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心理学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医学院校消费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符合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特色的教材
目前,专门用于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消费心理学教材很少。很多医学院校使用的教材是综合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材,基本是按照普通心理学的知识结构编排章节,案例基本是市场营销专业的经典案例,涉及医药学知识和医药营销的案例很少。这对于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和将来的职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除此之外,当前的消费心理学教材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不符合市场营销这个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的培养模式。所以,对于医学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来讲,找到一本适合消费心理学的教材比较困难。教材是教学的指南和依据,教材的适用与否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医药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学教材的选用是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师资队伍薄弱
消费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运用性强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其中包括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广告学、商品学等。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消费心理学主要应该探讨医药及健康相关的营销活动各因素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因此,消费心理学的教师不但要熟悉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也应该熟知医药营销流通领域的知识。然而,在医学院校目前该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单纯有心理学背景的,也有少数医药学背景的,对非本专业的知识不够精通,只能从某一学科角度阐释消费心理学的问题,不能将心理学和医药市场营销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影响了医学院校消费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很多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消费心理学教学都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无疑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习理论知识必要环节。但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的主体地位,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就会忽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能动性。尽管很多院校也开展了案例教学,但由于教材和师资专业背景的限制,很多个案是传统的营销案例,而不是医药学的营销案例。或者个别有些医药学的案例,但分析不够深入,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些都限制了这门学科在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领域发挥作用。很多医学院校开展的教学实践项目也都围绕着传统营销展开,没有展现医学院校消费心理学的特色,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显著。
(四)考核方式不全面
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消费心理学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在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时,一方面应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要考核学生是否可以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目前消费心理学在医学院校中的考试形式仍以试卷问答为主。考题的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也有一些案例分析题。这些考题大多是考验学生的记忆能力,少有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考题。学生若想取得良好成绩,只需要背笔记,套用老师的标准答案就可以。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出来的学生往往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即,成绩优异,但是面对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不能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医学院校消费心理学教学改革对策
(一)选用和开发适合医学院校的专业教材
选用教材时,既要参照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消费心理学的课程要求,同时也要兼顾本专业培养目标。选取教材时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要兼顾,既不能只讲理论、过于生僻,也不能过于通俗,忽略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应结合与专业相关、与时代相符的案例和实践项目,使教学更生动。任课教师也应该时刻收集与医药市场营销相关的消费心理学案例作为课程补充以丰富教学内容。鉴于当前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的消费心理学教材缺乏,医学院校应组建囊括医药学、市场营销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专业团队,协作编写具有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特色的消费心理学教材。
(二)建设适合医学院校的专业师资队伍
由于医学院校与普通综合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上有差异,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医药学、心理学、营销学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教师队伍建设要从两方面着手——“走出去”和“引进来”。一方面,鼓励消费心理学教师深入医药营销企业挂职锻炼,亲身体验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同时也可以去有经验的院校进行学习,从而胜任这门学科的教学。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有医药市场营销经验的职业人来学校为老师和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加强学生对医药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了解,既能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强化学习效果。
(三)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让学生接受基本概念和原理,我们还可以运用其他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PBL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改革的中心思想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互动良好的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中是普遍采用的方法,可以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形象生动的案例中,有利于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接受和掌握消费心理学的知识。通过具体案例的展现,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网络营销的消费心理的教学中,在讲授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选择网络营销情境中有关消费者心理学和行为的案例作为辅助,抛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和发言。教师做好引导和归纳总结的工作。此种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考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2.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也叫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多种学科的教学中,是一种被普遍认可的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经济性的教学方法。教学中,通过设定特定情景的角色模拟扮演,让学生感知和体验所要学习的内容。尤其是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和商家,一方面,学生可以揣摩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另一方面,可以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情景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中效果良好。在使用情景教学法时需要注意,教师要善于组织和指导,情景模拟要设计科学、准确定位。
3.PBL教学法就市场营销专业发展来看,教会学生怎样运用心理学原理在营销工作中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学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考虑,“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比传统的“以主题为基础的学习(subject-basedlearning,SBL)”更偏向于学生的能力训练。PBL教学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案例为脚本,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掘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自己搜集信息,通过自我学习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然,PBL教学法也对指导老师有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高水平的专业及交叉学科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知识综合能力和领导组织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四)实施多样化考核方式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高职院校;实训课程;工学结合
《消费心理学》主要是研究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并探讨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揭示消费者心理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规律。《消费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以及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一、强化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以满足企业对现代营销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市场的供求关系、消费者在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及消费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者的自主意识、成熟程度远远高于以往的任何时候,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对商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从其经营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消费者是上帝,消费者是企业利润的来源,消费者的货币选票的投向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了争夺消费者手中的货币选票,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便成为企业营销管理者的主要内容。
