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英语培养方案范文

大学英语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英语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英语培养方案

第1篇:大学英语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思路

一、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专科院校在综合实力达到一定水准后升级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这些学校面临着从专科向本科的过渡以及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过渡。大学英语课程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的思路要始终以应用型为前提,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手段和模式,同时重视制度的建设,以及制度的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我们要真正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转变思想,在实际办学中采用和体现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新举措,真正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应用型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的内涵

相对于基础性人才而言,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指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利益)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分为三类:创造应用型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征:突出应用、中高级层次、知识能力素质互相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要有广度和深度,在能力方面要有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表达和创新能力,应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具有某种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的运用能力,具有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的能力。从高校大学英语教育角度看, 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综合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三、应用型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的举措

(一)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集合多方面的力量,包括全体教师的参与,校内外专家、行业人士、毕业生代表。对于纲领性方案要明确本科知识体系,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由于评价人才培养方案的是社会、毕业生和行业人士,所以它的制定要符合行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生英语水平和师资力量情况对英语教学自主确定更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改革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要加强基础知识课程,强化语言能力课程,增加专门用途英语,增设选修课程。应用型本科教学就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适当提高英语实践教育课时比例,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体现应用性,重视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比重,本科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一般应为6:4。加强英语实践与应用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英语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如,外经外贸英语、商务英语、财经英语、计算机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新闻英语等。可以采用分层与模块教学,大学英语教育应针对不同专业的需求, 在学习通用英语的基础上, 逐步增加学科专业英语的学习, 如专业英语词汇、专业术语等, 以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中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同时要注重学生知识、人格、能力三方面协调发展。

(四)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内容要符合人才培养的发展需要,教师要有创新能力,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利用多媒体构建交际情境,丰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深层次互动,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课堂上要积极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达到学生与教师双向性、互动性、交际化,另外还要积极开展专题式、案例式、讨论式、实验、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 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五)加强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要有国际和世界的眼光,注重专业和行业、企业的对接,注重合作教育、办学。合作形式多样化,变被动为主动,扩大专业的影响。合作的方向可以是国内、国际的企业,也可以是与政府多层面的合作。培养模式可以是2+1+1,也可以是2+2,实习和实训要分开,注重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设计,要有合作的良性互动。

(六)课程考试考核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室内闭卷考试外,为了突出专业性和应用性,大学英语课程考试考核方法可以寻求多样化。如在涉外环境中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环境进行实际英语应用来考核学生的语言能力, 或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到相应的涉外单位或岗位上实习, 通过实习中的表现和业绩来评定其课程成绩,也可以安排教师现场教学, 或在学校建立 “语言车间”, 如谈判室、咖啡厅、娱乐厅、翻译间等。应把英语听说等应用能力作为考查的重点, 如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个话题、阐述案例等。

(七)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指“双能”,就英语专业而言,“双师型”教师指既能在教学一线讲课,又能做翻译等相关工作的教师,也指聘请到学校教学的行业的职业人士。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也可以派往国外进行培训,了解行业及社会前沿对人才的需求。加强大学英语“双师型”师资的培养, 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的英语教师队伍, 是提高应用型人才英语综合能力的根本保障。

四、结语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 也是人才教育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与国际接轨和适应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必须突出人才的实用性和时代性,强化学生基础知识,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实力和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歆.浅析大学英语教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

[2]张文奇.大学英语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语言与文化研究,2011,(8).

第2篇:大学英语培养方案范文

1.目前普遍学生的受众意识相对缺失。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计划的实施,大学生在数量上急剧增加,导致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学生在大学生活学习理解上存在偏差,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考上了大学就是完成了任务,并不在乎今后的学习,受众意义相对缺失。

2.现在大学英语教学只教不学的现象已经成为常态。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高中教学,大学教师在完成授课内容后就认为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在一方面可以提高个别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相对于大部分存在懒惰情绪的学生来说,这一点很难达到。教学分开来讲就是教与学,但是往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只教不学的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学生一同体验大学英语学习的乐趣。

3.大学英语教育滞后于现实和职场。目前大学英语教材里不少课文内容老迈,缺乏时代性,加上语言句式上也缺少创新,学生无法充分的获取新知识,学校在课堂的设置上缺少分类教学,不能很好的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大学英语教育滞后于现实和职场,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国际化职场要求。

二、基于国际职场和卓越导向的大学英语创新方案

1.跟随国际职场信息交流的原则。国际职场信息交流的原则主要包括usability、accessibility、comprehensibility这三个大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紧跟随这几方面原则来确定教学的确定、教学的内容、教学的任务,使得大学英语知识更容易让学生获取,大学英语教学更加通俗易懂,大学英语更加广泛让学生的使用,这样才是达到大学英语面向于国际职场发展的最高境界。

