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卫生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职学生;问题行为;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在近些年里发展迅猛,但是,扩招政策带来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很多中职学生的就业渠道日益狭窄,低龄化趋势也较为显著,他们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不良风气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从而造成一些中职学生的行为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偏差,一些问题行为在中职学生中蔓延开来。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有效地矫正他们的问题行为,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中职人才。
一、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
问题行为就是指不按照公众认可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来实施具体行为的方式,往往不能与人进行正常的交往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经常违反学校的正常活动规范,不能与正常的学生行为相匹配,甚至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他们往往对学习不能够适应,一些社交方面的困难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说是暂时且偶然性的,可以很快得到有效矫正。但是,一旦经过长期的表现而不及时解决问题,将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的干扰性很大,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效果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国内外一般采取两种方式,即从问题行为的倾向性上来划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问题行为。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想把学生问题行为都分门别类地进行区分。但是,无论是何种分类方式,学生问题行为都可以被归纳为:学习方面的问题行为、交往方面的问题行为、性格方面的问题行为、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以及品德方面的问题行为等。这些问题行为具体表现如下:①中职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较为淡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②厌学情绪较为严重,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考试考核成绩无法达到理想的要求;③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不善于与人交往与沟通,仅有强烈的面子观而无法理解别人的心理与行为;④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中职学生的人生观等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移,骄奢之风日长,而勤奋学习则变得日渐消弭,对于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喜欢标新立异。
二、中职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中职学生产生问题行为,往往不是单个因素造成的,而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我们会把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划分为心理性和品德性两种类型,但是,这种划分仅仅是相对意义上的。这是因为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并没有纯粹的心理问题或思想问题。那么,导致这些问题行为的原因到底有哪些方面呢?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归因理论来分析的话,往往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探索。
1.内因
中职学生往往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一代,他们的心理容易遭受巨大的变化与发展。他们的成人感在日渐加强,但是,面对各种社会压力,他们又会表现得手足无措而有时产生一些心理矛盾感。长此以往,容易转变为心理障碍,对于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将起到恶化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有着这些内在问题行为的中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强,对于学习中的各种活动参与性不高,对于一些学习与活动表现出一种倦怠的心理与情绪,容易丧失掉学习的兴趣与自信。一旦出现学习不够好的情况,他们无法从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此外,中职学生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不稳定,对于一些事情无法得到有效的心理指导,从而产生了一些不良行为,还会导致一些逆反心理。
2.外因
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还有一些来自于外在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方面、学校方面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等因素。具体来说,作为处于青春成长期的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特征,家庭生长生活环境不够好,将会导致一些问题学生的出现。相反,如果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将会对中职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中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学校方面的因素,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来我国中职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各种办学条件并没有及时跟上,使得一些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表现较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一些中职院校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都没有实现根本性的变革,从而引起学生产生了一些较难克服的心理障碍。
三、基于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栋梁之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行为尽快采取有效的标本兼治的措施,要让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得到有效的矫正。那么,我们认为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的途径如下:
1.认真分析造成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因素
我们要对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了解导致这些问题行为的心理因素。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了解中职学生的年龄仍然偏小化,心智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情绪控制力较差,道德意识还不够强;然后,我们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他们的不良行为活动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问题,这样的标本兼治手法将大大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2.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问题行为必然受到心理因素的巨大影响。这时,我们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对症下药,促进他们进行积极的心理转化。这是一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于他们的重视和关怀,从而切实树立起积极的心态,做到迎难而上。这种心理健康教育行为将有利于学生脱离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他们的上进心,提高他们的道德觉悟和责任感,提升他们对于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从而解决问题行为。
3.努力寻找能够帮助中职学生实现心理转化的机遇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问题行为并不是短期内形成的,而是长年累月的积累后果。因此,我们不能在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采取过激行为,也不要有一蹴而就的急躁心理,而是应该努力寻找能够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转化的有效契机,找到他们问题行为的症结所在,真正从内心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营造有利的心理转化氛围,从而让他们的问题行为得到有效引导。
总之,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造成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内外部因素,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及协调配合工作,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重新树立自信心,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从而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参考文献:
[1]
鲁格梅.中职生不良品行的矫正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4).
