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运营的现状范文

新媒体运营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运营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运营的现状

第1篇:新媒体运营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手机报困境对策

一、手机报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现实困境

自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开始,全国各地陆续推出了手机报,用户订阅手机报的费用无需专门到有关机构去支付,只需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即可。因此,手机报有着明显的渠道优势,2004年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影响力比较大的全国性手机报有《人民日报手机报》、《新华手机报》,地方手机报有《浙江手机报》、《华西手机报》、《齐鲁手机报》、《湖南手机报》、《广西手机报》等。此外,各地方版报纸的手机报升级到7000号平台,开始面向全国手机用户发行,外省的读者们也可以通过手机来阅读当地的报纸。比如从2007年3月底开始,扬子晚报手机报升级到7000号平台面向全国手机用户发行,据称在试推广期间,已有近1万名来自上海、安徽、山东、北京等省市用户订阅了扬子晚报手机报。

2007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把手机报业务作为重点业务来发展,表面看来手机报业务发展很快,但此项业务尚处在市场导入阶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由于技术上存在瓶颈,特别是盈利模式的限制,加上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使手机报,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了许多困境。

1.政策问题

手机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上游环节完全掌握在无线运营商手里,无线运营商的政策决定了手机报的价格及发行是否通畅。“运营商究竟有多大的诚意和兴趣来跟我们这些传统媒体一块分享手机传媒的蛋糕,从我个人的判断而言,目前形势不是特别乐观。”中国妇女报手机报主编姚鹏说:“在手机报方面,中国妇女报虽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但是坦率地说,几年下来,这只螃蟹还没有吃出味道。”目前,手机报的上游环节完全掌握在运营商手中,手机媒体存在的关键问题不是技术,而是政策问题。

手机报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手机媒体与无线运营商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手机报的发行渠道掌握在运营商的手里,无线运营商的政策决定了手机报的价格、发行是否通畅,也就是说你的生死大权完全被人家所操控。而目前的手机报,无论是彩信还是WAP,只不过是运营商的增值服务项目而已。运营商决定了手机报成本居高不下,不能被更多的用户接受。

只有在能够对手机媒体的内容、发行,以及盈利模式,都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操控前提下,才是报业满意的手机媒体形式。一个新媒体的命运如果控制在移动运营商手里,控制在一个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里面,这个前景很不好,手机报的盈利模式也就无从谈起。需要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做更多的协调关联产业、关联行业的工作。

2.盈利模式的问题

众所周知,广告收入是我国传统媒体的主要利润来源。而手机短信、彩信和手机上网等无线增值业务从一开始就是收费项目,付费使用无线增值业务也已形成习惯。但正因为订户付了费,他对未经其许可强行推销给他的任何东西都表现出极大的抗拒。从现状看,手机报的广告营销和广告收入还只是一个理论构想。从电信营运商方面讲,在手机中做广告是明令禁止的,这在合同中有明确约定,如发现可马上中断业务并给予处罚,用户也可以投诉。从手机报订户方面讲,一般不愿意接受广告,如果收到了广告,或是退订,或是投诉,电信营运商对投诉都很重视,对投诉业务的处罚也是很重的。而从广告商或是广告业主方面讲,一是对手机报有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对手机报的广告传播效果缺乏认识和评估;二是目前手机报缺乏一个稳定的、合法的、有吸引力的广告营销的平台。①这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目前手机报的广告经营活动只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很难付诸实践。

3.内容同质化的问题

目前手机报最大的弱点是没有自己的原创内容,其媒体业务、市场开发、新闻来源主要依附于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内容同质化”也将成为手机报未来发展的死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各家报社在内容制作上已经开始寻求突破,向分众化的需求方向发展,如设置了“综合”、“新闻”、“财经”、“体育”等多个栏目。但这样做还远远不够,手机报的信息模式应该是基于多媒体的,除包含传统报纸的文字、图片等基本形式的信息外,还应该向集音频、视频、游戏、娱乐、互动等多媒体形式的内容方向发展。另外,由于用户和渠道资源都掌控在移动运营商手中,各报社与用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沟通障碍,不能够充分的挖掘用户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手机报的分众化发展。

4.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

从手机报的营运实践看,影响手机报的几大关键因素分别是有吸引力的内容、稳定的技术和通道、符合无线增值业务的营销方式。

从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电信运营商对于手机报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手机报订阅费中的一部分要交给电信运营商,更为重要的是,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资费优惠,吸引更多潜在的用户订阅手机报。

在手机报三方(或两方)的利益共同体中,拥有垄断性渠道资源优势的电信运营商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因为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媒体和作为服务提供商的技术支撑公司,都不是不可替代的,只有拥有垄断性渠道资源优势的电信运营商,才是不可替代的。然而,手机报的无线增值服务收入,对于无线运营商来说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手机报的营销也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

三、对策

1.媒体要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

从目前成熟经验来看,与运营商的强强联手无疑是手机报在发展初期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海外市场上,许多手机报都是通过借助运营商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在日本报业走下坡路之时,《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纷纷向日本顶级移动运营商NTTDoCoMo伸来了“橄榄枝”,NTT的手机用户只要交纳一定的信息费用,就可以每天通过手机上的菜单选择阅读《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等报纸的内容。

手机报的营运模式,是由媒体提供内容、电信运营商提供渠道、电信服务商提供技术支撑的三位一体的模式,是一个依托手机这个通讯终端整合各方资源、谋求市场收益的利益共同体。在这种“统一战线”中,如何既坚持各自的原则立场,又尊重合作各方观点、意见和运作习惯,就成为维持手机报这个合成系统良性运转的重中之重。“做手机报其实首先是做公共关系”。华西手机报与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四川移动经过碰撞、磨合,建立了相对高效的运作机制,得到了合作伙伴的理解、尊重,最大限度获得了通信政策和营销手段方面的支持,有效地促进了华西手机报的经营。

2.结合实际,选择盈利模式

从手机报的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全国手机报和地方手机报。全国手机报参与者由报社、移动运营商和SP共同组成,地方手机报主要参与者是报社和移动运营商,双方直接合作。无论哪种方式,收入来源主要为每月5到15元不等的包月费和WAP网站浏览费。在盈利手段上与传统的报纸相比,缺乏广告的盈利方式。有研究文章指出,手机报可以通过企业冠名栏目、大型企业点播、分类信息服务等方式开展广告经营。即通过企业冠名或者点播的方式,让手机报用户免费获得新闻内容,这部分订阅费用由广告业主支付,就是“免费+广告”的模式。另外一种模式,即目前手机报的运营模式,即“订阅费+无广告”的模式。

反观手机报的发行,由于是顺价发行,决定了随着发行量的增加手机报的收入也增加,而且由于手机报的成本支出相对固定,发行量越大对利润的贡献越大。

3.在内容方面,要细分受众,注重信息的有效性

手机报首先应该对于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特别是对于自己用户的定位。常州手机报对五千多位读者进行调查,86%读者年龄在35岁以下;男性读者明显高于女性,占76%;浙江手机报受众总共已近10万,大多为城市白领、公务员、中小创业者、企事业管理人员和其他知识分子等,其中80%以上为男性。总体来看,目前手机报读者大多为男性,年龄在25~45岁的比例最高,这就使得手机报在自己的内容定位上有所偏重。

信息内容要量身定制。中国移动广西公司在对手机报客户的回访中发现,客户渴望更贴身、更细致的信息服务。对此,《广西手机报》正计划细分受众,开发地市版和有关影视娱乐、房产、汽车、饮食等专版。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由合作媒体派出记者自主采访,以掌握和即时发送第一手的信息。

从海外市场的情况来看,以人为本也成为衡量手机报好坏的主要标准。挪威电信和数字电视运营商Telenor的有关人士表示,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能否赚钱,而在于能否为读者提供足够好的新闻,我们必须保证手机报用户认为值得为收到的信息支付费用。他们提出的一个方案是“主动与被动的结合”:主动——报纸将每天的标题新闻打包,然后以极低廉的价格(甚至完全免费)提供给手机报的用户;被动———读者对某一条新闻感兴趣,为之支付费用,获得详细报道。

4.注重手机报与报纸、网络的互动共赢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潇湘晨报社社长、红网董事长龚曙光认为,“现在的互联网和传统媒体还是可以多赢的,”他指出:红网是2005年的10月份正式并购过来,到2007年元月份,独立IP从9万到40万,收入从1200万到2000万;与此同时,潇湘晨报的增长率也在两位数以上。“晨报增长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来自于和红网的互动”比如,2007年五、六月份,红网举办了一个网络“漂亮宝贝”的评选活动,潇湘晨报是协办媒体,“美容美发对我们平面媒体是没有广告的,但是通过网络来做这一个活动,把美容行业的客商带到了我们的平面媒体。”

除了网站,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产品是手机报,它在第一时间提醒读者最及时的短消息,报纸再深度报道,网络持续进行深度的跟踪。网络在一定意义上推进静态新闻向动态新闻的发展。同时又向手机报和报纸提供更新的新闻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资源性还是收益,这种多赢的格局都是可以形成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手机报的内容多是来源于传统媒体,特别是对于已经刊登过消息的再次使用。随着手机报的发展,用户肯定不满足这样的现状,希望寻求更大的信息容量,这不仅需要手机报在信息的采集上,能够增加自采以及突发新闻的报道,更要能够突破不同媒体之间的隔阂,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有专家预言,传媒业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完全融合、互动,产生更为可观的价值和更长的产业链。

