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思维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学本科毕业生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33-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临床医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医师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临床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医学科研能力。五年制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一种主要的培养模式,目前医学本科生毕业后除了少数考取研究生有机会获得良好的科研培训,绝大多数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很难得到规范的科研训练。[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专业所特有的教育阶段,是医学毕业生向临床医师过渡的重要阶段,也是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近年来,全国各地都陆续开展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只有顺利完成规范化培训后,住院医师才能成为独立工作的临床医师。因此,在医学本科毕业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除了进行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还有必要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整体临床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3]通过培训,把临床能力培养和科研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造就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
一、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
医学科研能力是指医师从事医学研究时,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对医学方面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科研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系统,包括资料检索能力、信息综合提炼加工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力(论文的撰写)等。由于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加上现今的业绩考核体系,对临床医师科研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临床医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和较高的科研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4][5]
优秀的临床医师不但要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及时地诊断疾病,准确地治疗用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临床工作细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寻找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寻找防治疾病的措施。而这些就需要进行研究、探索、分析,才能找到致病因素和疾病发病之间、临床表现与病理生理之间的深刻联系。[1]总之,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对住院医师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其开阔视野,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
二、本科生住院医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受到教育体制、教育思想、科研体制、科研条件等的限制,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对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力度非常有限。已有的数项调研显示,医学本科生科研水平低下,多数对科研活动不感兴趣,对科研重要性缺乏认识,很少阅读国内外医学期刊,不会撰写医学论文,对于科研设计、论文写作技巧等与科研相关的基础知识缺乏了解,参加科研实践活动较少。因此,大多数医学本科生不满意自己的科研素质。[1] [5] [6]
在住院医师培训过程中,尽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临床能力相似,但是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弱于硕士生、博士生。[7]在上海市现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中,本科生培训年限为3年,长于硕士生2年、博士生1年,因此,可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建立针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与体系,以帮助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对此,我科近几年在对住院医师的科研能力培养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总结如下。
三、本科生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学习科研理论,培养科研思维
由于本科生在校期间接受的科研能力训练很少,在住院医师培训阶段又要忙于日常医疗工作,规范化培训基地医院的科教部门有必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可以是周末,可以是晚上)让本科生住院医师集中学习医学统计方法、临床流行病学、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循证医学等与科研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和理论,从而初步培养其科研思维。
另外,培训基地医院多为医疗、科研条件较好的教学型医院,经常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医院作学术报告或是组织各种学术会议,这种学术报告、学术会议就是培养科研思维的另一种途径,应该引导本科生住院医师积极参加。当然,只是具有科研思维还不够,还需要科研“引路人”。
(二)选择科研导师,制订培养计划
临床医学和科学研究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都需要有导师的指导。实行住院医师科研导师制度是落实住院医师科研培训计划,保证住院医师科研培训效果的关键措施。培训基地医院可在全院各科室遴选科研带教导师,以具体指导住院医师的科研实践活动。科研导师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同时承担科研课题,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8]
每位本科生住院医师可有1-2名导师作为住院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人。科研导师根据培养对象情况和临床、科研实际条件,制订可行的科研培养计划,如检索医学文献、开展科研设计、撰写科研论文等,做好科研“传、帮、带”工作。
(三)科学选择课题,认真切实完成
科研导师应该根据本科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导师自身承担的课题情况,选择合适的临床或基础课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9]必要时,医院科教管理部门可以划出一段脱产时间以支持住院医师的科研工作。对于科研工作,一般本科生在脑海中的印象往往是实验室的各种仪器,以及 “基因”、“分子”等高、精、尖项目,其实并非如此。所以,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该首先从临床工作开始,让住院医师感觉到科研就在自己的身边,帮助他们树立做科研的信心。立足于临床实际,导师可以指导住院医师对某种疾病的认识提出新观点,比如回顾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总结疾病的治疗方法与疗效,或以此找出新的治疗方法。以呼吸科为例,导师就曾指导几名住院医师通过查阅病史与文献,回顾性分析了近年来呼吸科、胸外科诊断为肉芽肿性肺疾病、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病例,分别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转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些住院医师可能会对基础研究产生兴趣,导师可以将自己的各类基金课题分成小课题,让住院医师参与完成。导师联系实验室的指导老师,让住院医师抽出时间进入实验室,在实验室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对简单的基础科研工作,比如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建立细胞培养模型,以鼓励他们的科研热情。当进行某些有难度的科研工作时,比如细胞转染,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体会到科研工作有时是很繁琐,很枯燥的,但是适当的科研压力,可以锤炼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攀登科技高峰的意志。
从事临床或基础科研工作的目的是培养住院医师的科研能力,让住院医师掌握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合理的科研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收集或者实验操作,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9]本科生住院医师从事课题研究不一定是要得出研究成果,而是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细致的科研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培养正确的科研道德观,为其今后独立申报科研课题,承担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长期以来,受限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和繁重的临床工作,住院医师培养中存在着临床和科研相脱节的现象,即重临床,轻科研的现象。住院医师是各级医院未来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主要力量。如何培养住院医师的科研能力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本文初步探讨了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意在抛砖引玉。只有在培训基地医院、临床科室、科研导师、住院医师共同努力下,才能实施好这项工程,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思想、适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
[ 注 释 ]
[1] 黄一虹,王志荣,董晨,等.五年制医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调研及培养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6):1066-1068.