【关键词】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学习型家庭
家庭是人基本固定的生活场所,尤其儿童的生活更离不开家庭,那么家长首先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尽管每个家庭因经济水平、住房条件各有不同,但居室布置整洁、色彩素雅协调还是可以做到的,应使孩子能生活在一个舒适、宁静、温暖的家庭环境中。而有些家庭不注意环境布置,不讲究清洁卫生,家具陈设杂乱无章,污垢处处可见,大分贝音响震耳,给人无插足之地的感觉,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相反,有的家庭尽管经济条件很优越,家中布置很有现代气派,家长却忘了给孩子一个游戏的天地和学习的角落;有的家长极讲清洁卫生,对孩子限制太多,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坐,使孩子的行动极受限制,而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人们常用“孟母三迁”来颂扬母教,这也充分说明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一个孩子而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先说说物理环境,也就是所谓“硬”环境。无论家庭居住条件如何,也得为上学的孩子置办一桌、一椅、一书架,最好还有一电脑,供孩子学习使用。设置这一方天地,可以让孩子有一个独享的空间,进行学习和研究。在这里,孩子是主人,他有支配权、管理权,让他在这个环境中感到很安全、很自在。
我们说的家庭环境,不仅是指物理环境,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家庭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在某种意义上更为重要,这是指家庭的心理氛围。比如,家庭和睦、家长尊重孩子的学习时间、不无故打扰孩子等。
家庭环境很重要,当然也不能否定遗传。心理学指出,不在于是先天还是后天决定了一个人行为的发生,而是先天和后天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所以孩子成长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有的孩子是独生子,家长忙于上班,家里安装了防盗门,基本没有人和他一起玩,所以电视成了他寻找快乐、摆脱烦恼的伙伴。我们担心他看电视太多,会受到一些节目的负面影响。
科学研究认为,儿童看电视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作用。家长应注意的是:
首先,教育孩子分清电视内容与现实社会的区别,两者之间不可划等号。那些飞来飞去的超人、世界毁灭的情节,在生活中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其次,加强电视节目的控制工作。帮助孩子选择健康有趣的节目,有节制地看电视。
再次,更多地与孩子沟通、与孩子游戏、与孩子共处。
最后,鼓励孩子多参加其他活动。例如,独自全神贯注地看书,心神专一地思考,安安静静地写作,坚持不懈地研究。心静,才能努力学习;心静,才能精雕细刻;心静,才能深入钻研;心静,才能学有所悟。家长要指导孩子合理地安排自己一天的活动,不要始终沉浸在七嘴八舌、蹦跳欢闹之中。
俗话说:“好父亲胜过100位教师”。综观大量人才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他们创造力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庭教育的成功。人才培养的起点,不是幼儿园,不是小学,而是家庭。每一个幸福的家庭,都称得上是一流的“学府”,适宜的家庭文化环境是培养人才的源头和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夫妻一方或双方带着子女重新组建家庭的情况越来越多,重组家庭的子女教育也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话题。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如果继父缺乏慈祥、继母缺乏母爱,又都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在离异、单亲或重组家庭中常常会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出现一些问题。
首先,对子女评价过低而又要求过高。在继父母眼里,总认为孩子已经大了,有很多事他自己应该会做,而且应该做好(实际上有些事不是他那个年龄能做的)。对孩子有一种不切实际的超前要求。在这种心态下,虽然有时孩子把事情做得已经很好,但继父母却觉得学没什么可值得夸奖的,反而认为应该做得更好。这样,继父母一般对孩子的成绩和进步评价较低,让孩子感到力不从心。而离异、单亲家庭的家长因失去配偶,特别容易对子女期望过高。
其次,对子女缺少温情。一些继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投入严重不足,他们很少像亲生父母那样亲吻、搂抱孩子,以为在物质上给孩子以满足就是爱孩子了,其实这种体验和爱是无法用物质的满足来获取的。孩子由于缺少与父母良好的感情交流,情感常常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单亲的父母也容易太在物质上满足孩子而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要。
最后,子女易成为继父母或单亲父母发泄不良情绪的对象。碰到不顺心的事,孩子极微小的过失都可能成为家长发火的原因。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整天提心吊胆,谨小慎微,胆小多疑,缺乏安全感,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及行为习惯。比如不愿回家,甚至产生仇恨、报复心理,还有的孩子会变得暴饮暴食。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不管是单亲父母还是继父母,同样在法律和道义上承担着这样的责任。对孩子来说,不能跟着自己的亲生父母生活,已经是人生一大缺憾,再不能因为父母离异或重新建立家庭,而给孩子带来新的缺憾。只有以情换情,以心换心。最终孩子会从心里把其当作父母、当做自己最亲近的人。这样,新建或单亲家庭才能和睦,才能稳定,才会有一个健康而充满希望的孩子。
21世纪的到来,要求家长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适应由高新科技不断应用带来的知识更新。它还要求对孩子成长起言传身教作用的家长必须懂得现代家庭教育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一方面,家长为了促进孩子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自身必须起到表率作用;另一方面,必须虚心地向孩子学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
关键词:中职卫生学校 教师心理健康 调查分析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由许多独立的特质组成,而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既是教学效果的保证,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中职卫生学校生源水平的逐渐下降,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加繁重,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因此认识、分析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调查概况