2.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校在实行大学英语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基础英语和应用英语的相结合,学为所用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不要让学生单纯的停留在“sightword”层面上,英语属于语言类教育,而语言类的学习并不像其他学科,比如物理学,更注重的是科研以及实验,在实验中不断的获取真理,从而为生活服务。但是英语并不是科学研究,更多的是为了运用,多掌握一门语言就多了一种沟通手段,因此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高低就是检验英语水平的最好方法,应该改变传统英语教学单纯的注重语法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从学生角度分析大学英语的重要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能力不是由英语程度的高低决定的,而是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兴趣和自身是否认识大学英语重要性所决定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当不断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兴趣,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的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受众意识。

4.在教学方式上构建国际职场英语环境。运用多种途径的教学方法,增添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最大程度的运用高科技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为学生构建国际职场英语环境,同时应该对大学英语课程明确的划分,可以将大学英语分为社会应用型、兴趣人文型、英语技能型增加国际职场英语的专业职场用语的培养,启发学生主动投入到职场英语环境中,积极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增加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注意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的衔接,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

5.对学生的全方位职场考察进行评估。对学生的全方位职场考察进行评估就是学校要改变传统的评估方案,确定新的大学英语教育考核评估方案,深入开展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改革单纯以测试的分数作为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鉴别方法,从一张试卷中难以判断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评的目的是确认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新型改革的考核体系应该具有能逐步体现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

第3篇:大学英语培养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 随着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试点院校的增多,网考已经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简要回顾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历史进程,以及网考新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了英语教师的应对方案。

一、前言

在2008年全国网络信息技术外语课程整合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上,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首次提出网考,即IBT考试模式(Internet-BasedTest),这一次的改革特别加强了听力测试和综合测试。2008年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明确指出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方向和总体思路是让该考试成为能够尽可能在适当时间和适当地点,为考生提供以听力为主,包括读写译会话在内的、以测试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的计算机考试。四、六级网考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目前还只是在试行阶段,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次改革的步伐是不会停止的。本文简要论述四、六级网考带给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和教师的应对方案。

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历次改革回顾

自从1987年的四级及1989年的六级开考以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模式就历经了多次改革。2005年6月起,教育部从形式内容上对该考试进行了改革,试卷总分由100分调整为710分,取消了合格证书的颁发,代之以发放标明各项具体分数的成绩单,且考试合格分数线设为425分。从2007年1月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只接受在校生报考,不再接受社会考生报考。2007年6月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全部实行网上评卷。

2008年年底,四、六级网考首次在全国54所高校进行试点。这次网考的推行,社会反响强烈,可以说是一场颠覆式的革命。至2009年6月21日,全国试点高校扩大到180所,四、六级网考已成为大势所趋。网考必将逐步取代每年两次的纸制考试,改变四、六级一年两考的现状,实现一年多考和“一人一机一套题”的随到随考的新模式。简言之,考试题型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网考更加注重对考生实际英语能力的考查,更加符合社会对各类人才英语素质的更高需求。

三、四、六级网考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影响

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改革内容的核心精神是加大听力测试的考察力度。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中,听力水平一直是制约英语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如果不能掌握并熟练运用英语学习中的听力理解能力,仅仅满足于停留在聋哑英语阶段的话,学生将很难真正地掌握英语和使用英语。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改革的方向是注重对学生听力及语言交际能力的考查,以测试听力为主,在以听力为纲的前提下,测试学生们的说、读、写、译等能力,所以在四、六级网考试卷中基于听力的题目占整份试卷内容的比重高达70%。扩招后的大学生们英语读写能力较强,听说水平不高,而四、六级网考改革则正好击中这一薄弱环节。此外,我国大多数高校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还是以偏重于培养大学生英语读写能力为主的传统模式教材居多,能切实适应以听力考试为主的新网考模式的配套材料还不多见,大学英语教师手中的相关教辅材料更是极度匮乏。总之,上述种种对于网考新形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影响。

四、英语教师的应对方案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四、六级网考考试要求和模式,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语言主观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确实贯彻落实以交际为目的、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重视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尽量丰富课堂上那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运用英语听说能力积极性的教学活动,做到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创造出一个大量实践英语听说能力的互动环境。同时也可适当增加多样性小测试(复合式听写、口头复述、跟读训练、总结性提炼),以帮助学生熟悉这些将会在四、六级网考中遇到的测试题型。此外,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大学英语教师们还应做到鼓励和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如培养学生们报纸杂志等书籍的早读(China Daily、NewConceptEnglish)、国内外主流英语新闻媒体的晨听(VOA、BBC)及泛听(观看带有中英文辅助字幕的英语原声影片和纪录片)等英语学习习惯。

