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兴产业可以分为3类:第一,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产业。新技术一开始,属于一种知识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其成果逐步产业化,最后形成一种产业。第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产业。比如改造钢铁行业,就成了新材料产业,生产复合材料以及抗酸、抗碱、耐磨、柔韧性好的新兴材料。同样,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商业,变成现在的物流产业。第三,是对我们原来认为是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业进行产业化运作。当前发展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发展新兴产业能增加有效供给。我们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在经济紧缩的情况下,特别是近年世界经济开始有衰退趋势的情况下,增加有效供给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增加有效供给呢?就是要启动新兴产业。
2.发展新兴产业是提高全社会效率、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经济组织的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或半政府行为,把很多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产业看成只有社会效益,把很多产业当成是社会公益事业来办,这是一种误解。所以,我们现在必须改变观念,对于能够进行产业化运作的社会公益事业,一定要进行产业化运作。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增加国家财富的新来源,为国民经济发展增加新动力,提高综合国力。
二、科技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新型工业化需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1.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长期看,科技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用新的、更有效的方式提高工业企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比,即通过科技创新来影响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空间。
2.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首要因素。从产业的发展来看,产业的发展、演变与科技创新有关,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创新都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一批新的产业群,使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科技创新促使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形成,一方面,从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或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又促进全新的生产部门形成。
3.科技创新改变一国贸易形式和贸易结构。科技创新改变国际贸易方式,缩小贸易时间和空间,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随着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的发展,世界贸易结构呈现出高技术的特征,即高技术产品占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所占比重下降。
4.科技创新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发生转移,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如果技术创新使产品成本下降,并使首先发生这种情况的部门的产品需求量扩大,则其生产规模也可能同时扩大,这时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将被扩大了生产规模的产业重新吸收。更为重要的是,科学方面的重大突破会导致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和传统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引起就业结构的剧烈变化,“蓝领”减少,“白领”增多。
5.科技创新使产品成本下降,使消费品升级换代,改变了需求结构。计算机技术和材料技术的突破使得电子计算机的成本飞速下降,以平均每5~7年运算速度提高10倍、体积减少10倍、价格下降10倍左右的步伐向前发展,性价比则以百倍的速度迅速提高。
三、长春市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长春市的重点产业涵盖了汽车、软件、农产品加工、光电信息、生物医药、建筑和材料制造等6个领域。建有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长春玉米工业园区、长春专用车产业园区、长春市君子兰产业基地、长春软件园。
1.支柱产业首位度高,企业规模大,具备辐射带动作用。长春市的汽车产业具备极大的发展优势。中国是世界公认的21世纪最大的汽车消费国;国家的产业政策着力支持汽车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把扶持的重点放在前几位的大型企业上;汽车本身是与高科技紧密结合的产业,最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优势决定了汽车产业对长春市的其他相关产业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
2.科技实力较雄厚是长春市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科技实力雄厚表现在:一是教育水平在全国居先进行列,普通高校数、高校在校生数、在校研究生数等各项指标均居全国中上游水平;二是科研实力强,国家许多重点科研院所如光机所、生物所、物理所、应化所、地理所均设在长春;三是产业队伍素质高;四是开发区发展较快。
四、以科技创新带动长春市新兴产业的发展
1.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和支撑长春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将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构建创新型城市作为解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引领和支撑长春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集中力量主攻核心技术,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主要动力,推动经济发展。
2.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原始性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市院科技合作工程,市政府各类科技发展计划应重点向承担市院合作项目的实体倾斜,同时,将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对地方经济建设所做的贡献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双向互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3.加大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力度,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培育起能够引领和支撑未来发展的高科技企业集群。一方面,依托光电子技术加快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坚持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发展车载汽车电子装置、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汽车零部件光电检测装置三大类汽车电子产品;另一方面,依托生物技术加快发展玉米工业,尽快使长春市玉米工业由饲料级向食品级和医药级发展。
关键词: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创新战略;A-U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识码:A
民营科技企业一般是指由科技人员为主体创办的,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特征,实行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实体。从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截止到2006年l2月31日,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为150,595家,资产总额达到75,667亿元。但由于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一般是凭借多年科研成果积累的一两个好项目或好产品迅速发展,后期随着历史资源的逐步消耗,产品生命周期(一般2~3年)过后,民营企业就开始面临困境,就深圳当地而言,每年就有10%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死亡”。可持续发展是时代对当今社会的要求,对民营企业也不例外,民营科技企业要谋求自身长远发展,成为成长型企业,关键在于企业必须建立长期技术能力发展规划。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是指民营科技企业在较长的时期内(如5年以上),具有持续挖掘未利用资源的能力,不同程度地呈现整体扩张态势,未来发展预期良好的企业。技术能力是核心能力建设的基石,直接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但静态技术能力不能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基于能力的战略观,民营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战略的引导,致力于动态能力的培育和发展,保持技术能力的动态发展和领先地位,才可能创造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劣势
(一)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
1、企业多半是由科研人员所创办,对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效果影响显著。中国优秀企业持续创新过程形成的大量事实表明:在企业持续创新的形成过程中,企业家是主要的推动者。企业家不仅是技术创新战略的倡导者、组织实施者,更是激励者和协调者。他们不仅通对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和决策直接影响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还通过对创新模式的选择以及协调R&D与营销部门的合作对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产生间接影响。企业家的主导作用贯穿企业持续创新过程形成的全部空间和时间过程,这不仅体现于企业家在企业持续创新过程中对每一个创新项目在策划、实施过程中的组织、领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即企业持续创新时期内),对各个创新项目实现动态系统集成时的战略策划、组织、协调、资源配置、项目匹配方面的强而有力的、持续性领导作用。
