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环境战略范文

企业环境战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环境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环境战略

第1篇:企业环境战略范文

环境规制的定义是: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针对社会边际成本和厂商边际成本之间的差异,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对厂商及其他造成环境污染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尽可能地把环境污染带来的外部不经济降低到最好水平,以达到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李旭颖,2008)

环境规制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经济性环境规制,是指由制造污染的经济活动主体决定排放量,并根据其排放量支付相应的费用,即“买污染权”。这虽然解决了效率问题,但是没有满足社会公平、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二是社会性环境规制,是指政府规定允许厂商排放的污染总量,规定统一的排放标准,强制管理,对违规者给予严惩,效果显着但是存在效率损失。

二、环境规制的经济学分析

(一)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传统经济学原理基于资源稀缺性假设,把环境当作经济系统的子系统,认为生态环境是经济系统的外部条件,把经济活动凌驾于自然系统之上,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和过度消费。把环境和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制度同等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作为经济系统的投入要素,可以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外部性。外部性理论作为环境规制的理论依据,在经济效率上,以默认厂商有“污染权”为前提,在风险可控时通过价格工具,实行间接规制,使这部分外溢的有害的环境成本内在化。在风险不可控或巨大时实行总量控制,直接规制。新制度学派认为,外部性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就是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只有当政府从实施规制政策中获得的社会收益大于社会成本时,才意味着政府的规制政策是有效率的。

(三)公共物品属性。环境资源的非排他性体现在人们可以对其自由使用,而且几乎不具竞争性,易导致“公地悲剧”。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环境规制使得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建立起了有机联系,以期达到降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使经济效率和福利损失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实现代际公平。

三、环境规制约束下企业环境战略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规制对企业成本和产品差异化的影响。环境规制毫无疑问会增加企业的环境成本,包括服从环境规制的成本和环境规制以外的机会成本。企业可以通过环境方面的产品差异化,提高销售量或价格而增加收益。产品差异化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的同类产品由于存在各种差异,导致的产品间替代关系不完全性的状况。在环境规制日趋严格、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生产“绿色产品”来建立产品的差异化优势。

(二)企业内外部因素对环境规制引起的企业成本和产品差异化的影响

1、企业内外部因素对环境规制引起的成本增加的影响。环境外部性的类型和程度表示经济行为对环境的损害程度,可以用企业的污染密集度和资源使用密集度来衡量。对环境损害越大的企业,环境规制所产生的企业净成本的增加程度越大;反之,越小。在技术和资本因素方面,一个企业的技术能力高低以及是否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决定了它在将环境成本内部化过程中实际成本的增加数量。

2、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所处产业链的位置等因素对环境规制引起的产品差异化程度的影响。①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产品几乎是完全同质的,基本上就是价格竞争,差异化战略实施的余地很小。相反,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在环境差异化方面就会有很大的空间;②企业所处产业和产业链的位置不同,产品差异化的效果也会不同。与最终产业的企业相比,处于中间产业的企业的环境差异化程度较小。

3、产品差异化的实现程度受到技术创新不确定性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将会影响着产品差异化的实现程度。一方面是消费者对环境差异化的偏好程度;另一方面是消费者愿意为差异化产品付出多高的代价。如果消费者对这种差异化有较强的偏好,而且产品的价格低于其所愿意付出的代价,那么产品的环境差异化便会实现。

基于企业内外部因素对环境规制引起的企业成本和产品差异化的影响,企业环境战略的选择显得尤其重要。

四、企业环境战略选择

企业环境战略选择在向企业提供激励的同时应该能够保证绝大多数企业在长期均衡状态下不出现亏损,即企业环境战略应同时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因此,企业环境战略应包括两类:积极环境战略和消极环境战略。

(一)积极环境战略

1、经济补偿战略。经济补偿政策主要用以部分弥补由于环境规制导致的成本上升,防止企业因服从环境规制陷入长期亏损而倒闭。主要的经济补偿政策是直接针对污染治理行为的补贴。环境规制中补贴政策的作用存在较大争议。观点一认为,当污染者认识到其行为对管理当局的影响后,补贴制度将使企业在一开始就生产更多的污染变得有利可图。观点二则证明,针对企业削减污染的补贴能够降低企业排放量,但会增加行业的总排放量。观点三认为,只要企业仍然承担部分成本,削减污染的投资就不会有吸引力。实践证明,科学定位的税收和补贴政策在发展中国家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

2、支持性战略。支持性政策主要用来帮助企业克服各方面的经济与非经济约束。这类政策具体包括:建立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向企业提供有关污染治理或清洁生产方式的信息和技术支持;为企业经营者和员工提供培训;协助企业查找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加强环境宣传,优化供应链;促进中小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提供中小企业经营者参与环境政策制定的途径。

3、弥补规制体制缺陷的战略。环境规制体制缺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规制机构缺乏监督处罚能力。增进监督处罚能力可以有效减少中小企业机会主义行为,提高其服从环境规制的意愿,进而促进中小企业治污能力提高。一方面需要为规制机构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人员;另一方面要提高环境规制机构独立性,并减少规制机构与污染企业之间出现串谋、寻租、规制俘虏等问题的可能性。

(二)消极环境战略

1、“规制俘虏”战略。规制俘虏理论认为,政府规制是为满足产业对规制的需要而产生的,即立法者被产业所俘虏。规制俘虏本质上是各种利益方相互博弈的结果,牵扯的利益越多,规制俘虏的过程越复杂。污染企业作为被规制者,是环境规制的主要目标群体,对环境规制的敏感性也是最强的,这决定了被规制者有强有力的动力与政府规制方进行博弈,通过规制俘虏使得环境规制有利于己方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2、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误导性策略。在估计削减污染的成本与收益方面,企业则通常被认为具有某种程度的信息优势。除非规制者的目标恰好与企业目标相一致,否则排污企业会采取隐藏信息或误导信息的策略性行为,从而影响环境规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期优于己方的利益。相对于规制者而言,企业是更为精明的,会凭借该优势采取策略性行为来影响规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3、逃避规制的污染行为。在我国的经济总体中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普遍技术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尤其是大量的乡镇企业往往采用的是城市工业部门淘汰的技术。这些企业只能选择末端治理模式,但这种模式的污染治理意味着在产出和收益不变时企业投入增加,会进一步提高企业成本,可能导致企业因亏损而倒闭。在长期均衡下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将被迫退出市场,因此企业为了生存就会试图规避环境规制,产生违规污染环境的动机。

五、基于环境规制的企业环境战略选择建议

(一)鼓励企业展开积极环境战略

1、提高企业环境责任意识,支持环保技术研发创新。为了鼓励企业研发的积极性,政府的大力支持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政府应当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提高企业研发的成功概率;另一方面应当为企业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包括为企业提供优惠的财税政策、以财政资助形式推动研究开发,对从事环保技术研究开发的企业提供无偿拨款或补贴,给予相应的减免税收政策。

2、培养公众环保意识,引导绿色消费观念。企业选择产品差异化策略的情况下,企业能够取得的经济绩效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环境属性的认同度。当消费者的环境意识较弱的情况下,那么企业为形成产品差异化而改进产品环境属性的行为就难以得到消费者的市场认同,缺乏改进产品环境属性的根本动力。而在消费者的环境意识较强的情况下,产品的环境属性将成为影响消费者消费选择的重要因素,企业所提品的环境性能差异会给企业带来产品差别化收益。因此,培养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绿色消费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抑制企业进行消极环境战略