1.调查背景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师肩负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然而,社会的关注、舆论的焦点、体制的改革、竞争的激烈,都使得教师要面对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有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有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有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因此关注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刻不容缓。
2.调查目的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职业的特性要求教师必须要拥有良好的心理。通过调查,可以更好地掌握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为正常的教学秩序及教学效果提供保障。
3.调查对象
阳泉市卫生学校在职在编的全体任课教师共54人。
4.调查时间
2014年1月。
5.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在问卷调查表中,内容涉及教学压力、师生关系、职业展望、职业信念等多方面,通过对问卷调查表的汇总,分析如下:
1.中职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大
在调查中,有55%的教师感觉自己的教学压力大,精神不佳,声带长期处于嘶哑状态,晚上会有失眠情况。
2.中职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展望缺乏信心
教师应是一个高尚的职业,被众人羡慕,选择教师职业更应是理想的实现。但调查显示,如果再次择业,近半数的教师认为可能会选择教师职业,而不是一定会选择。在选择教师职业的原因上,仅有20%的教师是因为热爱教师职业。更有45%的教师认为,如果有可能,想要离开,给自己一个新的发展机会。
3.中职教师认为自身的社会地位较低
在第25题调查“认为目前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时,在54名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37人认为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处于中下层或下层。
三、问题的归因分析
1.社会方面
在全社会的教师这个大群体中,有九年义务制教师、有高中教师、有大学教师,也包括中职教师。而21世纪的中职教育已非宠儿,中职学校在家长和社会各界眼中地位偏低。无论是在社会还是行业,中职教师都难以找到自己应有的价值定位。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对中职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也已不能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的阶段。中职教师要向双师型、学者型、技能型方向努力和发展,这对教师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压力。
与教师同行或公务员相比,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普遍偏低,中职教师常戏称自己是最廉价的脑力劳动者。日积月累,教师心中必定会产生心理落差,而逐渐转变成心理压力。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充足的信心,整日碌碌无为,缺乏目的性。有些教师甚至逐渐失去了对中职教育发展的信心。
2.学校方面
虽然没有初、高中的升学压力,但笔者学校教师人数偏少,而教学及行政管理工作任务较重,有70%的教师都是身兼数职,既是一线教师,又要充当班主任、科室管理者等角色。教师要称职,班主任要负责,科室管理者要尽责,多种职责加在教师头上,这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日常工作压力。
同时,职称评定、评教评学、工作协调、领导评价等因素的存在,也是教师心理压力增加的原因。
3.教师方面
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在学校这个小范围内,他们希望通过努力可以得到价值的体现。在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业务比赛、优秀评比中,他们会付出自己的大量心血。而结果并非都可以遂人愿,这就需要教师自己做好心理调节。因个性差异的存在,面对相同的工作环境和境况,有的教师积极乐观,能很好地处理,通过诉说、运动、购物、唱歌等方式来缓解和排解内心的心理压力;有的教师则怨天尤人,不能应付压力情绪和事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遇事就往最坏的方向想,不易排遣压力。
4.学生方面
招生制度的变化,使得中职学校为了保生存,招收学生的质量不断下降,学生的品行、学习态度、个人能力等已远不如从前。不服从管理,不尊重老师,不懂得感恩,不知道回报,甚至有些学生不满管理,对班主任老师大打出手,教师尊严在学生心中所剩无几。
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较低,对学生的管教少,不能与教师齐抓共管,把所有的管理担子都甩在教师身上,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管理难度。
在这种现状下,中职教师要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才能让其成才。教师管理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了怎样让学生不出事,能安稳上。只要不出大事就是最大成功的想法在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
四、启示与结论
第一,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第二,中职教师需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第三,要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就必须重视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
第四,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形式,促使中职教师树立正确观念,消除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五、建议
要解决中职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就需要多方面进行努力,既要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又要从学校管理体制方面进行改革,还要加大人文关怀,加强教师的自我调试能力,积极面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一是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要在全社会做好尊师重教的宣传工作,营造社会氛围,不断提高中职教师的社会声誉和地位。
