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老的传统文化范文

古老的传统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老的传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老的传统文化

第1篇:古老的传统文化范文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和交融,国内服装的设计已经抛弃我们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和纹样逐渐,随处可见的是西化的设计理念和方式。而国外的服装设计,却越来越多的出现了中国风格的服装设计。许多国际著名设计师将目光放在中国,不断地对中国传统元素进行发掘,并将其运用在服装设计中:DIOR将中国青花器作为纹样运用在设计中;AlexanderMcqueen将中国清朝的袍服风格运用在造型里。作为大师级人物,他们的作品从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中国传统元素不仅可以作为本民族设计语言,同样也可以作为世界性的设计语言出现。有不少设计师开始注意到这一现象,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始设计富有传统元素的服装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2],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推动下,作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凤翔木版年画,一样能为服装设计带来一定的启示:立足于传统的凤翔木版年画和当地的风土人情,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并借鉴其他地域的艺术形式和特征,融会贯通,将凤翔木版年画发扬光大,彰显其独特魅力,丰富现代服装设计。

(二)凤翔木版年画的传统纹样对现代服装服饰设计的启示

凤翔木版年画在样板的创作中,包含着大量的民间艺术内容和题材。凤翔年画“品种亦有门画、十美画、戏剧故事画、风俗画、六神画、窗花画六大类。”吉祥喜庆题材是年画中常见的表现题材。这些年画多用谐音和吉意进行创作设计,大量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年画《大门神》(图3)的创作中,就包含了如龙纹、仙鹤、水浪、鹿等吉祥纹样,组成加官进禄的吉祥寓意;如此类型的年画数不胜数。中国传统服装的款式和纹样有着丰富多彩的变化。无论是男女老少,都会根据自身的要求,在制衣时进行大量刺绣装饰,其装饰的纹样也大多为吉祥纹样,如龙凤纹、百鸟、蜂蝶、人物等;有时也会以植物纹样为主,如石榴、牡丹、折枝等。这些纹样的来源无一不是源自古老的民间文化,与民间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将这些纹样作为单独的或组合的纹样在进行应用,不仅会为现代服装的设计语言拓宽新颖的思路来源,同时也是对年画中传统元素的发扬和推广(图4)。

(三)凤翔木版年画的设色方式对现代服装服饰设计的启示

凤翔年画在艺术处理上很注意装饰和形式美的效果;在形式处理方面,凤翔年画继承了我国民间艺术的质朴古拙和明代刻板的规整装饰传统,整体简约明丽,淳朴大气,痛快淋漓。而其中的着色,或采用黑色、大红这种浓烈的单色进行创作、或采用块大而色调对比强烈的方式进行,大红大绿,看上去明艳抢眼,而这种色彩表现,也正和服装色彩的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图5)。凤翔年画的表现中,以“黑、白、红、黄、青”五色为主打色,对应“五行”中“土、水、火、金、木”的关系,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服装和五色相对应的文字记载。这时,再从现如今的服装色彩来看,年画的色彩搭配又正好符合了服装色彩学里有彩色和无彩色的搭配方式。在大面积运用了鲜明的色调之后,加入黑白两种彩色作为调和,由于它们的无彩色中性性格作为主要颜色间的缓和出现,可以化解有些服装设计中色彩因为颜色过多而出现的矛盾感和刺激感。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设计师们为了达到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效果,故意忽视这一色彩搭配原理,直接运用大红大绿的色彩进行搭配,设计出的色彩或浓郁、或鲜明,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和表现力。因此这种大红大绿的服装在近两年的服装设计中也是一种常用表现手法,可以说是反映了当下人们的一种审美情趣。如此,无论是古老的木版年画,还是现代的服装设计,都是一种对美的理解的再创作、分解和重组。

