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弘扬传统文化具体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阻碍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而且不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本文通过各种调查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对促进历史文化平衡与优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文化失语”的研究背景与中国文化界说
教改委与教育部等部门对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了更高要求,即高校应该把西方文化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另外增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在促进高校学生掌握本民族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更多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与西方历史文化融会贯通,便于快速输出[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逐渐成为世界上影响力颇强的一种语言,英语在政治交流与贸易往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剑桥英语语言百科全书》中记载,世界上七十多个国家把英语列入本国官方语言,而且在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中都把英语用于国际交流,足见其统治地位之深稳。经济与政治的一体化,促使世界朝着单极化方向发展,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学生突出表现出跨文化交际的劣势,未能运用英语语言顺畅地弘扬民族文化,使“中国文化失语症”呈现出蔓延的趋势[2]。
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包括民族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文化信仰等,细化来说,中国文化包括中华民族的历史地理、教育、文学艺术等。高校英语教育的改革应该遵循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目标,致力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因此,本文通过多种调查方法研究分析了高校英语授课情况,以期提高高校整体教学质量,弘扬优秀民族历史文化。
二、“中国文化失语”的相关设计研究
“中国文化失语”的设计研究对象为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教育现状,通过对我国高校英语学生与教师英语表达情况的调查分析,以及比对研究具体设置的文化课程,判断我国高校师生对文化教学持有的态度。本研究对象包括本市高校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100名本科学生和20名英语教师,非英语专业学生有电气自动化系、土木工程系和法律系等;本省6所高校外语专业的秘书工作人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研究调查了高校师生的口语交际表达情况和其对中国文化知识掌握情况,问卷题目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风俗习惯、价值理念、社交礼仪等,还包括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艺术、历史、哲学、科学等问题,这些题目的设置能够考察教师与学生翻译和处理我国历史文化的能力,从而进一步考察文化失语现象。然而,本次调查受到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因素的制约,调查结果难免存在不足之处[3]。
通过对高校英语教育教师及学生专业水平的测试和调查可知,调查对象可分为三类,英语专业的学生调查数据显示:广义文化知识的平均分、正确率、总分分别为18.53、65.1%、1243;狭义文化知识的平均分、正确率、总分分别为51.25、75.3%、3375;中国文化知识广义与狭义的总成绩为4564。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调查数据显示:广义文化知识的平均分、正确率、总分分别为18.54、56.1%、1754;狭义文化知识的平均分、正确率、总分分别为47.23、66.4%、5034;中国文化知识广义与狭义的总成绩为6864。英语教师的调查数据显示:广义文化知识的平均分、正确率、总分分别为21.32、66.46%、582;狭义文化知识的平均分、正确率、总分分别为54.65、72.3%、1324;中国文化知识广义与狭义的总成绩为1979。由调查数据结果可知,高校英语教育教师及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呈现出较差的状态,普遍不能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文化特征、信仰理念等因素加以传输,许多受试者不了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4]。
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的改进建议
(一)提高中国文化教学地位与重视程度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尚未对英语教材中的具体问题作出定量与定性的对比分析,管理理念存在一定的零散性和隐性,整体教学目标不具备客观性与系统性。这些问题导致了英语教师把自身习惯与爱好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感知,从而影响学生的思维与学习态度。因此,教育界需要细化英语教学大纲,为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对高校英语教学课程的兼容性改革
在欧美国家,部分学校采用了兼容性英语课程教育,专门设置了独立的英语教育课程,促进了本国知识文化的融入,把本土民族文化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另外,我国高校英语教育需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材编写方法,从源头上改进与创新英语教育教学,从而切实提高英语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出专业性的英语人才。
(三)全面完善高校教学系统评估工作
完善、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估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该校的英语教育教学效果与质量,也能够科学客观地反映教师及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实际应用水平。通过测试独立的高校英语课程设置情况,可以推动教学手段的完善,充分发挥评估系统监督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调研;统计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186-02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传承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了掌握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我们以辽宁省六所高校部分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
从1840年到20世纪80年代,国人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几次论争。90年代后,人们开始重视传统文化问题,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国学热),一直延续到现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文化冲突的焦点。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作为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更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只针对大学生群体,调查对象为沈阳市六所高校在校大学生。采取团体施测形式,文理科生兼顾,覆盖面较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4份,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问卷共包含35道题,27道单选题,8道多选题。
二、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总体认知情况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程度一般。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6%的人对传统文化了解非常深入,81%的人了解程度一般,13%的人不了解。总体上看并不理想,传统文化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2、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76%的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20%的人兴趣一般,4%的人不感兴趣。这说明在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良好基础。
3、关于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认同度很高。90%的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持肯定态度,11.9%的人认为可有可无或没有价值,显然他们在认识上存在误区。95%的人认为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3.4%的人为了考试才学习;个别人认为没必要,这显然是错误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在情感和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
4、大学生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90%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传统文化对社会具有积极作用。87.9%的同学认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帮助较大,12.2%认为帮助程度一般。可见主流思想是肯定传统文化的作用。
5、大学生对保护传统文化态度比较坚决,对紧迫性认识不足。94%的被调查者支持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活动。对于传统文化是否需要保护的问题,76%的人回答坚决保护,20%的人表示稍作保护, 4%的人觉得无所谓。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紧迫性,69%的人认为十分紧迫,18%的人不觉得紧迫,表示不清楚、无所谓的人数各占9%,4%。可见大学生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迫切性认识不够深刻。
(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
文学艺术、传统技艺、传统节日等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问卷着重从这几方面进行了调查,以求窥一斑而见全豹。
1、文学艺术与传统技艺
对于京剧或其他地方剧种,“非常喜欢”和“可以去看看”的人分别占12.6%和46.8%,“不感兴趣”和“非常讨厌”的占34%和6.5%。可见接受程度不高。对于古代经史子集,9.7%“爱不释手”,66.9%“偶而翻阅”,可见大学生并不反感,但了解不多也不深刻。对于四大名著,12.2%的同学多次看过,33.3%都看过,47.5%看过一两部。21.2%的同学能背诵很多古典诗词,64.6%回答“不多”、14.2%“很少”。关于二泉映月是什么曲子,84.5%的同学选择了正确答案二胡,答唢呐、笛子、钢琴曲的分别为8.1%、6.5%和0.9%。总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很不理想,需要大力加强。
2、传统节日
对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载体-传统节日,51.8%的同学很感兴趣,43.7%的人随大流。对于国家将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的行动,92%的同学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大学生对韩国端午申遗事件的反应见图1,折射出大多数人有文化保护意识和高度的爱国热情,但也有少数同学漠不关心,令人不解。
3、大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及学习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文艺类、科学类、建筑类为大学生最喜爱的内容,其后依次为饮食类、传统习俗、服饰、道德教育。目前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中,课外阅读、媒体宣传和课堂学习分列前三位,其次是长辈教授和其他途径的学习。大学生眼中造成自身传统文化贫乏的主要原因如图2。
4、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传统文化学习方式
这是本次调研的重点内容之一,采用多项选择方式。大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是①名家讲座;②民俗活动;③旅游;④传统文化题材影视作品(表2)。结果显示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生动形象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学习方式,同时对传统学习方式课堂学习、课外阅读也不排斥。
(三)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发展前景的展望
调查问卷最后请大学生展望传统文化的未来。认为前景很乐观和比较乐观的人各占24%、38%,表明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有信心。21%的人认为前景一般,少部分人不乐观,呈现出担忧心态。
三、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与启示
(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在青少年心中有淡化趋势。
第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有效渠道。尽管大学生在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且学习热情较高,但由于方式、渠道限制等原因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学生在学习上过于追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忽视或淡化了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文化等内容,加之就业难度大等导致学生学习时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较严重。
(二)改进建议或措施
1、纠正全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普遍风气,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家长、学校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社区等应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2、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和引导青少年阅读经典,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改革,用当代青少年更易接受的形式去表现传统文化内容。
3、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制度化。
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应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并制度化,还应保证政策制度的连续性。
4、重视传媒在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传播历史知识中的作用。应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优点来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
5、大学生应学会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当代大学生应深刻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及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注意提高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和基本素质,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使其流于形式或口号。
四、结语
本项调研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更好地把自己塑造成为适应社会和时代前进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现实依据。本文所提供资料真实准确,统计分析结果对于改进传统文化教育的缺点和不足、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洪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及其对策[J].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2007.