注释:

刘骞:《手机报:传统报业的数字化介入辨析与猜想——以〈华西手机报〉为例》[J],《新闻界》,2007年第2期。

第2篇:新媒体运营的现状范文

1 广电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我们所说的新媒体主要是互联网、手机、电视等三大族群,广播电视新媒体在这三大族群众的主要形式有网络视频或者网络广播、手机电视或者手机广播和数字电视等。下面我们就其现状进行分析。

1.1网络广电煤体发展现状分析

总的来说,网络广电煤体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网络视频形势大好,网络广播前景不明。2006年谷歌收购了视频网站YouTube,这是历史上视频网站交易价格最高的一次,受到中国网络视频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中国国家网络电视台的成功上线,四大门户网站紧接着都推出了自己的视频频道,使优酷网和土豆网等网络视频网站面临新的、巨大挑战。据统计,2011年中国在线视频行业规模达到62.7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但是,网络视频行业也存在着内容同质化严重、不良视频泛滥、传输延迟与画质模糊、商业模式不成熟、盈利模式单一、网络视频的盗版现象普遍等问题。相对于网络视频,网络广播的发展前景不明。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广播日趋成熟。世界上主要广播电台都都很看好廉价的网上空间,在国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实现了网上广播,受到广大听众的厚爱。虽然网络广播兼有互联网和传统广播的优点,但在我国的受众群体还不成规模,盈利模式不够成熟等缺陷,发展前景不明。

1.2手机广电媒体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手机3G时代的到来,手机广电媒体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步为广大用户所接受,手机广电媒体的主要现状是手机电视仍然面临严峻挑战,手机广播的发展势头不够。虽然手机电视发展较快,但手机电视在中国的应用普及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发展面临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主要因素是内容比较匮乏和同质化、国家技术标准和行业技术标淮同时存在,盈利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利润来源主要依靠用户的订制费用以及数据流量等接收使用费用。我国的手机广播业务在2003年开始出现,由于存在内容匮乏和同质化的问题,我国手机广播的发展步履维艰。

1.3电视新媒体发展现状分析

电视新媒体的发展现状是数字电视期待创新,IPTV仍需培育。我国数字电视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用户数量达6千多万,有线电视数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已接近40%,市场规模在迅速扩大。我国发展数字电视存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用户规模庞大、盈利空间充裕等明显的优势,但是网络分散、内容匾乏、产业链中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严重阻碍电视新媒体的发展,急需创新市场推广模式。交互式网络电视在2005年以后一直处于市场培育期,虽然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成功的发展模式,但从我国电视新媒体发展的总体上看,仍然面临着基础网络与技术标准不够完善、电信和广电两个行业的利益博弈、内容匮乏与同质化、盈利模式不成熟。

2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影响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视频的迅速发展严重冲击到电视产业。网络视频与传统的电视相比,具有内容多样,可随时随意点播,同时,网络视频画质更优,内容更全面,即时性更强,以上这些优点的存在,严重冲击到传统电视产业;二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到电视频道的生存方式。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在广电新媒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实现了广电信号的压缩传输,原来一个频道的带宽可以承载四个以上频道,因此,广电行业需要重新整理频道,重新审视立台特色;三是新媒体功能的增加带来电视节目形态急需进行相应的变化。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以信息和娱乐功能为主,而新媒体的功能更加强大,除娱乐和信息功能以外,还有资讯和通讯的功能,因此,迫使电视节目依据这些功能,不断改变自身角色;四是传统的收视率统计方式已经不能够决定新时期广电行业的盈利问题。传统的电视节目收视率是通过抽选部分用户进行测定的,所统计到收视率直接影响到盈利模式,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的收视统计方式受到挑战,公众的收视行为更为自由、多样,移动收视和公共场所收视等方式越来越多,运用传统的统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状需求,数字化以后广电频道的主要收入分别来自内容销售、节目收视费、应用服务费、政府补贴、广告费等多种方式,不再仅仅依靠广告。

3 广电新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以上分析,广电新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新媒体、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广电媒体节目内容资源的共享程度会进一步提高。广电媒体是以丰富节目内容为核心的,新媒体的大量出现,使媒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进一步拓宽了媒体信息的传播渠道,不同的媒体通过交流、合作,使大量的资源得到共享。二是广播电视媒体的渠道和接收终端融合。从当前广电媒体的现状看,广播电视业务多种多样,有无线电视、数字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高清电视等,多媒体业务有手机电视、网络电视、交互电视等。这些业务不是传播模式的不同,而是运营模式的不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这些渠道势必相互交融。这种交融包括内容资源、技术资源、用户资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网融合,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通过融合改造,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各自开展多网融合业务。更通俗的理解就是让手机、电脑和电视三种终端都成为新一代的信息、通讯、广电媒体。

4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形态新媒体都存在着政策限制造成新媒体运营的自主性不强;内容匾乏、同质化严重;盈利模式单一、包括视频网站在内的不少新媒体都未能实现盈利;可应用的技术还不能满足新媒体今后发展的需要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在认识广电新媒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他们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对广电业进行调整,以便适应整个行业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第3篇:新媒体运营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网络电视;现状;前景

网络电视属于数字电视的范畴,是互联网发展至今的一个成功衍生品,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已逐步成为电视产业的一个发展趋势。在国外,网络电视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由最初的企业推动到运营商参与,如今IT巨头们也在进军网络电视。在我国,网络电视的发展势头也很高,但整体还处在一个不断探索与推进的过程中。

网络电视,也就是IPTV(Internet Protocol TV),是通过宽带互联网(如电信、网通的ADSL网络),以家用电视机(需配备机顶盒)或电脑为显示终端,来传输包括电影、电视节目、广播等在内的众多媒体内容。网络电视还可以为用户提供视频点播、直播、录播、游戏等服务。网络电视是互联网发展时代下与广播电视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未来电视媒体发展的方向。它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电视的收看模式,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互联网免费提供内容的模式,给用户带来了新的电视节目收看方式和更丰富的媒体内容资源。

一、我国网络电视的现状

(1)网络电视受众分析

我国的网络电视发展飞速,网络电视用户从2000年的1万用户左右增长到2015年的5000万户以上量级。2015年中国电信网络电视用户量达到4000万左右,联通网络电视用户达到1124万。中国移动虽然目前没有网络电视传输牌照,但获得资质也只是时间问题,并且移动本身拥有规模庞大的用户群体,也有利于未来网络电视业务的捆绑与推广。除了这些网络运营商,一些IT巨头、媒体集团、电视台等也纷纷进军网络电视。未来网络电视的用户规模以亿级为单位不在话下。

如此大量的用户内,用户群体趋向于年轻态,18岁至35岁的人数占据80%左右。年轻受众对于网络电视的接受程度和兴趣要远远高于年长的受众。这与网络用户群体的分布势态是十分接近的。

(2)网络电视内容构成

从节目内容形式上看,主要分为电影、电视剧、综艺、新闻、教育、生活、网络直播、网友自拍DV、广播等。从开办频道上看,主要分为直播和点播。从节目来源上看,主要有三大类:转播电视台或电台内容、网站自办频道和网络视频平台。

大多数网络电视的频道设置数量均在20-80个左右,节目登录口有的甚至高达1000多个频道分类和栏目设置从目标人群的角度进行合理设计,重点突出娱影视和娱乐板块。

(3)网络电视发展特点

我国早期网络电视主要面向的是电脑客户端,如早期起步的PPS、PPTV这两家运营商。到2010年,央视国际、上海文广和杭州华数传媒三家国字号传媒巨头获得首批互联网电视牌照后,以电视为终端和以电脑为终端的网络电视迎来了更加突飞猛进的新发展。

传媒集团与网络运营商合作开展网络电视业务,网络运营商的拥有广大用户群,传媒集团提供丰富的媒体自愿,双方明确分工、通过共享优质资源来实现优势互补,使网络电视用户群由高中端用户逐渐走向低端用户,网络电视向更大的范围发展。

各类电视台也大力推出网络电视台,如“中央网络电视”,依托电视台海量的节目资源和诸多品牌栏目,逐走走出传统有限电视的限制圈。随着央视级、国家级网络电视台的布局完成,有实力的地方广电集团、各级电视台也开始加入涉水行列,各级广电所属的网络电视台队伍逐步壮大。

此外,大量民营视频网站经过几年的拼杀,优胜劣汰,成功发展起来的视频网站逐步上市挂牌,做大做广,将自身的网络电视行业越办越红火,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新颖。如优酷、土豆已逐渐发展到类似与视频门户,在业务、应用、品牌影响力、流量上颇具实力。另有,如乐视网,主要通过与牌照商CNTV合作的方式,将通过牌照商监管的内容置入自有品牌终端产品来实现,以较低的终端产品价格,来赢取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4)网络电视发展困境

现阶段,我国网络电视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版权问题。网络电视为了吸引大量的受众,提供了大量没有版权限制的电影或电视剧,或者分享了很多盗版电影和电视剧。然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产权风波,版权问题变得越来月重要。这也就出现了,不少网络电视平台因视频源版权问题导致突然停止运营的情况。

再有,就是我国网络电视在内容上是缺乏创新的,缺少原创内容,尤其是各地光电旗下的网络电视台,基本上是以播放电视频道内容为主。目前很多网络电视平台存储的节目资源都比较少,很难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收视需求。