二是学校应继续完善教师聘任制,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增加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提供学术平台,为教师的业务提高创造条件,增强中职教师的职业信心。
三是学校管理应人性化,营造和谐人文氛围,实现公平竞争,形成激励机制。在教科研申报、中层竞聘、职称评定等方面要做到公平、公正,让教师间形成良性竞争,让教师在工作中体会到职业幸福感。
四是开展心理咨询,定期开设心理讲座,从正面对教师群体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学校在创造宽松教学环境的同时,要将教师队伍心理健康的调节工作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可以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资源,也可以外请相关的心理专家,采用集体辅导或个别咨询及治疗的方式,让教师学会自我保健,自我调节,自我放松。
关键词团体辅导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
1 将“以班级为单位”团体辅导课程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针对相对封闭的团体—班级的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是“授之以鱼,而且是授之以渔”。说“授之以鱼”,是因为班级氛围和同学关系的改善,可以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之面对成长困惑时有外在的“缓冲带”和“支持系统”。说“授之以渔”,是因为在温暖、接纳、支持的班级氛围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新行为、调整新认知,从而自我成长。
(2)扩大心理辅导的受众面。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很有效,但是相对而言受众面较窄。同班同学在相同的环境中,相同的班级氛围、相似的发展挑战使其发展问题有相似性。例如:冷漠的班风对全体成员的负面影响、大一阶段的“适应”问题、大二阶段的“个人成长”问题、大三阶段的“发展选择”问题、大四阶段的“就业困惑”问题……
(3)完善建立健康教育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通常是“校—系—班”三级体系,前两级系统中的队伍素质和工作实效性正在逐年提高,而班级层面的基层工作虽重要却薄弱。专兼职心理老师直接深入班级,或有心理健康教育素质的辅导员,以全班同学作为辅导对象进行团体辅导。不仅可以给心理委员和班干部起到“示范”作用,而且直接帮助学生树立心理成长意识、促进和谐班风的形成、提高成员的互助效果。
(4)完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支持系统有密切的关系,而班级是其大学四年最重要、最稳定又最难回避的环境。积极的班级氛围就像大学生的“心灵家园”,让成长的烦恼烟消云散。茫然时有人探讨,困难时有人扶持,愉悦时有人分享……而消极的班级氛围就像大学生的“污染源”,让原本艰难的成长之旅雪上加霜。漠不关心让人没有归宿感,恶性竞争让人惶恐不安……
2 将“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课程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的形式可行。以“班级为单位”团体辅导,以“全班成员”作为工作对象,以“全班成员”的共同发展需求作为辅导目标,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的心理辅导。所以,团体辅导形式不变,只需要根据对象的特点调整相应的辅导目标和活动方案即可。
(2)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更便于组织。辅导对象为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使团体辅导更便于组织。一是更好安排团体辅导的时间;二是人员更固定,助于提高安全感;三是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干部的力量,使其成为团体辅导活动的得力助手和行为榜样。
3 将“以班级为单位”团体辅导课程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1 有利于心理辅导作用的长期发挥
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可谓“一期辅导、长期受益”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咨询、干预、团体辅导在辅导结束后,就需要当事人(下转第240页)(上接第221页)自己消化、自己成长。但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可以通过全班整体性的氛围改变、心理素质提高和关系的改善,为个体的心理成长长期提供良好的环境。
3.2 理论分析
一是成员进人团体后会发觉其他人也具有相同的困扰,他的问题并不独特,这种观念的改变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二是在团体中,成员会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和感情支持。这种帮助和支持显然要比只有主持者一个人时太得多,有力得多。三是在团体中,成员不仅得到他人的帮助,同时也会尝试去帮助他人,这种助人的体验会使他对自己有一个薪的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增加自信心。四是团体是一个安全的多维人际互动环境,是一个模拟的社会,在其中成员可以放心地进行新行为演练而不必担心受到伤害,可以等新行为已经成功时再将其应用于社会中,这样就避免了直接在社会中锻炼新行为易受到的打击。
3.3 主观评价
3.3.1 学生主评价
主观评估表明,8次团体心理辅导后,成员在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开放程度、自我接纳、对人欣赏、接纳他人、关心他人、口头表达、拒绝技巧等方面的自我评价都有显著提高。
实验组成员在分享和书面作业中,对这次团体辅导活动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许多同学在作业中写道“总的感觉是舒畅”,“能参加这样的活动真好”,“家人反映我自信了”,“我敢大胆的发言了”,成员在团体辅导活动过程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互助行为常有发生,成员间联系很频繁。
3.3.2 班干部观察
通信0902班班长邓xx同学说:“通过这门团体辅导课,良好的班级氛围在无形中逐渐形成。这些‘形散神不散’活动的效果胜过了苦口婆心的说教与动员。大家彼此更关心,更踊跃地参加各类班级活动,我们组织班级活动容易多了。当然我们班干部通过团体辅导课程也领悟到,对同学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凝聚更多的人心,更多的熟悉、尊重、欣赏与支持会让大家的心更近。”
3.3.3 辅导员观察
辅导员李贝老师反馈:“我明显感觉没上这门课的班级还是老样子,上了这门课的班级现在大家‘玩成一片、学成一片、干成一片’,真让我高兴、真让我放心!”
