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安全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 数字资源 保存 利用
1 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利用的概述
1.1 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利用概念。关于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持与利用概念的分析存在不同的版本,综合不同版本的阐述,我们对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持与利用的概念定义为:为确保信息需求者对数字资源长期有效利用,对数字资源进行不确定期限的管理与保存。其主要包括:资源载体的保护与维护、资源内容的长期保存、资源相关信息的长期保存、元数据信息的长期保持以及数字资源的长期保持。
1.2 数字资源长期保持与利用的作用和意义。首先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数字化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截止到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促进了学术交流方式的发展,使得数字资源成为当前教育科研的主要资源,数字资源为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大大提高了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但是这些数字资源存在很大的不安全性,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导致丢失,因此开展数字资源长期保持与利用具有时代紧迫感;其次数字资源本身的特点也决定必须要加强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利用。数字资源的内容对资源载体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旦资源载体出现故障,就可能导致数字资源信息的丢失,同时我国数字资源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存在分离的特点,这样导致资源生产商的资源保存意识不强,同时我国数字资源的快速增长也加剧了一些数字资源的快速消亡。
2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持与利用存在的问题研究
2.1 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在高校数字资源长期保持与利用方面影响其工作的重大难题不是收集、筛选、甄别有关的资源信息,而是是否具有保存与利用的权利以及在利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是否侵犯资源信息生产商的知识权,而这些内容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却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保存与利用主要由:保存环节和利用环节所构成。作为保存环节,可以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得以实现,比如拷贝原始数据方式、保存内容深度等,但是无论采取什么保存技术手段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给高校的数字资源保存增加运行成本;而对于长期利用数字资源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产权,应该设定一定的合理程度使用范围,这种合理使用范围的“度”如何确定,我国的法律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导致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长期保持与利用存在各种法律风险。
2.2 相关技术还不完善。目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保存与利用技术种类繁多,这些技术为长期保存与利用提供了多套技术选择方案,但是往往这些复杂而多样的技术会给高校图书馆保存与利用带来很多不便因素,在高校图书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利用建设工作中,人们不知道哪种技术方案比较适合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保存与管理,结果影响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利用工作的发展,虽然国家已经意识到此问题,出台了一些相关标准与规范,但是其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保存与利用选择的技术存在过时与更新问题。
2.3 高校图书馆经费短缺。数字化资源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曾有人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持与利用所消耗的费用进行过计算:平均一本文献资源需要900美元的成本,此种计算形成于1998年的信息环境下。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持与利用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之所以会需要巨额资金,不仅因为高校的前期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其后续的设备维护、信息更新等也需要巨额的资金,而且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持与利用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需要高校持续不断地开展维护工作,因此也需要高校不间断地提供经费支持,但是经费短缺却是一直困扰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持与利用的主要难题。首先高校图书馆属于公益性质,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的拨付,而具体的分配金额则完全由高校自主决定,而高校图书馆建设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数字资源建设只是属于其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应用到此环节的经费则就非常少;其次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持与利用属于长期工程,见效慢,因此高校管理者为了突显自己的政绩,更加倾向于短期投资、短期收益的其它建设项目。
3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利用的对策分析
3.1 制定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利用战略体系。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利用战略体系就是为了实现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与利用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通过制定战略体系可以从整体上对高校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利用进行统一的规划,避免高校单独进行而产生的各种资源浪费,首先我们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比如美国剑桥大学的数字资源保存发展计划、英国牛津大学设立的科研数据档案库等都是通过完善的战略体系从整体上把握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利用;其次战略体系规划要符合高校发展的特点,保证构建的数字资源符合高校本身教育特色,能够为广大师生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最后战略体系的内容应该包括:相应的责任与目标、制定具体的技术标准、建立数字资源保存与利用体系框架等。
3.2 加强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利用的法律法规建设与研究。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现行法律法规开展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利用研究。基于当前我国还没有具体的关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利用的法律法规,因此高校只能依据现行的《著作法》、《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为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利用建设提供法律支撑;其次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定针对数字资源保存与利用的法律法规。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是解决数字资源保存与利用问题的根本,具体完善的方面主要包括:一是在确保著作人权益的基础上,明确图书馆保存机构的法律地位,提高数字资源版权的交易效率;二是完善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相关法规,明确关于个人隐私保护政策的制定,指导高校数字资源保存与利用中的隐私问题。
3.3 建立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利用的责任联合体系。高校建立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利用体系需要高校多部门的联合作业,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高校图书馆长期保存与利用体系要以国家图书馆为核心,各区图书馆为辅助,各院校机构联合的分布式教学资源保存与利用体系,首先高校图书馆要担负起职能,主动与社会其他相应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构建系统的数字资源保存管理体系;其次建立激励与警示机制,激励各方切实履行其职责,激励资源提供方向图书馆许可必要的保存权利,同时还要建立警示机制,最大程度地预防在资源长期保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避免图书馆数字资源在保存与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法律问题,将这些法律问题进行提前分析。
3.4 加强数字资源的安全保护。数字资源长期保持与利用的基础就是必须要求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保证用户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获取正确的资源信息,同时只有保证环境的安全才能避免数字资源被外界所破坏,避免出现丢失等现象,做好安全保护:首先要加强安全管理标准和数字资源读取的规则,保证数字资源信息的网络传输的安全,在源头上控制网络,保证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实现数据的完整传输;其次建立严格的用户授权管理,对于登录数字资源数据库的人员一定要具有用户授权才能使用,对于授权的用户要具有相应的服务口令才能使用,而且根据用户所处的等级和层次给予不同的授权管理,并且加强对授权用户的监管;最后数字资源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要进行加密技术处理,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外界所侵犯。
4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利用问题一直是图书馆学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因此,应当在制定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利用战略体系的同时,通过强化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利用的责任联合体系、加强数字资源安全保护实现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欣莹,桂秀梅.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体系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03).
[2]万玉荣.论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J].办公室业务,2013(10).