此外,网络电视发展起步晚,相关新媒体政策、法规不完善,容易导致行业监管出现一刀切现象。受我国传统电视产业环境的特殊影响,用户无付费基础,尤其是很多中老年用户,他们对网络电视消费本身有排斥与不理解心理。这都是制约网络电视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二、我国网络电视发展前景探究

我国网络电视仍算是起步初期,但是它发展快速,已经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下一步发展趋势已经日渐清晰,所有网络电视参与者都应该各尽其能,克服一切困难,将我国网络电视产业推进一个新时期。

网络电视的发展要在内容、运营方式、服务质量、多元业务等方面做改进和提升。

借鉴国外网络电视的成功推行经验,网络电视内容丰富和多样性是取得成功的前提。首先,要能够盘活各个广播电视媒体的节目资源,择优播放。其次,要针对网络电视的特性,推出一些互动环节,增加用户的参与度。第三,可以适时的转播电视台的优质节目,与传统电视媒体进行合理的衔接。

在运营方面争取做到多方面合作,丰富频道种类,加强与企业间的紧密合作及优势互补,以此来占领市场和提升品牌。开展多元化的节目业务,如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项目,改变电视节目只能被动接受的定义,增强其点播、回看、反馈信息、互动体验等能动性的操作,实现网络电视业务多元化相互融合渗透。

加速网络建设,增加高清、超清等视频源的传输,做好流媒体业务的及时流畅、无间断,提高视频服务质量。

第4篇:新媒体运营的现状范文

要构建这样成熟的移动多媒体网络平台必须要集中成熟的平台管理系统、体验良好的客户端以及安全可靠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爱可信传媒正凭借其在业界领先雄厚的技术实力以及资深的移动多媒体技术服务优势,助力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创新的业绩高峰。

打开一扇窗口

12月4日,“ITU2006年世界电信展”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隆重开幕。作为移动多媒体领域重要的技术平台提供商,爱可信传媒借此盛会,在移动音乐,手机播客,DRM技术三大领域,全面表现其差异化的优势,展示公司面向全球客户“Wemakemediamobile!”的产品理念。

以“2006世界电信展”为窗口,爱可信传媒向用户展示了一点接入,全方位享受的移动多媒体技术,到场观众全面体验了这些技术所带来的方便而高品质的娱乐享受。拥有自主产权技术的爱可信传媒,其无线音乐发行系统已于2005年先后在欧美市场成功投入商用,受惠用户覆盖商业化运营的欧美运营商所服务的中高端用户,被世界范围内的唱片公司纷纷认可。爱可信传媒推出的(MDP)解决方案使用户体验与完善的内容版权保护功能(DRM)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在全球运营商面临转型之际,爱可信传媒积极为运营商打造一站式的移动多媒体应用解决方案。

全新产业链

12月5日,本次电信展中国日的“ICT-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会议上,爱可信传媒总裁张卫华针对无线数字音乐发行的现状及发展做了精彩的发言。他指出,移动互联网音乐下载的迅速增长已经表明:第一消费者对音乐产品有巨大的需求。第二消费者确实从无线互联网上得到了传统消费渠道无法满足的用户体验和需求。第三消费者愿意为数字音乐产品服务付费。

他认为未来音乐发行渠道的建立,首先要创建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组合。产业链是重要的关键因素,因此数字音乐发行管理系统,手机端的音乐软件系统以及DRM机制要做得非常完善才可以支持新的产业链的发展。第二要有良好的用户体验,让用户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完整而流畅的音乐服务,而不是繁琐的操作,用户才会买单。第三,无缝地将更丰富的新音乐产品(如高品质整曲音乐下载在线收听)与运营商现有的成功的音乐服务产品(彩铃,IVR,铃声下载等)整合为一体,给用户提供一点接入,全方位享受的音乐体验。第四要有强有力的数字版权保护体系。只有对内容版权进行有效的管理保护,才能推动整个内容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5篇:新媒体运营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IP化运营;媒体内容;融合发展

内容融合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从内容的外在呈现形态到背后的组织方式、运营思维、生产机制在融合发展当中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打破传统的生产模式,按照媒体融合发展规律的要求进行重新组合。这是一个从稳定的生产机制走向混沌,再从混沌当中寻找新的运营规律与模式从而重新趋向稳定的过程。从稳定再到稳定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其中需要经历媒体运营逻辑、思维的再造。当下从业者、研究者已经能够对未来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与方向做出比较准确和全面的把握,但是对如何从深度融合的混沌状态中挖掘出能够应用于实践层面,得到不同媒体类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致认可的发展路径,依然是传媒界需要努力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具体到内容融合发展的层面,在当下的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围绕内容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传统生产模式亟待改善和发展、新兴生产方式的合规化管理、多渠道传播过程中的版权保护、形成有效的基于原创内容及运营的盈利模式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媒体内容的优化,同样也是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能够对渠道融合、产业融合等诸多环节产生直接的影响。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立足未来传媒竞争格局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层面,来审视当下内容环节的格局,从具有引领性的战略布局出发提炼创新路径,带动内容融合过程的碎化与整合,使处于混沌状态的多媒体类型的重复式、同质化生产在聚合中形成新的运营模式,进而在经过传媒市场的检验之后予以完善和系统化。IP(Intellectual Property)化\营是最早出现于游戏产业的表述方式,近年逐步得到整个传媒界的认可,尤其给掌握大量优质IP资源的传统媒体以更大的信心去应对融合趋势,也给新兴媒体部署自身的未来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IP化运营并非媒体内容融合的系统化、终极化的解决方案,但是能够在当下的媒体融合格局中形成一个可以为多种媒体形态所共同接受的运营路径,跳出媒体形态的固有格局去思考如何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本文立足媒体内容融合发展的现状与目标,以IP化运营为切入点,探讨能够适应未来传媒生态变化要求的内容融合发展路径。

一、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点:从版权向IP化的转换

媒体内容融合的推进需要立足几个重要的基点,比如政策推动、技术创新等,这些基点的创新形成了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与动力,如果融合发展的方式、策略能够建立在把握以上基点因素的基础上,便能够在实践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媒体内容融合进程更具效率。“随着文化产业各个行业门类实践的更加深入,‘知识产权(IP)’的概念正在替代‘版权’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动力表述,这也是产品经营意识和全版权运营意识深入人心的一种体现”[1]。单纯从版权这一内容生产领域的核心基点来看,也在传媒生态变化的背景下发生了转换,从原有的角度来审视版权的保护与开发是必要的,但已经不能成为激发媒体内容生产潜能的基点。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更新对内容版权的传统认识,那以此为原点所思考和探索出的创新运营路径反而会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限制因素,使媒体融合发展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能。IP指的是知识产权,IP化运营是基于知识产权进行深度开发,在聚合资本、市场、渠道等多方面优势力量的基础上使IP内容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并且使所有参与到IP化运营过程的主体得到相应的回报,在多方共赢中打造出可持续开发的IP生态链。经过概括,可见当下媒体内容融合发展环节的重要基点之一正在从版权向IP化运营转换,这一转换能够为媒体内容融合带来更广阔的空间。

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基点从版权向IP化运营的转换已经在很多案例中得到体现,比如开辟中国电视综艺“大片”时代的《中国新歌声》(原《中国好声音》)便充分运用了IP化运营的思路和方式(如图1),

版权持有方、购买方、制作公司、卫视播出平台、新媒体播出平台等多个主体共同介入,在版权购买、节目制作、节目播出、衍生品开发等多个环节贯穿始终,使品牌IP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当下这一运营思维与方式已经成为传媒界的共识,并且随着IP化运营价值的体现以及版权保护环境的逐步优化,极大地鼓舞了优质媒体内容原创者的积极性。通过对近期诸多IP化运营案例的概括以及同传统版权思维的比较,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基点从版权向IP化运营转换的特征做简要分析。

第一,从静态生产到动态运营的转换。在IP化运营方式得到行业认同之后,诸多传统媒体纷纷反思自身已经拥有了大量的优质内容IP,但是这些资源长期以来基本上都处于静止的“封存状态”,在生产出来经过单次传播之后便被保存在各种媒体的资源库中。因为在传统的媒体运营思维当中,很多内容的生产在形态上只是为了填补大量的版面、时段,面对受众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以及内容创新的压力,很多优质内容便在不断“求新”的追求下成为“历史资料”。这是一种面向渠道的静态媒体内容生产,而IP化运营则打破了这一局限,在生产之初便要思考媒体内容在不同的传播渠道、平台甚至是其他媒体的原创内容中的价值,而媒体内容生产的完成、自身渠道单一传播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这一内容生命周期的完结,反而是其IP化运营的起点,由此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内容纳入到媒体融合发展、创新运营的整体构架当中。

第二,从内容编辑思维到产业整合思维的转换。传统媒体生产的对象是“内容”,其面向的客体是受众;而新兴媒体生产的对象除了传统意义的内容之外,还有带有强烈互联网风格的“产品”,其面对的客体是用户。从内容到产品的跨越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互动与维护工作,从受众到用户的转换意味着依赖性的增强,传统的媒体内容生产、编辑思维与互联网背景下的产品经营思维有着明显差别,而IP化运营便是从产品开发、推广、维护的角度出发审视媒体内容生产。这首先意味着对传统内容生产编辑思维的超越,更重要的是,融合视野下互联网产品开发的最终指向是多重资源的整合,形成以内容产品为中心向不断辐射的整合态势,按照打造产业链的要求调动各种资源,形成基于IP中心的生态圈,真正实现从价值生产走向价值实现。