(四)结语

第2篇:古老的传统文化范文

古老的中国文化在新媒体大潮的推动下向我们走来。确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媒体的突飞猛进,我们的生活,我们触碰文化的方式,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就阅读而言,电子阅读凭借新媒体的到来冲击着传统阅读。在公交车、地铁上,“低头族”随处可见,微博、微信等带来的碎片化阅读成了他们的不二之选。新的阅读方式让古文典籍沉入历史海底,甚至让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纸质书碾碎在时光的大道里。毫无疑问,电子设备的出现让阅读变得容易了,嬉笑怒骂集于方寸之间。与此同时,海量的信息汹涌而至,娱乐性更多地占据读者的眼球,深度探讨与持续关注变得越来越少,浮躁不断升温……

有人悲观地说,新媒体的发展是对传统媒体生存空间的挤压。但事实上,随着新媒体的继续发展,华而不实的“标题党”开始受到人们的指责。假新闻、空话、套话开始被人们唾弃,人们开始有选择地将一些“糟粕”从自己的视线中剔除。叶子落了,根还在。新媒体大潮是趋势,有些东西总会被淘汰。但留下的经典,则会借助新的载体长盛不衰。

其实,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在朝着新媒体领域逐渐渗透。新媒体作为时代的宠儿也不忘历史,一边大步向前,一边回过头向传统文化不断“取经”。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与现代的边界逐渐模糊。不得不说,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在文化领域,依旧是“内容为王”的时代。

第3篇:古老的传统文化范文

在那儿,疲惫的身心得到了放松和补给;在那儿,我领略了江南之美,它会让你情不自禁地将乌镇的印象深深地烙在脑海中——

多 少 楼 台 烟 雨 中

走进乌镇,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历史之香。远远望去,那些江南独有的建筑整齐地排列在那儿,沐在秋雨中。墙上的青苔,窗上的木雕,无不透出一丝沧桑感……

我们来到了一条巷子,似乎是条文化街,里面的店铺一一向我们展示了乌镇的特产和独有的文化艺术。那些漂亮朴素的蓝印花布,细致玲珑的木雕,清香甘醇的白酒……还有那幽静的立志书院,清雅的茅盾故居,幽邃古老的当铺……

走在这一条条小巷里,望着两边和远处一座座古老的木屋,仿佛真的是回到了从前……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到了江南,不乘船是极可惜的。乘着那天秋雨绵绵,便租了艘船,慢慢地领略乌镇之美。

乌镇充满着诗情。河的一岸是江南人家的房子,朝河的一面大多是阳台。到底是古镇的人!他们在阳台上放了一盆盆花花草草,与河水映衬的十分协调。那些屋子虽然有些破旧,但这却是无瑕的古典美!简直可以和威尼斯媲美了!船摇不到几米,便就要过桥。乌镇的桥有许多样子,它们在清清的河水上投下倩影,令人遐想连篇。

乌镇又是溢着画意。看那河边,杨柳依依,在秋风中轻轻舞动着婀娜的身姿,在水中划过。远处那一片青青的杨柳和河水结合得天衣无缝,那一抹绿为古老的乌镇添了一份新的生命力。

所 谓 伊 人, 在 水 一 方

在这古老的乌镇,没走上三五步便能看见蓝印花布、茶庄、木雕艺术品这些传统文化。而那天,却在这古镇上发现了时尚与古典的完美结合。

也是在船上,望见岸上有二对新人在拍结婚照。新娘穿着旗袍,掺着一些时尚的元素,那晶莹的钻戒和淡淡的红妆,在雨中撑着竹伞,静静地站在河边。

在这传统的古镇上,用这样一种现代美来与之结合,可谓锦上添花。这是现代艺术与古代艺术的对话,乌镇的时尚,使她成了一个更富有活力的江南小镇!

能 不 忆 江 南?

白居易下江南,道出《忆江南》这首千古名诗。此番来乌镇,虽没目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壮丽景象,但我绝不遗憾,因为我欣赏到了如此美丽的乌镇!

