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考试诚信教育方案范文

考试诚信教育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考试诚信教育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考试诚信教育方案

第1篇:考试诚信教育方案范文

诚信作为评价世人为人处事的重要标准,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从古老的“三字经”到今天的“公民道德规范”都不厌其烦地把诚信作为其宣讲的内容。理所当然,诚信自古以来也一直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诚信的要求也早已被明确的列入了各级各类“学生守则”、“行为规范”和各种道德教育教科书当中,学校的教师们天天讲着诚信的重要。“狼来了”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一直把中国是认作一个诚信的国度,诚信是中国人传统的美德作为引以骄傲的谈资,可是,当我们的WTO谈判遭遇不应有的挫折时,才突然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连高考作为也以“诚信”作为话题,我们真正坐下来思考我们的诚信水平时,竟出现了“皆叹惋”的局面。人们几乎异口同声的向学校和老师发出责难“学校的诚信教育是怎么搞的?”学校和老师似乎也是满腹委屈,诚信教育讲的少吗?不少了,可为什么收效甚微呢?原因自然是方方面面,学生走向社会前,和走向社会后都要受到社会大气候的影响,能怪罪于学校吗?当然不能。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学校诚信教育的话题,抛开社会因素对诚信教育的负效性,我觉得教育本身的诚信水平应该也是影响诚信教育的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人说家丑不可外扬,可是为了孩子,我们还有什么值得顾忌呢。

让我们先放一下诚信教育的话题,谈一谈教育本身的问题。从最古老的学校开始,宣传身教一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方法或教育原则,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方式和德育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对“身教重于言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一向十分的看重,同时也非常重视环境教育的影响,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格言都是很好的佐证。现代学校教育继承并光大了这一教育思想,进一步提出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面要求。这些都明确的告诉我们学校的施政方案、管理模式、环境设施及教师的教育、生活行为都会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诚信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的效果自然也不例外的受着学校与教师的影响。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教育诚信和诚信教育是共存共进的。教育机构本身的诚信水平直接影响着诚信教育的效果。

上级要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测,既考学校的教学质量,又考老师的教学水平,还要和老师的评优评先、晋级晋职挂钩,着实怕人。学校上学,“全民总动员”,加班,加点,复习工作,如火如荼,学生成绩确实提高不少,可是,还是放心不下,考试的前一天,几乎百分之八十的老师开始动员学生作弊,而且还冠冕堂皇地说是为了学校的名誉。为了学校事出无奈,实属应该谅解。可他日考试时,学生要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而去做不诚实之举,我们该如何呢?仔细想想不后怕吗!

第2篇:考试诚信教育方案范文

诚实守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更是当代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石。古往今来,人人都提倡诚实守信。下面为大家整理大学生诚信教育主题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方案一

诚实守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更是当代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石。古往今来,人人都提倡诚实守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只有有了诚信,才能在社会事业立足,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

“诚信”的内涵

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外信于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首诺、践约、无欺。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成。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一诺千金。

大学生诚信守则

立身诚为本,处世信为基

养德始于真,修业成于勤

忠诚报祖国,荣耻铭于心

信仰须高洁,立场当坚定

精诚探真知,独创著文章

评奖要真实,考试应自警

真挚敬师长,坦诚待同学

文明行网络,是非应辨明

花销要适度,兼职重信誉

诚实求助贷,守信还款清

客观荐自我,郑重许承诺

踏实干事业,契约必践行

考 试 诚 信

“诚信考试”是对知识的尊重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历来是检验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以及选拔、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并提升“教”与“学”的质量。因此,考试也就特别需要“公平”与“公正”。而只有过程的公平才能保证结果的公正,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可靠,也才能为我们的下一步行动提供最为切实的指导。这就需要我们的诚信做保证。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在文明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道德素质,每一位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基石。树道德之新风,立诚信之根基,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诚信考试是我们的基本行为规范。“车无辕不行,人无信不立”,文明考试从我做起,从每一位考生做起。

网 络 诚 信

坚持依法用网,为网络诚信强本固基。我们是网络的使用者,当然,也必然是网络诚信的建设者、网络空间的守护者。一个充满谎言,乌烟瘴气的网络空间,谁都不愿待。要时时刻刻想到,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不管是走到哪里,网上还是网下,都请背上诚信行囊。换句话说,我们自身要不断增强责任担当意识、诚信意识,文明上网、依法上网,争做新时代的好网民。

资 助 诚 信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逐步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各阶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资助范围不断扩大,资助标准不断提高,资助领域不断拓展,保证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助学贷款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作用,为保证资助政策发挥最大效果。

作为高校学子,我们应当做到诚实守信,实事求是,深入了解党和国家有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强自立、勤俭节约,激发自己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励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热情,培养诚信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营造好学上进、和谐安定的校园氛围

诚信作为责任需要我们来担负。新世纪新挑战,跨世纪的一种基本素养的养成,不仅需要监督和引导,更需要我们从自我做起!让我们以诚信作为生活处世的原则,从道德操守着眼,从考试不作弊做起,让诚实守信成为我们的习惯!让我们齐心努力,共同营造良好校风!共同发扬诚信精神!

方案二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之本,立德之源,是大学生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为大力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增强在校青年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结合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诚信教育工作要求,6月11日下午,旅游学院在逸夫楼313组织召开全院班长、团支部书记诚信教育工作宣讲会。本次会议由旅游学院学工办主任刘艳主持。

宣讲会上,刘艳老师首先就大学生诚信教育目的、主题教育活动内容进行解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诚信的基本内涵,提高学生征信意识、金融意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荣辱观、价值观。接着,要求各班委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迅速在各班级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主题班会活动。

与此同时,为扩大宣传教育面,旅游学院还将进行线上线下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学院将线上利用微信公众号、QQ群等方式进行全覆盖式宣传教育,加大对诚信文化的教育宣传。同时,通过线下组织各班级召开“履约践诺、诚实守信“主题班会,让学生进行诚信宣誓、签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生诚信承诺书》和组织开展“做诚信大学生、构建诚信校园”主题征文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诚信的要义,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争做诚信大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学生诚信承诺书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之本,立德之源,是大学生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为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诚信意识,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庄严做出如下承诺:

一、学习诚信:态度端正,严谨求实

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实验,不伪造实验数据,不抄袭他人作业;不剽窃他人学术成果;遵守考场纪律,自觉抵制各种考场违纪行为。

二、经济诚信:以信立人,履约践诺

严格遵守执行学校交纳学费、住宿费等费用的有关规定,按时交纳学费、住宿费、书费等费用;不谎报家庭经济情况,不恶意拖欠学杂费;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各项资助过程中,如实填写申请资料,不弄虚作假,不编造和提供虚假的证明材料骗取国家助学贷款和各类奖助学金,毕业后如期偿还国家助学贷款;不恶意透支信用卡、电话卡等贷记卡;不偷窃、诈骗他人财物;不盗用他人手机、互联网等信息获取利益。

