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核心思想范文

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核心思想

第1篇:传统文化核心思想范文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是“仁”。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儒家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儒家文化在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只是一家学说,到汉代汉武帝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演变为中国正统思想,也就是儒家文化在古代是官方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主体。但传统文化的外沿更广,包含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所有文化,有的融入了儒家被儒家吸收,有的形成独立体系,如道家文化。所以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传统文化核心思想范文

有一些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代表作品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广告依仗它们的影响,借用它们的某些人物、情节、语言,容易引发受众的兴趣和共鸣,取得爱屋及乌的效果。如今,越来越多的广告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以此增强广告的表现力。比如,汇仁肾宝的两则广告,利用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汇仁肾宝的广告主题是“仁者爱人”,标题是“喝汇仁肾宝,精血旺,元气足,生活好”。众所周知,“仁者爱人”是我国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被汇仁肾宝所借鉴,传达了设计者关爱人生的思想,所形成的强大号召力不言自明。

2化用传统文化作为广告创意与表现的特定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是广告文化元素的重要资源,可供开发、利用、依仗的东西很多。广告根据自己的产品特点和品牌个性,将创意表现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着力渲染传统文明与现代产品的内在联系,力图使之具有相应的文化底蕴,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少经典的古语诗词,可以被现代广告设计所积极采纳。比如文君酒的广告设计语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话出自《诗经•关雎》,将文君酒比喻成男子一心追求的美丽少女,意味深远,令人流连。再比如红豆衬衣的广告设计语是“此物最相思”,此句出自王维诗《相思》,以其中的诗句作广告亦是顺理成章,情意俱在的。鱼牌挂锁广告借用李白《蜀道难》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名句,只用了上半句,隐去了下半句,而广告的本意正在下半句,意在言外,挂锁的质量不言自明。事实证明,广告根据产品或品牌的特性巧妙地借用古典诗词,不仅易记易传,具有亲和力,而且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丰富广告的文化意蕴。

3借用传统文化模式丰富广告的文化心理背景

第3篇:传统文化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医学人才;身心健康;传统文化教育

近年来,五年制高职教育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五年制办学过程中,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比较而言,德育工作相对滞后。而医学生的职业特点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这就要求他们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人之心。

一、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特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着“以个人为中心”,严重缺失“心中有他人”的仁爱意识,大部分学生养尊处优,学会了坦然索取,而不去关心他人、体贴他人,严重形成了“得到”理所当然,“付出”岂有此理的心理倾向,学生的“精神家园”日渐封闭,有的甚至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寻找自我,怯于、难于融入社会,真正意义上的仁爱意识更是难以说起。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知而不行。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对规章制度记得很牢,考试不成问题,但是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落实到平时行动中去;有些学生帮助别人只是以获取奖励为目的,未能真正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和意义;有些学生在学校是好学生,尊敬老师,善待同学,而在家里却不尊重长辈,不关爱兄弟姐妹;有些学生“严以律人,宽以待己”。这些现象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形成虚伪和懒散等不良品德的主要原因。

二是缺乏博爱精神。学生做事缺乏责任心,关心自己多,关心他人和社会少,对集体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热情,愿意关爱自己喜欢的熟人,不太愿意帮助陌生人,认同弱势群体需要同情和帮助,但却很难实际去帮助别人,同时也意识不到父母长辈、老师邻居等也需要关心和帮助。

三是施爱方式单调,不善于帮助别人。助人方式的单调导致他们施爱快乐体验单调贫乏,大多数人是当别人在物质上有困难时去给予帮助,而没有认识到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中的帮助、精神上或行为上的相互鼓励都是关爱的方式。

职业学生的以上这些特点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等多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方法,其中也有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思想、活动的教育,但基本都停留在育人的某一阶段的某些单项活动,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育人机制,也没有系统地将儒学中的精华提炼升华。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等特点。而儒学文化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儒家学说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在儒家学说中“仁”和“爱”并用,形成了仁爱思想体系。关于儒学文化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有些研究甚至比较深入,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我们发现,现阶段的儒学文化教育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多是针对本科院校及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学生,没有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研究;二是没有构建有效的教育操作模式,没有将儒学文化教育与创建和谐校园相结合,也就是缺乏整体观。五年制高职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而言有着特殊性,如入学年龄小、心理和生理发育快、心理发育落后与生理发育、青春期表现突出、学习内在动力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弱、缺乏自信或是自信心过度膨胀、对社会不良现象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等特点。如何对于五年制高职这一特殊时期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他们的“仁爱”意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对五年制高职医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意义