她,飘溢着浓浓的历史芳香;蕴含着梦一般的诗情画意;点缀着一丝淡淡的时尚气息。

第4篇:古老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子湖;延续;传承和保护

近几年来,我镇高度响应国家新农村改革的号召,大力推动了天子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丰富,其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这一切都离不开干部领导正确的战略指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当然,这种改革有很大一部分是基于我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对其进行长久有效的传承和保护,这种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将首先对天子湖地区目前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现状进行概括和梳理,然后再对其未来形态进行一番研究和探讨。

一、当今情况下天子湖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

1)乡土景观方面的传承。虽然我镇的经济水平在高速发展,而镇内也有许多现代风格的建筑。但古时期流传下的村落建筑风格依然保存的较为完善。而我镇在近几年建成的移民文化馆、吟诗村耕读文化馆和书画馆更是沿用了古老雅致的建筑风格。以厢院为主体的构成方式,配以亭台水榭和水磨石桥,突出了天子湖传统典雅幽静的建筑文化风格。

2)自然文化方面的传承。安吉地区的人民有很大一部分是百年前于时期移民过来的后裔。因此安吉文化中,移民文化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分支。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民所表现的文化差异和交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安吉地区整体文化的多元性,我镇的高禹村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村更是如此。高禹移民文化馆的建立更是将这种移民特色充分的传达了出来。通过对早期工作农具、生活用品以及民族服饰的展出,可以让人民满足对祖先和故土的追溯情感,在增进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同时,有增强了人民的凝聚力。

耕读文化也是天子湖地区人民长期生活流传下来的宝贵民族文化,为了对这一文化进行纪念和弘扬。我镇吟诗村专门建立了耕读文化展示馆。其展示的古老农具如水车、石磨、捕鱼的船网、捕兽的关笼和夹子等,都可以通过现场演示的方法来加深游客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理解,而古老的三千字画,来宾的留言诗句以及吟诗村的田园模型更是让人以直观的方式接触天子湖传统文化,弘扬了农民古老的精神文化面貌。学生在里面临摹练习字画,外国游客也会尝试摆弄古老的农耕器具,这对于天子湖文化的传承具有相当高的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现状

1)传统节日及庆典方式方面的保护。河南大鼓、舞狮子、旱船等自古以来就会在传统节日上表演的庆典活动目前仍然会在高禹进行开展。有的群众队伍为了精进自身技术,也会自发的进行训练和彩排。而在干部领导的推动下,腰鼓队,秧歌队等群体非遗组织也渐渐恢复,将传统的文化得以延续推广。这种从自身做起的宣扬方式,对传统文化有效的进行了保护。除此之外,我镇还举办了“书画节”和“生态甲鱼文化节”,通过举办节日的方式保护了传统文化的延续,同时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产的精神需求。

2)对非遗文化的利用现状。近年来,天子湖地区的旅游业也在逐步发展起来。借助传统古老的建筑风格与自然景观,再配合一系列生态旅游服务,如垂钓甲鱼,采摘时令水果,观赏农作物等,形成了令人心神向往的自然生态旅游区,充分发挥了美丽乡村绿野湖蓝的特色。这是一种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但同时也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如果对当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利用而不采取保护措施,后果将十分严重。

二、延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

(一)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

正如前文所述,我镇在传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有一些正确的措施和举动,也获得了一部分预期效果,但这对长期有效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某些方面做出改进和强调。传承的主体是下一代,因此要加大对下一代的教育力度,积极弘扬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意识。具体的做法可以是,让学校举办参观代表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筑的活动,如移民文化馆和吟诗村耕读馆,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继承文化的责任意识,也可以开展征文活动,激发学生对传承非物质文化一场的积极性,更深刻理解其重要价值。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体表现的传承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种多样的实体表现形式,如饮食文化对应的是具有与民族特色的事物和饮食方式,又例如一些手工业文化其表现形式则是手工产物。将上述文化遗产的实体表现过程和方法传承下去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这不仅需要本身的手艺,更需要一种市场推广价值过程。年轻一代觉得古老的工艺没有必要学习,而即使学会了也很难用作经营谋生的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因此可能需要政府部门的推广。就我们高禹而言,首先需要激励本地的年轻人学习精通古老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方法,其次再通过政府的宣传打响高禹特色文化产物品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通过实体表现的方式流向外界。这样在达到延续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能够为村镇人民增收,带动经济发展。

