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因素范文

传统文化因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因素

第1篇:传统文化因素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产品设计;标志设计

一 传统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往往是指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哲学、文学、艺术等。传统文化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其思想的主体价值为儒家之中庸、道家之守中和佛教之中道,表现出鲜明的和谐特色,其优势在于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是一种理性的文化。用现代语言、艺术形式或者设计造型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审美愉悦感,而且能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即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物质元素异彩纷呈、包罗很广,如中国汉字、书法、民间艺术、脸谱、戏剧、传统图案、传统建筑等等,这些具体的物质元素蕴涵着中华民族的艺术创造力和对美的理解。非物质的精神元素亦丰富多彩,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诸子百家的经典学说、阴阳五行的辩证思想、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社会公认的风俗、礼仪和普通百姓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生活习惯等,是中国文化区别其他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无论是物质元素还是精神元素,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都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宝贵的、可供借鉴的设计资源。

二 传统文化因素在设计艺术中的表现

(1)在产品设计中的表现

产品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信息处理过程,通过线条、符号、数字、色彩等视觉符号的方式传达信息、进行沟通,最终通过产品呈现在人们面前。它是将人的某种目的或需求转换为一个具体的物理或工具的过程,把一种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具体的载体,以美好的形式表达出来。因为受到功能、体积、形状等因素的限制,其设计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含有理性和技术性的因素;但它也是一门艺术,因为设计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有目的的审美创造过程。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产品设计中,会使消费者更有文化认同感,同时也更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不仅表现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上,还可以通过设计的整合传达出某种风格样式、通过产品的操作使用方式或功能表现人们的行为习惯、通过产品的形象、理念或内涵传达某种精神或文化内涵,这样的表现层层递进,不只是通过对某种传统图案的直接运用,而是通过深层次的设计,将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相结合,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底蕴,这样的设计方法也成为最受当今的产品设计师们青睐的设计手段之一。图1 是获得德国红点设计奖的水滴壶设计,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应用于设计之中。老子说“上善若水”,人类的文明总是和水相互联系;孔子云 “逝者如斯夫”,时间和水一样无形,我们无法把握。水滴壶形似水滴,拿着壶似乎便是将无形的水掌握在手中了。放弃把手,突破一般茶壶的设计规则也是该设计的创新之处,壶身凹陷的形态设计并不影响人们的操作和使用。

(2)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现

视觉传达设计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是为现代商业服务的艺术,主要包括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店内外环境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方面,它起着沟通“企业—商品—消费者”桥梁的作用。视觉传达设计主要以文字、图形、色彩为基本要素的艺术创作,在精神文化领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感情和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标志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成为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喜欢的手法之一,也是中国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通过民族特色的设计有效国际化的方法之一。中国联通企业标志的重新设计与定义就是通过传统文化的深入设计加快品牌国际化的案例。

在标志图形的设计过程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植入主要通过我国传统的物质文化元素如中国结、太极图、吉祥文化象征图案如龙、凤、云纹或是中国古代的书法来表现,不仅通过“形”的提取与衍生,更重要的是通过“意”的沿用和延伸、“神”的把握与传承来表达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不让传统文化元素在标志设计中的体现流于形式。图2的中原茶文化节的标志设计即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水墨图案和茶壶形态的结合,体现中原茶文化历史的悠久,给人温暖、舒适、悠久的感觉。

三 总结

第2篇:传统文化因素范文

关键词:重农抑商 传统文化 因素分析

一、我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及演变

我国“重农抑商”思想的创立当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根据《商君书・外传》的记载,商鞅在秦国实行了“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的政策,这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先河。到了两汉时期,汉武帝“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在我国历史上辉煌的隋唐时期,“重农抑商”思想略微有所松动,商业和手工业空前繁荣。但是统治者为了限制商业活动,仍然对商市的范围、时间和地点进行了限制。到了两宋时期,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的南迁,极大的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平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但此时的抑商思想进一步的放松,商市出现了夜市景象,泉州、杭州等港口的市舶贸易十分活跃。应该说,我国“重农抑商”的政策在这一时期最为宽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我国工商手工业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手工作坊和雇佣关系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但是明清时期,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并没有出现像两宋时期那样“抑商”思想明显松动的迹象。明太祖朱元璋喻告大臣:“理财之术,在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世宗雍正皇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这种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的思想从此在明清时期牢固树立。再加之,明清先后实行海禁和闭关,这种“重农抑商”应该说是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从上述我国“重农抑商”思想的演变,我们不难看出,不管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重农抑商”思想都是贯穿始终。但从总的历史脉络来看,我国“重农抑商”政策具体表现为:一、统治阶级反复强调“农本贾末”思想,从思想上牢固确立观念;二、在土地及农业问题上不断改革,防止土地兼并,巩固小农基础;如我国唐代的“两税法”改革,明清时期的“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这些都是为了巩固农业基础而进行的改革;三、统治阶级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商业活动。如在身份上对商人实行歧视政策,在经济上给予商人重税,在政治上阻断其仕途等。总之,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重农抑商”政策从未间断过,它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二、我国“重农抑商”政策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正如的认识论所说的那样,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依赖于社会意识的指导。我国在漫长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必然也是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儒家思想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被推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并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而在“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中,儒家的“义利观”成为一个重要的推动力。“贵义贱利”在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绝对优势。儒家的所谓“义”,是指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等级观念。正如荀子所言“义者,所以等贵贱,明尊卑。”而儒家指的“利”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正常需求的功利。“重义轻利”更是成为了封建社会判断是非的道德标准,正如《论语》所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从上述对儒家“贵义贱利”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思想的实质是主张人们放弃自己的利益,服从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这一思想自然会名正言顺的被统治者采用。一方面,从国家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要维护统治,就必须以农为本,即农业为国家大义。而工商业的发展,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于国无义,反而会为此而废农时,动国本。且放弃工商之利,也正体现国家轻利。所以,“重农抑商”政策从统治者角度看,是与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相吻合的;另一方面,从被统治阶级的农民的角度来看,发展小农经济,放弃工商之利,是个人维护国家道义,放弃一己私利的体现,所以处于被统治阶级的农民也必须坚决维护和贯彻这一思想。

