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认知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认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认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认知

第1篇: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认知范文

【关键词】高职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岗位驱动,能力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0087-02

目前,建筑技术人才数量上质量上短缺是建筑业面临的严峻问题。《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必须主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必须适应建筑行业用人的需求,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培养出一批能从事城镇建筑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工程资料整编等符合城镇化进程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文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2011)确定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有8个,即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劳务员、资料员,主要岗位有6个,即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通过社会调研、企业调研、职业岗位需求调研,目前区域建筑行业职业岗位群主要有两类,如图1所示。

(一)初次就业岗位。建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建设行业生产操作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建设行业初次就业人员实行资格证书制度,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必须持证上岗。

(二)迁移岗位。我国建设行业已建立房地产估价师、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造价工程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房地产经纪人和建造师等八类执业资格制度,基本形成以教育评估、执业实践、资格考试、注册管理、继续教育和信用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系。高职教育应引导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完成各类执业资格考试应具备的专业理论和职业基本技能的学习,毕业后通过3~5年的专业务实,顺利通过执业资格考试。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建筑工程管理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和社会需求调研,确定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详见表1。

三、构建“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分析,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详见图2。

“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具体如下。一是立足北部湾经济区、面向华南地区,以城镇化建设为平台。二是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的育人作用。结合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的育人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专业能力。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实施双证融通,培养企业满意的人才。三是“岗位驱动”。以就业岗位为切入点,以岗位能力为主线。通过职业岗位调研分析,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施工一线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相关职业岗位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职业岗位可以根据建筑行业、市场需求来调整,处动态状态,充分体现以市场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这些职业岗位应具有的岗位能力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四是“能力递进”。体现在贯穿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本专业培养过程既有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有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是单设的理论为主课程,而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是实践为主课程,而是有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实践理论一体化课程。手段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真正的“做中学”。“五阶段”培养中学生的能力是递进关系。第一阶段“通用能力培养阶段”,在第一学期进行。第二阶段“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一、第二学期进行。实践课程建筑工程见习安排于第一学期,是让学生尽早接触企业实际工程,专业学习以专业实践知识为起点,而不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起点。第三阶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根据项目化课程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广西建工集团下属企事业单位进行技能培训,工学交替。第四阶段“专业能力强化提高培养阶段”,在第五学期进行。在岗位群的共性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学生就业的不同岗位,开设相应的员级实务课程,进行专业能力强化训练。学生可以根据建筑行业、市场需求来选择2~3个职业岗位进行强化培养,呈动态状。如资料员的培养,就是根据对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筑企业进行考察调研,了解到目前建筑行业非常紧缺工程资料整编的人才。学院培养学生达到“面广、技精、灵活多变”的程度,充分体现以市场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第五阶段“能力应用培养阶段”,在第六学期进行。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人特点强化提高某一特长,提高应用能力。在完成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再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人特点强化提高某一特长。五是构建4大保障体系。通过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学团队、优质教学资源库”4大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构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围绕本行业职业岗位的特点,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平,陈淑娟,李光.构建能力本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J].中国建设教育,2007(8)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2篇: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认知范文

建筑产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让社会建设更需要拥有高等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而纵观整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就需要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上投入更多关注与重视,从而促进整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方面的培养[1-2]。但是现目前的实际情况表现为,在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中,很多还都是留存于简单的形式之上,无法确保其根本意义上的实质性结果。而在实训室相关效果的评价系统上也不完备,因此导致最终的成果甚微。综上所述,想要推动培养建筑人才工作的实质性发展,扩大专业实训室建设,以此更好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变化就显得十分关键。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基本建设原则

满足需求是基本建设过程中的首要原则,因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其本质就是为了满足更多的专业教学需求。所以,想要顺利开展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就必须满足于专业课程的相关扩展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人才市场的需求。建设实训室过程中,应以工程技术专业为主,让专业知识的实训培养在技术水平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满足正常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实验与科研工作的相应开展,达到实际训练中的真实性锻炼效果,这样才能更好调动学生,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上的积极性、学习能力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训室的建设与专业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基本建设原则就是要与具体课程的建设紧密相关,并且能够满足各项专业实训与实验要求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保障。在满足正常教学实践与教学科研要求的同时,还要以建筑工程专业的主要相关课程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基础[3-4]。当前建筑行业专业技术的持续发展,必然会在高校具体的实验实训中得到条件上的具体反映,因此,对于实训室的建设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实用性。使实训室不仅能够反映出当前行业的技术成熟程度与技术发展趋势,同时又能体现出教学、学习和实践三者之间相互结合的职业性教学理念,为计划实施的重要原则提供保障。由此,将实用性与前瞻性充分结合,保证训练是为了在实用性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而产生,根据实用性基础,从而发展出相关专业教学的要求。依据建筑工程专业技术在当今建筑行业中所得到的快步发展作为基础,集合实用前瞻性提高学校整体的实训环境为实训室增加更先进的设备,将传统的教学设备进行资源的整理回收二次有效利用。这样的建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成本提供真正有效的成本节约,从而在其他更重要的建设环节中加大项目资源建设。满足现阶段实训教学的具体需求及未来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要在学校的具体建设用房面积和财务现状做充足考虑,在实验室的建设选择上,要做到合理规划,重视内在本质,在实际的建设工作中精打细算,避免过程中出现不必须要的浪费情况。此外,资源的高效利用及有效共享也是实训室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工作环节,充分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提高其自身的投资效益、资源共享方面的高效性原则。让实训室在满足建筑工程技术的研究平台和基础后续建设的同时,也为校方未来所计划要开办的其他工程类专业服务,提供更有价值的工程造价与工程技术建筑流程参考[5]。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意义