三、延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在特有的乡土景观上的保护

传统的建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体现,而建筑风格更是一项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指标。众所周知,近年来我镇兴办了许多大型建筑,其中有全国最大村镇规模级别的电影院和图书馆。它们的建筑风格都是偏向现代城市建筑的,这一点固然没错。但我们在向城市学习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自身建筑风格和整体氛围的特点。新农村的改革并不是将农村缩影成城市,因此,保留全有乡土景观和适当沿用能够长期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对目前高禹范围内标志性较强的古老乡土建筑进行详细的记录,通过设立档案的方式方便日后查阅资料和修缮维护。另外就是在对新的建筑进行设计时,也可以对其建筑场所周围的环境和整体建筑风格加入考虑,在保证建筑质量和实用性时加入传统的建筑风格元素,高度的增加整体风貌的一致性。达到长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效果。

(二)对传统节日习俗和自然风貌上的保护

正如前文所说,我镇目前仍然保有河南大鼓、舞狮子、旱船等传统节日庆典项目,秧歌队和腰鼓队也复出了。但这些更多的还是基于人民自己喜欢的基础上,可能随着时代的改变和社会潮流的趋势逐渐消失在群众眼中。在这点上政府方面可以做出推广和弘扬作用,通过举办村镇腰鼓、舞狮比赛来调动群众积极性,引发热潮,让传统民俗项目不再被淹没,从而长期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此外还有对于自然风貌上的保护,过度的发展旅游业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影响人民的基本生活状态,对此不仅政府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计划外,人民群众也应该当家作主,为自己生存的环境负责,不能因为贪图一己私利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达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长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我镇在大力发展经济,积极进行新农村改革的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很多积极的贡献和措施。但目前所做的这些可能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长期有效,因此,需要对其延续性进行一番探究。希望本文能对未来我镇在发展规划中,处理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延续性之间的关系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芳,张义成.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鸡西大学学报,2010,01:145-146.

第5篇:古老的传统文化范文

绍兴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景色宜人,有着古老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住着勤劳的人民,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我的家乡就坐落在这个美丽神奇的地方。

家乡的民居是用砖头砌成的,白墙黛瓦,拔地而起,诉说着悠悠的历史,透露出一股古老的气息。人们傍水而居,河边杨柳婀娜依依,小河似水柔情,绝无洪水的凶猛,这里只有辛勤地劳动,而极少有天灾人祸。

在家乡,一户人家若生个女儿,就要在家门口埋下一坛酒,待女儿长大结婚的那一天,才拿出来祝喜。经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贮藏,鉴湖水酿出来的米酒,非但没破坏原有的滋味,反而更加醇美香甜。“此酒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尝?”这种酒驰名中外,就是有名的“女儿红”。

第6篇:古老的传统文化范文

王健的童年在四川雅安度过。一如所有乡野孩童的生活,与自然相伴的童年记忆总是多姿多彩的,抓蛐蛐儿,戏水登山,而其中抖空竹是他的最爱。60多岁后王健又重拾儿时爱好,童心大发。

其实,何止是童心大发那么简单。对他来说,重拾空竹,是把空竹作为人生最后的事业。“现在我的生活就是玩空竹,玩创意,玩艺术,玩人生。”教空竹,维护网站,编写空竹分解图,研发空竹新产品,策划空竹活动……王健的生活如今已被空竹完全填满。因为空竹,王健的晚年生活里见不到其他老年人遛鸟散步的悠闲,但他却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2003年他刚开始在杭州抖空竹的时候,还不为大家所接受,常有路人取笑说:“都什么年代了,还玩这种老古董。”可他坚信空竹的魅力与前景,几年来他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抖空竹,总是能吸引到一大圈围观的人,他也总是热情地为那些想学空竹的人义务教学。在他的推动下,杭州陆续有了浙江省第一个小学生空竹队,第一个社区空竹队,第一个空竹运动协会。