1、避免“规制俘虏”可能性建议。污染企业一般都具有俘虏规制者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要打消排污企业俘虏规制者的动机,降低“规制俘虏”发生的可能性,最根本的就是要从规制体制方面的完善着手。

2、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规制政策建议。实现这一目标有三条途径:一是选择对信息依赖程度较低的政策;二是削弱企业利用信息优势采取策略性行为的意愿;三是降低规制者获取信息的成本,缩小规制者与污染企业之间的信息差距。

第2篇:企业环境战略范文

[关键词]战略环境关系综述

一、引言

企业的战略环境一直是影响企业领导者决策的重要因素。Chandler(1962)指出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互动关联,认为企业战略应当适应环境变化满足市场需要,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的要求。Ansoff(1965)认为企业的战略出发点是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过程。赵锡斌(2004)认为:“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企业环境各构成要素之间以及企业与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动态、互动的关系。”由此可见,企业战略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双向复杂的协同演进关系。

二、环境对战略的影响

企业的宏观环境是指对所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会产生影响的环境方面的各种因素,其中政治法律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尤为重要。彭维刚(2006)在《全球企业战略》中提出,制度比背景条件更为重要,当企业尽力制定和执行战略并创造竞争优势时制度直接决定了企业要做什么样的决策。

企业所处的产业市场环境对企业战略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Ansoff(1997)指出“战略是对公司实力和机会的匹配。这种匹配将一个公司定位于它所处的环境之中”。Andrews(1971)建立了著名的SWOT战略形成模型,全面分析公司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并要求企业通过这种模式,将企业目标、方针政策、经营活动和不确定的环境结合起来,从而使公司形成自己的特殊战略属性和竞争优势。

计划学派和设计学派都是将市场环境、定位和内部资源能力视为战略的出发点。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分析具体的变化因素,在企业内外部之间实现良好匹配。这个时期,战略受制于既定的产业结构,战略变革的空间非常小,仅限于企业内部的微观环境变革。环境是决定企业战略的主导力量,环境的特点决定着企业的组织设计以及资源配置,从而最终决定企业战略。上述经典战略理论派系都存在一个缺陷,就是忽视了对企业竞争环境的分析与选择,仅从现存的产业市场出发,要求企业适应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环境,这势必限制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导致企业被动地适应环境。

Porter代表的定位学派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之中,提出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Porter(1985)认为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而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每个产业的结构又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在利润水平。因此影响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因素,一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盈利能力,二是在产业内的相对竞争地位。企业可以采取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或目标集聚战略,以增强其在产业内的竞争地位。这样,分析的重点由一般的框架深入到与企业更加密切的外部产业环境的分析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与Porter强调战略定位及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外部不同,资源基础理论更为强调企业内部特有资源以及核心竞争力。该理论认为,持续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内部的资源或者核心竞争力,企业应着手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战略对环境的影响

对于企业战略能影响环境持肯定态度的是战略选择理论。Child(1972)提出,企业不总是被动的适应环境,组织同时有机会和能力去重新塑造环境以满足其自身的目标。该理论认为组织战略对组织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企业可以考虑采用多种战略,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来为组织谋求最有力的发展空间。Child还指出,权变理论忽略了组织具有对改变或支配组织的人员的选择权。Porter(1985)指出,竞争战略对产业吸引力的增减颇具影响力。与此同时,企业可以通过战略选择明显增强或削弱其在产业内的竞争地位。所以,竞争战略不仅对环境做出反应,而且试图根据企业的利润来塑造环境。可见,企业战略对企业环境具有改造作用。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资源学派将战略研究重点放在企业价值链的个别关键优势上,形成核心竞争力理论。20世纪80年代,Cool和Schendel通过对制药业若干企业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企业的特殊能力是造成它们业绩差异的重要原因。

四、环境与战略协同演进

随着产业环境的日益动态化,企业之间、企业与环境之间以及不同层次的环境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Prahalad&Hamel(1990)在《竞争大未来》中提出了环境的动荡与企业战略的内在关系。其战略逻辑是通过创新未来产业或改变现有产业结构来为企业寻求战略发展空间,企业战略可以能动地改造企业环境。先前的一些流派中已经蕴涵了环境与战略和互影响的思想。Kauffman(1993)和Mckelvey(1999)认为应该根据时间条件具体分析环境与组织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协同演进的关系。目前环境与战略关系研究的两个前沿学派是组织理论与复杂理论。它们为环境与战略协同演进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

进入21世纪,企业战略管理的范式正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为未来而竞争”的战略观正在形成。这种新的战略观,就是以不断创造与把握不断出现的商机为核心、进而创造光辉未来的战略(Prahalad&Hamel,1994)。

总之,以全球化和技术变革为主要特征的环境变化,最终促使战略研究在环境和内容方面更趋向动态化发展,即不仅注重外部环境的不连续变化,而且注重企业远景、战略、组织能力和内部系统与过程等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动态适应。

参考文献:

第3篇:企业环境战略范文

一、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动态外部环境

1.经济环境

和19世纪80年代相比,中国企业现在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世纪80年代,成就了一大批企业,如巨人、安然、世通等。简单回顾一下,近些年来的全球企业的发展史,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令人很遗憾的现象:很多非常著名、优秀甚至处于行业巅峰的企业,却因为各种原因走向没落,甚至衰亡。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在金融危机中倒闭的雷曼兄弟,以及曾经各种麻烦缠身的丰田、BP等。据统计,1970年《财富》世界500强公司中已有1/3消失了,同时不论是欧美还是日本,企业的寿命都在大大缩短,以至于平均寿命不到十年。

现在的经济处于全球一体化、合作化条件下,以往只顾闭门造车,忽视外界的现实环境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是必然的。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在金融危机中倒闭的雷曼兄弟,以及曾经各种麻烦缠身的丰田、BP等,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企业要想长盛不衰,战略必须把握经济周期,踏准市场节拍。

2.行业竞争环境

中国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大中小企业,每天平均都有多家企业成立,这就构成了企业的行业竞争的加剧。同时,为了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几乎每个企业都使出浑身解数来取得自身以为有利的竞争优势,采用各种措施来完善自身的各种能力。战略联盟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战略管理已经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焦点。

利用经典的战略环境分析方法:SWOT分析、PEST分析、SCP模型分析以及波特的5中力量模型分析,不难发现,行业竞争环境是影响企业战略选择的关键因素,所以是企业不容轻视的。

二、动态环境下企业的战略管理的关键

我国企业家与国际上的CEO一样,在战略制定和选择方面面临着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如何在越来越复杂多变,准确地讲是在动态竞争的条件下,通过有效地实施企业战略管理,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和持续地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率。

1.企业战略管理行为与中国特殊的经营环境融合

在知识越来越重要的时代,企业管理理念从工业经济时代的以物为本向新环境下的以人为本、以知识为本转化。必须将中国企业战略管理行为嵌入到中国的特殊的经营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之中,并且从制度转型与企业战略行为互动的角度加以研究。战略管理研究的几次重大的演变过程也正是由于注意到了知识在经济环境发生的变革过程中,特别是在企业发生的巨大变化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随着动态导向观在战略管理领域的兴起,21世纪企业管理发展有新趋势,战略制定也有新的趋势,即从突出企业环境、产业的战略向强调企业自身资源、能力的战略的转化趋势。