学生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实际使用者,因此就要时刻清晰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主要意义及其目的。实训室侧重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在实训室的具体建设过程中要全力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专业技术学习的环境,在学习物资上做好重要保证。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训室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从而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互结合,更细致化的对专业技术知识进行全面理解。在规定工作岗位中,实现自身的实习岗位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工程现场中的每一细节,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在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中得到最好的现场应用,并根据工程现场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找到自己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具体所存在的问题。实训室的教育设备和教学环节,都是为更好地服务学生而建设的,其重要的建设意义就是培养学生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训室要为学生搭建的是与真实更加相近的实验平台,通过实际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锻炼出自己在具体实践中的动手操作能力。逐渐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实训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术,还可以培养出学生在未来社会和工作中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责任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行业,进而更了解自己的专业在实际中的技术应用。在学生未来的就业方面分析,也应该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建设中的关键建设意义所在。基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建设的重要意义,学校应当投入强大的师资力量,同时在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专业程度上也要做到严格把关,提高实训室建设的整体教学质量和良好的专业教学形象。以此创建优良的办学环境,通过其自身的建设优异性吸引更多学生的选择,在具体的专业技术展现上起到扩大生源的校方意义和作用。建设实训室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意义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增进专业整体共同性,推动教学改革更进一步的发展,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保证建筑工程技术在具体专业实训中的效果。在满足相关教学指标的规定下,进行整体规划的初步制订实现其工作的综合性作用意义。同时还需要与企业有相互之间的良好合作,通过相关专业技术应用的企业最新发展动态,了解企业与技术人才的方向性需求在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进行学习计划的教学制订及确定学生具体的专业培养方向。让学生在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能够根据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和综合性行业社会见解,掌握实现自身价值的主动权。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建立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为学生提供极佳的学习环境和强而有力的实习实训保障,学生可以按照建筑工程中的操作规范,在各岗位上完成轮岗实训,通过具体的实训内容让学生拥有学生和员工层面上的双层身份体验,促进学生提前在校园之中就能够感受到企业中的文化,使得个人在走向具体工作岗位之后,马上适应自身的岗位角色。基于平时专业知识的掌握,动手能力的实践培养,实训过程中养成的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良知在实际工作中都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职业力量,实现自身的专业技术应用。通过实训室的建立,让学生能够在上岗之前尽量多的接触到日后未来的实际工作内容,对学生在就业方面也具有着良好的积极意义。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建设的方向措施

想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和其自身在社会工作中的被需要性,学校需要做的就是在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加以创新改革。建立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产教融合教育机制,根据校方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具体特性,成立相关的指导委员会组织。其主要的实质性工作内容就是对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进行具体的指导工作,其组织的核心成员也必须要具有绝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因此其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就应由具体的政府相关职能负责人、建筑方面的专业领导者和行业标尖企业和核心骨干教师,来共同组成组织中的具体人员架构。以实现专业建设目标为最终结果,定期开展相关的专业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利用委员会组织的专业程度对其专业在整体发展上进行方向规划,制订全面的培养计划,在完善建设管理制度的同时,创新改革教学方案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对整体的教育质量进行科学合理化的指导评估。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改革,构建“以岗为主,以岗定课”的课程结构。对课程进行总体性整合,根据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等综合性因素“融赛、融证入课”。实现“四三二”人才培养模式,“四”即课岗证赛四方面融合、“三”即指教学中的三为一体、最后“二”就是职业职能素质双达标。以此人才培养模式来促成课程内容、教学安排、技能比赛和职业考证在具体内容上的相互一致。

4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建设中的师资打造

教师对提高学生专业技术上的学习成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校方在师资队伍方面的建设,就必须要以整体的团队建设和教学改革为重点目标。选择具有高级专业性的教师带头,使整个团队共同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创新,从而实现行业整体的持续性发展。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可以依据新出台的激励性政策,聘请拥有高学历水准和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加入到教学队伍当中,可以为整体的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对于人才培养的方案修订论证和具体的教科研活动,每年按照具体要求定期开展,并向学生开办专业讲座和学术研讨,通过具体实践、外界学习交流和企业专业技术讲座,提升教学队伍的整体教学能力。针对于师资队伍的集体培训,也应在满足形式多元化的同时加强实践性。着眼于师德加强和知识结构的更新建设,以中青年阶段的骨干教师为重点目标,提升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教师的业务知识储备和学习上的自觉性,以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在教研工作中的勇敢探究与创新。鼓励教师在技术攻关、科研开发与技术服务等具体工作上与企业沟通合作的产业能力意识,积极承担其专业在各项社会技能中的培训作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在服务社会方面的能力水平提升。

