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整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依法治企及落实审计整改专题会议精神
5月12日,国家电网公司依法治企暨落实整改专题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通报审计署电力建设项目审计调查结果和国家电网公司依法治企整改工作进展情况,部署后期的整改工作。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陈月明、总审计师欧阳胜英、审计部、发展部、财务部、物资部领导出席了会议,各单位负责整改工作的领导和整改办公室负责人共110多人参加了会议。陈月明副总经理做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依法治企;二是认真整改,分析原因,结合单位实际,举一反三,细化整改方案;三是利用审计成果,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基础工作,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办事程序。四是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做好今年的审计。审计部许以作主任作了题为《深入落实整改措施巩固依法治企成果》的工作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电力建设项目审计调查结果,国家审计署的审计评价、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审计建议;通报了各省公司依法治企整改工作落实进展情况,并对进一步巩固依法从严治企整改落实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国家电网公司依法治企暨落实整改专题会议对于我公司进一步推进依法治企及落实整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迅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上来,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和省公司一道,为深入推进依法治企及落实审计整改工作,推动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而不懈努力。
二、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依法治企及落实审计整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网公司审计工作研讨会议精神,2008年6月份,公司下发了《关于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和审计整改工作的通知》(陕电审综[2008]2号),全面安排做好国家审计署对电网企业审计涉及七个方面问题的自查自纠,以及2007年公司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公司各单位认真对照通知要求,积极整改。10月初,公司召开审计工作专题通报会,将内部审计发现主要问题的整改情况和2008年国家审计关注的八项重点进行通报。由公司总经部下发督办单,将审计整改和督办责任明确到职能部门,确保自查自纠和审计整改的落实。10月29日,公司党组会议专题听取审计整改情况汇报,公司贾福清总经理和陈栋才书记对审计整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对2008年国家审计提出的八个方面重点要认真对照检查,全面进行整改,促进公司各项管理规范。
2、2009年1月,国家电网公司召开党政负责人会议,再次安排部署国家审计提出问题的整改以后,公司审计部结合审计提出问题,充分征求财务部、人事部、营销部等16个相关部门的意见,经过几次讨论修改、总经理办公会通过后,下发了《陕西省电力公司审计整改工作方案》(陕电审[2009]12号),成立审计整改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审计整改的具体事项及责任分工,工作要求和时间安排,将审计提出的问题,归纳为执行国家法律法规、重大决策、执行公司规章制度、主多企业管理、内部控制五大类76项,逐项明确了审计整改的责任部门、配合部门、责任单位,切实将审计整改安排部署到位。
3、2009年4月份,公司审计部组成检查组,对咸阳供电局、安康供电局、安康水电厂、汉中供电局、宝鸡铁塔厂、宝鸡电力机械厂、宝鸡供电局、铜川供电局8家单位进行检查督导,分别听取各单位整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了解整改工作安排,抽查了财务收支、税金缴纳、农电维管费收支、主业与多经产权关系和关联交易、价外资金收缴、电费呆坏账等事项的整改情况。经检查组查看整改资料和调查询问有关人员,已整改的问题均附有详细的凭证依据、文件说明和报告资料。检查组对往来款项清理不及时,使用用户工程结余资金购置资产,历史遗留多经欠主业资金,变电站、线路杆塔占地土地证取证不全等问题提出了限期整改要求;对无计划购置车辆、大修计划下达较晚影响当年费用列支,电费及往来呆坏帐核销不及时等问题,与公司职能管理部门进行了沟通反映,要求尽快协调解决。
从检查结果来看,各基层单位都十分重视这次审计整改工作,做到了安排到位,责任明确、措施有力。国家审计涉及到的部分问题各基层单位正在积极整改当中,个别问题待省公司职能部门统一协调后处理,审计整改任务在6月底以前能够基本完成。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在依法治企和落实审计整改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心存侥幸、畏难回避,自查整改不彻底。个别同志对外部审计检查未发现,或通过做工作未予公开揭示的问题认识不到位,存在侥幸心理,忽视对自查问题的整改,甚至存在抵触情绪。还有个别单位对待整改工作,不认真分析问题成因,作表面文章;不脚踏实地地改正问题,仍然抱着“摆平”的幻想。片面强调客观原因和小团体的利益,认为已经“摆平”了,就不是问题。这不仅违背了依法从严治企的基本原则,而且也为将来留下重大潜在隐患。二是就事论事,穷于应付,防范措施不到位。对待整改,个别单位习惯于就事论事,不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分析查找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特别是对于屡查屡犯,习惯性违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把习惯型违规自誉为“打球”、“踩红线”的得意之举。有的单位整改的数字虽不小,可是没有触及管理本身,缺乏从根本上、源头上进行治理措施。还有个别单位把整改与日程经营作为“两张皮”处理,把整改从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割裂出来,一边纠正以前出现的问题,同类问题还在陆续发生。三是强调客观,摆脱责任,问题解决不彻底。有的单位对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重视不够,研究不深,解决不利。有的同志对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缺乏责任感,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前任遗留的问题,自己没有责任,怕得罪人。解决问题缺乏力度,片面强调挽救、弥补措施。片面强调历史客观环境和政策因素,缺乏对及时响应政策调整的正确认识。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对依法从严治企的认识不高、措施不力;对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和公司发展方式的认识不到位;对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处理不及时等。各单位要实事求是地区分主、客观原因,做到有的放矢,要全方位采取措施,为整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整改工作按期、高质量完成。
三、完善措施,立足长效,推动依法治企及落实审计整改工作深入有效开展
