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

第1篇: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

2008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15首京剧唱段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其中9首为“革命样板戏”。此举一出,立刻引起巨大社会争议,上演了另一出“戏剧”。

支持者认为,京剧走进中小学课堂,对普及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功莫大焉。但反对者却认为,要求各地学生学唱京剧可能抑制中国戏曲多样性。

我们应该感谢这种议论风生,它带来的进步比“京剧进校园”本身更加意义重大。

生:小学生要开京剧课

北京黑芝麻胡同小学已开设京剧课近两年。校长杜军说,学校曾对120名上过京剧课的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课后仍对京剧没兴趣的学生只有1至2人: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可能不会去买票听戏,但很喜欢类似课程:还有30至40人表示,他们因这门课而喜欢上了京剧。

中关村一小的张鹤阳说:“我非常喜欢上京剧课,上了京剧课后,我回家还经常给父母展示自己学到的唱腔呢!”据该校京剧老师刘鹭介绍,有些学生喜欢上京剧,还会要求家长带着自己一起去长安大戏院看课演出,“几百元一张的票,我都买不起!”刘鹭感慨道。

说起京剧进校园,上海中学生易凡一脸无奈。如果不出意外,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易凡将要在音乐课里学到《趁夜晚》(《奇袭白虎团》选段)、《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定军山》选段)和《智斗》(《沙家浜》选段)。“哪个都小喜欢。”不管是传统戏还是样板戏,易凡都不动心,比起传统京剧,他更喜欢流行摇滚。“如果非逼着学,当然是现代戏还凑合啦。”易凡并不知道样板戏已不再“现代”。

说起京剧进校园,有学生家长却不赞同――因为上学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孩子们早已“摄入过量”。

与小学生咿咿呀呀全情投入不同,已有辨别能力的中学生,更希望生活中充满自己喜欢的音乐。

旦:“堂堂教育部长,太不负责任”

2004年政协第十届二次会议上,京剧演员孙萍递交了第3547号联名提案,这篇名为“在青少年中加强京剧基础教育的建议案”的提案,被称为京剧进校园的原始提案。提案照进现实,并没有给孙萍带来多大快乐,“样板戏这么多不是我的初衷。”2008年孙萍再度递交提案,这份由梅兰芳之子、京剧大师梅葆玖牵头,孙萍、冯小刚、关牧村、郁钧剑、王安忆等43人的联名提案,要求教育部紧急调整相关做法,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传统曲目。

在政协文艺组分组讨论中,孙萍毫不留情地对教育部长周济说:“教育部背离了我的初衷,搞得我现在压力很大,我都成了众矢之的了。”周济并没有正面回应她,只是感慨道:“孙萍啊,京剧能进去,就不错了。”

孙萍还想继续追问,一位资格较老的委员大声咳嗽一声,但这显然没有阻止孙萍说下去:“堂堂一个教育部的部长,竟然用这样的话来回复我们,太不负责任了!”

净:文化部搭台,教育部唱戏

“净”在京剧里分为“文净”和“武净”。文净又叫大花脸,武净又叫小花脸。净角要求的是,唱腔洪亮刚道,动作粗犷有力。在“京剧进校园”这出戏中,文化部与教育部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据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介绍,春节前,国务院的领导视察中国京剧院,在谈到京剧的现状时,提出要振兴中国京剧。陈晓光说:“这些年来,京剧遭遇巨大尴尬和冷遇,逐渐被边缘化,没有新的剧目涌现,没有新一代的明星大腕出来,不能吸引新一代的观众,剧场上全是白发人看白发人。”基于这样的现状,文化部做出了抢救京剧的措施――京剧进校园,提请教育部配合。

教育部随之做出试点决定。“传统剧目和优秀现代剧目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观念的艺术载体,京剧进课堂小仅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也有利于引导他们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认为“京剧进校园”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剧目选择上,教育部参照的是中国京剧院专家的意见。

李卫红说,教育部已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教材并录制光盘。试点结束后,将在全国中小学推广使用。

末:与哈利・波特抢夺阵地

2008年3月13日上午,北京华润饭店23楼会议室,大腕云集,气氛紧张。冯小刚交头接耳,倪萍环顾四周,邰丽华埋头笔记,王安忆若有所思……但他们不是主角。

作为提案的发起人,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是这次会议的焦点。“京剧进校园方案出台以后,我家的电话都被打爆了。”梅葆玖说很多戏迷和朋友都在询问为什么选了这么多样板戏。对此一无所知的他决定通过两会弄个明白。

在1870号提案中,梅葆玖希望把样板戏剧目减到三四首。对于京剧的失守,梅葆玖痛心疾首:“有次,我去大连演出,有个6岁的小女孩来献花,我问小姑娘知道梅兰芳老爷爷吗,小孩告诉我,梅艳芳姐姐唱得可好了。当新一代的年轻人,只知梅艳芳,不知梅兰芳,这是我们时代的悲哀。”

“现在的青年人都买《哈利・波特》,都吃麦当劳、肯德基,都只知道迈克尔・杰克逊,都在追求流行歌曲和摇滚,如果孩子都喜欢这个,将来这就麻烦了。”“末”在京剧里是指年纪较大男性,梅葆玖等老一辈艺术家,在流行文化面前,选择了抵抗。

著名京剧艺术家张学津说:“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受西方文化的侵略面太大了,当孩子们只知道露肚脐眼唱歌的梅艳芳,不知道艺术大师梅兰芳,这是咱们民族的耻辱,是咱们的后一代数典忘祖,这太悲哀了。”张老先生觉得“京剧进课堂”不只让孩子唱几段,还要让他们知道京剧的成长、形式、特点、流派……从唱词中理解文化,了解历史。“振兴京剧的口号已经喊了30年了。”张学津一直在关注京剧政策。他说,这次国家对京剧强力推动,是30年来做的最重要的一步。

