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

第1篇: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春节 传统文化 继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092-01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人们对春节的认知不深刻

在调查中发现,大众普遍表示对春节及其习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具体深入的内涵都不怎么清楚。同时,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洋节的流行使得春节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遇到了瓶颈。因而,提高大家过春节的积极性,或者说使春节变得有意义、有意思是关键的一步。

(二)春节习俗的继承有待改善

在回收的387份有效问卷中,有300人以上至今仍然保留着大扫除、祭祀祖先等传统习俗,然而,诸如贴春联、守岁等传统习俗的保留程度较低,同时,对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央视春晚的关注度也不容乐观。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的节日文化也一直处于变迁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的冲击,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以及电子邮件拜年逐渐被人们接受。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春节民俗中的宗教迷信成分不断减少,出于安全考虑,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中,鸣放鞭炮也日益受到限制或者被取缔[1],春节传统习俗中传统文化韵味越来越淡了。

(三)春节传统习俗的重要性分析

解析本次调研数据得出,虽然现在春节传统习俗有所削弱,但是在潜意识中,多数人认为春节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是必要的。大家都表示,春节的传统习俗是我们的财富,是不可替代的。然而,春节传统习俗的变迁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也考量着人们对春节传统文化的一个坚持。此外,也有人担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东西方交流的日益密切,西方文化的入侵会不断动摇着春节的地位。然而,在本次调研中发现,中国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西方节日。

二、分析建议

(一)搭建文化桥梁,发扬春节文化

春节传统节日的存在是继承和发展春节传统习俗的载体,但要想使春节焕发勃勃生机,还需要文化学者、文化部门以及我们自己的不懈努力,研究和探讨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一座有机延续的文化桥梁,在保留传统文化要素的同时,为传统节日注入新鲜血液,使之充分适应于时代,赢得时代的青睐。同时,也借助各种方式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传承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来。

(二)调整相关政策,保护传统民俗

燃放烟花爆竹在春节习俗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应该重新认识烟花爆竹的文化功能。为了安全起见,城市中禁放烟花爆竹的政策已越来越紧。在这一现实状况下,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设置部分的烟花爆竹燃放点,让普通大众到指定的地点燃放烟花爆竹,体验春节氛围。这不仅保证了大众的安全,也使得春节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新的传承。

此外,也可组织学术界加强对于全国各族人民春节民俗的全面调查,总结春节民俗在民族认同、价值观培养和美学方面的意义。[2]

(三)开展文化教育,推动文化发展

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应该对在校学生广泛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举办有关春节等传统文化的讲座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成每位大学生的基本素养,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精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同时,在现代化通讯工具不断发展的今天,也可通过各种媒体,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弘扬。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人们心中。

三、结束语

春节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总结本次调研,普通大众对春节传统习俗的继承情况较好,但是人们对于春节传统习俗的认识不够深刻。大众应自主加强对春节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适时地对大众进行春节传统习俗等方面知识的普及,促进春节传统习俗的推广和春节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因为这是集体的精神财富,只有每一个人都意识到春节传统习俗的重要性,开始承担起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任,中华文化才能在新时代勃发生机。

【参考文献】

第2篇: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国家文明的传承,而文明的传承需要靠传播和继承文化来完成。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特色,弘扬本土的文化,让国家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发光发热。英语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基础,它是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工具,所以,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现代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进行改良的英语教育是一次大胆的突破,它给我国的英语教育提供了新的前进方向。那就是立足于我国的本土文化,将英语教育赋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人才。21世纪的世界,英语将会是各国间进行交流与和沟通前提,如果将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那将会提升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来说,加强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无疑是最好的途径,但是如何加强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当前首要关注点,以下是笔者就当前英语教育发展形势提出的三点建议策略:

1.英语教育中对教材进行创新

在对英语教材进行编制时,要转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和典籍作为英语教材编制的蓝本,对英语教材进行全新的编制,还可以用英语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是典籍翻译过来,在内容上进行融合。

2.英语教育中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

在英语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结合的方法,利用英语课堂讨论、课后发现和实践检验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如在课堂上对学生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讨论,课后学生可以收集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资料,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用英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翻译交流,以达到转变原有英语教学模式,促进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更好融合。

3.英语教育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普及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重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英语教育过程的始终,以达到二者更好的融合。如在进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时,将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加入到英语教学过程中作为评价标准,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视地位,加大英语教育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达到二者最满意的效果。

三、总结

第3篇: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中职学校作用

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在山东考察结束时,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指示。为实现提出的“中国梦”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职业学校必须强化育人意识,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中职学校应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化“三德”教育和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感恩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信念。而这些都离不开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当前,各校都在着力校园文化建设,但尚未形成有特色的模式。笔者认为,将优秀传统文化贯串于中职德育教育中,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方面,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缺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的国民不仅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还无端反感传统文化,以至于一些国民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和不稳定的因素。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教育的现实状况,迫切需要在学校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方面,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将会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一)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传承和包涵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富民强”、“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从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需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儒家“天人合一”、“隆礼重法”等思想,从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从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闪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有利于塑造平等、诚信、与人为善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职生都处在15-18岁的青春躁动期,尚未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时,他们对新事物的探求欲和模仿力很强,不论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东西,他们都会不计后果地去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学校是学生除了家庭、社会教育外,汲取知识,塑造人生观、形成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个学校都必须重视的工作。学校通过重视这项工作,能更好地处理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创新性,养成感恩、孝悌的好习惯,也可以帮助中职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塑造个人良好品格