另一方面,大部分参加四、六级考试的大学生是非英语专业的,而大学公共英语课的课时都是很有限的每周4个学时,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们更为合理科学地规划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并做到随时为学生们答疑解惑。此外,四、六级网考模式相对于四、六级传统笔考模式更加突出地要求参考学生必须熟练操作计算机,熟悉用计算机及网络多媒体获取信息的模式,逐渐养成在计算机电子屏幕上阅读英语文章的学习习惯。大学英语教师还应督促学生们练习英语打字能力,使学生们能够达到每分钟40—50个英语单词的速度。我们还应训练学生们使用计算机模拟考试系统来大量做英语四、六级仿真模拟试题,进而从形式上帮助学生们完全适应英语四、六级网考的考核方式。

五、结语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是一种相对公平的绿色考试,有望杜绝当前四、六级笔试中的高科技作弊和试题外泄的种种现象。我们应该帮助学生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学习重心从考试技巧的掌握转移到英语实力的提升上来,为即将到来的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4篇:大学英语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C级班问题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200-01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指打破大学英语原有的自然班教学模式,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分成不同等级班次进行教学。我校从2012级新生开始进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把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分为A、B、C三个等级,针对不同的等级制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质量标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分级教学还有待完善,尤其是C级班作为慢班,目前的教学状况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本文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C级班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C级班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承担了2012级新生C级班大学英语的教学任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分级教学之后C级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英语基础薄弱

进行分级编班之后,中学时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被集中分配到C级班。他们在英语基本功方面表现出了低于一般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国际音标认不全、读不出,基本的人称代词拼写不正确;在进行句子翻译和写作文的时候由于词汇量不足、语法知识薄弱,无法组织语法正确的英文句子;英语听说能力非常差,无法听懂老师的全英授课,对于一般的听力材料也无法抓住关键信息点进行准确答题。

由于他们语言理解能力差,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很难展开,比如进行分组活动,学生由于无法自如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小组内很难对老师布置的话题展开讨论,课堂活动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缺乏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C级班的很多学生在中学的时候就对学习英语兴趣不足,进入大学之后,被编入C班的学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和缺乏自信。同时,我校C级班的学生与A、B级使用的是相同的教材,相对来说难度较大,也造成了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了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通过观察发现,每个班几乎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上课不专心,没有学习动力,没有领头羊,没有竞争意识,自律性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很少与老师交流,对教师的讲课基本无反馈.

二、对于存在问题的相应解决方案

针对C级班存在的问题,作者通过在实践教学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首先,C级班的英语教学应注重重新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学生中学时候没有学扎实的英语语法知识进行补充讲解训练,利用大学英语教材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给学生输入新的词汇。把基本语法知识与大学英语教材中新的词汇现象结合起来,逐渐培养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教师应先对所用教材进行仔细分析研究,挑选出难易程度都比较适合C级班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讲授,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课外知识。同时,教师的教学手段要有所创新和突破,课堂上多创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多听英文歌曲、朗读英文短诗,培养起学生的语感。另外,教师还应适当给学生讲解一些答题技巧,使学生有的放矢地提高考试成绩,从而树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

教师要格外增加听说方面的训练时间,要把听说训练贯彻到每次课堂上来,要选择适合C级班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听力材料,适当进行专项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2.教师要注重对C级班学生的人文关怀。对于在中学的时候就失去了英语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并且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让他们意识到大学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另一种情况是英语基础差,无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学生,但是内心却迫切想要把英语学好,提高英语成绩的学生,教师应该重点在英语学习的方式方法方面进行指导,安抚学生急躁的情绪,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得到提高和进步。

C级班教师应该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大学英语教师在情感方面要与学生多沟通和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学习之外的关爱。教师要对C级班的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多表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点滴成绩和进步,多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并尽可能多提供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作者在实践中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促进C级班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三、结论

以上提出的只是在C级班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部分问题,只要教师能坦然面对和认真分析出现的实际问题,并实事求是地寻求解决策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相信在改革过程中C班的教学也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大面积展开的大环境下,通过分级教学的改革,一定会真正地满足注重和强调学生为主体、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也将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肖作霖.浅析形成性评估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自主性学习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0(44).

[2]牛筱婷.高校英语分层教学中慢班学生心理情况与应对措施——警惕教学中的“马太效应”[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

第5篇:大学英语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 拓展课程 实施方案 特点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165-01

1 大学英语拓展课的实施方案

根据河北联合大学制定的《2011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方案》和2011级除英语专业外所有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情况,我校针对2011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共9门,分别为大学英语六级技能训练、商务英语、交际英语、英语文献选读、英汉翻译实践、英语应用文写作、新闻英语视听、英语演讲和英语口译。我校对大学英语课程这次实施的改革,是根据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内容,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既能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要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

根据以上的课程要求和2008级至2010级学生教学效果的反馈情况,自2011级开始我校合并后创立了“基础综合类课程+拓展课程”的“3+1”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其中基础综合类课程(读写课程+视听说课程)是基础阶段课程,意在通过1~3学期的学习,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综合应用能力。而第4学期的拓展课程,根据学生的四六级考试情况来进行划分并选课。通过四级以上的同学可以选择拓展课,没有通过四级的同学继续修读大学英语4课程。通过六级的同学可以免修该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

