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创新战略范文

企业创新战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创新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创新战略

第1篇:企业创新战略范文

关键词:技术能力;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8-0113-05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apa ility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HE Jian-hong, HE Chang-zheng

(School of usines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00065)

A stract: This paper classifies technological capa ilities into a sorptive capacity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capa ility,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into exploratory innovation and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It proposes hypothesis a out the correlation etween technical capa ility,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from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To verify the hypothesis, it collects data of 257 sample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and finds that technological capa ilities and innovation strategi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has stronger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an exploratory innovation, u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 ility and a sorptive capa ility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capa ility; exploratory innovatio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产业竞争形势的演变,我国经济增长正由过度依赖资源因素向依赖创新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缺乏严重阻碍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自主创新战略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对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追求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应当采取完全独立的、从最基本领域入手的探索式创新战略,并排斥对外部知识和信息的吸收、学习和转化。为了获取持续而稳定的创新绩效,企业必须选择恰当的创新战略方式,使之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相匹配,从而提升竞争能力。已有的研究表明,企业创新绩效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能力水平与采用的创新战略,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不当是导致我国企业缺乏创新绩效的重要原因,这些研究还进一步考察了技术能力、创新战略和创新绩效三者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认为这三者互为因果,并没有明确的前因和后果[1,2]。然而,已有的研究在技术能力的本质与维度、创新战略的类别界定上都存在很大的分歧,所得到的结论相差也很大,并没有给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以帮助企业进行创新战略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根据技术能力对外部知识依赖程度的不同将技术能力分为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根据创新过程中知识获取和转化方式的不同将创新战略分为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尝试分析企业技术能力结构对创新战略及创新绩效的影响方式和路径,从而为企业进行创新战略选择提供参考。

1理论综述及研究假设

第2篇:企业创新战略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战略;思路;措施;联系

Abstract: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is the basis for enterprise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a modern enterprise undertak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historical mission, strength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cultivate enterprise core technology of the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market competitiveness, management mod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bilit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 enterprise strateg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puts forward the basic ideas and measures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ideas; measures; contact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一体化、市场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我国企业生存环境变化越来越快,越来越复杂,买方市场的形成,国外知名企业涌入,我国企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研究表明:企业想要长治久安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此基础上要进行技术创新战略,因为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核心专长,将是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与发展的主要支撑。在当前极具挑战的市场环境中,现代企业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联合进步。

二、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内涵、基本思路和措施

(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内涵

在广义的概念上,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与工程化、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信息化等环节,也包括这些环节中所需要的管理和组织创新。从技术创新的过程上,技术创新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间试验、生产、销售五个相互衔接的阶段。而狭义的技术创新仅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即产品、工艺的创新。(本文论述主要采取技术创新这一狭义的概念)。

(二)、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思路

在市场上,企业提供的和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应当包括销售过程中的服务以及销售以后的服务。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主要目的也必然是研究和开发新产品,迅速地将其投入市场,通过一定的销售方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将技术创新的成果最终转化为效益。也就是说企业技术创新除了就产品本身进行创新外,还应当在销售方式和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寻找思路。

1、在产品方面,除了开发全新的产品之外,还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对原有的产品进行改良和组合。一方面,针对市场新的需求,适时地推出独具特色的、技术含量高的、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新产品;另一方面,对仍有生命力的旧产品进行技术改造,或开发其附属功能,或将多个产品特性优化组合为更具灵活性、新颖性的产品,从而增强其生产竞争力。

2、在销售方式方面,可以尝试通过网络进行销售,即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产品的推销。企业建立网上销售系统,不仅可以提高销售速度、扩大销售范围,还有利于沟通与外界的联系,展示企业的技术实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也为及早适应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奠定良好基础。

3、在售后服务方面,除了传统的“三包”、送货上门等服务外,还应全面了解客户的个性特征和潜在要求,想方设法增加附加服务项目,使客户从产品功能中获得满足的同时,能享受更多的超值服务、特色服务,强化客户对本企业产品的“忠诚度”和“依赖感”,为持久赢得市场创造条件。

(三)、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措施

技术创新是企业把自身各方面的力量充分组织和调动起来,并对外部环境加以协调利用,以实现创新目标的系统工程。要切实抓好这个工程,需采取多方面的保证措施。

1、技术创新需要组织机构的保证。企业应建立一个专门部门,将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起来,为进行技术创新提供组织支持。

2、技术创新需要运作机制的保证。技术创新包括创新决策、创新实施、创新实现三个运作环节。这三个运作过程所产生的方法、手段共同构成了技术创新的运作机制,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技术创新需要激励机制的保证。为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应当从制度上加以保护和激励。在企业内部,制定引导职工进行技术创新的规章制度,在企业外部,切实保护新产品开发者的知识产权,并给予最佳扶持和政策优惠,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4、技术创新需要人力资源的保证。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引进一些能把广泛的相关知识和专业知识相融合并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同时要注意加强职工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努力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广义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企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影响;二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前者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统一。后者反映企业在追求长盛不衰的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近期的利润增加和市场扩大,又要考虑持续盈利增长,并且要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公共关系。而狭义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此,主要采取狭义上的概念进行论述。

(二)、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企业管理者只重视近期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企业应该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和履行社会责任的两个维度之间保持平衡。管理者使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重视社会效益。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其目标必然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企业作为社会组织,其经营行为必须要符合社会整体利益。

生态效益的忽视,也是制约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所在。企业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损害环境和后代利益,结果导致企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破坏的不协调状态。企业将陷入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中,招致自然界的报复,危及自身的生存。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种与自然互利共生、和谐发展的新型关系,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2、专业技术人才不合理的流失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资源成为企业诸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因此,企业应做好人才的留用,防止人才的流失,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专业技术人员拥有核心技术、掌握核心业务、控制关键资源,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他们以20%的比例创造了企业80%以上的财富和利润,如果这些人员流失,就会影响企业工作的连续性、工作质量和企业人员的稳定性,从而弱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因此专业技术人员成为企业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

四、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作用

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容看,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要通过持续不断的进行以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为主要内涵的技术创新活动,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又取决于企业获得知识及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一切的基础是如何有效地学习。学习是企业永生的发动机,为了应付不断变化的世界,企业必须培养和提高应变能力,发展新技能和采取新态度的能力,这就是学习的能力。