第三,从单一形态到综合形态的转换。传统的媒体内容大多是以单一形态存在的,这主要是受制于传统媒体形态之间的固有界限,不同的媒体类型即使在实现了数字化之后也难以做到充分地全媒体开发;此外,还受制于不同细分产业之间的相互区隔,使优质的IP内容难以实现综合形态的运营,比如广电、出版、音乐、门户网站等不同的媒体形态之间有着各自的运营逻辑和要求,导致诸多优质内容在运营过程中都处于单一形态。IP化运营则需要充分发挥内容资源在不同传播渠道、平台上的影响力,会投入大量的工作实现IP内容的多媒体形态衍生,甚至常常会超越媒体形态的范畴。由此,从外在的存在样式上来看,IP化运营使优质原创内容实现了从单一形态到综合形态的转换。

第四,从单一媒体属性到融合媒体属性的转换。在传统的媒体内容生产过程中,虽然有很多通过打造内容品牌实现产业链运营的成功案例,代表性案例有湖南卫视的超女、快男等,但是从媒体属性上来看,还是以单一化的媒体属性为主,其他的运营方式处于辅助与补充的地位。而在IP化运营过程中,不仅要保障原创平台的媒体属性,这是保证内容原创者收益的基础条件;而且更需要面向媒体融合格局,跳出单一媒体运营思维与方式的限制,从而使媒体内容在生产之初便具备融合媒体的属性。综合来看,“版权和IP的区别在哪里?前者更侧重于内容属性,强调作者权益;后者更侧重于商品属性,强调经营开发。而全版权运营就是优质IP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方式”[3]。

二、基于IP化运营的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构建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需要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内容融合又是其中的核心环节,融合路径的探索不仅需要能够推动媒体内容的融合发展,还得带动其他环节,形成媒体融合发展的合力,如果只做到了内容形态的创新或者市场份额的提升,但是对其他环节的融合发展并未起到正面的作用甚至形成负面影响,那就要尽快做出调整。这也说明在融合背景下,媒体内容融合路径的探索需要紧紧立足内容生产环节,但是,不能局限于生产环节,而是要从整个传媒市场变化的格局中思考内容融合在未来传媒生态中的地位和影响,进而在统筹兼顾中寻找内容融合的方向。所以,探索媒w内容融合方式不能只局限于解决当下内容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而是应该通过多元化的创新策略构建一种引领力,通过这种力量的影响来带动与内容相关的多个环节、各方资源围绕同样的战略目标、聚合成融合发展态势。

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超越具体传媒形态,表现出资源聚合功能的引领力很早就存在,有来自传媒业内部的突围实验,比如中央电视台以政策优势和新闻优势等构建的传媒矩阵、湖南电视台以品牌为中心打造的电广产业链、SMG以资本为引领构建的传媒帝国等。但存在的问题是:第一,以上三个代表性案例中的引领力如何向新兴媒体平台迁移,并且使中小规模的传媒运营主体同样能够灵活运用;第二,如何在内容层面上形成能够贯穿媒体融合发展多个环节的引领力。“从产业结构演进的历程和未来的趋势看,我国版权产业在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已经彻底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封闭式、小作坊式的发展模式。毫无疑问,版权产业转型升级过程既是该产业自身痛苦转型的‘凤凰涅’,又同时需要政策资源、法律资源、人才资源、土地资源、传播管道资源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但也要看到,在一系列动力的作用下,这一转型升级的过程正是版权产业未来赢得发展,取得强大竞争力的关键阶段”[4]。IP化运营是版权产业的核心,是版权产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路径选择,IP化运营能够使优质内容版权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在理论上具备了解决以上两个突出问题、构建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的基础。

在实践层面,IP化运营逐步体现出在媒体创新、融合过程中的作用,“根据传媒业的一般规律,内容资源从源头生成到用户消费的产品生命周期,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个链条越长,跨越的媒体介质和传播渠道越多,媒体内容产生的边际效益就越高”[5]。这是从媒体经济学的视角对IP化运营的效率做出的分析与解读,也是IP化运营具有形成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潜能的基本原因所在。在未来的媒体融合过程中,更加需要IP化运营方式的推广应用和创新升华,因为传统的版权运营最终实现的效果是不同渠道影响力、市场份额的相加,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IP化运营则可以借助各种具有裂变效果的传播机制实现不同渠道影响力相乘的效应,同样的IP化运营方式,在传统媒体机制下和融合媒体机制下所能实现的效果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加”与“乘”两种效果之间的区别便是基于IP化运营的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引领力的外在体现。

三、IP化运营视角下的媒体渠道与内容之辩

以上论述强调了IP化运营在媒体内容融合甚至整个媒体融合过程中的引领性作用,立足优质IP,能够实现对多种传媒渠道、平台中优势力量的重新整合,呈现出“IP(内容)为体、渠道为用”的状态,渠道与内容的辩证成为理清这一问题的关键。诚然,在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渠道对媒体运营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弱化,渠道运营者为了吸引、聚合更大规模的受众、用户群体,开始围绕优质IP内容展开激烈争夺,对于内容生产和运营者来说,其成本已经大幅降低,但是IP化运营并不是对渠道的否定,更不意味着媒体内容融合发展与媒体渠道融合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在融合发展日益深化、各种媒体形态与边界逐步模糊的当下,面对未来传媒生态的重构,单纯地争论“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已经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因为渠道和内容已经不再是相互对立的竞争关系,以渠道为主的传媒公司与以内容为主的传媒企业之间也必须通过深度合作才能够在传媒市场竞争中立足,所以说,从宏观的传媒格局变化以及微观的市场竞争主体需求层面都跳出单纯的渠道与内容之争,转而探索能够充分发挥渠道与内容两方面优势的融合路径。

反过来看,如果一定要提炼出一个“为王”的、具有决定性、引领性作用的因素,那就是“传媒价值为王”。这里的传媒价值是一个多维度范畴,包括对用户信息需求满足的价值、传媒社会影响力与网络生态引导能力的价值、传媒产业规模的扩展、传媒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等,而将这种综合价值的实现贯穿在媒体融合各个环节的关键便是优质内容资源,不过也只有当IP化运营体现出应有的引领力的时候,才能够促成以上各种价值的实现。如此又出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IP化运营是否会以其引领力优势使内容在未来的传媒生态中占据比渠道更加重要的地位,如果这个疑问成立,那便再次陷入了“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论之中。媒体融合发展的程度越高,渠道的形态会越多元,但是其作用会更加基础化、隐形化,即渠道通过其作用的充分发挥确保媒体融合发展到一定的层次,此时IP内容因为实现了多平台、多形态的无障碍传播而显得更加突出,造成一种IP(内容)为王的现象。其实,这不是因为渠道作用被弱化了,而是渠道变得更加基础化、环境化、普遍化,就像数字技术、互联网一样成为所有运营主体、内容所依赖的基础平台,我们不能以此为标准片面地否定“渠道为王”。

具体到当下的媒体内容融合过程,因为渠道还没有完全实现以上所论及的基础化、环境化、普遍化,所以在IP化运营中还会出现很多内容与渠道博弈的现象。以电影产业内容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运营为例,“电影产业与互联网产业融合背景下,互联网电影企业将对传统电影产业造成创造性破坏,不断推动传统电影产业链优化,进一步增强电影市场活力,为最大限度开发电影价值,互联网电影企业应致力于O2O电影闭环生态圈的打造以及电影全版权运营,以此为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6]。电影产业拥有海量的优质IP,并且在产业链打造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作为渠道方的互联网媒体开始通过资本、技术等手段介入IP内容生产环节,使电影IP运营过程中内容与渠道的辩证关系更为复杂。“2014年,互联网媒体已经摇身一变成为《狼图腾》《露水红颜》以及《黄金时代》等影片的联合出品方;大点评网成为《一步之遥》的联合发行方。BAT集体进军电影产业各个领域;网易电影票、格瓦拉生活网、猫眼电影等涉足电影发行业务;微博、微信已成为电影营销的必争之地。大数据、娱乐宝、众筹、IP产品孵化、在线购票网站、微信支付功能等,新鲜的充满互联网思维的电影项目运作方式层出不穷”[7]。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强势渠道方对IP电影内容的影响,不过从运营模式的层面来看,以BAT为代表的渠道方的“上行”却表现出了对IP化运营方式的认可并且抢先应用,贯穿其中的恰恰是IP化运营所蕴含的引领力。综合以上对媒体渠道与内容关系的辩证分析可见,IP化运营是以优质原创内容版权为核心,以最广阔的渠道、平台为基础来打造产业链、形成媒体融合发展引领力、构建未来传媒生态的。

四、基于“渠道与内容之辩”看IP化运营引领力的作用机制

上文论述了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点从版权向IP化转换,并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从静态生产到动态运营、从内容编辑思维到产业整合思维、从单一形态到综合形态、从单一媒体属性到融合媒体属性转换的特征。之所以IP化运营能够在多个方面实现运营特征的转换,是因为其背后的传播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征的转换仅仅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发展规律与IP化运营引领力的作用机制变化的结果。在此结合媒体渠道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对IP化运营如何形成有效引领力的作用机制作简要的分析。