2 大学英语拓展课的特点

通过学生的选课情况和我实践小组成员的调查情况,总结我校大学英语拓展情况的一些特点。

(1)突出课程的实用性,满足当下的社会需求。这9门拓展课中,其中实用性强的课程,如交际英语、英语应用文写作和英语口译课程,选课人数相对较少,每个自然班在20人左右。这些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应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2)与学生所学专业学科联系紧密。如商务英语课程,经济和管理学院学生选课人数较多;英语文献选读,医学相关专业选课人数较多;英汉翻译实践,文学艺术类专业学生选课较多。这充分体现了大学英语拓展课程能满足部分学生专业知识的需求。同时,使得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兴趣爱好,在这些课程中得以促进。由此更加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和教学的优越性。

(3)对学生基础知识要求和英语水平要求高。如英语口译,要求学生听说能力较强,新闻英语视听,不但要求学生的听力能力强,而且对学生的时事背景基础要求较高。但是在调查过程中,84%左右的学生认为在英语学习中,最难突破的也是最弱的就是听力和口语,希望通过拓展课程的学习,有效地突破语言障碍,从而在今后的就业中增强竞争力。

(4)体现学生考试型的需求。如大学英语六级技能训练课程,在我小组调查中显示,有近80%的学生要求希望能在教师和相关课程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并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虽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已经不再是我校考核学生是否毕业的唯一标准,但是通过全校尽700人的选课结果,可见学生对英语等级考试的重视程度。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选课人数过多,导致150人左右的大班集体上课,教学效果不如小班,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点也很难快速地反映给老师。

3 大学英语拓展课的教学模式

我校开设的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意在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以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为目标,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拓展课程中,仍然沿袭了之前大学英语的“课下学习,课上展示”的教学和学习模式。课下教师布置任务,课上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如:课堂表演、读书报告、辩论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教材的选择上,由于部分课程与英语专业的课程一致,所以教材选择的范围很广泛。但是同时体现出的问题就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与大学英语的学生学习起点不同,这些教材未必适合拓展课的使用。教师如果能发挥主导作用,学生选择教材时如能给予更多的帮助,教学效果会非常突出。教师也可以根据个人和班级情况,自行编写教材,对资源进行整合,逐步整理出适合我校大学英语课程发展的教程。

4 结语

大学英语拓展课是我校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尝试。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学生时间难以统一导致排课和选课困难;部分学生想要通过仅仅56个学时一蹴而就,就在听说读写译方面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是不切实际的。根据我校专业设置的情况,扩展课程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更加突出专业拓展功能,一方面能够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也要体现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不能拘泥于理论考试,而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体现课程的可操作性和专业性;同时拓展课的种类受师资力量的限制,导致学生不能选择自己理想的课程;再有由于一些课程大班授课,以至于缺乏课堂管理和督导。总之,学校应进一步完善拓展课程自主学习资源库的建设,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实施,努力把握校的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办出特色办出成效,进一步探索研究拓展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师职业发展的关系,彻底摒弃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学科内容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小兰.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建设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2(4):62-65.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第6篇:大学英语培养方案范文

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变化与师资素质之间的矛盾

后大学英语时代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都将发生变化。在我国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情况下,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尤其是以听、说为主的国际交流能力的需求日益增强。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懈怠情况;他们中许多人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学不很满意;他们毕业后的英语不能满足社会和工作的需要。[2]5由此可见,大学英语通用课程的教学与学习者及社会的需求联系不紧密,难以维系基础英语的课程地位。在这种需求变化的形势下,课程目标不能再停留在“打基础”上,而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2]8因此,有学者倡导从通用英语到专门英语的全面转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的主流”。[3]与之相呼应,《课程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1]为了顺应形势的变化,各高校纷纷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进行改革,相继曾设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然而,课程设置的增加和变化,意味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化,对师资的素质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后续课程的主要目标为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开设的课程内容具有学科性的特征,要求教师以学科内容为核心,用目标语来进行某门学科知识的教学。教学内容的变化对教师知识结构产生巨大的挑战。原来可以从容应对听、说、读、写类基础课程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师,在面临应用类课程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尤其是理工科英语应用课程等进行授课时,教师的专业背景和课程内容、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差距就更加凸显。教师们常常因为缺乏专业知识或行业实践经验[4],或者“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结构不合理或不足”[5],从而引发各方面的教学困难,如教学深度和广度欠缺,效果难以凸显等,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积极性受挫,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二)大学英语非学科地位与大学英语