2、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反应快。从民营科技企业的四个特征来看:一是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二是科技人员在企业职工中占有比较高的比例;三是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四是坚持非国有、非国营模式,不要国家编制,不要国家投资。民营科技企业,开发出的产品必须要有市场需求才能生存。只有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大力引进、推广新成果,应用新材料、新工艺,企业才会有一个大发展。因此,“市场需求”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一因素,以市场为导向,成为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的经营理念。另外,民营科技企业大部分总资产在1亿元以下,规模小,能及时跟踪技术上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要素的组合形式推出新产品;也由于进出壁垒低,很容易在环境有利时进行技术创新,环境不利时撤出,转向其他产业进行技术创新。
(二)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劣势
1、融资困难和资金不足的问题突出,无力进行可持续创新发展。1999年一份有关中国600多家民营企业调查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主要依靠自己解决。民营科技企业“一次创业”时,多数企业可自行解决资金投入与周转问题,但“二次创业”多数企业则无法自行解决资金投入与周转问题。因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需要大额投资,而“一次创业”的资金数量有限,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对资金的需要,若不及时吸纳社会资金,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目前,尽管我国政府为了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采取了包括设立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建立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等社会化措施。但从整体上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社会化程度仍不高。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资金问题是首要问题,因此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如何进行社会融资以及社会融资量的多少将成为民营企业实现可持续创新须解决的问题。
2、人才机制不健全,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民营科技企业进入成长期以后,企业基本上排除了技术风险,主要风险是企业正常运作的管理风险和市场环境变动带来的市场风险。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其内部管理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重要岗位由家族主要成员担任,造成企业内部竞聘机制没有建立或不完善。当企业摆脱了生存危机,成为成长型企业以后,这种管理方式就会使企业难以招聘到优秀人才,自身培养的人才也会流失,人才短缺极为严重,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受到限制。民营科技企业以技术为生命,只有抛弃家族式管理模式,坚持人本管理思想,改革人才选拔和聘用机制,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施展才能和获取价值的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加盟,才能从根本上改进企业本身科研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使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持续创新。
3、创新行为短期化,自主创新意识薄弱。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由于受到资金、人才基础的先天不足,又加上后期的融资、吸纳人才困难,使得企业无法投入大量的资本来从事一些周期长、风险大但很有发展前景的技术创新,企业更多的是关注一些投资期短、资金回流快的短期项目。忽视对技术产品开发或技术许可等方面的突破,不愿意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对技术的引进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成为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创新的障碍。
二、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企业可持续技术创新的战略类型。从技术开发的角度而言,企业可持续技术创新战略可以划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后创新和合作创新三种基本战略类型。自主创新战略是指企业依靠自身的努力,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实现技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并以此领先于竞争对手,掌握市场领导权的创新战略。自主创新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可概括为:投入大、风险大。模仿后创新战略,是指中小企业通过模仿领先创新者的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或破译领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加以改进,生产出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以获取经济利益的创新战略。模仿后创新战略的突出优点是:风险小、投入少、效率高。合作创新战略通常采用的合作方式有:制造商和供应商合作、制造商与用户合作、同业制造商(竞争者)之间的合作以及企业与高等院校或科研所的合作等。参加合作的各方可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降低风险、缩短创新周期、减少无效投资,实现经济共生,因此被认为是迅速增强和获取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了解这三种战略以及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对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进行持续创新非常关键。
(二)在创新的不同阶段上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模型(A-U模型)对企业集团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实现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阿伯纳西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厄特拜克提出的。他们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通过对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体制创新之间的关系作分析,按照产品生命周期规律,把技术和产业创新的演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流动阶段、转换阶段和特性阶段,并提出了“主导设计”的理念。结合前面对民营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优劣势分析和各个技术创新战略的特征,本文将按照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模型,在不同的阶段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持续创新战略选择给出以下建议:
1、流动阶段―合作创新战略。在一个产业内,一项根本性创新产生直至主导设计出现之前的阶段,产品创新多,设计具有多样性,创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不知技术的应用前景如何,也不知道何种产品有最大的市场潜力。在这一阶段,企业创新的重点在于高性能的产品,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应首选合作创新型战略。民营科技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流动资金少,人力资源不足,企业本身的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规模小导致承受创新失败的能力也比较弱。因此,在这一阶段可以采用合作创新战略,来增强企业的创新开发能力,对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来讲,比较可行的战略选择是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或购买专利技术。
2、转换阶段―模仿后创新型战略。进入主导设计后阶段,随着创新者和用户经验的增加,原来的市场需求以及产品研发的不确定性被不断清除,产品创新率开始降低,改善产品性能的创新减少了,企业感兴趣的是销售和市场份额最大化。竞争以产品价格竞争为主,强调的是生产效率、规模经济,因此工艺创新成为主要的创新方向。在这一阶段,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适合于采取模仿后创新型战略。这样有利于加强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等非正式的外界联系以扩展企业的创新思想来源,缩短在主导设计后存在的持续改良空间中的创新时滞,领先占领优势地位,以整合企业内的有限资源,发挥企业的最大创新潜能以保持优势地位。
3、特性阶段―自主创新战略。这一阶段,在产业创新模型曲线上属于中后期阶段,此时市场竞争焦点转移到以工艺创新来降低成本上,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大多注重技术积累,通过在流动阶段采用的合作创新战略,在转换阶段采取的模仿后创新战略,企业自身已经积聚了技术、知识和经验等技术创新能力。但是,此时一项技术的生命周期也走到了成熟期,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在此时采取自主创新战略,不但可以使企业通过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所取得的相关技术成果和企业内部的技术相结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己的产品和产业。还可以通过积聚的技术创新能力,实行二次创新,避免陷入技术追赶陷阱。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亚平.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政策建议[J].财经问题研究,2000.3.
[2]于国栋,李国光.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命线-深圳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情况调查[J].民营科技,2006.3.