第一,IP即渠道。IP虽然在形态上是优质内容,但是在动态的运营过程中,通过IP化运营已经可以实现内容与渠道的有效融合,呈现出“IP即渠道”的效应,这也成为IP化运营引领力发挥作用的基本机制。“好的IP实际上体现的是粉丝经济、眼球经济,百度指数越高,则IP值越高。游戏领域,IP值的拍卖渐成趋势,一个优质IP拍至一两千万元已是常态。开发商还将IP值与广告利润直接对等”[8]。这里IP值的高低除了取决于基础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依托IP所实现的粉丝、社群等传播效应,把握这一过程的关键不在于如何主动地去整合最大范围、最多形态的渠道资源,而是通过优质IP的影响力使受众注意力在各种渠道中实现聚合。IP不再千方百计地去适应渠道传播的各种要求,而是调动渠道主动寻找、对接、适应优质IP。

第二,IP即整合。IP即渠道体现了IP化运营过程中对媒体渠道与内容辩证关系的深入解读和灵活把握,并从超越二者之“争”的层面实现了双方优势力量的有效组合,这便是IP化运营对原本孤立的媒体渠道与内容所表现出的引领力,而IP化引领力更深一层的作用机制体现为资源的整合。IP化运营引领力体现在对资源的整合,围绕IP衍生的目标,要整合的不仅局限于传媒资源,还有政策资源、技术资源等,当然也包括动态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跨国境资源的整合。需要强调的是,IP化运营之所以能够形成资源整合引领力,除了IP化运营本身具有强大的整合功能外,还因为各种资源在融合时代已经被激发出了强烈的“被整合”需求,而能够扮演这一角色的恰恰是IP化运营。

第三,IP即生态。如果要寻找IP即资源的深层决定因素,那就要在传媒生态层面进行分析,IP化运营的资源整合引领力在当下的融合背景下之所以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能,主要是因为传媒业已经出现了结构性调整的内在需求。结构性的调整意味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整合,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自然会成为传媒生态层面的整合。IP化运营能够贯通内容、渠道、衍生等整个信息传播链条,能够连通生产者、受众、参与者等多元主体,能够带动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种要素围绕运营要求进行优化配比,随着传媒生态融合以及整个社会结构调整的深入,IP化运营在生态层面的引领力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显现。

五、在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IP化运营引领力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IP化运营在媒体内容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引领力及其作用机制已经比较明晰,但是在目前的传媒环境中,这种引领力的发挥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市场机制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政策滞后、版权保护环境较差、盈利模式不清晰等等。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也正是这些因素逐步淡化与消除的过程,IP化运营的引领力则是多方博弈当中的关键要素之一,IP化运营引领力与限制性因素作用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正确认识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尤其是与IP化运营直接相关的各种限制性因素,把握它们发挥作用的原理、机制、规律,对形成科学的IP化运营策略、推进媒体内容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对限制性因素及其作用予以概括。

第一,IP资源保护机制亟待健全。IP保护的问题一直是困扰传媒界的难题,是一个影响范围广、作用机制复杂、防控难度大的问题,仅仅依靠加强管制、规范引导、强化教育等难以从根本上解决IP资源保护的难题,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行业、单位等从不同层面做出这么多努力,但侵权问题在很多环节中依然存在的原因。IP资源保护机制健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版权内容的保护,这是传统意义上版权保护的延续,充分保护原创者的版权权益,才能够为IP化运营的深入发展打下基础;其次是运营动态过程中的保护,媒体融合使IP内容保护面临着诸多传统媒体时代从未有过的新问题,保护机制也要及时作出更新,否则将无法适应动态运营过程中IP保护的需要。

第二,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受到限制。以上从理论上分析了IP化运营引领力所能够展现出的巨大潜能,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很多方面依然受到限制,这让IP化运营引领力的效能大打折扣。“数字网络环境下内容的后继开发能力很弱,版权资源缺乏市场化运营手段和变现能力,尚未建立有效的全产业链版权经营开发体系,难以利用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实现内容的衍生价值”[9]。IP化运营的引领力转化为实际的商业盈利模式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时间成本对于很多媒体融合中的竞争者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此外,“有些领域的开发经营业务范围交叉,缺乏有效协调,内耗问题严重;急需建立有效的全产业链的版权开发体系,需要进一步提升对版权的开发、使用,在版权交易上实现突破,最终达到精细化运营的目的”[10]。当下的媒体融合现状还处于混沌状态,多种驱动因素作用机制交织在一起,从不同侧面影响到IP化正常运营,这种内耗状态将对IP化运营引领力造成巨大损耗。

第三,IP化运营引领力与传媒生态关系的反向思考。从IP化运营引领力的作用机制来看,“IP即生态”,通过IP化运营有助于探索贯穿传媒生B中各种主体的融合发展策略,但是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却存在诸多的反向效应。比如随着围绕一系列IP化运营而使部分传媒企业、集团在生态中的比重、话语权越来越大,垄断经营与生态稳定之间又形成一对矛盾体;“信息的数字化控制无疑加剧了信息获取与使用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限制了数字网络时代市场弱势一方参与相关市场发展的机会与质量,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损害”[11]。IP化运营如果导致传媒生态环境发展趋向限制原创内容生产的方面,即使这种现象仅仅占据较小的比例,也会对IP化运营引领力的正常发挥产生负面影响。

六、基于IP化运营构建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的策略探析

针对当下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从基于IP化运营,以构建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为目标,做出如下策略探讨。

第一,以政策引领、管理方式创新为切入点,构建机制引领力。我国传媒、文化领域的版权保护机制在近几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优化,但是从整体来看,在制度层面依然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保障,就难以形成系统性的IP资源保护机制,作为市场运营主体的传媒集团、企业也难以形成适应IP产业链衍生需求的版权流程保护与管理机制。所以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IP化运营之于媒体内容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尽快推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给传媒市场带来良性的示范和引导,充分激发“机制■IP化运营”的潜能。

第二,强化IP内容生产,构建优质原创引领力。优质IP内容是媒体运营过程中珍贵的无形资产,具有难以估量的市场价值,而且生产与运营的成本与诸多行业相比有较大优势。但是这些优势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强大的优质原创内容IP的基础上,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点恰恰是我国传媒界的主要弱点。如果IP内容缺乏或者质量不过关,即使各种渠道再强大、产业链再完善,也难以在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引领力。所以,IP化运营引领力构建的核心在于IP内容的原创力,只有抓住了这一核心要素,其他的渠道、资本等配套资源才能体现出更大的价值,否则便会造成传媒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三,强化互联网思维应用,构建创新模式引领力。“新媒体版权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随着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逐渐向前推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法律、行政、技术还是媒体自律的力量,都不是单独地在发挥作用,而是由这四种力量形成的合力,在建构新媒体版权保护体系。舍弃任何一种力量,新媒体版权保护就可能遇到障碍,导致动态的过程停滞不前”[12]。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融合进程的持续推进不断地给IP化运营提出新的要求,考验着已经成熟的IP化运营模式的有效性。在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的探索和应用,实现IP化运营模式的创新,进而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保持IP化运营的引领力。

第四,充分对接资本市场,构建“IP■资本”的引领力。传媒市场的巨大成长空间使其成为优质资本关注的焦点,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加速融合发展的案例也越来越多,按照传媒行业与资本市场的双重逻辑部署运营策略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优质IP内容如果能够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便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实现产业链布局,这种“IP■资本”的双重引领力是媒体内容融合所急需的。当然在融合过程中要科学处理IP化运营、资本、管控之间的三元互动关系,在保证融合发展方向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价值最大化,比如“政府设立专项基金,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在版权证券化融资模式逐渐发展成熟之后,政府再逐步退出该领域。这样就扶植了一个新的影视剧融资模式,对影视剧产业的发展最终会有很大帮助”[13],这样的尝试便实现了政府管制、IP运营以及传媒与金融市场的多方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媒体内容融合进程的不断深入对运营模式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当下的媒体内容融合战略思维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内容”与“渠道”关系的辩证与处理,因为很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集团、企业在运营形态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内容或者渠道属性,所以使这一争论伴随着诸多限制性因素依然困扰着创新者。IP化运营在近期的媒体融合发展实践中表现出了超越固有媒体形态差异、传统盈利模式的优势,通过对这种超脱传统的媒体运营逻辑、体现融合方向与传媒生态进化要求的模式的提炼与概括,可以发现它在媒体内容融合进程中能够形成一种独有的引领力,而且这种引领力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成为决定内容融合格局的关键因素。这也提醒传媒工作者,需要紧跟业态发展前沿,跳出传统运营思维,做到从传媒生态发展的层面审视当下诸多要素的博弈,进而探索出符合媒体融合发展规律、引领生态融合进程的创新路径。

[本文为上海市2016年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海派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2016EXW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蒲波.从版权到IP值:重视创意内容的商品属性[N].中国艺术报,2014-9-5.

[2]骆正林.“娱乐”让中国电视渐入“大片时代”[J].当代传播,2014(6).

[3]蒲波.从版权到IP值:重视创意内容的商品属性[N].中国艺术报,2014-9-5.

[4]王智源.论我国版权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版权投融资体系建设[J].出版发行研究,2012(5).

[5]贾双林.全媒体时代 如何运营版权资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5-7.

[6]王广振.互联网电影企业:产业融合与电影产业链优化[J].东岳论丛,2015(2).

[7]刘扬.互联网化电影发行的现状与发展分析[J].当代电影,2015(1).

[8]蒲波.从版权到IP值:重视创意内容的商品属性[N].中国艺术报,2014-9-5.

[9]筱舟.传统媒体版权管理与保护面临的四大问题[J].中国记者,2014(11).

