分布有丰富的静脉网,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另外,脐部是一凹陷隐窝,乃天然药穴,最适宜置药,药物贴敷后形成自然闭合状态,可较长时间存放,这些均有利于药物穿透皮肤弥散,从而被人体吸收。贴敷后,药物通过脐中皮肤的渗透和吸收,经脉的循行,输布全身,直达病所,从而发挥治疗作用[5]。中药贴敷脐即神阙穴[6]处,既有药物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的本身功效,通过神阙穴,借奇经和十二经脉及其十二经别之循行,布输于五脏六腑,散达于四肢百骸,以达病所,而祛疾除痼。

“四缝”穴为经外奇穴,主治疳积,手三阴经所过之处,刺之可解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调胃化食散穴位贴敷配合针刺治疗小儿积滞方法简单,疗效可靠,易于接受,颇受患儿及家长欢迎。

[参考文献]

[1] 汪受传. 中医儿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10-113.

[2] 韩新峰. 中医常见病诊疗常规[M].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02.

[3] 魏振装. 家庭脐疗[M]. 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3.

[4] 沈丕安. 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 -31.

[5] 黄敏. 中药敷脐疗法刍议[J]. 中医外治杂志,2006,15(2):59.

第2篇:危机管理政治学范文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2)

【摘 要】本文对高校二级单位应如何创建和管理自己的官方微博进行了探索,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商贸系为例,对高校二级单位微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设和运营对策。

关键词 高校;二级单位;官方微博;运营

基金项目:此文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院级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我校二级单位微博的运营与管理研究——以旅游商贸系为例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许卫红(1981—),女,河南开封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商贸系,助教。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微博凭借庞大的用户群和关系网络成为极具影响力的网络社交平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2月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仅在2014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就达到了6.49亿,其中微博用户就达到了2.49亿①。各大高校也逐渐认识到了微博这种新媒体带来的影响,因此,从2009年起各大高校也纷纷开设了官方微博,而我校也在2014年1月31日在新浪微博上正式开通了官方微博。

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官方微博的运营与管理与各二级单位的官方微博运营是紧密相关的,校级微博的有效运营离不开二级单位微博的支撑。因此本文通过对所在旅游商贸系官方微博的学生使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高校二级单位微博运营成功的案例,提出高校二级单位官方微博运营管理策略,以此丰富高校微博研究的内容和层次。

1 学生微博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旅游商贸系的官方微博②于2014年1月13日开通,微博名称为“@郑州铁院旅游商贸系”,目前的微博共105条;粉丝数216人,主要是我系学生;加关注85个,主要是我校其他组织微博、新闻趣事、郑州本地生活微博等。更新频率较高,基本达到平均每天两次;而与学生的互动方面,却比较少,学生的评论很少。语言风格较迎合学生的喜好,擅用网络流行语,幽默、温馨。从微博内容上来看,相对而言原创较多,可分为新闻资讯、通知公告、学生活动风采展示、情感励志文字图片等。

为了了解学生对我系官方微博的使用状况,笔者设计了《旅游商贸系微博使用现状调查问卷》,随机对我系100名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6份,调查问卷包括25道题目,其中单选题12项,多选题12项,问答题2项,内容微博关注主题、微博版面、微博互动等多个方面。

从调查问卷中看出我系学生开通微博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占到了96.81%。有75.53%的学生知道官方微博的开通,有24.47%的学生不知道此事,还有28.7%的学生尚没有对我系官微加关注,由此可见官方微博的宣传力度不够,要加大宣传力度。调查还发现有42.55%的学生每天都在使用微博,每周使用3-4次的学生占到了22.34%,当然也有24.47%的学生很少使用微博,相对来说学生使用微博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朋友动态、新闻时政、名人明星微博、生活服务、生活服务、校园资讯、文学艺术等是我系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我系女生较多,所以关注的主要是朋友动态,占到了62.77%,可见学生们比较注意自己身边感兴趣的人和事。在“期望我系官方微博增加何种发言内容”这一问题的调查汇中,学生期待官方微博提供的更多的就业招聘信息,在多选题中该比例高达85.11%。公布更多的通知公告、社团活动、学术讲座也占了相当高的比例。

2 高校二级单位微博运营成功案例分析

对高校二级单位微博运营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探索微博成功的要素笔者调查了20余所大学的二级单位官方微博运营情况,选取了其中粉丝数较多、微博数量多、微博更新快、粉丝转发和评论较多的三个二级单位的官方微博来进行案例分析。

2.1 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官方微博

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官方微博开通于2011年3月3日,是本次调查中开通较早的高校二级单位官方微博,目前发表微博3634篇,总粉丝数为222711(笔者调查时间为2015年4月10日),平均每天更新2.48篇,该院微博在业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官方微博主要是面向在校学生和校友,多为学院资讯和业界热点话题讨论,分为“学院这些年”、“经管生活”、“经管书单”、“经管资讯”、“经管论坛”、“校友风采”等多个大类,内容多为原创,具有非常明显的专业特点。清华赋予了经管学院在历史、理念上的独特文化气质,而经管学院则通过自己的官方微博外在地表现了学院的特点,并将之渗透到学生的世界观和职业素养。

2.2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官方微博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官方微博开通于2013年3月26日,目前发表微博574篇,总粉丝数为1641(笔者调查时间为2015年4月10日),平均每天更新0.82篇,更新速度在调查的高校二级单位中算是比较慢的。该院微博内容主要包括“活动预告”,“早安赛客”(赛客是网络语言,指的是指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爱情,追求幸福美满家庭的人群),“赛客推荐”三个板块。“活动预告”每周一将学院一周的安排告知学生,“早安赛客”是每个工作日早上发的抒情性文字,主要是一些随笔散文,与学生、学院近况相结合,像是每天来自学院的第一声问候,很受学生欢迎。“赛客推荐”则突出了心理学院的特点,包括“心悦读书”、“心赏电影”、“心聆音乐”三个板块,向学生推荐富有艺术气息、慰藉人心和提高专业知识素养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心灵养分。

2.3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民用航空服务系官方微博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民用航空服务系的官方微博开通于2013年8月29日,目前发表微博1235篇,总粉丝数为898(笔者调查时间为2015年4月10日)。该官方微博更新的速度十分及时,平均每天更新2.26篇。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民用航空服务系的微博内容多是与校园学习和生活相关的资讯,几乎每条微博都配有相关的图片。语言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吸引了众多的粉丝参与。该微博非常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互动,比如提醒学生添减衣服应对天气的变化,向学生推荐赏花胜地,使学生在微博使用过程中感觉亲切自然,更乐于交流。

3 高校二级单位官方微博运营策略

通过上文对学生微博使用状况的分析以及二级微博运营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我系微博在运营中呈现出一定的问题,这类问题在高校二级单位微博运营中具有典型性特征。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高校二级单位微博运营的技巧、改进的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