(二)是实现工学结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类专业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基本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消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心里现象产生与发展的规律;能够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具体的营销中的问题,针对消费者的行为特点与心理规律组织营销活动。但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撰写过程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没能很好实现,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相距甚远。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教学计划难以有效实施。
《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为主,较少安排实训课程。即使有实训课程,课时的多少、实训的方式也很随意,实训的内容主要以案例分析,简单的市场调查为主,几乎没有综合实训。
2.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学以致用。
表现为大多少学生未真正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他们对消费者需求的关注仅停留在口头上,他们对市场的定义是通过他们销售的产品来定义的,而不是通过期望满足的需求诠释的。例如针对某一新产品的市场推广活动,他们不是首先考虑诸如产品的目标消费者是谁、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哪些利益、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有哪些、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点存在哪些差异等问题,而是一厢情愿地选择一个市场,将所有的市场推广方式广告、公关、人员推销、营业推广等一股脑地全部搬出来,根本不考虑这样的市场推广能获得怎样的营销效果。
二、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思路和途径
(一)《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设计思路
为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真正掌握消费者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以致用,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消费心理学》课程特点及其在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为出发点设计实训教学。基于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特点,以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为主线,培养学生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注重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的能力训练,突出“厚基础、重能力”的特点。通过实训力图做到:了解体会营销人员应该具有的职责、素质和能力,并逐渐培养所需能力;自觉地把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从消费者角度去思考企业的生产、经营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活动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能就具体某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制定符合消费者心理的营销组合方案。
结合课程特点和市场营销专业能力要求,本实训的内容应抓住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与消费体验,围绕两方面内容展开:一是进行各种以体验与加深消费者行为分析理论的理解为目的的实训;二是各种培养学生进行实际消费者行为分析的技能的实训。着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和引导能力的训练,实训形式以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实地调研与实地观察、典型案例分析讨论、游戏体验等为主,根据具体的实训项目在课堂、模拟实训室和校外现场三个环境进行,努力创造机会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二)《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探索
1.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增强课程学习的参与感。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演示法是按教学项目,以一定的主题及情景为主线,先把模拟市场的情境确定下来,安排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角色演练。在演练过程中体验和感受角色心理的变化。情景模拟结束以后,请学生对参与演练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有意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识塑造自己营销素质。最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问题或角度写一份结论分析。在这一教学环节,我们并不探讨很深的理论内容,只强调学生知识的活化,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工作意义的学习结果,除了印证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有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游戏体验激发吸引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
游戏体验实训就是将学生将来从事营销工作应具备的能力通过设计相关的游戏项目,让学生在做游戏中边玩边学,有所感悟。我们知道企业市场营销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明确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行产品心理属性的设计,得到消费者心理上的响应,赢得消费者忠诚。要明确目标消费者的心理就需要企业营销人员用心去体验消费者的内在需要,特别是蕴涵于消费者意识之中的需求。为提升学生用心去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设计了“蒙眼作画”的游戏。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白单向交流方式与双向交流方式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当我们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去解决一个问题时,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
3.典型案例讨论提升课程学习的理性认识。
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采用案例教学,把现实的书面描述,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进入被描述的情景现场,进入营销者和消费者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一起探寻成败得失,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塑造行之有效。为此,在讲授完某个重要的知识点后,向学生提供中外企业市场营销精选案例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情景进行分析讨论,完成案例中布置的问题,在实训课上由小组成员轮流一人向全班阐述对案例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让学生在自己和别人的互动讨论中获得新的认识,市场营销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实地观察与调查丰富课程学习的感性认识。
观察法是消费者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深刻了解人和产品之间关系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购买与使用产品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观察。营销人员发现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有不同需要的人可能选择同样的目标来寻求满足,有相同需要的人可能通过不同的目标寻求满足,准确把握他们的购买动机非常不容易。因为动机是假设性的构建――即它们无法被看到或触摸、控制闻到或者被实实在在地观察到,动机无法从消费者行为中很容易地被推断出来,而观察与推断是常用的来识别和“测量”消费者动机的有效方法。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消费者心理具有较强的内隐性、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仅仅通过外部观察和判断,甚至在进行实地调查的情况下也很难获得消费者行为的真实动机以及影响行为的具体因素,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消费者行为测量和推断能力应是《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下一步努力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小霞.消费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课程改革;高职
一、引言
消费心理学与营销人员心理学课程是高职高专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设置让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掌握消费者基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对消费行为的引导和预测能力,以更有效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该门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必备的消费者心理分析能力和以消费者的心理规律和需要为出发点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情商素养,同时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其他技能的培养提供心理学支持。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消费心理学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有过多种尝试,笔者也在实践中探索建设一门适应高职教育特点和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解决该课程理论性强与高职教育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之间的矛盾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如何增加课程教学直观性、课程成果的应用性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可操作性成为该门课程建设的难点。基于以上问题,在市场营销专业岗位能力调研的基础上,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课程设计理念,以消费者心理发生发展过程为依据,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设计该门课程。笔者在课程建设中明确了三方面的改革思路。其一,强调工作需要与学生需求并重。注重学生职业岗位能力需要,兼顾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其二,简化理论,以够用实用为主,精讲多练,重实际操作,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其三,关注学生学习特点,教学模式切实可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该课程通过设计消费活动各环节和场景,选择典型业务环节,组织消费心理活动知识,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便于学生结合营销实务掌握消费心理,提高分析与运用心理规律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在市场营销活动中以消费者心理规律和需要为出发点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课件、教材、练习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教学内容,通过设计情景显现、仿真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实训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具备基本消费心理分析和运用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内容改革