三、生活诚信:遵纪守法,弘扬正气

在与人交往中诚信待人,遵守诺言,言行一致;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自觉约束与自己经济实力不符的消费行为;讲话负责任,按照学校规定的渠道与方式客观、公正地反映问题,不夸大其辞,坚决抵制谣言蛊惑和故意制造混乱的行为;坚决抵制从事不正当生意,推销虚假商业信息和假冒伪劣产品等行为;不、传播有害、污秽、造谣信息;不在校园网或其他网站网页上散发恶意攻击信息或垃圾信息;不盗用他人账号密码、窃取和泄露他人隐私。

四、就业诚信:自尊自爱,修身明礼

不向用人单位提供虚假的成绩单、获奖证明和资格证书;不编造虚假的在校任职记录与社会实践经历;慎重签署劳动就业合同,不恶意违约。

第3篇:考试诚信教育方案范文

(一)个人简历“掺水”,就业推荐材料弄虚作假

个人简历一般是用人单位初步筛选毕业生的环节,为了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诚信教育探析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付 光 谢 洁生往往采取各种办法在个人简历中不同程度地进行“注水”,如虚构学生干部身份显示自己的组织协调工作能力;随意修改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行“理想化”的处理;夸大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特长;虚造实习实践经历、社会活动经验等内容。

(二)面试时夸大其词、言不符实

大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利用求职技巧,展示自己的技能和特长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有些毕业生为了签约某一工作岗位,在面试过程中夸大其词,甚至胡编乱造,做出虚假的回答。

(三)随意毁约、违约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骑驴找马”的心态,首先找份工作保底,而背地里又不断地去找自己认为各方面条件更加优越的用人单位,然后擅自单方面毁约。或者签约后,因升学或其他原因既不去签约单位报到也不跟签约单位做任何解释说明情况,单方面违约。

(四)毕业后拒还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就是为了不让大学生因为经济困难失学,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让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近年来毕业生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现象频频发生,造成高校和银行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二、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上不良的诚信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诚信,从政治领域的腐败到经济领域的造假,再到人与人交往当中的信任危机等社会诚信意识的缺失,不诚信现象屡见不鲜,对正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准备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产生了不良的示范作用。而就业市场中对于个人和招聘单位的双向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和完善,无法采取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来约束个人和招聘单位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缺失行为。

(二)高校就业诚信教育和监管乏力

高校主要从传统诚信观来开展诚信教育,强调学生的自律性,较为重视经济上的诚信教育,但是对学生的外在具体行为表现开展诚信实践和教育力度不够,从而导致学生的知与行脱节。不少职业院校在就业指导教育中都采用全程化教学,即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开设就业教育,但基本上是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开始,学生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学习成绩以及在校行为表现在将来就业中的重要性。同时,高校没有切实有效的措施来监管大学生就业中的各种不诚信现象,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成本太低。甚至有的学校对于大学生就业违约失信的行为采取无视的态度,比如在学校推荐意见上毫无原则地使用“组织协调能力强”、“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等溢美之词;对推荐材料的内容不认真审核,只管盖章;学生手上同时持有多份《就业协议书》,等等,学校的“纵容”无形中对大学生就业不诚信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因素影响

家庭教育主导着子女思想观念的形成,家长的价值取向、行为对子女有直接的影响。但实际上,对于就业问题,不少家长更关注的是用人单位的好坏,不仅不重视对子女的诚信教育,而且对于子女就业失信的现象,更多是从个人利422015.7益考虑,理解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支持“失信”行为。

(四)用人单位自身因素的影响

有些用人单位不切实际地提高用人条件,过于看重毕业生的成绩、实践经历、获奖证书、等级证书等;有些用人单位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出了虚假宣传,对毕业生许诺一些无法兑现的待遇;一些招聘单位只想通过招聘会对企业进行宣传,本身就缺乏诚信,这些都助长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弄虚作假或者违约。

(五)大学生自身诚信就业意识缺失

大学生出现就业诚信缺失的现象,不仅是外部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内部因素在起作用。不少大学生并不觉得对于在就业过程中简历掺水、夸大其词和违约等方面的现象属于诚信缺失,诚信意识薄弱。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诚信监督机制,缺乏规范且具可操作的诚信监管和考核评价,对于出现的就业诚信问题的解决途径只在于道德教育。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诚信教育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高职院校一般都会通过思想品德必修课、就业指导课等课程从理论上培养学生的诚信美德,也开展一系列大学生诚信教育活动,包括开展诚信征文活动、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举办诚信还贷教育宣讲会等。但面对新时期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在就业诚信的教育和引导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就业诚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诚信教育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不能仅仅认同为一种认知性的教育,更应该体现出是一种养成教育,全程化的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然而在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只是简单地碎片化教学,只是单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分支内容。而就业诚信教育更被认为是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相关的教学内容没有做出明确界定。高职院校在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着重专业教学、轻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企业指导人员也只注重技能传授,缺乏企业职业道德教育。就业诚信教育如果没有渗透或融入到整个专业教学活动中,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中的某个专题的教育是难以取得实效的。

(二)就业诚信教育理论联系实际不足

就业诚信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仅采用理论的说教是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大多高职院校对就业诚信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对理论认知的讲解上,较为重视系统化地讲授诚信道德相关的概念,引证中国传统文化的诚信实例,没有把诚信教育与诚信实践联系起来。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对简历“掺水”、夸大自己的能力、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等方面的问题,仅认为是就业过程中的手段或技巧,而不是诚信的缺失,导致言行的严重脱节。在学生实习阶段、步入工作岗位的过渡环节常常被忽略,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校企合作为就业诚信教育带来的职业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性教学。

(三)就业诚信教育深度不够

大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或课程体系中都提出要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但没有具体的目标和措施。就业诚信教育只停留在面的说教上,深度教育远远不够,没有发挥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普遍存在只管“教”,不管“育”或只“教”不“管”。不仅没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愿去接受和认同相关规范和诚信,而且忽视了对学生在面临诚信问题时的能力培养,如对诚信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解决诚信与利益冲突能力的培养。

(四)就业诚信教育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就业诚信教育不能只局限在道德教化的层面上,不能寄希望于仅通过就业诚信道德教育,学生就能自觉诚信起来,而应该通过制度进行监管和约束。高职院校还没能建立完善的就业诚信教育评价,可以使学生在教育评价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发展、完善自己,利用企业对学生的实习评价、对毕业生的反馈评价等为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依据。