丑:仓促的专家

2005年2月,时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的钮骠收到教育部通知,聘请他为中小学《戏曲》一书的主编。是年3月,钮骠与教育部和高教出版社的相关人员在石化宾馆开会,确认了撰写大纲、体例、字数和呈现方式。会后,钮骠回到学校组织了6人编写小组。随后小组拟定计划,各有分工,先编了试写稿,又用了4个月时间,编成初稿,等待交审。

2005年年底,钮骠打电话询问交稿时间,得到的回答是:“部里头没抓这件事,等待回音。”就这样,这件事情搁浅,直到现在。钮骠说:“不知这书还搞不搞,既有红头文件的开始,也应有红头文件的了结。”现在,突然出现15出剧目进小学教材的事,钮骠十分诧异:“领导们声称经过了有关专家的论证,也不知是何方的专家?专家应该要有责任感,不能随随便便地把这么多样板戏塞进来。”

“我在这方面是有责任的,由于我的工作不够细致、水平有限,形成这种局面,应该受到批评指责。”作为剧目安排的具体操作者,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深感内疚。在确定剧目的时候,教育部找到国家京剧院,由吴江组织专家来推荐,“为了尽快地把京剧进校园推动起来,时间紧迫,我的工作仓促了一点。”吴江说时间紧任务急,难免考虑得不周全。

第2篇: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保护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仅是涉及民族命运的重要问题,同时是建设全人类文化、使人类文化得以多样性发展的基础。区分消费文化和认同文化,对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吸纳外来文化和继承固有传统,二者所形成的张力对创造新的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优秀的非物质文化具有鲜明的共享性特点,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才具有了世界意义。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普遍的民族自觉

许多地方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非物质文化保护没有摆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没有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致使非物质文化不能得到积极保护,甚至遭到不适当开发,加剧了文化资源的破坏和毁灭。同时,全民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意识不强,还没有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

2.非物质文化生态环境恶化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的生存屏障十分脆弱,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大批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3.非物质文化资源流失状况极为严重

非物质文化资源大多分散存留或流传于民间。最能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文物、工艺品和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实物,由于岁月的流逝和各种劫难,木来就传世不多。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机构和个人,通过各种渠道私下收购、倒卖非物质文化珍品,使这些文化资源大量流失。虽然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做了大量保护工作,但由于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少懂行的专门人才、缺少强有力的管理手段、缺少经费的支撑,使得我国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流失愈演愈烈。

4.非物质文化的继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

许多非物质文化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目前,掌握一定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为数不多,或年事己高,或生活困难,他们掌握的工艺技艺随时都在消失,民间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

二、开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1.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应树立的意识

(1)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资源中相当一部分毁损严重,濒临消失。因此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宣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文化资源的保护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对各地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普查、编目,从而有的放矢地依法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管理。

(2)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意识。要实现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就必须实施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战略,建立良好的非物质文化生态环境。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正确处理好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要及时抢救和保护损毁严重、濒临消失、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同时,要把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在保护的同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3)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彻底抛弃传统的发展观、文明观中的糟粕,树立起新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既要防止对非物质文化盲目的、无序的、过度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开发,又要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做法,还要特别注意保护好非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生态环境,着眼长远,合理利用。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

要加大培训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对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素质要求很高。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抓好业务骨干和工作队伍的培训工作。培训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文化部负责培训到省级文化部门,省级文化部门培训到市县,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人才培训体系。

3.加强宣传教育,在社会营造良好的保护意识和氛围

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倘若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无论多么美好的蓝图,都只能是政府和官员们的一厢情愿。所以,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只是某些部门、某些人的事,而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且常抓不懈的大事,这件大事应当成为全民的共识、全民的自觉行动。我们应通过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人人都懂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明了为什么要保护,以及怎样保护,从而让“保护”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全社会形成爱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使每一位公民都能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而自豪,从而自觉地珍惜它。

同时,非遗保护要从小抓起。现在社会已经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就是把学生作为非遗传承的主体,不仅是临时、短期地让非遗走进校园展览、展示、展演、做讲座等,更在学校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由专职教师在学校进行持续性、常态化教学活动,把非遗项目植入校园生活,编写出适合不同年级段学生的教材,并将它们与美术、音乐、体育、德育等课程以及乡土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让“非遗”进校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非遗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善。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原则,以文化战略的眼光来审视问题,从全局的、宏观的、历史的和人类文化发展的视角来思考和分析问题,我们所从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会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陈华文.关于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17-20.

第3篇: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

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1根据《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办〔xxx〕x号),为开展好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活跃节日气氛,打造xx壮族三月三文化品牌,提高xx县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我县各民族间的团结和谐,制定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弘扬民族文化,展示xx风采。

二、活动时间

xxx年4月1至30日。

三、重点活动安排

(一)组织开展壮族三月三宣传活动。

加强宣传,营造浓厚节日氛围。县宣传部门要组织协调各级媒体、网站对我县壮族三月三活动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在全县营造出喜庆、欢乐、祥和、幸福、团圆、红火的节日氛围。让各族群众共同分享节日盛宴,进一步提高xx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牵头协调部门:县委宣传部

配合部门:县各相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组织壮族三月三进校园活动。

1.充分利用多种宣传载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引导、鼓励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校园黑板报、宣传展板、宣传海报、宣传标语、电子屏、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多种媒介和平台大力宣传壮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以其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让广大师生了解民族的传统文化,增进民族感情,为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做出贡献。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主题教育。全县学校结合思品、科学、语文、艺术等学科课程以及利用主题班会课,强化民族常识教育。让学生了解壮族的构成,地域分布特点,及其在民族艺术、发展等方面的特色和成就,同时也深入了解各民族对祖国大家庭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让民族教育走进课堂。

牵头协调部门:县教育局

配合部门:县各相关部门、各中小学校

(三)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

1.举行xx县xxx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

2.召开一次全县民族、宗教代表人士座谈会,做好沟通协调和联谊工作。

3.配合xx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讲活动。

4.大力宣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宣扬我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跟踪报道各地、各单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情况。

县民族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要在壮族三月三节日期间统一开展以下活动:

(1)制作悬挂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横幅。

(2)制作、更新一批民族团结宣传专栏板报。

(3)结合各部门实际,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一批好事实事。

牵头协调部门:县民族宗教局

配合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民族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

(四)组织举办xxxxx市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体验节。

与xx市民宗委联合在xx县凤山镇对河村塘进屯融江河边及蚂拐洲上举办xxxxx市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体验节,通过开幕式文艺演出、民族体育体验,民俗文化抬阁巡游、传统美食展示、民族团结摄影展等多种形式,让群众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营造各族群众民族团结、共享中国梦的热烈氛围,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各族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传统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

牵头协调部门:县民族宗教局

配合部门:县各有关部门、凤山镇人民政府

(五)组织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体育活动。

组织举办巧手绘出三月三少儿绘画比赛及展示活动、龙舟赛、拔河赛及三人板鞋、背篓绣球、高杆绣球、竹竿舞等民族传统体育体验活动。

牵头协调部门: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

配合部门:县各有关单位

(六)组织壮族三月三山歌会及农村文艺演出。

由各乡镇自行组织形式多样的壮族三月三壮欢赛、山歌会、歌圩节及农民文艺演出等民族文化活动。

牵头协调:各乡镇

配合部门:县各有关单位

四、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群众主体、文化主流的原则开展好各项活动,要加强对壮族三月三活动的组织领导,认真策划,统筹安排,结合当地特点和群众需要,精心组织开展活动。

(二)明确责任,周密部署。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支持,加强协作,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牵头协调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围绕活动内容,研究制定有关活动实施方案(含活动项目表)。

(三)做好防范,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切实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针对壮族三月三活动情况,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具体应急措施,认真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做到计划周密,工作细致,防患于未然,确保壮族三月三活动安全有序顺利开展。

(四)严格遵守八项规定,确保节日风清气正。各乡镇、各部门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自治区及我县有关规定精神,节俭办节,防止出现违规违纪的现象。

(五)及时总结,做好汇报。活动结束后,各乡镇、各部门要从活动安排、实际情况、新闻宣传、社会效果、成绩经验、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等方面进行认真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于xxx年4月28日前报送县民族宗教局汇总后报县人民政府

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2一、活动主题

欢度壮族三月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活动地点:学校、家庭及其他三月三活动场所

三、活动时间:xxx年4月5日至11日

四、活动参与人员:学校师生

五、活动内容

(一)学习壮族习俗。

1、宣传三月三:利用每周例会、校园广播、班团队会等形式,宣讲壮族三月三民族传统节日等民族文化。地点:校内。

2、①学生跳起壮族竹竿舞:竹竿对打千年响,和谐步伐万年光,大家团结手拉手,同学情谊百年长。②板鞋比赛。

时间:4月5日、6日每天下午17:00 地点:xx三中校园运动场上

3.学习观摩壮族山歌:当年三姐把歌传,唱歌出名成歌仙;山歌好比春江水,至今流了千万年。 建议学校的师生参加xx乡第四届三月三文化艺术节,学习观摩壮族山歌。

时间:4月9日上午10:30 地点:xx乡民族文化体育广场

4. 糯香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有家家户户蒸制五色糯米饭的习俗。建议学校的师生回家向家里的老人学习户蒸制五色糯米饭的方法。 时间:三月三假期当中 地点:在学生各自的家庭中。

(二)记忆三月三。通过专家研讨对话三月三和文字、图片、实物及绣球、壮锦、香包、五色糯米饭等传承人展现三月三的历史传统、风情习俗。

(三)参与三月三的活动:建议学校的师生积极参与壮族三月三有关的民俗活动,例如文艺汇演、舞群狮表演、农家体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等。在活动当中做活动的组织者或者志愿者。

六、活动的要求

第4篇: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

一、乡土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建设

乡土教育可以说是将某些乡土的现象视为教学资源,并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校课程。其主要特点是让学生了解、认识其所居住地方的人、事、物,使他们能认同与热爱自己的乡土,以激发他们保护、改善自身生活环境的意愿及能力。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纲要》中明确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乡土教育作为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重新获得了发展的空间。2010年番禺区制订了《上品教化首善番禺——岭南校园文化建设行动纲要》,它进一步阐释了岭南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培养学生本土观、世界观的乡土意识与乡土情感之外,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每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社会实践、探究能力的发展。让乡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既能达到活跃语文课堂的目的,也是全面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二、以乡土教育激活初中语文课堂

通过对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促进初中语文课堂的建设,培育起老师、学生的人格魅力,这是“上品教化首善番禺”的一个要求。在语文课堂建设中,我们既要着眼乡土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又要着眼于从深层次提升学生的人文品位,培养出能克服性格缺陷的一代新人。那么,怎样以乡土教育激活语文课堂呢?下面从三方面对这问题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开展单元综合性活动,感受周边乡土知识。通过单元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生活周边的环境、历史与文化,加强对家乡的认同感,激发学生改善家乡每一寸土地的情意。2010上学期,本人参加了镇广播站组织的一次化龙民间故事采集活动。除了镇集体组织的到村采访外,结合初一语文第五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综合活动,我有意识地指导了一个研究性小组开展对身边民间故事的认知和感受,实践自己关于乡土知识与中学生素质教育关系的思考。

研究小组的第一步是开展对中学生“化龙故事知多少”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注意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搜集身边的化龙民间故事,以及了解这些民间故事在中学生群体中的认识状况。研究小组的第二步是以“化龙潘氏凉茶”为例子,从微观的角度去了解化龙传统文化的形态以及遭遇现代化的变化,希望借此机会把课堂所学与地方情境结合起来。再如初一下学期进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粤剧的了解。这种融乡土知识于教学内容中的讲述方式不仅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时空距离,让学生对乡土知识有了更贴近自身的理解,而且能够不断丰富个体的生活及经验,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在抄录碑刻、访问耆老、观看录像等过程中,学生发现一直存在自己身边默默无闻的东西一下子“活”起来了,这无疑在加深他们对本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同时,让语文课堂也走进了生活,获得了生机。

