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术创新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F4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6-0093-004
企业在对技术创新进行战略投资时,并不能充分地依据现有的理论作出准确有利的决策。博弈期权理论的引入可以很好地弥补上述缺陷。其对不确定性充分有力的研究给企业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更加正确的思维模式。[1]
传统的思想将企业拥有的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机会看成是一种应尽的义务,而且忽视了因不确定增加的项目价值。而实物期权作为一种金融期权的衍生物,将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给企业提供的机会看成是一种权利,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正视不确定性,认为给项目带来高风险的同时增加了技术创新战略投资项目的潜在价值。不确定性造成的价值上下波动而使项目价值具向上增长的较大潜能,企业一方面可以获得这个向上增长的潜能,又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机会中潜在的实物期权来减少不确定性,避免损失。实物期权补充与完善了传统技术创新战略投资决策的理论与方法,为公司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公司在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这样决策者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与潜在价值,而不是将净现值大于零作为唯一决策依据。
在非竞争条件下,等待是合理的,但是当企业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时,时机与等待就同等重要。等待与抢先进入二者价值达最大的均衡点是企业目前所追求的最佳投资时机点。[2]
同样,在竞争环境下,企业不可能完全掌握其所需要的决策信息,但是,目前很多的学者将信息完全作为其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研究的前提条件,这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所以,针对目前研究的局限性,本文基于期权博弈方法对信息不完全掌握情况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投资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同时,将技术创新风险函数的内涵应用到竞争对手抢先进入企业目标市场进行创新战略投资的风险衡量中,并建立相应的测量模型,为企业在最佳的时机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提供参考依据,使其价值最大化。[3]
一、模型构建与求解
为了分析研究的方便,我们假设:(1)企业是在一个绝对理性的环境下进行技术创新及战略投资的,其核心目标是利润最大化。(2)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对市场中一系列的竞争信息不能完全地了解。(3)在同一市场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企业,而这两个企业是对手关系,他们均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进行技术创新工作,率先进行技术创新及战略投资的企业就抢占了市场先机,另外一个进行技术创新及战略投资的企业就什么都得不到。(4)进行技术创新及战略投资的企业都能够接受这些产品的实际市场价格。实际的产品在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时具体的市场价格P表现为几何布朗运动,即满足(1-1)
dP=?茁Pdt+?滓Pdz(1-1)
其中?茁是瞬间期望报酬率,σ是P报酬率的瞬间标准差,dz是P变动的随机项,为维纳过程的增量。假定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及战略投资的过程中可能会消耗相应的成本,这个成本率为?酌。这个产品的实际市场价格P由于多种多样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发生波动变化。在它降低到比成本还低时,企业依旧会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5)为了方便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假定企业的实际生产规模保持不变,同时它的资产水平保持在标准单位值1。企业在实施其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过程中为单位固定资产的支出为I,我们为了有一个明显的对比,可以率先在不存在竞争的情况下求解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最佳时间段。由文献[4] ,可以得到在不存在竞争情况下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最优临界点Pm。
Pm=(I+)(1-2)
我们首先假设企业1只是了解企业2 率先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具体临界价格所服从的概率分布,却不知道企业2实际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的具体值,所以,企业1在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决策时只能对此作出一个大致的判断:企业2只有在到达其最优临界点P2的时候才会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为了建模和分析的方便,我们对相关函数进行如下定义:
(1)概率分布函数:
M(x)=1-e-?姿x(1-3)
则对应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M(x)=?姿e-?姿x其中λ>0
(2)生存函数
N(x)=p(X>x)=1-M(x)(1-4)
(3)风险系数
===λ
(4)风险函数
R(x)=x?灼=x=x=xλ(1-5)
从上述定义式我们可以看出,企业1对于企业2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服从的分布推测为M(x),0≤M(x) ≤1,设企业2的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价格变动区间是[Pa,Pb],即上限是Pa,下限是Pb。在t′这个时刻,企业2的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实际临界点达到Pt时,企业1利用对企业2是否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分析研究来重新判断企业2具体的临界价格信息。也就是说,如果在t′这个时刻,企业2在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那么它的实际临界价格P2=Pt时企业2没有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那么就可以据此推测出企业2实际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临界价格比Pt大,也就是P2∈[Pt,Pb],所以,企业1对企业2实际给出的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的具体条件分布如式(1-6)所示:
M(P2|Pt)=P{P?燮P2|P?叟Pt}=
其中, Pt={P(?子)}(1-6)
式(1-8)是由企业1猜测企业2在P≥Pt时无法达到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的实际概率表现,这个式子中的Pt实际上是一个单调递增的跳跃变量,它的值域是递增序列。那么1-M(P2|Pt)就意味着企业1猜测出企业2在P≥Pt时先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实际概率表示。式(1-5)表示的是企业1在t时猜测出企业2在P2这个瞬间率先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实际风险程度用Q(Pb|Pt)来表示,它的风险程度可以用式(1-7)来进行描述:
Q(P2|Pt)=Q(P2)=P2
(1-7)
[由P2≥Pt,可知Q(P2|Pt)=Q(P2)]
结合式(3-16),得到
Q(P2|Pt)=P2=P2h(P2)
=P2(1-8)
从上述的式子可以看出,企业1对企业2在P2时率先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实际风险可以用Q(P2|Pt)来描述,它的实际大小只由企业1对企业2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的实际判断来决定,它和P当前的实际值Pt无关。同理可以得到下式,
Q(P1|Pt)=Q(P1)=P1(1-9)
就企业1来说,它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最优临界价格主要由不断更新的Pt来对企业2实际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的推测来决定,即企业1的实际收益L(P1)表示为Pt的函数。即
L(P1)=L1(P,Pt) P1
在Pt≤P ≤P1的时候,在Pt保持不变的很小的一个区间中,在不考虑Pt时,根据文献[4] 的表述,企业1的收益V1必须满足于式(1-11):
由于H(P1)函数在它的定义域中是一个连续函数,因此一定会存在一点P1使H(P1)] 等于0,也就是说方程(1-20)存在正解P1。并且由于上述的分析也能够得出P1
综合式(1-2)、式(1-23)与式(1-24)可知,Pr
综上所述,假设竞争对手率先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企业将可能会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过程中对于市场中多样化的信息无法全方位掌握,即使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时所选取的最优时机和在完全垄断情形下的时机相比要早很多,不过竞争对手率先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实际风险并没有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投资快速进行,企业仍然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市场的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所以说不完全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减慢了竞争对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期权的影响。
二、 案例分析
华达集团是一家有多个实力雄厚公司组成的大型企业集团,该公司奉行多元化的扩张战略,经营业务横跨多个行业。为了实施集团的扩张战略,企业决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战略投资,准备进入Y产品市场。经过市场调查和研究分析,计算出Y的价格变动率σ=0.12,而当前五年中长期国债的市场利率为2.00%,故可以认为无风险利率为2%。价值漏损δ=0.02,此次初始投资资本I=300, Y当前市价P0=25.5,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率=15。
由此可以得出:
故华达最优的投资价格P1:
假定该案例所采用的风险系数为0.2,可得,
最优价格Pa满足如下等式:0.2P-3.04P1-45.36=0。
解得P1=24.5。
运用matlab软件得到风险程度Q与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时机P1的关系。Q越高,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最佳投资时机也就越提前;此时,企业的最佳投资时机P1越小;且当0≤Q≤40时,企业的最佳投资时机波动最为显著,当Q> 60时,在竞争对手开展同样投资的条件下,企业的最佳投资时机比较靠近传统马歇尔技术创新战略投资决策的临界值。
三、 结 论
本文引入风险函数,基于期权博弈理论,对处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难以拥有完全的竞争信息时,选择最佳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时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论表明,企业处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实施技术研发和创新战略的最佳投资时机介于传统的马歇尔临界点和完全垄断条件下的期权临界点之间。也就是说,竞争减弱了技术创新战略投资项目的期权价值。故等待对于非完全信息下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是有利的(Pr
参考文献:
[1]Decamps.J.P.and Mariotti.T.Investment timing and learning externalities[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4,118:80-102.