[2] 刘峰,王奕,陈迟,等.内科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新模式的初步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48-49.
[3] 朱萧玲,计根林.谈住院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1(4):703-704.
[4] 潘娌妮,吴蕾蕾.浅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9(1):20-21.
[5] 桂明,钟狂飚,彭伟莲,等.五年制医学生的科研素质调查及培养策略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10(2):399-400.
[6] 张作鹏,梁子敬.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调研及对策[J].临床医学工程,2010(4):139-140.
[7] 施国文,冯智英,林岩,等.不同学历层次住院医师特点及培养建议[J].浙江医学教育,2013(1):39-41.
关键词 科技领军人才 培养模式 作用发挥
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胡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加速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国内各省市纷纷围绕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采取一系列举措,例如,广东省加大“博士后”的培养力度,上海市实施留学人才集聚工程,河北省着眼拔尖科技人才的培养,四川省全力集聚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湖南省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浙江省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
院校虽然在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的制度机制建立方面没有优势,但在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方面应充分发挥作用,不断探索既能体现院校的办学优势,又符合科技领军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训)模式,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1 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其特殊素质要求
当前创新人才主要是在科研环境中自然成长起来的,专门大规模培训很少。通过征求院士意见,对培养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发现培养对象普遍存在对重大战略性科技问题把握不够,不了解现实社会对科研创新的需求,缺少开阔的国际视野,不太了解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等问题,甚至有自主设立课题、自己研究;有的科技干部因受不良风气影响,贪恋官位,心浮气躁,不愿在一线做艰苦细致的科研工作等。对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也存在重专业知识培训,忽视创新思维的培养,重学历层次拔高,忽视创新能力的锤炼,重人才团队的组合,忽视合力优势的发挥等现象。
从这些现象,我们不难分析,科技领军人才不能仅像一般的科技创新人才那样,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特殊素质要求。一是要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精神。科技领军人才首先要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要像钱学森等老一代科学家那样把“强国之梦”当作一种理想、一种责任,只有对国家、对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心的人,才能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才会渴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并以此作为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不竭动力。二是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文化素养。包括深厚的专业造诣,战略性、前瞻性的视野(远见卓识),高尚的人格品质和艺术修养等。深厚的专业造诣是科技领军人才内在的基本要求,它体现在科技领军人才具备其研究学科领域系统的、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在解决有关科研技术的疑难问题时,有新思路、新创意。战略眼光和前瞻性视野,保证能带领整个团队始终走在同一科研领域的前沿。三是要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卓越的领导协调能力。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所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21世纪是一个合作互利、强强联合的时代,只有合作才会共赢,这种合作既包括团队内的合作,也包括团队外的合作,而能否形成强大的合力,是与科技领军人才的领导协调能力分不开的。这些素质是作为科技领军人才所必不可少的,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要注重从提高这些素质入手。
2 院校在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中的模式选择
2.1 顶级专家高端帮带引领学员开启创新思维的大门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当前中国两院院士年龄偏大,结构不合理,断层现象比较严重;有的老院士感言,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把接班人培养出来,因此,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的首要一环是要注重发挥老院士的作用,通过总结学术思想、传承科学精神、指导科研创新等方式,坚持好接力培养,促进年轻优秀科技人才的快速成长。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训过程中,我们通过专家、院士高端授课与座谈帮带的方式来启迪学员思维,从学员反馈情况和研修效果来看,学员对聘请顶级科学家授课辅导反响强烈,感到院士、专家的授课“站位高,信息量大,内容前沿,方法科学,经验务实,问题分析透彻,启发深刻,启迪作用强”,“阐明了科技创新的精髓,拓展了科技创新的视野,推动了创新思维模式的转变,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每一次与专家院士面对面交流,都有一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这充分证明了顶级专家、院士在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无可比拟,不可替代。
2.2 灵活运用讲坛与研讨交流拓展科技视野,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创新灵感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多样性与交叉性并存,学科专业分类越来越细,融合度越来越高,实践证明,大量的学术技术成果和发明创造往往产生在多个学科专业的交叉点上。但从当前科学研究的现状看,很多科技人才囿于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不关注科技发展前沿动态,不关注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状况,科学研究思路不畅。因此,在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中要引导科技人才在科研创新实践中,要坚持联系的观点,自觉运用大跨度交叉、整体性把握、综合集成掌控的方法,努力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学员讲坛与研讨交流在科技领军人才培训中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从培训效果来看,学员讲坛“开拓了知识面,启动了交叉综合思维”,研讨交流“碰出了阵阵思想火花,使科技创新思路更加清晰”。学员们普遍反映,学员讲坛与研讨交流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学习环境,纵向学习的同时,横向也萌生了创新灵感”,这种教学方式“符合现代科技综合集成的特点和规律,达到了多学科领域充分融合的目的”。院校应在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中加强学员讲坛与研讨交流,不断创新发展培训模式。
2.3 采取科研学术考察增强团队意识,学习团队建设经验
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的方向发展,靠个人力量单打独斗很难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必须凝聚不同类型人才、汇集各方面智慧,才能出大成果、有大建树。这就要求科技人才必须牢固树立团队意识,善于运用社会思维模式开展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信息获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集思广益能力、合作攻关能力。这就启示我们,要引导科技人才不断强化团队意识,注重发挥群体优势,在充分吸收团队智慧中寻求创新火花。通过考察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参观高科技企业的科研实践和产品转化过程,并与其科研团队进行学术研讨交流,吸取各团队集智攻关的先进思想与方法,通过考察,学员们感到“每一次与一流团队零距离接触,一下子就打开了科研创新的思路”,同时学习到了很多科研团队集智攻关的先进经验,在考研考察与学术研讨活动中,学员交叉思维得到释放,创新灵感得到发挥,仅在科研考察过程中,学员之间便达成科研合作意向160余项。科研考察与学术研讨的培养(训)模式充分得到验证。因此,应该进一步拓展科研考察范围与交流环境,到国内、甚至国外一流科研院所开展考察与学术交流。