四、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

随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下的专业建设及课程教学改革推进,面对当前高职生就业诚信的缺失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高职院校应利用校企合作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就业诚信教育。

(一)构建全员化的就业诚信教育体系

从就业工作的全员化,到就业诚信教育的全员化,对学生进行就业诚信教育,绝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而是全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均应参与到教育中。就业诚信教育的开展,应依托校企合作进行社会典型案例教育、在职人员现身说法、实习实训过程中体验式教育、专业教师结合课程特点进行渗透式教育。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专业课以及专业技能训练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诚信教育,使诚信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去,这样的就业诚信教育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财会类专业教师在开展专业课教学时,可结合会计行业中存在的“做假账”现象开展就业诚信教育;检验类专业教师可结合检验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开展诚信教育。学校也可聘请企业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结合企业的实际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工作。这种寓诚信教育于专业学习的渗透式教育,似乎没有设置专门的诚信教育课程,但诚信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二)构建全程化的就业诚信教育体系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高职院校,往往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把就业诚信观念教育纳入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教育、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专业课教育、就业教育、实习实践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教学、生活和管理各个环节之中,使学生从入校开始就认识和理解到成绩、等级证书、获奖证书、实践经历在求职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培养良好的社会信誉。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

学生诚信观念的确立,教育是基础,但客观有效的约束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保证。高职院校要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客观真实地记录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情况、学习成绩、日常表现、奖惩状况、社会实践、实训实习以及信用记录等,并在评优评先、学生干部选拔中将诚信作为一项衡量指标。学生就业时,可作为向用人单位提供学生诚信情况的重要参考资料。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既可督促和保证毕业生诚信就业,又使就业诚信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诚信的知行合一

高职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时,不仅要利用好企业这个平台提升专业技能,更要融入企业文化当中。优秀的企业文化离不开诚信价值观,学生在顶岗实习期真正接触社会,通过在企业实习实践活动中渗透诚信教育,企业导师用诚信的企业精神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认知并培养诚信意识,真正提升诚信实践能力。

(五)注重校园诚信文化建设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校级刊物等舆论阵地广泛宣传诚信,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辩论比赛、主题班会或主题团日活动,特别是邀请企业开展讲座、专题讨论会、观摩学习等实践活动,以及银行参与征信课程教学,为学生实证讲解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后果,积极营造校园诚信的氛围,不断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五、总结

第4篇:考试诚信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考试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06-03

诚信作为一种价值观、道德观,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立身之本,是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关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化,高校诚信建设遭遇严峻挑战,考试中舞弊现象屡禁不止,考试诚信缺失严重,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校风和学风建设,违背了教育公平竞争原则,挫伤了优秀学生的积极性,阻碍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影响了人与人之间健康的交往,造成了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危机,甚至给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造成隐患。如何将诚信考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习,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诚信考试面临的问题

考试是检验教与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为了正确客观地分析教情和学情,以提高教学质量。受利益驱动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特别是一些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低、自身修养不高、自律能力不强,考试作弊现象日益严重,呈高发势态,据江苏7所高校5000名在校生调查,59.5%的被调查者承认偶尔作弊。据成都某高职高专500名在校生调查,班上每次都有人作弊占62.1%,偶尔有人作弊占30.9%。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考试作弊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手段越来越高超和隐蔽,考试诚信缺失已成为当前制约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突出问题。

(一)考试作弊形式多样化

过去,学生作弊的方式有夹带资料、旁窥偷看、传纸条、交头接耳、互打暗号或手势、窃取他人试卷强抄、协助他人抄袭、交换试卷等;高科技的出现作弊怪招迭出:针孔摄像机眼镜、微型无线耳机、内装接收器钢笔、隐身笔、手机等,此外,证件作假,雇用“”由他人代考,充当“”替他人考试,监考员与考生协同作弊,以及有组织的大范围作弊等屡见不鲜。

(二)考试作弊动机复杂化

从2004年开始,学生高考考前必须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现在不少高校各种校内考试考前也签《承诺书》。然而,即便考生每次考前都签《承诺书》,但不履行承诺、参与违纪作弊的“勇士”大批存在。典型的作弊动机有:(1)为了获得更高的分数,拿到奖学金,或评奖评优,或选上优秀干部,或入党,或专升本,甚至想为今后找工作多一份筹码,急功近利,满足虚荣。(2)看别人作弊,心理不平衡,觉得自己不作弊吃亏了,不反思反而趋之若鹜加入作弊队伍行列。(3)没有信心也无法顺利通过考试,怕苦怕累,可又想能通过考试“混”到一张毕业证书,铤而走险投机取巧。(4)讲所谓的义气和侠气,面对“求助” 碍于情面不计后果“援助”,对作弊危害性认识不够。(5)明知故犯,搞“双重标准”,对别人考试作弊痛绝痛恶,自己却“身体力行”,在自身实践上和对考试诚信的认识上存在矛盾。

二、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考试危机是社会、家庭、学校诚信危机的一个缩影,考试诚信缺失受教育不到位和环境因素等影响,但主要还是大学生自身诚信修养不足。

(一)社会大环境负面影响诱发

考试作弊是一种社会行为,与社会不正之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社会上存在诸多不正之风,报纸、电视、网络上刊登报道各种稀奇古怪的诈骗案例,诈骗电话、短信防不胜防,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执法犯法、、、谎报政绩、办事拉关系、剽窃他人成果、学术造假等现象时有出现,信用体制尚不完善,对失信行为法律约束不到位,加之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功利主义等诸多不良思想的影响,对心理不成熟、崇尚自由、活跃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新观念的大学生形成严峻的考验。

(二)学校诚信教育乏力,管理不到位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一些学校诚信教育停留在表层,教育内容抽象、空洞、形式化,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深度不够;教育方法偏失、简单粗暴、急功近利,不为学生所能接受;为争生源,重数量不重质量;为稳定生源,对作弊行为从宽处理;为了追求高就业率,对毕业推荐成绩“注水”;教学模式旧化,不能因材施教,忽视个性培养;考试模式不合理,目的异化;学业评价体系不科学;评奖学金、优秀干部、优秀毕业生或专升本等,学习成绩是一个硬指标;教师行为失范、治学不严谨、学术作假、论文剽窃;管理机制不合理、低效,制度不严密,监督不得力。

(三)家庭诚信教育缺陷,存在误区

父母是孩子诚信教育的启蒙老师,一言一行都对孩子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家庭教育只注重孩子智育,家长过多关注考试成绩,忽视道德品质培养,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间和精力极有限,对孩子骄纵溺爱,担心孩子进入社会“吃亏”而给孩子灌输反诚信教育思想。有的父母没有社会责任心,经常赌博、酗酒、闹事,当孩子的面弄虚作假。