依法治企、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是公司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公司前瞻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各项工作普遍迈上新台阶,公司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公司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推进依法治企工作中,公司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依法决策、依法建章、依法行事、依法维权”的治企方针,正确把握依法治企的方向、节奏和力度,积极解决体制、机制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不断完善公司经营风险法律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努力建设信用意识强、管理制度严、公众形象好、经营业绩优、品牌美誉度高的守法诚信企业,公司呈现出了“科学发展、和谐服务”的良好局面。国家审计署对电网企业的审计,是对公司系统工作的全面检验,有利于总结工作,帮助我们找出管理的薄弱环节,堵塞漏洞,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我们应更加注重依法依规,高度重视自查和整改,主动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强化内部控制和自我约束,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确保经得起各种检查、审计,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们要充分认识依法治企和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措施,狠抓落实,以此推动公司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要结合审计署审计调查结果,进一步落实整改措施。各单位要再接再厉,结合审计署审计调查结果继续抓好整改落实工作。对于审计署审计调查报告提出的问题要逐一进行整改,积极落实审计署提出的各项建议。前一阶段整改未完事项,要抓紧进行落实,务必6月底前完成整改。整改结果6月15日前报送省公司。
(二)要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确保整改质量。对于审计及其他内、外部检查提出的问题,要逐一制定具体整改措施,不留死角,确保整改的质量。需要纠正的问题,要不折不扣地予以纠正,坚决将整改落实到位。对历史遗留问题,要认真研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依法依规妥善解决。对需要沟通和协调的问题,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沟通。整改政策不清或遇有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公司报告。
(三)要加强督促检查,把整改落实工作引向深入。按照党政主要负责人会议要求,近期公司总部将组成联合督察组,对省公司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抽查,进一步督促整改措施的落实。省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对各单位落实内外部审计、检查意见的督促与指导,切实将整改落到实处。
(四)建立健全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整改过程中要注重各项业务管理审核制度的完善,建立健全依法经营的第一道防线。对照审计署审计、监事会检查和公司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按照公司开展“依法治企”活动的要求,对经营管理领域的规章制度、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和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及时消除控制流程中牵制、复核管理缺陷,确保依法规范运作。审计、监察、财务和法律等监督部门也要全面掌握外部检查揭示的问题,加强对带有普遍性、苗头性问题和控制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检查,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
(一)增强审计经济成果转化意识,加强审计整改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
供电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审计整改流程和管理办法,固化审计整改工作标准,明确审计结果应用的程序、内容、范围、分工和考核,对已下达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的项目,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落实整改措施,并将整改情况及有关书面材料报公司审计部,审计部建立各单位整改情况档案。同时将督导责任落实到个人,尤其是屡查屡犯问题的责任人,严格考核,绝不姑息,从制度上保证和提升了审计的成效和成果的转化与运用。
(二)提高审计经济成果的利用价值
一是对审计发现问题,结合业务部门职责分工,梳理分析,将整改任务进行分解,下发整改要求,明确责任部门的整改措施、完成时间,并将整改责任落实到分管领导,部门主任及成员。二是对复杂且难以整改的问题组织相关部门讨论,制定整改措施,督促整改实施进度,形成专项整改报告。三是对审计发现问题持续跟踪,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对于整改不到位或屡查屡犯的问题,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通过上述方法加强审计经济成果的落实,提高审计经济成果的利用。
(三)建立跟踪机制,加强后续审计,开展审计“回头看”工作
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督促审计意见及建议的落实,有选择地开展后续审计,确保审计发现问题得到全面纠正和整改,形成闭环管理,解决“审而不改,审用脱节”的问题。可以针对全年的审计项目整改事项进行排查和梳理,着力跟踪历史遗留问题和整改难度较大的问题,形成书面报告提交总经理办公会议进行集体决策,根据决议结果开展监督整改落实工作。
(四)提升审计经济成果转化率,建立沟通与协调机制
发现问题、披露风险、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进行审计评价是审计部门的职责,但对问题的处理或进一步落实整改,涉及许多人和事,则是各业务部门的职责,审计部门仅起监督和报告的作用,不能直接去处理,因此必须加强沟通与协调,强化业务部门在审计整改中的作用,明确责任追究主体,建立审前、审中、审后的全过程沟通机制。及时向其他管理部门、监督部门通报审计经济成果,如通过开展其他费用专项调查和线损管理审计调查,及时将结果反馈给营销部、财务部、基建部等,促进监督管理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有效避免重复监督,业务部门能更好地利用审计成果,夯实基础管理,完善内部控制,优化管理流程,从源头进行治理,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经济成果转化率。
(五)扩大审计经济成果的影响和透明度,建立披露机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供电企业可以在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后,组织被审计单位召开审计结果见面会,在一定范围内对审计情况进行通报,通过审计结果的公开制度,通报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使错误观念和违规违纪行为得到纠正,切实提高各级管理人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决策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增加审计结果透明度,引导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六)实行定期报告制度
编制《审计综合分析报告》,就审计结果向公司领导进行专题汇报,形成有数据证明、情况分析和对策建议的综合分析报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提高审计工作的建设性,推进制度机制着眼,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隐患,从企业经营管理和主要业务流程中深入分析,查找根源,揭示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总结成功的管理经验,更多的是发现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帮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规避经营风险,使审计工作效益最大化。