王健不只抖空竹,更致力于研发空竹新产品。他那间小小的工作室,早已被各式各样的新型空竹填满。因为传统竹制空竹容易砸伤人,他突破传统,用塑料制作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单头空竹。不仅如此,他还发明了“简化二指掸”,初学者只要转得够快,同样也能玩得很溜。他将那些古老的、传统的、民族的东西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结合起来,让这古老的“玩具”再放光彩。至于到底研发出多少种空竹新品,这位老人用网络流行语说,“N多”。

在王健眼中,空竹是综合了传统文化、艺术与体育2000多年历史的国粹。要将此弘扬开来,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

第7篇:古老的传统文化范文

作文1:中国传统文化——剪纸

剪纸,大家都听说过,剪窗花就是剪纸的一种,剪纸是公元前1600—1100年开始的。西汉时,传说汉武帝的庞妃去世后,皇帝思念不已,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庞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

至现在发现得最早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团花剪纸、对马团花、对猴团花、金银花团花、团花、八用形团花。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各种各样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

剪纸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把它发扬光大!

作文2:中国传统文化——剪纸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但我最感兴趣的是剪纸。

舅妈会剪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窗花,非常漂亮,我很羡慕,于是缠着舅妈教我剪一些简单又漂亮的窗花。那天,舅妈拿出两把剪刀和两张白纸,要教我剪一个“喜”字。舅妈让我把纸对折,再写上半个“喜”字,然后慢慢地剪下来。一开始,我怎么剪都剪不好看,在舅妈的帮助下,我终于剪出了一个大的“喜”字,我喜出望外。舅妈不但会剪“喜”字,还会剪“凤凰”、“喜雀”、“蝴蝶”、“小鱼”、“小鹿”……个个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

妈妈还特意让我上网查找了一些有关剪纸的资料。原来剪纸艺术是从唐代一直流传到今的,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有些人,还能把一张张普普通通的纸,剪成一张张“花草树木”、“山山水水”、“活泼的小孩”、“年迈的老人”等等,真是太神奇了。

剪纸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还训练了我的动手能力,更发挥了我的想象力,设计出一张张美丽的剪纸。

作文3:中国传统文化——剪纸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了。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的舔着地上的灯油,那滑稽的样子真是逗人喜爱!

剪纸艺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他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也想像民间艺人一样剪出一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送给外国的小朋友,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剪纸艺术,让剪纸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作文4:中国传统文化——剪纸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了。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的舔着地上的灯油,那滑稽的样子真是逗人喜爱!

第8篇:古老的传统文化范文

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它拥有它引以为傲的中华子女,它拥有几千年的文化……

中国文化,深奥且多情。中华子女重情重义,所以才会有如此之多的传统文化和节日。

春节:是中华儿女所向往的最美好的节日,家人团圆,都在一起吃团圆饭。

元宵节:各种活动让人们不自觉的沉迷于中国的文化之中。

清明节:是中国祭祀死去的亲人的日子。

端午节:当日的活动是由楚人祭屈原的各种行为而演变过来的。

七夕:牛郎织女的凄惨故事让人掩面拭泪,七夕的雀桥和乞巧都是传统文化,七夕更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

中秋节:嫦娥奔月的故事家户喻晓,中秋吃月饼也早已是习俗。

重阳节: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

第9篇:古老的传统文化范文

“卡地亚”、“赛纳维”、“罗托鲁拉小镇”“卡布奇诺”“普罗旺斯”、“地中海”、“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地名并非位于大洋彼岸,而就在我们身边。当前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特别偏爱“洋名称”,其结果是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为此,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地名洋化现象的泛滥给与了批评。网友们也议论纷纷,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根,绝不能被洋化。”有人说:“放着本国、本民族的名称不用,乱用一些外国的名字,这是崇洋媚外。”也有人说:“这不算什么,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何必抱残守缺呢。”也有人说……

