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危机管理的关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危机管理意识;安全问题建筑;施工管理
建筑施工本身就具有危险性,国家也把建筑作为一个特殊工种。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都存在着高风险,可能因为某些因素给自身安全造成威胁。所以说“安全第一”是建筑施工的第一要素,作为工地的管理人员更应重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加强危机管理意识。
1 在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1 国家对建筑工程妥全问题不够重视
国家相关部门对建筑工程有监督责任,但有些部门对其管理不到位,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视而不见。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没有专人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
1.2 建筑施工管理存在安全问题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一直都是建筑行业必须关注的问题。但当前有些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管理人员对安全方面不重视,甚至对相关知识不了解,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事先做好防范措施。建筑安全规章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甚至有些施工单位单纯追求利益而不顾施工人员的安危。
1.3 施工设计不合理
施工设计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设计工作做的不到位就会影响到后续工程的进行。当前有些施工企业的设计根本就不合格,导致在后期的施工中频频出现问题,不得不拖延工期。有些设计和实际情况不吻合,施工人员根本就无法实施,对于施工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也没有提前设计好。
1.4 施工人员没有安全意识
当前施工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施工之前企业只是简单地告知一些安全知识,施工人员根本就没有深入了解施工安全对自身生命的重要性。这就可能导致后期施工中出现一些安全隐患。
2 在建筑工地中实施危机管理意识的作用
2.1 现今建筑工地中存在的危机问题
我们对未来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是无法估计的,所以为了能够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预防危机的发生,就应该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引入危机管理机制。通过对一些不确定因素的预测,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避免因为某些危险因素拖延工期。
有些管理者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并不重视,甚至是没有考虑过这方面的事情,更谈不上做好预防措施了。施工中存在的危机对整个工程施工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仅会威胁到施工人员的安全,同时也会拖延工期,影响施工质量。
2.2 在建筑工地中实施危机管理意识的作用
危机管理是指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可能会出现的危险事件做出提前的预防。危机管理意识是建筑施工管理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可以有效的预防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将施工的危险性降到最低。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施工过程中问题的出现频率促进建筑施工管理更好的运行。
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就是为了将一些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的机率降到最低。在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运用一些有效手段将可能发生的危险有效的进行处理,将危险转变为安全。并在危险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下达有效的指令将危险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最快的对发生的事件进行有效的补救措施。所以各大建筑企业纷纷提高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的意识。
3 在建筑工地中实施危机管理意识的应用
安全是建筑施工的前提,所有建筑工程都必须保证人员的安全。危机问题不仅会对施工人员造成伤害,还会导致施工企业利益受到损害。所以危机管理意识应该作为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避免因危机问题导致施工进度缓慢、人员受伤,企业利益受损等。
3.1 必须正确的树立危机意识
3.1.1 认识到危机意识的重要性
作为施工人员应该重视自身安全,这就需要建立危机意识,自身在施工中更加谨慎小心。当前施工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安全意识不高,作为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应该对这些施工人员进行工程危机意识培训,帮助他们在施工中更好地避免危机的产生。
3.1.2 时刻关注施工动态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对施工中每个步骤都严加管理,密切关注施工现场所发生的事情。为了能够及时发现危机问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应该多进行沟通,管理人员能及时地掌握施工情况,施工人员也能得到管理人员的危机提示,尽量减少危机的产生。施工中危机问题通常是不可避免的,只能提前预防,提前发现。
3.1.3 针对危机管理意识进行相关培训
聘请专业人士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的教育培训活动。让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在培训中了解危机管理意识的重要性,同时在培训中学习一些处理危机突发事件的方法。让二者在发生危机事件时都能做到镇定处事,并有意识的提高施工安全。
3.2 普及相关知识,打造安全施工
在施工现场进行危机意识重要性的宣传。作为管理人员应该不厌其烦地给施工人员讲解施工中可能产生的危机问题,告诉他们危机产生的时候首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维护自身的安全。尽量做到能够从内心对危机意识有所认识。
建筑企业可以在建筑施工的工地中,悬挂出危机管理意识的相关标语。让施工人员在这种时刻强调危机管理意识的环境中进行作业使得施工人员自然而然的产生要重视危机管理意识的想法。同时激发出每一位施工人员的责任心,施工人员危机管理意识的树立不单单是为了企业的利益,也是为了每一位在工地现场进行作业是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着想。使得施工人员了解危机管理意识不只为工程的进度做贡献也是在为自己的个人利益做出有效保障。
3.3 完善预防机制
为了更好地避免危机给建筑工程造成影响,就应该加强危机管理意识,也就是说提供提前预防机制避免危机发生。建筑施工管理人员通过对以往施工经验的总结以及当前施工工程的特点制定出科学的预防机制,当危机发生的时候能够更快更好地解决。
要想制定出科学的危机管理预防机制就需要强大的危机处理能力。作为施工管理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也应该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危机管理知识和经验,进而制定出符合工程情况的预防机制,在危机发生的最短时间内发挥出最大的处理效果。
4 结束语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危机因素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提高危机管理意识能够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作为管理人员应该深入施工现场,能够预先感知可能出现的不安全现象,并和相关人员制定出预防措施。危机管理意识能够在危机出现时产生巨大作用,不仅能够让管理人员在危机发生的最短时间内做出最快的反应,把危险降到最低,同时还能够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所以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危机管理意识能够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还能够使全体员工的生命安全受到保护。危机管理意识是建筑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顺利完成施工,实现安全施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高表松,彭振斌,徐蒙.工程项目安全预警与应急控制隐性知识集成与共享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0).
