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范文

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

第1篇: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云南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传承 保护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民族众多、文化富集的共生地带,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了琳琅满目、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研究发现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达 559项,数量之大,内容之广,堪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观园”。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入,云南民族地区的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等发生了或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古老、多样、质朴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逐渐萎缩甚至消失的危险。在这种背景下,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路径进行研究,对于促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从制定规划上推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其彰显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之光与生命活力的同时,难免带有自然经济与封建意识的历史印记。因此,要用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理论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进行挖掘、改造和提高,以多元学科理论为基础,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第一,政府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系统的清查和科学论证,弄清传统体育的现状和分布情况,按“分类分层”的原则制定科学的总体保护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组织实施,现存项目可以直接进行保护,濒危项目要先抢救后保护,消失项目要查阅历史相关资料存档。特色项目要针对性的制定单项保护规划,并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制定传承人培养规划,健全传统体育资格认定制度和传承人的待遇保障机制,提高传承人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水平,在传承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注重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使两者和谐共融,互动发展。

2 从学校教育上推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衍生于宗教、传统节庆、婚俗和丧葬等活动,经过无数次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具有健身、娱乐、审美和教育等特征,可以与现代竞技体育和谐共融,互为发展,除了具备竞技体育一般特征之外,还具备自身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质,其功能的多样性和宽泛性可以弥补竞技体育的局限性,符合现代学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和对下一代进行儒化教育的最佳场所场所,应该毫不犹豫地担负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重任。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民委都十分重视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育领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许多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已经逐渐成为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外活动形式,如改良后的蹴球、秋千、民族健身操、射弩、板鞋、陀螺、抢花炮和高脚竞速等传统体育项目。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规律,挖掘、整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当地学校的校本课程内容,编写适合民族地区学校需求的体育校本课程。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体育经费短缺,体育设施匮乏的困难,还能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后继有人,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

3 从全民健身上推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随着云南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追求健康已经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全民健身运动已经成为时展的潮流。在这种背景下,根据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将一些民族特色鲜明、锻炼方式便捷、健身效果明显、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造和推广,使之成为全面健身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云南作为民族众多的边疆省份,与经济发展地区相比相对比较落后,体育活动场馆和器材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这种局面在短时间内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全民健身活动中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开展群众性体育锻炼活动。积极挖掘、整理、创新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和内容,使之充分发挥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优势和作用。加大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媒体宣传,不断提高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知名度,增强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充分发挥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和优势,进而推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

4从产业开发上推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全球化作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它带给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是市场经济的趋势之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得以生存和推广,就应当积极探索和培育其产业化途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挖掘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可以从传媒、旅游、竞技、文化产品等方面探索其产业化发展路径。丰富传媒题材,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打造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精品,尤其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云南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制定出别具一格的传统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创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品牌,在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的基础上推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承传。

5 结语。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少数民族的一种原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分化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环境正日益遭到破坏,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存在着相当多的难题,部分传统体育项目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处于濒危的困境。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引起相应的重视,立足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视角,在引导民族进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解决问题,努力推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使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第2篇: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范文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史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包含本民族发展过程当中的众多优秀文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也记录着我们民族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通过对语文教学进行一定的传统文化渗透,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体味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魅力。 

2.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文化底蕴较为深厚。通过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渗透传统的中华文化,能够加强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3.有助于抵御不良文化冲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所接受的信息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一些不良文化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及新媒体技术的传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学生极易受到不良文化的腐蚀。高中教师通过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提高学生对相关文化的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正确价值念的形成。 

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当中,一些语言语法的学习以及课文的学习有时晦涩乏味,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常常提不起兴趣。高中语文课程通过引入一些语句优美生动的诗词,亦或是有趣的寓言故事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传统文化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引入的传统文化内容较为单一 