从诸子百家以来的哲学家、教育家,到近现代的每一位伟人,都非常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与提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有潜移默化的改造作用,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心理素质,助其成为品德高尚、具有良好品格的人。我校这几年,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三个一”活动,即学唱一首歌《感恩歌》、熟读一本书《弟子规》、上好一堂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规范了学生的行为,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感恩社会、国家、父母、长辈、他人的良好品德,学生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总之,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成长,并养成其良好的品德。品德修养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生活、学习、乃至就业都有极大的帮助。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彰显人文性

中职生将来要走入社会、走进企业,成为企业的有用之才和社会的良好公民,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彰显人文性。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继承的精华:如仁、义、礼、智、信、孝、勤等。对学生进行《弟子规》等传统经典文化的系统教育,让优秀传统的经典文化净化洗礼学生的心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培养其高尚人格。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和义工活动,通过班会、国学班、第二课堂讲座等形式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重新定位自己,重塑自信。

二、中职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权威的定义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阐释,如何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也没有标准可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的文化正慢慢被遗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独特见解的专家、学者没有机会、没有渠道走入校园为学生授课。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通常年纪大、见识广博,而中职学生年纪小、视野狭隘,新、老一辈没有机会进行交流,两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出现断裂,极大地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弘扬。

(二)盲目推崇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好的。这样导致了封建主义思想死灰复燃,固步自封,缺少创新、与时俱进的思想;或是盲目推崇西方文化,照搬西方的文化,脱离中国的实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无用,淡忘了儒道的传统思想,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浮华世界中飘渺的概念,过度追逐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从而忘记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心灵愈加空虚,都市中患上忧郁症、轻度自闭症的人群数量不断增加。中职学生走上这两种极端,都会对生活、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扭曲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需要学校、老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轻松、愉悦、平等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投入更多的关注。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普及教育上,并未走向深入。职业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过去在专业设置、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上,学校、教师花的精力较多,而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教育上关注的较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生活和学习,理论和实践,很难做到“知行合一”。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中等职业学校要建成符合学校教育目标所要求的校园文化,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精心的打造。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和实际要求,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教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先后、轻重之分,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同时,“教什么、怎么教”,需要教育有关部门做出规定,并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中。

三、常创常新,做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相协调

笔者认为,在中职校园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要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机构,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和工作方法,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一)中职学校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制定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习传统文化内容的安排。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安排学习的内容侧重不同,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内容。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表达,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发展;二是中职教育培养理念的认识。中职教育要把“人人成才”的观念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和育人的活动和实践中。学校应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入手,形成一套系统的规范的教育内容,并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中。

(二)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机构,保证校园文化工作计划有序推进。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或副书记为副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抓的良好局面。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不定期召开工作联系会和交流会,适时对工作加以评估和检查,为这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三)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是保证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

校园文化工作措施应依据计划和各时段教育的实际需要制定,并在人、财、物上给予有力的保障。同时要积极探索与校外活跃的文化组织、机构合作,通过邀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几年来,我校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座,通过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摄影大赛,运动会、大型团体操和文娱晚会等丰富的课余活动的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贯穿到中职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让校园成为学生的一方乐土,为创建乐教乐学的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四)为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中职校园文化中长久有效地开展,确保工作有落实,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可以在各班开展校园文化推广示范班评比活动,并把该活动列入班级半学期或年终考评分数之一;在学生层面上可以执行学生个人星级评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评选德育优等生,根据学生的星级在毕业时可以优先推荐就业等等。总之,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向品牌化、长效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中职生必将能在良好的氛围中,树立良好的品格,形成学得好,就业好,发展好,人人成才的局面,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发挥真正作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文吉昌.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3,(12).

[2]王碧昱,梁宗宪.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代渗透意义[J].中国轻工教育,2014,(1).

[3]罗冲.浅述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报业,2011,(4).

[4]张媛磊.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J].开封:河南大学,2013.

第4篇: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高校图书馆 传统文化 数字阅读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4-0124-03

近年来,“承载家庭期许、肩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90后,已经成为高校中的绝对主力军。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90后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课题[1]。”鉴于传统文化是大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网络新生代的90后,其阅读(本文“阅读”一词系用广义含义,具体指以视、听途径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各种活动)方式又日趋数字化,为了解大学生传统文化数字化阅读方面的情况,我们于2012年夏季基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课题“数字环境下的传统文化阅读——以高校图书馆为语境”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活动,共收回有效答卷134份,答案文字部分内容合计近10万字。调查面向北京、天津、山东、甘肃和新疆等10多个省市区30余所高校。这里通过引述和概括问卷数据的方式,对本次调查作一总结性报告。

1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较为到位

首先,认识比较全面,很少有人单独把古籍文献、文物或历史遗址等作为传统文化资源,单选古籍文献者仅约1.5%,单选文物和历史遗址者均不足1%,约84.3%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资源应该包括古籍文献、文物和历史遗址等多种形式;同学们还列举了诸如古文、诗词、曲赋、美术、音乐、舞蹈、建筑、戏曲、书法、对联和民俗等各种有形、无形的具体形式。至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呈现方式,也自然是多种多样的,有近一半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呈现方式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多媒体等,而不是其中一种或少数几种。