采用基于模块的任务驱动式教学。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应围绕着市场营销专业岗位技能体系结构确定,坚持理论够用、实用,侧重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选取要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针对性强、适用性高,内容设计要在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理性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笔者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上,合理划分教学内容模块,使消费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逐步完整,内容结构合理有序。以消费者在营销活动中的心理表现和营销人员对销售过程中消费者心理把握为主要脉络,结合营销活动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序化教学内容。包含了课程导入、消费者心理现象、确定消费群体、设计符合消费心理的产品、营销购物环境、营销人员心理训练六大模块。教学过程中要周密设计消费活动场景,选择典型业务环节,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提高分析与运用心理规律的能力。本着“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原则开展教学内容实施,实施中注重精讲多练。各课程模块在教学实施中,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处理上,各有侧重。
四、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实施当中,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笔者在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和教学方法选用上,做了积极的探索。第一,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任务驱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课上任务与课下任务结合,借助小组学习模式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展开课程教学。在此教学模式下实现了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引领学生进入预设教学情境、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并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成果总结,学生要通过感知情景、接受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成果展示和小组互评、总结当中获得提升。第二,灵活多样、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课件、教材、练习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教学内容,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实训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具备基本消费心理分析和运用的职业能力。其一,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增强课程学习的参与感,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演示法是按教学项目,以一定的主题及情景为主线,先把模拟市场的情境确定下来,安排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角色演练。强调学生知识的活化,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工作意义的学习结果,除了印证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有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其二,教学小组讨论法提升增强学生协作、配合能力和团队意识。采用学习小组学习模式,设立5-8人为一学习小组,实负责制,组长负责与任务实施挂钩,每次任务选定一位组长整体负责。小组在成立伊始有组员讨论选定具体产品作为本小组主推产品,在课程的教学活动实施中,每个小组都会以选定产品实施活动。这样使得小组团队成员通过密切关注该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使用、售后各个环节,课堂上展示、说明该产品的营销策略与技巧的运用,分析该产品的产品定位、目标顾客群等,强化学生消费者主体的营销理念与分析能力,深化对营销活动的理解,将知识与实际更紧密的结合;其三,实地观察与调查丰富课程学习的感性认识。观察法是使消费心理知识学习显性化最直接的手段,借助于学生的自我观察和销售场所实地观察调查,通过和营业人员交流,进一步了解消费者不同的购物动机和购买表现,对售卖场景布置、营销策略使用做综合考察。并通过撰写消费日记的方式,强化对知识运用的反思和总结。把学生带到企业现场,在现场调查、考察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其四,典型案例讨论(视频分析)提升课程学习的理性认识。采用案例(视频)教学,把现实的书面描述,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进入被描述的情景现场,进入营销者和消费者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一起探寻成败得失,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的改革
一、消费者对建筑装饰设计的需求
1、对感官的需求
消费者对于一件商品追求的是品牌、形象及其价值,对于建筑装饰设计同样如此,美观的建筑装饰不仅可以在感官上让消费者得到赏心悦目的享受,还能形成一种强烈的现场感召力,吸引消费者融入建筑装设所营造的环境、氛围中。感官的需求因个体差异各各有不同,不同消费群体各自的社会经历及心理有所差异,不同消费心理引导的对建筑装饰设计的要求也会走向不同的方向,建筑装饰应根据各自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体进行设计。
2、对体验的需求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的功能、个性化也越来越强,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的范围也随之扩大,消费者希望通过现场体验的方式来直接了解建筑装饰的特点,因此在建筑装饰设计时应考虑降低选择的复杂程度,以帮助从消费者作出正确的选择[1]。
3、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消费从消费心理学上讲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行为表现,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社会地位的提高,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愈加强烈,对于建筑装饰,人们看重的不仅是它的功效、质量,也看重其是否能体现自我价值,因此在建筑装饰设计时应考虑消费者自我价值的彰显。
二、消费心理学对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
1、消费者需要對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
消费者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发展性、层次性、时代性、伸缩性、可诱导性、系列性、可替代性、季节性和时间性[2],建筑装饰设计设计时应不断学习新的工艺及设计理念,为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应在设计时留有余地;考虑美观的同时,也要将功能性要求及经济效益考虑在内;考虑时代精神、风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建筑装饰设计上紧随时代的步伐,展现时代风貌,标榜时代风格;消费者不同的经济条件对建筑装饰设计的需求也会不同,因此,在设计时应考虑如何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达到最佳满意度;消费者的需要是可以被诱导的,设计时应引导消费者,使建筑装饰达到专业水平;另外设计师应实时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考虑季节和时间对消费者需要的影响,设计出迎合消费者最新、需要的作品。
2、消费者态度对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
消费者消费态度经历了感情消费、感觉消费、理性消费三个阶段,影响消费者消费态度的因素包括对消费对象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认知是指对对象的信念,情感是指对对象的情绪性经验,行为倾向是指对对象准备采取某种特定行为方式的状态[3],在建筑装饰设计时应考虑创造条件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态度,使其产生特定的消费行为,为此,设计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沟通能力,努力从消费者身上获取肯定评价,设计出让消费者喜欢满意的作品,从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中提取个性化元素,将其体现在装饰设计上。
3、消费者动机对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
消费动机可直接影响消费行为,一个人动机的产生基于个体的心理状态或个性,了解消费者的动机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做好设计工作的重要基础。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可分为求新动机、求实动机、求便动机、求美动机、求名动机、求廉动机、从众动机、癖好动机,求新动机是指消费者更看重款式、色彩造型、流行形式等,因此,建筑装饰设计应留有变更和再次设计的余地;求实动机是指消费者更看重质量、功能、经济耐用等,求便动机是指消费者更看重便利、快捷、省时,求美动机指消费者看重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求名动机指消费者更看重商品的象征意义,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求廉动机指消费者更看重商品价格,从众动机是指消费者容易受大众影响,喜欢选择与他人相同的形式,癖好动机是指消费者消费主要是为了个人的特殊兴趣爱好[4]。不同个体消费动机可能不同,一个个体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消费动机,因此,在建筑装饰设计时应主动了解消费者的动机,并以专业眼光加以引导,以协调好整体关系。
三、消费心理学引导下建筑装饰设计的发展趋势
1、冲破传统设计理念,形成多元化设计风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思想意识的转变,其消费观念也逐渐向以人为本、善待自己的方向转变,因此,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应摒弃以往传统、旧的设计理念,吸收欧式、中式、简约、豪华、田园等多种设计风格,寻求突破创新,标榜民族风尚,展现装饰设计的跨时代性、向新性及独立性。
2、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要求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消费者的需求是不断发展、进化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愈加丰富,更倾向于展现自己的个性及存在价值,对于投资理财也更趋于多元化、理性化,对闲暇时间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建筑装饰设计中应重视消费者者对于不同空间的需求,如保健意识较强的人可考虑健身房装饰,倾向于投资理财的建筑可设计为酒店式公寓、度假公寓等形式,也可融入消费者自己的一些设计以展示其自身价值和个性。
3、绿色设计
当前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建筑装饰设计中应重视对甲醛。空气质量、湿度温度、能源利用的控制,体现绿色设计理念,使建筑装饰更贴近自然。
结束语
建筑装饰设计要求与建筑环境及建筑特性相协调,具有明确的商业目的,以消费心理学引导可使设计最大限度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达到设计的科学性、时尚性、艺术性、人性化,设计中应把握好消费者的需要、态度、动机,掌握消费动态、趋势,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殷琪.关于建筑装饰设计的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8):481-481.