关键词: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实例
在过去十年间建设有线电视的过程中,主要业务是模拟电视业务,并且模拟电视业务已经发展成为垄断形式,采用分布式模式实现以业务为中心的单线模式运行。数字电视出现后,因为节目转播有很高的技术要求,有比较繁琐的计费环节,数字电视也有复杂的要求,不断增长有线电视业务需求,导致有线电视运营商创建“服务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刻不容缓。这就要求运营商需要实施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数字电视管理水平和业务拓展功能。由于有线数字电视需要多业务运营实际需求,传统使用分散单向业务的模式,不能满足目前数字电视的实际需求,具体表现在:独自管理部分业务,导致信息不能更加透明和公开,沟通不畅,丰富经验共享不了。最后,导致系统和管理水平不均衡发展。这直接影响公司管理层对公司业务管理战略的评估和预测,以及造成系统的分布结构和管理差异明显。从整体分析来看,随着时代进步,有线电视对于建立IT在企业的地位和IT系统投资利润分析很模糊,缺乏信息系统统一管理和规划,企业管理IT层对于系统缺乏重视,信息技术和企业战略非常脆弱,基本上运用需要使用再建的原则。因此,系统实施以后,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在系统中,系统集成是非常困难的,不能满足“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运营模式。这些是信息系统建设需要解决的困难。
一、业务规划
清新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平台的建设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从节约投资和最大共享资源的原则出发,充分依托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有线数字电视平台及清远市数字电视平台的各种资源,对清新现有有线电视进行整体转换以满足清新广播电视业务和各种增值业务的发展。清新数字电视综合业务规划播出100套标清数字电视节目(包括61套基本包节目、39套付费包节目)、10套高清数字电视节目(包括9套基本包节目、1套付费包节目)、10套音频广播及1套数据广播业务,同时推出EPG广告业务。
二、综合业务平台分系统规划
(一)信源接收与处理系统1.信源接收与处理系统主要功能:(1)接收省SDH信号(基本包标清数字电视节目、音频广播节目),转为ASI码流;(2)接收卫星信号(付费包节目、基本包高清数字电视节目),转为ASI码流;(3)清远地区节目接收(清远综合台、清远公共台等),转为ASI码流;(4)重要节目(中央-1、广东卫视等)的信源备份;(5)自办节目及本地插播节目编码。2.接收省SDH下传数字电视节目(1)SDH传输系统省网下传SDH节目将作为清新数字电视综合业务平台基本包内标清数字电视节目的主要节目源,包括中央台节目、广东省台及外省的卫视节目;从省SDH接收的数字电视节目作为基本节目包的主播节目码流。因清新县不在省广电SDH网络覆盖范围,本方案设计从清远佛冈取省网SDH信号至清新广播电视台,传输带宽按lOG设计,可满足将来开展互动业务等其他增值业务发展需求。(2)SDH适配从省SDH网络中每一个下传的DS3/E3码流,不管码流中有多少套节目,需要配置一个DS3接收设备进行接收,接口适配器提供一路DS3/ASI码流的解适配。根据清新县数字电视平台的业务规划,需接收16个码流的,本方案配置2台EMR机框:(A)3张单向适配卡完成12路输出省网SDH信号适配;(B)2张双向适配卡完成1路输出广东卫视流,1路备份;(C)2张双向适配卡完成中央-1码流和中央-3,5,6,8加密流适配。(二)安全播出与监控系统安全播出与监控系统主要功能:①对重要节目做备份切换;②防非法信号插播监控;③对传输系统播出的数字电视节目监测、监看和报警;④对模拟前端播出的所有节目进行监测、监看和报警;⑤多画面分割监看。1.重要节目的备份切换提供2路重要节目码流智能切换功能。能够实时识别主备路信源码流(主用SDH节目码流、备用卫星节目码流)同步丢失、同步字节错、PID丢失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流或单节目切换,具备PID自适应功能。并且提供码流垫播设备,作为辅路输出。2.高清数字电视节目防非法信号插播监控(卫星信号监测与切换)基本业务包中9套高清数字电视节目采用卫星信号作为主用节目源,为防止卫星插播非法信号的扩散,须对该9套卫星节目码流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出现非法插播信号,即刻自动切断非法信号、切换至备用信号播出。为达到安全播出同时节省投资的目的,本方案采用ASI码流监测方式,即监测卫星接收机输出的ASI码流,并提供垫播设备,在信号出现异常时,自动切换至预置的垫播信号输出。9套高清数字电视节目通过卫星接收机接收后做预复用处理后,3路ASI码流防非插播监控即可完成9套高清数字电视节目的监测与切换。3.QAM播出监测(28个QAM频点)本方案规划28个QAM播出频点,安全播出监测系统需对28个QAM调制频点进行实时监测,显示画面输出至10台液晶大屏幕电视监看,对码流和画面内容重要故障可触发切换器切换。数字监测系统所包含的录像系统可进行故障触发提前30秒的录像。4.模拟前端播出监测具备30套以上模拟节目监测、监看功能,对现有模拟前端播出的电视节目进行统一监测及报警,并将输出至2个液晶大屏幕显示监看。
三、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支撑系统的建设建议
针对清新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平台的建设现状,笔者经过多年在清新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平台工作,对于清新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平台支撑系统的建设建议:实现IT战略与综合平台运营战略的融合,以电信OSS/MBOSS技术的整体架构来设计清新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系统框架,可以实现业务流程重塑,按程序实现,保证清新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平台的顺利实现,确保系统运行管理以及业务实施顺利。(一)信息技术战略与管理战略的整合。由于信息系统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支持企业战略的进一步开拓,有必要整合信息技术战略和企业战略。根据目前有线信息化建设状况,我们提出考虑整体组织和业务流程,根据整体业务战略开展互联互通和支持整体IT战略。换句话说,IT可以通过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整体业务战略与综合业务支持平台相匹配,转化为内部运营机制。(二)建立有线数字电视综合服务支持平台系统架构。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支撑系统是大型应用系统,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立企业信息系统架构,特别是综合业务支撑平台架构。有线数字电视综合服务支持系统的总体设计是基于中国电信提出的MBOSS技术架构,数字电视增值业务体系结构模式是根据数字电视综合业务的实际需要和特殊需求构建的。(三)有线数字电视综合服务支持平台和BRP理论。BRP理论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以服务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其目的是优化工作流程。BRP和信息系统旨在提高企业效率,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建立信息化战略和信息架构后,有线电视运营商需要准备实施地面数字电视综合支持平台通过推行BRP。通过组织结构优化和业务流程再造,为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支撑平台的成功打下基础。(四)对于每个统一的计划,步骤实施。构建集成的业务支持平台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管理过程,需要完整的规划,确立最终目标,阶段目标和步骤实现这个计划。
参考文献:
[1]黄毅.有线数字电视前端节目传输IP化改造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17).
