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一条为加强对部门统计调查的管理和监督,规范部门统计调查行为,提高统计调查的整体效率,减轻被调查者负担,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提高共享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机关、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经授权代主管部门行使统计职能的国家级集团公司和工商领域联合会或协会、经国务院授权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人民团体开展的统计调查,以及上述部门和单位与其他部门联合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法院、检察院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统计调查,是指部门搜集国民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情况,用于政府管理目的的各类统计调查。包括以数字形式、文字形式或混合形式;以表格、问卷、电讯(电报、电话、传真等)、磁盘磁带、网络通讯(网络表格、电子邮件等)等为介质的普查、经常性调查、一次性调查、试点调查等。
第二章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
第四条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统一管理和协调部门统计调查。国家统计局管理和协调国家一级部门制定的统计调查;县及县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统计局管理和协调同级部门的统计调查。
第五条部门的综合统计机构统一组织、管理和协调本部门各职能机构的统计调查活动,制定本部门的统计调查总体方案。部门内其它职能机构无权单独制定统计调查项目。
第六条政府综合统计机构通过建立审批备案制度、有效期制度、调查项目公布制度、跟踪检查制度、举报制度,对部门统计调查进行管理。
第三章制定统计调查项目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第七条国家机关、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经授权代主管部门行使统计职能的国家级集团公司和工商领域联合会或协会、经国务院授权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人民团体,可以制定与职能范围相对应的统计调查项目。
国务院临时机构,一般不得直接制定统计调查项目。工作需要的统计资料,应当向有关部门搜集、加工。确有需要调查的,须事先取得国家统计局的同意,方可制定统计调查。
法院、检察院可制定业务情况统计调查项目。
第八条统计调查项目的立项必须有充分的理由。调查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资料使用范围。
第九条统计调查的内容和调查范围必须与部门的职能相一致,必须符合既定的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的分工原则。
第十条统计调查项目必须兼顾需要与可能,充分考虑基层调查人员和被调查对象的承受能力。必须符合精简、效能的原则。凡一次性调查能满足需要的,不搞定期调查;凡非全面调查能满足需要的,不搞全面调查。最大限度地减少调查频率,缩小调查规模,降低调查成本。
第十一条调查项目中的报表表式和文字说明必须规范;指标解释和计算方法必须科学;调查内容要简明扼要,不能与其他调复、交叉、矛盾。
第十二条调查项目中的统计标准和分类必须与政府综合统计部门规定使用的标准和分类相一致。涉及政府综合统计部门规定以外的专业标准和分类,要与有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相一致。尚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化科学及分类科学的原理进行归纳和设计,并在使用前征求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三条所使用的调查方法要科学合理。要结合调查目的和要求选择最适当的调查方法,以获得最大的调查效益。避免由于调查方法使用不当给基层造成过重负担和产生数据质量问题。
第十四条重大调查项目必须经过研究论证和试点,必须有完备的论证材料和试点材料。
第十五条调查者必须依法使用调查资料,对属于国家秘密的统计资料,必须保密;对属于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和在统计调查中知悉的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四章审批及备案程序
第十六条部门建立以系统内单位为对象的调查项目,须报同级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备案;部门建立调查范围涉及到系统外单位的统计调查项目,必须报同级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审批,在取得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的同意或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
系统内是指:与部门有直接隶属关系的单位及部门的派出机构;省及省以下与部门对口设立的管理机构;国家级集团公司所属企业。除此之外均属系统外。
第十七条审批及备案程序的有关时间规定:
(一)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在收到部门正式申请函及完整的相关资料后,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完成时间以复函日期为准。
(二)部门收到复函后,在20个工作日内将布置调查的正式文件、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式送达政府综合统计机构,以便及时在“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库”中建立或更新记录,以及履行公文存档手续。
(三)对有关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不可预知、有特殊时效性要求的调查,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将根据特事特办的原则,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审批工作,备案项目可事后补办。
第十八条部门统计调查项目送审及备案时,须备齐以下文件:
(一)以部门名义发出的申请审批或备案的函。
(二)调查方案和表式。包括:总说明、报表目录、基层表式、综合表式、统计标准和分类目录、指标解释、逻辑关系及抽样方案(针对抽样调查)等。应明确表述调查目的、调查对象、统计范围、调查方法、调查频率、填报要求、报送渠道、时间要求等。
(三)相关文件。包括新建立该调查项目的背景材料、重大调查项目的研究论证材料及试点报告等。
第十九条制定统计调查的部门,在将调查方案送审的同时,要认真填写《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审批/备案登记表》。
第二十条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对送审的部门统计调查进行初审,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部门应积极配合,及时作出说明和解释,并按照修改意见认真进行修改;如有不同意见,双方应进一步研究磋商达成一致。否则由国家统计局进行最终裁决,部门应按最终裁决意见进行修改。
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对送备案的部门统计调查提出修改意见和完善建议。
第二十一条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对部门统计调查的具体审核工作完成之后,以统计局名义发函批复。批复分为:同意实施;不同意实施;建议暂缓实施三种。部门收到批复后,应严格按照批复执行。
第二十二条部门收到同意实施的复文后,要及时印制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式,起草布置实施的部门文件,部署调查工作。如遇特殊情况不能实施调查、延期实施调查或需调整变更调查方案的,须及时向政府综合统计机构报告说明。
第二十三条调查范围涉及到省及省以下单位的部门调查,在将调查任务逐级布置时,应及时通知同级政府综合统计机构。
第二十四条对部门内职能机构为监控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环节而建立的内容专一、分类至细、频率固定的业务统计项目,在其内容不与其它统计调查项目重复的前提下,可向政府综合统计机构提出申请,由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研究同意后,授权部门的综合统计机构进行定期审批管理。部门的综合统计机构审批后,须将调查方案送政府综合统计机构,以便纳入“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库”。
第五章调查的法定标识和有效期
第二十五条部门统计调查经政府综合统计机构批准或备案后,必须在报表的右上角标明法定标识。法定标识包括:
(一)表号;
(二)制表机关;
(三)批准机关/备案机关;
(四)批准文号/备案文号;
(五)有效期截止时间。
第二十六条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对部门统计调查实行有效期管理制度。批准的年度调查及其调查周期小于一年的定期调查的有效期为两年;普查、一次性调查、调查周期大于一年的定期调查,其有效期到该次调查的资料上报结束时止。备案的定期调查的有效期为三年;一次性调查的有效期到该次调查的资料上报结束时止。有效期皆以复函的日期为起点计算。
超过有效期的调查项目,一律自动废止。如需要继续执行,应当重新办理审批或备案手续。在有效期内发生变化的调查项目,应随时办理重新审批或备案手续。
第六章监督与处罚
第二十七条政府综合统计机构为了保护合法的部门统计调查项目顺利实施,采取以下监督措施:
(一)定期通过公共媒体向社会公布“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目录”,以便建立全社会监督机制。“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目录”的内容包括:
1、经过批准或备案的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名称;
2、制定及组织实施该项调查的单位名称;
3、批准文号或备案文号及其日期;
4、调查项目的有效期。
同时公布经查实的违规调查项目和因超过有效期而被废止的调查项目。
(二)建立对违规调查的举报核实制度。在政府综合统计机构设立举报接待部门,根据举报线索,对违规调查的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后予以公布。
第二十八条为保护国家利益和被调查者的权益,减轻被调查者和各级数据加工部门的负担,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对部门调查的资料使用情况、实施方案与批准方案的一致性进行监督,监督内容包括:
(一)检查调查取得的资料是否被正当使用。资料使用与调查目的是否一致;资料使用是否超出原定的范围;资料是否被私自用于营利目的;是否违反有关保密的规定;是否有其他损害国家利益和被调查者权益的行为。
(二)检查调查资料的有用性。对大部分内容使用频率不高、针对性不强的调查,建议修改、合并或停止实施。
(三)检查调查实施过程中是否严格按政府统计机构批准的方案执行,是否有擅自变更调查内容、调查范围、计算方法和报送频率等行为。
第二十九条对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六条的规定,未履行法定的审批或者备案程序和擅自变更调查方案的部门统计调查,县级以上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可以依法予以废止,并按照《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七章管理部门提供的服务
第三十条为主动作好部门统计调查的管理工作,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政府综合统计机构为制定统计调查的部门提供有关业务性咨询、调查方案设计指导。帮助部门掌握设计统计调查项目的基本方法,提高设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条从事林业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林业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进行林业统计监督等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和林业统计调查对象,必须遵守国家统计法律法规,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第四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和林业统计工作任务的需要,设置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专职、兼职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