(1)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儒学文化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及合理成分,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崇高亲情;“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不屈不挠精神;“仁者爱人”的高尚品德;“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功业抱负;“神农尝百草”的献身精神等与中医药的“济世救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有机融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五年制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为培养“仁爱” 医学生提供理论依据。

(2)提高医学生素养。学生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受益者,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因而加强学生的儒学思想教育和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善良心、同情心和感恩心,引导学生把仁爱之心付诸于实际生活中,养成健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改变目前五年制高职学校中德育工作相对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3)建设和谐社会。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廖世承认为,品行是品德和品格,是人在与外界发生作用时,稳定地支配着人的行为和态度的那种内在精神。对医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学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好品质,培养积极的高尚情感,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人道主义精神,从而为人民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之,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是我国在悠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作为现代的医学院校是继承、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仁爱”医学生,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军.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与教育管理方法[J].黑龙江

教育学院学报,2011(18).

[2]沈晴.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J].教育探索,

2008(2).

[3]黎小冰.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改革[J].牡丹江师

范学院学报,2010(6)

第4篇:传统文化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觉悟;“力量型”科学;和谐;中国现代科学体系

一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的理论溯源及其界限

今天我们提到科学,一般指的是近代西方科学,它起源于希腊的理性科学,重视数学的运用与实验的检测,因而也称为数理实验科学。[1]西方近代科学既有对希腊理性科学的继承,同时受西方近代文化观念的影响,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偏离了希腊理性科学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正如吴国盛先生所言,“近代科学不仅是希腊理性精神的正宗传人和光大者,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奠基者,科学还以其‘效用’服务于意欲‘控制’的人类权力意志。这是近代科学的一个崭新的维度:力量化、控制化、预测化。”[2]这样,主体维度的价值诉求加上对物质力量的狂热追求,构成了近代科学精神的核心部分,也就是尼采所说的强力意志。这种强力意志构成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主旋律,也造就了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

[3]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虽然在过去几百年中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二十世纪的科学与技术却展示了西方“力量型”科学本身的某种界限。20世纪基础科学的三大成就相对论、量子论和复杂科学的核心思想和结论分别从宇观、微观和宏观尺度证实了西方“力量型”科学的局限性,且这种片面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4]无论是西方科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在处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上,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都面临着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谐的生态觉悟、科学的前沿发展都呼唤一种新的科学范式,而这种新的科学范式的核心思想与东方文明中的生态智慧不谋而合,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中国文化与科学将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天人和谐”思想对“力量型”科学界限的消融

二十世纪以来,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复杂科学为代表的前沿科学,通过深刻的观念转变和理念创新,打破了时空对立等二元对立观念,演绎了自然宇宙和谐一体的更为纯正的科学自由精神。这种情况下,强调和谐一体的中国传统自然观,在解释新的科学思想上,较之西方“力量型”科学所依赖的机械自然观显得更加优越。[5]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些人自然地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东方文明,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科技文化困境。