5通过专业技术提高就业质量

作为学生和学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所学专业在未来用人单位中的就业率情况。因此,就要求学校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建立起新的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将毕业生的具体就业率问题、整体就业质量及社会企业的满意度等问题,通过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衡量分析,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反馈及时调整校方在课程方案中的明确调整方向。校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于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全面性的就业指导,坚持做到四年间不间断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方向指导,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选择专业中的实际现状,以此作为基础,客观的了解自己在社会和市场具体环境中,还需要达到怎样的职业目标发展方向。对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校方应积极开展对其具有时期针对性的就业类指导讲座,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对于实际就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对即将毕业的学生,邀请知名企业家和成果卓越的实际就业校友,为大二、大三学生在就业经验交流上提供良好的沟通机会。让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们,能够清楚认识到自己对于就业问题,存在的误区认知。同时,校方也应该大力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的运用实现更多可能性的就业机会。组织大三、大四的学生集体听有关于考验方面的技术应用动员讲座,让学生对于考研有初步的了解。利用考研这一重要手段,实现学生在就业率上的提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技术特点,正确对自己进行定位并做合理性的就业选择。

第3篇: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认知范文

关键词:虚拟仿真;高职教育;建筑工程;实训教学

我国正处于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阶段,传统建筑业也在进行自我革新,朝着工业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发展,衍生出工业装配式技术、BIM信息模型技术等。高职教育也在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就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提出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2017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新阶段,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需适应时代的变迁与行业的发展。对此,本文将结合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建设中的虚拟仿真实训体系探讨这项技术在建筑工程专业中的应用。

一、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工程专业实训体系中的应用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的困境简单来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基于施工员岗位的“懂建筑、精施工、会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训体系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都普遍存在困难。校内实训基地受限于场地和经费,难以重现建筑过程中各项技术,即使一些条件较好、投入较多的学校,建设的一些实训项目也是以展示观摩为主,动手实践部分较少;采购的设备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全部学生的操作需求;一些操作难以反复,不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在校外实习基地方面,由于建筑项目周期长并且具有一次性特征,工程进度难以和课程学习相匹配。此外,考虑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和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企业难以多次接待学生短期的参观学习。基于以上困境,不少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更像是简配版本科土木工程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工学结合不紧密,学生难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中去。

(二)虚拟现实技术的分类基于以上因素考虑,有必要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专业的实训体系建设。虚拟仿真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桌面虚拟仿真系统利用平面显示器呈现立体的虚拟环境,通常将施工二维平面图纸转换为三维模型,学生可通过鼠标等设备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可以在环境中进行观察,将抽象的平面概念具象化,也可模拟某项施工技术过程,将书本枯燥生涩的理论知识转换为更容易接受的立体影像。这项技术成本较低,目前也使用得较为广泛。2.全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使用头盔、机械手柄、身体动作追踪等仪器设备将使用者完全沉浸在虚拟的三维环境中,使用者可以精确的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视觉、听觉、触觉与实际环境完全隔离,完全置身于虚拟环境中,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操作、体验。这项技术成本较高,很多高职院校虽有投资,但数量有限。3.分布式虚拟系统通过互联网构建一个多用户的虚拟环境平台,采用统一的结构、标准、协议和数据库将不同时间空间的虚拟终端整合,多名用户之间可以自由交互协同工作。这项技术目前在国外使用较多。

(三)构建三阶段虚实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识读工程施工图纸、查阅相关图集、测量放线的基础技能,参与工程施工、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及专项施工方案、工程预决算的核心能力以及BIM技术相关的拓展能力。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施工员、资料员典型的工作任务、职业标准为依据,构建三阶段虚实结合的实训体系。校内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训体系:实训项目较为容易实现的,一般以实体操作为主,例如钢筋加工、绑扎钢筋、全站仪测量等;实训项目周期长,不易反复操作的,以虚拟仿真技术为主,如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专业岗位仿真训练平台。同时,还配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沙盘实训项目,大型施工现场布置实体模型。虚拟仿真技术填补了核心课程实训的空白,完善了校内实训体系。校外构建三阶段的实习体系。第一阶段认岗。该阶段主要在基础技能的第一学年,学生通过工程制图,建筑结构等课程的学习后,进入一线施工现场,与已学知识进行匹配,对专业和岗位进行感性认知活动。第二阶段跟岗。学生在第二学年学习了核心课程后,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两周的跟岗实习,在工程施工现场对已学习的核心技能进行验证和反思。第三阶段顶岗。学生在完成学校的所有学习、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真正进入一线,成为一名工作者,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学生到专业从业人员的过渡。三阶段的实习可以将校内不同阶段虚实结合的专项实训项目整合起来,体会各工序之间的联系,将不同课程融会贯通,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运用。

二、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现有教学方法与学生不匹配随着高考招生制度的不断改革,高职生源不断多样化,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理论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传统的课堂教学,即便配合了多媒体资源、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使用,也很难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方法本质上还是以教师的灌输为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知识还是被填到大脑中去,一旦填鸭的过程中出现了不理解、听不懂的环节,后面的学习全部崩塌。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涯很少出现学习的高光时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否定态度,从内心排斥学习,畏难情绪严重,自信心不足。因此,不少学生在社团活动时候大放异彩,在上课学习时,大脑就停止思考。