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课书当中,所引入的传统文化大多是古诗词和一些古代的文言文名篇,教师通常情况下就是对课本上的古诗词以及文言文进行讲解,不会过多的去引入其他的传统文化内容。有的教师对课文上的诗词所进行的讲解以也只是诗词表面意思的讲述,常常忽视带领学生去体味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当时作者在进行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使学生感受不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常常忽视学生的情感观念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当中的渗透并不是仅仅的局限于高中学生对相关的名句名篇的掌握上面,以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古代诗文为案例。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的古诗文学习,教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诗文的讲解,进而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进而对其产生思想共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一些高中教师仍然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文章表面意思的理解上面,主要对古诗文的结构特征以及语言翻译进行重点的讲解,或者是教师将自己对故事文的理解直接告知学生,缺乏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当中的精髓思想以及价值观念和表现方法等相关方面进行学生自己的思考,忽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观念。 

3.忽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我探究 

一些教师,通常一味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高中教学当中存在的渗透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或者是直接传输教师自己的观点,以应付相关的考试。常常忽视学生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和理解。有的教师甚至武断的强加给学生自己的观点,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较少且单一 

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多只是在高中课文当中插入一些古诗或者是古代文言文,教师通常是通过对这些诗词以及文言文的讲解,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目的。但是这种单一的方法也只是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初步的接触,并不能让学生很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2.教师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大多只重视对学生考试技巧的训练,在进行语文课文的基本教学之后,常常忽视学生的深入性发展。通常就是对学生进行针对高考的模拟练习,通过对大量试卷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进而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根本不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3.教师的传承方法缺乏创新 

高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中,常常采用教师讲台上讲授,学生在下边听,对文化传承的形式较为固定并且呆板,缺乏创新能力。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常常会使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感到枯燥、乏味,渐渐地失去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动力,这严重的阻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传承主要措施 

1.增加传统文化在高中教学当中的内容 

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指的是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通过对不同范围以及不同题材的传统文化内容的增加,如增加一些传统文化当中待人接物方面的内容或者是增加一些人物传奇故事等内容,进而丰富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传统文化的內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的学习,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 

2.采用多元化的传统文化传承方式 

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例如,在对《兰亭集序》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任务下达,让学生自主预习《兰亭集序》,之后以情景剧的形式再现作者写作时的场景,从而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外,教师在对古诗词的讲解当中例如《琵琶行》,教师通过对其中一些描写书手法的讲解,可以让学生通过模仿来写首小诗,从而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3.加强对教师相关观念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以及传承的重要时期,教师通过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进行一些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进而促进传统文化在高中学生当中的传承。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提高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传承力度,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相关的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通过组织相关的内容学习以及培训,提高高中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加强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的传承。 

五、结语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进行相关的传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维能力等。教师通过有效的方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在增加学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文章通过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承进行相关分析,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传承传统文化提供相关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珊珊.论如何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剑南文学,2011,(10):68.

[2]武育新.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111. 

第3篇: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范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把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到现代空间设计中去,重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取传统符号“美”的特征,并延续到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空间设计 传统文化符号 运用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2-0101-01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与传统,许多年来无论在建筑设计领域,还是从属于其下的室内设计领域,设计的“民族性”、“地域性”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面对设计文化领域的日新月异,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各个国家的设计师都力求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寻求一个契合点,确立有本国特色的设计理念。东方文化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世界设计文化符号中的一员,要得到有序的发展,就应该有一个很好的传承运用方式。空间设计师要完成创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就要对本国的传统文化符号有深入的研究,把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到现代空间设计中去。

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文化是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人类思想的产物,是精神文明的体现。现代空间设计中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空间设计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这些传统符号既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也有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以及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练后都渗透出浓厚的历史凝重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其文化符号是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在当代,这些符号仍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可以运用到现代空间设计中去。

第一,抽象简约。这种手法是对传统形式的整体或局部,进行艺术加工提炼与抽象简化,其原则是可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之韵,使传统的儒、道、禅中的某一种文化,在结合现代的功能与技术的基础上,得到延续与发展。

第二,符号拼贴。其特点是将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构件加以抽象、裂解或变形,使之成为某些典型意义或象征意义的符号,并在空间元素中拼贴运用,从而使新与旧、今与古带着某种联系。传统的空间设计以实用性为基础,对室内装饰的最终效果往往起到一种灵魂的作用。中国传统的陈设风格已成为东方的一大特点,它蕴含两种品质:一是庄严典雅的气度,二是潇洒飘逸的气韵,象征着深奥超脱的性灵意境。继承传统文化的符号是人性化设计的基本归属。