(七)提升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长期的业务积累和经验判断会影响到工作深度和广度,近年来加大内审人员专业培训力不断加强度。通过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如可以让参加培训的审计人员写出培训心得,有助于培训效果的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现有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扩展其知识结构,优化审计队伍结构,适应不断拓展的审计业务需要。通过培训使审计人员熟练掌握审计方法和技巧,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做到依据充分,取证适当,才能进一步提高确认程度,提高审计质量,做到客观公正,最终提高审计经济成果利用率。(八)审计与纪检相结合,提高工作实效性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违规违纪行为时,可将线索提供给纪检监察部门,经进一步查实后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同时纪检监察部门将较具体的举报线索交由审计部查证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讲,审计与纪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也实现了资源共享,节约了人力、财力。审计与纪检同作为供电企业监督部门,可发挥协同监督的作用,以实现管理效益。
二、供电企业审计经济成果运用目标和方向的探讨
与被审计单位建立沟通机制,沟通方式主要有:在实施常规审计项目期间,对前期审计整改事项进行“回头看”,持续跟踪,加强后续审计,督促审计经济成果有效落实,确保发现问题得到全面纠正和整改。同时通过审计人员实现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起到了“审、帮、促”的作用。
三、结语
关键词:企业 审计整改 后续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184-01
经过前期的审计工作,内审人员收集证据、进行测试、分析并初步评价了被审计单位的不足或缺陷,提出了审计整改意见和建议,但被审计单位如果只是表面上认可审计结论,实际上根本不采取任何改进措施,则内审工作的意义将大打折扣。为了审查和监督被审计单位是否对报告中揭示的问题和偏差进行了纠正和改进,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及时、合理、有效,就需要进行后续审计。
后续审计是内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程序,不仅关系到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而且对于组织机体的纠错防弊和风险预警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后续审计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做好后续审计前的准备工作
后续审计要列入年度工作要点或项目审计计划。在开展后续审计前,内部审计部门要做好审前准备工作,全面收集审计资料,包括来自有关管理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对审计期间的各类审计决定和意见进行认真分析,逐项列出后续审计清单,这对确定审计重点有直接帮助。在确定后续审计项目时,内部审计人员应考虑以下因素:
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选择重要项目。在审计资源及审计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对次要的或无重大影响的项目可不予进行后续审计。重要性原则是相对的,内审人员应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确定应进行后续审计的项目。要注重后续审计的时效性。后续审计的时间不宜间隔太长,如间隔太长,一方面会使管理者缺乏紧迫感,消极对待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另一方面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易受当时情况限制,时间一长,生产经营活动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使审计结论失去应有的作用。
二、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确定后续审计的方向和重点
内部审计部门应按照规定或约定的期限,针对审计决定和意见中的重要、疑难问题,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整改报告)进行整理分析,确定后续审计时间和人员安排,编制审计方案。
审计回复(整改报告)是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发现和建议作出的答复,在规定的整改期限内向审计部门报告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是落实审计决定的具体体现。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对于内部审计确定后续审计方案很重要。
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被审计单位已经采取了纠正措施,内部审计负责人应根据反馈意见中所陈述的具体措施及问题的解决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和后续审计的时间;二是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存在分歧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应充分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找出分歧的原因,并及时消除分歧,尽快解决问题。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在分歧消除后,确定相应的后续审计方案;三是被审计单位出于各种考虑,决定不对存在的问题采取解决措施,并表示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向组织的适当管理层报告。还有一种情形是被审计单位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报告整改情况的, 要审查其未整改的原因,并将其作为后续审计的报告内容。
在检查审计回复时,有效区分和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和结论的各种意见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整改情况说明了被审计单位经过反复斟酌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作出的各种反应,内审人员还可通过回应选定今后审计的方向和重点。
三、重视已整改问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进行后续审计时,首先要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的书面回应文件,以及被审计单位口头回应或者保留意见的书面文件,要检查审计回复是否充分。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报告中已经整改的问题,要审查其真实性和有效性。主要分以下三种情况:一是要检查被审计单位整改的方法是否正确、措施是否有效、整改是否彻底。有没有移花接木、瞒天过海的现象,有没有整改了一个问题又产生出新的问题的情况;二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采取的纠正措施即纠正措施的运行情况与审计回复报告采取的措施即纠正措施的书面记录相比较,看是否一致、实现程度如何;三是是否存在根本未整改,而审计回复中称已经整改的情况,看是否有弄虚作假行为。对检查收集的资料,要做好复印、笔录等审计取证工作,做好审计底稿,为出具后续审计报告打好基础。
四、重点审查未整改部分,并分析查找原因,督促整改
对在审计决定规定的整改期限内未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要作为后续审计的重点。对未整改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主观故意不进行整改的,在交换审计意见时要督促其落实整改责任;对历史遗留问题等客观原因未整改到位的,要说明情况并提出详细实在的整改方案;对因政策变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或其他因素发生变化,使原有审计建议不再适应,不需要整改的,不作为未整改问题,如果有必要,应对原审计建议进行修订,并及时通知被审计单位,供被审计单位参考;在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出现漏审或错审的情况,内部审计人员在后续审计时应予以修正。
五、做好后续审计工作底稿,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