[2]郎硙.解读女性审美心理对现代卧室室内装饰设计的影响[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3):732-732.
[3]贾悍.基于心理作用的室内装饰人性化设计思考[J].城市建筑,2012,(15):5.
[4]隋蓉.浅析消费心理对住宅室内设计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5.
【关键词】消费者 求廉心理 商业运营 营销策略
中外营销学者一直在研究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决策过程,试图发现消费行为的基本规律,探寻购买行为理论模式,从而指导商家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大脑对刺激物的反应,在这一反应过程中,心理活动支配着人的行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行为同样受消费心理活动支配①。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常见的消费心理有求廉心理、求实心理、求名心理、求新心理、求美心理、从众心理等。其中求廉心理在购买行为中表现频率最高,是最常见的消费心理之一。
一、什么是求廉心理
求廉心理中的“廉”是“廉价”“便宜”的意思,求廉心理是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注重商品价格,希望以较少的货币支出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②。
求廉心理可简单地分为两大类:一是购买低级或低档商品时的求廉心理。持有这类求廉心理的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对商品质量、花色、款式要求不高,商品价格低廉是其选购商品的最重要标准,特别倾向购买处理、降价、折价商品。有些消费者会出现一些错误消费观,只有价格低廉,不管有用没用照买不误。另一类是购买高级或高档商品时的求廉心理。持有这类求廉心理的消费者常常是在确定购买商品之后,与商家进行讨价还价,尽可能少花钱③。
二、求廉心理成因分析
求廉心理产生原因非常复杂,不同消费者面对不同消费品以及在不同消费场景下产生的求廉心理原因不尽相同。从消费心理学角度分析,其主要成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消费者经济收入的客观因素。其主要表现是,消费者在购买某一种商品时,对其价格特别重视,希望购买到既实用又价廉的商品,购买商品过程中喜欢对各类商品或同类商品的价格进行反复比较,然后决定是否购买。
二是经济学因素。人们都希望用最少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回报,即追求最大的投资回报。其表现为,消费者喜欢打折优惠的商品、有买赠活动的商品,或面对心仪的商品进行讨价还价等。
三是人文因素。消费者由于年龄、性别、职业、个性、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社会文化等原因产生的求廉心理。一般情况下,中老年人比年轻人表现出更多的求廉心理;女性比男性的求廉心理强烈;农村比城市居民的求廉心理表现突出。
四是商品等营销因素。一般来说,消费者对油盐酱醋、蔬菜水果等日常生活用品的求廉心理表现得较为强烈;对没有什么品牌、或简易包装以及在批发市场、地摊等场合销售的商品,人们认为价格就应该便宜,也更激发消费者的求廉心理。
三、基于求廉心理下的商业运营策略
1、基于求廉心理的商品定价策略
(1)尾数定价策略。尾数定价策略,又称“奇数定价”、“非整数定价”,是指在商品定价时有意保留价格尾数④。如1元商品,有意定价为0.99元;10元商品,定价为9.98元等。这种定价策略给消费者一种经过精确计算、值得信赖、价格低廉的心理感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价格尾数的微小差别,能够明显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⑤。
(2)直接折扣定价策略。直接折扣定价策略是在商品原价基础上直接减价或折扣。如商品“原价1998元、现价1000元”,或“1998元,6折”等字样,并以醒目方式注明在商品价格标签上。直接折扣价格策略紧紧抓住了消费者求廉心理,给消费者的心理感觉是“便宜、划算”。直接折扣定价既是一种定价策略,也是一种促销策略。
(3)招徕定价策略。招徕定价策略是指商家利用消费者求廉心理,特意将某几种商品的价格定得特别低,以吸引消费者上门⑥。消费者在购买廉价品的同时,也会因各种需要购买其它正价商品。
商家在运用招徕定价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招徕定价的产品必须是质量保证、消费者熟悉的产品;②招徕价格对消费者有相当的吸引力,也就是比正常价格便宜得多;③招徕定价策略也是商家的一种促销策略,有消费时间或消费数量等附加要求。
2、基于求廉心理的商品包装策略
消费者在购物的时候往往通过商品外包装获取商品相关信息。同时,不同形式的包装带给消费者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豪华精致的外包装给客户的感觉是档次、昂贵、有面子;反之,有些包装给消费者心理感觉是便宜、划算。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求廉心理,可以采取以下包装策略。
(1)简易包装。简易包装是一种成本低廉、结构简单的商品包装形式。如食盐用纸袋包装、洗衣粉用塑料袋包装等。这种包装给消费者的心理感觉是“便宜”,因此,如果消费者心理要求是求廉,则商家可以采用简易包装。
(2)附赠品包装。附赠品包装是在包装中附有其他赠品或赠券。如一大桶色拉油附赠一小瓶色拉油;一箱牛奶附赠一个玻璃碗;化妆品赠送一张美容券等。附赠品包装给消费者的感觉是“划算”,进而促进其购买行为。客户群为女性、中老年人的商品,可以大胆采用这种包装。
3、基于求廉心理的商品陈列策略
(1)对比陈列。对比陈列是将不同价格、规格的类似商品陈列在一起,便于顾客对比分析,刺激顾客购买的一种陈列方法⑦。如将1000g32元的洗衣液和500g20元的洗衣液陈列在一起,顾客比较分析前者更加经济实惠,从而选择大包装。再比如,将价格19元的茶杯如果放在10元以内的茶杯中间,给人的感觉是“贵”,但如果陈列在价格50元左右的茶杯中间,对比感觉是“便宜”。所以,商家可以充分利用错觉原理进行商品陈列。
(2)凌乱陈列(随机陈列)。商品陈列一般要求规整,给消费者一目了然和整齐有序的感觉。与其相反的凌乱陈列则是将商品随意堆积在指定货架或货筐里,再附以“特价”或“三件10元”等字样,给消费者一种“特卖、便宜”的感觉,强烈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很多女性用品店,将女性内衣、内裤、袜子、发饰等商品采取这种陈列方法。
4、基于求廉心理的促销策略
这里的促销特指商家短期营业推广活动。营业推广活动的特点是“刺激性强”、“便宜划算”和“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激发顾客即买或多买。促销活动不外乎“买赠”和“折扣”两大类,但其表现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
(1)买赠促销策略。买赠是指顾客购买指定商品或达到一定数额的消费,则赠送某商品或赠送奖券、现金券、优惠券等。赠品一般即刻就可获取,赠券有时即刻使用,有时未来某段时间使用。买赠活动是商家最常见的促销活动之一,极大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因为给客户的心理感觉是“划算”,满足了消费者的求廉心理。
(2)折扣促销策略。它是根据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金额或数量给予一定幅度的优惠折扣,有数量折扣、现金折扣、季节折扣。数量折扣是鼓励客户多买,买得越多优惠越多,也越划算。如休闲服饰店“一件8折、两件7折,三件5折”的促销活动,属于数量折扣。现金折扣指达到一定消费金额享受折扣,如品牌服装店一次消费10000元,享受85折。季节折扣主要针对季节性商品开展的活动,做到淡季不淡,薄利多销的目的,如夏季羽绒服1-2折销售。
目前网购流行的“秒杀”“抢购”“团购”“免运费”等活动都是基于消费者的求廉心理开展的促销活动,效果明显。
5、基于求廉心理的商店业态
零售商店的形式有百货商店、专卖店、超市等。业态形式的确定应该充分考虑目标客户的消费心理,如百货商店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求全心理、享受心理,专卖店主要满足客户的求名心理。基于求廉心理的商店形式有超市、便利店、折扣店、特价店、批零兼营性质的批发市场、夜市等。