[10]筱舟.传统媒体版权管理与保护面临的四大问题[J].中国记者,2014(11).

[11]杨涛.版权扩张的负面效应解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5(3).

[12]彭桂兵.新媒体版权保护体系的整体构建[J].编辑学刊,2015(2).

[13]张辉锋,刘庆楠.影视剧产业版权证券化融资模式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5(2).

第6篇:新媒体运营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PSTN;PES;IMS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3-8098-03

从目前网络发展现状来看,基于传统交换的固定语音网发展缓慢不前,固定语音业务不断下滑,但是传统PSTN用户在网络中仍然大量的存在,如何能够通过优化网络结构,从而解决固定语音网目前运营所面临的设备和人力成本高的现状,是运营商PSTN网络发展值得思考的问题。对运营商而言,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来完成固定网络的演进,同时兼顾未来网络融合的发展需求,关注固定语音网络演进后的业务实现、功能架构以及网络发展问题,探索PSTN端局退网和网络演进的合理路线,是运营商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1 固定网络现状

目前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固网业务运营方面这几年一直面临业务收入下跌的压力,对国内运营商来说,一方面,由于有着庞大陈旧的PSTN网络,很多传统的PSTN设备容量较小,集成度不高,占地面积大,功耗大,且设备混杂,数量很多,占用机房也较多,运营商需要运维人员付出大量的精力来维护和支持整个网络的日常运行,而且大量固定语音网PSTN端局交换机达到服务年限,国际上一些设备厂家逐步停止对设备的后续支持且不再提供维保,设备升级和维护困难,而且目前固网只有少量端局采用软交换设备,端局主要以TDM设备为主,部分设备老旧且有退网需求,运营商面临着需要为原有TDM用户继续提供服务的压力;另一方面,光进铜退和宽带提速步伐加大,宽带接入网的覆盖范围扩大,尤其城市新建小区、商务楼宇,及行政村实现宽带网络覆盖,高带宽也在影响着传统的PSTN网络的窄带业务。可以看出,目前运营商固定网络现在主要面临着宽带和窄带电话业务及各种多媒体应用的用户业务需求,如何满足各种需要,是网络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技术演进方式

虽然移动通信业务发展了很多年,业务发展的非常迅速,但是传统的固网用户数及其业务量仍然很大,在未来的网络中仍然会大量的存在,由于PSTN在现有电信网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各大标准组织都在对PSTN网络的演进做着大量的研究制定工作。

在IMS标准化进程中,国际标准化组织各有分工,沿着各自不同的路线对IMS标准进行研究和推动。2006年9月,3GPP、3GPP2、TISPAN等组织共同讨论了各个标准组织对IMS的需求和现状,取得了需要一个统一的IMS(Common IMS)的共识。之后将Common IMS将3GPP2/TISPAN的IMS研究成果集中到3GPP的标准中,基于统一的Core IMS,同时包容所有相关的接入方式,固定接入、移动接入、Cable接入、无线宽带接入等。虽然IMS最早主要针对移动通信而提出的,但目前在网络融合的驱动下,已经将IMS扩展到固定通信领域,建立固定移动统一的控制,从标准进展来看,基于移动网络的IMS结构对于固定接入方式和固定业务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从目前来看,PSTN业务的仿真和模拟是业界的关注热点,对其研究的主要有两大标准组织TISPAN和ITU-T FGNGN,其中EISI TISPAN在研究NGN构架时,将IMS的概念引入到固网NGN构架中去,并很大程度上继承了3GPP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对PSTN的演进也做了标准定义,在其NGN构架中定义了基于IMS的PES方案(PSTN/ISDN Emulation Subsystem,PSTN/ISDN仿真子系统),实际上PES的大部分功能实体与IMS的功能实体基本一致,只有接入网关控制功能(AGCF)例外,它使用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来控制接入媒体网关,其中业务部分主要参考3GPP,架构和协议部分主要参考TISPAN。而ITU的FGNGN主要对基于软交换的PSTN演进方案进行了研究,对于基于IMS的方案它也基本认可TISPAN提出的方案,FGNGN对于PES的体系架构的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软交换为主,主要考虑到目前已经有较具规模的固网软交换网络为前提的,它由于基于软交换,因此单从固网本身来说,其技术还是比较成熟的。

基于标准组织对于PSTN业务的考虑, PES业务的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 CS-Based PES方式和IMS-Based PES方式。这两种方式的主要来自两大标准组织,分别是前面提到的TISPAN和FGNGN,其中TISPAN提出了基于IMS的方案,即采用IMS作为PES仿真系统的核心结构,利用统一的IMS核心网网络来提供业务;FGNGN提出了基于呼叫控制的方案,也就是使用软交换作为PES仿真系统的核心网架构,PES业务实现上需要除支持传统POTS终端的接入,还需要为原有PSTN用户提供完全相同的业务体验,因此,PSTN网络的演进,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考虑。

3 存在问题和部署策略建议

PSTN网络的发展演进过程中,也面临的不同的问题,结合不同问题的考虑,有不同的发展建议:

1)现网业务继承性考虑

IMS在接入固网用户的同时,需要考虑到继承原有用户的业务,保证用户原有的一致性的体验,这部分业务可能包括基本语音业务、补充业务以及智能网业务等的考虑。

运营商转型的大趋势下,面临着用户全业务的用户需求,对于运营商来说,全业务运营商,特别是固网运营商而言,网络演进主要是基于现有的PSTN网络来进行的,虽然软交换技术的出现促进了PSTN网络的发展演进,但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软交换并没有真正满足运营商对于业务创新的要求,而IMS正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于运营商来说,有以下两种演进的方式可以考虑:

第一种是基于CS域的PES解决方案

目前来看,运营商主要考虑和面临的是PSTN的退网问题,前面也介绍了现在传统运营商PSTN网络所面临的问题,对于运营商来说,希望能够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来完成PSTN网络的演进,固网运营商在最近几年中一直都在面临和承受着固网业务收入下跌的压力,而且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几乎所有固网运营商都面临着该问题,那么如何寻找并增加收入,能够以较低的运营成本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希望尽量少或者不影响用户业务体验的情况下,完成对用户透明的网络更新,成为运营商关注的首要问题。

第二种是基于IMS域的PES解决方案

由于单纯的语音业务不会有收入上的增长,运营商的收入依赖于新业务的引入,对于IMS解决方案来看,其主要优势是不需要短期内有大规模的PSTN替换,运营商只需要部署一个IMS核心网,就可以开展传统的PSTN业务,同时也可以开展多媒体业务等新业务,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实现固定和移动融合的同时,可以跨越软交换的演进,减少设备的投资浪费,直接使得用户从PSTN到IMS演进,实现业务的平滑过渡和业务的收入增长。

基于IMS的解决方案考虑到IP领域的会话控制、业务提供、移动性管理、 QoS、固定移动融合等关键问题,是一种在IP网络上运行的多媒体通信的可管可控的解决方案,IMS是网络演进的方向,目前基于IMS架构的固定移动融合网络架构是业界认可的最佳解决方案。

因此,考虑到联通现网固网软交换并不是很多,而且考虑到固网和移动融合趋势,在技术方案的选择上,基于IMS的PES方案是一种优选的方案。

2)松紧耦合处理

关于松紧耦合,在TISPAN规范ETSI TS 183 043 “IMS - based PSTN/ISDN Emulation”中,仅在附录中进行了定义,并没有推荐或强制要求采用何种方式。对于松紧耦合的情况,该场景的在POTS用户需要拍插簧等操作是发生,若整个PES的业务过程中无需终端参与操作,则没有松紧耦合场景的区分。在用户进行呼叫转接、呼叫保持、呼叫等待、三方通话等业务时才有松紧耦合的区分。

松耦合情况下:AGCF能力相对强一些,它分析用户的拍插簧行为,变成标准的SIP信令流程,从而能够决定是否收集按键号、如将一方保持,hold一方,呼叫另一方。

紧耦合情况下:该情况对PES服务器的要求较高,PES服务器被认为拥有服务的全部控制权,AGCF直接将用户的拍叉事件上报给PES服务器,由PES服务器来处理该拍叉事件。

关于松紧耦合的考虑,由于紧耦合将模拟网络和用户的功能引入到基于IP的SIP网络中,可能面临AGCF和AS之间的互通问题,但对AGCF的要求较高;而松耦合方式将涉及终端拍叉事件的情况映射为统一的PSS业务流程,使得PES AS真正与接入侧业务激活方式无关。因此,在不同方式的选择上,建议优先考虑采用松耦合的方式。

3)业务部署考虑

在实际的部署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省份的不同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阶段的进行部署,结合运营商的实际情况,考虑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部署初期,依据市场需求,根据公司IMS技术体制,以固网为切入点,结合TDM端局退网和光进铜退,统一规划,选取有代表性的省分进行IMS试商用部署,实现原有固网业务及面向企业和个人的融合ICT业务。这个时期,IMS与固定语音网(包括TDM网和软交换网)和2/3G网络是并存关系。

对于能够利用IMS技术实现的业务需求,原则上可以不再扩容固定软交换设备;本阶段固网软交换与IMS是并存和互通的关系,在没有业务需求的前提下,原则上不对现有软交换升级到IMS。

① 对于有退网需求的TDM端局,采用IMS AGCF/AGW或SIP GW方式进行替换,实现对原有PSTN业务的继承,SDC中部分用户数据割接到IMS HSS;结合光进铜退进展,对于新建小区、商务楼宇,根据实际业务需求,采用PON+IMS、SIP IAD或MSAN等方式接入IMS网络。