4 将“班级为单位”团体辅导课程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1)部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是还没有做好开放与成长的准备,有的学生还没有心理成长的意识。导致有些学生的心理成长动机不强。他们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可能行为退缩、应付或封闭自我。
当然针对这类学生,更需要领导者通过持续的接纳、支持,充分的热身,从而对他们感染情绪、打消顾虑、融入集体,进而促进其自我成长。
摘 要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乡镇卫生院高血压综合防治中的作用。方法:2013年2月-7月收治高血压患者85例,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比较健康教育前后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和行为习惯变化情况。结果:通过6个月的健康教育,患者的血压由宣教前的(148.94±10.59)/(95.15±9.33)mmHg降至宣教后的(135.57±10.92)/(86.23±8.4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高血压 防治 健康教育 乡镇卫生院
Func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 integrate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the township hospitals
Li Min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the Institute of Health of Tianxing Village,Hongshan District,Wuhan City,Hubei 43008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21.1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func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 integrate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the township hospitals.Methods:85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were selected from 2013 February to July,we took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m,and we compared th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behavior change situation of th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health education.Results:After the health education for 6 months,the patient's blood pressure by the mission before(148.94±10.59)/(95.15±9.33)mmHg to(135.57±10.92mission after)/(86.23±8.40)mmHg,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ypertension;Prevention and cure;Health Education;The township health centers
高血压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在我国农村地区呈现“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三低”(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治疗率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健康教育活动能减轻或消除高血压危险因素,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不良生活方式,对于预防新发高血压及改善现有高血压人群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高血压防治的基层医疗机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3年2月我院对辖区内85例门诊随诊高血压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2月-7月收治高血压患者85例,对其进行宣教,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2]。其中男44例,女41例;年龄32~76岁,平均(56.58±12.96)岁;受教育年限6~13年,平均(9.05±2.60)年;高血压病程2~25年,平均(11.46±7.92)年。
方法: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有针对性地采用个别交谈的方式进行健康宣教,宣教中要特别注意沟通技巧,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专业准确。口头宣教后,向患者发放高血压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并定期出健康教育专栏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具体内容如下:①高血压知识宣教:详细讲解高血压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及治疗原则。②用药指导:介绍常用降压药的作用机制,服用方法,使患者明确高血压病需要长期坚持服药治疗,切不可血压一降下来就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并定期监测血压,注意药物不良反应。③心理指导: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指出紧张、焦虑情绪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都有重要影响,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节奏,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情绪,正确应对环境刺激。④饮食指导:强调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严格限制钠的摄入(每天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处理,宣教前后血压指标变化比较采用t检验,行为习惯变化比较采用χ2检验,P
结 果
健康教育前后血压指标变化比较:通过6个月的健康教育,患者的血压由宣教前的(148.94±10.59)/(95.15±9.33)mmHg降至宣教后的(135.57±10.92)/(86.23±8.40)mmHg,收缩压平均水平和舒张压平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0,P
健康教育前后行为习惯变化比较:健康宣教后,85例患者行为习惯(低盐饮食、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坚持用药和定期测血压)均有显著改善,与宣教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血压发病率正逐年增加[3],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居民高盐、高脂饮食比较普遍,加之自身健康保健意识差、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限,大多数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不了解,高血压的控制率和知晓率都相对较低。只有当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时才去就医,此时高血压已经形成甚至已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高血压通常被称为基层的“隐形杀手”。
研究表明,以基层医疗机构健康教育为基础,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为手段的综合防治模式是高血压控制的最经济和最有效途径[4]。在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相对流动性较小,以乡镇卫生院为平台,开展反复健康宣教活动,可有效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并促使其培养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本研究中,通过6个月的健康教育,85例患者行为习惯(低盐饮食、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坚持用药和定期测血压)均有显著改善(P
参考文献
[1] 刘君,王凤霞,张玉娟,等.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健康教育对提高高血压患者疾病认知度的效果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4):278-280.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关键词: 南通市区初中生 健康意识 健康行为
1.引言
人的健康意识影响着健康行为,也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状况。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健康教育是贯彻“健康第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提高全社会健康意识与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通过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以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我们通过对南通市第一中学、第三中学、启秀中学、紫琅中学四所中学初中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初中生的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的状况,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和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南通市第一中学、第三中学、启秀中学、紫琅中学的初中1―3年级学生各100人进行抽样调查。
2.2研究方法
通过计算机和人工查阅了大量有关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文献资料。根据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在南通市区部分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52份,有效率为88%。对所有获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中学生健康意识的调查分析