其次,对传统文化的定位比较准确,答案中常见的、较有代表性的定位词语主要包括“智慧”、“财富”、“宝藏”、“根基”、“文化遗产”、“独特资源”和“民族特质”等等。常见的形容性质的描述词语包括“深邃”、“珍贵”和“博大精深”等等。同时多数同学并没有片面、保守地看待传统文化,而是有着较为辩证的认识:传统文化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正确的对待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另外,在大家看来,学习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意义:① 增长知识、提高修养。有利于“了解历史,认清当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有用的人才”;“对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② 利于发展。“只有继承,才能发展”;“没有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③ 促进团结、抵制西化。目前“中国社会西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责任感的培养”;有利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认清西方文化的种种弊端”。

总之,在绝大多数同学眼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应该成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尽管有部分同学的答案中也存在着认识不够清晰、不够准确的问题,但就总体而言,并未出现对传统文化全然无知或持否定态度的情况。

2 当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阅读需求旺盛,但行动有所不足

从问卷回答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普遍有着旺盛的需求,这些需求可具体概括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两个方面。

在学习内容方面,主要包括: ① 增加资源。有人主张“学习一些经典书籍”;有人主张“选择多样化,开设书法、楹联、中医等入门课程”。② 提供书目。“传统文化卷帙浩繁,一般人入手会感觉非常茫然,缺乏指导性介绍性的书目”,因此提供书目非常必要。③ 内容人性化。所学内容应具有生动活泼、亲和易学的特点,其获取应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在学习方式方面,主要包括: ① 开设课程。有人强调选修,有人强调必修。② 优化师资。“多些国学方面的真正的学者”;“将传统文化以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方式教授”。③ 营造氛围。多组织讲座、展览和游历等活动,营造“相应的学习气氛”。④ 注重网络。“尽快将现存古籍全部电子化,上传网络,免费利用”,并使“纸质读物和多媒体配合”。⑤ 讲求方法。应做到寓教于乐,避免灌输做法;同时还应“联系现实,对比思考,以古为师,面向现在和未来;放眼全球,在全球视野中审视传统文化”。

不过与旺盛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具体的传统文化学习行动却颇为不足。统计数据显示,虽然仅有1.5%的人从未接触传统文化,但是多达56.7%的人也只是偶尔有所接触,经常接触和学习者远不及一半数量,仅占约41.8%。正因为如此,54.5%的人认为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阅读现状堪忧,43.3%的同学表示一般,仅2.2%的极少数同学感觉较好。数据还显示,经常通过网络了解或学习传统文化的人约占49.3%,另外约50.7%的人则表示并未经常通过网络了解或学习传统文化。可见大学生基于传统文化的数字化阅读形势并不乐观。总之,大学生对目前自己在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的投入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即使在他们所喜爱的数字化阅读中,传统文化的比重仍然非常有限。

3 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作用重大,但发挥有限

关于图书馆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绝大多数同学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不少人通过专门解析图书馆性质的方式来评判其作用,认为图书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公共水龙头,为人类进步提供生命之源”;由于具有“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因而成了“一个集中学习传统文化的场所”和“主要阵地”;高校图书馆则更“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其“职能之一就是传播传统文化”;“随着网络的流行,图书馆的作用不如以前那么明显了,但在高校里,还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持有肯定态度者,具体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表述大致包括“还好”、“重要”、“很重要”和“非常重要”等多种。

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像上面这样来看待图书馆,约有23.9%的同学就持有相反的观点,认为图书馆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作用不大,影响很小”,表现“一般”,“起码现在的作用不太明显”;甚至有人认为图书馆“作用不到位,只是摆设”,虽然言似过激,但也反映了一种认识。除此之外,还有极少数人表示对此问题并不了解,因而没有发表任何看法。

在一项关于阅读场合的多项选择题中,单选或复选图书馆和教室者比例相对较多,分别合计为73.1%、55.2%,单选或复选宿舍者比例虽相对较少,但合计也超过半数,占50.6%,其中单选宿舍者为11.9%,比单选教室的4.5%高出两倍多。宿舍在阅读场合中的较大比例,说明在数字环境下大学生阅读场合发生了重大转移,他们不再局限于图书馆和教室,更多同学就在宿舍或主要在宿舍进行阅读,不过宿舍阅读其实也是图书馆功能的延伸,特别是在数字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的宿舍网上阅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书馆的网络传播平台。

尽管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作用重大,但是从大家对图书馆所寄予的诸多希望看来,目前其传播作用的发挥仍然较为有限。对于这一情况大家也是直言不讳,比如有人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更有效的方式应该体现在民间,体现在大多数的公共场合。相对于此,图书馆的传播效果稍有不及”。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

4 传统文化的数字化阅读前途广阔,高校图书馆任重道远

当问及是否看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阅读方式之时,约有76.1%的人持肯定态度,很多人详细阐述了原因,可大致归纳为:① 节省时间。“现代人越来越忙碌了,花在电脑和路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既然数字化的趋势无可避免,那么就顺应潮流。”② 资源共享。由于网络的普及,以及数字介质“便携而且存储量大”等优点,从而使数字资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③ 其他原因。大家还列举了诸如数字资源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快捷、便于检索和查阅等其他原因。由于数字化阅读有着如上许多优势,因此从长远来看,数字化阅读必将成为传统文化阅读的重要方式,具有广阔的前途。