第五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指导、综合协调林业统计工作;
(二)拟定和组织实施林业统计调查计划和统计调查方案,收集、整理、分析、提供林业统计资料;
(三)拟定林业统计标准和林业统计调查表;
(四)完成国家有关统计调查任务,监督检查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的实施。
第六条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和林业统计工作任务的需要,设置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专职、兼职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依法履行组织协调本单位的林业统计工作、完成林业统计调查任务、提供林业统计资料、管理林业统计调查表等职责。
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设置统计专业技术职务。具有统计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和统计负责人的调动,应当符合国家统计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七条林业统计调查分为普查、经常性调查、一次性调查和试点调查。
林业统计调查可以根据要求采取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
第八条林业统计调查应当制定统计调查计划及其调查方案。
林业统计调查计划及其调查方案由林业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组织有关职能机构拟订,经本部门行政负责人审批,报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备案;统计调查对象超出林业系统的,应当报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重要的林业统计调查计划及其调查方案,应当报国务院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审批。
第九条林业统计调查计划及其调查方案应当按照林业统计调查项目编制。
林业统计调查项目的立项申请文件,应当包括项目名称、调查机关和项目、范围、对象、方式、时间、内容等事项;重要的林业统计调查项目的立项申请文件,还应当包括论证材料和试点材料。
林业统计调查项目的立项申请报告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林业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应当及时要求补充或者修改有关材料。
第十条林业统计调查项目按照下列权限和程序审批:
(一)统计调查对象属于林业系统的,由林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职能机构提出统计调查项目立项申请文件,经林业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审核后由本部门行政负责人审批,报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备案;
(二)统计调查对象超出林业系统的,由林业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组织有关职能机构提出统计调查项目立项申请文件,经本部门行政负责人审核同意后,报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其中重要的,报国务院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一条林业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应当在收到林业统计调查项目立项申请文件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办理完结有关审核、审批或者备案手续。
第十二条林业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应当在收到审批机关或者备案机关下达的林业统计调查项目批准或者备案文件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布置调查的正式文件、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式报送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林业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应当在布置调查的正式文件、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式批准或者备案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下达林业统计调查项目实施单位。
第十三条经批准或者备案的林业统计调查项目,林业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或者林业统计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必须在相关统计报表的右上角标明法定标识,内容包括:表号、制表机关及其文号、批准机关及其批准文号或者备案机关及其备案文号、有效期截止时间。
第十四条林业统计调查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统计编码以及其他方面的统计标准,由国家林业局统一制定。
第十五条经批准的林业统计调查项目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确定有效期:
(一)调查时间不超过1年的,有效期为2年;
(二)普查、一次性调查和调查时间超过1年的,有效期到该次调查的资料上报结束时止;
(三)报国家统计局或者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备案的林业统计调查项目,有效期为3年。
林业统计调查项目的有效期自该项目批准或者备案之日起计算。
第十六条林业统计调查项目实施单位经统计调查形成的统计资料,应当经本单位行政负责人或者统计负责人审核、签署意见并加盖本单位的印章。
第十七条林业统计资料由林业主管部门、林业企业事业单位的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统一管理。
林业主管部门、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林业统计资料的保管、使用管理,建立健全原始资料、台账、统计报表、电子数据等统计资料档案。
第十八条林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职能机构、林业企业事业单位需要报送或者提供的林业统计资料,应当经林业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审查同意。
第十九条全国性的林业统计资料,由国家林业局统一公布。
地方性的林业统计资料,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统一公布。
第二十条全国性的林业统计资料,由国家林业局统一编辑、出版标准文本。
全国性的林业统计资料每年出版1次,编辑工作由国家林业局的统计机构具体负责。
第二十一条在林业统计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统计机构和专职、兼职人员,应当给予奖励。
*年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认真实施新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实行新的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继续完善现行统计指标体系;深化抽样调查方法改革;配合国家制定和实施重要统计标准;进一步强化对部门统计工作的管理。
一、认真组织实施新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从*年开始,根据国家正式出台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修改本)》,逐步进一步规范完善省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
(一)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要改进和完善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测算方法;在工业、投资等专业当季统计的基础上,研究当季生产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规范省和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进一步改善省与市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间的衔接状况。
(二)投入产出核算。配合国家改进投入产出调查方法,参与修订和完善*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案,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核算各部分的衔接与协调。
(三)拓展和规范国民核算的资料来源,搞好与专业统计的衔接与配套,加强同部门统计的衔接。
(四)继续加强对地区GDP数据质量的评估工作。
二、深化统计方法改革,充实统计调查内容
(一)工业。从*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试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工业生产发展速度,与不变价计算方法并行一年。大中型工业企业需根据本企业产品的不同属性,将工业总产值按工业行业中类进行分组;在联网直报的588家工业企业调查制度中,增加主要工业产品综合能源消耗的统计内容。完善规模以下抽样调查,加强样本单位的事后抽查。
(二)农业。进一步完善农村抽样调查工作,省、市、县三级建立农村抽样调查网点,加快MPPS方法的推广应用;省级试行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农业发展速度;继续围绕3—5年建立起农业经济核算完整体系的目标,在总结试行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完善农业生产帐户,开展收入分配帐户的试编工作;研究建立市、县两级农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改进符合我省实际的省、市、县三级核算方法以及农产品价格调查、农业生产中间消耗调查办法。
(三)批发零售贸易业。加强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商品销售额统计;完善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分类销售额统计内容;完善商品交易市场统计报表制度;研究批发零售贸易业的现代化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完善连锁企业的调查制度;增加外经贸旅游综合报表制度;批零重点企业由原来的企业直报改为核转上报。规范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抽样调查方案,加快向抽样调查方法替代全面报表的过渡。
(四)固定资产投资。为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的当季统计;着手研究如何反映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高技术产业的投资统计问题。房地产开发着手研究建立物业管理服务统计指标体系及其统计方法。建筑业统计按建设部提出的新的资质管理办法实现转轨,以保证建筑业统计的稳步过渡。为了形成对全省房地产开发活动的整体动态监测,将推进建立省级“国房景气指数”体系框架的工作。进一步加强投资规模以上项目超级汇总和重点房地产企业联网直报工作。