教师专业发展的矛盾蔡基刚指出,大学英语不仅不是学科甚至连研究方向也谈不上,因为作为学科,第一,它要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第二,要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或知识系统。大学英语具有双重性。对教师和研究者来说有学科的特征,对学生来说只是一门课程。正因为这种双重性,使课堂教学内容和他们的研究内容可以不一样。[6]因此,许多大学英语教师白天工作教的是英语听说读写,晚上自己研究的是莎士比亚或乔姆斯基,但外语教学和文学或语言完全是两回事。[7]这种教学内容与研究内容的不相关性,客观上减少了教师们对科研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因而直接影响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这种影响即使在转型时期也是很广泛的,因为这个时期仍然有很多高校的很大一部分教师从事基础课程教学。另一方面,对于从事后续课程尤其是语言应用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教学的老师来说,在大学英语时代,教师们遵循的是英语专业的教学思路,却没有获得英语学科地位和专业身份认同;而“后大学英语时代”导向的是专业英语的教学思路,却缺乏后者的专业水平和学科思维。[8]在知识结构上,大学英语教师普遍缺少专业知识和跨学科视野,因而缺乏学科方向感和认同感。因此,在专业发展上,因为学科地位和专业认同的缺失而缺少科研的源动力。虽说有一些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跨部门上课,有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但是因为学科属性和身份的不确定性,其专业发展方面始终受限,发展机会也有限。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的非学科地位使大学英语教师陷入身份尴尬,进而对其专业发展造成不可忽略的影响。

(三)大学英语部门转型与定位的问题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问题,还关系到大学英语部门的发展问题。随着大学英语课程基础论的淡出、大学英语英语课时与学分的削减,很多高校大学英语部门正在探寻改革与发展的出路。但是,要改革进取,走学科建设的道路,内部整合却阻力重重,还要考虑很多复杂的问题和因素,其中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方案问题、学科建设、课程整合、建设与开发等就是大问题。如果维持原状,像大部分高校一样设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或者拓展课程,这些课程的质量由于师资问题影响而受到一定的质疑,随着大学英语课时的缩减使其甚至陷入被边缘化的境地。如此,对于大学英语部门来说,它的优势和主体地位就会被削弱甚至消解,大学英语教师的主体地位也会丧失,教师整体的凝聚力就会消减。如果不能解决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问题和教师的身份问题,大学英语部门很可能会面临着越来越尴尬的境遇。在探索转型的努力中,也有少数高校正在开始新的尝试,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设立了专用英语学院,对原大学英语部的课程与师资重新分类整合。学院不独立招生,属于教学科研型单位,主要为本校非英语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英语课程,并进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专用英语学院下设三个教学部、一个研究中心(ESP研究中心)和四个教研室(听说教研室、读写教研室、翻译教研室和专业教研室)。不置可否,这种探索对于课程改革与师资队伍的重新整合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英语面临的深刻的矛盾与问题,人才培养定位的问题、教师身份与发展的问题以及大学英语部门的地位与发展问题没能得到根本的解决。毕竟,后大学英语时代要解决的不再是课程内容之争的问题,也不是教学方法分歧的问题,而是课程规划、设置与实施是否适合社会、学生需求和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

二、复合型人才———内涵、特征与途径

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9][10][11][12]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其内涵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不同学科以及不同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复合型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相关知识;因此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宽厚的基础,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2)知识的交融性。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有所创造。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3)能力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但这种能力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彼此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并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13]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教育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大学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可能路径

复合型人才的理念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吴鼎民教授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三套车”的构想,即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14]这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取向。然而,大学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隐藏着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学生方面的,即学生尤其是非重点院校和一些理工科专业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由于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他们在该模式下的课程学习停滞不前甚至望而却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前所述的教师知识结构和素质方面的问题,即师资的严重缺乏使复合型人才培养难以系统实施。这两方面的问题使我们认识到,大学英语不可能实施英语专业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可以在各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中起重要的衔接与服务功能,据此,我们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大学英语改革的可能路径,分别如下。

(一)打破大学英语与专业课程的模块分割局面,实行校本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顶层设计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甚至到评估考核,都需要学校管理部门和各二级学院与大英部共同出谋策划,进行三方沟通、协调与合作的校本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指从最高端向最低端、从一般到特殊、自上而下展开推进的设计方法,被广泛运用于不同的领域。顶层设计作为一种宏观、系统、上下贯通的设计理念和方式,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构不仅要兼顾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更要关注学校、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关注校内各院系人才培养目标的贯通性、一体性。通过顶层整体设计课程,高瞻远瞩,既谋全局,亦谋一域,展现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个性化发展的特色,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机会。要实现这点,首先要打通大英部与二级学院之间的合作渠道,打破大学英语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模块分割局面,实现大学英语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无缝对接,体现大学英语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实现人才与资源的共享。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方面,培养目标是整个课程规划的灵魂,它表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大学英语与专业课程具体目标是课程设计的纲领,应该既是体系化的,又是开放性的。体系化与开放性体现在二者培养目标的交集上,即培养具有较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职业方面或学术方面)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大学英语与专业的有效融合,才能实现“1+1>2”的效果,因此,与各二级学院合作进行人才协作培养就成为大家的期望所在。在制度设计层面,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应与相关部门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变革,为改革的深化提供一整套的政策保障措施,如课程的设置、课程评价考试制度、教材的编写使用、教师的培训和考核等。这些制度的有效制定,既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结构系统的有力保障和有机构成,又对学校的整体课程整合起到推动作用。