(二)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为了让乡土文化更加系统地在校园传播,引导学生在课余生活和文化活动中继承和发扬乡土文化传统,学校语文科组从第一届孔子文化节开始,就有意识地开展了“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内容涉及方言、历史、人物、民俗、海外移民与华侨、地理条件与人文环境等。在每届孔子文化节的开幕式上,学校都会安排一个“文化大讲坛”知识问答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向学生介绍身边容易忽略的文化,激起全校师生了解并保护身边文化的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后,在语文科组的建议下,学校结合本校特色,开设了“孔子文化”与“化龙人文”两名课程,从课程的高度对学生进行化龙文化分阶段、全方位的介绍,学生反应热烈。学校文化社也适时推出“名著视听”及“粤剧欣赏”栏目,让学生多感官感受乡土文化。“它给我的生活添上一笔绚丽的色彩,给我的人生增加了一笔丰富的财富。”这是一位中学生在学习乡土文化后发自内心的感慨。

(三)编写富有乡土知识的校本教材,拓展学生文化视野。有学者曾指出,地方文化(乡土知识)不仅是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且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之所在。由于这种特性,校本教材的编写成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普遍关注的焦点。

就语文来说,校本教材要求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1,增进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乡土的情怀。2,增进学生对乡土环境的了解,培养学生爱护生活环境的情操。3,增进学生对乡土问题的了解,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热诚。在内容编排上,校本教材可涉及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民系发展、民俗特色、建筑风格、饮食习惯、民间艺术等各方面,借此让学生对当地文化有一个整体观和历史感相结合的认识。如在《论语》十则的教学上,语文科组结合我校“孔子文化”办学特色,编写了《孔子文化系列读本》(初一至初三),搜集了当地一些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奇闻趣事,让学生在对乡土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对语文课堂有了更贴近自身的认同。

事实上,乡土教育与课程的结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乡土教育对语文课程的渗透也正日益深远。我们应当加强乡土教育,将语文课堂的实效落实到学生生长的土地上来,从而让语文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第5篇: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当前,它却日趋危亡需要更多人关心和参与保护。加强大学生非遗教育对保护非遗具有战略意义,但目前其教育现状与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讨,亟待形成一个系统、科学、高效的教育模式。加强高校非遗教育研究,促进其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前非遗保护以及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要完成上述任务,对大学生非遗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教育模式的探索是必需的。

一、研究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部分高校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其对象为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六所高校: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信阳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河南科技学院。其中前三所高校为一组,后三所为一组。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从统计结果来看,男女比率为42.67%和57.33%,性别比率基本平衡,且通过对比问卷发现性别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认识影响不大,在教育途径探究上性别因素给予适当考虑即可。

2.问卷中有关对非遗及其保护的了解程度问题中,选择了解一些的比率分别为76%和72%,可见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没有深刻全面的了解。仍需指出的是,当代高校大学生的非遗保护意识相对较强,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无所谓的认识者。可见,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有滑坡现象, 缺乏一定的对传统文化素养甚至对传统文化抱有一种冷漠的态度。当前,大学生存在着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精神缺失,精神生活单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和谐理念、奋斗精神、人格追求以及理想情怀,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和巨大感召力。加强对大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值得庆幸的是,在有关非遗保护途径和措施的意见和建议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加强自身学习,倡导社会、政府等各方面采取措施,表达了他们乐于配合,期待能贡献一份力量的愿望。这也为我们探究新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提供必要前提。

3.关于大学生非遗知识获取途径的调查结果为网络媒体――41.73%,书刊、报纸――38%,广播电视――10%,公共宣传――10.27%。可见,大学生了解非遗知识的渠道是多样化的,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其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更加现代化。同时,高校学生更倾向于关注生动鲜活而有特色的宣传、保护途径。当今课堂教学多采用多媒体上课,只能呈现平面图像,无法像参观博物馆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针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特点,建议学校组建非遗中心、民俗文化收藏博物馆等,收藏来自各地民间的文物和艺术品,以利于非遗保护的课堂教学。

4.通过对六所院校所划分的两组间问卷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理工类院校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稍逊于文科类院校,对于保护措施的选择也存在差异。因此,学校开展非遗教育要根据自身实际,教育方案的制定和活动的开展都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三、调查结果启示及探索

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针对问卷所反映出的大学生非遗教育现状及问题,结合作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传承基地之一的河南师范大学的保护和实践实例我们做出如下探索:

(一)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健全文化育人新机制。

保护研究中心可以是由音乐、美术、历史等多个学院教师组成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应用性研究平台。中心以引导在校师生对非物质文化积极开展非遗研究并进行遗产抢救和保护服务为宗旨。同时,以保护中心为依托,筹建非遗知识宣传网站,利用网络资源覆盖面积广,跨时空等特点实行高效、新颖的知识学习新途径。

(二)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构筑学术性学生社团建设模式。

大学生社团组织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大学生自发组织的,以共同的爱好和兴趣结合起来的团体。成立以公益性为基本标准,以保护、研究和传承非遗为宗旨的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可以更有效的在高校宣传保护非遗的重要性。协会会员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余时间学习不同的非遗项目,培养优秀传承人。

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该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自成立以来,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学习和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征文、研讨、调研等活动促进学生对非遗的了解和思考,邀请民间艺人展示剪纸、木版年画等绝技。以非物质文化保护协会为依托开展的各项非遗保护活动在校园内掀起了师生关注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

(三)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崭新模式 。

学校可以以6月13日“文化遗产日”为契机举办“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图片展览、戏剧表演艺术家专场讲座、保护文化遗产签名活动等多种形式,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有关知识。同时,邀请民间艺人或非遗传承人到学校开辟艺术家大讲堂,在增强高校师生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修养、形成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使其进一步了非遗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自觉承担起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的责任。

(四)扎实推进社会实践活动,深度挖掘实践育人功能。

组织学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个例调查、统计对比、录音采声、实地摄像记录等多种形式进行非物质文化的宣传、保护工作。同时,将这些传承基地定为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长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相关的调研和保护。