当然也存在着例外的情况:比如有3人持中间态度,3人无明确态度,另有26人表示并不看好这一方式。持中间态度者主要顾虑数字化阅读方式既有利又有弊的双刃剑特征,认为“不可过度依赖”;无明确态度者主要缘于个人“不了解”或“不喜欢数字化阅读方式”;至于持不看好态度者,其原因一是担心数字化阅读会带来诸如“伤眼伤神”之类的健康问题,二是认为阅读效果欠佳,“感觉始终欠一层”,“很难深入理解和记忆”。

除个别同学因不太了解或不常去图书馆而无具体建议外,很多同学就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文化阅读问题踊跃建言献策:① 加强数字平台建设。一要健全数字化设施,保障系统稳定,并考虑“手持阅读设备匹配”;二要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提供全面、鲜活、健康的资源,并保证其易于检索、获取和更新。② 优化服务工作。“工作人员要端正态度”,“尽量减免相关费用”,加强导读服务,“推荐一些传统文化书籍”,并“增加相关书目”,尤应“推出经典书目”。 ③ 营造环境和氛围。广泛举办相关讲座、展览、征文、竞赛等活动,“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舒适的阅读氛围”。④ 扩展业务范围。“主动走出去,不仅是走出图书馆,还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同时进行“多校联盟,实现资源网上共享”;甚至可以“与博物馆等传统文化的地址取得联系”。此外,大家还提出了诸如加强宣传等许多其他方面的建议。正是由于高校图书馆承载着大学生如此众多的愿望,因此它在引领大学生传统文化数字化阅读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

5 结语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数字化阅读作为一种崭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认同和喜爱,并在传统文化的阅读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加强和推广数字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阅读,是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在高校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这一伟大的工程中,高校图书馆无疑是这一工程的核心发动机。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认清当前有利形势,紧紧抓住机遇,通过大力加强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文化传播和阅读方面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在数字环境下通过网络传播和开展数字化阅读的优势作用,把广大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阅读兴趣催化为阅读行动,使传统文化借助数字化阅读的途径,在广大大学生群体中得到阐发和弘扬,使他们不断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高校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眼光不能仅仅盯在校园里,而是应该放眼全社会,放眼整个世界。在当前条件下,数字化正适时地为我们提供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诸多便利。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其实质乃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创新。“只有创新发展,使科学技术与文化结合成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体,才能提高文化的开发性,使文化具有时代的生命力。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但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把握传统文化的转型、促进中西传统文化互补、树立传统文化科学发展的观念,还可以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2]在所有基于传统文化的工作中,第一步就是认识传统文化,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因此大力加强以高校图书馆基于现代科技的校园传统文化数字化阅读,是目前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要义。

参考文献:

[1]赵荣生,卢桂珍.网络时代健康人格教育的传播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1(5):13-19.

第5篇: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苏南城镇;居民;文化生活;社区

中图分类号: K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4-124-2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异军突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并因其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径,被概括性地称为苏南模式。苏南模式的产生与发展,与当地的吴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正是吴地具有悠久历史的区域文化传统,孕育和造就了苏南地区这一特定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的走向。”[1]鉴于文化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是想谈谈苏南地区的文化生活现状,并针对如何改善城镇居民文化生活状态提一些建议,以此来推动苏南模式的发展。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苏南城镇的文化生活状态,我们在暑期开展了课题为“苏南城镇生活状态调查”的实践活动,本次活动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有效问卷994份。

1 苏南城镇居民文化生活中的三个突出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对精神生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丰富多彩文化生活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镇居民参加社区文化活动,既可以丰富文化内涵,又可以提高文化素养。但通过对苏南地区五个城镇文化生活状态的调查,我们感受到了苏南城镇文化的参差不齐,居民文化生活钐的杂乱无章。以下三个问题较为突出。

1.1 网络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如今互联网经济发展得红红火火,形成了许多创新型产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比如信息服务业,典型的服务器有百度和谷歌,人们只需动动手指就能知晓天下事。还有发展得最快最好的在线电子商务,杰出代表是淘宝和阿里巴巴,它们的出现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完成商品买卖。但是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网络游戏产业,五花八门的手游、网游深得大众喜爱,青少年由于痴迷于网络游戏而拒绝参加课外活动,从而引发了许多健康问题。还有较为明显的是,电视、电脑和手机已经慢慢开始取代书籍,近55%的被调查者表示闲暇时间主要用来看电视、打游戏和网上购物,仅有30%的人表示闲暇时间会用来读书看报。看戏剧、文体表演和各种展览的人数还不到总人数的10%。似乎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更具有吸引力,因而大多数的居民不愿参加户外的社区文化活动。从现在的趋势看,网络文化即将成为主流文化。

1.2 不恰当的休闲娱乐方式

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19.2%的被调查者参加文化活动的目的是进行调节放松,即解压。解压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兴趣爱好,也可以休闲娱乐。休闲娱乐作为放松的方式,常见的有读书看报、观赏影视作品、聚会聊天等等。虽然打牌打麻将也是一种娱乐方式,但是因为较难把握尺度而不被提倡。近年来,地下茶室聚赌被清查的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一度成为了热议的话题。尽管有人提倡这种消遣方式,认为打牌打麻将作为一种普遍的休闲方式,具有重要的社会交往功能,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低俗的娱乐方式以解压放松为名头,实质却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尤其麻将向来深受城镇居民的厚爱。每逢节假日,特别是春节,麻将几乎成为了城镇居民文化生活的全部内容,妇女、男人,甚至是老人,无不热衷于这种消遣活动。且随着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他们的麻将瘾也越来越大。