第三,提炼。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包括物质原型和精神的提炼。物质原型的提炼指的是将某个传统文化符号形式语言进行分析、概括、吸收、消化,并通过一定的夸张、变形运用到空间设计中,给人以新的空间感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提炼属于更高的层次,它要求人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其精髓,在精神上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重在其神而不在其形。

第四,融合。中国传统空间的精神在某些方面与现代空间格局是相融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对自然采取顺应、亲和的态度,对自然景物非常喜爱。这种淳朴亲切的自然情怀反映在空间的处理和陈设设计上,将自然要素尽量组织到内部空间中。利用花窗、门、挂落等装饰构件形成开敞的和半开敞的空间,将室外景观“借”入室内;绿色植物和盆景,作为室内陈设部分,使室内增添更多的自然景观元素。这些都可以为现代空间设计所借鉴。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第4篇: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生活;传承;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演化,从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与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单从传统文化中的诸子百家思想中来说,儒、法、道、墨、名家等思想对于我国的政治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就是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的精神,它推行“仁义礼智信”,倡导内外无二、本末一贯的“实学”,这种实用理性精神无疑与我国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是十分切合的。而后来的儒学则更是秉承着实践理性精神。正是在有着这种内在实践与理性精神的儒学的熏陶下,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形成了勤劳实干、践履笃实、不尚空谈、朴实坦诚、反对虚妄的务实主义的生活态度,才能在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中远胜于其他东方国家。而在文学、宗教哲学、建筑等方面,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的现阶段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传承意义。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起着良好的整合作用。它的文化整合力量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凝聚并且团结在一起,借此凝聚的力量,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另一方面,种族血缘的亲和力,使得政治政权间有着非常有效的控制力,这使得整个社会能够稳步向前。悠久的传统文化使得整个民族能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共同地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儒家文化中的“忠”、“孝”、“礼”、“义”,以及从其中衍生出来的爱国、和谐、诚信等观念,使得国民愿意为了国家的发展,牺牲个人的利益,有利于政府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有利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与施行。同时也有利于中央与地方实现良好的控制关心,实现全局统一,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此外,刚强自健、厚德载物等理念,使得社会成员不会囿于一隅,这种自立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激励和鼓舞社会成员发展经济、脱贫致富、自我奋斗、积极进取,不断开拓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公民现代人格的精神资源,对于现代生活观念的引导有着十分有益的借鉴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不仅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建构提供宝贵的基础资源,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料和营养。要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建设与现代经济生活、物质生活相适应的现代精神生活,就必须要汲取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有益资源,不断丰富和补充现代人的精神养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入世精神、务实实用理性精神、乐感文化精神对于现代生活观念的引导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得人们能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使人们在价值观念急剧变化的当下,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实现理性自觉,缓解各种焦躁不安的情绪,如传统儒学中的“实学”精神和“中庸”理念。这对于公民树立现代生活观念有着十分良好的借鉴价值。

二、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逐渐出现脱节现象,有些传统文化甚至已经遗失,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中国的现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如何借鉴我们的传统文化,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我们的现代生活,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成为我们现阶段应该思考和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文化传承上,必须加大文化发展资金投入,扩展传统文化宣传,做好传统文化的延续工作。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考验,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这无疑是我们的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因为这说明我们还没有彻底的脱离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还有着非常浓厚的传统文化素养。

其次,我们可以发现,在众多西方文化的主旋律影片中,利用了许多中华文化元素,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等,西方在借用我们的元素在宣传他们的主题思想,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立足自身,挖掘自身的潜力,实现新的变革和发展呢?