(五)社会与科技和劳动。在有关的专业统计中增加性别统计分组,建立地区社会发展评价的相关统计制度。在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报表中增加新产品转产及推向市场的有关指标。将科技综合年报有关R&D指标的统计范围扩大到全社会。完善公务员工资水平调查和非农从业人员综合统计调查。提出反映广东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的高技术产业统计试行方案。改革现有的劳动统计方法制度,把劳动统计范围扩大到全社会。开展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季度抽样调查的试点工作。
(六)价格统计。进一步改进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逐步扩大中类行业的覆盖和地区覆盖,使其与计算工业生产发展速度的新方法相衔接配套;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统计制度;整合居民消费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价格采集、整理和录入工作,规范居民消费、商品零售和农业生产资料三者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完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编制方法;正式试编农业生产者价格指数。
(七)企业调查。将广东省50家工业龙头企业、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管理的企业集团纳入《企业集团统计制度》范围。将广东省实施债转股的20家企业、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管理企业中除企业集团以外的企业纳入《重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跟踪监测统计制度》范围。企业景气调查样本量由1700家扩充到2000家。增设“广东省属资产经营公司授权经营企业集团统计制度”。
(八)城市住户调查。在地级以上市铺开城市住户调查,对现有城市住户调查的样本进行必要的扩充。
三、完善统计调查标准
(一)研究完善基本单位划分标准,确定统计基本单位(包括法人、产业活动单位、公司或集团总部、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等单位)的划分界限,逐步统一各部门和局内各专业的单位划分标准。
(二)配合国家开展服务业抽样调查方案的设计和试点工作。
(三)实施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配合国家完成产品统计分类标准的编制工作。
(四)按照国家统计局新制定的《统计上使用的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要求,完成并建立本地区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库;编制统一的行政区划代码管理查询系统。
(五)配合国家完成《高技术产业分类标准》的制定,并积极开展试行工作。
四、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管理
按照“科学分工,密切协作”和“协力、互补、共享、集中管理、分散实施”的原则,切实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领导与协调,承担起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的管理职能,搞好与部门的合作。
根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执行统计调查项目公告制度。
研究有关部门向统计部门报送数据信息的内容、方式、期限等问题,建立起部门数据报送制度。
统一协调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强化对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制定《广东省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政府统计调查行为,协助部门统计人员建立和完善本部门的统计工作。
年广东省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要点
根据《国家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三年滚动计划》和《广东省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十五”规划》提出的任务和要求,结合实际,提出《*年广东省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要点》。
*年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认真实施新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实行新的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继续完善现行统计指标体系;深化抽样调查方法改革;配合国家制定和实施重要统计标准;进一步强化对部门统计工作的管理。
一、认真组织实施新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从*年开始,根据国家正式出台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修改本)》,逐步进一步规范完善省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
(一)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要改进和完善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测算方法;在工业、投资等专业当季统计的基础上,研究当季生产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规范省和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进一步改善省与市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间的衔接状况。
(二)投入产出核算。配合国家改进投入产出调查方法,参与修订和完善*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案,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核算各部分的衔接与协调。
(三)拓展和规范国民核算的资料来源,搞好与专业统计的衔接与配套,加强同部门统计的衔接。
(四)继续加强对地区GDP数据质量的评估工作。
二、深化统计方法改革,充实统计调查内容
(一)工业。从*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试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工业生产发展速度,与不变价计算方法并行一年。大中型工业企业需根据本企业产品的不同属性,将工业总产值按工业行业中类进行分组;在联网直报的588家工业企业调查制度中,增加主要工业产品综合能源消耗的统计内容。完善规模以下抽样调查,加强样本单位的事后抽查。
(二)农业。进一步完善农村抽样调查工作,省、市、县三级建立农村抽样调查网点,加快MPPS方法的推广应用;省级试行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农业发展速度;继续围绕3—5年建立起农业经济核算完整体系的目标,在总结试行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完善农业生产帐户,开展收入分配帐户的试编工作;研究建立市、县两级农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改进符合我省实际的省、市、县三级核算方法以及农产品价格调查、农业生产中间消耗调查办法。
(三)批发零售贸易业。加强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商品销售额统计;完善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分类销售额统计内容;完善商品交易市场统计报表制度;研究批发零售贸易业的现代化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完善连锁企业的调查制度;增加外经贸旅游综合报表制度;批零重点企业由原来的企业直报改为核转上报。规范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抽样调查方案,加快向抽样调查方法替代全面报表的过渡。
(四)固定资产投资。为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的当季统计;着手研究如何反映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高技术产业的投资统计问题。房地产开发着手研究建立物业管理服务统计指标体系及其统计方法。建筑业统计按建设部提出的新的资质管理办法实现转轨,以保证建筑业统计的稳步过渡。为了形成对全省房地产开发活动的整体动态监测,将推进建立省级“国房景气指数”体系框架的工作。进一步加强投资规模以上项目超级汇总和重点房地产企业联网直报工作。
(五)社会与科技和劳动。在有关的专业统计中增加性别统计分组,建立地区社会发展评价的相关统计制度。在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报表中增加新产品转产及推向市场的有关指标。将科技综合年报有关R&D指标的统计范围扩大到全社会。完善公务员工资水平调查和非农从业人员综合统计调查。提出反映广东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的高技术产业统计试行方案。改革现有的劳动统计方法制度,把劳动统计范围扩大到全社会。开展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季度抽样调查的试点工作。
(六)价格统计。进一步改进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逐步扩大中类行业的覆盖和地区覆盖,使其与计算工业生产发展速度的新方法相衔接配套;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统计制度;整合居民消费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价格采集、整理和录入工作,规范居民消费、商品零售和农业生产资料三者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完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编制方法;正式试编农业生产者价格指数。
(七)企业调查。将广东省50家工业龙头企业、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管理的企业集团纳入《企业集团统计制度》范围。将广东省实施债转股的20家企业、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管理企业中除企业集团以外的企业纳入《重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跟踪监测统计制度》范围。企业景气调查样本量由1700家扩充到2000家。增设“广东省属资产经营公司授权经营企业集团统计制度”。
(八)城市住户调查。在地级以上市铺开城市住户调查,对现有城市住户调查的样本进行必要的扩充。
三、完善统计调查标准
(一)研究完善基本单位划分标准,确定统计基本单位(包括法人、产业活动单位、公司或集团总部、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等单位)的划分界限,逐步统一各部门和局内各专业的单位划分标准。
(二)配合国家开展服务业抽样调查方案的设计和试点工作。
(三)实施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配合国家完成产品统计分类标准的编制工作。
(四)按照国家统计局新制定的《统计上使用的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要求,完成并建立本地区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库;编制统一的行政区划代码管理查询系统。
(五)配合国家完成《高技术产业分类标准》的制定,并积极开展试行工作。
四、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管理