【关键词】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创新发展战略;创新型城市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已成为城市竞争的核心战略资源。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突破珠三角区域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而转型升级必须依托创新驱动发展。广州是珠三角的核心城市,广州的创新驱动发展对珠三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决定性作用和重要意义。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珠三角打造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都离不开创新能力的提升,广州自然成为该区域综合创新能力提升的发动机。在此背景下,广州在准确把握自身科技创新实力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城市发展战略,与“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共同构成广州的“三大枢纽”战略。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发展目标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是带动华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核心区的现实需要,是提升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州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部署。如何更好更快地将广州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因而,有必要对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基础条件、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发展战略、实施方案、驱动模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基本条件
(一)优势与机遇。第一,广州作为国际重要的商贸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创新型城市、中国南方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其所具备良好的法治化环境、丰富的科教资源、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具备建成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基础优势条件;第二,广州作为我国对外联系的重要门户城市之一,具有密切联络国内外各类要素、资源和市场的经验,更具有引进国外创新技术,输出国内创新产品的发展基础和区位条件;第三,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市场体系和创新体系开放互动、中国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升级背景下,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具备外部大环境的历史机遇;第四,当前工业4.0、互联网+、大数据、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对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将带来难得的产业环境机遇。(二)不足和挑战。第一,广州在资源、环境、土地、人力成本等方面依然存在瓶颈约束。同时,广州在创新投入、创新动力、成果转化、核心技术、领军人才等方面或多或少与国内外先进城市存在差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因素;第二,当今全球各个国家对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争夺加剧。发达国家力图维持和强化其创新资源的垄断优势,发展中国家力图进一步追赶和争夺全球创新市场,这对我国和广州的创新发展带来挑战;第三,国内的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其他同类城市也加紧实施国际性创新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形成竞争性挑战。
二、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和建设原则。从创新活动的创造、技术、服务三要素出发,本文建议将广州定位为“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全球技术创新引擎”、“全球创新服务中心”。将其作为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总体发展目标。在创新枢纽的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坚持自主创新和价值创造、坚持全球视野和开发合作、坚持基础培育和环境建设、坚持重点突破和循序渐进的四项原则,以保障其建设目标的顺利实施。(二)发展战略。基于目前的基本条件和建设目标,本文从以下4个方面提出总体发展战略:一是知识创新与应用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战略。具体包括加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发平台、公共技术平台等建设,完善知识创新与应用技术创新体系;二是高技术产业化与创新企业孵化战略。具体体现在加快创新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国家创新产业基地建设,推动高技术产业化和价值化。三是科技创新基础支撑体系与环境打造战略。具体从推动标准化体系、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创新企业总部、金融服务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政策环境体系建设方面推动;四是科技创新交易与服务平台建设战略。着力培育和支持研发、技术、认证、检测、孵化、咨询、知识产权等领域的交易、转化、服务功能,建立完善的创新要素交易市场体系,建立创新服务中心和服务节点,构建高效的创新创业服务网络。
三、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实施方案框架和模式建议
(一)实施方案的基本框架。一是搭建创新平台。积极建设高科技园区、工程研发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创新服务平台、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等多种创新载体,为创新活动提供必需的空间和平台支持;二是支持创新机构。加强对大学、研究机构、科技创新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机构的培育与支持,进一步激发其创新驱动能力;三是集聚创新资源。积极实施创新人才吸引、创新信息集聚、创新知识汇聚、创新经费支持等创新工程,为创新枢纽的建设提供持续的优质资源支撑;四是完善创新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为创新枢纽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五是优化创新环境。进一步在政策制定、法律法规、金融政策、文化氛围、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方面综合提升,打造优良的制度、文化、基础设施环境;六是强化创新服务。提升创新交易服务、投资服务、产权服务、标准体系服务、品牌运营服务等领域的发展水平,为创新枢纽城市建设提供服务保障。(二)推动模式建议。建议广州市采用“科技创新驱动+工业创新驱动+服务创新驱动+政府创新驱动”的“四轮驱动”模式推动其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其中,科技创新驱动模式是指依托科学城、知识城、大学城、研究机构等载体,推动科技创新;工业创新驱动主要体现在依托高科技含量、高增值性、低能耗和低污染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创新;服务创新驱动重点在于依托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保障创新;政府创新驱动的关键是依托政府引导,加强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
四、结语
在对广州自身创新发展条件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总体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从搭建创新平台、支持创新机构、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强化创新服务六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方案框架;建议广州采用“科技创新驱动+工业创新驱动+服务创新驱动+政府创新驱动”的“四轮驱动”模式。期望该成果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进而推动广州更快更好地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参考文献】
[1]刘燕华,王文涛.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对创新服务体系的认识[J].工业技术经济,2016,35,1:3~11
[2]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年)[Z].2011
1国际科技园区建设的基本模式
1951年以来,美国硅谷在斯坦福研究园基础上大获成功,促使世界范围内各国竞相效仿,建设高效的科技园区成为国家或地区构筑科技创新体系的普遍做法。科学园(Science Park)或孵化器成为一种国际现象。2003年,美国大学研究园协会报告指出,美国己经有123个以大学为基础的科学园;英国科学园协会指出,英国拥有46个科学园;亚洲地区方而,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启动建设筑波科学城,率先开始科学园建设;亚洲地区目前己经拥有200多个科学园。综合比较世界各国科技园区建设的实践,国际上主要呈现出以下4类科技园区建设模式:
1. 1市场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
市场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是指以企业为载体的市场在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的模式。这种模式下,市场是科技园区建设的投资主体,企业自然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该建设模式的典型案例是作为美国信息社会最完美的范例和世界微电子之乡的硅谷区和波士顿128公路高技术区。
市场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大获成功,其原因在于:一方而,该区域聚集了大量而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如波士顿128号公路拥有坚实的技术基础和条件、发达的教育支撑;另一方而,市场为充分利用创新资源提供了根本驱动力。例如,商业市场环境是硅谷科技园建设成功的主要因素,这些具体成功因素是:①建立成熟、有利企业发展的游戏规则;②各种知识的高度集中、互相交叉、流动;③拥有高质量、流动性很强的专业人士队伍; ④Ⅵ注重结果的奖励机制;⑤对承担相对较高风险给予奖励并且容忍、理解失败;⑥开放的商业环境;⑦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界的良性互动;⑧企业、政府、非赢利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⑨高质量的生活环境;⑩非常专业化的商业服务配套环境等。
1.2政府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
政府主导科技园区建设模式是指从科技园区初创到建成的过程中,政府始终主导科技园区建设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是科技园区建设既是投资主体,也是园区的管理主体。政府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的优势在于:园区建设速度快、建设过程易于规划、控制;政府为科技园区建设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环境和政策支持。但是,这类模式的缺点在于政府行政色彩浓厚,计划性较强,削弱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创新创业精神;虽然容易积聚科技创新资源,但是利用和发挥科技创新资源的效率不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依赖性强,影响科技园区长期可持续发展。
该建设模式的典型案例是日本筑波科学城。筑波科学城是由中央政府投资建设,以基础科研为主,是一个科研机构的聚集地。如果从投入与产出角度来讲,筑波科学城本身效益并不明显。筑波科学城作为一个高水平、高密集的优势群体,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科技产业化效果。政府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创业方而存在先天的动力不足。
1. 3大学、科研机构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
由大学、科研机构主导科技园区建设活动也是国际科技园区建设的基本模式之一。政府对此类大学科技园也起到辅助和支持作用。这种模式依托大学、科研机构坚实的科技创新条件,具有建设高效科技园区的人才和技术集聚优势。由于大学、科研机构重点关注的是教学和科研,这类发展模式的制约因素是市场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的组织边界制约了市场和价值信息的传导。只要有适当的政策支持和激励,大学、科研机构主导的科技园区往往具有强有力的创新创业能力。