3.1 多去关注学生或其他组织的微博

当学生发现你关注了他,多数也会关注下你,也就是所谓的互粉,这是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尤其是在微博开通初期,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其他相关的教育组织、我校其他微博等,“互粉”不仅有利于增加人气,而且有利于各单位之间、各系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信息,开展互动。

3.2 选好发微博的时间

发微博的时间要配合多数学生刷微博的时段,比如早上起床后、中午、晚上睡觉前等,这些时段都是学生在线的高峰期,在这个时段发微博,可以有效的增加微博的曝光率。否则,如果深更半夜发或者大家都在忙的时候发,等学生有时间去看的时候二级单位的微博差不多都被淹没了。

3.3 内容要精,要以质取胜,不能以量取胜

在数量上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对同一账号的信息浏览意愿及信息接收能力,如果每天发几十条微博,那么关注你的学生微博上就全是你的内容了,就是我们常说的“刷屏”,刷屏会影响学生看其它微博,自然会取消关注,一般一天最多发四五条为好。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传播工具和信息传播渠道,是一把双刃剑。作为高校二级单位,其官方微博不仅是校官方微博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而且对各二级单位来讲,微博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帆帆.高校官方微博的内容建设探析[J].新闻世界,2011(9).

[2]方宏建,杜亮.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报,2011(1).

[3]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4]郭艳霞.关于高校微博管理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1(4).

注释:

①来源: http://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2/P0201502035 48852631921.pdf[Z].

第3篇:危机管理政治学范文

关键词:听力学指标;多元判别函数;耳鸣;辨证

中图分类号:R76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r7)08-1613-03

耳鸣为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症状,由于其发病机理复杂,尽管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方法很多,如掩蔽疗法、药物疗法、生物反馈疗法、习服疗法、电刺激疗法、药物疗法、手术疗法等,但迄今尚缺乏公认的有确切疗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当今耳科难题之一。中医治疗耳鸣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方法简单、方便、价廉、易为患者所接受等,但由于可重复性较差,其疗效不一,因此深入研究耳鸣的中医疗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医治疗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辨证的准确与否,传统辨证所依赖的主要是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信息,对于耳鸣来说,往往存在“有症难辨”的难题,能否在耳鸣的一些常规听力检测所得到的众多指标中寻找对于中医辨证有用的信息呢?过去笔者曾对120例具有风热侵袭、肝火上扰、痰火郁结、脾胃虚弱、肾精亏损5个典型证侯的耳鸣患者进行了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电反应测听等多达48项指标的测试,发现其中有17项指标与以上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为此运用多元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以此17项听力学检测指标为基础的多元判别函数,经自身验证。对以上5个耳鸣证型的判别准确度达83.5%,显示了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但由于自身验证的局限性,其是否具有外推性尚有待于前瞻性研究的支持。本研究试图通过一组具有典型证候的耳鸣患者对以上判别函数进行前瞻性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选择以主观性耳鸣为主要症状且符合风热侵袭、肝火上扰、痰火郁结、脾胃虚弱、肾精亏损5个证候之一的辨证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排除以下情况:外耳、中耳病变引起的耳鸣或血管性耳鸣;听力损失大于90dB者;中医证侯兼夹者。

对所有人选对象先进行耳鸣程度分级,然后通过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电反应测听等方法测试耳鸣频率、纯音听阈图、4kHzSISI值、4KHzTD值、同侧声反射阈(0.5、1、2、4kHz)、对侧Metz值(0.5、1、4kHz)、短声听阈、ABR Ⅰ-Ⅲ波间期,40Hz听相关电位0.51KHz反应阈等17项听力学指标,根据笔者过去所建立的风热侵袭、肝火上扰、痰火郁结、脾胃虚弱、肾精亏损5个判别函数进行证型判别(即客观辨证),以中医传统辨证作为标准对照,计算客观辨证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并分析误判原因。

2 结果

所有入选的病例为2004年2月―2006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的符合标准的耳鸣患者,共95例,75例伴有听力下降,占78.9%。男58例,女37例,年龄14~73岁,平均40.0岁。其中风热侵袭型24例,肝火上扰型14例,痰火郁结型14例,脾胃虚弱型22例,肾精亏损型21例。

各证型判别函数的前瞻性验证结果见表1,5个判别函数的敏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风热侵袭、肝火上扰、痰火郁结、脾胃虚弱、肾精亏损,丽特异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肾精亏损、脾胃虚弱、痰火郁结、风热侵袭、肝火上扰。5个判别函数的平均准确度为81.7%。

各判别函数的误判情况见表2,5个判别函数的平均误判率为18.3%。

3 讨论

临床上利用纯音测听、声导抗、电反应测听等听力学检查对于耳鸣的诊断意义主要在于了解有无听力损失以及导致听力损失的病变部位,并根据听力损失的病变部位来推定耳鸣的病变部位。笔者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发现,听力学检测中的部分指标可能与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由于不同的证型对于不同的听力学指标的关系密切程度不同,试图通过一、两项指标来作为辨证的参考依据是不够充分的。多元判别函数充分考虑了各项指标对于某个证型的贡献大小,如果指标选择适当,用来作为证型的客观判别笔者认为是可行的。

本文对于前期建立的以听力学指标为基础的多元判别函数进行前瞻性验证,结果表明,5个判别函数总的判别准确度与自身验证结果还是比较接近的(81.7%、83.5%),但各个函数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与自身验证结果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比较一致的倾向是敏感度下降,特异度上升,即漏诊率升高,而误诊率下降。相对而言,风热侵袭与肝火上扰型判别函数与自身验证对比,敏感度下降的幅度较小,且特异度也较为接近,说明该两个判别函数的重复性较好,其漏诊率和误诊率均较小,因而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肾精亏损型与脾胃虚弱型判别函数的特异度最高(分别达94.6%与94.5%),意味着其误诊率极低,但肾精亏损型判别函数的敏感度最低(仅23.8%),脾胃虚弱型判别函数的敏感度也较低(54.5%),意味着其漏诊率相当高,与自身验证结果存在较大的差距;痰火郁结型判别函数的特异度也较高(88.9%),但敏感度较低(57.1%),即应用该判别函数对耳鸣证型进行客观判别时,可能有将近一半的病人被漏诊,不过其误诊率在10%左右,相对较低。

第4篇:危机管理政治学范文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河北保定,071051)

[摘要] 电力高等院校中,特色强势专业主要是电力和动力专业,作为非主流专业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其就业情况表现为就业率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狭隘。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数量过大、学校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自身对所学专业有认识偏差等。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改革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途径提高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

关键词]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第二课堂;计算机类专业;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66-02

[收稿日期] 2015-01-16;[修回日期] 2015-01-26

[基金项目]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17)