2.4 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培养领导科研能力和集智攻关能力
人才培养的规律之一是与工作实践结合进行培养,对于科技领军人才来讲,要融入国家信息化建设大环境,依托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通过对重点课题的攻关、研发和推广,使领军人才在科研实践中得到锻炼与升华,从而逐渐成长为站在各个学科最前沿的科技领军人才。院校有着众多的先进学科、重大科研项目,与国内有关单位有着密切的科研合作与联系,完全可以在领军人才培养中通过与领军人才开展联合科研攻关,让科技领军人才在这些项目中担任主要角色,甚至是项目领头人,以起到提高领军人才科研领导能力和集智攻关能力的目的。
3 院校在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发挥
3.1 桥梁纽带作用
院校中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中,为科技领军人才提供一个交流创新体会的平台。发挥这个桥梁纽带作用,主要是要通过设计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计划,提供既符合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规律又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要综合运用重在启迪思维的名家授课,没有“标准答案”的互动研讨、紧扣创新要素的科研考察、开阔科技视野的学员讲坛与展现学习成果的大会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开挖学员的创新思维,开拓学员科技创新视野,为学员提供一个多学科充分交叉融合的成长环境,供科技领军人才交流科研创新经验。要继续探索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保持与这些领军人才的经常流,建立科研合作服务站,将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延伸到平时的科研合作中,跨系统跨部门进行资源整合,跨学科跨专业进行知识融合,以达到互学相长的效果。
3.2 引领示范作用
目前,院校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这些团队都承担着国家或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其先进的团队经验和科学精神一直得到了比较好的传承与发扬,不断出创新成果,在国家科技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对于参加培训的领军人才来讲,通过考察先进的学术成果,与院校一流的创新团队面对面的交流,深刻感受到发挥集思广益、合作攻关的团队优势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对提高科技领军人才的团队意识和领导科研的能力将有着巨大的引领示范作用。
1中医外科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分析
中医外科学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自西医外科学进入中国以来,中医外科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目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5年以来培养了约100名中医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我们调査发现,在理论学习中,部分研究生对中医外科学的投入学习时间不够,将过多时间投入西医外科学的学习中,普遍存在中医外科基础理论知识薄弱、兴趣不足问题。在临床轮转实习方面,多数研究生存在中医理论知识与中医思维能力不足、实践能力差、独立解决与处理问题能力不足、不能够独立值班、缺乏主动学习及临床经验总结的习惯、科研能力薄弱等诸多问。
造成以上现象的出现,除了与学生自身问题相关以外,更重要的还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题。第一,对中医外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课程设置课时过少,尤其是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课程设置过少,造成很多研究生的中医外科基础理论知识不足。第二,对研究生的临床实习重视程度不够。医院科室对研究生临床轮转实习的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第三,对研究生的日常与出科考核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第四,对研究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培养不够重视。第五,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训过少。第六,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不足。
2对策与建议
2.1加强中医外科理论知识水平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中医外科理论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临床实训的效果。当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临床实习前,中医外科教研室可以安排相关科室有经验的高年资中医师讲解中医外科学的相关课程,如周围血管疾病、皮肤疾病与性病、男性疾病、乳腺疾病、肛管直肠疾病。另外,当研究生临床实习时,各临床科室可以每周安排时间作科室讲课,由科室高年资医师讲解中外基础知识及相关疾病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当科室进行临床疑难病例讨论、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以及临床专题讲座等业务学习与讨论时,要求研究生参加,并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科室每1-2周必须组织研究生进行病例讨论,提前给学生要讨论的病历内容,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讨论,最后带教老师进行总结。
2.2加强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医院可以安排实习前岗前培训,经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后方可安排进入医院实习。培训内容包括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常见临床操作技能(内科四大穿刺、外科无菌操作)、全身体格检査、医德医风和医患沟通及医疗卫生法规等。通过实习前岗前培训,有利于加强专业型研究生临床能力意识的培养,使其逐渐适应临床实习工作。当研究生开始实习时,建立导师与实习科室带教老师联合培养的方式,按照一对一原则,即一位高年资医师负责一位研究生的方式,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实习开始时,每科室要求轮转至少3个月以上,刚开始要求研究生适应1-2周时间,按照住院医师的要求,每位研究生主管3-5名病人,髙年资医师可指定低年资医师负责该研究生的日常培训工作。根据研究生的实际能力,安排研究生参与临床值班交班工作、单独接诊病人与处理病人工作、医嘱处理、病历书写与整理工作等,锻炼研究生的临床处理常见病与危急重症的能力。
安排研究生跟师出诊,尤其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名老中医、广西名中医以及有多年临床经验的高年资中医医师,并要求研究生积极总结带教老师的中医临床经验,发表相关临床文章,同时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工作登记表。在病房实习时,要求研究生能够完成收集病史资料及病历书写,带教老师及高年资医师认真把关、认真指导研究生完成病历,并对病历进行修改。按照三级医师制度,每天査房时要求研究生汇报病人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病人最新病情改变、下一步的初步诊疗方案以及新接诊病人的病史等。带教老师可以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对研究生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与指导工作,例如外科的无菌操作,带教老师可以亲自为学生做示范,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指导学生进行操作。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院内组织的相关技能培训及中医学术讲座,以提高临床技能,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2.3重视考核工作 合理的考核机制有利于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建立统一的考核工作,即科室的日常培训考核及出科考核工作、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毕业技能考核工作,建立医院、科室、导师共同参与的机制,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管理部门的研究生培训工作,也可使研究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亦可使导师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进而提高临床能力培训的效果。