第一,继承传统文化,就要不断地学习传统文化,掌握其精髓。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发扬实践传统文化,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把传统文化广泛传播出去。

第二,传统文化传承中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需要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成为对现代生活有用的思想要素,要扩展思维,采取多样化的传承方式,根据其具体内容,选择更合理的传承方式。

第三,在传统文化的创新中要不断发掘文化优势。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开发。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使得我国在21世纪的文化软实力竞争中拥有着极强的竞争优势,当之无愧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取之不尽的宝藏。

第四,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使之成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高级文明。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多种教育方式,使广大青少年理解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让中华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第五,要大力发展本土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比重愈发扩大,而中国文化的未来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取决于中国文化产品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的份额。因此,必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并使之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巧妙结合,努力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加深文化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现代价值观念的深度结合,使之为我们的国家发展、人民富裕服务。中华民族的历史绵延五千年而未曾中断,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动力就源于其不固步自封,在历史的大潮流中,不断地吸收新的元素,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其“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特点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从诸子百家到琴棋书画,从传统文学、戏曲、音乐到传统中医、宗教哲学、传统建筑,再到民间工艺、地域文化,大到经济政治、小到衣食住行,无处不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我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有益因素还能够抑制经济生活中的一些负面现象,能够对经济发展的一些个体实现主观上的自主软约束,起到良好的警戒作用,从而保证经济运行不致失去控制,从而保证市场经济健康、稳定、有序地运行。

第5篇: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中国法制史;教学;传统文化;作用

中国法制史作为现今我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既是一门法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也是历史学分支学科。作为一门以文史哲及法学基本知识做基础的、艰深的学问,具有贯通古今、涉猎广泛的特点,从古至今不乏杰出学者关注研究,成果斐然、资料浩繁。由于学科研究领域时间跨度大,内容庞杂,不仅蕴含着中国数千年来依法治世的成功经验和历代法律智慧,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人文内涵。[1]因此,中国法制史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中国法制史教学在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

(一)使教学对象更深刻地理解、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法制史学科作为法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其教学过程可以使教学对象更加理性地从法制发展视角对特定历史时期各种现象予以专门解读,并有效实现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入把握,而非简单的现象认知。中国法制史阐释了我国法律文化的继承、发展、变化,更体现了历史上多元文化、道德观念以及宗教规范等诸多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使教学对象掌握了知识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国家观以及法律观,为学习其他部门法学打下基础,加深对传统文化理解。学好中国法制史相关知识,不仅能够明晰中国历代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通过对比传统法制了解现代法律的不足,能够促进对现有法律制度回归传统并进行不断完善的思考、探索。同样结合外国法律移植对中国法律发展的影响,明晰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不足,引导教学对象形成对传统文化存在负面或糟粕的客观认知,而非对传统盲目崇拜[2]。中国法制史作为专门以历代法制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对于现象的理解与把握更加回归于理性层面,回归于特定时代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更具有严谨性和深入性。教学对象做到了理解掌握,不仅能够对文化知识进行拓展,还能更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精髓。

(二)引导教学对象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法制文化内容丰富,精彩案例故事背后往往都有着特定时代环境的意义。教学活动需要不断引导教学对象感悟特定时代的制度、文化、风俗的深刻含义,而不应当仅仅是死记硬背、教条化理解。中华四千多年的法制文明从产生、发展,最终形成具有东亚区域影响的中华法系,以及近代引入外国法制而导致中华法系消亡,此过程的内容是复杂而丰富的,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治乱得失的经验以及如何实现对多民族政权有效地治理控制。传统文化在法制史视阈下更能够体现出其广泛深远的影响,譬如重视伦理、弘扬儒家文化、矜恤慎刑、推重德礼教化等理念即使在当下亦有一定积极意义,有助于教学对象领略传统文化优秀的一面。(三)使教学对象感悟历代王朝国家治理的统治智慧中国法制史着眼于历代王朝国家治理,阐释历代治国安邦之法,对于特定时期具体问题采取的应对策略皆有所关涉,教学重心集中于此,更能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国传统社会。教学意义则在于对法学学生树立国家治理和认识中国社会的大视野,引发教学对象对于此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感悟。

二、中国法制史教学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须重视的内容

(一)弘扬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历代倡导的核心伦理观并传承至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观念为国家安定、凝聚民心发挥重要作用。教学中要明确有关内容,增加相应教学内容,重点为教学对象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