2、法家思想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法家历来主张法治,提倡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法家作为“重农抑商”政策的首创者,对这一政策的推动与实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家更为务实的注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认为一国的胜败归根到底的还是经济与军事实力。这与相对理想化的儒、道、墨三家三家而言,更能为统治阶级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具体到“重农抑商”的政策,法家认为“商官技艺之士亦不垦而食,是地不垦,与磐石一贯也。”这说明法家认为工商手工业者不从事农业生产,而且要消耗大量粮食,长此以往,会使国家土地荒芜,经济实力大减。同时法家认为商业背后的逐利性与封建专制主义存在深层次的矛盾。因为商人的逐利会导致“民富国贫”。所以,为了禁止商人的暴利,西汉著名理财专家桑弘羊提出要推行“盐铁官营、统一铸币”。从经济上彻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现“国富”,限制商人暴利。自西汉以后重农抑商、干预经济成为封建社会贯穿始终的社会正统赋税思想。可见,法家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3、道家思想对“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即“无为”思想。因此,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道家思想被统治者采纳和应用往往是在王朝建立的初期,即给予百姓“休养生息”。而具体谈到道家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更多的还是侧重于“重农”。因为在封建王朝建立之初,往往经历了长期的战乱,经济社会急于修复发展。而在“休养生息”期间,往往伴随着免税和免租的现象,这对促进农业生产具有十分巨大的作用。同时,由于国家急需财富,一定程度的商业活动即有利于解决百姓生计,又有利于积累国家财富,因此,在王朝建立之初,商业往往是真正的“无为”。

三、我国“重农抑商”政策对传统文化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与发展。同样的,我国传统文化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制定实施产生了深远影响,相应的,此政策的实施也必然对传统文化产生反作用。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为儒、法、道三家的相关理念提供了实践基础。特别是在儒家思想被奉为正统之后,统治阶级利用这一工具,将相关思想与封建专制主义相结合,从而使“重农抑商”思想在广大士子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从此,儒家思想不断的被加入专制主义思想,腐朽的因素也不断沉淀;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践不断丰富了人们的认识,在不打破这一传统共识的基础上,人们不断的对农业进行改革,包括各种赋税制度、田制等等,这些制度的创新极大的拓展了传统文化的外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总之,“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它产生于中国长期的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坚持的理念,在早期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在后期,这种维持小农经济的思想观念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格格不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先进生产力的进步,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历史潮流。但无论如何,这种植根于中华大地,吸纳传统文化的政策现象,依然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聂慧丽.中国古代农业赋税思想及演变 [J].生产力研究.2011(10)

【2】范卫平.我国古代“重农抑商”传统的文化成因 [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8)

第3篇:传统文化因素范文

一、“人本”思想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及人际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在思维观念上重视“民”及“民”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处理“民”与“社稷”、“民”与“君”关系时,始终将“民”置于首位,认为“人”既是治理(管理)主体又是治理(管理)客体,显示出传统文化浓厚的人本主义倾向。传统文化还将人划分为若干类别。从治理角度看,有“劳心者”和“劳力者”之分,孔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仅从纯管理角度看,它揭示了传统文化对管理的一般理解:管理就是“人治”和“治人”,也就是说,管理的主体是人――劳心者,管理的对象也是人――劳力者,这与现代管理科学对管理的解释完全一致。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对于当前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活动极为有利。我国企业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都是在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企业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树立人本思维方式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本管理,在管理活动中重视人的因素、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创造管理奇迹。

日本经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腾飞,其原因之一就是吸收了中国儒家文化人本主义思想精髓,在企业中实施人性化管理。日本企业家将儒家文化融入到现代科学管理中,提倡人本管理思维理念,激活了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如丰田公司明确强调的两大支柱之一就是“尊重人性”,即尊重员工,将员工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成果联系起来,尊重所有关联客户,关注客户的满意度和保持率。管理方式一是强调尊重、团队合作,注重以人为本和人际关系和谐;二是强调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三是强调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一致。中国企业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条件得天独厚,因此有优势和潜力在“人治”和“治人”方面做得更为出色。

企业人本管理的推行,为战略管理会计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即通过会计职能活动来激励人,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如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卡普兰从顾客和员工角度设计平衡计分卡,取得了很大成效,被企业奉为至宝。同时,人本管理的实施,也使将人力资源纳入战略管理会计体系进行核算和管理成为可能。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将人力资源纳入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进行管理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如果战略管理会计能够真正实现将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以企业人力资源为对象,确认、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信息,将会计研究延伸到如何使企业“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的领域,不仅可以为知识化企业进行战略决策和收益分配提供相关信息,而且可以为知识化企业建立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剩余收益共享的分配机制奠定产权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包括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人力资源投资规划和资本预算、人力资源价值、成本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投资分析、员工绩效评价、人力资源信息披露等。

二、“天人合一”的辨证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传统文化讲求事物的完整性与统一性,表现在思维模式上则是追求完整,强调综合。先秦至明清的大多数思想家都推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现在认识实践上就是要求人们用辨证思维方法和整体性观念去认识世界,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不能脱离自然,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不能脱离社会,人类认识的基本要求就是人与天、人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

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寻求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剖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它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战略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需要而制定的,管理企业总体活动,追求企业总体效果,与之相适应,也要求战略管理会计在其服务过程中坚持整体性原则。战略管理会计人员应视企业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看问题,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一切战略管理活动,抛弃传统孤立、片面和从局部利益出发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在目标上,只有整体目标才是最高目标;在管理对策上,只有追求整体最佳才能成为最优管理对策;在资源利用上,着眼于整体资源的最优利用;在经营活动上,既重视主要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为事物之间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并通过元气、阴阳、五行联系起来,要求人们用辨证的思维方法认识世界。这种辨证的认识方法有利于从总体上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为战略管理会计人员从整体上思考和处理各种战略管理会计具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来源。如在作为战略管理会计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成本管理活动中,战略管理会计人员运用整体辨证思维观,将本企业与供应商和购买商视为一个整体,将成本与技术或成本与组织结构看成一个整体,通过开发本企业与供应商和购买商价值链间的联系、成本与技术的联系、成本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联系,就可以找到降低成本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价值链成本管理法、成本企画、技术成本管理法(价值工程)、以及虚拟企业和工程再造等。