考核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基础理论,病历书写,临床实际能力考核,临床思维能力考核等主要内容。带教老师现场要求学生对病人进行病史收集,详细的体格检査,包括病人舌苔脉象等资料。完成病史资料收集以后,要求学生按照我院中医住院病历书写要求完成病历书写,带教老师可根据书写病历实际情况进行评分。门诊科室要求学生书写中医门诊病历,包括中医诊断、治法、具体方药等。对于临床实际能力的考核,各科室根据实际情况,要求研究生完成科室常见临床技能的操作。另外,所有科室均应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考试,目前,我院每个科室均有自己的题库,出科考试试题应包括一定分值的主观题。同时,医院教学部定期进行教学査房,各临床相关教研室协助并参加考核工作。考核人员由主管教学的医院领导、具有高年资职称、有丰富临床带教经验的中医医师担任,教学部主要对研究生日常培训工作进行考核,包括教学査房、病史汇报、临床病历资料的讨论、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教研室做好记录,作为学生日常考核的一部分。日常教学查房时,各科室选取典型病例资料。另外,在教学査房之前,学生要提前熟悉病例,教学査房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碰到疑难问题时,可以当场提出,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带教老师现场解答,以培养学生应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能力。
目前,我院已经对专业型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即研二第二学期进行中期考核。我院研究生中期考核大致参照医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内容大致包括外科技能操作(无菌操作,缝合打结,换药,穿脱隔离衣,急救处理等),心电图与X片的判读,科室的临床技能考核,中医外科学理论知识的考核,同时要求技能考核不合格者再次进行培训。对于科室技能考核,教研室安排专人对研究生进行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典型病例分析与答辩,侧重考核研究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2.4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训和导师的指导工作 我院专业型研究生多在临近毕业时候才发表相应科研文章,而且发表的杂志多为国内省级普通杂志。经调查发现,多数研究生反映自己的科研能力较差,部分导师无科研课题,学生无法参与科研研究,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存在抄袭的现象。在我们的临床实际工作中,进行临床试验观察、临床药物研究、临床经验总结等工作时,均要求临床医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以胜任科研任务。因此,加强对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研究生进行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基础课程,同时教研室及导师也应重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在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会时候,教研室及导师应严格要求研究生。研究生选题应有一定的深度,尤其是中医外科领域的疑难疾病、热点问题、经验总结推广的临床研究,同时选题要新颖,具有实用性。当研究生进行临床试验时,导师应指导与关注研究生的科研工作。通过毕业论文的书写,要求研究生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为以后的临床科研打下基础。另外,医院与教研室应提高对导师的要求,积极鼓励导师申请科研课题,并积极开展科研试验,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3总结
[关键词]病理科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导师制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承上启下的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必须抓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一阶段,培养“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住院医师,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的目标,是使完成高等医学院校基本医学教育的毕业生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朝着某一专业方向逐步深入的教育和实践的过程[2]。国外住院医师培训开始较早,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例如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开始于1893年,而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建立则始于上世纪20年代,并已成为美国医学教育全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可追溯到1921年,并且已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的培训大纲和执行办法,但全国各地区住院医师培训工作发展不平衡,且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住院医师培养体系。为适应国际形势提高我国医师的专业水平,2010年上海市率先与国际接轨,试点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实行统一标准,我科荣幸成为首批临床病理培训基地。
在初步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在传统的“传、帮、带”的模式[3]当中引入导师制,英文为“Tutorial”,即被称为导师的教师在一定期间内,对少数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采用是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制最初源于14世纪的英国,当时由牛津、剑桥大学率先提出并实施,以后逐渐在伦敦大学及其他许多高校推广。由于它吻合了因材施教和追求能力专长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特征,因而得到了持续的发展。目前,在中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导师制已经得到了深入、全面地开展。然而在毕业后医学教育中引入导师制还在探索阶段[4]。
住院医师规培生导师不同于研究生导师和本科生班主任,他是对住院医师进行全面跟踪指导,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教学,按照他们的个性和条件帮助他们全面成长。在时间上,从住院医师规培生一进入科室就开始配备相应的导师,一直到其完成住院医师的培训为止;在内容上,既要对住院医师的临床专业知识、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初步科研方法进行指导,还要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指导,目标在于全面提升住院医师的综合素质。
一、以临床实践为中心,提高临床阅片能力
长海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具有多学科领域丰富而全面的临床病例资源,病理科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在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病理诊断的同时,针对罕见、少见和疑难病,定期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积累了大量典型的病例资料。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导师可以充分利用科室的教学实践资源,结合科室良好的业务学习氛围和传统,分系统地给规培生结合档案切片讲解理论知识,并适时提问考察,引导规培生全面、扎实掌握基本理论、实践技能的同时,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正确认识到“病理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充满了探索、循证、求证的领域”。同时导师应该及时了解住院医师的轮转情况,在考察其基本知识和阅片技能、以及是否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后,根据每个人轮转的不同情况对住院医师的下一步轮转方案进行及时调整,避免了以前住院医师培训中一套方案到底的做法。
二、以理论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