该建设模式的典型案例是英国剑桥科学园和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英国剑桥现象基本上是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初始条件与美国硅谷几近相同,影响剑桥科学园高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依次为:员工和经营管理人员具有吸引力的地方环境,剑桥地区的信誉和名望,与地方上创新性人才、思想和技术的非正式接触,地方研究人员的质量,靠近伦敦,可获得地方的研究人员以及政府优惠政策。
1. 4政、产、学、研协同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
协同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是指科技园区采取政府、大学及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协同建设和管理模式。科技园区由相对独立的专门基金会管理,基金会则由政府、大学及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代表组成理事会。基金会负责管理和指导科技园区的建设和规划,对园区内各单位内部事务无权干预。该建设模式的典型案例是美国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和台湾新竹工业园。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建设成功经验是:①三所主要研究大学的存在是三角研究园建立和发展的关键;②政府、大学和工业企业之间的密切协同合作;③地区气候良好、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新竹科技园区建设成功因素是:①政府政策支持;②大学与研究机构不仅为园区企业提供联合创新项目和人力资源培育,还衍生出不少创新企业参与园区建设润。这种政、产、学、研协同型建设模式一方而利用政府力量弥补了企业从事高风险科技创新活动起步不足的缺陷,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了良性的起步环境;另一方而,协同建设和管理也避免了政府行政权力的过多干预,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
2国际科技园区建设模式的比较分析
2. 1集聚创新资源是科技园区建设模式的共同点
首先,在占有科技创新要素方而,无论主要通过市场力量还是政府力量,国际上主要科技园区都集聚了相当丰富的创新资源,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在整合科技创新要素方而,国际上主要科技园区都通过利用市场或政府手段,建立了复合的科技创新要素和资源体系。尤其是国际上成功的科技园区,不仅整合了产学研要素,还嵌入了金(金融)、创(创业)等要素。再次,在利用科技创新要素方而,国际上主要科技园区将园区科技创新资源积极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
2.2驱动科技创新的主体、方式和机制是科技园区建设模式的主要差异点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construc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 strategy to consist with Tangshan Cit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lacking talents wi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so as to let it exert the core strategy of the biggest innovative ability, to propose some suggestion for construc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s strategy.
关键词: 科技创新;培养人才;战略实施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alents training;strategy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273-02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越来越大,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唐山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在继续推进产业向产业链这一高端发展的同时,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自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后,唐山近年来也提出以建设“沿海强市、美丽唐山”,如何吸引、培养、激励、留住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唐山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文将对如何构建适合我市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战略提出建议。
1 唐山市科技创新型人才发展现状
1.1 唐山市经济发展概述 唐山市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可观的大都市之一,是京津唐大都市商圈的核心,是整个河北的经济核心,同时也是渤海区域、海运及东北亚三大中心的重要城市,也是新型高科技工业核心基地,新一代国际港口都市,且与170多个国家贸易地区有合作。
唐山市,市域总面积13206平方千米,地区总人口735万,其中市区人口约310万,占地3874平方公里;2009年,唐山市拥有面积为16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市建成区,按最新计划预计在2020年将至少扩大至300平方公里,人口在300到500万间。唐山曾多次被国家列入我国卫生、园林及文明城市的队列中。近年,其总财政收入额为413亿,同比增长14.2%,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一。
1.2 唐山市科技创新型人才现状分析
1.2.1 科技人才年龄结构 唐山市的科技创新人才以梯队结构形成的青年主干是合理的。主要是中青年,35岁以下的占51%,36-45岁的占27%,46-54岁的占17%,55岁以上的占5%,可见唐山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员大多数集中在45岁以下,这种年龄结构是合理的,适合时代需求。
1.2.2 科技人才学历结构 以本科为主的唐山科技创新人才占了76%,成为专业技术员的主力军,而研究生高学历仅占8%,大中专占13%,高中以下占3%。可见,我市以本科学历的人才学历结构为主,研究生这类高层次人数严重缺乏。高层科技人才数量严重缺乏,直接影响着我市经济的发展。
1.2.3 科技创新人才职称分布 唐山科技人才主要以初级职称为主要结构,占总人数的57%;中级职称占26.8%,无职称的占11.8%,正高级职称的只占0.2%,副高级职称仅占4.2%。由此可知,此结构中初级与无职称的人数占大部分,而高级职称却占了4%,相对较少,这是不合理的。
1.3 唐山市科技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市以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为着力点,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加快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突破口,持续推进科技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看,我市的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与南方发达城市相比层次不高、水平不高。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①高层次人才匮乏。我市经济定位以工业经济为主,城郊型农业经济也是一大特色。但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市各行各业在市级以上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型人才微乎其微。高级农艺师很少。高层次的企业管理人才更是缺乏。最需要高层次人才的地方,往往因待遇、环境或其他人为因素等原因而募集不到,只能望“才”兴叹。纵观全市经济领域,能称得上企业家并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思想的企业管理层人才是很少的。②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一是行业结构不合理,在全市人才总量中教育、卫生类人才占了40%左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人才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全市企业众多,包括市属以上的大型企业在内,职工人数相对较大,而科技人员占比例不高,可见我县企业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程度是滞后的。二是职类结构不合理,具有中高级职称的1790人,其中大部分在教育与卫生领域,有些具有中高职称的同志也先后进入了机关,因而行业一线的中高级科技人才相对少且分布不合理。三是专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和企业管理、生产、研发、营销等一线人才紧缺。③人才整体素质不高。我市人才队伍从数量上看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历史原因,低学历者仍占有一定的比重,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其知识结构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复合型、开发创造型的人才极少。有些专业技术人员满足现状,接受继续教育的自觉意识不够。部分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认识不足,支持不够,投入少,影响了他们素质的提升。④人才队伍不够稳定。人才一般都向环境好、待遇高的地方流动。据了解,近几年来,我市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走的都是优秀的,都是我市多年来精心培养的骨干。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市人才待遇还不够高,留住人才的机制还不够健全。⑤人才资源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市人才问题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才资源的配置和管理还不能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实施建设“一城二园区三个经济带”战略的要求。一方面是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消除,人才的“部门所有制”、“单位所有制”还没有完全冲破。另一方面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亟待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激励机制尚未形成,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现象仍然存在,技术贡献的价值在分配中还不能得到体现,影响了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 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储备路径选择
2.1 政府应优化唐山市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和投资力度 唐山市要在企事业内部推动形成创新氛围,应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主动创新的原创性文化氛围和科学研究的精神。科研条件是保障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是科技支撑的重要基础。除了资金、设备、信息等物质条件,社会、法制环境和政府的投资力度也是创新科技人才成长的必备条件。
2.2 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建设和制度化标准 企业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岗位培训,将企业努力的方向引导到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方向来,继而带动企业发展,并最终实现市场技术创新。还要立足京津冀的优势,引导企业和京津联合开发,建立跨地区的产品加工及出口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培植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资。
2.3 发挥高等学校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中的主力军作用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与主要基地。故应加大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有针对地加强高等院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构建一批能为我市经济社会进步提供科技创新支撑学科群。首先,要培养模式创新;其次,要营造创新型校园环境;最后,要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总结
本次对唐山市的科技创新型人才稀缺的现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及研究,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讨论,并给予了相应的建议,但不可否认,这次研究还是粗糙的,因此,本次研究的结论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单国旗.创新型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的国内外比较研究[J].特区经济,2009(01).