三、直觉经验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直觉经验思维方式指用直觉、经验和顿悟来考察、研究自然,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没有任何人为界定的直觉思维,主张尽力排除自己已有思想和各种感官感觉。直觉思维认知方法不受任何限制,使思维异常活跃,它赋予人们以清新的顿悟,使人类在问题丛生的杂乱中找到摆脱思维困境的突破口,以直接和整体的方式领悟事物的奥蕴,为创新提供了许多天才的设想和“灵光一现”的灵感,使认识者“周流无穷,而不滞于一隅”,“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发达的经验文明造就了中国先哲们凭经验来断事物的方式,因此,直觉经验思维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思维特点之一。

当今社会尤其需要这种极具创造性价值的思维方式。激烈的全球竞争导致各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层出不穷,面对动荡多变的外部环境和难以把握的竞争态势,企业必须根据情势不断地对战略管理方法和模式作出相应调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战略管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管理活动,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特别需要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提供信息支持和智力支持。为此,战略管理会计人员惟有摆脱各种既有思维框架和管理模式的束缚、开启智慧的闸

门、借助于丰富的想象、使思维自由驰骋、凭借战略管理会计的学科优势,设计出新理论、新模式和新思路,为企业的战略管理部门提供多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方案,才能有助于企业战略管理人员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应对各种复杂的形式。在各种新思路和新方法生成的各个环节和具体形成过程中,传统文化直觉顿悟与经验判断思维的影响不仅无法排除,而且其作用非常关键。

四、和谐中庸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启示

传统文化讲究整体和谐,当变则变。先哲们将“和谐”规定为万物生存所依据的原则,人类和宇宙万物只有在整体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存在和发展,“和者,天地之生成也”,“和乃生,不和不生”,强调个人应顺应社会,人类应顺应自然,并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法则,但是“天若变”,为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道亦应变”。和谐思想的集中表现就是“中庸之道”,它要求为人处事不激进、不走极端,当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冲突时,要采取恭敬和谦忍的态度,以群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协调好各种关系,主张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掌握原则,把握不同的两端,兼顾双边共同的利益,避免偏于一个极端。中庸之道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们所寻求的人性最佳状态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既是道德伦理和政治观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它不以僵死的、停滞的眼光看待事物,而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寻求量变或质变状态下的“中”;它也不是不辨是非、抛弃原则,老好人的处世哲学,而是至精至纯的美德。和谐中庸思想虽有折衷、保守之嫌,但其实质上呈现出“当变则变但整体和谐不变”的思维特点,这对战略管理会计活动也有重要启示。

企业内外环境复杂多变,随机应变已成为知识化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理念。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有效地协助企业进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的各项工作也应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在动态中寻求最佳平衡点,因此,战略管理会计要讲求随机应变。但另一方面,战略管理会计在坚持随机应变的同时,应保持永远不变――即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目标不变,这与管理大师明茨伯格的观点“战略这个概念的基础恰恰是稳定性,而不是变化”相一致。

第4篇:传统文化因素范文

【关键词】高职生 传统文化 素养 缺失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17-0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积淀下来的丰富的精神财富,其中包含着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但它告诉我们做事的原则,对它的继承是当代人安身立命之本。然而,在当代的高职生身上往往缺少这些营养,本文就高职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原因作粗浅的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求同仁赐教。

一、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的表现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笔者对广西区内的几所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年级既有一年级,也有二年级、三年级,调查的专业既有文科类专业,也有经管类专业,还有工科类专业,样本是比较真实的。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问卷2850份,有效问卷 2783份,回收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总数的92.77% ,本次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掌握、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美德的理解与践行、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渠道等四个方面,此次调查结果如下:

(一)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情况

我们就高职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四书、五经、六艺的了解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具体见表1、表2。对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知之甚少,大部分学生表示对老子、庄子、墨子、董仲舒不了解,曾读过《论语》《道德经》《资治通鉴》《史记》的人较少,分别是7.8%,15.2%,28.4%,32.5%。

以上数据表明:当代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是知之较少,甚至不知,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缺失传统文化成分。

(二)对传统美德的践行情况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概括,这些传统美德对于我们今天建立一个和谐、互爱、理性的社会有促进作用。当代高职生对传统美德践行如何,我们就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是否主动帮助同学、是否能做到诚实守信,不欺骗别人等问题作了调查。结果见表3、表4。

从表3、表4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就助人方面和诚实守信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践行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但也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能够履行。在其他美德的履行情况则不容乐观,有部分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较紧张;有些同学对人对事不能公正合理的对待,而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部分同学不知礼,不守礼,不行礼,对长辈、老师失去了最基本的礼貌,进办公室不敲门,穿拖鞋;有的同学处事不理智,易感情用事,对待父母不是敬奉而是苛责,对待兄长缺乏应有的尊敬;有的同学有时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而不惜损害集体的利益。还有的同学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埋怨对方并积极进行反击,甚至动用武力解决,对待他人的缺点和错误毫无包容之心,做事缺乏果断,缺乏谦让,凡事都要争。

(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见表5、表6)

由表5、表6可知,高职生对传统文化持认同的态度较高,有67%认同或非常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但也有30%多的表示不认同。表6所示,有45%的学生主动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但也有半数以上的同学没有主动去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对于“你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问题,有8.35%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全盘继承;60.48%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要批判继承;25.63%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时间久远,内容飘忽,没有必要继承;16.54%的学生表示不关心也不认识。

(四)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渠道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学生获取某一知识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见表7。

传统文化对个人的帮助问题,5.6%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8.4%的学生认为帮助比较大,45.5%学生认为帮助一般,30.5%学生认为帮助不大,12.5%的学生没有感觉。

二、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原因分析

从以上调查数据不难看出,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呢?笔者将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高职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

1.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负面影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当下对中国社会包括高职生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高校的扩招,生源减少,高职院校又是最后一批招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学生基础较差,在搞研究、学理论方面高职生比不过本科生,他们在高职院校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学到一门技术,将来可以在社会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这导致许多高职生在学校学习中只关心经验积累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2.浮躁心态导致学生对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产生逆反心理。随着科技、网络的迅猛发展,当前社会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进行大的调整,社会氛围充斥着浮躁之气,部分高职生存在浮躁心态,他们做事无耐心,沉不下去,做什么都图来得快,不费劲,不费时就好。而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哲理深奥,需要用心体验,用脑思考,对于浮躁的高职生来说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在心理上极易产生抵触情绪。