(二)基于需求分析进行课程目标定位和设置,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一门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成功与否,关键还是看该课程是否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因为课程目标的制定是与国家对外开放的政治经济需求紧密相关的,也是与社会和学生的需求紧密相关的。[2]6如果学生正在为四六级考试而苦恼和挣扎的话,与四六级关系不大的课程肯定与学生的暂时性需求相左。如果学生基础好,四六级考试都考过了的话,我们还是把英语当做基础课程来教授的话,该课程就与学生的长远需求及社会需求相冲突。因此,后大学英语时代的课程体系应该体现需求化、可选择化、系统化、个性化及动态化的特点,建立多层次、多类别、分级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该体系可以分为三类:通识基础课程、高级技能课程、学科融合课程,后者包括ESP课程和文化类英语课程。上述三类课程可以针对不同院系的学生英语实际水平和专业学习与发展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但是,这要求大学英语做好课程目标定位,使大学英语与各院系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融合,在加强与其他非英语专业院系的联系与合作的基础上,结合二级院系人才培养方案,认真调研、准确判断,研究制定出基于各专业院系需求的个性化、衔接性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块,为专业学生深入学习专业英语打基础。既要考虑专业性与基础性要求,也要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人需求,照顾学术性与行业性的需求;既要避免所开设的课程与专业课程重复、抢学分的现象,也要做好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甚至可以与二级学院交叉开设课程,互通有无。这样,大学英语与各个学科间的复合、交叉与渗透就必然会得到有效加强,有利于促进大学英语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设计出有特色的而又适合社会与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块,甚至对全校的学科课程模块的系统设置也有促进作用。同时,这意味着学生有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可望得到有效提高,也有助于提升学生英语技能水平,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真正做到“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5]

(三)加强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学科和专业发展意识和行动

方东指出,进行跨学科和跨专业的复合人才培养教育,其师资队伍必然有着不同的学科及专业背景,专业师资的这种特殊性直接导致了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资配置上的致命缺欠———各自独立、缺乏协同性。他提出,要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改造和重塑教师队伍。要以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实现教师在学科和专业立足点上的转化,尽快找到新旧专业间的结合点。[16]首先,要对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进行统一规划,形成有效的机制,确保教师得到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教学单位可以统一安排和部署,分批分人次选送教师出外培训,实施访问教师计划,使教师可以通过出国、进修、培训和观摩,加强专业学科知识和先进理论的学习,扩充专业视野,提高专业技术和教学水平。但是,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师们面临着师生比例失调、大班教学、教学任务繁重、进修机会少、无暇参与校外的教师培训等问题,在这种情形下,校本教师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根据教师们的需要进行订单式的教师培训,聘请专家和优秀教师来校讲座和培训教师,确保教师得到学习和发展。同时,也可以成立教师专业共同体,或组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或科研团队,鼓励教师们根据自己的课程、兴趣和发展方向,成立和加入不同的专业发展小团队,如公共英语教学团队、专业课程团队、二语习得团队、文学研究团队等。团队成员共同定位发展目标,建立团队内部管理、评价体制与运行机制。在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技术、教学实践性知识和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凝聚力量,新老搭配,互助合作,整合与配置资源。同时,教学部还可以开设特色精品课程,鼓励教师跨学科合作,组建跨教学部门、跨专业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让教师在团队共同实践和合作互助中得到收获,较快成长。

四、结束语

第7篇:大学英语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内容依托;通识教育;学术英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122―02

一、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

对于大学英语课程定位问题,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会长俞理明教授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存在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一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为出发点的语言驱动模式;二是以通过英语获取所需信息、表达专业思想为出发点的内容驱动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在改革开放之后几经修改。1986年的《大纲》把“培养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作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1999年修订的《大纲》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2004年试行、2007年正式确定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把“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虽然三个教学大纲强调的大学英语要培养的语言技能不尽相同,从以培养阅读能力为重点逐渐转化到以听说能力为重点,但它们都是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基本完成教学模式转变的任务后,英语专家学者和教师普遍认为,大学英语下一步深化改革应该跳出语言技能本身,而转向学习内容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要朝着以内容为依托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教学是以内容驱动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学科知识和提高语言技能,也就是学习课程内容和提高语言水平的有机结合,学生的语言提高是学习内容的自然结果,是学习语言的隐性途径。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语言形式驱动为主,内容是学习的素材,学习的目标是掌握语言知识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学习的内容主要以教学大纲规定的词汇、语法和知识点为原则,学习的内容和素材可以多种多样,是学习语言显性的途径。