审计人员的记录。如会谈记录、函证信件、审计日记、调阅资料清单以及描述后续审计性质及结果的记录等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底稿要写明检查出的问题出自哪个审计结论,并说明被审计单位是否予以回复等。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等结论性资料。被审计单位以审计回复的形式产生的书面记录。包括对计划采取纠正措施的描述及对审计报告中确认的采取整改措施的文字资料等。各种检查取证资料。对于已经整改的重要问题,所进行的复印、记录等调查取证资料,也要作为后续审计资料进行收集归档保存。后续审计报告。后续审计报告是对后续审计的工作总结,也是对审计工作效果的反映。后续审计报告要说明后续审计的目的、重申以前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审计建议,概括采取的纠正措施,后续审计时的审查结果,以及审计人员对纠正措施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曹群耿.浅谈关于企业后续审计的认识和思考.交通财会,2006(7)
2.于玉林.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审计月刊,2005(3)
关键词:内部审计经济成果 监督职责 运用
一、供电企业审计经济成果运用的环境
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审计经济成果的充分运用,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好氛围,为企业经济管理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审计环境决定了审计工作深度和广度。公司领导多次在各种场合强调,审计部门要发挥企业“宪兵队”和“诊断师”的作用,为企业治病防病,各单位必须重视审计部门提出的意见,按意见与建议落实好、整改好,责成内审部门把好监督关,鼓励内审人员要大胆工作,不断创新,我公司将审计经济成果的整改落实工作确立为KPI指标。这样的氛围给审计经济成果的顺利运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优化审计环境,审计经济成果运用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二、供电企业审计经济成果转化的工作方法创新探讨
(一)增强审计经济成果转化意识,加强审计整改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
供电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审计整改流程和管理办法,固化审计整改工作标准,明确审计结果应用的程序、内容、范围、分工和考核,对已下达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的项目,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落实整改措施,并将整改情况及有关书面材料报公司审计部,审计部建立各单位整改情况档案。同时将督导责任落实到个人,尤其是屡查屡犯问题的责任人,严格考核,绝不姑息,从制度上保证和提升了审计的成效和成果的转化与运用。
(二)提高审计经济成果的利用价值
一是对审计发现问题,结合业务部门职责分工,梳理分析,将整改任务进行分解,下发整改要求,明确责任部门的整改措施、完成时间,并将整改责任落实到分管领导,部门主任及成员。二是对复杂且难以整改的问题组织相关部门讨论,制定整改措施,督促整改实施进度,形成专项整改报告。三是对审计发现问题持续跟踪,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对于整改不到位或屡查屡犯的问题,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通过上述方法加强审计经济成果的落实,提高审计经济成果的利用。
(三)建立跟踪机制,加强后续审计,开展审计“回头看”工作
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督促审计意见及建议的落实,有选择地开展后续审计,确保审计发现问题得到全面纠正和整改,形成闭环管理,解决“审而不改,审用脱节”的问题。可以针对全年的审计项目整改事项进行排查和梳理,着力跟踪历史遗留问题和整改难度较大的问题,形成书面报告提交总经理办公会议进行集体决策,根据决议结果开展监督整改落实工作。
(四)提升审计经济成果转化率,建立沟通与协调机制
发现问题、披露风险、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进行审计评价是审计部门的职责,但对问题的处理或进一步落实整改,涉及许多人和事,则是各业务部门的职责,审计部门仅起监督和报告的作用,不能直接去处理,因此必须加强沟通与协调,强化业务部门在审计整改中的作用,明确责任追究主体,建立审前、审中、审后的全过程沟通机制。及时向其他管理部门、监督部门通报审计经济成果,如通过开展其他费用专项调查和线损管理审计调查,及时将结果反馈给营销部、财务部、基建部等,促进监督管理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有效避免重复监督,业务部门能更好地利用审计成果,夯实基础管理,完善内部控制,优化管理流程,从源头进行治理,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经济成果转化率。
(五)扩大审计经济成果的影响和透明度,建立披露机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供电企业可以在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后,组织被审计单位召开审计结果见面会,在一定范围内对审计情况进行通报,通过审计结果的公开制度,通报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使错误观念和违规违纪行为得到纠正,切实提高各级管理人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决策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增加审计结果透明度,引导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六)实行定期报告制度
编制《审计综合分析报告》,就审计结果向公司领导进行专题汇报,形成有数据证明、情况分析和对策建议的综合分析报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提高审计工作的建设性,推进制度机制着眼,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隐患,从企业经营管理和主要业务流程中深入分析,查找根源,揭示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总结成功的管理经验,更多的是发现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帮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规避经营风险,使审计工作效益最大化。
(七)提升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长期的业务积累和经验判断会影响到工作深度和广度,近年来加大内审人员专业培训力不断加强度。通过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如可以让参加培训的审计人员写出培训心得,有助于培训效果的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现有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扩展其知识结构,优化审计队伍结构,适应不断拓展的审计业务需要。通过培训使审计人员熟练掌握审计方法和技巧,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做到依据充分,取证适当,才能进一步提高确认程度,提高审计质量,做到客观公正,最终提高审计经济成果利用率。
(八)审计与纪检相结合,提高工作实效性
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违规违纪行为时,可将线索提供给纪检监察部门,经进一步查实后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同时纪检监察部门将较具体的举报线索交由审计部查证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讲,审计与纪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也实现了资源共享,节约了人力、财力。审计与纪检同作为供电企业监督部门,可发挥协同监督的作用,以实现管理效益。
三、供电企业审计经济成果运用目标和方向的探讨
(一)巩固审计整改成果,建立长效机制
与被审计单位建立沟通机制,沟通方式主要有:在实施常规审计项目期间,对前期审计整改事项进行“回头看”,持续跟踪,加强后续审计,督促审计经济成果有效落实,确保发现问题得到全面纠正和整改。同时通过审计人员实现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起到了“审、帮、促”的作用。