关键词:幼儿园;危机管理;关键变量
从危机发生的领域看,幼儿园危机主要分为经费危机、生源危机、资源危机、师资危机、安全危机、可持续发展危机等类型。[1]本文中所涉及的危机范围为安全危机,即所有与在园幼儿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相关的危机事件。幼儿园危机管理是指幼儿园根据危机的状态在第一时间依据安全管理制度的相关要求而做出的种种管理行为的总称,其目的在于预防、规避幼儿园突发事件成为安全事故,降低甚至消除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一、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幼儿园危机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当社会环境处于有序的良性发展状态时,整个社会领域就会出现和谐发展态势,反之,社会领域就会出现各种危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经济社会变迁过快,伴随而生的则是社会冲突与混乱,贫富差距逐步扩大,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各种社会矛盾凸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变迁,我国的社会文化体系也在经历着巨大变化,社会文化体系逐渐失衡,如,道德虚无主义心理蔓延、公共伦理道德失范、社会良知被遗弃、利己主义和坑蒙拐骗行为等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行为。[2]严重的规范缺失和规范偏离现象,导致人们在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时缺乏必要的规范引导和约束。这些自变量的存在和发展将会影响到幼儿园的安全发展。
二、管理者的认识与信念
幼儿园管理者的认识与信念对于危机的发生、演变及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幼儿园危机管理者的危机管理理念影响着幼儿园全体教职员工的危机预防与处置理念和行为。一般而言,幼儿园危机管理者对危机的认识和信念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防胜于治”的危机管理常态化,认为在危机管理中要坚持“防患于未然”,将危机预防作为幼儿园管理的常态工作来抓。第二类是“水来土掩”式的被动应对,认为幼儿园突发事件防不胜防,危机在所难免,在危机预防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将危机管理重点放在处置方面。第三类是“亡羊补牢”式的补救性管理,幼儿园管理者平时疏于对危机的防范,当危机爆发后才采取措施加以艰难应对。
幼儿园务必要摒弃“水来土掩”式和“亡羊补牢”式的危机管理思维,要坚持“防胜于治”的危机管理常态化思维,在危机预防方面下功夫,最大程度上保障在园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发展。
三、危机信息的检测与处理
在危机预防阶段,幼儿园如果能够及时掌握相关危机信息,采取措施,就能大大降低危机爆发的概率。因此,有效的幼儿园危机管理需要掌握范围广泛、准确、及时的危机信息,并及时对其进行科学解读和处理。危机信息检测是危机预防和预警的重要内容。幼儿园在危机信息情报的搜索和检测上越全面和详细,越有助于认识危机的状态,越有助于防控危机的爆发和降低危机的危害。从已有的幼儿园危机事件案例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危机事件的爆发与危机信息检测工作的缺失有很大关系。危机信息检测工作可以为危机预警提供准确情报,危机信息情报对于危机决策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塑造作用,可以警示人们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解危险源,进而避免潜在危机发展成既定危机事实。如果幼儿园管理者对某些与危机有重要关联的危险源事先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如果在发现危险源后没有及时科学处理,则会在客观上为危机爆发提供了机会。
因此,幼儿园危机管理者应当加强对危机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处理工作。幼儿园要在安全检查制度的要求下,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幼儿园进行全园安全检查,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危机情报。对那些可能引发危机爆发的危险源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将幼儿园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
四、决策机制与程序
幼儿园危机在给人们带来危险和破坏的同时,也给人们一些处理危机、转“危”为“机”的契机。因此,在危机管理领域应高度重视危机决策系统的正式和非正式机制对幼儿园危机管理者的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幼儿园危机管理决策机制主要涉及以下若干要素:决策者的认知水平与当机立断行为效果、决策者对危机信息的依赖程度、决策圈内的互动、管理者与负责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决策者对现存决策机制与程序的认知与依赖性等。这些自变量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危机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效果,最终影响危机管理的效果。因此,幼儿园危机管理者在面对危机进行决策时,要坚决避免优柔寡断和固执武断,而要根据事先掌握的危机信息按照决策机制当机立断进行正确决策,为危机处置和抢险救灾争取“黄金时间”。
五、个人性格等特殊因素
个人性格作为非常规因素,对幼儿园危机管理行为及效果也具有重大影响。一般而言,个人性格等特殊因素包括幼儿园领导者及责任人的个性、心理压力、工作风格等。
据大量研究文献研究结果表明,在危机管理中,领导者的危机管理行为都不可避免地要透过领导者的个性表现出来。幼儿园危机管理者的个性影响着其危机管理的风格和思路,影响着危机管理决策和危机处置行为。幼儿园危机责任人的个性影响着其执行危机管理者的管理意志效果,也影响着具体的危机处理思路和行为。果断的危机处理责任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执行幼儿园危机管理者做出的危机决策,而依赖性的危机处理责任人在处置危机事件时则显得危机处置思维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
幼儿园危机事件往往会给幼儿园相关责任主体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认知扭曲,从而对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置效果产生消极影响。能够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做到临危不乱、忙中有序,是幼儿园危机管理者和相关责任主体应该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
六、幼儿园危机舆论生态
幼儿园危机舆论生态是指当幼儿园危机事件爆发后社会中形成的一种环境和舆论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状态。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网络的不断发达,公众的表达平台不断增多,带来了突发事件中舆论生态的活跃。
事实表明,社会对幼儿园危机事件的各种舆论对幼儿园危机与危机管理行为具有重大影响。近年来,我国幼儿园领域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在这些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都会产生许多社会舆论,而社会舆论又会反过来影响事件的发展趋势。总体而言,社会对幼儿园危机事件的舆论评价呈“一边倒”态势,即当幼儿园危机事件爆发后,社会舆论出现同质化现象,一般都将幼儿园及相关责任人的失职和渎职作为批判内容,将幼儿园再次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在面对内部危机事件的同时,将会面临社会舆论危机。幼儿园危机管理者在面对舆论危机时要做好危机善后工作,在社会舆论监督下必须妥善处理危机善后事宜。同质化的舆论生态也一致指向幼儿园危机预防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这将促使幼儿园更新危机预防理念,优化危机预防策略,提升危机管理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兹恒,潘 梅.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内容[J].图书与情报,2007(02):33.
关键字:危机管理、建筑施工、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如果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对这些安全隐患给予充分的重视,就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危机,让建筑工程的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将危机管理意识有效的运用在建筑管理中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一、危机和危机管理
(一)危机的意义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工程风险。如果不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那么很可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危机,过于集中的危机,就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施工,使施工质量下降。从一定程度上讲,风险和危机并不在同一位置上,可是,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如果对工程风险不给予一定的重视和控制,则会使偶然风险演变成必然性危机。所以,在建筑施工的管理中,一定要树立一个危机管理意识,这就要对建筑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危机意识有一定了解。可以把建筑工程中的危机,看成是没有进行施工处理导致的施工危机。
(二)危机的管理
危机管理主要指的是在建筑施工中,通过自身危机的预测、评估、决策和处理,将危机演变成机会的全过程。
在整个施工管理中,建筑施工的主要危机管理,指的是在建筑施工中所存在的隐性危机,要将它尽可能的消除,防止危机的产生。同时,如果在建筑过程中出现了施工危机,要对有效的措施进行危机回应,争取最大力度挽回危机产生中的实际损失。把出现的危机进行排除之后,要对危机处理的经验和过程进行一次总结,使之达到建筑施工危机管理体系的目的。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必须树立一个良好的危机管理意识,它的根本目的主要就是要明确危机的特征和具体原因所在。
二、危机管理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危机管理控制
对于建筑施工的企业而言,建筑企业的危机控制主要是指:以危机监测为根本,有效的对危机、危害引发出来的相关因素进行控制,并且防止危机爆发的目的。
(一)战略计划的定制
战略计划实际上指的就是:建筑施工单位对未来经营活动发展所制定出的一套具有指导性的计划,假如企业的战略决策上出现失误,则很有可能使企业产生危机。企业的生产发展和有效的控制要求其必须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战略计划,并且要对生产经营活动采取各种方案,对其实施有力的风险分析,在对风险进行分析时,可以采用概率分析法、敏感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等分析方法。
(二)要提升建筑施工单位的素质
建筑单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危机抵抗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在一个建筑工程管理中,能够对危机管理意识产生影响的企业素质具体包括三部分:敏感性、凝聚力以及应变能力。总体上讲,建筑施工单位对危机意识的敏感度主要来源企业高管对建筑施工危机管理的重视程度,在一项建筑工程中,假如相关单位的危机管理意识很强,则可以迅速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时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或者手段来处理即将发生的危机;当出现危机时,整个企业的凝聚力是不容忽视的,当危机到来时,整个企业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因为危机而带来的各种损失,在建筑工程中,危机的出现在所难免,当真正的危机出现时,建筑施工单位要以很强的应变能力,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要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危机所带来的损害。
(三)在对建筑施工进行相应管理的同时,要构建出一套完善的监控体系,把企业的日常生产和危机监控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既有专业人员,又有普通群众的危机监控系统,对即将出现的危机实施有效的监控。
三、要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充分运用危机意识
(一)要树立一个危机意识
为了使危机管理意识可以在建设施工中得到有效运用,最主要的,就是要改变建筑施工管理的理念,从根本上树立起一个危机意识。在现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上,作为建筑施工的管理者,必须要认识到危机管理意识的敏感度,在施工的同时,要时刻保持警惕性,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建筑施工管理中从容应对并解决出现的各种危机。换句话说,要实施一套完善的危机计划,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
1、要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认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危机意识的意义,以此来带动所有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