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组织非遗保护调研服务团开展社会实践,对具有地域语言差异性的戏曲资料尤其是残破手抄剧本进行录入整理,利用现代科技对年代久远的珍贵唱本进行保存;身体力行学唱戏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访老艺人,搜集相关信息,建立艺人档案。他们的实践活动受到中国新闻网、中国教育在线以及河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参加暑期实践的师生还曾参与中央电视台 “百科探秘”栏目策划拍摄专题片《巨鞭起舞》、《糖人奇缘》、《小村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五)推进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形成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

引导、支持和组织学生多渠道开展以非遗为对象的学术研究,增强高校学生对非遗的关注度。引导学生以参加有关非遗的科技学术活动,在推进非遗保护进程的过程中,还能增强他们对非遗保护的理性认识。

河南师范大学师生积极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组,完成相关研究项目三十多项,其中包括国家级项目4项,录制民间艺术音像资料上万分钟,收集整理民间戏曲剧本一百多本,形成了科研创新研究与非遗保护和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的良性发展局面。

(六)设置非遗课堂教育课程,夯实理论学习基础。

目前,高校课堂上鲜有非遗教育类的课程,从事非遗教育与研究的师资队伍也严重匮乏,非遗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编写等问题都是需要给以充分考虑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考虑非遗保护工程的迫切需要和社会对非遗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促进高校人文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学科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郑培凯:《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第6篇: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

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模板1根据《xx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x年xx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办电〔xxx〕x号)和《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x年xx市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贺政办电〔xxx〕8号)精神,为开展好xxx 年壮族三月三活动,把壮族三月三办成民族和地方特色浓郁的群众性节日,进一步促进我县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活动主题

弘扬民族文化,展示xx风采。

二、活动时间

xxx 年4 月1 日4 月30 日。

三、重点活动内容安排

(一)组织壮族三月三宣传活动

加大对壮族三月三的宣传工作,实施节前预热、节期宣传、节后宣传的阶段性新闻宣传和社会宣传,组织发动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和群众团体在办公楼或公共场所拉(挂)汉壮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组织开展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宣讲活动;在xx电视台开设壮族三月三专题;在xx信息网开辟壮族三月三专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专门集中报道宣传壮族三月三活动,提高壮族三月三 活动在县域范围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牵头协调部门:县委宣传部

配 合 部 门 :县直各相关部门

(二)组织壮族三月三进校园活动

以壮族三月三为契机,加大对校园民族文化建设,利用图片展示、发放宣传资料、拉(挂)宣传标语,在学校开展以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为主题的民族文化主题教育;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民族文化生活,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氛围,拓展学校师生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视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师生民族文化素养,促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

牵头协调部门:县教育局

(三)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

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六进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成就。举办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各民族人士座谈会;开展走访慰问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知名人士、知识分子活动。

牵头协调部门:县民族宗教局

(四)组织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

以县城广场为主会场,举办一场民族文艺演出(由县文广体局、县民宗局主办);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门唻歌、羊角长鼓舞展演展示,山歌对唱,原生态音乐、舞蹈、戏剧和曲艺演出等大众文化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促进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蓬勃发展。

牵头协调部门:县文广体局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群众主体、文化主流的原则开展好各项活动。县直各部门要切实加强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的组织领导,认真做好统筹安排,积极举办各项活动,鼓励群众踊跃参与。

(二)落实责任,周密安排。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紧扣活动内容,精心谋划、周密部署、通力合作、密切配合,认真做好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的各项工作,力争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质量、办出效果。

(三)做好防范,确保安全。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对规模大、参加人员多的大型群众性活动,要根据国务院《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认真细致做好安全管理和保障工作。对可能产生问题的环节要仔细排查,做好应急机制和预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确保活动安全有序进行,营造欢乐祥和、团结和谐的节日气氛。

(四)严格遵守八项规定,确保节日风清气正。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守纪律、讲规矩,始终保持防范和惩治不正之风的高压态势。防止出现违反规定、违反纪律的现象。

(五)活动结束后,各乡镇和各相关单位要从活动安排、实际情况、新闻报道、社会效果、成绩经验、存在问题以及工作建议等方面进行认真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于xxx年4月25日前将电子版和纸质版报送县民宗局,邮箱:xx, 联系电话:xx

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模板2为开展好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我市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x年广西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办电〔xxx〕3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我市xxx年壮族三月三工作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发展。

二、活动时间

xxx年4月1日-4月30日。

三、主要内容

(一)组织壮族三月三宣传活动。市委宣传部牵头,市直各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积极配合,举行壮族三月三活动新闻会,适时公布全市节庆活动日程安排信息,组织各级主流媒体、网站对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专门集中报道宣传,提高壮族三月三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二)组织壮族三月三进校园活动。市教育局牵头组织,各县(市、区)教育局配合,以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集中开展历史文化和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拓展民族文化视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丰富校园民族文化生活,激发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提升师生民族文化素养,促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

(三)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市民宗委牵头组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开展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座谈会、研讨会,举办各民族人士座谈会。开展走访慰问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知名人士、知识分子活动。各县(市、区)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成果。

(四)组织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市文化委牵头组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开展体现壮族三月三文化特色的原创文艺节目。市级开展三月三歌节,各县(市、区)根据本地实际开展专题活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山歌对唱,原生态音乐、舞蹈、戏剧和曲艺演出等大众文化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促进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蓬勃发展。

(五)组织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市旅发委牵头组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在江山半岛白浪滩景区举办以歌舞表演、民族风情表演、民族特色美食、土特产展销等内容的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活动,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发展,创建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群众主体、文化主流的原则开展好各项活动。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的组织领导,认真做好统筹安排,根据当地特点和各族群众需要,进一步细化活动安排,尽早启动各项筹备工作。

(二)落实责任,周密安排。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紧扣活动内容,精心谋划、周密部署、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积极创新,认真做好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的各项工作,力争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质量、办出效果,努力打造壮族三月三活动品牌。