(二)建立审计成果信息库,提高审计效率
既可以使用原有审计信息,又可使审计整改工作实现连续性,对审计发现问题起到梳理作用,避免遗漏,提高审计整改的质量和效率。在实施审计监督工作中,供电企业将不断规范审计工作流程,强化审计质量控制和资源利用,努力提高审计经济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实现审计经济成果效能的最大化,节约企业资源,增加企业价值。
(一)积极开展内部审计调查工作
我们根据本行的重点工作、簿弱环节及风险点确定审计调查项目二项。分别是《对瑞安支行集中采购管理情况的调查》、《对瑞安支行外汇法规、内控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执行情况的调查》。
今年8月份对支行集中采购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一些管理上的欠缺和不规范的操作,提出了整改意见和建议。
今年11月份对支行外汇法规、内控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现场询问、调阅部分档案资料和观察临柜操作情况,基本了解和掌握了瑞安支局外汇管理工作情况;从调查情况来看,瑞安支局能够较好地执行外汇法规,及时贯彻落实外汇政策,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业务授权分责明确。并能根据上级局的内控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对各项内控制度予以细化补充,及时修订完善了各项外汇业务操作流程、外管股各岗位工作职责、外管股人员考核办法,建立了《内控督导检查办法》。但也发现了不少一问题,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提出整改建议,基本得到整改落实。促进了外汇管理部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外汇法规政策,严格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
今年我们通过审计调查,共发现了违规现象20余项,提出整改建议20条,大部分已得到整改落实,分别撰写的调查报告已呈报给支行行长和中支内审科。
(二)积极开展审计发现问题“回头看”活动
在行长亲自督导下,我支行由内审牵头,认真组织开展了对20xx年度以来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检查,做足做细“亡羊补牢”工作,强化了整改落实,巩固了审计监督成效。
1、领导重视,强化整改意识。布置安排对20xx年度以来审计发现问题和整改情况进行检查事宜。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整改意识,主动查找风险隐患,坚决杜绝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2、精心组织,确保整改实效。安排专人对所有审计项目进行逐一梳理,认真排查问题整改情况;并要求各部门将自查情况、未整改原因及下一步具体整改措施报内审部门。内审在各部门自查的基础上,组织人员进行了再检查。
3、强化责任,落实整改措施。制定了瑞安支行内审整改责任追究制度,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经过直接责任人、部门负责人认定后,根据问题的原因、性质和情节等采取相应的责任追究措施,并给予经济处罚。
4、严格督促,实现整改目标。针对个别未整改到位的问题,督促,制定下一步具体整改措施。通过开展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的“回头看”活动,真正实现了“整改促完善、整改促提高、整改促进步”的目标。
一、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二、工作措施和亮点
(一)合规经营、风险分析与管理方面
1.开展财务管理情况调查
根据公司内部审计工作部署,组织开展财务管理情况调查,通过对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等情况进行审计调查,查找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问题,帮助各单位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加强内部会计监督,从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财务和业务管理一体化和企业稳定、高效发展。
2.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
根据审计工作部署,参照集团公司审计档案管理办法,编制并印发公司审计档案管理办法,由此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审计管理和工作流程,规范和强化对审计档案资料的管理。
3.推进审计整改工作
根据集团公司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梳理各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并督促各企业、各部门逐项梳理本单位、本部门涉及的审计整改事项,认真落实各项审计整改工作要求,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各项整改事项工作按照有关部署,得到有效推进。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四季度经济形势的预判分析、为保证完成目标任务采取的措施和对集团的工作建议
(一)合规经营、风险分析与管理方面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 制约因素 审计成果 措施
企业内部审计属于一类客观地、独立地控制、监督及服务性的咨询活动,它使用规范化、系统化的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风险控制和运行进行评估,它是企业管理和运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能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运行效率,能为促进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提供保障。
一、企业内部审计相关的概念和特点
企业内部审计活动是在企业内部发生,能为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的有效性、充分性进行监督和评估,也能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资产安全和完整性、企业运行的合法及合规性进行监督及评估[1]。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服务内向性及相对独立性的特点,注重对企业运营过程的监督及评估。因为审计人员及机构设在企业内部,审计结果公正性及客观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提供的意见多是建议性意见[2]。
二、企业内部审计决定整改落实的制约因素
(一)企业缺乏对内部审计人员服务职能的认识
内部审计决定是否能整改落实,审计成果是否能有效运用,主要取决于企业内部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支持和配合程度。目前,很多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及职能缺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企业在强调内部审计工作监督作用时,忽略了对企业管理及效益提高的服务性作用,这样就会影响内部审计决定整改和审计成果的运用。甚至出现部分企业管理层将内部审计工作当成是制约和影响企业管理的因素,不支持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的整改,不重视审计成果有效推进运用对企业发挥的作用,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严重影响。
(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缺乏独立性
企业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水平能直接反映出企业审计工作职能发挥作用的程度。企业缺乏独立性的审计机构或者审计机构在企业领导体制归属及机构设置中未赋予独立的审计职能,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的整改实施,对内部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产生直接影响。目前,大部份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认识模糊。审计机构的设置,部份隶属于企业财务部门、纪委监察相关部门,部分尽管独立在其他部门外,但是仍然归属于其他部门间接管理,审计工作独立性得不到保证。加之,内部审计工作中涉及利益及人际关系较多,造成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保障。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内部审计决定整改和成果的有效运用。