关键词:新课标创新;挑战;对应策略
1 新课标的创新点解读
发端于本世纪初期的这场体育课程改革相对于建国以来历次体育教学改革,其变革力度之大,显然是毋庸置疑的。在课程理念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在《课程标准》撰写体例上,第一次以目标统领内容,赋予体育教师较大的自主空间;在课程目标上,第一次构建了以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构成目标体系;在课程管理模式上,第一次确定了校本课程的地位,体育教师也明正言顺地成了课程设计的主体;在学习方式上,第一次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体育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2 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挑战
在如此纷繁的课程变革中,许多从事体育教学多年的教师都一度陷入迷失与困惑中,偏远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师更是束手无策。体育教师原有的“依从性”文化思维方式、“授受型”教学行为方式、“知识传授者”的职业角色、单一的知识结构等多方面都面临失衡的状态。“体育教师需要重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理念、自主的文化思维方式、多样化的教学行为方式、多元化的职业角色以及综合化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等等。”[1] 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师须做出挑战自我的勇气。
3 采取的对应策略
3.1 社会和学校须为体育教师提供一定的设施平台,创造一定的时空条件
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学校是体育教师生活与学习的环境。学校提供一定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是开展好体育教学的基础,反之,体育教学会成为“空中楼阁”,不利于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学校领导应该注重教学器材的配备及基础设施建设,并鼓励教师在多方面进行转变,适应教学特点,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学校还应同时重视体育教师的劳动,平等对之。如果“同工不同酬,体育课1学时等于1学时,而语文、数学等课程1学时等于1.5学时;学校体育教师指导课外体育活动等工作不计算工作量。”[1]如此挫伤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无法完成新课标的任务。
3.2 培养生命化的教师
贵州教育改革家汪广仁说:“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自身的素质是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生命化的教育呼唤生命化的教师。生命化的教师不仅是要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教育知识、教育技能及职业道德,还应掌握丰富的生命科学知识。培养教师由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播者转为生命与健康的促进者,转化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实践的激励者,转化为帮助学生寻找到体育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所在,并使学生富有成效地通过体育活动提高生命价值的支持者;培养教师由教学的控制者转为引导者,由被动的执行者转为主动的建构者,由独白者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教育要打造人的健康灵魂,需要教师以健全的人格影响学生,需要教师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需要教师具有牵引的理念和行为。”[2]生命化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发掘、培育和发挥自身的生命意义,以便有资格照料好学生的体魄与灵魂。
3.3 尝试科研,提高个人的学术水平
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研究与探索过程。要学会独立思考,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科研并不神圣,其实随处都有科研成长的良源,只是我们不具备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它,或者是我们正在实践应用着科研的成果却不知道。学校里的体育教学实践就是搞好科学研究的基础。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资源,既可以实现“角色”的转变,也利于个人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
3.4 培养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要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用高尚的情怀和不懈的努力去化解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用健康向上的心态对待教学中提出的挑战。新课标的“空洞”就是要求体育教师用智慧和知识去填充。“这不会,那不会” ,“这个我没有见过,那个我没有见过”种种托词铺天盖地,责任寻租式的态度,导致体育课愈上愈乱。时间长了,体育课的教学就失去了方向。可见,没有了教材,体育教师就平衡不了自我。因此,体育教师需严格要求自己,终生学习。“糊里糊涂、蒙混混几年”就退休的职业心态和“管它改不改,反正我不改”的工作作风,都不利于体育教学的优化。思想道德上的改造,高尚情操的培养是重要基础。
4 小结
新课标蕴涵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创新点,但是同时也给我们体育教师带来不少的麻烦和提出新的挑战。体育教师需要积极学习各学科知识,转变角色。不断丰富个人的内在涵养,利用好学校里的教学资源,向生命化的体育教师过度;尝试科研,提高个人的学术水平,并在教学中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要勤奋探索,为体育教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教师文化的历史变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5):78-81.