1.3 传统文化的遗失

随着“洋节”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过情人节、母亲节、光棍节和圣诞节而冷落了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元宵节,且仅存的传统节日还在被应付度过,或许传统节日所带有的深刻内涵也就只是留在了小学生的课本中吧。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涌进我们的生活,马路上不见了中国武馆,到处可见的是跆拳道馆,小学生不再熟背唐诗宋词,而苦学外语。城镇居民的生活中也已难寻传统文化的踪迹,书画、曲艺和戏剧都已渐渐被遗忘。尽管有57.3%的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持有喜欢热爱的态度,也仍有近24.2%的被调查者表达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和反感。鉴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动力,如果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那么继承和发扬便无从谈起了。如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得到保护和继承,这是中国文明的悲哀,更是世界文明的损失。

2 分析城镇居民文化生活状态杂乱无章的原因

苏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这些外来人口文化水平较低,过少地关注文化生活,且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又带有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偏好,所以导致了苏南地区的社区文化难以协调发展。但苏南城镇居民文化生活状态杂乱无章有着更加深层的原因。

2.1 城镇化过程中存在“冒进”问题

“中国的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40%,仅仅用了22年(1981-2003),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2]但在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不少地区出现“冒进”的现象,城市发展只追求外表繁荣,而内部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都存在不少问题。苏南地区作为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居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生活质量仍旧没有得到提高。以文化生活为例,苏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社区的文化设施明显增多,文化活动形式也日益丰富,这些都为提高居民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保障。但是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仍处于很低的水平,主观原因是社区居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这使得社区里的文化设施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客观原因是政府宣传力度不够,文化生活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强调。

2.2 过大的生活压力和麻木的心理状态

“苏南是江苏的‘经济高地’,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增长极。”[3]在苏南地区生活无疑将会面临经济收支和工作压力。尤其近几年苏南地区人口流动较大,且以外来人口迁入为主。人口数量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就业难、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资源短缺等等。这一系列的社会压力将苏南本地居民置于一种无形的竞争之中,他们不可以再沉浸于慢节奏的享乐生活,他们被迫开始和外地人抢工作、抢房子甚至抢学校。过大的生活压力必定会滋生许多负面的能量,他们慢慢变得麻木,像是被鞭打的陀螺,只是无意识地围着生活打转。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的文化生活状态变得杂而乱。

2.3 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

“从19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扩张,西方文化借助其强大的经济杠杆向生产力欠发达地区渗透。”[4]以美国为例,美国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将快餐文化注入中国餐饮行业,将好莱坞大片推进中国影视行业,又将互联网引进中国信息行业,如今美国文化的渗透已经体现在居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西方文化的渗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衣食住行,再到文化制度,它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两面性的,既改变了中国人古板的思维方式,又泯灭了中国人的道德修养,既改善了中国人的生活条件,又滋生了中人的。西方文化渗透的越深,中国人身上暴露的问题就越多。

3 改善苏南城镇居民文化生活状态的主要措施

3.1 真正落实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社区文化活动作为一种形式载体,可以有效地宣传当地文化。定期地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不仅可以鼓励居民走出家门,融入到有意义的文化活动中,而且可以帮助居民们在活动中建立友谊,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将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真正落到实处,不仅社区要加大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到活动中,社区工作人员更要勇于创新,摆脱陈旧的文化观念,开展一些更具吸引力的文化活动。最后社区居民也要增强自觉意识,主动地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配合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

3.2 转变居民对文化生活的观念

近年来城镇居民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他们往往将关注点放在改善生活条件上,而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现在要做的就是转变居民对文化的态度,帮助他们更多地关注文化生活,让他们真正感悟到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同样重要。具体措施是政府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资,比如在社区内建立免费阅读,自助借还的书吧以及帮助开展大型的读书交流会,文化座谈会。只有把无形的文化融入到有形的活动中,让居民切实感受到文化所带来的正能量,才能真正转变居民的文化生活观念,提升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3.3 提升外来人口的文化素质

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当地的文化生活状态受到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外来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利于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外来人口缺乏对当地文化的学习与认知,不利于当地文化的传承。因此提升外来人口的文化素质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产业的投资,不仅是学校里的学生需要接受教育,社区里的居民也需要接受教育。较高的文化水平是较高的文化素质的首要前提。其次,当地的媒体业要重视对当地文化的宣传,可以开设专门讲解吴文化的电视节目,也可以将吴文化的内涵概念融入到公益广告中。最后,外来人口自身要积极参加社区开展的文化教育活动,主动接纳当地的文化习俗,以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质为目标。

3.4 继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曾说:“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希望大家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努力。首先,居民要培养继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将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看成是一种历史使命。其次,社区内可以成立戏剧社和书法社,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戏曲和书法艺术,节日之际也可以举办一些手工艺大赛,展示传统文化的灵巧之美,文化水平较高的社区还可以举办唐诗宋词大赛。同时政府也要增强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保护,大量倾泻的西方文化给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导致传统文化产业丧失了刚开始的务实求真理念,更急切地追求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欧人.论苏南经济发展模式与吴文化之关系[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4(12).

[2] 姚士谋,张平宇,余成,李广宇,王成新.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06).