2、建筑施工的管理人员在施工管理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多方沟通,特别是在社会沟通方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让全社会对其进行监督,可以更好的消除危机隐患。
3、要开展危机管理培训,这样不但可以加强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还可以拓宽危机管理的知识面,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危机处理技术和应对危机的心里素质,确保管理活动一直处在安全的状态中。
(二)要拓宽危机管理意识,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危机管理环境
一旦树立了正确的危机管理意识,就要为推广危机管理意识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所以在推广危机管理意识时,建设施工方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在施工现场或者生活区悬挂各种危机管理标语以及告示牌,要全方位、多角度的体现出危机意识的重要性。
2、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的所有职工要具备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树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要和建筑施工的成员进行深度沟通,尽最大努力解决他们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在提高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忠诚度。
(三)要预防控制结合的基本原则,建立预警体系
建立危机防御体系,是危机管理意识中的重要保证和危机管理的可视化体现。所以,必须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系统,来提高危机管理的可执行性。一套完整的危机预防系统必须包含高度灵敏、准确的预警系统。危机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就是信息监测,信息监测的职能,就是随时收集各方面的讯息,并对这些讯息分析处理,将危机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建立一套危机管理机构
建立管理机构是危机管理意识中最有效的保证,在处理危机时,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更何况,在日常的管理机制中也非常重要。在建筑施工管理中成立危机管理,是顺利处理危机、协调各种关系的保障。这种危机管理机构可以是组织形式,也可以是独立的机构,还可以通过企业战略管理部门设置专职人员来代替。
四、建设施工项目危机管理的特点
从传统意义上讲,危机管理是一种非常态的管理,它侧重于对危机发生的各个过程进行探究,危机管理中应该包含事前、事中和事后等方面的管理。
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危机管理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去消除其中存在的危机因素;防止发生危机;在出现危机时,可以给予及时的回应,将损失降到最低;当解除危机之后,要学会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和危机管理体系过程。建筑危机意识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因为建筑施工危机的不确定性较强,所以要层层递进,层层加强。
(二)因为建筑施工项目中的危机因素在不停产生,针对这一特性,使建筑施工危机管理并不是单一过程。所以,必须要建立一个连续的管理循环模式。
(三)随着建筑施工模式对危机意识的不断加深,有效的危机管理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所以,循环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在一个平面内运动,而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郭建.现代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危机管理意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9)
[2]吴淦平.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意识;引用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inevitable will appear crisis, therefore we must set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crisis management, the author through the consult massive literature and combined with my own work experience, a reference to the crisis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nsciousness has been discussed, improve the staff's safety awareness and quality, ability and enterprise management personnel to resist risk and crisis management.
[keywor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risis management; sense of crisis management; reference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和危机管理的涵义
建筑施工管理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风险,这就需要管理着重视这些风险,也就是要有危机管理意识。如果没有危机管理意识,对这些风险任其发展,危机就会集中导致建筑工程质量的大幅度下降,更是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如果在建筑施工管理中,不注意控制风险,那么就会导致必然危机的产生。由此可见,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有危机管理意识,当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先对危机的涵义有一定的深入理解,才能够避免危机的发生。所以,所谓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危机就是指没有对建筑施工中风险进行处理而导致的施工危机[1]。
那么,危机管理也就是指企业管理者通过对危机的检测、预警、决策和处理,以防止危机的产生或者减低危机产生的不良影响[2]。也就是说,危机管理有两层含义: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所针对的危机主要是指潜在危机,也就是还没有造成不良后果但是极大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危机,要尽可能地防止或者消除这种危机的发生,即危机的控制;当出现建筑施工危机时,就要对其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决策和处理,尽可能地把损失和不良后果降到最低,即危机的处理。
二、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的引用探讨
(一)树立良好的危机管理意识
要树立良好的危机管理意识,关键是要对建筑施工管理的观念进行转变,加强危机管理意识,并且管理者要提高对危机的敏感性和警惕性,提高对隐性危机的发现能力并进行相应处理。所以,建筑施工管理者必须树立良好的危机管理意识,警惕和预防危机的发生,除此之外,其他施工相关人员也要加强危机意识。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对建筑施工人员加强危机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理解危机和危机管理的内涵,并且认识到树立良好的危机管理意识的重要性,号召大家一起参与到施工危机的预防和处理工作中来。然后,就是要对管理者进行规范化培训,主要是让其深入理解危机管理的相关知识,使他们的危机管理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最大的提高,并且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危机管理意识。最后,建筑施工的管理者必须注重全方位的沟通,不仅管理者之间、管理者和施工人员之间进行相互有效的沟通,并且还要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沟通,建立沟通的有效渠道,让其他社会人员拥有对施工项目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样才能够让社会群众对施工项目进行监督,从而减少了危机隐患。
(二)建立能力强、高效的危机管理组织机构
建立一个能力强、高效的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在建筑施工危机管理上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处理危机不可或缺的环节。危机管理机构对建筑施工的日常危机管理有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危机管理机构的建立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及时地对危机进行妥善顺利的处理,也能够更好地进行各方面关系的协调、沟通,减少各种关系之间的摩擦。也就是说,这个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专职机构,也可以是跨越各部门、并且对各部门有协调能力的管理机构,或者是企业管理者设置一个专业人员来代替。危机管理机构就是要做好对各种危机的防范、预警工作,并且形成对危机处理的一种工作程序,明确相关施工危机管理者的管理职责。
(三)做好危机防范和预警工作
我们要加强危机管理意识,其目的就是在于在危机还没有出现之前,或者出现隐性危机之时,做好对危机的防范和预警工作。在危机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做好良好的防范和控制比在危机发生之后进行相应的及时处理、减少一定的损失来的容易和有效,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灵活性的完善的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当危机就要来临之时,这个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就会发出危机警报,显示危机发生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相应的回应,也就是对危机问题进行一定的处理[3]。也就是说,我们要设置一个危机信息监测系统,对各种建筑施工人员和施工过程进行监测,得到了监测信息,并对与危机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达到危机预防的目的。
危机管理预警系统需要监测的信息主要有:对同一行业的其他对手进行正当的监测,知道对方的优势和不足,并且和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对比,所谓知己知彼、扬长避短、百战不殆,这样才能在这个行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也就是加强和深化和危机管理意识;对社会各界人士关于施工工程的评价的监测,比如对施工技术或者建筑材料的评价,并对这些评价做好相应的分析和调查,对有意义的评价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分析,从这些评价信息中得出引发危机的原因和化解危机的有效途径;要加强对企业的经营策略或是发展方向的相关信息的搜索与分析,要让企业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执行有效的经营策略,这对危机的防范管理也是十分重要。
对于监测到的这些各方面信息进行及时地整理、分析和理解研究,从这些信息中发现潜在的危机问题,包括危机的种类、危害程度以及危机的波及范围,并对这些危机问题采取有效的、科学的处理措施,以减低危机的损害程度。我们要利用这个危机预警系统,将危机扼制在萌芽之中,防止其对正常建筑施工的影响。
(四)对工作人员进行强化、有效的安全培训
施工工作人员是建筑施工的主要执行着,他们自身方面都会对建筑的施工工作造成影响,如果对他们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危机处理常识,才能让他们更好地与危机管理工作进行配合,保障危机管理的顺利进行。所以,要对施工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业务素质,通过国家安全技术标准和安全生产法律,或制定相关的安全管理准则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让建筑施工人员的工作行为程序化、标准化。对此,我们可以先从骨干的安全工作培训做起,安全管理者或者企业负责人必须亲自对他们进行安全工作的指导,让他们成为下级的工作人员的示范标准,并且通过各种培训和示范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和安全技术,还可以开展各种与危机防范的活动,如演讲、竞赛、表演等。
(五)危机处理的要点
对于危机的处理,企业相关负责人必须先设立一个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或专门的危机管理专职人员,同时,还要委托相关的咨询公司制定危机处理的相关方案,通过这两个前提,能让其在面对危机时进行有效、及时的处理。对于危机的处理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找到危机的主要方面,抓住重点,有的放矢,这些主要问题解决后,其他次要问题自然会容易解决;因为危机的处理措施不能及时奏效,所以要求危机管理机构要坚持对危机的监测和排除,这样才能把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因为危机发生后都会在短时间内就形成重大的影响和危害,所以相关负责人一定要及时采取相关的处理措施,把危机的发展趋势控制住,让危害还没有发展壮大之前控制住;由于危机总是现在某个局部发展,才逐渐影响至整体,这时候就要及时发现这个局部危机,并对其进行有效隔离,避免波及到整体,出现更大的危害[4]。
参考文献
[1]陈庆强.建筑施工项目的危机管理研究.科技创新导报[J].2009,(33):23-25.