按照“科学分工,密切协作”和“协力、互补、共享、集中管理、分散实施”的原则,切实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领导与协调,承担起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的管理职能,搞好与部门的合作。
根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执行统计调查项目公告制度。
【关键词】统计调查 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 抽样调查 统计方案
1 统计调查的涵义
“统计”一词是由英语statistics翻译过来的,一般包含统计学、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三种涵义。而“调查”中的“调”,具有计算、算度的意思;“查”,是指查究、查核、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考察和计算的工作过程。
2 统计调查的方式
统计调查的方式多种多样,按调查的范围不同,统计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其中普查和统计报表制度属于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3 统计调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信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力资源作为创造企业财富的重要部分,更加是离不开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
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的管理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不管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是企业决策的重要决定因素。例如,在市场营销方面,市场外部竞争者的销售情况,是营销部门决定销售价格以及销售方式等问题的决定性依据。而企业某一时期内销售人员的销售情况则是下一时期销售人员业绩的一个重要标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应当将环境因素纳入进来,明确所处的环境有助于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统计调查的方法有多种,根据不同的环境和调查单位本身的特点,在操作过程中也随之变化。因此,不同的统计调查方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3.1 统计调查是收集人力资源信息的重要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要运用科学、系统的技术和方法所进行的各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方法包括统计调查。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要在系统数据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设计调查方案时应注意保证其实用性、时效性和经济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某些重大、复杂的调查课题,往往需要设计出几套不同的调查方案,以便随着调查现场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调查方案。
3.2 统计调查是职位分析的主要内容
职位分析的过程中,统计调查的设计和调查实施阶段是最重要的,要求设计有针对性,一般从工作执行者本人、管理监督者、顾客和分析专家等渠道来获得职位信息。
在搜集完与职位相关的信息之后,就要进入下一阶段,即统计分析。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整理资料、审查资料和分析资料。只有如实地反映出职位目前需要人员的技能和能力要求,才能够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发现职位设置或职责分配上的问题,从而招募到与此职位匹配的人员。
职位分析的方法分为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由于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因此要将有关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保证搜集的信息准确、全面,为信息分析以及职位说明书的编写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统计调查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保障
在人力资源规划这一阶段的重点是统计调查企业的内部环境,统计调查的具体工作主要是在人力资源规划的准备阶段实施。主要是要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和潜力等进行“盘点”,包括员工的基本信息、工作经历、学历和工作业绩等方面的资料。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现状,人力资源规划才能有效地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
3.4 统计调查确保人员招聘甄选的有效性
为了使招聘甄选的方式有信度、效度、普遍适用性和实用性,需要经过大量的统计调查来确定。
在大多数企业人员招聘和甄选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式就是对应聘者进行测试,不管是哪种方式的测试,只有同时具备信度和效度,才能为企业选择合适的人才。而测验的信度要通过统计调查不同人员的回答,才能确保应聘者对测验回答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同样,测验的效度也要通过统计调查以往通过测试被录用的人员,在其岗位的表现来确定测试是否选择了适合的人选来从事某个职位。
此外,在选择招聘的渠道与方式时,也会根据企业竞争者或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而随之调整。同时,企业内部环境以及员工的需求也是需要统计并纳入决策的重要因素。
3.5 统计调查是员工培训与开发的依据
设计培训计划的第一步是培训需求分析即确定人力资源现有表现与期望目标的差距。需求分析需要对涉及组织、工作和人员三个层面的环境进行调查分析。这三个层面是逐一分析的,只有上一层分析结果是需要培训的才进入下一层的分析,最后确定培训方案。
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关键事件法、绩效分析法和经验预计法等。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用非全面调查法。
此外,培训评估也是依靠统计调查进行的。为了确保培训实施的效果,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估是必要的。评估过程中,统计培训后的人力资源绩效与培训前相比较,对此次培训进行有效的绩效反馈。
3.6 统计调查是绩效考核的重要前提
通过统计员工的绩效,参考其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统计分析后的绩效情况可以为企业绩效管理的改善提供资料,帮助企业不断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和有效性,使绩效管理真正帮助管理者改善管理水平,使员工提高绩效能力及企业获得理想的绩效水平。
绩效会因时间、空间、工作任务的工作条件等相关因素的变化而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多维性与动态性,这也就决定了在统计调查了员工绩效的前提下,考核应多角度、多方位和多层次。
3.7 统计调查确保薪酬水平的合理性
薪酬水平主要由企业内部公平性和市场外部竞争性决定了。为了体现内部公平性原理,薪酬制度的设计就必须进行工作分析,这要求对员工所从事的工作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使某一工作内容具有普遍性,即从事这一类工作的人员都有同等水平的薪酬。
薪酬制度的设计同时也要考虑组织的薪酬水平与其他组织相比,是否具有竞争力,即薪酬制度设计的外部竞争性原理。对市场薪酬水平有准确的了解就依赖于薪酬调查,即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薪酬水平有个总体的把握。薪酬调查是企业通过收集信息来判断其他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的过程。实施调查的企业就可以根据调查结果来确定自己当前的薪酬水平,相对于竞争对手在既定劳动力市场上的位置,从而根据自己的战略在未来调整自己的薪酬水平甚至薪酬结构。
4 结语
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来说,应站在统计调查的基石上,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真实情况,认识其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通过统计调查,确保科学决策,有效管理企业和发展企业。
参考文献
[1] 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徐国祥,刘汉良,孙允午,朱建中.《统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 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 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 (美)Raymond A.Noe. 《Fundamental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 石金涛.《培训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 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一、目的意义
国家、省市全面开展服务业重点单位调查,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完善统计核算。从全省统计核算情况来看,服务业重点调查单位的经济总量已占相关服务业行业经济总量的85%。作为国民经济核算基础资料,服务业重点单位调查数据将为准确核算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提供重要依据。
2、有利于完善基本现代化相关指标监测。准确把握服务业分行业经济发展现状,可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指标(服务业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占GDP比重等)提供可靠数据。
3、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转型。通过服务业重点单位调查,深入了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行业结构等基本情况,及时跟踪服务业发展动态,科学评价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的成效,促进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二、实施范围
根据《省服务业重点单位统计报表制度》的精神,服务业重点单位联网直报工作的统计调查范围为: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年营业收入3000万以上的企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他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12个行业门类中的32个行业大类中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年营业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投资收益2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管理机构、投资与资产管理法人单位,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的年收入200万元以上的经营业法人单位。
三、调查内容
调查表分年报和定期报表,涉及调查单位基本情况、财务状况、经营问卷调查等方面内容。
1、调查单位基本情况:调查指标包括调查单位详细地址、登记注册类型、企业主要经营情况和控股情况等。