(二)虚拟仿真技术下的情境化教学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知识信息的加工主体。由建构理论衍生出的情境化教学、探究性学习、问题导向等教学方法能够不断挑战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架构和经验,从而在交互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而教师是建构过程的引路人。虚拟仿真技术下的三维立体虚拟环境,具有沉浸性和交互性特征,学生置身其中,有很强的临场感,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同时,三维具象化的事物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以建筑施工组织中的施工现场布置为例,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引用工程案例将场布中涉及的规范进行罗列。由于施工现场涉及多种对象,罗列的规范很多,注意事项琐碎,学生的上课效果较差,难以完成课程目标。在引入了桌面虚拟仿真技术的三维场布软件后,场布理论课程就转变为场布实训项目。项目源自真实施工案例,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依据施工工程所处城市位置、周围道路环境,考虑风向和天气因素,借助软件中已有的各种施工现场的模型(如在建建筑、围挡、道路、临时设施、工程车辆、大型机械等),对施工现场进行搭建和布置。搭建施工现场的过程就是学习施工现场规范的过程,同时,在搭建的过程中,学生对规范的理解运用各不相同。虚拟环境允许学生按个人理解对学习对象进行操作,观察不同操作下不同的结果,来验证自己对知识信息的接收加工是否正确,这是一个主动学习和修正过程。虚拟仿真技术下的情境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与主动性,提升了学习效果。

(三)虚拟仿真竞赛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高职建筑专业竞赛总体主要集中在建筑工程识图、CAD软件类等,如省级和国家级的技能大赛就有此类赛项。此外,还有一些工程测量和建筑模型类的比赛。而针对专业核心技能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类较为少见。虚拟仿真技术的出现,降低了这类竞赛的举办难度,只需电脑和网络便可开展。如某BIM施工项目管理应用技能大赛,包含施工组织设计、三维建模及建筑工程项目策划等。以赛促教的同时也为专业营造出浓厚的学习竞争氛围,走出去多比赛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虚拟仿真技术的困境和发展

(一)虚拟仿真实训室投入成本过高虚拟仿真实训室虽然能够支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不少实训项目,但是建设成本很高。以一款全景沉浸式虚拟仿真系统为例,虽然该设备可以模拟仿真全站仪测量各种不同地形,但建设投入达两百万。同时,随着建筑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发展,虚拟仿真实训项目也面临软硬件的升级改造,后期的运行维护也需要学校持续的投入。

(二)虚拟仿真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影响虚拟仿真技术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抽象的符号具象化,建筑工程专业同样要求学生具有将二维图纸转换为三维立体建筑物实体的能力。由于高职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所以虚拟仿真技术有助于学生的学习,降低学习如建筑构造等课程的难度。但是如果过分依赖虚拟仿真,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反而得不到锻炼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合理使用虚拟仿真这个工具,教学时需要安排学生进行空间转换的思考过程。

(三)虚拟仿真对注意力的影响虚拟技术打造的虚拟环境通过视觉、听觉、体感向学生传递图形、文字、声音等信息。打造沉浸式体验学习的同时也传递了大量丰富的信息,学生会对情境中某些信息产生更强的临场感,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而对其他信息的注意力减少,无法实现学习的目的。例如,安全生产课程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体验了高空坠落、脚手架坍塌等情境,模拟情境很真实,但学生体验到的是坠楼的刺激,反而忽视了安全的意识、课程的目的。所以,在虚拟仿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同时合理设计虚拟仿真学习的脚本和内容。

(四)多用户虚拟仿真环境“ActiveWorld”平台是国外广泛使用的一款多用户虚拟环境。多名不同地点学习者可以在同一个虚拟环境中自由交互、协同工作。目前,国内使用的虚拟仿真项目多为单人、单项。学习者只能与计算机虚拟的环境交互,实训的内容也是较为单一的观察性学习或是操作性学习。虚拟仿真技术应朝着多用户平台发展,虚拟的环境更综合、更完整,学习者彼此之间以虚拟身份共同探索、观察、讨论和分析,开展更富有效果的合作式学习,特别适合远程教学。同时,参与学习的各方可以共同建设虚拟环境,做到共建共享,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第4篇: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认知范文

关键词:工程造价;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策略

工程造价专业是土建专业中分离出来的综合性、交叉型学科,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工程造价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既需要与行业的发展同步,更要考虑其区域性、政策性的特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建筑工程造价包括成本、利润、税金等内容,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价值高、影响因素多等功能性质和特点,带来了工程造价学科的组合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给教学增添了难度,增加了高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

1工程造价专业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工程造价是建筑工程技术类和经济管理专业类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举足轻重的科目,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实践功能,旨在为社会培养具备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技术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学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教学中存在着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合理、课程设计脱离实际等问题,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需要实施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问题表现在:教学方法单一,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较差;课程设置的培养方向单一,没有结合市场、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受限制;课程缺乏整体性,没有加强与实践课程的同步,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等等。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

