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乡镇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产业转型 城镇化 乡镇规划 旅游区 方法
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我国城镇人口6.067亿人,城镇化水平45.68%,比1982年的21.1%提高24.58个百分点 。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大部分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产业结构的转变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镇规划方法与模式的调整。
近年来,旅游业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旅游业是联动效应很强的推进型产业,有利于促使旅游地的产业结构升级,带动非农产业的发展,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在旅游区乡镇由农牧业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乡镇规划的影响表现得很为明显,因此,旅游区内乡镇规划方法的探讨就尤为重要。
一、五当召镇区概况:
镇区作为乡镇政府所在地,是镇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乡村城镇化集中点,尤其在以农牧业为主的乡镇,镇区的作用更为突出。如何解决旅游业作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的镇区规划,在新时期需要考虑到更多新的因素。
五当召镇位于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镇域面积603平方公里,是典型的以牧为主、以农促牧的少数民族聚居镇,镇域常住人口9000左右,90%以上都是以农牧业为生。五当召镇区是镇政府所在地,原名吉忽伦图苏木,目前登记常住人口为1500。
五当召镇得名于藏传佛教内蒙古第一大寺――五当召(本名“巴达嘎尔”庙,蒙古语“五当”,“召”意为“庙宇”),五当召始建于清朝早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藏传佛教圣地。五当召风景旅游区是以五当召为核心景观的国家级4A风景区,是包头市乃至整个内蒙古地区的旅游胜地。
在风景旅游区建设之前,五当召镇少数村民为游客和香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现今镇区纳入五当召旅游风景区的旅游服务基地,进行新的规划建设。
五当召镇现状主导产业是农牧业,辅以部分铁矿业以及旅游服务业,三大产业比例为90:3:7。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传统生产方式与市场矛盾日益突出,发展前景黯淡。五当召镇的两家铁厂也都处于关闭状态,因此总体生产力水平很低,2005年人均收入4300元,农牧民群众至今仍未脱贫。
二、五当召镇区产业转型的背景及契机
五当召旅游的蓬勃兴起给五当召镇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黄金周期间客流量由2005年的1万多人增加到2009年的6万多人。但是由于旅游服务业建设不足,巨大客流带来的主要是门票收入,游客在景区人均消费不足5元,这意味着作为旅游服务基地的五当召镇区将有巨大的潜能可挖掘,给原有产业结构的转变和提升带来难得的机遇。
石拐区关于五当召镇的十一五发展目标提出:1、优化产业结构,鼓励牧民向旅游业转型;2、牧业转为圈养,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3、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工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旅游接待能力,配合五当召景区建设工作,逐步实施镇区人口转移。
随着旅游服务业发展,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将向服务业转移,旅游服务业将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冲击当地传统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模式,五当召原有的生产模式和经营模式都经受到挑战。
三、产业转型对五当召镇区的影响
随着五当召风景旅游区的建设与发展,游客由单一的宗教文化游转为度假休闲旅游、民俗民风体验游等多种方式,在景区的停留时间也会延长,对各种服务都会有更多的要求,旅游服务业将逐步代替衰落的农牧业成为主导产业,其强大的产业联动将会带动交通运输业、民族特色纪念品加工等非农产业的发展,三产比例顺序将实现“一二三”到“三二一”的理想状态转变。
产业结构的调整将给五当召镇的人口规模带来变化:
现状城镇居民登记人口3000人,常住人口1500人,自然增长率为4.2‰。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会吸引外来务工、经商人口,游客也会逐年增长到一个成熟风景旅游区的稳定水平。因此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自然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数量、景区游客数量因素预测五当召镇区的人口规模。
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的变化必然会导致用地规模及结构的变化:
1、农牧业生产用地减少。
人口向旅游服务业转移,农牧业人口下降;生态保护政策以及十一五发展计划;五当召风景区总体规划对生态保育、景观保护的要求,都将缩减农牧业用地的比例。
2、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用地增加。
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要求,城镇内的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三级城镇设置,例如风景区管委会、派出所、中小学校、医院、邮电局、银行等;商业功能侧重于住宿、餐饮、娱乐行业,要为旅游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和硬件支持。
3、居住用地增加。
人口规模的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都要求现有居民的居住用地面积以及居住条件改善。
4、工业用地增加。
根据当地宗教特色以及在内蒙古藏传佛教的中心地位,发展宗教及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加工类乡镇企业,因此工业用地将会有所增加。
5、配合景区建设的相关用地比例增加:
加强旅游服务基地与景点的联系,以及所需停车场地,交通广场用地将会增加;提升景区生态水平及景区绿化覆盖率的要求,相应的绿化景观用地也将有所增加。
四、产业转型背景下五当召镇的规划特点
经过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发现,五当召镇区建设规模日益扩大,风景区的完整性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五当召至额尔德尼山的轴线关系,大量建筑突兀其中,割断了空间呼应,也影响了五当召入口空间的视觉纯净性,破坏了固有的自然环境和山水格局。
鉴于上述原因,五当召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提出:搬迁五当召镇区至五当召东面的大东沟南北两坡,基于目前镇区的基本人口,建立以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小城镇。
选址:拟定于五当召东南侧的大东沟南北两坡,日照条件良好;距离五当召庙区1公里余,现有县级公路经过,交通条件便利;地下含水层深度浅,取水方便。另外,与五当召之间有一道山梁相隔,形成天然的视线屏障,有利于风景区的风貌保护和镇区自身的建设发展。
功能定位:五当召镇集合了旅游服务基地和经济行政文化中心的双重功能,发展依托旅游的第三产业以及无污染的旅游纪念产品加工业。
用地规模:根据国家《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要求,综合考虑当地的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特点预测人口规模,拟规划用地面积为0.8 km2左右,人口8000人,人均约100m2。其中,保留老镇面积为1.27km2 ,拆迁面积为0.39 km2,新建镇区面积为0.819 km2。
用地布局特点:根据五当召镇与风景区的空间位置关系和自身功能要求,规划形成了“一带、两中心、两片区”的用地布局结构,构成布局相对紧凑,分区明确,结构完整的用地结构体系。
一带: 以河道和城镇景观大道为乡镇发展和绿色景观轴。
两中心:分别以镇中心广场和旅游商贸中心广场为中心形成居民生活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
两片区:围绕两个中心分为居民生活、旅游商贸两个片区,由绿色发展带贯穿,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
基本道路构架:根据《村镇规划编制规范》的有关要求,将道路分为三级设计,停车场同时考虑风景区和镇区自身需要合理布置。
规划建设要点:五当召镇的建设要体现风景旅游区宗教文化特色,体现更多的“地方性和民族性”。街道以双向两车道为主;建筑风格为藏式,高度控制12米以内;滨河大量绿化,散点式布置街头绿园和集中式行道树,创造优美的游憩、生活环境。
五、五当召镇区产业结构优化以及提升
五当召镇区将景区规划与乡镇规划相结合,积极根据产业结构转变对用地、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的要求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景区和乡镇自身发展的需要。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进程又为旅游业发展开拓了空间,二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旅游业作为镇区经济全新的增长点,给当地产业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活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将给镇区直接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为当地的传统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如农牧产品、传统手工业制品加工等,也会给当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要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利用旅游地优美的环境和旅游业强大的经济集聚能力,吸引投资商加入城镇建设的行列,与景区实现联动发展和合作共赢。
六、结语
旅游业发展带来的乡镇产业结构的转型是城镇化进程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本文通过五当召镇区在产业转型背景下的规划实例,从产业转型带来的功能、结构、规模、道路等诸方面的规划调整做了初步的探索,希望对此类乡镇规划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你们好。