1中医学现代传承战略提出的背景
1.1继承是中医药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目前中医药学的一些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认知方法、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越来越被现代科学界和社会所认识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其他相关学科的人员对中医药产生了兴趣并有意参与到中医药的研究中来,这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对中医药只是略知皮毛或仅停留在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之上,就简单联系仓促创新的情况,出现了一些利用现代技术方法为科研而科研的现象。这些都非常不利于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所以迫切需要加强对中医药学原来的知识体系、学术本质、理论精髓、特色优势的阐释和传承,从而引导人们创新的方向,使中医药的创新真正有利于中医药的发展。
1.2中医药学的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中医学的传承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具体表现为:在医疗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传统行之有效的诊疗技术〔包括针灸)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充分的运用;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未能有效地继承;中药饮片的质量及使用量大幅度下降;一些传统的中药加工炮制方法失传等等。在教育方面,中医注重临床实践、跟师学艺、熟读经典的成才规律未被有效传承等等。在科研方面,临床的系统观察与分析、经典文献的整理与应用等传承方法未被很好运用和发展。
1.3中医学的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代表
实际上,中医药的传承问题只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问题的一个方面。中医学在传承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机制和规律。例如,中医学在传承方面注重德业相辅、智能相因、理术兼顾、注重临床的教学过程。在传承的内容上,注重德育和人文教育,并将其置于广阔、幽深的文化体系中去思考。151中医学作为技术还只是“黑箱”—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作为艺术与人的修养、境界相关,而不仅仅是 客观性知识;作为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产物,注重的是临床效果,而非经济效益,与现时代的技术经济观念有很大距离。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忽视了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特别是长期没有尊重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医药的文化精神及其行业规模都有萎缩的趋势。
2中医学传承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2.1中医学传承的基本内容
中医学传承“传什么”其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与中医学术发展的需求而变化、演进的,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比,中医学传承的实质内容不仅是理论知识、实践技术、道德修为,更重要的是把握其认知方式。因此,对认知方式的把握,是中医学传承“传什么”问题中最具特殊性的内容。
2.2中医学传承的基本形式
中医学传承“怎么传”需要与时俱进。中医学传承问题,是涉及中国文化与科技发展的重要问题,仅仅依靠目前高等中医教育的“工具化”培养模式,使学生成为一个好的“医匠”己经很难了,做出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更难。在现代文化背景下,仅仅“以经解经”的模式也是不够的,中国传统医学大更新的局面是无法回避的现实。现代中医必须克服对西医的简单模仿、对传统中医的异化和肢解,准确把握中医研宄的切入点。在努力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对其理论体系作重新解析。更应该将其放在产生的自然背景下,利用现代多学科的知识,找到中医药的“活头源水”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的临床技术。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利用中医药这一原创的思想技术体系,来启迪和促进我国的“原始技术创新”建立中国的自主创新体系。
3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目标
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目标是:“保护为先、弘扬文化、维护健康、创新发展。”
保护为先:就是要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层面上加强对中医学的保护,避免市场化对中医生存领域的冲击,避免所谓“科学主义”对中医理论的曲解和支解,从理论、知识、技术到实物,按照其不同的属性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创新方式和途径,给予最大限度的保有和留存。
弘扬文化:就是要从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挖掘中医学所蕴含的中华文化传统,以中医“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为基础,营造有利于中医学传承发展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及文化氛围,抵制西方文化的不良影响,使中医学的传播和传统文化的弘扬相互促进、
维护健康:就是要认真挖掘中医学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理念、知识、方法和技术,充分体现中医药作为应用科学的价值,发挥其临床服务的优势特色,在实践应用中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并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
创新发展:就是要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融入中医学的传统知识与技术,通过自主创新,促进中医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完善,为以后的传承发展提供新的源泉。
4中医学现代传承战略的建议
4.1从国家层面加强对中医学的全面、完整保护
(1)确立中医学传承的战略地位。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中医学传承的重要意义,把中医学的现代传承作为我国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医疗卫生体系、发展新兴产业,乃至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2)加强对中医学传承实物的保护。中医药传承物包括中医药古籍、文物、图谱、现代出版物、数据库等,所承载的知识一般可视为文献化的知识。文献化既是存续形式,也是传承方式和手段。有创造能力的传承人通常要从传承物中获取知识,并需要传授、体会、感悟;传承物多由古今传承人形成,后出的传承物则承载了前代传承物和传承人的知识。一方面要对己有的传承物加以保护,一方面要鼓励产生新的补充的传承物。
(3)加强对中医学传承人的保护。掌握、持有或能够传承中医药知识的特定个人、集体或群体是中医药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基础力量。他们或分布在医疗、教育、研宄、企业等行业内,或分散在民间。他们既可能是知识的承载者、创造者、应用者,也可能仅为持有者,也可能几种角色兼备。离开他们,中医药知识就会有部分因失传而灭绝。建议依据不同情况,尽快采取措施,固化或转移或传播其承载的内容。
(4)创建一批中医学传统内容的保护机构。国家出资建立和维护一批中医学现代传承的特殊机构,重视对与中医药相关的传统知识与技术的传承和保护,在学术研宄上保持宽容、客观的态度,收集那些看上去并不符合现代市场需求,或目前无法用现代科技解释的稀有的、濒临灭绝的中医传统项目或掌握传统项目的人,使其得以延续。
4.2政府要主动承担回归传统文化、唤起民众信心的责任
(1)各级政府要把中医学的现代传承纳入当地的发展规划。中医学是承载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级政府必须以发展中医学为己任,增加投入,制定规划,明确责任,大力扶持。
(2)加大整个社会对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宣教力度。中医学传承必须基于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而中医学又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众凝聚力以及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体现形式,因此中医学的现代传承也是民族文化传播和弘扬的重要载体。建议引导全社会重新认识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开展专项行动,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大针对社会不同群体传统文化的教育,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特别建议在中小学的课本中加入介绍中医药的内容,从儿童开始,诱发和引导青少年对中医药的兴趣,培养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
(3)加强对中医学科学性、先进性的客观宣传。中、西医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其哲学思想不同,理论迥异,认识和研宄生命和疾病方法也大不相同。中医学尽管在微观准确性方面显得不足,在许多情况下难以像现代医学那样进行定量处理,然而,二者相比,中医药更具有先进性和发展优势,代表着人类医疗保健的发展方向。应加强对中医科学性、先进性和临床疗效以及传统医德的宣传弘扬,加强社会主流媒介对中医的正面宣传,使广大群众客观看待中医、充分相信中医、积极使用中医,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
4.3加大对中医药学知识与技术体系的梳理和研究
(1)系统梳理中医学传统知识、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要认识和尊重中医知识与技术体系的完整性,开展中医药理论和经典文献的系统整理和诠释。传统医药知识的传承、应用与保护必须维护其完整性,如果只是片面的、割裂的传承或保护其中的某些所谓“有用”的知识,实际上是对传承的阻碍,其最终结果将导致理论体系破坏。要尊重中医学知识应用的个体性与普适性规律,重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要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宄,系统整理中医学传统知识和理论框架,梳理中医临床诊疗技术体系,丰富发展生命科学认知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多学科的知识与技术多学科结合,深入认识和挖掘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
(2)加强对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的整理、规范和推广。大力加强中医临床特色诊疗技术的筛选研宄,规范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和推广成熟度。在整理评价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的推广力度。要进一步完善中医诊疗技术遴选、评价及推广的模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需求,建立多模