2、财务状况:调查指标包括存货、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费用、利润、税金、从业人员数及构成、工资总额及构成等。
3、经营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取企业资金来源、外部政策、经营收入、经营成本以及单位预期等经营发展指标资料。
四、工作步骤
1、制定方案(4月底前)
根据统计制度和国家、省、市服务业统计工作的要求,制定服务业重点单位统计调查方案,指导全区有序开展服务业重点单位统计调查工作。方案中明确实施程序、工作要求和人员分工,切实保障工作的到位。
2、组织实施(5-7月)
(1)开展名录核查。各镇、开发区、街道按照省、市要求,认真核点单位基本信息,组织各单位填写调查单位基本情况,各地将确定的单位名单报区服务业办公室审核,初步核查结果在5月10日前反馈到区统计局。6月底前进行二次核查,进一步与部门名录、财税名录进行比对,查缺补漏,确保将符合标准的单位全部纳入统计。
(2)组织业务培训。6月上旬开展各镇、开发区、街道服务业统计人员培训,主要内容为数据采集平台综合单位的操作以及维护、企业数据查询与审核,为各镇、开发区、街道做好服务业重点单位统计工作奠定基础。6月中旬,开展分行业业务培训,根据不同单位类型明确相关报表调查内容和填报要求,以及网上数据填报、审核、提交方法、网报设备和环境要求等内容。
(3)开展网上直报。服务业重点单位网上直报采用省数据采集平台,实行年报和1-2月、1-5月、1-8月、1-11月四次季报报送制度。今年6月22日前要开展首次报送,上报过程中区及各镇、开发区、街道统计人员应做好直报业务指导工作,全面把握网上直报情况,及时督促企业做好数据上报工作。
3、整理分析(6月下旬-7月上旬)
完成首次服务业重点单位网上直报后,要及时分析整理我区服务业重点单位相关数据,进行行业结构、区域分布等内部构成比较,深入了解我区服务业发展特点,切实摸清我区服务业发展状况。
五、工作要求
1、领导重视到位。由区“企业一套表”统计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服务业重点单位统计调查推进工作;区统计局、商务局成立推进工作组,对全区服务业重点单位统计调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各镇、开发区、街道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本辖区服务业重点单位统计调查工作。
[摘要]在单位以及企业当中,统计人员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人员。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发展,对于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计人员既需要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还需要具备出色的业务能力,以便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完成工作,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文章就围绕统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素质进行探讨。
[关键词]统计人员;业务素质;政治素质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0.130
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费观念的升级,为旅游景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此形势下,经济发展对于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统计人员能够从自身做起,并不断团结社会力量,从而促进统计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从统计人员的角度来看,统计人员更需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
1 统计人员应能够设计统计方案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对于各企业、事业单位而言,如何有效应对市场经济的需求,采取有效的对策,开展各项经济项目,已经成为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对市场供求关系有非常全面且详细的了解,还要对社会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且准确的了解,这就需要统计人员能够认真、及时地履行工作职责,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充足的数据依据。统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就是要由统计人员结合统计目标和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统计设计方案,从而确保统计工作能够协调、有秩序地运行。在统计设计方案中,统计人员应当全面地顾及以下内容:其一是统计指标的确定;其二是统计分组的设计,进而确保统计资料整理的规律性和准确性;其三是分析内容的设计;其四是统计调查方案、统计整理方案的制订;其五是要协调好各环节工作之间的关联。[1]
2 统计人员应掌握统计调查方法
在统计人员完成统计设计环节之后,统计人员还需要围绕统计目标,选用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对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全面详细地搜集统计数据和信息,并将其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对行业经济发展有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统计调查指的就是,统计人员围绕统计任务,选用合理的调查方法,具有一定目的性地收集和整理统计资料。在统计工作中,统计调查是一步非常重要的环节,负责为统计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属于统计工作的基础环节。
在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应当保障统计资料真实、准确且全面,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统计调查工作的进行,要遵循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等原则,其中,全面性和系统性是统计调查工作的基本要求,而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决定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通常情况下,一套完整、有效的统计调查工作流程,需要统计人员认真、有效地完成以下七步工作:其一是明确调查任务;其二是明确调查对象;其三是确定调查内容;其四是制定调查表格;其五是选择调查方法;其六是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其七就是要协调调查工作的有序进行。[2]
3 统计人员应掌握统计整理方法
在统计工作中,统计整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对于统计质量具备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此环节中,统计人员需要根据统计要求,将统计调查环节中取得的数据资料加以整理,其中包括数据资料的甄别、分组、整合等,在此过程中,要遵循系统化、秩序化的原则,进而确保整理之后得到的综合资料,能够有效地反映出数据特征。整理统计环节属于统计工作中的重要过渡环节,能够使原本杂乱、分散的统计资料,按照一定规律性整合到一起,从而使统计资料的整体结构能够清晰化,并且明确地反映出资料的整体特征。[3]统计人员进行统计整理工作,是要实现统计资料的集中化和标准化,进而实现统计调查工作的目标。另外,统计人员还要能够通过统计整理结果,对问题加以更加深入地分析。这就需要统计人员能够掌握有效的数据整理方法,保障整理结果的准确性,确保统计调查结果质量,进而做出正确的统计结论。
通常情况下,一套完整、有效的统计整理工作流程,需要统计人员认真、有效地完成以下四步工作:其一是要能够围绕研目的,总结研究对象的特点,并制订整理方案,为统计整理工作做好坚实的基础;其二是要根据统计表格,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将具有相同特征的数据,按照一定规律性整理到一起;其三是要对各组数据加以必要的计算处理,实现统计资料的汇总,使其能够体现出数据资料的特征;其四是统计人员要将整理结果清晰、明确地表述出来,统计结果的表达方式,要根据研究目的而选择,既可以是文字表述,也可以结合图表。[4]
4 统计人员应掌握统计分析方法
从本质上来讲,统计工作就是一种工具,借助于统计能够发现社会现象的特征,进而总结其变化及发展规律,这就需要统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统计分析方法是要随机应变,是要跟行业的不同、活动的不同而针对性选择的,如在旅游景区管理工作中,常见的分析项目有景区客流量分析、游客旅游偏好分析、游客消费热点分析等。在进行统计分析过程中,统计人员要注意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从而确保分析结果的科学性。通常情况下,统计分析中的定量分析应当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采用量化分析的形式解释社会经济现象,将能够使问题分析过程表现得更加直观生动,为问题的解决过程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提高解决措施实施的可行性。这就需要统计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统计分析能力,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变异分析法、抽样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总量和平均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等。
5 统计人员应具备信息化统计知识
在当今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广泛普及的时代下,除了具备统计专业的基本技能外,统计人员还应当了解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完成统计工作操作,进而提高统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进而适应当前的信息化发展步伐。在统计工作中充分有效地利用计算机,是我国统计工作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表现,而且具备运行速度快、准确率高、使用范围广泛、信息处理量大等优势特点,如在崂山风景名胜区这种客流量较大的旅游景区,统计工作的任务量也相对较大,计算机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发挥高质高效的作用。不仅如此,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统计工作,还能够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更加多元化的形式来表现统计结果,便于管理人员做出发展决策。
6 结论
本文围绕统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素质进行研究。本研究认为统计人员应能够设计统计方案,而且需要能够掌握统计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整理方法,此外,统计人员还应当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相关知识,从而适应如今的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统计质量,推动企业、单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俊霞.浅谈基层统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2):70.
[2]刘源.提升统计人员业务素质,提高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质量——2016年北方重点监测县统计员综合统计业务现场培训班在昌图举办[J].中国畜牧业,2016(13):15-16.