3.1.1对健康含义的理解和健康的自我评价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适应社会良好的总称。”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5.21%认为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构成健康。这说明当代中学生对健康的真正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但仍有7.42%对健康含义的理解滞留在传统观念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上,认为是生理、心理两方面构成健康。还有7.37%对健康的概念模糊不清,认为体质好、没有疾病、身体强壮就是健康。从表2可以看出有88.57%的学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感觉良好。但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少部分的学生的饮食生没有规律。而饮食不规律,会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存在不规律饮食习惯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对自身健康评价过高,不能意识到自身的健康行为问题,对健康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还有1.75%的学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评价过低。
3.1.2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调查中发现,46.02%的学生认为在学校非常需要接受健康教育,有47.73%的学生认为在学校需要接受健康教育,以上表明中学生对健康价值的认识程度提高,这归功于学校将健康教育列入课堂的结果。在“是否需要提高身体素质”的调查中,有52.27%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认为需要的占43.18%,4.55%的学生认为一般需要,认为不需要的学生为零。表明95.45%的中学生都能充分地认识到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在“是否需要提高保健意识”的问题上,有53.98%的人认为“非常需要”,有40.91%的人认为“需要”,3.97%认为一般,这说明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有良好的认知态度。
3.2中学生健康行为的调查分析
3.2.1个人生活习惯与健康行为
人们一般认为疾病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事实上,是否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比疾病对健康的影响更大。如表4所示,读书写字姿态的正确率随着年级的增高而下降,初一学生的正确率为60.49%,初二学生为47.35%,初三学生仅为26.19%,而在调查中学生的平均近视率是60.23%,而导致高近视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随着年级增高学校对健康教育愈发不重视;二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业负担的加重使学生忽视自身的健康。
早餐对促进健康和保障日常工作、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早餐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反应能力和短期记忆力等,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调查中发现每天吃早餐的学生占69.03%,偶尔不吃的占24.72%,经常不吃早饭的为6.25%,这说明有接近七成的家长和学生已经认识到早餐的重要性。
正常人的睡眠时间随年龄的变化是不同的。中学生一般需要9小时,睡眠不足不但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疾病,而且会使学习时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下降,从而影响学习效果。长期睡眠不足,还会引发心理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形成潜在威胁。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中学生睡眠不足,初一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上的占96.64%,初二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上的占51.70%,初三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上的仅占19.15%。由此可见中学生的睡眠时间随着年级的升高在不断减少,主要是因为繁重的学业带来的学习压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睡眠时间。
3.2.1个人卫生与健康行为
刷牙是清洁口腔的主要措施,国内外有关资料表明,科学刷牙的最佳次数和时间是“三、三、三”。就是每天刷3次,每次都在饭后3分钟后刷,同时每次刷牙3分钟。而能够进行科学刷牙的学生仅占9.09%,早晚各刷1次的占68.18%,仍有22.73%的同学1天只刷1次牙。结果表明,中学生刷牙的意识大多还停留在早晚刷牙的传统,没有把保护牙齿放到实际行动中去。通过表9我们发现大多数中学生饭前便后都能自觉洗手,只有少部分学生洗手意识不强。而运动后洗手的学生只占了56.82%,这说明中学生对卫生的注意力大都放在日常行为上,而在体育卫生方面做得还不够,有待学校进一步宣传和教育。
3.2.3运动卫生与健康行为
饭后不宜运动是常识问题,就“饭后多长时间能参与运动”这个问题,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在饭后1.5小时以上才能运动的学生占38.64%,认为饭后1―1.5小时运动的占32.95%,饭后0.5―1小时占19.89%,认为15分钟即可运动的占8.52%。以上说明了学生体育健康意识比较薄弱,也反映出了学校体育教育在传授体育与保健知识的方面做得不到位。希望在今后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提高加强学生运动方面的健康意识。
3.2.4体育锻炼的动机、时间、次数与健康行为
中学生体育动机是对体育功能的提取,是对体育价值实现的动力,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既是实现体育功能的实践,又是实现体育价值的结果。中学生对体育产生了强烈动机,学校体育才能存在和发展。从表12可以看出,本次受调查者中,出于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学生占大多数,占61.36%,说明中学生能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和功能,是出于自我身体的需要,这同时也说明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讲,体育动机仍然只停留在身体需要的层面上,而没有上升到更高的精神需要的层面上。22.73%的同学是因为兴趣而去参加运动的,为了与同学交往参加运动的占11.93%,为展现自己的能力去参加运动的为10.80%,还有4.55%的学生参加运动是为了给集体争光。
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是指除体育课以外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适当的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心肺功能,对促进学生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应提倡学生在学习之余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而本次调查发现,各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远不及推荐标准(16―l8周岁,每周3―4次,每次2小时)。据调查,每周锻炼(体育课外)在3次以上的仅占35.80%,每周锻炼(体育课外)在1―2次以上的占52.84%,每周(体育课外)从不锻炼的占11.36%。体育锻炼时间是保证中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最基本条件。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普遍较少,每次运动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仅为9.66%,30―60分钟为52.27%,30分钟以下为38.07%。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南通市区初中生对健康的理解基本正确,但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理解上不够全面;还有少部分学生明显缺乏健康知识和健康意识。大多数学生普遍比较乐观,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感觉良好,但实际上在健康认识方面仍有误解,有自我保健知识缺乏、保健意识淡薄等问题的存在。
4.1.2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但在一些方面还需要改进。由于学校的作息时间比较固定,因此学生的饮食、起居都比较有规律,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学业的繁重使学生普遍缺乏睡眠,而长期睡眠不足,将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健康。
4.1.3南通市区中学生还是比较注重个人卫生的,特别体现在日常行为上,但在体育卫生方面他们还不够重视。
4.1.4大多数中学生能够认识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健康,但这种认识只停留在身体需要的层面上,而没有上升到更高的精神需要的层面上。绝大多数学生对终身体育的思想认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4.2建议
4.2.1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等媒体,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健康知识,强化健康意识。要大力宣传自我保健知识,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加大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和干预的力度,让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不断提高身体素质。此外,学校在健康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4.2.2学校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健康为目标,引导学生建立起“生命在于运动”的体育健康意识,促进他们能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使终身体育真正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季克异.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深化体育课程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9,(5).