[2]左镇源.建筑工程项目危机管理浅析.企业导报[J].2011,(2):36.
【关键词】危机管理意识;建筑施工管理;应用
【 abstract 】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there's always the various safety concerns, crisis management as the control of an important performance, it has becom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behavior of a key link. This paper will for crisis management consciousness in th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related application makes a brief analysis.
【 key words 】 crisis management consciousnes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建筑施工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进程中,总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若是在进行管理时没有对相关风险给予充分的重视,则会造成严重的危机出现,使得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质量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将危机管理意识有效地应用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实际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1.危机以及危机管理
1.1危机涵义
在现实建筑施工活动中很容易出现多种多样的工程风险。若是不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任其发展下去则会造成严重的集中危机产生,过于集中的危机会造成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明显下降。从某种程度上说,风险与危机并不是处于同等位置的,但是,若是在工程建设管理中,不充分重视与控制工程风险,则将会造成偶然性风险演变成必然性危机的现象出现。因此,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该树立相应危机管理意识,这就要求必须对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的中的危机内涵有着一定的理解。可以将存在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相关危机看作是由于没有进行施工风险后果处理而导致的项目施工危机。
1.2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主要指的是相应的企业经过自身危机的监测、预警、决策以及处理,来求得针对危机所产生的危机的有效避免与减低,有时候还可以将危机演变成机会的整个管理过程手段。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所实施的建筑施工危机管理主要就是针对在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隐性危机,尽可能地将其消除,遏制危机的产生。与此同时,一旦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施工危机,必须及时运用有效的措施进行危机回应,尽一切可能挽回危机所产生的实际损失。当危机被遏制与排除后,应该进行每次危机处理的经验的总结与培训,达到健全建筑施工危机管理体系的目的。
由此可见,在建筑施工进程中,树立良好的危机管理意识的关键前提与重要保证就是必须明确危机的表征与具体所在。
2.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有效运用
2.1危机控制
针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所进行企业危机预控主要指的是基于危机监测,有效控制各种有可能将危机危害引发出来的相关因素,并实现防止危机爆发的最终目的。
(1)战略计划的具体制定
所谓战略计划,就是针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所制定的相应的指导性计划,如果一个企业出现了战略上的决策失误,则可能导致企业危机的产生。对企业的生产发展进行有效地预控时需要制定一套完备的战略计划,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使用的各种方案实施有利的风险分析,在进行企业战略风险分析时一般可以采用概率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以及量本利分析法等等方法手段。
(2)建筑施工单位素质的有效提升
进行建筑施工单位整体素质的有效提升对于危机抵抗力的有效增强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用。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可以对危机预控制产生影响的企业素质主要包括敏感性、凝聚力以及应变性三个有效方面。具体来说,建筑施工单位对于危机的敏感度感受主要是来源于企业高层对于建筑施工危机管理的充分重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如果相关单位部门的危机管理意识强,则能偶及时发现危机苗头,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进行有效地危机处理;在面对危机时,企业的整体凝聚力的实际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在危机来临时,应该团结力量公共抵御危机损失;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危机的存在在所难免,一旦出现危机,建筑施工单位应该以较强的应变能力实时地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危机处理,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减低危机损害。
要想实现建筑施工单位素质的有效提升,相应的企业单位应该重视自身内部的危机管理意识的教育,使全体在职员工时刻保持高度的危机敏感能力;同时,要增强企业危机预控相关专业技能知识的教育力度,比如说进行质量监测培训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建筑施工单位同时兼备危机管理意识以及能力,使得其在面对危机时,能够从容对待。
(3)建筑施工单位实施措施的有效构建
在进行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时,应该构建完善的危机监控体系,将相关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与实时的危机监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有专业人员与普通群众相结合的危机监控系统,实施有效的危机监控措施。
(4)危机防范法规制度的有效健全
健全完善危机防范的相应法规制度是进行良好的建筑施工单位危机预控一个大前提。因此,建筑施工单位应该结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自身危机管理制度的有效健全,最终实现良好地企业危机预控。
(5)对策表法的有效实施
在建筑施工危机管理中,可以采用对策表法进行各种危机的发掘与监测,同时将所要运用的具体对策编制成有用计划表,将可以引发出企业危机的各种因素遏制在萌芽中,实现良好的危机预控。
2.2危机处理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要将相关企业单位的内部与外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有效的危机控制。在内部,应该设置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并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其的作用主要就是针对所产生的危机事件作出反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在外部,企业能够委托相关的咨询公司,让其帮助自己进行相关危机处理方案的有效制定,使得其在面对危机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1)重视处理要点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进行危机处理时应该注意相关的要点。具体来说,在进行管理时,要在众多危机问题中及时寻找到其中的主要部分,对主要的危机问题进行集中化的处理,有的放矢当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危机得到了有效控制后,其他的危机则会迎刃而解;在进行危机处理时,还要将危机的发展趋势控制住,一般来说,危机在产生后都会在断时间内扩大发展影响,这就要求必须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及时控制,达到在危机损害扩散前就实现了危机控制;在一般情况下,在建筑施工管理中所采取的危机处理措施不会在短期内奏效,这就要求相关的建筑施工单位应该坚持不懈地进行危机排除。由于导致危机产生的原因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针对不同的危机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同的,这时候就要求相关单位要从长远的角度出现,本着必胜的决心,进行危机处理。
(2)危机隔离处理
一般来说,由于危机往往是发生在某个局部,然后扩散到整体的。比如说,如果建筑施工单位发生了较为严重安全质量事故,则有可能会引起该单位部门的财务危机以及信誉危机。这就要求在建筑施工管理时,要将危机管理意识贯穿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实现危机的有效隔离,避免更大的损失出现。要切断危机的各种蔓延途径,可以采取人工隔离,即在人力上进行明确的分工,一部分处理危机,一部分照常维持日常工作,以及和事故隔离即对危机本身进行的隔离。
综上可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危机无处不在,这就要求相应单位部门应该在整个建筑施工管理中有效地实现危机管理意识的充分贯穿,切实做好危机控制以及危机处理,提升企业水准,完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左镇源.建筑工程项目危机管理浅析[J].企业导报,2011(2).
[2]郭建.现代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危机管理意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9).
[3]张伟权.对建筑施工企业危机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0(34).
[4]黄映城,解光俊.建筑工程质量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控制[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l0,(12).