2.建立核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战略

企业战略竞争力永远是企业生存、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所谓战略竞争力是指在实施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战略发展目标时,给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无形的或潜在的利益,是企业未来发展和竞争的根本点。战略管理的核心是战略决策,战略决策的基本要求是要以未来的变化趋势作为决策的基础,即体现“现时决策的未来性”。在动态竞争条件下,制定竞争战略的目的是要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以前的管理者认为客观环境、市场结构和行业竞争结构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因此把精力过多的放在对以上因素的分析上,从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

在动态竞争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为客观环境、市场结构和行业竞争结构是可以通过企业的战略行为而改变的,而且这种变化越来越快。资源整合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最优结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以整合资源为主形成的行动方式。

3.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战略执行力

研究统计表明,企业的发展有20%靠企业的战略竞争力,80%靠企业各层管理者的执行力。在激励的动态市场中,一个企业的执行力如何,将决定企业的存亡和兴衰。中国成功企业很多是基于其优秀的执行力文化。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镜人如是说:扬子江药业能取得中国医药企业综合竞争力第一,主要得益于扬子江优秀的执行力文化。

企业的战略只是为企业提供未来发展的总体方向,指导企业的发展,制定正确的战略是企业成功的第一步,而战略的成功实施是企业成功的又一关键步骤。在再好的战略如果得不到正确、如实的实施,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纵观历来的中国企业,有多少是因为没有正确、有力的实施企业战略而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而保证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途径是提高管理者以及执行者的能力。

第4篇:企业环境战略范文

关键词:不确定性;战略调整;策略

本文首先分析不确定性环境对企业战略调整产生什么影响;然后针对这种影响,提出企业进行战略调整时应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在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进行战略调整时可以采取的策略。

一、 不确定性环境对企业战略调整的影响

传统的战略规划是以假定企业可以通过科学的工具和方法来预测任何业务为前提,但企业面临的是不确定的复杂环境,这使得战略规划的可预见性大打折扣。环境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不同维度的不确定性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体现为:

1. 外部环境的多变性导致战略决策的风险提高。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受到很多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而这些外部环境因素经常变化,产生高度不确定感,导致企业没有战略决策的环境基础,战略决策的风险提高。

2. 竞争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企业的竞争地位发生变化。第一,由于环境多变使得企业的行业竞争优势、竞争地位发生变化,而企业却无法及时把握住,使得其根据过去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地位所制定的企业战略不适合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第二,客户需求的复杂化使企业越来越难以面对,导致其竞争地位发生变化。由于客户需求的复杂化将使得企业要客户分析方面投入大量工作,如果企业没有与竞争对手可以比拼的实力,那么竞争对手将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使客户转向竞争对手。第三、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加快,改变了竞争者之间的技术优势,影响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3.内部管理的复杂性使企业战略调整的过程更为复杂。为了应对企业环境的变化,企业往往对其组织结构、激励制度、绩效管理系统、技术创新管理、部门协作等方面进行调整,而这种调整往往和企业已有的战略发生冲突,这就使得企业在战略调整过程中必须考虑未来内部管理很有可能发生的变革,这就使得战略调整不仅要关注现有影响因素,还要关注未来的可能影响因素,使得调整过程变得极其复杂。

二、 不确定环境下企业战略调整的原则

尽管不确定环境使企业的战略调整变得日益困难,但企业能采取的行动就是迎难而上。那么企业在进行战略调整时应遵循什么原则,才能使其战略挑战合理有效呢?具体表现为:

1. 及时反应原则。由于环境是不断变化并且具有不确定性,企业战略必须针对环境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企业战略调整的这种决策能力不同于一般的决策能力,它不仅要求保证决策的正确性而且要求有较大的决策范围和速度,滞后的战略调整会让企业遭遇较高的风险。

2. 有效控制原则。企业的控制性是指在一定环境变化条件下,企业能通过控制内部管理系统的方法,影响和控制环境受控系统,以达到预期企业战略目标的能力。因为,企业与环境实际上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当企业对自己进行了积极改变的时候,将使企业在环境的变化中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对环境的变化将有更好的预测,进而有助于企业战略调整的成功。

3. 动态适应原则。在战略调整过程中,增加战略决策的柔性,使其可以根据新信息加以修正。因为环境的快速变化使企业不断地接受新的信息,这就要企业战略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适应性,进而要求战略具有动态适应的能力,战略方案具有一定的柔性。

4. 局部调整原则。企业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对战略进行局部的调整。由于战略决策本身要求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随时进行全面的调整将使企业的工作完全陷入战略调整之中,无法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同时,各种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往往也是从一个个方面开始,因此企业应该先对影响最大的方面进行调整。如企业的战略可以分为总体经营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职能战略。企业可以先对其职能战略进行调整,当需要调整的内容增加了,并达到一定的程度,再对其业务单元战略和总体经营战略进行调整。

三、 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战略调整的策略

在了解了不确定性环境对企业战略调整的影响以及针对这种不确定性企业进行战略调整应遵循的原则后,那么企业进行具体的战略调整时,可以采取什么策略呢?具体有:

1. 建立环境变化预警系统,提高战略调整的前导性。企业对环境变化做出正确反应的前提是及时正确地感知环境的变化,这要求企业要建立起战略预警系统。战略预警系统是指监控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分析不确定性的层次,准确、及时评价阶段性战略完成情况以及完成的效率的一个系统。企业经营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是管理和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功能完善和安全可靠的应用系统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决策的效率,降低由于不确定性给企业战略实施带来的风险。

在进行战略预警之前,企业要根据环境构建战略预警的指标体系。企业环境检测预警指标体系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可以从法律、社会文化、经济和科技等方面进行构建;微观要围绕企业自身的特点可以从供给,需求和竞争三个方面来建立。通过以上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各种指标的检测结果,根据不同指标的变化程度及警兆因素对企业行为造成压力的大小或强弱,确定警戒线,分析报警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使进行战略调整具有一定的先导性。

2.增强环境变化的感知力,提高企业战略自适应能力。企业作为开放系统,通过组织边界与外界环境进行着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外界环境中的微小变化都可能会对组织绩效的取得产生影响。提高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力不仅需要企业时刻监控外围环境,注重企业战略对环境的适应性,还要企业对内部各要素和外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集成,使企业整体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得到提高。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工作增强环境变化的感知力:首先,管理者要了解环境对组织战略的影响程度。由于环境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管理者首先要随时随地利用各种渠道与方法去认识、了解和掌握环境,研究其变化规律,预测环境变化的趋势及其可能对组织战略产生的影响。其次,在了解和掌握各种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各种环境因素对组织有什么影响。最后,管理者在对环境因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之后,要对各种环境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做出反应。充分利用环境中对企业战略有利的方面,对企业产生正面作用。对于环境中不利于组织发展的因素,一方面可通过组织变革使其与企业战略相适应,另一方面可通过组织行为调整环境,使其有利于战略。

3. 制定柔性组织结构,适应企业的战略调整。组织结构的功能在于分工和协调,是保证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企业为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或不确定事件的影响,往往需要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如果某些结构的调整成本太高,代价太大,企业就难以对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意味着企业的组织结构是缺乏柔性的。战略柔性是企业内部结构所具有的属性特征,是结构在一定范围内的可调整性、可变革性。比如企业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需要调整产品的品种结构或产量结构,而品种结构或产量结构的调整依赖于设备、技术、人力、组织等结构的调整。如果企业能够较为容易地实现结构调整,那么企业具有较高的战略柔性,相反,其战略柔性较低。所以企业战略要能适应外部的环境变化,就要使组织结构由刚性变为柔性,因为组织柔性化能取代业务处理过程专门化、任务专业化的同时,还可以减缓陈旧性,提高决策合理性。