我们在对住院医师规培生进行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的训练中,以新理论、前沿知识为重点,如果只注重现有课本中陈旧知识的学习,不注重对飞速发展的当代医学科学知识的掌握,将来的他们将无法适应临床的需求。理论方面的培养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如举办专题讲座、文献报告、病案研讨、多学科讨论会等,既可由专家教授主讲,也可由住院医师本人来做报告,以“头脑风暴”式的冲击,使学术气氛活跃、热烈,从根本上提高了住院医师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
科研是临床医疗与教学的先导,是医疗新技术持续不断产生的摇篮,也是临床医学发展进步的源泉与动力。高素质的病理医师,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临床病理诊断技能,而且应该具有创新思维的科研攻关能力。虽然我们不需要像培养研究生那样要求住院医师规培生进行科研实践,但也应紧密地结合临床,培养他们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这就要求住院医师规培生在临床学习之余,由导师指定他们阅读一定量的参考书、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杂志期刊,并学会应用网络检索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并写出综述、个案报道或病例总结回顾,为今后进一步的科研活动打下基础。
四、医德的培养
医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是医疗卫生人员的道德情操、职业素养、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综合体现。近些年来,我国医学教育主要缺陷是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具体到规培医师表现为: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缺乏对病人的同情心,职业道德观念模糊,重利轻义、重效率轻公平,重自我轻社会。他们不知道在目前这样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中,良好的医德是医务人员规避风险的基础,因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医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视病人如亲人,才能在当前的拜金主义大潮中淡定处之。因此,在住院医师培养的过程中,导师不能只是教给他们如何阅片,更要注意他们在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行为素养、语言素养、心理素养、性格素养等方面的提高。医生作为促进健康、防治疾病与提供卫生保健的使者,要遵守职业道德,热心为患者医治疾病和减轻痛苦。
总之,导师制是新形势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一条新途径。它使住院医师的培训有序、规范地进行,使住院医师的素质全面提高。在培养过程中,导师能根据其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及时调整培养计划、进度和带教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达到把问题解决到关键,把工作落实到实处的目的,为进一步培养病理学高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群.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美国的新进展和我们的借鉴[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张爱莉,薛迪,沈昭在.上海市医师专科培训的可行性调查策略研究[J].中国医院信息,2002,6(10):35-39.
[3]李增山,王哲,王瑞安.外科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医学信息.2011(24):5265-526.
关键词:人才工程;创新;理论功底
党校科研的科学发展,关键取决于人才的发展。党校科研工作科学发展的过程,也必将是党校人才发展的过程。营口市委党校科研办能够在新时期,根据市委党校目前的人才状况,以创新的思维,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打造人才工程,夯实人才基础,使党校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成绩显著,具体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科研人才建设的方向。
营口市委党校科研办通过认真研究,仔细探索,制定了党校科研人才发展方向,即科研人才必须有深厚、扎实的系统理论基础,有独创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学术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营口市委党校科研办正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科研人才队伍。积极引导科研人员夯实理论功底,坚定理想信念,勤于调查研究,勇于创新进取,做党和人民满意的社科理论人才。
强化科研人员的素质能力培养。
党校是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单位,它有异于专业的科学研究机关,同时,不同于实际工作部门。党校教师介于两二者之间,理论和实践都占据很大优势,但并不是强项。要提高党校的科研水平,必须提高教学科研人员素质。市委党校科研办重点需处理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培养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政治素养。针对党校科研人员来说,首先具有稳固的理论功底,熟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做好科研工作必要的最基本的脑,这样才有可能在自己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素养。为此,科研办积极组织广大科研人员深入学习、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使广大科研人员能够关注国家大事,提高政治敏锐性,政治上成熟,政治素养得到加强。二是提高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理论素养。同时,党校科研人员还应该具备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尤其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里要具备根深蒂固的系统理论基础。因为,党校的科研成果不但反映理论的基本原理,还要有独创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学术性。体现在科研成果里,其理论色彩和理论深度不是一般原理的简单阐释,不是现象的罗列,也不是实践经验的单一介绍,而是对实践有新探索的一种高度的概括和升华,它能使读者看到,作者的认识具有现实中足够成立的论据、作者运用科学的推理证实出的结论具有必然性,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很难完成如此高水平的作品。因此,科研办在重视组织学习理论的同时,积极组织理论学习,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的知识。同时,普及科学和心理科学的专门知识,通过学习和培养,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在专业领域里都有深厚、扎实的系统理论基础;有很强的科研感悟能力、理论思维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能够做到学的深、钻得透,在实际研究中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研究出的科研成果能够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升华,在理论上有深度广度;在实践上有新发现,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积极营造适宜人才成长的学术环境。
市委党校科研办在科研人才培养上,着力完善学习进修、实践锻炼、激励竞争、考核评价等培养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科研办还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搭建科研人员交流发展平台,通过整合科研资源,形成全市党校系统科研合力。科研办鼓励科研团队联合攻关,拓展科研空间,充分发挥党校科研思想库作用,实现科学资政。科研办还大力发展党校科研基地,充分发挥科研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积极组织各种学术研讨会,鼓励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参加各种媒体宣传活动,为党校科研人才队伍成长提供良好的理论平台和浓厚的学术氛围。
定期举办科研培训,提高教研人员的科研水平。
科研办为了提高广大教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还定期举办科研培训。成立了市委党校科研人才培训班,安排科研水平较高的老教员传授经验,陆续开设了“如何认识党校科研”、“如何撰写科研论文”、“如何提高科研素质和能力”、“如何进行资料检索”、“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等讲座,同时,培训班还邀请资深专家学者等前来讲座,通过培训,全体教研人员受益匪浅,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直接进入课题组,被要求完成所分配的实验内容,看似绕过选题、立项直接进入课题的实施阶段,但因标书在描述方面较为概括,某些实验内容或实验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发现不尽合理甚至方向偏斜,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的科研主观能动性及创新精神。在选题立项方面,课题负责人要特别注重个人科研经验的传授,并将此作为科研规律性的东西与学生分享,比如个人专业兴趣、大量文献阅读、相关领域跨学科学习(如视网膜是脑的延伸组织,中枢神经系统学科领域的发展对视网膜疾病的研究常常起引领作用)、前期工作基础及从同行尤其国际前沿会议中获得灵感,找出兴趣领域的热点及空白,与自己的专业实践及专业背景相结合并充分考虑其创新性及可行性。学生在课题实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主要通过在科研实践中体会、思考与解决,笔者利用自己的科研思维给学生以启示。