(二)传统法制具有礼法结合特点

西汉中期开始了法律儒家化进程,礼法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典型特征。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开始逐步以法律形式予以确认,从而将儒家理念推广至社会生活各方面。这种结合不仅使得儒家理念影响立法,也使得立法将儒家理念予以确认和推广,二者相互促进,影响深远。此内容对于探究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三)重视伦理传统

西周时期确立礼治,重视家族血缘的宗法观与政治结合,引导国法与家法的共存发展,形成了宗法文化、等级文化、忠孝文化。甚至这种伦理传统在西晋《泰始律》开始确立“准五服以治罪”制度,使得亲属之间亲疏远近关系影响具体定罪量刑。因此,在古代传统法律制度引入家族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特征。

三、结语

中国法制史教学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作用,强化了教学对象的文化认同,客观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目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入探索,将继续为着服务国家,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晋藩.中国法制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第6篇: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范文

对于文化遗产而言,首要的工作当然是保护和抢救。但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种源,更需要培育和生长。保护意味着对种源的保存,而文化传统不能只成为书卷,或者是博物馆式的储存物。它需要传承,需要播种,需要用人民和社会的土地滋养和生长,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遗产焕发出应有的活力,而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力。

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知识成分,它也是世界文化知识的结晶,需要通过学习才能了解和受益。教育是国家发展之本,传统文化建设也同样需要以教育为基础。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只有通过教育的手段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我建议从以下5个方面来实施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

第一、 从幼儿园教育做起

早期的文化灌输,对一个人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只有从娃娃抓起,才能奠定社会的心理基础。国家幼儿教育中很少涉及传统文化,建议从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出发,设计一套有关传统文化的幼教课程,向幼小的心灵传播民族文化的美感。

第二、重视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

中、小学阶段是知识框架建构的重要阶段,也是早期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而在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中,缺少系统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以音乐教育为例,我国基础教育的音乐课程,多年来一直沿用着西方系统,对于真正具有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传统音乐文化却很少关注。建议: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入教育内容,合理开发和构建课程设置,有效增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意识。

第三、建立高等教育民族文化遗产通识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阶段是人生观建立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大学作为知识承传与创新基地,同样要发挥优势成为传承文化遗产的最佳阵营。针对民族文化传承、创造发展主体的青年学生,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民族文化遗产通识教育体系,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素质教育,唤起青年群体对自身文化自信心与文化判断力的思考,培养学生对原生态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基因的认读。

第四、建立终身教育,弥补历史遗憾

在贯穿一生的教育中,不仅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更包括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对个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养更具有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可通过定期举办文化遗产展览,建立非物质文化博物馆等措施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构建面向未来的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支持系统。

第7篇: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范文

语文教育是传统教育的有效途径,每位语文教师要自觉的担负起传承传统的任务。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从孔子的《论语》、魏晋的《三体石经》、隋唐的《九经》《十三经》《四书》《五经》《千字文》《百家姓》再到明清世道的“四大名著”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这些实用性、工具性都较强的传统性基础读物为今天的学校传统文化提供了史料资源。但是,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待传统文化与当代语文教育的思想内涵。如:法家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与今天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直的;儒家的“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是历史上为人所取的法宝,与今天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是相通的。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被全球公认的伦理“金规则”史训就更值得传承了。

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应从观念上更新意识观念,要解放思想,摒弃“唯书、唯上、盲从呵护”的教育理论,让学生个性和特长得到发展,要有尊敬和保护学生尊严、平等、快乐的生命意识。要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思维多元化,知识传授灵活化,不要采用“硬灌”扑灭学生天性,用“负担”窒息学生灵魂,在语文教学中,要立足于“立人观和言语教育观”的教学。

一、立人教育观

(一)要立真诚的人。

立真诚的人,这是教育学生的底线。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用先贤的忠诚事例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诸葛亮有“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奸除凶,兴复汉室已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的忠贞不渝的高尚情怀,起码我们也要让学生知道“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忠贞不二”的道理。

(二)要立个性健全的人。

让学生能更多地思考人生的社会价值,从而树立学生自立和自强的认识观念,孔子《论语》中“亦名言其志已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的个性塑造思想,在今天值得借鉴,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敢于质问、善于质疑、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小事不败,大事可成,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要立有健旺生命力的敢于承担责任和任务的人。