② 对于新增用户的实际业务需求,主要以PON+IMS、SIP IAD等方式将用户接入IMS网络,以提供各种宽带多媒体业务为主。

该阶段以固网应用为主,重点部署的业务有两类,一类是对原有窄带业务的继承,一类是面向个人的多媒体电话业务和面向企业的融合ICT业务。

① 为PSTN网改用户、PON+IMS、SIP IAD、MSAN等接入的用户提供PES业务,实现对原有窄带语音及补充业务的继承。

② 对于使用SIP Phone和PC软终端的宽带接入用户提供包括多媒体电话、即时消息、呈现、共享等业务;

③ 为企业客户提供融合的ICT业务,包括多媒体电话、统一Centrex、多媒体会议、一号通、即时消息等。

第二阶段部署中期,在移动网分组域叠加IMS网络以提供面向个人的业务,同时根据第一阶段的情况,开始IMS在固网的规模部署,大力发展基于IMS的集团客户业务。

第三阶段部署后期,随着LTE的部署,固定和移动核心网开始向IMS演进,基于IMS实现固定移动网络的融合。

4 结束语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用户带来也良好的业务体验,基于IMS核心网的新一代网络架构是网络演进的一个趋势,在PSTN网络演进发展中,基于IMS的网络演进策略在PSTN替换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优化网络,完成固定和移动良好融合的同时,降低维护成本。从技术层面上来看,传统的固定网络运营商的PSTN网络可以完成到IMS的演进,窄带语音业务最终将被IMS提供的多媒体业务替代,固定语音网可根据网络结构和业务开展情况因地制宜地向IMS发展,使得全业务运营商的现有网络能够向着一个固定移动融合的网络发展演进,在完成网络演进的过程中,如何充分挖掘这些PSTN用户的潜力,给运营商带来更多收入是我们后续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ETSI TS 183 043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ternet converged Services and Protocols for Advanced Networking (TISPAN); IMS-based PSTN/ISDN Emulation; Stage 3 specification[S].2009.

[2] 屠嘉顺,杨维,高毅.固网软交换向IMS演进方案[J].中兴通讯技术,2007(1).

[3] 周怡.下一代网络中的PSTN/ISDN仿真系统[J].电信网技术,2006(4).

第7篇:新媒体运营的现状范文

摘 要:本文基于对《西安晚报》微信公众账号的调查和对西安晚报全媒体部门的访谈,结合对其他比较成熟的传统媒体公众账号的研究,旨在指出以《西安晚报》为主的一批成熟的传统媒体公众账号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给传统媒体思维带来的变革。传统媒体应该如何与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融合,是挑战也是机遇。

关键词:西安晚报;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媒体融合

传播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而人际传播是共享信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微信即是建立在人际传播的一种新型社交工具,花费流量较少且能实现语音交流和图片、视频传播分享,这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电信提供的通话、彩信等功能,加上其随时随地共享交流之便捷,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新技术是我们“身体的一种延伸”,微信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信公众平台是以提供公众账号信息、个人可以自主订阅收听的这种模式,与移动运营商的“电子报”有相似之处,但其特点是门槛低、互动性强、自由度大。传统纸媒前仆后继,纷纷申请了公众账号,将传统纸媒引进了新媒体中去,借以树立自己的报纸品牌,从而在媒介融合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一大步。本文以《西安晚报》微信公众账号为例,是因为西安晚报微信被腾讯评选为大众媒体类“陕西十佳微信公众账号”,用户数量达到65000人之多,可见《西安晚报》微信公众账号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运营模式,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一、《西安晚报》公众账号简述

(一)《西安晚报》发展概述

《西安晚报》是西北地区发行量较高的都市报之一,拥有比较稳定且数量巨大的报纸订阅量。然而传统媒体终究不敌新媒体的来势汹汹,报纸用户的订阅量呈减少趋势,如何生存成为最主要的问题。基于此,《西安晚报》不断进行尝试,在2013年9月成立“晚报全媒体部门”。2012年微信提供公众账号服务后,《西安晚报》紧跟其后,于2013年6月申请了《西安晚报》的官方公众账号,初期每天净增订阅人数为50人左右,目前每天净增订阅人数100―200人左右,截止2015年1月4日,《西安晚报》官方微信平台粉丝关注人数为65007人。其微信战略发展思想为:致力于西安晚报的品牌化、立体化、互联网化推广。将文化从纸媒拓展到电子媒介中,进而在互联网思维下进行推广与传播。

(二)《西安晚报》公众账号栏目设置

媒体公众账号的内容与媒体自身定位相关。本文选取2014年11月25日至2014年12月25日这一个月来《西安晚报》推送的新闻,将其按照不同版块进行分类,借以研究其新闻的侧重点。《西安晚报》每天中午13:30左右向订阅受众推送不超过7条新闻内容。每一条都有各自的类别。

二、《西安晚报》微信公众账号特色与优势

(一)起步早+定位准+本地化

《西安晚报》微信从开通之初较为琐碎无序的消息推送到如今依据消息性质进行版块分类,《西安晚报》的订阅号可以说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模式。《西安晚报》微信主打以娱乐性新闻和服务性消息为主,为市民提供娱乐和便利,满足普通老百姓的猎奇心理。《西安晚报》官方微信“起步早+定位准+本地化”的模式使它在西安当地众多媒体公众微信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

(二)线上线下相互结合

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属性不仅只局限在信息推送上,互动性强是它自身天然优势。《西安晚报》公众账号利用“线上活动+线下活动”架起了媒体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桥梁。如“第一观影团”是《西安晚报》官方微信的一个免费观影栏目,每期组织一次提前观看新电影的团队活动。类似“第一观影团”这样的线上线下齐上的活动还有年货进社区、封面宝宝、等,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三)能够转变传统报纸新闻写作思维

网络新闻不同于传统报纸上的新闻,在语言、内容形式、都具有明显的特点。《西安晚报》官方微信每天推送的都是活泼、生动、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新闻,具有很强的趣读感和悦读感。网络新闻的语言中经常夹杂着“网络词汇”和“热词”,如“有钱、任性”就曾在网络中红极一时,《西安晚报》公众平台推送的新闻里就经常出现这类“热词”和“新词”,比如整体语言风格呈现出“年轻感”和“时髦感”,符合用户的心理和阅读习惯。

三.传统媒体要学习在微信平台上生存

(一)挖掘微信公众平台特有的功能,优化信息推送模式

1.对用户进行细分和分组

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可以获取订户的全部信息,并提供了强大的订户分组功能,可以按地域、性别、喜好、需求等不同的指标分组。这为新闻信息的分组精准腿提供了实现渠道。分组推送即微信公众平合在群发消息时,可以选择性别、分组、用户所在地区等属性,或者根据消息的类型和地域进行有选择的定向投放,将消息发送给某一类用户。分组一旦实现,能够避免用户的信息过载,让媒体的各类信息资源发挥相应的最大价值。

2.创新传播方式

微信是一个强调个性化的平台,如果不能够在运营中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的品牌,很难在众多公众账号之中脱颖而出。微信公众账号无法自动添加好友,只能由用户通过主动搜索认证的公众账号实现订阅。因此,媒体公众账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天生非平等,被订阅的账号只有通过不断更新内容、创新传播方式来满足订阅者的需求。要想在众多公众账号中脱颖而出,最根本的是要保证内容,要明确定位,做出符合自己媒体特色的内容,展现自身的优势,提高与其他媒介的区分度。

(二)注重用户反馈,提升用户的活跃度

微信是相对封闭的交流平台,用户不能看到其他用户的实时评价,再加上微信的隐私属性,导致了用户对一般的话题参与度不高。因此,在微信平台上发起互动讨论话题,纸媒微信公号需要思考怎样才能引起用户的共鸣,提升参与的意义。推出的话题不求多、要求精,避免同质化,把握推出时机,才能到达预期效果。2013年下半年,公众账号增加了数据统计功能。运营者可以在后台看到用户数目增减、用户身份属性、图文消息阅读人数、消息分享转发人数等各方面数据,以此来了解自己账号的运营效果。可以将用户按照地域、爱好、性别、需求等不同的指标进行划分。这为公众账号的运营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给新闻信息的精准推送提供了有效渠道。

传统媒体要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生存下来,必须以开放的姿态与新媒体进行合作与融合。传统纸媒借力微信公众平台是一次大胆的、有益的尝试,尽管在融合之众还有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但传统媒体如果能够不断的创新合作形式和改变思维模式,我们相信,传统媒体会在新媒体的挑战下获得发展的机遇。(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雯,翁之颢.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变革的又一个机遇――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账号为例[J].新闻记者,2013.07

[2] 谢新洲,安静.媒体微信公众账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新闻战线,2014.09

[3] 文璋.“引进来”与“走出去”――5.0版微信中纸媒微信公众账号的发展之道[J].新闻实践,2013.10

[4] 赵亿.从微信公众号看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以《扬子晚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为例[J].报业观察,2014.5

第8篇:新媒体运营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地铁 乘客信息系统 车地无线通信

一、福州地铁电视建设的意义

所谓地铁电视:狭义的讲,就是基于地铁乘客信息导乘系统,通过在地铁站台及车厢内安装显示屏为乘客提供动态视频的列车运营信息、消费资讯及各种广告信息。广义的定义是基于广播电视技术实现地铁信息系统与广播电视相结合的广播电视新媒体业务,地铁电视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介,是新型的户外媒体形式。