五、结论

第3篇:企业创新战略范文

IT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从互联网出现到现在,IT业的发展速度惊人的迅速。IT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的在世界各个角落崛起。美国和欧洲的IT企业最为活跃,IT企业作为服务业的领军行业产值也是一路攀升。在这场科技大潮中,造就了一大批新型科技巨头企业。中国的IT企业相比较西方国家来说,虽然起步稍晚,但是发展速度同样非常的迅速。信息技术在我们信息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对我们国家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IT企业及IT企业的特点

IT是信息技术的英文缩写。对于IT产业的传统分类包括三类:第一类是提供计算机硬件,信息产品硬件为基础的IT产品制造企业;第二类是以提供软件和解决方案为基础的IT服务企业;第三类是提供通信软硬件的服务的通信类企业。

IT企业与传统也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是路径依赖与路径传递。路径依赖指的是用户再使用该IT企业的产品后,会产生依赖性或者是转移使用产品会造成额外的费用。这就使得产品能够牢牢的抓住自己的用户。IT企业的产品相比较传统企业在这方面更加明显,淘宝就是这方面的例子。用户习惯在淘宝网购物之后,就很容易再以后的购物中再次使用这个网站进行购物。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路径的传递效应是IT产品路径依赖的副效应。用户在习惯使用某一公司的产品后,对于该公司相关功能的产品也会倾向性的选择。微软的操作系统与微软的软件产品就是存在这种传递关系,人们习惯使用某一产品后,会对该公司的其他产品自然产生信任和依赖。这就是路径锁定的传递效应。

IT企业另一个特征是网络效应。所谓的网络效应是指该产品使用的人越多,该产品对的价值效用就越高。比如电话的使用,一个人使用电话没什么意义。但是几十亿人用电话,就发挥出了电话的重要作用。IT企业的产品在这方面体现的极为明显。所以用户的数量对于IT企业来说显得格外重要。

IT企业第三个重要的特点是低成本的扩散与边际效益的递增。IT产品是高投入,高附加值,高产出的产品。企业一般在研发阶段投入很大,一旦被用户接受,只需极低的成本就可以通过网络效应扩大用户数量,而极低扩散成本产品的扩展带来的收益可以使得企业边际效益不断增加。

2技术创新战略分类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按照创新活动方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自主创新又称为原创新,一类是模仿创新又称为跟随创新,第三类是合作创新。

自主创新就是指的企业自主进行技术的研发创造,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而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行为,吸取率先创新者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专利技术或技术秘密,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不同主体之间进行重大联合技术创新,使得外部技术资源内部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创新效益,最终使合作各方共同获益。

3我国不同类型IT企业对于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

3.1中小IT科技企业

我国的中小型IT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匮乏,技术研发水平低的问题。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小企业难以进行新技术的研发。自主创新需要较高的投入,风险也大,小企业很难承受。中小IT企业最好选择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两条路。模仿创新使得企业可以降低研发失败的风险。当然这里所说的模仿创新并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独创,将重点转移到后期客户体验的提高上。纵观现在的科技巨头企业,在其刚刚起步的时期都是通过模仿和创新来争夺用户。百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设计就更加注重中国用户的习惯,在中国市场打败谷歌,后来居上。

此外中小IT企业还应该多多考虑合作创新,合作创新可以有效的为中小企业带来资金和技术,同时降低开发的风险。特别是同大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中,中小企业可以积累自己的研发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技术创新水平。

3.2大型IT企业

大型IT企业跟中小IT企业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一般大型的IT企业不仅有充足的资金,还有大量的科研人才和机构。大企业应该采取的技术创新战略应该是自主创新战略。自主创新战略可以让企业获得先入为主的竞争优势,确保自己的行业领先地位,攫取更多的利益。在雄厚资金的支撑下,大型IT企业依据自己多年积累的专利和技术可以比较容易的开发出新的技术。新技术具有自我催化的特点,手里掌握的技术越多,新技术的研发产出也就越快。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应该将技术和用户需求并重,一方面考虑新技术可以为用户带来哪些新的体验、满足哪些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用户需求需要企业研究哪些方面的技术,也就是技术和需求耦合状态下的创新。只有两方面都进行思考,才能促进技术的快速转化。大型IT企业同样也要重视合作创新,通过合作创新大型企业能够更方便的获得新技术,取得同行业的竞争优势。

3.3 IT企业战略制定的落脚点

IT企业根据其行业类型的特点,应该特别重视用户的培养。得到了用户的肯定也就获得了市场,用户真正的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不论是大型IT企业还是中小型IT企业,在技术创新战略过程中都要认识到产品是做给用户用的。已经开发出的新技术在转化为产品的前更应该先做好市场调查,用户对于这种技术所带来的产品的需求怎么样。不论是自主创新,合作创新还是模仿创新,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用户。

参考文献:

[1]李广.移动互联网时代的IT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探讨.现代管理科学,2013.

第4篇:企业创新战略范文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依靠新技术推动企业发展的能力,也是企业通过引入或者开发新技术来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以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的基本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由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管理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产出能力和核心能力七个方面的能力要素构成。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关系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制定和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基础。企业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实现技术创新目标,首先必须解决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问题。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关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长远性、方向性和全局性的谋划。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既是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前提条件,又是实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现实基础。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支持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无法持续的,而且也实现不了其技术创新战略。

(2)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必须适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银路教授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基本步骤是:机会、目标及竞争态势识别能力评价机会、目标与能力的匹配分析基本战略的选择主要战略部署的决策。从以上步骤来看,企业技术创新机会、目标与能力的匹配分析是在谋求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且这种平衡的匹配关系往往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在这个动态平衡中起关键作用的则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因为企业能否及时抓住和利用市场上的技术机会将预期的技术创新目标转变为现实的技术创新成果,完全取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机会和技术创新目标之间的匹配程度。于是,这种匹配关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成为了企业技术创新基本战略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必须适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什么水平的企业创新技术能力决定了什么样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二、中小企业成长过程的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1.中小企业成长阶段技术创新能力的状况

生存期是企业从筹建、投产到稳定销售以谋求市场生存的创业时期。其技术及创新的主要特点是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不稳定,技术基础很差,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发育期是企业站稳市场后业绩高速增长、规模迅速扩大的高成长时期。其技术及创新的主要特点是企业专业化和技术水平有所提高,研发投入开始增加,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熟期是企业在高速发展后巩固已经取得发展水平的相对稳定时期。其技术及创新的主要特点是技术装备水平比较先进,自主开发的产品比例较高,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大,具备了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