[2]林少娜.健康意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2):113-114.
[3]廖文科.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做好学习.学校卫生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2001,(3):15-17.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知识;态度;学生;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54-02
我国在已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15~29岁的青少年占77.6%[1]。中学阶段是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要求普通初级中学要将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2]。为了解庆阳地区农村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及获得途径状况,为在农村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适宜方法,本课题组对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庆阳地区8所农村中学2 27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庆阳地区8所农村中学2 317名高一学生为对象,收回有效问卷2 270份,其中男生1 203份,女生1 067份;年龄17~19岁。
1.2 方法 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艾滋病预防知识与行为、传播途径、态度及获取艾滋病预防知识的途径等。采取不记名、个人独立填写方式,当场收回调查问卷。
1.3 统计分析 对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艾滋病知识和态度 中学生对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艾滋病是一种导致人死亡的疾病、艾滋病可以预防等的正答率较高,对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掌握较好,知晓率在55%以上;但对于咳嗽/打喷嚏、与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用餐具、共同用餐”、“电话、钱币”、“共同游泳池”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的认识模糊,特别是对于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缺乏认识。见表1。
2.2 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 学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为电视(66.8%)、黑板报(55.6%)、宣传画(52.7%)、书报(44.8%)、广播(33.6%)、网络(23.8%)、教师(19.8%)和亲戚朋友(18.8%)。
3 讨论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掌握技能的主要场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艾滋病的的三大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知晓率分别为59.1%,47.1%和61.5%,对非传播途径认识比较模糊,对于咳嗽/打喷嚏、与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握手、拥抱”、“共同用餐”、“共用劳动工具、电话、钱币”、“共用卫生间、浴池、游泳池”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缺乏认识,尤其是对于蚊虫叮咬以及与艾滋病感染者共用马桶、浴室、游泳池、劳动工具等公共设施心存恐惧,只有28.9%和44.0%的被调查学生能够认识到蚊虫叮咬和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会引起对艾滋病的不必要恐慌以及对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的歧视。学校有完整而系统的教育体系和资源,只有生、教育部门重视,将艾滋病预防教育整合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校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健康教育对象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3],有利于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和对艾滋病的误解[4],正确认识和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为艾滋病防治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现有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是通过媒体(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获得,而来源于学校教育(专家讲座与教师)和家长的比例并不高。表明学校的相关健康教育目前还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5],而媒体报道的知识多是不系统的。说明学校有必要开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课或讲座,采取形式多样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并要重视学校、家庭的共同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对学生健康教育发挥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健康成长。
4 参考文献
[1] 何景琳,谢蕾.青少年与艾滋病预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的项目介绍.中国健康教育,2000,16(11):648-649.
[2] 杨贵仁.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训教材.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10-14.
[3] 段信美.山东省2所建筑类高校师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91-492.
[4] 廖文科.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4-5.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学习心理教育。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妨碍他们的学习,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学习心理教育包括:智力健康教育、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考试心理的调适和训练、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教育等。
2.健康情感教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情感学习是中学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情感与一般疾病关系密切,更是心理疾病的重要诱因。健康情感教育包括: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形成稳定平衡的心境;了解感情活动产生、发展、形成、表达的规律,初步培养健康的高尚情感;学习并掌握“制怒”的方法。
3.坚强意志教育。意志对学生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坚强意志教育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创设一定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等。
4.人际适应教育。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他人和社会孤立地生存与发展。积极有效的交往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基础和源泉。人际适应教育包括: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愉悦地接纳自己;形成学生的博爱意识与行为;教会学生正确地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打扮得体、举止文雅。
5.反应适度教育。人的行为反应,无论敏捷与迟缓,都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反应适度教育包括:正视现实,正确对待现实;认识挫折的双重性;增强学生的自制力;提供多种情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6.青春心理教育。中学时期,是学生青春发育的重要时期,性生理现象的产生,性心理的萌发并逐渐趋向成熟,为中学生增添了无数的烦恼与困扰。青春心理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性道德心理教育;性审美心理教育;性法制教育。