现在,大部分地铁都采用或者转为采用后者。福州广电作为一个本地的强势媒体,在内容的提供上有着其他媒体独有的无可替代性。多年来,福州广电坚持新闻立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之路,不断提升福州广电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有必要积极抢占地铁电视这个市场,积极开托广电行业的新媒体应用模式。

二、福州地铁电视建设的总体原则

福州广电以强大的内容拥有为支撑、独有的新闻渠道,强有力的技术体系为保障,与福州地铁公司合作,充分利用福州地铁的线路、车辆、站点,以福州广电内容为依托,采用以市场为基础,整合多方资源与信息渠道,充分发挥广电的内容、整合能力的优势与轨道交通的渠道优势,将现有的精品栏目向地铁电视平台移植,同时结合地铁电视受众人群的需求,打造有针对性的栏目,同时在节目编排上发挥广电内容提供上的优势,做到强强联合,以建成福州市公共信息平台、城市的应急服务平台、百姓的生活资讯平台为一体的综合资讯平台,提供广泛的互动与参与,形成―个新媒体的成功运用模式典范。

三、福州地铁电视建设总体需求

依托多媒体网络技术,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以车站和车载显示终端为媒介向乘客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统在正常情况下,提供乘车须知、轨道交通首末车服务时间、列车到站时间、列车时刻表、管理者公告等运营信息及政府公告、出行参考、媒体新闻、赛事直播、广告等公共媒体信息共同协调使用;在紧急情况下,本着运营信息优先使用的原则,可提供动态辅提示,使乘客通过正确的服务信息引导,安全、便捷地乘坐轨道交通。

四、国内地铁电视技术方案比较

4.1安全、可靠性

基于DVB-T技术的双向车地无线通信系统:该方案已经在重庆、武汉等地完成网络建设,专门针对轨道交通的特点进行开发。系统支持列车在高速移动下(80km/h)移动电视实时性、清晰性的需求。系统无延时、高带宽,能够连贯清晰的显示移动电视的视频,不会出现卡顿、黑屏的情况。

WLAN方案:在深圳地铁电视、广州地铁电视、北京地铁电视成功进行视频传输,可根据需要增加监视,以满足安全要求,网络技术标准简单,存在安全隐患,覆盖信号容易被攻击。

4.2实时性

基于DVB-T技术的双向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可实现地铁电视信号的实时直播。

WLAN方案:由于WLAN高层协议不支持移动用户在无线接人点( AP)之间的高速切换,每次进行切换都必然出现传输数据丢包误码,无法实现地铁电视信号的实时直播。

五、福州地铁电视建设技术方案选型

福州市现在轨道交通现处于一个起步阶段,结合轨道建设的现状,目前在建线路只有一条全地下运营的一号线,线路全长约25公里左右,其余剩下的线路正在积极建设中。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一次规划,整体完善技术方案,分批投入,滚动发展,积极完善相关的节目内容配套体系,充分利用福州地铁公司投入的设备资源,形成规模化发展,成熟的配套技术方案如下: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通过在区间及列车上设置无线接人点等设备,确保线路播控中心与移动列车之间建立稳定、安全且能避免冲突的通信网络。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主要由车一地传输和地一车传输两部分组成。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车一地传输主要是为列车车载视频监视系统的视频信息提供无线传输通道,采用地铁公司申请的1.8GHz专用无线频段,由车载无线发射网关、地面无线接收基站等设备构成。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地一车传输主要是为地铁乘客信息与地铁电视的实时直播信号提供上车的无线传输信道,采用福州广播电视的500-600MHz专用无线频段,主要由地面无线发射网关、车载无线接收网关等设备构成。

同时,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各地面无线基站通过光纤链路接入相邻的车站地面有线传输设备,再通过地面有线传输系统提供的通道与线路播控中心连接,在线路播控中心提供与各应用子系统的接口。。

重庆地铁电视、武汉地铁电视、长沙地铁电视采用这种模式完成信号的覆盖。

第9篇:新媒体运营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国电视产业;现状;竞争

1 中国电视产业的现状

1.1 全球数量第一

从1958年5月1日第一次试播开始,中国电视事业从此诞生。9月2号正式播出,此后电视事业历经风雨,截止1997年底,电视事业发展到上千家无线和有线电视台、教育电视台。这还是没有算数百家的企业有线电视台。成为全球电视台最多的国家,远远超过日本和美国。

单个电视台经济收入都非常可观,到1999年时,年收入过亿的电视台有20个,电视大楼也频繁崛起,其设备也是全球数一数二。

1.2 四级办台的格局

《关于广播电视工作的汇报提纲》是指导新时期广播电视各种的纲领性文件。在我国电视发展中,实行四级办电视的方针是最重要的一次政策调整,从此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其规模和速度史无前例。至此之后,我国电视事业分为四纵三横的媒介,横向是报纸、广播、电视,纵向是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媒体网络,同时,至今仍保持着各类各级媒体系统内部多元发展的趋势。

1.3 电视事业具有多重身份

在我国电视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新闻事业的传统,也是社会主义电视事业的基本性质。在事业结构上,依附于各级党和政府是电视台建设的统一表现,电视台也是各级党和政府主要宣传机构,更是党委组织机构或政府机构系列的一个组成部分。管理体制上,就是党管宣传的原则。各级党委对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的直接领导是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电视台的所有权属于国有企业,不论是国营还是私营(政府投资除外)都不允许投资或参股电视台。电视台负责我国党和政府的宣传工作,首先要以党和政府的重大理论、方针和政策为重,第一时间传递给广大人民,其次是观众对信息以第一时间向人们传递党和政府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的职能为前提,要尽量满足观众对信息和娱乐等需求。

1.4 制作市场初露端倪

我国各级电视台多年来使用采编播一体化的运作方式缺乏竞争机制。制播合一的缺点也随着电视产业不断发展而越加明显,制播分离成为发展趋势。因体制原因电视台内部的制播分离始终步履艰难。但民间几家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脱颖而出,终于使号称“正规军”的电视台节目制作有所松动,使制播分离的可行性又进一步。

1.5 开始与资本市场接轨

近年来,人们所关注的重点转移到我国传媒的资本运营,广告是一体化经营方式的基础,也是广告支撑其不断的发展,而如今却受到了全新的挑战。电视产业想要打进资本市场,以下两种合作方式是主要手段。

一种为合作经营,少数新闻媒体用或明或暗的方式,以国有频道为资本来换取社会资金的注入或与上市公司合作成立子公司共同经营。另一种合作方式为组建股份制公司,合作建设、经营广电传输网络,以各地广电局与上市公司联手组建股份制公司为主。此方式虽未被广电总局认可并出台相关文件说明,但各省市广电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却因此得到解决,并推进和拓展有线网的建设和覆盖面,利于广电事业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

2 中国电视产业的竞争

中国电视属于垄断性行业,因此发展空间是较为稳定和安全的。但随着到处可见的第四媒体和及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经济和网络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这些对于电视业来说无疑具有着巨大的挑战和冲击,这使得电视业不得不进行改变。

2.1 市场国际化

中国电视业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从第一次播出到13年后的1999年11月15日,中国终于加入世贸组织,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并意味着中国更加开放。当时,新闻媒体属于国有企业,股份制和涉外资本介入都不允许。所以,培育商业电视意识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创造使之能够崛起的土壤,提供使之发展的平台,只有商业电视的崛起和壮大,国外媒体强大的资金优势、灵活的机制和一流管理水平对其构成的威胁就会缩小或消失。

据相关资料证明,我国传媒业还是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的,跨国公司早就存在要进入中国传媒业的念头,所以,能够打进中国市场,是默多克卫视和美国电影的最大目标。

我国电视虽然受到我国政策的保护,但也明显感觉到国际传媒业带来的冲击力。中国大众传媒市场加入WTO后,也会步向自由竞争的范围,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而这些跨国公司势必通过自身的优势不断的发展壮大,中国将会受到更大的压力和威胁。

2.2 多媒体化

网络发展迅猛,对现在的人们来说,是功能强大的使用工具,而对传统信息传播媒体而言,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相关数据记载,美国人通过网络阅读新闻,在1996年时只有4%,而到1999年仅仅3年时间就到达20%。新闻网站成立的数量惊人,读者已经依赖网络,视为寻求深度报道及更有创意新闻的理想之地。虽然中美在WTO协议中并没有条款针对传媒行业,但是因电信业所推出的优惠政策,大大影响到了传媒业的发展。因此,WTO对中国的全部接纳,势必会造成互联网对国内传媒的更大冲击。

3 新媒体融合成为电视产业发展策略

现在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和融入网络视频业务是电视产业发展新媒体业务的重要任务。新媒体业务的推进是电视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前提,使新媒体业务成为电视产业继广告、收视费之后的第三大创收来源。

3.1 CMMB建设品牌内容,酝酿商用细节

2009年是CMMB全国运营的关键时期。目前,中广移动已和全国26个省级运营主体签署了框架协议,其中有9个省的公司已经拿到了营业执照,开始试运营。用户目前可收看六个电视频道节目,其中包括CCTV1。目前有将近200个城市已经开通此业务,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CMMB即将推出的重点业务是CMMB专有频道以及数据推送。中广移动已计划在2009年年内组建独立的CMMB内容制作公司,增加专有、个性化的频道以丰富CMMB内容。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