[作者简介] 冯程伟(1981-),男,河南灵宝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陈倩(1981-),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王岳蕾(1986-),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伟娜(1980-),女,河北唐山人,华北电力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作为以电力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其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尽如人意,如何结合学校电力特色,发挥计算机类专业优势,深入开展我院学生第二课堂建设,拓宽毕业生就业面,提高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1)就业率低。电力大学中,电力和动力专业是我院优势专业,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用人单位来学校主要是招聘电力动力专业毕业生,对于计算机类毕业生需求量很小。

(2)用人单位多为中小公司,就业后待遇与电动专业毕业生差距大,工作不稳定。

(3)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狭隘。处于电力大学中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学生,从跨入大学校门那刻起,就认为个人将来的就业应该与电力动力相关,对于自身所学专业缺乏全面的认识,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只是自以为就应该与电动相关,学生临近毕业找工作时也和电力动力专业毕业生一样,都去电力动力相关的用人单位面试,结果可想而知,这些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类专业需求很小[1]。

二、造成我院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就业现状的原因

第一,国家每年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数量过大。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方面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高素质的计算机类毕业生需求迫切;另一方面由于开设计算机类专业对硬件和实验室要求相对别的工科专业成本较低,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计算机类专业,每年毕业生数量较大[2]。

第二,我院作为独立学院,师资力量主要是依靠母体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这导致我们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一本学生,一本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理论型人才,而我院培养目标定位的是应用型人才,二者是有实质性的差别。由于三本学生入学时高考分数相比一本差距较大,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相对一本还有一定差距,这就导致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理论水平比不过一本学生,动手能力比不过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类毕业生的要求,直接导致就业困难。

第三,学院很大程度上主要关注电力动力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关注度不够。

第四,学生自身对所学专业认识不够深刻,对所学专业就业方向缺乏认识,不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一味地只是追求高分数、奖学金等,忽视课堂外的知识扩充和技能训练。

第五,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大多并不热爱本专业。处在“大电力”学科中,很多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看到电力动力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高收入,总是考虑着毕业后如何进入与电力动力专业相关的单位,很多新生报到时即询问老师“如何转专业”,这也是家长们询问最多的一个问题,所谓“转专业”就是从非电专业转到电力或者动力专业。这说明学生们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只是看到电力行业的“高收入”,而且我们通过统计也发现,我院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调剂后的专业,他们大多第一志愿所报专业为电力或者动力,因分数不够调剂到计算机类专业,他们只是考虑着先跨进电力院校大门,入门后再说以后就业的事情,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试想这种状态下,学生怎么可能热爱所学专业,又怎么可能一心一意钻研所学专业,不钻研又如何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又弱,可想而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拿什么去竞争[3]!

第六,学院就业指导部门对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就业指导老师对电力行业就业市场很了解,但对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方向及毕业后去向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对计算机类就业市场开拓不够。

三、提高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深入钻研所学专业。

一是上好就业指导课。通过就业指导课,使同学们认识到“360行,行行出状元”,认识到不同专业的优势劣势,要相信自己的选择,要对所学专业充满信心。

二是指导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创业。计算机类学生创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创业过程也是学生与社会对接的过程,不论结果如何,这个过程中他(她)会体会到计算机类专业应用的广泛性,从而增强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兴趣。

(2)加强我院第二课堂建设,提高我院计算机类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一是实施“卓越工程师” 班计划,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做好这一项重要工程,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高度重视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的选拔环节,要借鉴母体大学卓越工程师班经验与教训,合理设置选拔环节,比如注重学生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等基础课程的成绩、理论考试题目的设置、上机操作能力的考查、对于数学模型的认知程度等;其次,对于卓越工程班学生的培养方案要反复论证,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最终确定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要符合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再者,卓越工程班专业课教师的选拔要集合相近专业所有优秀专业课教师,不要仅仅局限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师,要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这一出发点将优秀师资集中到创新人才培养这个平台上;最后,对于卓越工程师班学生能力素质的考试考查,不单单只注重考查其理论知识,更应该重点考查其实际应用能力[4]。

二是要重视与IT培训行业高质量的培训企业合作,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实训班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从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提高学生对行业热点的洞察力和关注度,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是鼓励我院计算机类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与计算机相关的竞赛,如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统计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等级考试等。

(3)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我院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我院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搞好专业教学改革。把什么都会而什么都不精的“软件通才”培养模式,改为不要什么都会但必须有一技之长的特色培养模式。应以职业划分专业,即根据劳动力市场职业分工细化计算机专业。软件专业可细分为需求分析师、软件工程师、测试分析师等职业方向;网络专业可细分为网络维护工程师、综合布线工程师、电子商务工程师等职业方向;应用专业可细分为硬件维护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等职业方向。针对不同职业方向突出其职业技能培养,以专取胜、以能取胜[5]。

二是积极探索建立计算机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校企紧密合作的基地建设机制 ,优化实践教学设计 ,从认知实习、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术训练到定岗实习,按照科学的程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红.高职计算机专业如何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41-44.

[2] 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 2007(2): 76-80.

[3] 任喜峰.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研究[J].学习和探索,2007(3):169-171.

[4] 翁史烈.工程教育中的产学研结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7-9.

第5篇:危机管理政治学范文

这一抽象命题在全球化、市场化和分权化背景下的展开,则是作为国际社会科学前沿话语的治理理论与实践问题。前沿孕育着未来。本文立足于政治科学知识体系的变革,说明这样一个观点:作为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她是民主政治的一份科学研究纲领,是现代政治学本来就应该是的样子。

从上述事实性知识或判断性知识来审理治理理论,这一理论兴起的直接原因来自于公共权力结构和政府管理的破碎、僵化并出现危机,反映在治理话语中,则集中体现在三个论点上。其一是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国家已经丧失应有的行为能力,也难于预测自己的行为后果,甚至难于避免产生有害的决策;并受落后的思想束缚,不时颁布不适宜的或无必要的合法性迫使各种群体接受。其二是社会结构急剧变化,地位危机、社会一致性分裂和文化分裂,公众对公共权力的效能和未来越来越不抱幻想,公众的心灵世界碎片化,行为边缘化日趋严重。其三是作为社会一致性中枢的公共行政体系能力衰减,并进一步成为公众的负担,中央集权、分等论级的控制不再有效;科层系统陷入了的怪圈,公共政策无力承受大量社会需求,无法对太多和太矛盾的公共问题做出裁决,超优政策真正的仲裁者是国际市场。对于这一总体性的危机,治理话语走向了积极的知识重建:在文化上返古希腊之本,在政治上重开自由主义之源,在实践出路上择定新制度经济学,在技术上亲和于管理主义,从而推出具有建设意义的政治学理论和分析方法。

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治理理论是人类在寻求解决社会一致和有效性问题上做出的一次深刻的认识转折与制度突破,在一定意义上,包括近代以来在内的一切政治学知识都在这一框架下实现了新的整合,无论是在事实上还是在判断上,政治学知识体系都在悄悄地脱离统治这一核心而转向个人对公共事物的关心这一主题,由此导致现代政治类型在三个维度上发生重大转向:

第一,从高级政治向低级政治变迁。一般而言,高级政治首先是指那些在国际关系中意义重大、影响非凡的决策活动,如讨论一国是战争还是结盟等等。其次高级政治是指在共同体层次上、有关民族国家问题的重大决定和政策制定,如号召种族或集团一体化,或是与产权制度有关的政治关系的变革,如私人产业国有化,或者对政府的体制和形式进行根本性变革等等。所谓低级政治也是一种政治类型,这类决策不涉及对国家或国际社会中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它涉及次要性的决策,如将大型社会系统保持在某种均衡状态。低级政治通常由官员和管理者们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实行,一般属于官僚政治行为,功能是在不干扰社会政治经济现状的条件下为贯彻高级政治决策所进行的活动。在国内层次上,低级政治包括通过有关防止环境污染的法规;决定提高最低工资和社会福利标准;对外贸易、旅游和投资往来的促进等等。现在应当已经到了把上述思维方式颠倒过来的时候了。

第二,从暴力政治向规劝政治变迁。战争或以战争相威胁,革命及各种规模的国内骚乱等等是暴力政治形式。个体或国家之所以发动战争或以战争相威胁,其目的总是在于改变或控制对手的行为。虽然只要暴力或暴力威胁仍被人们用于实现政治目的,那么人们就不能否认暴力在政治中的地位,但是这种地位应当是有限的。相反,规劝政治应该是公共政治活动中的基本形式。规劝政治一般是指伦理的、道德的、合作的和相互依存的和交易性的政治,比如谈判、协商、立法、集体讨价还价,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合作或激烈的竞争。当然,前提是这种竞争是普遍接受的,并且在预先规定其法则的基础上进行。

第三,从等级政治向复合政治变迁。等级政治是权力和权能的增殖以金子塔结构为前提的,由等级政治所决定的政治关系表现为下级单位从属于上级单位,每个等级社会当中的顶峰都是最高权威,但这一权威并不一定总是合法的,权威的下属是各级权力层次,每一下属权力层次又控制着更多的下级次层次,这一系统最后通到普通公民,最后为塔基部分决大多数的人民无所抗辩地承认。与之相反,复合政治是指平等或接等的行为者们之间的政治关系,在这种关系当中,社会由信息畅通的、积极的和自治的政治单位组成,这些政治单位对维护自身的独立和幸福往往采取十分戒备的态度,然而它们也承认相互合作和秩序井然的共存既对自身利益有利,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利益所在。复合政治只有在具备充分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其成员需求的社会中才能付诸实践。进一步推断,复合政治应有一套自由的和竞争性的教育和信息系统,该系统无需依赖于对大众传媒介实行垄断性控制,而等级政治的目的是通过发动具有强烈倾向性的宣传运动来造成一种虚假的社会一致感。

政治学知识要具有真理性,她就必须客观地、全面地、深刻地反映政治生活的本质与规律,但这是一件不太容易做到的事。因为它需要政治生活的充分的展开,真正成为符合人的本性的而不是同人相异化的日常生活。政治学知识的发展与人类思维的进步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当人类的思维已经进展到能够充分把握自身生活的程度时,政治生活的神秘性、彼岸性才会消失。低级政治、规劝政治和复合政治的形成,使得政治学知识发生重大转变,并为治理型政治学代替统治型政治学提供了基本概念。兴起于现实公共政治生活危机中的治理理论,它之所以能引起政治学知识的转向,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以新的思维回应了当代人类生活的变革。从近代从统治—解放的政治到治理—生活的政治的变迁,体现了公共权力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当公民权利真正成为公共权力唯一合法性源泉时,治理—生活的政治才真正有利于市场秩序,政府制度才会内生于市场秩序。应该说这才是民主政治本来应该有的样子,换言之,主流民主政治学长期以来都未能到位。所以治理理论更体现了现代政治文明精神。

从治理型政治学的应用或其实践战略来看,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是其必然的逻辑展开,是治理型政治学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如果把治理型政治学看成是一种新的政治科学研究纲领,那么按照拉卡托思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有关硬核和保护带的理论,治理和新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恰恰体现了科学研究纲领中硬核和保护带的关系。因此,割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容易降低新公共管理的政治学科的性质,减弱治理理论在回应现实问题时的力度,而且也使治理理论在学术论战中失去有效的保护带。国外有些学者认为,新公共管理之所以和治理理论有关,是因为“掌舵”是分析公共管理的核心,而“掌舵”是治理的代名词,简略分析一下新公共管理的原则框架,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一点。

作为新公共管理内容的主体,它有两个基本学术支持:管理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管理主义在这里的应用是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公共部门,强调直接的职业管理、明确的绩效标准和评估标准、根据结果进行管理,以及更晚些时候

所提出的接近消费者——公民的观念。新制度经济学则是把交易成本分析和激励结构引入公共服务中,通过新的激励制度安排削减官僚机构,通过承包和准市场的运作方式实现更有效的竞争以及消费者选择。而关键也最具有质感的口号是用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来代替受统治结构羁旁的官僚政府,以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推动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竞争,其基本的理论框架大致如下:(1)把控制权从官僚手中转到社群手中授予公民;(2)推崇市场机制而不是官僚机制;(3)驱动政府管理者前进的是自己的目标——部门和角色的使命,而不是文本的规则和规定;(4)公共管理者重新把自己的公众定义为消费者,并且为它们提供选择的机会;(5)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而不是简单地提供事后服务;(6)把精力放在赢利而不是简单地支付财政拨款上;(7)实行分权制度,主张参与式管理;(8);公民评估自己的者的绩效时,关注的不是投入而是结果(9)关注的目标不仅仅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还包括激励所有的部门和公?瘢饩鏊巧缛褐写嬖诘奈侍獠扇⌒卸O匀唬鹿补芾淼恼庑┕勰詈偷图墩巍⒐嫒罢渭案春险味脊匦木赫⑹谐⑾颜咭约敖峁膊棵盼普庑魈獾淖渚褪峭牙胪持握蔚摹⒏〉恼硪环矫嬖蚴歉嗟闹卫怼?/P>

在一个全球化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大变革时代,各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找一种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新的治理形式,以便在经济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让社会获得有质量的增长,治理理论正成为回应这一变革的强势政治理论话语,支持这一话语体系的价值观和以之相一致的知识文本,修正了主流政治学的统治理论,并在全球范围引起政治家、学者以及官员、实业家的共识。立于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理解治理理论时,我们深感这对重构中国民主政治知识体系,寻求善治的制度平台和有质量、有效率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摆脱市场化进程中公共管理的低效甚至多方面的失败,在新的合法性基础上重建社会信仰,均是十分重要的理论资源。从社会或区域之间竞争的可持续性来看,治理理论资源合法充足的利用,应当是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本的一种提升途径。中国正在发展公共管理制度,开始研究公共管理的知识,以便为有效地治理中国提供基础性条件,这一努力要趋于最后的成功,可能需要在以下三点达成共识:

首先要对政治学的知识类型的实行转换,尤其在人为秩序与自然秩序、辩证理性与有限理性、意识形态与实证主义方法、形式主义运作和效率至上原则之间作出整合性选择,从而使得政治科学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担负真正来自于公民社会而不是意识形态。因为治理模式的选择和善治目标的达成有一定的路径依赖,而一个社会知识的状况或称之为存量结构总是形成发展与变革路径的根本,知识状况已成为制度学派分析社会问题时的一个重要变量。而不能掌握社会变革所需要的知识,其结果就会形成社会的创伤。因此当代社会发展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知识存量的长期性竞争。

第6篇:危机管理政治学范文

为现代多元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合法性来源。因此,及时地调整公共权力的结构与运行机制,从而满足经济增长新形式的需要,避免政

治合法性危机,这应当是现代政治学的一个基本命题。

这一抽象命题在全球化、市场化和分权化背景下的展开,则是作为国际社会科学前沿话语的治理理论与实践问题。前沿孕育着未来。

本文立足于政治科学知识体系的变革,说明这样一个观点:作为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她是民主政治的一份科学研究纲领,是现代政

治学本来就应该是的样子。

从上述事实性知识或判断性知识来审理治理理论,这一理论兴起的直接原因来自于公共权力结构和政府管理的破碎、僵化并出现危机

,反映在治理话语中,则集中体现在三个论点上。其一是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国家已经丧失应有的行为能力,也难于预测自己的

行为后果,甚至难于避免产生有害的决策;并受落后的思想束缚,不时颁布不适宜的或无必要的合法性迫使各种群体接受。其二是社

会结构急剧变化,地位危机、社会一致性分裂和文化分裂,公众对公共权力的效能和未来越来越不抱幻想,公众的心灵世界碎片化,

行为边缘化日趋严重。其三是作为社会一致性中枢的公共行政体系能力衰减,并进一步成为公众的负担,中央集权、分等论级的控制

不再有效;科层系统陷入了的怪圈,公共政策无力承受大量社会需求,无法对太多和太矛盾的公共问题做出裁决,超优政策

真正的仲裁者是国际市场。对于这一总体性的危机,治理话语走向了积极的知识重建:在文化上返古希腊之本,在政治上重开自由主

义之源,在实践出路上择定新制度经济学,在技术上亲和于管理主义,从而推出具有建设意义的政治学理论和分析方法。

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治理理论是人类在寻求解决社会一致和有效性问题上做出的一次深刻的认识转折与制度突破,在一定意义上,

包括近代以来在内的一切政治学知识都在这一框架下实现了新的整合,无论是在事实上还是在判断上,政治学知识体系都在悄悄地脱

离统治这一核心而转向个人对公共事物的关心这一主题,由此导致现代政治类型在三个维度上发生重大转向:

第一,从高级政治向低级政治变迁。一般而言,高级政治首先是指那些在国际关系中意义重大、影响非凡的决策活动,如讨论一国是

战争还是结盟等等。其次高级政治是指在共同体层次上、有关民族国家问题的重大决定和政策制定,如号召种族或集团一体化,或是

与产权制度有关的政治关系的变革,如私人产业国有化,或者对政府的体制和形式进行根本性变革等等。所谓低级政治也是一种政治

类型,这类决策不涉及对国家或国际社会中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它涉及次要性的决策,如将大型社会系统保持在某种均衡

状态。低级政治通常由官员和管理者们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实行,一般属于官僚政治行为,功能是在不干扰社会政治经济现状的条件下

为贯彻高级政治决策所进行的活动。在国内层次上,低级政治包括通过有关防止环境污染的法规;决定提高最低工资和社会福利标准

;对外贸易、旅游和投资往来的促进等等。现在应当已经到了把上述思维方式颠倒过来的时候了。

第二,从暴力政治向规劝政治变迁。战争或以战争相威胁,革命及各种规模的国内骚乱等等是暴力政治形式。个体或国家之所以发动

战争或以战争相威胁,其目的总是在于改变或控制对手的行为。虽然只要暴力或暴力威胁仍被人们用于实现政治目的,那么人们就不

能否认暴力在政治中的地位,但是这种地位应当是有限的。相反,规劝政治应该是公共政治活动中的基本形式。规劝政治一般是指伦

理的、道德的、合作的和相互依存的和交易性的政治,比如谈判、协商、立法、集体讨价还价,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合作或激烈

的竞争。当然,前提是这种竞争是普遍接受的,并且在预先规定其法则的基础上进行。

第三,从等级政治向复合政治变迁。等级政治是权力和权能的增殖以金子塔结构为前提的,由等级政治所决定的政治关系表现为下级

单位从属于上级单位,每个等级社会当中的顶峰都是最高权威,但这一权威并不一定总是合法的,权威的下属是各级权力层次,每一

下属权力层次又控制着更多的下级次层次,这一系统最后通到普通公民,最后为塔基部分决大多数的人民无所抗辩地承认。与之相反

,复合政治是指平等或接等的行为者们之间的政治关系,在这种关系当中,社会由信息畅通的、积极的和自治的政治单位组成,

这些政治单位对维护自身的独立和幸福往往采取十分戒备的态度,然而它们也承认相互合作和秩序井然的共存既对自身利益有利,同

时也是整个社会的利益所在。复合政治只有在具备充分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其成员需求的社会中才能付诸实践。进一步推断,复合政

治应有一套自由的和竞争性的教育和信息系统,该系统无需依赖于对大众传媒介实行垄断性控制,而等级政治的目的是通过发动具有

强烈倾向性的宣传运动来造成一种虚假的社会一致感。

政治学知识要具有真理性,她就必须客观地、全面地、深刻地反映政治生活的本质与规律,但这是一件不太容易做到的事。因为它需

要政治生活的充分的展开,真正成为符合人的本性的而不是同人相异化的日常生活。政治学知识的发展与人类思维的进步是联系在一

起的,只有当人类的思维已经进展到能够充分把握自身生活的程度时,政治生活的神秘性、彼岸性才会消失。低级政治、规劝政治和

复合政治的形成,使得政治学知识发生重大转变,并为治理型政治学代替统治型政治学提供了基本概念。兴起于现实公共政治生活危

机中的治理理论,它之所以能引起政治学知识的转向,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以新的思维回应了当代人类生活的变革。从近代从统治—解

放的政治到治理—生活的政治的变迁,体现了公共权力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当公民权利真正成为公共权力唯一合法性源泉时,治理

—生活的政治才真正有利于市场秩序,政府制度才会内生于市场秩序。应该说这才是民主政治本来应该有的样子,换言之,主流民主

政治学长期以来都未能到位。所以治理理论更体现了现代政治文明精神。

从治理型政治学的应用或其实践战略来看,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是其必然的逻辑展开,是治理型政治学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如果