一
众所周知,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是一项繁重复杂的工作,任务繁重,管理强度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管理力度,收到了很大的成效。大兵团作战、人海战术、疲劳战术等等,这些方式在过去和当时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随着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过去的这些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管理工作的形势需要,亟需建立一种新的警务工作模式。因此,科技强警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非常重要的途径。__支队陵县大队在这方面做出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极大的提高管理水平。
二
信息化时代需要的是快捷和实效,而科技强警是实现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的最主要手段。大队领导一班人在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中发现,随着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过去的大兵团作战、人海战术、疲劳战术等已经不适应当前交通管理工作的实际。特别是这些工作方式使民警的工作强度增加,身体状况日益下降。为此,大队领导一班人痛定思痛,决心改变这种旧的警务工作模式,创造出一种适应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警务管理模式。经过不断研究和探索,根据本辖区道路交通实际状况,大队把科技强警当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方向。他们认为,科技强警不但减轻了民警的劳动强度,而且能够改变以往的警务模式,使公安交通管理工作跟上时代的发展。
大队根据本辖区道路交通分布状况,分三个阶段开展了这项工作。
一是准备阶段。为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大队主要领导亲自撰写了有关科技强警的设想,同时,数次下北京聘请国防科技大学毛教授和理工大学的杨教授来陵县大队指导开展工作。同时大队积极和有关公司合作,采取政府出政策,企业出资金,大队出场所,分期付款的方式,既解决了资金短缺的实际问题,同时,顺利地开展了科技强警的初级建设。
二是初级阶段。科技强警来不得半点马虎,也不能立竿见影,需要循序渐进,打牢基础。为此,大队首先成立了全市县级交警大队第一个科技科,并聘请业务精通的技术人员直接担任科长和成员,确保了各种设施和系统正常运行。大队开通了全省县级交警大队首家无限办公系统,全市第一家县级交警网站。率先在全市公安系统建立了移动警务办公平台。为以后建立新型棋盘式巡逻模式,建立多功能、高密集、社会化的指挥中心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创新完善阶段。大队先后投资1200多万元建立了指挥中心,在城区四个路口和主要街道以及104国道设置了20多套电子警察和18处电子眼监控,将全县所有的国道、省道、主要县乡道以及城区主要街道全部纳入管控范围,指挥中心的建成,全面提高了队伍整体快速反应的能力。大队还增添了三部流动电子警察上路执勤,极大地促进了道路执勤执法工作的健康开展。
三
科技强警的开展,解决了过去长期存在的过去的大兵团作战、人海战术、疲劳战术和群众正面接触容易产生矛盾,以及警力不足的问题,建立了新的警务工作模式。
一是管理信息化。根据辖区道路分布情况,大队充分发挥各种科技强警的功能,通过电子警察和电子眼采集录入的各种交通违法信息,进行梳理和统计,然后根据有效数据进行终结和处理。同时,大队还要求各外勤中队把每天开展执法管理、五进宣传等数据按照信息平台的要求进行上传到支队和总队信息平台。这样,大队就可以根据上传数据掌握工作情况,及时安排下一步工作。
二是违法处理后台化。交警工作是直接和群众打交道的窗口,在长期的管理工作中,由于直接和群众面对面进行执法管理,非常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而自从科技强警开展以来,民警通过使用科技产品的信息录入,把违法行为的处理转到后台来处理。交通违法者在车辆年检时,必须来大队交通违法处理办公室处理交通违法行为。平时在直接和被管理者接触过程中可能因为一些小问题发生言语上的纠纷,甚至冲突。但是,交通违法者来到大队交通违法处理办公室,就会减少矛盾,比较痛快地接受处理。这样,就减少了和被管理者的正面接触,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矛盾的发生。
三是管理规范化。根据工作需要,大队有工作安排将在大队网页上进行下发通知,进行详细的安排。每年的工作计划和目标详细的制定出来,以 档案的形式存放,同时,也制作成电子文档的形式让全体民警和大队领导进行了解,从中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改进。大队还要求把每天的工作上传到信息平台,大队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对下一步进行认真和详细安排。大队还开辟出重要活动有关专栏请全体民警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是工作快捷化。在过去的工作中,由于采用旧的警务工作模式,工作效率比较缓慢,特别是在处理道路交通逃逸案件的处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侦破需要最快时间内完成,越快对于破案越有利。通过开展科技强警,在查找违法车辆档案信息,交通违法图片资料信息等方面非行便利,只要民警打开手提电脑,就可以在上面进行查找,在第一时间内调出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在最短时间内查出违法嫌疑人的档案信息和肇事逃逸资料。这样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判断,为破案争取时间。同样,对于交通违法行为,民警之间可以通过网上发信息短信的方式,尽快进行交流,详细提供交通违法车辆的信息,便于最快进行查堵交通违法车辆。
【关键词】美国中小IT企业集群 技术许可 技术创新
IT业是一个涵盖较广泛的行业,它的范围包括了计算机、软件、网络、电子通信、数字化信息等。在这个信息时代,IT产业的发展程度几乎成了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实力的代表与体现。特别是在美国那样的科技大国,IT产业已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美国的IT业内既存在着IBM、微软等大型企业,也存在着中小企业。这些中小IT企业往往依据地域优势组成集群,广泛利用技术许可战略,推动了自身技术创新的发展,从而在美国IT业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一、美国中小IT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式概况
企业集群多是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基础上的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企业关系。一个企业既需要与上、下游企业进行合作,也需要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相互合作以谋取合作收益,没有一个企业能在这一环境中孤立存在。
而美国的中小IT企业集群中,最为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硅谷集群。本文将主要以硅谷集群为例,分析美国中小型IT企业集群的技术许可战略与技术创新发展。
硅谷集群的企业间,企业关系既合作又竞争。这正是企业集群所能达到的优势。这使得硅谷企业集群有着自己独特的创新模式。硅谷是一个主要为中小型IT企业汇集而成的企业集群。万家中小企业集中形成的企业集群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还激发了创新精神,使硅谷始终保持着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能力,并最终在全球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硅谷的企业鼓励非正式交流,甚至是企业间的非正式交流。中小企业特有的灵活性,以及职员共同参加策划和行政管理、享有同等利润分成的股票期权等特点,更加易于公司内部个人创新精神的发展。企业内部、企业间、甚至是竞争企业之间讨论技术问题的非正式合作和交流十分频繁。这在大公司中,或在其他无地缘优势的企业中,是无法想象的。竞争推动硅谷的中小企业不断创新,而创新则要求企业间存在相互合作。
可以说,硅谷集群的技术创新正是建立在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
二、美国中小IT企业集群常用技术许可战略
美国中小IT企业技术实力较之IBM等大型企业来说,相对比较薄弱,故此,需要大量专利储备作为后盾的标准化技术许可战略与开放性技术许可战略并不是中小型IT企业的重点。中小型IT企业最常用的技术许可战略是单向性技术许可战略和交叉许可战略以及非正式技术许可。
1、单向技术许可战略在美国中小IT企业集群中的运用
单向为主的技术许可,主要是指独占实施许可、排他实施许可、普通实施许可、分实施许可等。在这些技术许可战略中,许可成立时,技术转移的方向往往是以单向为主。美国IT中小企业集群利用这样的技术许可来产生经济效益,这样的单向技术许可往往是将技术许可给集群外的企业。
如硅谷的中型IT企业AMD,目前已经倚仗其生产的中央处理器而全球知名。AMD除了自己生产自己研发的技术产品外,还将自己的专利技术单向许可给其他企业,仅2006年,AMD就签署技术许可合同,将为一项在印度南部投资30亿美元的微处理器和芯片的大型生产项目提供技术。