2.1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针对工程造价的专业性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一定的实践教学体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进行认知学习。教师应经常带来学生去施工现场熟悉、参观和学习,让学生了解建筑工地的作业环境和工作的基本流程,同时,可在建筑施工现场或学校的实训基地做一些制图和识图的练习。接下来应进行单项技术的应用锻炼,在学习过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的计量和计价等专业内容后,应针对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和贯通能力,学生可以在学校的工程造价实训室里加强学习和训练,自行掌握造价编制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要点和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做好单项技术训练。下一步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了,可以借鉴建筑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作为项目内容,开展工程招标、工程造价等应用软件的岗位实践培训,让学生熟悉和了解工作内容,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水平。最后,学校应和建筑企业联系,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可以在实习基地或协商企业里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其使用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性,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工作岗位,了解工作状态。通过这几个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由于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不同,学生对这种实践过程很感兴趣,会积极的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训练,并且自觉地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既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学习,也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2.2更新教材,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原有的工程造价教材都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没有联系就业岗位的需要,课程设置中实践操作内容少,应首先选择和教学大纲相符、学生层次相应的教材,能够反映出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的优秀教学材料,根本上改变教学的先进性。同时,应采用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的原则组织教学课程,加强建筑结构方向的强化教学,针对图纸绘画、立体建筑构造分析等重点要求学生认识和掌握,使学生能够辨别施工图、了解构件的设计、受力等知识,完善教学知识点的衔接,安排好专业课中先导课程、后续课程的妥善安排,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3努力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经营能力。优秀的教师队伍能够影响学校的校风,引领学校的发展方向。教师的正确指引,能够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捷径,看到差距和不足,找准改进和提高的方向。当前,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学校应创造条件让教师更深层的走出课堂,形成和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如参加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参与合作办学、为企业的技师、管理人员授课等形式,让教师深入建筑工地、生产一线,养成足够的实践经验,从而能够游刃有余地教育学生,指导学生的各项实践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3结语

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应以人才培养为宗旨,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从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师资队伍,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水平,为建筑行业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杨圣山 单位: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第5篇: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认知范文

在国内,有51.3%的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本科毕业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其余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且各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重庆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工程管理专业办学时间较长,且工科实力较强的9所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统计,其中相关专业课程学时的平均比重为51.54%;同时,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四大平台课程的平均学时比例为:6.6∶6.1∶3.1∶1。通过对国内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以下特点:

(1)与国外相比,国内相关专业课程的比重较低,也就是通识性课程(比如:外语、数学、体育等)的比重较高,体现出“厚基础、窄口径”的特点。

(2)与国外相比,平台课程中的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比重低,注重工程技术课程与管理课程之间的平衡。

(3)核心课程不明确,相关专业课程比较分散,缺乏具体的特色。

(4)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的教学和培养。国内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学时比重一般在20%以内,而国外超过了35%。上述四种现象,在工科实力比较薄弱的财经、师范类院校内的情况更加突出,有的院校专业课程比重不足20%。当前,由于工程管理是就业热门专业,很多院校盲目跟进,然而其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具备,在课程设置时往往很被动。根据2014年对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情况进行调研,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读研率、工资水平和工作胜任能力五个指标均低于土木工程专业。因此,优化现有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势在必行。

2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与知识的关联性分析

根据哈佛管理学者罗伯特•卡茨(RobertL.Katz)对有效管理者的能力判断,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人才应当具备三种技能,即技术性技能、人际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且三种技能存在递进关系,与管理层级的高低正相关。同时,研究表明,作为职业工作人员,随着工龄的增长以及职业发展阶段的变化,其学习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技术性技能更加重要。工程管理的技术性技能则指在工程管理中如何“处事”。也就是对工程管理中的某项活动、任务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专业工具和条例、规章、政策的熟练应用;尤其是在具体的、特定的活动和任务下对工程管理方法、流程、程序或者技巧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职业工作人员具有三种职业发展通道,即“纵向发展”“横向发展”“综合发展”。随着企业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导致个人在职场中纵向发展空间受限。同时,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个人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比较弱,横向发展的通道发展缺乏比较优势。因此,走综合发展的通道,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职场发展中更为理想的选择。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类知识,而且还需要掌握工程管理、经济、会计、法律等相关知识,为后续职业的综合发展打好基础。

3以职业发展为基础的课程设置的特点

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应回归大众教育的特性。学校和学生都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在课程设置上要与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工作岗位素质、能力和知识需求,按照“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高质量”的思路,以应用型、实战型教育为主,围绕工程管理对象本身,突出解决工程管理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素质。首先,学习工程技术、施工原理,熟悉施工现场环境与管理范围、内容与目标,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在一线岗位上的生存技能。其次,学习工程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注重培训学习的分析、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所学知识在工程技术工作中能融合运用和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评价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形成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具备从管理岗位向领导岗位转变的能力。只有这样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建筑领域需要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4课程设置优化措施及建议

(1)在设置和调整课程时,应重点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就业方向和岗位工作进行重新梳理,侧重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的工程技术应用部门的从业人员,重点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具有发现、解决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安全问题的能力,体现出所学的有限知识的实用性。

(2)在学分、学时分配上应突出工程技术课程,兼顾管理、经济课程,适当加入工程法规课程,尤其是财经类、师范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适当控制工程力学、工程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比重。突出工程地质、工程材料、施工技术、工程质量、工程造价等运用性、实战性课程分量。工程管理面向的专业领域要从房屋建筑专业向市政工程、道路工程、隧道工程等方向多元扩散。