4. 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局部调整建立短期优势。企业的成功并非单纯依靠静态的长期战略,还需要许多动态的战略做补充以建立起一系列的短期优势。新型竞争战略就是不仅追求长期优势,还追求短期优势,它是以未来盈利性为主、以适合更多的不确定性为追求方向,使其具有更多的机会。同时,企业的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其实就是目标分解过程,并且遵循从上而下的原则。企业制定战略目标后把它进行分解,逐级确定目标的责任主体,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当外部环境产生变化时,企业就要对战略目标进行调整,进而也要调整战略措施。但是,如果外部环境变化不是很大,只需对战略目标进行局部的调整,也就是局部领域的微调。战略局部微调的好处是,一方面能使战略的发展具有延续性,确保企业按照既定的方向进行发展,另一方面确保员工对战略产生信赖感,知道自己工作的方向,从而愿意为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5. 运用平衡记分卡,构建战略管理系统。平衡计分卡是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创新四个方面来考察企业战略绩效的系统,利用它可以对关键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考评和战略有效衔接起来,解决传统管理体系中公司长期战略与短期行为脱节的问题。运用平衡分卡来构建战略管理系统,企业可以:首先,在全盘考虑公司现有资源和外部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公司的远景规划与战略目标;然后把战略目标转化为关键成功因素和关键业绩指标,根据这些指标来制定战略行动方案;接着,根据战略行动方案,根据各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分配资源,并尽量使部门间的资源产生协同效应;最后,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对战略进行反馈和调整,并调整其考核指标体系。通过以上各个环节的实施,确保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行为、战略资源和绩效管理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使企业的战略调整和战略决策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必强.论现代企业系统及其组织管理的复杂性.中国管理科学,2000,(8).

2.Mckinsey.Strategy Under Uncertainty.New York Press,1997.

3.吴知非.企业如何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研究,2001,(6).

第5篇:企业环境战略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企业经营 绿色环保

一、循环经济对企业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协调统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对发达国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在本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扶植下,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其长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绿色生产与管理,不仅为国家宏观循环经济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一直在进行着发展循环经济的艰难探索,经过一定时期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在政策管理、企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较低,发展循环经济也凸现出很多问题。应当指出的是,我国国内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践,依然集中在大循环和中循环(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这两个层面上,对消循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独立研究很少。另外,很多企业经营者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如何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上知之甚少。认识的不足导致坚持经济利益导向的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这对更广泛的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制约。还有,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国外发展情况的研究;经济政策法规的研究;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的研发。目前,中国企业对这些理论和技术的研发还处在初级阶段,应当着力进行研究。

众所周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企业行为的转变将有力的促进经济循环的实现。企业是实行循环经济的主体,无论是经济的大循环,还是经济的中循环,都是建立在经济的小循环基础之上的。因此,企业层次循环及理论与实践是我国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企业层次循环经济的建设特别是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仅从循环经济微观的角度——“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进行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二、什么是循环经济?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把经济活动和物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顺畅地并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自然与经济协调发展,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这就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在循环经济中,企业将其经济效益目标同生态效益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在生产全过程中加强对污染的控制,降低废弃物的产生,加强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以实现废弃物更为有效为目标。企业对其产品也不仅从经济效益而且从环保角度出发,进行生产改造,实施清洁生产,将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因此,通过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解决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追求经济效益而又无法提高环境效益这一难题,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企业行为,是企业适应日益增长的环境压力,提高自身竞争力与生存能力的必然选择。

三、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战略。

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战略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充分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形成从生态设计——绿色制造——生态包装——绿色运输的全过程考虑,尽可能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并在企业本身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污染零排放,同时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环境监管。

在产品设计阶段实施生态设计,要求企业尽可能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生态设计和环境标志产品要求,开发出低能耗、低(或无)污染、经久耐用、可维修、可再循环和能够进行安全处置的产品。

选用产品原材料时禁止使用某些危害或风险极大的污染物质,寻找相应的无害替代物,选用清洁能源和环保型原料,或是改变产品的生产原料,从源头直接降低污染的潜在机会。另外还要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尽量使用能够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减少进入循环的物质量。

在生产过程中选用先进的技术工艺,配合生态设计,生产低能耗、低消耗、低(或无)污染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水、余能和原料的再循环利用、开发、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在企业内部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在产品包装阶段,实行生态包装,包装材料减量化,并充分回收利用,减少包装废物填埋与焚烧的数量。

在产品运输阶段,利用现代第三方物流业进行运输,倡导绿色物流。

第二,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战略。

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战略包括三个阶段,产品销售、产品售后服务以及废物产品回收阶段。

将循环经济理念延伸到生产过程之外,在产品销售阶段,提倡绿色销售,宣传绿色消费,开拓网络经营模式,减少销售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在产品服务阶段及回收阶段,通过提品保养维护、产品主要部件升级、产品零部件功能梯级使用等服务,一方面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资源的流动速度,从而达到物质的减量化要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废旧产品的回收,实现产品的功能梯级利用。同时,这一战略的实施还提高了服务质量,赢得了更多的客户。

实践证明,实施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战略,加强企业服务终端的功能,将成为企业循环经济的增长点。

第三,产业链拓展战略。

产业链拓展战略是为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物而提出的,这些中间物虽然不能利用于原有的生产系统,但却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拓展产业链主要是在于考虑企业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开发多产品联系系统,改变原有的单一生产路线的做法,充分利用生产路线中的中间产物,利用其为原料开发新型生产工艺,生产新的产品,构建共生系统,在为企业解决废弃物的同时,获得新的经济效益。

第四,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

在充分考虑了减量化和再循环原则之后,再利用原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最后一项重要原则。因此提出了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这里所说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主要强调生产的最终废弃物在企业生产系统以外的综合利用。

废弃物综合利用方式在有很多种,在微观(企业)层次上主要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将废弃物用于企业的绿化建设,例如说可以将废水用于浇灌企业的绿地,部分废弃物可用作肥料,再减少废弃物排放的同时,改变了企业的环境面貌。

第6篇:企业环境战略范文

关键词:发展循环经济战略意义自我调适持续经营能力持续盈利能力绿色贸易壁垒

Abstract:Enterprisesnotonlytakepartinsocioeconomicactivities,butalsodamagethequalityoftheenvironment,socompanieshavetobearthenecessaryenvironmentalresponsibility.Environmentalresponsibilityshouldbetransferredexternalinternalizing,butshouldadoptthecirculareconomicproduction.Inthispaper,thedevelopmentofcirculareconomyarestrategicinitiativesofselfadjustmentforenterprises,toadapttoenvironmentalchanges,aresustainedviabilityofthestrategicselection,sustainedprofitabilityandenhancetheirowncompetitivestrategicinitiatives,itisastrategicchoiceacrossthegreentradebarriers,andsoonforenterprisedevelopmentreference.