2提高文献查阅及文献处理能力
科研课题的新颖性要求必须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以了解本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检索、阅读及处理能力是科研能力的重要一环,对于基础研究尤其强调英文文献的查读。笔者首先要求学生精读基金申请报告中罗列的参考文献(主要是英文文献),透彻理解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进一步自行查考相关文献并综合分析信息内容。现阶段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使用电子图书馆及网上资源,但英文阅读能力仍需重点训练及提高,这是从事科研工作重要的基本功,无捷径可走,只有大量的阅读。
3掌握基本实验室技能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笔者课题常用的实验技术包括视网膜组织切片及铺片的制作与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定量PCR及免疫印记技术)、细胞培养、细胞转染等。学生根据所安排课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学习上述实验技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在反复的成功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们不但逐渐熟悉并掌握了这些基本实验技术,其科研思维及科研意志也得到了磨练.这是其他科研培训方式所不能比拟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这些硕士研究生多来自眼科临床专业,笔者要求他们必须掌握不同层次视网膜的组织和病理学结构特点、不同神经元的分类及排列,毛细血管及各种胶质细胞在视网膜不同层次的分布特点及功能,尤其是视网膜色素上皮与BRUNCH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毗邻特点。以笔者自身的经验,熟悉视网膜微观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将对今后在临床中学习纷繁复杂的容易使人产生畏难情绪的视网膜疾病大有裨益。
【关键词】临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科研能力;医学教育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后现阶段采取的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虽然是并轨进行,但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要求在临床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科研能力发展,因此,如何将科研意识贯穿在整个规范化培训过程之中,值得我们探索。
1以往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背景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为6~12个月的脱产式课程学习,以及1年到1年半的科研实验及论文的撰写。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在临床轮转的时间往往不足1年。多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其临床技能操作、临床实践经验、临床应变能力等临床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了扭转这种“重科研、轻临床”的培养模式的弊端,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文件。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2]。正因为这项硬性规定使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启动,这也充分保障了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够具备较强临床实践能力以及掌握对本专业常见疾病的基本处理原则。通过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试,对于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而言,将会明显提高个人的专科疾病诊疗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使之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一名“会看病、能手术”的名副其实的高级别高层次临床医师,同时对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实力具有积极长远的意义[3]。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本科毕业的规培生的区别
自2015年开始,新入学的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将参照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统一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这意味着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必须完成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需要在硕士研究生的3年学制内完成科研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实验、论文撰写等工作。那么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由于所有的时间都在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们又将如何利用非常有限的时间来完成科研论文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与研究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冲突呢?同样的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如何在培养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同时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科毕业后的住院医师的培养着重于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使其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实际的临床工作能力。这为其将来能够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及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是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生们还需要最终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因此,“规培”制度下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对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培养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科研能力、教学意识。研究生毕业后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将明显提升,为将来成为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3如何在临床轮科中培养科研意识、完成科研课题
3.1避免临床与科研脱节,科研课题紧密联系临床实践
虽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临床轮科,时间长达33个月,看似没有多余的时间脱离临床去完成科研课题,但如果引导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的灵感,带着科研意识去开展临床工作,例如发现手术技巧的改进、临床药效的评估、临床疾病数据的分析、某些疾病临床进展的机制等等,只有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科研课题,让科研结果能直接解决或说明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让临床与科研紧密相连,并给科研课题带来许多亮点。要彻底改变“科研就是去实验室做实验”的想法,就要建立“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科研课题”的观点。
3.2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机制