[2]蒋爱良.AVS+视频编码技术在有线数字电视前端的应用[J].有线电视技术,2017(07).
[3]朱小锋,顾立兵.通州数字电视前端平台扩容方案[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13(06).
[4]李亮.富媒体环境下的数字电视前端虚拟教学平台的设计[J].中国有线电视,2013(02).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 “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继续贯彻落实省、市、区相关部署和任务,继续以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为目标,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动力,以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为抓手,积极主动融入一体化发展进程,为实施“营商环境联建、重点领域联管、监管执法联动,市场信息互通、标准体系互认、市场发展互融,逐步实现统一市场规则、统一信用治理、统一市场监管”的“三联三互三统一”工程,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二、 “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
1.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准入环境。落实市场准入政策共享和“放管服”改革协同,为地区市场主体准入提供便利化服务。统一市场准入规则。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实现业务流程、条件要求、解释口径、办理时间“四个统一”。加快实现证照管理一体化,推行“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事项相同、改革措施相同。协力推进“一网通办”建设。共同落实数字政府建设,构建跨区域政务服务网,强化公共数据交换共享,完善网上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电子文书归档等功能,统一电子营业执照运用场景。按照市级的统一部署设立地区“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加强政务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提供区域性一体化受理、收件、查询、发证等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
2.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监管环境。深入推进市场主体监管制度创新,营造规则统一、公开透明的监管环境,全面提高市场监管效能。落实一体化信用监管体系。推动“双随机公开”、抽查检查等信息在区域内充分共享应用,落实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标准、企业信用修复规则、实现信用监管标准互认结果互用。对重点监管领域和对象实施精准监管,对守信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实施“容缺受理”等便利措施,对失信企业实施重点监督和联合惩戒。落实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工作。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创造、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鼓励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加强地区行政执法,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案件移送制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配合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满意消费行动,共建区域内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共同推动经营主体自律,配合打造统一的消费投诉公示平合。推进消费领域社会监督。协同监管网络交易。充分发挥全省网络市场监管服务系统平台作用,注重整合辖区电子商务经营者基础信息、经营信息、监管信息等信用数据,开展研究分析,实施分类监管。落实地区网络、合同案件查办协作机制,协同破解新形势下的网络监管难题。
3.合力打造一体化的质量供给环境。配合推进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建设。在信息、业务、资源各方面配合推进一体化建设,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工作协同联动、效率共同提升。配合建设和华东地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促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培养计量技术人员,互派计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交流互动。推动特种设备监管一体化。推进特种设备单位、人员、设备信息互查互享,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和运用。
4.合力打造一体化的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全面建成责任体系更加健全,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程监管更加科学,“党政同责”、“四个最严”、“四有两责”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履行,社会满意度全面提升的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有效遏制制假售假、无证经营等行为,杜绝和控制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控制和减少较大及一般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继续巩固省食品药品安全城市成果,积极配合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继续深化食品安全“四项治理”行动,全面推进小作坊登记和小餐饮、小摊贩备案管理。保持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案件的高压态势,公开违法违规、虚假欺诈产品和企业信息。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基础,推动实现顺向可追、逆向可溯、风险可控的地区食品领域全产业链追溯体系。不断推动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三、 “十四五”期间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共同做好“十四五”规划工作和“十四五”期间各项重点工作。“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2800字范文稿当前,以信息技术和数据作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并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过近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字经济大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准确研判“十四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地缘新特征新变化新趋势,对于维护延长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增强提升国际塑造力影响力引导力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把握数字经济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社会前进动力,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强国建设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加快发展数字科技,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坚强基石。尽管我国是数字科技应用大国,却不是数字科技研发强国,很多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因此,须加强数字科技关键技术攻关和布局,以数字科技大突破带动数字经济大发展。
一是采取清单制梳理我国数字科技的短板软肋,短期内寻找可靠的替代源和备份源,使“卡脖子”技术不因外国的封锁而断供。
与此同时,发起专项研发计划,集中力量攻克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等短板,补齐数字科技研发链。
二是面向数字科技前沿领域,设立国家或世界实验室,牵头发起全球大科学计划或工程,更多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主动嵌入全球数字科技创新链条和生态系统,吸引和积聚全球创新人才。