(3)要针对国内建筑领域内,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招标师、咨询工程师(投资)、造价师、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知识、能力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调整具体知识输出结构和内容,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和实操锻炼,具备工程项目所需“五大员”的上岗能力,为个人职业转向专业注册类人才发展打好基础。

(4)要在工程技术课程的授课中,融入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在管理、经济和法律平台课程中结合工程技术的专业背景。平时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复合性、交叉性思维模式和能力。

(5)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应更多地思考在工程管理中会面临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精心选择优秀案例,将工程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教室内、课堂上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以工程项目管理者角色的身份对案例进行分析,在情景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发挥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5结语

第6篇: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认知范文

一、以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的重要动力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来中职建筑专业教学的实践经验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来自于建筑专业知识,更多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引领学生开展中职建筑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关注到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引入科学而合理的教学方法。通过赋予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性体验,从而增强他们对建筑专业知识的求知欲与探究欲,进而强有力地激发他们对建筑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如,教师引领学生就“混凝土浇筑”相关知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脱离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我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自身所处的教室建筑物为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混凝土施工工艺”,让学生思考如何选择材料、列出一些常用的施工工艺、分析不同施工工艺的优点与缺点,并猜测教室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何种施工工艺……由此让学生在非常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求知欲与探究欲,从而激发他们对“混凝土浇筑”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的目的。

二、引领学生完成自制模型任务驱动学习效果

中职建筑专业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建筑结构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立体性,而且构建层次相对于其专业知识来说较为复杂,如果教师引领学生在教学中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模式,引领学生仅仅通过文字理解与图片观察对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往往很难促使学生构建有益于增强学生知识理解的立体思维、空间思维与抽象思维。因而,积极引入一些模型,可以非常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达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目的,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例如,我曾经组织学生开展任务教学活动,赋予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某些模型制作任务,引领他们自主选择什么样的硬纸板、选择什么类型的铁丝、软木条、木头针等材料,引导他们如何使用美工刀、卷尺、钢尺等基本工具,让他们感受建筑模型制作中的一些基本形体,体验建筑物体中的“梁”“柱”“承重面”等等,从而有效增强他们的空间结构感知能力,增强他们对施工技术的深刻体验,加强他们对建筑中的强度、稳定性等诸多要素的深入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建筑专业知识素养。

三、以任务训练为驱动巩固教学成果

中职建筑专业的实训对于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培育他们熟练而扎实的专业操作技能。例如,引领学生就某一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现实调查研究,可以赋予他们对工程图纸进行设计,对施工工艺、工程构件进行选择,然而与真实的工程项目进行比对,让学生感知自身的知识认知差距,从而促使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复习,促进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深化巩固。又如,可以引导学生就正在进行的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实地参观,让学生真实了解“工程造价”“工程质量管理”“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建筑应力计算”“建筑工程验收”“混凝土制取”等诸多知识点,从而促使他们进一步巩固建筑专业知识,同时促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多年来中职建筑专业任务驱动教学实践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方式方法有助于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性,提升学生对建筑专业知识的求知欲与探究欲,有助于加强学生建筑专业知识的理解深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同时对于培育学生良好的建筑专业职业道德素养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认知范文

关键词:地基与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实训;实验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全面展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营造全社会关注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以“发展职业教育,成就出彩人生”为主题,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发展新方向。

高职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鲜明的特点就是一种就业教育,而《地基与基础》是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必修专业课,本课程涵盖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基础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等多门学科,内容广泛,综合性强,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因此加强实验与课程的整合。

一、教学目标

准确掌握土的力学性质指标等基本概念及换算关系,熟悉地基和基础处理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既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又具有团队精神。使学生具有应用简单的土力学计算原理进行一般建筑的地基与基础设计,质量验收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系统工程的方法,善于组织团队,共同完成技术问题,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二、现状分析

目前,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结合《地基与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对于纯理论知识接收能力不强,复杂的公式推导接收较困难,直接造成了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减少,教学收效不明显;二是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相冲突,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满足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本课程增加了教学内容,扩展了限定的专业;三是教学方式相对单一,80%的教学任务都是在课堂上以理论的形式完成的,实践和实验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少,直接影响学生对土力学的基本理论的认知;四是缺少创新教学,多数教师还是以传统课堂授课方式为主,缺少对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极大的限制了近些年来一些新兴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三、《地基与基础》实验课程简述

《地基与基础》这门课程主要包含了以下四个室内实验,即:实验一:土的基本物理指标测定;实验二:砂粒级配曲线试验;实验三:土的压缩(固结)试验;实验四:直接剪切试验。以上四个实验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只能以演示教学的形式来完成,而学生没有直接参与到试验中,因此,教学与实践缺少联系环节,从而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缺少对基本实验的操作能力,导致了学校实验室设备利用率降低。

四、加强课程核心内容与实验、实训相结合

考虑到部分高职学生基础较弱,但其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理论基础课程部分的讲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分组进行实验教学,从而使学生在《地基与基础》这门课程的开始部分就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接下来的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部分教学内容上由于理论性较强,因此,可结合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从而降低枯燥的基本理论。在基础工程部分,学生往往缺少对该部分结构的认识和了解,针对此部分内容的教学,如果把纯理论的教学课堂搬到施工现场,或者是把施工现场通过信息化技术转移到课堂上,这样,就可以解决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也增加他们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方法信息化