古人有“故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空乏其身,”的练就之道。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古人之训,让学生学习思考人的生命现象和意义,只有在生活中磨练出坚忍不拔的意识,在大任到来的时候才能够挺身而出,敢于承担。

(四)要立有较高品位的人。

古人有“礼之勇,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贵有自知之明”、“谦虚礼让、懂理知礼”的高尚品德,我们在教育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会“养德立志”要让学生知道,人活着不只是为自己而活,是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而活,要让学生做一个心境明洁,有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

二、言语教育观

“语言”好像实验室里的各种标本,是公共的,一般的,死的东西,而“言语”就是生活中形形的富有生命的人和物,是个体的,特殊的,活的东西。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学生学习言语,逐步形成和完善自己的言语系统,才能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是汉语,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汉语的发音和运用,同时也要尊重、继承和发扬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让各民族族的语言文字,民族习惯,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言语只能在语言生活中,在大量的阅读、听、说活动中将习得材料系统,有效地经过大脑的思考和想象加工,再进行表达和描写才能产生语言功能,这是我们教学的设计和操作的指导思想。

第8篇: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传统园林建筑;细部;发展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形象地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其中蕴含的园林建筑细部的发展规律、优良的传统经验和技艺,仍能为今天借鉴和应用。这些传统经验和技艺,主要是指园林建筑细部在历史实践中反映出本民族、本地区最具有本质的和代表性的东西,特别是反映出与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文化习俗、审美观念密切相关的特征,同时还包括园林建筑细部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如何反映人们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技术和经验,这些都是传统园林建筑细部文化的精髓。

一、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传承与创新

在园林建筑细部创作中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必须以一种真实的态度对待历史,超越它的表面形式而深入传统文化的内部,通过分析观察具体的传统形式,深入体验和确切把握其中隐含的种种文化含义。在做园林建筑细部设计时必须从国家民族文化整体的深层意义出发,发现把握那些具有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给予恰当的诠释和表现,从民族发展的层次上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寻求符合人们文化心理需求的表达方式,创造给人以自豪感、归属感的园林建筑细部。传统延续性的保持,不仅仅是采用传统的形式,更重要在推陈出新、源于传统的创造。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关于怎样继承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如何创新,以及继承传统文化的手段、方法、途径等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对它的系统探讨与研究对于中国园林建筑界来说将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在对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创新上,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吴良铺先生曾经提出过“抽象继承”的设想,“抽象继承”既有创作原理的继承和发展,又有形象的借鉴与创造,使得过去所谓对传统的“形似”还是“神似”之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化解。

二、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利用与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园林建筑细部设计必须抓住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共同利用科技成果和智慧结晶创造的良好的契机,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文化之精髓。在把传统园林建筑细部要素运用于当代园林建筑细部创作之中的时候,应当找到正确的途径。传统与当代之间无疑是有辩证的关系,当代不可避免地要在古代给与的基础上起步。当代的速度和高度总会不同程度地受制于传统的成就,从这个角度看,传统又是当代的动力和财富。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孕育之中的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为当代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基础支持。在认识到传统园林建筑细部在当代设计的优势的同时,还必须了解将这种优势转化为设计实力的途径和方法。如何将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设计手法和艺术思想应用到当代园林建筑的细部设计中,这是每一位设计师需要思考和面对的最紧迫的问题。根据上述研究和分析,笔者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提高当代园林建筑设计者的美学修养和传统艺术文化的欣赏水平

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具体化的物质实体。园林建筑细部就是这样一种“物质实体”,一方面它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对未来的限定性,并且直接对人们的视觉、心里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园林建筑细部设计是一种物质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表达。园林建筑细部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其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产物。优秀的园林建筑细部往往是从美学角度苦心经营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就很难构思精妙的设计意图。相应地,如果艺术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设计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因此即便是在今天,广大园林建筑设计人员也应认真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才能创作出既和传统文化有渊源关系又能体现当今时代特征的精美细部乃至作品。