三是支持数字科技试点应用,积极利用智慧城市、智能工业、智慧医疗等发展契机,推进数字新科技先行应用,为数字科技应用提供试验平台和应用场景,在应用中不断完善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加快推进数字基建,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我国在发展数字基建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相对而言比较滞后。由此,应科学决策、统筹布局,把数据中心、场景中心、区域中心、应用中心有效结合。
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要有战略导向和规划牵引,前瞻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共同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正确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做好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设施标准、规划布局、互联互通等,引导数字基础设施的有效投资和有序建设。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充分考虑本地发展情况和财力承受情况,尤其要根据实际需求开展数字基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注意避免一哄而上,形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三是正确处理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以需求为牵引,把应用场景建设置于数字基建的重要位置,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依托自身需求参与数字基建,并开放为社会使用,实现数字基建供给和需求精准匹配。合理跨区域布局数字基建,将数字基建同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打通,形成产业链应用生态。
加快发展数字贸易,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强大引擎。随着5g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b2b为主导的产业互联网推动的企业间数字贸易将成为拉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另一强大引擎。须顺势而为,充分发挥我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先行优势,依托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数字贸易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字经济的效益与质量。
一是继续做大做强消费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利用数字技术“在线化、无接触、可传输”特性,进一步提升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数字娱乐、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更多高端便捷的消费选择。加大主要电商平台的全球化战略布局,通过收购或自建本土化网站,建设更多海外仓、展贸中心和营销服务中心等,带动更多中国产品与服务进入海外市场,形成国内国外双循环,拓展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
二是培育壮大产业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制订实施产业互联网国家战略,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生态,共享产能、技术、数据、人才、市场、渠道、设施等,促进产业互联网带动的新型数字贸易快速发展,使其尽快成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稳步推进数字货币,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抓手。当前,各国高度重视数字货币的研究与实践,竞相加快央行数字货币布局。对于我国而言,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零售支付体系发达,同时,较早启动了央行数字货币的理论研究,加快了央行数字货币试点落地步伐。展望未来,须顺应全球数字货币发展趋势,及早谋划、动态应对、争取主动。
一是加快战略布局,协同推进人民币数字化与国际化工作,实现国际国内同步部署,强化央行数字货币与数字贸易、数字经济的联动发展,助力人民币更好承担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的计价、支付、结算职能并发挥世界储备货币角色。
二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优先选择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先进地区整体落地,及时总结央行数字货币发行、运营与管理经验,有序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多场景推广应用进程。与此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央行数字货币与其他零售移动支付方式联动互促、协同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三是深化系统研究,加强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金融运行体系及国际金融格局影响的分析研究,包括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现实影响和预期影响、直接影响和关联影响等,推动数字货币法律体系、监管体系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数字治理,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制度保障。数字经济正在重塑经济社会运行模式和运行规则,对传统治理方式构成巨大挑战,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为数字经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技术的涌现与应用,正在迅速改变着全球各地的企业与机构。移动技术具有非常独特的影响力,不仅能帮助企业优化运营,还能推动企业更有效地与客户展开互动,并不断开辟新的营收来源。8月19日,埃森哲了最新研究报告《发展数字化企业:2015年埃森哲移动技术首席高管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企业对数字技术的兴趣明显高于大多数其他国家,企业高管希望挖掘数字技术的潜力,促进企业业务模式转型,抓住全新增长机遇。
数字技术 增长之道
围绕移动企业如何采用并部署移动技术和其他技术以期强化业务,企业如何看待和运用互联网产品和新型的物联网,企业目前正在哪些领域部署移动应用软件三大重点领域,在去年12月到今年1月,埃森哲就数字化战略与技术问题,面向1925位高层决策者进行了网络和电话访谈,其中225名受访者来自中国,参与调研的中国企业营收均超过了10亿美元。调研将数字化企业定义为综合采用两种或更多数字技术的组织。
数字技术是企业的增长之道。调查显示,中国高管已普遍认识到了数字技术的价值及其对企业所发挥的作用。95%的中国管理者表示,期待利用数字技术来强化自身服务;68%的高管希望运用多种技术加快产品或服务的开发和投放市场速度,其次是实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64%),以及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63%)。此外,还包括实现向新市场的渗透和提高客户参与度。
中国高管提得最多的两项技术是数据分析和云技术。有36%的受访中国高管将其视为最重要的数字技术,略高于全球平均比例。相比之下,认为移动技术最为重要的比例只有18%。几乎所有(96%)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一年来各自企业在利用数字技术方面实现了重大进展,这比全球平均比例高出9个百分点。
不过,埃森哲认为,要想加快数字应用技术,企业仍面临许多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在于多数企业仍未对数字化行动进行有效整合。例如,83%的受访者表示企业正在由彼此独立的团队分管数字化战略的不同方面;而90%则表示数字技术战略的管理权存在于各职能部门当中,尚未建立覆盖企业整体的管理机制。86%的企业设立了首席数字技术官,但这并不意味对数字化发展战略有决策权。根据埃森哲的访谈,在实际工作中,该职位的级别高低和职责范围因企业不同而存在着显著差异。企业高管们还指出了应用数字技术所面临的其他各种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安全问题(63%)和内部技术整合(60%)。
对于通过数字技术带来改变的实际案例,埃森哲数字技术服务大中华区总经理吴立能在现场描述了一个数字化的试衣间的场景,消费者可通过数字化的试衣间调节尺寸,更方便地选择合适的衣服,而企业也可据此收集更多消费者的信息。另外,他还举例,埃森哲帮助东南亚一家传统的以种树来造纸企业运用数字技术了解种树区域树木的成长情况、密度影响等来提高收成,增加收入。