论文摘要:以剖析经济普查与常规统计调查的差异入手,从5个方面论述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常规统计工作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常规统计工作的有关措施。
常规统计调查是指一般的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被调查单位搜集和登记资料的过程。主要包括常规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统计报表等等,它与刚刚结束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无论是调查规模、调查内容还是组织方式,其复杂程度和技术标准都超过国内以往的历次普查和一般的统计调查。经济普查是指把原来的工业、第三产业、基本单位3项普查合并,再加上建筑业普查内容,并将从未在整体上纳入普查的个体工商户也作为普查对象。通过这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掌握了我国基本经济单位的情况,初步建起了我国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查清了我国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底数,全面掌握了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数据;查实了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的比重,揭示了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和水平。这是不是意昧着常规统计调查已经不重要了呢?是不是可以放松对常规统计调查的要求了呢?笔者认为,虽然经济普查的数据资料是无价之宝,其发挥的作用是一般常规调查不可能达到的,但是全国经济普查面广量大,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国家规定每5年才进行一次。而常规统计调查省时、省力,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其优势是经济普查不可替代的。虽然目前常规统计调查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并完善,但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常规统计调查工作的必要性,从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常规统计调查工作。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常规统计工作的必要性
1.1常规调查与经济普查的差距
(1)常规统计调查从范围上看主要对限额以上单位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对限额以下单位和部分个体经营户进行抽样推算,因此对于限额以上单位来说搜集的资料是全面的,但对于限额以下的单位来说,调查结果不是十分准确。而经济普查是对全市所有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进行全面普查,各地区政府都成立了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动员了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地毯式清查,达到了摸清家底的目的。
(2)常规统计调查从内容上看主要由每次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决定,内容仅仅偏重于某一方面。而经济普查分别由《单位基本情况》《工业》《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运输邮政电信业》《批发零售餐饮业》《金融业》《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及《个体经营户》等lO部分组成。共设置56种调查表、l180个指标。主要内容包括普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和资源、能源消费等信息以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财务状况、人力资源、报酬情况和科技活动等情况。这些调查内容为准确核算经济总量提供了比较翔实而全面的基础资料。
从上述常规统计调查与经济普查的两个方面差距可以反映出当前常规统计工作适应形势变化的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服务业、非公有制单位的常规统计亟待完善。所以笔者认为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统计部门,要在总结第一次经济普查经验的基础上。找出常规普查与经济普查的差距,认真研究借鉴国内外好的做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常规统计工作。
1.2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2O世纪3O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加强,在国民经济统计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是遵循一定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和规范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的结果。它是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2O世纪8O年代以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长期采用汁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服务业统汁非常薄弱。9O年代以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通行的核算标准(SNA)逐步接轨,虽然服务业统计得到了一定加强,但基础统计工作尚没有完全跟上,统计手段相对落后。所以笔者认为,一方面我国在进行民经济核算体系构筑研究的同时,应研究如何把它置于统计改革和发展之|l1。如何配套改革各方面的统计工作,如何把它与统计的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推动统计事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筑,有必要不断完善常规统计方法及其配套的统计制度。
1.3是国民经济成分日益多元化的需要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成分日益多元化,特别是私营、个体服务业发展迅速,山于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加上这些单位非常分散、变动频繁,加大了组织统计调查的难度,在统计调查中存在一定的漏统情况。例如,在个体、私营经济成分占较大比重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3个行业中,这次经济普查后增加值比常规统计多出近5000亿元,占第三产业新增部分的70%。这就充分说明了过去在常规统计调查中存在着种种弊端,所以完善常规统计工作是国民经济成分Ft益多元化的需要。
1.4是新兴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推进,新兴服务业大量出现,而且发展很快,但由于资料不全,常规统计难以准确核算,造成核算数据偏低的现象。例如,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家政服务业等,虽然过去在常规统计中通过相关资料推算等方法作了统计,但很不充分。所以应进一步完善新兴服务业的常规统计工作,以适应新兴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15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2005年颁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指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八条又明确规定: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司长杨伟民也说过:“十一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将立足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局面,从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而服务业的统计恰恰比较薄弱,统计制度不健全,统计方法不合理。所以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完善常规统计工作。
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常规统计工作的有关措施
2.1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改革现行常规统计管理体制
党的“十六大”提出:为了完成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格局,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统计作为认识社会的有力工具,作为开发信息资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实现现代化服务的信息产业部门,自然也面临着一系列发展、改革、开放的新课题。所以笔者认为,根据当前我国国情和统计业务的特点,统计应借鉴工商、税务、金融、司法、审计、技术监督等部门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同时参照其他国家,特别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统计管理模式,进行常觇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国家统计中,利用各专业、各部门在不同统计调查中获得的信息作为辅助信息,并辅之以有限的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同样可以作为国家统计搜集一些重要统计信息的有效方法。如服务业中的社会服务业生产成果统计,可以在第三产业定期普查所掌握的总量与结构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有关税收和行政记录所掌握的速度资料,再对某些变化较大的服务业开展有限的重点调查,也能够比较准确地掌握其生产状况。再比如个体私营经济生产状况统计,由于调查对象点多面广,流动性大,变动频繁,且生产成果保密性强,直接调查难以开展。但可以利用有关部门的行政记录资料。结合有关个体私营的管理费用和税收资料,并参考第三产业普查中对个体私营业户开展抽样调查取得的结构系数,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推算和评估。
2.2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并强化常规统计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统计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得出的数据,反映了当前我国常规统计制度方法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第三产业、非公有制单位的常规统计方法亟待改革。所以笔者认为国家应从下几个方面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强化常规统计管理:一是要建立完善既能反映市场经济运行情况,又与国际接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二是修订现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体系;三是进一步调整和理顺统计调查渠道,全面改革调查方法,基层统计部门应尽快建立起以国家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体,重点调查和科学论证为补充的、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切实做好各种普查、抽样调查与定期报表的衔接工作;四是制定全国统一的评价与监测重大社会经济新现象的指标体系、统计标准与统计方法。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C8-4;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7-0144-02