(三)企业不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工作重点不突出
1.企业审计工作质量不能保证,严重影响着审计整改和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又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质量。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内部审计工人员的知识、业务水平相对滞后,很难及时有效应用,加上审计工作方法比较单一、滞后,对审计工作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导致审计决定整改的实施和效果受到很大限制。
2.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不突出。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一是未能把针对解决企业内部薄弱环节及急需处理的问题作为重点,工作效率低下,审计决定整改及成果运用受到制约;二是不重视对存在问题原因及预防的分析,加之内部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不强,对存在问题的监督及分析能力不足,经常提出过大且不符合实际的审计建议,没有实际应用价值,这样就限制了内部审计整改的实施和审计成果的运用。
(四)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相关制度不完善
企业缺乏健全的审计相关约束和监督制度,审计整改、审计成果运用相关制度不完善,奖励和处罚机制不健全,导致企业内部审计成果在生成和运用间不能建立良好的协调配合关系,审计整改措施并不被重视,审计发现问题不能有效整改落实,审计成果运用的有效性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二、推进企业内部审计成果有效运用的措施和对策
(一)提升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服务职能的认识,树立起审计工作起对企业管理及效益服务的观念
内部审计工作具有服务和监督双向职能,提升对企业内部审计服务和监督双向职能的认识,对内部审计成果有效运用有着直接推进作用。企业只有在重视监督职能时,强化企业内部审计服务职能,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内部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另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树立起对企业管理及效益服务的观念,完善审计工作服务意识,促进企业完善经营管理。
(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树立起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属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原则,建立完整且具有独立性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为推进审计成果有效运用提供保障[4]。企业在建立独立内部审计机构基础上,需要对企业内部审计相关人员组织、经费支出等也独立于被审计部门之外,独立于被审计部门行使内部审计职权,才能独立、客观的进行监督和评估。另外,树立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是推进内部审计成果充分有效运用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及权威性主要反映在机构设置的层次上,内部审计机构受到的重视程度越高,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就相应越高,审计成果运用就会越有效。依据相关调查,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运用成效与审计机构在企业的地位有直接关系,审计机构地位的提升能明显扩大内部审计成果有效运用的程度。当前,还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在国有企业内部,通过董事会建立审计机构,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纳入企业章程,并由董事长任命领导担任审计工作核心管理者,这样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机构,更能客观、公正、独立的推进企业内部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
(四)突出审计工作重点,改进审计工作方式方法,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能直接推进企业审计成果的高效运用,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管理。企业在开展审计工作时,需要突出审计工作重点内容,合理分配审计资源,重点关注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时处理,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及时性审计信息数据,并对内部审计工作定期总结,不断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另外,企业需要保证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提供公正、客观的审计评价意见和评估数据,提出有价值的内部审计建议。同时还需要从领导层高度,加强重视内部审计决定整改落实反馈工作。日常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要积极参与到企业内部管理经营活动过程中,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综合性分析和评估,提出科学、合理的工作改进建议,以便对审计工作安排进行宏观调控。企业还要重视内部审计团队建设,提升整体综合素质,来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才能推进企业审计成果的高效运用。
(五)完善内部审计决定整改相关机制,保证内部审计决定整改落实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相关制度、规范。一是重点建立企业内部审计整改实施和成果运用机制,为审计决定整改落实、审计成果有效运用提供制度保障。企业的最高领导和审计机构直接领导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对审计成果运用有监督责任,需要充分发挥其监督责任,审计人员才能更好组织推进审计的整改实施。二是建立审计决定整改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规范企业内部审计相关各部门的责任和考核,对于严重违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用制度和规范约束审计决定整改落实,提升审计成果运用的时效性、客观性和有效性。三是建立和完善审计工作公告制度机制,对于审计成果定期公告,利于相关管理人员更好地运用审计成果。对内部审计相关各部门审计成果的运用提出要求、明确审计结果运用方式、责任追究等规范,以达到内部审计成果有效运用的目的。四是结合实际,建立内部审计后续审计和成果跟踪监测相关制度,强化后续审计工作,对被审计部门整改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测,便于及时、真实检测整改信息,促进审计成果有效运用。
三、结语
企业内部审计属于企业管理和运行决策中的重要环节工作,它能促进企业提升效益、健康稳定发展。内部审计决定的整改落实受到企业内部很多因素的制约。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认识,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决定整改相关机制,突出审计工作重点,改进审计工作方式方法,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树立起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确实推进企业内部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南顺女.论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34(12):235-237.