(3)加强对民族医药体系的复原和挖掘。各民族的医药正如中医药各有其源流,各具特点规律,各有临床优势。对于不同民族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要尊重其理论和实践价值,采取适合的方式方法,恢复其原貌,加以传承,不断丰富发展、推广应用。
(4)重视收集整理流传在国外及民间的中医药内容。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导致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散在民间或国外,建议及时对散落在民间和流失在国外的中医药内容,如特殊理论、秘方和技术等进行抢救性的发掘和回收。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吸引鼓励国外的中医药人员将有关学术内容再次回传国内。
4.4完善和创新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有效方式
(1)尊重传统传承方式。传统传承方式以师承、家传为主,其形式是阶段性的一师一徒或一师多徒,传承脉络清晰,其长处是分源别流,能够反映学术思想上的承续性。理论知识需要理解和体悟,经验、技巧、技能等用语言不易充分表达者,只有通过师承式传承才能达到较好效果。师承传授具有综合性,便于形成学术流派,在差异中相互促进发展。应充分尊重传统,要给予各种传承方式的结果,包括人和成果在临床应用和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合理出路。
(2)改革主流院校教育。高等中医药院校和其它大学所属中医药院系,要按照中医学现代传承的原则和思路,根据办学目标和模式,研究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并相应地进行课程体系内容、授课方式、教学方法、考试方式、教材等的调整创新。积极调整招生面向,改革招生体制、内容、方法和标准,优化生源质量,加强人文科学和临床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的比重,努力提高中医药专门人才的素质和水平,提升目前主流传承方式的效果。
(3)探索创新传承方式。结合现代环境影响和不同需求,鼓励开展中医学现代传承方式模式的探索研宄。如建立以“师徒制”与现代教育结合的职业技术型现代传承制度,选聘传承人,提供传承条件,制定传承制度,作为现代院校教育和传统师承教育的创新,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制度措施。
(4)建立传统中医学应用示范机构。制定倾斜政策,创建或设立特区,鼓励传承和应用纯粹的传统中医临床思维、方式和技术。一是在中医临床研宄基地的建设中,强化以保持和发扬特色优势为原则,以科研为导向,最大范围地应用中医学传统手段和方法。二是在更多的中医院建设传统医疗科室和中心,要求必须应用传统方法和技术,并在相关制度方 区,让确有中医传统诊疗思维的人员按照自己独有的方式开展临床诊疗活动。
(5)开展针对中医特有技术方法的研究型传承。设立科研专项,对目前中医一些独特的濒临灭绝的诊疗技术进行普查,并组织相应的传承与保护性研宄。对国内现存的传统学术流派及传人进行保护性研宄,探索新的试验性、示范性保护的传承模式,并与现有的文化遗产保护、名老中医传承项目等协调。
(6)深入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传承研究。名老中医代表了当代中医学最高水平,是现代中医学传承的典范。建议国家和地方分层次有计划地组织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的总结继承。对名老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对中医基础理论、临床诊断、临床治疗等方面积累的独到学术见解、观点进行研宄和提炼。挖掘众多名老中医共性的诊疗思想和经验,揭示名老中医临床诊疗思维的特点和规律,可有效地对中医基础理论、临床诊断方法学、临床治疗学有丰富和创新作用的临床辨证论治方法的规律进行研宄和提炼。总结中医学重大基础理论传承的方法和规律,探索符合中医临床实践需求的现代中医辨证方法体系。
(7)加大对中医学古籍文献整理的支持力度。建议国家设立专项,增加经费和人员投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全面开展对各类中医古籍、现代文献以及民族医药文献的现状调查、整理保护和数字化研究,提高中医药文献的利用水平。
4.5加强对中医学现代传承的评价研究
(1)研究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中医的传承需要不断去伪存真缺乏客观的疗效评价标准是中医理论和临床技艺传承的瓶颈问题。建立一种符合中医疗效特点,适合临床需求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和体系,是中医临床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2)探索建立符合中医学特点的研究方法。中医有着与中国其他传统科学一脉相承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当今科技和社会条件下,如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创建适合于中医学现展的能够被科学界广泛认可的研宄方法,最终形成既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需求,又能够为当下现代医学理解认可的方法体系,也是中医学的现代传承发展的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
(3)研究建立对中医人才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根据中医学见仁见智和不同类别需求各异的特点,重点依据对中医学传承的深度和广度,充分考虑对中医学传承的指标和因素,研宄建立针对不同类中的培育和发展。
(4)建立结合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成果评判标准。改革现行的中医药科研成果评价标准,调整方向和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各类医疗科研教学成果中的中医学内涵和对中医学传承的贡献度,专设中医学现代传承成果评价和奖励体系,鼓励学术传承,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4.6营造有利于传承发展的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
(1)加紧制定有利于中医学传承发展的法律法规。法律支持的立法重点领域主要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订中医药传承促进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中医药的地位,发展中医药的方法、途径、保障方式、推进步骤等。二是制订、完善中医药管理规范,使中医药研宄、生产和经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三是加强中医药监督管理立法,重点是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服务、中药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四是加快传统医药立法的步伐,制定《传统医药法》。
(2)改革完善适合国情适合中医学传承发展的医疗卫生制度。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必须是普遍服务的,真正以全体中国人民作为服务对象;必须是公平的,真正让大多数人都能享受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必须是价格合理的,真正让大多数人都能够支付得起基本医疗服务费用;必须是方便有效的,真正让大多数人能够享受方便与快捷、效率与效果兼具的基本医疗服务。而这样的新型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必须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并重。要建立这样的新型体系,必须重建中医药重要战略地位,改革现行体制中不利于中医药发挥作用的环节和制度,充分发挥中医药的重大作用。
(3)大力实施符合中医学传承发展需求的标准战略。随着标准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纷纷从技术战略发展到标准战略,从技术立国到知识产权立国。我国标准政策还存在重大缺陷,阻碍了我国标准化和产业的发展。中医学要在现代传承中保持特色为我所用,就要根据传承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标准体系,包括符合中医自身特点的技术标准、人员标准、机构标准等,以促进对中医学的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4)加强建立促进中医药传承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宣传、培训工作,提高中医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快制定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升中医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水平,积极参与国际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国际规则的制定,积极开展中医药知识产权综合保护策略研究,使中医药传承成果得到充分的保护。
5结语
中医学的现代传承从一定意义上直接决定着中医学的发展方向,决定着中医学的现代应用,也决定着其承载传统文化的生死存亡。我国必须把中医学的现代传承战略作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首要战略选择,并为之建立专属的法律体制和社会文化环境,方能使中医学及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作者:杨龙会、陈梦生、王思成、陈丽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
钟相根/北京中医药大学
徐春波/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关键词:“金工硬剪纸”;特色产品;研发团队
1 背景分析
自2010年开始,珠宝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了金工制作类课程,经过几年的课程内容改革和师生的共同努力,研发了一系列金工硬剪纸作品,并于2016年8月,成功申报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随着专利的成功申报,“金工硬剪纸”系列作品参与对内对外礼品制作达120余件,并参加了北京国际珠宝展学校展团的展览,深受好评。面对大众对金工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的良好态势,单纯地依靠师生课上制作不足以满足各方的个性化需求,急切需要设置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进行“金工硬剪纸”特色产品研发。
2 金工硬剪产品介绍
2.1 金工硬剪纸定义
金工硬剪纸,创意灵感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该系列产品主要采用金工首饰制作工艺:利用吊机打孔之后,用锯弓进行直线和曲线锯切,参考给定的图案完成作品。“金工硬剪纸”产品,可用于个人观赏或作好友间馈赠礼品,属于艺术品范畴。
2.2 专利
“金工硬剪纸”已经作为一种实用新型专利受到国家专利法保护。专利名称为:包括金工硬剪纸制品的框式装饰物,专利号:ZL201620082178.X,专利权人:北京市商业学校,专利发明人:武改朝、田禾、杨轶等等。
2.3 产品内容
现已开发出6个系列的“金工硬剪纸”产品:无框书签类、普通背板类、人物剪影类、书法设计类、设计背板类、分部组合类等。分类的参照标准为:有框无框、背板设计等。当然,分类标准也可以参考:人物、花鸟、LOGO、传统文化等。具体内容包括:十二生肖、花鸟剪影、人物剪影、中国传统文化(龙凤呈祥、凤穿牡丹等)、北京文化(天坛、长城、鸟巢等)等(见图1、图2)。
2.4 目标
十六字方针:产品导向、专利保护、磨砺意志、精炼技能。
3 研发团队设置建议
借助祥龙雅信公司平台,实行专人负责,成立专门的特色产品研发运营团队。团队设研发主任1名,副主任2名,分管两个工作组:研发组和运营组。工作组成员可以由师生共同组成。