[2]吴海兵.期权博弈视角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决策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0,(24).
[3]梁益琳,张玉明.基于仿生学的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成长机制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中小上市公司的数据[J].经济经纬,2011,(6): 92-96.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济生态平衡战略模式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
总书记在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他强调,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创新已成为今天社会发展的主流。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活跃在市场中的企业是由大、中、小企业组成的企业群。在美国、日本这样发达的国家,既有大企业,也有为大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更有因企业性质不同,其最佳规模只能是更为独立的中小企业。企业是有其合理边界的,就如同自然界一样,企业也必须是大、中、小合理分布的企业群,才能保持其自身的经济生态平衡。中小企业的存在对于保持经济生态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看,不仅中小企业数量在快速增加,而且在工业企业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而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起步较晚,技术创新能力非常有限。企业的生命力体现在创新上,技术创新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对外进程的加快,国内的巨大市场已开始融入全球化的市场,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不仅是和国内的中小企业之间、大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且还要面对资金雄厚、技术设备先进的国外企业的竞争。因此,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能力,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而现实情况是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面临着不少困难。
(一)企业的组织制度阻碍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科技人员70%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很小,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过多的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科研经费、科研力量不能集中使用,造成了科技投入的浪费。以部门和行业为核心的隶属关系的羁绊,给科技系统结构上的优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设置了层层障碍,使科研单位与企业的一体化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中小企业的技术相当一部分属于淘汰和限制技术,技术水平低,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所占比例很小甚至没有,直接造成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消耗浪费严重,甚至污染环境。
(二)企业人员素质和经济实力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我国中小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国有中小企业设备老化,冗员过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非国有中小企业以乡镇为主,高科技企业比较少。并且地区分布上不平衡,“家庭企业”和“亲友企业”为主流。在工程技术人员数量、素质和层次上与大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些技术人员常常忙于日常技术工作,很难独立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同时由于经济实力薄弱,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非常有限,从而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三)政策和市场环境制约着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由于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家的技术改造和更新投资都集中在国有大企业,中小企业得不到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和重视,一些有潜力、发展快的企业不能健康发展。同时技术创新存在着市场、技术和生产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这些都限制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因而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更需要企业自身的重视,才能顺利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技术创新战略的规划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时,首先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和技术能力,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式和目标,然后制定技术创新的实施计划,以便对技术创新过程各阶段的活动实行一体化的组织、协调和控制。其次要确定技术创新要素的来源和配置,如资金筹集、技术资源的获取方式及人员的组织等,同时建立企业的激励机制和创新成果的奖励机制。此外,对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和技术创新的保护做出具体部署。即在发现和评估创新机会,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全面评估内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战略的规划。
(二)走先市场后技术的技术创新途径
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时,必须确定适合自己的创新途径。技术创新的途径可分为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两类,前者着眼于技术上的飞跃性,强调技术创新的领先性;后者围绕市场的需求,把用户需求和改进现有技术不足作为创新的根源,强调技术创新的适应性和经济性。中小企业应选择后一种策略,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其反应灵活、贴近顾客的长处,从用户的需求中抓住重点进行技术创新。不少企业的实践证明这种市场导向型的创新策略可以使新产品或改进产品迅速被市场接受,从而以较少的支出和较低的风险获得持续发展。
(三)选择恰当的技术创新领域和市场
中小企业在人才和资金等方面都无法和大企业相比,因而不能从事基础研究、大型实用技术和尖端技术的研究开发,而应培育“专、精、特”的核心技术,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方向发展才能在专门领域达到精深的技术水平,形成不易被模仿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小企业要善于运用市场细分策略,寻找大企业不愿或难以顾及的某一市场,甚至某道工序、某个零部件的生产作为突破口。这样才有利于中小企业采用专用设备,开发专有技术,发展独具特色的核心能力,形成大企业难以比拟的竞争优势。
三、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分析
技术创新是一项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活动,中小企业必须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从事技术创新战略的研究分析,还要和国家的创新体系相结合,探索符合企业实际的技术创新战略思路和模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才能真正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模仿创新战略模式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各种试验和设备相当落后,为推动技术创新,首先应采取模仿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是具有模仿能力的企业的战略选择,它是对率先者的技术进一步开发,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并不是完全照抄照搬别人的技术,在进一步的开发过程中同样要投入一定的研究开发力量。其优势在于企业可以节约研究开发和营销方面的资金。首先模仿者可以认真分析率先者的创新行为,在众多可行性新技术中选择最有价值的技术成果进行引进、购买、消化、吸收、改进和完善。这可以大大节约研究开发费,降低投资风险。其次,模仿创新企业所进入的是率先者已经开发成功的市场,又可以降低市场开发的风险,回避了新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稳定性。再次,通过不同企业之间的模仿创新,新技术得以迅速扩散,并在扩散中被不断改进,所产生的新技术成果又再次通过模仿创新而扩散,这将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联合创新战略模式
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采用联合创新战略的中小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资金和技术力量,弱弱联合,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取得规模经济效益。联合创新模式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创新模式。这种创新模式是利用本行业的资料、人才和技术等优势,组成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项目开发。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开发的产品或项目使用范围行业强、技术人才集中在某一部门的行业。其二,是区域联合创新模式。这种创新模式是由地方科委、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等单位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自愿参加。地方科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协同企业、科研部门、金融部门为某一项目成立专门的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要实现的目标。这种技术创新模式能够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合作创新战略模式
企业生态系统由各种各样的生物物种组成,包括企业个体及同质企业形成的种群(∑ai)、消费者(∑bi)、供应商(∑ci)、市场中介(∑di)等,用函数表示如下:企业生态系统=F(各生物成员)=F(∑ai,∑bi,∑ci,∑di,…)
二、网络环境对企业生态系统技术创新的影响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底,我国网民总人数为2.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16%,整个世界成为了现实与虚拟、个体与全体紧密交织的“网络”,这既为企业生态系统技术创新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之面临着挑战。