我叫,今年岁,学历,个人工作经历介绍,首先,我要感谢各位领导给我一次与其它同事公平竟争的机会,我竞聘的岗位是市规划发展科和市场开发科的科长。这两个科室都是我们到位的主要职能科室,与原来的规划与市场开发科相比,这两个科室的工作任务肯定更重、胆子也更沉,但我相信自己能够在这两个岗位上发挥自己所学,给各位领导作好助手、当好参谋,同时也给自己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我认为自己竞聘这两个岗位的优势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我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大学期间我学习的就是旅游专业,对这个行业有比较清醒地认识,同时比较注重提高自己理论素养,大学里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工作后也没有放弃学习,自己购买了大量的书籍,供闲暇时间阅读,平时也能通过互联网等积极学习其他知识,使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扩展,理论水平得到稳固和提高,有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
二是积累了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参加工作以后,我一直在规划与市场开发科工作。两年来,在分管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工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积累了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对规划和市场开发工作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今年1月份,被单位聘任为规划与市场开发科科长,这是领导对我自身工作的肯定。虽然现在规划、市场开发科一分为二,但我相信,在各位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我能够胜任这两科的工作,做出与岗位相符合的工作实绩。
竞聘这两个岗位,对我来说是一次机会,但更多的是对自身能力的考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的工作,不辜负领导对我的培养和信任。在这里也谈一点自己对今后工作的一点想法。
规划发展方面:
1、尽快编制完成全县旅游“五”发展规划。根据舟山市海洋旅游“五”发展规划、嵊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规划、嵊泗列岛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本,尽快编制出台嵊泗县海洋旅游发展“五”规划,在今后五年里更好的指导全县旅游业发展。
2、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普查成果。在年,我们配合势力进行了全县旅游资源普查,普查结果已经出来了。利用这次资源普查的成果,汇集开发价值较大的资源,建立旅游项目库,明确嵊泗将来的旅游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
3、加强景区建设规划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参与县内重点旅游项目规划和各景区、景点的详细规划的评审。加强对全县景区规划的管理,禁止随意开发建设,确保每个建设项目都有科学的规划为指导,并负责监督有关单位严格落实既定规划方案。
4、积极申报a级景区。今年我参加了浙江省旅游局举办的旅游区质量等级评定员培训班,从我县旅游区的建设情况看,基湖核心景区是最有希望成为我县首个a级景区的单位,接下来要指导和帮助他们做好a级景区的申报工作。并随着我县各旅游区的开发建设,随时做好个新建项目的a级景区申报、推荐和评定工作。
5、优化结构,开发旅游产品。以休闲度假为突破口,贯彻“重点旅游工程优先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优先发展、大旅游产品优先完善、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优先打造”的发展策略,大力开发渔家乐旅游、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等具有海洋特色的旅游产品。
6、做好各乡镇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指导工作。目前大多数旅游乡镇还没有编制自己的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开发方面以自主开发为主,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规划科要发挥自身职能,指导各旅游乡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走科学发展之路。
市场开发方面:
一是深入开展市场调查,高起点制定宣传促销方案。在主要客源城市和来嵊游客中间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旅游消费群体成分、了解嵊泗列岛在游客心中的形象地位,以此为基础,制订旅游市场开发计划和宣传策略,并提前做好每年的年度实施方案。
二是协助实施旅游节庆,举办主题活动。协助做好每年一届的中国嵊泗贻贝文化节期间旅游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同时通过与网站、电视台等合作,每年举办一次较大规模的主题活动,逐步打响嵊泗旅游的品牌。今年与浙江电视台合作举办的海鲜总动员、自驾车之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是做好宣传队伍的组织工作。组织下属旅游企业参加每年全国各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等活动;在各主要客源城市和潜力城市举行几次较大规模的旅游推介会,条件成熟的话,组织“大篷车”宣传,努力开拓客源市场。
四是转变传统促销方式。一直以来,政府都是我县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的主体,各旅游企业参与。今后,要努力转变这种传统的宣传方式,政府部门逐步淡出旅游宣传促销的舞台,而由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自主开发旅游市场,争取客源。
五是做好嵊泗旅游网的筹建工作。目前已与中国博客网达成初步协议,由他们负责为嵊泗旅游网的设计及维护,
我们提供信息。下一步要做好全县旅游信息的收集工作,网站建成后做好网站信息的更新和日常管理工作。
2004年3月16日区政府召开了全区旅游工作会议,那次会议对提高发展旅游经济认识,加大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力度,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接待服务功能,推动全区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时隔两年,我们再次召开全区旅游工作会议,并将会议规模由旅游重点乡镇街道扩大到所有乡镇街道,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各地、各有关部门对发展旅游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旅游业作为我区重要的新兴产业来抓,给予旅游业发展更高的重视和更大的支持,群策群力,创新创业,积极投身到推动全区旅游业大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努力开创我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刚才,会议传达了今年全国、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征明局长代表区旅游主管部门作了一个全面的工作报告,这份报告是征明局长履任新职以来所作的首个旅游工作报告,也是一份客观、求实、鼓劲的工作报告,报告内容我都赞同。下面,我在征明局长所作报告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培育壮大全区旅游产业,再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立足良好基础,抢抓发展机遇,进一步坚定加快全区旅游经济发展的信心
当前,推进东向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已成为全市上下的最强音。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实施"开放活区、创业兴区、工业强区"三大战略,出台了做大做强五大产业的有关政策。三大战略中,落实开放活区、创业兴区两大战略,旅游业都是重要的平台和载体;五大产业中,生态旅游产业是全区积极发展的重要新兴产业,是全区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对我区来讲,顾名思义,就是要把握好两个字--"新"字和"兴"字。所谓"新",就是旅游业已由过去全区经济的补充成份,逐步发展成为目前全区经济的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关乡镇街道旅游业也从无到有,每天都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面孔。所谓"兴",就是旅游业在全区特别是在重点旅游资源乡镇街道方兴未艾,一批景区景点在"十五"期间相继得到开发,全区旅游发展规划及一批景区开发规划相继编制完成,旅游各项统计指标呈逐年高速递增态势。"兴"字,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兴旺发达,就是说旅游业要成为全区重要产业,旅游总收入要占到gdp的8%以上。旅游业由一项新产业,到方兴未艾的产业,再到兴旺发达的产业,这是一个渐变和突变同时存在的过程。第一起跳也就是第一次突变,我们用了较长时期的努力,第二起跳,我们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为此,全区"十一五"规划提出,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要达到8%以上。应该说,这是一个自我加压、奋力崛起的目标,是一个要使劲跳、流汗跳才能摘到桃子的目标。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实现这个目标确有难度,但也有良好的基础和难得的机遇。
第一,我区旅游业大发展、快发展已经有了扎实的基础。2005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75.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5%;实现旅游收入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7%。"十五"期间,全区旅游总收入、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分别比"九五"增长了341%、89%,特别是全区旅游总收入,以年均34.5%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gdp20多个百分点,取得了可喜成绩。这是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区旅游主管部门和全区旅游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各地、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的结果。这些成绩,既可圈可点,也是"十一五"实现我区旅游业第二起跳或者说是第二次突变的坚实基础。