3.1 研发组人员构成及主要职责
(1)人员构成。组长1名(老师负责),组员若干(可以含学生若干)。
(2)主要职责。包括产品设计、产品制作、售后服务等环节工作。
3.2 运营组人员构成及主要职责
(1)人员构成。组长2名(老师负责),组员若干(可以含学生若干)。
(2)主要职责。主要负责市场调研、客户开发、宣传(包括公众号、纸媒等)、销售(包括网销、微店销售、实体店销售和各类促销活动等)、客户维护、售后市场分析等。
4 研发团队考核及运营利润分配办法建议
4.1 教师
研发团队的负责老师,主要从雅信公司和珠宝专业教师中遴选,专业教师给一定课时,用于冲抵教学课时(按企业实践课时计算);雅信公司人员给一定的工作量。所有老师不参与运营利润的分配。
4.2 学生
参与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主要制作人员按件给费用,其他人员根据部门考核情况给奖励,并设置专门绩效奖。
4.3 运营利润分配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意识;文化教学;目的语文化;母语文化
1引言
近年来,我国英语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即文化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大学英语教师的认可。但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可以较好地使用英语来表达英语国家文化,却难于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课堂教学中,只重视目的语文化,而忽视了母语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要求学生既能够了解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弘扬中国文化[1]。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问题为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和英语国家文化教学更好地衔接起来,围绕目的语的学习,同时又兼顾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英语教学中大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现状
大学生能较为容易地使用英语来介绍西方节日,如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并且熟知其英语来源。但是耳闻能详的中国传统佳节,如春节、清明、端午以及中秋等节日,学生却不能用英语熟练表达。笔者做过调查,最近几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关于节日的翻译题目,学生常常感到较为困难。学生熟知《圣经》里的故事,却不能流利地背诵一段《论语》中的语句。根据这种情况,笔者选取了济宁学院、曲阜师范大学200名大一、大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文科生70名、理科生70名、艺术生60名。通过测试试卷及访谈的形式分析了其民族文化意识的现状。具体研究设计如下:
2.1研究问题
本研究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1)在词汇和书面表达方面,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如何?2)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是什么?3)大学生对在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的态度是什么?
2.2数据收集
此次调查共发放200份测试卷,进行了3次访谈。测试后收回有效测试卷191份,回收率为95.5%,代表性好。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定量研究的调查工具是“对大学生中国文化知识了解的测试卷”。定性研究采用了和学生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定量研究中,笔者设计的“测试卷”主要测试的是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该测试包含16个中国文化词汇翻译及7个中国文化的翻译解释题目。内容涉及较为广泛,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多个方面,如政治、经济、饮食、节日以及文学和名胜古迹等。任意找词汇,随机考学生,要求学生不参考资料,45分钟内独立完成。运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2]。在定性研究中,50名同学被分类型选出,对他们进行了每人10分钟左右的访谈,采用汉语交流,使用笔录,不进行录音,这种半结构化的访谈形式,也打消了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在实施过程中,一是让被访者自由表达对于中国文化学习的看法,并评价大学英语教学。二是就事先设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访谈,记录学生答案。
2.3结果与讨论
2.3.1对母语文化知识了解程度测试试卷的分析
表1是“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知识了解的测试卷”,笔者收集的数据如下。在传统文化的测试中,排在前四位测试正确的词语分别是饺子、孔子、功夫和中秋节,学生的正确率分别为85.9%、81.7%、62.3%和50.3%。遗憾的是,虽然在山东曲阜,数据显示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可以正确翻译出“三孔”,即孔府、孔庙、孔林。能正确无误地翻译出测试的16个中国文化词汇的同学没有一个,只有20%的同学能正确地翻译其中5个词汇。在7个中国文化的翻译解释题目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就像翻译软件一样按照汉语顺序直接进行了翻译,更有意思的是,部分被测学生在翻译时还使用了拼音。这种翻译,根本不能体现我们中国文化的真正内涵。数据表明,学生运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非常薄弱,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对于母语文化积累的缺失势必造成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的薄弱。
2.3.2访谈结果分析
经过前期的测试问卷之后,笔者选取了5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该访谈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于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掌握程度以及将中国文化融入外语教学的态度。在访谈中,笔者设定了一些开放性问题,学生们做了解答。就访谈结果,笔者进行了如下分析:第一,必要性。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非常有必要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以迎合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我们要让世界其他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进而逐步提高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全球的影响力。第二,局限性。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工具—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受访者认为自己虽然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长期以来受到中国传统教学影响,重视书面,而在表达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特别是跟外国人交流时,常常感觉不知所措,总会“大脑一片空白”、“找不到英语中合适的单词和汉语相对应”、“自己也存在对中国文化不是很清楚的情况”。这些回答一方面说明学生对于对外交流的心理准备还不足,另一方面,语言交际能力相对较为薄弱。
3大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西方文化教学是必要的。但在汉语语境下,介入中国文化教学和学习,这种双向文化同时进行更是一种必须[3]。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中国文化教学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保持学生稳定的文化身份。跨文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弘扬和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英语教材中增加关于中国文化元素的内容
据了解,目前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新标准大学英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等几种。笔者通过认真分析这几部教材的特点,得出结论:这些教材在传统上还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虽然各种教材会有不同的侧重角度,但教材中涉及到的大部分还是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内容非常少。为此,笔者建议,在内容上,大学英语教材应该每隔一两个单元适当编排含有中国文化内容的课文,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是有课文学习的新鲜感,二是有一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在讲授西方文化时,要采用对比教学法,例如在讲解西方的圣诞节,可以对比中国的春节;讲解感恩节可以对比中国的中秋节。这样,学生在学好西方文化以及英语的同时,又能够较好地用英语掌握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两种文化的介入,有利于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
3.2增设用英文讲解的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
目前,本科院校中普遍开设了选修课程,在这些选修课程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也不乏少数。但是这些课程都以汉语为讲解语言,几乎没有用英语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此类双语课程对老师的语言要求较高,开设起来难度较大。笔者认为,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精通英语的基础之上,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争取把这类双语课程开设起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选修课的内容。在高校中用英语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是可行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大胆实践,不断创新。
3.3在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中增添中西文化体验活动