对于地名洋化,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

地名洋化利弊谈

随着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卡地亚”、“塞纳维”这样的洋地名也如雷贯耳,渐渐的也就习以为常了。但“洋名称”的大量出现,却使我国许多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名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我觉得应理性思考一下地名洋化。

地名洋化确实冲击了民族文化传统,隔绝人们历史记忆,导致文化的断层化。

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绝不能被洋化。”随着时移世易,历史留下的痕迹也在逐渐消逝。隐入草丛的青石板、瓦片上隐约的纹路、小巷中吟唱的歌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在这里,小巷有了新的洋名字,青石板被水泥替换,瓦片被现代机械无情碾压化作尘土。街道、小巷披上了新装,但这光鲜的背后总让人感到空虚,仿佛顶着明媚的阳光,却丢弃了古老传统文化的影子,丧失了魂魄。

地名洋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应拿来为我所用,但不能唯洋是崇。

现今,我国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非常频繁,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各地都形成了许多外国人的聚居地。像在北京的望京,许多韩国人都居住在那里,为了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方便些,那里的街道、店铺都取的是韩国“洋名”。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中外相融,丰富中华文化。相对于这些无关紧要的地名洋化,但涉及到历史文化重要的地名是不能洋化!比如不能把“望京”改为“首尔”;再如新兴建筑取洋名,为的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或是满足人们心理上的“洋名新奇观”。但故宫门前的*广场是永远不能改名的!因为它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对“地名洋化”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批判性的吸收,切不可迷失了自己。

人们偏爱“洋名”的现象泛滥值得人们深思,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给予了批评。洋化地名可以,但我们一定要提防文化侵略。简而言之,我们可以住在叫“罗托鲁拉小镇”或“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小区,但我们依旧是中国人,我们的心中时刻铭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若是过度制造出地名洋化的风潮,将会混淆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扭曲人们的价值取向,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被弱化局面。与世界接轨,与时俱进,可以开阔视野,但不能迷失了本性。地名洋化,就像是在我们民族文化大树上挂起一盏盏华丽的彩灯,可以进一步增加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我们一定要扎牢传统文化坚固的根基,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踏着民族自信,昂首向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与时俱进的步伐,一些城市的街道已不满足于古老的地名,而加入了浪漫的“洋文化”。不仅新修大街,就是普通的古街道、幽深小巷也改为焕然一新的“洋地名”,这背后反映的是地方对经济的追求,亦是百姓对民族文化的否定。

地方地名“从古变洋”,既是地方有关部门之过,亦是百姓之愚。

老地名替换,是地方有关部门的决定,他们希望通过该换地名来提高地方土地价值,使老地方“焕然一新”,刺激游客及当地人的更多关注,以此提高经济效益。那么,为什么他们就那么确定这样的改动会产生好的影响呢?“一招鲜”不可能“一世名”这是一种短视。

中国消费市场长期崇尚“洋品牌”,似乎一串字母或由个性符号构成的品牌就档次更高。这种盲目跟风的消费心理铸成了“崇洋媚外”的消费基础,随之成为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风向标”,纷纷将许多民族品牌换成了稀奇古怪的的外文品牌。甚至有些地方名胜景点也取个“洋名”引得游客先睹为快,良好的效果对地方旅游消费经济提供了灵感,更换地名以“改头换面”源于经济效益的冲动。

坚守古地名,就是坚守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而非“抱残守缺”。

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民族文化,记载着古代地理人文,有时,一个地名就是一个历史故事,一个地名就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是民族的魂魄。如若洋化,便是对历史的否定,对民族文化的否定,长此以往,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将成为无根之浮萍。

正如不断掠夺中国文化历史主权的韩国,因为对自己历史的质疑和不自信,才会如此费尽心思地去寻找牵强的历史依据,来填补民族文化自信的空缺。而古老的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拥有足够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源。“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丰厚的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反映在古迹中,反应在节日里,融化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之间。每一个中国人应当有足够的民族自信来相信我们的“老地方”,更具有民族人文价值,更是民族的根。

深入探究老地名的历史文化,让独一无二的“老地方”成为一道金流传千古的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