第二,我区旅游业大发展、快发展已经具备了有利的条件。我区是旅游资源大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巨大的潜力。在前年组织编制全区旅游发展规划过程中,我们对全区旅游资源进行了一次系统地调查和分类,在全国划分的8大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我区具备7大主类、13个亚类、34个基本类型。我区是历史文化名城,有2000多年的建县史,杏花村文化、诗文化、傩文化等独具特色,且有较高的知名度。同时,随着池州境内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建设的加快推进,随着市政工程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今明两年市政府将投资近20亿元用于城市重点工程建设,这些工程都将显著改善我区的旅游通达条件和旅游接待条件。对旅游业来讲,资源和通达条件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资源是"虎",通达是"翼",现在我们是如虎添翼。只要我们按照既定的发展思路,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认真梳理,适度开发,乔妆打扮,巧加推介,我们的旅游资源虽居深山,也一定会招引远方游客的青睐,一定会成为旅游精品,成为热销卖点。
第三,我区旅游业大发展、快发展已经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从全国来看,中央将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强调要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健身等服务性消费。中央关于扩大消费的政策导向,必将带动包括旅游消费在内的国内需求大的增长。正如吴仪副总理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的:因势利导,旅游业发展空间广阔,市场需求巨大。从主要客源地来看,在安徽周边,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上的人口达到了5亿,而且部分地区超过了3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目前,我国公民每年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达到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有钱又有闲,人们旅游休闲的意识越来越强,去年我国公民的出游率已达84.8%。人民群众这种对旅游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我们拓展周边客源地创造了广阔的市场基础。从我市来看,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九华山、石台、青阳、东至等兄弟县处都强力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全市发展旅游产业的氛围越来越浓,环境越来越好,精品越来越多,游客越来越多,组织开发旅游产品越来越易,这些都是我们加快旅游发展的契机。但同时,这其中也有竞争,而且竞争非常激烈,我们部分景区景点已经有了现实的感受。在竞争面前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因此,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握机遇,积极应对,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市场意识和发展意识,以合作的胸怀参与竞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以更强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推动全区旅游经济大发展。
二、突出工作重点,创新方法机制,进一步细化加快全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
在看到基础条件和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对当前全区旅游工作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一是各级、各部门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程度不一,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旅游业因其对财政的直接贡献率较低和对环境的载荷要求较高等原因,导致各地在发展旅游业上战略定位不明确,工作力度不明显,发展效果不突出,即使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方也还存在被动开发的思想。二是旅游低层次、粗放式的开发、经营和增长方式亟待改变。我区旅游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影响了旅游产品档次和品位的提升,制约了旅游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旅游产业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旅游六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机制不健全,产业规模较小,缺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景区、大宾馆、大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主体。四是周边地区同类旅游产品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因此,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要做的工作确实很多,工作任务也很繁重,我们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提高产品竞争力上下功夫,在开拓市场上花力气。
(一)加大开发力度,创建旅游精品。建设支柱产业,必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精品作支撑。我区旅游产品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达不到一个旅游强区的要求,也还不能完全适应旅游市场的新变化。所以说,树立精品意识,创建××旅游品牌工作迫在眉睫。一要继续加大旅游投入,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建设。旅游是资金投入密度大,收益期较长的产业。我区目前几大景区都是通过转让经营权实现由民营资本经营或由国有资本控股经营。这种体制确实给景区发展带来了空前活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有了明显提升。但这些景区当初的计划与现在的投入力度还有明显差距。今年"五一"前,我就这个问题作了一次专门调研,发现几个景区当初在签订转让协议时承诺的投资计划现在落实的不尽人意。因此,各有关旅游企业要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和诚信意识,按协议办事,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快景区开发规划实施步伐,提高景区综合接待和服务水平。区旅游主管部门要做好有关指导、服务和协调工作。二要围绕市场需求,开发旅游新产品。旅游市场发展到今天,单纯的观光类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大不如前了,不开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就无从谈发展,旅游业就没有出路。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旅游企业要深入开展旅游产品市场调查,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要结合我区特色,开发生态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会议、商务、探险等专题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市场的需求。三要树立精品意识,创建旅游精品。我区旅游产品目前在省内还没有较大影响力、叫得响的旅游品牌,皖南旅游市场同类旅游产品对我们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去年旅游势头较旺就小进则满、沾沾自喜、裹足不前了,一定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精品意识,狠抓品质建设,完善基础功能,提升内在服务能力,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景区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大王洞风景区今年要争取通过aaaa评审,其它景区也要确定争创目标和期限,努力跟进。要强化旅游商标保护意识,做好商标注册登记和保护工作,防止商标资源流失。四要坚持科学发展,认真执行规划。已经编制出台的全区旅游总体规划和主要景区开发规划在实际执行中效果不好。我们在检查中发现个别地方不按规划办事,存在自行开发建设的现象。规划规划,不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而是用来指导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蓝图。政府靠什么行政手段来监督和指导旅游业发展,就是靠规划。为此,今后要加大《安徽省旅游条例》的贯彻执行力度,各地凡是涉及旅游项目开发或是在旅游资源规划范围内建设的其他项目,都要事先征求区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各景区凡是需要建设的项目或向上申报的项目,也要首先征求区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区旅游主管部门要靠前服务,做好监督和指导工作,保证旅游资源科学合理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配合"创优"活动,开拓旅游市场。我区在地理位置上是皖南旅游区的北大门,是"两山一湖"的西北门户,在全国主要客源地长三角地区辐射半径之内,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区内江山秀丽、景色怡人、文化底蕴深厚,是皖南旅游区上一朵亮丽的奇葩,具有广阔的客源腹地,能与"两山一湖"客源空间形成辐射与互补效应。现在的关健是要培育短腿,完善旅游六要素,提升接待服务能力。"