(二)增强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当今社会,在园林设计中很少关注到园林建筑细部的设计,这与当代的社会、时代背景等有着很大关系。特别是在西方设计理念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园林及园林建筑细部文化受到很大挑战,甚至出现断层现象。面对着这样的局势,园林建筑设计者必须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在园林建筑细部设计时,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中的图案、纹样、形制都可作为当代设计形态创作的原型。这是一种比较表象的、简单的运用方式,是传统的具体形态的运用。而对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运用,要从一个崇高的民族性和历史文化的传承性角度去看待它、运用它,因为面对当前的全球化,只有把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提炼成民族性的,这样才能将其发展成为世界的。

(三)加强当代园林建筑细部设计的理论研究

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也为当代园林建筑细部设计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论据。对中国传统的社会和文化研究,可以通过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大量视觉材料得到验证。各种形态复杂、造型多样的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不仅会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会让人们了解形态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同时根据不同时期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显著特征,也可以研究社会历史,为当代园林建筑细部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四)重视对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抽象运用

将传统园林建筑细部元素进行加工,在形象上对其简化、变形。在材质上使用新的材料,新的工艺和质感,使原有的传统园林建筑细部元素保留某些本质特征,成为新的视觉符号。当代社会是一个节奏非常快的社会,人们繁忙工作、生活之余,对园林享受可能更多的倾向于物质性,对园林精神方面的关注相对就次要。要想将这些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做法应用于当代园林建筑细部设计上,必须深刻发掘其根本性、精神性的东西,抽象出来代表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特征的符号,并对其进行创造、发展。透过表面的东西,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精神继承方法是一种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它要求人们把握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中传统本质、内涵、抽象的东西,提炼出代表性符号,将其运用到当代园林建筑的细部创作中。

参考文献:

第9篇: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培养;传统文化;自尊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在治国安邦、兴业理政、修身齐家、化育子孙等方面都饱含着深邃的思想和广博的知识。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千百年来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晶,更是潜藏在各民族的心理意识,而又时隐时现地显现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或图书馆里的典籍文献,所以,人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得到传统文化的强劲脉搏的律动。

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大众心态

在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学凭借鲜明的历史特征与时代精神,正在逐渐走热,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甚至表现出大众对国学热的热情不减。在当前国学热中的大众心态,有四方面值得关注:

(1)对中华智慧的渴求

国学的内容博大精深,囊括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精华。其中,许多内容涉及修身养性的方法、为人处世的哲理、成就大业的路径等,反映了先哲们对人生的种种体悟,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智慧。这些智慧,对于现代人的生存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所谓1966年的“”,要革中华文化的命,要破“四旧”,对中华文化全盘否定,认为是“封资修”的东西。所以普通大众对国学比较陌生,随着祸国殃民的“”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学者们对国学研究的不断进展,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国学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渴望得到国学中所蕴含的智慧的滋养。

(2)对传统美德的期待

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不只是因为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还因为国学中蕴含着传统美德。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的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人精神世界空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道德领域的这些问题引起了大众对传统美德的关注和期待,希望用传统的仁爱、宽容、知礼、孝敬等美德来纠正当下道德领域的一些偏差。

(3)对儒雅风度的向往

儒雅风度是中国传统社会对男子形象的重要审美要求。男子不仅要求相貌堂堂,威仪亦亦,而且要学识渊博,能力出众,品德高尚,谦和温润。关于女子,“窈窕淑女”则是一个理想形象,这种审美要求,对于当下的人们依然具有导向作用。比如当今社会,企业家最不愿意听到的是“暴发户”这个称号,而对“儒商”这样的评价都会欣然接受。人们相信,懂一点国学可以培养自己的儒雅风度。这是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的重要原因。

(4)利于自己下一代的教育

人们所期待的,只有自己懂得国学,才有利于教育自己的孩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成长为一个大义凛然、堂堂正正的有道德、有文化、德才兼备的人。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把握三个重点环节

党的十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需要从认识、评价和继承三个方面把握其重点环节:

(1)前提条件――全面系统地认识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相对其他文化类型,具有独特的内容,也有严密的体系,还有自己的终极关怀。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下,中国传统社会被打破,丧权辱国,亡国灭种背景下的救亡情绪成为近代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心结,以军事力量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成为评价文化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准,部分知识分子丧失文化自信,倡导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习俗、语言文字等方面都效从西方。这种自信的缺失,在当前部分人身上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不过,扎根于衣着饮食、言行举止等方面的文化规范却始终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文化自信的短暂迷失后,必然是更大范围内的自觉。全面系统地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百年来在西方思想冲击、打倒孔家店等过程之后必然要进行的文化清理工作,也是重新盘整文化家底以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于传统文化清理工作,近代以来不少有识之士已多次提起,但均因时势或个人等原因而偏于支离,清理成果缺乏系统性、一贯性。在新形势下,对于传统文化的清理工作应当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坚持以为指导。

为了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应该从历史发展、不同流派等方面,结合经世致用的指导原则,将传统文化的源流、发展、冲突、融合等一一列出,努力做到遗漏乃于不遗漏,打牢文化的基础。为了系统认识传统文化,在整理过程中可以打破经史子集的框架,放下义理考据辞章的束缚,以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现代学科分类归纳传统的思想精髓,结合现当代情况进行系统化归类,尽量形成便于人们学习、评价和继承的传统文化体系。

(2)重要基础――科学准确地评价传统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一种审视的态度,任何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理性的。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旧和倒退,而是要更好地认同与养护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并从中找到它的现代价值。科学准确地评价传统文化,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要条件。科学正确地评价传统文化,首先,要求立足中国国情,既要防止以西方价值观为评价标准带来的盲目否定而产生的全盘西化思想,又要避免极端保守的全面复古思想,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因机械理解而产生的教条化倾向。其次,要求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角度出发,为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精神支持,因而必须既要警惕单纯强调市场经济唯物质发展思想,防止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对人性道德带来的伤害;又要避免纯粹的决定论和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保持社会的整体活动,以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应对日益复杂的各种矛盾。

(3)必然要求――批判、发展地继承传统文化

批判地继承,既要注重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尤其是能够指导中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解决当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思想,如隆礼重法、和而不同、与时俱进、经世致用、重德重教、执政为民等思想,又要抛弃男尊女卑、封建等级、愚教愚忠、权力本位、迷信鬼神等与时展不相适应的思想,发挥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发展地继承,要求更加关注当前文化发展的时代性,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与推进中国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同思考,不仅要考虑解决当前问题,而且要考虑解决进一步发展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在发展中继承传统文化,突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进一步发展的包容性,持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持。

三、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努力。在众多方面中,有一个方面是基础性的,这就是“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1)国民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文化由人创造,也由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内化为人的文化素养,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实现知行合一,才能培养符合时代的新人。党的十报告在阐述文化建设时强调了“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把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人的文化素养的途径有很多,但基础的无疑是通过国民教育。国民教育一般是指政府所办的中、小学教育,也可包括幼儿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国民教育的特点,一是由政府主办,它是人们接受教育最基本的途径;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强烈时代精神的公共教育,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特点。

(2)国民教育重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除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还有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文化节日等,其基本精神一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要求树立积极向上、革故鼎新的精神,在历经磨难而始终不屈不挠、勇于开拓;二是浩大刚正、大义凛然的“浩然之气”,一方面是维护民族尊严保持民族气节,为挽救国家民族危亡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为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格力量;三是“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的崇高精神,一方面推崇“和为贵”的价值观,视和谐为社会发展的原则;另一方面强调“和而不同”,把包容差异求得平衡视为理想的和谐状态。将这种崇和精神通过国民教育传承下去,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3)国民教育应善于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第一、坚持古为今用两者结合,培养既有深厚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建设相结合的视角来看,现代经济以市场经济为核心,应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等有利于市场发展的思想内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第二、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建设结合的视角看,现代政治是现代文明的政治基础,应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内容,提升人们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等概念;第三、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视角看,两者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的基础,应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第四、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建设相结合的视角看,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是人们的普遍追求,应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和实生物等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内容,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良好氛围;第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建设相结合的视角来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应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有利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内容,提升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意识。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要求就是要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一要继承发展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基础;二要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这是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