(二)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一是父母的教育观念。在不少家长的意识里,家庭教育的成功似乎就是小孩身体健康,学习成绩优秀、考上重点大学,找到体面的工作。所以家长们关心较多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习成绩,而对小孩的品质教育则重视不够,对小孩进行一些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就更少。二是父母自身水平。父母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可以说是孩子学习的一种资本,目前高职生的父母大多数是50后、60后,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有很好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所以,对孩子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2.学校因素。第一,中小学应试教育所引致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从小学、中学到高中一直是应试教育,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学生考试分数的多少,随之而来的课程设置是考什么学什么,而传统文化教育不是考试的内容,学生在此阶段的学习中很少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第二,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存在认识误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突出技能性、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个培养目标不是说不准确,但由于人们理解的不准确,在执行的过程中极易出现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能、轻人文的做法,把高职院校当做“职场训练所”,在教学上基本上是纯粹的专业技术教育和技能训练,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往往被忽视,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缺乏主动性,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自然也就欠缺。第三,课程设置缺乏相应的传统文化课程。据了解不少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大致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大部分。公共必修课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思想概论、道德与法律修养),计算机、英语、体育、心理素质训练、军训等课程,公共选修课理应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课程,但由于学校教师资源的短缺,开课教师只是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自身的特长而非学生的需要开设的课程,一般较少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就较少,导致高职生传统文化的缺失。第四,高职院校师资薄弱,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和教育质量。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趋向年轻化,他们本身就没有较好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自身传统文化功底肤浅,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也影响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3.社会因素。第一,社会用人标准的偏颇。从近年来企业招人的情况来看,不难发现,掌握一门技术,如计算机操作、英语口语的人比较受到企业的青睐,而技术一般,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找工作则并无优势,这无形中强化了重专业、轻人文的思想。第二,快餐文化的影响。所谓快餐文化是只追求通俗、速成,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现象。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网络的发展,快餐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并成为一种时尚,传统文化就自然而然地受到冲击。

三、提升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之策略

(一)学生个人层面

要提升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学生本人是关键。高职生首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价值观。其次要学会自我调节,使自己保持平稳的心态。文化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如此,要静下心,只有细嚼慢咽,才能把它转化为自身的营养。

(二)家庭层面

1.转变家庭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同样,一个人修养也应从家教开始,因此,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父母要把成人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特别是要让小孩了解中国传统美德的相关内容并将其继承和发扬。

2.父母要自觉提高自身的修养,起好表率作用。作为父母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传承好我国的传统美德,在处理家庭人际关系中体现传统美德,做好子女的表率。

(三)学校层面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爱因斯坦说得好:“我们切莫忘记,单凭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幸福与尊严。”因此,高职教育的理念不应是只给学生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要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即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是育人,而非制器。

2.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完善课程设置。课程是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和载体,学校应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在专业知识技能课程完备的基础上,加大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首先,开设一些基础的传统文化课程,进行通识教育,如大学语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其次,开设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选修课,如以中国古代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课程,开设中国优秀古典文学作品鉴赏课,通过这些课程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从中得到丰厚传统文化的滋润。

3.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就需要提高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水平和深度。首先,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开辟多渠道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例如,可以选派教师到其他高校进行学习,或是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造就一批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其次,学校制定相关政策,邀请校外文化名人,名学者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充实教师队伍,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4.拓宽传统文化教育渠道。邀请专家到学校开展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开通校园网络、BBS、博客、宣传教育专栏,通过一些影视节目平台宣传传统文化,让校园充满着传统文化的气息,从而使学生可以从多方面真正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正如张岱年所讲:“如果一个民族具有优秀文化传统,而人们对之无所认识,也就无从萌生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

(四)社会层面

1.完善保障体系,确保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落到实处。所谓保障体系是指保障文化传承良性运行的制度、法律、政策、措施,以及民间传承机制等方面构成。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制度作为保障,因此,国家有关部门要建章立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具体的措施,如“完善名城、名村、名镇保护制度,完善非遗传承人保护条例,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实施办法;保证传统文化传承的经费投入;如建立统一机构,交流传承经验,宣传传承典型,营造社会氛围等。”

2.政府利用传播媒介的优势大力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当代社会传播媒介资源十分丰富,既有传统的媒介: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又有现代的传播媒介:个人博客、QQ、电子期刊、视频网站、移动电视等,高职生传统文化知识大部分是来源于影视、网络等媒介,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各个媒介资源进行整合,并根据各个媒介的特点对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多层面的报道,营造一个浓厚的传统文化宣传氛围,唤起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3.完善人才评价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综合性的人才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开型、经济型人才,因此,应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既要强调专业技能水平,也要考虑人的品质,即德才兼备,而且应把品质放在首位。因为一个人能力超强,如果他的品质不好,他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性就越大,一个人的技能水平可以在短时间内可以提升,但一个人的品质一旦形成也就难以改变。

综上,高职生传统文化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社会各界要想方设法提升高职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使之较好地承担社会建设的重任,正如张岂之所说:“作为中国的学生 ,要有一个立足点,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没有自己传统历史文化的武装 ,是无法在现代社会生存的。”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内容的核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2]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3]范绪锋.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01-05

【基金项目】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项目(LSZ2010C004)

第5篇:传统文化因素范文

【关键词】WDM全光网;关键器件;OXC

一、WDM全光网络概述

1.全光网的提出。为了克服电子瓶颈极限问题,提高网络的传输容量和交换容量,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提出了“全光网”的概念。全光网是指信号以光的形式穿过整个网络,直接在光域内进行信号的传输、再生和交换/选路,中间不经过任何光电转换,从而有效的避免了“电子瓶颈”的问题,成为了现代骨干网的首选。

2.WDM全光网和WDM传输系统的区别。WDM传输系统只是基于点到点的方式,还没有形成网的概念。WDM全光网是一种基于光域的组网形式,是具有波长选路、波长交换等高级特征的WDM网络。WDM全光网的光层网络节点可以利用波长选路和光交换技术,直接提供对高速数据流进行透明地交叉连接功能;而电层网络用于形成高速数据流并对其中复用的低速和中速比特流实现交叉连接。这是WDM光通道网络和利用WDM传输的SDH传送网络的重要区别。另外从发展上看,点到点的WDM系统只是“全光网”的第一步。