1儒家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思想的发掘

儒家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主流。儒家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于当代科技的有序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6]第一,儒家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克服西方近代科学的原子论限度。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始终把宇宙看作为一个整体,如孟子认为自然之天产生万物,人和万物只有一个来源,万物和人都是其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且彼此相互倚赖。儒家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反对把人与自然相分割和对立,这有助于消融西方近代科学中还原论、原子论的错误理念,有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关系。第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消融近代“力量型”科学范式中的主体外化倾向。在和谐的状态中求发展,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给予西方“力量型”科学最大的启迪。如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不同分职,只有充分把握好天与人的分职,才能清楚地认识天与人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与改造世界。[7]第三,儒家“天人合一”观有助于改变西方“力量型”科学的控制论世界图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如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即把爱心从家庭扩展到社会,从社会再扩展到自然万物,进而使仁爱具有了生态道德的含义。这种崇高的境界引导人类理性地控制物质欲望,并把物欲导向精神的追求与创造,塑造人类“赞天地之化育”的伟怀,即理解、赞美和协助自然界之生生不息,并以这样的方式发挥人性,而成为天地大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西方近现代科学思想认为自然界本质上是一种纯粹物的结合,是一幅符合机械力学规律的自然图景,是一个在人类之外跟人类毫不相干的体系,是人类的能源场与垃圾场,从而培养了人对自然的傲慢感、对于其他物种的优越感。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则对自然有一种热爱、同情、亲近之情,认为一切知识本质上都来源于活生生的自然,而不是来自实验室中的自然切片,强调对自然本身的直接接近。[8]这样,儒家文化的生态智慧显然能够弥补西方“力量型”科学观念的不足。它警示人类,应该去除在自然面前的自负和傲慢,应该敬畏自然,停止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才能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2道家文化中的生态觉悟:“道法自然”思想的启迪

道教文化也是华夏母体上土生土长的血脉文化,道家的核心范畴“道”把人类置于自然世界的大系统中,从自然现象推及人类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其思想路径和特征,与当代复杂性科学的生态趋向是一致的,从而有助于消融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的界限。[9]首先,道家的“道法自然”生态思想可以为科学提供新的形而上学基础。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来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界,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天地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近代西方主客二分的机械论、二元论以及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是根本不同的,从而可以为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提供新的哲学基础。其次,道家的循“道”而为的价值原则与当代生态科学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老子的“道”具有生态价值的意蕴,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要与“道”一致,要与天地万物一致,尊“道”贵“德”,顺应自然,体现在实践上就是“无为”。当代生态科学十分推崇老子的这一思想,与老子把天地之“道”作为确立人类道德的根据一样,生态科学的整体论思想、价值观原则都是以生态系统的自然性质为根据的,主张要对自然过程作出谦卑的默认,让自然按照自己的节律运行而不要去破坏它。其三,道家的生态哲学与当代21世纪科学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整体境界。老子的“道”是一种尊重生命和自然的伦理观,它要求人们的活动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生态科学的生态中心主义观念是十分吻合的,他们共同指向“天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境界。总之,在生态整体系统中,人不在自然之外,也不在自然之上,而在自然之中。人应当站在生态系统和地球的角度,成为大自然的神经和良知,关心其他生命,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并弘扬大自然的“生生之德”,维持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这就是道家中所蕴涵的生态智慧对西方“力量型”科学最大的启迪,今天我们提出科技生态转向的理论支撑点也在于此。

西方科学的畸形发展而带来的一些文化困境,为东方文化发挥作用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使人类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人类文化图式,从儒学、道学等东方文化中寻找生态智慧与启迪。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中国文化,能以其特有的生态智慧和觉悟为西方“力量型”科学突破固有的范式提供有益的催化作用,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范导科学应有的气质,现代科学与蕴涵了东方智慧的儒家、道家文化进行跨文化对话,对于人类超越科技文化困境、迈向澄明之境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生态智慧的发掘与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许多科学家在“东方神秘主义”与现代物理学之间发现了“惊人的平行之处”,以此为契机展开了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的跨文化对话。[10]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虽然对于克服和纠正西方“力量型”科学的缺陷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能否起到主导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推进为一种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世界观,成功地实现中华科学技术的腾飞,这还取决于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超越的程度。二十世纪末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劲声浪,其原因之一就是西方“力量型”科学的天人分离思维摸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特别是在复杂科学等前沿领域,因而当代西方科学正经历着从主客二分转向主客融合的后现代主义的洗礼。而中国传统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崇尚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思与诗的交融贯通;都鄙视对外在对象作还原性的分析,而注重对人在其中的世界的情感体验。因此,西方的一些学者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看成是抵御西方科学工具理性的希望。[11]而对今天的中国人而言,一方面要跟西方发达世界站在一起,忧虑“力量型”科学本身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要跟不发达世界站在一起,忧虑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被不知不觉排除在“体”之外而流于“用”的危险。中国人的“现代化之忧思”,既有西方后现代主义者的“现代性批判”的一面,也有发掘传统文化的一面,既有后现代的一面,也有前现代的一面。[12]因此,为了彻底摆脱现代化的双重困境,中国人不仅要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以消融西方近现代科学“工具理性”的界限,更为重要的是在西方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发掘并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生态觉悟,建立起与西方科学平行的中国现代科学体系,进而将这种生态智慧推进为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态价值方法和生态价值观,而20世纪基础科学的三大成就相对论、量子论和复杂科学则为中国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0世纪前沿科学的核心思想与中国科学和文明的生态智慧不谋而合,这些前沿科学领域将成为中国人大显身手的场所。因此,建立中国特色的东方科学体系是完全可能的,尤其是在系统科学、协同科学、混沌科学以及生态科学等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领域。[13]如何将可能诉诸于现实?这还取决于中国传统科学能否在吸收西方科学精髓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阐述与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生态智慧,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成为中国现代科学体系的形而上学基础!