Keywords:DevelopmentCirculareconomyStrategicsignificanceSelfadjustmentSustainedviabilitySustainedprofitabilityThegreentradebarriers

企业既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环境质量的损害者,因此企业除承担起经济角色外还必须负担必要的环境责任。企业的环境责任不应仅仅是将其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更应该构筑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循环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加深的结果。然而,企业并未普遍、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循环经济至今还没有成为企业行为的自觉选择。企业循环经济行为要由被迫走向自觉,有赖于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的正确认识。循环经济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自我调适,适应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

企业是环境的产物。现代企业是人类社会技术变革和制度变迁的结果,而这些变化也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所谓适者生存,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责任。按照传统的生产过程末端治理范式,企业几乎只有经济责任,而且主要是为产权所有者谋取利益。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而且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只有同时承担起这三方面责任的企业,才算得上是优秀企业。

不同产业虽然资源消耗量和废物排放量差别很大,但毫无例外都要承担环境责任。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都从末端治理逐渐向天人循环范式转变。现在的环保工作,已经从一般性管理工作,变为企业核心业务和战略决策的一部分。

我国采取“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措施,实行了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损失赔偿制度。企业在强大的环保约束面前,大都采取末端治理方式处理三废问题,虽然取得一定的环保效果,但也产生以下问题:一是环境监管部门监督成本过高;二是环保设施初始投资大,治理成本高;三是治理技术难度大,“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产生,是企业自我调适,适应环境变化的治本措施。

2.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获得持续经营能力的战略选择

企业是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又是污染物的直接排放者。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造成和加深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威胁着企业自身的生存,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只有树立循环经济观念,进行制度和技术创新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缓解上述矛盾,获得持续经营能力。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三个基本层次;一是企业内部循环。企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延长产业链条,减少物料使用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价值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藕合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三是企业与社会之间循环。

通过建立废物回收再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这三个层次的典型代表分别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和德国的双轨制回收系统。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三个层次的物质循环,可以达到既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凸显成本领先优势,使企业在取得巨大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同时,获得持续经营能力。

3.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获得持续盈利能力、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战略举措

企业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被视为生产函数,企业必须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原材料和能源是企业投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生产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成本不仅取决于投入要素的数量,而且取决于投入要素的价格。随着资源尤其是非再生资源日益短缺,资源价格不断攀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受制于资源投入产出率。

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多年持续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方式落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低回报,我国自然资源支持体系也已经无法持续地发挥有效作用。

近几年,南方多个省市拉闸限电,石油、铜等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进口大幅度增长,资源约束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很低,浪费严重。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拉动了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我国自03年起经历了粮食、煤炭等的涨价,使企业产品成本不断增加,企业盈利空间日益缩小。为了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不得不增加其出口产品的定价权。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若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经济模式,就会逐渐失去持续盈利能力并逐渐丧失自身的竞争优势。

事实上,在强大的资源约束面前,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并非仅有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无经济效益,并非仅有成本支出而无利润贡献。据统计,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1%,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使企业获得持续盈利能力和提升企业自身竞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战略选择

随着世界环保运动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产品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在“禽流感”疫情发生之后,人们选择产品的标准正由传统的“物美价廉”向“环保、无污染、无公害”方面转化。与此同时,发达国家还在资源、环境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设置了目前难以达到的技术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以节能为主要目的能效标准、标识已成为新的非关税壁垒。这对我国出口产品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数百个品种、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4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环境标志而面临市场准入问题。我国每年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因“绿色壁垒”被禁止。这些情形表明,自觉实践循环经济,塑造绿色企业形象,已成为我国企业跨越“绿色壁垒”并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张新芝、刘凯.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2)

[2]崔铁宁、刘双喜.生态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趋势[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3)

[3]汪怀建、周跃龙、黄锦.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循环经济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1)

[4]孙彦泉.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农业[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2,4(1)

第7篇:企业环境战略范文

1.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了国内外企业的共识。所谓多元化,对广播电视媒体产业来讲,就是适应战略环境的要求,通过战略性资产重组以及人、财、物等资源的整合,内部资源向外部其他行业或部门渗透和扩张的战略行为。通过生产和提供多种广播电视产品和劳务,达到以基本业务为主,同时涉足多个行业或部门,以创造优势,降低风险,实现高额利润。爱迪斯・潘罗斯(Edith Penrose)把多元化扩张的原因分成企业的外部诱因和内部诱因。外部诱因是指吸引组织进入新的业务领域的外部环境,内部诱因是指存在于组织内部的能够促进扩张活动的条件。

国外大型媒体公司的经营业务涉猎广泛。我国广播电视媒体产业近年来也开始重视多元化经营,许多广电媒体已经开始经营互联网业务、有线网络、音像出版、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等业务,上海文广集团还把业务延伸到了会展、演出、经贸、旅游、地产等。虽然这种多元化经营受到国家政策、体制、媒体整体实力等因素的限制,但毕竟是成功的尝试。

在实践中,我国广电媒体可以通过内部发展、合并、收购、合资、联盟或与外部合作伙伴订立契约关系等途径,来实施多元化扩张战略。产业发展并非唯大为美,切忌盲目膨胀,不能急于求成。我国广电媒体应根据自身情况实施多元化经营,统筹协调,均衡发展。否则,盲目膨胀导致的矛盾也会使产业发展开倒车,得不偿失。

2.跨媒体发展战略

所谓跨媒体发展,就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几大媒体相互渗透,互相经营,从单一媒体经营向混合媒体经营转变的战略行为。国外的媒体机构是不分媒体形式的,任何一家媒体组织都是混合型的媒体机构。有的以一种媒体形势诞生,经过发展壮大,扩张渗透到了其他媒体领域。有的从一开始产生,就是一家混合型的媒体公司。

跨媒体经营事实上是多元化经营的一部分。之所以有了跨媒体经营的说法,原因来自我国媒体的单一媒体经营模式:报纸不得办广播电视,出版社不得办报纸,广播电视业除了广播电视节目报和业务刊物以外,也不经营报纸杂志。各媒体之间泾渭分明,不越雷池半步。这种状况是我国的管理体制造成的。不过,这种局面将被打破,国家已经意识到跨媒体经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下发有关文件,要求打破媒体形式的局限,实施跨媒体经营。但是,由于各种限制因素,我国媒体之间实现跨媒体经营任重而道远。

3.跨区域发展战略

多年来,由于受我国“四级办广播电视”政策的限制,根据属地管辖原则,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归属于当地党委、政府管理,不同区域之间的广电媒体几乎没有交流。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和深入,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行业之间的竞争同时导致了不同区域广电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广电媒体之间相互学习经验,取长补短,打破地区限制,实现区域整合的呼声越来越高。

广电媒体产业的全球化发展,要求我国的媒体市场越来越开放,最终与世界接轨,实现媒体市场全球一体化。因此,我国条块分割的广电媒体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走联合的路子,通过跨区域合作和国际经营,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跨区域发展战略主要包括:(1)打破省内条块管理模式,实行垂直管理,组建全省性的广电传媒集团。(2)加强省级广电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区域性的广播电视共同体。(3)加强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全国广电媒体的竞争力。(4)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提高全球竞争能力。

职能战略

1.产品开发战略

产品开发战略,是指从自身特点出发,开发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广播电视产品,或实现产品组合的战略。

广播电视媒体是通过自己产品同受众联系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制作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产品是广播电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很多广播电视媒体来说,在产品开发方面做得很不够。国内3000多家电视台,很多电视节目除了当地新闻之外,几乎全靠转播、引进和购买,对市县一级实力较低的电视台,甚至播放翻录、盗版的电视节目,滥竽充数。2008年的数据显示,制作实力最强的中央电视台,平均每天播出节目220小时,其中自己制作的节目只有60%左右。北京电视台节目制作实力在省级台中是最强的,每日播出节目达到75小时,年生产量则为8000小时,节目自制量还不到30%。通过购买、引进节目进行播出,体现了制播分离的原则,减少了制作成本,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购买成本高、没有地方特色和拳头产品等,久而久之,受众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大力开发有特色的广播电视产品非常重要。