7.健全人格教育。中学生正处于个性陶冶、塑造、形成的重要时期。健全人格教育包括:认识自己的气质类型与性格倾向;培养良好的性格,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根据中学心理健康课的特点,结合实际可以试行一种课堂结构,它可以概括为:“引入话题创设情景展开讨论树立样板联系自我反馈矫正总结深化”七个环节。我们称它为“七环节教学法“。现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分述如下:
引入话题(前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同学的来信,我们咨询时接触到的同学们关心的话题,或者是我们发现的同学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现象。
创设情景(依据):可以利用小表演,投影,录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
展开讨论(基础):通常我们是提出问题,再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树立样板(重点):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必然希望听到老师关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因此,老师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从正面来树立同学们的行为方向。
联系自我(手段):我们认为,同学们在学习中,如果不将所学内容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就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树立样板后,我们通常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来分析他们自身的情况,形成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并将其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反馈矫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讨论,联系自我,学生会暴露出一些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对这些问题作出及时的反应,为他们提供有利于其心理调整的反馈信息。
总结深化(核心):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地提高,以名言警句的方式将课堂中所涉及的浅显道理从理论上提高,以期从理论的高度去指导实践,最终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和能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第一,开设心理卫生课,或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称生理心理卫生。从初一年级开始就要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并把这种课贯穿整个中学阶段。
第二,编写心理健康指导读物。要有计划地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识性书籍,供中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疏导方法。
第三,要开展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解决心理困惑,治疗心理疾患。
【关键词】 口腔;知识;刷牙;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780.1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9-0825-03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不断深入,经济文化水平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社会大众对健康卫生的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尤其是对口腔卫生保健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解西安市各地区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的现状,笔者对西安市中学生进行了口腔健康知识和卫生行为现状调查和评价,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整群抽取西安市的市区、县城和农村地区的长安一中、西安34中、长安三中、西安中学4所中学,每所中学选择500名学生,共2 000名。获得有效答卷1 837份,答卷有效率为91.9%。其中男生975名,女生862名;高中生533名,初中生1 304名;城市学生619名,城镇学生694名,农村学生524名。
1.2 方法 采用封闭式调查问卷[1-2],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性别、出生年月、民族、居住地、受教育水平)、刷牙行为和知识。由经严格培训后考核合格的调查员对学生进行调查。
1.3 数据录入及统计处理 采用Epi Info软件对数据进行双录入和逻辑检查,采用SPSS 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中学生口腔卫生知识掌握情况 西安地区初中生和高中生口腔知识掌握情况亦存在一定差异,见表1。
2.2 中学生刷牙行为情况 西安地区初中生和高中生大部分刷牙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控制青少年口腔疾病尤其是龋病是当前我国卫生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牙菌斑及致病菌的滞留是龋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3],所以控制菌斑是防龋的重要环节,而最简单有效的去除菌斑的方法就是正确的刷牙。调查结果显示,西安地区中学生大多养成了每日刷牙的习惯,每日刷牙1次以上的占87.1%,高于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平均刷牙率(83.25%)[4];高中生刷牙率为92.9%,明显高于初中生(84.8%),然而能够每天刷牙2次及以上的百分率还比较低(36.8%),能正确选择牙刷(保健的软毛牙刷)的学生占27.1%,14.1%的学生选用硬毛牙刷,30.0%的学生根据品牌购买,35.9%的学生对牙刷的选择无特殊要求,说明大部分学生缺乏选择牙刷的正确知识。在刷牙方法上,仅有24.9%的学生采用正确的竖刷法,说明很多学生不会正确刷牙,对不正确的刷牙方法有损口腔健康的认识不足。只有22.1%的学生能正确地做到每次刷牙3 min以上。只有43.9%的学生能做到2~3个月换一次牙刷,因此西安市中学生的口腔保健现状不容乐观,相关口腔健康教育亟需加强。
调查显示: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得到相关口腔保健信息的分别有74.7%,32.6%和42.4%,只有39.2%的中学生通过父母获得口腔保健信息,通过街头咨询获得相关知识的中学生占8.4%,仍有147名中学生表示没有得到过口腔保健知识的信息。学校口腔健康教育是口腔健康教育的基础,基本目的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只有22.0%的中学生通过学校课堂教育获得了口腔保健信息,说明当前学校口腔健康教育未得到重视。提示中学生通过大众口腔教育了解口腔知识较多,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的影响力,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学生乃至家庭甚至社会的口腔健康水平;患者很少通过咨询获得口腔知识,这与我国医疗资源紧缺和口腔预防工作薄弱关系很大。
调查结果表明,西安地区中学生对于口腔健康知识的认知率还很低,仅有26.7%的中学生知道去除牙结石的办法是进行洁治术,有33.5%的学生知道刷牙出血是牙龈炎造成的,有48.1%的中学生认为睡前刷牙是最重要的,有17.0%的中学生认为横刷法对牙齿的损害最大。说明西安市中学生口腔知识知晓率偏低。通过对初中和高中组中学生的对比发现,口腔健康行为和口腔健康认知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这表明中学生在学校阶段很少接受关于口腔健康知识的教育,应加强对口腔疾病诱因、不良习惯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教育[5-6]。
4 参考文献
[1] WHO. Oral health surveys: Basic Methods. Geneva: WHO,1997.
[2] 李刚,主编.临床口腔预防医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39-52.
[3] NEWMAN HN, WEFEL JS. The development of dental plaque: From perceptive primary cuticle to acquired pellicle to dental plaque to calculus formation//HARRIS NO, GARCIA-Godoy F. Primary Preventive Dentistry. 5 th edition. Washington: Appleton & Lange, 1999:1-18.
[4] 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79-514.
[5] AI-ANSARI JM, HONKALA S. Gender differences in oral health knowledge and behavior of the health science college students in Kuwait. J Allied Health, 2007,36(1):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