通过完善科研专项基金的设立、科室专科业务学习、积极开展专家科研讲座、提供平台交流科研成果和激励相关科研人员等几个方面的措施[5],使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专项研究基金能够提高临床研究生申请课题、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以科室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科研交流,组织论文阅读,是提升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途径[6];国内外相关专家定期展开的科研专题讲座,能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了解临床科研的前沿知识,激发科研的灵感,建议把听取科研讲座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考核环节;医院也应当积极提供科研成果交流平台,除了邀请专家学者来院授课,研究生也可以彼此在台上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旦临床专业研究生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或者协助导师申报了相关课题。研究生管理部门将对研究生及相关人员给予足够的奖励,彻底去除以往某些“富临床、贫科研”的错误思想,激励研究生们临床科研齐头并进。
3.3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遴选
选择一批具备较强临床科研能力的研究生导师,导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研究生导师开展“双轨培养”模式的宣传和学习,加强指导教师的带教能力。此外学院还可以为研究生配备一到两位副导师,并采取导师及副导师联合培养的机制来强化研究生的培养。传统的高级导师是主导师,他往往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指导和督促研究生在临床、教学及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副导师可以是医学院或医院中从事科研的老师,主要负责传授科研理论知识和指导科研实践[7]。当然副导师也可以是研究生在轮科期间的带教老师,他们不但能直接教导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也能开拓研究生在跨学科及多学科等方面的科研思路。副导师还可以大胆选用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年轻博士,让他们来带动研究生的科研意识的提高。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应定期召开研究生组会,了解研究生的轮转学习情况,并督查学生科研工作完成情况,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以此入手来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
3.4适当调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培训考核方案和科研课题
高校在探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新模式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良好的科研氛围才能激发学生们的科研热情[8]。合理安排和调整课程的上课时间,科研课题重在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的考核,基础医学研究将不再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课题的主要方向,而与临床密切相关的治疗方法评价、手术效果分析、新技术疗效利弊、临床数据的统计、跨学科间的关系等等都可以成为科研课题的亮点。让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各种水平考试、临床技能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将临床专业硕士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将获得执业医师资格与授予硕士学位相结合,使研究生在毕业时不仅获得硕士学位证及毕业证,同时获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将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让研究生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科研课题的选择和研究,高效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培养出具有良好科研意识的临床医学人才,这才是培养现代临床医学高级人材迫切需要的[9]。
参考文献
[1]雷笑瑜,张勇,黄卓,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5,13(2):65-67.
[2]汪玲.“5+3”模式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6(1):65-67.
[3]陈文娟,唐郢,李蓉.规范化培训中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2019(21):95-97.
[4]肖志波,张淼波,滕雯,等.规范化培训制度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新思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103-104.
[5]颜汝平,平秦榕,梁剑伟,等.“双轨合一”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6,37(10):88-90.
[6]栾婷,李宁,王剑松,等.规范化培训大背景下专业型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29-30.
[7]莫小强,陶丽华,唐乾利,等.“双轨合一”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30(1):12-14.
【关键词】石油企业 科研院所 科技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 人性化管理
1.石油科研单位人才的特点
与生产单位不同,在石油科研院所工作的科技人员,他们承担着生产与科研的双重任务,理论进步和技术创新的要求更高,承担的压力更大,竞争更为激烈。因此,在工作环境上,他们更加需要和谐的氛围,更加依赖配合默契的团队;在专业发展上,他们需要更多的培训、学习、交流和提高的机会;在价值认知上,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创新的体现;在工作时间上,弹性工作制度更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2.人性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在石油科研院所推行精细的人性化管理,目的是针对科技人才的特点,在管理过程中,充分重视人性要素,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企业的文化建设。主要内容有以下5个方面。
2.1 建立科技人才的个性档案
充分尊重科技人员的个性,按照各人的专业特长、技术业绩、科研能力、发展方向、思维与工作习惯等,建立详细的个性化档案。档案既要有固定的内容,还要有动态化的资料。要结合科技人才的生产科研活动,不断补充新的信息。能够全面充分地反映科技人才的个性化特征,使人性化管理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2.2 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积极创造条件,搭建一个高效的科研平台,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一是要根据人才的专业特长与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科研任务,充分发挥人才的特长,让合适的人担任合适的任务,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努力提升科技人才的成就感。二是结合油田重大科研课题和生产任务具有多单位、多学科、多专业协同攻关的特点,通过不同学术背景、工作经历和科研特长的科技人才的优化组合,形成相对稳定的优势互补的创新团队。三是探索建立科技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岗位适应性,在单位内部流动。四是对部分岗位实行必要的弹性工作制度,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允许科研人员自主安排工作时间。
2.3 优化激励和考核机制
尊重科技人才的劳动和研究成果,是实行人性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特岗特薪、绩效工资、绩效奖金、学术带头人津贴等分配制度的优势,用足用好政策,不断提高人才的收入待遇。另一方面,要树立长远的观念,为科技人才创造学习、培训、交流、提高的机会,提供职业成长的通道,使他们在科研生产中健康成长,迅速成长。此外,要注重在科技人才中发展党员、培养劳模和选拔领导干部。在科技人才的考核中,大力提倡“能本管理”,以科技人才的能力为基础,制定出分类分层的评价序列,做到考核手段的多元化,考核过程的公开化,考核结果的合理化。