课堂学习是学习中国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作为隐性课程的校园更能够起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当前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大学生社团多种多样。在这些课外活动和组织中适当添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体验活动,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在特定的节日,像中秋节,学生社团可以组织相应的英语活动,让参与者用英语介绍中秋节的来历、意义以及通过品尝月饼等形式来增加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学生在训练英语表达能力时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
3.4加强含有民族文化内容的英语考试
长期以来,听力、阅读、写作和翻译等内容一直为英语考试等主要测试题型,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基础能力。可喜的是,笔者在进行最近几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辅导中看到在四六级翻译题型中,多次考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涉及的内容主要有火药、中秋节、端午节、茶叶等传统文化话题[4]。这种考试很好地引导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同时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也提出了要求。基于这种新变化,大学英语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积极准备四六级翻译新题型的考试。学生要首先掌握好相关传统文化词汇,然后了解内涵,多做此方面练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意识到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我们在平时口语测试、期末考试中也应该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测试内容。这样,学生会自觉加强民族文化学习,无形中形成一种文化氛围,也间接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3.5培养学生用英语传播民族文化的意识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掌握不同文化内涵是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基本条件。当前,学生英语表达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英语基础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也越来越熟悉。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愈来愈高,并且愈来愈强。这样,学生这一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运用英语来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是十分必要的。英语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标,因此,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手段去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也会接触许多与英语相关的工作,如接待外籍客户,签署涉外合同,甚至是做英语导游等等。这些活动都会涉及到许多中国文化内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本质就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同志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5]的一系列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为大学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中国文化是瑰宝,既要继承,又要传承。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是我们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崭新的起点。我们要在英语教学中把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植入英语课堂,让学生既能学好英语,又能学好中国文化,进而通过英语这一媒介把中国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传向世界。
4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目的语文化教学,而忽视母语文化,只能片面地学习英语,缺乏英语学习的完整性,容易导致大学生习得目的语时的母语文化基础的缺失。中国文化教学在当前英语教学中已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加强中国文化教学对英语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面对全球化以及国家间交流的日益兴盛,高校作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地,更应该担当起培养拥有较高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独立文化人格以及怀有深厚民族文化的复合型、全方位、高层次人才的重任[6]。因此,传统的教学理念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单纯培养学生的基础语言技能的老观念应该彻底改变。通过在课堂上交互讲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使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平衡,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一方面加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另一方面,应更好地促进英语和汉语的融合。在多元化的文化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应从课堂做起,从自身做起,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作者:陈静 单位:济宁学院
参考文献:
[1]LuoDM.AphasiaofChineseCultureinSeniorHighSchoolEng-lishTeaching-TakenaKeyMiddleSchoolinKunmingastheExample[J].ScientificResearch,2011,2(3):279-287.
[2]邵翠红,高山林,孙素霞.SPSS11.0软件用于方差分析中的数据转换[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5,(2):60.
[3]郭燕,徐锦芬.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多维度研究[J].外语界.2014,(4):2-11.
[4]师嘉林.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以2013年12月改革后的三次考试为例[J].大学英语.2015,(1):190-194.
任路遥(1990-),男,汉族,湖北荆门,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单位:上海体育学院,研究方向:武术表演。
摘 要:为保护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使其更好的传承及发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结合专家咨询、实地考察等方法,对传统武术发展受阻的因素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分析,提出对传统武术的保护应建立在“存在是前提、传承是根本、发展是关键”的基础上,并就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
1.前言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的土生土长的民族传统体育,随着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以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作为一种搏杀术的传统武术已失去舞台,导致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之路在新文化浪潮的冲击下变得异常坎坷,到了需要“抢救”和“保护”的境地。传统武术文化遗产就要毁于一旦,这让我们每一位华夏子孙感到担忧。为拯救民族传统武术文化遗产,弘扬民族国粹,笔者对制约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提出对策与建议,希望能为传统武术的保护、传承及可持续性发展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2.传统武术发展受阻的因素
2.1传统武术原生态环境被破坏
传统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精髓并没有随同时展与时俱进,实际上传统武术的文化生态环境被破坏是因为被断了“源泉”,这也正是传统武术传承受阻的致命原因之一。
2.1.1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以来,西方列强的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也随之而来,很快西方竞技体育不断涌入我国军队、工厂及学校,占据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空间。今日,这种趋势依然有增无减,堪称全球盛会的奥运会,项目基本属于西方竞技体育;我国“举国体制”的兴起,国家将有限的财力几乎都用在奥运项目或准奥运项目的推广与普及上,民族体育项目被忽视;竞技武术的产生,给传统武术的发展以致命打击。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遭到前所未有的挤压与破坏。
2.1.2传统武术自身功利性被削弱。传统武术之所以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坎坷,与其自身的功利性是分不开的。而今,传统武术已和我们渐行渐远,表现在:一、作为冷兵器时期的军事武术被火器取代,这对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二、技击是武术的本质,而和谐社会下传统武术搏杀功能的减弱,传统武术将失去继续前行的动力;三、传统武术竞技功能的缺失制约了其发展的脚步,传统武术讲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与西方竞技体育追求卓越思想大相径庭。
2.2传统武术的真实性遭到破坏
目前我们在传统武术的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盲目推行人工化、商业化,我们能见到传统武术的机会越来越少,仅见到竞技套路、竞技散打。竞技套路是人工化的产物,竞技散打是人工化加商业化的产物。他们的口号都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但他们都对传统武术造成了建设性破坏。在竞技套路身上,传统武术被残酷地肢解、扭曲;在竞技散打身上看不到传统武术的痕迹。传统武术已不再真实。
3.传统武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就传统武术保护与发展层面来看,笔者认为“存在是前提、传承是根本、发展是关键”,存在、传承都是发展的一种形式,面对社会的巨大变革,我们应勇敢地面对现实,走传统武术特色发展之路。
3.1传统武术的保护
3.1.1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保护。“传统武术文化空间”指在特定地点、特定时间按传统方式(修行、演练)进行的有特定含义的文化空间。要保护传统武术文化空间,存在是前提,要对传统作最真实的记录,留给世人原生态的文化古迹,做到:一、深化传统武术挖掘与整理:强化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快对那些频临灭绝传统武术拳种的挖掘、保护与整理;二、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规范对传承人的审批制度;三、完善与恢复传统寺庙、道观等原貌,这些是传统武术文化空间重要内容,应高度重视。