第6篇: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2008年11月13―14日,由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主办的“纪念贵州改革开放30周年暨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讨论会”在贵阳召开。来自全省七个单一民族学会的同志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及省内高校的代表一百多人参加了会议。专家学者就贵州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今天民族文化面临众多的挑战,处理民族传统与现代化是很现实的问题,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做了精彩的发言。

史继忠教授认为,十七大提出“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口号,但是实践中遇到很多问题,世界民族文化消逝得很快。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在面对许多的冲击时,要弘扬民族文化关键是在文化自觉。文化自觉,要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文化自信不单来自于民族感情,还要有对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文化不仅是知识层对他的认知,而更在于广大群众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如果从思想上对自身文化没有认知,那么容易在文化上出现跟风现象。任何文化都是在发展的,传统也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轨迹,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发展的。原生态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中国文化也是不断演进的,保持一定的内在特点。文化自身不发展,不能得到社会需要就会被淘汰、会消失,这值得深思,文化保护与开发,但现在开发也有偏颇,过于功利,只单纯想到经济利益。因此,提发展更好,发展也要与社会时代想适应。文化发展了,与时代相适应,自然就能弘扬与保存,文化现象靠行政命令弘扬是无法解决的,如果其与时代不相融。民族文化研究,弘扬民族文化就是要促进民族团结、平等、进步、发展,更有新的价值取向。

樊敏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要正确认识布依族传统文化,做到弘扬与摒弃并举。二要发展创新布依族传统文化,促进传统与现代结合。三要科学挖掘整理,丰富布依族传统文化内涵。四要政府主导,重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五要依托院校,加强对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六是稳步“申遗”,使布依族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动。时代的进步不可逆转,布依族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布依族传统文化特有的丰富内容和深厚内涵也越来越深化,广受各族人民喜爱,并自觉融入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化共荣。我相信,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全球化中不仅具有广阔的前景,而且其地位和作用也会更加凸显。

作为一名在基层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三都水族自治县教师韦正文从自己在基层的感受,谈了对民族文化的忧心。民族文化消亡特别快,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非常迫切,如在三都过端节,现在很多的男女都不太穿民族服装,节日的形式已经在经济的冲击下面目全非,让人心痛。民族语言消亡的速度也很快。现在在学校里,大家包括老师几乎讲的都是汉话,大家觉得讲水语可能很不好意思,觉得落后。十多年前,在卯坡对歌,那里就是歌的海洋,而现在情调都变了,都是仪式性的,失去了原汁原味,失去了其文化内涵。在学校开展“两基”教育的结果是提高了汉文化,但是并没有提高水族文化。在学校学习了文化还讲水语唱水族歌,可能会让人觉得很落后,于是在心理上存在对水族文化的抵制。现在全县也只有我们学校还在教学生唱水族歌,要求学生尽量穿水族衣服。他呼吁社会上应该更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长雷秀武副研究员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也被重视。而当前,黔东南地区民族文化保护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忽略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二是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单项的保护,忽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三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重视行政保护,忽视法律保护,几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四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盲目迎合“上帝”的旨意,忽视文化持有人的心理感受。无疑这是对文化持有人权利的剥夺。

贵州民族学院侯绍庄教授认为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可以将其概括为八个字“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对民族文化既要保护,又要让其顺应时代需要而发展,过分强调原生态与时展不符,而且很多东西并不是人力可以留得。在当前商品经济时代,随时代不断改革是很正常的,是随着社会需求的。推陈出新就是要保留文化的神韵,本质,特征,而不是一层不变,一丝不漏的保留其形式是没有意义的,不能食古不化,抱残守缺。

第7篇: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传统文化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缺失。

1、不懂怎样尊重别人。

现在的学生,在平时的与人交往中就几乎不尊重别人的感受,用时髦的词叫“非主流”吧应该?在课上随意扰乱课堂秩序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为人方式,歪风邪气盛行,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融让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尊敬师长”等许许多多的优良传统,都不复存在。

2、不知如何诚信待人。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而现在的学生对于诚信来说,越来越不在乎,越来越不当回儿事,小到上课迟到,旷课,作弊等,大到对人对事接物等,关于“诚信”二字,根本不放在心上,把这种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内涵都抛之脑后,淡薄人性!

3、脆弱的心灵承受。

在我国计划生育的国策下,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公主”“王子”,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从小经受的挫折也相对很少,抗打击能力太差,如果脱离了自己的依赖对象,那么整个人都不知所以,脆弱的心灵让现在的学生更容易逃避现实,沉迷虚幻的网络之中。其实针对这种现象,也是说明现在的学生正缺少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势。

其次,由于缺失传统文化教育而造成的问题。

1、文化素养不够造成的问题。

在现在的学生中,通过谈话交流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素养略知一二,虽然稍作了解,但也只是表面上的,肤浅的了解,并没有真正领会到精髓所在,更没有真正把握传统文化的重点!因为学生不具备自信的原因,一般高职毕业的学生在面对就业择业的问题时,缺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使自己迷茫不前,搞不清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弄不明白自己的未来计划是什么,还有很多学生只会抱怨自己在学校学的知识太少,但他们不能明白的其实即使他们对传统文化素质的缺失。

2、缺少美德教育造成的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美德教育方面也是比较缺失,主要表现为现在的孩子感恩、诚信的思想较弱,很多孩子在与人交往中,造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不善听从他人的建议,与老师、同学之间表现极度冷漠;不懂如何尊重别人及其劳动成果;对自己的父母缺乏孝心等。人性淡薄,没有感恩之心。