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是指将某个主题或某个学科学术内容与语言教学目的相结合,学科知识教学和语言教学同时进行,使学生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言技能的一种教学理念。它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Krashen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为理论基础,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在加拿大的浸入式语言教学,后来被引入到二语和外语教学中,逐渐演变成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依托的内容既可以是学科知识,也可以是知识体系中的任意话题,而语言技能的提高则被看作“内容”的自然结果。成功的内容依托式教学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术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大学英语课程应该定位于内容依托式的教学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但对以何种内容为依托尚存争议。

二、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

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通识教育内容为依托。2010年10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暨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拉开了国内关于大学英语未来走向观点争鸣的序幕。与会者普遍认为,应该以通识教育为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大学英语与通识教育课程整合为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这一整合既可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教学模式到教学内容的转变,又可以实现大学英语教师从语言技能教师到通识教育实践者的转型。王哲、李军军、吴鼎民、柴改英、韩雅君等学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内容,不仅可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推动素质教育。

1999年,教育部为了改变高校过于功利化的趋势,提倡在大学引入“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国内一些知名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相继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强调文理兼修、注重专业横向拓宽和纵向拓展,注重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加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培养受教育者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就是给英语语言功底深厚的大学生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开设的一批高质量的以文化为内容的英语课程,是以培养国际视野下的跨文化素养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根本的培养目标。

2.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学术英语为依托。另一种内容依托的观点是,大学英语应以学术英语为依托,实行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学术英语是为帮助学习者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或进行专业研究的英语教学活动。学术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分支,是以教授学术英语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是与特定职业和学科相关的。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学术英语的开设,一方面,为学生打好用英语学习专业的语言和学科内容的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已不是一般的听说读写基本语言能力,而是专门英语的能力。

质疑大学英语课程独立承担通识教育,而主张大学英语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学术英语的学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蔡基刚教授。蔡基刚教授认为,大学英语定位在基础英语上是我国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主要原因。培养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应该是中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由于双语课程以及毕业后就业市场的需求,大学生不仅要有一般的听说读写的英语综合能力,还要有专门英语的能力。以学术英语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内容依托,最大的顾虑莫过于教师知识背景和学术水平。对此,蔡基刚教授指出,学术英语不同于专业英语,主要还是侧重于语言能力的训练,其教学所需专业知识背景要比专业英语低得多,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只要经过一定的培训就能胜任。

三、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依托通识教育,还是依托学术英语,二者虽然不尽相同,但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它们与大学通用英语一起,构成实现育目标的三个层面。上海理工大学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通用英语、通识教育英语和学术英语等三个模块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块设计方案。史光孝提出的通用英语份额逐渐减少,通识教育课程和学术英语课程份额逐渐增多的课程设置方式,对各高校在新的教育环境下设计适合自己学校情况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各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类型、学生水平和需求等因素,制定个性化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模式。

本课题组在综合分析各专家学者观点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设计了以通用英语为基础、以通识教育英语为途径、以学术英语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即通用英语课程+通识教育英语课程+学术英语课程。在大学第一个学期和第二个学期开设大学英语通用英语课程,教学模式采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的形式,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技能为培养目标。在第三个学期和第四个学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同时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培养目标。课题组设计开设的英语通识教育课程有三类:语言技能类课程、文化提高类课程和文学赏析类课程。语言技能类课程包括商务英语、高级口语、雅思听说、雅思读写;文化提高类课程包括美国社会与文化、英国社会与文化、中国文化英语、跨文化交际;文学赏析类课程包括美国文学赏析、英国文学赏析、英美原声电影赏析。同时,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创新人才班,针对创新人才班的学生开设学术英语写作、学术英语听说、学术英语翻译课程,以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各个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可选择学习工程英语、计算机英语、法律英语、科技英语等专业性较强的英语课程。

实施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但并不是说通用英语就没有了开设的必要,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内容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并根据具体学生和师资情况,因校制宜,适当设计通用英语、通识教育英语和学术英语所占的份额,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参考文献:

[1]Hyland K.English for acadernic purposes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M].London:Routledge Taylor&Francis Group.2006.

[2]王哲,李军军.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J].外语电化教学,2010(5):84.

[3]吴鼎民,韩雅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三套车”框架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10(5):9-13.

[4]田振江.从内容驱动和形式驱动看ESP课程特征[J].林区教学,2012(4):69-71.

[5]杨亚丽,杨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框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0):155-157.

[6]韩建侠,俞理明.内容驱动还是语言驱动――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1-4.

[7]黄芳.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的改革实践为例[J].外语电话教学,2011(1):15-19.