物联网:从构想走向现实
物联网也是企业看中的提高运营效率的一种方式。根据埃森哲的调研,超过90%的中国高管的关注点,第一是通过物联网的运用来推出新的产品,减少供应链的成本;第二是提供解决方案提高企业效率,增加收入的来源。
根据埃森哲的调研,中国受访高管一致表示,物联网的影响将在汽车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预计未来两至三年中,中国出产的所有新车都将具备互联功能。例如,戴姆勒公司于2015年5月宣布,中国市场的梅赛德斯-奔驰汽车中将安装百度负责研发的软件。同时,在中国互联家居行业也有望快速发展,大部分智能手机用户都乐于使用移动应用来管理各项家居功能,同时许多智能电视企业和移动运营商合作推出的服务,正日益为大众所青睐。
90%以上的中国企业高管预期,未来三年,物联网可以为企业带来各种效益:首先,帮助企业推出新的产品与服务,由此加强业务组合,同时改进供应链;其次,不断提高企业解决方案的参与度,帮助企业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对于实际案例,埃森哲移动服务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洪冠中(Neil Hickey)向记者介绍,上个月,埃森哲与韩国现代重工业部门合作,在其船上装传感器,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帮助其改善效率。还有,埃森哲也为今年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世博会提供智能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
他更饶有兴趣地介绍起埃森哲与VISA和必胜客合作的互联网车辆支付系统项目。“比如说你在开车,你的朋友或者孩子坐在车座上,他们饿了,你通过跟车进行沟通说你要买披萨,车会和必胜客连接,必胜客就能获得你订单的信息,在你到达之后,车辆通过传感器可以支付披萨的钱,你拿着披萨就可以走了。”
移动应用:企业崛起的关键
数字化运营模式需要技术革新
无论是对于本地企业,还是那些跨国巨头,数字化运营模式的革新都绝非易事,会对业务的方方面面,包括流程、人员和技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而言,数字化转型需要针对公司架构、消费者互动模式、产品开发流程以及延伸式供应链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而在职能层面,则需要增进研发、市场、销售和门店运营、供应链、财务、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协作。对于那些高端品牌而言,要想拓展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零售渠道,第二步尤显重要。为满足以上条件,成为数字化消费品企业,针对IT系统、流程和服务的改造也必不可少。
如今,大多数消费品企业IT部门的主要职责仍然是信息处理和自动化,其工作重点在于采用后台解决方案来支持企业的日常运营。为实现数字化转型,企业需要在IT组织、应用、技术和基础建设上进行重大调整,开发以客户关系和体验为导向的相关技术。(见图1)
那些具备数字化能力的企业拥有更多接触消费者的渠道,如:传统零售商渠道、电商渠道、以及电子商务直销渠道。这些企业还可以简化购物流程,或是通过消费者互动服务来提升销售机会,抑或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来实现大规模产品定制。对企业而言,这是一条产品共创之路,并将最终引领他们实现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全面创新。关于这一点,从目前消费者通过网站定制各种风格、口味及颜色的产品,便可初见端倪。这是个充满各种可能的时代,而信息技术将指引前进的方向。
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转变技术环境,从单一的追求流程效率和成果,转变为注重与客户、消费者、员工、第三方供应商和其他利益方开展丰富的无缝化互动。此外,企业需要利用新的技术平台,快速灵活地开发并实施全新的、不断改进的能力,支持企业在研发、销售、市场、供应链、客服等诸多部门间的互动交流。而所有这些都需要企业对其数据、信息流和预测分析能力进行通盘考量,明晰数字化架构的具体蓝图,并努力为其创造实施条件。
如何开展数字化IT转型之旅?
方法之一是对其IT能力的现状进行评估,分析具体的优缺点,明确如何使他们在全行业成就卓越绩效。
根据埃森哲最近有关卓越绩效IT的研究,高绩效企业主要通过以下4个方面提升IT部门的功能性并强化其创新能力、灵活性和执行力:(一)首先要跳出成本控制的固定思维模式;(二)采用数字化视角;(三)充分认识到IT和业务之间的密切关系;(四)专注于无缝化建设以及个性化消费者联系和体验。
分类行业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高绩效企业排名前三的经营目标都围绕着如何提升消费者体验而展开,但大多数消费品企业的议题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增收节支层面。为消除这一差距,消费品企业需要着眼于客户,通过提高IT效率,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中。就目前而言,那些高绩效企业将55%的IT预算投入到战略业务能力建设上,而这一比例在消费品企业中只占40%。
另一项调查发现,将近一半的高绩效企业具备将分析能力和消费者洞察融入整个流程的能力,而反观消费品企业,在这方面的比例仅为6%。
埃森哲还发现,过半的高绩效企业正通过数字化相关技术(包括社交、移动、分析、云计算,以及虚拟化、安全和数据管理)的早期部署,进行各种尝试并从中总结经验。在这方面,消费品企业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有29%的企业已步入试验阶段。但却只有3%的消费品企业实现了IT环境的集成,能够以各种私人和公共的云计算服务,代替原有的系统架构。
随着企业迈向云计算并拓展移动解决方案,安全议题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超过四分之一的高绩效企业(6倍于消费品企业)正扩展其安全和风险管理的职能覆盖,包括为其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产品创新、以及独特的业务或数字化流程。
综上所述,如何迅速打造面向未来的IT能力和服务,从而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关键就在于应尽早地投入技术技能的开发,抢占先机。值得一提的是,近五分之一的高绩效企业从战略考虑(调整业务目标和指标,并同时利用他们指导企业发展)出发寻找IT合作伙伴,而只有10%的消费品企业会这么做。
卓越绩效IT转型方案
基于行业的不断演变以及目前IT能力的现状,2020年企业的IT部门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埃森哲给出一个为期6年的阶段性方案,通过IT创新、灵活性和执行力来提高IT绩效,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
第一步,就从理解整个技术范围内的主要差异以及IT需要怎样运作开始。埃森哲相信,未来超过50%的技术系统将采用以云技术为基础的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以及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等模式。目前,大多数消费品企业仍在使用传统前台/后台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使用嵌入式软件包,需要在专用的基础设施上运行,且只能通过台式或笔记本电脑进行操作。而在未来数字化世界中,移动终端将成为主要的沟通工具。据行业分析师Ovum所言,“在企业与客户(B2C),企业与供应商(B2B),以及企业与员工的交流中,移动设备正日益成为首选……企业需要为客户提供强大的多屏多渠道体验。”企业需要改进IT开发流程,以确保员工、客户、消费者及业务伙伴都能使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运行企业应用商店的专有应用软件,登陆其内部或外部系统。
此外,流程的整合和管理关系到IT系统如何建立。大多数消费品企业最初的投入都是从信息处理角度出发,旨在提升效率并实现手动操作或有纸化流程的自动化运作。在过去的3到5年里,技术不断进步,企业实现了电子化流程捕捉,并将其更快速地转化为行之有效的业务解决方案,以便支持客户关系和体验的互动。消费品企业需要利用这一趋势,在其IT系统设计流程中嵌入流程整合和管理功能,以便在极短的时间内,打造数字化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在今后的6年里,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应用将深深地烙上社交元素的印记。这包括一系列的内部协作工具、面向顾客和合作伙伴系统、以及面向消费者的工具。事实上,行业分析公司IDC的报告显示,至2016年,60%的财富500强企业将部署社交化的创新管理解决方案;而至2017年,财富500强中拥有活跃客户交流社区的企业,将从现在的30%,增加到80%。如今,众多企业缺乏有效的手段从其员工、消费者、顾客或商业伙伴那里获取信息反馈。因此,通过社交媒体和员工协作,采取更直接、无缝化和丰富的方式与利益方进行互动,从而提升消费者或合作伙伴的满意度,加速产品开发,这对于数字化转型而言,至关重要。