在网络环境下,所有人都能快速查找到所需资料,对其进行筛选、整合和利用,通过实时交互或非实时交互即时参与各种网上活动,地域和空间概念也逐步模糊,不同国家不同社会文化的全方位开放,形成了世界范围的文化共享。企业生态系统与网络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不可避免要受到影响,创新活动与信息交换关系密切,更是首当其冲:
(1)创新源泉扩展。技术创新需要相应的创新切入点才能进行,寻找到合适的创新点则要求企业积累一定的信息、知识,相关技术的发展,如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能为企业生态系统创新积累、搜索到更多的信息与知识,为之提供更多的创新方向。
(2)创新速度加快。在网络环境下,通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模仿创新速度直追最初创新者的步伐,新产品、新技术一出现就成为众多企业模仿的对象,企业必须以加快创新速度,持续创新才能维持竞争优势。
(3)合作创新成为势趋。通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生态系统拥有了跨时空交换信息的能力,减少了创新过程中信息搜索费用,创新成本大幅降低,企业间的联合变得更为可行,合作创新成为创新战略的发展新趋势。
(4)信息、知识的分布不均衡性加剧。企业生态系统拥有创新所需的信息、知识越多,越有可能参与合作创新,进而获取更新、更多的信息与知识,从而加剧信息、知识的分布不均衡性。
(5)人性化管理及软性创新的重要程度提高。教育水平的提高使权威的作用日渐式微,人们渴望更趋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以平等、开放的态度交流、沟通,组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软性创新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三、网络环境下我国企业生态系统技术创新所存在的问题
面对复杂、极度不确定的网络环境,我国企业生态系统创新尚存在许多问题。
(1)信息利用率偏低。尽管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已进行多年,信息基础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信息化水平还很低,对网络信息缺乏相应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致使信息的利用率偏低。
(2)创新资金投向失衡。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我国政府的创新资金侧重于投向科研院所,作为最活跃、最具有生命力经济成分的企业获得国家创新资金的机会偏少,创新资金不足,难以引进及留住创新人才,对于创新有心无力。
(3)信用机制缺失。创新是一个信息、知识不断交流的过程,共享相关信息、知识是创新活动顺利展开的必要条件,但我国的信用机制严重缺失,戒备、怀疑取代了信任与支持,致使企业技术创新障碍重重。
(4)组织结构柔性差。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企业必须拥有快速响应能力才能及时把握市场机遇,组织结构柔性对于提高响应能力至关重要,而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组织结构僵化,往往难以快速组织资源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浪费了大好机会。
(5)企业文化建设不足。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将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为几句独特的标语或口号,对于合作、共享等的认识不够深刻,企业氛围较为压抑,技术创新缺乏必要的企业文化支持。
四、我国企业生态系统的创新战略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国企业生态系统创新战略应该从宏观—国家与微观—企业生态系统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1)宏观方面:国家要为企业生态系统创新创造良好环境,通过政策引导、宣传等方式营造利于创新、支持创新的氛围,同时要加快不利于企业生态系统创新的运行机制与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除了将更多的资金直接投入到有活力、有创新精神的中小民营企业与个体企业中,还应通过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和提供更多的、更便捷的信贷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资金,同时积极采取措施为其牵线搭桥,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进行合作研究,提升企业生态系统的创新能力。
(2)微观方面:作为创新主体,企业生态系统需要进行更多的努力,应积极进行组织变革,致力于建立富有弹性的组织结构,形成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提高其适应环境、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同时,塑造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生态系统文化,通过不同的激励方式鼓励其员工培养学习及创新能力,建立学习型企业生态系统,需要根据长期发展战略选择慎重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达成一致的利益分配方案,并努力培养信用机制,维持较为稳定的关系,逐步组建起创新网络,为持续创新打下基础。
五、结束语
在快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中促进企业生态系统创新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问题,除了国家宏观支持外,更多的是需要企业生态系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将系统内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密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升整个企业生态系统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李自如,李玉琼.网络环境对企业生态系统的影响效应[J].求索,2005,(03):130-132.
[2]桂萍,高维义.企业生态系统时代的竞争战略[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03):236-238.
[3]Econnomides,Nicholas.TheeconomicsofNetwork[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
[4]马彪,彭锐.论知识战略及其选择框架[J].现代管理科学,2006,(04):54-57.
[5]李晓明.基于生态学的企业外部环境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109-113.
关键词:沈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我国迅速发展,联盟在范围、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初步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2007年国家有关部委强力推进联盟构建以来,联盟发展逐步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近年来,沈阳市将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大胆探索,积极推进,截至2014年末共组建16个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联合攻关、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有效整合了技术创新资源,促进了优势产业的发展,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沈阳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看,联盟尚处在发展初期和探索阶段,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作用尚不明显,相关部门对联盟的指导和支持力度有限。为进一步促进沈阳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康有序发展,我们对市级联盟现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并结合沈阳科技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一系列促进联盟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顶层设计
(一)确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联盟的构建不仅涉及产、学、研三方,而且由于各方的隶属关系不同往往分属多个政府部门,因而推进联盟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建由相关技术领域院士及专家牵头,政府职能部门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共同参与的政府层面的专家委员会,整体协调各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对联盟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宏观管理。其主要任务是制定沈阳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长期发展规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度计划指南、认定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
(二)确定年度重点培育联盟
一是从各级科技计划重点支持的项目中,筛选产学研结合基础较好的重大项目作为年度重点培育联盟,促进项目参与单位加强创新合作的组织化、持续化,支持合作各方在共同执行计划项目的基础上,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形成。
二是依据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积极引导和促进具有一定行业地位的企业(或转制院所)牵头,联合相关企业、大学、研发机构,以共同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基础,通过契约形式建立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利益机制,构建专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是结合沈阳市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在已形成的产业集群中,以产业集群发展的共同需求为基点,加强与高校和科院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完善产业链,形成特色鲜明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制定并出台《沈阳市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认定和管理办法》
目前沈阳市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认定依据是主要是《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简称《指导意见》)和《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国科发政〔2009〕648号)。前者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后者就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市级联盟毕竟不同于国家级联盟,鉴于目前沈阳市市级联盟快速发展的势头,为进一步规范联盟的认定条件并加强对联盟的管理,急需制定适应沈阳市联盟发展实际的具体规定,因而建议制定并出台《沈阳市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认定和管理办法》,明确具有沈阳特色的联盟认定条件,同时加强对联盟的动态管理。
二、专项支撑
(一)联盟的新要求