3.WDM全光网的优越性。WDM全光网络与光/电混合型网络相比极大的提高了网络容量,而且能够满足未来对网络的各种要求,极具发展潜力。和传统的传送网相比,它的优点集中体现在下面几点上:

①波长路由:通过波长选择性器件实现路由选择,从而在各个节点之间建立拓扑连接。

②透明性:网络可以传输各种形式的信号,如在相当宽的范围内任意选择光波长、模拟或数字信号、信号比特率(或频率)等,也可以将SDH传送网、PDH传送网、ATM网络等建立在同一光网络上,共享底层资源,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网络的灵活性,降低网络运营成本。

③可扩展性:随着网络业务量和容量的增加,可以在不影响原有网络结构、网络单元和已有通信的情况下扩建网络。

④可重构性:根据网络中连接的需要和业务流量的变化动态地调整光层中的波长资源和光纤路径资源分配,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网络的恢复与自愈,提高网络可靠性。

⑤兼容性:全光网能够支持各种网络设备,传输各种业务,因而可以兼容现有网络,保护原有投资,并且可以满足未来网络和用户的各种需求。

二、WDM网络的链路组成

WDM全光网是由WDM点对点系统发展而来的,其中WDM点对点连接中使用的器件包括了:发送器、接收器、光纤和光纤放大器。如图1所示。当WDM点对点系统需要在光纤中传输更大容量的信息,在交换的一些主要节点上就要充分考虑下载或上传等业务。WDM网络中采用了光交叉连接器和光分插复用器,它们用于提供功率控制、波长检测和连接确认,同样,也可以通过网络控制,上载特定的光通道,通过光交换,输出到指定的输出端口。如图2所示。

图1 WDM点到点系统

图2 WDM从点到点向网络演进

三、WDM全光网的关键器件

全光网的透明性、可扩展性、可重构性等特点,以及高速光传输技术,复用和解复用技术,网络间的OXC技术、波长可调谐等都要靠器件来实现,主要的器件大致有以下几种:

1.光放大器。光放大器的主要作用是在传输过程中需要对信号进行放大处理,以补偿光信号的传输损耗,延长光源和光接收机之间的传输距离。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长距离通信系统的是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EDFA是目前光放大技术的主流,由于掺饵光纤放大器本身的特点,可以代替每个信道一个再生中继器,并且提高光信号,传输的透明性等优点,是实现全光网的关键器件,一经投入使用便大大降低了多波长传输系统的造价。

2.光分插复用器(OADM)。OADM是克服传统的网络中节点的“电子瓶颈”问题的关键器件之一。它的功能是从传输设备中选择出下路通往本地的光信号,同时上路本地用户发往另一节点的光信号,而不影响其他传输设备中的其他波长信道的直通传输。也就是说,OADM的实现功能和传统的电SDH分插复用器在时域内完成的功能类似,但是OADM是工作在光域内的,并且具有透明性,可以处理任何格式和速率的信号,从而使整个光纤通信网的灵活性大为提高。这一点比电ADM更优越。

OADM的主要功能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光信号直通能力;光通道的上路和下路能力;指配功能-端口对不同通道的选接能力;组网的自愈保护倒换能力;对光信号的不平坦进行功率衡量;对光信号进行放大。

3.光交叉连接(OXC)。OXC是另一个克服传统的网络中节点的“电子瓶颈”问题的关键器件,也是WDM全光网的核心器件。它主要作用是在光域上实现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光信号之间的交叉连接,并按照网络恢复或业务变化的需要,在光纤或波长上完成网络的动态重构,也就是使用较少数量的波长,互连较大数量的网络节点,并且能够自动完成故障隔离、重新选择路由和网络重新配对等操作。

4.波长转换器。在大规模使用WDM进行组网时,特别是通道调度时,当波长相同的信道路由到同一输出链路时,就会产生波长竞争问题,这时就可能需要把某一波长变化为另一波长,或者需要整个波段的变换。光网络中引入波长转换器件,可形成端到端的“波长”通道,可以将光网络上的光信号任意波长和任意模式变换,只要各链路有未被占用的空闲波长,就可通过波长转换器建立通路。因此它在波长路由全光网中有着巨大的作用。

第6篇:传统文化因素范文

一、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1.形成良好的室内环境

传统文化对实现室内设计的优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中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促进良好室内环境的形成。室内设计的重要目标在于形成良好的室内环境,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装饰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对于古代,而且对当地的室内设计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设计人员可以提取、掌握传统装饰元素,并将其应用于室内设计,丰富室内设计元素,从而起到营造良好室内环境的作用。除了挖掘传统装饰元素之外,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也能够引导设计人员更好地开展室内设计工作。传统思维方式中的整体、辩证统一等思想理念,对于室内设计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设计人员依据这些理念开展室内设计工作,能够使设计的风格与特点更加符合国人的审美需要。这能够增强用户对室内环境的满意度。

2.丰富室内设计的技巧

在室内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还具有丰富室内设计技巧的重要功能。我国现代室内设计的一些思想与技术来源于国外。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也大多应用来自国外的理念,这容易导致室内设计单一化。传统文化的应用能够改变这一情况,为设计人员开展设计工作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可能。传统文化因素能够丰富室内设计的技巧,从而便于设计人员根据室内环境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设计技巧与理念。这可以保证设计技术同室内环境相互契合。另外,丰富的室内设计技巧还能够提高室内设计的水平。设计人员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丰富的设计技巧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因素,这对于增强室内环境的美感与舒适感具有积极的意义。3.推动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人的传播与宣传。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随着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应用范围的增加,公众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的认可度将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在这一情况下,公众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作用,并在生活的其他领域对其进行应用,这无疑能够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并促进其应用水平的上升。与此同时,公众还可以在室内设计应用中发现传统文化的不足,并对其进行改进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一些因素具有历史局限性,这就要求公众能够及时发现与改善。室内设计的应用是公众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这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措施