2.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企业规模、综合实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

企业规模通常是指一个企业的经营总额、资产总额和员工总数。企业综合实力是指一个企业的资源拥有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企业规模往往是企业综合实力的总体反映;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则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技术能力的核心。在传统技术产业中,企业规模与企业综合实力一般成正比。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综合实力也在不断地增强,与此同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样相应地随之在不断地提高。在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随着从生存期到发育期再到成熟期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规模从小向大扩张。同样,伴随着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综合实力也由弱变强,而且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相应地随之由低变高。

三、中小企业成长过程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

1.中小企业成长阶段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程序

(1)研究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有政治与法律环境、社会与经济环境、自然与科技环境、市场与行业环境。主要针对外部环境中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科技发展、产业政策、宏观经济状况等方面的机会和威胁进行研究。

(2)分析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基本特点。对于中小企业成长阶段基本特点的分析,首先要明确中小企业成长的具体阶段,然后进一步分析这个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的基本特点包括对生产、技术、产品、营销、资源、效益和管理等方面的分析。

(3)评价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对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技术能力进行分析。对于技术能力的评价包括在内容上的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创造能力,以及在的范围上的现有技术能力、潜在技术能力和充分挖掘后的极限技术能力。对于在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则包括上述七个方面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要素。

(4)选择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不同的企业成长阶段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同,企业自身的基本特点、综合实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也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中小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这些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类型,按获取技术的来源从易到难可分为模仿型、引进型、合作型和自主型技术创新战略;按所处的技术竞争地位从低到高可分为填空型、跟随型和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

(5)制定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技术创新具体战略。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战略。在已经选定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框架下,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战略的具体化方案。

2.中小企业成长阶段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策略

(1)中小企业成长阶段与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适应性分析。不同中小企业成长阶段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适应性分析与选择策略的关系特点的各种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各自适用于不同技术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的企业。中小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基本特点和相应的成长阶段,本着与自己技术创新能力相适应的原则,来选择相匹配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见表)。

(2)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策略。伴随着中小企业的成长,其综合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也都在不断地提升。通常,企业规模越大,综合实力越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越高,这有利于企业选择自主型和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反之,企业规模越小,综合实力越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越低,企业选择模仿型、引进型和跟随型技术创新战略较为合适。然而,由于中小企业成长的各阶段之间企业综合实力差距甚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同样表现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所以,不同的中小企业成长阶段需要选择与其特点、实力和能力相适应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根据中小企业成长过程所依次经历的生存期、发育期和成熟期,相应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包括以下两种推进方式;一是企业获取技术的来源从易到难的模仿型引进型合作型自主型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二是企业所处技术竞争的地位从低到高的填空型跟随型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模式(见表)。

四、选择中小企业成长过程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应当注意的问题

1.应当区分非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

对于不同性质的行业,企业综合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对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在传统技术产业中,非科技型企业的综合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一般成正比,其对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如前面所述。对于新兴技术产业中,科技型企业的综合实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并相关不强,而与人才素质、技术创新机会的把握和拥有自主技术产权的技术成果密切相关,科技型企业往往比较适合于选择自主型和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只涉及到非科技型中小企业。

2.应当注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的灵活性

一方面,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市场和竞争地位等外部环境千差万别,中小企业自身的内部条件也各不相同;另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也有多种多样,不仅仅局限于本文所列的类型。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只是中小企业成长阶段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一般性的选择策略。事实上,中小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内外环境状况和技术创新水平,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甚至组合模式,至于选择既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下的技术创新具体战略的灵活性则就更大了。

参考文献:

[1]银路:技术创新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48-49

[2]刘友金:企业技术创新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49

第5篇:企业创新战略范文

中小企业历来是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世界各国,中小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技术创新又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起步较晚,技术创新能力还很弱。目前,国家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已相继出台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贷款体系指导意见》和《科技中小企业创业基金实施办法》等措施。因此,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

1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看,目前中小企业总数已超过1000万家,在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已占总数的99 7%,占全国工业产值的60%,占全国工业企业实现利税的40%。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据1997年江苏省调查,从大中型国有企业下岗的职工,半数以上是通过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自主创业实现了再就业。同时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面临不少困难。

1 . 1 企业的组织制度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从国际上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较大企业成功率高。这是因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大多是市场拉动型的,即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此,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十分有利于技术改进和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科技人员70%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很小,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以河南省中小企业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 1 . 1 条块分割、机构庞杂、产学研脱节到1996年,河南省县属以上的科研机构仍有300个之多。过多的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科研经费、科研力量不能集中使用,造成了科技投入的普遍浪费,致使很多基础性、关键性和普遍性的生产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直接制约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进程。以部门和行业为核心的隶属关系的羁绊,给科技系统结构上的优化组合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设置了层层障碍,使科研单位与企业的一体化遇到了无法克服的体制困难。

1 . 1 . 2 中试机构建设缓慢,成果转化瓶颈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中试机构建设、人才培养、设备配备、能源和原材料供给、科技服务保障等建设步伐缓慢,措施不力,政策落实不到位,结果致使作为成果转化之核心机制的中间试验活动发展缓慢,仍为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成果转化瓶颈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1 . 1 . 3 落后技术、传统技术多相当一部分属于淘汰和限制技术。技术水平低,直接造成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消耗浪费严重,污染环境。以乡镇企业为例,1996年以来该省先后被关停 五小 ” 乡镇企业达17300多家。

1 . 1 . 4 适用技术少,专利技术和高新技术更少在该省效益尚可的中小企业中,基本上属于适用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和高技术所占比例甚小。

1 . 1 . 5 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该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中小工业企业平均每户固定资产仅为41万元,工艺技术设备水平也比较落后,一些乡镇中小企业基本上仍属于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

1 . 1 . 6 无力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和创新技术改造资金严重不足,投资增幅逐年回落,由 八五 ” 时期年均递增34 1%下降到 九五 ” 时期的年均17%,1997年又降到9%,以上虽然是一个省的情况,但据此推算,其他各省中小企业的情况也不乐观,甚至更为悲观。此外,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费和折旧提取比例都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甚至一部分企业根本就不提取,处于只能 吃剩饭 ” 的境地,也就难以谈及技术开发和创新。