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游"的份额曾相对减少趋势,其他五要素是重点,是增加旅游收入、扩大旅游消费的关键。因此,当前,一要抓紧培育旅游薄弱要素。现在比较流行一个词叫"休闲经济",它实际上是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属于旅游经济的范畴。我们要积极配合池州市正在开展的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借梯登高,完善接待服务设施,落实全民创业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各类宾馆、餐饮业的发展,鼓励娱乐业发展和旅游商品开发,以此带动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二要努力开拓旅游市场。从目前情况来看,省内和长三角是我们的主要市场。我们不能满足现状,要有超前意识,立足现有市场,向外拓展。大王洞风景区近两年在旅游市场开拓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去年开拓的湖北武汉等地市场已见成效,组织的几次私家车车队游活动开展得很好,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省旅游局提出,在国内市场开发上要"激活本省游、主攻长三角、做大珠三角、开拓东三省、提升津京唐、挺进大中原、培育大西南";在境外市场开发上要"扩大韩国市场、稳定日本市场、提升港台市场、开拓欧美市场、发展东南亚市场"。这对我们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三要改进旅游宣传促销方式。从这几年旅游宣传促销方式来看,我旅游主管部门与各景区促销活动衔接不好,存在脱节现象。旅游部门要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参加这样那样的旅游交易会、博览会,而旅游企业以自身需要出发,跑自己的市场。这个问题值得注意,区旅游局要认真研究,一方面要考虑上级安排,另一方面要主动与企业联动,把面上宣传与重点突破结合起来,找出办法,保证促销效果。有关旅游企业所组织的宣传促销活动,也要主动与主管部门对接,以便其掌握动态。四要大力发展假日经济。发展假日旅游经济,意义重大。要利用××的城郊特色,将大王洞、万罗山、霄坑峡谷、齐山、杏花村、谷潭科技示范园等景区有机组合起来,大力发展围绕城市的"一日游"、"两日游"等假日旅游,解决眼下黄金周旅游"井喷"和平时旅游"门可罗雀"的矛盾。
(三)坚持以旅促农,创建"优秀旅游乡镇"。一要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旅游业是一个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共同发展的催化产业。省政府提出,旅游业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旅助农,同时顺势而为,借农强旅。我区广大农村地区既是奇山秀水、风情民俗等传统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现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地。依托农村旅游资源,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把发展旅游与农民利益相结合,实现大旅游与大农业的相互渗透融合,既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发展旅游业的一项重大举措。目前涓桥镇在这方面已经破题,谷潭农业科技示范园已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他乡镇街道也要结合实际,把乡村旅游、农业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整体规划,分步发展。二要积极开展"优秀旅游乡镇"创建工作。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开展"优秀旅游乡镇"创建活动。区政府专门转发了这份文件,将在各地自主申报的基础上,重点遴选2-3乡镇街道进行扶持,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希望有条件的乡镇街道都要对照标准,完善相关软硬件资料,积极申报争创。这不仅仅是个姿态问题,而是一件值得做的益事。拿到"优秀旅游乡镇"这个招牌,不仅有益于旅游业自身发展,也有益于乡镇优化招商环境,带动各项工作开展。三要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实践证明,"农家乐"这种模式对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从大王洞、霄坑等景区这几年的发展实际来看,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我们要搞好规划,积极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带动旅游业发展。
三、加强协调配合,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优化加快全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环境
环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对旅游经济发展尤为重要,我们要在各级、各部门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参与,进一步优化全区旅游业发展环境。
(一)强化政府的主导力量。一要强化领导协调力量。近年来,为加快旅游经济发展,区里成立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区旅游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但还有部分地方尚未建立起旅游领导和协调组织,没有把旅游摆上政府工作位置。希望这次会后,各地仿照区里的做法,尽快建立领导和协调组织,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确保旅游发展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二要强化综合协调管理职能。各有关部门都要关心和支持旅游发展,按照职能分工共同培育旅游产业。区发改委要把旅游发展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和旅游产业政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区建设、交通、林业、水务、文广、文物、宗教等部门,要共同搞好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以旅游发展促进资源保护。区公安、交通、工商、物价、卫生等部门要加强旅游安全、运输、商品价格、市场秩序、食品卫生等方面的管理。三要加大旅游景区管理力度。要大胆探索适应旅游发展要求的新模式,促进旅游景区健康发展。各旅游景区景点不仅要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和领导,而且要在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设施标准、旅游服务质量规范、旅游投诉处理、旅游宣传促销等方面接受旅游部门的行政管理,强化旅游执法监督。
(二)优化旅游市场秩序。一要把企业发展的环境营造好。企业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主体,只有企业发展壮大了,才能形成旅游产业的支柱地位。因此,要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切实减轻旅游企业负担,扶持企业发展壮大,促进旅游企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二要把区域旅游形象塑造好。旅游业是以人的流动为基础,满足人的旅游消费需求的。因此,要坚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提升服务质量。要开展旅游诚信活动,逐步建立旅游诚信体系,提高游客对我区旅游的满意度。实行旅游市场集中整治与加强平时管理相结合,突出平时管理为主,建立健全保证旅游市场秩序良好的长效机制,做到待客周全,服务规范,行为文明。加强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沿线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景区"。三要把人文环境治理好。旅游活动是通过游客的体验来实现的,游客在游玩、购物、问路等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当地的人文环境。这种感受既可以带来美好的记忆,激发再次光顾的期望;也能留下不愉快的记忆,成为反复传播的负面广告。当地民众是发展旅游的直接受益者,但如果片面追求短期盈利,忽视游客的感受,只顾斩客、不顾责任,再好的势头也难以长久。因此,要加强对景区周围广大群众的教育,共同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环境,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势头,实现大发展,求得大受益。
建
议
书
二二一年二月
SS镇生活垃圾填埋场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
前
言
一、地理位置
1、地理位置
XX镇位于AA县东南部,距县城50公里,周边与TT县E尾镇、本县QQ乡、YY乡、YY镇、KK镇、UU乡为邻。
2、地形地貌
XX镇地处大别山腹地,大别山主峰AA座落其境,A岭、XX两大水库相镶其间,境内有龙井河、广家河、白马尖等风景区。全境总面积19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是AA、DD安等大中城市的供水源地。
3、社会经济情况
XX镇是原老区政府所在地,大别山地质公园白马尖景区、龙井河景区均在其镇域地,下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1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0元,工农业总产值10.8亿元,财政收入4500万元。
第二章
编制依据
一、HS县县域发展规划
二、SS镇镇域发展规划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从SS镇实际出发,充分发挥SS镇区位及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环境整治战略思想,优化旅游环境,提高引资条件,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加快发展旅游新镇,扩大经济总量。
二、建设原则
垃圾填埋场的建设要符合SS镇镇域规划,符合当地发展的要求,垃圾处理要符合国家标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第四章
规划范围
HS县SS镇镇域范围
第五章
规划期限
结合本镇发展实际,该项目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六章
现状评价
目前,SS镇仅有一座小型垃圾焚烧站,随着集镇发展,集镇常住人口增加,现已经不能满足集镇垃圾处理需要。胡家河集镇、龙井河风景区、广家河风景区距SS集镇20-30公里。根据SS镇经济发展新定位,建设旅游新镇的要求,脏乱差的环境卫生条件严重影响了景区及接待基地的形象,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且胡家河集镇距六潜高速出口仅五公里,是SS镇的工业所在地。为此,尽快实施垃圾填埋场项目是当务之急。