数据决定IT系统的架构。自2005年至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全球年度数据信息产生、复制和使用的总量统计)将从130艾字节增长至40兆字节,增幅超过300倍。未来的技术必须能够使企业从自身和其他海量数据来源中获取信息,通过分析和筛选,得出结论以改善业务流程,并实时制定基于数据的业务发展和互动决策。然而,目前,许多企业通常只是单纯地进行数据采集和存储,不能有效地运用分析对其加以利用,以便获取有益洞察。
数字化实施路线图
随着目标以及技术领域的明晰,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提升IT绩效,确保成功迈向数字化未来。
首先,需要确保配备合适的IT人才,包括招募新的IT人员,以及对现有IT人员的再培训。其次,IT人员的工作重心需要从原有的旧技术维护转向建立新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而IT高管则需要重新审视部门的结构和资源,包括确定哪些现有的内部IT能力是支持企业业务战略的关键,哪些能力可以通过可靠的外部引导而迅速获得。理想情况下,外部的联盟伙伴在行业、业务流程与技术方面都能提供有效的支持,提升消费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样重要的是,该联盟伙伴与业内的服务和软硬件供应商都建立了深层的合作关系,包括对新的数字技术供应商的了解,从而帮助消费品企业迅速检查、整合并构建面向未来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至于实施路线图,埃森哲建议消费品企业运用分阶段的方法,稳步推进IT能力转型,最终成为数字化企业。首先,可以着手制定必要的战略和目标发展蓝图,以及企业特定的实施方案;然后在IT运作模式、应用、基础设施以及安全等主要方面逐步实现其价值;最后通过对各个领域的彻底优化,谋求未来的持续性价值体现。具体如图2所示。当然,每个企业情况不一,在实施过程中,须根据其各自基础的不同对方案加以必要的修正。
在第一阶段,企业的IT高管们需要同时处理多方面的事务:包括制定数字化愿景和战略;更新IT实施蓝图的相关文件;就如何改进应用制定实施计划;调整IT运作模式以便充分利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恰当的时候引入战略合作伙伴;以及制定业务或IT资源战略。
通过这些步骤,企业的 IT高管们可以明确,如何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探索并创建基于云技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同时确保集成环境下的安全性。第二和第三阶段将持续这一演进。根据定制的实施路线图,到2020年,企业将运用先进的IT能力来支持大量的数字化功能和流程需求;而那些迟疑不决的企业,将会丧失应变能力、市场份额乃至竞争优势。
在数字化的未来,IT解决方案将围绕“既服务”的模式以及移动化来设计、建立并维护,以流程整合为方案核心;利用社交媒体更深入了解业务全生命周期以改善客服服务,帮助员工成长;并在每个步骤中运用数据进行分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实现数字化转型,企业需要打造新的IT战略、架构、运作模式和功能。借助这些大胆措施,帮助企业显著改善与消费者的互动,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利润,并最终实现卓越绩效。
recommended
评估企业的IT能力
埃森哲有一个卓越绩效IT调查。该调查始于2005年,至今已有遍布45个国家的共1700多名首席信息官深度参与其中。通过参加该调查,企业的IT高管可以评估所在企业的IT创新能力、灵活性和执行能力,并与行业内的其他企业,或是行业外的高绩效企业进行比较。该项目的在线调查分为8个部分,完成每一部分大约需时10到15分钟。系统会根据在线调查生成一份完整的评估报告,将企业的IT能力作为卓越绩效的一项指标进行系统衡量。
关键词:区县档案馆档案数字化数字化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档案数字化工作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档案数字化是应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扫描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将原有的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并将其纳入到数字档案信息库的过程。根据北京市档案局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各区县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50%的目标要求,各区县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正在积极稳步推进中,在大规模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同时,我们应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一、加强馆藏档案数字化的科学规划
馆藏档案数字化是新时期各级各类档案馆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延长档案寿命,方便档案利用的重要举措,并为档案信息的深度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冬权局长2012年底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到2020年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数量比2010年翻两番”,将大量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是一个复杂而浩大的系统工程。针对馆藏“浩瀚”的档案资源数字化工程,不要盲目,要合理规划,要根据馆藏档案情况科学的制定规划,确定档案数字化范围,有所选择。北京市档案局从2002年提出实施“全面数字化”战略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档案局提出了区县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要达到50%以上的要求,我馆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率80%的目标,我们本着利用优先的原则,选择性地开展数字化工作,目前我馆馆藏婚姻、知青、招工及向社会开放的档案等利用率非常高的档案已经全部完成了数字化工作,为服务区域各项工作,服务民生,丰富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的利用率,有效保护档案原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认为馆藏利用范围窄、利用对象比较单一的会计档案、审计档案等在当今档案数字化任务重、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可暂不进行数字化,这样既能合理利用数字化的有限资金,又能使利用率高的档案充分发挥作用,满足社会各界对档案利用的需求。
二、加强对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
随着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大批量的数字档案信息不断增加,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科学管理数字档案信息,保证其安全、完整、长期有效,是我们区县档案馆面临的新的课题。
为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安全第一”战略目标,档案馆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加强对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一是多套多介质备份,主要采用光盘、移动硬盘、磁盘阵列等多种介质进行备份;二是异地异质备份,开展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工作是确保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2009年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上提出,为确保国家档案安全,各级国家档案馆要通过建立异地备份库等形式,对本馆重要档案及电子文件实行异地备份,对重要的电子文件还要实行异质备份,确保电子文件的长期可读,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绝对安全。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会议上提出,国家档案局提倡和支持省级和副省级城市档案馆自愿结对,互为对方建立档案备份库。北京市档案馆和各区县档案馆于2012年完成首批重要档案数字资源在陕西省档案馆的异地备份工作。三是采取数字档案信息缩微品输出技术,对数字化档案信息提供永久保存。2009年国家档案局制定出台了《数字档案信息输出到缩微胶片上的技术规范》(DA/T 44—2009)档案行业标准,将数字档案信息输出到缩微胶片上,是解决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安全保存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三、加快馆和室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同步开展