1.积极利用传统文化的装饰元素

传统装饰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对于当前的室内设计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设计人员应该有效挖掘传统装饰元素的价值与作用,并将这些元素有效应用到室内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应该积极应用传统文化中的装饰元素。我国传统的室内设计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为设计人员提取与利用传统装饰元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传统装饰元素的应用能够提高室内设计的文化价值。如,设计人员可以选用明清家具作为家居陈设。明清家具能够为室内环境营造传统的氛围,增强环境的文化底蕴。又如,设计人员可以融入传统植物。松、竹、梅、兰等传统植物具有较强的人文寓意,引入这些植物可以增强室内环境的人文气息,从而增强用户的舒适感。同时,这些植物往往代表着一种性格特征。设计人员可以根据用户的性格特点选用相应的植物,这能够进一步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2.巧妙利用传统符号

设计人员可以采用巧妙的设计手法,对传统符号进行合理的应用。这些设计手法主要包括三种:一是抽象简约。设计人员可以对传统符号进行必要的提炼,获取符号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并将其应用于室内环境设计。二是符号重构。受制于室内环境的特点,一些传统符号并不适合直接进行应用。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室内环境的特点与现代美学的要求,对传统符号进行必要的变形。这可以强化传统符号与室内环境的联系,从而提升室内环境的整体美感。三是移植。设计人员可以将儒、道、禅等传统文化移植到现代技术与工艺上,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装饰设计的统一。这能够使装饰既具有现代的特点,又富含传统文化因素。通过这一技巧对传统符号进行利用,能够增强符号的艺术感,并更好地发挥其在室内环境中的作用。

3.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

室内设计中的传统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体观念。传统文化强调整体统一,传统文化认为世间万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这一理念,设计人员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要从整体的理念出发,统筹安排好各项设计任务。设计人员要围绕室内设计的整体目标,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室内空间的整体美感。二是辩证的思想。辩证也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维方式。设计人员可以根据辩证思想完善室内空间设计。如,室内人员在进行色彩设计的时候,要处理好明暗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室内空间的艺术感。三是因势就成。因势就成要求人们以实际环境作为实践的指导方向。根据这一思维方式,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室内环境的特点与情况,采用合适的室内设计特点与风格。

4.融入天人合一的理念

第7篇:传统文化因素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广告设计;结合;文化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广告宣传作用在社会中受到了广泛认可,利用商业广告为企业经营提供支持成为企业重要的经营手段。正因如此,我国的广告产业成为了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做好广告设计研究,利用良好的设计工作提高广告宣传质量就成为了我们广告研究的重要内容。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我国传统文化在当前的广告设计中,特别是设计创意的启迪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结合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中的实践应用经验,开展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设计的结合研究,为现代广告设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当前传统文化对广告设计实践影响分析

在当前的现代广告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对于广告创意和整体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这种促进作用主要集中在文化与艺术因素两个内容中。

1.1传统文化因素对广告设计影响

在当前的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良好的宣传创意一直是广告质量与宣传效果提升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过程中,广告制作人员积极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的文化因素,开展了创意研究。在实际的广告设计中,设计者采用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道德文化。在我国的文化传承中,道德性因素是文化组成的重要内核。在当前的广告设计过程中,利用爱国、守信、敬业为主题的创意理念,开展广告设计工作是当前广告设计中经常采用的设计创意理念。这种创意理念在实际的宣传过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青岛海尔集团的广告设计中,宣传者提出了“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宣传口号,将产品、企业宣传与爱国敬业的传统文化理念进行了结合,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二是伦理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伦理文化内容也是文化的主要特点与组成部分。广告创意设计过程中,利用伦理文化中的良性因素,开展创意工作也是当前广告设计中经常采用的设计方式。例如,在徐福记糖果的电视广告设计中,经常采用家庭伦理文化因素,利用家庭和睦、孝顺父母等伦理文化因素,开展广告设计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产品宣传效果。三是习俗文化。我国的各类民族习俗与传统习俗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习俗文化因素开展广告创意宣传,我们经常采用的广告设计方式。如在食品宣传中,经常与春节拜年、节日聚会等传统民俗进行结合,开展广告创意设计。四是历史文化。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传承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是我们文化传承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国有品牌的广告宣传中加入历史文化因素,是当前较为常用的广告设计手段。例如,在牛栏山二锅头的广告设计中,一句“百年牛栏山、精品二锅头”很好地提升了商品的文化品位。

1.2传统艺术因素对广告设计的影响

在当前的现代广告设计中,除了传统文化中的文化性因素对广告设计起到了影响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性因素也对广告设计质量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在广告设计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广告构图、色彩、音乐等艺术元素的影响。在当前的广告设计中,利用传统艺术元素提供广告中的艺术特点,是我们广告设计中经常采用的设计方式。这种艺术元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广告构图设计中采用写意性的国画艺术风格;平面广告中采用大红、金色、黑色等传统色彩构成;在电视广告中采用传统民族音乐作为配乐等,都属于这种文化形象的表现。二是艺术表达方式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经常采用较为含蓄的艺术表达方式,进行艺术性创作。这也是我国戏曲艺术与西方戏剧艺术的重要区别。在当前的广告设计中,广告设计者特别是电视广告设计者经常采用这种较为含蓄的戏剧理念进行广告设计,以适应我国社会群体的文化认知。

2传统文化与广告设计结合以及发展趋势研究

正因在当前的广告设计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文化与艺术因素对广告设计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广告设计研究中,我们开展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设计结合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其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点:

2.1以发展性眼光做好结合工作

广告设计工作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的创新性特点是其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实际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广告设计创新中以发展性眼光为核心开展创新工作,对于广告设计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发展性眼光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结合中,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发展性要求开展传统文化研究。在传统文化中不仅包括了大量的良性文化因素,也包括了许多糟粕性的文化内容。在实际的文化研究中,我们结合社会发展过程将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与广告设计结合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就当前的广告设计过程而言,这种糟粕的传统文化内容依然存在,是我们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的问题。二是传统文化的再发展眼光。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将传统进行科学性的研究,进行文化再发展并将其与广告设计结合,是广告设计质量提高的重要模式。例如,在广告设计中,改良传统的戏曲文化,是指可以更好地为现代社会群体接受,进而提供广告的宣传作用,就是很好的广告发展性创新方式。