科技计划是政府资源在技术创新配置的主要方式,根据2013年和2014年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指南,市级科技项目计划均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科技攻关计划和科技创新条件与环境建设计划两大主体计划组成。总体来说,现有沈阳市科技计划是围绕技术创新的领域和技术创新的环节进行配置的,联盟的出现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创新路径,强调围绕产业发展目标,通过构建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推进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发展。联盟这一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出现,对现行科技计划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探索设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项
近年来,沈阳市充分发挥科技计划、科技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集成各类科技资源,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市级科技计划申报指南明确规定,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或形成利益共同体。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这些规定虽然全面但过于笼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科技计划支持联盟培育和发展的力度和效果。在总的科技计划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探索设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项,专项支持的对象仅限于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专项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专项,它可以看作是一个缩微版的市级科技计划,市级联盟根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度计划指南并结合自身发展需要申报联盟专项。联盟专项支持的方向可以根据不同联盟的不同需求、联盟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具体安排。联盟专项涵盖科技计划的所有专项,包括工业、农业、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工程中心及孵化器)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应用基础研究、软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等科技专项。具体支持项目涉及某个专项,即参照这个专项申报及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的使用可以探索有偿与无偿相结合、前支持与后补助相结合等方式。支持周期可以根据需要联盟发展需要设定,不必拘泥于以往1~3年的支持周期。联盟专项的资金总额度设定可参考上年度分散在各个专项中支持联盟各个项目的总额,划定一个浮动的范围,每年根据联盟的发展视具体情况而确定每年度的专项支持总额。
三、科学管理
(一)加强政策引导
针对沈阳市大多数市级联盟组建时间较短且处于起步期的实际情况,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等国家相关政策规章,促进市级联盟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二)加强评估引导
完善市级联盟发展动态监测机制,联盟认定实行动态管理,废除终身制。探索开展联盟专项经费使用绩效评估管理办法,每年度开展一次联盟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调查并定期汇总使用效果,为下一年度联盟专项年度计划指南的制定和提供依据。
(三)明确联盟的主体地位
联盟理事长单位(盟主单位)应承担起更多的管理和组织协调责任,主要包括确定研究内容和方向、考核指标、选择实施单位、监督检查与验收、责任追究等主要方面。
(四)促进联盟间形成自律组织
鼓励市级联盟建立自我约束的自律组织,如联盟联合会,通过制定公约、章程、准则等,监管、指导成员联盟的活动,保证联盟活动的合规性和合法性;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在政府和联盟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提高联盟运行效率。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冲突类型;TD产业联盟;冲突演化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7-0057-04
1 引言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企业为主体,强调成员单位共同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以契约关系为基础,强调合作主体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产业共性技术的突破性创新或建立行业标准为目标,强调技术成果的大规模商业化运用[1~3]。2002年成立的TD产业联盟和2003年成立的闪联是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早期尝试。2007年,科技部等六部委为联合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提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概念,并在2009年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中将“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作为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首要任务;2010年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更是明确提出要“结合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经过几年的培育,我们发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能够促进知识创新,提升创新绩效。然而如同一般组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存在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可能扼杀创意、产生依从、助长自由行为,是冲突产生的温床[4]。从内部结构来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多个利益集团的组合体,各成员间必然会出现各种矛盾与冲突。本文首先分阶段研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冲突演化类型,总结和归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冲突在不同阶段的特性,并通过对TD产业联盟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在联盟运行过程中的冲突实践,论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阶段性冲突演化及其基本特性。
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阶段性冲突演化特性
Bruhn研究发现联盟中的不稳定性主要来自于联盟内部的冲突和不协调,表现为权责不明晰、期望不明确,引发联盟内部的矛盾,造成联盟的终止或不稳定[5]。Blatt认为新企业不仅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且因为创业团队成员之间信任和熟悉度的差异而引发来自内部创业团队自身管理方式的不确定性,可能形成合作式冲突、对抗性冲突与让步式冲突等冲突方式[6]。杨俊、田莉、张玉利等进一步分析认为合作式冲突会强化创业团队产业经验异质性对产品/服务创新性的正向作用关系,而在对抗式与让步式冲突的情境下,创业团队产业经验异质性优势则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难以转变为创新性的产品/服务设计[7]。众多研究者则认为合作主体对成果价值认识的不同是导致矛盾出现的主要原因,高校定位科学研究和企业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的制度性差异使得联盟主体之间的合作存在鸿沟,使得联盟存在许多冲突[8~10]。对此,辜胜阻、郭群峰认为企业本应是创新的主体,但现实中存在乏力的现象;政府本应是自主创新的主导,但现实中存在缺位的现象;大学和科研院所本应是自主创新的源头,但现实中存在错位的现象;社会中介组织本应是自主创新的桥梁,但现实中存在断层的局面[11]。
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有着自己的特征和优势。但伴随着联盟的运作和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之间的冲突逐渐呈现出来。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特点,可以归纳和总结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可能产生的冲突类型。
(1)联盟成员之间的关系冲突。由于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之间情感方面的紧张和摩擦,相互之间冷漠,甚至讨厌,感到烦躁、挫折、苦恼[12]。主要包括联盟预算标准、联盟成员选择、联盟运作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方面的冲突。
(2)联盟成员认知的任务冲突。联盟成员对任务的看法和观点不同所产生的冲突,和有些国外学者提出的认知冲突相似,如解决和分析团队任务的方法、措施、建议等方面的不同容易产生任务冲突[13]。任务冲突能够激发联盟成员间的相互讨论和灵感突发,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与关系冲突相关的人际关系的紧张,并产生消极影响。主要包括联盟目标设置、技术投入形式、技术转移途径等方面的冲突。
(3)联盟运行的过程冲突。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任务和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如何完成任务所产生的冲突与联盟成员间责、权、利的安排有关,当联盟核心管理层对某个成员应该担负的职责存在分歧时,过程冲突就可能发生。主要包括研究日程制定、研究人员安排、研究责任划分、联盟技术标准接入等方面的冲突。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流程可分为激发创意、产生概念、组建团队、协同融合、技术开发、标准接入、生产制造和上市等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本文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要分为五个阶段:激发创意-产生概念、组建团队-协同融合、技术开发-标准接入、生产制造、上市,根据各阶段的演化过程可以分析联盟冲突的基本特征。
激发创意-产生概念阶段的冲突特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核心成员根据市场信息、技术趋势等产生协作研发的诉求,并从潜在的成员中选择合作伙伴。在此阶段,良好的技术创意和完备的概念是吸引和选择联盟成员的关键要素。然而,也正是由于联盟活动仅是处于激发创意-产生概念阶段,因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及其管理者难以制定相对完整的技术路线和技术发展轨道,从而导致联盟成员之间相对容易出现联盟目标认知难以达成一致等问题。联盟成员在联盟目标设置和将要开展的技术投入量及其形式等方面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矛盾。
组建团队-协同融合阶段的冲突特性。作为柔性的组织模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和技术导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团队的协作与融合是联盟运行高效的前提。在此阶段,联盟核心决策管理层需要依据联盟的远景目标确定成员的分工和地位。由于成员之间的利益导向不同,联盟成员之间易于出现对责、权、利安排的冲突,特别是在联盟运作过程中对联盟预算标准、成员的安排、技术标准接入方式等方面容易产生矛盾。