近年来,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已经全部有序展开,并在档案提供利用、服务民生、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各立档单位档案室的档案数字化工作开展的参差不齐,落后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档案数字化工作范围应包括各级各类档案馆与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室的档案数字化。在实际工作中,档案室档案大多在进馆后由档案馆统一进行数字化,加大了档案馆数字化工作负担;部分档案室在进馆前开展了数字化工作,但由于与档案馆数字化工作标准不统一,造成档案室数字化成果难以与档案馆有效对接,使数字化工作重复进行造成资源浪费。引导和规范档案室档案数字化工作,使之科学系统、安全有效的开展,是加快馆室档案数字化工作同步开展的有效途径。
形成统一、可操作性强的业务规范,从而使档案室在数字化工作开展中有章可循;集中统一管理,确保档案室数字化工作质量及档案安全,实现馆室间数字化成果的有效衔接与共享;这是绍兴市档案局在实施“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江苏省太仓市档案局形成了民生纸质档案与数字档案同步建档、同步检查、同步进馆、同步管理、同步利用的“五同步”现代化档案管理方式。在借鉴这些兄弟档案馆数字化经验基础之上,朝阳区档案局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档案室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目标,要求区属各单位完成“十二五”期间形成的全部档案的原文数字化,并且在向档案馆移交档案的同时移交齐全配套的数字化副本,以解决区属各单位档案室档案数字化进程相对迟缓问题,实现全区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档案数字化馆室统一标准,协调一致,这样既能节约成本,又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馆室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区县档案馆在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中要不断探索,加强科学规划,增加安全管理意识,加强档案信息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从而提升档案馆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郝晨辉.数字时代缩微技术的新发展[J].中国档案, 2013(9)
[2]梁国灿.“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档案,2010(12).
[3]嵇秋红.民生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档案,2013(1).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数字经济作为发展最迅速、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泛的经济活动,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中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大力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已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数字经济释义
数字经济就是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数字技术被广泛使用并由此带来了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根本变化。所以,数字经济的本质在于信息化。
数字经济在中国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达到18.6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对于中国来说,数字经济既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新蓝海。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网民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数字经济占GDP的10.5%……这些激发人们想象力的数字,反映着中国数字经济带来的效应。“双11”购物节再创全球在线交易新纪录、无处不在的二维码、形形的O2O等无不显示出,数字经济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宏观的经济规模上,更是渗透到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场以数字化为形式、以技术进步为手段、以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经济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成为重点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群体性突破是构建现代技术产业体系、引领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源泉,先进的信息生产力将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数字经济阶段演进。
按照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要求,到2020年,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以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供给体系基本形成。到2025年,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信息消费总额达到12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67万亿元;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到本世纪中叶,数字红利得到充分释放,经济发展方式顺利完成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
数字经济面临的挑战
首先,数字经济对基于传统经济构建的国际税收规则和体系形成了巨大冲击。在今年7月份成都举行的央行行长会议税收高级别研讨会上,时任财政部部长的楼继伟以跨境电子商务为例,指出对数字经济征税存在难度,因为其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既得利益。同时,征税要解决技术上的难题,首先要实现监管。对此,楼继伟解释称,共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可以逃过常规的知识产权监管,在这一领域如果不进行监管,财税部门也无法征税。因此,监管是基础。
总体情况
2000年12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把“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现有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列入其中。同月,国家档案局在中国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研讨会上宣布“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为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需要,北京市档案局(馆)在《北京市档案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北京市档案馆“十五”发展规划》、《北京市档案局馆2004 2008信息化建设要点》中提出了“档案数字化工程”概念,该工程包括三大系统:制作系统、存储系统和应用系统。其中制作系统是指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即:纸质档案、缩微品档案和照片音像档案的数字化,由此拉开了大规模对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序幕。
2001年确立馆藏档案全面数字化的发展战略;
2002年4月起,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全面推进。以每年400万页的速度递增,截止到2010年底,纸质档案数字化累计完成112万卷册、3525万页,占馆藏纸质档案总量的58%,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3500万页预定目标;
2005年底,建立数字化档案利用系统,实现了接待利用工作从登记检索到调档归卷、复制、审批、统让阅览、打印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利用者可登录系统在线检索目录数据并阅览、打印数字化档案;