第七章
需求预测分析
垃圾填埋场项目的建设,关系到镇域居民的切身利益,是发展当地旅游经济和推动招商引资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可以改善旅游景区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巩固招商引资成果,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垃圾填埋场的建设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巩固作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成果,为争创全省最佳旅游乡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大别山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建设
SS镇垃圾填埋场是十分必要的。
第八章
规划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一、规划目标
拟建在胡堆旅游公路3.5公里处,垃圾填埋场一次性建成,预计投资160万元。主要为集中处理胡家河集镇以及堆谷山农家乐、龙井河风景区、广家河风景区的生活垃圾和SS镇中心集镇的部分生活垃圾。
二、建设内容
1、建设日填埋垃圾30吨,18万立方,预计使用年限20年。
2、项目控制面积30亩,其中厂区占地面积20亩。
3、新修建道路2000平方。
4、拦土坝6000立方。
市(县)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基础数据调查表
城镇名称
2009年
建成区
面积
(平方公里)
“十三五”
规划城区
总人口
(万人)
2009年末
城区总人口
(万人)
“十三五”
规划城
区总人口
(万人)
2009年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2009年垃圾产生量(万吨)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
垃圾转动站数量(座)
运输车辆(辆)
总量
生活
垃圾
建筑
垃圾
粪便
已建规模
(吨/日)
在建规模
(吨/日)
“十三五”
拟建规模
(吨/日)
无害化
处理率
(%)
已建
在建
“十三五”
拟建
现有
“十三五”
规划新增
SS镇
0.14
0.28
0.053
0.73
0.15
0.48
0.1
30
3
5
3
市(县)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十三五”规划建设项目表
市(县)发改、市容环卫、环保主管部门(公章)
“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的项目名称
项目性质(新
建、改建、扩建)
建设规模
(吨/日)
总规模
(吨/日)
工程投资
(万元)
计划开
工时间
(年/月)
计划完
成时间
(年/月)
工程进度
(立项、环评、
可研、初设
、在建)
处理方式
(填埋、
焚烧、
综合等)
备注
(必须完成、积极推进)
SS镇生活垃圾填埋场
新建
30
30
160
2021
2021
立项
填埋
2014年,重庆市涪陵区委、涪陵区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旨在推动涪陵旅游业实现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审视涪陵区的产业结构,旅游业是“短板”。与其丰厚独特的旅游资源相比,旅游产业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如何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业,不断提升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经成为涪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1树立“大旅游”观念,增强旅游业发展合力
旅游业具有社会性,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其发展的实践表明,无论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还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以及旅游管理者的管理活动,都具有综合性。理论界也公认,现代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涉及29个经济部门,直接或间接关联110多个行业。进入21世纪,我国的旅游管理模式已经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门管理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行业管理的转型,即从直接管企业到宏观管行业的转型,目前正在从以旅行社、星级饭店、A级景区等核心旅游要素为主的旅游行业管理,经由更加综合的旅游产业管理,向全面的旅游经济社会管理转换。传统对于旅游产业属性的认识已不适应于新的旅游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摆脱“小旅游”的思维、“小旅游”的方式,树立“大旅游”的观念,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大旅游发展机制。
(1)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现有行政资源,对旅游产业实行全面的、复合的公共管理。一是成立全区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定期召开旅游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全区旅游发展,研究解决旅游产业发展重大问题。二是区级各职能部门要依照《旅游法》和相关法规规定共同做好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和服务。三是每年定期召开全区旅游发展大会。四是区政府对区级相关部门、各旅游区管委会、重点乡镇和企业实行旅游工作专项考核。
(2)加强旅游要素保障。一是注重规划引领。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布局和重点旅游项目需要。规划和建设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先保障旅游产业发展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需要。二是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鼓励旅游资源较为富集的乡镇街道优先发展旅游产业。编制乡镇街道旅游发展规划要符合全区旅游总体规划和总体布局,由规划资质单位编制、经旅游专家组评审后报区旅游局审批。实施乡镇街道旅游发展规划应经区政府批准。鼓励拥有旅游资源的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按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原则,优先支持发展旅游产业。三是保障旅游用地需求。用地指标向重点旅游项目倾斜,对列入市级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用地优先予以保障。四是拓宽旅游融资渠道。探索“区级财政贴息、政府政策优惠、担保公司担保、金融机构贷款、项目业主开发”的“五位一体”投融资建设模式。五是加大重大旅游项目招商力度,力争每年引进1家以上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落户涪陵投资旅游项目。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有关规定,完善扩大旅游消费政策。在2014年全区旅游发展资金1000万元的基础上,逐年增加投入,努力实现全区旅游发展资金的投入增长与全区工业投入增长、全区经济增长同步。制定实施《涪陵区旅游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业主申报、行业主管、政府审批”程序,规范旅游发展资金管理使用。整合区级三峡后续工作、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交通建设、扶贫开发等专项资金资源,向重点旅游项目倾斜。
(4)建立旅游发展激励机制。对当年新评定为国家4A级、5A级的旅游景区,分别给予3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当年新创建为市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旅游景区,分别给予3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当年新荣获其他国家级旅游称号命名的单位,一次性奖励5万元。同时,鼓励旅行社做大业务,对全年接待区外游客来涪旅游的总量达2000-3000人,每一人次奖励1元;总量达3000-5000人,每一人次奖励2元;总量达5000-10000人,每一人次奖励3元;总量达10000人以上,每一人次奖励5元。
2深度开发产品,增强旅游业发展竞争力
旅游产品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产品的竞争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形式也在不断的增减改变。针对市场的变化,要求旅游业开发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旅游产品,就是多功能的复合型现代旅游产品,也就是以观光旅游产品为基础,充分体现综合需求功能,能较长时期的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要按照“文化做强、差异做特、品牌做优”三大原则,实施旅游产品打造与旅游市场营销“两轮驱动、两轮互动”的发展战略,全力塑造“两江福地?神奇涪陵”城市形象,把涪陵建设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巴国故都游览胜地和长江上游重要旅游集散区。
(1)倾力打造核心景区。紧紧依托涪陵独家拥有、堪称世界之最的三大特色旅游资源――涪陵榨菜、白鹤梁题刻、816核军工洞体,紧紧依托两个堪称国内罕见的稀缺旅游资源――点易园和武陵山,实施五大核心景区项目建设。到2016年末,建成涪陵榨菜文化旅游基地、白鹤梁旅游区(含两江游)、江北旅游区(含涪州古城)和武陵山旅游区,完善816核军工洞体旅游区。同步启动涪陵榨菜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加快白鹤梁题刻申遗进程,816核军工洞体建成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武陵山旅游区成功创建市级旅游度假区并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力争经过3年时间努力,把五大核心景区建成国际国内知名旅游区,打造涪陵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涪陵旅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奠定坚实基础。