把治理型政治学看成是一种新的政治科学研究纲领,那么按照拉卡托思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有关硬核和保护带的理论,治理和新公

共管理之间的关系恰恰体现了科学研究纲领中硬核和保护带的关系。因此,割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容易降低新公共管理的政治

学科的性质,减弱治理理论在回应现实问题时的力度,而且也使治理理论在学术论战中失去有效的保护带。国外有些学者认为,新公

共管理之所以和治理理论有关,是因为“掌舵”是分析公共管理的核心,而“掌舵”是治理的代名词,简略分析一下新公共管理的原

则框架,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一点。

作为新公共管理内容的主体,它有两个基本学术支持:管理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管理主义在这里的应用是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

入公共部门,强调直接的职业管理、明确的绩效标准和评估标准、根据结果进行管理,以及更晚些时候所提出的接近消费者——公民

的观念。新制度经济学则是把交易成本分析和激励结构引入公共服务中,通过新的激励制度安排削减官僚机构,通过承包和准市场的

运作方式实现更有效的竞争以及消费者选择。而关键也最具有质感的口号是用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来代替受统治结构羁旁的官僚政府,

以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推动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竞争,其基本的理论框架大致如下:(1)把控制权从官僚手中转到社群手中授予公民;(2)

推崇市场机制而不是官僚机制;(3)驱动政府管理者前进的是自己的目标——部门和角色的使命,而不是文本的规则和规定;(4)公共

管理者重新把自己的公众定义为消费者,并且为它们提供选择的机会;(5)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而不是简单地提供事后服务;(6)把

精力放在赢利而不是简单地支付财政拨款上;(7)实行分权制度,主张参与式管理;(8);公民评估自己的者的绩效时,关注的不

是投入而是结果(9)关注的目标不仅仅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还包括激励所有的部门和公民,为解决他们社群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行动。显

然,新公共管理的这些观念和低级政治、规劝政治及复合政治都关心竞争、市场、消费者以及结果,公共部门围绕这些主题的转变就

是脱离统治政治的、更小的政府,而另一方面则是更多的治理。

在一个全球化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大变革时代,各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找一种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新的治理形式,以便在

经济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让社会获得有质量的增长,治理理论正成为回应这一变革的强势政治理论话语,支持这一话语体系的价值观

和以之相一致的知识文本,修正了主流政治学的统治理论,并在全球范围引起政治家、学者以及官员、实业家的共识。立于中国公共

管理实践理解治理理论时,我们深感这对重构中国民主政治知识体系,寻求善治的制度平台和有质量、有效率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

摆脱市场化进程中公共管理的低效甚至多方面的失败,在新的合法性基础上重建社会信仰,均是十分重要的理论资源。从社会或区域

之间竞争的可持续性来看,治理理论资源合法充足的利用,应当是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本的一种提升途径。中国正在发展公共管理制度

,开始研究公共管理的知识,以便为有效地治理中国提供基础性条件,这一努力要趋于最后的成功,可能需要在以下三点达成共识:

首先要对政治学的知识类型的实行转换,尤其在人为秩序与自然秩序、辩证理性与有限理性、意识形态与实证主义方法、形式主义运

作和效率至上原则之间作出整合性选择,从而使得政治科学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担负真正来自于公民社会而不是意识形态。因为治理

模式的选择和善治目标的达成有一定的路径依赖,而一个社会知识的状况或称之为存量结构总是形成发展与变革路径的根本,知识状

况已成为制度学派分析社会问题时的一个重要变量。而不能掌握社会变革所需要的知识,其结果就会形成社会的创伤。因此当代社会

发展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知识存量的长期性竞争。

通过政府制度重构推动政治制度二次正当性创新,这可能是需要达成共识的第二个重要方面。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性从历史类型

来看可以说首先是一种否定性民主,它否定了旧的专制政治而建立了新的人民的统治,实际上这一民主的功能仅仅在于明确由谁统治

。而建设性的民主是以公民权利为逻辑起点,以公民福利和安全最大化为目的的,关注民主的化即自由民主,这也是政治制度二

次正当性创新的依据,因为从治理理论来看,政治制度只是公民福利和安全的一个变量。如果说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奠基是以暴力政

治为途径,政府制度是作为统治工具而存在的话,那么通过满足善治目标的政府制度的重构推动政治制度二次正当性创新,才能使这

一创新有较准确的方向感和现实感。

最后一个需要达成共识的是在公共理性基础上,发展以公民文化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与治理型政治相一致的政治文化是建立在公共理

性基础上的,它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为底线,其主题是关怀基于基本正义问题的公共的善,而不是政治权威的价值偏好。自由、平等

、宽容、互惠互利,以及理性公民内心真实的同意是在公共理性指导下公民文化的一般内容。离开这一公共政治文化,治理的政治仍

第7篇:危机管理政治学范文

关键词:保山学院政治学院;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中D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68-03

能否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表征。一般而言,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能将具有一定复合性和综合性特征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工作的社会实践的专门技术人才,其主要特征是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群能力、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技能。保山学院政治学院作为保山学院第一批转型试点学院,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努力提升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符合度的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思路,着力推动转型发展,在转型中谋发展、在改革中促转型,在转型发展道路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对保山学院政治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进行调研、考察,进而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一般路径,对于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工作无疑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明确转型目标和内容: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目标和内容是什么?这是首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转型”意味着旧秩序的打破和新秩序的建立,是从一种平衡到另一种平衡的过渡状态或过程。“转型发展”则可理解为从某一种既定结构与形态向另一种未来结构与形态的整体性位移与变革。[1]这种变革无疑有赖于准确的转型目标定位和明确的转型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转型目标和内容的明确就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保山学院政治学院在转型论证阶段就提出了明确的转型目标和内容:

1.目标。通过五年的转型发展,大力培育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服务法治政府建设的专业优势,凸显社会工作专业为社会治理服务的专业特色,稳步提升三个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传统,逐步提高学院三个本科专业的办学效益,尤其是社会效益。

通过十年的转型发展和学科建设,致力于将学院三个本科专业中的至少一个建成培养具有高学历(研究生)、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的硕士点。

2.内容。一是学院发展定位和专业理念转型。学院为什么要转型?哪些专业要转型?哪些专业能转型?这些专业怎样转型?转型失败了怎么办?这些在转型前都需要思考。二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主要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服务基层地方政府平台的建设。三是社会服务方式转型。一是加快服务社会中介机构建设进度,并挂靠在政治学院,二要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四是师资队伍建设转型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转型。构建适应转型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石

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四大功能之一,一般指高等院校利用自身优势直接参与的各类服务社会的活动,如科技服务、教育服务等。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主要包括三个向度:师资队伍社会服务能力、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服务平台建设能力。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无疑是转型发展重中之重。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加强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之需。[2]