2.4 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为科技人才做好后勤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能够将人性化管理落到实处,对科技人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起到关键作用。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管理人员应当经常了解和分析科技人才的思想动态,通过党政工团等组织,畅通交流和利益诉求的渠道。在科技人才遇到困难与失败的时候,管理人员更要主动靠前,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雪中送炭。对于高层次人才,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力争取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和住房等方面的优惠。
2.5增强科技人才的责任意识
强化科技人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要针对科技人才的思维方式,运用灵活的方式,促使他们不断有新的追求,树立起与单位荣辱与共的信心。使企业战略、宗旨和核心价值观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要积极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克服浮躁情绪,杜绝学术研究中的浮夸作风和腐败现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油田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3.结论
石油科研单位的科技人才担负着繁重的生产科研任务,他们的工作和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特点。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和奖励机制,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是推行科技人才人性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冯景雯.企业经营战略与决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2]Ram Charan,Stephen Drotter,James Noel.领导梯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工科院校中的青年教师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于创新精神,但他们基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普遍没有接受过教师职业训练,缺乏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工科高等教育的质量决定着工科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而影响到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步伐与速度。而在此过程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作为一个微观的层面,对于我国工科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诸多因素制约了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如工科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普遍没有接受过教师职业训练,而很多高校在晋升加薪等方面都倾向于强调科研成果,使很多青年教师都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造成了工科高等教育的严重质量问题。如何针对工科青年教师的特点,研究出适合的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做到有的放矢,对于提高工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类院校专业未来的师资水平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现状
我国学界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2000年扩招政策实施之后,随着大量的工科青年教师加入高校教师队伍,对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目前,我国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关注点:(1)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研究;(2)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3)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研究。其中,针对工科青年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是所有研究的目标,一直贯穿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始终,是研究的核心内容。
国内对于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较少,张明雷等通过调查问卷法,对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调查分析,指出了工科青年教师的教学优势和劣势,但其研究没有提供切实可行的提高教学能力的措施。王艳等对工科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途径给出了四条建议:青年教师导师制,有效发挥传帮带;教学科研相结合,教学内容更新快精心设计备好课,教学效果更精彩;开放视野勤创新,大胆改革学生爱。其建议有一定的指导性,但缺乏对工科青年教师的针对性。
三、提高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1.针对工科青年教师特点进行培养和培训
工科青年教师刚刚踏上工作岗位,需要经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对于自己即将面临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十分陌生,缺乏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手段的系统培训,甚至有的所学专业与任教专业不一致。青年教师多为“80后”青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思维非常活跃,喜欢独立思考,但对待学生可能会有偏激、缺乏耐心的现象;进取心、自信心很强,希望得到领导的赏识,但自控力不足,不善于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和意见;喜欢参与竞争,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往往团结意识不够强。在岗前培训过程中和日常管理中,学校管理者要把握工科青年教师以上的心理性格特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工科青年教师得以健康成长,尽快适应自己的角色转变。
岗前培训对于没有师范基础的工科青年教师尤为重要。岗前培训,就是要使教师了解教师角色对社会、事业、生活及本职工作应持有的态度。某些高校的岗前培训流于形式,不能有效的培养青年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考核方法松散,造成部分教师的应付心理。岗前培训不能随意化、表面化而流于形式,应从需要出发,精心设计,从青年教师特点出发,形成相对稳定的管理模式和规程,使培训真正收到良好效果。
2.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工科青年教师大部分已取得硕士、博士学位,他们在学习期间,得到了很好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技能的培养,具有很好的科研素养和科研热情。目前,多数高校职称评定工作不仅要求一定的教学工作量,还要有教学、科研课题和论文等诸多成果。如何处理好科研和教学二者关系,也是工科青年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工科青年教师可以将本科室及自身的研究课题进展状况充实到课堂教学,还可以增设几次学术讲座或学术沙龙,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竞赛
工科青年教师的共同优势是学历层次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计算机水平和外语水平较高,思想活跃,敢于尝试,具备从事教师教学工作的能力和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大部分不是师范大学毕业,缺少教育理论和教学法的基本修养;由于教师总量不足、现行教师聘用制度的不完善,多数青年教师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承担起教学任务,没有做助教的经历,也不能经常得到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和同事的帮助和指导。所以,许多青年教师虽然在主观上想把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尽快提升上去,在教学第一线做出成绩,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帮助指导,自己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则为工科青年教师提供一种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锻炼机会、学习机会。通过参加教学竞赛,可使工科青年教师找到自身教学与优秀教师之间的差距,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进步。
4.完善教学监控,加强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