1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目的
应用统计学教学目的,实际上要解决的是“培养具有什么技能的人”的问题。一是“实用型”。即要求学生能够立即顶岗,能够立即在企业进行工作,其角色就是一个数据处理员或市场调查员。二是“发展型”。即要求一个毕业学生在取得一定的工作年限和工作经验后,具有负责更高层次数据搜集、处理和分析方案策划能力。其角色已不再是一个仅仅完成个人任务的数据调查处理员,而已转变成为完成更高层次的数据调查处理主管或经理。我们将应用统计学教学目的确定为:①初级目标:培养企业所需的数据调查处理方面的“实用型”初级人才;②高级目标:培养企业所需的数据处理方面的“发展型”高级人才。
2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
21案例引导教学法在应用统计学教学中应用
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是由理论到案例的过程,讲解理论知识,举出案例,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案例内容,容易导致老师讲课单调、枯燥,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案例引导教学法是由案例到理论的过程。先提出案例,再讲解理论,进行案例分析。首先,老师设计好的应用统计学讲解的理论知识问题并提出,引起学生的思考;其次,老师给出精心准备的与所要讲解的应用统计学理论知识紧密相联的案例,供学生思考,不提醒,不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步;再次,老师详细讲解理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得出准确结论;最后,老师组织对上述案例进行讨论、辨析。
22注重实际应用安排应用统计学教学内容
应用统计学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安排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实际需要,充分强调实际应用效果。应用统计学教学内容存在三个重点: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传统的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是从理论体系角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统计分析是重点中的重点,占用比较多的教学时间,结果许多学生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一样也没有学会,实际应用效果不好。以实际需要安排应用统计学教学内容,学生能够进行统计调查,能够进行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统计调查、统计整理需要增加教学时间,学生不但需要理解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还需要去做,在实践中感受学习。学生在真正掌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的基础上,才能学习统计分析,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是基础,统计分析是提高。学生毕业走向社会首先要做的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基础工作,没有这个基础工作就不可能做统计分析工作。
23小中大相结合安排应用统计学作业
应用统计学课后作业是不可缺少的。学生通过课后完成布置的作业可以达到巩固和提高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过程,是传统教学没有真正重视的过程。小中大相结合安排应用统计学课后作业。小型作业是指应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学生完成工作量小、没有难度的作业,如每章每节教学完成后安排的作业,实际上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后作业。小型作业的特点是强调针对性、没有综合性。中型作业是指某一章教学内容完成后安排的作业,如调查方案设计、调查方法实际应用、整理方案设计、统计分组方案设计、抽样调查方案设计等。中型作业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针对性,学生完成作业难度与工作量为中等。大型作业是指应用统计学完成某一阶段教学后安排的作业,如应用统计学静态分析作业(如利用构建统计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与分析)、动态分析作业(如利用时间序列、指数或相关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问题)。大型作业涉及几章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生完成大型作业难度、工作量比较大,当然收获也是最大的。大型作业一般宜安排一至两个,数量和质量均需要控制,努力达到数量少、质量高的效果。
3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考核
31应用统计学课程考核模式——考核学生学习全过程
应用统计学传统考核模式为:轻平时(过程)考核、重期末(结果)考核。学生学习平时成绩一般仅占30%,期末考试占70%之多(无课程实验)。部分学生平时不重视课程学习,不独立完成作业,靠最后复习阶段突击复习也能考出一个及格的成绩,显然这与应用统计学教学目的是相背离的。学生应用统计学最终成绩应该是学习过程的综合考核结果,过程与结果并重。从实际应用统计学教学考核情况看,期末考核比较重视,需要加强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让学生更加重视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保证有一个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学习过程考核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常规考核和效果考核。常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出勤、小型作业完成等,常规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考核,是能否取得最终成绩的条件,学生没有通过常规考核不能参加课程期末考试。效果考核主要考核学生中型、大型作业完成质量、期中考试、课堂提问、讨论发言等,效果考核成绩是最终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效果考核、期末考试各占50%为宜。
32应用统计学考核方式——无纸化考试
无纸化考试是考试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大学教育传统考试形式必将被无纸化考试所取代。无纸化考试是利用计算机来存储试题、组卷、考试和评分的一种新型考试形式,它可以利用网络的无限广阔空间,随时随地的对学生进行考试,加上数据技术的利用,大大简化了传统考试的过程。无纸化考试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灵活组卷。题库中的题目依照难易程度分在不同的模块中,随机产生的试卷可以满足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难易程度可以由组卷人设定好参数随时调整,相对人工组卷,计算机可以随机快捷的组合出数套难度相当的试卷。②客观公正。无纸化考试能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考生考题选择的随机性,这样即使一个考场的所有考生,试题都会有相对比例的不一致,避免传统笔试考试中相互抄袭的可能性。高校采用这种考试形式可以大大减少了考试的作弊行为,体现了高等院校教育的公平性。③提高工作效率。无纸化考试通过已有的数据库按照不同的要求可以自动组卷、评分、分析试卷,极大提高阅卷的速度,同时评分和登记成绩、做试题分析也可很快完成,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大大提高考试效率。另外,试卷保存在性价比高、占地空间小的磁介质上,也节省了学校的财力、物力。
33应用统计学考试形式
331知识型考试形式
知识型考试形式主要考试内容是应用统计学理论知识。主要适合两类学生:统计专业学生——高难度型、非统计学专业对应用统计学一般了解学生——低难度型。低难度知识型考试形式主要是考核非统计专业对应用统计学一般掌握的学生。考试题型主要是选择题,选择题数量250个左右,考试时间90分钟。选择题应该是应用统计学最基本的知识,难度需要控制。低难度知识型考核形式在试卷提交后考试成绩可立即显示。高难度知识型考核形式主要是考核统计专业的学生对应用统计学理论掌握情况。在考试题型上应该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高难度知识型考核形式考试结束提交后考试成绩一般不会立即显示,有些考核题型需要教师在机器阅卷后进行进一步复核,如简答题和计算题。这种形式最大特点是难度大、知识覆盖面广。
332知识+应用型考试形式
知识+应用型考试形式,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理论基础知识考核和数据处理与分析考核。主要适合非统计专业学生考试。这是一种应用范围比较大的一种考试形式。知识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应用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考核题型应该涉及单项选择题、判断题,考试时间为45分钟,考核题目数量、难度需要适当控制。考试结束提交后成绩可以立即显示,考试题型标准化。应用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常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考核主要是提供学生几种类型数据,学生选择一种类型数据利用应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和分析,要求以表、图形式表示,并进行一定文字的分析,要求使用Excel计算与制图,考试时间75分钟。这部分考核结束提交后考试成绩无法立即显示,应用部分考核机器阅卷难度比较大,基本需要教师进行逐个人工批阅。
333应用型考核形式
应用型考核形式是数据处理分析一种高级模式考核形式。主要是针对统计学专业学生设计的方案,也是鼓励非统计专业学生选择的考核形式。这种考核形式对学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如何将应用统计学理论知识、方法灵活恰当在实际中应用是目前学生最大的难题。目前学生做毕业论不好,理论应用实际难题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应用统计学培养高级目标是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数据处理分析考核涉及必要的资料搜集、处理以及分析,能灵活运用各种统计软件如SPSS、SAS。考核需要设计几个主题供学生选择。考试系统需要提供一个资料库(如某几个地区多年的统计年鉴)供学生资料查找。考试结果就是有数据、有计算、有图表和分析。考试时间设计为120分钟。应用型考核形式进行无纸化考试最大优势是相关统计软件的应用,制图制表比较方便,方便搜集需要的资料。但这种形式批阅比较困难,同传统考试形式相比较,在批阅上没有工作量的减轻,甚至可能增加。这种考试形式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考试结束提交后成绩不可能立即显示,机器批阅比较困难。
参考文献:
[1]黄应绘.改革《统计学》课程考核模式提高学生素质[J].统计教育,2008(5).
[2]冯变英,张春枝.案例引导教学法在数理统计课程中的应用[J].运城学院学报,2012(2).
[3]时涛,等.关于统计学课程采用计算机无纸化考试的思考[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6(13).
[4]陈欣,张增荣.网上考试系统的评价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4(2).