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创造性地阐释中国科学传统背后所蕴涵的人文理念,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来制约一再跌落的西方科学,是一条十分恢宏而又漫长的道路,但又是一个十分诱惑的思路。一方面对西方而言,他们则有可能获得突破工具理性这个“座架”的外援——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于母文化之中,激活科学自身内在的修复机制;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而言,提供了民族传统文化复兴与现代科学体系建立的绝佳机会。当中国人真正超越自己文化中的旧传统之时,就是中国科学技术走向腾飞之日。

参考文献:

[1][4]姜岩东方科学与文明的复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8

[2][12]吴国盛科学与人文[J]中国社会科学,2001.4

[3]吴国盛.何为科学精神[J]百科知识,1998.2

[5]吴国盛20世纪的科技展示了科学本身的某种界限——回顾百年科技

[J]国际经济评论,1999.Z2

[6][11]陶渝苏论作为科学精神生长点的西方思维模式[J]贵州大学学报,1998.1

[7]梅萨罗维,等人类处于转折点[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148

[8]吴国盛.反思科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3-24

[9]李承宗,谢翠蓉.试论道教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与启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6

第5篇:传统文化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中国;西方;广告创意

所谓广告创意是指通过独特的技术手法或巧妙的广告创作脚本,更突出体现产品特性和品牌内涵,并以此促进产品销售。创意是广告的灵魂,一个产品的销售好坏,其广告创意是关键所在,广告创意更是引人注目的一个关键环节,有人认为一个好的广告,卖的不是商品而是创意,广告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现象。世界各地的广告创意体现的都是一种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而以孔子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释迦牟尼为代表的佛教,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人生意向,儒家、道家、佛家形成了中国三大文化体系。

在西方,存在一种强烈对上帝这一神物的信仰,认为上帝创造人类,人类因上帝而存在,其次,西方人类本性是邪恶的。因此形成了求真精神、宗教精神、科学精神三大文化精髓。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创造出的广告创意也必然是不同的,广告创意是一种创造性地思维运动,然而因为不同的文化,直接造成了中西方的广告创意的不同。

中国5000年的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文化中极具人情味,而情感却是较为保守、隐晦的,所以这种思想运用到广告方面,广告的创意也往往喜欢把情感隐藏起来。比如一些中国传统的饮食,例如烤鸭,是代表北京的特色小吃,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那么这种产品想要打入市场,就要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作为广告的背景。广告的创意就要介绍烤鸭的悠久历史,以及到北京就要品尝正宗的北京烤鸭,不枉此行。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入手,使产品上升了一个高度,提升了自己产品的品牌。

1.中国的传统思想重视经验悟性以及直觉,重内在的顿悟,重视类比以及推理,具有模糊、具体等特点,并且不太习惯抽象的思维逻辑。而在西方的思维中,重视理论以及逻辑,重视以往的实验性,具有准确、抽象的特点,在广告的创意中更喜欢用一些蒙太奇的表现手法。