【关键词】和谐校园;学校危机管理;机制构建
1学校危机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学校危机管理是现代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危机管理就是指那些发生于校内外的灾难性事件而引发的突发性的危害师生生命安全和健康,破坏学校正常工作秩序的事件的管理。这些危机事件的产生根源可能是自然因素,也可能是人为因素。前者如地震、泥石流、洪涝灾害、传染病等,后者如校园暴力事件、食物中毒、学生跳楼、对学生的性骚扰或侵害,绑架,不安全建筑和设施的伤害等等。学校危机管理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由于学校危机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突发性,所以需要学校管理者当机立断,对于危机事件的反应必须快速。(2)学校危机事件危及管理者或者学校的根本利益和核心价值,事态的发展和管理的后果很难预料,这就给学校的管理者带来巨大的压力,容易造成失误,从而使学校危机事件的影响很容易进一步扩大。(3)校园突发事件的管理还有明显的不可逆性。学校危机一旦发生,要求管理者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重大的决策和反应。因此一旦做出决策就要迅速地布置下去,而且没有太多时间去验证其正确与否,因此说它是不可逆的。
2学校危机管理机制构建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
2.1稳定学校发展
学校危机带来的危害会严重阻碍学校的发展,而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可以把这些危害降到最低,经过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处理,一个学校能迅速地从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并且快速的回到学校的正常生活中,一方面对学校起到稳定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2.2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学校危机事件的危害多种多样,如果处理不及时,危机就容易扩散出去,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一方面是为了处理危机事件带来的危害,而另一方面正是为了寻找危机发生的源头,争取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危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3促进法律体系的完善
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要求国家对校园安全高度重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供专门的法律保障,从而促进和完善专门的法律体系。
3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缺失的原因
3.1缺乏有效的危机管理预警机制
在现实中,虽然各学校都有自己的一套危机预警机制,但往往因其科学性不高,以致校园管理者在面对危机爆发时,往往手足无措。面对迎面而来的学校危机,管理者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处理,这就大大降低了危机管理水平,造成更大的危害,这也是近年来学校危机事件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原因。
3.2学校危机管理中危机教育机制的缺失
由于教师学生对学校危机管理机制构建认识的不足甚至对学校危机的轻视,以致在面对危机时显得惊慌失措,从而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大。
3.3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
对于学校危机管理,至今没有专门的法律进行规定和保障。面对学校危机事件时我们只能从《宪法》《教育法》《刑法》等一般法律中找到一些通用的规定用来应对学校危机,这就有可能导致危机管理机制构建的随意性。
3.4学校危机管理机制中恢复评价机制的缺陷
一些校园管理者认为学校危机中快速应对及时处理才是最重要的,往往忽略了危机过后的心理恢复等善后工作。学校危机的发生不仅会对学生校园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损失,而且更会对危机中受害者的心灵带来很大的创伤。我国现有的学校危机管理机制构建往往会忽视这一方面。比如在我国很多学校虽然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是很多时候都是摆设,一些心理教师是由其他老师兼任的。很多人在危机过后没有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是刻意回避自己心理问题,也会影响学校恢复评价机制的构建。
4完善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对策
4.1完善学校危机预警机制
一套好的危机预警机制有利于学校快速有效的收集危机信息,加快应对的速度,减少应对危机的成本,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要完善学校危机预警机制,首先需要建立危机预警小组。其次,树立学校管理者和学生的危机意识。管理者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着一颗警觉的心,坚持以人为本,把师生安全放在第一位。
4.2建立和完善学校危机应对机制
建立一套良好的危机应对机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1)提升管理者能力。管理者应该首先熟悉专业知识,其次管理者应该通过模拟演练,不断锻炼自己的应对能力。(2)提高组织反应速度。危机应对的首要原则就是“迅速反应,有效应对”,在危机发生的瞬间,要第一时间掌握危机的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危机发生地点,缩短危机发生与采取措施的时间差。(3)合理分工。避免组织结构臃肿和功能重叠,避免出现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的情况。(4)建立有效快速的信息渠道。我们在建立危机应对机制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信息的作用。不仅要保证在平时信息的快速流通共享,更要保证危机发生时,信息能够迅速传递。
4.3完善法律体系
有了相应的法律体系保障,才能调动校园管理者对机制构建的积极性,一旦有任何学校危机发生,管理者可以更好地进行应对和善后处理,真正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4.4健全学校危机恢复机制
学校危机恢复机制的构建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善后处理机制。危机过后的首要问题就是对受害者进行安抚,但对受害者的安抚不能仅限于在身体财产,还要重视受害者的心理恢复。第二、恢复重建机制。管理者应该根据现实情况一步步取消在危机发生时采取的一系列应急措施,并且通过掌握的信息对危机中造成损害的各种资源进行恢复,让学校回归正常的生活。第三、形象重塑机制。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危机,都会给学校的声誉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危机过后应该迅速作出应对,首先对造成的损害,学校要尽量弥补。其次校方应该在危机过后吸取教训,改变策略并且通过各方面的媒体发出声明,充分表明自己的诚意,重塑自己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刘巍巍.学校危机管理的内涵、基本原则及应对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校学报,2010(09):141.
【关键词】建筑企业 建筑业市场
一、建筑企业危机的概念、种类
(一)建筑企业危机的概念
危机是由意外事件引起的危险和紧急的状态,它具有意外性、紧急性和危险性三大特征。
(二)建筑企业危机的种类
建筑企业危机的种类繁多,包括战略危机、安全危机、信誉危机、经营危机、质量危机、环境危机、财务危机、突发危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战略危机、安全危机、质量危机、经营危机、财务危机和信誉危机。
(1)战略危机。是指建筑企业在整体战略的制定上出现目标危机、企业在所处的行业无法保持市场占有率、宏观环境诸因素对企业不利、管理秩序混乱、管理层失去权威。
(2)安全危机。是指建筑企业面临的各种危及安全的各种因素,如不可预见损失(地震、洪水、火灾、狂风、雷电、塌方等灾害),有形损失(结构破坏、设备损坏等)、人为因素(盗窃、欺诈、计算机犯罪等)、政治经济因素(法律和法规的变化、战争和内乱、注册和审批、汇率波动、金融危机等)、员工健康和人身安全因素、环境污染等因素。
(3)质量危机。是指建筑企业的设计失误、忽略和错误;建筑工程层层转包、层层剥削、层层渔利;竞价投标、贿赂投靠、暗结集团、约定标价、共同分赃;偷工减料、以旧代新、以次充好;粗制滥造、工程质量低劣、产品质量问题频出;建筑工程无计划、无报建、无招投标、无开工许可、无工程监理、无质量验收等。
(4)经营危机。主要是指建筑企业预测失误、管理混乱、生产中断、财务失控、技术人才流失、公关危机、监控无力、污染环境等。
(5)财务危机。是指建筑企业成本失控、利润下降、财务状况混乱,贷不到款、贷款过多、收不到应收账款、资产收益率低等。
(6)信誉危机。是指企业不重视合同期限、不能如期履约甚至毁约、工程质量低劣,失去客户及消费者的信任、社会责任感差等。
二、建筑企业危机管理的主要内容
危机管理是以市场竞争中危机的出现为研究起点,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和过程,研究应付危机的规则方法和企业危机行为机制,探讨企业预防危机的手段和解决策略的一门科学。在危机发生之前分成四个阶段,即预防危机、识别危机、控制危机和解决危机。
(一)预防危机
首先要有危机意识,把预防危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敖管理程序;其次要将企业所有可能会对经营活动造成的损失的事件――列举出来,并估计其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建立一套危机发生时的应急计划和危机管理队伍,以防患于未然。
(二)识别危机
首先危机管理人员在寻找到危机发生的信息时,应广泛地听取企业中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并与自己的想法相互验证,从而确认企业是否发生危机;其次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分析相关的资料,判断企业危机的种类;最后对确认的危机正确认识,制定危机管理的手段、方法和措施。
(三)控制危机
首先集危机管理人员,启动危机处理计划;让危机管理人员专职从事危机的控制工作,确保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不受损害;最后危机的控制应时刻关注消费者和员工的利益和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公司的利益,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解决危机
危机出现后,危机管理人员应针对危机的种类和产生危机的原因快速做出反应,利用企业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按照危机处理计划和应对策略,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危机,使企业的经营尽快走向正规。
三、筑企业开展危机管理的方法
(一)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信息