2、交叉技术许可战略在美国中小IT企业集群中的运用
交叉许可也称作互换实施许可,是指两个专利权人互相许可对方实施自己的专利。美国中小IT企业间往往利用交叉许可来达到技术合作的目的,通过合作来弥补各自技术创新实力尚不够雄厚的差距。
硅谷这个主要为中小型IT企业汇集而成的企业集群便是如此。硅谷虽然也有很多企业将自己的技术许可给集群外的企业,然而硅谷更有特色的技术许可战略使用方式依然是集群内的交叉许可。硅谷的企业由于同处一个集群,彼此关系十分密切。这种长期形成的合作关系令硅谷中小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变得更加容易,这是大型IT企业之间难以想象的。因此,硅谷内的公司主要依靠技术许可来实现彼此之间的合作,尤其是交叉许可,在合作方式中被应用得相当频繁。
早在2003年,硅谷的中型企业SUN和AMD就签订了一项协议,二者之间就AMD公司的皓龙(Opteron)处理器系统和Sun公司的Solaris操作系统达成了交叉许可,彼此取得了对方产品的技术。这样,实际上是将AMD公司的皓龙(Opteron)处理器系统和Sun公司的Solaris操作系统捆绑起来,结合为一体向外推广。如此一来,SUN在x64服务器领域的发展同时引起了市场对皓龙处理器的信心与需求大增,AMD开发的皓龙处理器系统也在SUN公司的Solaris 系统在服务器领域寻求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推广。这样的合作直到2008年依然在继续。Sun与AMD公司的交叉许可已经显示,这是一个成功的技术合作联盟,双方不管在技术上或者是经营上都能从中获益。这样的合作使得公司之间乃至是竞争者之间可以彼此在技术创新上紧密合作。
3、非正式技术许可
虽然交叉许可在硅谷众多中小型企业间十分常见,但是硅谷的中小型IT企业并不是完全依靠正式的交叉许可来进行合作的,它们同时也通过一种可以称作是非正式技术许可的交流方式达到事实上的合作。
在那里,各IT企业之间讨论技术问题的非正式合作和交流十分频繁,技术在这样的形式下产生了基本的私下流通。此外,硅谷企业的特点之一就是人员流动十分频繁,这其中自然不乏技术人员的身影。这样,技术往往也伴随着人员的流动在企业间流通。对这样的流通,各企业间实际采取了默许的态度。这样,硅谷中小IT企业集群间便形成了一系列非正式的技术许可。
三、技术许可战略对美国中小IT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
美国中小IT企业集群,尤其是硅谷集群,其内部企业创新活动非常活跃。那么,技术许可战略在硅谷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1、单向技术许可战略对美国中小IT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
美国IT中小企业集群实施单向技术许可战略,能有效地促进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首先,单向技术许可战略首先能够直接实现技术创新的经济利益,从而激励技术所有人开发更多技术创新以获取更多利益,并且可以将所实现的经济利益转化为继续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同时,它还能够促进创新性技术有序、有效的流动与转移,而这正是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技术的流动可以有效带动新的技术创新。其次,单向技术许可战略还可以产生技术回输现象,或者是促使交叉许可的成立,从而使许可双方更易于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后续技术,并有利于技术创新者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自己的技术创新策略与技术发展方向,从而达到技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美国中小IT企业就是通过单向技术许可带来的技术流通,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其技术创新的发展。
2、交叉许可战略对美国IT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
交叉许可是相当常用的一种技术许可战略,对于硅谷这样的中小IT 企业集群来说,交叉许可被应用得更加广泛,其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也更加重要而明显。这种交叉许可的导致的合作推动了硅谷集群内中小型IT企业的技术创新步伐。
前文已提到过,2003年,硅谷的SUN和AMD两家中型IT企业,就AMD公司的皓龙(Opteron)处理器系统和Sun公司的Solaris操作系统签订了交叉许可协议。这样的交叉许可对于双方的技术创新有着怎样的影响呢?由于彼此间的交叉许可协议,AMD与Sun公司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技术创新与市场营销的结盟关系。在交叉许可之后的一年间,AMD与Sun公司的联盟已经基于交叉许可的技术,生产出了针对AMD Opteron?处理器的Sun Fire服务器和Sun Java工作站解决方案的新的一整系列技术产品。如此,结盟双方都提高了自己产品的性能,并在结盟的基础上合作开发出了一连串的技术创新。如果没有此前的交叉许可使得双方更加了解彼此的核心技术,并在合作的基础上增强了彼此的技术创新实力,那这些新技术的产生会是很难实现的,或者说要花费更久的时间与更多的成本后才有可能出现。
这说明,硅谷集群的IT企业通过彼此间的技术许可,在技术创新上达到了紧密合作,并取得了相当的技术成果。应该说,硅谷的技术创新有如今的辉煌,交叉许可战略功不可没。而这样的交叉许可推动技术创新的方式,在美国其他中小企业集群之间同样适用。
3、非正式的技术许可对美国中小IT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
前文提到过,硅谷的技术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人员流动而在企业间形成一种非正式技术许可。这些流动的技术多是并未成为专利甚至可能并未完全完成研发的技术。而企业本身,往往是默许这种技术流动的。因为,单个企业由于技术、资金、规模的限制,往往无法独立完成一项技术的研发。于是,在流动的基础上,一个技术人员的创意的开发成果,会被更多的人加工,从而日趋完善,最后形成一个甚至是一些新的技术。这样,硅谷IT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在持续发展着。这样的发展形式,在硅谷有一句很贴切的话来形容:“秘诀飘荡在空中。”
同时,由于企业间非正式的技术交流众多,为避免专利侵权等问题的发生,更加促进了硅谷集群的中小企业之间签订正式的交叉许可,从而也推动了技术创新的发展。
我们应注意到,硅谷这样的创新方式依然是靠技术的流动与转移来达到促进技术创新之目的的。而技术许可战略的目的与作用就是促进有序、有效的技术流动与转移。就本质上看,这样的非正式交流是符合技术许可战略的精神的,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将之看作非正式的技术许可战略的运用。而这样的运用方式在硅谷的技术创新发展上是不可或缺的。
综上所述,技术许可战略,尤其是交叉许可和非正式技术许可,在美国中小型IT企业集群中,起到了推动、引导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不可磨灭不可忽视的
四、结论与对策
1、结论
如前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美国中小IT企业集群将技术许可战略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成功运用单向技术许可、交叉技术许可、非正式技术许可等技术许可战略,推动了自身技术创新的发展。技术许可战略带动了技术的流动与转移,而这种技术的流动与转移促进了美国中小IT企业集群内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规避了企业和科研规模带来的硬伤与局限性,促使他们扬长避短,推动了自身技术创新的发展。
2、相关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IT业迅速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并形成了为数不少的中小型IT企业,其中不少在地域上都达到了形成企业集群的要求。然而这些中小型IT企业仍然没有形成经营以外的合作方式,未能在技术流动和技术创新上产生合作。
对我国中小IT企业而言,借鉴国外IT企业集群的成功经验,拟订自己的专利战略、走出适合自己的技术创新之路,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国中小型IT企业应该借鉴美国硅谷中小IT集群那样集群创新的模式。
(1)我国中小IT企业集群,应明确专利战略对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专利战略,尤其是技术许可战略能够对企业技术创新起到引导、推动的作用,这一点已经被美国IT企业意识到了,予以相当重视,并取得积极进展。
(2)我国中小IT企业集群应加强各企业间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合作,重视技术许可战略,加强有序的技术流动,充分发挥集群的资源优势,以多种形式的企业间合作方式发展技术创新。
当今是个技术竞争激烈的时代,专利战略与技术创新在企业中的地位必然会越来越重要。技术许可战略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也必将越来越多地被我国企业所重视,从而促进企业自身实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井娟: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EB/OL].省略/content.asp?newsid=1014.