2.东西方,对待爱情的态度也不相同。中国人注重感性的微妙的交流。而西方,是将信息传达放在首位,西方的广告多是开门见山,其中穿插着幽默的方式。这就使得中西方在情人节时,要运用不同的商品促销手段以及不同的商品广告宣传策略。在西方,爱就要大声地说出来,甚至为此决斗都是正常的事,为爱而死,虽败犹荣,所以在2月14日这一天,西方推出了几款大胆表达爱意的巧克力,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东方,七夕时,厂商想到的创意是搭建一个鹊桥,在旁边栽一株枝繁叶茂的许愿树,上面挂上很多布条,许愿者可以在上面写下自己心爱的人的名字。这种商品促销创意,是根据中国的古老的文化特点,所创新出来的广告创意,在不同的国度,受到了同等的欢迎。

3.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把一个群体放在重点,例如家庭、国家,因此特别强调以群体的利益为重,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时,要以国家利益为中心。而西方,则偏重个人的思想,喜欢彰显个性,表现自我、个人的冒险与超越。这一点在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故事就可以比较出。我国的传统文化故事中,是以女娲造人为开始,我国的广大百姓都是由女娲创造出,而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上帝创造出的是亚当、夏娃两个个体。

4.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居住地的“家本位”为核心思想,传统的家庭观念强,尤其主打亲情牌,更容易受广告大消费者喜欢。例如,百事、可口可乐两大畅销品牌,它们的广告早已不是表现口感的独特,在近些年的广告中,表现更多的是家庭、聚会必不可少的饮品,可口可乐公司打入中国市场,是以中国的传统小娃娃形象作为广告的主要形象。而百事可乐,则是邀请明星,上演把百事可乐带回家,把爱带回家的温情戏码。

简而言之,把西方广告概括出以下几点:1)西方文化突出个人的价值,彰显个性;2)西方的广告善用夸张、幽默的表现手法;3)西方文化较注重矛盾,在广告的创意中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6篇:传统文化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生活;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其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独特民族气质和民族文化的外在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影响着中国社会,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也是影响至深,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不仅在当时领先世界,时至今日也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1 衣食住行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衣食住行是所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中最基础的环节,可以说任何人的一天都是从柴米油盐开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衣食住行上时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一身身漂亮的旗袍,把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也让外国影评人惊叹中国旗袍的端庄靓丽。旗袍,作为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从民国时期,由宽松肥大变为窄瘦,并有长短袖之分。一般款式为紧贴腰式,直领开右大襟,两开衩,钉扣绊,长至膝下略掩足,款式高雅,清新大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至今仍深受欢迎,并成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表。从满汉全席到民间小吃,传统文化在饮食上的影响力更是巨大,饺子、元宵、月饼、京八件、沙琪玛等更是中华传统美食的代表。电影《满汉全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中国饮食文化热潮,人们从世界各地纷纷来到中国品尝地道的中国传统美食。以故宫和拙政园为代表的传统中式建筑,在雍容华贵中不失娴静优雅,展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至今仍为世界建筑艺术中的瑰宝。在出行方面,虽说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经取代了传统的车马舟船,但是在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中随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比如说,人们都喜欢在私家车中悬挂保佑吉祥的饰物,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出行方面的物化表现。

2 文化娱乐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娱乐是社会生活的另一个主要方面,也是社会文化最直接的外在表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们的日常文化娱乐活动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享誉世界,齐白石、张大千更是世界级艺术大师,在2013年12月2日的保利秋季拍卖会上,中国书画大师黄胄的作品《欢腾的草原》以1.288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人们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国粹京剧更是蜚声海内外,深受群众喜爱,梅兰芳、马连良等艺术大师的精彩唱段余音绕梁,业余票友的精彩唱腔也是功力深厚,夏日的公园里、广场上经常可以看见票友们在一起切磋技艺,你方唱罢我登场,尽情享受中国传统文化为人们带来的快乐。此外,杂技、下棋、抚琴、扭秧歌等其它文化娱乐活动也深受群众喜爱,经常在民间的街头巷尾出现,这些文化娱乐活动都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 体育活动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体育活动是群众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其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十分丰富,武术、荡秋千、太极拳等中国传统体育活动最为人们熟悉。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源于商周时期的军事训练,至秦汉形成流派,并有著作记载,在宋明时期达到巅峰。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荡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体育活动并流传至今,现在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儿童的专项活动。太极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在公园、广场甚至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练习太极拳的人们。