(1)超市。超市是以顾客自选方式经营的大型综合性零售商场,超市的规模不同,形式也有所区别。如麦德龙仓储式大型超市以其强大的采购能力、低成本的运作为客户提供高质低价的商品,其主要客户是餐饮酒店、工厂等集团客户;面对普通家庭及个人消费者的著名超市有沃尔玛、家乐福及永辉、华联等,它们经营的商品几乎覆盖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型超市如7-11便利店,主要经营食品、日常生活用品等,一般实行24小时服务,极大方便了消费者的购买。但不管是什么规模的超市,其基本特点是成本低、毛利低、价格低。
(2)便利店。便利店是经营即时性商品的小型零售店。其最大特点是便利性,经营时间为16-24小时,购物付款方便只需几分钟,一般选址在居民区内。便利店与超市一样,采取自选式购物方式,商品价格便宜。
(3)折扣店。折扣店分为品牌折扣店和非品牌折扣店。无论是品牌折扣店和非品牌折扣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降低成本,如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节约管理费用,直接从厂家进货等,从而实现低价。
(4)一元、二元、五元店等特价店。日化生活用品、文具、饰品等小商品,商家采取薄利多销的方式,将商店内所有商品价格统一定为1元、2元或5元,让顾客任意挑选。
(5)批零兼营的批发市场。带有批发性质的商业中心,如全国著名的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安徽合肥的安徽大市场、瑶海家具城等。这种批发市场内的商店给顾客一种让利便宜的感觉。
对于个体经营户还可以采取摆摊、夜市等方式销售商品,如水果摊、广场小商品夜市。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店也是商家满足消费者求廉心理的不错选择。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复杂多样的,影响因素也很多,有个人内在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因素。求廉心理是消费者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的一种。商家在实际商业运营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灵活处理营销策略,真正实现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①江林:《消费者心理与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②肖涧松:《消费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③翟泰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④⑥杜淑琳:《市场营销模块化教程》[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⑤海波:《你其实不懂消费心理学》[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2
通过对儿童消费心理的认识,使人们了解如何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体现造型设计、图案设计、色彩设计、文字设计语言,在儿童食品的包装设计中充分发挥多种设计相结合的形式与手法,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促进购买。
[关键词]
包装设计 儿童食品
儿童食品市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市场,产品的目标消费群是儿童,但是家长是消费过程的参与者,有时是决策者。因此儿童产品的目标消费群就是两个:孩子和家长。这两个消费群的心理差异性很大,儿童是感性消费,家长是理性消费。如何将这两个消费群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达到双赢是设计者要找寻的答案。
一、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商品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商品更好地服务于市场营销。研究儿童食品的包装设计,前期一定要了解消费者心理,才能很好的将食品推向市场。
1、儿童消费心理
儿童对食品的喜爱表现出很大的情绪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消费情绪容易变动,受周围环境、他人的评价与情绪影响很大,缺乏主见。儿童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有的儿童看到小朋友吃小食品,也会向自己的家长要。小朋友不喜欢的东西,自己也会厌弃。在没有人为因素的影响情况下,儿童对食品的注意和兴趣主要来自于食品的外观因素的影响,如食品的图案、色彩、造型、声响等。儿童有着天真的心理特点,很容易把内心想象与真实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使得一些儿童对设计独特、新颖的儿童食品充满了好奇心。
2、家长的消费心理
家长面对孩子的消费会有两种情况:一是,家里的老人,在一个大家庭里几个老人带一个孩子,老人们把全部的时间、精力、金钱都放在孩子身上,只要孩子要,一定都会满足。二是,孩子的父母,绝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比较强,在选择食品方面是比较理性的。
二、儿童食品的造型设计
一般而言,包装精美考究的食品比包装粗俗简陋的食品更容易被看成是高品质的食品。在现代的食品营销中,包装造型的设计深得企业的高度重视。儿童食品的包装设计要造型有趣,想象力丰富的,包装精美,富有童话色彩的装饰,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推动他们的购买行为。在造型设计上,食品的包装重量要轻,考虑到儿童携带方便;食品包装要易于开启,考虑到儿童使用的方便;食品的包装不要棱角过多,考虑到儿童的安全问题。这样设计的食品外包装的造型,才会被儿童的父母认可。
三、儿童食品的图案设计
图案设计是一种视觉符号,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信息传播,是食品包装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图案设计是一种将食品特色夸大的一种表现形式。图案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尽可能的将要表达的食品信息直接、清晰的用图案设计的形式传达出来。有时,商家会选择深受广大儿童喜爱的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来进行食品包装中的图案设计,这样的设计往往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引起儿童的购买欲望,促成儿童的购买行为。
四、儿童食品的色彩设计
色彩设计是产品设计众多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设计者要清楚儿童对色彩反应单纯,只对色感强烈的鲜艳色彩较为敏感。色彩搭配,一是要符合产品的味觉生理感受;二是要符合产品的味觉心理感受。在色彩学中,色彩是有味觉、视觉、嗅觉、听觉、触觉这五种感觉。食品设计时味觉是它的强项。
五、儿童食品的文字设计
文字设计以直观、明确、简练的表现手法对儿童食品信息有最直接的说明作用。具有趣味性的文字设计在儿童食品的包装设计中起着信息传递的重要的角色。儿童食品信息传达主要以图案设计与文字设计相结合,这种结合不仅限于单纯的设计,更深层次在于文字设计对图案设计的诠释深度和对比力度。这使得儿童食品信息的整体传达比单独的图案设计或文字设计表达更加有力度、有深度。因此,利用图案设计与文字设计相结合、互补的表达方式,找到他们之间关系的平衡点,不仅能事半功倍地完成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传达,更给人意想不到的妙处。
儿童主要以图案设计的信息传达为主,再配以色彩鲜艳的趣味性文字,这样的结合可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作为家长是以文字性的信息传达为主,注重信息的真实、可靠。所以在儿童食品的文字设计可分成两种:一是,儿童比较喜爱的趣味性文字,结合图案设计、色彩设计让儿童容易接受,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一是,家长比较喜欢的简洁的说明性文字,使家长在购买前充分了解食品的属性、特点,最终决定购买。责任编辑:李薇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包装设计 消费心理 特点 动机