信息是危机管理的关键因素。建筑企业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尽可能地收集政治、经济、政策、科技、金融、市场、竞争对手、供求信息以及企业经营过程中与企业发展和发展有关的信息,集中精力分析处理那些对企业发展有重大或潜在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信息,获得企业危机的先兆信息,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危机,促使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进行自我诊断
企业诊断是专门用于帮助企业消除经营管理中的弊病,改善经营管理,开发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保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管理方法。建筑企业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应进行自我诊断。然后决定每一种危机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的先后次序;最后制定相应的抵制、缩减和减轻风险、威胁、危险的标准、规范和制度。
(三)建立危机预警系统
建筑企业危机预警系统是在实证考察和分析企业危机现象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探询企业在常态下的识错防错机理和在危机状态下的治错纠错方法。建筑企业可以根据危机警度的预报,实施相应的危机处理预案,及时而有效地阻止或控制危机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扩散和影响,达到减少或避免危机损失的目的。
(四)建立危机管理计划
建筑企业首先应根据类型,管理的政策、计划管理、风险评估=危机事前控制、沟通政策、金融、法律和管理,预警和警报、危机指挥和协调、危机解决、危机恢复策略等。
(五)建立各种制度、标准和规范,强化危机预防、监控工作
建筑企业应建立各种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的操作规程和量化规范,只有可度量的指标才能成为有效控制危机的工具。还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工程项目法人责任制,明确各环节的责任和职责范围,并与当事人的经济利益挂钩,奖罚分明,强化危机的预防和监控工作。
关键词: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1-0064-05
一、问题的提出
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企业面临的危机主要有信息危机、产品危机、价格危机、商誉危机、财务危机、资产危机和人力资源危机等。
商业银行危机是对银行价值或目标造成的一种威胁和危害,不仅威胁到商业银行基本目标的实现,使商业银行组织体系紊乱,给商业银行带来经济、财产上的巨大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危机具有巨大的传递效应,而且在当今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速度高速化的情形下,商业银行一旦发生危机会迅速公开,造成的社会影响特别大,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引起公众恐慌和社会动荡。
商业银行危机虽然具有难以预测性,但并不代表危机就无规律可寻。危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从大环境来讲,政局不稳定、物价飞涨、突发性事件的出现,容易使商业银行处于危机状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高负债性及由此引起的银行脆弱性也增加了商业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概括起来说,商业银行危机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威胁和内部控制机制二个方面。外部环境的威胁因素主要有政治经济运行形势、市场经济要素价格变动等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影响而银行又无从加以控制的宏观、中观因素。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因素则主要有银行治理结构不完善、文化理念不健全、员工的业务素质低和业务流程不完善、部门间协调和沟通不畅、科技和产品升级重视和投入程度不够等等。[1]
目前关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研究大多是从商业银行内控机制角度进行探讨,而从外部环境角度探讨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文献则较少,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研究比较薄弱的地方。本文在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危机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主要从改善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的角度,提出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战略思路。
二、国外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不断提高国家对商业银行危机的综合管理水平
银行危机一旦发生,单靠一家银行或几家银行是难以控制危机的,因此,不断提高国家对商业银行危机管理整体水平是面对危机的一种积极的行为。
1.要准确无误地判断危机的性质并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面对商业银行危机,政府对危机的判断、态度和采取措施的不同会使结果不同。亚洲金融风暴初期,新加坡金融当局根据泰国金融体系崩溃前后的信息,立即判断出这是一场国际性危机,立即实施汇率浮动,虽然货币贬值了20%,但却避免了重大的损失。我国台湾金融当局却认为泰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不过是银行缺乏流动性,是一个地区性问题,不至于对台湾产生太大冲击。当突然出现大规模挤兑新台币浪潮的时候,台湾金融当局按照常规释出美金,维持汇率稳定。台湾在坚守汇率14天,抛出17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之后,才宣布放弃固定汇率,新台币贬值19.83%。
2.要以可控的国力资源将商业银行危机一步治理到位。日本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泡沫经济崩溃之后,低估了银行不良贷款的数量,只动用了几百亿美元的公共资金,成效不大。1995年9月日本大藏省颁布了三项处理不良贷款的法律,前后再投进去1000多亿美元。投进去之后,还是没有解决银行的流动。到了1998年11月,日本小渊内阁把处理不良贷款作为政务重点,通过《金融重建法案》,下决心投入60万亿日元,相当于5170亿美元的公共资金,试图一举恢复银行正常运作。这个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金融救援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3.要以最快的速度来处理商业银行危机。处理危机的速度将直接影响危机管理的效果。英国经济学家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提出金融危机管理的“48小时法则”,即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必须在48小时之内稳定金融体系,切断金融危机蔓延的渠道。台湾有关部门在1995年8月4日收押了涉嫌使用假本票欺诈的杨瑞仁,媒体当天下午3点就披露了“国票”发生弊案的消息,8月5日星期六上午7点多,“国票”营业厅就发生客户集体提取存款。为稳定人心,“国票”宣布对所有来挤兑的客户一律给予办理。本来星期六只营业半天,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他们宣布无限延长营业时间,一直到午夜12点,当天被挤兑的资金就高达270亿,8月7日星期一挤兑金额则下降到150亿。到下午3点,已经没有前来挤兑的客户,暂时解除了危机。“国票”能够度过这次危机的关键在于能够在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采取各种危机管理措施,控制事态。
4.要以最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商业银行的危机。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关闭问题严重的银行,追究金融官员的责任,并受到国际货币基金的援助,对外出售韩国第一银行,引进先进的金融管理制度。由于韩国能针对本国的国情和商业银行危机状态采取系列措施,韩国很快就走出危机,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10.8%,大量外资再度进入韩国。
5.要以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来规范商业银行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冲突的管理行为,要有强有力的指挥中心、快速的反应机制等,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危机一旦发生,机制才能有效的运行。如美国有“紧急状态法”,俄罗斯有“紧急事态法”,日本也有“紧急事态法”,实际上都是危机管理法。因此,要提供金融危机管理的立法保障,一旦遇到紧急状况就可以依法办事。[2]
(二)以多样化方式及时消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商业银行存在不良资产带有客观必然性,但其数额超过一定比例就会造成危机。各国都把管理不良资产作为化解商业银行危机的主要措施。
1.成立专门处理不良资产的独立于银行之外的中介机构,架起货币资产与实物资产的桥梁。资产管理公司既能经营货币资产,又能经营实物资产,可以使中断的货币资金运动连接起来。成立专门机构尤其是资产管理公司几乎是各国共同的选择,如美国、法国、瑞典、东南亚等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均在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美国1989年8月9日依法成立临时机构―生组信托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以下简称RTC)专门负责管理、处置经营失败的储贷协会及其资产和负债;20世纪80年代,日本162家民间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了共同债权收购公司、共同债权收购公司、“住专”债权管理公司、东京共同银行汇票、债权重组托管银行等,专门收购和处置银行、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日本政府于1999年4月1日按美国RTC模式设立“不良债权清理回收机构”,堪称“日本版RTC”。
2.将好资产与坏资产分离经营、折价出售,尽快消化不良资产。对商业银行的好坏资产分离经营,使分离后的好资产采用责任到人的方式经营运作,而坏资产采取折价出售的办法收回资产。美国推行的好银行、坏银行模式即把不良资产从一家问题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分割出来,由另一家特别成立的专门用来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即所谓的“坏银行”)来处理。