产品开发有单一产品开发、产品全面开发、新产品开发、系列产品开发、产品组合开发等,广播电视媒体如何搞好产品开发,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而不能追求时尚,盲目开发。

2.品牌经营战略

品牌是企业产品经营的一个概念。它是指某种产品与服务的名称及其标识,用以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品牌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整体素质的综合。广播电视媒体的品牌不仅意味着节目、栏目、内容的特点和品质,同时也与受众的倾向意识有密切关系。

跨国媒体公司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运行,依赖的不仅仅是资金、规模、人力等硬性资源,而且也发挥其信誉良好的品牌优势。他们不仅靠有形资产来开拓市场,而且使用无形资产来赢得市场。世界上知名的媒体公司,无一例外都进行媒体品牌化经营,输出先进的媒体管理理念,把品牌的知名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份额和销售利润。《国家地理》、MTV、CNN、迪斯尼、贝塔斯曼等都是世界知名的媒体品牌。

事实上,我国广播电视媒体也非常重视品牌的经营与开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每周一歌》等,CCTV的《焦点访谈》、《同一首歌》、《春节联欢晚会》、《新闻调查》、《今日说法》等,已经形成了顶呱呱的品牌,在广大受众中很受欢迎。地方媒体的著名品牌也层出不穷,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山东卫视的《道德与法制》等。广播电视媒体品牌经营涉及名牌栏目、名牌主持、名牌记者、名牌播音等。

一个在社会上有影响的广播电视频道,本身就是品牌;一个收视率高、知名度高的名牌栏目和节目本身也是品牌;著名播音员、主持人、编辑、记者也是品牌。品牌是生产力,可以创造财富,因而,广播电视媒体产业化发展,搞好品牌经营战略非常重要。品牌对于媒体的扩张非常重要,国外媒体的扩张,首先是品牌的扩张。媒体的总体形象是受众对于媒体的系统评判。

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品牌经营战略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立足根本,通过改进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增强原有品牌的优势;充分挖掘品牌资源,开拓新的栏目、节目,树立新的品牌;顺应科技发展潮流,适时调整经营理念,有步骤地开发新的频道资源;准确定位受众群,拓展高端受众市场份额;以强势媒体――电视业务为主,积极开发多元化经营;注重对广告业务的开发与管理。

3.核心竞争力战略

广播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和其他经济组织一样,主要体现在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管理和生产经营能力、创造品牌和运用品牌的能力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共同反映了经济组织的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另外,团队的创造能力、对市场的洞察力预见力、团队的协作能力也是广播电视核心能力的体现。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做好市场细分和受众定位。独特的市场和受众定位体现了广播电视媒体的创造能力,形成竞争优势。

(2)形成独特的报道视角或报道风格。新颖的报道角度或风格,体现了广电媒体的价值观、对市场的理解度,能在众多的传媒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市场优势。半岛电视台以其鲜明的阿拉伯立场及报道中的平衡性原则在全球赢得了广大的受众,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3)树立广电媒体的公信力或权威性。公信力或权威性体现了广电媒体的协作能力、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等。

(4)提高广电媒体的管理能力。广电媒体要取得一时的优势并不难,但要保持这种优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却很难。要维持这种优势,就必须有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培训机制、组织文化等,而这些归根结底,体现的是媒体的管理能力。媒体应在采编流程、人才培训和管理等方面,创造出适合自己的一整套管理机制,并不断根据新的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和改进。

(5)创造品牌,树立精品,提高广播电视知名度。广播电视每天都在做宣传,而对自身的宣传很少。广电媒体要大力提高品牌精品意识,树立品牌就是财富的观念,注重无形资产的开发与管理。

(6)培养先进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价值观,它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在所有业务中。先进的组织文化是广电媒体最强的竞争能力。广播电视之间最高层次、最根本的竞争其实就是组织文化之间的竞争。

4.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人才是生产力,是资源,是资源就要做好开发与管理,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对将来的产业发展非常必要。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卡耐基有一句经典名言:“把我的人全留下,把我的资产全拿走,20年后,我们还能创造一个同样的企业。”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可见一斑。广播电视产业应放弃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管理的陈旧思想,彻底打破人才能进不能出、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管理理念,在整个系统内实行全员聘任制。干部选拔任用实行全员竞争上岗,能者上,劣者下。制定每个员工工作职位说明书,根据职位说明书,做到奖惩分明。

(2)加强人才培养,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逐步建立新型的学习型广播电视组织。广播电视领导者应具备发展的眼光,合理开发现有人力资源,给现有员工创造学习培训的机会,使他们及时了解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提高工作能力。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源引进成本,又可以保持事业稳定发展。广播电视系统也应大兴学习之风,动员全体员工掀起业务学习的热潮,逐步建立适应国际潮流的学习型广播电视组织。

(3)调整人才结构,大力引进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加入到广播电视队伍中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国广播电视业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尤其是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广播电视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广播电视产业化的时代,更需要一大批经济管理专业的高端复合型的年轻人才加入到广播电视队伍中来,以调整管理层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新闻专业、播音主持专业的高端人才对广播电视打造品牌、树立形象也很关键,也应想方设法引进。另外,还要引进一些媒体经纪人才、市场营销人才、行业策划人才、市场分析人才等,以适应新形势下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需要。

(4)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广播电视工作者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至今没有改变,“大锅饭”思想没有更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干了不如不干好的思想,大有市场。搞产业就必须打破这种现象,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实行能者上、劣者下、不能者退的岗位轮换制度,让大家树立危机感,居安思危。应加快速度、加大力度改革现行分配制度。工资作为保障因素,改革起来难度较大,可以暂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奖金、补助等附属薪酬属于激励因素,一定要和职务、职称、级别脱钩,根据岗位的不同、工作性质的差异、工作量的大小等因素确定,做到同工同酬,无工无酬,以便达到激励员工尽心尽力完成工作任务的目的。

5.资本运营战略

所谓资本运营,就是将经济实体所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各种生产要素,即经济实体所拥有的各种形态的资本,视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兼并、合并、重组、控股、参股、投资、租赁等途径,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广播电视媒体本质上是由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构成的具有政治属性的经济实体,其所拥有的各种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都可视为资本,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实现价值增值。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主要职能是“喉舌”功能,有国家财政资金做坚强后盾,用不着也谈不上搞资本运营。广播电视行业更是行业外资本的。多年来,广播电视机构的管理者个个都是采编能手,政策性、理论性非常强,业务娴熟,但对投资、兼并、资本运营、多元化发展等概念,几乎一窍不通。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外资本不断涌入我国媒体产业,广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资金不足,资本运营才在广播电视领域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国家管理部门也多次下发文件,允许广电媒体产业通过上市、兼并、参股等方式吸收社会资本、行业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扩大了广播电视媒体的融资渠道。

我国广播电视媒体产业资本运营和国外媒体产业一样,有四种方式:

(1)跨行业合并和兼并。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跨行业合作和兼并,也就是媒体扩张战略。通过媒体合作、联合、收购、兼并,实现多元化经营。

(2)上市交易。现在,在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已有几十家广电媒体性质的上市公司。我国广电媒体上市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发行股票,直接上市;通过非流通股股权有偿转让、间接控股、吸收合并等方式,借壳上市。

(3)吸收投资。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景气指数较高,属于朝阳产业,各种行业外资本比较看好这个行业,做好了投资的准备。而我国广电产业受政策的影响,多年来对行业外资本的大门紧紧关闭。近年来,国家放宽了广播电视媒体引进资本的渠道,但对境外资金有。相信随着广播电视媒体产业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境外资本投入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是迟早的事情。