4 医疗保健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如果说到医疗保健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不讲到中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中国人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现在中国传统的中医文化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除了亚洲的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这些隶属于中华文化圈的国家外,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也逐步认可欢迎中医。可以说,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正在以另一种形式弘扬着中国传统文化。

5 人际交往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第7篇:传统文化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合;现代文学;课程;研究;

社会核心价值包括文明自由、富强民主、法制公正等,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的要求。社会进步的标志是文明发展、思想进步。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目的是通过文化传播和教育教学作用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实现文化大发展。[1]

一、现代文学课程内容和特点

文字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语言是思想的载体。现代文学课程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当代文化精神,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体制的限制,人们接受文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已经变为完成应试要求、追去物质生存环境。针对这一点,现代文学设计需要从社会主流思想入手,拓宽人们精神世界,强化对自身和对生命的认识。现代社会发展节奏较快,人们习惯享受“快餐文化”,许多文学作品被改变成电影、电视剧搬上荧幕,人们个乐于观看影视剧而不愿花费更多时间阅读原著。一方面这是由于文学社会影响力削弱,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忽略文学主题,而法、更热衷于故事情节的阅读。现代文学课程设计需要在时展中,结合社会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底蕴,弱化故事性,强化思想性和教育性,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现代文学的产生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历史事件的催发下形成的,文学体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丰富,包括戏剧、杂文、散文、诗歌、报告等,创作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而富有教育意义。我国现代文学产生与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时期,具有明显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特色。我国现代文学代表作家有鲁迅、郭沫若、老舍、冰心等,这些作家著作颇丰,对现代文学教育做出重要贡献。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在内容和题材选择上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教育特点。[2]

二、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合进现代文学课程方法

(一)丰富选文

现代文学课程文章内容的选择需要丰富多样,语文教学题材直接关系语文教学最终成果,不同的文学作品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均不同,在选文过程中,需要把握其核心思想,有效融合进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例如党的十明确提出爱国、敬业、奉献、诚信和友善,这是社会价值基本取向,同时也是对人基本的道德约束点。针对这些,现代文学课程选材可以参照郭沫若的巨作《虎符》和《屈原》,这两篇著作都结合了一定历史背景,但是弘扬的主题是爱国、奉献,集中体现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学课程选课中需要积极引入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凸显社会主义核心理念,彰显主流文化特色。

(二)文化交融

我国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传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地位,体现民族精神,彰显民族魅力。文学传播和课程教育为社会核心价值观建立及完善提供了更加直接有效的传播方式,在价值观与文学课程融合过程中可以通过文化交融的方式促进社会核心思想进步。例如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学课程文章选用可以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也可以是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两篇文章内容和题材均不同,但是都直接表达了一种崇高的道德价值观,即爱国主义精神和自我奉献精神,集中展现了思想。社会核心价值观宣扬和推崇的内容较多,要更加完备的将其与现代文学课程结合,就要保证文章内容、思想深度经得起推敲,同时要通过文化交融形式,使文化差异在比较中得到认同和肯定,突出文化教育意义。

(三)传承与创新

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将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同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和特点结合后总结得出的具有时代特性的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改革,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我国古代文学中“亲贤臣,远小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是洁身自好高远思想的体现,在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更应该通过文字艺术表现形式将这种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予以发扬、传承。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离不开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与改革,推陈出新、取长补短是将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入现代文学课程的有效方法。文学作品题材和内容的变更并不影响最终的阅读、教育效果,反而传承途径的变更更能代表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特点,既易于现代人的接受和学习,又丰富了现代文学课程的内涵。

三、结语

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推崇和宣扬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其思想内容和主题形式具有一定人文主义色彩和法制管理要求,主要体现在崇尚人的自由和地位的同时,又要求法治和自我控制。现代文学课程中融入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文章内容,不仅体现文化发展的传承性和创新性,更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人们正确思想道德观的建立,为社会文明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彭正生.恩格斯的“最高标准”与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J].巢湖学院学报,2013(04):127~130.