3.银行与政府同时通过市场与行政手段“双管齐下”化解不良资产。各国解决不良资产问题时,政府、金融监管当局的参与及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成功的重要条件。美国国会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向ATC提供了近2000亿美元用于不良资产的处理;日本为解决银行体系的巨大不良债务,向银行体系注入了60万亿日元的财政资金;北欧四国为银行注资金额,瑞典650亿瑞典克郎,丹麦51亿丹麦克郎,芬兰524亿芬兰马克,挪威249亿挪威克郎。
4.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证券化是一个普遍采用的金融工具,是处理不良资产的主要方式之一。据统计,近年来韩国资产管理公司(KAMCO)利用证券化手段处置的资产占其全部处置资产的1/3。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商业银行体系改革
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体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商业银行改革成功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反之,则可能阻碍经济的发展,甚至造成银行业危机。因此,必须处理好商业银行改革与加强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关系。
1.严格控制商业银行机构增长速度,保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金融业对内开放也要贯彻监管优先、金融机构健全优先以及逐步、有序开放的原则。1990年台湾开放民间设立商业银行之后,3年内就设立了16家新银行(老行库仅26家);票券公司在1994年之前只有3家,但开放之后3年内就增设了9家。在金融危机之前的1995至1996年,台湾也曾发生过华侨银行、台东企银被大规模挤提的事件。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台湾曾先后出现了台中地区中小企业银行和板信商银被挤提以及宏福票券公司被重组等一系列金融事件。这些事件都是台湾金融业对内开放速度太快造成的。
2.规范外资银行的准入标准。最近20多年,拉美国家频繁出现银行危机的主要原因大都与外部因素有关。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对经济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经济一旦出现波动,国外资金流入突然中止,资金流出量增加,造成资金链断裂就会出现危机。如1998年拉美7个地区大国的资金流入突然中断,造成信贷规模急剧减少,债务链条断裂,经济危机使GDP的增长率由7%下降到-2%。而美国在引进外资银行时实行的是有条件的引进,美国法律要求外资金融机构董事会必须有一定比例的美国公民,或要求外资金融机构的发起人或组织者为美国公民,限制外国银行通过设立或收购分支机构的办法从其注册州进入另一州进行跨州经营等等。这些规定,对防止由外部因素带来的商业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3]
3.积极稳妥地进行商业银行体系的改革。商业银行体系的重组必然带来经济要素的重新分配,体系变动往往会加剧或诱发经济或商业银行危机。1991-1996年墨西哥银行业开始私有化改革,结果到1996年末,墨西哥银行业公开的不良贷款总额、续期的不良贷款本金总额与承诺期票数额三者之和占到银行总贷款的52.4%,银行体系存在大量风险。1995年12月到1997年9月,墨西哥银行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之差为负值,银行无法正常运作,标志着墨西哥银行业私有化改革的失败。1997年后,墨西哥政府启动了大规模的银行拯救计划。外资银行进入成功地充实了墨西哥银行体系的资本,未进行风险加权的资本与资产比率从1997年开始持续上升,1997年末为9%,1999年末上升到10%,2003年末达到12%;大大降低了银行不良贷款水平。从墨西哥改革实践来看,依靠内资的私有化改革对银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几乎是致命的,而1997年开始引入外资后,却使银行业的经营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
(四)从加强银行业监管入手保持商业银行稳健运行
商业银行主要依赖高负债率进行经营,以较小的资本经营着较多的资产,也剌激商业银行的高管人员充当风险爱好者的角色。监管是从外部来约束商业银行的风险冲动行为,监管效率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商业银行危机可能发生的概率。因此,国外都把加强商业银行监管作为加强危机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是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银行业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协议对银行资本的构成进行了界定,其基本精神要求银行管理者根据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确定资本构成,并依其承担风险的程度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二是实行多元化监管。美国金融监管系统内属于联邦政府一级的机构有四家: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储蓄机构监理室。克林顿政府在1993年计划成立一个新的“联邦银行委员会”以取代四家监管机构的功能。但直到今天,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仍然是多头分立,互相监督。由此可见,多元化监管是取得准确信息、维护金融秩序的必要条件。三是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国外一些监管当局非常注重监管人员的专业结构配置及培训,如OCC拥有法律、计算机、会计、信贷、反洗钱等各项领域的专家队伍,对监管人员安排了系统全面持续的培训计划。
(五)建立以存款保险为主体的商业银行危机救助机制
危机的救助机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化解或减轻危机。存款保险制度、金融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功能被公认为国家金融安全网的三大支柱。存款保险制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银行破产,由此催生出美国全国性的联邦存款保险制度,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应运而生。从美国联邦存款保制度建立到1993年的近60年时间里,全世界共有48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到2006年6月,全世界共有95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还有20多个国家正在研究、计划或准备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也有弊,但国际实践表明,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为抵御金融风险的一道重要防线,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极大地减轻银行的压力,是化解商业银行危机中是最有效的、最市场化的渠道。[4]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条件。从宏观经济层面来分析,可能引发商业银行危机的潜在风险仍然存在,当前我国应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不违背WTO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加快外贸政策转型,加大资源节约和环保工作力度,同时还要重点关注与商业银行危机关联度大的几个要素:一是人民币升值。汇率是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适度增加弹性应是当前的货币目标。要改善宏观调控,营造有利于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良好经济金融环境,运用多种政策手段,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在适度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利用市场机制的条件下,最终达到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目的。二是外债余额。我国对外短债比重的持续、快速上升,应予以高度重视,要进一步完善期限结构,严格控制对外借债的时间、金额,要防止发生大量债务集中清偿的挤付现象;严格控制外债流入,保持适度外债规模。三是自由化改革。在我国金融机构的体制还不够健康,监管部门人员缺乏的情况下,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商业银行开放度改革应该贯彻逐步、有序、危机可控的原则。四是股市的增长。当一国货币处于升值预期时,大量跨境资金就会持续流入,股市不仅会大幅上涨,还有可能出现泡沫化问题。因此,应加快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对金融市场投资品种的开发研究,避免出现众多投资形式单一化。五是房价水平。房价过高,一旦泡沫破灭,居民资产缩水,就会发生消费需求下降以及银行呆坏账大幅增加的局面。目前商业银行要建立一个健全的住房金融体系和良好、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更好地预测各种风险。
(二)加强国家对商业银行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一要完善商业银行危机管理机制框架,商业银行危机管理框架至少应包括危机预警机制、危机处置机制、危机善后机制、危机管理辅助机制等功能部分。二要重点建立和完善国民经济质量预警机制,加强对商业银行危机指标的预警与监督及时发现危机苗头,有效地采取措施。三要制定商业银行危机处理应急预案,通过对各种危机的可能性进行深度分析提出各种有效的治理预案。四要建立商业银行危机处理组织机构,可以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为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指挥中心,代表国家履行对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职能。五要建立商业银行危机处理资源储备,这些资源包括财政资金、保持流动性资金积累、发展存款保险机构等。六要建立商业银行危机管理法律规范,通过法律规范的强制力来推动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有效性。
(三)建立可持续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化解机制
一要继续发挥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不断探索其发展新思路。二要发挥资产公司在持续地消化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中的作用。因此,资产公司要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化解方式,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变化。三要强化商业银行自身消化不良资产能力,实现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均衡化解。四要增强商业银行积累能力,通过税收入政策调整鼓励商业银行多提各种拨备,降低“核呆”条件,只要商业银行有能力消化的,应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核呆”政策。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商业银行的改革