(三)做好防范,确保安全。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对规模大、参加人员多的大型群众性活动,要根据国务院《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认真细致做好安全管理和保障工作。对可能产生问题的环节要仔细排查,做好应急机制和预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确保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安全有序进行,营造欢乐祥和、团结和谐的节日气氛。

(四)严格遵守八项规定,确保节日风清气正。各地各部门要主动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实施意见、自治区政府实施办法以及市委实施办法,守纪律、讲规矩,始终保持防范和惩治不正之风的高压态势,防止出现违反纪律的现象。

五、有关事项

第7篇: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新挑战赛;高校广告;实践性教学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新媒体环境飞速变化,广告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对广告专业人才的要求标准也愈发严格。高校广告专业人才培养应瞄准该趋势,注重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广告专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系统培养体系与模式。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成为合格应用型人才的保障,广告教学需不断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与方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处于高速动态发展中,对文化创新、社会经济起到重要作用,可推动高校广告实践教学发展。[1]如何通过文化创新挑战赛、项目式教学等多种创新实践角度出发,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切实提升在校大学生创意创新意识,向各级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策划宣传部门输送优质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是高校广告教学的重要目标。文化创新挑战赛通过前期宣传动员,组织院校学生开展采风活动,进行创作到海选作品初评,选出入围选手。再由指导教师带队,到达现场再深化、展示评审的形式,最终决出各类奖项。文化创新挑战赛能够充分锻炼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沟通领悟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抗压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起到反哺广告教学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在就业及工作中的竞争优势。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

现如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地域文化产业的保护与传承,积极探索文化发展与创新。高校广告专业教学与地方密切合作,能有效鼓励学生在创作中结合地方特色,挖掘地域传统、民俗、生态等特色,打造专属地方文化产品品牌,不断活化地方文化遗存,为城乡有机更新蓄力。由地方政府主办的文化创新挑战赛,能够选拔出高校中创意强、设计感时尚,吸睛度高的广告作品,为地方文化发展提供创新思路。高校在与地方政府商榷主题后,前期阶段在各大高校充分打通宣传渠道,借助教师课堂、学生社团等组织,以海报、H5、视频等多样化形式进行线上线下广泛宣传推广,积极动员高校学生关注并参与其中,正式启动文化创新挑战赛。而如何更好地促使学生参与,高校广告教学应突出“请进来”与“走出去”的特色。“请进来”是指高校可邀请地方政府文化产业相关工作人员走进校园,以宣讲会、讲座等形式,详细介绍当地文化历史特色、相关产业发展情况,解析文化创新挑战赛的项目要求、项目类别、策略单、赛制流程、报名通道、奖项设置等情况,提高学生参与热情,为后续挑战赛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走出去”是指高校应组织专业导师团队,在导师的带领下走出课堂,吸收灵感,促进创作。广告教学场所不应只在传统课堂,更可与地方政府合作,实地踏勘采风,探索地域文化,深入了解当地民俗风情,充分采集素材,从而激发学生创意,更好地帮助创作。学生可个人参赛、亦可跨专业、跨校组队参赛。由各高校专业教授、当地政府文化部门负责人组成评审专家委员会将根据提交的所有文化创新作品进行海选初评,选出一定数量优秀作品,其创作者将获得入围最终挑战赛的资格。

二、专业导师全程指导创作,确保创意有特色、成体系、可落地

现高校广告教学常通过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Oneshow中华青年创意奖”等各种广告比赛的方式以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力求摆脱传统教学止步于课堂的约束,促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2]而这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虽能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但无法让学生获取关于作品质量的直接反馈。他们通常只能得到自己是否获奖的结果,却不知自己的作品在专家评审眼中有何可取或不可取之处,无法帮助学生思考其作品优化的去向与推广应用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无法接收到关于自己作品的直接反馈与点评的情况下,参赛的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未获奖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教师亦无法通过鼓励学生参赛的方式反哺教学,教学实践效果转化不明显。而文化创新挑战赛在前期动员学生参赛的阶段,就已邀请地方政府文化产业部门负责人走进校园,详尽介绍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明确地方政府将要重点深化的文化创意作品内容,为学生创作指明方向。另外也公布最终决赛专家评审的三大评分标准:创意构想、作品表现、推广应用价值,给学生提供思考方向、指引创作逻辑。在挑战赛决赛现场有限的时间内,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入围选手将进行入围作品的重点深化,同样地方政府可再次公布全新命题,让选手们在现场即兴创作。导师需从创意度、设计感、推广应用价值等方面入手指导,确保学生的文化创意作品有创意、成体系、可落地。在现场提案的环节,高校与地方政府邀请来自地方政府负责人、省广告协会会长、文旅行业领导、高校广告和艺术学院专业教授,组成专家评审团,在学生现场提案,讲解创意后,为其作品点评打分。入围文化创新挑战赛决赛现场的学生,即可获得专家评审们对作品的创意度、设计感、推广应用价值的直接反馈,提出优化和改进的方向与建议,打消学生产生的关于自己作品中文案字句是否写得恰当,平面视觉色彩搭配是否合理,作品推广价值是否难度较大,效果不佳等疑问与顾虑,有效地指引其广告作品思考与创作。

三、共同打造文化创意品牌,推动学生作品市场应用与转化

文化创新挑战赛能挑选出大量凸显浓郁地域特色,有创意、可落地、成体系的优质作品。这不仅是对广告专业学生能力和作品应用价值的认可,也是对地域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能为当地政府文旅产业赋予全新生命力。[3]高校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将文化创新挑战赛打造成知名的文化创意竞赛品牌,不仅能够努力推动青年作品的市场应用与成功转化,帮助青年实现“创新创业”梦想,不断为更多地方文化产品注入全新能量,也能鼓励青年抓住机遇,不断为地方文化创新和发展贡献智慧与热情。如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苏南地区大运河文化带上,有许多乡镇文旅产业有较大发展空间。2018年,“中国(平望)运河文化青年文创赛”开始举办,如今已成功举办两届,影响力覆盖苏州各大高校,诞生一大批有创意、有内涵的作品。以第二届运河青年文创挑战赛为例,由学生创作的主视觉元素在海选初评时已得到来自评委的一致认可,主办方已印制“平望印象”系列主题文化衫,在决赛现场发放给选手统一穿着,并且将在文化旅游节闭幕式时将其作为伴手礼赠送给与会嘉宾。由学生设计的平望主题系列扑克牌,在牌面上融合了平望地域风情代表元素,如辣酱、玫瑰冰糕、小九华寺等美食与景点特色,同时在扑克牌反面印制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听到普通话和苏州方言讲解的平望风情,观看系列短视频,文化创新产品在媒体融合的影响下,深耕地域特色,绽放全新文化价值,传承发扬地方文化,服务地方经济。