1.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社会能力。近年来我院社会工作专业加大了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力度,在专业改革与建设中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原则,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等多方面做了较大力度的专业改革与建设,努力将专业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满足基层社会治理对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社工人才的要求。已批准建设的政治学院多功能实训中心已于2015年9月正式运行。该实训中心的社会工作功能区既可以为本学院三个本科专业“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方向的学生提供职前强化培训,同时可以满足地方政府社区或农村社会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需要。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服务社会能力。近年来,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大幅修改,强化了该专业的公共行政方向,该专业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增强。上述实训中心的“行政职业能力实训功能区”可以为社会提供公务员考试相关培训。2017年,“行政职业能力实训功能区”将通过增加相关软件成为“行政管理实战功能区”,届时将能提供基层行政人员行政实务能力培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行政管理人员公共危机应急处理培训等方面的社会服务。

2.师资队伍社会服务能力。一是专业带头人服务能力。学院三个本科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均具有较强的专业建设和管理能力,能带领教师团队扎扎实实搞好课程与专业转型建设。二是教学骨干服务能力。学院现有3名校级骨干教师和多名院级骨干教师,大多有社会实践经验并承担过教学研究和应用型科研课题,有能力负责适应转型发展的教学改革研究。其中部分教师还能提供法律咨询、企业文化建设、青少年禁毒社会工作等社会服务。三是“双师型”教师服务能力。学院已有5名“双师型”教师,占20%。下一步可通过制度设计,促使大部分年轻教师在三年内取得与政治学院三个本科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人力资源管理师、社会工作师、企业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秘书等,并通过自培养、送出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四是外聘教师服务能力。聘请一定数量的行业(技术)专家做兼职教师。

3.社会服务平台建设能力。学院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平台建设能力。除上述校内实训中心外,学院已通过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建立了很多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与地方社会组织和多个单位开展合作,加强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工作。政治学院一直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现已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并与保山市民政局、保山市隆阳区人民法院、保山市局、隆阳区河图镇和汉庄镇、保山市第二示范小学、曙光中学、保山市红十字会等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同时,建立了保山市民政局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建立了民主促进会、中华儿慈会、中国教育协会“青艾小屋”项目保山站项目运行工作;组织开展社区伙伴(香港)基金会“保山能源调查和意识提升”项目工作。深入推行产学研育人模式,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入进行广泛调研,邀请各界人士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办学体制。

学院已依托社会工作专业打造了几个社会服务平台,如保山市四叶草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保山市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等培训基地。

三、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状况,政治学院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新的教学改革之中,在遵循“目标性、层次性、规范性、系统性、实践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五原则的基础上[3],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多方面拓展实践教学途剑多渠道利用教学资源,建立了校内实习实训体系、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自主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开展实践教学,为学院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课堂实践教学。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经典著作选读》、《哲学原理》课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行政学概论》课程;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会调查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课程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每门课程课堂实践教学不少于8课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综合设计实验课和读写议实践。实践教学方案写入教学计划中,期末提交实践教学过程记录和总结。

2.校内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专业实践教学成本最低化和效益最大化,体现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整体性,搭建多种实践教学平台是政治学院实践教学的创新之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论》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从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能,政治学院利用学校内部各个教学机构和学生管理部门组织学生开展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相关的理论与原理,同时能较好节约时间成本,有利于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同时进行,解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不足,辅导员工作量较大的问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可以结合社团活动应用专业知识开展校内社会工作服务,2013级社会工作班同学针对贫困生帮扶、体育与心理健康等方面设计了多个活动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开始实施。

3.校外实践教学。与地方社会组织和多个单位开展合作,加强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是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工作。政治学院一直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现已完成了多个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保山市工业园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保山市第二示范小学德育实践基地、曙光中学中学政治课教学实践基地、保山市民政局社区工作实践基地、隆阳区河图镇和汉庄镇乡镇工作实践基地、保山市局行政工作实践基地、保山市红十字会社会工作实践基、保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和隆阳区人民法院法学教学实践基。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2011、2012、2013级学生多次前往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见习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得到了完善,同时提升了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小学教学工作、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自主实践。学生课外自主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和毕业实习期,结合专业需求进行的相关实践活动,包括志愿者实践、假期社会调查、毕业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自主实践是专业实践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能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质,同时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有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构建产学研体系:转型发展的基本保障

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体系,是推进学院转型发展的基本保障。一方面,产学研合作,有助于学院了解社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体系,加快课程体系建设。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有利于促使教师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产学研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2014年新修订的本学院三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结合。新方案删减了一些基础课程,增加了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并大幅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量,同时在每个专业都设置了四个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方向――“法律实务方向”、“基层行政实务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方向”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向”,此外还增设了职前强化课程。

根据新方案,从2014级开始实施学用有机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并采用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另外,以我院学业规划为切入点,从2014级开设试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每个导师对4―6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学业到就业的深度指导,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途径。

2.产学研课程建设体系加快推进。根据2014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采取了介于“学科中心模式”和“实践中心模式”两者之间的“探索型中间模式”。课程设置已初步具备产学研课程体系的基本特点――“开发性”、“应用性”、“可选择性”。三个专业职前强化课程的设置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产学研课程体系的核心理念和要求――“职业性”。

3.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比较完善。学院已构建起比较完善的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已趋于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果显著,校内多功能实训中心可对外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校企合作已列入本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4.产学研质量评估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正在构建。学院将通过不断完善相应的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制定产学研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产学研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承包社会服务等渠道建构起学院的产学研质量评估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要义、目标趋向与根本指向[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11).

[2]王晓江,田昊.高职院校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4,(4).

[3]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第8篇:危机管理政治学范文

【关键词】法国 大学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巴黎政治学院(法文全称Institut d'Etudes Politiques de Paris,俗称“Sciences Po”)是法国和世界名校,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历史学四大学科领域享有国际盛誉,被誉为法国社会精英的摇篮,法国70%的政治家、80%的企业管理者,以及几乎所有法语国家的总统、总理都曾是她的学生。笔者受北京大学海外交流体验基金的支持,赴巴黎政治学院(以下简称巴政)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修习,主要选修和学习了历史学、政治学及环境学等方面的课程,深感法国高校课堂教学具有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方式互动性强等显著特点,这与我国大学课堂教学内容单一固化、教学方式“我讲你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强烈对比。目前从宏观上介绍法国大学教育基本概况和特色的文章比较多见,因此本文只对笔者感触较深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讨论,希望对我国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有启示和促进作用。

一、 课堂教学方式:讨论和探究式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师来讲教授过程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作为学生来讲,知识是重要的,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当今社会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摄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但“课堂教学”目前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法国大学的授课形式基本上有主讲课程、实践作业、指导练习等三种。“主讲课程”主要是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人数一般50-100人)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这种课综合类大学比精英学校要普遍得多。“实践作业”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并增加一定的应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上这种课的人数不是很多,大多数由助教担任,但因为法国大学教授很重视实验课教学,所以有的教授也亲自给学生上实验课。“指导练习”一般是分小班上习题课,一个班有10-30人不等,主要目的是复习、巩固所学基础理论知识。