一是对外资银行要实行有条件的准入。二是不断优化商业银行结构体系,对运行质量差的商业银行坚决实行退出机制。三是在积极探索商业银行的合理分工,工农中建四大银行是根椐计划经济体制要求设立的,如今市场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都在耗费国家资源之间进行同质化竞争,因此,对大银行可适当归并,如“四合一”或“四合二”模式,通过改革实现各银行间合理分工、增强竞争实力。
(五)切实加强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
国家银监会在防范银行业危机、促进银行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开放、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防范商业银行危机必须实施积极、有效的银行监管。当前,在商业银行的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要坚持监管优先原则。必须先有完备的监管体系,才能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各方面的改革。要加强监管合作,增强监管合力。银监会要与各内外部监管部门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利用外部中介机构的专业资源优势来提高监管当局的监管效率。要按监管强度有效配置监管人力资源,建立一支专业化、国际化的监管队伍。[5]
(六)建立市场化为核心的多元化危机救助机制
由于商业银行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十分复杂,一家金融机构出现危机会牵连到其他金融机构,并会影响公众对整个商业银行的信心。但有效的救助机制可以化解或减轻危机造成的危害。我国商业银行危机救度助机制建立应立足于下列原则:一是多元化原则。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庞大,一旦发生危机,单靠某一方面力量是难以成功实现救助,因此,必须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救助。这些渠道包括:商业银行自我救助渠道,通过计提风险驳备、各种专项驳备、各种准备、各种积累等等,一旦发生危机可以先行自救;社会救助机构,主要有保险机构、各类投资公司、大型企业集团等;政府救助,政府利用可控资源对商业银行进行救助;国际救助,当危机发生时由国际金融机构实施救助。二是市场化原则。危机救助方式可分为法律、经济、行政、道义救助四类,但经济救助是危机最佳救助的方式,因为商业银行的危机主要是经济危机,经济问题只有用经济手段解决才是最佳的选择。三是以存款保险制度为核心体系原则。构建商业银行危机救助机制要推行以存款保险制度为体系核心,让存款保险机构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危机救助机构的主力军。
总之,国、内外商业银行都面临着危机的威胁,我国应结合国情,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经验,探索我国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新思路、新策略,就可能成功的防止、化解和转移商业银行的危机。
参考文献:
[1]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九十年代世界经济与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2] 中国人民银行智力引进力公室编.国外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学习与借鉴[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 张青松.银行危机的防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关键词】旅游危机管理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地竞争力
一、引言
关于旅游危机管理,大多数旅游目的地管理层仅仅看成是目的地在非常态下的一种反应。其主要表现为:危机管理是非常态的管理活动,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事后补救措施,危机管理只会对旅游目的地发展增加成本负担等等。其实,这是对危机管理的一种偏见。事实上,危机管理固然会造成短期目的地管理成本增加,但就长期而言,它不仅能规避危机和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减轻危机造成的损失、加快目的地危机后的恢复时间,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危机管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
二、旅游危机管理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
危机管理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即危机预防、危机应对、目的地重建或恢复(危机救治),来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
(一)旅游危机预防
危机预防是旅游游危机管理中的开端,主要是构建预警机制,尽可能做到危机规避,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在此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往往形成许多竞争优势。
1.预警机制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产品的竞争力。预警机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甚至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这不管是对目的地的生产产品(有形和无形产品)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大有裨益。预警机制除用来防范危机,还可以将其用做保障环境质量和保障产品质量等用途。
2.危机预防是目的地附加利益竞争优势的保证。所谓附加利益就是指对度假的满足超出了基本利益以外的利益。则附加利益竞争优势就是指通过附加的和持续的情感利益所获得的竞争优势,它很难被模仿。在旅游目的地竞争激烈的今天,许多目的地在基本利益方面一般都是可以替代得,这使得附加利益竞争优势成为目的地竞争取胜的一个法宝。
3.危机预防有利于增加目的地的知名度。旅游经济是体验经济,顾客在目的地旅游就是为了体验和享受生活。因此,游客对目的地的满意度就体现在该地的“体验”和“享受”两方面上。危机管理在预防阶段的功能主要是清除可预见且可控制的潜在的危机毒瘤,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使目的地拥有较高的安全感。再加上拥有居安思危的领导和职工─他们的真诚和热情─使目的地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让顾客体验和享受等价满质的服务,购买货真价实的商品。科扎克(MetinKozak,2001)在研究旅游者满意度、之前的访问经历以及重游意愿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发现,游客之前的旅游经历与满意度也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不难理解,因为游客对某目的地有较高的满意度,他就会产生重游或重温该目的地,并且向亲朋好友,甚至陌生人推荐该目的地。结果是,该目的地不仅与游客建立了长期关系,而且还能增加该地的知名度,增加新顾客。
(二)旅游危机应对
危机事件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破坏性等特点,导致许多危机事件发生不可避免。这就有必要做好危机管理,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减轻危机事件的危害度,还能在其中寻找机会。
1.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前任CEO奥古斯丁说过:“每次危机的本身既包含着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企业危机管理的精髓”。Faulkner指出:“依据混沌理论,危机管理实质上被看作是一个创造过程”。有效的危机管理可以减轻危机负面后果,并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对旅游目的地而言,无论来自外部还是内部的危机冲击,都可视为“创造性破坏”。
2.危机事件促进旅游目的地管理更完善。危机事件的爆发往往能暴露目的地管理中的很多问题,如,SARS的爆发,就暴露了中国在应对大规模公共危机方面,缺乏足够的应对措施和经验,更重要的,是缺乏一个专业的危机预警和处理机制。这可以使目的地地管理者更真实全面地了解自己,清楚地看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这一过程可以使目的地战略分析更全面,战略制定与选择更加准确,战略实施与控制更加到位,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目的地的战略管理水平,为培育与保护目的地竞争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一过程可以为目的地管理者提供创新的勇气和思路,在目的地内部达成创新共识,为目的地找到创新的突破点,切实提高旅游目的地竞争力。
(三)旅游目的地恢复
旅游目的地恢复是旅游危机管理的最后阶段。危机管理的建立健全能加快旅游目的地恢复。著名旅游经济学家科恩曾言:“一个为危机做准备的组织,从危机中恢复过来的速度比没有做准备的组织要快两到三倍,且花费的财力和人力成本也明显的减少。”
当今,旅游目的地竞争激烈异常,谁在危机中先恢复起来,少受危机事件的影响,谁就取得先入为主的优势。对旅游目的地而言,时间就是优势,是一种营销成本。目的地恢复时间越短,它消耗的时间成本就越少。旅游危机管理除了在旅游目的地恢复过程中产生时间成本优势外,它还能正如科恩所言的那样,减少在目的地恢复过程中花费的财力和人力成本。所以,危机管理创造了恢复后的旅游目的地成本优势,增加了它的竞争力。
三、结论
危机管理是旅游目的地常规管理的延伸,是目的地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管理不仅是目的地规避危机,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进行危机处理救治的主要途径,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危机管理还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措施。做好危机管理首先就得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只有意识到这一点,目的地管理者才会对危机管理开怀接受,才会投入精力和财力去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继红.我国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理论探讨.东南亚研究,2005.
[2]李树民,温秀.论我国旅游业突发性危机预警机制建构.西北大学学报,2004,(5).
[3][4]德克格莱泽著,安辉,译.旅游业危机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