(2)丰富完善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融合性好、带动力强的功能特征,推动旅游产业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和优势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五个方面的旅游知名品牌产品。
①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充分利用涪陵“两江交汇”、“两江四岸”和大山大水大城浑然一体的特色景观,开辟城市观光旅游线路;充分挖掘和再现涪陵历史文化遗存,在城区通江廊道建设、人行步道改造中注入文化、旅游元素,建设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街区,形成兼具观光与休闲功能的涪陵城市历史文化展示区。
②大力发展品牌工业旅游。充分利用涪陵榨菜产业、医药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等已形成的产品美誉优势、先进设备优势和先进工艺优势,开辟工业旅游线路,创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形成兼具参观与销售功能的涪陵名特优品牌工业产品展示区。
③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加强对坪上特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农耕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适时打造推出旅游新产品。重点以涪陵特色效益农林资源(涪陵榨菜、特色林果、特色花卉等)为依托,沿“东南西北”环形布局,按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标准培育一批在重庆主城及周边有影响力的旅游特色村镇,形成“东赏龙眼、南观花卉、西看梨花、北望榨菜”和“春采鲜橘、夏摘杨梅、秋收猕猴桃、冬砍青菜头”的大型花瓣状特色乡村旅游区。
④大力发展商贸旅游。以滨江商业街区、金科世界走廊、泽胜中央广场为中点,在江南主城百亿商圈建设兼具展示涪陵商业时尚与活力、满足游客购物需求的特色旅游商品购物街区。
⑤大力发展文体旅游。以游船、锦绣广场和涪陵大剧院为平台,挖掘、创作、推出再现涪陵历史文化精华、讴歌“古老的希望城――涪陵”的大型文艺表演活动,创作涪陵地方文化特色影视作品和舞台剧目;以武陵山旅游区和长江、乌江自然地貌为平台,积极申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建设全国青少年户外活动热赛基地,形成集竞赛、运动、游览、养生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区。
(3)精心设计精品线路。依托涪陵五大核心景区和周边区县旅游景区,向区外推介、营销、炒热五条旅游线路,即:大仙女山景区旅游环线(涪陵-武隆-丰都),涪州长江精品景区旅游环线(蔺市古镇-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两江四岸游-丰都鬼城),武陵山旅游区环线(乌江画廊-816核军工洞体-大木花谷-武陵山森林公园-武陵山大裂谷),白鹤梁旅游区环线(江南主城商圈-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两江游-涪州古城-北山新城),涪陵榨菜文化旅游基地环线(沿江万亩榨菜种植观赏区-沿江万米风脱水榨菜长廊-榨菜DIY体验区-榨菜现代化加工园区-榨菜博物馆街区-榨菜现货交易一条街-榨菜美食街区)。
3完善基础配套,挖掘旅游业发展潜力
旅游业要发展,其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基础配套设施的充分供给。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与旅游业发展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经济产业与基础设施能力是同步增长的,一般来说,当基础设施存量增长1%时,就会带动GDP也增长1%。因此,涪陵要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进一步重视基础设施的完善,千方百计改善旅游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普通公众对旅游的需求。
(1)在道路建设方面,加快武陵山旅游区环线公路和进出通道改造工程建设,实现半小时通达;加快大仙女山景区旅游环线公路涪陵段改造工程建设,实现1小时通达;优先改造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村、旅游乡镇)连接公路,实现1小时通达。
(2)在码头建设方面,尽快完善涪陵港相关设施,争取将涪陵建设成为重庆市季节性游轮母港,实现游轮停靠。
(3)在旅游标识标牌方面,年内启动涪陵城区滨江路、兴华中路、太极大道旅游标识标牌,更新改造涪陵城区至武陵山旅游区沿线公路标识标牌,规划启动通往旅游村镇沿线公路的旅游标识标牌工程,争取在渝涪、沿江、涪丰石、南涪、渝湘等高速公路上标注涪陵核心景区,力争年内建成为改善旅游便民服务设施,完成区内主要干道和重点景区标识标牌建设。
(4)在智慧旅游方面,启动全区“智慧旅游”规划,完成五大核心景区“智慧景区”建设,实现网上营销、旅游服务与管理实现信息化、动态化、全覆盖,建立涪陵旅游信息和咨询服务平台――涪陵旅游营销中心,加强与市旅游信息中心合作,实施智慧旅游项目,通过微博、微信、手机APP等宣传涪陵。
(5)在住宿设施方面,要新建一批高品质旅游度假酒店、经济型酒店和其他住宿设施为补充的旅游住宿设施。
(6)在特色餐饮方面,推出一批涪陵地方特色菜肴,建立涪陵地方菜实名目录,培育一批定点特色餐饮企业和街区。
(7)在特色商品方面,挖掘和开发一批涪陵地方特色商品,建立特色商品目录,对旅游商品进行文化包装,在武陵山旅游区和白鹤梁旅游区开设成规模的旅游特色商品街区。
(8)加快配套完善重点旅游景区、重点旅游乡镇的水电气、金融、网络、通信和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交通、公安、商贸、通讯、工商等涉旅数据信息共享。
4强化营销推介,增强旅游业发展吸引力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酒香最怕巷子深”。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令人向往的现代服务业,由“啃老族”依靠老天爷赐予的自然资源、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发展成为现代化、时尚化、需求多样化的新兴产业,现代营销推介必不可少。
(1)强化涪陵形象推广,借助“品牌涪陵”整体形象宣传,按照“政府造势、企业跟进”的思路,大手笔持续宣传和营销涪陵旅游新形象。推行“5+1”宣传营销模式,即:共同叫响一句口号――“常来涪陵幸福来临”,共同塑造一个形象-“两江福地?神奇涪陵”,共同搭建一个平台-涪陵旅游营销中心,共同培育一支队伍――涪陵旅游营销体系,共同打造一个节会品牌――中国榨菜文化(旅游)节,实现2020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目标。
(2)组建涪陵区旅游营销中心,借助区内大型知名企业的产品外销渠道探索搭建涪陵旅游营销网络,支持区旅游局根据业务需要实行服务外包。制订《涪陵区组团来涪旅游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并适时执行兑现。创新思路,增添措施,持续改进和办好中国榨菜文化(旅游)节。
(3)依托涪陵区旅游协会组织文化名人编写涪陵导游词,组织“名嘴”宣传涪陵导游词。重视利用涪陵名人、名事、名品进行旅游宣传和营销。组织全区旅游企业抱团营销涪陵旅游产品。在城区繁华地段设置旅游宣传阵地3个,涪陵地方报纸、电视、电台和网络要免费定期宣传和推介涪陵旅游新形象和旅游产品,大力宣传“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
(4)依托互联网技术,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旅游电子商务网络、旅游电子政务网络、各类旅游服务网站以及酒店管理系统、景区管理系统。广泛开展旅游信息、信息查询、在线预订、在线支付和特色服务等,方便游客出行。加快数字旅游建设,为游客提供在涪陵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实用信息导航功能。以手机终端为依托,通过短信等方式,向全国手机用户展示涪陵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旅游信息。
5规范市场秩序,增强旅游业发展持续力
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是实现游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但从目前情况看,旅游市场秩序失范、服务质量不高仍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只有实现旅游市场的规划有序,将广大游客更加满意的价值追求落实到旅游发展之中,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融入到每个旅游要素之中,涪陵的游游业才能实现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1)大力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建立旅游企业和旅游窗口从业人员诚信等级评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完善旅行社信誉等级评估制度,开展诚信服务窗口、诚信标兵、诚信企业评选活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2)大力推行旅游标准化建设,引导从事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经营的企业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每年创建一批市级旅游服务标准化单位。
一、要切实把旅游业作为我县今后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来抓
发展旅游产业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可以有效缓解资源紧张压力。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资源紧缺矛盾将表现的非常突出。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低、污染少、产业关联度大、综合效益明显等特点,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有效缓解资源压力,而且能较好的解决产业发展与环境承受力之间的矛盾,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可以充分发挥我县的比较优势。相比而言,我县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总体上并不存在优势和突出之处,但我们的旅游业发展却有相当的优势,不仅山水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而且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了较强的产业规模、基础和市场知名度以及旅游发展经验,旅游业发展的潜力非常大。但目前这种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今后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把丰富的资源、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可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旅游业,对于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方面,从我们多年发展旅游业及近几年的农家乐旅游最能得到证明。因此,从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必须坚定不移的把旅游业作为今后我县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来抓。