2007年国家档案局的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试点工作中,分别提出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需求引导、利用优先”、“三网并进,高效服务”、“确保安全、平衡发展”和“优先存量、注重源头”的数字化工作原则;
2008年针对档案数字化之后成品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陈乐人局馆长提出了提高数字化工作质量,加强挂接工作,做到数字化进度与成品利用进度同步的要求,提高数字化工作质量和成品挂接工作,使档案原件保护和数字档案利用工作进一步强化。技术部门通过案卷级别挂接和文件级别挂接建立了目录条目到电子图片的对应关系,目前已经实现了3000万页档案全文数据在局域网的挂接;
历经十年的不懈努力,至“十一五”末,全馆已建立起一套包括纸质、缩微品、照片和音频、视频等各种载体档案在内的数字化加工、存储、利用系统,系统功能更加全面,性能更加稳定。在档案利用大厅,22台计算机、高速的局域网络和先进的档案利用系统搭建起北京市档案馆数字档案利用平台,馆藏全部全宗级目录和案卷级目录、75%文件级目录实现了计算机检索,利用者采用刷卡登录系统的方式,可以在线检索42个数据库的700多万条数据,在线阅览3000万页数字化档案,同时档案馆通过北京市档案信息网提供180余万页开放档案的互联网在线阅览。数字档案资源不断丰富,数字档案利用成效凸显,档案利用工作的效率极大提高,广大利用者真正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切实体会到档案数字化成果带来的实惠。
工作目标和原则
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对北京市档案馆而言是全新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局(馆)党组对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持续的关注,制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原则,不断提出新要求,完善工作意见,确保平稳、有序、全面、深入、可持续地开展数字化工作创造了条件。
(一)“全面数字化”工作目标
“全面数字化”涵盖三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要对全部馆藏档案数字化。北京市档案馆保存着记录北京几百余年历史发展的文字、照片、音像等不同载体的档案210万卷件,“全面数字化”就是要将这些存储于多种载体上的档案信息全部异质转化为数字档案。
第二,要对每个全宗中的每卷件档案全部进行数字化。
第三,要建立起包括纸质、缩微品、照片、音视频等多种档案载体在内的全套而非单一载体的档案数字化系统。
(二)五项工作原则
1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以纸制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发展阶段为例。
2002年数字化工作启动之初,北京市档案馆采取外包服务形式,指定公司对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制作、档案馆负责质量检验。经过两年的探索,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2004年,由馆长总牵头,馆内主要业务处室参与,由信息化主管处室负责总体协调和质量检验,档案事业服务中心负责纸制档案数字化制作。
目前,采取由局(馆)统一管理数字化工作设备,以劳务派遣的方式聘用员工从事数字化制作,档案馆工作人员负责后期质量控制检验的工作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发展,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机制,目前拥有工作人员50余人,各类专业设备百余台,日扫描量2万余页。
2 需求引导、利用优先
为加快数字化工作,我们区分馆藏档案情况,制定了“先目录、后全文”、“先纸质、后其他载体”、“先开放、后控制”、“先历史、后现代”的数字化实施步骤,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结合利用需求分析,对利用率高的开放档案先行数字化,如:民国社会局、警察局档案等;对尚未开放的档案,从利用需求和利用安全等方面考虑,选择性地进行数字化,如:奥运档案、房产档案等。通过实践,“需求引导、利用优先”的工作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3 三网并进,高效服务
北京市档案馆始终把为利用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放在首位,逐步建立了分别以互联网、政务网和局域网为平台的档案信息资源网络服务体系。网络服务体系面对不同服务对象,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如面向公众、以互联网为平台,提供馆藏80余万条开放档案目录和馆藏180余万页档案数字化原文及1000张数字照片的在线查询服务;面向全市各委、办、局,以政务网为平台,提供馆藏26万行云流余条档案目录“一对一”查询服务;面向来馆查阅档案的利用者和局馆内部人员,以局域网为平台,提供馆藏全部700万条档案目录和馆藏3000万页档案数字化原文的查阅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各类利用需求。
4 确保安全,平衡发展
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始终是北京市档案局(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陈乐人局(馆)长围绕档案实体安全、信息安全、设备设施安全、馆室环境安全,筑牢思想、机构、制度、技术、设施、网络和应急七道防线的要求,全馆不断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实施局域网、互联网、政务网物理隔离,对所有上网档案进行二次鉴定,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平衡发展,是在大规模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同时,也同样重视缩微复制技术的运用,把馆藏中不开放档案制作成缩微品,待其开放后可直接由缩微胶片进行数字转换,两种技术的充分融合,为档案的安全存储和有效利用提供技术保障。
5 优先存量,注重源头
为了对档案进行抢救性保护,我们把数字化重点优先放在馆藏档案上面,也同样注重即将进馆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通过《北京市档案馆档案接收办法》和全市档案移交工作会议,提出对移交档案进行数字化的要求,要求移交单位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
抓住机遇,加快建设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 徐麟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大力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中国愿从五个方面与世界各国一道,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协力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一是发展以创新驱动为内核的数字经济;二是发展以协调包容为要义的数字经济;三是发展以开放合作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四是发展以安全可信为前提的数字经济;五是发展以造福人民为宗旨的数字经济。
浙江省政府副省长 冯飞
大数据时代数字经济承载的不是简单的0和1代码,而是10多亿中国人乃至全球70多亿人民的共同心愿。新经济、新动能,这是全球经济的焦点,数字经济的出现点燃了新动能,点亮了新经济,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曙光。
阿里巴巴集团总裁 金建杭
未来普惠共享的经济体,一定是商业主体剧增,人人都能在网上进行经营,人人都能获得贷款,人人都能进行全球消费;商业竞争已经从拼关系、拼资金、拼地段变为拼智慧、拼数据、拼计算;商业结果从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谋求暴利,转变到诚信是财富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构建普惠共享经济体的过程中,我们觉得整个社会都需要大勇气、大智慧。
领英执行主席、联合创始人 里德・霍夫曼
中国发展的速度是极其惊人的,我从来没有看到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速度能够这么快,他们有快速的时间马上进行尝试,看看做法、技术和模式是不是有用,他们可以在各个地方快速地进行布置。同时,他们还有一个巨大的客户群,而且是做到了全行业的开放,使其能够在各个行业中进行创业和创新。
鸿海集团董事长 郭台铭
数字经济跟传统的一般制造最大的不同在于,数字经济让我们学会了怎样从传统的制造变成智能制造。我们利用制造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数字,来让我们加上互联网的运用,所以我们叫做“智能制造+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平台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而智能制造所产生的数据也就是我们智能制造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