一、农业农村统计能力的综合评价
对我国农业农村统计数据能力的评估,我们从以下四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估,一是统计的法律和制度基础;二是统计工作的资源配置;三是统计的方法制度与调查实践;四是统计信息的与可获取性。
1.统计的法律和制度基础。对我国农业农村统计的法律和制度基础,我们选择两方面的评价指标:法律基础和制度基础。(1)法律基础。我国农业农村统计工作有着较完善的法制环境,从1984年统计法实施以来,为适应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统计法分别于1996年和2009年进行了两次修订。统计法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开展统计调查的法律保障,各项统计调查项目依法实施,统计调查人员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调查对象有义务真实、准确、及时地提供统计资料。我国从1996年建立农业普查制度以来,于2006年颁布了农业普查条例,对普查的内容、范围、组织实施、预算、信息质量与等做了详细规定。(2)制度基础。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统计工作采用的是集中型的管理方式,由中国国家统计局负责主要农业、农村统计数据的生产和,辅之以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作为补充。在农业农村统计数据的生产方面,国家统计局下设的农村司负责种植业、畜牧业生产、农产品生产者价格等方面的统计调查,而有关林业、渔业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方面的统计则主要以林业局、农业部的统计信息作为补充。在农村统计调查方面,国家统计局农村司还负责乡村社会经济、农村区域变化发展等调查,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司则负责农村住户收入、支出等调查。农业农村统计作为国家统计体系的重要部分,已融合进国家统计局“十二五”统计发展战略的整体规划。农业农村统计工作朝着规范、公开、透明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农村统计在国家统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农产品和畜产品生产、住户收支调查是重要的统计数据,二是农业农村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及调查手段的提升都纳入了今后国家统计发展战略;三是与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负责的有关农业农村统计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数据协调与会商机制。但是在国家层面对不同部门间农业农村统计信息生产的协调机制尚需进一步加强。在整个农业农村统计信息的生产与过程中,对于相关部委负责完成的农业农村统计信息,为确保数据的一致性与完整性,尚需在国家层面加强国家统计局与有关部委的工作协调与会商机制。
2.统计工作的资源配置。对我国农业农村统计工作的资源配置,我们选择三个方面的指标即统计机构的设立情况、人员及经费保障等进行评价。(1)机构设置。我国农业农村统计有较完善的组织机构,从国家统计局到省、市、县统计部门都有专门的统计机构,同时国家统计局在全国所有的31个省、300多个地级市、全国三分之一的县还设有专门的调查队进行独立调查、独立上报。在各个省的乡镇还设有统计站和专职人员。此外,农业部、林业局和水利部等也有相关的职能部门承担着有关涉农统计工作。(2)人员配置。国家统计局在省、市、县、乡各级统计机构都有专门从事农业农村统计工作的人员。但是基层尤其是县级调查队的人员相对不足,人均工作量较大,知识结构相对老化。在基层村一级国家统计局还聘请了辅助调查员帮助进行现场调查工作。(3)经费保障。国家统计局对农业农村统计工作给予了较充分的经费保障,常规农业农村统计调查和农业普查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划拨,较好地保障了各项农业农村统计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
3.统计的方法制度与调查实践。农业农村统计的方法制度与调查实践,我们选择以下五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统计调查方法;国际规范与制度创新;调查主题与核心指标;数据采集手段;IT基础及数据处理。(1)统计调查方法。我国农业农村统计的调查方法,已形成了“以农业普查为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体,辅之以全面统计、典型调查、重点调查、行政记录和科学推算为补充”的调查方法体系。常规农业农村统计调查,对主要品种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等)一直采用规范的抽样调查方法,调查播种面积和单产。对于农业生产条件和经济作物如棉、油、麻、糖、蔬菜等生产情况的统计则保留了全面统计的调查方法。农村住户调查和农民工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方式,而渔业和林业方面的统计主要利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统计的结果。农村住户调查和农民工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农村发展和县域统计采用行政记录和有关统计结果。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农业生产统计,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主要品种的抽样调查为主。农作物对地抽样调查目前涵盖了主要品种农作物如稻谷、小麦、玉米和棉花等的生产统计,今后抽样调查方法需要逐步扩展到更多的农作物品种包括小杂粮、油、麻、蔬菜等。此外,今后随着对主产区粮食生产大县、畜牧业生产大县进行统计监测活动的开展,目前以省为总体进行的抽样设计需要逐渐扩展到以县为总体进行抽样设计。(2)国际规范与制度创新。借鉴国际上农业农村统计的好做法,实现了我国农业农村统计调查的规范方法与制度创新。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产量抽样调查主要是利用农业普查获取的村一级资料编制目录抽样框,通过抽取样本村和地块进行调查。近几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利用中国第二次土地详查的图斑资料结合现势遥感影像资料构建地域抽样框,在主产区的部分省份开展了农作物对地抽样调查,今后将逐步推广到所有的粮食主产省。与此同时,在部分粮食主产区利用遥感开展了对主要粮食作物的面积测量工作,已取得较好的成效。今后仍需不断加强农业农村统计方法制度研究创新以及对国际良好实践的借鉴。(3)调查主题与核心指标。国家统计局负责的农业农村统计调查主题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调查范围包括了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主要畜禽生产、主要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与中间消耗,农村住户调查以及一些农业农村领域的专项调查等,加上部门统计结果的补充,形成了一系列相对完整的核心指标体系。随着对农业内部各子部门及农村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方位关注,农业农村统计调查的范围和指标体系需逐步扩展到包括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在内的更广泛领域。(4)数据采集手段。对于调查数据的采集,抽样调查主要以实地调查、入户访问为主,近年来对农产量调查开始逐步采用带有GPS功能的PDA进行野外测量。在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调查中开始逐渐推广采用电子记账器。因此,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数据采集方式向现代化数据采集方式的过渡期。(5)IT基础及数据处理。依托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了覆盖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统计调查机构的网络联接,对一部分调查对象的调查开始采用联网直报方式。农业农村统计调查的数据处理采用了专用开发的程序,比较有效地实现了对调查数据的录入、审核、加工处理与结果输出等,可以满足常规工作的需求。总体上看,IT硬件基础已相对完善,软件基础和应用还需进一步提高。
4.统计信息的和可获取性。农业农村统计信息的产出和可获得性,我们选择以下四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农业农村统计核心指标的;数据质量和可信度;数据时效性;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1)农业农村统计核心指标的。按照统计方法制度的要求,大都以季度、半年和全年的频率进行对外,公众可以在中国国家统计的官方网站上可及时获取的统计信息。我国于2002年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通用数据系统(GDDS)”,按照国际通行做法使数据更加规范透明。农业农村统计信息的通常都是汇总推算到一定行政区划的结果,而样本的个体信息出于数据保密是不能的。(2)数据质量和可信度。近年来中国国家统计局通过加强统计能力建设的“四大工程”等措施强化了对统计数据质量的管理,针对农业农村统计数据的生产过程制定了全过程质量控制管理办法,从方案设计到数据采集、处理、的每一环节都制定了质量控制。可以说,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农业农村统计数据从采集到数据处理和推算的每一个环节都较好地对数据质量进行了监控,因而数据总体上是可信度较高的,且各项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是也应看到,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抽样数据的推算和方面,尚未抽样误差的精度评价如指标的变异系数(CV)等指标。另外对一些部门产出的农业农村统计数据,还缺少相对完整统一的质量控制管理办法,这些都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3)数据时效性。我国农业农村统计数据的生产、具有较高的时效性,中国国家统计局制定了专门的数据时间表,严格按照事先规定的时间进行数据。(4)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上设立了专门的宏观统计数据库,可供数据使用者对历史和新的农业农村统计数据进行公开查询、使用,涵盖了常规季度调查数据以及农业普查和专题调查数据等。现行数据库主要以国家和省级的统计调查资料为主,一些分组资料的查询都是事先定制的,但暂不能实现自由定制查询。
二、定量评估与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