技术开发-标准接入阶段的冲突特性。在此阶段,技术的协作和标准的产生是联盟成员关注的主要问题。每个成员在技术开发的过程中均希望能够占据着主导或主要地位,此阶段冲突产生的原因在于在技术开发和标准接入过程中是否能够为成员产生最大的收益。联盟成员为了获得标准接入会努力地在联盟运作过程中吸收联盟核心技术,力图进入技术标准的主创者行列。此时,联盟成员之间的关系会由于对技术主导权的不一致而产生紧张情绪,这种紧张情绪会在联盟新成员吸纳和技术标准应用等过程中表现出来。
生产制造阶段的冲突特性。在此阶段,联盟成员的矛盾和冲突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联盟成员在技术标准接入上的矛盾会直接传导到生产制造阶段。生产制造阶段是联盟成员加盟获得收益的实现阶段,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影响着联盟成员收益的实现。在此阶段,联盟成员对联盟收益分配方案、技术共享方式等的关注度会骤然上升,联盟成员为了各自的利益实现可能会在生产制造阶段不断地形成新的制造联盟。
上市阶段的冲突特性。在上市阶段,联盟推动产品的销售,对产品进行跟踪与服务,针对市场和用户的反馈,改进产品以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在此阶段,联盟成员将把各自参加联盟的收益作为衡量标准,联盟核心决策管理层需要更加关注联盟系列产品的融合,提升联盟成员的整体收益。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及其信息的传递在一定程度上将成为联盟进一步改进技术、创新标准的基础,成员之间利益冲突的缓和与化解需要在进一步的技术开发中进行补偿。
3 基于TD产业联盟案例的冲突演化特性分析
31 TD产业联盟案例背景
TD-SCDMA作为中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简称3G),自1998年正式向国际电联提交以来,已经历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标准的专家组评估、ITU认可并、与3GPP(第三代伙伴项目)体系的融合、新技术特性的引入等一系列的国际标准化工作。TD-SCDMA标准是第一个由中国提出的,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的、被国际上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无线通信国际标准。2009年,国家颁布3G牌照,TD-SCDMA实现大规模商用。目前,国内已经建设成了在系统设备、终端芯片、终端、测试各个环节都有多家企业参与的完整的TD-SCDMA产业链。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界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3G标准,并具备了持续创新的能力。2011年1月TD产业联盟成员达84家,TD-SCDMA全网用户已超过2000万,TD用户规模在三种3G用户中排名第一,获得入网许可证的TD终端有632款,其中TD手机404款,TD数据卡143款,TD固定座机85款①
。在TD-SCDMA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创意概念产生、技术开发、标准制定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同时在此过程中也伴随着许多的冲突与矛盾,包括核心联盟成员之间的矛盾、核心联盟成员与联盟成员之间的冲突等。
32 TD产业联盟的阶段性冲突演化分析
TD产业联盟形成前后冲突事件不断,联盟成员之间、联盟专利成员之间以及联盟内外企业之间围绕TD-SCDMA标准的价值与市场地位进行着重复博弈。在博弈过程中,可以将TD产业联盟冲突演化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基本阶段。
[FQ(+7mm。170mm,X,DY-W][HJ1mm]
[CDF10]
①有关TD产业联盟的相关资料和数据来源于TD产业联盟门户网站http://wwwtdscdma-allianceorg/。
[HT9.25SS][FQ)]
第一阶段:激发创意-产生概念。我国1993年实施“四金工程”,开始启动信息化建设,部署建设国家公用信息通信网,但直至1998年,国内运营商(特别是在移动通信领域)主要采购和装备国外公司的通信设备。面对巨大的移动通信市场需求却没有使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直接收益,以原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转制前身)为代表的国内研发机构不断积极地寻求建立自主的移动通信标准。作为3G标准主导者的大唐需要吸引和说服同行业者,乃至直接的竞争对手进行3G标准的研发工作。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和严酷的现实,一项新移动通信标准的建立不仅面临着技术的困境,而且需要面对市场对标准的质疑。在此阶段,联盟主导者大唐面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TD标准创意构思的形成及其如何实现的矛盾,潜在联盟成员对TD标准基本任务目标看法不一致等冲突。最后,TD-SCDMA标准在国家利益和市场需求的驱使下得以顺利开展前期研发工作。
第二阶段:组建团队-协同融合。1998年1月,在“香山会议”上,邮电部科技委决定支持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提出的TD-SCDMA上报国际电信联盟(ITU),争取成为3G标准。1998年6月30日,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代表中国政府向ITU提交了我国研究制定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标准,即TD-SCDMA标准。在此后直至2002年TD产业联盟的建立,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技术研发、标准接入和产业化的组织是检验TD-SCDMA标准成败的关键。在此阶段,以大唐为代表的联盟主导者面临着如何处理潜在联盟成员之间的责、权、利等问题。特别是TD产业联盟成员之间的潜在利益冲突问题开始呈现,由此而导致的成员关系冲突表现较为明显。最后,联盟主导者还是遵循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通过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与竞争组建了TD-SCDMA技术研发团队和产业化运作联盟。
第三阶段:技术开发-标准接入。2002年10月30日,TD产业联盟正式成立,大唐、南方高科、华立、华为、联想、中兴、中电、中国普天等8家知名通信企业成为首批成员。产业联盟的成立和运转有助于形成TD-SCDMA标准完整的产业链,但是联盟内企业的技术和利益冲突表现得更加明显。以知识产权为连接纽带的联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在于知识产权本身,知识产权分配与共享矛盾使得成员之间不能高效地开展技术开发与市场运作。在此阶段,TD产业联盟成员之间在技术主导权、技术转移途径等方面的冲突表现较为频繁。2003年11月,大唐将截至2003年11月的所有TD-SCDMA技术与资料全部免费转让给中国普天、中兴,从而使得这一阶段的矛盾得以缓解,TD-SCDMA标准化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第四阶段:生产制造。2004年3月,首款TD-SCDMA 手机由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研制成功,TD-SCDMA标准进入生产制造与应用阶段。TD产业联盟成员在制造领域的市场定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成员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联盟成员的不断扩大带来的是知识产权的共享范围扩大,也代表着在产品市场的竞争加剧。TD产业联盟成员之间的利益实现程度是衡量联盟成员技术产业化和共享的关键。成员之间在产业化过程中的博弈与搭便车行为逐渐显性化,TD产业联盟成员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对联盟预期收益分配方案、联盟技术共享方式等方面。在此阶段,联盟成员之间的冲突最终通过市场化运行机制来实现缓解或进一步升级。
第五阶段:上市。2008年4月,TD-SCDMA社会化业务测试和试商用启动,2009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向重组后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三张3G牌照,中国移动获得TD-SCDMA牌照。在此阶段,部分联盟成员在产业化市场上直接转化为竞争对手,成员之间的关系界定成为联盟管理者需要处理的首要问题。TD产业联盟利益的实现方式成为了联盟成员之间主要的冲突源泉。TD产业联盟企业与联盟外企业之间的双边合作对联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这类冲突存在着较多隐形成分,联盟管理者难以有效协调。
33 TD产业联盟冲突演化的典型案例
关键词: 高科技企业 技术创新战略 战略类型 战略分析方法
一、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职能的提升
“战略”一词与企业经营联系在一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时间并不长,最初出现在西方经营名著《经理的职能》(巴纳德著)一书中,而“企业战略”的广泛应用是在1965年(美)经济学家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论》一书问世后。企业战略是指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企业以超越对手,发展自己为目的,以争夺顾客,争夺市场为主要内容,所展开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根据它实施的范围、层次分为总体战略、经营单位战略和职能战略。高层战略注重做正确的事来改进效能,底层战略注重正确地做事来改进效率。完整的企业战略过程包括战略的分析制定、组织实施和协调控制。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就是高科技企业为达到一个长远的,全局的技术创新目标而制定的方针和政策,是对某种创新趋势进行控制的行动准则,属于总体战略下的职能战略。但由于技术创新在当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实际上从战略职能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战略已突破了底层次战略的“正确地做事”的界定,要求具有帮助企业“做正确的事”的作用。
当代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职能主要包括:(1)高科技企业通过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明确了本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技术创新的目标,使企业有充分的准备面对变化迅速的技术发展趋势,而不被一时得失所迷惑。在环境突变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采用应变战略,不至于忙乱和束手无策。
(2)高科技企业有了技术创新战略,就有了技术创新发展的总纲,为各种中、短期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一个长期的、统一的主题和指南。这有助于企业尽量捕捉机会,以一贯的战略敏锐感发现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等。
(3)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能使高科技企业最合理地利用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达到较佳的协调和综合效果,即所谓的“1+1>2”。技术创新是一个技术、资金密集性的活动,通过分析外部环境来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目标、战略模式,制定科学的实施过程,做到物尽其用的资源配置,这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是意义重大的。
(4)技术创新战略的存在能统一职工思想,增强凝聚力,通过职工不同程度地参与战略的酝酿、决策和实施,有助于形成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行为,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全员创新的企业文化。