第8篇:传统文化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会计文化;会计文化建设

会计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远古时期简单的绳结和石刻计算已经标志着会计文化的产生。虽然会计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是,从理论和实务对它的研究却是一个短暂的历史。

一、会计文化的概念

1.文化的含义。

对于文化的概念,有很多种解释,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角度,不同的学者也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按照的文化观,我们可以把文化划分为三个组成内容,即:①物质文化是为了满足人类生理需要、物质享受需要和安全需要而创造的文化;②精神文化是为了满足人类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敬的需要,以及参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创造的文化;③规范文化是为了协调人类社会关系的需要和协调人的活动的需要而创造的文化,比如:社会组织、制度、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教育等。

中华民族拥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曾为人类文明演变发展过程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并存组成,以儒家文化为支柱和基础,以道家和佛家文化为重要的内容。其中,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对我们民族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方面都有深远的意义。

2.会计文化的含义。

会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受到社会形态、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社会、经济、哲学、和人类价值观对会计的影响又是综合的。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会计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会计管理哲学,相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而言,又是一种亚文化。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都以人为出发点,以文化形式实现会计人员群体的凝聚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

会计文化的基本组成要素为会计物质文化、会计行为文化、会计制度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会计文化这四个基础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多角度的会计文化体系,为会计组织的和谐、健康的发展发挥各种功能和作用。

二、中国文化对会计文化的影响

在西方国家会计文化中,英美会计文化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英美会计文化具有如下的特点:①强调职业个人主义;②会计信息公正透明化;③倾向于激进主义。英美会计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出西方文化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创新精神和会计信息的真实透明。

中国文化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渗透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会计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会计文化的主要原因有几下几点。

1.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伦理文化。在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伦理文化主要侧重于德治而轻于法制。伦理道德问题贯穿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对会计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会计人员的行为始终受到伦理道德的影响和制约,以无私奉献、廉洁奉公为核心思想。主要以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会计人员的行为,依靠会计‘人员自觉地规范自身的行为。这也就造成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无章可循,规章虚设,德治重于法制。

2.中国文化的环境是政治文化。儒家提倡“克己复礼”,便是以政治理想制约个人欲念;墨家忧世风日下,要遵道利民,最终尚同于天下,法家主张为“圣人执要”出谋划策,更是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情。这些,对中国传统会计义化有着直接、深远的影响。政治环境决定着会计的地位、性质和职能的作用发挥以及会计文化的发展方向,影响甚至决定着会计文化的社会文化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3.中国文化的中心是人事文化。现代管理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历史是生产必须管理、管理必须核算,然而核算离不开会计,最终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但是人事文化作用表现比较突出,主要为会计行为本身常常为了处理好人事关系不得不牺牲会计的科学性,伦理道德性。

中国会计文化建设不能离开对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继承和发展,把优秀的中国文化传统和观念与市场融为体,相得益彰,相互发展,摒弃民族虚无主义,重新解释儒家思想观念,将之有机地融人我国的会计文化建设中去。

三、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民主法制的进一步完善,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我国的文化必然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作为构成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会计文化建设也必须随着文化建设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1.适应会计环境发展。会计文化需要会计环境中形成和发展,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会计文化的变迁。现在我国大力建设和发展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会计文化也应随着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建设“以人为本”的会计文化,从而推进我国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建设。

2.促进会计改革与发展。中国会计文化是对中西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极的传承和延续,体现着中西现代管理文化的精髓思想。因此要强化会计文化对会计的积极影响,促进会计改革与发展以适应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对于中国目前的会计行业中不良的会计行为,应加强会计文化建设,改革中国会计管理体制,加强中西方会计文化的融合,提高会计职业人的素质,从而积极引导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前进方向。

3.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文化在会计实践过程培养会计人的基础和中心。当前,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各个领域的侵袭,会计领域中一些人爱慕虚荣,贪图享乐守不住道德防线,以做假账、挪用公款、等犯罪行为给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加强会计文化建设来提高会计人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会计的发展提供了的基本方向和行动指南。中国会计文化建设是会计环境变化发展的必要性,是促进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是加强会计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更是构建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之一。因此,会计文化建设既要吸取我国传统会计文化的精华,又要善于借鉴国外会计文化的先进之处,对于我国会计文化的创新,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原则

第9篇:传统文化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技艺方法意识共存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227-01