[2]高平.浅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2,27(1):146-148.
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为求突破,需在资源配置上下功夫。一是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一方面可利用被审计单位内审资源,组织各单位进行自查,审计机关抽查,既节约审计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又能扩大审计监督面和威慑力。另一方面可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将部分政府审计项目委托给社会中介机构,将审计机关从繁重的任务中解放出来。前提是必须建立健全制度,用制度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审计项目的行为,并严格控制质量风险。二是整合审计内部资源。首先,审计项目分解应打破科室界限,全局一盘棋,利于审计资源统筹。其次,同一审计项目在人员安排上,也应打破科室界限,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最后,还可引入竞争机制,尝试开展审计项目招标工作。审计人员可自由地组织投标,使每一招标审计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配置,也更大程度上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实施过程监管,强化质量控制
一是规范审计行为。同类乃至同一审计项目,由于实施人员不同,方法步骤和评判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审计深度、质量有所不同。为降低风险,审计工作必须标准化、规范化,以减少人为因素对项目质量的影响。将审计操作流程予以统一、规范,只要严格按照程序操作,即便是毫无经验的新手,也能够顺利完成工作。二是加强现场管理。审计管理中现场管理最为关键,而各审计组分散开展工作,监管难度较大。目前,审计现场主要靠审计组内部监督。业务科室借助电话询问等方式对审计组监督容易流于形式,综合科室通过复核或审理只能进行事后监督。在审计现场管理中尚缺乏外部对审计组的事中有效监督。审计机关应完善监督管理制约机制,引入现场审计实施的外部过程监管,以确保审计组依法、廉洁并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标准、流程、步骤开展工作,减少审计风险。
(3)加大成果利用,发挥免疫效能
审计成果利用是审计质量好坏和成效高低的最终反映,成果利用途径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意见纠正问题、堵塞漏洞、完善管理;公检法机关利用审计发现的线索查处违法违纪问题、促进反腐倡廉;组织、人事等部门根据审计报告,综合评价党政领导干部履职能力和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人大、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审计建议完善体制、机制、制度、政策等宏观管理,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虽然成果利用渠道较多,但是在成果利用规范化、制度健全完备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审计发现问题屡审屡犯,部分审计成果利用比较随意,制度性、权威性相对薄弱。应完善审计整改机制,首先,明确审计机关和主管部门具有敦促被审计单位整改的直接权力和责任;其次,如向政府以及其他方面报告审计结果,则政府具有监督、责成被审计单位整改权,并具有向人大报告整改结果的责任。应完善成果利用机制,重点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动审计结果的公开、透明性建设。
(4)实施审后考评,完善审计监管
审计管理项目化的基本思路是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管理审计事务。审计项目管理分为审计项目确定和审计项目实施两大阶段,每个大的阶段又要划分为若干个小阶段。审计管理项目化的基本思路是把从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项目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整改、审计项目后评价等过程都分别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子项目进行管理,并根据各个子项目的特点,设定不同的目标、要求、条件和标准,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管理、控制和协调,用设定的目标、要求、条件和标准进行考评。
(一)审计项目的确定
审计项目确定是审计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也是决定着能否出审计成果的关键所在,审计项目确定的好,则有可能出审计成果,审计项目确定的不好,则一定不会出好的审计成果。要确定好审计项目,最主要的考虑因素:一是要根据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确定审计项目。通常情况下,审计关注的重点与党委、政府当年的工作重点有一定的滞后性,党委、政府列入当年的项目可能要到第二年才具备审计条件,这就要求审计机关要作好与政府的沟通协调工作,一方面要积极采取跟踪审计、审计调查等多种审计方式尽可能把党委、政府列入当年的项目尽可能当年实施审计,另一方面对暂时不具备审计条件的项目,密切关注项目的进展情况,为第二年审计作好准备。二是审计项目的安排要有计划性、目的性、针对性。需要审计的项目很多,审计机关在安排审计项目时要有选择的安排,按照项目的轻重缓急,相对集中每年安排一、二个行业,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三是根据各自审计机关的审计力量情况确定全年的审计项目任务。一定不能把审计任务定的太多,要留有余地。四是根据上级审计机关任务及当地党委政府交办事项确定审计项目,如果上级审计机关和当地党委政府交办事项较多,审计机关在确定自身审计任务时就要适当少一些。如果上级审计机关和当地党委政府交办事项较少,审计机关在确定自身审计任务时就要适当多一些。五是安排审计项目一定要早动手,深入地做好调查研究,同时最好要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
(二)审计项目任务分解
审计项目确定之后,要把确定的审计项目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实施的处、室、股等具体单位。审计项目任务分解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一是审计项目难易程序与具体承担审计项目单位审计人员的审计能力情况。如果审计项目特殊,如果审计机关人员不够,或者没有某些专业人员,也可在社会上聘请部分专业人员参加政府审计。二是根据审计项目的工作量及审计项目的时间要求配备审计人员。如果一个处室单位审计人员不能够满足需要的也可打室界限,在审计机关内整合审计人员,甚至在全社会整合审计资源。
审计项目落实到处、室、股等具体单位后,各具体单位可按照类似的方法把审计任务落实到具体人,使得每个审计人员都能做到目标、要求、责任明确,心中有数。
(三)审计项目计划
审计项目任务分解完成后,就要根据审计项目任务分解情况、审计项目的轻重缓急及有关方面对审计项目的要求,对审计项目进行计划安排,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审计项目计划制定的过程既是审计项目确定与审计项目任务分解情况的总结,也是再次落实审计任务的过程,是进一步征求处、室、股等具体单位意见与协调矛盾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工作,表面上简单,实际很复杂,需要协调的工作量很大,矛盾比较突出,所以工作一定要细。
(四)签订目标责任书
根据审计项目计划,审计机关与各有关处室股等具体审计项目实施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目标责任书内容要具体,要具有可操作性。目标责任书应包括具体的目标任务、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工作进度、费用、质量等要求,不可操作、不能考评的项目最好不要写入目标责任书。