第8篇: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岭南武术文化 传承 广州市 小学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0023―03

《叶问》题材系列影视的热播又一次唤醒了人们对岭南武术题材类电影的记忆,掀起了人们习练岭南武术的浪潮。岭南武术是流传于中国南方北部五岭山脉之南的各地方拳种的统称,以传统南拳类为主Ⅲ。传统南拳类拳种多以地域而得名,如广东南拳,江西南拳、广西南拳等,其中广东南拳极为盛行,有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五大门派。还有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佛家拳、侠家拳、刁家拳、岳家教、朱家教等等。中国近代以来,海外流传最早与最广的中国武术多属岭南武术类,岭南武术文化的传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目前,岭南武术的传承主要是通过高等体育院校、拳会拳馆、各级体育局体工大队武术队、县区级业余体校等来实现,没有利用小学教育进行传承。小学教育具有启蒙性、目的性、系统性的特点,岭南武术文化在广州市小学教育中进行传承,有利于规范化、系统化地培养岭南武术后备人才,丰富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州市随机抽取5所小学,每所学校随机抽取60个学生为调查对象。以2013年2-7月在广州市各小学代课的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在校生为访问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根据需要,广泛地查阅参考了与本课题相关的学校体育学、学校武术发展等学科资料,在中国知网上查阅关于岭南武术文化传承和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文献,并做出总结,借鉴文中有用观点。

1.2.2 访谈法

对2013年2-7月在广州市小学代武术课的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在校生20人进行电话访问。

1.2.3 问卷调查法

在广州市随机抽取5所小学每所学校随机向学生发放60份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93份,回收率97.67%,其中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95.56%。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软件与Excel软件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为文章的写作提供准确的数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岭南武术文化传承现状及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受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断层问题日益严重,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空间也逐渐被外来技击术(如跆拳道)所挤占,面对武术文化的流失,岭南地区武术工作者采取了很多措施,传承和保护岭南武术文化。借助影视作品,宣传和传播岭南武术文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岭南武术文化;通过体育局、拳会拳馆、高等体育院校等机构传授岭南武术。这些措施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黄飞鸿》、《叶问》等题材电影的热播,将岭南武术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扩大了岭南武术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蔡李佛拳、咏春拳成为了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各级体育局、各类业余体校中开办的武术班、武术队等,在体质内强化了岭南武术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性,成为岭南武术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岭南武术存在的主要形式;拳会拳馆的蓬勃发展充分体现了岭南武术的社会功能和市场价值;高等院校的武术教育特别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历教育(学士、硕士、博士),更是增添了岭南武术更多的文化意义,赋予了其更加强劲的生命力。

2.2 岭南武术文化在广州市小学教育中传承的优势

2.2.1 有利于岭南武术文化科学、规范、系统地传承

传承是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是文化的延续。岭南武术文化如何薪火相传,使之得以延续,我们就必须找到更有利的传承途径。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这其中,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校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目的性、系统性等特点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只有通过学校教育,进行辐射,才能扩大群众基础。

岭南武术文化是广东省的地域文化,适合在广州市小学开展,我们可以根据广州市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把岭南武术文化纳入其中。学校完善的功能弥补了很多民间传承的不足,有利于构建一个科学、系统、规范且具有可行性的传承体系,为岭南武术文化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以往我们把学校武术只当作一种体育项目来看待,认为学校武术只是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一种手段,忽视了其中蕴含的文化资源。

因此,需要从传承地域文化的高度把岭南武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引入广州市各小学,让青少年从小接受岭南武术文化的熏陶,从拳脚功夫中体会岭南武术所蕴含的文化意境。

2.2.2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目前,广州市小学的武术课内容多以长拳(如:五步拳、初级长拳等)为主,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技击性不强,等到实际应用难以起到防身作用,以致出现很所学生热爱武术,但讨厌上武术课的现象。而岭南武术(如:咏春拳、洪拳等)技击性强、拳种丰富多样,常以吐气发声助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以往小学武术课,主要是以技术练习为主,缺乏对学生武德的教育,岭南武术文化包含丰富的武德内容,将岭南武术文化引入小学,可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意志品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武术自古以来就强调对武德的修养,习武先修德,通过武德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坚韧不拔、尊师重道、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武德教育在小学的开展,还可以丰富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为提高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做出贡献,促进小学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2.3 岭南武术文化进广州市小学的可行性分析

2.3.1 岭南武术在广州市小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调查分析

表1、表2数据说明,广州市小学生了解岭南武术文化的途径主要集中在武侠电影电视方面,广州市小学对于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武术的宣传教育不够,但小学生对于岭南武术的学习热情很高,这为岭南武术文化走进广州市小学奠定基础。

2.3.2 广州市小学岭南武术教学条件调查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见表3)表明:广州市小学武术课教师中,50.71%为一般体育教师,34.64%为专业武术教师,专业武术教师虽有一定数量,但不能满足武术教学需要。

通过对武术教师的调查(见表4)表明:广州市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居于首位的是自编内容占65%;其次是按国家教材占25%;最低的是按校本教材占10%。由此可见,由于教材资源的匮乏,武术课的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师往往根据自己掌握武术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岭南武术武术文化小学教育中传承,有利于岭南武术文化科学、规范、系统地传承,能够提高小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通过对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小学生对岭南武术的学习热情很高,这为岭南武术文化走进广州市小学奠定基础,岭南武术文化可以深入地引入到小学教育中来。