2.2注意文化地域性区别

在实际的文化创意过程中,地域文化区别一直是我们创意工作必须注意的主要问题。现代的广告宣传工作是一项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商业活动,其对地域性文化差异的注意是我们广告设计与文化结合中必须注意的问题之一。这种地域性文化差异,在广告设计工作中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国内地域文化差异。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地域性的文化差异较为严重。而广告设计作为一项全国性的商业行为,必须注意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例如,在食品广告中,我们必须考虑民族文化内容,避免因民族习俗等问题造成广告宣传问题的出现。二是国际性文化差异。随着我国经济国家化的不断推进、国际大型企业的进入以及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严格注意我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地域性差异,是我们做好广告设计的重要保障。这一问题较为明显的案例是麦当劳在我国的广告宣传中,很好地利用春节团圆为广告创意点,在中国的春节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广告宣传工作,提高了广告宣传质量。三是在文化跨越中寻找设计创新理念。地域性的文化差异不仅是我们在广告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可以为广告设计提供新的创意空间。例如,在广告设计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与西方文化精髓,进行新的文化创新并将其利用在广告设计中,对于广告设计质量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8篇:传统文化因素范文

[关键词]理工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参与度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理工人才,应当在理工科高等教育中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关注作为接受主体的参与度。所谓“参与度”,这里主要指学生实际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时间、投入程度以及学校吸引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1]。本研究以武汉地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理工院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参与度,探讨背后的影响因素,并针对现状提出一定参考建议。

1调查设计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在分析研读相关文献并参考已有参与度调查量表[1-3]的基础上,课题组设计编写了《理工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调查问卷》,包含个体背景信息、对传统文化的主观态度、参与情况、主观期望及评价5个方面的内容,共27题。其中,与参与度及影响因素相关的共9题,主要围绕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和讲座、校园社团及其他文体活动展开,具体问题涉及学生参与的主观意愿、投入的时间和学习态度、方式方法,影响因素方面,充分考虑了组织运营、教师素质与能力,以及接受主体的性别、年级、专业、职务、兴趣爱好等。本次调查时间为2019年1月至2月,调查对象涵盖武汉地区六所不同层次理工院校部分全日制本科生,其中教育部直属院校三所,含“985”一所、“211”两所,湖北省属院校三所,含公办院校两所、民办院校一所。问卷采用实地调研,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学科的学生群体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学生现场填写纸质问卷,现场回收。调查共计回收问卷444份,有效问卷407份,有效率为91.67%。研究所采用的统计软件以IBMSPSSStatistic21为主,同时兼用Excel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频数分析。样本统计情况见表1.总体来看,样本的年级分布较均匀,性别、学科分布符合理工院校特征,抽样情况比较理想。参与度及影响因素相关的9道题中,除却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主要问题提供的选项之间均具有参与度从高到低的程度递进关系。对该部分选项进行量表式赋值并做可靠性分析,得到Cronbach'sAl-pha为0.708,大于0.70,说明问卷各项之间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效度检验显示,KMO值为0.669,大于0.6,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有效性。

2研究发现

2.1参与度的描述性结果

结合课题组前期的网络和实地调研,问卷将高校现有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分为通识课、讲座、社团和文体活动四个维度,设置以下四个问题,考察学生的参与情况:1)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含大学语文、在线课程等)。A.学习积极主动,认真完成作业,有时参与课程讨论;B.按时到课,但一般不听课,做其他事情;C.感觉很无聊,有逃课或迟到早退的现象。2)传统文化类讲座。A.只要有机会就参加,积极投入;B.偶尔参加,完成任务即可;C.从不参加。3)传统文化类社团。A.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积极投入;C.经常参加社团活动,但只是走过场,完成任务即可;C.偶尔参加;D.从不参加。4)传统文化类文体活动(竞赛演出等)。A.经常参加该类活动,曾获奖;B.喜爱参加该类活动,不在乎是否获奖;C.喜欢观摩该类活动;D.除了学校要求,从不参加。为充分展示该部分的调查结果,课题组使用Excel对以上四题的调查数据进行频数分析,结果见表2。数据显示,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整体参与度不高,大多数学生偏向于为了完成任务而参加教育活动。相对而言,通识课程的主动参与度最高,其次分别是讲座和社团,文体活动的主动参与度最低。众所周知,通识课是高校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直接与绩点挂钩,是学生必需参与的教育活动。相比而言,讲座、社团、文体活动不具有强制性,且管理一般较为松散,随意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参与意愿。

2.2参与度的影响因素

2.2.1学生个体特征学生个体特征对学习参与度存在直接影响[2]。通过对样本的交叉分析发现(表3),学生在不同教育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性别”“年级”“专业”“是否学生干部”等个体特征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参与度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学生干部身份的影响最为全面,其次是学生所在的年级和专业、性别对参与度具有显著影响。具体情况略有不同(表4-7)。首先,学生干部的参与度在四个维度上均高于非学生干部,在“社团”“讲座”两个维度尤为明显(表4)。这一结果说明,学生干部有更高的热情和责任感学习和宣传传统文化。从性别来看(表5),男生在各项活动中的参与度均低于女生。其中“讲座”与“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说明女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学习意愿高于男生。学生所在年级的影响显而易见(表6)。在“通识课”维度上,大一学生参与度高于其他三个年级,且与大二、大三年级相比,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结合课题组前期调查,通识课多集中在第一个学年开设,是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文化活动”方面,学生参与度由低年级向高年级大体呈现出递增的态势,大四学生参与度高于其他年级,且明显高于大一、大三年级。显然,随着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学生对实践活动和综合素养的需求逐步增强。另外,在“讲座”维度上,大二学生参与度稍高于其他年级,在“社团”维度上,大四学生参与度稍高于其他年级,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传统的理工院校不断优化、完善专业设置,在传统理工科专业的基础上,开设含文科在内的众多专业。本次调查随机取样,涵盖理、工、文等众多专业的大学生。研究显示,文科生在四个维度上的参与度普遍高于理科、工科及其他专业学生(表7)。经过T检验发现,以下项目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在“讲座”参与度上,文科学生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在“社团”参与度上,文科学生显著高于工科学生;在“文化活动”参与度上,文科学生显著高于工科学生,理科学生显著高于工科学生。结果显示,学生所在的专业对其传统文化教育的参与度有显著影响,相对文科生,理、工专业学生传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习参与度也明显偏低,应当引起重视。2.2.2校园环境因素个体特征之外,校园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参与度的重要因素[3]。本研究将校园环境因素分为7类,即学校要求、教师知名度或教学水平、实用价值、个人兴趣、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或方法、他人介绍、分数高低或是否加素质分、其他,将其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四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数据结果见表8。为使检验结果更加直观,本文同时将具有相关性、显著相关性的项目筛选出来并用符号标注(表9)。从表8、9可以看出,校园环境整体上对学生参与度影响较大,部分因素与参与度呈现“显著正相关”或“正相关”关系。其中,“分数高低或是否加素质分”对“通识课”参与情况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192;“实用价值”对“社团”和“文化活动”也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142、0.172。这一结果说明,“实用性”是影响学生参与度的主要因素。从接受主体方面来看,目前理工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学生普遍关注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是否能提升自己的学业成绩或绩点,并明显倾向于对学习生活具有实用价值的实践活动。此外,“教师知名度或教学水平”对“讲座”和“文化活动”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系数分别为0.137、0.147。由此可见,学生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队伍建设刻不容缓。值得关注的是,“他人介绍”对于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社团”表现出显著的积极影响。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类活动的组织,相对课程教学和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管理较为松散,学生的自主性更强,更容易受到兴趣的引导,因此也更容易接受同学、朋友的介绍和宣传。该现象一方面显示出社团类活动的“口碑”效应,一方面说明“兴趣”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性。