二、要切实增强旅游业的发展合力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涉及到政府各个部门和所在的乡镇,而发展旅游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和乡镇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特别是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以后,旅游业在地域管理上进行了重新调整,希望各旅游乡镇(街道)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完善旅游产业规划,积极协调解决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为当地旅游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各县级职能部门要高度关注旅游业的发展,增强服务意识,为企业发展提高各项优质、高效的服务;县旅游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责起旅游日常管理工作,加强与各职能部门及旅游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努力做好旅游促销、行业管理、行业服务等工作,督促落实旅游业发展中的各项工作任务。各旅游企业要进一步树立全局观念,充分认识“整体与局部”关系,不仅要配合、支持政府部门的工作,而且要加强企业间的沟通与联系,形成“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良好发展氛围。希望通过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使我县真正形成一个全社会“关注旅游、关心旅游、支持旅游”的大旅游格局。
三、要努力提升旅游经济综合竞争力
当前我县旅游业发展,主要的问题不是规模和数量,而是旅游产业和产品的综合竞争力。目前,我县的旅游经济的竞争力总体不强。我们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来提升旅游竞争力:
一是要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滞后,是我县旅游六要素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我县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薄弱环节。今后我们要按照营造与富春山水相匹配的旅游环境的要求,根据游客的消费需求和目前服务设施结构,通过招商引资、民间投资等途径,加快建设一批较高档次的宾馆饭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增强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提高旅游综合效益。
二是要不断的优化旅游服务环境。环境是重要的竞争力。我们有些很好的旅游资源为什么竞争力不强?除了本身的产品品味不高外,很大程度上还在于旅游服务不够好。多年来,我们过多的追求旅游硬设施的建设,对旅游服务质量关注不够,从而影响了旅游竞争力。所以,今后我们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一定要在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建设上下功夫。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增强人员素质,提高旅游直接服务水平;要加强旅游行业的规范化建设,建立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旅游行业管理制度,完善旅游咨询、投诉等服务工作机制;要加大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力度,规范景区内各种租赁行为,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旅游违法经营行为。要通过一系有力的措施,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使游客到桐庐能得到安全、高质、规范、周到的旅游服务。
一、上半年旅游工作基本情况
(一)把握重点,稳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
(1)景区综合提升项目逐步推进
项目投资总额约7.8亿元。重点以恢复大圣寺建设为主,新建与历史文化相关的景点及综合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该项目最终建设成以佛教文化为核心,配以儒家、道家文化,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再加上和周边山水的自然风光,建成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宗教文化、养生休闲、地方特色为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目前已完成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大圣寺整体设计并通过专家评审;完成景区综合提升项目展示中心;完成放生池、梅子涧、榴花溪、普渡桥的佛光大道;普渡桥以西大圣寺基础工程基本完成。
(2)四方湖旅游景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四方湖景区已初具规模,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AA级景区”和“省优秀旅游乡镇”,2012年底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景区”和“省水利风景区”,古城乡水海现代农业示范园被评为“三星级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今年上半年,古城镇加大对四方湖旅游景区的旅游安全、景区环境的管理和投资,配备了垃圾车、垃圾桶等环境卫生整治的基础设备;对206国道及水海、潘新等村和景区街道进行了种植绿化。同时,结合全县铺开的美好乡村建设,按照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西海现代农业主题庄园、台湾黄金水果基地、潘新蔬果种植基地和水海葡萄观光园(扩建)等生态农业综合采摘园目前已投资4500万,生产出的绿色产品已经上市,在景区内初具规模。把乡村旅游和美好乡村建设充分结合起来,成为怀城及周边城乡群众休闲度假的好场所。
特别是西海现代农业主题庄园,在已经建设猕猴桃、大樱桃、草莓、台湾果桑、火龙果等水果采摘园、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的基础上,投入资金建设生态餐厅,在现代农业种植体系上突出科教旅游观光品尝的产业链。
(3)绿源农家乐乡村旅游示范园已形成
项目位于县乡村,由绿源科技渔业有限责任公司创建,现已建设餐饮、住宿用房30间,约1500平方米,垂钓养殖塘400余亩。是一家集乡村旅游、绿色生态养殖、生态种植一体化的省三星级农家乐。目前正在建设完善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景观长廊,农家自助餐馆,水上娱乐设施等基础设施,准备创建省四星级农家乐、国家3A级景区。
(4)碧水湾生态园项目
该项目位于县乡,总占地面积999000㎡(其中水面889110㎡,用地109890㎡),项目总投资5730万元。该主要建设内容有富硒甲鱼养殖垂钓、旅游综合配套服务、花卉苗木栽培、水上游览、游客休闲体验等。已经建成富硒甲鱼养殖垂钓、花卉苗木栽培,目前正在建设旅游综合配套服务、游客休闲体验。
(二)加大创建力度,在旅游产业升级上有新进展
以“打造亮点拳头产品、建设重点特色精品”为核心,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新、提升,培育品牌。上半年,对绿色田园、西海现代农业主题庄园等创建单位多次上门开展业务指导,现已完成材料的收集、整理、审核、上报工作,待市旅游局审核评定。
(三)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进一步拓展旅游市场
以省、市大力发展皖北旅游为动力,借助媒体、会展、节庆、文体活动等各种平台,强力宣传促销,加强与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的合作,到我县、四方湖等旅游景区走访报道。并与外地旅行社合作推介旅游景区景点,提高旅游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到观光旅游。
(四)狠抓安全,着力加强行业管理工作
今年上半年,在元旦、春节、五一、端午节等节假日期间,我局对县内主要景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开展检查工作。深入开展消防宣传、清剿火患、消防安全大整治及“安全生产月”等活动。指导旅游企业积极做好防汛、防火等相关安全工作。
(五)规范管理,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随着《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旅游法》等旅游法律法规的出台,规范旅游市场、完善旅游服务、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尤为重要。上半年,组织全县旅游业管理人员参加省、市业务知识的培训,力争培养一批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在城区主干道和通往各景区的交通要道设置旅游景区指示标牌,结合全县“三城同创”活动,在星级宾馆、旅行社、景区摆放旅游资料,发放“文明旅游提醒语”宣传单,从多方面为来怀游客提供便利,努力为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市文广新局(旅游局)重点工作安排,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融合发展,合力兴旅。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景区综合提升项目建设推进及相关协调工作。
2、完成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宣传促销工作,全面推介旅游,拓展旅游市场。
一、采取的主要作法