(5)历史地看,技术创新一经出现就会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那些未获得潜在的超常利润的企业便会渴望分享其利,从而形成巨大的模仿。众多的模仿使有限的率先创新大面积地扩散,由技术扩散引起的投资亦会导致投资过剩形成经济停滞。只有再开展新一轮的技术创新,经济才会有全面的复苏和繁荣。这样反复,经济出现了周期,其中技术创新是主要因素之一,企业通过制定战略,可把握技术创新中的趋势,顺应其发展,不但可以生存,还可以获得超常利润,发展壮大。
(6)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投机性风险,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来自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对称信息和不完全信息,而战略具有联系内部与外部的特点,其制定过程是个开放式的信息接受、反映、决策、反馈、再决策的循环改进过程,它能够减少这种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
二、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的重新划分
当前高科技产品开发的方向是多功能化及高能化、微型化及大型化、智能化及简单化、多样化及个性化。顺应这种潮流,高科技企业要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使命,即以技术创新活动为手段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使企业长期持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而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目标则是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使命的进一步具体、明确的解释,其构成了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内容,反映了高科技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技术创新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水平。它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以往对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的描述是总体战略目标下的子目标,没有单独的使命。例如,为达到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则技术创新贡献率应达到某种程度。这里,考虑到技术创新战略层次和职能的变化,对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期望结果加以总结,无非有两种:一是经济效益的攀升,二是长期获取经济效益的能力即核心技术能力的提高。进而,我们将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目标分为两类,包括经济目标和技术目标。经济目标具体包括:市场份额、产品质量与效益的提升。技术目标具体包括:对现有产品生产方法的根本改进、对现有产品的渐进创新、采用别人开发的技术、对率先创新者的模仿。从依存关系来看,经济目标是核心,技术目标的制定是为了实现经济目标,技术目标的不断实现确保了经济目标实现的持久性,经济目标的实现为下一步技术目标奠定了基础。
三、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类型的重新划分
直到目前为止,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他将技术创新战略分为;1、成本领先战略。2、技术领先战略。3、歧聚战略。从具体应用来看,英国学者弗里曼将技术创新战略按创新时机和创新程度分为:1、进攻型战略2、防御型战略3、模仿型战略。英国的教科书中根据安索夫对经营战略的分类将技术创新战略分为:1、市场领先战略。2、追随者领先战略。3、应用工程战略。4、模仿战略。然而,现有这些分类没有区分开高科技企业对技术目标和市场目标的不同追求。因此,如果对现有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类型按照两种不同的战略目标划分,则有:一是追求技术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二是追求经济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包括:
1、领先战略。该战略是要求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做到始终“领先”,总是要得到第一笔丰厚的超额利润,或者在长期内形成知识产权的垄断获取利益。它需要企业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力量,只有那些“航母级”高科技企业更加钟情于此战略。
2、追随战略。该战略的目标是企业不抢先研究和开发新产品,而是当市场上出现成功的新产品时,立即对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进行仿造或加以改进,并迅速占领市场。该战略的优点是:避免了应用研究及可能进行的基础研究所需要的大量投资;克服了新产品在其最初形态时所可能带有的缺陷。高科技企业选择这种战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高水平的技术情报专家,高效率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极富有弹性的研究开发组织等。当然,该战略也有缺点,那就是企业受新产品技术专利保护的影响和市场开拓的有限性制约。
3、模仿战略。当企业缺乏技术专家、缺少实验设备以及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时,企业宜于采用此战略方法。但选用该战略时,企业应具有良好的信息系统,能迅速、及时地掌握其它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开发动向和成果,使企业具备进入市场竞争的能力。该战略的缺点是由于模仿,有可能利润较少,同时企业技术水平将永远落在技术输出企业的后面。
4、引进先进技术的拿来主义战略。这种战略虽然是低档次的战略,但对于缺少技术、资金的企业不失是一条捷径,其关键在于及时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的转化。
5、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由掌握现有高科技产品的生产技术到对产品的改进,这种转化的核心在于培育技术创新能力,该能力来源于吸收先进技术,消化理解后的再认识,对外在技术由使用到内化的过程中。战后的日本许多企业依此成功,如被称为“创新之神”的索尼,其实质就是对当时先进产品学习后的二次创新。
经济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包括:
1、“集中一点” 战略。该战略大多为中小型规模的高科技企业使用,由于其资源有限,往往无法经营多品种的产品以分散风险,所以最好集中兵力,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的经营。采用这种战略往往过分依赖于某种产品或技术适用的特定细分市场,一旦市场变化、需求下降,就会给企业的生存带来威胁。因此,为了尽量减少风险,采用这种战略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界定好的细小目标市场上站稳、站牢。
2、特色经营战略。该战略侧重于树立歧异性,包括产品本身差别化和营销战略理念的特色定位。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变化,对个性追求的增强,高科技产品为每个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服务的理念已逐步被认同。特色经营战略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价格敏感性的下降使企业得以避开激烈的价格竞争,从而能够比较长远地树立起优势地位,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3、联盟战略。选择该战略的高科技企业通过与其它企业合作,获取互补优势,利用合作伙伴的分销渠道,较易地将产品扩展至合作伙伴的市场。它分为高科技大型企业之间的“强强联盟战略”、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强弱协作战略”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弱弱联合竞争战略”。 尤为重要的是:传统产业与大量代表新兴产业的高科技企业的结合,创造新的营销渠道,如网上购物交易,网上咨询、市场调查等业务的展开,这在客观上增强了传统企业对高科技企业的依赖性,为高科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切入战略。该战略注重于填补市场空白点,可以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品牌的知名度在消费者心目中提升。这是根据部分的高科技企业机动灵活、市场适应性较强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切入点的特征为:(1)、产品寿命周期较短,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加以生产,传统企业反映跟不上技术变化的产品领域。(2)、由于许多高科技产品个性化需求很强,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产品,一般大企业追求规模经济而不愿插足这样的领域。(3)、技术和市场风险较大,但市场前景明朗的领域。
四、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分析方法的评析
战略选择是建立在透彻的战略分析基础之上的。如果从战略发展史上考察,自从战略管理理念被提出以来,主要有两种分析方法:一是传统的“以环境分析为基础”的战略分析方法,它源于波特的市场引力理论和“五力量模型”,即产生利润的主要可能性均来自市场、取胜的关键在于确定有吸引力的竞争领域。而决定行业潜在盈利的在于五种力量——现有公司之间的竞争、新进入者面临的障碍、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和潜在产品或替代服务的威胁。以该理论思想为基础,扩展至政治、经济、社会、行业,形成我们经常在教科书中看到的宏观环境分析、中观环境分析和微观环境分析。二是1990年,由Hamel和Prahalad提出的“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他们认为“一个组织是由相对独立的资源、能力、竞争力组成的,这些要素是该组织战略选择的依据,即战略分析的出发点。”由于上述资源的相对独立性,其它企业的学习成本提高,因而拥有这些要素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当这些要素组合具备工作能力后,竞争优势便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势能转化为动能”。这种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有价值的资本,它是一种融于企业文化中的员工所掌握的技能和创造力,它具有区别于一般能力的特征:1、核心能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即核心能力应提高企业的效率,可以帮助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做的更好。2、核心能力应当是异质。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的差异。3、核心能力应当是难以仿制的。4、核心能力应当是很难被替代的,不存在替代品的威胁或威胁很小。5、核心能力是局部优势。它只在向客户提供服务或产品过程的某一、两个环节或方面存在,即企业并不是在每一个环节都优于竞争对手,因为这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做到。这种方法在现代尤为流行。
“以环境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实际运用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在90年代初发展至顶峰。这段时期正是战后西方发展的“大和平时期”,世界市场以卖方市场为主、需求旺盛,企业在成立和投资时,注重研究所投产业和细分市场的定位,以期获得超额利润。此时的企业定位作用胜过对资源的利用,而且企业所处的环境是相对静态的,即产品生命周期较长、技术创新的作用是局部的。但是随着70年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以来的技术革命和90年代的金融危机等等,环境变化日益难以把握,技术创新的力量往往导致环境的彻底变化。相对静态的环境分析产生的战略落后于发展,而试图动态化进行环境分析又因其磅礴而难以描述。今天的科技使人们难以想象明天的“景色”。这样,原有的外部环境分析无法使企业技术创新准确定位,而相对既定的企业内部资源似乎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战略导向。这种叫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成为当代许多企业成功的经验,如SONY的精密制造技术、CANON的光学元件技术等。这样,高科技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不失为技术创新战略发展的方向。