1 . 2 企业素质和企业经济实力影响技术创新

我国中小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国有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陷于困境,设备老化,冗员过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非国有中小企业以乡镇企业为主体,高科技企业比重较小,从全国范围看,地区分布上也不平衡,东南部较发达,内地相对落后。但总体上以 家庭企业 ” 和 亲友企业 ” 为主流。在工程技术人员数量、素质、层次上与大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技术人员常常忙于日常技术性工作,很难独立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同时由于经济实力影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还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占销售收入1 5%的水平,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据我们对河南省南阳市的调查,该市乡镇企业中专学历的技术人员和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例只有1 42%和9 75%,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职工却高达69%,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只有1%左右,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

1 . 3 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也制约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因素,以前国家的技术改造投资几乎都集中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够重视。使一些有潜力、发展快、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不能健康地成长,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 3 . 1 资金投入不足以河南省为例, 八五 ” 期间,河南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累计105 98亿元,加上1996年累计也不超过142 08亿元,实际使用总量累计分别是94 63亿元和126 03亿元。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三项费用 八五 ” 期间累计只有4 99亿元,加上1996年累计也不过6 99亿元。这种投入的绝对数量是很小的。

1 . 3 . 2 扶持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政策力度不够1993年财税体制改革,取消了新产品减免税政策,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加上对中小企业而言,新产品开发风险很大,缺乏资金支持,致使近几年来,全省新产品的开发一直呈下滑趋势。近两年来,该省财政用于直接扶持企业技术开发的资金仅为700万元,占省科技三项费用的1/10,而其他兄弟省市,此项资金都占科技三项费用的30%以上,有的达到50%以上,而且在银行信贷、税收等方面对于企业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给予优惠政策。在此情况下,该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将受到极大影响。此外,由于技术创新存在着市场、技术、制造等不确定性所造成的风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需要政府和企业自身的重视,才能顺利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转贴于 2 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初探技术创新是一项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活动,企业必须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从事创新。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与国家创新体系相结合,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2 . 1 模仿创新战略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实验和设备手段相对落后的实际,为推动技术创新,首先应采取模仿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是具有模仿创新能力的企业的战略选择。模仿创新并不完全照搬照抄袭别人的技术,它同样要投入一定的研究开发力量,以对率先者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由于模仿创新不仅可以使吸收开发的针对性大大增强,这就回避了研究开发竞争所带来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与自主创新战略上相比,模仿创新战略是一种风险较低的战略。日本在这方面做得较有典型性。日本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是照搬别人的技术,而是对引进技术不断进行研究改进和创新。日本中小企业在技术引进和开发过程中,首先是从研究开发某项专门技术开始,进而确立企业的主导技术。然后,根据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以主导技术为核心,吸收其他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实现企业的多角化经营。这样,当某一种产品滞销,就可以马上转产,使企业具有分散风险、适应环境变化的内在调节能力。

2 . 2 联合创新战略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采用联合竞争战略的中小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弱弱联合,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我国中小企业可采取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模式和区域联合创新模式等形式。(1)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创新是利用本行业的资料、人才、技术等优势,组成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项目开发。这种模式一般适于开发产品(或项目)使用范围行业性强或某方面的技术人才集中在某一部门。如煤炭行业、化工行业、医药行业等。在有关行业产品技术开发上,与本行业相关的高等院校、研究所等联合开发可以取长补短,降低创新风险。如三明制药厂和福建医学院联合开发的蛇酶注射液项目,金陵制药厂与江苏省中医学院合作开发的治疗脑血栓的中药脉络宁等都属国内首创,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区域联合创新是由地方科委、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自愿参加。地方科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企业、科研院所、金融部门为某一项目成立专门的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要实现的目标。这种技术创新模式往往以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如由江苏省科委、扬州水箱厂、扬州有机化工厂、南京理工大学等联合完成的国家 863 ” 项目和CIMS工程,就属国内首创。该项目的完成不仅提高了合作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江苏省企业的科技进步。

2 . 3 与大企业合作创新战略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利用分工协作的优势,与大企业合作,一方面发挥自身创新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的优势,另一方面可利用大企业的科技、设备、资金等优势,快速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这是根据中小企业力量单薄、产品单一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大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必然要摆脱 大而全 ” 的生产体制的桎梏,求助于社会分工与协作,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为中小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生存空间,所以称这种相互信赖关系为生存互补战略。中小企业在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时,不是着力于开发新产品,而是接受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定货,与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如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与它协作的中小企业约有1200多家,所需的零部件70%~80%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所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中小企业之间所建立的相互信赖、共同发展的关系。

中小企业在实施这种战略的同时,还必须解决好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第6篇:企业创新战略范文

英中小企业进入中国发展,首先需要一段适应期,就是我们常说的入乡随俗,将在英国的那一套照搬照套显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是不可行的。现在在中国的中英合资企业在营销方式基本是在遵循中国国情的情况下,仿照中国的传统营销渠道进行营销的。这种传统的营销渠道的应用,虽说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但弊端也慢慢显现出来。

传统的营销渠道是呈金字塔的形式的,产品经厂家出场后,中间要经过总经销商,二级、三级甚至四级、五级的批发商才会到达消费者手中。这种传统的营销渠道存在时间较长,因其有广大的辐射能力,可以最大范围的销售厂家产品,在以前那个供小于求的条件下,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仅仅是功能需求,在那个时代谈个性需求是不和适宜的,所以这种营销方式无疑是合适的、是成功的。但时今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购买的产品不仅仅是功能的需求,对其配置、外观、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等都有着个性化的需求。按照传统的营销方式,弊端有三点:一是厂家与消费者间隔着多级经销商,厂家缺少与消费者直接交流的机会,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建议、需求都不能很好的了解,在生产产品时目标市场不够明确。二是这种金字塔式的营销渠道,需要企业对自己的多级经销商进行统一管理,这将花费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企业对产品这一关键因素的投入上有所不足,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是非常不高明的。三是消费者购买渠道较少,消费者只能去专卖店购买产品,选择范围小,而且与厂家交流不足,影响其购买信心。