在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不再只满足温饱的生活,而对商品越来越挑剔,物美价廉,是商业社会不成熟阶段的营销概念和手段,是一种被动的和消极的竞争模式,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整体的和长远的发展。现代乃至将来都是一个过剩的消费时代,在一个相对富裕的社会里,消费者的目的,不在是只为需要而消费,而更多的是为消费而消费,为感觉而消费。而商品包装是消费者最直观的感觉,设计符合消费者心理需要则可以激发其购买欲望,因此,研究其与消费心理之间的联系已成为一种必然。
一、包装设计的特点
随着企业营销观念与消费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成熟, 人们开始了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和对产品包装的全新认识,包装设计综合特点日趋明显,故步自封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对于商品消费与包装的新要求,由此,我们必须从不同角度重新对现代包装进行定位,分析其多元特征,把握其多元形式和发展趋势。
1.专业化
产品包装仅仅是充当配合商品销售“配角”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当下包装设计已步入创造性策划和系统管理的阶段,系统化综合考虑了相关行业、消费者、社会、生态环境等因素,并将它们纳入包装设计中,使其成为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系统。
2.品质化
包装设计从过去强调企业品牌特点以及产品特色,以一种较直接强调“硬”的模式转化为“软”销售,其功利性较为隐蔽,更富情趣、更具人情味,因而容易使人接受。现代消费者的需要从量的满足、质的满足上升到感性的满足正日趋突出。
3.个性化
消费的个性化要求包装设计具有独特的创意。包装设计的创意水平与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水平是同步的, 成功的包装设计作品总是凝聚着设计家充满个性的创造力,它不仅反映着时代风尚,更体现出设计师对消费者个体的意识、情感和需求的深刻理解。
4.绿色消费
绿色包装设计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旨在通过设计创造一种无污染,有利于人类健康,有利于人类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绿色包装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考虑,更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它要求设计师放弃过去那种过分强调产品外观设计上的标新立异,将重点放在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层面上。
二、现代消费心理的特点及动机
1.现代消费特点
⑴理智消费、专业化消费趋势明显。消费能力的提高,使每一个消费者都有了独立的消费意识,对消费市场不再盲从,具有独立享受生活的能力。
⑵情感性、文化性的消费在不断提升。现代人除了一般日常的消费外,更多地追求“旅游消费”、“休闲消费”、“保健消费”、“礼品消费”“文化消费”等。
⑶个性化消费成为时代特点。传统消费观使人倾向于购买大众化的商品,而现代消费观促使人们崇尚潮流、追求名牌,要求商品体现出自己的个性、与众不同,更多地是为了情感上的满足,心理上的认同。
⑷追求新鲜、时尚的消费。现代消费观使信息消费向广度化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国际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手段获取和交流信息。人们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材料的时间大大缩短。追求新鲜,追逐时尚成为一部分消费者的目标。
⑸追求绿色、健康消费。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推崇节能、环保的绿色消费。绿色消费观更新了人们以往只关心个人消费,很少关心社会生活环境利益的传统消费观,促进了市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消费的动机
制定商品包装计划时首先考虑的就应该是这个目的。其次,即使消费者不准备购买此种商品,也应使他们通过对包装的第一印象,产生对该产品以及生产厂家的良好的印象。消费者决定购买行为是在某种动机推动下进行的。不同的存在不同的需要,人的需要也有层次差别,很多心理学家对此做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在现实社会中,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生存需要后,消费者购买商品,一方面是为了使用,另一方面还要借此显示自己的地位、教养、鉴赏力、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等等。因此在进行不同商品的包装设计定位时,应对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机类型作调查研究,以便使包装引导和指导消费的作用得到体现。
三、包装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
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是把握现代包装设计的根本要求,在现代包装设计上有突出的体现,同时包装设计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消费者在消费时的选择。
由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大量同类和同质的商品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该如何选择?这是我们,作为消费者中的一员的设计师必须要考虑的。掌握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感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还有影响这些因素的事情和环境,是我们进行包装设计时所必须考虑的。
四、结论
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商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以消费者作为中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它也为包装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高的要求。对于包装设计市场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这样的局面设计者只有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充分了解和把握新时代消费者的心理变化,才能实现包装设计的准确定位,才能真正实现商品与消费者的零距离沟通,实现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营销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营销策略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心理、意识和行为以及个体如何作为一个整体,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而人是市场营销活动的主体,也是市场营销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市场营销学研究的对象之一。由于心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存在相同之处,因此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心理学的应用贯穿了整个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心理营销已经成为继定制营销、网络营销、知识营销、绿色营销之后日益崛起的市场手段。