从当前来看,核心竞争力分析成为战略分析的主流,相比之下的环境分析似乎不再重要。但,核心竞争力分析也只是作为企业家战略分析的突破口、着手点,而非万能的。我们知道,战略的作用就在于长期规划、在于与对手竞争中获得持续优势。如果离开环境谈战略,就如同一个人在闭门造车,推不出去;即使推出去了,也是个落伍的低级品,这样就恰恰失去了战略的意义。
故此,综合运用两种主要理论进行分析才是最佳的选择,可以做到知己知彼、扬长补短,既有环境分析来了解客观变化,又有核心能力或专攻技能的分析做到主观上心中有数。这样制定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方能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主要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 华夏出版社 1997年版
日前,吉林省硅藻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暨白山国家镁合金生产及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揭牌仪式在白山市举行。会议由吉林省科技厅副厅长陈维友主持,吉林省科技厅厅长毛健、白山市市长彭永林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并为吉林省硅藻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白山国家镁合金生产及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揭牌。
吉林省硅藻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吉林省科技厅为指导,由白山市科学技术研究所为牵头单位,联合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临江市圣迈硅藻土功能材料有限公司、长白县长白硅藻土有限责任公司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等共45家理事单位构建组成,主要围绕硅藻土资源开采及下游产品研发,组织企业、大学、院所及资源丰富地区强强联合,协同攻关,突破硅藻土产业链各环节的共性关键技术,打造产业创新链条,培育龙头企业,形成整体优势。
硅藻土是重要的非金属矿产,其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等各行业。吉林省硅藻土资源储量大、品质优,居全国首位,其中一级土储量约占1/3,是全国仅有的优质土集中区,资源优势明显。但目前吉林省企业仍以开采加工利用一级硅藻土为主,二、三级土极少利用,产品品种单一,附加值偏低,急需开发自主创新产品,增加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成立吉林省硅藻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就是要针对吉林省硅藻土资源现状,建立长效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相关的知识创新、学科交融、技术转移和人才流动,开发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藻土修饰和复合加工关键技术,制备高附加值硅藻土材料产品,以解决产业发展中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实现我省硅藻土产业的整体跃升。
成立大会结束后,召开了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决定,要充分发挥战略联盟技术资源的集聚优势,加强联盟内企业与高校院所、科技专家之间的紧密合作,加快推进吉林省硅藻土资源的综合利用研和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胡瑜)
(来源:科技部网站)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风险 阶段性反馈
本论文为教育部课题(12YJA790203)、辽宁省科技厅课题(2011401017)、沈阳市科技局课题(F11-263-5-26)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深化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创新模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本质上是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缔结的技术联盟,其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路径因各国产业实际状况而不同。国外相关经验可以借鉴,但由于产业基础、产业组织、科研体制等不同,国外模式无法完全移植。联盟成员紧密合作关系的最终形成,是一个实践过程。因此形成本国特色发展路径和模式需要以本国联盟的实践为基础。目前,在我国大力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背景下,在产业层面、区域层面及跨产业、跨区域层面,联盟蓬勃发展,这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观察素材。
(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
国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定位于产业层次的共性问题,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为宗旨。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技术创新体系中面向产业共性需求的子创新体系,属于产学研合作创新范畴。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具体实践形式多种多样,但国外研究主要聚焦于企业战略联盟,国内研究主要着眼于传统产学研。前者一般是企业基于直接的商业利益和具体的市场机会进行的合作,而后者在规模、资源聚合的程度等方面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明显区别。因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和组织管理没有现成的模式,如何凝聚产业创新资源等需要不断的探索。
(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的实践
第一,联盟组织实施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首先,联盟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项目制订。联盟调研成员企业技术需求,形成一致意见,将其反馈给科技部门,影响项目设置。一方面可以提高科研与需求的对接;另一方面为联盟进一步组织成员申报承担课题做铺垫。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联盟在项目进展、阶段验收、难题协调解决、终期验收等环节承担管理监督和保障工作。
第二,形成联盟科研创新计划储备机制。科研创新充分体现成员的技术难题与需求,通过总结凝练到联盟的近中期科研创新任务中。充分梳理产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储备和需求是联盟协调产业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基础工作。
第三,建设联盟公共研发平台。公共研发平台是联盟开展共性技术研发的硬件载体,是联盟落实共性技术研发的实体依托。研发平台建设涉及资金投入、组织模式、人员配备、运营及管理等诸多方面。国家支持依托联盟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研发平台的制度创新最能体现其组织创新性,是推动联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联合实验室”的做法不失为制度创新之举。
第四,联盟推进标准及品牌工作。大多数联盟处于发展初期,没有实质性的进行标准和联盟品牌建设工作。但在众多联盟发展规划中,都将标准工作做为中长期任务进行
部署。联盟具备推进标准工作的组织优势,可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成果做为支撑,在成员间建立知识产权共享制度,形成技术规范,进而推动标准的市场化。
第五,探索联盟组织管理机制。联盟成立初期,存在诸多问题,如与外部科研体制协调对接存在一定的障碍,政府引导支持联盟发展的机制不健全,联盟的合作收益不明显,成员间合作关系的紧密度和战略协同不够等。这些均需要联盟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提高联盟凝聚力,为产业提供持续的创新源和技术支撑。
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践中的风险因素
运作初期是联盟组织机制从无到有,最不健全、最脆弱的时期。此时,完善运行机制的思路,一是可以根据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通过相应补救措施的方法来进行;二是可以在事前通过分析联盟运行中的风险点,把风险控制作为组织运行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后一种方法需要联盟管理者对联盟风险种类、产生机理、风险后果及其不同因素间的关联等有系统、细致的认识。之前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的研究大多存在碎片化特征,不利于管理者在缺乏实践经验的前提下,对联盟的风险产生整体性的认识。本部分结合联盟管理实践过程,从事前、事中、事后角度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并考察反馈传导机制,以期为联盟管理者进行风险管理提供系统性、过程性的视角。
(一)事前风险因素
这些因素影响联盟结构及成员合作或竞争倾向选择。事前风险因素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包括企业间竞争程度、成员间互补性、对惩罚的预期等。第二类是指影响联盟成员协同一致的因素。联盟中的成员具有独立性,因此契约签订是成员间合作的内在需求。文化不兼容、成员内部决策的差异,以及问题等导致联盟管理的复杂性,增加联盟成员的合作成本。
关键词:技术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 模仿创新 合作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和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上立住脚,就必须重视技术创新,选择适宜的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
技术创新战略决定企业创新的具体行为,因此对技术创新战略的分类是正确选择创新战略的首要条件。对技术创新战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按技术来源分为自主开发战略、合作开发战略、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战略和模仿战略;按技术竞争态势分为领先战略、跟随和模仿战略;按市场竞争策略分为市场最大化战略、市场细分化战略和成本最小化战略;按行为方式分为进攻战略、防御战略和游戏战略。本文采用常用的分类方法,即将技术创新战略分为: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战略是指以自主创新为基本目标的创新战略,是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中间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
技术创新战略的特点
(一)自主创新战略