3.1.2传统武术的动态保护。传统武术的动态保护,指站在可持续发展高度上按照时代要求对其进行改良后的保护,具体如下:一、按现代学科发展要求完善传统武术:现代学科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发展,“广度”表现在内容、形式上,对传统武术分门别类,按照现代人的思维在不改变其特性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使其符合现代人的习惯;“深度”表现在对一些功法功能与作用的深度挖掘上;二、培养传承人:目前国家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为弘扬传统武术文化,国家有必要出资办一所由众传承人执教的传统武术学校,培养出更多的、懂得现代教学方法的传承人;三、走入校园:传统武术进入校园就等于有了传承与发展的生命力,但在学校传播也不容易,我们要在其内容和形式上加以改良,使之符合学校传播的要求。
3.2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3.2.1加强政府调控力度。传统武术只有融入到地方的建设之中,才能实现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两手抓”。具体如下:一、突出传统武术主题,实现传统武术与经济的对接:许多武术之乡因武术而名,在该地区经济建设中,应牢牢抓住传统武术这一主题;二、开展传统武术文化产业市场:政府应发挥引导市场向有利于传统武术保护、传承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三、为传统武术文化产业市场牵线:政府要加强传统武术与企业间的联系,除强化宣传、普及与推广外,还要从产业化的角度赋予传统武术更多的商机,力求做到武术推广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3.2.2打开传统武术的竞技市场。习武之人历来就有打擂台的传统,技击是传统武术的本质,笔者认为武当、少林等门派应就竞技武术的模式,在不改变其传统文化特性的同时,对一些传统功法进行适当改编,改编中要确保动作原形和特性不变,使套路的内容、形式等与现代竞技武术操作模式相合;健全传统武术竞赛体制,制定传统武术竞赛规程,定期举行传统武术比赛,并力求试点国内,走进海外。
3.2.3开发适合大众的健身武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人们的健康等都给社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许多传统武术拳种具有延年益寿和娱乐身心等功能,对传统武术健身功能的合理开发,既保护了传统武术,同时又造福了人类,更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3.2.4构建传统武术题材设施与景观。我们应在维护原有文化空间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融入一些现代精英文化思想,还可以有构建一些传统武术题材的设施与景观,而这也正是对传统武术的动态保护,策略包括:一、增添一些具有仿古色彩的传统武术文化概念的设施与场馆;二、构建一些适合现代人消费的传统武术休闲场所:如开设现代人休闲娱乐的传统武术餐饮馆、功夫体验馆、养身体验馆等,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传统武术积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健身、技击、养生等功能明显,但在人类社会进入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并没有与时俱进,而是暗淡了往日光环。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绝不能让这一民族文化国粹消失在我们手中,否则愧对我们的先祖。愿所有致力于传统武术保护与发展的工作者携起手来,为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得以延续,为传统的技艺在现代文明社会得以重新焕发活力而奋斗!(作者单位:1.北京体育大学;2.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郭玉成.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J].搏击:武术科学,2007(2).
[2] 王岗,朱佳斌.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4)
陈鹤琴在对中国古代先哲教育思想进行研究时就特别推崇孔子的教育思想,认为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个别教育”、“行重于学”等教育思想非常先进,很值得研究。后者则可以直接对这些文化的实体展开研究。此外,还有一类是以非物质文化的形式存在,看不见,摸不着,如民间艺人的技艺等,陈老认为这类传统文化遗产更为宝贵,后人可以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学习与传承。总之,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而精深的,需要我们全面而广泛地加以学习与研究。为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陈老主张成立专门的机构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研究。为此,陈老曾多次呼吁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业人员,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专项研究,以确保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正确解读和传承。例如,1962年陈老在江苏省政协会议上提议,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内成立儿童教育研究室,以研究儿童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加强、改进儿童教育工作[1]406;1978年陈老在中国人民第五届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设立全国儿童玩具研究促进会的建议[2]659。在对传统文化遗产展开研究的同时,陈老主张以辩证的态度来传承传统文化遗产,认为对传统文化遗产应进行合理的继承、改造和创新。陈老的“活教育”理论就是在继承儒家教育思想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基础上,革新创造出更具有活力的教育理论。在对待中国古代经书典籍问题上,陈老辩证地指出,“《三字经》、《百家姓》当然不是幼年儿童所能理解的”[2]636,“如果是为研究古代文学,那么这么多经书,大学专科里才有读的必要”[3]140,而如果读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儿童的人格,那么经书是需要重新改造的,他特别反对“把经书熟读在肚里,将来自然就会应用”的“反刍式的教育”[3]140。同样,在对待私塾教育问题上,陈老认为:“私塾教育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优点,我们应当采用,并发扬而光大之,但是它的弱点太多,它的组织,它的内容,太不适于现代的情形了。”[1]535反观当前有学者鼓吹所谓的“儿童诵经运动”,则愈彰显出陈老对待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这种科学而辩证态度之先进性,对指导当今幼儿教育工作仍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当年,陈老就是以这种开放兼容的思想,科学地处理了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关系。陈老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他认为,外国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教育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陈老认为,中国的儿童不仅要汲取本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还要了解、吸收世界优秀的传统文化。儿歌“小星星”本是法国的一首民歌,为了让中国儿童了解法国的文化,陈老译配了歌词后将之编进幼儿园教材,至今“小星星亮晶晶,满天都是小眼睛……”这首儿歌在中国代代传唱[4]1。当年,在陈老主持的南京鼓楼实验幼稚园的教材中,加入了不少外国文化的元素,许多世界经典的文化,如“荷兰的小英雄”、儿童舞蹈“土风舞”等也列入幼儿园教材。此外,陈老还曾亲自编写小学英文教材,其中1939年编写的英文教材《少年英文诗歌》一书,共选录43首世界各国经典的童谣、诗歌。
作为一位幼儿教育家,陈老认为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应从幼儿园开始抓起,为此,他为幼儿教师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幼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好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陈老认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遗产应坚持创新性,要有时代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主张用革新升华的方法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遗产,最为集中地体现在陈老在幼儿教育目标的制定上。陈老十分赞赏孔子的“做人教育”思想,当年陈老的“活教育”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3]352,就是在继承传统教育核心价值或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时展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陈老的“活教育”目的论是对古代有关“做人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为“做人教育”赋上时代的烙印,使“做人教育”的内涵得到升华。陈老认为,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改编与创新,将传统文化遗产有机地填充到幼儿园的教材中,“经书的文字古奥,叙事说理多偏于政治道德方面。幼年儿童不易明白,只好选择其适合儿童心理之记述,改编作故事或戏剧的体裁,教他们阅读,教他们表演,他们自然就能明白了解,兴趣浓厚”,“将经书变成明白浅显饶有兴趣的现代儿童读物,那读经一课在学校里面才可以有利无弊。”[3]140为了让儿童以寓学于乐的形式来学习、接受中华传统文化,1938年,陈老与陈选善主编了《中国历史故事》一书,该书以浅显的文字、儿童的口吻、生动活泼的形式,将中国古老的历史编成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此外,陈老认为不少民间歌谣、儿歌很适合幼儿学习,为此,在陈老主持的南京鼓楼实验幼稚园教材编写时加入了很多民间的元素,如民间儿歌“放纸鹞”,民间游戏“猎人、老虎、枪”等。陈老认为,我国不少的传统文化遗产是可以通过改良制作而成为很好的幼儿园教具、玩具的。例如,麻将是我国的国粹,是很具吸引力的赌博工具,当年陈老独具慧眼,将麻将变成幼儿识字的活字块教具,具体做法是:先从儿童用书中选出了200多个字,在每块麻将上刻上字,每个字各刻2块,并选用儿童喜欢的颜色,“比如‘鸡’、‘鸭’二个字,‘鸟’部用红的颜色,‘奚’、‘甲’部都用绿的颜色”[5]109。活字块主要有两种玩法:一种是凑对子,一种是拼句子,都很受幼儿喜欢。后来在民间艺人的启发下,陈老又创制了“过桥洞”、“放电影”、“益智盘”、“傀儡戏”、“皮影戏”等幼儿喜欢的教具、玩具。其中“傀儡戏”、“皮影戏”就是采用民间艺人制作傀儡和皮影戏的方法,将适合幼儿的剧本或故事制作成傀儡戏或者皮影戏,由幼儿教师或幼儿进行表演操作。同样,在乐器的选择上,陈老大量地选用我国民间乐器,如鼓、钹、钟、箫、磬、木鱼、琵琶、笙、箫、古琴等取代昂贵的钢琴、西洋乐器,这在财力匮乏的年代确实是非常明智的选择。陈老十分珍视被旧社会有权势者所瞧不起的所谓“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当年为了让幼师生学习傀儡戏、皮影戏、木偶戏的操作技能,陈老曾多次把木偶戏班请到学校里来。当年,陈老邀请民间艺人到鼓楼幼稚园现场表演木偶,通过口传心授的方法,让幼儿教师学习掌握了木偶的具体操作手法;不仅如此,陈老甚至把玩猴戏和玩西洋镜、拉洋片的卖艺人也请进学校给幼师生演出。当年,为了研制幼儿园教具,陈老曾拜街头巷尾的民间艺人为师,如向民间捏面人学习用面粉替代橡皮泥做美工材料的方法;研究街头小贩卖糖人的转盘并改制为“得赏盘”、“识字盘”[6],并分别作为幼儿学数学和学语言的教具……实验证明,这些民间技艺改制的教具玩具很受幼儿的喜欢,同时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木偶戏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陈老认为木偶戏相当于立体故事,有会活动玩具的功效,是教育的利器,幼儿园可以利用木偶进行教育。当年,国难当头,为了激发民众的爱国救国热情,陈老与虞哲光合作组建了儿童木偶表演队,利用木偶表演的形式到社会上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当年,由他们组建的儿童木偶队演出的木偶剧有《原始人》、《卧薪尝胆》、《文天祥》、《木兰从军》等,他们曾利用“三八”妇女节和国际儿童节到兰心剧院对外演出,新型的儿童木偶剧的诞生,受到了人们热烈欢迎;在鼓楼幼稚园,陈老还利用民间乐器,如小鼓、小锣、小木鱼、小磬、小铙钹,组成儿童小乐队,学习民族乐器的演奏,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影响。