一、心理营销的目标与作用
心理营销,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用心理学原理,研究客户心理活动及其变化,从而相机抉择的市场营销理念。心理营销不仅把客户看作有一定经济地位的人,也看作有一定心理特征的人。客户个体是人的个体,具有普通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同时,作为客户,其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观念、态度、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心理现象和心理品质,常常融于购买欲望、动机和行为之中。
1.心理营销的目标:包括相互联系的两方面:一是要适应客户的心理要求、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不仅要适应客户当前的心理需求,还要适应客户的超前心理需求。二是要影响和激发客户的心理需求、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二者都要应用某些心理学原理和方法,通过有心理针对性的营销方式,使企业形象、产品或劳务服务更好地让客户接受和满意,同时让企业得到更好的收益。2.心理营销的作用:在以竞争和客户统治为根本特征的买方市场,在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日益细分、客户越来越难以伺候的今天,心理营销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客户往往对值得他们忠诚的公司保持忠诚。海尔成功经营的经验证明,建立客户忠诚体验的方法并不复杂。商家卖出商品后打个电话给客户,看客户有什么问题,提醒他们随时可与公司销售人员取得联系。一方面打消了客户的顾虑,坚定了客户的购买决定,另一方面通过祝贺或支持信息的情感影响,加强了客户的忠诚度。所有人都会受到诸如归属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之类心理需求的吸引,引发购买动机。中国市场最独特的地方是,中国客户正在经历的演化速度惊人,让人感觉瞬息万变。因此,积极研究客户的心理变化规律顺应这种变化规律和趋势,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不断满足,甚至诱导和创造客户的各种类型、层次的需求,将自己的产品永久地根植在客户的心灵之中。要更好地组织市场商品流通,提供人们的生活需要,就必须充分了解市场,特别是了解客户市场,掌握支配客户行为活动的各种心理现象,了解客户的消费特点、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生产。做到按需生产、按需经营和销售,即只有按客户的需要制定生产计划,调整生产结构,改进产品设计,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才能产出更多更好的、受客户欢迎的产品。现代市场竞争,既是市场、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的竞争,也是商品销售手段和服务水平的竞争。掌握渠道的心理规律与特点,在交易、服务及与渠道的交往中,正确而有效地运用心理策略和技巧、融通与渠道的关系,使渠道获得满足感和享受感。这样渠道就会对经营者产生非常好的印象,并通过口头传播广为宣传,从而在广大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信誉是最为宝贵的软资产,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长期发展的生命线。[ ]
二、心理学在营销中的具体应用
随着生活水平和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心理方面的需要较之生理方面的需要对购买动机及其购买行为所起的作用更加重要。作为营销人员应更加注重心理学在营销中的应用,以下主要介绍心理学在营销过程中的具体运用:1.抓住消费者的求新心理促成销售成功。通常人们对新鲜事物总是有一种好奇感和新鲜感,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新奇的商品交易可使客户产生一种强烈的购买兴趣和欲望,新的东西往往很容易在人的心目中达到“先入为主”的效果,而对已有的事物往往觉得习以为常而不会给予很多注意,然而正是这种需求心理,成为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具有这种心理的客户崇尚个性化的独特风格,作为经营者来说,只有去满足客户这种心理需求而不是去违背它。这就要求经营者必须有一种市场领先的勇气和追求第一的精神,而不是在领先者后面进行模仿,即要求经营者要有创新精神。2.抓住消费者的求名牌心理促成销售成功。随着客户收的提高,很多高收入者和赶时髦者,在购买商品时追求名牌,信任名牌,甚至忠诚于名牌,而对其他非名牌的同类商品,往往不屑一顾。同时,他们对商品的品牌往往非常敏感,名牌形象一旦受损,他们就可能放弃购买此类商品,而转向购买另外的名牌。新一代的客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求名心理一般来说最多表现在人们对轿车、服饰、烟酒等品牌的追求上。客户一旦形成了对某个品牌的认知,就能从品牌中满足自我形象、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需要,同时通过移情作用,获得情感上的寄托和心理上的共鸣,对品牌产生情感。3.按照客户需求导向定价促成销售成功。以客户的需求强度及对价格的随能力为依据,通过研究客户对商品价值的感受与理解程度来定价的方法。在策略上可应用心理定价策略;如声望定价、尾数定价、习惯定价等策略。另外,在特定市场环境中对价格的调整必须考虑客户的心理反应,在调价时附以必要的说明解释,以便消除客户的误解与不满
结论:有人将客户心理形象地喻为暗箱,谁能通过客户外在的表象洞察客户内在的心理秘密,并遵循一定的原则应用于的具体营销活动之中,谁就能真正掌握市场的主动,真正做到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之上实现最终的存续与发展,这者是现代营销者应有的经营哲学与经营理念。[ hi138\Com]
参考文献
[1]张小青,武志嫘,陈红兵.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趋势的企业营销策略探讨[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3:113-115
关键词:电子商务 营销 消费心理。
电子商务是基于国际互联网环境中的 b/s 架构开发出来的一种应用方式。在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中,买卖双方可以互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务活动,可以全程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在线电子支付等商贸环节。电子商务将国际互联网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引入到商贸领域,对商业运作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被各行业广泛运用。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电子商务优势明显,因此众多现代企业都基于 b2c 模式开发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而企业在制定产品最终价格时,除了考虑成本、利润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略,即定价策略中的心理因素。
在电子商务这种彼此互不见面的特殊消费环境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充满不确定性,其表现更为复杂和微妙,商家对于消费者心理状态的把握更加困难,而这种心理变化会直接影响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经营效果和发展空间。因此,研究电子商务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企业良好地应用电子商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1 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