(四)大学生自身诚信素养不高

大学生自身诚信素质不高,这是根本原因。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没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格不健全,是非观念不强,考虑事情简单,自控力弱,自我要求缺失,易受干扰;一些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不是努力去提高自身素质,而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去走邪道欺骗,不以考试作弊为耻,反而对作弊有强烈的依赖性;一些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没有兴趣,对自己放松要求,上课听讲不认真,纪律松懈,成绩趋弱,自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法制观念迷茫,在利益驱使下甘当“”;有的学生抱有“事不关己,独善其身”的冷漠心态,发现作弊现象不制止、不检举,不敢说或不愿意说,甚至采取宽容和理解的态度。

三、对策思考

诚信考试与国家、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加强诚信考试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需求诚信考试,社会对诚信考试呼声越来越大,杜绝考试作弊迫在眉睫,学校、家庭、社会应联手引导大学生诚信考试意识养成,大学生应自觉塑造自身诚信品质,自觉养成诚信考试的习惯。

(一)社会方面

营造诚信、守法、和谐社会大环境。大学生诚信考试缺失表面上是一种校园现象,但究其根源,考试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功能,是一种社会行为,诚信考试必然依赖于诚信社会,诚信考试需要与诚信社会构建同步并行。

1.加强考试管理,改革考试制度。当前社会,考试泛化,升学、就业、上岗、竞岗、晋级、资格证书等等都要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人人思想压力大,衍生了舞弊投机者,考试对人才评价和选拔的真正作用在削弱。创建学习型社会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并实践,重视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取,这要求弱化考试的社会功能,淡化考试成绩结果,制定人性化、合理化的考试制度,成立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深入研究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改进考试技术手段,指导构建健全的诚信考试体系。

2.加强考试立法,有健全的考试法律制度。西方管理理念认为,任何人的行为都应受到监督和约束,否则必然导致行为失控。当前,国家已有一些《办法》和《通知》,如 2004年教育部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新《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201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环境综合治理和考试安全工作的通知》。但显然,现有的法律法规难以彻底解决考试违纪舞弊问题,必须完善法制建设,增加失信成本,这样才能营造国家教育考试良好氛围;建立国家教育考试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必须有完善的考试法律体系作保障,依法治考势在必行。

3.进行全民诚信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诚信社会,人人有责,长期以来,我国普遍流行“窃书不算偷”观念,在考试问题上善恶不辨、性质不清,以为舞弊只是行为不对,不认为是邪恶的、不道德的。我们应该把“明礼诚信”作为社会道德建设重要内容,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抓好全民诚信教育,推动社会整体诚信意识的提高,共建诚信社会大环境,从而提高大学生诚实应考的自觉性。

(二)学校方面

考试是教育质量监控的重要一环,高校应把诚信考试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教育,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

1.在教育教学活动加强诚信考试教育。一是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改进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教学方法,重点突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结合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及时指正;在专业课程教学、入学教育、毕业教育中渗透强化诚信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自觉诚信考试。二是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2012年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要着力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教育之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工作之根本。教师的行为、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启迪、感召力和榜样力量巨大,大学生诚信考试,需要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体系。三是重视大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诚信考试教育活动,如诚信考试宣誓会、承诺签名、宣传月、倡议书、主题班会、座谈会、讲座、报告、演讲赛、辩论赛、讨论会、教育影片、征文、现实调查、评优活动等,把诚信教育贯穿于活动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四是积极进行心理预防,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保持健康的考试心理。五是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营造诚信考试的校园环境。在校报校刊开设“诚信考试专栏”,刊登典型案例,校园网开辟“诚信考试论坛”和“ 检举信箱”,设立诚信考试宣传橱窗,开展诚信考试板报制作比赛,校内广播诚信教育内容,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形成正确的校园舆论,弘扬“诚信考试光荣、作弊违纪可耻”风尚,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价值观。

2.改革考试模式,科学制定学业评价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更新考试理念,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 强化学习过程,将平时的课堂讨论、课堂问答、小测验、社会实践、实地调查、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作业、出勤等纳入考试成绩评价体系并加大权重,淡化学生的分数意识,侧重技能和操作能力的考核,减少死记硬背内容,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二是改革单调的、唯分是从的学业评定方式,评价方式多元化,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建立一套多角度、多层次、可持续、多元化的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客观、公正评价学生,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三是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引导培养多样化、实用型人才,教学原则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注重学思结合,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鼓励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自觉信守承诺。

3.加强考试实施环节管理,狠抓考风考纪建设。据江苏某市招生办统计显示,50%以上的舞弊案例与考试纪律松散有关。这要求加强考试管理环节,首先是学生方面,要宣传到位,教育到位,真正做到违纪必究、作弊必罚、有疏有堵、疏堵结合;其次是监考员、巡考员等考试管理人员方面,要认(下转第16页)(上接第7页)真选聘,考前培训、签订诚信承诺书,考试过程中狠抓履职和行为规范,考试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建立考核评价机制,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工资直接挂钩;再次是考试组织管理部门,要始终维护考生的利益,清廉为本,率先垂范。

4.加强诚信考试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大学生诚信考试档案查询系统。从大学生入校时开始,如实记录在校期间考试诚实守信和失信行为,及时更新,诚信考试档案由学校统一管理,作为用人、量人和选人的重要依据,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可查询。

(三)家庭方面

创造诚信家庭教育环境,营造诚信家庭氛围。诚信品质的养成是一个由模仿到认可到内化的过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诚信家庭是孩子诚信品质培养和形成的摇篮,家长的行为和诚信直接影响孩子诚信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早、最长久,家长应以身作则,树立言行一致的诚信观,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孩子。

(四)大学生个人方面

诚信考试既要靠他律,更要靠自律。要真正实现诚信考试,彻底消灭考试舞弊现象,除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大学生应自尊、自强、自制、自知、自爱,警惕作弊心理的出现和作祟,培养拒绝作弊的主观意识,维护良好心态面对考试及结果,树立正确的诚信道德观,从思想上保障诚信行为自觉诚信考试。

四、结语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精英的储备军,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增强大学生诚信考试意识,塑造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大学生诚信考试习惯,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建设和谐文化和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任务。遏制大学生考试舞弊,防范考试失信,维护考试公平,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共同构建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江琳.关于诚信考试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考试,2006(12)

[2]王凌峰.高职高专学生考试诚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6)

[3]周鸿飞,陈玉林.谈加强诚信考试建设与依法治考[J].考试论坛,2007(2)