1、统一思想,夯实创建基础。首先是召开好“三个会”即党政联席会、相关单位动员大会、集镇居民户主会,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其次是在全面调查研究和征询建议的基础上,制定《镇文明卫生平安集镇创建方案》,指导创建工作;三是成立创建领导小组,负责抓好创建工作的组织指挥、协调,同时设立集镇卫生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创建工作;四是建立健全创建工作机制,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各项创建工作落实到位。
2、完善硬件设施,打造亮丽集镇。多方筹资212万元,对集镇进行全面的改造:投入100万元,完成了长977米、宽17米的中心街水两旁下水道建设;投入36万元,完成利民路长1500米、宽4.5米的路面硬化工程;投入15万元,完成桑榆路长500米、宽6米的路面硬化工程;投入15万元,完成北线路中心街道新建绿化带;在集镇统一栽植樟树、桂花树200余棵;安装果壳箱40只;高标准安装高架路灯6盏;投入15万元改造镇政府公厕及院内环境;投入10万元,在集镇主要路口安装了平安乡镇监控系统;投入15万元完成林业工作站、林场、法院、敬老院的地面硬化。
3、树文明新风,创建文明卫生集镇。一是在集镇个私经营户中实行挂牌上岗,大力开展“为我搭平台,我为树形象”活动;继续开展好“八荣八耻”教育和集镇个私经营户“十佳文明户”评比活动;二是结合机关效能建设,在单位中开展“转作风、树形象”的整顿活动;三是开辟了“街头健身舞”场所,鼓励居民参与健康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四是组织开展“建设美好家园,从我做起”活动,增强居民的卫生意识,形成“人人为创卫、创卫为人人”的良好氛围。同时镇卫生管理办公室招聘两名环卫工作负责打扫集镇卫生,并实行分段卫生清扫责任制,并实行全天侯保洁;五是执行卫生“门前五包”和“门内达标”制度,单位实行属地负责制,各卫生地段明确责任领导;六是抓好平安小区建设。镇综治办与派出所联合各单位签订“文明平安小区”创建责任书,确保整个集镇管理措施到位,文明有序。
4、以集镇为重点,向村、组延伸,深入推进创建活动。一是在年5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点和年6个新农村建设点全面开展十星文明户和五好家庭评选活动;二是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全镇网络实现村村通,开通山口、田东等村高音调频广播;6个村新建村文化室,特别在彭家岭创新开展“文明创建进社区”活动,建设文化大戏台,创建农民文化活动中心。三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组建文艺演出队,田东、南皋等村成立了夕阳红老年秧歌队、腰鼓队,经常开展活动,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二、取得主要成效
1、集镇硬件设施得到完善。先后完成了集镇街道下水道建设,利民路、桑榆路路面硬化,新建了绿化带,安装了果壳箱和高架路灯,改造了镇政府公厕及院内环境,在集镇主要路口安装了平安乡镇监控系统,完成了林业工作站、林场、法院、敬老院等场地硬化。
2、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通过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十佳文明户”、“十星文明户”、“五好家庭”评比等活动,开辟“街头健身舞”场所,建设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群众文化活动等,在全镇上下树立了文明新风尚。
3、全镇文明卫生得到加强。通过开展“建设美好家园、从我做起”卫生活动,建立卫生长效保洁机制等,有力加强了全镇的文明卫生。
三、存在的问题
1、建设文明卫生平安集镇的思路还不够开阔,深入推进创建的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强;2、集镇建设没有科学的总体规划,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四、下步对策和建议
1、要抓住交通大发展的机遇,立足生态立镇,结合建设旅游乡镇的要求,打造好休闲度假、居住适宜的集镇;
2、要调整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集镇的小区划分建设;
3、要全面完善好集镇的基础设施;选址建设好公交车停靠点;
一、正确理解科学发展的内涵与实质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觉得可以把这句话概括为“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五个要求”。
“一个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我们生活着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自然是人与社会的存在基础;社会是联结人与自然的组织方式,而人在其中处于主体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由人在发展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以人为本,一是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要把人的解放和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和首要任务;三是要把人力资源,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发展的首要因素和根本动力;四是要把是否有利于人的解放和发展作为衡量发展的最终标准。
“三个基本点”,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但同时又必须充分考虑到发展的全面性,发展空间结构上的协调性和时间进程上的可持续性。
“五个具体要求”,也就是“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简单地说,科学发展观就是“让大家都发展,让大家都和谐发展,让大家都能持续发展下去”。
二、镇域经济发展现状
××山镇设立于1992年,因××山旅游业的发展而建镇,也因旅游业的兴盛而兴盛。1999年被列为××省中心建制镇。全镇总面积71平方公里,辖6个村,山场占全镇总面积的87.19%,耕地面积4817亩,人均仅0.36亩,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较快,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山区乡镇。近几年,在××山大旅游的牵动辐射下,加上招商引资的推动,镇内旅游业发展迅速。景区、景点的开发、农家乐的发展、农民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热情高涨,旅游业成为我镇兴镇富民的特色支柱产业。2008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170万元,人均gdp12256元,其中旅游业收入10963万元,占gdp的67.8%,三项产业比例为2:1:7。
三、因地制宜,贯彻科学发展观
结合我们××山镇经济发展现状,我觉得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好处理“三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先发展和后发展的关系,实现有序发展。正确定位发展,我们是山区旅游乡镇,不能一提加快发展,就舍本取末,盲目在风景区搞工业,梦想着使农民就地向二产转移,而是要充分利用资源、区位、生态优势,抓好旅游经济的发展,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家乐,开发生态旅游。编制镇域旅游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先富民后富镇。
(二)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现有度发展。要牢固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做到“二克服”、“二不吃”,一是克服功利主义、不吃“子孙饭”。当干部要有政绩,但这政绩决不是不计后果的政绩,决不是对资源“掠夺性”消耗的政绩;不能急功近利。如旅游资源的开发,砂石的开采,土地资源的开发,都有一个度的问题,都有一个合理利用的问题。如旅游资源的开发,如果现在没有势力实现最佳开发方案,那就先预留,等条件成熟再来开发。对于砂石的开采,既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又不能仅靠山吃山,而是既要向山索取,又要对山给予,使子孙后代也能有“山”可靠。另外,我们镇山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一定要用得科学合理,不能贪一时蝇头小利,而不能使土地发挥极大效益。二是克服“本土主义”,不吃“公家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作为景区,我们坚决拒绝办有污染的企业,真正体现科学发展。
(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平衡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但我们所要追求的发展绝不能是片面的发展,绝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是要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均衡发展。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重视社会建设,切实关注民生。一是要重视人口的有计划发展,抓好计生工作,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二是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包括农村医保、社保、养老保险使农民逐步能享受到城市市民一样的保障待遇。三要重视关心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低保制度、救灾救济制度、残疾人救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要做到日益完善。四是重视社会公开。要通过、法律、舆论等多种渠道的监督,尽量保证社会公正,最大限度地预防群众对社会有仇视心理,维护社会稳定。
四、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打造旅游经济强镇
(一)着力理清科学发展思路,指导科学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镇党委、政府年初提出的“以旅游服务业建设为中心,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谐社会建设为主抓手,突出旅游经济、城镇建设、改善民生三大着力点,把××山镇建设成一个服务于群众生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旅游的县城西部经济聚集中心,潜山县最具生态景观优势、最具人文气息优势的居住中心、××山旅游服务中心和休闲度假基地”的工作思路,紧扣“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目标,加快茶庄和野寨两个集镇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