第8篇:大学英语培养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角度出发,指出四、六级考试改革必然引起教学的改革,分析了改革后考试的显著特点,以及对英语教学的巨大影响。

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引发英语教学的改革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由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主持的大规模标准化的全国统一考试。它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为依据,从1987年开始实行,并在全国普及。此后,大学英语受到了高校师生的高度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其消极面也逐渐出现,许多大学过度重视四、六级通过率,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应试教学,忽视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出现了“高分低能”、“聋子、哑巴”英语的现象,这不仅引发人们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质疑,同时对英语教学也发出了警报。由此,2005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该方案的试行推进了大学英语改革,同时也预示着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将发生一系列彻底的变革。

二、改革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特点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四、六级考试改革的特点:其一,计分体制和成绩报导方式的变化。四、六级考试的分数在经过加权等值、正态化数据处理后,将报导均值为500、标准差为70、成绩全距在290分至710分之间的正态分。四、六级考试不设及格线,考后向每位考生发放成绩报告单,报导其总分和各部分的单项分。这样,教师可以更充分地了解教学的长处和短处,学生也可了解自己语言能力上的强项和弱项。其二,考试内容的变化。按照《课程要求》修订考试大纲,考试内容的主要变化表现为:加强了听与写的考核,增加主观题的比例,增设长对话理解、短文回答和快速阅读等新题型。主观题的增加,能比较客观全面地反应考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其三,四、六级考试加大了语言输出能力的考核力度。主观题的增加,对听、写、译等应用能力的考核超过50%,既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考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又有助于调整教学重心,使教学安排趋于合理、遵循教学规律,实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大学英语教学面临改革

四、六级考试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指挥棒,其巨大的调控作用势必导致教学方方面面的改革。通过对其特点的分析,可以肯定四、六级考试改革对英语教学的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模式等方面均有影响。

根据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可以看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教学目标的含义,使教学的开展始终以目标为中心,紧跟改革形势,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目标的变化导致教学重点的转变。在四、六级考试改革内容里,明显增加主观题的考核,加强对听、读、写和译的能力考查,多样化的题型从各个层面测试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上。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意识到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能在实际中应用它,所以英语教学应是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重点始终放在语言能力的培养上,加快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从整体上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以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一贯重视语法和阅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加的交际需要,更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学生很需要新颖的教学方式、工具和手段,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角,除了应具备良好的素质外,还应具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行基于网络的多媒体立体化教学体系建设与试点工作。在教学中综合使用网络、教学软件等工具帮助学生学习,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助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进而推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论

教育部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改革,既反应了我国英语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又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广大学生的要求。然而,教学改革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要根据社会实际需要的变化而变化,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更严、更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惠中,从四、六级考试看我国大学生当前的英语语言能力现状[J],中国外语,2004(1)。

[2]李守京,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呼唤观念更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第9篇:大学英语培养方案范文

根据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以及大学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当前大学英语存在的若干误区。

1.1忽视母语对英语的影响,忽略构建英语语言环境

由于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复杂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学生英语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随着大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大学学校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因此大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呈现下降的现象,尤其是英语基础较差,英语综合水平不高。总体上来说表现为听力听不懂,说话说不出,阅读读不顺,写作写不出,除此之外,还表现在缺乏英语教育兴趣,学习计划性不强,学习态度不踏实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由于英语教育上忽视母语对英语的影响,忽略创设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

1.2过分注重学生成绩,缺乏对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

首先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单一,教师单纯地教授课本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英语兴趣的引导。其次,由于学生受到考试的压力,往往只重视掌握课本知识而很少顾及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比如在教授课本内容时,忽视阅读重要性,拘泥于对知识点的讲解。大学教师常常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导致大学学生讨厌阅读,从而阻碍他们阅读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影响了大学学生的英语教育能力。

1.3延续传统的教学理念,忽视对教学模式的创新

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学英语教育广泛地存在着教师对学生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学习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这些问题的产生基本上是由于大学英语教育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很多学校的教师没有专注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并且缺乏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传媒时代大学英语教育的创新方案

2.1利用传媒信息网络,加强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

良好的英语氛围是学生英语教育的重要保障,因而在英语教育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建英语教育环境,并结合传媒信息网络,比如尽量多地使用信息网络教授英语口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练习英语口语等。其次,教师要加强对英语知识系统的总结,监督学生牢记英语单词和知识点,并设计适宜的学习方案,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牢固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打牢英语基础,为将来提升英语综合能力提供良好的铺垫。

2.2创新传媒教育理念,激发学生英语教育的兴趣

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成为大学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障碍,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教育兴趣,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活跃气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整个气氛也比较沉闷。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实行情境教学,就会给教学增加很多乐趣,而大学学生一旦感到轻松愉悦,就会消除心理压力,同时逐渐的对英语产生兴趣。此外学生自己也要积极的创设环境,积极的思考和探索,有意识的培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2.3创新传媒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手段实现英语教育的现代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育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我们可以大胆预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必将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力图展现英语知识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比如在讲解Ilikehamburgers时,可以将美味可口的汉堡包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丰富多彩的英语课件和视频不仅生动的讲解了英语知识,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还最大程度上激发大学学生的英语教育兴趣,有助于提升大学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3总结