第5篇:考试诚信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就业 对策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就大学生而言,诚信是大学生价值的评价原则、是大学生道德体系的基础、也是检验学校教育成果的最重要形式。诚信既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大学生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在人格。诚信的失落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眼前的就业、未来的职业发展、未来社会关系的建立等。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表现得日益突出。由于大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在求学、就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导致大学生就业的诚信危机,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受到社会的质疑。在民办高校由重规模发展向重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扎实开展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诚信就业意识和能力,不但是民办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应有的内涵也是民办高校提升自身品牌和树立自身社会价值的有效手段。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诚信问题

具体来看,大学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供需双方都存在假“李逵”现象

1、学生的简历注水现象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 大学生希望应聘时给用人单位留下好印象, 于是想尽办法想通过包装自己而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采取的措施往往是使用一些虚假信息从而获得用人单位的暂时赏识。很多毕业生拿着学校打印的成绩单到复印社随意修改自己的学习成绩与考试排名,制作假的成绩单;另外,很多没有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计算机国考的同学宁可花很多钱来制作假的英语证书和计算机证书,以证明自身的学习能力。对于很多没有参加学生组织和社团的同学,还会给自己随意捏造一些头衔,以体现个人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因而自荐材料中出现了不少假班长、假团支部书记、甚至一个学校出现了几个学生会主席、几个团总支书记。也有很多毕业生胡乱编造自己的社会实习经历,往往在面试中被面试官问得或语无伦次,或哑口无言。自荐材料中大量搀假, 一味地夸大其词, 掩盖不足, 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良莠不分, 这种做法不仅毁了作假者, 更毁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

2、企业的招聘信息注水

有些不规范民营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也存在企业信息注水现象,说明会介绍情况与现实不符,造成对学生诚信就业心理的伤害,诱导求职人员出现不平衡心理。

(二)滥签协议,契约意识淡薄。

当今大学生就业市场总的局势应该是基本上供需平衡,但仍然有很多时候和很多地方出现人才供过于求的状况,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部分毕业生滥签协议是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毕业时节大部分毕业生忙于参加各种大型人才招聘会和企业校园专场宣讲会,每个学生印制了十几份甚至上百份简历到处投放,这样一来条件相对好一点的学生就会收到几封、十几封的录用信,甚至会同时签订几份就业协议,这势必抢占了其他学生的就业资源。大部分毕业生都存在这种心理,随意先签一份就业协议保底,然后继续穿梭于各种招聘会,参加面试如赶场一般,若再遇到自己心仪的企业,便会与之前签订的企业毁约,完全不在乎几千元的违约金。当然,有的企业根本不收取违约金,这更加促进了毁约情况的发生。这种情况给用人单位带来了不便, 有的还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效益, 并严重阻碍了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

(三)频繁跳槽,对自身认知不够。

当今大学毕业生工作前两年跳槽频率颇高,很难稳定下来。很多毕业生在与一家用人单位签约期未满时便会跳槽到另一家用人单位,甚至有毕业生工作了一两个月就辞职走人的现象,还有学士毕业两年后的时间共计换了7份工作。用人单位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新员工,依旧没有达到预期招聘效果。一旦某些岗位出现空缺,一时难以找到合适人选来接替,便会导致整体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给单位造成了一定经济方面的影响。

二、民办高校影响大学生诚信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高校诚信教育不足是导致大学生诚信就业意识缺失的重要因素。

由于民办高校发展历史时间短,对学生的诚信教育相对滞后,主要体现一是诚信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实质内容和针对性,导致学生的诚信意识难以得到有效培养;二是伦理教育的滞后和诚信机制的不健全。在诚信理论建设方面高校对大学生的信用意识教育几乎为空白。许多高校重视专业文化教育,而道德理论教育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形式过于单调和说教。导致学生根本没有兴趣。诚信教育的缺乏使高校教育质量受到社会的质疑。研究表明,民办高校要适应目前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就必须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上下功夫,而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就业就是大学人才质量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行业的民办企业――民办高校有着自身的灵活性和独立性,通过整合大学的多方资源,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以学生诚信意识、诚信能力培养为取向的课程体系。

(二)教育工作者诚信育人的观念不强。

重智育轻德育在大学校园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不少大学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专业技能知识,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诚信教育。因为民办高校聘用兼职教师占有一定比例,导致部分教师由于承担公立院校单位科研任务或身兼行政职务,无心教学,课堂上经常是照本宣科,不检查学生的作业,不给学生答疑,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诚信的做法,完全忽视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在学生范围内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三)高校对学生不诚信行为的纵容。

部分高校不仅没有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反而纵容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在毕业生找工作时,牌子不是很响的学校往往注重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对毕业生私自修改学习成绩和排名的做法不管不问,私下开绿灯,甚至还会提醒学生可以适当的进行修改。还有部分高校存在形式主义,给每个毕业生都发一份毕业生求职推荐表,并在上面统一印上“同意推荐”等类似字样,这也是对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不负责。

三、民办高校解决大学生诚信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有效开展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系统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程度不够,找工作时往往处于异常茫然的状态,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导致许多毕业生滥签协议,毁约现象频生。高校教育属于专业化教育,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过度阶段,多数大学生毕业后都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部分大一新生由于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或高考分数等原因,并没有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所以入学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对自己未来发展感到悲观,看不到自己未来的出路,便随波逐流,不思进取。而此时,若对大学生开展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大学生清楚的了解自身特点,确定职业目标,根据目标与自己情况来设计适合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路线,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及时纠正大学生的发展路线,对大学生人生的帮助则是无法估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以保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时刻清晰自己的职业目标,并针对自己的目标弥补现有的不足。这样在毕业来临之际,大学生则不会盲目的找工作,而是有针对性的找工作,增加就业成功的几率。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在这方面工作突出经验是加强引导,细化服务、全程跟踪。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新生入学期间,重点是通过职业生涯教学和新生入学教育指导各分院将任务目标进行分解。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分析近两年的就业形势,从新生入学起就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同时指明目标和努力方向,将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学年,实行目标管理,使新生入学后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第二阶段重点是准确定位。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树立考研或者专升本升学的目标, 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强调加强实践能力和技能的提高,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多考取资格证书,为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同学们基本上能找准定位。第三阶段的工作重点是降低学生期望值,合理定位。为了帮助毕业生更快的、更好的适应目前的就业形势,正确认识和处理在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通过举办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咨询、就业形势报告会等方式,积极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逐步更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观念,避免期望值过高现象。