文化传承作为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参与其中,而老师则应首当其冲、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项神圣的使命。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理应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第一站。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7]幼儿教师应在践行“新纲要”精神的活动中,自觉地将传承传统文化遗产视为己任。笔者认为,幼儿教师要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者,一是幼儿园管理者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园教职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培训,如购买图书、补充学习材料、聘请专家做专题报告、开展专题讨论、举办知识竞赛等,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幼儿教师的文化素养。二是要善于将传统文化有机地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教材内容、教学途径、教学方法等多方位地思考,将传统文化有机地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三是应向家长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不少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过多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发展,而忽视了孩子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幼儿园教育需要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因此,针对目前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普遍模糊的状况,幼儿教师必须大力加强宣传和指导工作,如采取发放宣传单、园内开辟专栏介绍、组织专题讨论、网上留言互动、家长经验介绍和推广等多种形式,提升家长的传统文化素养,共同承担起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担。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可谓博大而精深,但纵观当前幼教界,特别是幼儿教育机构,在对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理解上却是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内容被窄化。不少幼儿教师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片面地理解为蒙学教育、历史教育,甚至将“读经”理解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唯一形式。不少幼儿教师一提起传承传统文化遗产,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让幼儿诵经,似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就只有这些经书了。其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包含神话故事、歌谣、民间游戏、猜灯迷、汉语言文字、印染、国画、刺绣、剪纸、泥人、皮影、腰鼓、地方戏曲、茶文化、酒文化、十二生肖、京剧脸谱等多种形态[8]。幼儿教师应全面地理解传统文化遗产的内涵,并根据本地区的资源及本园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教育。二是功能被弱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往往过于重视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简单灌输,而忽视对幼儿民族精神的教育、民族情感的体验,其实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知识只是外壳而已,其深层次承载的价值观念、思想和行为方式才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内核。因此,幼儿教师除了需要向幼儿介绍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更要重视幼儿民族情感的体验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以提高幼儿的民族自豪感,萌发爱国的情感。三是形式被简单化,突出表现在幼儿教师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过于简单地照本宣科,缺乏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必要的改造与革新;简单地模仿、套用其他幼儿园已有的做法,忽视因地制宜地开展富有本园本地区特色的教育活动[9]。当年,陈老就告诫过幼师生,在对待传统文化遗产问题上要有辩证的态度,传统文化遗产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要创造性地学习,汲取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改造甚至剔除其中的糟粕,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遗产在新的时期更具生命力,永远发扬光大,传承不息。(本文作者:严碧芳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关键词:;契合性;教育困境;解决途径;中国传统文化
一、教育意义及现状
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相对应的,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高校教育中进行理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高校理论课堂,是我国大学生构建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是提升自身政治素质的主要平台,因此,理论教育在高校实施的成败与否,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整体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关系到国家未来栋梁之才是否能够承担起建设国家的责任。
理论课教学在高校的教育发展中,一直备受关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寻求将教育贯彻实施的方法。虽然,教育的实施方法,在高校中不断被探索发掘,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遇到许多障碍。首先,在硬件设施和师资理念上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已经不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使得该课程形同虚设。其次,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开始多元化,并且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这就要求进行创新,满足大学生的价值观需求。再次,师资队伍建设不能满足贯彻马克思理论教育实施的要求,高校的整体研究水平不达标,更为甚者,在理论教育中,存在学生对于该理论教育存在排斥的现象。从深层次分析来说,高校进行理论教育的政治思想教师,在没有将理论与大学生的个人担当的关系阐明之前,就进行理论的灌输,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对于理论的一些内涵以及保家卫国、社会责任感的内容产生了厌烦情绪,从而在根本上阻碍了马克思理论教育的实施。
二、传统文化教育思维逻辑促进高校理论教育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更是集文明之大成,博大精深,意义深邃。在现代教育的课堂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去构建现代的课堂体系,以深邃的思想去创建大学生的思维范式,无疑是对大学生的思维逻辑进行重构。这种思维逻辑框架在重构之后,能够为教育的实施打开一个新的切入点,这种方法相较于传统的政治理论灌输来说,具有很大的优势。在中国传统教育与政治教育结合的过程中,我们注重的就是如何将二者更好的结合。而中国传统教育是利用三种逻辑不断向深层次递进,阐明个人价值与国家担当之间的关系的。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天地人逻辑强调了天地之道向人道的过渡,进而弘扬明德良知逻辑,强调个人道德的提升,最后注重境界晋升逻辑,将个人责任与爱国爱家的理念完美结合,达到天地人的统一。[1]
第二,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家国合一,明德良知。在这个传统的逻辑理念之下,儒家以其为教育的切入点,强调人性本善,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认为家国之爱是一体的,是人自出生以来就带有的天赋,也是一个人在不断的成长学习中应该有的基本素质和人格。因此,儒家千百年来所倡导的理念,为现代教育打开了一个进行政治教育的通道,在传统教育的解说之下,为受教育者提供更深层次的家国讲解,为个人价值与国家责任寻找一个更好的连接点。这就改变了当今政治教育的表面性,从而在良知上去打动受教育者。
第三,境界晋升的教育逻辑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境界晋升逻辑主要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教育的追求层级从自然到人再到天地的过程,以至于达到圣人的境界,这对于每一个有志向的人来说,都是人之常情。对此,冯友兰先生为人生的追求境界给出了具体的概括: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是逻辑晋升的过程。[2]对于境界晋升逻辑,其主要是为了提升个人的自我修养,以实现自然与人的整体和谐,在整体上实现天地人合一,这种境界的提升具有很高的美学造诣。使得传统文化的实施在枯燥中显得高雅不失趣味。这就为高校政治教育的落后实施提供了一个先进的范例。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身所具备的深邃性和优雅兴,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从而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行之有效的途径。所以,将传统文化教育运用到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中,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发展。