改革开放使得产品种类和形式日趋多样化,消费者可挑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市场也由最初产品匮乏的卖方市场向消费者掌握主动的买方市场转化。在消费者主导市场的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卖方市场相比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电子商务模式中这些特点和趋势表现得更为突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追求便捷。现代社会将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对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需要一种方便、快捷的购物模式,而传统的购物模式通常需要在规定的营业时间内到达购物场所、挑选购买产品,整个过程繁琐、复杂、耗时长,再加上往返路途上的时间,通常会消耗掉消费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上购物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其方便、快捷、高效、24 小时不间断服务等特征符合现代人的消费心理。
1.2 追求物美价廉。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余地变大,因而价格就成为消费者较为敏感的因素之一。互联网上的网店相对于传统商店而言,可以让消费者通过网页轻松地浏览商品、比较不同卖家的商品,更为重要的是,电子商务模式提供了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平台,这样省去了中间商环节的网上直销模式可以节省成本,最终降低产品价格,因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满足消费者选择价廉物美产品的心理需要。
1.3 追求个性化。买方市场中消费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极为丰富,现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往往想象力丰富、喜欢展示自我个性,通常希望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独一无二,这种心理对个性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只看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更重要的是看商品是否与众不同,是否能充分体现个体的特性,这也已成为消费者消费的一项重要指标。
1.4 追求独立思考。在消费品种类及数量急速增长的现代社会,随着消费者选择范围的扩大,消费者独立思考的意识也在加强。面对传统模式下商家的各种宣传消费者会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消费者通常会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获取产品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消费者会从自身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从而降低购买产品特别是贵重产品的风险感,增强购物过程中的心理满意度。
1.5 追求表现自我。电子商务购物环境中往往消费者会占据主导地位,通常消费者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到虚拟网店中浏览、对比并选择产品。在买卖双方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购物环境中,消费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想法行事,这种思想会使得消费者在电子商务购物模式中表现自我的心理体现的愈加明显。
2 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分析。
虽然电子商务的网购模式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等诸多优势,但是目前仍有大量消费者基于对互联网环境的不信任,进而对网上消费产生怀疑,对电子商务模式敬而远之,这会严重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的这些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传统购物方式已深入人心。消费者在传统购物模式中已经习惯“眼看、手摸、耳听”的方式,这种方式与网上购物环境中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影音等方法了解产品是截然不同的。网购平台不能满足消费者手摸、眼看的特定心理,而习惯了传统购物模式特性的消费者往往会因此对电子商务产生怀疑和顾虑。
2.2 对网上支付模式缺乏安全感。国际互联网本身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网络环境,对所有使用互联网的用户均没有准入限制,因此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黑客和攻击者,而电子商务是基于国际互联网开发出的一种应用,其支付过程完全是在互联网上实现的,尽管电子商务有一些安全保障措施,但是消费者的个人资料、银行卡密码、交易信息等都有被窃取、盗用和篡改的可能,部分消费者会因为这些原因不敢尝试电子商务活动。
2.3 价格达不到消费者预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通常期望能够得到质量相同但价格比传统商场中低很多的产品,据统计显示,目前的网上商品仅比商场中便宜 4%- 10%,再加上网购环节中的物流、配送费用,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实际享受到的价格优惠是十分有限的。价格上达不到消费者预期会使部分消费者宁可多花时间和精力采用传统购物模式,也不愿选择电子商务模式。
2.4 配送体系效率较低。电子商务模式中有形产品的运输无法通过互联网直接实现,必须借助物流配送体系才能完成,因此,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商品的配送存在周期长、费用高、效率低等问题。数据显示我国仓库周转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而差错率却近乎于发达国家的三倍。低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会严重影响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感知,进而导致部分消费者不愿接触电子商务。
3 小结。
电子商务为消费者带来了方便、高效、快捷的购物方式,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消费心理给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商家必须适应消费者新的心理特征和变化,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建立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电子商务运作机制,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在电子商务运作模式下获益。
参考文献:
[1]樊春阳,葛新旗。基于消费心理学的企业营销策略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27)。
[2]江霞,谌洪茂。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消费行为分析与营销策略优化[j].中国商贸,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