(二)加强诚信教育。

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很重要,教育学生自重自爱,不管是人前还是人后,都是一个真实的自我。目前部分高校对诚信教育认识不够,对此不够重视,多数诚信教育课程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过于说教,过于理论,学生往往对此不感兴趣,很难达到授课目的与效果。因此学校应将目光放远,大力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诚信教育意识,一是将诚信就业的课程内容纳入到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以案例教学、讨论式等方式改变诚信教育授课模式;二是加大对教师与学生进行诚信考核的力度,规范和重视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的填写,不要简单的填上“同意推荐”几个字草草了事,加强对毕业生的求职材料进行严厉监督,不能纵容学生的不诚信行为。

在新旧择业观转型的的特殊阶段,毕业生、高校、用人单位三者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大学生诚信就业问题日趋明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效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诚信教育,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对改变大学生诚信就业问题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规范就业市场,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就业市场和其他商业市场一样,同样也需要诚信经营,尤其民办高校更不要单纯追求就业率而忽视诚信问题。一是学校就业工作人员要对来学校进行招聘的用人单位严格把关,严格审核用人单位信息资料,确保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宣传资料详实准确,不误导毕业生;二是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学生评价体系和档案制度,使学校出去的每一份材料都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做到双方信息真实,不互相欺瞒,营造良好诚信氛围的就业市场。三是学校要及时更新就业就业信息,并提醒学生注意信息的时效性,避免疏忽细节造成不必要误会、就业成本的增加及时间的浪费。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四是要建立多个信息平台,及时以便学生能够便捷、快速、有效的了解国家相关就业政策,把握机遇,择机选择和决策。

(四)开展“小订单”就业服务,建立诚信企业资源库,树立高校人才品牌形象

由于民办高校应运而生,很多企业对民办高校人才质量存在顾虑,为了让企业认同三本院校可以培养出一流应用型人才的观念,高校通过积极主动,上门拜访企业和热情邀请企业到校调研等形式建立校企长效沟通机制,通过选派优秀毕业生到新建立关系的企业实习,让企业了解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择优安置就业,树立学校人才品牌形象,通过逐步向企业推广“小订单式”就业模式,建立“小订单式”诚信就业企业资源库。对就业单位和岗位进行动态登记,掌握订单企业近期人才需求状况,针对性推荐和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

(五)建立毕业生诚信档案

倡议毕业生签订诚信就业承诺书,确保档案材料真实,由学校建立毕业生诚信档案库,跟踪毕业生就业后基本情况。重点跟进诚信档案库毕业生后续服务。

第6篇:考试诚信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素质积分?学生培养?素质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社会大主题下,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下面介绍笔者所在学院素质积分的特色和实行素质积分前后的变化。

一、素质积分的特色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之际,因而对高职教育来说,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职业教育要求,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各项学生工作,逐步探寻出学生工作的内在规律性。因此,笔者学院紧紧围绕国家骨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这一中心任务,根据素质教育“3c”项目建设要求,坚持重在过程、重在建设、重在实效,突出高职学生素质特点,以“素质教育课程、党团、学生社团、环境”建设为主要途径,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创新方法,提出了学院素质教育特色鲜明的素质积分管理与实施方法。

二、实行素质积分前学生的道德素质情况

作为一名专职辅导员和系部学生管理干事,笔者深刻地感受到在学院前几年没有实现素质积分时,很多学生明显存在诚信缺失、善恶标准模糊、廉耻感低下、规则意识淡漠、团队精神缺失、团结协作能力较差等严重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的现象常有

高职学生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的现象不但广泛存在,而且学生本身并不以之为耻。尽管笔者学院关于学生考试作弊的处理措施都非常严厉,在考试前还要求学生签订考试诚信责任书,辅导员也会强调考试纪律和进行诚信教育等,但仍然屡屡有人铤而走险,而且抄袭手段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从交头接耳、缩印资料、抄袭同桌到手机短信、数字手表等现代化设备的应用。

2.忽视网络道德规范,虚假信息不断

在虚拟网络空间里,有部分大学生在网上充当“黑客”,虚假信息、盗取他人的信息材料、编造虚假新闻、制造传播病毒等,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网络秩序。在日常交往中,有的学生编造各种理由借钱,借到钱就去网吧、迪吧等地方挥霍,借钱不还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学生不愿意上课,便编造理由迟到、请假、逃课;在发生矛盾、犯了错误时,编织谎言、隐瞒事实;不向家长汇报在校期间的真实表现;给学校留假地址、假电话甚至向学校提供虚假的家庭经济情况和贫困证明等。

3.集体观念淡薄,团结协作意识缺失

作为辅导员,笔者明确感到班上部分学生集体意识差,不善于集体协作,不会与他人合作;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傲慢自负;不善于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紧张;拒绝参与集体活动,感情淡漠;不懂得关心体谅别人,一味要求别人的尊重,但却不尊重别人等等。

4.心理素质差,应对挫折能力缺乏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每个人来讲挫折都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大多数学生倾向于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是自己运气不好、事情难度太大,或者是自己主观能力的欠缺,而很少有人将其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这类学生在面对重要事情的时候,更多的是采取听天由命的想法,而很少会去努力实施一件事。

综上所述,在没有实行素质积分等更有效的素质教育手段之前,笔者学院学生普遍存在这些不良现象,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实行素质积分以后,学生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为了有效解决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健康身心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笔者学院制订了学生素质教育积分管理的实施方案。通过建立素质积分量化考核体系实行素质积分管理,学生良好素质提升明显。

1.诚实守信意识增强,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升

按照学院学生素质教育积分管理的实施方案,建立素质积分与思想品德量化考核体系。在大一新生入校阶段,每位辅导员登陆学院素质积分管理网站设置每位学生的素质积分基础分,然后通过一学期的观察,在每学期的期末提交学生在品行端正、守纪守法、热爱劳动、言行文明、组织才能、诚实守信、团结协作、身心健康、生活朴实、情趣健康、专业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成绩。同时,要求学生定期上网查询素质

分信息,如果考核等级连续两期为d等或者第五学期是d等,将视为素质积分不合格,影响正常毕业。

笔者作为辅导员,在给学生进行素质积分量化考核的同时,还加强宣传诚实守信的积极影响,也会给学生讲违反职业诚信道德的反面案例。通过正反两面的教育,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违反职业诚信道德对个人、企业、国家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危害,时刻警醒自己。通过素质积分量化考核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将诚信教育列入日常工作当中,在平时的学生活动中加以落实,引导大学生知、情、意、信、行的转化,塑造大学生的诚信认知和诚信行为。