审计机关与各有关处室股等具体承担审计项目的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后,各有关处室股等具体承担审计项目的单位可按照类似的方法把审计任务落实到具体人,并与每个审计人员签订目标责任书。
(五)审计项目实施
审计项目的实施是审计项目管理的核心,为了把审计项目实施阶段的工作组织好,完成好,由于这一阶段的内容较多且较复杂,可以把这一阶段的工作进一步分解细化,把一个具体的审计项目分解成审计项目立项、审前调查、审计方案、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整改、审计评价等阶段。对每一个审计项目的每一阶段和环节,都又可以作为一个子项目进行管理,在每一个阶段,或者说每一个子项目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限定条件设定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以及考评办法。
(六)审计项目的控制
审计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审计机关要对审计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不断的控制,控制的主要目标是目标责任书签定的内容,重点要控制审计质量、审计进度、审计组执行廉政纪律情况、审计成本控制情况等。审计项目控制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审计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审计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适时调整审计实施方案,对整个审计过程实施动态管理。
(七)审计结果报告
审计结果报告是审计成果的集中体现,审计结果报告的形式除了审计报告外,还应对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注意从宏观政策制度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和加强制度政策的意见与建议;对审计中发现的案件线索要及时移交有关部门处理,同时要关注处理结果;在审计结果的报告方式上要尽可能扩大审计报告的公告范围,一般情况下审计结果应向全社会公告;在审计过程中要注意发现有价值的审计信息,要逐步改变就事论事的思维方式,要把就事论事与就事论理结合起来,使审计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八)审计查出问题整改
审计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整改,如果审计查出的问题不认真整改,引不起重视,审计等于没有审计,甚至比没有审计更坏。审计机关每年对审计查出问题要进行归类整理,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审计机关要进行跟踪,要监督、督促被审计单位认真整改,并且要进一步的完善制度。如果被审计单位能认真执行审计决定,对审计查出问题能认真整改,并能从制度上进行完善,审计机构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表扬;如果被审计单位不认真执行审计决定,不认真整改,审计机关可进行跟踪审计,也可将不执行审计决定和不认真整改的情况向有关方面报告,这要形成制度,要明确责任,要抓落实。
(九)审计项目后评价
审计项目后评价是对审计项目从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项目实施、审计项目考评等一系列过程进行全面总结与评价的总称。审计项目后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审计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在今后审计项目管理过程中不断改进审计项目管理工作。
二、审计管理项目化对改进和提高审计工作的启示
(一)审计管理项目化是进一步规范审计管理工作的需要,是审计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审计工作迈向规范化的必由之路。审计管理项目化对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最大限度的利用组织内外的审计资源、规范审计行为、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要尽可能的用系统的思想、协调的思想和逻辑思维的方式发现项目,把审计事务变成项目,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问题,把复杂项目分解成简单项目,按照项目管理的思路与方法,用项目管理的技术与手段管理审计项目。
(二)审计管理项目化可以最大限度的规范审计行为,使审计工作按照规定的程序、步骤、内容、要求、手段、模式开展审计工作。审计工作的每一阶段、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和要求,都有不同的考核目标。要实施科学审计,规范审计行为,必须机制、制度先行,要制定行之有效并且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审计规则,使得审计的全过程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从而确保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进一步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
(三)审计工作实行层级管理,分级负责,尽可能不要越级汇报,越级管理,更不要超范围行政。审计机关的行政权力是法律授予,没有法律授权的权力是无效的权力。各级审计机关在行使自己的权力时一定要按照职权范围进行依法行政,既不能越位,也不能不到位。审计机关的管理也应实行层级管理,分级负责,落实责任。在审计机关内部管理过程中也同样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
(四)各级审计机关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要把审计机关的工作放在政府工作的大局中去考虑。政府作为一个大项目,各级审计机关是政府这个大项目中的子项目,子项目要服从和服务与大项目,在大项目的框架下进行工作。在审计机关内部也一样。审计机关的工作是一盘棋,在审计机关内部各部门、各单位也要识大体,顾大局。审计机关的工作是一个大系统,每个单位和部门是审计大系统中的小系统,所以小系统一定要服从大系统,在大系统的框架内工作,要服从大局的统一组织、计划和协调,不能各行其事。审计机关各部门对下也一样,部门下的单位和个人要在部门的大系统下开展工作,不得另行一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五)目前各级审计机关基本都存在着审计人员少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要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整合审计资源,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在整合审计资源方面要不断的解放思想,不仅要整合审计机关内部的资源,同时也要整合社会审计资源,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作用。
(六)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风险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效率意识、沟通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审计观,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用好手中的审计权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