1.技术突破的内生性。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是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是企业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这样不仅有助于企业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而且很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形成创新的集群现象,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2.技术与市场的率先性。要发挥自主创新的优势,只有在技术与市场方面都具有领先的优势,因此率先性是自主创新的目标。这种率先性不仅有利于积累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经验,获得产品成本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取得超额利润。而且企业所制定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可演变为本行业或相关行业统一认定的标准,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生性。创新与知识和能力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知识和能力支持是创新成功的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技术创新的主体工作及主要过程都是通过企业自身知识与能力支持实现的;自主创新过程本身也为企业提供了独特的知识与能力积累的良好环境。
4.高投入和高风险性。企业为保证始终有占据市场优势地位的创新产品,必须能够持续进行创新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将创新贯穿于企业整个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较高的资金和强大的人力投入。同时,由于新技术领域的探索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资金投入具有很强的外溢效果和较强的迟滞性,所以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必须承受巨大的风险。
(二)模仿创新战略
1.模仿的跟随性。企业最大程度的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吸收、继承与发展率先创新者的成果。当然这种战略不是简单模仿的战略,而是巧妙的利用跟随和延迟所带来的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的一种战略。
2.研究开发的针对性。模仿创新的研究开发不仅仅是对率先者技术的反求,更是对率先者技术的完善或进一步开发。该战略的研究开发活动主要偏重于破译无法获得的关键技术、技术秘密以及对产品的功能与生产工艺的发展和改进。
3.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集中力量在创新链的重要环节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也就是在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装备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创新链上的资源分布聚积于中部。
4.被动性。这主要是指竞争的被动性,包括技术积累、营销渠道和实施效果等方面的被动,这是由模仿创新者只做先进技术的跟进者来决定的。
(三)合作创新战略
1.合作主体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球性技术竞争的不断加剧,使技术创新活动中面对的技术问题越来越复杂,技术的综合性和集群性越来越强。因此,以企业间合作的方式进行重大的技术创新,通过外部技术资源的内部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成为新形势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必然趋势。
2.创新时间的缩短,企业竞争地位的增强。合作创新可以缩短收集资料、信息的时间,提高信息质量,降低信息费用;可以使创新自愿组合趋于优化,使创新的各个环节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接口环境和接口条件,从而缩短创新过程所需的时间;合作创新可以通过合作各方技术经验和教训的交流,减少创新过程中的因判断失误造成的时间损失和资源浪费;合作创新的成功能够为参与合作的企业赢得市场,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3.降低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合作创新对分摊创新成本和分散创新风险的作用与合作创新的规模和内容有关,一般来说创新项目越大,内容越复杂,成本越高,风险越大,合作创新分散风险的作用也就越显著。
企业选择创新战略应考虑的问题
企业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对创新资金投入的多少。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投入R&D的资金可能越多,反之越小。所以,当企业的规模大时应考虑采用自主创新战略;企业规模越小,则宜考虑采用模仿创新。
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组织结构决定着企业集权与分权的程度以及企业的灵活性与开放程度等,也决定着企业的控制系统,并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组织效率及其环境适应性。因此组织结构也就决定着企业技术活动中的诸多环节,并将从多方面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产生影响。
企业的技术能力。企业的技术能力由生产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它具有积累性、渐进性和有差别性等特点。因此,企业在选择创新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其技术能力,技术能力强的易选择自主创新战略,技术能力弱的易选择模仿战略。
企业的环境。企业的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销售能力、制造能力、资金筹措能力以及企业文化;外部环境包括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强度,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及学校合作的环境,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关系,国家的产业政策等。可以说,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是战略制定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企业的研发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销售能力、制造能力强,且有良好的银行信用,则宜选择自主创新战略。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主要在于企业家,即风险承担能力强的企业家偏好与选择自主创新战略;反之则选择模仿战略。企业与外部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技术壁垒或保护性壁垒等的存在都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尤其是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时的国外产业政策。当企业可以融入或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时,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需要的战略。但当外部资源或国外的政策对我国企业进行限制或压制时对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也会同时受到严重的影响,企业往往只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来发展。
转贴于 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经验。企业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时,应该对以往活动做出正确评价,对现在企业的技术能力、内外资源等作出合理的估计,然后依据以往的经验则有利于制定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创新战略。
企业创新战略的实施条件
(一)自主创新
企业要想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必须从资金、人力和风险承受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只有拥有较为丰富的技术创新资源、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充足的研发资金,才能保障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承担技术创新过程中所带来的资金、技术、市场等各方面风险的能力。
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首先是确定自主创新的方向,即企业通过观察市场需求的变化,扑捉潜在的市场机会,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条件与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方案,以领先于竞争对手而开发出可以投放市场的新产品。其次是强化销售、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在新产品投放市场后,企业应在其营销网络的基础上强化其市场营销能力,使新产品尽快得到市场的接受和认可,占据尽可能高的市场占有率。最后是尽可能长的保持竞争优势,即在新产品投放市场后,企业还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技术保护措施,如建立健全有效的技术保护措施,申报科技成果专利或是采取法律手段等,避免竞争对手利用不正当竞争手段对自主创新的新技术进行模仿,分享市场和利润,从而保证企业在一段时期内获取超额利润。
(二)模仿创新
选择模仿创新战略的企业一般可供利用的创新资源较少,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和技术积累不足,并且承受市场风险、资本风险与技术风险的能力较弱或者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
企业要实施模仿创新战略,首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根据自身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条件,在众多领先者的技术成果中,挑选出与企业相匹配并且具有商业前景的技术成果,认真分析创新者的产品市场反馈情况,有效的避开技术或保护性壁垒,在模仿的同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和完善。其次是把握战略实施的最佳时机,宜选择在新产品的成长期启动模仿创新战略,以有力的降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风险。最后应注重技术上的积累,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也就是说企业不应局限于模仿,而应在模仿中有所创新,并且不断增加自主创新的比重,建立并完善自身的研究开发机构,培育善于创新的人才,这样才能顺利过渡到自主创新上来,并且随着企业在资金、实力方面的不断壮大,形成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三)合作创新
最主要的合作形式有合作开发、全面合作及共建实体。企业实施合作创新战略时,首先应当以资源的配置效率最大化为导向,选择在创新资源上最能体现互补性的合作者。此外在合作的过程中,参与合作者应预测出各种可能的风险,并通过合作协议的法律形式来明确各方的权责、利益,建立必要的监督和保障机制,以保证合作创新的顺利开展和合作目标的实现。
总的来说,自主创新适用于技术开发能力强、经济实力强和掌握了独特技术垄断权的企业;合作创新适合于开发难度大、投资大、风险大的技术领域以及合作条件好的企业;模仿创新适合于具有较强的消化吸收能力、具有一定的开发能力,或与先进技术有差距,技术经济实力较弱,但仍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因此,企业在选择创新战略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才能达到企业盈利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继琴.企业技术创新途径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2(5)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