2英中小企业营销渠道的创新策略

营销渠道的创新对英中小企业来说刻不容缓。一个企业运营是否成功、是否有强劲的发展潜力,营销渠道的把握至关重要。一个企业,无论是大还是小,是辉煌还是低迷,都可以在营销渠道上花精力。营销方式、营销策略和营销渠道的创新,可以帮助企业从传统中跳脱出来,走出一条适合时代,适合企业本身的发展路子。本文认为,英中小企业销售渠道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来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1从单一的销售渠道向多元化销售渠道拓展

当前形势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剧了销售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越多的人利用互联网,来达到购物者或是其他一些反馈的目的,打破了传统市场空间预设的边界。如果企业还是依靠传统的销售渠道,通过在专卖店或经销店的与顾客直接交流的销售方式,可能会流失掉一部分的客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购这一团体中,企业应该意识到这一市场的巨大潜力,并将其作为目标市场考虑在内,创设适合网友购物的营销渠道。当然这只是拓宽销售渠道的一小部分而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的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各种要素关系瞬息万变。企业应该加强信息对年销售模式、销售环境的影响,然后对原有的销售渠道进行修正和创新,寻找和开发适合营销的新渠道、新方法,来增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作为超级终端的新型零售企业,他们就是通过增加路径和创新销售渠道来抢占市场份额的,英中小企业可以借鉴这一成功的创新理念。

2.2缩短销售通路以提高销售效率

对英中小企业,其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能和大型国有企业、跨国企业相提并论,应该充分认清这一形势。大型企业有实力、有资金投入到经销商的管理上,层层经销商的统一管理,对整个企业来说只是一个小分支。但对于英中小企业,将原本不是很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各级经销商的管理上而非产品质量的提高上,显然是舍本逐末的不明智的选择。所以,对于英中小企业来说,首先要做的是缩短销售通路,不必通过那么多层的经销商,甚至可以直接面对顾客进行销售的,这样可以要提高与消费者的沟通效率,增强对市场终端的控制力。将销售通路上的资金节约下来,投入到产品的生产和开发上,加强对市场的开发力度,可以加强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在产品的定位上和对市场环境的把握上能比对手做出更为迅速的反应,将占市场先机。所以对英中小企业来说,可以在原有的销售通道上有所取舍,留下必要的经销商,对于不必要的来大刀阔斧的裁剪,以期达到提高和顾客的沟通效率和销售效率的目的。

2.3创新销售渠道职能,重新组合销售渠道

创新销售渠道的职能,是根据市场的反应来进行合适的调整,通过对销售渠道的结构创改进和创新,使得配送商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变为经销商,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重合组合的销售渠道打破一成不变的销售模式,实现动态的组合,达到与市场最大的契合度,增强企业市场的营销功能。南京苏宁电器在这一方面做出表率,它们组建的“商家淡季支持厂家,厂家旺季回报商家”的这种新型的销售模式,取得巨大的成功,它们就是厂商职能的分解上入手,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组合出全新的销售渠道。厂商本来就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做好厂商间的密切合作工作,分解和创新各自的职能,是实现企业与商家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2.4产品进行分类运输,组合销售,销售渠道与之匹配

产品从出厂到销售的过程中,合理选择销售渠道至关重要。厂家在生产过程中都是分类生产的,但在销售则是组装起来销售的,是否应该在出厂时将产品组装起来,通过统一销售渠道运输到零售商手中,显然这是不明智的。因为组装的产品在层层运输过程中比较容易损坏,而且组装起来的运输费用,远远比每一种部件的单独运输费用要高得多。如果是对产品进行分类,同样一类产品的运输可以选择特定的运输方式和运输环境,通过统一销售渠道进行运输,不同类别的产品选择不同的渠道进行运输和销售。当产品到达指定地点时,可以将产品组合起来销售,这就是商家常用的打包销售。在这一过程中,销售渠道可以是多样化,与不同的产品的营销方式相适应,而不是统一的一个类型的销售渠道。而且这种与先分类后组合的运输方式相比,可以节约很多成本,将其投入到与之适应的销售渠道上,达到产品内部利益的长期的稳定性和均衡性,是非常可行的。

2.5引入逆向物流理念

将逆向物流理念引入到产品销售渠道的创新上,在企业与经销商之间建立一条回路,而不仅仅是企业到经销商的单向运输。在企业与经销商之间建立逆向渠道,信息从以前的单向传递变为双向传弟,可以保证信息的有效传输。企业通过逆向渠道从经销商那里得到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对其进行分析,保证企业能对市场动态做出高效率的反应,避免了企业组织的僵化。

第7篇:企业创新战略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 管理创新 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173-01

创新是一种对新思维、变化、风险乃至失败等都能持欢迎和宽容的态度,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明显特征,这是因为在当今知识经济发展的社会里,知识创造财富的速度明显加快,产品中知识的含量逐渐增大,因此,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开展持续不断的创新工作,创新是发展的基础,创新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等等,只有创新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因为创新的内容诸多,本文将着重就管理创新的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1 管理主体应从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预测的发展,企业的管理正由传统的程序、设备、技术、生产指标等因素的管理转向创新型方向转变,知识是重要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是创造财富的主要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更新与进步。知识是推动时展、进步,推动着时代的文明发展,因此,在当今人们形象把未来的时代确定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也是科学的基石,我们要科学发展,没有足够的知识不行,因为知识是通往科学顶峰的阶梯,知识是人们思维的源泉,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它充分体现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在经济、科学的重要作用;而知识是需要不断的更新的,因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也应适应时展需要,认真做好全面创新工作,给自己的企业发展插上翅膀,给创新注入新内容和新内涵。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的主体是如何安排生产计划,如何组织生产等等,随后企业的管理逐渐向企业的生产工序、生产技术、机械设备的综合管理和组织系统等企业内部因素与社会生产力等方面,而这样的管理模式,是在企业外部环境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它的管理内容和主体是企业的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决策,组织,指挥与协调。而这样的管理模式的管理主体即为传统型管理主体,其侧重于规范和稳定。然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管理要素和格局,内外部环境产生了剧烈的变化,其管理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市场需求等等都在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而其管理主体则侧重于创新,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也是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等的创新时代。知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创新的速度也必须适应知识更新,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真正让创新成为企业的生命力,使企业真正拥有新知识,新思维,新观点,新技术,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管理方法要从传统刚性向柔性人本化转变