三、如何将理论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理论教育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将其更好的在高校教育中实施,我们提出了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建议,下面本文阐述了展开该工作应该从哪些方面实施:
第一,从师资建设方面来说,高校必须任用具有高度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来任教思想政治课程。思想政治课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的老师来说,必须见多识广,对于传统文化有很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传统文件的切入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第二,要求教师能够改变课堂上的教育方法与形式,灵活掌握的相关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衔接之处。教师需要深入掌握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之处所在,在进行传统文化的见解时,将理论进行深层次的解读,简单来说,就是用中国传统文化所拥有的知识内涵,将理论讲解出来,并且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提升教育效果。
第三,注重实践,在实践中达到教学的目的,要求学校积极组织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相关活动,把握实践活动多带来的教育机会,展开不同形式的教学实践,将弘扬传统文化与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例如在我国传统文化节日时期,举行节日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以问答的形式运用到其中,并且组织受教育者进行积极向上、热爱集体的相关活动,使所学有所用,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目标,树立受教育者正确的价值观,爱国爱党,有责任有担当。
总而言之,中国文明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断发展,中国文明源远流长,都是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就如同血液一样,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里奔腾。所用理论教育的实施,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两者需要进行有效地结合,分析理论对于中国发展的实际意义,通汇贯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当中,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摘 要:河南少林功夫作为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现阶段在中国面临濒临局面。为了保护与发展少林功夫,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以少林功夫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在通过对少林功夫的现代文化价值和面临的时代挑战研究,来探讨如何保护和发其展好这一笔具有悠久历史和博大载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在全球化进程中增强少林功夫的保护力度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河南少林功夫;保护与发展;对策
少林功夫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中的一颗明珠,其用“禅”与“武”的高度统一,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然而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作为传统武术的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在一些老拳师的相继离世后一些珍贵的老拳种也相继永久性消失,为拯救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不至于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失传,许多武术理论研究者争相奋笔疾书,呼吁社会救救我们民族文化,并就当前武术发展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与建议。保护少林功夫,关键在维护其生存土壤,同时少林功夫应与社会发展相适应[1]。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是一个民族自尊自信的精神湿地[2]。但是,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的那样,当今的全球化趋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本文旨在通过对少林功夫的现代文化价值和面临的时代挑战研究,来讨论如何保护和发展好这一笔具有悠久历史和博大载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在全球化进程中增强少林功夫的保护力度和发展方向。
1.中国传统武术文化
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哲学的本体论、古朴的周易学说、太极哲理以及五行学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哲学是武术理论的源泉,习练武术者的基本行为准则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其影响下,武术界形成了人们普遍尊崇的武德规范和标准。武术不仅要求外在的优美动作与形体美,而且还讲究有神韵,形神兼备,进而引申到崇高的思想境界,达到和谐统一。“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将传统医学理论与武术相结合,使武术理论体系更加充实,内外兼修正是武术区别于其它体育项目的一大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武术始终是围绕“武”的价值和规律发展的,它是一门特殊的技能和技艺,这也是它能在历史长河中屡经厄运而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所在[5]。
2.少林功夫的保护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2.1 政府对少林功夫的保护
社会对少林功夫的保护措施多是以宗教、文物保护及旅游开发为出发点的。国家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对少林寺建筑和相关文物的保护,筹措资金来修复和重建一些重要文物建筑等就是对少林功夫存在的最好的保障。伴随着近些年国家对少林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少林功夫的保护也被提上日程。相关部门也对少林寺周边环境进行了大幅度的整治,还对周边进行了新的规划,逐步形成了正规合理的文化与自然环境。随着郑州举办国际少林武术文化节,在扩大少林功夫国际传播影响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民间武术文化交流,一举两得。
2.2 少林寺自身的保护
少林功夫的传承与保护与少林寺本身的功劳是离不开的。总的来说体现在对少林寺及少林功夫的品牌维护、资料搜集、科学研究、宣传等几个方面。少林寺武僧团自成立以来,多次到国外弘扬少林功夫,足迹遍及世界各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国际社会各界的赞许。少林寺对于少林功夫的保护付出了巨大努力,然而仅靠少林寺在宣传、资料整理、科研等方面很难全方位涉及到,少林功夫在资料保护、传承、品牌维护及科研等方面的专业化还有待提高。
3.少林武术保护的对策
3.1 以传承为本
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传承人”是传统武术保护的重点,是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托于“人”而存在的,是以形象、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身授为基本方式而得以延续的。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来讲,“人”就显得非常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强调的并不是这些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而是蕴藏在背后精湛的技艺等。
3.2 以民间力量推进武术保护
发动民间力量,借助政府部门作用,对少林武术进行梳理、整合是对少林功夫最有效的保护。第一,建立民间武术文化遗产分级保护体系。流落在民间的少林武术拳种繁多,且分布在各地域,对民间武术文化遗产建立分级保护体系,即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四级保护体系,有利于有关部门有序管理和开发,有利于服务本地域,并逐步向周边辐射。第二,对民间武术文化进行数字化整理和编目。第三,大力开展民间武术在学校中的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规范下,强调整体合一,注重道德修养的原则,它不仅能让习练者通过练习少林功夫、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化中的整体特点和伦理特征,还能将这些有利于人类进步与和平的知识内化为锻炼者的行为准则,取得良好的教育作用。少林功夫进入学校是传播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3.3 以健全的法律保障来推动少林功夫发展
正确认识少林功夫的性质是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少林功夫具有体育性、技击性、传统性和文化性的特点。从体育性看,少林功夫的套路可以受到著作权的保护;从传统性看,少林功夫能够受到传统知识和商标的保护。从文化性看,少林功夫将文化内涵渗透在练功的全过程,完全可以受到未公开信息的保护。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还难以保护好传统武术,建议国家制定《中国武术保护条例》,明文规定国家对少林功夫予以保护和扶植义务。
4.结论
少林功夫是通过中华武术得以具体表现,成为中华武术文化最有力的象征。对于少林功夫的认识,过去更多的是从技术层面和专业角度去考虑,通常称之为“少林武术”。随着社会认识的提高,人生阅历的积累和视野的扩大,少林功夫已经发展成多元文化交流为基点的文化融合体。少林功夫在面向世界推广和发展的过程中开拓创新,吸纳新的文化因素,不断获得生命之源,获得创新因素和内力,形成丰富多彩而富有魅力的少林文化,并保持自身以武弘法的特色,勇敢地接受世界体育文化一体化的挑战,创造了新的文化高点。少林功夫果敢的担当起弘扬中华武道大业的重任。少林走向世界,世界需要少林,让少林功夫在全世界闪耀光芒。
参考文献:
[1] 王龙飞,虞重干.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少林功夫的保护[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04:58-6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