3、对自己的生活思想错位造成的问题。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是指做人应有的人生态度、生存理念。真正聪明的人应该学会如何在逆境中生存,不要总是依赖别人,要学会靠自己“自强不息”,面对坎坷的人生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从而实现自身的目标与价值。在现在的高等职业院校中,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真正领悟到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从而让生活思想错位,造成不必要的问题。

再次,现在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应怎样看待传统文化教育。

1、让学生学会挖掘传统文化精髓,继承传统文化精华。

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国自古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宝贵知识,我们现在的年青一代有责任,有义务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培养学生学会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取精华,弃糟粕”,结合现代的文化素养,更好的梳理加固,认真的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永远传承下去。

2、让学生学会新旧结合,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传承,但对于时代的影响,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善于结合现代的实践,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做出有益的补充,不能原版原套,墨守成规,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进行有益的改革,结合时代气息,不断发扬光大!

3、让学生学会张弛有度,弘扬传统文化。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础,是每一个人取得别人尊重,赢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对于目前的社会而言,假如我们都具有这种条件,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和谐也会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教育家孔子提出道德是立国之本,大学中也曾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千年前的中国人的祖辈们都能把个人修为与治国平天下相关,那么在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在高等教育职业院校中,更应该主张倡导学生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弘扬下去!

第四,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素养提高的具体办法。

1、创造古色古香的阅读氛围。

利用高等院校的各种条件设施,开展各种适合学生的阅读活动,“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阅读能力,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渗透优良的传统美德!

2、开设各种以渗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

为了更好的让我们的高职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选用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式方法,运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调动学生们参加的兴趣,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区,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学生自主形成优良的品质美德!

3、让传统文化教育走进高职教育课堂。

第8篇: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一、方案主题

墙面文化内容要结合楼层属性实际,展现出安顺检察机关的生机活力。

二、责任科室

市检察院宣传科

三、设计内容

1.主楼二楼是计划财务装备处驾驶员休息室、第八检察部辅助办公室及巡察谈话室的楼层,文化墙面统一采用国学经典主题,通过传授经典国学,推动检察文化吸取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

2.主楼三楼是计划财务装备处、派驻办公室和检务督察所在的楼层,文化墙面统一采用廉政文化主题,引导全市检察干警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洁身自好的习惯。

3.主楼四楼是第四检察部、第五、六检察部及第七检察部办公的楼层,四个部门均为业务科室,文化墙面统一采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主题,进一步拓宽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的渠道,丰富未成年人法治宣传的形式,为全面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形成以德育教育基地为法治宣传阵地。

4.主楼五楼是检察技术信息部、干部科及宣传科,三个部门均为综合科室,文化墙面统一采用党建文化主题,进一步筑牢检察机关党建阵地,发挥党建品牌作用,在党建工作的引领、推动下,广大党员干警凝心聚力、奋勇拼搏,为安顺检察事业发展壮大做出积极贡献。

5.主楼六楼是第一检察部、第二检察部及第三检察部,三个部门均为业务科室,文化墙面统一采用中国历代法治名人主题,通过展现中国法治名人,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推进法治安顺建设。

6.主楼七楼是检察长室、办公室、研究生及相关会议室,文化墙面统一采用本院书画作品主题,通过古代法律典籍、名言警句等内容图文并茂展示,直观地宣传法治精神和检察机关工作动态,构建自觉学习法律知识,熟悉检察工作的浓厚氛围。

7.主楼八楼是电教室、保管室及档案室,文化墙面统一采用名人警训等传统儒学文化主题,通过古训,让大家参与其中,追溯历史小故事,以小故事讲清大道理,领略传统文化魅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

8.主楼九楼主要是视频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及图书阅览室,文化墙面统一采用传统文化主题,随着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公民的文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礼仪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倡导和培养全市检察干警的文明礼仪行为,提高文明办公水平。

9.12309一楼检察元素颇多,根据空间利用,不建议增加墙面文化;12309二楼文化墙统一采用法律箴言主题,通过中外法学家图像、简介和法律名言,以营造浓厚的法律文化氛围,使干警能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耳濡目染、润化于心,提高文化素养。

四、完成期限

预计在6月30日前完工

第9篇: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文山是壮族、苗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回、傣等11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203.7万人,占全州总人口354.2万人的57.7%。1992年以来,我州先后成立了壮族发展研究会、苗学研究会、彝族学会、瑶族研究会、傣族学术研究会、蒙古族学会、白族学会等。8县(市)也相继成立了民族学会和民族活动小组。

二、各民族学会开展工作情况及成效

我州各民族学会的成立,是按社团组织程序批准成立的民间组织。多年来,各民族学会在州、县(市)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在政府职能部门尤其是民族宗教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挖掘、整理、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了各民族与党委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多年来,各民族学会始终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宗旨,紧扣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维护全州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如砚山县的苗族学会,利用学会优势,将党的十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农村卫生保健知识翻译成苗语,制作成光盘免费分发给苗族群众进行宣传,并在苗族“花山节”活动场所循环播放,让苗族群众全面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了党在民族地区宣传政策的喉舌作用。