进入21世纪后,人才的竞争越来越彰显出来,并且愈演愈烈,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企业的管理要顺应历史发展,所制定的各项制度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柔性”就是指企业的管理制度,我们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采取“刚性”管理,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固定的人员机构以及一层不变的管理模式,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的企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也就没有了市场的竞争力,人才也不可能留住或者是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因此,我们要建立柔性的人本化的管理机制,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以“知识信息流”为依托,依据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产品创新为导向,不断灵活的调整其部门设置、作业流程、管理决策、生产经营要紧紧围绕的创新活动而作不断的变化调整,它应该具有鲜明的弹性化,灵活化,快速反映化,人性化等多种特征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企业必须摆脱传统的固定模式束缚,积极向先进的管理制度发展,加强内外部的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运用,为经营决策提供真实可靠数据为制定制度规定提供依据;其二,要重视人的作用,注重人员素质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与手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他们施展才华的平台,促进组织灵活性的提高,加强管理效率。

3 管理的客体要以静态实物向动态信息转变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通常用的一句口头禅:计划赶不上变化。这说明在信息网络平台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企业管理必须以知识信息为主,做好企业本身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加强人才管理,财务管理等信息以及企业外部的政治、经济、环境、技术、市场等信息的运用,密切注意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将发生的重大变革,及早研究如何在变革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对策,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要积极利用知识信息为企业发展服务,要加大科研及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发挥信息在管理中的作用,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提高人员素质,创造条件。重视信息经济的发展和开发利用,运用快速便捷的信息渠道做好现代企业的管理,做好管理创新工作。

总之,我们要根据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做好应对工作,做好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适应日益变化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蒋志青.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易凌峰.新经济时代的知识员工管理[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第8篇:企业创新战略范文

[关键词] 生态位;破坏性创新战略;赶超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9-0034-04

一、引 言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企业如何实现赶超战略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技术跨越,一些学者提出了二次创新的思路。但是,科技更新速度的加快、专利保护的加强,以及发达国家中企业创新能力的领先性使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企业通过二次创新实现跨越的难度越来越大。与已存在的实力强大的在位企业相比,后发企业资源基础薄弱。以企业资源基础大小来解释企业可持续优势和相互间竞争能力差异的RBV学派无法就后发企业现有的资源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合理有效的策略。而组织生态学中里奇理论(niche theory)为后发企业的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即在位企业的强大和后发企业的弱小只是一种相对状态,对后发企业而言,正确的战略选择将改变“强者恒强”的模式, 使“强弱易势”成为行业发展的态势。

二、组织生态学中生态位理论的回顾

组织生态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Spencer(1876)与Marx(1954)的选择理论。当时运用选择理论进行模型的构建对组织研究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视野(Burns,1988)。20世纪70年代,Hannan与Freeman合作的论文“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成为了组织生态学的公认开山之作,在此之前人们的研究更多关注于那些规模大的、有影响的公司,Hannan的直觉使他想到,行业中的企业具有多样性,除了那些大公司还有数以百计的不为人所知的企业,这些企业中就包括后文中所讨论的后发企业。

Hannan 和Freeman(1977 年)运用了英国生物学家J.Grinnell提出的生态位(niche)的概念描述了资源与组织发展的关系。Hannan&Freeman指出企业生态位是企业在战略环境中占据的多维资源空间。这个概念对环境资源空间特性与企业特质之间互动的客观关系予以描述,是企业与环境动态匹配(适应)后所处的客观状态,呈现出企业与环境之间实现的共生共存的均衡状态。企业种群占据特定资源空间形成基础生态位,由于彼此竞争,种群内的每个企业实际只占据基础生态位的一部分,这就构成了每个企业的现实生态位。

企业所占据的现实生态位大小是由时间、位置、可用资源和环境因素这四个因素决定。现实生态位反映了企业在特定时期与特定环境中的生存空间与生存位置,也反映企业在特定环境下对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等在内的生态资源的控制权的大小。

占据不同生态位的企业的竞争来源于对其所处资源空间中生态位范围的争夺,在实际评价企业现实生态位大小时通常采用生态位宽度(E.P.Smith,1982;R.J.Putman&S.P.Wratten,1984)来衡量,这一概念反映了种群内企业对现有资源的掌控能力,由于生态位的重叠与分离及由此产生的竞争只发生在处于相同或相似种群间或种群内部企业之间,所以,在分析企业生态位宽度时,假定时间和位置参数为常量,企业生态位宽度将取决于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竞争、整合能力以及对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

三、基于生态学视角下后发企业的赶超战略的选择

(一)后发企业的赶超战略的成功案例

在战略环境中占据有限生态位宽度的后发企业相对于在位企业而言处于明显弱势。竞争加剧使得生态位的争夺日趋激烈,在位企业在动荡过程中既可能失去已有的竞争优势,而这些竞争优势得以存在的生态环境也可能不复存在。技术升级换代与商业模式的革新,导致新的市场体系与盈利渠道的出现,这些生态环境的变化为许多后发企业创造了重要的跨越机会,技术变革将最终引发生态空间布局变化,促成后发企业居上取代在位企业获得生态空间优势地位。我们将这些成功案例归纳如下表1所示,这些后发企业的成立、发展、壮大并超越在位大企业,成为各个行业内屡见不鲜的常态。

针对特定环境下后发企业如何在规模、人才、资本等大多数资源条件远落后于在位大企业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崛起并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一直落后于实践的发展。Zhengzhou(2002)认为:尽管当前大部分企业都曾属于其行业中的后发者,但对他们处于后发地位时的研究远不如当他们成为行业领先者时所做的那么多。

(二)后发企业赶超战略成功的相关理论研究

一些学者对后发企业战略地位与竞争优势的获取进行了初步研究。哈佛大学的Amar V・Bhide教授经过广泛调研与长期分析研究发现企业家精神在新老企业替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对于在位企业而言,后发企业中的管理者能够敏感、及时的攫取市场机会,并组织“相对贫乏”的资源进行大胆创新尝试(Amar V・Bhide,1996)。Bhide的研究成果代表了自熊彼特以来的企业家学派理论,倾向于将一些难以解释的诸如企业增长、产业演进、技术创新等问题统统归结到企业家个人特质上去,这种解释合理且逻辑缜密,但在说服力上尚存在局限性。事实上,许多有代表性的理论认为企业家精神中许多关键点并不在现有学者研究范畴内。鲍默尔提出“海森伯格原则① 适用于企业家行为”,即如果对某一企业家的行为与特质描述过于细致,“那么这种行为与特质就不再富有企业家精神。”