无论是哪种教学方式,法国大学的教学都非常重视讨论式和探究式的应用,师生互动性非常强,把“教”与“学”很好地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笔者发现,法国课堂教学上,几乎所有师生都对学生自主展示和演说(exposé)具有极高的兴趣和热情。每门课程在教授期间,每名学生都至少有一次机会来到讲台,结合自己课下的调查和学习成果,对其他师生进行“专题论述”发言。据笔者了解,做exposé是法国社会中一项最基本、最常见的技能,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工作中都避不开它,这也成为法国高校教学着重训练的一项技能。例如,在笔者承担讲述任务的一次exposé中,教师要求对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法国的“浪费”现象发表见解。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及查找资料后,提出法国存在整个欧洲最严重的药物资源浪费现象,而这恰恰是因为法国独特的、惠民的医疗保险体制所致。法国规定每个公民都享受100%的免费医疗,这样便导致药店、诊所普遍开花,民众在医疗保健方面消费从不吝啬,原本令人叫好的医疗体制引发了巨大的浪费和作弊现象。学生们针对这一情况踊跃地发表见解,讨论非常热烈。教师又要求学生们继续查询相关资料,根据现存弊端提出合理改善药品浪费现象的对策报告。这样,一个看似小小的话题,最后却让每个学生都对国家的政策运作进行了关注和讨论。

二、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法国没有我国那样明确具体的所谓“专业”,只有按学科设置的一些“课程群”,其具体课程设置非常多样化,课堂教学也没有规定教材。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测试题非常贴近法国的社会生活,国家制度、选举、文化发展政策、高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往往都被包括在内。但这些内容又不只是悬在高层次、高层面,讲套话、讲空话、讲假话,而是引导你,进而要求你学会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旨在训练大学生应当怎样理性地关注社会、认识社会,从而更好地投身社会,为社会的发展与完善服务。

做练习和测试的目的实际上也是端正学生待人接物的态度,增进学生待人接物的方法和艺术,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老师着重讲解的是解答习题或试题的要求,而不是我国应试教育常见的那种“全面复习,重点背记,猜题押宝”的套路。许多题目都提供了一堆听力材料或阅读材料,答题的基本要求之一便是学生听懂或看懂材料没有?学生听过了或看过了材料,能不能忠实地复述?能不能做出忠实而准确的提炼?也即是否具备“摘要”和“综述”的能力,其实训练的是学生对他人的态度,提高的是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技巧和艺术。

第9篇:危机管理政治学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54-02收稿日期:2016-08-22

课题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教学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JXZL1304)。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社会工作”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不仅需要掌握青少年及青少年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的操作能力和技巧。所以,在该课程设计上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项目主题进行项目的策划、实施和评估。在整个项目的运作中,学生能够深刻了解和体会面对服务对象――青少年群体的整个服务过程。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0份,有效问卷180份。调查取样涉及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参与调查的学生全部是随机抽取的。本次调查数据运用SPSS 170进行定量分析。同时,抽样选取了30名大学生对其进行深入访谈。

三、结果与分析 (一)项目教学法在课程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多年在“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上尝试实施项目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认可度高达915%。有272%的学生认为“个人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有298%的学生认为“对青少年社会工作有了更多的喜爱”,有23%的学生认为“课程很有意思,不枯燥”,有115%的学生认为“希望以后的课程也可以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等等。

1设计项目

教师首先按照课程内容设计项目主题,比如,青少年成长危机有恋爱困惑、情绪困扰、人格危机、学业危机、网络成瘾、就业危机等,围绕这些主题设计项目主题。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还会让学生自己设计项目主题。

2学生分组

教师根据班级学生人数来确定小组人数,一般是6~8人。小组成员一定要配合默契,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除此之外,在这个阶段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团队建设,各个小组需要完成小组命名、设计口号、设计logo、制订规则、选举小组负责人等一系列建组工作。

3小组项目立项

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相应的项目,并初步提交项目计划书,并且以PPT的形式展示和答辩。教师也给予指导意见,最终确定项目任务书。

4自主学习与项目开发

在这个阶段,各小组就进入具体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为成果展示做准备工作,彩排、演练、准备道具等。在该阶段,学生按照自己的项目主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活动形式鼓励创新。

5阶段小结与交流

在整个项目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阶段小结,各个小组要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并提交初步阶段成果。各个小组之间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并鼓励其他各组成员提出建议和意见。针对同学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小组从中找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法。

6成果提交与评价

在该课程中,学生喜欢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现项目任务书中的服务全过程。例如,个案辅导,从接案到实施,再到结案,学生通过扮演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等其他相关角色,展现服务全过程,从中深刻体会和了解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技巧和方法。

最后,教师结合学生自评、小组内的互评和教师评价,按照一定的比例,对学生的项目成绩给出一个合理的评定。

(二)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部分学生对项目教学法不认可

大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传统教学法,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一旦让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动手,就开始抱怨,认为困难重重,抵触情绪明显。在开课前,笔者进行了访谈,85%以上的学生不了解项目教学法,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到项目教学法中,认为“太难了”“太麻烦了”“耽误其他课程的学习”,等等。但在课程结束后,学生普遍认为收获很大。

2学生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项目教学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除了专业能力外,还要求学生有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考验。在教学当中,笔者明显感到学生的综合能力欠缺,导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效果比预计效果差一些。

3教师压力增大

项目教学法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新的挑战。“它需要教师打破学科体系的知识结构,按照项目内容重新设计教学。”[1]而且教师需要有一线社会工作的实务才能够督导并提出专业建议。因此,教师备课时需准备更多的知识,需要有创新的课程设计和更加具体的教学目标,可能还会占用教师大量的业余时间去指导学生,这必然会加大教师的负担,增加工作量。

四、结论 (一)项目教学法要嵌入传统教学法中

社会工作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因此,社会工作专业课程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方法,融入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参与的过程,鼓励创新,注重整个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而不是最终的成绩。最重要的是项目教学法与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是一致的,都是以实践为基础。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明确教师角色

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不仅是讲授者,还是项目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监督者、评估者。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扮演好不同的角色。

2提高教师能力

首先,教师需要提高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外出进修,了解先进地区的实务经验;鼓励教师到一线社工机构做一段时间的兼职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其次,教师需要有团队意识,形成教学团队。最后,教师要及时总结经验。

(三)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需要完善现有的学生考核制度,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2]比如,学生成绩的评定应将项目的完成情况、专业知识水平、个人能力提升、社会实践情况等按比例引入成绩评定中。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实践环节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总之,现在社会、企业需要的是拥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实用型人才,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必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加快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学科建设,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广大毕业生成为同时拥有扎实基本功以及操作能力强的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