通过近几年素质积分的推广,教师普遍反映学生上课迟到、考试作弊、作业抄袭、欺骗师生等现象大幅减少,学院学生的诚信意识有了明显提升。

2.团结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内容更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范围也越来越大。笔者学院的素质积分量化考核体系中的团结协作因子,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组织、协调、管理等方面的不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弥补个人知识的不足,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学院素质积分是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学生社团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较强的团队精神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是现代人才的一项重要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即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生存及怎样与人共事中,就把强调合作精神的与人共事能力列为其中之一。而学生社团恰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笔者学院实施素质积分以来,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取得了很大提高,具体表现为品德、纪律、劳动、文明、诚信、团结、健康等多个方面,尤其在诚实守信和团结协作方面更是为人称道。

参考文献:

[1]邓江霞.诚信缺失的道德教育与制度建设[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

[2]杜鑫.大学生诚信危机及其教育初探[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第7篇:考试诚信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助学贷款;违约;对策;诚信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共同推动的一项旨在解决普通高校家庭困难本专科学生的学费、住宿费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的助学政策,它属于信用贷款无需经济担保。自1999年实施以来,国家助学贷款已成为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政策也成为解决教育公平、社会公正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然而,国家助学贷款实施十多年以来,屡屡面临举步维艰的状况,节节攀升的违约率便首当其冲地成为了限制其发展的壁垒。每年都会有一部分贷款毕业生违约,这不仅破坏了贷款学生的个人诚信,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校的声誉与发展,影响社会良好风气的塑造,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基于此,笔者综合对毕业生、高校、银行的调查,探寻大学毕业生贷款违约的一些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以期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助力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发展。

一、大学生助学贷款违约原因分析

1.我省助学贷款还款程序繁琐,部分学生有还款意愿但缺乏还款能力

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在我省高校实行新机制:主要通过支付宝进行网上还款,支付宝必须为贷款时系统自动生成的账户,且需提前申请还款。如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办理手续即视为违约。因毕业后大部分人都忙于工作,故疏忽时有发生,因而违约率提高。

此外,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后可以拿到足够还贷的高工资,可实际上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初次就业收入低,除支付生活必须外所剩无几很难还贷。现行体制内银行要求贷款学生毕业后六年内还清贷款,但是贷后六年正是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结婚、买房和育儿的时期,背负这样大的压力在面对大学期间的贷款显然束手无策,故而违约实属无奈之举。

2.我国高校的诚信教育流于形式,学生缺失诚信意识

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大都已成年,因而校方认为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及价值观已基本形成,并没有完全高度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因此大学里只是将诚信教育在一定时期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宣传来影响学生,但实际上远不能达到必要的效果,诚信教育只是流于形式。贷后有些学校缺乏对申请贷款学生的有力引导,使得想还钱的学生不能按时还款。高校失去了连接学生和银行的媒介作用,造成毕业生与银行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于是学生的诚信意识便不能真正的建立起来,没有真正从思想上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因而贷款违约率连年攀升也显得有些“顺理成章”了。

3.较高的追讨成本制约了银行追讨机制的启动,增加学生违约的侥幸心理

现行银行贷款机制体制下,学生单笔贷款额上限为6000元,大部分学生贷款笔数为1~2笔,因而追讨单个学生贷款数额的收益与银行的其他高回报率的商业业务相比着实很低。如若追讨这小笔额的贷款,银行势必得建立相应追讨机制,对于银行来说成本远超其收益,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必不会启动追讨机制。所以这就助长了一部分学生的侥幸心理,不去还贷,尤其是对于那些从申请助学贷款伊始就抱着占国家便宜,留虚假信息企图欠贷的学生来说更是滋长了他们的违约心理,从而恶意欠款,使违约率增加。

4.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国家缺少对违约学生相应的惩罚规定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个人信用体系。这就导致银行和借款学生间信息不对称,贷前银行无法了解学生真实情况,贷后无从知晓还贷意愿。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就存在较大的借款人违约隐患,贷后即使违约也没有健全的信用体系来制约学生还款,其症结就在于社会还没有建立有效的信用约束制度。同时,国家出于对公民的保护对违约学生采取仁慈政策,并没有制定严厉的制度来制约违约者。缺少了国家公权力的约束机制以及完善的社会体系的制约,使本就有恶意欠款意向的贷款者更加“有恃无恐”。

二、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对策研究

诚信,是人们交往过程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诚”是指诚实、真诚;“信”指信任、信用。对个人而言,没有诚信就无以立身;对社会而言,没有诚信就无以进步。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面对当前助学贷款大学生违约率高的现象我们必须得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1.设计人性化的还款模式,提高毕业生还款能力

根据我国目前实际现存情况并借鉴国外的还款模式,设计适合我国贷款学生使用的人性化还款模式,使之尽量与贷款大学毕业生的实际收入状况相符。可采用以下方式:第一,还款时间上,在原来毕业后6年还贷的基础上灵活加上展期,展期的长短由贷款者自行申请,且展期越长利率越高以便制约贷款者滥用这项权利。第二,将贷款者的工资账户委托银行相关联,由银行进行一定比例的划扣,还款比例与收入大小成正相关,降低贷款学生毕业后的生活压力,减少还款手续上的麻烦,并保障贷款稳定回收。第三,在养老保险中划扣。第四,把拖欠的助学贷款业务拍卖或者委托给专门的贷款回收公司。

2.积极推行生源地贷款业务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主要由农村信用社和各县(区)教育局代办的国家开发银行两家承办。鉴于大学生毕业后的流动性大,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在实施过程当中有着其独特的优势:第一,在贷款前便可准确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排除假贫困学生申请贷款的干扰,节约国家资源,提高资助效率。第二,生源地贷款的共同贷款人为相对稳定的学生家长,并要求贷款人的邻居和亲友联名为贷款人提供信用担保,由于学生一般不愿拖累为其提供担保的父母或亲属,从而降低了欠款的风险,使按时还贷有保障;第三,助学贷款方式灵活,可采用信用、保证、质押等多种方式,而且在还款方式上也相对灵活。

3.高校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学生诚信意识

诚信是一个道德的概念,社会人往往通过教育、思考等途径产生一种迎合标准的意识,在这个将外在标准内化的过程中,其本质依然是外在的标准在起作用。学校应该建立包括大学生诚信承诺书、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经济状况、诚信与不诚信行为记录等内容的信用档案,来约束学生形成诚信意识。让学生在实践自己承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诚实守信的观念和意识。同时,学校作为育人圣地,有义务也有责任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建议高校将诚信教育纳入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入学、毕业教育之中,例如高校可以开展“诚信大讲堂”,通过先进事例现身说法,树立典型来影响学生的思想;亦可将国学教育纳入到学生的基础必修课范围之内,用古代先贤哲人的伟大品行来影响学生的思维,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锻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诚信意识,深刻理解良好的社会信誉并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时刻警醒自己,使诚信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追求,珍惜自己的信誉,认真履行还贷义务。