Pankaj・Ghemawat则利用博弈论建立了二阶段决策模型,论证了非连续技术在后发企业赶超过程中扮演的角色(Pankaj・Ghemawat,1994)。基于客户端小型交换机(PBX)市场上后发企业英特康公司对行业龙头AT&T公司的追赶与替代这一事实,Ghemawat在SCP范式下构建了在产品代际创新时企业的决策模型。他的研究表明:①产品创新导致的代际变化使后发企业获得超越机会;②低成本战略在很多条件下是后发企业赖以取胜的重要武器,因此后发企业乐于投资成本削减型创新,而在位企业却往往相反;③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存在使在位大企业的创新意愿落后于后发企业。Ghemawat的结论印证了熊彼特(1942)的著名观点,持续的技术进步会削弱在位企业对领先采用过渡性技术的积极性,也与Fudenberg和Tirole(1986)的基于激烈竞争创新假设上的经典伯川德模型的结论一致。

此外,DA Garvin(1993)从组织学习角度,Burgelman(1991)从组织适应角度,分别论证了后发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理。但这些理论无法较好的解释为什么领先的在位企业在资源占优条件下反而落败。而组织生态学却为后发企业赶超战略获得成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三)组织生态学中后发企业赶超战略成功的理论研究

组织生态学认为,由于市场资源相对有限,具有相近生态位的企业生态位比较容易重叠(niche overlap),企业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为争夺生态位宽度(niche width)而竞争。后发企业赢得竞争凭借的是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的最终源泉来自于企业对生态环境维度中生态因子的掌控能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能对所处的生态位进行改造或拓宽以保持其现实生态位与其他企业所处生态位的异质性或不对称性,才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好的适应环境、获得相关资源以满足市场需求,并因此创造出更多的企业

价值。

由于现有生态位空间的竞争激烈,彼得・德鲁克(1973)认为中小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它在一个小的生态位中的有效地位② ,这个小生位按其产生机理,可以分为:自然小生、空白小生位、潜在小生位、协作小生位、服务小生位、专知小生位。后发企业的赶超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生态位分离即生态因子的异质性,根据行业特性与自身特征,选择与竞争对手的生态因子不同的资源组合,以实现生产与经营方面的异质性或不对称性,最终获得小生位。这些的赶超战略很多,比如错位经营战略:在“经营时间”上错位、在“经营功能”上错位、在“经营空间”上错位等,从而实现生态位分离,彼此错位经营,相辅相成,避免价格战、产品战和广告战,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而破坏性创新战略则是其中一种生态位分离的战略。

四、后发企业的破坏性创新战略

根据Christensen(1992,1994,1997,2003)等人的研究,破坏性创新是一种非持续的技术或商业模式的创新,初始时通过向新兴客户或低端客户提供低价便利等独特的价值得以进入非主流市场。随着产品性能的改善,它逐渐向主流市场扩散,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并最终成为新的市场技术主导。破坏性创新颠覆了行业传统竞争规则,破坏了在位企业的竞争优势基础,建立了新的客户价值结构,是后发企业实现赶超的有效

战略。

从生态学理论来看,破坏性创新战略的本质是后发企业适应现有资源环境,实现生态位的分离获得部分资源,继而通过性能提高,而最终侵占竞争对手的生态位的一种错位战略。

这种破坏性创新战略的错位方式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低端破坏的生态位分离

低端破坏是指在原有生态位环境中,对处于价值网中最底端、最无利可图、 服务要求最低的市场发起攻击性破坏。例如20世纪30年代,平价超市的出现对百货公司的破坏,当平价超市利用低端破坏向百货公司发起进攻时,不断吞噬零售业市场份额时,百货公司发现自己处于降价与否的两难抉择中:如果自己随之降价并为节约成本而减少服务时,则对购物氛围要求较高的顾客会大量流失;如果不随之降价,则实惠偏好型的顾客又会大量流失。最后,百货公司通常的选择是放弃被攻击产品,将更多的货架空间转向获利率更高的化妆品或流行的服装产品,这种转移虽然暂时保持了百货公司的盈利水平,但也为下一次的低端破坏留下了空间。

这种破坏性创新战略从本质来看只是革新了行业传统的商业模式,并没有开辟新的市场,其通过低成本策略吸引了在位企业看来最不具影响力的客户,进而不断壮大客户规模。低端破坏不只是单纯的成本压缩,而是在对消费者价值偏好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消费者没有额外效用的组件或功能的减少来降低成本,并将这部分节约的收益让渡给消费者,提高消费者总效用,从而获得客户资源,实现生态位的分离。

(二)新市场破坏的生态位分离

新市场破坏创新是指将创造全新的客户价值感知体系,从而将原来不存在或潜在的消费群体变为实际的市场份额。新市场破坏创新的最初体验者都是不具有相关消费经验的客户――他们之前没有使用过与之相似的主流产品的经验。比如佳能的台式复印机就属于新市场破坏,因为它使之前没有复印经验的客户开始方便的在办公室复印资料,而不是将原件拿到专门的高速复印中心由专业技术人员协助完成这项工作。

新市场破坏创新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与主流产品进行竞争,而是努力扩大自己产品的异质性,争取潜在的消费群体。Christensen认为新市场破坏虽然在初期并不与主流产品发生激烈竞争,但随着创新产品性能的改进,其最终足以让顾客脱离原有价值结构,进入这个起初从最不挑剔的市场层级发展起来的新的价值网络。破坏性创新不会主动侵犯主流市场的生态位,而是使客户脱离这个主流市场而进入新市场的生态位,因为这些顾客会发现新产品要比旧产品更加便利。

(三)混合破坏的生态位分离

第三种生态位分离的方式是混合式破坏。这种破坏性创新战略是低端破坏与新市场破坏的综合体,事实上,Christensen认为大部分的破坏性创新都带有混合特质。比如,西南航空公司实际上是通过混合性破坏获得高速增长的。它最初以不乘坐飞机的顾客作为目标对象--也就是以前经常使用小汽车或公共汽车的人群,但西南航空公司同时又从主要航空公司的价值网中的低端市场拉拢了大量客户。嘉信理财公司也是一个混合型破坏者。它采用了降低交易成本的方式从全程服务商(收费较高)那里掠夺了部分客户,但是它又通过吸引那些过去的非股票投资者――比如学生,开始购买和交易股票的方式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