现代建筑设计工作是设计者在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构思、创作和构建,高品级的现代建筑设计都是对文化、社会、艺术的完美体现,同时也是对文化、社会、艺术完美继承和创新。新时期现代建筑设计成为潮流,大量的仿欧建筑和西式建筑充斥设计市场,不但构成了设计样式的单调,也失去了现代建筑设计的主要灵魂和内涵,这会导致建筑设计工作的民族虚无主义,更会引起盲目崇拜的狂潮,长此以往会制约现代建筑设计向更高文化和艺术层次发展。应该在此时展开对当前问题的反思,要看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技艺、方法、意识的全面理解,形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的新关系,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达到对现代建筑设计工作的丰富、完善和提升的作用。

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和要点

1.1 实用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建筑的理解并没有达到艺术的层面,建筑设计只是匠人们口传心授的米姐,以此中国传统建筑领域才有“样式雷”现象的存在,中国传统建筑更多地体现出实用主义精神。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将实用性作为第一要务,注重建筑的功能、空间、尺度,更多地强调组合、体形、色彩的结合,以功能作为衡量建筑的要点,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实用主义的核心。

1.2 人文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标志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性的体现、人伦的和谐和人格的健全,在建筑文化上对这些要求也都有具体的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更加注重对“人”的尊重,更加体现对“人”的关怀,现存的很多中国传统建筑都在不同层面上体现出人文性的特点,这种从人文性出发,落实在为“人”服务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基本标志和特征。

1.3 哲学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强调自然、思想、人生的集中和统一,在具体的中国传统建筑上这一文化特点得到集中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诞生和发展的基础,体现了人与自然交融一体、和谐发展的理想,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1.4 生态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要点

“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和生态的独特阐释,风水学说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深远,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建筑物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倡导气候、景观、水文、地质一系列生态的的综合,并可以形成评价和选择的基础,在朴素唯物主义、实用思想和原始生态理念的综合下,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最具有特征和代表性的要点。

2 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要点

2.1 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

现代建筑设计应该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作为传承的主要内容,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为平台,进行进一步的概括、总结、结构和变形。在丰富建筑设计结构形式,丰富建筑设计审美取向的基础上,给建筑物一个功能性、艺术性、符号性的标志,使建筑物具备更多的艺术内涵和更深的艺术层次,做到对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与保障。

2.2 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

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用富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的符号来表达自己对现代建筑和建筑文化的理解,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以形会意,既达到现代建筑设计蕴涵传统建筑的某些特质,又可以平衡和保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建筑设计体现出独特的创造性和传统的延续性。

2.3 延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技艺

现代建筑设计应该借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技术、艺术处理的手法,取得建筑物、环境、材料的平衡关系。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还应该延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技艺,对粗糙落后的部分予以剔除,对于净化传统的部位予以保留,使建筑设计达到最佳的效果,营造出符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意境与风格。

2.4 开拓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方法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因势利导,因材施艺,适可而止。现代建筑设计应该在其基础上进行拓展,采取更先进的材料和技术,使现代化的建筑更好地融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2.5 关联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识

应该在追求高效、简洁节奏的基础上应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识,满足人们潜意识中亲近传统文化的心态,在设计工作中可以选取传统生存经验中对应的元素加入设计之中,使人们在不失时尚感的同时追溯回忆,完成精神的释放与安逸。

2.6 建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共存联系

要完成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设计,需要发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所蕴涵的现代价值,使本质思想与具体技术相契合,从而设计出更多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现代建筑作品。

3 结语

21世纪的现代建筑设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在设计工作中对个性的张扬,对功能的强化已经达到了高峰,应该对现代建筑设计工作进行全面地反思。要看到现代建筑设计立足于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下,想要设计出现代建筑的精品必须要做到对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回归。应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探寻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契合点,积极应用新技术、新观念、新材料对现代建筑进行结构、功能、形式和意义上的再诠释,承接传统建筑文化中积极而稳定的部分,形成具有传统特点的现代建筑设计,这才是现代建筑设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 薛向阳.抽象远去的家园――北京慧谷根园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扬[J].世界建筑,2003(7):84-87.

[2] 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座谈会在京召开[J].中国房地信息,2004(9):22-24.

[3] 张华.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实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教育[J].华中建筑,2009(5):183-184.

[4] 肖丽,陈广鑫.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2):13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