(二)在挖掘民族文化,传承优良传统,构建社会和谐、维护民族团结中发挥积极作用。各民族学会成立后,坚持党的领导,立足实际,教育、引导和帮助本民族群众搞好生产、发展经济、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中,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结合本民族风俗习惯,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活动。如壮学会的三月三、陇端节、花街节、红饭节,苗族的花山节,彝族的火把节、荞菜节、花脸节,瑶族的盘王节,傣族的锦库节,白族的太平节等活动,在这些民族的节日庆典活动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少数民族体育竞技比赛、舞蹈表演、民歌比赛、服饰展演、民族特色食品制作比赛等活动,不仅弘扬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团结交流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各民族学会在维护当地经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做大量工作。各少数民族学会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把“稳定、团结、发展”作为各学会的重要工作任务来落实。如广南县苗学会,在城市拆迁、农村各类矛盾纠纷中,在党委政府需要帮助时,他们义不容辞,出面调解。在协会理事成员的耐心细致的思想疏导下,使各种尖锐矛盾迎刃而解,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应有作用。

(三)在繁荣经济和促进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发挥积极作用。各少数民族学会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业务指导,牢记宗旨,按照学会章程开展活动,尽心尽力,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繁荣经济文化和促进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各学会根据各民族风俗习惯及特点,教育和引导各民族群众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壮族、苗族、彝族等学会引导和组织青壮年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民族服饰生产经营等工作。如砚山县苗协会,自2008年成立以来,引导部分苗族农户种植重楼90余亩、种植三七、万寿菊达1000余亩;引导外出劳务年收入上亿元;招商引资20余家苗族服饰生产一条街坐落砚山县城区,带动就业1000余人,实现年利润100余万元。二是用实际行动努力实践“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各少数学会不仅充分发挥纽带桥梁、宣传、维稳、和谐发展作用,还在少数民族人才挖掘、培养、资助贫困生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力所能及的事。如广南县苗学会号召全县苗族同胞捐款5万余元资助考取清华大学的学生;砚山县的苗族协会,举办了一期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专题培训班;2011年起,砚山县苗协会先后筹款18万元,资助94名贫困大学生、13名高中生、2名初中生。少数民族学会的这些善举,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困难学生圆大学梦做了积极的努力。

(四)发挥社团优势,开展调查研究,学术成果丰硕。文山州少数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学会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为己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挖掘和整理,使各民族的民间文学、民族故事、文物、古迹、文学作品、民族风情、民族语言等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得以保存下来,为保存民族文化的原貌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如壮学会的《侬智高问题论文资料集》、《壮族鸡卜影印释注》、《那文化探源》,苗学会的《苗族指路经》、《文山苗族民间文学集》、《文山苗族芦笙辞》,彝学会的《文山州彝族民间故事集》、《文山州彝族民间诗歌集》,傣学会的《文山州傣族志》等,其他民族学会也紧紧围绕本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积极开展调研和学术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经费保障不足。经费是学会开展活动的保障。各民族学会想做的事情很多,特别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挖掘、传承等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能完成,而民族学会是非盈利性组织,没有经济来源。州级和大部分县级学会维持日常运转是靠会员缴纳的会员费和个人自愿捐款或向各级组织申请补助的,因此,学会普遍存在经费紧缺的情况。目前,全州只有文山市、广南县和富宁县将各民族学会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文山市10万/年/学(协)会,广南县5万/年/学(协)会,富宁县5万/年/学(协)会。州民宗委自2012年至2015年3月从民族机动金中给州各民族学(协)会安排经费58万元,对于各学会制定发展规划,开展各项工作也无奈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经费紧缺,在抢救濒临消失的民族传统文化方面,举步维艰,难以组织实施。

(二)无固定办公场地。调研了解到,全州州级、县级各少数民族学会均无固定办公地点。因没有办公场地,各民族学会挖掘整理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影像资料等,只能分到各理事成员分别保管,影响了各民族学会在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挖掘、整理、传承等方面作用的发挥。同时也给资料的安全、完整保存带来一定风险。

(三)对民族学会的管理、指导有待加强。由于民族学会是社团组织,在工作中,社团松、散,工作无规律,目标不明确,工作无计划,没有硬性指标约束;组织化程度不高,内部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活动的开展和内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对民族学会的人才培养和政策法规指导有待加强。各学会虽然都有协会管理章程,但约束力不强,给会员管理、教育、培训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学会章程缺乏激励机制,大部分学会理事会成员均由公职人员担任,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从事民族理论研究和民族文化工作仅凭一腔热情和使命感,创新性和人才培养不足,给学会的调查研究和学术交流带来一定影响。

四、几点意见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学会在各民族地区发挥少数民族和党委政府的桥梁纽带、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宣传民族政策的喉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为进一步规范我州各民族学会健康和谐发展,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制定出台相关管理规定,规范化管理各民族学会工作。民族学会是社团组织,松、散是学会的主要特征。但民族学会在本民族内部具有一定的威望和感召力,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大部分各学会理事成员均由公职人员担任,有个别学会理事长为处级以上干部担任,违反了中央相关规定。因此,要加强研究,争取尽快出台相关民族学会管理办法措施,消除会员误解和疑虑,使各民族学会真正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加大经费投入,争取将各族学会活动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目前大多数州、县(市)级民族学会的活动经费靠退休老领导和在职的领导干部“化缘”而来,吃上顿愁下顿,给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挖掘和学术交流带来一定难度,制约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学会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因此,建议将州、县(市)级的民族学会活动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以保障各学会活动正常开展,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