4.降低银行的追讨成本

在我国的助学贷款程序中,高校是重要的第三方。尽管现行的国家助学贷款取消了高校在贷款学生违约后还款义务,但仍然要求高校负责组织本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贷款申请,并向经办银行提出本校借款学生名单和学生申请贷款的有关材料,审查申请借款学生的资格并确保申请材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如若高校能充分履行其职责,便可大大降低银行的追讨成本。利用金融机构联网体系也可降低追讨成本。我国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金融机构联网体系,但目前该体系更多的是用于金融机构业务的拓展。假使助学贷款的追偿能够合理地利用这一体系,则必将会有效降低银行的追讨成本。

5.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并加大对违约学生的惩处力度

我国从2006年开始便已正式运行个人征信系统,但经过几年来的发展仍然不够完善。建立有针对性、科学有效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是健全助学贷款还款约束机制的一项有效措施。将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纳入到个人征信系统中,可采用以下措施:第一,利用高等学校毕业生学历查询系统收集国家助学贷款借款学生的有关信息;第二,公安部门以居民身份证的使用为便利条件协助银行查找违约学生相关信息;第三,银行应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信用档案,运用电子化管理,实现学校、银行间联网;第四,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时,应先查验银行、教育系统的国家助学贷款信息。通过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对不能按照协议约定的期限、数额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银行应对违约贷款金额计收罚息,并将其违约行为计入个人征信系统中,列入金融系统的黑名单,使其违约行为与日后的买房购车等信贷业务相挂钩,从而督促有还贷能力的学生主动还贷或被迫还贷。而对于一些因更换工作单位或联系方式却不主动与银行联系的学生,个人征信系统发挥其定位功能,帮助追踪贷款人信息,以此来降低违约率。此外,国家不能一味为维护贷款当事人的利益而纵容违约行为。应对违约学生实施处罚措施,如杜绝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录用违约学生,对企业单位也出台相应限制措施,同时亦可限制其养老保险及其他社会保险的完善来使其不得不还贷从而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其独具的魅力影响着一代代炎黄子孙的行为方式,也正因此才保障中华名族屹立于世界。新时期,社会进程的加剧与短时利益的诱惑使得这个古老民族的诚信机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量,于是出现了诚信滑坡。但我们深知“人无信则不立”,何况是一个国家呢?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与未来,故而必须建立良好的诚信观念。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助学贷款违约率高的现象进行深入的原因剖析并提出一系列可行性的对策建议来解决规避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诚信度,塑造诚信的社会风气,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卢铁城.关于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的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08)

[2]郑国军.助学贷款诚信缺失问题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

[3]蔡玉平,井辉,何琳.我国助学贷款两种模式的比较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第8篇:考试诚信教育方案范文

一是建立健全高考领导机制,各项准备工作做到责任明确,协调统一,周密部署,有序施行。成立了大荔县2012年高考考区委员会,由县政府副县长朱新红任考区主任,成员由教育、纪检、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全力以赴做好组考工作。制订了《大荔县高考组考工作实施方案》和高考准备工作行事日程,严格贯彻中、省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天天督查到位,步步落实到位。

二是严格选聘考点主考、监考教师,建立一支素质高、作风硬、责任心强的考点管理人员队伍,确保考点组考令行禁止,举措到位。全县7个考点主考由教育局、教研室副科级以上领导及高中校长担任,副主考由高中副校级领导2-3人担任。按照本人申请、学校推荐、教育局审查、招生办培训的程序,严格选聘752名高考监考教师。

三是大力完善保密设施,确保设施完备,运行良好,安全保密万无一失。大荔县教育局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省考试管理中心及市上关于试卷保密专项检查的17项内容认真落实,达到三铁、三器、四防、二机齐全齐备。检查维护高考考务网上巡查系统,给值班室、保密室、教务办公室、考点监控室安装摄像头,调试到位,覆盖全县所有考务办公室和所有考场,保证高考监控平台全程信息监控。更换设备,为每个考点安装好电子信号屏蔽器,给每个考场配备好金属探测仪,购置弊克,加大高科技手段作弊的专项治理。

第9篇:考试诚信教育方案范文

初中英语“人机对话”改革的主要成果

考试环境凸显公平

每所初中学校设置一个考点,以现有的一个计算机教室为考场,考场计算机及相关软硬件配置必须符合考试所要求的基本条件。考试所使用的计算机包括“学生考试用计算机(考试机)”和“教师监考用计算机(监考机)”,考试机用于参加考试的学生答题,监考机用于监考老师的发卷、控制考试开始和结束以及收卷等。由于人为干扰小,耳麦及相关的测试硬软件均为统一配置或统一要求,测试的公平性大为增加。

考试过程省时省力

在准备室接受培训后,考生依次进入考场,登录并核对信息。在进行设备测试后,考生开始12分钟的听力和8分钟口语考试。待答卷自动上传后有序退场。每个考场有1名系统操作人员和1名监考教师,可供30名学生同时进行考试。1个考场每天能完成约480名考生的考试任务,与传统的2名主考1名考生的口语测试相比,测试效率显著提高。

考卷内容保密性高

尽管基本题型相同,但考试以题库为基础命题,在同一考场,相邻的考生面对的是不同的试卷。虽然传统测试每半天也有4套试题,但因相对固定,加之学生流量大,很难做到绝对保密。

成绩处理简单准确

计算机记录下考生的答案后进行综合打分,各市在3天内通过自动化评估,把成绩统一上报省教研室。省教研室经过复检后,7天内下发各市。对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计算机评估系统将主要从考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准确性、流利性、韵律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推行高考“人机对话”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要研究高考英语试卷结构性调整的可行性

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实践与微调,江苏省高考方案已趋于稳定与完善。目前采用语数外3门480分与选修科目测试等级相结合的选拔方案,其中英语学科满分为120分(含听力20分)。要实施听力口语的自动化考试,在保证高考大方案整体不变的前提下,英语学科必然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将口语成绩纳入120分的框架内,如采用听力、口语计20分或30分的办法;二是在测试后将口语成绩以附加分或等级的形式单独列出,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

要研究省级听力口语等级测试题库的开放性建构

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只有当测试按照课标的能力目标要求进行设计,而不是特定的教学和课本内容,才能考查出所要求的能力,教学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

要研究“人机对话”测试中诚信机制的建构

初中英语听力口语自动化考试的考务工作由各市、县区教育局招生办公室统一组织实施,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单位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及自动阅卷服务,各参与考试的考点学校分别承担考试流程的具体组织工作。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组织考试的主导权在考点学校,加之考生参与测试存在的时间差,“人机对话”测试虽然可以有效杜绝“泄题”,但仍很难完全杜绝“替考”“夹带”等作弊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诚信机制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