[2] 辜胜阻、李永周、黄永明等:新经济的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
[3] 马海生:论国家专利战略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协同推进[J].知识产权,2004.
[4] 姚泽有: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路径分析[J].企业经济,2007(8).
[5] 郭新帅:策略性授权与专利技术的拍卖许可[J].运筹与管理,2007(3).
[6] 赵超:企业专利战略: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7(1).
[7] 肖海晶:国外技术创新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学习与探索,2006(6).
[8] 周国红: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J].科技管理研究,2006(2).
论文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文章阐述了科技创新的含义和原则,以及其策略和战略,说明加强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并概括了其发展的趋势。
一、引言
创新一词最早是起源于经济领域,但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创新意识的加强和创新水平的提升,创新已不再仅仅指经济现象,而扩展到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新概念。大致分类有: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金融创新、知识创新、政治创新、军事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观念创新、理念创新、企业创新和社会创新等等。
概括起来,可以对“创新”简单地定义:创新就是将新的观念和方法付诸实施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新东西,从而改善现状,只要是新的事物、观念,付诸于实施,并得到认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创新。
二、科技创新的含义与原则
科技创新是科学原创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学原创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发现和发明带有规律性的新知识及其所用的器具;技术创新就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而进行制造和操作过程中,总结发明或发现的新知识和发明的新技艺。科技创新也就是:科技知识的创新;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创新;以及人力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创新。
科技以知识为本意味着创新的最终主体是人。知识本质上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成果,人的智能具有汲取原有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神奇的功能。尽管信息经济时代的智能机也拥有不断增大的知识生产能力,但它永远不能取代人的高级智能功能,和取代人的智力源(本)的地位与作用。可见,知识为本,知识以人力为本,决定了科技创新首要的是掌握科学与技术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智力劳动群体的培育及其积极性的调动。
科技创新,关键在一个“创”字,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以达到另辟溪径、缩小差距、后来居上的目的。这就是科技创新应遵循的原则。中国的资源有限,事事都创新,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弄清楚为何创新,怎样创新,创什么新,就显得非常必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需要有明确的政策规范。
科技创新也要有风险意识。有没有风险意识取决人们对事物有多少了解。知道风险有多大,风险在何处,才能决定自己敢不敢冒风险。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家少一点书生气,企业家能多一点书香气,情况就会有一个根本的转变。科技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在发掘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我们在进行任何一项科技创新时,首先需要了解前人做了哪些工作。科技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对比、不断修正的过程。
三、科技创新的战略与策略
科技创新的源头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脱节不仅导致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而且导致技术不能顺畅、迅速地进入产业领域,要加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体系的建设,将创新服务网络延展到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进一步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环境里,围绕全局性的主题,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创新机构要根据条件和需要可以讲对策,但更要讲战略。从科技层面上看,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极为重要。战略的落后或失败,会导致可怕的、难以设想的后果。企业的情况也是类似,受成本和资源约束,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对策。由于资源有限,对策的实施常常排挤战略资源,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企业的创新战略多是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而以“引进”、“跟踪”、“模仿”为主的对策型发展方式,不可能使企业在此创新时代获得必要的竞争优势。
科技创新的战略既要遵循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一些创新的逻辑。比如,原创优先问题、常规扩张与突变革命交替发展问题、路径依赖问题、知识的非线性迭加问题,等等。在创新的实践中要有所综合,有所创造,有所集成,有所超越。
未来科技创新战略的基本要点正如有的专家描述的那样将是宽带创新、演进创新、人本创新、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战略应集中注意力,着眼于四个基本点的管理,即新生点管理、切入点管理、临界点管理、制高点管理。进行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中国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其实更为重要的是这也将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加强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必须大力推进体制上的创新。创新更需要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浮躁和虚妄,科技体制的创新和良好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我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而决不能以创新的名义,行主观意志办事之实,切忌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如果说,“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那么,“科技创新”则是生产力发展,进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命力所在。
加强科技创新是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根本。实行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效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政策的促动和导向作用。另外,逐渐完善的投融资体系是科技创新的必要保证。实现资本与技术的结合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要培育和挖掘多种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五、科技创新的十大趋势
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已形成世界性潮流。2、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力、土地、资本)已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知识资源成为科技创新的战略性首要因素。3、前沿科技成为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攻占这些科技高地的竞争已成为创新的主要焦点。4、科技集成成为创新的常用形式,当前面临的许多科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集成现有的技术加以解决。5、完整的创新过程应包括研究、发展和生产三大环节。6、国际性的技术协调成为重大创新的必要前提。7、可持续发展成为创新的基本使命8、公司并购成为重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9、风险资金成为支撑创新的金融支柱。10、创新战略成为引导国家发展的重要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