(3)目前广州市小学武术专业教师匮乏,没有适用的武术教材,这些因素制约岭南武术文化在广州市小学教育中传承,需要进行完善。

3.2 建议

(1)加强武术师资力量建设,聘请知名南拳教练对各小学体育教师进行校内培训,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以及岭南武术教学能力。申请校外援助,聘请民间拳师和广州市高校武术与名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到小学代课,弥补小学武术师资力量的不足。

(2)根据各小学自身办学特点,以小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开发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岭南武术校本教材理论体系,在教材中把岭南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注重对岭南武术精神的培养,精选并整编出一系列由易到难、动作简单、实用,又能体现传统南拳风格特点的新的套路、功法,并且合理设计大纲、进度、技术等级。

参考文献:

[1]李朝旭著.岭南武术文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

[2]邱丕相主编.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3]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7):54-57.

第9篇: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构建 “三结合”网络 营造 绿色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257-01

根据《甘肃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意见》等精神,景泰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为进一步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成立了“景泰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文化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通过县委宣传部、文明办,建立了“道德大讲堂”,由景泰三中关工委具体承办。五年来,“中心”“五老”及工作人员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实现教育合力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一、举办“道德大讲堂”,立德树人落实处

谁最关心下一代?关心下一代的什么?怎样关心下一代?……“中心”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作了上万份家庭教育问卷调查,及时掌握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经过人员多次调查了解,研究讨论,大家认为“父母的心在儿女上”,父母最关心自己的下一代,最关心下一代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大多数父母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因此“中心”选择了从家庭教育入手,把立德树人作为落实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点。

“中心”购置了5000多元的《家庭教育学》等书籍和《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等光盘,教师扎实学习,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力争使每节课都使家长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中心”工作人员坚持每周星期六晚上对家长或家长和学生一起进行2个小时的培训学习,根据幼儿、小学、初中和高中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家长需求,或分学生年龄段轮流讲座,或进行集体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讲授正确的教子观念、教育方法和技能,礼仪礼貌教育,法制教育,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培养等等,重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孝道和感恩励志教育。目前已经举办了212期,参加了学习人员达12700多人次,赠送《德育故事》等光盘盒和《家教选刊》等报纸书籍40000余册(盘),产生了广泛影响,为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的开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中心举办的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改变了我,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我们的家庭,我们全家都非常感谢!”这是参加学习的绝大多数家长的心里话。

二、请进来,输入正能量;走出去,吸收新血液

一是请进来传经送宝。“中心”工作人员利用双休日、寒暑假邀请有关专家传经送宝。五年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先后邀请了20多位多位专家做专题报告,举办中华传统文化大型公益论坛7次。先后邀请白银市家庭教育专家李宝和作了《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报告;邀请白银市国学学会会长张乾栋作了《孝行天下,幸福家庭》讲座;邀请国学老师、兰州市道德教育兼职老师白宝仓对近600名学生和家长作了1天《孝行天下,孝兴天下》讲座;邀请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特聘教育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特约专家、山东卫视《天下父母》、北京《孝行天下》师资培训导师周韵雯为1200名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作了2天《孝福之道》讲座;邀请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十大孝子”王凯先生在景泰五中做了《把孝的进行到底》大型事迹报告活动,参加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近700人;邀请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孝文化传播委员会副主任、原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总导演、《孝行天下》栏目总制片、全国最著名的传统文化讲师吕明晰,以及田秀英、穆红岩、王双利,王山、贾树生六位传统文化主讲老师,举办了“景泰县中华传统文化大型公益论坛”,参加社会各界人士1500多人;邀请著名民营企业家、慈善家、教育家王f《沐浴党的阳光 回归道德人生》传统文化讲座,参加的党政机关、教育、工商等部门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近800人。这几次大型论坛,为社会进一步输入了正能量,社会反映强烈。

二是走出去博采众长。先后推荐景泰三中、景泰五中、景泰六中、景泰二小、景泰县第一幼儿园等单位班主任、教师以及家长、学生等500多人到兰州、白银、榆中、宁夏、北京、深圳、哈尔滨等参加传统文化、家长教育等培训学习,使他们深切的感受到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到孝道对做人的巨大作用。回来后为大家做汇报讲座,许多人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改变,家长和学生们孝亲敬师,尊老爱幼,和谐了身心,和谐了家庭,和谐了社会。同时,积极组织工作人员送传统文化下乡进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近100场次,参加人员近13000人次。

三、开展“八个一活动”,创建学习型家庭

“中心”积极号召创建学习型家庭,举办了育心国学经典亲子诵读班,开展“八个一活动”,参加学生和家长3200余人次,建议每个家庭购置一百册以上书籍,购置一套学生课桌,订阅一份学生报纸或杂志,订阅一份家庭教育报纸或杂志,接触一个健康网站或网校,一月家长参加培训学习一次,家庭一人一本学习记录或日记本,一周家长和学生集体读经、才艺展示、交流分享一次。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家长和学生树立了“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全家一起学习,亲子共同成长”的观念,营造了和谐、浓厚的书香家庭氛围。去年年6月,组织40名幼儿和小学生在省关工委、省教育厅举办“甘肃省第二届国学道德经典诵读大赛”决赛中荣获二等奖,并在大会颁奖仪式上作为优秀节目进行了展播。

四、开展“两走进活动”,形成“金三角协调法”

针对家长和学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中心”“五老”人员近500次“走进学校,配合教育”,与有关学校领导、班主任和教师协商,积极协调处理学生与教师的矛盾与冲突;近800次“走进家庭,促进成长”,与父母等家庭成员进行交流探讨,化解孩子与父母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尤其对一些学困生、留守儿童和家庭关系紧张的学生,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角关系”,访校和家访,从第三者的角度“易子而教”、调节关系,教师、家长容易接受和认可,效果显著,被家长称为“金三角协调法”。

五、开展“两咨询”,开辟通心路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