五、小 结

生态位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生态位的差异。后发企业在既有的生态位宽度下,如何实现生态位的扩大或生态位的分离,开辟新的生态位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多样,而破坏性新创新战略是后发企业的重要选择之一。破坏性创新战略是通过低端破坏、新市场破坏、混合破坏等多种生态位分离的方式,实现了生态位的差异,从而使后发企业适应了环境的限制,获得了更多资源,形成了新的生态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新的生态位的形成也可能是技术中断的结果(Brittain&Freeman,1980)。Tushman 和Anderson(1986)认为,由技术变革而导致的产品替代会损毁现存公司的能力。诸如水泥(1872)、定期航线(1924)和平纸复印(1959)等新的产品种类的出现则要归结于基础技术的创新。后发企业基于基础技术上的破坏性创新战略促进了产品、服务与商业模式上的投资收益持续提高,促成了生态位的差异,并创造或进入了新的利基市场,扩大客户的规模(Thomond & Lettice,2002)。

[注 释]

① 海森伯格原则又称测不准原理也叫不确定原理,是海森伯格在1927年首先提出的。起初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反映粒子轨迹无法进行精确测量与描述,观测者本身的介入有可能改变观测的结果。后被引入社会学领域,用来指代那些难以观察或深入测度的事件。

② 彼得・德鲁克(1985)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其正式提出了小生位的概念。

[参考文献]

[1] 彭璧玉. 生态学视角的组织死亡理论研究[J] . 当代经济研究, 2005(8) .

[2] 彭璧玉. 资源分割与产业组织的演化[J] .学术研究,2007( 2) .

[3] 彭璧玉. 生态学视角的产业组织设立理论研究[J] .学术研究,2007(3) .

[4] 胡晓军,杨锡怀. 基于生态学的企业竞争要素及策略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2007,33(6).

[5] 郭 政. 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的机理与路径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7.

[6] 王志玮. 企业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破坏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 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0.

[7] Christensen,C. M. The Innovator's Dilemma: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 [M]. Boston,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8] Christensen,Clayton M. & Overdorf,Michael.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Disruptive Change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78(2):66-76.

[9] Christensen,Clayton M.. Why Great Companies Lose Their Way [J]. Across the Board,Oct1998,35(9):36-41.

[10] Christensen,Clayton M.; Raynor,Michael E. ;Anthony,Scott D.. Six Keys to Creating New-Growth Businesses [J]. Harvard Management Update,2003,8(1):3.

Latecomer Firms' Destructive Innova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 Niche Theory

Guo Zheng 1, 2,Ji Dan 3

(1. School of Management,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2. Shanghai Academy of Quality Management,Shanghai 200050,China;3.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0,China)

第9篇:企业创新战略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创新 战略

0 引言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做出正确的创新决策和战略选择。按照我国《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河北省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中99%以上属于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6万多家,其营业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60%以上,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河北经济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推进技术创新的基础力量。但目前,河北省大部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薄弱,不仅创新成果少、水平低,而且缺少创新人才和资源,这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使之不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的解决手段是引导中小企业根据环境状况和所属行业特点,制定适合的创新战略。通过创新战略的制定,可以确定企业占有、开发、使用和放弃的技术种类,决定战略实施的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类型和投入数量,选择有效的实施方案,从而有效避免产业结构、资源约束的限制。因此选择和制定有效的创新战略对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通过对河北省中小企业发展实际和创新特征的分析,目前适合河北省中小企业创新的战略有以下几个类型:

1 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战略

实践经验表明,引进技术是缩短差距、节省投资、争取时间的捷径。在近期及相当长的时间内,引进技术对河北省中小企业更有取得竞争优势地位、占领市场的现实意义。

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战略的关键是:第一,恰当的市场定位。对国内市场及可能的国际市场的判断和选择准确,是取得经济效益的前提。第二,及时和有效地消化吸收。消化吸收是掌握国内外技术,使其发挥效益的条件,是改进创新的基础和积累技术的必要途径。第三,改进和创新。只有改进和创新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造就本企业持久的竞争力。

2 模仿创新战略

从长远目标看,河北省中小企业应当成为自主开发创新者,其中一部分企业应成为技术领先者。但是在现阶段,模仿创新战略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现实选择。

采取模仿战略需要注意几点:第一,模仿战略绝不意味着单纯的照搬照抄,其战略意义在于模仿基本技术和率先者的行为,它要求企业必须进行适合市场需求的改进和创新。第二,技术模仿行为应当在法律的规范下进行,避免侵权、合理付费是模仿者应当遵守的准则。第三,要模仿好,企业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模仿前应进行必要的学习和技术准备。同时,要通过模仿培育自主开发能力,由模仿为主,逐步走向自主开发为主。

3 成本最小化战略

河北省自然资源丰富,基础条件较好,当中小企业掌握了先进技术以后,产品往往具有成本优势,适合采用成本最小化战略。采取这种战略的关键是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已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水平;经过消化吸收和创新,实现了产品的本地化,在生产工艺技术方面已达到先进水平并能结合实际进行改进创新,产品生产规模已达到经济规模。河北省中小企业采取成本战略除了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以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后续及持续开发能力是否能支持领先地位的保持;第二,配套技术,配套产品和产业化工作能否支持;第三,资金、营销、生产设备与组织能力能否支持。

4 集群创新战略

中小企业由于体制的灵活以及竞争的压力,创新意识非常强,对新的技术机会非常敏感,渴望在产品、工艺或服务上实现重大突破。但过度竞争及其脆弱的经济、技术基础使中小企业的创新难以在一个合理的经济规模内实现。借鉴国外经验,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河北省中小企业可选择集群创新战略。集群创新,即运用集群优势进行技术创新,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产生创新聚集,从而获得创新优势的一种技术创新战略。

集群式创新实际上是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以地理靠近为特征,以设施配套、机构完善为支撑条件,以文化融合为联结纽带的本地化的区域创新网络,地方网络性是其重要的一个特征。目前,河北省积极扶持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如辛集皮革、唐山陶瓷、白沟箱包、安国医药、衡水工程橡胶、冀州采暖等已具备集群创新的基础。对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地方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例如税收减免、财政贴息、投资扶持、推动集群内产学研紧密结合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