(4)对外投资。对外投资是广播电视媒体对外扩张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资本运营的重要手段。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大量积累,为了追求高额回报,扩大市场份额,就需要对外投资。投资方向可以是媒体产业领域,也可以是非媒体产业领域,决定于广电媒体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和媒体扩张战略。广播电视对外投资应制订投资目标,按照期望的投资回报率积极稳妥地进行,尽力避免风险,实现高额回报。

第8篇:企业环境战略范文

企业战略制定包括三个步骤:首先,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其次,根??环境分析结果判断企业总体竞争能力;最后,规划、评价、选定总体战略方案。这里首要步骤既是内外环境分析,做好内外环境分析才能保障后续步骤正确进行。

战略制定中的内外环境分析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分析、内部资源能力分析三部分。

一、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企业外部环境范围较广,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生态、法律等多种因素,每种因素又能分列出多种子因素。研究这些因素对企业的影响,需要分六步:1.挑选出对企业发展有影响的那些因素;2.分析这些因素的现有状况;3.确定这些因素目前的发展趋势;4.分析这些因素未来的发展方向;5.基于前述分析,判断这些因素的未来状况;6.这些未来状况对企业战略会造成哪些影响。由此可得出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分析模型如下:

二、行业环境分析

行业环境分析包括对自身所属行业的分析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分析。在进行行业环境分析时,首先,要对企业产品业务的运营发展情况进行描述;其次,根据波特的“五力模型”理论,对产品业务的所属细分行业及竞争格局进行分析;最后,依据前述分析,判断行业环境对企业的战略影响,并初步拟定产品战略规划。由此可得出企业行业环境分析模型如下:

三、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包括对公司内部的资源分析和对资源的利用能力的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初步制定职能战略规划。内部资源能力分析的具体步骤为:首先,将各项岗位工作看成一系列利用资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分析这些工作的成本消耗和价值产出;其次,将这些工作与行业标杆对比、向未来发展前沿看齐、分析与企业内部其他岗位工作的协同需求、分析与企业外部资源环境的合作需求,制定工作提升目标;最后,依据前述各岗位分析结果,初步拟定部门职能战略。由此可得出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分析模型如下:

四、对三个分析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调整

第9篇:企业环境战略范文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广汉618300)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为了确保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企业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财务战略,充分发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功能,才能确保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需要以自己所处的经济、政策、行业完善度以及企业的财务和管理者的能力等环境为依据,科学分析,然后制定并实现财务战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文章主要探究了企业财务管理环境下财务战略管理的规划以及实施控制。

关键词 :企业财务管理;财务战略管理;规划;实施;控制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118-03

收稿日期:2014-07-12

作者简介:付兴梅(1975-),女,四川德阳人,管理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

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为品牌营销和现代财务,这种经营方式取代了传统的“生产、制造、销售”的经济理念。也就是说,加入一个企业的整个运营情况出现了危机,则它的品牌也出现了不良情况,进而企业的财务管理业出现了一定的风险,最终无可避免的影响整个企业。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和战略管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好的实现和优化资源配置,获得最大的利益。财务管理在传统意义上指狭义的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投资、日常使用资金、回收应收账款、核算职工薪酬等,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当前的财务管理结合了现代战略管理的财务战略思想,所以制定有效的财务战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财务目标的实现,并且促使企业财务战略的管理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企业需要以自身的经济、政策、行业环境以及企业的财务和管理者的能力为依据,然后科学分析,制定财务战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战略体系中的地位

财务管理需要支持企业的总体战略,也需要有自己的战略。所以,在整个循环系统中,财务战略作为企业职能战略中的核心战略,提供资金给企业战略,并且提高经济活动的价值,然后实施管理。战略管理属于风险管理,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从长远的角度把握各种潜在机会,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从战略的角度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所以财务战略管理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企业财务管理环境下财务战略管理的规划和实施控制

(一)企业财务管理环境下的财务战略管理规划

1.财务战略管理规划的总原则

企业财务战略指的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在实际财务管理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并统一于企业总战略,促使企业管理实现战略目标具备稳定基础。企业首先要对全局性和长期性进行考虑,依据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制定财务管理战略,指导企业的各项财务工作、采购和生产计划等。财务战略方案制定的情况影响着企业将来的财务活动。制定财务战略也要对企业运行过程中财务风险和企业受益、负债和盈利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和解决,实时控制和调整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过程,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所以企业财务战略规划为了保证有效和合理的财务战略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选择的财务战略要适应和协调经济周期;选择的财务战略要协调产品属性;分别建立阶段性的财务战略;实施的财务战略要匹配企业经济增长方式。

2.对企业选择财务战略有影响的因素

财务战略管理分为:筹资战略、资金管理战略。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所以企业需要结合市场选择和实施财务战略,充分考虑市场中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因素,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1)法律环境

企业和外部发生经济关系时需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以及制度。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规有企业组织法、税收和财务法规等相关法规。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的组织形式不同,需要遵守不同的法律,所以企业面对的约束和保护也有所不同,进而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在选择财务战略时,也要充分了解其他组织形式对财务管理造成的影响,然后制定战略方案。

(2)经济环境

企业所处的经济管理体制、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情况、宏观的经济调控政策等也会对企业选择财务战略产生影响。国际和国内经济情况的变化、政府在不同经济时期实施的计划、金融等政策、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等都会对企业选择财务战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企业选择财务战略时一定要重视经济环境的影响。

(3)金融环境

因为不同的体制和文化,不同国家和地域具有不同的经济环境,致使其具有不同的金融环境。企业的财务活动,例如投资、融资等的实现需要借助金融环境,所以金融环境发生变化就会影响企业选择财务战略。我国的市场经济缺乏完善的市场机制,导致金融市场也不够健全,因此金融机构的种类、数量、业务、服务质量等的发展情况对企业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市场也持续变化,所以需要依据不断变化的市场以及企业自身的特点对企业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进行调整。企业需要充分考虑金融环境中汇率、利润率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然后再制定和实施企业财务战略。

(4)税收环境

企业选择财务战略也受到税收环境的影响,税种不同,税法针对其涉及的具体经济业务情况有不同的规定,征税范围的不同、税收优惠政策的不同、税收组合的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所以企业也要充分考虑税收环境对财务战略产生的影响,然后选择制定财务战略。

(5)政府的产业支持

政府如果支持某一产业,通常会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所以在一定的情况下,这些扶持政策会对企业的利益产生影响,所以企业也要充分考虑政府方面的因素,然后再制定财务战略。

(6)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

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有企业资本实力、生产技术条件、经营管理水平等,这些对企业选择和实施战略决策有重要影响。企业的内部结构对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情况和效果有决定作用,如果企业内部结构足够成熟和高效就会促使企业实施财务战略获得良好的效果,促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达到最好。所以,企业在选择财务战略时一定要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结构的影响。

(7)产业结构

企业所在的产业的机构决定了企业的选择和约束范围。有些产业选择很少,约束很多。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此种经营此种产业的企业只能产生正常的经济利益,回报不会高于成本很多,可是如果企业所处的产业竞争并不激烈,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少的约束,如果做出正确的选择,还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所以企业也要充分考虑产业结构,然后在进行战略规划。

(8)企业的生产规模

企业制定财务战略计划和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决定于企业的生产规模。企业的规模越大,制定和选择财务战略计划就更加困难,实施起来也更复杂。企业也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规模,然后制定财务战略管理。