教学方法是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奠定重要要素,科学有效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1)案例教学是本课程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随着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工程案例随时都可以融入我们的教学课堂,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增加案例教学的与时性。(2)现场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大部分院校仅能通过有限的认识实习完成现场教学,而各个课程的开课时间又不尽相同,往往导致认识实习与课程教学脱钩,不能够完全达到现场教学的教学目的,但随着办学条件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院校开始建设施工现场教学基地,这样就可以通过校内的半成品现场,来完成教学课堂内容,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知识的认知。(3)任务驱动法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要完成的项目可以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相关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他们对关的力学性质指标的认识和理解,增加他们在今后工作中的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第8篇: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认知范文

摘 要: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教育是中职建筑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为了培养建筑施工专业人才。文章对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的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促进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中职教学;建筑施工专业;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55-01

随着教育体制和理念不断完善,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同时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施工课程是建筑类专业的重要课程,是实践型学科,其内容主要涉及建筑施工的相关领域,包括施工技术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施工材料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学校对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目标:学生不仅要加强建筑施工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加强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将建筑施工理论知识应用到施工过程中,实现现代化施工管理,提高建筑施工效率和施工水平。本文探讨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策略。

一、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

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传统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逐渐被淘汰,各种管理理念也逐渐更新。因此,建筑施工专业教学也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注重专业化教育。当前,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理念有时比较陈旧。在当前的建筑施工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有时还比较陈旧。教师授课时以传授建筑施工专业知识为主,主要是照本宣科式地讲解一些常规的建筑施工技术,不重视与实践相结合,也不重视与学生互动,导致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对建筑施工专业课程失去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有时比较单一。在建筑施工专业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很多建筑施工专业课只是机械地对大纲中的教材进行讲解,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罗列出来让学生进行记忆,不重视灵活运用,也不重视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导致建筑施工专业课十分乏味。

(3)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很多中职生选择了建筑施工专业,认为建筑施工行业有很好的前途。但是,部分中职生自身基础比较差,对很多知识理解能力不高,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的建筑专业知识难以掌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二、提高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教学质量的方法

建筑施工专业教育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职业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的不断变化,建筑施工专业教学也要积极创新,尽快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建筑施工中的相关技术及原理,提高学生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要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关注中职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给中职生传授更多有用的学习技巧,给他们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使得他们可以学会自主学习。在建筑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当前建筑行业的就业形势、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灵活地进行教学,使得建筑施工专业教育能够符合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加强多媒体教学。建筑施工是实践型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教学模式进行适当改进。当前是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多媒体技术、新媒体平台的应用,对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教学有重要作用。建筑施工专业教学包括建筑施工技术、施工质量管理、施工竣工验收管理等多方面内容,涵盖整个建筑施工过程。在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强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比如,在施工技术教学过程中,一些新型的施工技术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及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讲解。教师可以将建筑项目展示在幻灯片中,结合相应的绘图软件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比如,讲解施工过程中的结构方案设计时,可以通过三维立体技术将建筑结构模型展示出来,让学生对建筑整体结构及结构细节设计有更好的了解。

(3)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在建筑施工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因为自己的基础比较薄弱而丧失学习信心。有的中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太合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认知存在偏差,很容易出现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被动学习的现象。因此,在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准确全面的评价,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在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评价的时候,教师要以综合考核为主,着重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考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结合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对建筑施工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教学必须结合时代特征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应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张二雄(1983-),男,陕西神木人,二级教师,从事建筑材料类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珊珊.中职建筑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09).

[2]李珍.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策略探索[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1).

第9篇: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认知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岗位分析;能力分析与分解;创新培养模式;工程能力

作者简介:初明祥(1963-),男,山东诸城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山东泰安271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创新基金资助项目(CXJ20110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14-02

21世纪,我国土木建筑业得到迅速发展,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建筑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表现得非常急切,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期望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除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外,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土木工程施工企业项目部的各种技术管理工作岗位,使企业能快速适应我国土木建筑业的发展需要。为此,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主动服务于土木建筑业发展的需要,自2004年起对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实践,确立了面向土木建筑业企业施工和管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了“素质高、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创业能力强、团队意识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定位,建立了注重岗位针对性、以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导向、以专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专业教育与行业岗位、行业执业资格相结合、技能训练与工程能力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岗位分析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通用类专业,其面向房屋建筑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方向。我国各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其建立的背景各不相同,在大土木专业背景下设置的专业方向各有特点,但长期以来无论是应用型教育还是学术型教育,普遍采用的都是通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发现:不同院校及不同层次的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生,除专业理论深度存在一定差别外,都存在着实践能力不足、单项技术能力熟练程度不够、代表土木建筑业新技术趋势的技术掌握有限、对与国际土木建筑业接轨的知识不了解等诸多问题。

同时调查还发现,我国目前土木工程行业从业人员已达8000多万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仅占5%左右,而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3%左右,其中设计与施工方面的从业技术人员大部分为专科及其以下层次的院校毕业生。由于行业技术人员自身对土木建筑行业知识层面的认知程度、职业素质及业务能力缺乏,从而制约了土木工程行业的技术发展,行业急需大批层次较高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根据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和岗位设置的要求,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确定主要面向的岗位(群)如下:

(1)土木工程设计人员:负责土木工程方面设计和设备选型工作。

(2)工程技术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项目内业管理,编制施工技术方案、现场技术交底、质量管理等工作。

(3)工程施工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现场生产、人员、材料及设备的调配与安排工作与施工测量工作。

(4)工程造价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项目的工程量计算、预决算工作。

(5)项目经理:负责土木工程项目的资金、人员、材料调配,负责对工程项目实施全面管理。

二、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力分析

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专业人才的需求表明:现代土木建筑业企业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能够将工程图纸转化为工程实体的技术实施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另一方面还需要较多能适应不同岗位、土木建筑市场需要的且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及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工程管理型高级技术人才。

1.目标能力分析

为实现培养目标,达到现代土木建筑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1)具有较高的个人能力素质。包括:较强的口头、书面交流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准确的市场分析以及灵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熟悉财务、金融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合同、规范标准的理解能力。

(2)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如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手段及能进行运用的能力,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管理的能力等。

(3)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如一般土木建筑工程的设计能力,工程量计算与预决算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施工一线生产、人员、材料的调配能力及设备造型、布置、使用能力等。

(4)具有依靠科技进步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及新设备的能力。即应善于学习,了解建筑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具有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加以运用、推广的能力。

2.目标能力分解

为培养学生达到上述四项基本能力,一方面设置相应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另一方面设置实践性教学,通过提高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来实现。

(1)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协调能力、合同及法规、法律知识及交流能力等。

(2)制图识图能力:能够绘制、识读各类土木建筑施工图。

(3)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编制简单程序,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及软件应用,并能用计算机进行绘图。

(4)外文资料的借鉴能力:在能够听、写、读英语的基础上,达到阅读、翻译英文资料的能力。

(5)管理能力:包括建筑工程预算能力、工程项目承包能力、施工现场管理能力。

(6)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进行土木建筑工程设计、设备选择与设计、材料选取的能力以及编写技术文件、资料的能力。

(7)施工组织能力:在施工现场能够组织调配各有关人员、设备、材料进行建筑产品施工的能力。

三、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由于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各专业能力的培养又由相应的课程来完成。因此,在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时反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

(1)根据社会需求,突出土木工程的职业性、行业性特点,合理确定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及业务范围,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为房屋建筑工程,主要面向施工项目部的岗位(群)以及附属专业方向岩土与道路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人员,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

(2)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本专业毕业生从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在广泛征求现场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首先分析毕业生从事业务范围内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各项能力、整理出毕业生能力结构表,再根据能力结构和再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继而再依据企业对毕业生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综合确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3)依据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建立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和岗位针对性又有较广泛的岗位适应性、既有毕业就能顶岗的主方向又有较宽的知识面、可满足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的多个辅助方面的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理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构建。在职业能力方面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在考虑理论课程体系时,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构建。在构建过程中强调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但又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完成专业知识传授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任务;强调按实验技能训练、操作技能训练、岗位单项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技能训练各自的特点来组织实践教学;强调技能训练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考核、技术等级鉴定相结合;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围绕培养目标,采取各种改革措施,确保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特色和教学质量。

1)采用先进科学教学的方法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

2)编写与新教学体系配套的理论课教材、实践课教材,制订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完善配套的教学资料。

3)建立和完善与新教学体系配套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以及配套的教学、考核机制;实行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技能资格证书等多证制的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实践的能力。

4)建设满足教学、专业建设需要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如努力改善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环节教育能力,并从企业引进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等。

5)校企联合、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通过岗位生产实践和科技服务培养专业人才。

6)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7)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与新教学体系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确保教育质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在组织实施时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四个模块进行。一是培养个人能力综合素质模块,包括人文社会、法律知识、职业道德、身体素质等知识的基本能力方面模块。二是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强调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能力及相关领域活动能力、外语资料借鉴能力、制图、识图能力等。三是技术能力模块,突出工程设计能力、施工能力等。四是管理技能模块,突出管理、财会、金融、招投标决策、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严格按人才培养设计方案进行实践。

四、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能力及社会评价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7年来,由于能够与国际、现代土木的技术要求相适应,注重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主要表现为:模式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模式对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自学能力培养、人格品质的塑造、实践能力的提高及个性发展五个方面有较好的效果;理论教学既注重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讲授,又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理论的能力,学生实际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实践性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毕业生获得了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合格证书、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考试初级证书、工程测量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建筑CAD资格证书、项目管理师资格证书等;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已毕业四届学生,已普遍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学生就业率连续在95%以上。

五、建议与结论

通过几年对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实践,我们深深认识到:培养适应新技术与施工设备、满足现代土木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其培养方案及模式必须立足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创新实践中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创新理论教学体系。在构建创新理论教学体系时,应依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优化组合,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二是创新实践性教学体系。在构建创新实践性教学体系时,应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对实践性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各类实习及设计的教学体系等。

三是创新课程模式。在构建课程模式时可将课程分为“综合素质课”、“基础理论课”、“技术能力课”等,使课程体系有利于完成培养目标。

四是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相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技术推广应用”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课堂―现场―课堂―实践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让教学充满活力。

五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建立合适的政、产、学、研、用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综合能力提高,为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小理,姜超,等.“一线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8).

[2]钱国英,马建荣,林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教学组织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