3建议

综上所述,理工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具有不同个体特征的学生在参与度上有一定的差异,校园环境因素对学生参与度有较显著影响。为此,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加强传统文化宣传力度,培养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西方现代文明的不断渗透,传统文化意识相对单薄,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淡化。受专业设置和学科方向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理工科学生的日常学习和职业规划与传统文化之间表面上没有密切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调查结果显示,理工院校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整体不高,普遍存在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参与的情况。目前,学校多采取加学分或素质分、组织有奖活动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带有明显功利性的方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干部”这一群体普遍具有良好的参与度,该现象一方面说明学生干部综合素质颇高,同时也提示责任意识在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中的重要性,应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从情感和认知两个层面加大传统文化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如:专业课教师可有意识地在授课过程中渗透中国文化优秀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励学生治学创新、建设祖国;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设立普通话校园宣传日,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写作、诵读比赛,汉字文化节、古典诗歌节、国学经典读书会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化活动;营造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布置刻有古语名言的景观石,设置古代思想家和科学家塑像,教室内装饰古典诗词名句的画框,广播节目中增设传统文化专栏等;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博物馆、美术馆、历史遗址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举办“传统文化夏令营”等活动,使学生有机会直观地体验传统文化,感悟其价值和魅力。其次,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重视传统文化类课程的研发,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教学。调查显示,传统文化类课程的学生参与度最高,由于目前相关课程主要局限于通识类,该类课程又主要局限于低年级,客观上造成了不同年级之间参与度整体上的不平衡状态。与此相关,教师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课堂和讲座的关注度。因此,需加强教师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如:充分利用各类教师提升计划和寒暑假期,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修,提升理工院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技能;在此基础上加大传统文化课程的研发,可统筹规划大学语文、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体系,聘请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编写中华经典大学教材,丰富开设课程的内容,力求涵盖文学、音乐、绘画等多方面内容,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传统文化教学中突出地域特色,如湖北地区的屈原精神、荆楚文化等。同时,科学设置该类课程,将各类课程尽量分散到不同年级,解决目前各年级在参与度上的不平衡现象。此外,需回应学生需求,优化教育内容和形式,使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如:结合本地特色,组织学生建立考察本地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团队,依托理工科专业背景,开展对于中华传统工艺、器物技术的研究并产出成果,尝试以传统技术智慧促进当代技术创新;以广泛流行的国风音乐、汉服文化为切入点,将流行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审美意识相结合;创新传播方式,利用公众号、微博等学生高频率使用的媒体平台,推送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举办线上文化知识有奖竞赛活动。针对“他人介绍”的积极影响,加强传统文化类社团建设,打造有“品牌”效应的校园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朱红.高校学生参与度及其成长的影响机制———十年首都大学生发展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6):35-43+63.

[2]陈萍.高校学生参与度实证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1.

第9篇:传统文化因素范文

Abstract: In China''s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history, all the peoples and regions had formed a colorful, different styles of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traditional loc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s. With its unique talents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fea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ffectively using university resources and actively guiding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关键词:高校;地方传统文化;十七届六中全会;传承;创新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the sixth meeting of the seventeenth central committee;heritage;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20-02

0引言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家软实力发展的战略基础。文化传承与改革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直面的使命。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鲜明地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在这其中,作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大学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我国在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中,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夺目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炽热的思想感情、独特的人文情结。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地方传统文化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精神、观念、习俗、情感以及审美情趣,是当代大学生了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文化资源。因此,高校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

1高校在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功能

1.1 大学生是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佳主体当今世界是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构成了当今世界的文化主题。在过度注重经济发展、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较偏远地区的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现状不容乐观。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对西方文化的过度推崇,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地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热情,让他们接受地方传统文化必然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民族自信心,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关注,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爱国爱家的情怀,也逐步培养起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欣赏群体和传承者,这是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上的巨大潜力所在,也是推进中华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根基所在。因此,大学生是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佳主体。

1.2 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重要力量

文化是国家的根脉,高校在人才培养、文化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高等教育工作者是高层次文化主体,他们生产方式和劳动成果就是在传承和创新文化,因此决定了大学具有引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的足够资源和实力。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大学本身就是社会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最集中、技术和科学密集度最高、文化主体水平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强的重大文化平台之一。高校既是培养高级文化管理及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又是智力、技术密集型的文化产业资源聚集地,也天然决定了高校具有发展文化事业的直接关联和优势。高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的主导者、优秀文化的倡导者,也是文化研究的引领者,所以他们具有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具有优越的条件,因此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重要力量。

1.3 校园文化环境是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优秀场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传统、环境、氛围、校风、道德规范、规章制度、人际关系及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校园环境对学生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环境同时具有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功能。因此,端正学生地方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学校环境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优秀场所。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具有生命力的成分,经过提炼,加以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宏扬创新的精神,积极开发创新,让地方传统文化在的校园特色文化中体现新的时代气息。

2高校在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