(9)企业的生命周期

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会面临不同的经营和财务风险,在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和战略管理的管理思想相结合,充分了解企业在不同生命时期对企业选择财务战略产生的影响,进而选择合适的财务战略,适应该阶段的经营和财务风险,更好的为企业的整体战略服务。

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面对的环境、问题都不相同,所以不能自始至终制定一种战略,而要具体分析每一个阶段,然后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财务战略规划,并且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规划,更好的实现财务战略目标。

(10)企业的成本

企业选择制定财务战略直接决定于成本。成本指的是完成一件事情需要付出的相应的代价。企业的成本包括:战略成本、入场成本、生产经营成本。战略成本指企业制定选择财务战略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入场成本指的是企业想要进入某一个产业需要付出的代价;生产经营成本指的是企业在开展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为获得某种利益而付出的代价。制定的财务战略带来的价值利益决定了战略成本的高低,一般财务战略的价值高,战略成本就高。企业将要涉足的产业领域决定了入场成本,不同产业面临的不同情况也深刻影响了企业选择和制定财务战略。通常,产业具有越大的吸引力,其入场成本越高、难度越大,其面临的选择也很少,所以制定财务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产生了生产经营成本,对其进行良好的控制,就会带来更大的经营效益,也会增加企业的价值和竞争力。因此,不同成本范畴涉及不同的内容,所以具备不同选择制定财务战略核心。

(11)企业的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影响企业选择制定战略主要在于,企业财务预算控制的科学性会对企业制定运算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对企业判断未来产生影响;预算编制基础科学性会影响预算所采集计划的历史数据和实际情况的偏差产生影响,进而对预算结果是否正确产生影响,促使企业正确认识实际情况,制定良好的财务战略;预算人员的业务能力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制定选择财务战略。企业需要依据预算结果制定财务战略,所以预算管理的情况会对企业选择制定财务战略产生影响。

3.企业选择财务战略的对策

在分析了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各项因素之后,企业想要最大化企业财务目标就要对各项因素机会进行合理利用,并且解决各项影响因素导致的不良影响。

(1)应势策略

此策略就是顺应时势,遵纪守法,以经济和金融环境,发挥优势,避免劣势,充分认清企业自身的状况,将企业的发展目标明确,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管理方案。

(2)成本领先策略

成本领先指企业将经济成本降到竞争对手成本之下。这样一来,即使竞争企业生产类似的产品,也具备成本优势。此策略指企业面对一样的环境,生产一样的产品时,也具有更大的成本优势。

企业在同一个行业中生产类似的产品时,各种不同的获得低成本生产要素的途径也会引起企业成本差异。生产要素指企业在商业活动中投入的劳动、资本、原材料等。一个企业如果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得到其中一种或者几种生产要素,就会具备较低的经济成本。所以为了获得更大的成本优势,获得低成本要素的成本,需要比这些要素节省更多的成本。所以企业运用成本优势时,要充分考虑优势的成本以及优势将给企业带来的价值。企业的产量也会对生产要素的获取途径产生影响。如果企业的产量较高,可以以市场份额赢得原材料或者供应产品的优惠。

企业管理业务的不同技术也会对成本优势产生影响。企业如果具有较大规模,就很有可能具有技术带来的成本优势。技术带来的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机器、计算机或者其他业务管理的工具上。所以即使规模相同的企业,也会因为技术差异引发成本差异。

企业选择的行业、销售的产品以及服务也会对产品的相对成本定位产生影响。如果企业战略以成本为导向,就会选择比较简单的标准产品,此种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低,销量较大,所以大量销售会有效降低成本。

(3)和企业产品经济周期相适应的对策

市场环境具有周期波动规律,当市场发生波动时会对经济产生影响,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所以,企业要依据市场发展形势,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应对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如果整个经济处于低迷状体,企业制定和财务的财务战略是紧缩型的,可以出售不用的厂房等;如果经济处于恢复状态,企业制定和采取的财务战略是扩张型的,可以将产品价格提升等;如果经济处于繁荣后期,企业制定和采取的财务战略是稳定型的,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4)和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对策

企业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就要调整企业的财务战略。可以加大投资基础项目,促使企业基础项目在行业内的领先性,进而对企业财务投资的战略进行调整。也要加大创新财务制度管理,加强技术创新,进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并对企业财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减少高投低产的项目,转变企业的经营方式。

(5)和企业产品属性相匹配的对策

产品属性策略也就是和产品生命周期不同时期风险相适应的对策。一般企业发展很有规律,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充分了解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进而制定与特点相适应的财务战略。

(6)阶段性的财务战略对策

企业依据自身的财务目标制定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以企业即将进行的经营过程制定长期的财务战略方案,此方案要对企业将来的发展有指导作用,也要全面长远的思考判断企业的核心能力,并和企业所在的市场环境以及地位相结合,对将来可能面临的环境进行估计,进而可以更好的将财务和管理目标完成。然后,以会计分期为原则,将企业经营活动分为几个阶段,并以长期财务战略方案为基础,详细制定每一个阶段的具体财务方案和规划。最后,制定每一个阶段经营活动的具体实施计划,并且以具体的财务指标为标准描述完成目标的情况,最终将这些整合成企业财务预算报表。

(7)加强预算管理的策略

企业实施财务战略规划离不开预算管理,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完整性、预算管理技术的操作影响着企业规划财务战略。所以,建立健全预算体系,加强管理预算,有效提高预算管理的水平可以提供全面、客观、准确的参考给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

(二)实施控制财务战略

1.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的过程

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的过程有两种,一种是:依照计划实施制定的战略方案、以方案内容为依据投入资源、对战略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随时调整;另一种是:产生权变问题、已制定的方案部分或者全部不可行、重新制定战略方案、实施战略方案、投资资源实施、对战略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实时调整。

2.企业实施财务战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企业制定的财务战略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可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可控因素,比如资源不足、工作人员不配合等。其次,战略方案规划是以过去的情况和经验为基础的,然后计算、分析和总结出来的,以一定的环境假设为基础形成的,可是在实际实施战略的过程中,如果不是在假设的环境中发生,之前制定的战略规划就失去了价值。

4.解决企业实施战略规划中出现问题的措施

实施财务战略的过程本质就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财务战略实施环境变化很大或者预算基础变化很大,先前制定的财务战略就失去价值了,需要合理调整财务战略规划,这就是企业实施控制财务战略中的权变问题,企业在实施财务战略的整个过程中要坚持权变观念。权变观念促使企业在制定财务战略时了解对战略有关键影响的因素,并且提早制定调整方向,确保关键因素的变化在可控范围之内,也要积极创新财务战略,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

三、结语

企业只有制定行之有效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方案,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财务战略,就能充分发挥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作用,确保企业完成财务管理目标,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保真.建立以经济价值为基础的业绩衡量标准[J].大经贸,2005(11).

[2]唐滔智.财务战略及其战略控制系统[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07).

[3]郭云.论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特征与管理策略[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03).

[4]向锐,李琪琦.民营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财务战略剖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05).

[5]程秀珺.财务战略理论中几个相关问题的再认识[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10).

[6]李永峰,张明慧.论企业生命周期[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7]黄国良,潘华,田刚.战略财务管理时代CFO的职责和素质[J].煤炭经济研究,2004(06).

[8]黄国良,潘华,钟晓东.基于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财务战略研究[J].当代财经,2004(05).

[9]田永,任波.关于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辨析[J].石油教育,2004(02).

[10]王满.基于竞争力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2009.

[11]刘娟.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08).

[12]任淑敏.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与企业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